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金融发展报告十篇农业金融发展报告十篇

农业金融发展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4:42

农业金融发展报告篇1

一、榆林金融业的现状

(一)榆林金融业机构建设概况

目前,我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5类21家,包括1家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4家大型股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榆林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榆林分行、中国银行榆林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榆林分行;3家银行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榆阳农村合作银行、神木农村合作银行、府谷农村合作银行;9家县级农村信用合作联合社;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长安银行榆林分行、交通银行榆林分行、招商银行榆林分行;1家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榆林分行,构成榆林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基本框架。其中法人机构12家(12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法人机构9家。从业人数5064人,营业网点544个,其中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325个,邮政储蓄银行79个,农业银行61个,占营业网点的85.4%;从分县情况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榆阳区、神木、府谷、定边、靖边和横山县,分别为106、60、72、52、48、40个,占营业网点的69.4%。当然全市仍有14个乡镇没有金融机构网点,主要分布在靖边、佳县、绥德和子洲县。平均每0.6万人拥有一个银行网点资源;城市网点密度大于农村,农村网点人口覆盖率小于城市。近期,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西安银行等多家银行考察榆林市场,拟在榆设立分支机构,榆林银行业金融机构队伍将进一步壮大。

根据陕政办发[2008]108号和陕金融发[2008]1号文件精神,我市积极支持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共16家,已开业经营的有10家,其余6家正计划于年底全部开业。目前正在申报的小额贷款公司有34家,其中已经报省金融办待批的有18家。

2009年三季度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24家,152个机构。其中财产险公司15家,寿险公司9家。全市县级支公司40个县级营销服务部81个,中国人保财险、中国人寿在乡镇设立了79个保险机构。全市保险从业人员6597人,较年初增加702人。

(二)货币信贷运行情况

2009年三季度,全市各银行金融机构执行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榆林经济的冲击,促进地方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榆林市存款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信贷投放呈现扩张趋势。

1、存款增长再创新高。截至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147.78亿元,较年初增加260.85亿元,增长29.41%。储蓄存款余额为604.17亿元,较年初增加121.08亿元,全市企业存款余额为329.10亿元,较年初增加98.19亿元。从总量看,全市活期存款(包括企业活期和活期储蓄)呈上升的趋势,定期存款(包括企业定期和定期储蓄)呈下降的趋势,存款活期化趋势有所加强。9月末,全市活期存款余额为768.17亿元,占全部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的82.31%,定期存款余额为165.10亿元。受经济面逐渐好转影响,居民投资意愿增强,储蓄存款增速出现下降,企业加大生产投入,企业存款持续快速增长。

2、各项贷款增势明显。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651.84亿元,较年初增加183.84亿元,增长39.28%,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21.92个百分点,同比多增113.25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390.99亿元,较年初增加72.23亿元,增幅22.66%,同比增长13.99个百分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1.25亿元,较年初增加62.5亿元,增幅48.54%,同比增长13.86个百分点。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同步增长,9月末,全市短期贷款余额为379.40亿元,较年初增加129.70亿元,同比多增74.34亿元,主要是农业贷款增加较多(较年初增加84.46亿元,同比多增38.6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64.79亿元,较年初增加60.08亿元,同比多增35.57亿元。在总量增长的同时,信贷结构得到优化。各类金融机构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不断提高信贷投入效率,支持农业生产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使全市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

势。从贷款投向分布看,9月末,工业贷款余额62.66亿元,较年初上升18.52亿元,同比多增11.74亿元,继续加大对煤、电、油、气、化工等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农业贷款余额192.07亿元,较年初增加84.46亿元,同比多增38.62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的61.12%,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基本建设贷款余额134.64亿

元,较年初增加23.11亿元,同比多增3.57亿元,金融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也在加大。

3、不良贷款持续“双降”。6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11.89亿元,较年初减少1.25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1.96%,较年初下降了0.8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64亿元,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的30.6%,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4.79亿元,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的40.2%。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三农”机构,占全市不良贷款总额的88.22%。从五级分类情况看,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分别为8.19亿元.2.99亿元和0.78亿元,其所占比率分别为1.35%、0.49%和0.13%。比年初下降0.68、0.17和上升0.02%。

4、经营效益继续攀升。截至6月底,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账面利润14.72亿元,较去年同期多盈1.36亿元。国有商业银行实现利润7.84亿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现利润6.09亿元(其中三家合行的利润占到了全市合作金融机构的78.66%)。利润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信贷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利息收入仍是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的主要来源。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上半年99.5%的收入来自贷款利息收入和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所占份额仍然很少,但较以往有很大起色,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半年的中间业务收入达1.26亿元。

5、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有所提升。自去年市银监分局出台《榆林银监分局推动小企业金融服务指导意见》以来,提升小企业金融服务取得各方共识。今年银监分局进一步推动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截至6月底,全市发放中型企业贷款118.04亿元,比年初增加13.69亿元,增幅13.12%。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9.5%。全市发放小型企业贷款49.16亿元,比年初增加14.57亿元,增幅42.12%。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8.12%。

6、农户小额贷款的试点推广工作顺利进行。为了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缓解广大农村地区贷款难问题,我市加快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组建步伐。2008年12月我省首家小额贷款公司——神木县惠民贷款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还有部分区县,如府谷、横山、榆阳正在积极筹建各自的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农村金融创新开启了良好的局面,对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7、保险业的发展稳步提升。2009年前三季度,我市保险业保持了较快发展,全市保险业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一是保险费收入增幅较快。9月底,全市保险费总收入112667.2万元,其中财产险73039.77万元,寿险39627.43万元。二是保险保障功能明显。9月末,全市保险业为社会提供了851.3亿元的财产风险保障,共为171万人次提供了256亿元的人身保险保障,其中财产险公司赔款支出36662.92万元,寿险公司赔款与给付支出1062.87万元。三是扩大农村保险市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已在农村开办了农村房屋保险、农村各种车辆保险、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小额借款人意外保险、农村干部综合保险、计划生育手术保险、学生平安保险、能繁母猪保险、红枣种植保险等十几种保险业务,并逐步建立一批“保险示范乡村”,逐步建立农村保险体系和风险防范补偿机制。四是税收贡献逐年提高,截至9月底,全市保险业上缴国家及地方税金5992.58万元,代地税局代收代缴车船税4592万元,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009年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方面支持证券公司提高证券交易量,另一方面积极组建以基金运作方式的能司,积极推动诚司发行企业债券,推动榆天化、神木九江等公司上市工作。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金融需求与金融服务的主要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受农村与城市相分离的二元经济结构等历史性原因影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远未完善和健全,不仅体现在农村金融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更体现在农村担保、信用体系不完善,市场发展不充分等软件方面。这些不健全的表现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日益突显,引发诸多矛盾。具体表现在:

(一)需求多样性与金融机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以现代农业、现代农民和现代农村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目前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现状是:一是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撤离县域农村地区,支农功能“边缘化”。二是政策性银行机构职能难以发挥。三是合作金融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多种资金需求。目前农村金融阵地基本上是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垄断经营局面,但由于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有限,服务“三农”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二)需求成长性与资金来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资金增量需求很大。随着农村经济产业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是新农村建设最现实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从目前农村金融现状看,金融供给与资金需求矛盾突出。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供给逐年减少。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实力较弱。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因其历史包袱较重、内控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对“三农”的支持往往也显得力不从心。三是县域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遍布于城乡的邮政储蓄机构,由于体制原因更是存多贷少,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资金“抽水机”。

(三)需求时代性与金融服务传统性之间的矛盾。从目前金融服务情况看,其服务的传统性与时代性需求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服务品种单一。目前大多数农村金融部门仍然以传统存、贷、汇服务手段为主,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缺少服务品种创新。二是金融产品的适应性较差。首先是贷款期限短,目前涉农银行业机构多沿用传统农业贷款方式发放办法,发放1年期以内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与农业生产的长周期、季节性的特点不相适应。其次为贷款额度偏小,目前农村从事生产经营的贷款需求通常在5—50万元左右,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正常授信1万元以内,最高授信额度为5万元,与规模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不相适应。三是信贷交易成本过高。近年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和市场定位,逐步从农村市场退出,这使得农村信用社的区域垄断定价能力得以增强,农村信贷供给价格不断提高。

(四)需求新生性与金融服务功能落后性之间的矛盾。一是农业产业保险支持空白。农业生产对自然有着特殊的依赖性,产量风险远大于工业制造业。因此,需要引入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风险。二是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当前,贷款担保难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三是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缓慢。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加快建立现代农村物流体系,但目前金融对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支持投入很少。四是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缺位。农村劳动力人口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已成为当前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五)政策的不完善性与农村现实性之间的矛盾。我国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村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根本的问题是土地问题。我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8倍,加各种补贴等隐性收入达6倍左右。农民依然是最弱势的群体,农民只有土地和宅基地,而农民土地仍集体所有。2008年9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国家为防止耕地流失,对农村宅基地审批使用权管理收紧。同时,针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国家尚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或行政法规,现在法律规范对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受到无形限制。所以,农村土地不流畅,土地流转形式处于自然流转状态,缺乏一些中介、服务、监管体系,导致流转过程出现各种矛盾和纠纷。现行政策与农民拥有的土地和宅基地不能作为银行抵押物的现状,致使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很难得到根本缓解。

三、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健康、完整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现在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难以对新农村建设形成有力的支撑。

(一)农村金融机构退位,服务功能弱化。一是政策性金融缺位。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其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农发行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太窄,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涉足甚少,没有真正起到支持农业开发的作用。二是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随着农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相背离,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使得贷款业务逐渐离“农”。三是政府的涉农资金未能全部存入涉农银行。四是农村信用社支农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受自身经营规模和经营体制、机制所限,其资金供给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存在“农信难为农”的严重问题。

(二)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农民取得贷款难。一是为防范贷款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规定较为苛刻的条件,大部分农民贷款因提供不出相应的质押、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而与农贷失之交臂。二是农村贷款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特点不相适应。三是现实的贷款产品金额偏小,期限较短,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四是浮动贷款利率制度使农民承载的压力加大。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处于垄断地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贷款一律实行上浮,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利息负担。

(三)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较差,金融生态断裂。一是借款人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二是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金融机构考察其财务状况和信贷条件较为困难,同时贷款需求总体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使农业地区需求量大、亟须支持的大额农户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水利建设贷款等难以形成有效需求。三是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处于零散分布状况。

(四)民间借贷缺乏规范,金融风险加大。一是民间借贷良莠不齐,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正确引导,其风险、隐患日益凸现,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呈上升态势,间接殃及社会稳定。二是民间借贷不规范,无借据、合同,缺乏担保,隐蔽性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坑蒙拐骗时有发生,甚至引发刑事案件;民间借贷利率一般远远高于同档次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风险集中,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三是影响金融宏观调控。民间借贷活动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诱发大量资金以现金形式流出金融机构,加大资金“体外循环”,造成金融信息失真,干扰央行、银监部门对社会信贷总量的监测,民间信贷投向具有一定的趋利性、盲目性,资金流向与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不能吻合,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效果不佳。

(五)保险业发展不平衡,农业保障体系存在许多障碍。一是保险深度和密度与全市经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国际上通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业发达程度最主要的两个标志。9月末,全市保险市场深度为1.12%,保险密度为357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保险深度低了1.06年百分点,保险密度低了110元,同时与我市gdp增速同样存在巨大差异,这就说明我市保险市场挖掘和开拓尚不够充分。二是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产寿险业务都主要集中在榆阳、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区,南部六县的保险业务发展较慢。三是产品开发和拓展需求进一步加强。名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很多,但是发展的比较单一,险种结构相对集中。农业险种划分及其保费标准正在探索中,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滞后,贴农、为农保险制度不完善。四是社会的保险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规模小,经营行为不规范。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关系不顺,行业自律以及监管不到位,风险及补偿机制尚不健全。

(七)银行业机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存在潜在隐患。2007年,榆林市行业机构案件上升,部分银行机构对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求,给银行案件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良好的司法环境和社会治安状况、高效的案件侦破能力将成为维护金融安全和保障金融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当前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新农村建设一样,同样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才能加以完善。

(一)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农村各类金融机构的支农合力作用。一是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支农范围,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以及推动农业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强化其政策支农职责。二是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治理,探索和推行大额贷款和联户担保贷款,有重点地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三是鼓励地方商业银行开展“公司+基地+农户”贷款和“订单农业”贷款,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信贷资金的大规模需求。四是明确农村所有金融机构的法宝义务,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必须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户生产经营、民营企业发展、助学和消费。五是实现邮政储蓄银行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良性循环,建立农村资金反哺回流机制。

(二)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改善农村金融运行环境。一是政府部门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过度,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和公正透明的司法环境,切实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二是以农村文化为载体,强化农村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户及农村个体二商户信用信息库,为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依据。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将农村保险体系纳入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框架,积极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在农村设立网点,争取成立地方性的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为农村种养等行业提供保险服务,建立完善的“三农”保险补偿机制。四是建立多主体、多形式的担保机构,要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多种担保方法切实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状况。

(三)增加大额贷款的投放,积极支持农村种养大户、工商户和小企业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主体的投资也迅速增加,资金需求规划也大大增加。小额贷款只能满足小农户的简单再生产需求,无法满足扩大再生产需求。而扩大再生产需求受到限制将制约和减缓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村企业、种养大户和个体工商户是农村最重要的经济引擎,他们有强烈的资金需求,并且资金需求规划较大,但正规金融的信贷规模约束却使得很多企业、种养大户和工商户为了发展生产不得不七拼八凑借钱。而很大一部分不能融入到充分资金的企业或农户则不得不延迟投资、压缩生产规模,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对农村种养大户、工商户和小企业大额贷款的投放,应当成为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重点。

农业金融发展报告篇2

以威信为例,2012年6月末,我县各项贷款余额170310万元,比年初增加30014万元,增长21.39%。1~6月全县金融机构累放各项贷款44817万元。投向涉及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及供应、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水利、居民服务业及个人消费信贷等实体经济项目。助推了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6月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11429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9.3%。

目前,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获取企业信用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至2007年底,威信县人民银行完成150余家小企业信用档案征集入库。到今年6月末,实现发放企业贷款卡250家以上,占全县注册企业的55.68%。使我县金融机构在服务中小微企业中,通过征信产品的应用,为银行防范金融风险、降低信贷成本、提高贷款效率,以及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和实现银行间信息共享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征信促进金融机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一)征信系统是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现阶段,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是银行获取客户信贷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渠道。已成为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部分银行将企业征信系统模块及部分要素固化或植入本单位信贷相关系统中,查询征信系统已成为金融机构贷款管理的常态手段和方法之一。

(二)征信系统助推金融机构有效快捷完成企业内部信用等级评级,为审慎经营和风险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实现支持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金融机构以征信系统征集信息为基础,有效快捷完成企业内部信用等级评级。同时降低了金融机构信用信息采集和使用的成本,提高了金融机构自身的工作效率和财务效率,加快企业融资进度。贷前通过对企业信用报告定性定量信息的应用,结合内部评级系统打分评级(如:农行iRB模型,农信社信贷系统信用等级评级),把好信贷准入关。在审批环节,对有风险的客户实行刚性约束,严格授信或放贷。威信县农业银行2012年6月末对3家企业评级,二家为a—级,一家为aa—级,发放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1080万,发放企业流动资金贷款1.3亿元。威信县农村信用社自2007年以来,开展了对34户小微企业评级授信或放贷,其中a—级企业20家。截止到今年6月末,共发放各类企业生产经营贷款近1.5亿元。在贷后管理实践中,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会经常关注重视征信系统记录的相关信息,包括定性定量和公共信息以及大事记。并根据信息反映的情况提前做出预警,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有效降低信贷风险,确保资金安全。实现支持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三)个人征信系统有力促进了农信社农户经济档案建设,农户贷款难顺势而解,“涉农”服务水平提高,直接拉动第一产业增长

我县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近年来依托个人征信系统,以其为基础,查询农户个人征信报告,建立农户经济档案近7万户,占全县农户数近80%。核贷农户近6万户,核贷金额5.3亿元,发放贷款证5.7万户,评定信用农户5.7万户,已获得贷款农户近4万户。农户小额信贷授信额度从2万元增加至3万元,部分达到5万元。2012年累计获得贷款农户6万户,金额2.7亿元。6月末全县农户贷款余额达5.8亿元,占农信社各项贷款余额58%。反映多年的农户贷款难问题顺势而解。同时也带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工商业等的发展。支农服务水平不断创新提高,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应用的贡献。2012年1~6月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98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5.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背后,金融机构特别是信用社的信贷支持不容忽视。

(四)征信系统的作用和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信用体系的氛围逐渐形成,直接惠及金融机构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征信系统是国家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工程。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以及征信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诚实守信的美德正逐步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影响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为个人信用维权的案例也较多。事实表明金融系统多年来征信知识的普及宣传及征信产品的应用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征信产品的产的使用主要以个人征信报告和企业征信报告的使用频次最高。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今年6月末,我县各金融机构累计向个人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查询使用25000人次,企业征信报告90余份。发放贷款金额10亿元以上。征信系统始终贯穿应用作用于信贷授信放贷的全过程。在各项贷款增幅平均以20%以上速度增长的同时,不良贷款率始终没有突破控制指标,占90%以上的利息收入(主指农信社)构成了了金融机构最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了银企信贷双赢局面,极大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五)征信系统间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金融产品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征信系统的“失信惩戒”作用或功能近年来随着征集信息的多渠道和补充完善,间接推动金融机构在对县域实体经济的支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的申报、“绿色信贷”等国家宏观调控方面。如申报龙头企业必须要求有人民银行出具信用报告,含企业负责人个人信用报告和企业征信报告。又如我县有两家煤炭企业因在企业征信数据库有环保违法的记录,被农信社拒绝放贷,后经整改,环保部门验收达标后才获得信用社500万元贷款。

另外,征信系统平台还在金融产品创新应用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支持作用。如有的地方已经开展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融资租赁业务等。

二、征信支持实体经济出现的问题

农业金融发展报告篇3

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着力防风险补短板增后劲,狠抓改革攻坚,推进依法治省,加强民生保障,促进创业创新创造,大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左右

进出口总额增长6%左右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1月28日上午,省长魏宏代表省人民政府向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了政府工作报告。记者用9个关键词带您一起读懂报告。

实体经济报告提出在发展实体经济中,坚持稳中有进,要夯实“稳”的基础,创造“进”的条件。通过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加强要素保障,改进市场监管,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创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氛围和环境。在新常态下,促进四川经济的发展必须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性作用,增强消费对稳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出口对稳增长的支撑性作用。

创新与升级报告特别提到“人才强省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务必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通过加强同部、企、院、校的合作,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在工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方面,指出要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要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产业。在服务业改革发展方面,指出要推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互联网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这将促进科技进步与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四川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在旅游业发展领域,提出要推动以成都为中心、以省内高品质旅游资源为支撑,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加强智慧旅游建设,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深化改革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提出要简政放权与放管结合推向深入,清理优化行政权力目录,公布省市县三级行政许可项目清单,实现省市县联网审批。这将促进四川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约束和规范行政权力,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在国企国资、财税金融、投融资和价格等领域改革,提出加快推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民间投资主体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投融资机制改革方面,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支持民间资本依法设立或参股金融机构,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出台省内私募基金发展激励扶持政策。在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首次提出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四川最大的潜力所在,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继续清理并废除各种不合理规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健康等领域。

农业发展转型在“三农”问题上,报告依然强调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性。在深化农村改革上,提出了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和管理,推进供销社改革、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改革,以及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和改革,不仅能为农民收入的提高带来直接效益,同时也是促进城镇化建设和扩大国内消费的有效手段。在促进农民收入部分,指出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探索农民财产权实现形式。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的改革对于明晰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建立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交易流转市场以及实现农村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开发开放在努力提高开发开放水平方面,报告十分强调对接和融入国家战略。国家推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点发展战略,四川应抢抓这些战略机遇,推动四川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中。报告指出南向发展,四川可以积极对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运输通道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向发展,四川应积极连接欧亚大陆桥的运输大通道;蓉欧快铁的建设也为四川向西开放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东向发展,四川要积极融入长江黄金水道,畅通东向出海通道。

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一直是今年来我国的重点工作,当然,四川也不例外。今年报告指出城镇化建设利当前、惠长远,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面对新常态,经济发展需要新动力,需要逐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能力,进而创造需求。城镇化要发挥更强拉动作用,重点应放在中小型城镇,中小型城市将是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强调了“以人为核心”。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有着纷繁复杂的元素,而最活跃、最棘手、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

民生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指出“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个“更加注重”的使用可以看出对民生问题的重视,这也为“两个跨越”中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做了一定的保障。报告还列出了办好20件民生大事,件件暖人心。

农业金融发展报告篇4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非法集资专项整治活动,全面掌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否存在非法集资情况,及早发现非法集资活动线索,依法打击非法集资违法犯罪,妥善化解非法集资风险。同时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公安、财政、金融服务中心等部门或单位定期风险排查和信息上报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域非法集资长效工作机制,加大非法集资风险处置工作力度,有力遏制和打击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我县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排查范围

此次风险排查对象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往年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嫌非法集资活动进行排查,重点对群众举报的非法集资案件线索认真调查核实。通过全面排查和重点调查,摸清农民专业合作社非法集资案件的数量、案件隐患、区域分布、发案特点、主要方式、风险状况、危害后果等,及时做好一线把关,力争将非法集资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工作原则

坚持统筹领导。县人民政府牵头统筹指挥,领导联席会议推动、协调督导,部门协同配合、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和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到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中来。结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活动中发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嫌非法集资风险线索及时上报业务主管部门。

坚持稳步推进。依法、有序、稳妥处置风险,更要做好防范预警,尽可能使非法集资不发生、少发生,一旦发生要打早打小,在苗头时期、涉众范围较小时解决问题。依法持续严厉打击,强化跨区域、跨部门协作配合,最大限度追赃挽损,防范好处置风险的风险,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坚持疏堵结合。依法将打击农民专业合作社非法集资与保护合法投融资、鼓励正规创新活动相结合,对合法合规行为予以保护支持,对非法集资犯罪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在积极遏制高发蔓延态势的同时,要注意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制度和措施,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和宣传教育,全力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非法集资风险防控和处置长效机制建设,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非法集资风险。

四、整治措施

(一)加强摸清底数。农业农村局牵头,组织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局等部门,协同镇街摸排农民专业合作社,特别是涉农互助合作社涉嫌非法集资线索,形成全覆盖、无疏漏的排查网络,确保不留死角。重点对以下行为进行排查:

1.农民专业合作社未按规定进行登记、备案,无办公场所、无办公人员或与注册登记不符,未经许可开展或超范围开展吸收和发放资金业务。

2.农民专业合作社未进行资金存管,违规设立使用账户,通过各种方式吸收合作社成员以外无特定群体存款并承诺对其还本付息或给与高额回报的行为;

3.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及传单、手机短信等方式涉嫌非法集资广告咨讯等。

(二)强化监测预警。全面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预警监测,建立社会化、信息化、立体化的预警监测体系,加强与金融机构信息共享,通过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异动线索摸排涉嫌非法集资违法行为,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统筹整合人员信息、经营信息、资金信息、舆情信息、线下信息,逐步形成上下左右联动、线上线下结合,集合情况采集分析和疑点识别,处理全流程的预警监测体系。镇街履行属地管理、行政审批局履行行业一线把关、农业部门严格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建立统计报告制度、建立监测台账,定期汇总本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非法集资风险情况,形成监测报告,及时上报。

(三)稳妥处置风险。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非法集资风险线索,要加强会商研判,充分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恶意、资金投向或用途、造成资金损失及信访维稳等因素,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分类处置,平稳有序化解风险,最大限度维护投资人权益。有违规集资现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得领用专用收据、不得参选评比各级示范社评定、不得享受各类财政项目资金支持。

(四)依法打击犯罪。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非法集资犯罪,坚持统一指挥协调、统一办案要求、统一资产处置、分别侦查诉讼、分别落实维稳的工作原则。公安部门落实牵头责任,依法合规、公平公正地制定统一处置方案,强化跨区域、跨部门协作配合,严厉打击、妥善处置,防止风险蔓延扩散,实现执法效果与经济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

(五)规范行业管理。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严格坚持对内不对外,入股不吸储,分红不分息的原则,限于合作社内部成员开展信用合作和资金互助,并规范财务管理,加强开展互助资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指导和审计监督。

(六)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法治宣传周、普法教育、风险提示、广告咨询等媒体手段,持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净化地方金融生态环境。正确引导投资人合理合法反映诉求,为整治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用好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和惨痛教训,教育农民群众提高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名义非法集资的风险防范意识。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经县政府同意,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席会议,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担任召集人,邀请县政府主管领导参加,联席会议由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安局、市场监管局、财政局、金融服务中心、农经站等单位组成。农业农村局负责统筹协调,并配合市场监管局做好涉嫌非法集资线索的排查;行政审批局负责把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的业务范围;市场监管局做好超范围经营等涉嫌非法集资行为的排查处理;公安机关负责非法集资活动犯罪线索的侦办和查处;金融服务中心、人民银行督促金融机构落实各类账户监测管理;财政局负责享受各类财政项目资金的审查并提供经费保障;农经站负责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运行。

农业金融发展报告篇5

以2003年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启动为标志,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稳步推进。2014年、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对新时期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作出了进一步部署。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人民银行和相关部门一起,不断完善金融支农政策,加强定向调控,财税、货币、监管政策相结合的正向激励扶持政策体系逐步形成,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效改善。截至2014年末,涉农贷款(本外币)余额23.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28.1%,同比增长13%,按可比口径较全年各项贷款增速高0.7个百分点,其中农户贷款余额5.4万亿元,同比增长达19%,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6.7百分点。按照可比口径,2007年创立涉农贷款统计以来,涉农贷款累计增长285.9%,7年间年均增速为21.7%,为支持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和农民纯收入增长“十一连快”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货币、信贷政策方面,通过综合利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不断拓宽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继续对农村金融机构执行较低的准备金率,2014年两次实施“定向降准”;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存款准备金率分别比大型商业银行低2个、5.5个、6个和2个百分点。继续加大支农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支农再贷款政策对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4年12月末,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21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70亿元,年累放3102亿元,借用支农再贷款发放的涉农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要求低于其他同期同档次涉农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财税政策方面,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鼓励增量,兼顾存量”的原则,不断完善涉农贷款财税奖励政策和风险补偿机制。重点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农户小额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大宗农产品保险,以及银行卡助农取款等惠农支付业务,支持力度逐年稳步加大。差异化监管政策方面,要求银行业法人机构单列涉农信贷计划,并对涉农贷款占比高的县域银行业法人机构实行弹性存贷比,优先支持开展“三农”金融产品创新。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深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人民银行等中央部门提供的2600多亿元政策支持资金全部落实到位,农信社支农能力不断增强,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的1/3和近7成。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80%的县支行。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将进一步强化政策性职能,切实发挥主体和骨干作用。邮储银行正发挥网络覆盖全国、沟通城乡的优势,不断强化县域金融服务。开发银行在促进农村和县域社会建设、积极稳妥支持农业“走出去”方面成效显著。

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不断涌现。按照中央部署,审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创新多层次涉农融资担保体系;切实做好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涉农企业发行股票以及各类债券的融资规模逐步扩大,银行发行专项用于“三农”贷款的金融债券和开展涉农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农产品期货产品的开发扩展了农民和农业企业套保避险的渠道。农业保险政策支持力度连年加大,服务水平和服务覆盖面不断提高,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正在加快研究建立。在浙江丽水、黑龙江“两大平原”、福建沙县、广西田东、安徽金寨等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试点。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加快农村支付体系建设,开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银行卡助农取款等服务,畅通农村支付结算渠道,农村地区基本实现家家有账户、补贴能到户。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效整合农户等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信息,完善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平台建设,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为缓解农村地区抵押担保融资难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近年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成效显著,但一些制约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仍有待破解,农村金融供给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未来一个时期,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增强,持续增大“三农”投入和农村居民增收都面临新的挑战,农业生产传统上靠投入、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道路已举步维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亟待加快转型。所有这些,都对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挑战、新任务。

下一阶段农村金融服务的改善,仍要坚持政策支持和可持续、市场化发展有机结合的基本取向,紧紧围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主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和农民需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为抓手,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鼓励创新,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合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以可负担成本实现“三农”融资可得性的全面提升。在健全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和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上,继续适度放宽市场准入,支持小型金融机构和引导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提高村镇银行在农村的覆盖面,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提高农村信用社资本实力和治理水平,牢牢支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定位。深化大中型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改革,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等大中型银行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期限更长、利率更低的资金。深化区域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推动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金融支持“三农”的经验。

在金融服务创新上,积极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鼓励金融机构组合运用信贷、租赁、期货、保险、担保等工具,创新供应链融资等金融服务,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规模化、多元化、长期化的金融支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和开展涉农信贷资产证券化,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债券和股票,开展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提供农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金融支持。

在政策扶持上,加强财税、货币和监管政策协调,创新政策支持方式,完善政策支持考核评价机制,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确保农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比例不降低。完善涉农贷款统计制度,优化涉农贷款结构。延续并完善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有关税收政策。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提供更优惠的支农再贷款利率。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完善银担合作机制。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费财政补贴标准,健全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对保险分散农业风险的积极作用。

在监管规范上,落实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划分和风险处置责任,强化地方政府对小额贷款公司、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等金融组织的监管责任,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有效处置金融风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和市场退出机制,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业金融发展报告篇6

[关键词]民间融资法律建议

一、目前农村民间融资的主要特点

从相关的调查报告来看,目前农村民间融资主要有以下特点:

1.覆盖面广。民间融资广泛分布于城镇、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过去借贷资金主要集中在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农牧业生产流通领域,现已扩大到农、工、贸和服务等行业,企业和个人通过民间融资的比例越来越高。

2.交易活跃。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权限上收,经营重心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对县级及县级一下机构进行撤并、降格,农村信用社的借贷门槛过高,手续繁琐,同时邮政储蓄所“只存不贷”的情况为农村民间融资提供了客观发展条件,部分经济相对发达且有经商传统的地区,民间融资活跃,借贷规模逐年上升,交易额逐步扩大。

3.利率高。民间融资的利率虽然各地略有不同,但是基本上企业借贷利率水平一般在10%~15%之间;个人借贷利率水平稍高于企业,一般在20%左右。

4.业务分散,期限短,季节性强。“早借早还,再借不难”是民间融资的信条。企业借贷一般为一年左右,两年以上不多见,个人借贷期限一般为3个月至1年。而且在冬春两季年末岁首,金融机构一般要收回贷款,这时候是民间融资活动最为活跃的时候。

5.隐蔽性强,真实情况难以掌控。民间融资的最大特点就是借贷双方均不太情愿向外界透露借贷信息,处于“保密”状态,因此很难掌握真实和全面的情况,相应的法律也很难做到监控和保障。

6.生产性借贷为民间融资的主要部分。民间借贷的主要是用于企业的生产性借贷,农户的扩大再生产借贷以及居民和农户的一般消费性借贷。

二、民间融资活动发展的必然性

1.正规金融服务不足是农村民间融资问题发展的诱因

首先,我国以农业银行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长期垄断和封闭的运行体系,其主要职能是从农村吸收资金向非农产业转移,因而造成了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不足。而且如上文所提及的,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都逐渐加大了防范金融风险的力度,县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缩减,信贷审批权限普遍上收,大额贷款必须通过省级商业银行审批,基层行信贷权十分有限,大部分只有调查和申报权,可是一旦贷款出现风险,基层行又是第一责任人,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这些举措削弱了基层行投放信贷的积极性。

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的银行信贷政策和信用评价等级制度对于绝大多数的乡镇中小企业而言,缺乏现实有效的可行性。

最后,国有商业银行繁琐的贷款手续,也无法适应农村贷款急、频、小的特点。

2.充裕的民间金融资产为民间融资提供了资金支持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了,我国的民间资本已经积累了相当规模,形成了稳定的民间资本来源。一方面,我国居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农村闲置资金增多,一部分存入了国有商业银行,还有一部分则成为民间金融资金的来源。另一方面,民营经济的整体实力快速增长,使私人资本的规模迅速膨胀,成为民间金融的重要来源。

3.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相对旺盛的资金需求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及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对资金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户的扩大再生产,乡镇企业短期资金周转、购建固定资产、投资新项目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三、规范、引导民间金融的法律建议

在当今中国的发展现状之下,民间金融的存在是不受体制因素制约的,也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没有直接联系,它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融资安排,而是一种与正规金融并存的必要的融资方式,简单的打击和取缔并不是规范民间金融的正确方式。2005年5月25日央行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认可了民间融资的重要地位,2006年以来,银监会按照《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贷款风险定价、分账核算、审批流程激励约束、人员培训、违约信息通报等“六项机制”,鼓励开展小企业授信业务;制定《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试行)》,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变经营理念,创新金融体制,通过流程改造和美化差别化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是这些并不能从跟本上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现状,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必须从体制入手,完善现有金融运行体制。因此,我们要在有效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度开放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鼓励各类资本按商业原则到农村投资,确立民间金融的法律地位,引导民间金融有序成长。

我国目前对于民间金融的政策界限是模糊的,对于同一行为,不同部门往往有不同的规定。例如,1984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9条和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6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适当高于国家银行贷款利率,具体标准由各地人民法院根据本地区情况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但却没有规定什么范围的民间借贷属于合法,什么样的民间借贷属于非法。而国务院1998年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对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做出了明确界定,按照规定界定是否合法的基本标准主要就是看这种活动是否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而这一规定的假定前提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能正确无误且及时的做出批准,显然这一夹定是与现实情形相脱离,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相抵触的。因而当务之急就是我们必须制定和完善《民间融资法》、《合同法》等法规体系,将民间金融合法化、规范化,将民间金融纳入法律管理之中,为民间借贷提供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将一些合理的民间金融行为规范化,同时禁止违法的高利贷活动,以规范、约束和保护民间金融活动,促进正当的民间金融活动有序开展,充分发挥其拾遗补缺的作用,促进我国民间金融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丽玲,贾丽博,詹漫丽.我国民间金融行为的影响分析[J].广西金融研究,2006,(9).

[2]杨新华.浅析农村民间信贷[J].安徽农学报,2004,(10).

农业金融发展报告篇7

[论文摘要]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像一颗定时炸弹如期爆发了,我国作为新兴的经济大国,尽管从危机中艰难地走过来了,但这次危机的阴影还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心中。正如总理在出访英国所说:“金融危机还没见底,我们将时密切关注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果断出台新的措施…”。本文从我国实际出发,分析当前经济中所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和情况以及应采取的各种措施。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在国际中的影响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效益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发展中国家前列。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增长率,2006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两位数。据相关资料统计,到2008年底,我国已形成了外汇储备居全球第一,居民储蓄率居全球第一的经济强国。难怪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初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改变了对华态,甚至说拯救世界经济的责任非中国莫属。美国、日本汽巨头公司相继亏损裁员公告,而中国政府一再强调境外公司一律不裁员的消息,让世人看到了中国经济强大实力。在国际油价节节攀升的时候,我国政府由财政出资,采取油价补差等一系列办法,让中国经济平稳发展,这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我国城市化进程在同等国家排名中居世界前列,社会各种福利制度逐步完善,在各种世界性的捐助活动中,我国凭借自己的强大经济实力,已频频向友好国家伸出援助之手,成为各国学习的榜样。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的影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的影响。我国工业经过八十年代的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夺目的成绩,进入九十年代,我国逐步形成了以沿海,中部发达城市为轻工业经济区域,东三省、西部偏远地区为重工业为主的经济格局。在这次金融海啸中,我国沿海中部发达城市的轻工业受到了前未有的冲击,尤其是江浙一带的印纺、皮革小商品、来料加工外贸出口等行业,出现了大量的裁员减薪,限产停产半停产将态,农民工返乡现象增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库存产品增多,外贸订单明显减少,利润大幅下滑。所以有人预测说这场金融危机会把发展中国家工业打得头晕目眩,发达国家的工业打得内脏出血。据统计,2008年我国工业经济增长速度从6月份的16%大幅下降到7月份的14.7%,8月份的12.8%,9月份的11.4%,10月份的8.2%和11月份的5.4%。从这一组的数据中我们能深刻认识到这次危机曼延的深度和广度。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方面的影响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方面的影响不是很大。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农业经济受传经统观念影响,农产品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状态。由于我国复杂的国情,农产品价格一直受国家控制,农产品出口、农业来料加工等,尽管正逐步发展,但农业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贡献率不大,而且我国农业主要受国内自然天气,地理环境,人口密度,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加上近年来我国新出台的的“三农”政策服务到位,支农、扶农资金全面开放,因而农业经济正常运行。

(三)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飞速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旅游、服务业、餐饮业取得了空前发展。我国第三产业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由于2008年我国的汶川大地震,国内的旅游业在第三季度大量减少,入境旅游人数更是微乎其微。旅游业和航空业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冲击更为突出,入境旅游人数在2008年底大幅减少。据经济普查结果中显示,05年在gdp总量多增加的2.3亿元中,第三产业增加值2.3万亿元,占93%,第三产业增加占gdp的比重由31.9%上升到40.7%,提高了8.8个百分点,而08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在gdp总量中占很大比例的第三产业迅速下降,有的行业甚至下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三我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面对复杂的国际金融风暴,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为了实现09年经济增长8%的宏伟目标,计划在“十一五”规划内从中央财政拿出4万亿人民币用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其中6000亿用于科技创新,8500亿用于推进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增加低保标准,提高全社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提供充分的社会就业岗位;各省实行不同的消费券制度;一系列制度的出台,让刺激消费的口号变成了具体的现实。今年2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正在讨论《国务院关于安排发行2009年地方债券的报告》,该报告决定对全国各省的基础设施,高速公路建设,农村电网建设、沼气卫生条件的改善等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项目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我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经济一定会平稳渡过这次全球金融风暴,让全国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金融发展报告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非正规金融;金融环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慢慢成长并逐步完善,形成了以正规性金融为主导、以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共同为“三农”发展服务的格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0)》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末,全部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1.77万亿元,农产品期货品种发展到13个。全国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509家,已开业机构发放的贷款中超过80%用于“三农”和小企业。然而,我国农村地区幅员广阔,不同地区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多样性和复杂性,使近年来一些商业银行出于对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控制风险的考虑,开始撤销在部分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甚至全部撤离。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农村金融一直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金融覆盖率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发展银行在乡镇不设网点;农业银行只在约20%的乡镇设有网点;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在每个乡镇都有网点,但其功能以吸收储蓄为主,贷款业务不足,据统计,截至2010年11月末,全国仅有30个省份实现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有10个省份实现乡镇金融机构全覆盖。

二农村金融中各类机构定位不清。现阶段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在如何处理好社会责任与商业运作、普及服务与网点效益的关系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此外,它们对各自的服务对象、业务范围、发展目标等一系列问题缺乏明晰的认识和规划,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

三各类农村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趋同,缺乏创新。农村金融机构大多只开展存、贷、汇等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并且贷款的期限、额度、利率等都不能满足现代农村经济对资金的需求,此外,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很单一,新兴的中间业务在农村根本没有普及。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金融服务方式、服务手段落后,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无法实现。

四农村金融环境有待完善。具体表现在与农村金融发展相联系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不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农村金融机构监管的改革落后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这一系列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五非正规金融组织发展不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上正规金融的定位不清,为非正规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空间,但是国家一直以来都忽视了对它们的引导和监督,使其不具备合法地位,因而无法实现其规范化的、健康的发展。比如许多民间借贷仍然采取口头约定等不具法律效力的简单方式进行,而且利率普遍较高,既制约了资金需求,也造成了很多法律纠纷。

除了以上所述,农业保险业发展缓慢,补偿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一样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需要农村金融的有效支持。继续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促进农村金融多元化发展。要开放金融市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共同提供农村金融服务。采取积极措施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满足个金融需求主体对农村金融不同层次的需要。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形式等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形成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金融体系。

二准确定位各类金融机构。要准确地对各类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定位,使它们能够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农业银行网点的地域边界应该是县城或规模经济明显的乡镇,而且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尽可能加以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的定位应该在于集中力量去做那些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政策扶持的贷款项目;农村信用社应继续扎根农村,服务“三农”;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以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农民个体为重点服务对象。

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农村金融必须认识到目前农业产业化、城镇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资金需求多样化的特征,按照细分市场和目标客户原则,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来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应积极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产品体系,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创新支付结算方式,解决农村资金汇划、汇兑难问题,开发适合农村真实情况的金融服务品种,方便农民办理结算、汇兑,加快网络化、电子化步伐,积极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四完善农村的金融环境。首先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社会化大生产进程和市场化程度。其次要加强农村金融法制建设,尽快建立可以覆盖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法律体系,使各种活动有法可依,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再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当前应积极开展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并进行资信评级,为农村金融发展扫除障碍。最后,要充实监管人员力量,改进监管理念,完善监管技术,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

五明确非正规金融地位,引导非正规金融良性发展。政府应当依法引导和规范民间非正式金融的经营行为,明确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法律地位,使其顺利完成从地下经营到地上经营的转型。重点支持农民自主参与组建各种形式的合作金融,增加农村金融的服务供给,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除了上述方法,还可以通过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或者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担保市场,建立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担保公司等一系列举措完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聚焦两会热点“三农”金融服务发展迎来机遇.中国经济网综合.2011.3

[2]张健华汪小亚.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0.中国金融出版社

[3]褚继田.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金融.2010年第22期

[4]张红力.农村资金持续外流须警惕应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国经济网.2011.3

[5]沈剑兰.继续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2010年第10期

[6]王作虎韩旭.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财会月刊.2010.10

农业金融发展报告篇9

最近读到关于农行创新的报道。创新领域主要布局农行信用卡的国际化。包括打造农行国际化优质品牌,抓住欧洲奢侈品尾巴,微博营销等等,所有创新都是在城市里转悠。农行不“农”或不把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农业,其他商业银行看来更不会有兴趣。有种解释说,农村贷款规模太小,只占信贷总量的10%,所以商业银行不愿把重点放在那里。笔者不想从商业道德、垄断行业社会责任、国家金融服务资源的公平分配等角度来评论这个观点,只希望在当下各地“如火如荼”的金融改革中,农村金融服务的薄弱能引起各方关注,由商业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不要延续发起行的思路,使村镇银行变成不“村镇”。如果村镇银行沿着大银行的发展思路扩张,去办成全国性银行,除了扰乱正常发展秩序破坏竞争环境外,别无任何积极意义。

与十年前相比,我国农村金融已有了显著改善。最近山西永济调研报告显示,尽管那里的农村金融发展还不尽如人意,但是,农信社、邮储银行、农业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种机构的业务均已深入到了乡村,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格局。需要融资的农民,至少是农业大户,已经有一定的融资选择的机会。而在同一个地区,三年前农户在这些机构中几乎贷不到款。

从宏观层面上看,农村金融的改革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比如有报告显示,广西农信社联合社的不良贷款率在改革前的2006年高达33%。而今天降到了4%,且存款余额从不到500亿一跃到了2800亿,甚至超过了工、农、中、建、交,成了全自治区吸收存款最多,利润最大的金融机构。最近,各地农信社在加速筹建农商行。广西恭城、四川攀枝花、辽宁沈阳、广东南海等多家农商行相继被批准挂牌。据银监会的数据,截至去年8月,全国已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55家、农村合作银行210家。此外,1424家农村信用社已达到或基本达到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条件。随着重庆农商行在港交所成功上市,京、穗、沪、津以及江苏等多家农商行均提出了上市计划。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了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出现的可喜进步。

但从整体上来说,农村金融服务仍十分落后,与需要改变的落后的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很大差距。未来不论城市化和现代化如何推进,中国都需要一个能养活13亿人口的大农业。农村金融跟不上,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现代农村和农业发展不能与城市化同步,中国经济发展就可能遭遇农业空心化、农村空心化的危机。

笔者认为,发展以涉农服务为目标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应成为农村金融改革下一步的主攻方向。村镇银行应成为重要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我们相信,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也是村镇银行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机遇。

由于成本上升部分加工贸易业向中西部转移已成趋势,农民进城打工的形式也随之而变,从大规模千里迢迢的候鸟方式转为更多就近打工。围绕转移的企业形成离农村更近、离欠发达地区更近的小城镇,或将成为未来城镇化的模式。这些转移的企业以及小城镇的形成,都会催生大量的金融服务需求。村镇银行可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将获得长足的发展。

现在有个较为偏颇的观点,认为城镇化是城市发展的问题。实际上,城镇化和农村农业发展不可偏废。城镇化提速,劳动力大量进城,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模式就可能面对劳动力不足或者不可持续的问题。集约化农业,农业机械化和职业农民,可能成为未来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未来农村土地的集约和土地的改良,大规模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农业机械化发展,职业农民的培养,都会产生大量新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村镇银行完全可以成为推动农业集约化发展的主力金融服务机构。

离农村较近的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与农林牧渔业就地加工生产的发展是互动的。农产品加工的本地化,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一定会促进围绕农产品加工为中心的小城镇的形成。食品加工企业,农产品物流运输,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都会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也一定会与之同步。

农业金融发展报告篇10

在10月14日上午,孙玉华从老伴的电话里得知一个消息——“咱们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以下简称“咱们合作社”)突然停业后,心里一惊。

咱们合作社是灌南县五队乡的一个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孙玉华是当地的村民。在这家突然停业的合作社里,他存了4万多元钱。

第二天一早,孙玉华赶到咱们合作社门口,成为了上百名讨要存款的村民中的一员。合作社大门紧闭,负责人袁某的手机处于关机状态。

关门的并非只有这一家合作社。

几乎在同一时间,灌南县新安镇“现代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汤沟镇“兴农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张店镇“便民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和五队乡“咱们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4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突遇资金周转困难,共涉及约2500名储户、1.1亿元人民币。

目前,出事的4家合作社中,除便民合作社仍处于营业状态外,其余3家均已停业整顿。

案发

五队乡村民胡可章曾是农民合作社的受益者。从2011年1月起,他陆续在咱们合作社存入了26万元。

胡可章之所以愿意且放心将钱存入合作社有两个原因:农民合作社的成立有灌南县农工委的正式批准;15%年息和年底分红的诱惑。

投资很快就有了回报。2011年年底,他从合作社拿到了5万多元的利息和分红。

汤沟镇村民宋怀军则要不幸得多:他在兴农合作社存入的4万元尚未等到年底分红,合作社就已停业。

“如果不是犯罪嫌疑人自首,我们到现在可能还没有发现问题”,灌南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梁公祝接受《新商务周刊》采访时说,“除了每年由专业的会计事务所年审外,我们还对合作社进行不定期抽查,都没有发现问题,他们的假账做得太专业了”。

据梁公祝介绍,首先是“兴农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和“现代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7名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自首,他们不仅供认自己参与了龙诚集团的非法集资,同时还举报另外两家也有参与。

江苏龙诚集团的董事长王明龙是这起案件的主导者。让合作社负责人自首的直接原因,也是10月初龙诚集团资金链出现问题后王明龙的神秘失踪,导致无法兑现农民存款。

案件发生后,灌南县公安局对其开展追捕行动。10月24日中午,王明龙投案自首。

据了解,出事的4家合作社负责人长期将吸收到的存款贷给王明龙,并收取高额利息。按照2006年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若干意见》规定,合作社的资金只能投入农业生产中,而龙诚集团的投资范围则主要是房地产、期货、电子商务、物流、网络游戏、餐饮娱乐。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事实上龙诚集团所谓“集网络、物流、娱乐、电子商务、房地产、金融期货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集团公司”,不过是几家网吧、KtV和炒黄金为主营业务的投资公司。其中,作为核心业务之一的炒黄金,则是通过注册在香港的企业内地投资者买卖伦敦金。今年3月份,其旗下的江苏博盛投资公司的黄金业务已被盐城警方取缔。

因此前王明龙及龙诚集团在盐城的大规模民间集资行为,目前王明龙以及其旗下公司已被盐城多名债权人告上法庭。

退款

记者从灌南县委宣传部了解到,10月17日灌南县成立了由县委农工部、民政部牵头,合作社股东和社员参加的工作小组,共同研究储户资金兑付和资产处置方案。从10月21日起政府开始退还储户的部分资金。

10月26日,记者在新安镇主街道边的“现代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门上看到一则“停业整顿”的通知。第二日,又多了一张“此房出租”的横幅。

而在五队乡的咱们合作社紧闭的大门上,则贴着一张落款为“五队乡处理王明龙非法融资案工作组”的通告——《关于清退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社员互助金的公告》,落款时间是“2012年10月19日”。

公告规定了具体的退款方法:对存入5000元以下的社员,合作社予以全额退还本金;存入金额在5000到1万的,退还本金总额的90%;存入1万到5万的,退还本金的60%;存入10万到50万的,退还本金总额的30%;存入50到80万的,退还本金总额的20%;存入80万以上的,退还本金的10%。

此外还规定了具体的退还时间:自2012年10月21日开始,对于互助金本金退还的差额部分,将于2013年10月退还本金剩余部分的50%,2014年10月之前全部退还所剩差额部分。

据了解,灌南政府计划拿出4300万元,拟分3期兑付给在这4家合作社存款的社员。截至目前,已有1000余名储户获得共2000余万元的退款。

记者从灌南县委宣传部获知,用于退还事发合作社社员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合作社账户上的储额和龙诚集团的清理资产,并没有财政资金的投入。

互助金融模式

在灌南县,自2009年3月第一家农民合作社——灌南县新民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成立后,农民合作社的规模迅速扩张,至2009年年底,已在全县14个乡镇发展为25家。

“每个乡镇少则一家,多则3家”,梁公祝说,“合作社确实给农民带来好处,在生产经营、农民增收等方面起了推动促进作用”。他举例介绍:养猪大户在仔猪不能出售,又缺少饲料的情况下,通过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帮助,解决小到3000-5000元、大到30000-50000元的资金,100头肥猪就可以出栏销售了。在银行贷款的周期长、程序复杂,而合作社办理取款手续通常只要15分钟左右,一般不超过20分钟,便捷省事。

“农村居民居住分散、收入低下,生产有明显季节性,单笔存贷款规模小,生产项目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比较大,缺乏必要的担保与抵押品等特点,决定了农村信贷的风险较大,这些问题都不是正式的金融机构所能解决的”,农信之家咨询中心秘书长谢勇模告诉《新商务周刊》记者。

谢勇模认为,正是由于这种农村的市场需求旺盛和金融机构不完善的矛盾,带来了农民合作社的兴起,“农民合作社是合作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需要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而农村合作金融是农村金融的基础。”

2004年7月10日,吉林省梨树县闫家村的8户农民创办了全国首个农民合作社,当时这一机构并未得到官方的认可。

200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同年12月,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若干意见》,“准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银行,批准在农村可以设立村镇银行、信用合作组织、专营贷款业务的银行全资子公司;并允许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发起设立为入股社员服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的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

自此,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将社区农村信用合作组织列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007年2月4日,中国银监会印发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示范章程》。同年3月9日,梨树县闫家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被中国银监会确定为全国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

“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社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经银监会批准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截至2012年6月,共有49家;第二类是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支持的村级扶贫互助社,已有万家;第三类是地方政府引导和农民自发设立的资金互助社,虽然没有确定的统计数据,但是在吉林四平、山东临沂、江苏盐城、河南信阳等地已经连片发展,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一家”,农村合作推动者姜柏林告诉《新商务周刊》记者。

姜柏林认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成立必将会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带来新的竞争、新的活力和新的商机。”

缺位的监管

农民合作社一方面拥有广大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却也长期游离在制度之外。此次灌南县4家农民合作社被利用为非法集资平台并非首例。

深圳一位从事金融业的人士认为,农民合作社只是一种“村民穷帮穷的自救行为”,“农信互社出问题是预料中的事,无任何监管,完全靠经营者的个人操守来为弱势的农民理财,这是放任农民合作社变成合法的诈骗机构,专门欺诈弱势的农民,最终发生金融风险是必然的,如此,将形成非常不稳定的社会问题,爆发大规模的农民兑付运动”。

在灌南县,农民合作社的成立需要经过农工部的审核,在民政部登记,农民自愿加入和退出。农工部是农民合作社名义上的主管部门,而实际上与农民合作社仅仅是业务指导关系,民政部也未将其列入监管范围。

农民合作社的身份更多是“民办非企业”机构,却承担着金融机构的角色。

谢勇模认为,江苏4家农民合作社发生非法集资案件,是监管制度出现漏洞的必然。

“从其组织形式上,不是合作制度,而是公司制,一两个人就办了一个农民合作社;而真正的合作制是限制大股东的,比如说银监会规定合作社的最大股东不得超过总股金的10%,确保合作社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管。从业务模式来看,高息揽储,挪用资金放高利贷;而农民合作社应该是通过为社员提供服务、所产生的利润按存(贷)款的交易额进行二次返利来密切联系社员。从其监管模式来看,非专业的监管部门(农工办)进行监管,让犯罪分子钻了空子。”

事实上与灌南县农民合作社案件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据《中国青年报》2010年6月23日报道,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山寨银行”泛滥,在长荡镇不到100米长的中心街道上就有6家,挂着“资金互助社”的牌子,行非法集资之实。

“问题不是出在农民合作社上,这个机构本身发挥的是积极作用,问题出在政府的监管和制度的漏洞上”,姜柏林告诉《新商务周刊》,“农民合作社是一个市场的主体,政府有责任去完善它、监管它,不能说一出问题就关闭它,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

“像江苏这4家合作社,正是由于得到当地政府批准又不能有效监管而发生了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杜晓山说,“实际上比较好的办法是中央重视,各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由金融办来牵头,统一协调管理,把工商部门、公安部门、财政部门等方方面面的部门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协调一致有效的监管审批处置工作机制,这样这种问题才能解决。”

在具体的监管制度上,谢勇模认为应当“建立分类监督管理制度、市场准入管理制度、资金来源管理制度、存款利率管理制度和风险处置制度”。

其中“资金来源管理制度”所涉及的正是农民合作社面临的另一大问题:融资难。

“首先存款来源受需求与政策双重条件约束,包括需求贷款的社员比例高、存款利率没有体现风险溢价、缺少银行机构融资支持;其次,向银行机构融资难主要因为政策不配套;第三,商业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有合作意向,但没有上级机构或监管机构相关融资规定办法,而无法操作实施”,姜柏林认为这是导致农民合作社融资难的三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