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土木工程施工概论十篇土木工程施工概论十篇

土木工程施工概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9:16

土木工程施工概论篇1

关键词:技术;要点;特点;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前言:建筑工程项目中基础工程的施工关系着整个工程的质量,对工程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对基础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解决是非常必要的。

一、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要求分析

(一)基坑土方的开挖

进行基坑的开挖时应遵循如下原则:“分层开挖,先撑后挖”,先进行开挖顺序以及分层厚度的确定,然后进行连续施工,以防地基土出现扰动现象。整个开挖过程都必须认真进行检查,进行地下水位以下的挖土施工应进行科学降水。

(二)土方填筑及其压实

在进行土料的选用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碎石类、砂土及其含水量同压实要求相符的黏性土可选为填筑土料。二是淤泥,膨胀性土,冻土及有机含量超过8%、含硫酸盐超过5%的土等不能当作填筑土。压实的方法包括振动法、碾压法、夯实法及通过工具进行压实等方法。压实过程中必须注意压实功、土的含水量及每层铺土厚度。填土应由低到高,由下向上整个宽度分层铺填碾压或夯实。填方要分层实施并尽可能使用同类土进行填筑。要在相对的两边或者周围一起进行回填和夯实。并且当天的填筑要在当天进行压实。而且要保证填土压实的质量符合规范的要求。

二、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特点分析

(一)复杂性分析

我国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淤泥质土、湿陷性黄土、冻土、溶岩地质等广泛分布。同时我国地震频发,地基基础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此复杂的地质条件加大了地基基础工程的勘察设计处理以及工程施工的难度。

(二)严重性分析

从某种程度上讲,建设工程一旦建成投入使用,地基基础出现质量事故问题往往是无法弥补的,它所带来的损失远远大于地基基础工程建设所要投入的成本。地基基础工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往往会引起地基失稳。建设工程整体结构的破坏,这是建设工程致命性、毁灭性的重大质量事故,直接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由于地基基础承受上部建筑实体的全部荷载,因此一旦出现局部损坏,其损坏程度扩散很快,而事故的发生又往往是突发性的,加剧了其危害性和严重性。

(三)隐蔽性分析

从主体结构本身复杂的工序衔接来看,房屋建筑地基及基础工程施工后一道工序都在不同程度上覆盖前一道工序,工序质量具有明显的隐蔽性,这就是加强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的原因所在。

(四)多发性分析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地基基础设计或施工不当等原因导致的房裂屋倒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五)困难性分析

由于地基基础工程是地下工程,具有隐蔽性,事故处理的施工操作困难性较大。另外,地基基础承担了上部荷载,如果发生质量问题,采取措施进行必然会影响到建筑物上部结构的性能因此它的处理是非常困难的。

三、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

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基坑开挖技术包括浅基坑的开挖技术和深基坑的开挖技术,以下分别对其进行阐述。

(一)浅基坑的开挖及其支护技术

1、土方的边坡应以当地的土质、开挖的深度及其方法、边坡的留置时间、坡顶的荷载情况、排水及降水状况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等因素为依据进行确定。

2、在土质均匀及湿度正常,基坑或管沟地面的标高高于地下水位,且敞露时间较少时,在挖土深度一定的情况下可不进行放坡和加支撑,但是,开挖深度不可超过相关规定。再次,土质及其湿度适宜,且地质情况相对较好的情况下,当基坑或管沟的底面标高高于地下水位时,开挖深度应不超过5m,且可不加支撑。

3、对于永久性的挖方边坡而言,应根据设计的相关要求进行放坡。最后,在山体整体稳定的情况下,临时挖方的边坡若相对使用时间较长且高度低于10m时,可以以实际条件设计坡度。浅基坑的土壁支撑技术一般包括灌注桩、板桩、横撑、深层搅拌桩及地下连续墙等。

(二)深基坑的开挖及其支护技术

在深基坑的开挖过程中,为了保证坑基开挖过程中土壁的稳定性,通常采用临时支挡来确保深基坑土壁的稳定性。对于透水挡土支护结构而言,可采用工字钢桩加横挡板、预制桩、双排灌注桩等进行挡土;对于止水挡土结构而言,主要包括了钢板桩、地下连续墙、化学注浆桩以及深层搅拌水泥土墙等结构;对于支撑部分的结构而言,可采用悬臂、锚拉式支护,或土层锚杆、型钢水平支撑等结构。

四、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要点

(一)土壁的稳定

土壁稳定的关键在于土体内粘结力与摩擦阻力之间的平衡。如果土体失去此平衡,就会发生塌方,从而影响工程工期,也会给周围的建筑和人造成危害。要保证土壁稳定,应先放足边坡,并且边坡的留设要符合一定的要求。另外,边坡坡度的大小则要依据土壤特性、地质条件和施工的条件和方法等多种因素而定。比如,粘性土质的边坡应陡些,人工或机械挖土、明沟排水时边坡不宜太陡,应平缓些;基坑旁边有主要建筑物的情况下,边坡比例宜在1∶1.0~1∶1.5范围内;无地下水且工期较短,可不放坡而留设直槽时,开挖的深度不能超过以下数值:以砂土为填充物的密实、中密实砂土及碎石类土为1m;可塑、硬塑的轻亚粘土和亚粘土为1.25m;以粘性土为填充物的可塑、硬粘粘土及碎石类土为1.5m:坚硬粘土为2m。此外,为了土壁的稳定,还应设置支撑,不仅可以降低土方量、减少施工面,还可以使放坡不受场地限制。在坑槽的边缘应尽量不要堆置大量的材料和土方或者机械设备;在挖好坑槽后应当立即进行地下和基础结构的建造;雨期不宜对滑坡地段进行挖方,应先整治,然后开挖,开挖顺序为由上至下;如果有危险不稳定的情况时,应先进行妥善的处理。

(二)排水技术要点

土体干燥是土方施工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排水工作一定要做好。一般而言,施工的排水可分为两种:明排水法,即运用截、抽和疏的排水方法。截,截住水流;抽,开挖基坑时,在坑底留设集水井和排水沟,使水流顺着排水沟汇集到集水井中,之后用水泵将水抽出;疏,疏干积水。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法:在开挖基坑之前,在基坑的周围安设足够数量的滤水管,将水抽走,在工程完工之前,保证地下水位始终在坑底之下。保证了坑基土体的干燥,可以有效的防止流砂,并改善施工条件。尽管如此,在降水前,一定要考虑原有的工程建筑物可能产生的附加位移和沉降引起倾斜、开裂、倒塌及地面塌陷。因此,在施工必要时,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三)填土及压实技术

设计合理的填方边坡,选择合适的土料及填筑方法,可以确保填土的强度和水稳性。土壤中如果有机物含量较大或石膏含量超过2%,则不能作为填土所用。施工时,填方工程宜分层铺土然后压实,若用同类的土壤来填筑最好。如采用了不同类型的土壤填筑时,应当把透水性较小的土壤放置于透水性较大的土壤之上。为了避免填方内有水囊形成,严禁将不同类型的土壤混合且不均一的使用。

(四)基坑监测技术

基坑监测技术是为了防止基坑施工发生意外,确保安全,一般分为以下几方面:

1、基坑边坡变形观测,了解基坑支护的变化状态,以监测数据为依据,结合开挖的地质情况,对支护参数进行适当调整,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如果发现基坑支护存在异常情况,则应该采用支撑或者回填等方法,提高基坑边坡的安全系数。

2、监测的内容除了量测基层位移情况和观察地表开裂的位置和列宽,还要对基坑的渗水情况和漏水情况变化进行观察。

3、布置监测点,选择在基坑支护变化最大的地段,或者局部地质条件不利的地段。

4、监测技术的施工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以施工单位为主体,量测基坑的位移,如果基坑支护工程已竣工,则由建设单位负责测量,将测量点布置在基坑支护的施工图纸上;在支护的施工期间,保持每天监测一次的密度,在完成基坑开挖或者基坑变形稳定后,再适当减少监测的次数;雨水季节的监测和支护安全水害来源的监测,要查明渗水的原因,譬如生产排水、生活排水、管道渗水、贮水池、化粪池渗漏水等,以便及时采取排水措施;在施工开挖期间,加强基坑顶部侧面位移和开挖深度比值的观察,及时分析原因,为提出适当支护方法和加固措施提供基本条件。

总之,对土木工程中基础施工技术进行科学的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施工的进度和施工的质量,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肖淼.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要点刍议[J].江西建材.2014(4).

土木工程施工概论篇2

基于pBL的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一)试验设计

本研究以黄淮学院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07级1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男女生比例相当的前提下,按以往的学习成绩从高到低将该班学生分为pBL组和LBL组,pBL组男生24人,女生7人;LBL组男生24人,女生6人。LBL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实验指导书―每个学生独立实验―教师检查实验结果”模式,教师、教学大纲均与pBL组相同。pBL组实验教学以实际工程概预算为背景进行设计,以广联达工程造价软件为手段,以工程概预算网络论坛为平台组织实施,着力加强实验小组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工程概预算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教学方案[34]如下:(1)学生分组。依照pBL的教学理念将其细分为4个小组,每小组7~8人,选定组长1名,负责组织讨论和记录。(2)问题构建。根据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大纲设计了二个实验,一个是某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另一个是施工企业投标报价的确定。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土木工程概预算、施工组织与技术、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施工图预算的误差要限制在±5%以内,报标报价的策略则要体现出竞争性。(3)小组自主学习和交流。要求每小组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自主学习,自主试验,并通过工程概预算论坛、QQ群等网络平台与小组内的同学和指导教师互动交流。每小组要进行2~3次集中讨论,讨论时小组成员要逐一陈述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并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案。(4)课堂讨论。在指导教师组织下,小组长汇报各组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指导教师逐一进行点评,并就学生争论的焦点和分歧较大的疑难问题给予指导,最后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5)总结与实验考核。实验结束后,学生要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反映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评价,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并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给出实验成绩。在实验成绩中,施工图预算成果占50%,实施方案文件占35%,口头报告占15%。

(二)试验结果及分析

1.实验成绩对比pBL实验组和LBL对比组的实验成绩统计结果如下:pBL实验组31名学生全部及格,其中成绩优秀者3名,良好者10名,中等者16名,及格者2名;LBL对比组30名学生中,成绩优秀者2名,良好者4名,中等者19名,及格者4名,不及格者1名。可见,pBL组考核成绩的优良率高于LBL组,表明将pBL引入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的效果显著。

2.pBL平台的交流互动情况pBL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各成员协同工作,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按照工程概预算论坛提出的pBL网络平台互动信息质量类别[58]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在pBL网络平台交流互动中,pBL组的交流互动共计390次,其中属于一般解释和反馈(注意力集中在一般讨论,对话内容不体现“组织、分析、反应、解决问题、思考”的全过程)的占42.6%,属于提出和澄清问题的占16.4%,属于组织意见(由书籍、网站查到的方案或小组成员的意见)的占15.1%,属于解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的占8.5%,反思小组成员合作的占6.7%,属于提出或分析方案的占5.9%,属于复杂问题的阐述和分析的占2.8%,属于提出独特见解的占2.1%。可见,pBL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充分调动了小组成员的主动性,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3.教学效果调查分析在对比试验教学结束后,我们对pBL组的31名学生进行了座谈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基于pBL的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的效果、互动性等方面。调查统计结果表明,90%以上的学生认为:基于pBL的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不仅教会了他们自主学习,培养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检索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也锻炼了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其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基于pBL的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密切地联系到了以往所学过的知识,使他们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老师辅导,最终在团队合作下完成工程预算的经历,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他们做好土木工程概预算工作的能力和信心。

土木工程施工概论篇3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预算,教学改革,实践能力

土木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这门课程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是在施工单位从事预算和成本控制的工作,还是在建设单位从事投资控制和管理的工作,都需要掌握好这门课程。但从当前的教学来看,发现目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动手能力弱,实际运用能力比较差

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一般是先进行理论课的讲解,在教学内容讲解了一大半时,再通过一个课程设计来练手。但就目前的教学过程来看,理论课跟课程设计往往没有太大的关联。理论课上一般只讲解独立的题目,并没有完整的讲解一套图纸的计量过程。在做课程设计时,学生往往只是凭自己的认识做一遍,并不清楚自己的计算是否准确,甚至有些学生只是应付,随意交份作业。这就造成学到的知识应用性不强,整体性不足,动手能力也比较弱。学生毕业进入岗位后,工作很难上手。

1.2综合性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综合性强主要体现在与前面所学科目的联系较大。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识图能力,但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普遍对平法图集不够了解。比如梁钢筋的计算时,学生需要读懂梁钢筋的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才能准确计算出钢筋的工程量,如果学生没有学好工程制图这门课程,就看不懂钢筋标注,这就给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增加了工作量和难度。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也需要学生对施工工艺有一定的了解,也需要一些空间想象力。比如计算挖基槽土方量时,一般有工作面和放坡,学生没学好土木工程施工这门课,对施工工艺不了解,缺乏空间想象力,就很难理解基槽长度的计算,想象不出来内墙长度为什么要减去交接处垫层和工作面的宽度,这也给概预算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3教材陈旧,有一定的局限性

建筑工程造价相关领域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的更新速度比较快,而目前市场上的教材不能及时响应新标准和新规范的要求,工程实例中涉及到的施工技术也比较滞后,教材内容略显陈旧。在教材案例这一块,不同的省份工程量消耗标准和单价都存在差别,区域差别比较大。而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版的以2013年《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为依据,并且结合2014年《湖南省建筑工程消耗量标准》编写案例的教材基本上没有。

1.4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不够完善

目前,土木工程概预算的课程考核成绩主要是按照传统的评价方式,根据期末的闭卷考试成绩,结合作业和出勤率三部分共同评价得出,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也很难调动学生日常的学习积极性。部分学生仍然抱着临时抱佛脚的心态,等着考试周才开始复习,应付考试。即使考试能及格,但实际对这门课程知识的掌握仍然不足,大四找工作时,无法通过专业知识这一关的考核。

2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2.1采用项目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这是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具体的实施方法是:课程开始前,老师先选择3套难度适中、工程量合适的常见项目的施工图纸(比如说办公楼,住宅楼,小区高层等工程图纸),这3套图纸,尽量涵盖不同的内容(比如说一套图纸可以是独立基础,一套图纸是带形基础,一套图纸是筏板基础)。课程在进行到实体项目计量与计价那一章时,给每个小组10个学生左右发一套图纸。课堂上讲解土石方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等计算规则和小案例,课后让每个学生计算施工图纸的相应部分,等课程讲完,学生就手算了一套完整的施工图纸,对预算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另外2组的图纸也手算一遍。因此,可以保证每个学生至少手算编制了一份实际工程的施工图预算。在第8周时,开设工程造价软件课程,学生运用广联达软件对分配到的那套图纸进行算量和套价,汇总出总的工程量和价格,并与手算的结果相对比,发现问题和错误。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老师引导和讲解为辅,学生自己动手计算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能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能够大大的提高学习的积极性[1]。

2.2通过参加造价比赛来加强实践教学

从今年开始,我院每年都会参加两次造价比赛,一个是5月份举办的“斯维尔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技能大赛,一个是10月份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举办的全国高等院校工程造价技能及创新竞赛,建立和斯维尔、广联达、鲁班等造价软件企业的稳定培训机制,来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得到系统和完整的培训,继而保证学生完成从逐步上手的初级阶段上升到实际操作工程项目的阶段。

2.3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建设

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必须要从老师入手,鼓励老师深入造价咨询企业、施工企业或者建设企业,以及通过参加广联达、斯维尔等造价软件公司组织的培训这两个方面来增加工程实践经验,只有老师掌握了最新的技术和造价知识,才能把最新的知识教给学生,也能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搜集施工图纸和相关数据资料[2]。

2.4编写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的自编教材

编写自编教材的目的在于涵盖进新内容并能体现很强的实践性。可通过在自编教材中添加进去一些较新技术和较新材料的计算,比如添加现浇楼板和新型墙体材料的计算等。通过添加实例进行计算和套价时,采用最新版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套用湖南省建筑工程消耗量标准,在套定额的同时,也要积极关注当地的市场价格指数,注重调整价差的过程[3]。

2.5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我院在校内和校外都有建筑实训基地,可以在课程讲解过程中,增加去施工现场了解实体工程施工的环节,并按要求完成相应的报告,作为课程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在讲解钢筋混凝土工程时,安排学生去施工现场看柱、梁、板钢筋的绑扎,模板支护和浇筑混凝土的施工操作,让学生拍照记录下所有的钢筋种类,对应写出每种钢筋的平法标注和计算公式,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形成报告。同样的,讲解土石方工程,桩与地基基础工程,砌筑工程等分部工程时,都可以增加这种考核方式。

3结语

通过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教学改革,学生能掌握最新的技术,适应新的规范和标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比较快速的上手,满足行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山,鲍学英.建筑工程概预算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1):72-76.

[2]陈艳香.“双师型”教师在《土木工程概论》教学中的特色[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32(10):191-192.

土木工程施工概论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92-03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是土建类各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职业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的设置体系中起着先导和启蒙作用,肩负着把完全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学生引入到土木工程行业的大门,使学生从综合教育跨入到土木建筑专业教育的重任。通过《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行业的基本情况,了解土木工程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树立专业思想,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程理清思路,指明方向。因此,《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在整个土建类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主要特点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主要讲授土木工程的各个层面的知识和内容,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土木工程各个分支学科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知识,其课程的主要特点如下。

1.课程内容范围广泛。《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内容非常广泛,其涉及的教学内容囊括了土木工程专业的所有领域,甚至包括了土木工程专业的许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1]。由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引导课程,编写《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材者往往在教材编写时涵盖的内容非常宽广,但知识点的内容却非常浅显,很多内容如基础工程、港口工程、交通工程、建筑材料等在内容的安排上基本上都是点到为止。因此,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取舍教材内容,是每位任课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教学内容以理论实践相结合为主。《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虽然浅显,但与工程实际联系又非常密切,教材内容应该以工程案例为切入点,全面展示土木工程的经济技术、建筑风貌和所采用的新型建筑材料,以及土木工程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从而适度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了解专业、学习专业知识以及确定学习目标和方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补充。《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所涉及到的课程内容往往与现有的工程实际紧密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的不断壮大,我国的建筑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不能如建筑工程的发展一样快速进行更新,导致很多内容滞后于工程实际。如出现在许多教材中的世界排名第一高楼:台北101大楼,现早已被迪拜的迪拜塔所超越。教材内容的滞后使得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到建筑界新的发展,极大地阻碍了学生与工程实际的有效接轨,不利于学生的有效成长。因此,如何在教材内容滞后的情况下,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建筑界的发展动向,灵活地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和工程案例,是每位承担《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任课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二、《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在读学生,甚至极个别任课教师都片面地认为:《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仅仅是土建工程类专业的入门课程,是一门新生刚刚入学后的专业思想教育课程,其作用仅仅是学生了解到本专业的概况和基本风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热情。该课程的主要学习目标见下页图1。这种片面的认识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仅作为专业的职业选修课程,课时量极少(大多数院校该课程为32学时,2个学分,个别院校该课程仅仅为24学时,1.5个学分),为了将《土木工程概论》中的众多章节(一般该课程共计15章左右,涵盖了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如土木工程发展史、土木工程材料、基础工程、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桥梁工程等)都讲完,绝大多数教师以纯理论的授课形式蜻蜓点水般地完成《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枯燥的教学任务,缺少非常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这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土木工程法概论课程作为土建工程类各专业的先行引导课程,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及热爱度的初衷发生了一定的背离,久而久之学生将会慢慢产生一种对专业的排斥心理,这对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专业技能课程的兴趣极为不利,甚至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2.教材内容更新较慢。教材对于任何专业任何课程的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没有了教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很难实现,而教学中优秀的教材是促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并引领学生入门的最佳途径。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材很多,但是大多数教材中不乏许多“十二五”规划教材,内容涉及面极广,但教材内容仅仅涉及专业知识的表面问题,对深层次的专业知识接触甚少,而对于建筑领域中的新工艺、新产品及建筑的前沿学科的介绍普遍偏少,教材内容比较陈旧,不能反映当今社会的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这是因为当今我国的土木建设发展速度极快,无论是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还是超长的隧道工程和地下工程的结构形式、施工工艺以及建筑材料的发展速度都是日新月异的,然而教材的更新远远跟不上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速度[2],任课教师如何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补充教学内容是《土木工程概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3.教学安排不尽合理。(1)课程的重视度不够,教师安排缺乏考虑。许多高职院校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不够重视,在该课程教师的安排上,往往认为任何教师都可以上,更为严重的是很多高职院校将该课程交给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负责讲授,由于教材本身的缺陷,再加上青年教师教学经验和工程实战经验都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用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就会导致教师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讲授内容,讲授过程找不到章节的相互联系性,导致授课章节相对独立,课程的整体性较弱,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课程内容体系的掌握不足很容易造成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良的结果。(2)教学学时不够,考核方式过于简单。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授课课时普遍偏少,授课课时最少的院校只有16学时,大多数都在30学时左右。由于《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并且部分内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再涉及到,若按专业课程的标准进行讲解,如此少的教学时数,怎能达到教学计划设置本课程的预期教学目标。同时,在走访中了解到,很多高职院校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考核方式基本上都过于简单,有的院校通过做作业的形式完成,有的院校因为课程内容过多,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完成,有的院校以期末对本课程的总结完成,有的院校以闭卷记忆性基础知识为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并未突出专业的基本特色。众多的考核形式,仅仅限于一些基本的常识,使得考核流于形式,学生经过这样的考核,基本上全部过关,这就给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造成一种错误的认识:学习不学习都能过关,学好学不好都是一样[3],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很多大学生缺失了学习热情,得过且过,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这与我们开设本课程对学生所学专业起到启蒙、引导作用的初衷发生背离。

4.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调查表明,大多数高职院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很多任课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课堂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辅以简单的工程案例教学法;课堂上,任课教师陶醉于自己的讲授内容中,讲课讲得口干舌燥,而讲台下的学生却听得耐性全无,睡觉的睡觉,说话的说话,开小差的开小差,玩手机的玩手机;师生之间缺乏应有的互动以及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动手训练的机会,结果使得教师“一厢情愿”的陶醉于自己卖力的课程讲授中,而学生始终不知所云[1]。此外,教学手段也过于单一,传统板书教学和播放课件的教学手段已难以满足当前《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需要,使刚进校的学生学习兴趣急剧降低,始终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不利于今后专业课程的教学。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1.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高素质的任课教师来保障。由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涉及的土木工程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地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相关知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更应当积累一定的工程管理和工程处理的经验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因此,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建立起一支稳定的,老中青相互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并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施工手段和新型材料不断出现,而教材往往滞后于现代科技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各高职院校应要求任课教师平时注意知识的搜集、积累、整理和总结,及时将现代土木工程领域中的新的知识、新工艺、新材料及时地补充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及时融入到社会中,跟上时代的发展。

2.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常常以理论偏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一些极为专业的、抽象的教学内容很难理解甚至不理解。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充分备课,在课堂上用简单、易懂、简明的教学方法使初学的学生能够尽快地消化和理解教学内容。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任课教师应不断尝试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一系列教学方法相互融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4],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很多教师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及讨论式,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学生原来的科学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5]。其教学方法的应用见下页图2。

3.提倡多元化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为教学手段的授课方式,很难生动地讲授《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因此,各高职院校应提倡任课教师积极探索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投影等。通过图像、声音、文字、板书等几方面的有机结合,把教学内容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弥补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授课带来的不足。《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任课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尽行有效地反馈,可通过作业、答疑、测试,跟学生网上聊天等各种渠道和形式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疑惑,这样任课教师就可以及时引入新的教学手段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在考核方式上,任课教师应不断探索,寻找并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课程考核是检查任课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有效地提高《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现行的以期末闭卷考核为主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进行改革。探索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平时小论文和期末综合论文相结合、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式,逐步形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的新的考核评价机制[1]。

四、结束语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是土木工程各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采用合理的、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出适合当今时代需要的专业技能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佘睿,巩学梅.土木工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06).

[2]吴萱,董俊.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03).

[3]王清标,等.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研究,2012,(04).

[4]郭旭红.浅谈“启发式教学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3).

[5]林龙镔,等.《土木工程概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体会及其对教学启示[J].福建建筑,2012,(02).

土木工程施工概论篇5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特点;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0前言

1988年教育部颁布了最新本科专业目录,从此以后我国的土木工程专业正式隶属于“大土木”的框架。从大土木的意义上讲,“土木工程概论”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所有课程中相对较新的一门课程。塔里木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土木工程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其下开设有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两个方向。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在建筑工程和道路与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研究等等方面都本着“立足南疆、面向兵团、服务新疆”的宗旨,培养了大批“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高素质人才,尤其为南疆土木工程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推进作用。自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成立之始,就开设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至今已有10多个年头。近年来,作者一直从事本课程的教学工作,本文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其课程特点及教学进行几点探讨。

1课程特点

教学的对象是大一新生。本课程设在大一第二学期,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教学内容多,教材更新慢。本课程涉及内容涵盖土木工程专业全貌,既有本专业的许多相关课程内容,如土木工程材料、基础工程,又有各种工程结构的勘察、设计、施工、项目管理以及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因此教学具有一定难度。再者,现代的土木工程发展较快,新知识、新技术及新材料等日新月异,而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更新较慢。所以,为了充分发挥本科的先导作用,需将土木工程最新信息及时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学时少。教材在编著时因考虑到概论类课程的学时较少的情况,在内容上范围较广在深度上较浅,基本都是点到为止。我校本课程的授课学时数为24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较多的教学知识点和本课程的前沿动态生动有趣地传授给学生,不仅需要对教学内容熟练掌握,也需要对教授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与补充,是这门课程所直接面临的难题。

2教学探讨

丰富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材。对于任课教师而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知识素质,也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中,多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ppt制作技巧,所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提高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总之,从事“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及其学科前沿的新工艺、新材料及新技术等最新知识,还要不断探索和丰富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并定期参加工程实践培训与学习锻炼提高,以丰富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教材对于任何课程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目前,我校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叶志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的“土木工程概论”。选择本教材的原因有三:一是本教材采用四色印刷,重点反映土木工程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将历史人文内容、哲理贯穿于教材中。二是本教材结合网络资源,利于教师将文字教材和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展开教学;三是本教材按20~30学时的教学计划编写,与本校本课程的24学时较为接近。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方向,授课内容详略得当。当前各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普遍采用分流模式。例如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下开设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在学生选择专业方向时,希望他们对这两个方向将要学习的内容、课程和特点都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因此,在有限课时情况下,兼顾“大土木”原则,任课教师可根据专业区别尽可能详细地反映课程总体内容,突出相应重点。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建筑工程方向可以简单介绍建筑按用途分类和按主体结构所用材料分类两种分类体系,重点放在多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体系上;而道路工程方向可以重点介绍交通土建工程和桥梁工程;对该课程的教学可根据不同专业模块方向进行有侧重点的讲解。

采用启发、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启发式教学是通过各种启发诱导来挖掘学生的潜能。而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教学原则。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一年级学生的生源及高考录取成绩情况来看,具有以下特点: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好,学习积极性普遍很高,对学习充满了渴望和浓厚的兴趣;同时,对土木工程专业不是很了解,尚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采用启发、互动式教学方法。比如授课老师在讲解道路的线形组合时,可先让学生思考一下道路的线形形式,在提出“连接两个城市的道路的线形为何不全部采用直线,两点间不是直线最短吗?那样既可降低工程造价也可使车速开得更快吗?”等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讨论,然后就可引出道路线形组成及结构组成等知识点。当然,任课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把身边熟悉的建筑材料、建筑物等引入课堂,以课堂提问的互动方式穿插于课堂教学中;或在适当时候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课后布置一些思考问题,让学生课去图书馆或网上去收集、查阅资料,或到实地进行考察等,以小论文的形式递交,其成绩可计算在本课程的结业考试中。加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目前我校开设的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联系最为紧密的实践性教学就是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的专业认识实习,所以实践性教学和课堂教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脱节问题。而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课堂内容的教学与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又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为了解决两者的脱节问题,在授课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可采用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例如:在讲到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分类、组成、作用等知识点时,可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去实地考察校园内各条道路及本市主要城市道路的基本情况,这样能让学生在接触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好地从感官进行认识,学会将理论与实践良好融合,加深学生的理解,增强记忆。另外,为增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建议把土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提前到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完成后。通过带领学生亲身实地参观观察本市及阿克苏地区的具有特点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特种结构、各类桥梁、城市道路及沙漠公路等实体建筑,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考试方式多样化。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互动法教学的目的是否达到,既能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的能力。开卷和闭卷是传统教育下的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于考核问题,我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平时成绩,第二部分为期末试卷的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40%,期末综合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总之,要有效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3结语

本课程所包括的内容较多,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为有效地发挥本门先导课的作用,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能够为新生入学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开个好头,充分发挥“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在专业教学当中的先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志明.土木工程概论(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2]何忠明,胡庆国.高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100-101.

[3]杨柯.“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与探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

[4]郭旭红.浅谈启发式教学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土木工程施工概论篇6

(1.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88;2.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816)

摘要:对“3+2”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提出既保持高职段课程的相对独立与完整,强化高职段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又深化本科段课程改革,增强本科段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基本素质和素质拓展两大模块,其中基本素质模块开设48门课程,素质拓展模块开设16门课程,并包括各类实践实训环节31个。

关键词:“3+2”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047-03

作者简介:祁顺彬(1976—),男,江苏赣榆人,硕士,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建类专业教育教学。

为推动江苏省职业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江苏省2013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内容之一是“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即高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经过资格考核,转段升入普通本科教育学习2年。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高职和本科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建筑业已成为江苏省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十二五”时期是江苏由“建筑大省”迈向“建筑强省”的攻坚时期。建筑业要实施向科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方向的转变,关键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其中建筑企业中经济技术管理人员比例的提高是重中之重。而目前江苏省572.50万建筑企业从业人员中,全行业技术经济管理人员总数为95.46万人,仅占从业人员的16.67%。因此,江苏建筑业对技术经济管理人员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材料的推广使用,使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更为紧缺。以当前572.50万建筑业从业人数为基数,其中技术经济管理人员占25%,到2015年江苏建筑类院校仍然需要培养47.6万名毕业生才能满足整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由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同举办的“3+2”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的设立,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丰富了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对建筑业从业人员职业化、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实施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提升从业人员质量,也是江苏实施建筑强省目标的人才战略需要。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也是江苏省教育厅“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群中的专业之一。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江苏省首批特色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近年来,依托国家和省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两校大力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工业大学良好的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以及专业建设成果为项目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建筑工程、地下工程、桥梁隧道工程、道路工程以及其他土木工程领域的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情况看,这些学生应具有的岗位能力有:基本的土木工程结构分析与设计能力和现代施工组织管理能力;了解本专业及专业方向的应用研究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掌握本学科的专业核心知识,包括学科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工程力学、工程数学、工程结构的基本理论;掌握土木工程项目的勘测、规划、材料、构造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专业软件应用技术;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实践创新意识;具有进行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项目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创新能力。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群体性,该专业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高端技能培养为核心,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项目规划和开发能力的本科层次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构建

土木工程专业面向技术和管理工作,岗位能力明确,各类能力培养可通过课程模块实施。校企合作构建了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衔接课程体系,分段培养既保持高职段课程的相对独立与完整,重点加强高职段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又深化后续本科段课程改革,增强本科段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职业能力递进与课程设置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整个专业所有教学环节分为基本素质和素质拓展两大模块。其中,基本素质模块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三个子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分为限选类和任选类两个子模块。

公共基础模块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职业生涯规划、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大学体育、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a、大学物理、程序设计(VB)、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工程化学、电工电子学等16门课程,均在高职段开设。

专业基础模块课程主要有理论力学(为方案中核心课程)、材料力学、结构力学(1)、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制图、土木工程CaD、测量学、专业外语、文献检索等10门课程,在高职段开设;结构力学(2)、流体力学、土质学与土力学、弹性力学与有限元、工程地质、建筑结构试验等6门课程,在本科段开设。

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主要有钢筋混凝土设计原理、基础结构、钢结构设计原理、房屋建筑构造、土木工程造价、土木工程施工、施工组织设计等7门课程,在高职段开设;工程项目管理、工程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工程结构抗震原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结构专业软件使用、房屋建筑学、建筑设计初步、高层建筑施工等9门课程,在本科段开设。

限选类模块主要有岗位员实务、工程建设监理概论、工程建设法规、建设工程经济、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设备概论、路基路面工程等7门课程,在高职段开设;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建筑钢结构设计、混凝土桥梁结构设计、桥梁工程、桥梁施工、建筑结构检测与加固、岩土工程勘察等7门课程,在本科段开设。

任选类模块有人文类、经管类等2门课程在高职段开设;人文类、经管类和课外及其他课程4门开设在本科段。

各类集中实践、实训教学环节31个。主要有:报到与入学教育、军训、土木工程认识实习、土木工程制图大作业、劳动、CaD实训、混凝土结构课程实训、工程测量实训、暑期社会实践、基础结构课程实训、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实训、钢结构课程实训、生产实习、施工组织课程实训、土木工程造价课程实训、岗位能力综合实训等,开设在高职段;工程地质实习、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建筑钢结构课程设计、创新综合试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教育等,开设在本科段。

南京工业大学根据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负责本科段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计划以及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和答辩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负责高职段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实施本方案及分段选拔的几点说明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签订“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合作协议书,制定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3+2”分段培养试点项目转段升学实施办法,联合成立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教学指导与管理委员会。双方成立由院系主任领衔的项目小组,协商制定适合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五年制本科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籍管理制度、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实训实习管理制度等;进一步加强双方教师的交流学习,建设一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立双方实践教学设备仪器等共享机制;由双方有关职能部门牵头成立课题组,提供专项经费,就高职与本科分段式培养合作过程中的难点及热点,加强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

方案具体实施时,因涉及高职与本科接轨,高职进入本科的条件为:达到高职段毕业条件学分绩点在2.0以上,无违规违纪处分;必须参加由本科段学校组织的选拔考试,考试科目为“高等数学”、“结构力学(1)”和“混凝土结构原理”,考试合格后,方可转入本科阶段学习;选拔考核时间为第五学期结束前,对选拔不合格或不愿升学的学生,符合高职段毕业条件的颁发高职毕业证书;凡已修主干课程平均学分绩点在本试点专业排名前20%,且入校以来无违规违纪处分的学生,转段考试免试。本科段合格者颁发“专科起点本科毕业证书”。

本方案为五年制“3+2”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模式试点阶段性研究成果,课程、各类实践环节的开设与衔接安排还需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不断地做动态调整优化。方案中核心课程的教学,尽可能采用小班化的教学形式,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力求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结语

实施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提升从业人员质量,也是江苏实施建筑强省的人才战略需要。

参考文献:

[1]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标准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土木工程施工概论篇7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问题;对策

土木工程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作用,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是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因此在土木工程建设中要做好施工技术及创新工作。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也有也新的进步,加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创新工作,对于提高我国土木工程的整个水平非常重要。

1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概述

1.1土木工程的概念。土木工程是一门涉及面非常广的综合学科,其涉及内容多、应用范围广,在施工过程中主要内容包含了材料、设备的合理运用以及施工中所进行的勘探、施工、设计、保养、维修等各类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包含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等内容。只要了解了土木工程所包含的内容,才能在施工过程中掌握全局,做好每一道工序。

1.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特点。

1.2.1固定性和流动性。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具有固定性和流动性,其中固定性是指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的一些固定性技术,例如钢结构施工技术以及混凝土施工技术等,这些施工技术一般较为稳定,更新变化较为缓慢,也因此是土木工程最为基础的技术,是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必须要掌握的技术。而流动性则是指施工队伍的流动以及同一工程上工人在作业空间上的流动。

1.2.2渐变性。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完善和提升的,其本身就是就是一个自我更新完善的系统,因此使得土木工程具有渐变性。

1.2.3整体性。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道工序之间都相互连接,需要彼此间的相互配合。

1.2.4复杂性和易受干扰性。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复杂繁琐,并且容易受到气候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干扰。

2目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1理论研究不够成熟。现阶段我国土木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不能够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目前我国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理论研究大多是一般性基础理论或应用性理论的研究,而缺少系统的集成和有价值的实际应用。

2.2管理措施不完善。土木工程一般较为负责繁琐,工程任务繁重,工作量大,因此对人力物力管理上要求极高,所以,一项土木工程必须要有健全的管理措施。但是,在实际项目操作过程中,大多数土木工程都缺乏完善的管理措施,由此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2.3验收检验标准不规范。由于我国土木工程还处于发展阶段,管理体制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对于工程的验收检验标准缺乏规范性。验收检验标准的规范,不仅关系到土木工程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关系到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实际操作问题,所以,规范土木工程验收检验标准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处理措施

3.1深基坑支挡技术的应用。随着高层建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现代抗震与人防新要求的提出,再加上人们对地下空间的利用越来越广泛等多种因素的促进下使得深基坑支挡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深基坑支挡技术的应用为土木工程建设带来了很多好处,例如地下连体墙和永久性的柱子以及地下室墙一体化等深基坑支挡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工程施工速度,而且增强了投资效果,节约了资源,进而使工程获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3.2钻孔灌注桩技术的应用。由于钻孔灌注桩技术施工工艺已较为成熟,且承载了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与土木工程建设当中。钻孔灌注桩是指在施工现场通过机械钻孔、钢管挤土或是人力挖掘等方式在地基中形成桩孔,并在其内部放置钢筋笼、灌注混凝土而做成的桩。值得注意的是,施工方要加强对施工阶段的桩基检测,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质量施工的发展,并能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减少给工程带来的经济损失。

3.3新型预应力技术的应用。新型预应力技术主要应用于土木工程中的特种结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以及大跨度建筑工程结构当中,是一种新兴技术。新型预应力技术具有易于操作、预应力摩擦损失小小等优点,有效提高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水平。

3.4加大对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操作主体是施工人员,所以要加大对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施工人员的绿色施工意识,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这样不仅有利提高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他们的基础素质,还能促进绿色施工的发展。

3.5重视创新与实践研究,提高施工技术水平。虽然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在不断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多不足。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水平,就必须重视创新与实践的研究。政府和企业要加大对土木工程科研人才的培养和投入,在实践的基础上促进新兴技术的研发,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4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分析

4.1关于深基坑桩基技术的创新。在实际应用中,当混凝土的灌注口径大于3m,深度超过100m,其更需要利用到灌注技术,为了能够提高施工工艺将压力水泥浆压入地域以及侧部的结构形式,如此一来就能够对庄侧四周以及衬底的四周做到抗压保护,保证其原有位置不会发生偏离,通过这种创新能够有效节约施工成本。

4.2关于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创新。在长期对土钉墙的施工操作工作中,得出的施工经验就是不能在软土地上使用土钉墙。而针对连续墙,其更加符合施工要求更加严格的深基坑工程。特别是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针对外墙体的施工其一般采用封闭式的地下连续结构墙,这种超厚型的连续墙在固定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时可以采用一些能够拆卸的防护措施,需要注意的是其建造的时间要与土方和防水维护同时进行。

4.3关于全新预应力技术的创新。进行过创新的预应力技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展现出了更多的优势,具体表现为:在外部利用预应力特别适合一些高精度的施工环境中,同时其还有利于后期开展维护工作,而传统技术需要将外部结构拆除才能够进行内部的检测工作,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资金,这种创新型的预应力技术符合当下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5结语

总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是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不仅关系到工程到整体质量,也关系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我们要不断推进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和水平,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土木工程的技术经济效益,使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能够更好地符合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树立绿色施工的观念,促进土木工程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保障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施工概论篇8

关键词:土木工程;安全性;持久性;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S969.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和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土木工程的重要程度是根据其用途决定的,不同用途的建筑物发生破坏后所引起的生命财产损失是不一样的。土木工程在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内应满足安全性与持久性的功能要求。

1土木工程安全性与持久性的概念

1.1土木工程安全性

安全性是指土木工程在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的条件下,能承受可能出现的各种作用;在设计规定的强烈地震、爆炸、车辆撞击等偶然事件发生时和发生后,仍能保持必需的整体稳定性,即结构仅产生局部的损坏而不致发生连续倒塌。

1.2土木工程持久性

持久性是指土木工程在一般的使用和维护条件下,具有持久性能,即在正常维护条件下结构能够正常使用到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例如,结构材料不致出现影响功能的损坏,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钢筋不致因保护层过薄或裂缝过宽而锈蚀等。

2土木工程安全性与持久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2.1人为因素

由于勘察设计阶段的原因造成的安全性与持久性事故,主要因为结构没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导致土木工程倒塌。但绝大多数的差错并非是设计人员的主观故意造成的,出现这样的事故,首先往往都是因为设计人员的水平不够,或者调查研究不细,缺乏设计经验等原因。在现有土木工程建设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偷工减料,工程转包的现象,这样就为工程埋下了隐患。

2.2管理因素

首先,土木工程只重视项目建设,轻视日常的维修、保养;重视建设资金投入,轻视维修资金设置,一些工程由于长年的失修,最终导致结构破坏。其次,设计、施工、保养等技术不配套,过渡的依赖于技术规范,缺乏详尽的技术标准,最后,土木工程项目局限于现有的标准,缺乏对标准的修订,不能与时俱进。

2.3技术因素

目前土木工程的设计规范所规定的设计方法,土木工程安全的可靠度即为“规定荷载”作用下的强度保证度,既不反映不同设计规范的荷载标准的差异,也不体现工程整体的差别。相对的,设计规范中的可靠度只是对土木工程结构的构件而言,而构件的安全性很大程度取决于荷载的取值,设计的时候安全系数是与荷载取值相关的。

3土木工程的安全性与持久性的保证

3.1土木工程结构的整体牢固性

土木工程结构,最重要的一项性质就是具有整体牢固性,它是保证建筑牢固的基本保障。整体的牢固性是结构出现了破坏,但不至于导致大范围连续破坏的能力,保证建筑物整体牢固性的关键在于设计和施工,整体的牢固性主要依靠结构能有良好的延性和必要的冗余度,用来应对因人为或灾害荷载导致的灾难后果,可以减轻灾害损失。

3.2土木工程的耐久安全性

在土木工程设计与施工过程中,主要把建筑结构强度作为硬性要求,而对于环境因素下的耐久性要求则相对考虑较少一些。比如混凝土结构因钢筋的锈蚀或混凝土被腐蚀导致的安全事故,其严重的程度已经远远大于因结构构件承载力所带来的破坏,所以这个问题必须要引起格外重视。

3.3土木工程的定期检查与维修

土木工程使用过程中,必须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对于重要的工程,我国尚无必须进行安全监测的法规,而在基础设工程上,有重新建,轻维修的倾向,这样不利于工程寿命和投资效益。因此,文章建议对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物在试用期间应采取强制性的安全检测,根据需要加大工程维修费的比例。为此,需要制定法规,编制技术标准与监管体制。

4提高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安全性

4.1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优选行业内优秀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选择资质高且经验丰富的设计单位作为设计主体。这样的设计企业往往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设计设备,同时专业人员的素质也相对较高。因此,在设计中可以很好的提高设计质量,可为了结构设计的安全性保驾护航。

4.2在设计中,应该结合相关的设计理论,同时结合土木工程结构,进行实践性的设计,即对一些概念性设计做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保持设计思路清晰。当前概念结构设计已经成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性的主要设计思想。例如在对材料进行选择时,进行全面的安全性评价,同时利用精确的计算对概念设计进行验算,以获得较为稳妥的结构模式,提高建筑整体的安全性。

4.3由于设计文件的说明对基层员工在施工中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尽量对设计文件进行说明。

设计文件的细节说明是指导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操作的重要提示内容,因为施工人员的素质差异较大,设计者应当注重对这些说明的表述质量,既简单又准确。尤其是在较为复杂的设计中更应当对每一个环节具体设计思路和操作方法加以说明,以此保证在施工中结构的安全性与设计的安全预期方向一致。

4.4在设计中,应当系统性的全面把握整个工程的结构,设计要做到准确无误,对整个结构设计项目进行细化,将设计的项目和内容进行细致划分,逐一对设计的子项目进行完善和审核,这是为了保证在设计中不遗漏任何项目和计算内容。设计事故多由设计中对某个项目或参数漏算而导致整结构的安全性下降,所以在设计中应当对整个过程进行细致而严格的管理、监控、审核,确保设计项目完整准确。

4.5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工程结构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设计之间相互衔接,每个结构之间都有必然的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个结构因为施工条件限制而需要改变,其影响的不只是此结构的施工工艺和安全性能,更会影响到与之相互关联的结构性能。所以保证结构设计的安全性时,应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采用多方案思路,尽量提供柔性设计,适应现场的施工条件,既要减少变更也应适应某些变更,将影响范围控制在最小。

5土木工程的安全性与持久性的意义

土木工程安全性与持久性是结构可靠的标志,总称为结构的可靠性。结构可靠性的定义是,土木工程结构在规定时间内,在规定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但在各种随机因素的影响下,结构完成的能力不能事先确定,只能用概率来描述。为此,我们引入结构可靠度的概念,即结构在规定时间内,在规定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在这里,规定时间指设计使用年限;规定条件指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正常维护,不包括错误设计、错误施工和违反技术规程的使用情况;预定功能指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结构的可靠度是结构可靠性的概率度量,即对结构可靠性的定量描述。结构可靠度与结构使用年限长短有关。现行的设计规范以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计算结构可靠度的时间基准。应当注意,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虽与结构使用寿命有联系,但不等同。当结构的使用年限超过设计使用年限后,并不意味着结构就要报废,但其可靠度将逐渐降低。

6结束语

土木工程的安全性和持久性的问题,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我们应完善国家及有关研究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应加强各方面质量和标准的检测,在安全及持久性等方面的投入更高的研发经费与人才技术的支持,完善技术标准与管理体制,完善土建工程使用阶段的检测与维护,强化持久性和使用寿命的意识,用科学的手段把握土木工程的安全性和持久性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琴.土木工程建筑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研究[J].建筑学研究前沿,2012(10).

[2]葛天文.浅析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J].建筑施工,2007(14).

[3]侯立强.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

土木工程施工概论篇9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系统,优化决策

引言

奥地利著名生物学家L・贝塔兰菲(LudwigVonBertalanffy)在《一般系统论中》首次提出了“系统”的概念,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在其著作《论系统工程》一书中对系统进行了定义:“把极其复杂的研制对象称为‘系统’,即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土木工程具有多种功能,由多种建筑物组成,结构复杂,涉及因素多,影响范围广,后果影响大,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造大系统。土木工程施工是一种创造性的生产活动,它是设计的概念系统向实体系统转变的过程,是改变自然系统的原有状态为人类所需状态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产系统。组织、管理、运行这一生产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怎样更好的组织、管理、运行这一生产系统既是研究施工活动的优化决策问题。

常用优化决策的理论及方法

大系统理论

大系统理论是研究复杂系统的一项重要理论。大系统分解协调方法是基于此理论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将复杂的大系统分解为若干简单的子系统,实现子系统局部最优化,然后根据大系统的总任务和总目标,使各子系统互相配合,实现全局最优化。

模拟技术

模拟也叫仿真(Simulation),是将所研究的对象简化成数学模型或逻辑模型,通过计算机加以模仿的技术。只要提供系统的必要输入,即可生成系统对输入的响应,从而揭示系统的运行规律。模拟技术可以通过对系统时间的推进,模拟模型的运行过程,计算出不同条件下的模拟结果,但是它不是优化方法,不能直接产生模拟对象的最优成果。

最优化方法

最优化方法是使用一个包括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简化的数学模型,可以直接求解最优决策。目前常采用的优化方法有线性规划法、非线性规划法、动态规划法、随机规划法、多目标决策技术等。

其它新兴方法

随着各方面科学的发展,近年来在最优决策领域有形成了一些新的方法。包括:模糊决策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模糊神经网络法、遗传算法、遗传规划法、网络流规划法、耦合法、对策论、存贮论、排队论、灰色理论等等。

无论什么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于研究不同系统的最优决策问题,首先要研究被研究系统的特性,然后才能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一般来说复杂的系统选用单一的方法很难解决问题,或者需要对系统进行很大的简化才能实现使用单一方法进行优化决策,然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尽如人意。

土木工程施工系统的特性

土木工程都是建造在特定的空间地理位置上的,其建筑物、构筑物都是固定的,而施工中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就必然是围绕土木工程进行流动的,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流动;任何两个土木工程可能在某些方面有相同之处,但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每个项目都有其特殊性,所以土木工程的生产过程不可能是重复的和批量的,管理上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模式;土木工程的实施都是分阶段的,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也不尽相同;土木工程施工都在天然地基上露天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和制约,也受材料供应、机械设备供应、资金的周转和供应,以及设计变更、施工中发现新问题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土木工程施工系统一般为离散的随机性系统。离散型系统是指:系统状态在有限的时间点发生跳跃性的变化,即符合有限状态机原理。随机性系统是指:在给定的条件和活动下,整个施工系统从一个状态转换到下一个状态的时间和结果往往是不确定的,带有很大的随机性。但是,可以遵循某种统计规律,运用数理统计和随机过程理论进行研究。有时为研究方便,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把随机系统经一定的处理后当作确定性系统来研究。

土木工程施工系统优化决策方法探讨

优化决策方法分析

针对土木工程施工系统,应用某一单一的方法来研究是行不通的,需要寻找和组合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才能取得和好的效果。

通过对土木工程施工系统特性和优化决策方法的研究,针对系统的庞大和复杂性应该应用大系统的理论来从总体上着眼,用分解协调的方法来分解优化整体协调寻求最优;针对系统的随机性应该引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随机过程理论进行研究;针对系统的离散性和复杂性很难直接建立优化的数学模型的特点应该引入模拟的方法,模拟出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结果,对模拟的结果和小的容易建模的子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最优方法来寻优;针对系统运行中的排队现象,应该引入排队理论来解决;针对系统中需要循环施工特性应该引入循环模拟的方法;针对需要实时控制系统的运行要引入控制理论来实现。

多种理论耦合的优化决策方法

模拟方法选用结合循环运行网络理论、排队理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随机过程理论的随机循环运行网络模拟技术;优化方法选用多目标决策进行优化。优化决策研究方法如下:

应用大系统的理论来从总体上着眼,运用分解协调方法建立循环运行网络模拟模型,在计算机上模拟所有可能条件下的系统结果,对结果进行灵敏度分析寻找出可行的有限个相对较优的施工方案,用多目标决策方法优化出最优的决策方案。在系统运行中需要进行实时控制和优化,要运用控制理论编制随机循环运行网络模拟的模拟程序,来控制模拟和施工过程,实时调整实际施工方案,以使实际施工接近实时最优的理想目标。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的方法对优化的工程施工方案的实施进行管理。

模拟实验方案

根据具体土木工程施工系统的组成,用分解协调的方法建立起随机循环运行网络模拟模型后要进行模拟实验。模拟不同的方案分析模拟结果,根据结果分析,以保证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和方便对结果进行分析为原则,来改进模型,改进算法。反复试验分析最终确定模拟模型和模拟算法。模型和算法确定后要对不同方案进行模拟试验,并分别进行灵敏度分析,实现初步优化,得到待选方案组。

可行性分析

循环运行网络理论是应用于处理复杂循环过程的一项先进的技术。模拟技术是一种把实际复杂系统抽象成数理模型或逻辑模型模拟整个系统过程的技术。大系统理论和系统工程优化方法是解决系统最优问题的具体理论和方法。这三种理论各自都有悠久的历史,并且有很多成熟的应用,但是他们又都有着各自的不可克服的缺点。

循环运行网络的研究起始于对图论的研究,通过图示可以建立循环过程的模型,但不能控制模型的运行,很难得出模型的运行结果。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通过对系统时间的推进,模拟模型的运行过程,计算出不同条件下的模拟结果,但是它不是优化方法,不能寻优。大系统理论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思想方法,但是解决具体问题还需要具体的求解方法。系统工程优化方法是数学优化方法,但是遇到复杂的循环往复的实际工程系统它很难做出模型去寻优,即使做出了模型也不能很好的反映实际系统。

然而,这几种理论和技术结合到一起,取长补短就可以很好的应用于工程实际,解决复杂循环施工系统的优化问题。并且可以对实际施工进行实时的和可视化的控制。从而解决了应用单一理论的不可行性。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功能和运算速度有了长足的发展,这对模拟技术的小步长、大规模的模拟运算提供了保证。计算机的数据库技术、矩阵运算技术解决了大规模数据的存储和运算的难题。计算机图形学提供了对科学计算的可视化技术,它可以对整个系统的模拟过程进行动态可视化仿真,对模型的模拟试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先进的软件系统减轻了编写底层程序代码的大量工作。

综合以上对理论和技术的具体分析,多种理论耦合的优化决策方法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结束语

针对不同施工系统选定优化决策方案时要根据具体的工程实际情况分析研究,本文所提到的多种理论相互耦合取长补短的优化决策思想是目前土木工程施工系统优化决策研究的先进的思想方法。三峡工程二期混凝土大坝浇筑开发了计算机模拟系统,可以对各种技术措施进行定量分析,快速比较多种浇筑方案,对混凝土施工进行各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对工程进度进行实时控制,还可对浇筑过程进行三维动态显示。近年来在全国一些重点工程如龙滩、二滩、三峡、溪洛渡、糯扎渡、拉西瓦等土木工程的坝体工程、地下隧洞工程的施工方案进行过模拟优化的研究,并提出了大量有益的建议和指导。本课题组将本文所提及的该理论,应用于辽宁省某大型引水工程,对施工系统进行了模拟优化,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如果工程中能真正的把多种理论耦合到一起,在工程的各个阶段都进行相应的优化决策研究,将会大大提高工程建设领域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鸿程.《大系统理论及其应用》评价[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9,(03)

[2]刘靖华.地下工程施工力学若干理论及计算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

[3]张志新.大跨径预应力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技术与应用[D]长安大学,2003

[4]韩永利.最小二乘法在混凝土斜拉桥施工控制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4

[5]杨俊.基于影响矩阵的大跨桥梁合理成桥状态与施工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6]任凯.港口工程施工过程仿真分析[D]天津大学,2005

[7]刘奎建.向家坝水电站地下厂房系统施工仿真与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4

[8]聂盼红.串联开排队网络系统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4

[9]周海晶.工程项目投标决策的技术经济评价研究[D]四川大学,2001

土木工程施工概论篇10

【关键词】土木工程;持续发展;对策

一、土木工程的概况

土木工程是与建筑学有着密切联系的,它是一项与生产活动息息相关的学科,随着国内外的不断发展,土木工程专业也不断发展起来,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土木工程是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国家投入很多精力与时间,土木工程的特点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因此土木工程的规划修建必须全方面、协调考虑着眼于大局;土木工程对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营销较大;土木工程建设工作条件复杂,技术难度高;规模大、工期长、投资多、收益随机,因此土木工程在修建前必须严格考察,修建过程中严格遵照有关程序及标准进行。

土木工程与环境密不可分,对周围的环境造成长远影响;因为在建设的过程中要使用很多的材料和制品,这是建设的物质基础和保证,涉及到道路和桥梁,都是用不同的材料设计之后再经过加工而成的。目前我国处于发展阶段中,土木工程在我国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持续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各方的重视,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国家及人民的利益。

二、水利工程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土木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般情况下,土木工程的前期准备下,要到现场进行勘察,合理的安排人力物力,对周围的环境和风险要考虑在内,做好应急措施,不要讲土木工程的发展建立在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对意外情况做好应急措施,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对照图纸和合同文件,时时刻刻注意施工的进程。还要考虑施工的质量、成本和安全信息。最大限度的节约施工成本,尽量回收可利用的资源,减少材料的损耗。理论上,土木工程的发展能够缓解生态环境恶化、缓解旱涝灾害、改善周围绿色植被的生长、减少水污染、满足人们生活需要,但是在现实情况中,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中没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负担,例如:大量水体聚集造成上游土地被淹;地壳结构变化,引起地质灾害;以及河道改变、水质变差、土壤恶化、珍稀动物生存环境受到威胁、人员迁徙造成传统文化受损、历史古迹遭到破坏等等负面效应,总而言之,土木工程的建设就是人主动改善自然的同时对自然的破坏人认为改变。

2、土木工程规划设计不科学

土木工程在设计实施前,相关技术人员要对周围的地貌、地形、植被等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综合考量评估后再进行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土木工程规模较大,加上技术人员有限,因此容易造成考察不充分、不全面、不细致的问题出现,导致规划设计的方案不够科学合理,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没有预见性,设计考虑的不不周全影响工程的使用期限和质量,不利于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3、土木工程方面人才匮乏

土木工程是一个庞大的、错综复杂的系统,从设计到建成以及后期的维护,都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与管理,因此需要大量的设计、施工及维护人员,但是我国现有的土木工程相关人员较少,且专业知识、技术水平有限,导致设计规划与实际不符、施工过程中缺少技术监督,技术支持不到位导致工程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对生态环境破坏加深,土木工程在建成使用过程中,由于专业维护人员较少,因此不能定期的检查与维修,致使部件老化,最终导致土木工程使用不合理,使用时间变短。

三、实现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维护生态平衡

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顺应自然规律,符合国家大政方针,因此土木工程在建设规划中,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思想,在修建土木工程时要尽量减少土地、植被破坏,采用边施工边治理的方法,保持植被覆盖率、恢复土壤养分、维护动物生存空间;考虑河流季节性流动问题,兼顾河流的河道流向,保证河流沿岸的水文环境;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坚持节能减排,降低污染,减少对周围环境及水质的污染;施工完成后要对土木工程周围的环境从新进行科学的调研,对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地区,要加以保护和还原,保持地区平衡。

2、做好规划设计

土木工程是一项耗时耗资的大工程,因此土木工程在施工前要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及选址,从整体着眼,全面考虑、注重细节,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生态环境,既要保证土木工程的质量也要坚持维护生态平衡,组织专家团队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彻底的严格的考察评估,对于施工过程中及土木工程建成运行后的问题进行科学的预见,最终总结出施工及后期产生的难点,在进行逐步的攻克,完善设计方案,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督、审查力度保证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及质量,达到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

3、加大力度培养土木人才

面对现如今我国土木人才短缺的现状,国家要积极鼓励高校及民间办学机构,设置土木工程相关课程,培养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施工能力和面对问题时的解决能力;对于土木工程的后期后期维护及使用操作人员应对进行专业化的细分,按照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培训,加强后期维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实力和工作能力,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只有人才素质的提高,才能贯彻执行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我国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需从多维护生态平衡、科学规划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协调发展,才能提高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综合实力,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民。

参考文献:

[1]闫海成.略论我国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学术交流,2010

[2]李平忱.我国事业的科技发展与改革[J].才智,2010.

[3]李磊.二十一世纪土木工程发展探索[J].当代建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