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劳动教育课的收获和体会十篇劳动教育课的收获和体会十篇

劳动教育课的收获和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4:47

劳动教育课的收获和体会篇1

一、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品德与生活》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是教师组织活动的资料之一。但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不必完全按照教科书来开展相同主题的活动。

如:在教学认识“交通标志”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交通标志。由于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偏僻的农村,学校门前又有一条马路,学生上下学都要路过。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就把学生带到马路旁,亲自指挥、操练学生过马路时要“一慢、二看、三通过”。

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升华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以儿童社会性质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设置要以引导学生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并对他们进行观察、体验、反思、提升为目标。

根据这一目标,我在教学《收获的感觉真好》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秋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以及人们进行各种收获的劳动,认识和了解春种秋收农作物的特征和生长规律;学会正确使用劳动工具及收获的技巧,并用看、摸、闻、学、问等方式了解收获物;感受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能积极参加收获劳动,体验收获的喜悦。我联系了班主任和部分家长一起到学校周围的农户家去秋收,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尊重别人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等一系列教育。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体验了陶行知先生“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生活教育内容。

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教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品德与生活》课程要求更多的是让儿童知道怎么去行,而不仅仅是知。把儿童放到生活实践中来,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体验、行为的实践。只有让学生动手了,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如:在教学《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知道如何保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再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当中。我就让学生利用废旧物

品制作环保警示牌、环保小画册、环保标语等有关宣传环保知识的小制作,举办班级环保作品展示活动,并让学生向家人及周围的人宣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在活动中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开动脑筋,通过小组活动,学会相互合作,并能用实际行动关心、爱护自己生活的环境。

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等一系列操作,不仅使学生在“动”中获得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发展学生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体验快乐。这种生活化的教学,使课堂成了一种快乐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同时也让孩子在生活中受到了教育,促进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四、生活中要“巧”用即时评价

永远不要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永远不要让他产生失败感,即使在他遭遇失败的时候。我们在生活中要“巧”用即时评价,以正面激励、尊重学生人格为主,避免讽刺、挖苦。即时评价虽然时间短,但见效快。有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终生难忘。

劳动教育课的收获和体会篇2

关键词:曦园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变革,它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职能的变化和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使教育教学从片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为了落实新课程的精神,注重本土性,就地取材,我校结合校情,以打造劳动实践基地――“曦园”为平台,积极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当代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以劳动实践基地为平台,全面实施综合活动新课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新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将结合活动开展的情况、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谈一些肤浅的看法和体会,以供商榷。

一、立足校本,创建“曦园”,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搭建舞台

为了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2007年秋,学校将校园东部通道外一块闲置的空地占地约10亩开辟成集劳动与研究性学习于一体的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取名为“曦园”。

曦园被划分为六十畦,高一各班把它作为社会实践的班级劳动基地,其余由高一、高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之用。两年来,曦园经细致规划,合理布局,整个园地池圃错落,阡陌纵横,园畦规整,果木扶蔬,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2009年初,又开辟了“共青园”,使广大青年教师也积极地投入到农业种植的队伍中来,以身示范,在脑力劳动之余从另一个方面起到育人的效果。

曦园的建成不仅使闲置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升了校园的整体美观,同时也填补了本校学生劳动教育、社会实践以及课题研究的无实践基地的空白,较大程度地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

二、依托“曦园”,注重过程,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提供熔炉

学校除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之外,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寻求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方式生活化、情趣化,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利用基地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一)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学校根据园地的特点与学科的联系,由学校生物教研组为龙头,成立了课题研发小组,编写了劳动教程《曦园飘香》,通过结合遗传、生物的新陈代谢等等知识与环境的关系开展宣传教育。基于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曦园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由于课题切合实际,符合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又来自于学生真实生活,起到了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在实践与体验中,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再者由于时间保证,地点固定,活动正常,制度齐全,师生共同参与,取得了丰硕的收获。两年来学生课题获省、市县奖的就有8篇,获奖人数达50人,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按新课程的要求,学生必须全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曦园”刚好为学生全员活动提供了一个大平台。学校以集体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劳动小组由学生自愿组合,各小组结合《曦园飘香》中的种植植物材料进行自由选择种植品种,在政教处的统一管理下,通过苍南黄金柑果业有限公司、温州市田头青农业合作社等单位的帮助以及学校生物组老师具体指导,2008年曦园收获西瓜4000多斤、花菜7000多斤,还有许多丝瓜、白菜、豇豆、大豆、茄子、豌豆、冬瓜、南瓜、玉米等。这样,劳动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每个学生在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需要他们除灵活地运用劳动技巧外,还需要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同时,这种劳动集体本身就是一个有力的教育因素,学生在集体劳动中,会更多地想到集体的劳动效果,集体的荣誉,看到集体的力量。通过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素养,又促进了集体主义意识的形成。

在劳动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与欢乐。当前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比较弱,但他们渴望成功,综合实践活动能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依靠自身的努力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愿意学习,体验成功,收获快乐。

曦园既是学生实践、培训实用技术的基地,更是提高普及科技兴农意识的试验地。它加强了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又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基本的生产劳动技能,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品质,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三、审视“曦园”,反思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之旅永无止境

曦园作为劳动实践基地,不仅收获了瓜果蔬菜;更重要的是,还收获了劳动知识、劳动经验以及研究性课题成果。但我们沉浸于丰收的喜悦之中时,更应清楚地看到,在基地建设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需要改进。

(一)在有效指导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进行协同指导,把教师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综合实践活动整体性的内在要求和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由于聘请的农业专家有限,不能全程指导到每个劳动小组,学生只能在自行探索中体验、实践,获得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校内指导师缺乏基本种植实践经验是我们必须改进的问题。

(二)在科教结合“服务三农”方面需要提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着重将“三农”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其实我们可以利用教师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尝试将劳动实践基地面向农民,把实践基地办成“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农技培训站和推广站,发挥服务“三农”、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示范作用。使新品种、新技术在劳动生产中各有所传,做到“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在作物栽培方面如何兼顾经济收益问题也需要再探讨

劳动实践基地目前主要停留在学生实践活动与学校课堂教学之间的联系以及实践活动的基础研究和活动项目的设计开发和创新上,没有较好地考虑到经济收益。长期这样会造成资金的投入不足,影响基地建设。以后应该朝双赢的方向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困惑与难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将继续做好综合实践活动,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薛进立,陈吉万主编.《曦园飘香》.

劳动教育课的收获和体会篇3

一、劳动实践基地建立的缘起。

过去,曾有一种说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对读书人的特别嘉奖和最高荣誉,于是一直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近年来由于孩子渐少,家长们对孩子愈加宠爱,新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人群应运而生,六十年代只是局限于城市,现在却是遍及乡村随手可得。如此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警惕。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我们的下一代肯定不是每天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旧式农民的翻版了,但是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品质,却是我们生活的精髓,不能随意丢弃。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精神,没有了民族魂,就是有再多的知识,也只不过是白专种子,被任何人都可以利用,于国无益。日本采用“狐狸教子”的方法时刻关注训练孩子的坚韧不拔精神,成为世界科技领军,美国、英国采用“独立自强、民主自立”的方式培养下一代,使民族自强的持续性得以发挥。如果说十年前的一场中日小学生夏令营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地震式的教育大改革的话,十年后的中日韩小学生在中国内蒙古草原上的一周表现,更是叫我们叹为观止,羞于表述。于是党中央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运用我们的各方面机构和力量,抓好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养,真正将新课程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让延续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得以发扬光大。为此,我们应该以民族利益为重,从点滴开始,从现在开始,从我开始,教育好孩子们的思想,锻炼好各种劳动技能和精神,培养优秀的民族素质,提升民族的品位。

同时为了让新课程全面实施,为了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及丰收的喜悦。我校在2012学年组织领导小组专管学校实践课程的开发,由陈文章、吴和约两位老师任劳动实践基地指导员,负责基地的种植安排,分班分块进行实践活动。

二、指导思想及理论支撑。

我校的劳动实践基地是在新课程理念的统领下,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整体工作。我们认为学生的素质不仅是基础文化素质,而且还应包括各种体力、能力和知识面,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只有全面地观点去进行教育教学行为,才会让学生形成坚韧不拔、吃苦耐劳、乐观向上、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风貌,才会形成客观看世界主观去努力的良好人格。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相互沟联,缺一不可。知识与技能是骨架表皮,方法与过程是血脉筋络,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灵魂思想,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除了认真学习书面教材以外,更需要课外的社会资源的大量补充,才能有机地结合社会理解课文,理解社会,形成能力,造就人才。

三、学校概况。

內垵小学现有6个教学班,100多名学生,教师9人。现有实践基地800多平方米,种植植物有姜、大蒜、葱、菠菜、包菜、大白菜、空心菜、上海青、菜球等。

四、组织管理及实施。

为了更好地领导开展学校劳动实践活动,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有全面发展的机会,学校组织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劳动实践基地领导小组,统领基地建设工作。老师学生一起干,全员参与,分工合作,老教师教新教师,老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互帮互学,教学相长,营造劳动实践氛围,让大家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

五、收获和成果。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丰收的喜悦。我们通过劳动在物质有了收获。

去年包菜、空心菜、菜球等硕果累累,每个学生都能分得自己的劳动果实。

物质上的收获固然可喜,更主要的是在精神上有了丰硕的成果:

(1)锻炼了师生的劳动实践能力。

(2)消除了劳动可耻观念,怕劳动、羞于农作、怕脏怕臭的资产阶级情调烟消云散。

(3)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干活中的伟大,劳动中的成果,辛勤的汗水可以换取丰收的喜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利于学生今后一生旅途中迎难而上、刻苦耐劳精神的发挥。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同学撰写劳动心得60余篇。

(4)扩大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科学知识视野,免戴“五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高帽。大自然的课堂,让学生不再是鲁迅先生描述的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只知四角天空里的“少爷”,而是各种能力得到发展,各种实践得心应手,知事甚多的“少年闰土”。

劳动教育课的收获和体会篇4

【关键词】试论课改提高劳技教学质量

党的十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向全党全社会发出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的动员令。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把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极大地振奋了党心,鼓舞了民心。在最近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深刻阐明了对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殷切期望,并对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教育、教育系统更加办好教育、社会各界更加支持教育,做出了新的重大部署,意义十分深远。结合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共同构成了一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重点、热点和难点,因此,劳动与技术课教师就需更新教育理念和内容,重新定位,找准教改中的着力点,上好新课程背景下的劳技课。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劳技课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一、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上好劳技课的基础。

过去的劳技课是独立设置的一门课程,新课程标准下的劳技课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这是新课程形态的重大变化。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亲身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学生通过人对物的程序性、技能性的运作,通过人与人的互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实施操作性学习。它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但劳技教育并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上,还应注重学生对技术原理、科学方法的追思,对技术学习方法的体悟,对良好劳动习惯与技术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达到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新课程应有新面孔,因此应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综合各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劳技课的兴趣。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新性,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活动的受益者。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注重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指导,充分利用学生内部人际关系及学生群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分工与合作,相互交流、观摩与学习,加强巡视,做到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相结合,注意指导过程的科学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个性,注意劳动卫生、劳逸结合,确保学生的安全,认真做好评价工作,方式应灵活多样,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劳技教师要更好地走进新课程,适应进行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改变现有的工作方式,必须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并不断学习新的技能。现代的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并要注重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向综合型的教师、多面手努力。我校一直重视教师在业务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培训工作。每两周一次的业务学习,每学期都组织一次专业教师说课、汇报课、教案设计竞赛。并由教学主任和骨干教师,根据教师的工作、学习需要,组织专题讲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积极进行创新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优化教学过程设计,研究劳技课教学实施的策略。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素质化的重点。课堂教学设计的本质是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设计和在此基础上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学习环境的设计。其具体内容包括了确定总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评价等。劳技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入手,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学校现有教学条件及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有所侧重地进行。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程序、方法、组织形式和对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的总体考虑。包括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媒体和交互方式的选择策略以及教学资源管理策略。教学设计者在制定教学决策时除了要考虑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习者特征。

五、掌握学科特点,探讨劳技课的一般教育规律

掌握学科特点,探讨劳技课的一般教学规律,对加强劳技课的教学管理、提高劳技质量意义十分重大。

1.注意知识性,坚持培养技能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劳动技术课,它有自身内在的知识结构,组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知识体系,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但这门课程绝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技巧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教书不忘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单纯的劳动观点,也要克服“为了钱而劳动”的思想认识。只有坚持劳动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2.注意实践性,坚持传授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劳动技术课不同于单纯的文化课,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所以,我们必须拓宽和延伸劳技课的课堂教学形式。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完成不了劳技课的教学目的,劳技课常常以校办工厂,校办农场、果园或挂钓厂以及手工作坊、养殖场、试验田等处为课堂。只有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基地来组织教学和进行劳动实践活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3.注意趣味性,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劳动教育课的收获和体会篇5

随着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在高校中公体教师工作量计量管理方面,存在着不仅没有合理计量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而且还存在打折扣、缩短、减少工作量现象,这极大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1]。除此之外,学校体育工作中存在各种隐性工作量,并且随着学校办学积累有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已经属于超负荷工作,影响了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主要原因是体育教师编制偏少,学校只看到体育教师实际的上课工作量,忽视了各种隐性工作量[2]。基于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管理中体育教学职业的特殊性和体育活动的多样性,在评估、考量管理高校体育教师工作量方面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使得考核高校体育教师工作量成为一种争议[3],导致公体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本文对浙江省某地区高校2012年至2015年第二类体育工作进行了分类统计(详见表1),表中说明,除体育教学外,体育教师承担的工作类型多,频次高,覆盖面广,工作强度相对较大。但是,事实上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针对公体教师的工作量计算问题以及体育教师的劳动保护问题,不仅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也需结合当代体育教学实况,优化制定详尽的决策,确保合理管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为避免教师过量劳动发挥积极影响[4]。

二、强化高校体育教师劳动保护的意义

(一)维护体育教师的权益

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公体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劳动领域广泛,不仅涉及体育教学劳动,也涉及课外体育活动、课余时间的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等方面的劳动。设置教师劳动保护策略,能够规范化实现对于高校体育教师劳动行为的保护,避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量劳动[5]。在高校的体育教育过程之中,强化对体育教师的劳动保护,使教师的劳动权益不受侵犯,使体育教师的劳动有所收获,对维护教师的权益,提升教师存在感具有积极意义。

(二)避免体育教师过量劳动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的公体教师劳动表现形式的研究,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为学生作体育示范动作,在帮助、保护学生能够有组织的参与到体育活动训练中,教师不仅耗费体力,也会在教学中耗费脑力。若是不对体育教师设置劳动保护方案,教师因过量劳动出现身体疾病,或是工作计量不合理,不仅教师劳动权益没有得到回报,也使得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打击[6]。为高校中的体育教师制定相应的劳动保护策略,可以避免教师过量劳动,使体育教师保持积极的心态开展体育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研究体育教学改革方法

除了专业体育类高校,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不及其他专业学科被重视,体育教师工作耗时长,牵扯精力多,教师疲于应付日常工作。高校对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特色专业进行培育建设,但是对基础课相对缺乏大的投入,体育教师较其他专业课教师也鲜有国培省培、访问工程师、出国访学等机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强化高校体育教师劳动保护,提升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对于高校体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体育教师而言,也更要留有更多的时间去更新教学理念,开展教学研究。

三、优化高校体育教师工作量统计策略

(一)以时间定额教师工作量

在高校体育教师工作量管理中,很多地区和学校把教师的工作量等同于体育教学的课时量,因此仅仅通过计算课堂中体育教师教学的工作05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第37卷量,而忽视教师在课堂外的教学工作量,其实这对体育教师工作量打折的计算方法,是不合理的[7]。仅仅认定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工作量,而忽视教师在课外的工作量,不仅在忽视体育教师课外的辛勤劳动,对教师的劳动成果视而不见,更是对体育教师的不尊重,不能适应当前高校体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会挫伤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对此,应该优化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管理决策,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对体育工作统计要增加透明化、阳光化。关于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计算要维持在一个公平、公正以及公开的范畴,不能够搞私人的暗箱操作,应该给高校中每位体育教师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计量评估环境。对于课堂中体育教学工作量的设定方面,应该设置出一个基本的教师工作量时间,能够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实际的差异,个性化制定教师工作量记录方法[8]。通常,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于每学期公体教师的工作量,以实施12节课以下体育课为宜,对于超过的课程教学部分,需要按实际教师的上课次数,给予教师足额的课时费,不能在实际中变相打折计量教师的工作量。其次,将课外体育教学时间计入体育教师工作量。课外体育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课堂体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内涵建设,因此,应该将体育教师的该部分教学也加入到教师工作量中,为教师的这部分工作量给予资金补贴,从而有助于促进高校课外体育教学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最后,制定详细合理的工作量考核标准。对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教师也能够制定一份详细的、可参考和对比的工作量考核标准,可以根据体育教师的工作性质,具体工作时间长短,教师工作的强度,体育课外活动中学生的人数,拟定严格的体育教师工作量记录标准,并能够严格的执行该标准。

(二)以教学效益衡量教师工作量

大部分高校设有体育的基本教学工作量,若是超过工作量,就有课时补贴。但是我国还有不少地区以及学校中,还存在不设基本体育教学工作量的情况,教师多上体育课,或是教师少上体育课,最后拿到的教学工资则是一样的[9]。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之外的教师教学工作量,仅仅是有选择性的去“断章取义”的计算其中的体育教学工作量,或是对体育教学工作量进行打折的处理,甚至有的学校是不将其计算到教师的工作量中,使体育教师的权益受到损害。对此,在管理高校体育教师工作量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出台关于工作量方面的优化管理办法。学校组织专人对历年的教师校内、校外工作量进行评估考核,制定某项体育活动的工作量标准,作为今后统计依据。将教师的校内、校外实际工作量进行表格记录、存档管理,最后将其综合到教师的工作量中,进行工资结算。其次,分类统计管理工作量。针对高校体育教师日常所完成的教学工作,按规定以及具体情况,准确进行登记工作量。教学、群体等工作量应分开计算。基于体育教师在教学能力、科研水平以及体育教师训练模式、组织体育竞赛方面的付出参与度,可以有所区别的记录,使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权益更加合理。再者,实行现代化弹性机制。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计算之时,可引进一些现代化的弹性机制,注重对体育教师的人性化管理,可以针对不同年纪、体质、不同方向的高校体育教师,给予区别化的对待,确保教师工作质量考核的精确度。具体针对赛事,也可以根据比赛获奖情况,给予工作量的统计和奖励。高校体育教师预算之外增加的工作量,学期结束进行统计公示,及时发放工作报酬。

四、基于公体教师强化制定劳动保护策略

(一)人性化管理教师劳动量

首先,合理安排教师的劳动总量。在分配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中,应该加大对体育教学中师生差异的关注度,按需求优化体育教师每节课的工程量,保证教师的主导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发挥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积极性,也使体育教师的劳动不超出极限。其次,发挥教师特长促使劳动有成效。有方向性地培养教师在诸如武术教学、网球教学、体操教学、羽毛球教学、篮球教学等不同课程的的专长,充分利用教师分类专项,通过教师针对性教学,促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可以延伸到课堂外,让教师的劳动获得更多成效,也保护教师的劳动成果。最后,提升个性化体育教学能力。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个性化地管理教师的劳动量,以多元化的角度,去计量评估教师的劳动成效,多维度的评估公体教师的劳动量,将其加入到教师的工作计量表中,确保高校公体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劳有所获。

(二)合理定制劳动时间

第一,明确规定体育教师的基本工作。鉴于体育教师的工作特殊性,对照高校体育相关的法律制度,制定体育教师的基本工作范畴。在基本工作之外的,要加强教师的劳动保护,特别是要维护教师的特殊待遇权和进修培训权,确保高校的体育教师能够参与进修,并且保证劳动能够有所回报。第二,成立体育教师劳动侵权的救济反馈系统。合理运用的国家政策行政手段,建立体育教师劳动行为保护的督导委员会,负责教师劳动超时过多、劳动时间计量不合理等的维权事宜。研究制定高校体育教师劳动侵权的事后补救措施,一旦被劳动时间收到不合理待遇后,能够得到的补救,避免劳动侵权的发生。最后,提高体育教师的劳动报酬。在高校体育教师劳动中,存在劳动报酬低于其实际劳动的价值的现象。要努力从学校人事分配上予以倾斜,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确保高校公体教师能够劳有所获,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吸引力。高校体育教师会全身心工作,他的人格与其他的心理品质,就会对教学过程及学生身心发生实际的作用和影响[10]。

(三)科学化考核教师劳动强度

在高校体育教学之中,体育教师不仅涉及校内的体育课、组织体操活动和校外体育经济活动,同时还承担了校外体育交际辅导等工作,体育教师劳动范围、强度被扩大,体育教师的劳动范围就比一般教师增大20%左右的比例,因此,为保护高校体育教师过量劳动,重视遵守劳动规律,要科学化考核教师的体育劳动组织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从体育教师人格魅力方面来考核。体育教学工作中,较其他课程更能直观表现出教师的基本技能素质,如优美的动作、娴熟的体育技巧、健壮的身体气魄,还有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精神,对学生热爱体育也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进行科学化考核教师劳动强度可以从课堂中教师表现出来的品格是否优良来考量。若是教师在教学中,能表现出这些品质,可判断教师能为其付出的劳动收获教学成果,也能反映出其在课堂中的劳动,在教学业绩考核中设置好、中、差的评估标准,评估高校公体教师的劳动强度。其次,将课堂和课间劳动结合来考核。在科学考核体育教师劳动强度时,需要将课堂内的体育教学工作及课堂外的常规早操、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等内容统筹到教师体育劳动范围。如将早操、开展体育活动、运动竞赛进行课时量的统计,合理科学的量化,量化的指标可以与专业人员相互协调,兄弟高校之间相互借鉴,合理管理校与校之间的教学比赛活动,维护公体教师劳动权益。最后,要充分利用好《体育法》中条例进行劳动保护核算。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体育法》为依据,保护教师劳动强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实施条例、程序以及方法,并且严格执行,完善关于法律中体育教师劳动侵权的保障体系,有效地拓宽高校体育教师劳动维权的救济保护路径,完善高校体育教师劳动立法,对规避过量劳动,保护体育教师劳动权益,发挥积极影响。五、结论综上所述,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师管理中,应该优化制定高校公体教师工作量管理决策,可以从时间定额以及教学效益衡量方面,科学化评估管理公体教师工作量,并能够以人性化、科学化、合理化的角度为教师制定劳动保护策略,为公体教师提供劳动保护,避免教师过量劳动,发挥积极的影响。

作者:安维强单位: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调查与分析[J].中国教师,2012(19):24-32.

[2]朱成军.浅析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评定及工作特点[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15):233.

[3]孔煜.体育教师工作量认定的新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2,2(33):83-85.

[4]邵雪梅.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身份认同的困难及其出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9):46-49.

[5],管水法.对中小学公体教师编制数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5,5(3):215-217.

[6]傅远东.浅谈中职学校体育的发展特点及学生和体育教师的评价机制[J].科学咨询,2014(42):22-24.

[7]张鹏杰.石家庄市农村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与分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8]张新萍,王宗平.关于我国中小学体育生师比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4,21(2):116-119.

劳动教育课的收获和体会篇6

关键词:读书;日记;劳动;礼貌;健美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161-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好习惯来自于平时的点滴培养,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那么如何指导家长对低年级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呢?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即培养学生五种良好习惯来阐述一下。

一、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课堂教学的作用在于教给方法,而发展能力、拓展知识,则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对一切功课的学习产生持久而强劲的促进作用。课外获取知识的多少每个孩子都不同,这种“不同”所带来的学习能力上的差距,将在今后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来。凡在学习上有全面均衡的发展的学生,无一不是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的。这样就需要家长从学生感兴趣的书籍入手,和他们一起读书,逐渐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拓展课外书籍的阅读面,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每天坚持写日记习惯

日记是一种很好的语言积累写作形式,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写日记能锻炼写话能力,但是能否坚持下来却是一个难题。那么家长如何让学生觉得日记好写,写日记是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和习惯呢!

小学生的家庭、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把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可全部写进日记里。对学生的日记要求不要过高,即不要求有字数限制,鼓励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他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就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能连贯地把听到的、见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就行,不强求突出重点,只要富有童趣就行。还可以从课外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用于日记当中。既培养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家长们过于溺爱孩子,导致许多孩子劳动能力差,生活上严重依赖父母,缺乏自我服务、管理能力。其实不是孩子不想做,他们都有参与家庭劳动的渴望,而家长大多不让孩子做,怕累着或怕干不了,认为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其他是次要的。事实证明,在劳动中能培养技能、形成品格。要舍得让他们吃点苦,做点事,这样才能提高能力。

1、自我服务。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例如自己穿脱衣服、穿鞋系带、铺床叠被、洗脸洗手、收拾整理玩具等。最好先由家长示范,而后让孩子在家长指导下练习,直到孩子学会自己做。

2、做家务。可以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例如,可让他们帮助搬凳子、摆碗筷,打扫居室卫生,还可以让他们帮家长一起刮土豆皮、择菜、洗菜;这些事情可以使孩子感到十分快乐,觉得自己长大了,能帮助爸爸、妈妈干事情了。因而逐步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观念。

四、培养学生礼貌习惯

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在孩子心中树立起讲文明懂礼貌的形象。首先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礼貌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能体现出尊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其次对于学生及时表扬,树立榜样。

文明礼貌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出现反复,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应对学生充满信心,抓反复、反复抓、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学生逐步形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五、健美习惯

要想有好的学习成绩,就要有健康的体魄,那么就需要选择一项能够长期坚持的体育锻炼项目,增强体魄,为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教育部周济部长也曾经向全国青少年提出了一句响亮而鲜活的口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句鼓舞学子的口号提得多好!为确保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在大课间开设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

小结: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的教学观和教育观在发生改变。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有社会适应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很深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家长为了孩子的明天一同努力。昨日的习惯已造就今天的你我,今日的习惯将造就明天的我们,我们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使孩子们用于健康的人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颗颗小树苗只有在我们的浇灌下才能长成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课的收获和体会篇7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课程资源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以《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紧紧围绕农村儿童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爱好、特点灵活地开发实施学生资源包,拓展、调整课程实施内容。

农村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着独特活动方式和业余生活。他们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民间的游戏或活动,如滚铁环、跳方格、扳手腕、跳绳、踢毽子、爬竿、乒乓球等,每一种活动都拥有不少的爱好者。教学活动如果能吸收其精华,发展其优势,那对于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增进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与交往能力等都将非常有益。

学校每年都举办一年一度的体育运动会,在实施新课程的大背景下,能否吸纳小学生组织运动会、创新体育节目呢?学校大胆放手,让学生全程参与整个运动会的组织,让体育教师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加以指导,由学生自觉宣传保健知识、调查锻炼状况、自主确定项目、参与制定规则、安排比赛日程、制定应急措施、活动消息、组织竞赛开展,这样“我们的体育运动会”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在井然有序的实施中。

通过调查、分析各年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增设了滚铁环、丢沙包、玩陀螺等民间比赛项目,收集整理了有关体育与健康的资料,利用广播、手抄报等形式向学生宣传、介绍相关知识。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制定比赛规则,安排比赛程序,活动信息。学生制定的比赛规则虽然不是很科学,但充满童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换位思考。许多学生全程参与组织,与体育教师一起划跑道线、分发号码、准备器材,担任小裁判、小记分员等,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并提出对运动会组织工作的意见、建议。

2捕捉本土资源,优化课程资源内容

农村教育资源是丰富的、取之不尽的,农村小学虽然在一些硬件设施方面落后,但它有着特有的课程优势。

2.1走向田间,走向社会

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辽阔的田野也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劳动资源和物质资源,如新鲜多样的农作物,孕育万物的土壤,各具特色的飞虫野花、池鱼家禽等,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比学校更详尽、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让课堂教学走向社会,走进田间,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生活知识,理应成为农村综合实践教学的主导。

学校有一块专供学生劳动实践的蔬菜基地,春种秋收农村学生并不陌生。春季,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下种、育苗、除虫、松土、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秋季,蕃薯、玉米成为家乡的特产,许多家庭把蕃薯制成粉丝、薯片、薯条、蕃薯酒等出售,这更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广泛的素材。因此,笔者以蕃薯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要求学生以不同形式参加劳动实践,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亲身体验父母劳动的辛苦,同时了解蕃薯的营养价值、由来、常见食用方法及蕃薯的种植、种类、收益、从种到收的过程等,利用蕃薯制作淀粉、粉丝、薯条、薯片及酿酒的方法与过程。课堂上学生纷纷发表自己劳动实践的感受,体验到了劳动果实的甘甜,增强了劳动自豪感,更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探索、体验,联系生活实际探究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访谈、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2了解家乡、了解传统习俗

学校地处大山腹地的古麇之都、木瓜之乡,附近有被喻为“郧县圆明园”的清朝中期古建筑“花房子”,宋代古战场金花寨,神踪仙迹的武当行宫,鬼斧神工的青龙洞,云雾缭绕、古木参天的公母山,微波荡漾、泛舟垂钓的人工湖,晨钟暮鼓、香火袅袅的石佛寺……这里民风淳朴,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传统风俗:每逢春节、元宵,玩龙灯、唱大戏、踩高跷等;每到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踏青、祭祖、扫墓、包艾饺;等等。

为了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感情,在综合实践课堂上,笔者首先教唱《谁不说咱家乡好》,激发学生去主动了解自己的家乡,重点是对家乡人文地貌、传统习俗的探访。将家乡优美景色、名胜古迹、杰出人物、名优特产、民情风俗搬进课堂,让学生把家乡与别人的家乡进行对比,真正体会到自己的家乡并不差,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家乡在变化,越变越美,从而增强“谁不说咱家乡好”的自豪感,激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感激之情。然后以“未来的家乡”为题,让学生畅谈对家乡的向往以及如何建设自己的家乡,再动手画一画。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深化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农村生活经验开发课程资源,结合当地农村生活和学生实际,有选择地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切实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与学生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联系起来。

针对家乡每年旅游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的特点,设计了给各景点写写广告词、给家乡当当小导游的活动,从而深化内容,挖掘教材。这样把农村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资源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整合起来,创设了有利于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的实践情境。

3整合其他学科资源,拓展课程资源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各门学科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样可为综合实践课所用。在农村课程资源相对缺少的情况下,做好该课程与相关课程的沟通和整合,更是开辟教学资源的另一途径。如在教学了解本地“花房子”的变迁主题活动时,联系到圆明园的毁灭;在“变废为宝”的主题活动上,联系品德与生活中“只有一个地球”,美术教材中的折纸花瓶、奖杯、布贴画、工艺娃娃等。综合实践课教学不仅要整合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还应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手段。如在教学“我们身边的污染”时,联系“各种各样的食品包装”“伤心的地球母亲”“在自然灾害面前”等,借鉴统计方法让学生进行调查,用观察、实验方法研究家乡水域的污染状况,从而体验“白色污染”的可怕,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由此展开“如何保护环境”的大讨论。

劳动教育课的收获和体会篇8

在这篇年终工作总结,相信不难悟出春的耕耘是富有挑战性的,是艰辛的;秋的收获是丰硕的,是有意义的,它总让人倍感欣慰,这就是教师,一个神圣的职位……

本学年里,我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从爱入手启发教育学生,用爱的感情去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启迪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励他们的进取心,使他们茁壮成长。我还保持了与家长们的密切联系,不断以电话、校信通和家访等形式同家长联系,形成"双管齐下"教育网络,让家庭和学校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促使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此外,在“劳动节”“国庆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活动之中,让学生们懂得了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劳动最光荣,懒惰可耻,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激发了学生对父母的爱,体会到家长的辛勤和伟大。

本学年,学校狠抓教学质量,通过集体备课,评选校内名师,使全校上下积极向上的探究气氛浓厚。在这良好的大环境中,我虚心地向前辈们学习,认真分析教材,积极听课,做到教学“三多三少”。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累积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我注意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努力创设学生求知的氛围,注意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两者间的关系。在向老教师们的学习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备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为了让自己的课有生命力,有吸引力,我们一定要每天以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

总结只关乎过去,未来的路要更踏实的走。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将收获的喜悦留在昨天。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大胆创新、研究和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地搞好本职工作。我对自己能够走好今后的道路充满了信心!我对学校争创周边地区名校充满希望!

tag:年终工作总结

劳动教育课的收获和体会篇9

关键词:裴斯泰洛齐;“教劳结合”思想;借鉴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42-02

作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约翰・亨利希・裴斯泰洛齐(JohanHeinrichpestalozzi)是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职业教育理念思想成功地付诸实践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推动和发展着这一“教劳结合”的思想理论。他实施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措施,在教育史上是一个创举。

一、裴斯泰洛齐“教劳结合”的基本思想

裴斯泰洛齐深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强调劳动是人民群众生活的中心,应把生产劳动当作学校教育的中心。他认为:“劳动教会人蔑视那些跟事实脱节的语言”帮助人形成精确、诚实等品质,有助于形成儿童跟成人之间和儿童相互之间较为适宜的相处关系,恰当地引导儿童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能够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知识与品德素质。就像他所提倡的将学习和劳作结合,以此锻炼、培养人的工作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实际生产力。他坚信这一观点,认为这才是人们能够获得幸福生活的保证,是人们最广泛的需要。裴斯泰洛齐在《林哈德和葛笃德》书中还指出,在儿童劳动时,教他们读、写、算,使学习与手工劳动相联系,使学校与工场相联系,从而使它们合而为一。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裴斯泰洛齐已经认识到当前的教育总是与实际所用相脱节,注重在理论上的倡导,却未能付诸实践。据此,他倡导能够增办针对各行各业用人需求的,培养人职业技能、专长的职业培训机构,帮助最大多数人获得工作技能。在农村,作为谋生手段的劳作在知识的改造下可以获得更高效的产出,帮助人们提高生活水平,也进而改善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他希望把过去只“教人耕作而谋衣食”的旧教育,代以“纺纱时代”的“适应现代生活”的新教育。认识到生产劳动对儿童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和社会发展对教育具有深刻影响,将教育寓于生产劳动之中的想法在特裴斯泰洛齐心中构成,随后他就将之付诸于实践。他开始进行教育和生产劳动同时进行的实验,这从整个教育史上来看确实为一个创举,也是将职业作为教育目的的实践的雏形。裴斯泰洛齐强调说:“我的出发点是把学习和劳动相结合,把教学和工厂相结合,使二者互相融合起来。同时,我认为这种劳动并不是为了收获劳动的一些成果,而是通过体力的练习,学到劳动和收获劳动成果的能力。”

二、裴斯泰洛齐“教劳结合”思想的实践

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出发,裴斯泰洛齐在新庄和斯坦兹孤儿院先后进行教育实验。在新庄时,他给儿童安排了大量的手工业或农业劳动,让儿童一边劳动一边学习。于此,开始了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实践。1774年,他将新庄变成一所“贫儿之家”,先后收容了6到18岁失去父母的孩子以及流浪儿童五十余人。为了帮助这些孩童能够具备基本的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认识做人的道理,他亲自教导他们进行学习。为了帮助这些孩童获得谋生的能力,裴斯泰洛齐恳请行业师傅指导孩童,让他们或在田地劳动,或在工场纺纱织布。裴氏的这次教育活动也就是教育史上首次进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实践。在裴斯泰洛齐极大的心血和汗水的浇灌下,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将原来营养不足、品行不佳、目不识丁的孩童,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的锻炼下,在短时间内教化成为强健能干、快乐而热诚的劳动者。后来,由于经费的原因,“贫儿之家”于1780年停办了。失败和挫折并没有使裴斯泰洛齐失去用教育来改变人民生活的信心和决心。后来,他在斯坦兹孤儿院继续进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验。他为孩子们安排了作息时间,每天学习功课六小时,早起两个小时、傍晚四个小时,其余时间参加适量劳动,实施磨粉和纺织手工业的劳动教育。除了农业劳动外,他还让学生从事工场手工劳动,这可视为校企合作的雏形。裴斯泰洛齐试图使学校与工场相联系,使它们合而为一。

三、裴斯泰洛齐“教劳结合”思想的启示和借鉴

裴斯泰洛齐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不仅揭示了劳动教育对培养儿童能力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后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他的“贫儿之家“和在斯坦兹所设立的学校,本质上已经具备了职业学校的特性,有人称之为“近代工业学校的萌芽”。这对当时瑞士教育家费林别格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设想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同时,裴斯泰洛齐“教劳结合”的这一思想也对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一)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形成交叉、渗透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占具着十分大的比重。裴斯泰洛齐的“教劳结合”思想,以及在该思想指导下的各项教学实践都体现着培养人的文化知识和职业能力要紧密结合。他认为在同等条件下要提高产量,唯有提高人的工作能力,因此提倡“教劳结合”培养人的职业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代普通教育体系下,一味地高喊升学口号,忽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锻炼,抹杀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途径,这是不足取的。应该在普通教育过程中,通过加强手工课、劳动课、职业生涯指导课等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就业提供帮助。

(二)职业教育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裴斯泰洛齐在当时就试图将学校与工场、学习与手工劳作相结合。他所推崇的教学内容与劳作内容,也并不是相互独立、毫无关联的。而现在的职业教育改革,依然存在片面性强调、追求理论基础或实践操作的现象。有人一味推崇理论基础,认为任何实践都离不开理论指导。有人盲目追求实践,忽视理论的总结,使学生所习得的经验零碎而杂乱,无法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是职业教育教学应该摒弃的,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作用。为此,学校和企业有必要加强职业教育过程中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例如,校企融合,企业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定期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亦或是担任兼职教师。学校为企业创造科研空间,进行项目研发。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地,指导学生实习,支持教师进行企业实践,帮助其实现教学内容与现代化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同步化。同时,学校应该吸纳更多的文化课、专业课教师,做到理论课程师生比配套,弥补学生理论知识的不足。

(三)发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技能的提升

裴斯泰洛齐倡导能够增办针对各行各业用人需求的,培养人职业技能、专长的职业培训机构,帮助大多数人获得工作技能。这一观点使我们看到在19世纪,职业教育培训已经引起了工业化社会的高度重视。当今社会职业培训最主要的目标是:使培训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满足社会对合格劳动力的需求,解决社会就业问题。面对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生产力转换周期缩短的信息社会,21世纪对职业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职业培训要以就业导向为目标,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其次,要构建开放、灵活、多元化的职业培训体系;再次,学校培训和企业培训要加强联系;最后,建立并完善一套连续性和持续性的在职培训制度。

(四)实施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生产力

裴斯泰洛齐认为,作为谋生手段的劳作在知识的改造下可以获得更高效的产出,帮助人们提高生活水平,也进而改善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裴斯泰洛齐对实施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后来探索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方向。近年来,我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缩小城乡差别,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农村职教发展中,逐步探索了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例如“送教下乡”、“送教下矿”,同时提出了覆盖农村、涉农专业的学生资助体系,此外还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85亿人次。

(五)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职业教育,培养职业能力,增加谋生手段

裴斯泰洛齐在开办“贫儿之家”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实际教学得到如下效果:将原本营养不足、品行不佳、目不识丁的儿童,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的锻炼,在短时间内教化成为强健能干、快乐而热诚的劳动者。这一实践结果启示我们,职业教育在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谋生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为此,我国“十一五”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提出要:初步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本的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为城乡有就业要求的残疾人提供各种形式和各种层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同时,发挥好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相互勾连作用。

裴斯泰洛齐“教劳结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裴斯泰洛齐“劳教结合”教育思想的进一步研究也必将启迪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课的收获和体会篇10

关键词:农民培训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3)-22-13-1

临江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区,山多地少,全市农民共有41780人,按年龄结构分:16~30周岁的农村农动力14582人,占全市农民的35%;31~50岁的农村农动力16759人,占40%;50岁的以上农村农动力10439人,占25%。从文化层次上分:初中以下农村农动力25150人,占60%,初中至高中农村农动力4889人,占12%,高中以上农村农动力658人,占2%。农民培训是个系统工程,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我校在实施培训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后,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现状呈现“二低二缺”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培养新型农民。今年,我校组织人员先后对13个乡(镇、街),共计300户农户的教育培训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吉林省东部山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现状及对策措施。

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民素质仍然偏低,这也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务农收入低

调查的300户农户,人均耕地面积0.69亩,其中种粮食的耕地占70%,林地面积占12%,其他占18%;人均年收入7789.00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占45%,种植业占36%,养殖业占19%,说明目前农民收入中近一半来源于务工收入。同时,种植业收入超过养殖业收入,呈现出养殖业仍欠发达。

1.2劳动技能低

农户中参加过各种务农知识培训的仅占42%,即大部分农民没接受过任何的教育培训。并且,在接受过培训的农民中,获绿色证书的占5%,阳光工程培训的占45%,而无证的则占50%。说明农民既缺少务农技能,又缺少外出务工技能。

1.3致富缺技术

调查还发现,从他们致富的愿望看,愿意在家搞种养殖业的农户占50%,居第一位;其次是愿意在家种地的占30%,愿意外出务工的占20%,传统的种田意识有所改变。

有了这些致富愿望,农民更强烈地希望对种养殖技术和国家政策有学习和了解:愿意学种植、养殖技术的占77%,政策法规的占10%,务工技能的占13%。在种植、养殖技术中,对大宗作物的技术需求最大。种植业中,对水稻种植技术的需求最高,占25%,其次是玉米17%、蔬菜10%。养殖业中,对养猪技术的需求最高,占45%,其次是养鸡32%、养牛12%、其他经济动物占11%。

1.4学习缺手段

调查发现,100%的家庭拥有电视机,59%的家庭有收音机,65%的家庭可通过广播接受教育培训,这一现状使得农民具备使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条件。但从获取知识、信息的来源看,从电视、广播获得知识的分别只占35%、10%。说明农民群众缺乏通过电视、广播获取知识的意识和方法,也可能因为这些媒体还没有更丰富实用的技术信息内容可供农民学习,这需要我们制作更多的学习资源。除现代媒体外,农民接受面对面的培训,系统地获取知识、信息的机会仍然不多。从科技人员传播获得知识的仅占23%,科技书籍16%,农广校系统培训10%。农民学习的方法、手段仍然缺乏。

2办好“四个课堂”

针对农民这一特殊的群体,农民教育培训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课题组因此在农广校长期培训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四种课堂教学模式。

2.1田间课堂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农民不同的技术需求,组织师资力量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培训,现场指导和解答实际生产中的疑难问题,采用农民“点菜”,田间“解答”的方式。并结合本地优势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让农民选择培训内容,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灌输式”的培训方式,建立示范基地或选择示范农户,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力量。

2.2流动课堂

要积极利用“农广校科技培训大篷车”,再配备电视、投影仪、电脑等现代传媒设备,进村入户为农民进行生动形象的视频培训,使农民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技术。

2.3咨询课堂

建立农业专家库,建立专家联络和咨询平台,利用网络、电话、手机等媒体,开办“农业专家咨询课堂”,把专家请到农民“身边”,让农业专家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答疑,辅助教学。作为咨询课堂,为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提供随时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