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的发展前景十篇农村的发展前景十篇

农村的发展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9:25

农村的发展前景篇1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瓶颈;科学措施;农民增收

一、农村经济

(一)农村经济的概要

农村经济是存在于农村之中的经济体,它包括农业经济和农村中的非农业。但是在农村经济中农业经济是占绝对地位的,农村中存在的第二以及第三产业作为其补充内容。在农村这一大主体中,农民是占主体地位的,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对农村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且农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表现在农村中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的改善。

(二)农村经济的研究意义

1、农村经济的研究有利于农民的增收。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中国,农民一直以来就是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向国家、集体和社会承担和无偿的支付大部分的劳务、实物以及费用等一系列负担。现在看来,农民的负担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种政治问题。党的执行要点就是贯彻落实一切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政策,农民收入有没有增加,生活水平有没有改善。实践表明,实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的事情来办,坚持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密切联系群众,赢得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同时制定出适宜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使其充分发挥自己当地的特色和长处,变废为宝等措施,让农民享受自己创造的财富所带来的社会满足感。

2、农村经济的研究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选择。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这就要迫使政府在此方面起到引导和支持的作用。农村作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无力以及财力。能够把人力、无力、财力很好的集中起来并且很协调的运用的也只有政府部门才能做到。它不是一个短期就能够初显成效的项目,而是一个长期的大规模的有规律的投入。政府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制定者,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实在。这样的政策才会让农村经济得到更有效率的发展,达到帕累托最优水平。

(三)我国农村经济的现状和未来设想

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改革就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党和国家领导都非常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自上到下形势一片大好。正是因为这样的发展环境使得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78年我国农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134元,但是在短短的二十几年发展中,面貌焕燃一新,在2000年的时候,我国农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2253元,增长了惊人的16倍之多。到了2014年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已经逼近万元大关,达到了9892元,并且保持着每年将近10%的增长率的高速发展状态。而且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让农民对农村经济发展更加具有了信心,再加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渐入佳境,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虽然说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农民的收入相对于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是可喜的一方面,但是存在的问题很是普遍存在的,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农民的收入陷入了瓶颈。事实证明近几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呈连年增长放缓的趋势。农民的收入在长期达不到一个新的高度,影响到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给市场的粮食供给问题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这已经不是简单地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2、我国农村经济的未来设想。在党和国家的积极正确领导下,未来的农村经济发展将会出于一片大好的、繁荣的景象。主要体现在农业也将处于高度的现代化水平,逐渐抛弃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象并且趋于一体化;从事农业的人数会大大缩减,但是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性人才将会更多的投入到农业发展当中,现代的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达到新的高度。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体现,在未来的农村发展也必须是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发展城镇化,让深化在人们脑海中的农村概念渐渐淡化并且推出历史的舞台。农村跟城镇没有了划分的标准和指标,让农民充分享受到同城镇一样的福利待遇,一样的社会地位,一样的服务保障。让每一个区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特色经济发展产业,并且各个区域之间都会存在相互协调发展的因素。

二、农村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村经济主体呈多方向发展态势

农村的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民自己手中,生产的主动性则交给了农民自己,其中一部分农民控制力一定的生产经营的权利,那么农民就会以商品的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的双重身份在农村市场经济中活跃,自然而然也就拥有了财产权和相对应的经营权;其次,集体所有制企业也拥有着集体经济中的生产资料和商品的生产权,集体则对产品的一切动向拥有着决定权,政府对其控制的范围也相应的遭到了不小的削弱;最后,随着近几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成果为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发展潜力得到公认后,很多有实力的私人企业看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也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农村经济加大了经济投资,争夺在农村中的一块不小的“蛋糕”,对生产权和经营权的抢占也势在必得。

(二)农村经济构成与产业结构趋向多变和统一

农村的经济体制在经过了无数改革的洗礼之后,逐步形成了崭新的局面,那就是从以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制向商品经济时代的变迁,其中能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原因不得不归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资料的完善。由原来的简单的经济形式慢慢演变成为多种经济形式的并存的经济体制,而且单一的经济体也朝着一体化、多功能的复合多变的经济结构迈进,同时也向着我国的基本经济体制规划的蓝图发展,即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的新景象,让农村经济发展更加多元化和多视角。

(三)农村经济关系逐步转向市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加强,市场经济的发展得到了良好的养分,并且应用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道路上。早在以前的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不在适合现代的市场经济的指令性特点慢慢的减弱并逐渐的消失,市场化现象在农村内部的生产、经营等诸多方面展现的淋漓尽致,市场的决定作用也越来越强,自由化程度愈演愈烈。

三、农村经济与“三农”的关系

(一)农村经济与农业的关系

1、推进农村经济与农业的经济结构变化。以农民的增收作为核心目标,调整优化农产品的质量、规模、生产线以及区域设置,提高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让使用价值得到最大化展现并且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其市场份额,让农业在农村经济中有质的飞越。

2、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农业发展也要有新的突破,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原来的注重数量上的增长向追求质量上的改进转变;由销售原材料为主向生产、加工、零售为一体的多功能产业链转变。总之,我们所坚持的要点就是增减农民的收入,注重形式上的创新。

(二)农村经济与农民

农民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力量,农民辛勤劳动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总的来说,他们是互惠互利的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好了,农民也就自然而然得到了相应的衣橱;相反,农民收入增加了,相应的会投入更多的资本到农村经济当中,让农村经济实力更加雄厚。所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

(三)农村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在近几年常常被提及并且到得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而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扶持,各个阶层人士也对建设新农村有着积极前卫的想法和构思。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最大问题也是农村的发展问题。小康社会的实现必须以农村小康水平的建成为标准,这个是最基本的要求。

四、农村经济难以发展的原因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

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说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问题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这方面没有很好地保障,与城镇的基础设施有着天壤之别,这就让农村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设置说给农民的基本生活造成不小的难题。

1、农村道路交通的落后。交通是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完善道路也是基础设施最基础的环节,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一点都不假,道路交通相当于人体器官中的血管,血管的阻塞都会让人体产生病变更何况说血管的破裂和损坏。所以说,道路交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在我国很多的农村地区就是因为交通问题,造成了与世隔绝的状态,打开农村经济的大门,首先考虑的就是它的交通达不达标,它的达标不仅仅是数量上的要求,更是它的道路质量的要求,例如很多农村道路基本上还是土路,天气就成为了交通顺不顺畅的重要因素,因为下雨天将会让土路泥泞不堪,车辆难以行驶。即便不下雨,道路基本都有车辙行驶起来非常困难而且严重影响了行驶速度,大大的降低了工作效率。

2、网络、水电有待完善。现代生活中网络、水电都是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保障,很少有人用不到它们。通电网络基本覆盖了农村地区,除了极度偏僻的地区。

通水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在农村,自来水基本都是通过自家的老井经过加工改造才能用上自来水,它的使用离不开点,因为通过水泵将老井的水自动吸上来,经过设置的管道通道厨房还有厕所,如果遇到断电的话吃水就成为了问题。其次农村的自来水受季节气候的影响比较大,在雨水较多的季节用水还好,一旦遇到了干旱季节,地下水位下降,用水将会非常困难。最后就是老井改造自来水的经济费用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许多家庭认为这一笔开支没有必要的甚至有些家庭拿不出这笔费用。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地区的互联网覆盖率截至2010年12月底,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为50%,而在农村地区仅为18.5%。中国手机上网用户达3.03亿人,农村手机上网用户仅为8826万人,占农村网民总体的70.7%。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总结起来原因有如下,农村地区家庭住户比较分散而且偏僻,难以集中起来管理,造成搭建网络线路的耗时耗材,企业不愿意在这方面投资;其次就是农村中居住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于运用高科技的水平有限;最后就是农村地区虽然发展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花费在网络上的开支还是存在一些异常的认同,而且计算机等设备的购置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入网也是问题重重,导致了网络覆盖率极其低下的原因。

这些原因都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使得根本信息来源途径不多的农村更加的闭塞,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农村发展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他对于维护社会的基本稳定以及村级组织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我国农村经济来说,还有很大一部分的落后的集体经济的存在,而且这些落后的集体经济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和快速的发展都形成了很大的挑战。

(三)农业生产投入不足

农村在投资的问题上存在两个限制问题,其一就是资金的有限。这就使得投资在项目选择上筛掉了一大部分;其二就是投资方法缺乏创新意识。在农村中生活的农民由于习惯了农村的这种生活节奏,对于目标缺乏严格的制定,还有就是生存竞争压力小,他们不愿意做一些冒险的事情。所以得出来的结论就是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抵御风险时所具备的心理素质也是相当匮乏。

五、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一)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政府部门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的主要领导者和实行者,必须把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放到特别重要的地位。对重点的项目工程加大投资力度和管理力度,尤其是后期的维护是重中之重。每一项工程的投入做到勘察有理有据,符合科学的调查方法,做到原理和数据的精准无误,拒绝“豆腐渣”工程的存在。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亟待解决的问题上来,例如加强建设“路路通”和“村村通”工程,打造村镇、城乡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并加强对道路的维护和安全方面的长久检查。

(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不外乎两个方面,其一就是当地农村发展的劣势产业是什么,优势产业是什么,搞清楚这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变的一目了然;其次就是当地市场的需求在哪里,是什么,即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进度

农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产业化的经营,在这其中,对于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成为了关键之举。规模化的生产经营让农业更具经济效益,单位生产成本大大得到了压缩,通过对农产品的二次加工,使其在产业链上的附加值更加丰厚,竞争力更强。

在目前,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国许多地区农村经济对适度规模化的生产经营初显成效,为以后更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和坚实的基础。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根据农村经济市场的特点和优势资源进一步推进发展空间。以效益为重要追求目标的现代农村经济产业模式改变了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产业转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1、加强基层干部的管理能力。说到基层管理人员,能力和素质就成为了有待提高的方面,通过加强基层管理者的定期培训、外出调研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努力,真正让管理者有自己的管理能力。其中最关键的是加强管理者自身的修养和学习能力,把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经验同规范的理论相统一,定期进行管理方面的体会及心得方面的交流会议。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里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带领农民群众走向致富的道路。

2、重视农业专业人才的发现和培育。专业人才的发现与培育在现代社会无论哪一行哪一业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农业上面也不例外,尤其是加强对中青年专业人才的培育,他们的想法创新,思维逻辑更加敏感,对市场的洞察和分析能力更加敏锐。让长期生活、学习在农村中的中青年才干,在条件符合的情况下,派送到经济较好的地区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学习,加强自身专业能力建设;另一方面就是对农村经济发展有更多新理念、新想法的创新性人才的引入,其中政府部门在这一方面需要做的工作比较多,其中包括,颁布一些对毕业生的倾向的利好政策,鼓励应届毕业生到农村来发展,为他们提供较好的条件。

(四)农业的科技化

1、科教兴农。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科研必和推广的支持,重视科学兴农,把科技融入到农业之中,然后就是鼓励和支持广大社会资金进入到科研推广工作,尤其是农产品的投入。

2、加强农业科技体制转型。体制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农村经济乃至许多问题的根本,农业科技体制转型也是迫在眉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信息体制相协调、统一在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吴忠民.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一个和谐社会”[n]文汇报.2004-09-30

[2]李树基、朱智文.“三农”问题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2003

[3]范金:《可持续发展的最优经济增长》.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农村的发展前景篇2

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

(一)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概况

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比较晚,在1995年开始发展,这一年中国的互联网也开始迅速的发展,人们在步入网络时代的同时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马云创办的“中国黄页”率先的将互联网应用于商务,把互联网中的电子商务的门槛降低了,同时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体系、配送体系和支付体系,奠定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地发展,电子商务不断地普及和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产生了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效益,也将人们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给民众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就业机会,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促使了新的商业文明的发展。现在的发展形势是挡不住电子商务的发展的。经过互联网的交易我国的经济进一步扩大,而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其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相应的缺憾。但是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需要有足够的信心去改变,给中国的经济带来新的容貌。

(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前景

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迅猛发展,前景可观。但是从电子商务进入中国以来,其主要的发展市场是在城市地区。毕竟长期以来,农村的通讯不够宽阔,农民的视野也不够广阔,其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具有风险的。而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民的消费需求是需要得到相应的满足,同时也可以在互联网的连接下接通农村市场的发展,让农村与市场的发展联系起来,提高农村的农业产品生产率,同时增加农民的日常收益,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意义

对于农村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其对于通讯不够广泛和畅通的农村来说,加快了互联网的发展。现在互联网已经逐渐步入农村,大多数的村民都给自家装上了宽带,用上了电脑用上了智能手机,对于外界的新闻和消息也都很明了了。通过农村电子商务的市场发展,首先,将信息变成了商务化和数字化,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结合到一起,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避免盲目?l展。其次,减少了农业产品的不流通的问题。最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增加农村村民的知识,提升其知识文化的素养,促进了农业文化传播,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

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人才

对于农村的电子商务的运行大多数是一些对于智能网的信息了解还不够充足的农民,他们对于电子商务的处理和运行还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这样一来对于处理相应的事物就需要大量的精力。因此,农村的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的参与,也需要培养、引进、挖掘大量的专业人才。

(二)同质化竞争严重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大家因为对于电子商务的市场化发展缺乏相应的知识了解,只是知道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是可观的,没有自己相应的主见,盲目地自己跟随别人进入市场,给人一种急功近利的感觉,很多的网店都是一样的。

(三)缺乏自己的创新

现在农村淘宝对于其网店的开设卖的产品都是一些没有质量保障的产品,而且大多数都是盲目模仿别人的设计以及想法,没有自己的创意和创新。

三、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

虽然我国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是毕竟其发展的时间是相对短暂的,存在相应的问题。为了加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

(一)培养、引进和发掘专业人才

因为缺乏相应的人才,所以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并不会那么顺畅。所以就需要各级政府和群众的相应配合来提高其发展。培养、引进和发掘大量的专业人才来改善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提高其运行的效率。当然这样的发展形势也不是个人所决定的,其需要当地的相关机构积极地配合。比如政府机构,可以结合相关的资源、给予相应的规划,将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以引导农村对于电子商务的开展,同时加强对农村网商的扶持。

(二)实施品牌化战略

因为现在农村网店的模仿性的设计太多,导致其各个网店都失去了运行特点。所以未来的农村网商需要通过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想法来打造自己的品牌。拥有属于自己的专卖特色和技巧。

(三)优化网商的关系

对于农村网商都是小小的个体户,但是数量居多。需要有相应的协会在更多相应的方面发挥其主要的作用。借鉴相关地区的相应经验,以提高相应的网商之间的协调关系。相互合作相互采纳和吸取建议。作为农村网商,在平时的经营生活当中,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营销能力,同时还要充分的了解电子商务的知识点。将农村电子商务这一虚拟经济融入到农村经济、农业生产这一实体经济中,不断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方能长久地从农村电子商务中获得利益。

(四)利用当地产品的优势吸引外地客户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相应的特色产业,而别的地区是没有的。这样一来,农村的网商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产品特色,做出相应的相关的广告宣传,让外地的人了解自己产品的优势,以增加外地客户对于本地产品的了解和购买的数量。同时还可以与外部的合作,加长销售的链条,敞开怀抱大量吸取外部的资源,拓宽发展的渠道。鼓励外部网商、服务商和其他非赢利性等各类主体的进入和竞争,特别要欢迎那些长期合作和落户于当地的市场伙伴,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将他们融入到当地已有的市场生态体系中来。

(五)把培训和引进人才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

为了满足农村淘宝的有效发展,就需要更多地借助外力满足本地的人才需求。在农村所属城市和周边城市,通过联合高校、电子商务企业共建实习和培训基地,鼓励在校大学生网络创业等方式,打通网商与所需人才之间交流与合作不足的障碍;鼓励有条件的网商或协会直接与高校建立更为灵活的“订单式”培训课程,以应对网商对人才的急切需求。

(六)建设多元化农村金融路径

农村的发展前景篇3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策略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内涵及特点

(一)中间业务的内涵

中间业务与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共同构成了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产业,其具有成本低、服务品种多、收费弹性大的特点,可为银行带来巨大利润。中间业务占比较低,一方面不利于银行利润的增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对风险的分担与控制,因此发展中间业务具有必要性。另外,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企业与个人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金融脱离媒介趋势日渐显性化,而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存贷利差不断缩小也使得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特点

1.发展迅速,但占比较低

我国主要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收入近年内得到了较快的增长,但其收入规模相比较与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仍比较小,2014年,我国农村信用社中,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最高的是工商银行,达到22.95%,与西方商业的50%以上的占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2.中间业务产品层次较低

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国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客户对银行中间业务需求日益强劲,加上存贷利差收入口渐变窄,中间业务在农村信用社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各银行正在逐步加大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创新力度。但是在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中,传统的中间业务如结算、银行卡、代收代付、代客债券买卖、代客外汇买卖、担保等的业务收入仍占绝对比例,其他中间业务诸如代客衍生金融工具、商业银行、转贷费收入等业务种类少,层次低,无法满足企业和个人口益增长的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现存问题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现状

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从发展之初到现在,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产品发展方面,缺乏创新机制,各部门开发自己的产品,导致重复劳动,系统产品繁多,产品复制性较强,相似度较高。对客户不能进行有效全面分析,无法充分利用银行的系统优势,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大量的重复开发现象,造成银行资源浪费。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内市场有待开发,思想认识及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目前,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社对中间业务观念上的不重视,所以导致我们在中间业务功能、范围、发展战略、风险控制、创新研发等众多方面没有系统的研究,缺乏相应的中间业务创新理论支持和指导。近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在中间业务创新方面虽有一定发展,但在农村信用社内部却缺少与之相对应的总体规划,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遵循,有些时候还会因为机构设置不合理,造成管理的真空现象。

2.对中间业务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由于这种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多年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创新一直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从而造成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在中间业务产品方面种类单一,业务覆盖面相对狭窄的状况。因此,可以说观念上的偏差直接制约了中间业务未来的发展与创新,削弱了中间业务创新在农村信用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资源投入不足,专业人才不足

我国目前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创新人才不足,创新能力相对比较薄弱,而且在银行内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缺乏中间业务创新的动力,明显制约了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创新。

我国农村信用社中所谓的营销人员多半都认为营销就是推销,对二者区别不甚了解,而且缺少专业知识,不知道推销仅仅是营销的一个环节而已,所以说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的市场营销过于片面化,缺少专业化的营销团队,阻碍了中间业务的创新。

三、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

现代企业的经营主要遵循市场经营理念,勇敢面对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国有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也要遵循这一经营理念,勇于改变经营结构,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改革创新,将经营理念向时刻以客户为中心转变,要以创新为主导,以客户为中心。

(二)加大技术支持,优化服务手段

农村信用社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都是由强大的电子结算能力作保障的。现代电子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开展,提高了中间业务的处理效率和规范程度。中间业务是一种科技含量高、现代化金融的服务业务,它的发展必须以相应的软硬件为依托。因此农村信用社需要购置业务发展所需要的软硬件设施,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使得中间业务服务更加快捷、方便、安全。

(三)正确评价和有效防范中间业务风险

虽然中间业务成本低、风险低、收益高,但低风险并非零风险。因此,风险的识别和监管也需要相应的创新,以满足产品创新的需要,不但对于单个业务产品进行风险防范和监管,更需要对于产品组合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和监控。只有完善的风险识别和管控机制下的产品创新才能给农村信用社带来良好的回报,不受监管的创新必将给银行带来灾难,给经济秩序带来影响。

结论

本文从宏观方面对中间业务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从中间业务大的类别上进行分析,没有具体到某一类中间业务下的特定业务和产品该如何发展,所提的对策和建议也是从宏观层面出发,因此,对中间业务发展的微观层面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考察。

参考文献:

农村的发展前景篇4

【关键词】农村网购问卷调查地区差异前景

一、背景

现如今,网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消费方式,为消费者带来了诸多便利。送货上门、物美价廉、种类繁多等因素是网购所受人们青睐的重要原因。然而,农村仍然有很多地方不能网购,诸多因素使农村网购发展缓慢。同时,不同地区农村网购有着不同的发展状况,可以从中寻找到相应制约条件,并对农村网购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农村网购目前普及率不高,但农村市场庞大,有着较高的发展空间。目前,越来越多的电商巨头开始涉足农村,农村网购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渐被解决,必然会引起农村市场的巨大反响。

此外,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和农村网民数量的攀升激发了农村电商消费市场的潜力,根据阿里研究院的数字,过去三年淘宝农村消费占比不断提升,从2012年第二季度的7.11%上升到了2014年第一季度的9.11%,2013年仅在淘宝和天猫平台上,县域发出的包裹就达约14亿件,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农村网民人数已近2亿。阿里研究院曾预测,到2016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将有望增长到4600亿元,成为网购市场的新增长点。农村网购逐渐占据网购市场,农村地区已经成为了目前网民规模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河北唐山、江苏徐州、重庆巫山、贵州安顺、宁夏固原、云南曲靖部门农村。

(二)调查时间

2016年7月~9月分别对固原、安顺、武汉、巫山、曲靖进行调查,10~11月对徐州进行调查。

(三)调查手段

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相结合、入户对农村网购现状进行深度调查、与农民进行座谈并记录农民对农村网购的了解及期望等方法。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经过为期4个月的实地调查,共收集到2113份电子和纸质问卷,并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得到以下Y果:

1.不同地区物流方便程度。

从图中可以看出巫山、唐山、徐州这三个地区认为物流方便的比例超过50%,另外三个地区的比例均远低于百分之五十,所以可以看出巫山、唐山、徐州这三个地区的人对于本地区的物流方便程度比较满意,而另外三个地区则满意度相对较低。

2.网购经历的影响因素。整理后的数据显示,收入是网购重要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导致收入呈现差异化,唐山、巫山、徐州农村总体收入在2500以上比例分别为63.48%、57.24%、51.63%,而曲靖、安顺、固原为30.12%、36.75%、27.33%;30岁以下六个地区会网购的比例相差不大,基本在70%左右。在30岁以上,唐山、巫山、徐州、曲靖、安顺、固原的比例分别为54.42%、49.18%、39.41%、19.17%、15.98%、22.8%,可见经济发展较好的唐山、巫山、徐州地区30岁以上会网购的人数相对较多,而发展相对落后的曲靖、安顺、固原地区人数较少;在文化程度方面,总体的趋势呈现文化程度越高会网购的比例越高,但不同地区因为教育资源的限制,文化水平也有所差异,唐山、巫山、徐州的文化教育水平稍高于曲靖、安顺、固原,即对网购所需基本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会网购的人数较多。

3.选择网购的原因。从环形图可以看出,种类丰富、范围广和价格便宜是最主要的网购原因,即使是不同地区,这两个因素的人也达到了30%到40%,可以看出这两点是人们选择网购的主要原因,说明了农村实体市场的不健全、不完善以及高额的价差给农民增加支出从而有利于网购的发展;对于配送方便的原因,反映出固原大多数人没有选择这项很可能是因为配送还不方便,说明经济建设需要加强;在网购成为时尚潮流这一方面,重庆、唐山、徐州接近30%会网购的人都认为这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安顺、曲靖、固原则比较低,仅10%左右,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着人们的网购行为。

4.会网购的人对网购产品的选择。从图可以看出会网购的人选择网购的物品主要是服装、饰品和生活品,从表格也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对于物品的需求基本一致,网购的物品都主要是服装、饰品和生活必需品,基本都在30%到40%之间,尤其以重庆巫山居多,达到了56.42%。

5.网购风险因素。由图可以看出,网购人员对风险因素的选择比较平均,这些都是网购存在的风险,但可以看出51.81%的人关注个人信息安全和46.51%的人认为付款方式不安全,同样也是信息安全问题;同时有60.72%的人认为产品质量差,说明了网购商品的质量有待提高,不应该消费消费者的信任,同时对于收货的关注以及售后服务的关注点也相对较高。同时看第一张表格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对网购风险的意识基本一致,主要在意的也是物品的质量和信息的安全性,对于退货成本高这一项,21.47%的安顺选择,究其原因在于地理位置处山区导致成本高和速度慢。

6.制约网购的因素。通过对整体问卷数据的整理过后发现不同地区人们对于农村网购发展的制约因素都大体相同,网络不方便、不会上网或是很少上网、消费观念跟不上、收货不方便、担心上当都成为了主要的因素,售后服务困难是考虑比较少的因素。

图5制约网购的因素

经过以上分析发现,制约农村网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发展落后。目前农村地区的网络没有全面普及,互联网还没有到村到户,导致农村对互联网缺乏认识。农民网购主要依靠手机,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智能手机只会用于通话,并非用于上网。

(2)文化教育水平低。文化教育程度决定着农民接受新知识的难易程度,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和整体教育水平不高,大大降低了农民接受科技的热情。

(3)消费观念有待转变。大部分的农村地区现在主要购买商品的形式仍是集市交易。对网络购物缺乏质量信心,所需品集市足以满足,不喜欢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等待上,更倾向于现货交易。

(4)基础设施亟需改善。基础设施牵连着物流问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如曲靖、安顺、固原等地部分农村的公路、水电还没有到村到户,农民更加关心交通、生活便利的问题,不会考虑网购。

综上所诉,不同地区的农村网购发展情况不同,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网购发展形势较好,缓慢的地区则相对落后,要改变当下农村网购的情形,必须着手于网络水平的发展、文化教育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三、对解决农村网购问题的思考

(一)加强农村网络建设

现如今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但城市与农村之间还存在明显差异,农村的网络普及率较低,使得农村接受外部信息的速度迟缓,不能及时与社会的发展接轨。农民对网络的利用率低,导致农村网购市场不活跃,加大农村网络的普及度已成为发展农村网购的首要任务,各级政府应该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联合各电商巨头进行网络站点的设置,实现网络进村,增加农村服务的便利。

(二)加强文化教育,对西部地区进行教育支援,促进教育公平

我国的西部地区教育落后,这也是问卷中出现曲靖、安顺、固原的网购水平落后于唐山、巫山、徐州的原因。只有改善了教育问题,才能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才能增加农民对网购的接受程度,从而促进电商在农村的发展,增加农村的电商人才,带动农村电商发展脱贫致富。

(三)大力宣传网购知识,转变农民消费观念

农村现在多是集市交易,农民对网购的意识不高,因而促进农村电商发展时提高农村地区人们自身的素质和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就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宣传网购知识,例如张贴宣传海报、设置网络宣传栏等,或者是通过平面媒体等来对农村地区的人们进行文化教育,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农村电商成功案例,积极调动村民思想意识,加强人们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物流体系发展

国家应加大力度对农村进行改善,增加公路到村到户项目,同时改善农村的公路现状,将公路建设纳入电商发展规划,并提高公路保养的质量。在改善基础设施之后,加强物流体系管理例如通过规路线、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等,在农村地区加强“最后一公里”物流建设,在村落之间设置站点,方便收商品。

四、农村网购的发展前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城镇市场的饱和,未来电商的发展对象将转移到农村,农村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不断扩大的市场规模。目前农村的消费方式趋于多元化,进行网络消费的人越来越多。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5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在2105年约3530亿元,相比2014年涨幅高达94.3%,据统计市场规模将在2016年达到4600亿元或更多,这将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可见农村网购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电子商务正向农村经济社会渗透。农村电子商务是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和农村经济工作的结合,阿里巴巴已计划在三到五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服务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通过农村淘宝村级服务中心,将建立起农产品、农村、农民的信用体系。

二是农村巨大的消费潜力以及生产力逐渐被释放。近年来,互联网在农村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农村对网购的了解,使农村地区、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潜力逐渐被释放,加之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在城市居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下,消费观念逐渐转变,使得务工人员周边人群消费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农村地区有很大的生产力,但是原来这个生产力是没有地方释放的,因为传统渠道比较小,农产品的销路一直是个困扰农民的问题,能进入传统渠道的都是小众,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农村通过互联网去销售他们的产品,提高收入,形成了农业生产力的释放。

三是消费选择多样化。近年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普遍提升,农村消费需求同样提升,单一的集市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需要更多的渠道获得商品。农村电商的发展正好解决这一问题,拓宽了农村的消费渠道以及增加了货比三家的可能,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商品,提升了农村的生活质量。

四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之后,支持农村电商的政策也不断落地。国家对农村电商的发展一直给予政策支持,包括鼓励高校毕业生、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等积极参与农村电商。此外,国家还投入大量资金给予支持。

五、结语

经过为期4个月的实践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农村网购相对落后,地区之间呈现明显差异。在调查的6个省份中,数据显示唐山、巫山、徐州的农村网购目前的发展较曲靖、安顺、固原好,进一步深究发现前三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基础设施、文化水平、网络普及程度都相对较高,而后三个城市则存在明显的劣势,同时可见地理位置也是制约网购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目前农村网购存在的瓶颈,应该先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发展互联网,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大利进行网购知识宣传,使农村的消费观念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慢慢改变农村的消费方式。

同时农村这一板块是目前电商巨头的重点开发对象,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和生产力吸引越来越多的电商关注。目前城市电商发展缓慢,市场正逐渐趋于饱和,农村市场则可以引进大量的投资。未来农村的电商发展将实现上行和下行两个维度,并通过上行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带动GDp的增长,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减少贫富差异。

参考文献

[1]金荣荣.农村网购中物流配送问题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

[2]雷泽坤.影响农村网购市场因素分析[J].时代金融,2016(11).

农村的发展前景篇5

一、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历程及反思

1.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历程

提到农村金融体系就必然提到我国的农村经济体系改革。我国的国情复杂,没有现成的体制可以完全符合我国复杂的经济情况。因此我们先从探讨金融改革历程开始。我国的农村经济改革,从建国以来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农村金融体系的初始构建时期(1949年―1978年)

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人民在艰难的探索中前进,几次土地改革使农民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也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打好了制度基础。1978年以前中国大陆的农村金融体系面临一立一破,再立再破的局面,农村金融体系的探索在曲折中前进。

(2)第二阶段:农村金融体系的恢复发展时期(1979年―1993年)

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各类金融机构在此基础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恢复,1986年开办了邮政储蓄银行,这些银行的开办是我国正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所迈出的重要一步。恢复后的中国农业银行主要领导监督农村信用社,扩大其分支机构的网点所在地,提高农民资金的使用效率,做到真正的支农惠农。同时设立了多种融资方式,包括存贷款、企业债券、信托、租赁等业务。

(3)第三阶段:农村金融体系系统化时期(1994年―1996年)

这一时期主要有两个成就:成立农业发展银行,本着不以营利为目标,响应国家扶农支农的政策性发展要求;农村信用社正式从中国农业银行中脱离出来,扩展其分支机构深入农村,并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统一领导。至此,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形成系统化规模。

(4)第四阶段:农村金融体系清理整顿时期(1997年―2002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中国大陆开始重视金融风险。这阶段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①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推行贷款责任制;②撤销和合并县和县的业务网络;③对各种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依法进行整顿和清理。

(5)第五阶段:农村金融体系深化改革时期(2003年―至今)

这一阶段,我国的重要改革是放在农村信用合作社上。2003年《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是对农信社的产权结构进行调整,同时成立农村商业银行。2006年开始设立村镇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完善了我国正规农村金融体系的最后一个版块。

2.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历程的反思

从上述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历史进程来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演变主要是政府干预的强制性演变,特别受到“机构观”的影响。这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革,这些措施起初是卓有成效,但是如农村信用社的多次改革失败就发现政府干预过度的弊端。农村金融需要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要的是自下而上的诱发性变革,所以要从“机构观”转向“功能观”。

二、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现状、问题及评价

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二元化的机构体系。(如图3-1)

1.正规金融机构

(1)商业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的现状及问题

中国农业银行是中国农村金融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改革开放前经历了3次成立与3次撤销的变动,目前定位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原则“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选择上市”。从1980年起,中国农业银行一直在进行改革。但在1994年政策性业务就被划分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由1995年的《商业银行法》,农业银行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在市场化的进程下,?r业银行开始由农村经济转向城市经济,参与市场竞争,2009年由中国农业银行更名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国有商业银行向股份制有限公司的转变。但同时这种改制却没有考虑“三农”的实际需要,使得农行、工行、中行、建行成为一样性质的商业型银行。

(2)合作性金融机构――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现状及问题

中国农村信用社是中国法人机构最为广泛的一类,大多数职工都在城乡和分布最广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遍布乡镇、农村,扮演农村和农业经济金融服务的中坚力量。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范围包括:生产、消费和经营环节,可以向农户、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提供贷款。

农信社最大的问题是:农信社本应是农村金融组织的最坚实的基础,虽然其覆盖面很广,但是却盈利效率低下。原因在于:农信社经营范围主要是各个乡镇,辖区过小,员工素质不高,电子化设备落后,几乎无法开展中间业务,农信社的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的存贷利差。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贷款利差收窄,直接导致信用合作社的盈利能力进一步降低。如(表3-1)

一般来说,合作性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应该比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低,但是2014年我国全部金融机构的涉农不良贷款率有2.4%,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仅为1.7%,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2.0%,农信社(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为4.5%,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同时,农信社也同农业银行类似,更愿意将信贷资金投入收益率更高的城市领域,而并非利于“三农”的农业生产领域,使资金从农村大量转移和流失。

(3)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现状及问题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直属国务院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上由中国人民银行指导,成立于1994年。农发行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几项重要的问题:①农发行的信贷结构不合理,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低下。②农发行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而其不良贷款率占比较大,严重阻碍了农发行的发展;③农发行存在严重的职能缺位,弥补不了农村商业金融缺失的领域,成为专门收购粮棉油的收购银行。

2.非正规金融机构

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在我国历史悠久,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并存的二元结构持续存在,而且其组织形式多种多样。目前,完全消灭农村地下金融很困难,广大农村金融市场处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的二元结构。所以,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也对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经验。

(1)农村合作基金会

农村合作基金的性质是一个农业、农民和农村服务的共同基金,主要方式是以高于银行的存款利率募集资金和以低于贷款利率发放贷款,由于后来的挤兑风潮和危害社会治安的事情,于1999年开始,被国务院取缔。

(2)民间借贷

民间自由借贷在我国农村金融非正规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有专家学者称,农村金融借贷的主要方式可能不是靠农信社及村镇银行等非正规的金融机构,而是靠私人民间自由借贷。

其他还有一些合会、当铺等形式,都属于非正规金融机构。

3.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比较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相符相成,共同构成中国大陆二元结构化的发展模式,并将长期存在。我们从多方面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进行比较。从法律保护方面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受专门的金融法律保护,非正规金融机构较少受国家法律保护,有一些非法行为受到国家严厉打击;从贷款条件方面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程序严格、审批时间较长、抵押担保要求高,而非正规金融机构程序简单、审批时间短、抵押担保要求低;从服务对象上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是富农阶层和农村中小企业,非正规金融机构普通农户以及小企业;从利率水平和融资成本上看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仅在国家基准利率上下浮动,利率偏低,融资成本低,非正规金融机构高于国家高利贷上限,利率较高,融资成本高。

4.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现状的评价

(1)农村金融组织应该完善

经对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的介绍发现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性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普遍偏低,各大农村金融组织都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银行在近些年将网点逐渐撤出县级以下,并主要在城市中发展;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再贷款业务增长缓慢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坚持以合作金融为主体,商业金融、政策金融、新型农村金融发展的体系。

(2)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要求规范

对于非正规金融机构,一方面我国农村大量的金融服务还是要非正规金融服务来充实;另一方面放任自流,也有可能发展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所以必须对非正规金融机构进行规范,正确引导其发展。

三、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法律制度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就缺乏法律基础,涉农最全面的法律仅有一部《农业法》,但农业法规定了农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对而言,不能完全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根据我国法律制度的现状来解释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找出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不足之处。

1.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法规支农性不强

我国现行的针对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律法规主要还是各机构的营业性质和业

务要求,在涉农问题上几乎是空白。商业性的金融机构主要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其中对农业经济这一块未有任何建设性的意见,并没有描述怎样向农村领域倾斜,提供金融支持,促进农民的生产生活。同时,对于合作性的金融机构都是一些规范性的文件,这些文件的效力水平低下,缺乏法律权威性和严肃性,不能满足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需要。

2.非正规金融机构缺乏法律关注

对于民间非正规金融,我??立法上一直采取的是排斥态度。由于监管体系的不完善,非正规金融的法律地位长期不被肯定,缺乏正面的法律关注。我国对民间金融出现问题的监管都是事后通知,这样往往会造成农民极大的经济损失,不能防患于未然。

3.农村金融服务立法缺失

农村金融服务主要是有关我国农业保险和农业担保机制的相关法律制度。关于我国的农业保险相关立法,其实已经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白。我国于2012年颁布了《农业保险条例》,对农业保险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但是,我国农村担保依然没有相应的立法环节。农村担保主要有农户联保、互助担保、担保公司等几种形式。信用担保这种形式手续十分复杂,农户基本不会选择,所以就只有抵押或者质押,同时《物权法》为了防止农民流离失所,对于这些财产给予了很多的限制,这些限制成为农民从正规金融市场上获得保证资金的障碍,因此要设立专门的农村金融担保方面的法律法规,降低农户贷款担保的门槛,同时防范信用风险。

4.农村金融监管法律不足

目前来看,我国的农村金融监管部门混乱,出台的监管标准也杂乱无章。现在能够行使农村金融监督管理权的也就是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监督这些金融机构所应用的法律条文的层级效力也各不相同。将银监会作为农村金融的监管部门,其实是使农村金融偏向于城市金融的监管目标,而这点对农村金融来说十分不合理,往往忽视了农村金融的服务领域方向。

农村的发展前景篇6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浙江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传承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增强新农村建设文化底蕴传承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增强新农村建设文化底蕴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制度、产业研究综述关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困境与发展研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发展研究新农村建设对体育文化发展影响研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策略设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咸阳市农村篮球文化研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推动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西部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津市产业发展探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产业集群问题研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探讨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对策研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探析发展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3—11—11

[2]中国台州网.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n].,2011—09—07

[5]汪振军.广东文化产业崛起的启示[J].新闻界,2012(4):37—40

农村的发展前景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景观;发展现状;优化策略;江苏南京

中图分类号F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20-0286-01

2014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中的“资源环境约束”“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以及“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特征预示着我国城乡发展也迎来转型变革的新契机[1-2]。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它受制于自然环境条件、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3]。随着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游的兴起,人们对乡村旅游体验需求迫切增强,从而催生了乡村旅游景观研究的新发展。

1乡村旅游景观研究动态

1.1国外研究综述

捷克、德国等是开展乡村景观研究较早的国家。在北美洲,以Forman为代表的一些生态学家近年来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规划原则和景观空间设计模式,特别强调了乡村景观中生态价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捷克景观学家RuziCka和mikloS在研究区域规划、开发和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优化设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景观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LanDep)。近年来,乡村旅游景观更多地和休闲农业、体验类农事项目结合,从而成为了系统化的项目综合体。

1.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有关于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郑辽吉认为乡村旅游景观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购物、度假,并参与新型农业技术实践的一种旅游生态系统。陈威认为目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乡村景观的转变过程中,人地矛盾突出,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相较于传统的景观设计,乡村旅游景观更加侧重于从旅游资源、旅游生态环境、旅游项目和产品、旅游体验等多角度关注乡村景观可持续性发展。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以农村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为基础,以农家旅游设施为条件,以满足城镇旅游者的休闲度假需求为目的,以农村田园景观和民风民俗文化景观为内容的一种新型旅游系统[3]。因此,其发展也必然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2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现状

2.1发展优势

2.1.1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主要是旅游交通的提质升级,近年来南京主要乡村所在地开展了干线公路与景区之间的连接线建设工程,并且大部分乡村旅游点已经将统一的外部旅游交通标识覆盖全区县主要公路道口。

2.1.2乡村旅游景观品牌逐步建立。以农业体验、原乡美食为主要内容的乡村休闲游产品经过多年的打造,已成为南京乡村游的重要产品和亮丽名片,“傅家边草莓”“横溪西瓜”等乡村游产品在南京周边已有一定知名度。并且成功举办“梅花节”“草莓节”等旅游节庆活动,乡村景观旅游品牌逐步建立。

2.1.3旅游景观体验类型多样。南京乡村旅游逐渐摆脱单一的农业发展形式,目前乡村区域正全力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聚区,这个集聚区集现代农业产业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园和现代服务业为一体。同时,结合旅游景区的发展,融入民俗文化、节庆活动、高科技元素等元素,丰富乡村旅游内容和旅游业态。

2.2存在的问题

2.2.1旅游景观体验形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南京的乡村旅游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原有的景区或者农产品种植点,景区周边效益良好,离景区稍远则差些,且主要以餐饮或住宿接待型为主,对本地传统的农业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1-5],使得景观体验主要停留在传统项目(观光、采摘、垂钓等)上,缺乏特色和精品,产品结构不丰富。

2.2.2乡村旅游点分散,整合度较低。总体来说,南京乡村旅游地景观斑块分布较分散,区域特色和主题不突出,集聚效应较差[1]。目前主要形成了方山乡村旅游聚居区、白马乡村旅游聚居区等,其他旅游集聚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

2.2.3缺乏开发资金投入,整体发展乏力。缺乏乡村旅游资金投入,大大制约了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观的开发利用。加之当地农民作为乡村旅游景观开发的主体并没有太多资金投入,导致乡村旅游景观整体发展呈现出乏力状态。

2.2.4景观品牌形象模糊。南京乡村旅游景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较模糊,目前尚未形成特有的品牌效应[1],导致客源市场缺乏稳定性。

2.2.5部分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欠缺,旅游配套设施不足。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由于政策不完善、缺乏资金投入等,使得部分乡村旅游配套的公共设施较简陋,住宿餐饮接待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稳定,旅游接待设施稍落后[1-4]。

3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发展策略

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充分发挥乡村景观资源的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培育和拓宽农村产业链,发展农村生态循环经济,为建设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5]。

3.1景观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

以休闲农业景观建设为抓手,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共赢。把南京村落旅游景观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以农促旅、以旅富农、农旅互动,乡村景观设计及建设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水平,促进南京现代农业生产、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实现,创造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村落周边农业旅游景区景点,吸引城市的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向乡村的转移,促进农村整体景观面貌改变。鼓励和扶持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增加就业,促进农民自身素质和创业能力不断提升。

把南京村落景观打造与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一方面要依托城市的资金和市场;另一方面通过旅游景观建设,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亲近山水、寄情田园、放松心态的场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3.2精心运作南京乡村旅游景观特色品牌

着力塑造品牌,一是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和传递乡村景观品牌的相关信息,深化印象;二是策划构思新颖、深含韵味、富于美感、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旅游地的形象和知名度;三是注意对品牌的保护和延伸,形成互相促进、相互支撑的品牌体系,大力推广品牌;四是创新营销手段,大力发展形象营销、口号营销、网络营销、联合营销、名人营销、情感营销等,提高景观价值营销的效果。

3.3“政府+企业+社区”联动,引导乡村社区参与景观建设

开发乡村旅游景观应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区参与的发展机制,政府、企业和乡村社区分工清晰,各司其职,定位准确,合作共赢。首先应强化决策层的社区参与意识。加强对乡村重点旅游目的地政府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培训宣传,提高他们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重视,并使其意识到社区居民的参与性对于当地景观综合品质提升以及旅游地生态环境维持的重大价值;其次发挥当地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完备的参与机制。在社区参与旅游景观建设的运行机制中,社区是核心,一切机制的构建都围绕社区的利益展开。因此,在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强化旅游目的地所在区县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社区参与机制;最后应提高社区居民的景观建设参与能力。政府可委托规划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或地方旅游规划院校等对社区成员进行乡村旅游景观建设运营方面的专业培训,使具有社区参与愿望的居民能掌握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技术[1],加强其参与乡村景观管理的有效性。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本地区旅游景观开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乡村休闲农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6]。

4结语

农业是乡村区别于城市最基本的要素。发展乡村旅游不能脱离农业生产,但又不能仅限于生产,还要为休闲观光提供优质的景观[6]。对于乡村来说,通过农业旅游有助于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7]。

5参考文献

[1]黄山区乡村旅游规划[eB/oL].[2016-07-30].http:///link?url=x4nF2vFtSbKmYmoeJdGoSnixma0p8K6gV1zQqZo4RiRqpR-CHydXeh6lesgn9mmsFtjpolqQrha_k2xgQKbaeYQwpxen2bU51w3-dgiaFRzLq.

[2]陈玉珠,王雪,杨家宝.“新常态”下看宜居乡村的发展与建设[C]//贵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5.

[3]叶洁楠,谷海涛.南京石塘竹海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J].林业科技开发,2011,25(1):126-130.

[4]张岩.基于城乡统筹的农业休闲式旅游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4(12):22-23.

[5]王利炯,沈浚.乡村景观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联动研究[J].南方农业,2009(1):88-90.

农村的发展前景篇8

关键词:生态旅游;城镇化;宏观管理;政府职能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当前农村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推进城乡融合,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各地区挖掘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农业资源等要素,将旅游与农业紧密结合,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但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问题,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如何均衡?乡村旅游管理的生态化取向如何体现?如何加强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旅游管理?这些问题都是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旅游管理何以必要

农村地区生态旅游管理应在生态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同时结合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背景,加强对农村地区旅游生态系统的控制与管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农村生态旅游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管理工作也是十分复杂的,无论是从现实发展的角度考虑,还是从生态学系统理论出发,加强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旅游管理都均有一定的必然性。首先,城镇化背景下传统的乡村旅游管理方式迫切需要改变。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农村旅游更应该注重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1]。但是,在近年来的农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景区管理和规划的规范性不足,导致许多农村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制约了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究其原因,在于农村旅游发展中没有处理好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没有以尊重生态发展规律发展旅游业,反而起到了负面效果。实际上,农村旅游的开发与经营管理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城镇化进程中,为推进城乡融合,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这也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另一方面,如果一味的追求短期利益,势必会限制农村旅游的发展,进而也不利于城镇化建设与城乡融合。基于此,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注重农村生态旅游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其次,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近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新型旅游小城镇,一般是在生态旅游资源比较集中的农村地区,通过发挥当地的自然地理优势,环境资源优势等,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小镇。这种新的农村旅游形式得到迅速扩展,并逐渐形成产业优势,对于带动当地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积极意义[2]。当前,为更好地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党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就要求传统的农村旅游经营模式需要做出改变。尤其是一些只顾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建设的旅游模式,其弊端也日益暴露。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农村生态化旅游发展对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我们也应为推进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考虑,牢固树立农村旅游的生态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二、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旅游管理面临的主要困境

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旅游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美丽乡村、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等政策目标的提出,进一步推进了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旅游管理工作的开展。为加强农村地区生态旅游管理工作,首先要明确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一)行业准入制度不健全

首先,企业间存在不良竞争,不利于市场秩序的维护。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改变,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逐渐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要迫切需要满足。为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归回自然的旅游方式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也为农村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农村旅游市场缺乏健全的准入机制,对旅游企业的准入门槛低,导致行业发展出现很多问题。一些农村旅游经营者管理意识缺乏,素质不高,对生态化旅游认识不足,或采取恶性竞争的方式,不利于农村旅游市场秩序的维持,也给当地人文环境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其次,旅游企业生态环保意识不足,管理观念落后。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尤其是近年来才能到快速发展,相应的旅游相关的配套制度建设和人们的管理意识、观念建设明显滞后。在农村旅游的发展中,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内部管理较为松散,各企业管理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在权责分配上并不明确,甚至很多管理者同时担任多家小企业的管理,责任意识不强。中小企业受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等的限制,加上农村地区旅游人才的匮乏,管理形式和手段更新缓慢,很难适应当前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二)行政管理理念滞后,存在多头管理问题

首先,农村地区生态旅游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因素的限制较大,农村生态旅游管理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3]。目前来看,政府在旅游管理中的主导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例如,景区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有的农村旅游景区主要由村委会主任和村民来担任,在管理过程中存在政企不分的现象,造成农村旅游各参与主体管理分散,多头管理,责任不明确,一旦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互相推脱,这种管理机制必然不利于责任的追究和生态化发展。其次,对游客行为缺乏有效管理。农村地区生态旅游管理除了政府部门、旅游企业等主体外,游客的行为也会对农村旅游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一般而言,游客素质高,环境保护意识高,那么景区环境管理难度也会降低;反之,不仅加大了农村生态旅游景区管理难度,同时也会造成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目前来看,很多游客并没有认识到自身行为对环境的破坏性,而且在景区管理方面,对于游客的不环保行为缺乏警示和惩戒,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并不利于游客整体素质的提升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再次,景区管理部门员工生态保护意识薄弱。为促进城镇化发展,我们不仅要在基础设施和环境上下功夫,还要注重人文素质的整体提升。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对人们的行为举止应发挥表率作用,景区管理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人们的观念认识有直接影响。目前,由于我国农村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任务比较繁杂,尤其是旅游旺季游客众多,景区管理人员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部分员工管理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职业倦怠心理。从行政管理的视角来看,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管理机制体制不健全。一方面,政府在农村地区生态旅游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明确生态旅游建设的价值取向和原则,高度重视生态化旅游发展;另一方面,仅仅依靠政府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企业管理、社区管理等要素,形成多元化的管理机制,共同推进农村地区生态旅游的管理。

三、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生态行政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严重的生态问题,通过生态环境保护来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维护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前,随着城镇化不断深入开展,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旅游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因此,政府相关旅游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对监管,按照国家要求组建专门生态管理部门,配置专职人员,加强行政监管[4]。按照自然生态、特色农业和民族文化发展思路,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水平,继续加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以农村地区生态旅游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一)加强政府宏观管理与指导,健全生态旅游管理机制

1.明确生态行政价值取向。报告中明确提出,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美好追求,同时也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美好追求,因此,政府在具体宏观管理农村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也要贯彻这一思路,将自身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高度人文关怀精神的政府。在对农村地区生态旅游具体管理上要切实将生态行政理念作为行动指南,科学设定乡村旅社评定等级,加强乡村旅游标准体系建设,广泛宣传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生态行政理念融入到整个管理体系之中,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生态旅游管理机制。2.切实优化政府行政职能。完善乡村旅游行政管理体系是政府生态行政职能履行的重要途径,按照旅游管理体制的具体要求,从乡村旅游发展实际出发,进一步优化政府行政服务职能,将生态理念与乡村旅游行政管理体系进行有效融合。一是要加强政府对农村地区生态旅游的管理重视程度,明确旅游管理部门对农村旅游发展进行监督管理,并将生态旅游作为监管重点。二是应该按照农村地区生态旅游发展实际成立相应行业协会,加强制度监督,进一步规范乡村旅游活动。特别是要针对具有资源优势特点的乡村旅游地,切实对生态、文化、遗迹资源进行保护,防止不合理开发和破坏。三是要加大科技、人才和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是农村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的基础和根本保障。合理投入是提升农村地区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而人才是提升农村地区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效率的核心要素[5]。此外,还要及时更新生态环境监测设备,并与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有效融合,实现环境监测手段智能化,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3.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按照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相关要求,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之中,并做为地区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评价重要内容,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在干部提拔重用、职级晋升中作为重要依据,实施一票否决制,提升地方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重视程度。对于目标考核内容未完成地区加大惩罚力度,严肃追究相关领导责任。乡村旅游主管部门应该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结合地区生态环境特点,构建地区生态考评机制,将乡村绿化率、旅游地环保效果、综合环境治理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加强监督管理,将考评工作落到实处。

(二)完善社区参与机制,鼓励农村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监督与管理

农村地区生态旅游应该构建和完善多元化主体参与形式,政府在实施有效调控下更多发挥市场对旅游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多元主体参与下应该实施参与者利益分享,而如何做到合理利益分配则是当前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农村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应该考虑的核心问题。因此,在利益分配上可以按照政府、旅游公司、旅游协会和农户等多个主体共同协商的统一分配模式。在农村地区生态旅游管理中,鼓励农村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监督与管理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但当前个别地区在农村社区参与上管理还不到位,导致社区居民参与意愿不强,参与管理效果差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从地区发展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特色,将社区融入到自身管理体系之中,通过广泛宣传让更多社区居民了解环境保护重要意义,同时政府应该进行角色转换,让社区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和作用,通过鼓励和支持农村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监督管理,更好地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协调发展。调动乡村自发组织经营的积极性。要想让农户在整个利益分配中占据一席之地,政府相关部门必须主动行动起来,充分调动农户参与旅游产业发展积极性,按照统一规划,为农户成为经营户提供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通过经营平台打造将农户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农村社区参与农村地区生态旅游管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通过政府组织协调让社区居民能够参与到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和决策之中,并将社区居民意见纳入到规划之中。二是要制定更为科学的激励措施,让社区居民有积极性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之中。三是要从未来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加强对社区居民的生态旅游管理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居民生态意识和旅游管理意识。四是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职能,积极为农户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搭建信息平台,加强信息沟通,实现农村地区生态旅游健康发展。

(三)规范乡村旅游游客行为,以环境承载力为前提控制游客数量

游客在整个生态旅游管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游客既是农村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根本,同时也需要承担重要的环境保护职责,要想让游客在生态旅游管理中发挥自身作用,就需要从游客角度出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教育与培训,从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将生态旅游知识进行广泛宣传和普及,从而提升游客自身素质,进而能够自觉的对自己行为进行约束。同时,农村地区生态旅游管理机构应该加大生态辅助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宣传标语、指示牌、生态环境保护小知识讲解、知识趣味性问答等方式,让游客掌握更多生态旅游保护小知识。同时对于客流量较大的农村地区生态旅游景区,旅游管理机构要从景区环境承载能力入手,对游客进入数量进行管控,确保旅游区内游客始终在环境承载力承受范围之内,避免因为游客过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诸如踩踏、摘花、垃圾污染等问题。确保生态旅游资源始终维持在一个良好水平,让旅游者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此外,还要对故意破坏农村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旅游者进行严肃处理,情节较轻的可以进行口头警告、罚款等方式,对于情节严重的可以列入景区黑名单或旅游黑名单,对其旅游行为进行限制。综上所述,城镇化发展背景下,为加强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旅游管理,顺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应打造生态行政管理体系,通过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履行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同时吸收农村社区、旅游企业的参与,形成多主体监督和管理的局面,共同致力于农村地区生态旅游管理,提升管理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贵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9):172-175.

[2]付检新.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J].农业经济,2017(6):46-47.

[3]胡晓琴.生态伦理建设视域下的农村休闲旅游发展模式与管理策略[J].农业经济,2017(8):128-130.

农村的发展前景篇9

关键词:新农村乡村景观发展

乡村,已不仅仅是农业生产之地,更代表着一种生活,一种与城市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与文化氛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近年,随着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的风貌,和谐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生态环境景观,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新农村建设同时也给乡村景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片面追求城市化现象,从而破坏了千百年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与文化景观,一些传统乡村景观已经或即将消失。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新的课题,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系统性研究尚不全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乡村景观尤其必要。

1.乡村景观的理论基础

所谓乡村是相对于城市化地区而言的,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的人类聚居区(不包括没有人类活动或人类活动较少的荒野和无人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范围。【1】乡村景观是个复杂的概念,特别是我国幅员辽阔,北方的平原小镇与江南的水乡民宅有着显著的区别。和城市景观、自然景观相比其空间构型是在原有环境自然属性的基础上注入人类文化特征以后形成的,它是融社会、自然、文化于一体的,具有特定景观形态、行为和内涵的综合体

2、乡村景观发展的原则

2.1乡村景观的空间功能

保持景观的合理性和通达性,乡村景观的空间主要表现在景观块、景观路、景观廊和景观基地所形成的综合景观特征。特别是以居民点、村、镇所形成的空间特征是乡村景观规划发展的基本原则。

2.2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乡村住民的生活质量

对于各个不同地区来讲,乡村的社会发展模式不同,经济文化水平差异较大,景观也有较大差距,改变乡村贫困落后的面貌,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是景观规划发展的重要原则。

2.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乡村地域的发展应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乡村景观规划的过程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乡村的开发建设应该以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原则,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进行破坏性开发,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乡村景观的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2】

3、当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现在农村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与迅速发展的城市相比,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基础和公共设施严重短缺,环境脏、乱、差,使得城乡差距更明显、更突出。目前,我国乡村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观念存在偏差,主观认为城市的就是最好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对其居住条件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但受我国长期以来城乡结构的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普遍比城市低,造成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认识的错误,认为只要是城市的就是好的,只要是农村的就是土的。

在缺乏正确思想观念指导的情况下,城市的景观建设模式和建筑特点误导着农村居民的建设思想,在进行乡村规划发展的过程中,片面学习城市建设模式,修建了不合事宜的宽马路、大广场,建筑上盲目模仿城市的住宅或别墅,甚至建造了西式建筑,即所谓的“欧陆风格”,造成不土不洋的建筑形式。这些做法都导致了地方文化和场所精神的割裂,造成了景观设计城市化,没有有效地保护和继承农村景观的固有风貌,而使原有的极富吸引力以及景观价值的本土特色丧失,破坏了农村的特色田园风貌造成了许多中国特有的传统乡土文化的丧失。【3】

3.2农村住宅建筑布局不合理。

长久以来,由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不明确,村镇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农村住宅建设用地总体上比较粗放,住宅建设相对城镇大为落后,建筑形式单一、大量旧房空置,布局散乱无序现象十分突出。

3.3环境绿化不完善、不科学、不合理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绝大多数农民认为,种植杨树、柳树和槐树这些适宜农村的树种,是祖辈遗传延续下来的,还有许多是自然生长的。这就使得树种单一,管理不完善的现象存在于我国广大农村环境中。而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少地区农村盲目引进外地或国外树种,生搬硬套城市模式,盲目追求常绿苗木,忽视乡土树种,从而造成农村绿化“千村一面”和“有绿无荫”的现象。

3.4卫生质量差、环境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将垃圾随意地丢弃于房前屋后以及路边、田埂、溪岸等。垃圾的露天堆放,不仅影响居住环境的视觉美感,其散发出来的气味,还影响到农村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更严重污染到农村的水源。此外,农村传统的厕所比较原始,不太卫生,对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危害相对也大。

3.5公共空间的限定模糊,功能性不强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农村的公共空间没有明确的功能限定。在没有明确界定的情况下,公共空间仅依靠人们通过日常的自发活动来模糊地实现其功能。

3.6农村传统文化丧失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们忽略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一味拆旧建新,盲目照抄城市景观示样。农村传统景观遭到破坏,丧失了各地的特色,导致传统农村人居环境丧失了活泼自然的特色与亲切自然的生活气息。

4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发展模式

4.1要具有整体发展观念

农村的发展只有持续地改进其功能与形式,才能得以生动地保护与发展。乡村景观的发展需要表现其在历史上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会加强乡村的景观特色及不可替代性。因此,在乡村景观格局的塑造上:

4.1.1充分考虑当地的现实条件以及历史人文环境,把这两者相结合;

4.1.2保证区域的整体协调统一,使改建与新建区域相互关联;

4.1.3维持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的同时,尽可能满足其休闲娱乐的需要,改善传统空间及场所,使其拥有新的功能与形式,同时也更具有时代性;

4.1.4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增加绿化面积,如在沿路、沿河、沟渠两侧设置绿化休闲带等;

4.1.5在区域内的出入口、交叉路口及重点地段等需要强化的景观节点处,要有很强的景观识别性;

4.1.6在景观建设的同时保护其生态环境不受损害,因此都要采用生态的景观设计手法。【4】

4.2合理适宜的景观产业地带

依照乡村景观形态分类,主要包括乡村居民点景观、网络景观、农耕景观、休闲景观、遗产保护景观、野生地域景观、湿地景观、林地景观、旷野景观、工业景观和养殖景观等。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宜地带规划,以确定合理的景观体系。

4.3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无论是规划还是建设,最终的目的都是要为所使用人服务的,为人的使用而解决问题的,所以在考虑大环境生态性的基础上,更多要考虑的是人的需求,甚至是从不同人群的角度去考虑,从人们的行为和习惯出发,营造实用、宜居的人居环境,要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延续原有乡村景观特色。

4.4美学原则

景观是由众多要素所组成,人既是景观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景观感受的主体。在特定的美学价值观下,对乡村的景观环境形成美学价值判断,获得自然或人文的美的感受。所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本质就是创造美学价值。

5结尾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未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建设,依据乡村的功能、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极具特色的乡村景观艺术形象,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为我国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祝自敏,胡希军,赵晓英.走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之路[J]北方园艺2007.8

【2】侯芳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以中国北方乡村为例[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农村的发展前景篇10

一、国际、国内乡村景观发展的现状

(一)国际乡村景观规划现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在乡村景观规划方面就开始进行科学的研究,并很快形成完整理论体系,对世界乡村景观规划及农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德国Haber等人所建立的在GiS和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基础上,用于相应的自然保护规划及基于农业的DLU系统,对于乡村景观重新规划设计及同城市土地利用相协调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再如,美国的Forman更是提出一种在生态空间理论基础上的乡村景观改建的规划模式及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重点强调相应景观当中在文化背景同生态价值方面的有机融合。日、韩等国家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对保护传统的乡村景观及耕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位于丘陵、沟谷、河川平底间的安静而传统的乡村群落与有序规划的梯田稻田、果园、人工草地等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优美的农村景观,有效地推动韩国的生态旅游业及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乡村景观现阶段状况及主要问题

近些年,我国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面也获得了较快发展,部分学者对于我国由于推行城镇化发展而造成的土地利用问题及生态环境问题,都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特别是对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科学应用研究,有了较大进步。同过去相比,无论是在生活环境方面还是生活状况方面,我国农村居民都即将或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地优化,农村的基础设施也不断地得到完善,乡村公路已经修到了每一个村庄,有效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楼房和新院落。城乡一体化得到了有效地推进,农村的面貌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但是,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获得较好成果的同时,一些地区乡村景观却遭到了破坏,或者未得到应有的保护。所以,乡村景观就出现一种同当地的农业生产模式,农民的生活方式无法适应的局面。农村的生态环境及农业资源问题越来越严重,一些乡村盲目地进行路由开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可是相应的水资源污染,林地、耕地的破坏问题也同样严重;一些村庄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那些比较偏远的古村古镇、老胡同、老房子,也都渐渐被遗弃、被改造。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及建设的过程中,部分单位会照搬一些大城市的景观设计方法,反而会产生负面效果。这种负面效果具体可以总结为这样几点:第一,乡村的布局比较混论,对土地的利用布局比较零散,特别农村房舍的建设基本是一种无序的状态;第二,农村土地利用率比较低,农村耕地遭到严重地破坏和蚕食,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土地的质量不高,损毁的耕地数量巨大;第三,乡村景观的特点逐渐消失。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时候,往往片面追求城市化,所以产生千村一面问题,对千百年留传下来的一些地域文化景观和乡土风貌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二、现代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意义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宗旨就是对人类的聚居环境质量进行改善,是实现我国乡村环境的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及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科学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对城乡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在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良好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对人居环境进行有效地改善,使乡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后花园。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协调乡村景观的内部结构、生态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在起步阶段,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正是对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科学探索及实践。我国乡村景观的格局、面貌、建设、规划等都决定着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的成功与否。所谓的乡村景观规划,就是把相应的农村建设成为不仅具有审美作用,还可以保持生态环境进行健康发展的一种需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在新农村背景下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林、牧、副、渔等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通过科学的产业结构调整,河北省的农作物同历史最高年相比,油料的产量增加了18.1%,家禽的存笼数,高于历史最高年份很多,鲜鱼的增长比例为17.2%,取得较高经济收益。一些乡村大力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业,将展示民俗农事及民族风情作为特色,提供相应的娱乐活动和休闲度假,这些都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二)科学利用乡村资源

在新农村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将乡村环境当做完整的生态系统,在了解相应环境的基础上,对乡村景观的生态系统进行整体的规划及设计。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以协调人地关系为理念,必须同时重视相应的环境保护及经济发展,对乡村的环境资源进行集约型利用,这样才能使相应的新农村建设可以科学考虑特定的区域景观特征及环境特色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并利用相应的林业、农业、渔业、木业等多种景观资源,进而建造出符合现代概念及生产生活方式的乡村景观。2013年以来,我省各个海拔较高的乡村开始大力发展黄金梨果园,其种植面积高达200公顷,一方面有效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房展,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因地制宜地利用资源。

(三)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传承

乡村景观是人们接触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可以保护好乡村风貌特色及相应的环境资源,对地域文化具有较强的传承性。此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对于村落布局特色的塑造,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化等方面的工作都有着很强地推动作用。就像艺术装饰、建筑理念、文学作品那样可以有效传承民族文化,乡土建筑景观为人们进行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能够将文化凝结在建筑当中,并唤起人们对于民族历史的记忆。

三、乡村景观含义、内容

(一)简单分析什么是乡村景观

所谓的乡村景观就是乡村地域范围之内多种土地单元所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景观形态,行为,内涵的景观类型,指人们以相应的农业特征为主,在相应自然景观基础上所建立的,人为特征和自然生态结构的一种综合性环境。

(二)简单分析乡村景观内容

乡村景观及由相应范围之内林地、农田、种植、牧业、养殖业、村落等综合构成,有一定稳定性的健康平衡发展及运动规律的比较复杂的一种生态系统。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乡村的自然景观。所谓的乡村自然景观就是自然界本身面貌,例如气候特点、地质地貌、土壤结构、水文特征、动物群落等等,是自然界中原有的物态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所产生的一种结果。自然景观能够在某种范围内体现自然地理景观的特征,有着丰富的内容。秀美山川、广阔农田、辽阔草原、原始森林、交错水乡等等,在季节的变换中,向人们展示出不同的美景。

2.乡村的人文景观。乡村人文景观及特定范围之内相应文化现象的一种复合体,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素质及精神方面需求,然后在相应自然景观的基础之上,叠加一些文化特质所构成的一种景观现象。例如农田、聚落、工农业产品、工业区、通讯运输网络等等。最能体现乡村人文景观特点的有街道布局、聚落特征、民俗民风、建筑文化、驯养动物、栽培植物等,对某一区域和历史范围之内的人类生活方式及社会发展状况加以有效反映。

四、我国乡村景观发展前景

(一)我国乡村的生态景观

按照某一乡村地域的生态环境地理状况、气候特征、地质条件等,相应管理人员必须进行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对那些原始构成性物种加以维持,从而对生态系统完整性加以保护,建设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景观。需要注意的是,相应的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及资源利用二者间的关系,大力保护农村的森林、耕地和各种植被的种植面积,从而尽量避免土地沙漠化及水土流失问题,构建出具有较强的生态环保特色的农村生态景观。

(二)我国乡村的生产景观

自古以来,农村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地方,乡村的生态景观主要是从人们生存需要出发,进行自然改造过程当中力争能够与其和谐相处,体现自然安详的一种面貌。随着生态环保理念逐渐普及,且旅游业及农业地位日益提升,发展观光农业道路已然是一种新的经济潮流,该潮流不仅可以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还具有广阔的发展市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发展经济,对产业结构进行科学调整。因此,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生产景观这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