首页范文民间融资模式十篇民间融资模式十篇

民间融资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9:07

民间融资模式篇1

ppp模式即公共部门(政府)和私人部门(民企)合作的项目融资模式,建立了政府与非政府主体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共赢式的供给机制。ppp模式已经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之后,中国也掀起了ppp项目建设浪潮,制度体系初见成效。ppp模式除了能够减轻政府建设投资负担、促进政府加强预算改革,这种公私合作的长期契约关系还能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投资,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在我国十三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ppp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的措施,应当发挥积极的牵引作用。但我国ppp模式推广运用时间较晚,仍处于研究探索的起步阶段,面临不少问题、挑战。

二、ppp模式中民间资本面临的难题

来自财政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已被各地政府推出的ppp项目有7835个,累计约8.8万亿元总投资额,但是上述项目仅有21.7%的落地率,大部分还处于前期准备中。尽管在签约落地项目数量上国企和民企无太大差异,但是在签约金额上,民企占比不到三分之一且投资项目规模较小。规模较大的项目都是政府和国企、央企合作,其他企业因为自身劣势和种种要求限制,经常很难竞争得过国企、央企。那么,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实际上还是‘公公合作’,‘私’的部分参与度较低。国企成为政府的合作主体,参与者没有变化,民间资本引入得少,没有明显盘活社会资本、扩大资金池,ppp推行的意义不再。这也违背了向私人部门转移基础设施负债及资产的初衷,只是债务主体从政府部门变为国有企业,并未降低公共部门总体债务。因此提高民间资本参与度是ppp模式推行的一大难题。在政府部门积极引入时,民间投资热情却不高,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政企地位不平等

基础设施特许经营项目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大部分需要政府财政支付补贴企业。政府在招商引资时积极承诺,项目建设运营后不按合同进行支付,当政府换届时还可能产生推诿责任现象,政府的支付违约将使企业难以支持陷入困境,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容易遇到资金链断裂的危机。而在合作过程中,企业也常常因新规章文件出台导致项目成本增加,如果政府不分担新增成本,可能造成企业因无法盈利而违约。主体平等在政府与企业的合作中往往不能实现,如果是私方企业违约,政府能够追究企业,但如果是政府变卦推诿,由于政府部门一直处于绝对领导的地位,企业基本无计可施。

(二)私人部门企业实力较弱

多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规模大,大部分民企实力较弱不能满足要求。国内私营企业主要是还处在前期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项目要求的投资规模大大超过多数私营企业的能力。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民企外企的融资能力远不如央企国企。大型央企国企信誉好,银行授信额度高,融资能力强,民企相比之下根本没有优势,政府自然更青睐央企国企。ppp的首要要求而是融资能力而不是专业运营能力。只有资金充足,才能跨过政府设置的门槛,才有可能获得项目完成建设、运营。

(三)法律体系不健全

ppp模式需要由完善的社会法制环境保障其有效运行,根据我国的发展现状,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缺乏国家法律法规的支持。作为一种合同式投资方式,法律层面上需要明确规定各环节中政府与私人部门分别拥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和风险。政府在责权的承担上不明晰,因此以往的项目就存在争议。对于ppp项目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具体问题,以前的法律没有全面涉及,如价格形成机制、收益分配机制、风险管理等都没有完善的条文规定。既然得不到法律制度的保障,私人部门的投资自然更加谨慎。

三、如何吸引民间资本投资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政府契约精神。ppp项目是政府与民间资本在诚实守信、平等协商和严格履约的基础上形成的合作关系,应做到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给民间资本更平等的地位和更多的话语权、决策权,还应明确规定政府部门违约惩罚,实现公私部门间的均衡发展。项目运行中双方发生利益或产权纠纷时,必须由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管理机构处理,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督评估机构,增强透明度以确保各方的利益,防止可能的道德风险。还可以发挥公众监督作用,提高社会参与度。由于涉及项目大多与公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了公众的监督可降低合作双方的违约几率。让公众从项目设计到合约谈判一直参与项目的进展,公众的利益能够在合约中得到反映,既能保证项目的公正性,又能得到公众充分的认可,有助于项目顺利地进行。政府部门应该定期向社会公众报告项目进展情况,接受社会公众对其监督,保证各方利益不受损害。

民间融资模式篇2

关键词:民间融资;风险迁移;实体经济

一、民间融资典型案例特点

(一)融资主体多元。本文所称融资主体主要指融资人和被融资人,融资人是主动吸收资金并最终使用资金的自然人或法人,被融资人则是将资金投资给融资人的自然人或法人。公开披露案例表明,融资人大多有一定的经营经验和经济基础,其本人和所经营企业在当地也具有一定知名度且社会关系较为广泛。被融资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直接被融资人,即了解融资人信息并直接将自有资金投资给融资人的投资者,此类人一般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且大多数与融资人直接或间接认识甚至熟识;另一类是间接被融资人,即不一定了解融资人信息并将自有资金投资给中间人生息,由中间人将资金投资给融资人的投资者。

(二)融资途径广泛。由于融资人在融资初期均有经营项目或公司实体,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融资人以投资项目名义,通过高额利息吸引民间资本。在具体融资过程中,融资人在融资初期吸收来自亲属或熟人的资本,在积累一定信用度(按时归还本金利息)后,通过项目收益高、企业经营状况好、消费豪宅豪车、更高资本回报率等直接或间接的自我宣传,进一步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其中。

(三)资金用途随意。在融资初期,融资人主要将资金用于投资项目,用于延续自身经营项目资金链、投资房地产、煤炭行业和黄金期货等。随着融资规模扩大,融资人为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而提高资本回报率,当投资项目实际回报率低于融资资本回报率时,部分融资人为维持资金运转,一方面进一步提高资本回报率,另一方面通过将吸收的资金用于消费豪宅豪车和注册虚假公司等方式,想方设法营造虚假繁荣现象,以吸引更多民间资本。

(四)融资信息不透明。在民间融资中,融资人与被融资人信息异常不对称。一方面融资人作为资金最终使用者,更为重视获取的资金量,被融资人经营情况和信用状况等,对已获得资金的融资人影响很小;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企业或具体的投资项目等方面信息,若存在融资人主观欺骗行为,即营造虚假繁荣或夸大投资回报率,则被融资人只能从表象判断融资人经营和管理状况,使得融资双方信息极不对称。另外,多数间接被融资人根本不知道自已所投入资金最终使用者。

二、民间融资风险剖析

(一)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面临政策风险。民间融资主要体现在行业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带来的风险。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每个市场主体的首要选择。2008以来,受房地产价格和部分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居民将资金投入到房地产或资源市场进行炒作。有关调查表明,温州民间融资资金仅35%用于企业生产经营,20%投资房地产行业,另有20%左右由一般社会主体供给民间中介;而个别资源富集地区则有70%以上民间融资资金投入煤炭、房地产行业及其他暴利行业。近年来,受国际资源价格调整和国内经济周期下行压力,以及国家对资源性行业整合和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等综合影响,煤炭价格下跌和房地产成交量大幅下滑,与煤炭及房地产行业依赖性较强的民间融资市场出现大幅震荡。2010年以来,民间融资成本(利率)大幅攀升,持续走高的民间融资利率极易使广大中小企业走入“资金缺口借入高息资金资金缺口更大再借高息资金”的恶性循环怪圈,也加大了资金链条极易中断的风险。

(二)参与群体广泛,面临社会风险。参与民间融资群体广且遍布社会各阶层,涉及城镇居民、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等,民间融资形式也由最初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简单借贷,发展到居民、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据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2011年调研报告,该区某市参与民间融资人数占其人口总数70%以上。由于涉及金额大和人员众多,一旦出现信用危机,风险将连锁反应。民间融资资金很多来自于普通老百姓自有资金,往往是个人全部存款和生活依靠,一旦出现经营风险,这些人将面临巨大损失,甚至倾家荡产,由此极易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从各地出现的民间融资纠纷事件、案例,到老板“跑路”现象,就是例证之一。此外民间融资中还混杂着因一些违法犯罪活动而实施的违法借贷行为,很容易引发高利贷、非法集资、暴力催收导致人身伤害等违法犯罪和其他社会问题,不仅对经济构成威胁,而且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

(三)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面临法律风险。温州、鄂尔多斯、榆林等民间融资热点地区,其综合利率普遍很高,有的远高于实体经济平均利润率,或者已形成典型的高利贷。一方面资金需求者负担过高易产生违约风险,另一方面高利贷式的借贷行为不受法律保护,资金安全得不到保障。由于民间融资游离于正规金融监督管理体系之外,受政府和行业组织监管较少,资金的逐利性使其背离实体经济投放到受国家产业政策限制或调控行业。据统计,个别资源富集地区“炒煤矿、炒房地产、炒资金”的民间融资占其总量超过60%。另外,许多民间融资没有合同范本,手续简单,存在盲目性、不规范性和不稳定性,容易引发融资双方纠纷。特别在银根收紧和房地产等行业波动或下行情况下,民间融资潜在风险加剧,其中诉讼案件和涉及金额明显上升是风险加剧的有力说明。

(四)信息不对称,面临信用风险。民间融资活动主要基于个人信用,多以地缘亲缘为纽带,即所谓熟人经济,信用是维系其交易的关键。很多民间融资活动,只有一纸白条,很少有正规借贷合同,通常放款人也较少关注资金具体投向与运作,只关注利息及本金能否按时收回。随着融资规模及范围扩大和融资链条延长,参与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会加剧,信用和道德约束趋于脆弱,风险也相应层层累积。近年来民间融资活动中随着参与范围的扩大,纠纷明显增多,已由“多告一”演变为“多告多”。一方面融资中介人缺少必要风险调查、评估和补偿手段及措施,极易出现过度负债;另一方面集资者本身可能出现盲目投资或投机行为,当存在资金不足时将以新放款者的资金偿还旧放款者的利息与本金。此外,民间融资中集资者利用自身信息优势,欺骗参与者,在高额利息无法兑现情况下,往往选择加大集资力度,形成巨大风险隐患,进而导致资金链断裂速度加快。

(五)与信贷资金相互渗透,面临迁移风险。民间融资与银行信贷资金已出现相互渗透现象,主要表现为信贷资金流入民间融资资金循环链条中以获取利差收益,并且催生了贷款转借市场,使得金融风险关联性增强。据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2011年调研报告,该区某市流入民间融资的资金有30%-40%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受高利率吸引,个别人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然后又借助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和民间融资等平台,将钱贷出去以获取利差。或者将民间融资资金作为“过桥资金”,在银行贷款到期时,借款人先从中介机构借入短期资金归还银行贷款,然后又以良好“信誉”从银行再次贷款并归还中介公司,即向中介公司贷款还银行贷款向银行贷款还中介公司贷款”典型的“过桥”贷款。通过此方式,当事人将利息成本较低的银行信贷资金变成民间融资资金,将前者强行“拉进”民间融资市场。民间融资和金融机构相互渗透转嫁风险的行为,不仅给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造成负面影响,还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也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如果情况恶化,还有可能形成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

三、民间融资风险传导及迁移模式

(一)典型的“庞氏骗局”风险传导模式。“庞氏骗局”是一种最古老最常见的投资诈骗,因其低风险高回报的反投资规律,拆东墙补西墙的资金腾挪回补方式,投资诀窍的不可知和不可复制,以及投资的反周期性等特征,使得较之一般金融诈骗其受害者更多,影响面更广,危害程度更深,隐蔽性更强,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为了支付先加入投资者的高额回报,“庞氏骗局”必须不断发展下线,通过利诱、劝说、亲戚和人脉等方式,吸引越来越多投资者参与,从而形成“金字塔”式投资者结构,塔尖少数知情者,通过榨取塔底和塔中大量参与者而谋利。

(二)投资失利风险传导模式。民间融资借贷成本高,贷款大多投向高风险行业,而盲目投资行为再次提高了民间融资风险系数。2004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限制对“五大行业”和“五小企业”的信贷投入,这些行业从正规金融渠道融资难度加大,自然转向民间融资,市场一旦逆转风险就会显现。另外,房地产行业爆发式增长时期,投资热点逐渐转向其中,资金供给主体对房地产行业信心暴涨,越来越多社会资本投放其中,并且房地产行业所集中的贷款也明显增加。一旦房地产泡沫形成或破灭,作为风险发出者,其风险大小将影响风险控制的难易程度和最后形成损失的大小,而作为资金源头的民间融资人将成为风险的最终接收者之一,其危害可想而知。

(三)民间融资涉诉案件风险传导模式。在非法集资案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就是主要类型。从地域分布看,这类案件的发生数量与经济发达程度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经济越发达,发生这类案件的可能性越大,其风险传导也会产生“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其中蝴蝶效应是指在复杂系统中,微小的初始条件的变化会给系统带来长期恶化的连锁反应,一些显露的非法集资案件,都反映出了典型的蝴蝶效应,并从一个地区的风险案件迅速蔓延到更广泛区域,使得损失增加。多米诺骨牌效应也是连锁反应的一种表现,民间融资中非法集资案件的形成过程,正是风险从产生、积聚到最后造成损失的过程,其带来的危害与日俱增,如遇到更严格的监管或其他约束,受害者将不能进行有效防御和风险对冲与化解。

(四)流动性风险传导模式。近年来,一些中介为获取利差收入不择手段,在自身资金不足情况下,依旧设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导致民间融资风险转移到正规金融机构。银行是借贷资本运营的主要渠道。由于金融负债硬约束与金融资产软约束以及更高的杠杆率,只要债务人因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等原因,出现亏损引起不能履约归还借款,就会导致整个借贷资金不能正常运转。加之借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困境,如果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筛选和监督失败,其资产质量趋于恶化,随之产生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某个债务人因违约引发局部支付危机,银行信贷资金减少而不再流入生产部门,将引起新一轮企业违约和破产浪潮。基于“囚徒困境”,储户们也向银行争相挤兑。由于现代金融机构之间存在密切而复杂的财务关联,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把所有银行联系在一起,若多边清算差额的支付清算系统面临任何微小的支付困难,都可能酿成全面的流动性危机。

(五)财务不畅通传导模式。通过考察一些民间融资典型案例和其他资料,一些民间融资者依靠虚假项目集聚社会资金,这属于在财务上没有一点保障的典型,可以说是非法融资,必须进行严厉打击。另外一些融资者本身有投资项目,但由于投资于国家限制、重点调控或本身不熟悉行业和领域,使得项目自身在财务上没有可持续性,不是负债率和杠杆率过高,准备金严重缺少或缺失,就是资产负债期限严重错配,或经营管理不善使得资金周转不畅通,进而使得财务运作彻底瘫痪,引起风险全面外漏甚至爆发。现实中,民间融资主体的资金供给者往往很少考察了解融资人、投资项目的信息或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使得小概率事件成为财务不畅通的最大诱因,如果处理不当,将引起更大的融资风险或金融风险。

四、缓释民间融资风险,引导民间资本大力支持实体经济

(一)建立民间融资法律制度,引导民间资金依法合规流动。许多国家规制民间金融,首先都具备完备的法律体系,如美国《联邦农业贷款法案》和《农业信用法案》,日本《无尽业法》,以及我国香港地区《放贷人条例》等。而我国大陆,还没有专门规制民间金融的法律。面对规模庞大的民间融资市场,应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及时填补民间融资领域的法律空白,切实规范民间融资活动和行为。

一是加快大陆《放贷人条例》立法和颁布实施进程。可在《放贷人条例》基础上制定《民间融资法》,逐步形成以《民间融资法》为基本法,《放贷人条例》等专项法规和规章为补充的法律体系。对民间融资主体、交易方式、契约条件、期限利率、风险控制和法律责任等事项作出规定,并以此确认民间融资的合法地位,引导民间融资市场正常秩序,为民间融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二是完善相关配套法律规范,注重法律和法规间的协调。未来,以民间融资基本法为基础,《私募基金管理办法》、《企业委托贷款管理办法》和典当行等中介机构行业管理办法等为补充的规范体系,应给予民间融资活动合法的生存发展空间,明确参与民间融资活动相关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并为保护符合经济发展正当需求的民间融资活动,以及打击假借民间融资活动之名行诈骗敛财之实的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充足而明确的法律依据。

三是依法明确民间融资与非法借贷的标准。当前法律对非法集资规定的模糊性,导致在民间融资和非法集资认定上存在很大争议。即使2011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把向亲友或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排除在非法集资类案件外,但在“特定对象”界定上依然模糊不清,给司法操作带一定难度。因此,可从行为目的、对象、资金来源、造成的危害或损失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详细标准界定非法集资和民间融资界限,明确对非法融资活动处罚标准和实施办法,防止出现执法和司法不公等现象。

(二)改革投融资体制,促使民间融资阳光化。201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特别是将金融、铁路、航空、电信、电力等传统重点领域垄断行业向民间投资全面开放,进一步打破了制约民间融资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仅扩大了民间资本准入领域,还拓宽了民间资金投资范围,民间投资正在由量的扩张转为质的提升。现从金融和实体经济角度看,可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民间融资体制。

一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组兼并进入国家间接融资体系,成立以民间资本发起和成立的民资商业银行。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农村新型金融组织。

二是建立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直接融资体系,改变其过度向民间融资市场集中的失衡现象,尤其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把正在暴露风险的民间融资转换为有益的产业资本。

三是建立对民间融资的服务平台。为民间融资提供登记、结算、评估、公证和法律等服务,完善民间资本监测,掌握民间资本规模、发放对象、利率和风险等情况,促使地下金融不断走向阳光化。

(三)强化责任和服务意识,进一步优化民间融资环境。一是逐步放开民间融资市场,拓宽民间融资渠道。民间融资普遍存在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说明现有融资体制既不能满足投资者的投资要求,也不能满足融资者的资本(金)需求。要采取积极措施支持、规范、引导和监督民间融资。二是加强对民间融资的动向监测和调研,提高风险预警水平。中央银行和银监部门各级机构,要在辖内选定一些民间融资较活跃的地区作为重点,对民间融资利率定期监测,对民间融资开展经常性调查。三是加强宣传,引导融资主体理性投资。

参考文献

[1]刘光溪.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系[J].中国金融,2012,(15):82-83。

[2]孙明涛,童中文.我国民间融资的风险性研究[J].特区经济,2013,(4):43-45。

[3]谢晓雪.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12,(15):28-29。

[4]张春子.经济下行期应高度重视风险控制[J].中国金融,2012,(14):48-49。

[5]邹焕聪.民间融资监管:价值、问题与制度创新[J].中国流通经,2012,(10):21-25。

theResearchonRisktransfermodeandtheReleasemechanismofprivateFinancing

CHenGHongliang

(YulinmunicipalSub-branchpBC,YulinShaanxi719000)

民间融资模式篇3

关键词:民间借贷;路径选择;模式转型;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2-0002-03

一、问题的提出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命题,面对的障碍涉及土地、劳动力、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种问题。其中,资金问题是最为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量巨大,据测算,至2020年所需资金增量高达15~20万亿元(钟真真,2007)。解决如此巨额的资金需求,除了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外,绝大部分需要依靠当地的金融服务业。

然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目前城市与农村之间金融服务水平差距明显。近几年,我国城市金融业发展迅速,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仍不健全,信贷资金供需缺口较大,金融服务缺位(甚至部分地区缺失)等问题非常突出。在此背景下,在没有法律明确规范的条件下,适应各地情况的民间借贷市场近年来快速发展,而且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等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特点。这种介于正规农村金融借贷市场与地下金融黑市之间的市场形态,笔者借用樊纲教授(1988)的理论,将它称为农村金融的“灰市场”。

在农村资金缺口较大、金融服务不到位的现状下,民间借贷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部分地区的融资需求,对经营机制和理念僵硬的涉农金融机构形成竞争,促进其提高服务水平。但由于“灰市场”的政策球的特征,因此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是法律问题。由于我国有关民间借贷机构的相关法律法规仍未出台,对民间借贷中介的合法性无法确定,因此民间借贷市场上很多行为无法依靠法律加以规范和保护。比如,民间借贷机构的融资行为与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等行为的性质难以明确加以区别;大部分民间借贷采用借条、口头交易等形式,追讨债权难以诉诸法律。

其次是金融秩序问题。部分民间借贷机构从商业银行、农信社等正规金融机构低息获得贷款,转手高息放贷,牟取利差;民间借贷的民间性和逐利性,使得部分中介对房地产、股票等领域放款过多,资金无法在农村当地形成合理流向。

再次是监管问题。民间借贷机构融资放款通常采用现金交易形式,最高可达五六十万元,这使得大额可疑现金逃避“大额现金支付系统”的有效监管,易为洗钱提供渠道。

可以看出,快速发展的民间借贷市场正是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缺位的真实反映,这一农村金融“灰色地带”急需完善和规范。基于此,下文将着重分析民间借贷市场现有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对其发展的目标模式,路径选择以及发展效应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民间借贷“灰市场”的传统及现行模式

(一)传统模式

传统的民间借贷形式多以个人间“一对一”的形式为主,这是一种以信用为主的带有地缘和亲缘关系的借贷方式。传统模式还多发生在单位内部职工、亲戚、同乡、朋友、熟人之间,借贷手续也比较简单,民间借贷人(机构)基本以自有资金为主。借贷双方信用状况明确,信息透明度高,因此风险相对较小,但借贷数额和范围也比较有限。同时,由于信息的对称性,传统的放款模式多采用借据、口头承诺等不规范形式。

(二)现行模式

随着民间借贷“灰市场”发展步伐的加快,相比传统模式,现有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表现出中介化、专业化、规模化、利率多样化、融资短期化等新趋势。

中介化:在现有法律下,充当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主体并无具体要求,个人或组织等形式均可,且没有资金准入门槛,不需要向有关部门申请。因此,活跃在农村民间借贷“灰市场”上的中介机构形式有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三种主要形式。目前,民间借贷中介机构主体虽仍以个人为主,但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湖南的调查(周红岩、曾立平、李文政,2007)显示,现有民间借贷中介样本中,个人占67%,企业占29%,社会组织占4%。

专业化:除传统的民间借贷模式外,一种新型的、具有专业化特点的“募集型”融资,在部分农村地区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组织民间借贷的新选择。以延安地区的最新调查为例,借贷方式多采用“募集型”方式。其中,某镇大棚水产科技示范养殖场借入的50万元民间借贷比较典型:短短的3个月内筹集到所需资金,并支付18%的利息,且不确定借款期限,借出人可随时收回自己的本金。这种方式既方便借出方资金投放,又有利于满足借入方的融资需求(雷和平、严李锁、郭明辉,2007)。

规模化:近年来,农村地区民间借贷走向规模化发展“快行道”。仍以湖南为例,调查样本中的76户民间借贷中介,2006年自有资本同比增幅为25%,借入资金比2005年增长50%,借出资金增幅达72%,利息收入增长96%,经营规模和收入均有大幅增长。其中,从金融机构和民间的借入资金数量,2006年分别增长51%和48%,增速约为自有资金的2.5倍。

利率多样化:当前民间借贷利率呈现多样化趋势(谢伟、熊蕾,2007)。一方面,以生产性需求为主的民间借贷利率保持在8%~20%之间;另一方面,投资性需求的民间借贷利率相对较高,多在15%~30%之间,而少数带性质的民间借贷利率最高达到了日息2%。

融资短期化:无论从供应还是需求的角度来看,保持较短的融资期限均是有利的。一方面,较短的融资期限有利于供应方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以获取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较高的利率也促使需求方尽可能缩短融资期限。

三、目标模式及路径选择

(一)民间借贷“灰市场”发展的目标模式

通过对目前民间借贷“灰市场”存在的问题和现行模式的分析,假定在未来城乡金融服务趋于“一元化”的背景下,民间借贷市场发展的目标模式应该为:具备合法地位,服务范围定位于农村金融服务相对落后地区和领域的小额融资,纳入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小型金融机构。

(二)路径选择

立法路径:通过国家立法形式逐步出台民间借贷相关法律和管理条例,将民间借贷纳入法制化轨道,为民间借贷活动构筑一个合法规范的平台。具体内容应重点包括:设定准入门槛;对具有从业资格的中介机构发放牌照;对放贷业务进行明确规定;对民间融资交易实行登记或报备制度;对资金用途加以限定;对借贷合同中的金额、利息、期限等内容加以细化,设定利率浮动的范围。

监管路径:由于民间借贷市场监管难度较大,因此需从制度、技术等方面加以保证。在制度上,通过牌照发放、登记报备、大额备案等制度设计,保证监管部门实时、及时掌握民间借贷市场的动态信息。并保证投诉、举报等渠道的畅通,对风险及时预警。在技术方面,应逐步建立起民间借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通过对中介机构历史行为的监测数据预测判断其潜在风险。监测指标应涉及民间借贷中介的资金投向、利率水平、借贷期限、借款形式、抵押或担保形式,以及借款偿还情况等。

吸纳路径: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国家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因此,未来城市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将逐步由“二元”结构走向“一元”格局,在现有金融服务供给失衡的情况下发展壮大的民间信贷“灰市场”,今后的生存空间将逐步趋窄,民间借贷机构也将通过入股、融合等路径,成为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等)、农业发展银行、农信社、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小额贷款机构、邮政储蓄、村镇银行和社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

民间借贷市场完成转型的根本和前提是发展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保障资金供给和合理配置。在城乡金融服务“一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转型的过渡路径应坚持“疏”、“堵”、“融”的三位一体:

“疏”是指拓宽民间资本参股正规金融机构的渠道。在大型金融机构组建时,可以考虑放宽对参股对象的限制,吸收部分民间资本。同时,积极发展规范的直接融资市场,减少中小企业对民间借贷市场的需求。

这里的“堵”不是简单的通过限制准入、关停并转等行政途径控制其发展,毕竟,民间借贷市场目前对正规金融体系起着不可或缺的补充和完善作用。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形态一定有其存在的基础(家庭联产承包制便得益于农民的这种创造力)。“堵”是指对潜在风险较大、影响农村正常金融秩序的民间借贷行为,如以洗钱、非法集资、炒房、炒股等为目的的借贷活动。

“融”是过渡路径中最重要的形式。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民间借贷机构可逐渐向正规的地方小型金融机构转型;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后,部分中介机构还可入股由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总之,将民间借贷“灰市场”这种中间形态逐步正规化,“融”入农村当地的金融服务体系。

四、转型效应分析

转型中的民间借贷市场将逐步成为地位合法、地域化(在金融服务仍相对滞后的农村地区,补充“三农”资金)、小额化和短期化、补充性的地方小型金融机构。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市场转型将产生的积极效应如下:

1.对民间借贷“灰市场”采取渐进式转型,一方面可有效弥补农村地区的资金缺口,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改制、转轨,以及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创造条件。

2.通过合法化途径将民间借贷“灰市场”纳入正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可有效抑制“地下钱庄”等非法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也可使潜在的高利贷、非法集资、非法揽存、借贷纠纷等问题有法可依。

3.通过吸纳、融合等路径将民间借贷市场“融”入当地金融服务体系,可有效监管资金的流量和流向,有利于引导资金用于支持当地的新农村建设。

4.“疏”和“融”的转轨过程中,还可通过形成同业间的良性竞争,有效激励现阶段具有垄断地位的农业银行、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模式、服务理念等方面的改善。

5.通过转型,民间借贷机构还可发挥地域性、灵活性等特点,有效满足农信社等金融机构遗漏的服务目标人群的信贷要求。如农户受期限、金额、抵押物等限制而出现的资金缺口,就可由民间借贷市场来补充。

6.通过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和规范,可逐步掌握当地各借款人的信用记录,为建立农村地区信用体系提供信息基础。

参考文献:

[1]樊纲.灰市场理论[J].经济研究,1988(9).

[2]雷和平,严李锁,郭明辉.延安民间融资走向专业化[n].金融时报,2007-06-25.

[3]王长德.民间借贷亟待规范化管理[n].金融时报,2007-11-22.

[4]谢伟,熊蕾.湖南湘潭民间借贷渐成农村短期融资主渠道[n].金融时报,2007-06-25.

民间融资模式篇4

一、我国民办高校融资模式构成

(一)企业主导模式

这种模式在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是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可以为民办学校提供大量资金,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对企业的生存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模式在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往往是以某龙头企业牵头,学校从创办到发展都是借助于这些企业的资金投入。

(二)政府主导模式

这种模式可为民办高校提供财政资助与制度支持。在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政府和民办高校的利益整体上是一致的。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最缺的是资金;但从长远发展形势来看,制度支持将起到的作用更加至关重要。另外,政府可以通过免税、减税或其他方面的优惠政策来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

(三)民间主导模式

民间主体模式的资金来源比较广泛,虽然大多情况下筹集的资金不多,但是在民办高校筹资模式中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且通过民间资助可以加强办学者的信心,给予精神上的支持。这种模式目前在很多地方民办高校中都有采用。

(四)大学生主导模式

这种办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学生交纳学费来支持发展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大学生招生人数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很多民办高校发展的未来命运,民办学校资金来源有一半以上是来源于生源。因此,民办高校发展成功与否,与生源的关系非常密切。

二、我国民办高校多元化融资模式分析

(一)多元化融资模式优势分析

1、企业主导模式的优势分析

民办高校与企业是互利的。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资金和就业机会,民办高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企业为民办?校专业设置起了导航作用,民办高校可以让企业更好的发展,其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另外,企业注入的大量办学资金也保证了更多民办高校得以顺利的办学,民办院校招生收入也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投资回报。

2、政府主导型的优势分析

第一、在我国,民办高校的外部管理由中央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管理,在很多方面和国家公办大学有共同之处。从整体上看,民办高校外部行政管理注意到了民办教育作为公共性产品所固有的特色,其管理内容与公立高校相似甚多。第二、在我国,政府是权力机关和人民利益的代表。尤其是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是由政府来制定的。第三、由于要创办一所民办高校,其资金需要往往很大,政府在很多方面可以承担,又可以提高民办高校的地位。第四、我国普通高校基本上都是由政府创办和管理,其管理模式有可能会出现与市场经济不一致的情况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由民办高校来弥补。

3、民间主导型的优势分析

民办高校和民间主体的个人投资利益一致,所有权和经营权属于民间个人或团体。这些民间主体主要包括来自社会的很多力量,比如,学生家长、本校教职员工和社会其他成员等。这些人投资到民办高校,更关注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和办学模式的改进,尤其是本校教职员工的参与,由于他们整天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所以他们可以为学校良性发展提供更多的合理建议与意见。

4、综合主导型的优势分析

这种模式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广,是属于综合性的筹资模式。在学生缴费的前提下,根据合同规定,按资金比例相应获得利益和承担风险。这种模式有利于明确股东之间的责、权和义务;在管理方面,可以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形式,这样可以限制相关部门的权利,也有利于多种管理方式的采用。

(二)多元化融资模式的不足之处

1、企业主导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很多企业最终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无论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还是创办大学,他们最终的目的是不可能改变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产生企业为了获得收益,基本上会按照市场规律来管理学校,而不是为了社会和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去办学。在办学过程中,很多企业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人员,而不是全面培养社会需要的各阶层、各专业的人才。有很多企业即使注意到这些问题,但是由于其在管理模式上的很多不适应、不专业,也会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偏离实际的情况发生。

2、政府主导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政府对民办高校管理的随意性较大,在产权界定上不够明晰。民办高校与政府关系存在着不清晰情况,同时,双方在责任上也往往相互推诿。第二、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管理整体偏严、过死,在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时,民办?校的办学自主权显得极为有限。第三、在外部管理过程中,传统的公立高校管理模式惯性过大,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民办高校的特殊性,这就造成了民办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收到了很多不利限制,其结果自然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发展。

3、民间主导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民办高校在获得民间资本的时候比较困难,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大额的投资人比较少,很难形成相当规模的投资群体;二是老百姓进行这样一项投资要承担的风险比把钱存人银行的风险大得多,所以,他们更喜欢将自己的前存入银行,而不是投入到未知的民办院校办学当中去。第二、关于利润的分配问题,在民办院校办学过程中,很多财务信息是不公开的,这种情况就降低了学校收入和使用资金的透明度,很容易存在分配不均和徇私舞弊的情况发生。第三、管理权问题。由于学校的创办与管理通常是由国家和政府举办的,但是民办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教育规律来管理还是由创办者自己来管理会存在一定的争执,很容易出现权责部分的情况。

4、综合主导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着具体制定产权方面没有规律可循、产权不清晰的情况。第二、因为学校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属于集体,很容易导致出了事情没有人管的局面。第三、由于投资主体的背景不同,导致处理事情的方式不同,从而引起投资主体的不和谐,甚至产生矛盾。

三、我国民办高校融资模式改进的原则

(一)增强规划意识

我国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到统一规划,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各项项目进行科学性和优势分析,彻底摸清所需资源设备的建设与使用情况。把筹融资项目列入学校的科学发展计划中,保证所建即所需,尽可能地减少筹融资规模,减轻我国民办高校负担,保证能对各项目的效益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

(二)增强法律意识

我国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要增强法制观念,坚决贯彻相关法律精神,遵循正规筹融资规定和程序办事,对于各种筹融资渠道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严格要求,认真研究学校的财务状况和发展需要,确定科学、合理的融资规模。另外,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时刻谨记按照相关法律从事教育教学与相关工作的开展,避免出现违背我国相关法律与文件精神的情况发生。

(三)增强创新意识

我国民办高校在融资模式的改进过程中,要联系传统筹融资渠道,结合自身优势,选择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的筹融资渠道和方式,以此来促进民办高校健康顺利的向前发展。最大限度的组合最佳筹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完善传统融资模式所不能实现的新途径。

(四)增强效益意识

效益性是民办院校融资应遵循的根本原则,也是民办院校融资的主要目的之一。增强效益意识就要做到:第一、在保证完成国家对于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兼顾办学效益;第二、在保证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的前提下,教学质量与效益兼顾;第三、经常性的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做出正确的评价,有效合理地使用资金;第四、支持健康有效的筹资模式,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五)增强民主意识

我国民办高校的融资渠道多样化决定了它在融资的同时要注重自身对于融资资金的使用做到民主、公开、透明,使得投资人能够投的放心、使用者使用的安心。这种民主意识首先要在投资集团内部形成一定的共识并制定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定期、定向的公布资金的投入与使用情况,以此来稳定投资、稳定民办院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我国民办高校融资模式对策与建议

(一)融资租赁模式

融资租赁是以融物的方式达到融资的目的。在租赁期间,承租单位可以拥有租赁物件的占有、使用、收益三项权益,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尽管承租企业在这项交易中没有得到资金,但是必须按照占用资金的时间偿还租金,所以,这种模式需要有长远的投资眼光,并且要辩证的分析这种投资模式。融资租赁在高校中的应用一般为后勤设施,这也属于后勤社会化引资的一种方式。它是在租赁期满以象征性价格转让给校方一种办学模式。

(二)通过学费保理融资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学费的收取每年非常集中,民办高校资金紧缺主要集中在每年上半年,部分民办高校可针对自身资金的情况,利用学费收费权质押的形式在短时间获得保理资金。民办高校应对自身合理定位,确定办学理念,注重实际能力培养,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在把握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形势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对于民办院校的认可,保证生源的持续性,确保学费保理融资渠道的畅通。

(三)以学校冠名权方式向社会融资

这种融资方式在很多民办高校,甚至是公办高校都存在,它主要是通过对于后勤管理的形式来实现的。比如,在教育后勤服务管理过程中,鼓励社会资金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对食堂、维修、商业零售、运输等组建专业化后勤服务集团,学校后勤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另外,建立以留存盈利增补资本金的制度,在净利润中留有一定比例的收益用于设备设施改造等。

(四)信托融资模式

信托公司在发展传统产品的同时,也逐步探索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信托计划”,高校信托属于公益信托,属国家鼓励发展范畴,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将学校拥有的闲散资产,比如闲置设备、教学金基金、科研发展基金等委托给信托公司实现增值。第二、通过信托公司筹集社会资金,从而达到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

民间融资模式篇5

一、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企业融资的理论主要是莫迪利亚尼和米勒(F.modigliani&m.H.miller)的m—m理论[2],它起源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目前“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已经在成本、非对称性信息分布、财产控制权等不同方向和层面的研究中获得了明显的进展,相应形成了企业融资的理论(激励理论)、信息传递理论和控制权理论[3]”。关于企业融资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詹森和麦克林模型(Jensen&meckling)[4]。他们认为,契约关系是企业的本质,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和贷款人存在契约关系,而且团队成员之间也存在契约关系。一般来说,所有的组织和合作中都存在关系。如果委托人和人都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目标,那么人就不会总是依据委托人的利益采取行动。信息不对称往往会致使市场上出现逆向选择,阿柯尔洛夫(Georgeaker-lof)、斯宾塞(a.michaelSpence)和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这三位学者对不对称信息经济理论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阿洪和博尔顿(aghion&Bolton)[5]提出了一种关于财产控制权的资本结论理论,这种理论建立在交易费用和契约不完备的基础上。

对民营经济的融资问题我国学者也做了很多研究,林毅夫、李永军[6]认为,信息不对称是被公认为造成中小企业融资供给约束的主要原因。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改造,衍生于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金融体制虽然己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融资体系的制度框架,但是由于融资意识的落后、制度内部的框架不协调,致使我国目前的融资体系不能很好适应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融资体系的缺陷主要为资源不能达到有效配置、融资制度的市场化尚未形成、金融功能不能得到很好发挥。经济发展与融资制度安排只能处于一种低效率均衡状态。本文通过对民营经济融资难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多数中小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其应对复杂市场环境的必要工具[7],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今天,p2p融资模式缓解了民营经济借贷信息不对称、借贷门槛高、资金运用效率低的融资困境,使民营经济得到更好发展。

二、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分析

在我国创业初期,民营经济是在困境中逐步发展的,当时市场体制不完善,经营风险大,民营经济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民营企业迅速发展之后,很多问题凸显出来了。融资难是民营经济的突出问题,民营经济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内源融资比重太高、民营经济自身制度的缺陷。

1.内源融资比重过高内源融资是指将企业长期积存的资金或家族中亲戚朋友对企业发展支持的资金运用到企业运营中的过程。据以往调查显示,民营经济内源融资比重达到90%以上,可见内源融资模式对于大中小型企业都是重要的融资模式。从民营经济发展初期至今,内源融资是大多数民营企业的选择,其成本低,需要承担的风险小。随着企业的发展,民营经济只靠内源融资满足企业发展是远远不够的。由于长期以来民营经济依赖于内源融资,关起门来做生意,严重影响外源融资的拓展。外源融资是民营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后的必然选择,民营经济由于自身制度的限制,在信贷上不受接纳、信任。民营经济在信贷过程中手续复杂,受到很多限制。有些民营经济想通过非正式融资来改变融资困境的局面,但国家在这些层面的控制一直很严格。目前,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是内源融资,但是内源融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在外源融资方面,民营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主要是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中长期贷款很少,在资本市场不健全的条件下,从股票、债券市场获得融资对于民营经济来说就更加困难。

2.民营经济自身制度的缺陷长期存在的民营经济融资困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民营经济自身制度的缺陷是其关键因素之一。我国民营经济从发展初期到现在,主要是以家族制的形式存在,也就是家人和家族里面的人聚到一起创业发展。随着企业的发展,创业者自身利益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家族制民营经济的产权模糊、不明确,当利益摆在面前,这些家族创业成员就会各为其身,甚至反目成仇,自然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的管理者大多是家族里的人或亲戚朋友。这种管理制度会造成管理层的断层,当管理者缺失,不能立即有新的人选替代,会阻碍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决策权的单一性,也影响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向、科技创新、经营理念等这些重要决定只由高层管理者或一人决定,这样的管理决定是盲目、不健全的。信用是任何经济体制的立身之本,诚信缺失是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大阻力。民营经济的诚信度不高,是由于民营经济把赢利放在首位,对诚信经营意识淡薄造成的。民营经济的诚信等级过低加剧了民营经济的融资难度。

3.商业银行贷款门槛高我国商业银行以存款为主要负债业务、贷款为主要资产业务,信贷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主要途径。我国商业银行对借贷企业长期以来采用的都是抵押、质押、担保的贷款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信贷风险,但是无形中提高了企业贷款的门槛,而且将信用好与坏的企业同等对待,造成了整个社会信用资源的浪费。首先,商业银行贷款门槛高,民营经济融资相应比较困难。民营企业大都很难找到可靠的抵押、质押和担保,即使找到了抵押物、担保物,对于抵押物、担保物的评估也需要很长时间。许多民营企业从申请贷款到真正拿到贷款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半载,使得贷款效率大大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这种传统借贷方式阻碍了民营经济的融资,很容易将其扼杀在摇篮中。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对所有贷款都采用抵押、质押、担保的贷款方式,这是一种将“脏水和孩子一起倒掉”的懒汉行为。将信用好与坏的企业一样对待造成了整个社会信用资源的浪费,打击了民营企业积累信用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经济环境恶化。

4.商业银行放贷意愿低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使商业银行不愿向民营经济发放贷款。首先,交易成本是指在金融交易的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金钱。向民营经济发放贷款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民营经济每笔贷款数额不大但是必须的发放程序、经办环节均不可少,使得银行贷款的单位经营、监督成本增加,交易成本较高,因此商业银行一般不愿向民营经济发放贷款。其次,在交易发生之前和在交易发生之后的信息不对称往往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出现。我国民营经济数量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且发展状况好坏不一,商业银行为了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对民营经济的放贷利率高且条件苛刻,甚至不愿提供贷款。

三、p2p模式与民营经济融资的契合性

融资难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民营经济融资需求的特点是“短、小、急、频”,会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规模不经济、交易成本高的不良影响。近年来国家颁布一系列政策法规,进行宏观调控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但是效果不明显。基于这样的市场空白,专注于民营经济、植根于互联网平台来提供融资服务的p2p融资模式应运而生。p2p(peertopeer)点对点信贷,也称个人对个人信贷。p2p金融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信贷模式,它是指拥有闲置资金的放贷人通过第三方平台在收取一定利息的前提下,向有资金需求的借款人提供小额贷款的一种金融模式。p2p借贷基本前提是,需要借贷的人能够通过网站平台寻找到有出借能力并且愿意基于一定条件出借的人。借贷的条款和必需的法律文本是由网络借贷中介来确定。

(1)需求创造市场。传统的融资模式很难满足民营经济的需求,p2p融资模式的出现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使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出现转机。面对民营经济融资难的困境,p2p融资模式这种更为灵活的借贷方式应运而生,它是一种以网络为平台的民间借贷新模式,贷款利率一般在20%左右,较高的利息吸引更多有闲置资金的人来投资,增强了原本在社会上闲置不动资金的流动性,缓解了民营经济融资慢、贵、难的困境。

(2)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必备条件。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速度惊人。p2p融资业务主要通过网络平成,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p2p融资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安全技术能够保证金融部门和消费者的信息安全,推动p2p融资的健康发展。金融业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行业发展迅猛,p2p融资模式植根于互联网平台拥有强大的互联网数据。p2p融资模式在放贷前的审核及放贷后的监管有效运用大数据,效率将明显提高而且管理更灵活便捷。因此,p2p融资模式对有融资需求的民营经济是莫大的福泽。

(3)双向动力的推波助澜。p2p融资模式具有发展的动力,民间的投资热情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是p2p这种借贷模式发展的双向动力。加之在“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下,它的融资优势显而易见。将互联网与金融借贷服务有机结合的p2p融资模式,弥补了商业银行借贷门槛高、个等方面的不足,缓解了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难题,拓宽了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因此,p2p融资模式是民营经济融资的救星。

四、具体路径分析

众所周知,民营经济是促进国有经济发展的根本,民营经济融资困难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p2p融资平台在我国逐渐得到运用,2014年上半年,中国p2p网贷行业成交量为818.37亿元,网贷贷款余额476.61亿元,平均综合利率为20.17%,平均期限为4.75个月。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上半年,我国有1184家p2p网贷平台,借款人为18.9万人,投资人44.36万人(数据来源《2014中国网络借贷行业上半年报》),可见p2p网贷的投资规模和成交量都有着飞跃性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p2p融资模式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有以下优势:没有地域、金额限制;对借款人的审核比较贴近行业实情,而且对借款人的门槛也降低了;投资人的收益较高;资金的配置效率更高;控制力强。

1.融资渠道广,资金运用效率高首先,拓宽融资渠道是解决制约民营经济融资“瓶颈”的关键。我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单一、狭窄,主要依靠内源融资,外源融资所占比重很小。p2p融资模式丰富了民营经济的融资选择方式,不再拘泥于内源融资、银行贷款、非金融机构借款等方式。其次,p2p平台能够有效地运用资金。p2p平台的网络借贷流程,与民间小额借贷很相似。一个贷款人可把资金分散给若干个借款人,让资金投资风险降低到最低。p2p平台是全日制开放,可以随时进入平台观察信息,贷款人可以随时看到借款人的信息流程。这样的借贷流程让更多的人放心,把自己闲置的资金流动起来,从而起到有效运用资金的作用。

2.p2p平台融资模式门槛较低与我国商业银行采用的抵押、质押、担保的贷款方式相比,p2p平台融资模式门槛较低。借贷方在p2p平台,发出借贷信息,p2p平台通过数据记录信息综合对借贷方信用评价,自动完成借贷交易,此交易过程无需作任何担保。p2p平台借贷资金没有下限,任何企业和个体都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资金融入或贷出。大多数银行都愿做大额借贷来获取更多利益,不愿受理小额借贷,但在p2p平台,只要借贷人有款所需,在网上借贷信息,就可以很有效地得到资金所需。而传统的融资模式门槛比较高,民营经济想通过其来融资几乎不可能。

3.降低交易成本、解决借贷信息的不对称首先,p2p平台融资模式具备专业技术、庞大规模,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即随着借贷规模的增大,平摊在每一元上的成本随之降低),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其次,p2p融资模式平台全程通过网络交易,无纸质版签字记录。企业借贷信息,交易记录在每次借贷完成后,在p2p平台生成保存。当借贷双方达成共识,进行资金借贷,双方均可在p2p平台和搜集对方信息和交易记录,以更准确了解彼此信用。能够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减少借贷风险。这与传统的融资模式相比,能够很好的缓解民营经济融资的困境。

民间融资模式篇6

关键词:农业专业合作社;融资;供求衔接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组织和制度创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和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载体,具有天然的内部资金互助特性,外部金融支持也与企业等其他经济主体具有本质的区别,如何实现外源融资与内源融资的有效对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当前应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需求特征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的特殊性。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近年来各地农民自发组成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从注册情况看,分为没有参加各类注册、参加工商部门注册但注册形式为非法人形式和参与工商部门注册且注册形式的法人的三种形式,其中没有参加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占比最高。但不管那种注册形式,与传统企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之间具有天然的信用互助职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需要外部融资给予适度支持,缓解其融资难现状。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高度异质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综合性合作社演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内源融资约束,但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高度异质性。从社员之间博弈关系看,异质性导致大部分社员没有向合作社投资的激励,仅愿意投入少量资本,获取成员资格,得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服务,结果导致资金互助囿于有限的农户资金规模、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金融专业知识,甚至社员之间互不信任、生产周期的同质性而不愿加大资金互助,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内部信用互助规模。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范围动态性。信息是交易双方必备的重要条件之一,交易双方如彼此了解掌握对方生产经营信息,供给需求双方可以在这个信息基础之上做到彼此匹配,有效地完成交易,实现共赢。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组成形式看,具有很强的“地域依附性”,通过同质性生产合作,双方所面临的是长期的、发生在各个方面的重复博弈,社员之间的经营能力、人品道德、历史行为及口径等软信息相互间是透明的,从而降低合作社社员间信用互助风险。近年来,随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其社员范围呈现扩大化、分布广等趋势,社员“地域依附性”下降,信用合作信息优势降低。

(四)社员产品流与资金流流动要依托农民合作社平台。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看,经营领域涉及种植、养殖、林业、植保等农村各个产业,业务活动内容涉及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土肥植保等各个环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降低农民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规模化、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提高合作社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大部分合作社社员一般实行产品和资金委托合作社进行运行的方式。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具有产业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这就为信用互助和外部融资的对接提供了较高的风险保障,同金融机构对单个社员贷款相比,不但信息透明度较高,而且有资金流作为保障,融资风险大大降低。

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供给现况与存在问题

在将单户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向专业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过渡的过程中,合作社对资金的需求和依赖程度上升。因此,为了能够保证合作社的正常运营,必需寻求稳定的资本来源,但是在当前我国农村地区,资本相对于劳动而言高度稀缺,大部分小农均面临严重的资金约束。

(一)内源融资先天缺失

内源融资方面,大部分社员没有向合作社投资的激励,仅愿意投入少量资本,获取成员资格以及投票、异议、退出等权利,结果导致合作社资产严重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80%,从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组成情况看,绝大多数能符合这一要求,保证了农民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现阶段农民整体经济实力不高,也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绝大多数成员的实际投入水平偏低,大大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本的筹措。以同心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整体出资额最少的只有0.5万元,最多的达200万元,平均出资额为45.55万元。其中,有32%的合作社出资额不足10万元;而出资额超过100万元的,仅占16%。具体到人均出资额来看,平均为4129元,最少的仅几十元。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发展成员,只要出资几元到几十元就可加入合作社,有的合作社甚至不出资也可以成为成员,这无疑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本的筹措雪上加霜。

(二)金融供给面临多重制约

1、机构约束。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中仅有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用服务,而在农业银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中,对实体性合作社按照农村小企业贷款政策执行,对服务型合作社按照农户小额或大额贷款政策执行,实质上也是将合作社排除在外,没有将其作为一级法人机构看待。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受资金、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主要业务以农户贷款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为主,没有能力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资金支持。

2、方式制约。从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看,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小额农贷模式,即借鉴小额农贷模式形成合作社农林畜牧等伞形产品体系,以合作社社员为对象,对其进行动态授信,贷款利率执行小额农贷利率。二是合作社发起人贷款,融资规模严重依赖于这部分“合作社发起人”的资金实力,农村金融机构要么不给合作社放款,要么仅向这部分具有资金实力的合作社发起人放贷。三是企业贷款模式,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程序完全按企业贷款模式进行。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中真正意义的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政策还未制定,从而增加了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风险的难度和面临风险的评价,降低了其获得贷款的可能。

3、风险成本约束。首先,合作社以农业为经营对象,农业的投资回收周期长,受自然和市场不确定性影响风险高。其次,合作社缺少足够的有效抵押或质押品,而且难以找到愿意为合作社贷款提供担保的组织或个人,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高使得其惜贷和慎贷。再次,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分散的农户信用信息采集、筛选、评级并转化为金融信用的载体的成本高,成为银社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根源。金融机构商业化运作模式使其更青睐于农村的优质大户,很少主动深入合作社,导致银社信息不对称问题未得到解决。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金融即期对接模式与中长期制度设计

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情况看,信用互助缺陷加大了对外融资需求的依赖,而农村金融体系产品与信贷政策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现有正规金融对接存在问题,因而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需要实现与银行的有效对接。

(一)金融机构功能衍进:即期融资对接模式

1、打包授信模式。根据合作社社员生产相对趋同、区域相对集中的特点,设计相应的银行贷款支持模式,这种模式是以集合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为贷款对象,统称之为打包授信。这种模式的关键是选择发起人经营管理水平较高、银行高度认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银行授信管理平台和社员融资服务中心,由发起人确定授信社员组成,由符合条件的社员组成授信组合体,由金融机构对组合体进行授信,取得金融机构贷款后,由合作社作为运转资金在内部开展资金互助使用,必要时通过抵押等措施进行增信。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合作社信息的对称性和内部信用筛选机构,降低贷款风险,解决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交股金而无法开展内部资金互助现状。可以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内社员不同数量、不同期限的短期融资需求。

2、“合作产业链”信贷模式。从当前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看,以农民合作社形成的合作产业链拓展了农村地区的有效信贷需求,与传统农户相比具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产业链融资模式对于处于农业产业链条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其最主要的抵押是其经营的农产品,银行在对产业链相关的资金流、物流有效监控的基础上,通过产业链融资的方式对合作社进行贷款,由上游企业根据其与合作社之间的供货合约制定相应的贷款额度并控制贷款风险,产业链融资使得合作社的动产农产品具有可抵押的特征。抓住“供应链”这一核心,跟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物资流、现金流,既提高了业务效率,又降低了信贷风险。

3、委托贷款合作模式。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外部融资形式看,虽然内部信用互助规模小,处于自发、探索与模仿阶段,相对外部金融支持,具有自身的地缘、人缘、亲缘,具有甄别中小贷款者资信状况的信息优势。因此,可以设计一种正规金融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购买信息的合作模式,即正规金融委托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合作模式,正规金融提供资金,委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据其确定的贷款要求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和协助收回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在帮助正规金融实现一定贷款收回率的前提下,收取一定比例的咨询费和管理费。通过融入合作社,可以发展内部融资互助方式取得支持,对银行而言,通过委托贷款,可以批量发展客户群,省时省力地发掘新的信贷市场机会。

4、转贷款合作模式。与委托贷款模式中正规金融全部承担贷款风险不同,在转贷款合作模式中,正规金融把贷款风险转嫁给农民专业合作社,正规金融以优惠利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选择贷款对象进行放贷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以自有资产作为抵押担保以取得正规金融的优惠利率贷款。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了对中小贷款者的全部风险,在转贷款合作模式中,正规金融扩展了信贷渠道,降低了客户集中度,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正规金融取得优惠利率贷款解决了自有信贷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中长期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制度选择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正规金融市场。非正规金融能充分利用地缘性的信息优势,通过互相监督,发挥声誉机制的作用,比银行更好地解决借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有很大的存在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缺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提高服务社员的水平和意识,提高社员的综合比较收益,以此换取社员入股资金或闲置资金存入合作社,增加互助资金来源,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合作,发展内生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融资需求的,在充分发挥“内部功能”条件下解决“内部失灵”的内生性融资。二是要在创新商业性金融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服务于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政策性或准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外融资既能解决“市场失灵”,又能及时摄取“外部资源”,有效化解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些特有的金融梗阻,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优势,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与资金合作体系的良性循环。

四、相关建议

优化政策环境机制。加大政策激励力度,提高发展能力和潜力,建立起长期、完善的扶持政策体系,包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的起步、生存、成长全过程的扶持策略,充分发挥其生产合作融合信用合作的比较优势。

完善法律环境机制。建议以明确具体的以法律等形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位给予确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改进经济环境机制。一是加大对合作社的财政补贴,通过给予专业合作社一定的优惠政策,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二是建立农村政策性担保机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提供贷款担保。三是要加强对信用互助功能的正确引导,继续把生产合作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的基础,提高信用合作的稳定性。

建立合作引导机制。搭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和正规金融支持之间的联运平台,加强对合作社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合作社信用互助服务水平和能力,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理控制发展规模与合作半径,降低信息积累成本和信用互助资金风险。

参考文献

[1]胡卓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8):40-43。

[2]郑丹,大岛一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匮乏现状、原因及对策[J].农村经济,2011,(4):76-79。

[3]黄健.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情况及金融支持―对湖南156家农合社及94家基层金融机构的调查[J].金融经济,2011,(8):116-118。

[4]夏英,宋彦峰,濮梦琪.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为基础的资金互助制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4):29-33。

[5]杨玉娟,郭璇,丁玲.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融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7):166-167。

theResearchontheConnectionofFinancingSupplyandDemandofagriculturalSpecializedCooperatives

wanGShixiang

(wuzhongmunicipalSub-branchpBC,wuzhongningxia751100)

民间融资模式篇7

融资问题是小微企业发展中反映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互联网金融具备“普惠金融”的素质,对于洛阳这种金融资源不足,资本市场发展欠缺的城市来说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小微企业;互联网金融;民间借贷

小微企业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对一个地方的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洛阳作为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在助力转型跨越,打造中原经济区开放创新城的路上,必然需要为小微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融资环境作为影响小微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往往是洛阳这样的中部二三线城市的短板,严重制约了当地小微企业的成长。

一、洛阳小微企业融资面临的挑战

在一个较为理想的金融环境下,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应不仅包括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等间接融资渠道,还应包括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创业板、二板等层次众多的直接融资渠道。然而从国内资本市场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尤其是在洛阳这样资本市场发展十分欠缺的二三线城市,小微企业的融资除自身筹集之外,只能依靠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等传统渠道。即便如此,现有这两类渠道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

(一)传统银行高门槛,小微企业难获贷传统金融机构通常是通过抵押担保等措施来控制贷款风险,而小微企业通常都是轻资产或无固定资产,根本无法提供符合要求的抵押品,因此形成了传统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都无法独立解决的“小微企业融资悖论”。近年来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洛阳市政府出台了多项措施,鼓励银行尤其是本地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这些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规模,但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小微企业贷款难的局面。洛阳市工信局有关调查显示,洛阳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资金来源75.9%为自有资金,15.7%为银行贷款,5.7%为民间借贷,其中获得银行贷款的也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比例则更低。

(二)民间借贷危机波及小微企业作为门槛相对较低的融资渠道,民间借贷的市场需求十分旺盛,同时随着老百姓投资需求的逐渐启动,民间借贷在洛阳一度有较快速的发展。然而民间借贷不规范、不透明的问题始终制约着这一市场的充分发展。2014年初以来,洛阳民间金融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大批投资担保类公司倒闭,大规模的民间借贷一度遭受重创,与其相关联的大批小微企业也受到冲击。

二、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的价值

十以来中央对互联网金融的重视不断提高,提出要建立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体系。2015年央行与十部委更是共同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开始着手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互联网金融导向增加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有效供给的发展方向。互联网金融模式正在逐渐成为小微企业融资的新渠道。互联网天生具有开放、民主、去中间化的特征,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对于洛阳这样金融不发达的城市来说,在解决金融资源匮乏的问题上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一)通过大数据破解小微企业融资悖论从企业端来说,小微企业缺少可靠的抵押物,财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提供传统金融要求的信用证明,但并不代表小微企业本身不具备信用。与静态的资产和抵押物相比,企业的经营行为将更有效的反映出企业的真实信用水平。将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人才、交易等信息,进行规范化、数字化、公开化的大数据处理,变无规律为有规律,变不可考为有证可查,变不可知为能可知,将是互联网时代企业信用评价的新逻辑,彻底打破小微企业融资悖论。

(二)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为小微企业引入“活水”从资本端来说,互联网金融对于原本无序发展的民间资本有着更加重要的整合作用。洛阳的民间借贷市场从2011年开始就已经出现危机苗头,但政府的多项监管措施和各渠道的宣传都无法阻止民间借贷规模的快速扩张。真正的市场趋势宜疏不宜堵。民间借贷之所以快速发展,究其原因还是民间投资需求和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同时爆发的表现。所以解决洛阳民间借贷危机的根本,还是要为民间投资需求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找到一个合理的匹配方式。互联网的开放平台可以让投资人不仅局限于本地的投资项目,更可以放眼全国范围内的优质项目;而贷方也可以充分享受全国范围内的民间借贷资源,不再受当地民间借贷规模限制。而互联网平台的透明性,也要求互联网金融必须摒弃传统民间借贷操作不透明、不规范的经营模式,逐步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小微企业如何积极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

互联网金融用于小微企业的融资之中是国家推广“普惠金融”理念的重要体现。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的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对小微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小微企业想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带来各种机遇,也必须积极地走近互联网金融,主动地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式。

(一)熟悉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形势目前国内开展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包括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众筹融资等模式。每种业务都没有通用的固定模式,参与互联网金融的公司各自有其经营的特色,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小微企业。并且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时间短,模式新,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经营风险,以及一些滥竽充数想要浑水摸鱼的不良企业。因此,小微企业想要参与互联网金融,真正通过互联网金融解决自身融资问题,必须尽可能多的了解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形势,对各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充分的了解,以便作出合理的选择。

(二)主动参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互联网金融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将小微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流整合为可以利用的信用资料。这就要求互联网金融的开展,要求小微企业要尽可能多的参与到“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中,尽可能多的在互联网上留下企业经营的数据资料,以便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在充足资料的基础上顺利开展。小微企业参与“互联网+”的方式不仅包括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更包括使用互联网支付手段,参与互联网众筹活动等直接参与互联网金融的方式。互联网金融使用的大数据资料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凭空捏造,需要时间的积累。参与的时间越久,信息越充分,就可以更加充分的证明企业的信用水平。因此,小微企业想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需要尽早、尽量充分的参与到“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中来。

参考文献

民间融资模式篇8

【关键词】民营航空;融资方式;融资结构

abstract:Sincethe2008financialcrisis,theplightoffundinghasbecomethemostimportantissueandrestrictedthedevelopmentofprivateairlines,mainlyduetotheunreazonablefinacingstructure.inordertoseektheoptimalfinancingstructure,thisarticlefirstlyanalyzedthecharacteristicsofprivateairlinefinacingstrcure,andthenbuildthefinancingstructureoptimizationmodelthronghtheestablishmentoftheutilityfunctionofthefinancingchannels,andfinallyaccordingtothemodelproposedthesolutioncountermeasures.

Keywods:privateairline;Financingmodel;FinancingStructure

1.引言

2005年1月15日,《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规定》正式施行,《规定》放宽了对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不再对民营投资主体投资组建公共航空运输企业另作限制。同年,第一家民营航空公司——奥凯航空的成立,标志着民营航空公司登上了国内民航运输业的舞台。随后鹰联,春秋,东星,吉祥,华夏航空等十几家民营航空公司相继出现。然而,高潮过后是2008年金融危机,民营航空集体陷入困境。东星航空、大众航空、昆明航空、鹰联航空、华夏航空、大唐奇力航空、德龙公司等14家民营航空公司因财务等问题或退出行业,或被国有化。民营航空公司因融资渠道不畅和融资结构不合理,导致资金方面的困境,已经成为民营航空的桎梏和软肋。2010年以来,我国民营航空公司纷纷开始尝试拓宽融资渠道,转变融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调整融资结构,力求摆脱民营航空公司面临的融资困境。

民营航空公司有多种融资方式。在本文中,按融资去向,我国民营航空公司的融资方式可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其中,股权融资包括优先股和普通股融资;而债权融资包括债券融资、民间借贷、外商资金融资银行信贷资金、飞机融资和经营租赁,以及商业票据等。由于各种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净收益、税收以及债权人对企业所有权的认可程度等存在的差异,在给定投资机会时,民营航空公司就需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函数和收益成本约束来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以确定最佳的融资结构,从而使民营航空公司的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对于民营航空公司来说,一个合理的融资结构不仅有效地决定其公司市场价值,同时对融资成本、企业产权分配、治理结构以及通过资本市场对整个总体经济的增长等多方面都有一定影响。我国对民营航空融资结构优化问题研究得较少,关注度不高。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民营航空公司融资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建立民营航空公司各融资渠道之间的效用函数,构建融资结构优化模型;在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可以使民营航空公司更好地权衡其收益与风险,权衡公司控制权和报酬分配,最后提出模型对我国民营航空融资困境的启示。本研究对于解决当前民营航空融资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民营航空公司融资结构优化模型

2.1模型基本假设

假设一:民营航空公司融资的先决条件是预期收益率必须大于临界收益率。

假设二:建模以民用航空公司价值最大化为基本目标,首先建模中可以反映投资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合理安排长期和短期规划,合理设计融资方案,合理制定激励政策;其次,可以反映了对民用航空公司资产保值和增值的需要;再次,有利于在民航运输业中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实现行业总体效益最大化。

假设三:将信息的不完善和不对称作为建模前提,模型中设定民营航空公司享有个人信息,其既有竞争性又有排它性的特征。在融资合同签订以后,为了解释融资的动态分配过程,民营航空公司的利润可视为[0,]上的均匀分布,其概率密度为。

假设四:此外,民营航空公司的外源融资方式从性质上可以划分为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债权融资的特点是成本低,而股权融资的特点是不需承担固定的股利,无到期日。

2.2模型的构建

2.2.1建立民营航空债权融资价值函数

本文在罗斯信号传递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民营航空公司债券融资的效用函数为:

(1)

(1)式中:民营航空公司债权融资总效用表示;是债权融资的数量;是股权融资的数量;是在债券融资数量给定情况下的债权融资带来的市场价值;是破产惩罚系数。在(1)中因为假设在[0,]上的均匀分布,且,即为公司破产概率。民营航

空公司的融资效用与民用航空公司市场价值正相关,而与公司破产概率负相关,也即是公司预期收益愈大,惩罚愈小。

又由于,满足分离均衡条件,所以让式(1)对求导:

(2)

为民用航空公司债权融资效用最大化,令求导后的式(2)等于0可得债权融资价值函数:

(3)

式(3)表明民营航空公司债权价值即与债权数量成同向变化,又与股权数量成同向变化;并且也随和CD的增加而增加。

2.2.2建立民营航空股权融资价值函数

基于同样的考虑,本文建立民营航空公司股权融资的效用函数为:

(4)

(4)式中,民营航空公司股权融资的总效用表示;是在给股权融资的数量时,由股权融资带来的市场价值;是民营航空公司额外收益或损失系数。

由于,满足分离均衡条件,令式(4)对求导得:

(5)

为民用航空公司股权融资效用最大化,令式(5)等于0可得民营航空公司股权融资价值函数:

(6)

(6)式说明民营航空公司股权价值与和的同向变化,而与和成反向变化。

2.2.3民营航空融资结构优化模型

民用航空公司市场价值由股权价值和债权价值两部分组成,即,民营航空公司融资结构优化目标即是在投资环境既定的情况下,达到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

(7)

2.3模型求解与分析

由上边推到可知,融资结构决定了公司的市场价值,因此民营航空公司的主要任务即是选择和确定不同阶段的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的数量和比例,使得民营航空公司价值最大化,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对(7)建立拉格朗日函数为:

(8)

令式(8)分别对,,求导,得:

(9)

(10)

(11)

由式(9)(10)(11)解得驻点为,其中可以通过

得到,可以通过得到。

由式(9)、(10)得:

(12)

令、、,式(12)简化为:

(13)

(13)式中,为最优债权融资比例,为最优股权融资比例,是股权融资数量的函数,由于可知与同向变

化。因此,股权融资数量与股权融资比例成二元函数关系。

由函数关系式可得:

(1),。由式(12)可得,所以

,;,。

(2)与成反向变化。在区间上,随的增加而减少,又由于与同向变化,因此与成反向变化。

(3)与成正向变化。在区间上,随的增加而增加,又由于与同向变化,因此与成同向变化。

(4)临界值也即融资结构均衡解为。

3.模型对民营航空公司融资的启示

3.1创业初期资产负债率不亦过高

国际上一般认可的标准是,对于一个稳定的公司,其资产负债率不应超过50%,即负债权益比率不应超过1:1。否则,若债权融资大于股权融资会使债权投资者产生投资收回的危机感,从而导致破产概率提高,并且潜在投资者也会产生疑虑,不利于公司发展。对于处于创业期的民营航空而言,公司盈利能力差,资本利润率低,机队和资产规模小,信誉度较低,信息披露不充分,同时亦没有充足的可抵押资产,破产和停产机会较大,民营航空经营初期想通过银行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的可能性极小。在此阶段,民营航空应确立以风险防范为主的股权融资为主债权融资为辅的融资结构。民营航空融资除了发起股东的资本金投入以外,还可以利用国内外社会闲散资金,如吸引民间借贷、创业基金、私募和国际风投。当然,在发展初期通过股权融资,股权融资价位很低,出让股权是不情愿的事情;加上股权分散,各股东利益诉求不同,很容易产生矛盾,所以民营航空可在创业初期考虑不增加负债的情况下通过适量的飞机经营性租赁引入经营资产。

3.2融资结构中的债权及股权融资比例变化

伴随着民营航空公司的经营规模的扩大,股权融资数量的不断变化,股权融资比例逐渐减少,而债权融资比例逐渐增加。这体现为进入成长期的民营航空需要更大的现金流,相应也就需要更多的债务水平对民营航空企业家进行约束,迫使其努力工作以避免破产。民营航空经营规模越大,需要的运营资金就越多,以应对增加的借贷利息和公司应收账款。所以,成长阶段的融资结构调整和融资策略选择对于民营航空的发展尤为重要,它关系到民营航空公司是否能继续生存下去,因此这一时期应选择适当的扩张型融资策略以求进一步发展。民营航空可供选择的融资策略主要是外部融资,可选择商业信用贷款、飞机融资性租赁、境外机构投资等中长期资金,此外可适当考虑发行可转换债券及可转换优先股。成长期融资结构中,债权融资比例上升,虽然债权融资不一定会增加公司的市场价值,但是此时债权融资的地位已经逐渐从被动转换为主动。在此阶段,民营航空公司可以从自身的情况出发,确定合理的财务杠杆比例,采用多种融资渠道相组合的方式,构造稳妥和积极的融资结构。

4.结语

民营航空虽然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存在,但民营资本的进入仍然打不破我国航空市场的垄断局面。根据航空业垄断特点,新进入的民营航空公司明显是弱势企业,难以与具有垄断优势的相较大型航空公司形成竞争。改善和优化我国民营航空的融资结构,缓解其融资困境,须民营航空公司、金融机构和政府共同努力,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和公平开放的融资服务体系。政府对民营航空公司融资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外在融资环境的维护和创造;金融机构则需为民营航空提供金融支持,创造充分和多维度的融资渠道,使公司可选择各自的最佳融资结构;而民营航空公司自身则应在调整优化融资结构的同时,做好飞机减重,降低油耗;严格控制可控成本,降低管理费用;优化航线航班,做好飞机造型,减少运营成本,加快资金回笼,整合现有资金存量,避免多角经营,保证现金流充裕;压缩固定资产投资,保证生产急需的投资;扩大电子商务应用围等有力措施,减轻民营航空的财务压力。民营航空要提高对经济杠杆的应用能力,全面推进银企合作,积极争取信贷资金,谨慎应用飞机租赁方式融资,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出让或战略重组切实解决自身融资困境。

参考文献:

[1]章连标,王健.航空公司资本结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05.2.

[2]李盈.论我国三大航空公司的融资结构及其优化[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2009.4.1.

[3]丁忠明,黄华继等.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偏好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唐晓霞.我国航空公司融资决策研究[D].天津:中国民用航空大学,2006.3.1

[5]Beger,a.n.,Udell,G.F.theeeonomicsofsmallBusinessFinanee:theRolesofprivateequityandDebtmarketsintheFinancialGrowthCycle.JournalofBankingandFinanee,1998,22:613一673.

[6]Ross,Stephena.theDeterminationofFinancialStrueture:theincentive一Signalingapproaeh[R].theBellJournalofeeonomies,1977,Vol.8(l):23一40.

民间融资模式篇9

【关键词】民间资本;小微企业融资;p2B网络融资新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2月以来我国通货膨胀持续高位运行,2011年7月高达6.5%,货币政策也相应不断收紧。由于资质信誉相对较差、传统抵押物匮乏等原因,小微企业在融资上历来处于不利地位,在当前银根紧缩的情况下,再度首当其冲而面临严峻的形势,融资难、融资贵严重阻碍了小微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高通货膨胀引发了我国长达两年的负利率周期,极点达-3.15%,单纯把钱存入银行,财富不仅不会增值,反而会随物价的上涨而缩水。民间资金投资渠道匮乏导致愈演愈烈的非法集资与投机炒作现象以资金链断裂、百姓资金血本无归而告终,数千亿的民间资本流失。两会期间,如何引导庞大的民间资本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

与传统融资方式相比,基于民间资本的小微企业网络融资新模式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风险检测以及借贷效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与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匮乏的双重问题。

二、民间资本与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据统计,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研发的,其创造的整体价值占我国GDp总值的60%左右,上缴的税收额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就业岗位。但是,其融资状况不容乐观。从2011年1月至8月,能够获得银行贷款的小微型企业仅占15.5%,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息支出增幅高3.7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各方的经济压力,资金周转缓慢的小微企业压力陡增。

据2009年官方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民间借贷资本的存量大约有4万亿元,而有的研究机构的分析结果则显示,民间借贷资本存量高达10万亿元。然而现阶段如此巨额的民间资本大部分用于投机炒作,炒房、炒黄金、炒文化产品等投机现象泛滥,只有余下的小部分流向实体经济,其数量之少难以缓解小微企业燃眉之急。虽然政府颁布相关文件鼓励引导民间投资,但是由于落实不到位、缺乏政策支撑等原因,收效甚微。小微企业有潜力,民间资本有活力,两者进行融通,方可攻破经济难题。

三、基于民间资本的小微企业网络融资新模式

(一)B2B网络融资模式

B2B(BanktoBusiness)是一种由政府牵头,商业银行和各监管部门共同参与,由电子商务网络公司设计、维护小微企业信息平台,利用小微企业信誉数据(数据具有动态的交易化特点),对其进行信用评级,实现网络融资的模式。

为探索融资服务新渠道,2010年6月生意宝和阿里巴巴相继推出为小微企业在线融资的服务产品——“贷款通”、“阿里贷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贷款难的局面。随后,其他各大电子商务公司纷纷推出“e保通”、“一达通”、“e单通”等产品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07年至2009年,我国网络融资总额分别为2000万元、14亿元、46亿元;至2010年,中国第三方电子商务市场企业全年“网络融资”贷款规模首度突破“百亿大关”,高达140亿元。网络融资发展之快可见一斑。虽然近年来银行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但由于银行自身体制问题,“乱收费”现象仍然存在——“开户费”成了企业网络贷款的硬指标,有的银行还对日存款额和最低注册资本金门槛进行了设定。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的网络融资额相对于小微企业需求而言只是杯水车薪。

B2B的成功实施为网络融资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鉴于B2B融资模式的局限性,引入民间资本发展p2B网络融资新模式为小微企业注入新活力势在必行。

(二)p2B网络融资新模式

p2B(privatecapitaltoBusiness)网络融资新模式由B2B融资模式进化而来,主要参与者是政府、小微企业、民间借贷组织和个人、第三方网络服务平台商(后简称“第三方”)和政策性担保机构组成,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1.政府主要负责对第三方以及民间借贷组织的监督管理,对小微企业进行扶持,保障民间借贷组织的合法运行和安全性,为第三方提供小微企业上报的相关经营状况等数据。

2.第三方主要负责对小微企业的监督和信用评级,为网络贷款的实现提供交易平台。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国内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中小企业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600万,并且其数量与日俱增。由此可见,第三方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更多的企业信息。第三方对小微企业相关信息进行审核,整合从政府部门获取的小微企业相关数据和自有数据对小微企业进行动态信用评级,并且建立相关模型设定贷款额度和利率,而后将信用等级评价及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显示在网络上,为民间借贷组织选择交易对象提供依据。此外,第三方应该具备鉴别客户身份的能力水平与相关机制,对客户的身份、资信状况、业务范围做必要的了解和审核,为交易的合法性提供保障。

3.民间借贷组织或个人主要负责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民间借贷组织需要在相关部门进行登记接受政府监控,而后筹集民间闲散资金并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注册,根据第三方提供的资信状况及企业相关信息进行权衡,有选择性地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

民间融资模式篇10

哲社科规划课题“温州水环境治理投融资机制研究:基于民间资本视角”(项目编号:14wsk183)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812(2015)21-0024-02

摘要:我国在水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非常有限,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仅靠政府投资难以满足水环境治理投资需求,亟须建立多元化的水环境治理投融资渠道。民间资本雄厚,投资意愿强,地方政府应帮助民间资本投资者树立价值投资理念,建设民间投资信息网络平台;创新污染治理市场机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水环境治理领域;用好金融、税收扶持政策,做好水环境治理产业融资与民间资本投资的对接工作。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投融资机制民间资本

一、我国水环境治理投融资现状

目前,我国面临水资源短缺及水污染严重的双重问题。水环境治理成效能否达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污染治理资金投入是否足额、及时。我国水资源融资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资金需求量大,投入不足。根据国际经验,环境投资占GDp的比重为1.0%至1.5%时,能基本控制污染,达到2%至3%时,环境能得到较大的改善。我国在水环境治理方面的资金投入,远未达到国际公认的标准。二是水环境治理投融资渠道单一,民间资本投入意愿不强。近年来,我国水环境治理问题凸显的同时,水环境治理投融资问题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一方面加大了环保投资力度,另一方面也拓宽了投融资渠道。尽管如此,与水环境治理的力度和达标要求所需要的资金相比,投资渠道方面来看仍显狭窄。三是缺乏市场竞争机制,资金利用率低。四是金融机构提供的水环境治理产品创新不足,绿色信贷不完善。由于水环境治理的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经济效益不明显,银行等信贷机构缺乏对水环境治理项目支持的积极性。同时,我国缺乏鼓励环境金融创新的系统配套政策和体制机制氛围。

二、民间资本参与水环境治理的模式选择

(一)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与政府主导型投资模式

民间资本投资具有强烈的趋利性,在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下,由于水环境治理产业的公益性质,不会是民间资本投资的最佳选择。应该利用政府主导投融资模式,充分利用政府职能,将民间资本合理地加以引导,协调资金分布的行业与地域的矛盾,使得水环境治理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债权融资模式与股权融资模式

水环境治理资金需求量大,时间紧,债权融资模式能快速地筹集到所需资金,但筹资额有限。而股权融资模式,筹资时间长,筹资量大,资金需求者自主性强,有利于集中民间资金进入水环境治理领域。现在,比较可行的债权、股权融资模式主要有三种。

1.创立水环境治理产业基金。根据相关政策,政府可以出台设立水环境治理产业引导基金。通过水环境治理产业基金平台,采用股权或债权募集所需资金,将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进行有机融合,解决水环境治理产业的融资难题。

2.VC/pe投资倾向水环境治理产业。据有关数据显示,2008―2011年中国污水处理行业共披露47起VC/pe融资案例,融资总额达到8.52亿美元,平均单笔融资金额为1813万美元。近几年,VC/pe对水环境治理产业的投资案例数量越来越多。

3.发行股票,上市融资。2000年以来,环保企业上市公开募股共85例,融资总额近700亿元。随着新三板、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水环境治理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道路必将更加顺畅。

(三)项目融资模式

项目融资是以项目的名义筹措一年期以上的资金,以项目营运收入承担债务偿还责任的融资形式,主要包括六种融资形式:产品支付、融资租赁、Bot融资、tot融资和pFi融资。水环境治理产业可以根据项目的大小,所需资金的长短、融资的特点等选择不同的融资形式。

(四)信托融资

信托融资是一种综合性融资模式,也是一种间接融资模式,在国家宏观政策影响下,根据经济运行的特点,设置组合型的融资方式,以满足融资市场变化的需求。信托融资多样,包括:信托贷款、股权投资附加回购条款、股权收益权、财产收益权、绿色信托等。信托融资是在信托法律关系中进行融资,降低了融资成本,并且融资期限长。信托融资具有一定的制度优势,包括财产管理与风险隔离、财产独立性和管理连续性、跨行业金融资源配置的灵活性等,实现了不提高资产负债率的情况下就能获得融资。信托融资克服了债权融资和权益融资的缺点;同时,吸取了两者在风险管理的优点,可以克服经济发展带来的波动性,以及伴随而来的系统性风险和跨期性风险,使金融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水环境治理产业完全可以利用信托融资的优势和特点,将信托投资与水环境治理产业融资结合,开阔水环境治理产业融资视野,提升水环境治理产业融资水平。

三、民间资本投资水环境治理产业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转变职能,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水环境治理领域

地方政府要立足于长远发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水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提供市场化投融资相关制度产品。通过创建市场、规范市场和扶持市场来促进水环境治理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健全水环境治理设施的投融资机制,其建设和运行都应按企业方式来运作,明确投资者之间的责、权、利,增加水环境治理投资能力,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财政投入与民间资本投资提供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把市场能够做、愿意做的事情交由市场主体来完成,确保财政资金不与民间资本在水环境治理的盈利性领域进行竞争。进一步明确政府财政资金在水环境治理领域的使用方向和支持重点,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撬动、引导大量民营企业和个人资金投入到水环境治理领域,加快水环境治理市场化进程。

(二)帮助民间资本投资者树立价值投资理念

目前,相当一部分民间资金所有者希望通过短期借贷、较高利率的方式获取回报。而水环境治理产业的项目投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回报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之间需要磨合。民间资金持有者必须抛弃“短平快”投融资路径依赖,重视项目投资模式是否符合金融业态发展方向,是否符合国家对投融资的引导方向,树立价值投资理念。投资者可以利用民间资本创办或参股科技创业投资企业,也可以自建或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和示范基地,支持水环境治理产业的发展。

(三)用好水环境治理产业基金,支持水环境治理企业上市

为了扶持水环境治理产业发展,引导民间资金流向水环境治理产业(企业),地方政府可以牵头设立水环境治理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主要面向处于种子期、起步期的水环境治理产业(企业),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突破发展瓶颈。

1.出台投资基金的管理办法。在设立水环境治理产业投资基金后,政府要及时出台投资基金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要正确处理政府监管和市场运作的关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进行投资运作。既要保证基金的投资方向是水环境治理产业(企业),又不能干预基金的正常运营决策。管理办法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约束机制,降低投资风险,防范运作风险,特别是委托风险。管理办法还要建立激励机制,从收益补偿和风险补偿两个角度来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此来调动并提高社会资金参与投资的积极性。管理办法要完善投资基金的退出机制,选择合理的退出时机。当产业投资基金扶持水环境治理产业、企业发展稳定之后,就可以通过出售、转让等方式实现基金的退出。

2.培育水环境治理企业上市。除了设立水环境治理产业投资基金外,还应该在水环境治理产业中培育和组建一批股份有限公司,加以重点扶持,做大做强,争取上市,以尽快进入资本市场,为下一步引进风险投资和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有效的资本市场支撑。对入围拟上市的水环境治理产业企业进行分类管理,根据盈利能力、成长速度等不同,分别安排在地方股权交易所、中小板、主板等市场上市。

(四)出台水环境治理产业的税收扶持政策

水环境治理产业是典型的政策驱动型产业,税收优惠是助推其发展的最为有效且易于操作的扶持措施。通过税收优惠,可以有效缓解长期以来因收费不到位、运行经费不足等影响企业正常运营和发展的问题,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水环境治理领域。同时也可以极大地减轻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和公众支付压力。在地方政府财力允许范围内建立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中小型环保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五)政府投资建设水环境治理产业投资信息网络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市场环境和运作模式都发生了变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经济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要完成水环境治理产业与民间资本的对接,需要一个信息网络平台,这个平台由政府出资建设,无疑是最合适的。在这个投资信息网络平台上可以水环境治理产业政策、发展建设规划、市场准入标准、国内外行业动态等信息。信息平台的建立,能为水环境治理产业的销提供多方面和准确的信息服务,最大限度地避免民间投资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投资效益。

(六)完善水环境治理产业融资与民间资本的退出机制

水环境治理产业投资回收期长,未来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民间资本一旦涉足其中,可能会出现信用风险问题。当民间资本投资者不再足以承担高风险,转而意欲将资本转向信用风险更低的项目时,顺畅的退出机制是民间资本自由进出水环境治理产业的保证。如果只能进不能出,资本就会失去投资水环境治理产业的动力,投资者就会失去信心。在保证民间资本能自由进出水环境治理产业的同时,先前被撤资的企业如何提高其信用等级,使其仍有足够的发展资金,也是一个完善的退出机制需要面对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