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篇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篇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8:16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1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程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回顾,提出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上,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二要促进生态农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

引言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有着世界上最广泛的农民大众,拥有全球最广阔的农村,“三农”问题日益成为中央及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三农”问题能否得到较好的解决,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农业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无疑是解决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重要的经济、技术和制度基础。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方向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方向,应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农副产品产量,在满足社会供给的同时,建立一个结构良好、功能齐全、效益巨大、环境优美、科技先进、资源可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系统。

1提高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

1.1综合利用资源,极大地提高初级生产能力

初级生产从本质上讲就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迄今为止,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能源和物质基础。有了初级生产才有可持续的多级、多层次生产。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资源、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有计划地开发荒原、荒滩、荒水,提高林木植被覆盖率,增加资金和物质投入,增强农业抗逆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业比较效益,最大限度地增加农产品的供给水平。

1.2保护生态环境,使经济效益与生产效益高度统一

农业持续发展的目的是既要合理利用、配置资源,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比较效益,又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保持生态平衡。农业持续发展要求有长远目光,保护与改善、治理相结合。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其实“吃山”的前提应是“护山、养山”。“吃海”的前提是“护海、养海”。要立足长远,不能“竭泽而渔”,要保护、培植资源。做好资源的增量文章,防止“越砍越穷、越穷越砍”,或资源受破坏、枯竭后再采取补救的被动作法,以免造成恶性循环。

1.3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持续农业

农业持续发展手段是形成技术密集型农业。邓小平同志曾说“农业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要推广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大力引进新技术武装农业,使农业持续发展成为单项科技成果组装配套的基地。随着农村知识密集程度的提高,逐步把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农业转化为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持续农业,实现农业—技术—资源—社会良性循环的复合生态系统。

2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

2.2加强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

①减少和消除化肥、农药、农膜和剩余残留物造成的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②有效地治理集约式家畜养殖的粪便和农畜产品加工厂废弃物对农业环境的危害。③预防和治理农业生产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方面,应在控制农业污染废弃物排放总量和单位产出所产生的污染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产出效率的提高,合理利用环境容量资源,实现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充分协调,达到双赢的发展目标。

2.3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战略选择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选择应该遵循二重标准,即适宜性标准和可持续标准。适宜性标准指的是选择适宜的技术。应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生态、社会、技术、投资等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技术类型;应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为主导,选择有效的传统农业技术、有效的工业式农业技术和有益的替代农业技术,实现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适宜结合;应跨越单一的农业技术科学,实现多学科领域适宜技术的组合和创新。可持续性标准指的是农业技术选择要符合持续性、发展性、公平性和共同性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应选择低污染或无污染并有助于生态良性循环的“清洁”农业技术,较少或不会造成水土流失、沙漠化和盐碱化的低副作用农业技术及其他生态良性化农业技术;应选择可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效率的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者收益的技术、提高农业市场系统运营效率的技术、提高农业消费系统产品利用效率的技术和提高农业管理系统的管理协调效率的技术。

2.4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战略选择

2.4.1农业法律、法规和农业经营管理体制层面的战略

①建立完善、配套的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②建立完善的农业资源科学管理制度,包括农业自然资源环境的定期普查、动态监测和信息化管理制度,农业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环境资源核算和资产管理制度等。③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市场流通体制、消费管理体制等。

2.4.2农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层面的战略

①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目标的农业综合发展规划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利用、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农产品消费等领域的发展规划,使之成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②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目标的农业发展政策体系,包括: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政策、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政策、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价格政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财政政策等。

3总结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我国21世纪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的依托。实践证明,要在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条件下,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生产高效、保护环境、产品安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关键在于正确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高旺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策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2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内涵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中重要的一环,作为我国第一生产力,农业自古便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落实农业经济中可持续发展手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广义上来说,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目标在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同时,确保能源、土地和森林等众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再生,并保证其利于子孙后代繁衍生息。然而,将其定义在农业可耻系发展战略之中,其实际定义却又有了全新的不用解释。当前我国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对农业生产技术及方法的变革,确保有效利用当前现有资源,并在不破坏农业基本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保证整体农业发展可持续、有效、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其不但注重农业生产本身,也将农村经济建设、农民意识培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等众多内容涵盖其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并利于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稳定和谐发展的全新经济发展政策。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中,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经济与社会形态与生态环境完美契合,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转型,最终形成良好的“绿色农业”经济产业形势,促进并推动整个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完成,并最终促进全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化发展。

2.农业经济可持续化发展目标

可持续化发展战略对人类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而言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推动人类生活由原有铺张浪费、任意破坏逐渐转向节约环保,促进持续发展,不仅为改善人类现存环境,甚至对人类未来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推行与操作过程中,时刻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基本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现实目标。该目标是以生态环境建设与科学技术水平相契合为前提,确保农业经济发展时刻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推动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稳步结合,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地位。由此可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刻坚守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先进科技的巧妙融合,并结合人们环保意识提升,最终建设处可持续的、可再生的农业经济体系,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基本目标。

3.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价值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社会与环境建设而言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在推行与落实期间,将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化建设。当前,细致探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存的具体价值可以发现,其重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可确保农产品的稳定供应,从而满足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基本物质需求。众所周知,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支撑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便是物质需求的满足。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也是为确保人类发展中物质需求的满足。然而,当前社会发展中,物质需求的质量与数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生态、重产重质对人类生活需求供给而言,意义重大。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证了物质供给满足人们需求,并同时确保持久供给的可能性得以实现,对人类发展进步而言,拥有实际价值。其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个人收入稳步提升,确保农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带动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并确保农产品收益日渐提高,从而保障农民利益获取,进而有效保障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三,捋顺人与自然间不可逆转关系。人类作为生存与自然之中的社会群体,其依托于自然的基本关系不可逆转,在长远的历史思考与社会实践中,人类创造了诸多奇迹,却终究跳脱不了生活于自然中的规律之内,因此,和谐共存、理性融合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是符合于自然规律,又配合当前人类发展而言,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手段,因此,确保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于农业经济发展之中,拥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必然性

纵观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局势不难发现,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为例,欠发达地区在农业生产模式上主要仍然沿用传统的农业经济生产方式,这类方式在技术水平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而起粗放式发展现状不但使生产效率呈现地下状态,同时在人口、劳动力分配等问题上也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科学解决。由此可见,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早已不适用于当前社会需求,其不但无法满足人类对物质的需求,甚至大大制约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脚步,增加农民本身负担,并迫使大量农业生产劳动力外流,无法支持当地农业发展进步。与此同时,传统农业又具有典型的人海需求,其要求参与农业生产群体的数量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满足一定的生产需求,因此促使当地人口数量产生膨胀式发展。然而,有限的劳动生产状态,又迫使部分新增劳动力时刻被窘迫现状压制,不利于其发挥本身能动性,促进整体经济增长。最后,碍于发展手法不客观,资源环境破坏浪费严重,造成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森林砍伐和水源污染等多种情况,从而恶化了生态环境,降低了产品质量,严重损害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化农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农业的诸多缺陷。首先,其确保了劳动生产规模与劳动生产效率,从而大大满足了当前社会人们对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其次,其解放了剩余劳动力,并确保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产品数量,以化肥、农药和地膜等众多科学手法,大大提升农作物产量,实现反季节蔬菜、水果上市,有效推动了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最后,其高密度、专业化生产模式,为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在产品营销、运输、销售等环节大大节省了农产品生产方负担,可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增长。然而,在短期收益成果显著之后,现代化农业面临着长期发展中必然需要面对的问题,农药、化肥使用过度而导致的土地结块、碱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的,农药残留、环境污染、地膜废弃后导致的土地污染等问题已经影响到种植土地、地下水等多个方面。因此,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无限收益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思考,这种杀鸡取卵,舍本逐末的方法是否真的科学,是否有益于人们发展。由此,探寻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需求。该发展模式应以农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确保经济发展的延续性与可再生性。由此,可持续发展策略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针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可持续发展原则,确保可持续发展落实成为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展法相。生态农业建设,有机农业开发,将自然与农业有机结合,从而打造符合生态需求的农业经济形态。由此可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提出拥有一定的必然性,其是应时代需求而生,为时代需求服务的重要策略。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改善令其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健康与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落实与推广成为当前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表现。

三、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手段

1.不同发展情况下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世界范围内均得到了高度重视,在此其中,发达国家应对当前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与食品安全问题,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中开拓出属于自己发展形势的战略策略。随着对社会形态与自然形态的深入了解与研究,发达国家总结出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维护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因此其在本国农业经济发展中采用了全新形式的低投入农业战略,从而确保农业投入更加趋向于信息投入、管控技巧的科学性投入、借由生物本身的调节协作机制,最终达到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与自行调节。在该投入战略中,人为因素被尽可能降低或消除,全力依靠自然本身来达到生态再构造,环境再建设目的。相较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无论在发展技术与手段上,抑或是扶持资金来源都无法与发达国家同日而语,因此在战略选择上无法借鉴或复制发达国家成型模式。针对以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确保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需要符合当前自己本身国情。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计划制定过程中,着重于强调在本国国内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致力于食品安全保障、农村综合开发、生态资源保护为主要发展目标,从而推出扶持落后地区经济建设、落实生态环保建设与农业科技发展融合、敦促农业管理机构创新环保农业技术、培养农村从业人员环保意识培养等多种角度出发,正确打造符合发展中国家基本国情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2.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基于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迎合当前国家国情,通过“因地制宜”原则,切实打造了符合我国当前基本国情,适用于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质战略。第一,生态农业。剖析生态农业,其主要侧重点在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着眼点,探索并实践出与生态环境相平衡的实际体系,借由不同区域的不同优势,通过协调发展、再生理念植入,最终达到科学与生态的融合,确保环境科学良性发展,促进人类活动与自然活动的和谐共生。第二,三色农业。所谓三色农业,其将农业按颜色划分,以绿、白、蓝三色代表。分别指以绿色资源为主,借由土、水、光、氧为生存条件的畜牧业生产。该类生产以自然为依托,确保与自然和谐共生,彼此互惠;以微生物科学为基础,借由生物工程研发“酵母”“酶”的白色农业。该类农业深入探索发酵与酶菌利用,从而实现有机降解与资源分类;以陆路资源顺延至海洋资源开发,从而探索出全新形式的农业生产形态,借由科学合理开发,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三,精准农业。精准农业其重点针对我国大部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借由先进科技对相关土地进行远程信息分析,遥控及变率处理,并针对相关问题做出相应解决方案,从而确保对所监控地区的精准化指导与调整,从而实现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科学性,保证环境、人力资源调配得体。最后,集约型可持续发展农业。集约型可持续发展主要针对我国人多地乏,资源不足情况,以提升土地使用率,确保农业生产整体性提升,保证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有效重组,实现投入最小且收益最大。与此同时,集约型可持续发展战略可统一调配与指导相关组织者,确保整体发展的科学与环保,从而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作用。

作者:申俊玲单位:南阳师范学院经管学院

参开文献:

[1]董传岭.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2]袁久和.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评价与发展对策[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1).

[3]贾苗.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3(19).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3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途径

0前言

一直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始终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农业经济也被视为我国的民生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坏境与自然资源都遭到了一定的破坏与损耗,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则必须确保未来农业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只有选取科学可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可解决我国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难题,进而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科技能力非常低

由于长期的贫困生存环境的影响使得农民综合素质一直无法提高,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只有一少部分完成了高中学业,也就是半文盲、文盲比例达到半数以上。在农村教育中,九年义务教育执行并不是非常理想,大多数学生无法完成基础学业。与普通高中相比,职业教育在农村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大部分职业学校都是原高中改制而来,缺乏专业性,教学缺乏吸引力。此外,由于相关农业科研机构存在着动力不足,科研水平不高,农业科技研究人员缺乏农业服务方面的意识,农业投资效率并不是非常理想,农村资金也呈现出外流的形式,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1.2缺乏现代化信息获取能力

时代的不断发展促使信息技术不断进步,这就使得人们对社会各行各业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进行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稳定发展,这就需要转变传统的发展思路,不断的丰富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将农作物进行有效的推广,在农业资源信息获取方面,则存在着滞后性,仍然采用原始销售方式,农产品种类较为单一,农作物发展空间非常的狭窄,农业经济发展缺乏整体发展的潜力以及发展的实力。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不断加大,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并不是非常理想。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分析

2.1加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识

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农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有效协调,提升人们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意识,实现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乡镇领导工作部门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强化生态环境方面的意识观念,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制定规章制度,不断的加大对生态环境发展的实际保护力度。乡镇管理工作部门需要号召农民加强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认识,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以及其他的农业类生产过程中,注重环境资源方面的保护工作,不断的加大实际保护力度,保证耕地不被随意的侵占和破坏,防治水土流失,为土地使用提供便利,为森林资源以及水资源等提供保护,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尽可能降低损耗,提高更高的经济收益。

2.2注重农业经济发展转型

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丰富农作物种类,引进多样化的经济作物,同等土地面积下,不断增加农业的产出性效益。在进行农业种植过程中,需要选择科技含量高、高效益的农作物,提升农业的种植效率。需要不断的发掘农作物附加价值,借助深加工的方式来进行销售,提升经济效益。在进行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农业分配比例的合理性,还可以适当的加大在林牧业方面的比重,加快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发展布局的合理化。农业经济发展中,需要注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开辟,根据农村条件来实现农村资源的最大化发掘,为农村经济发展寻求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型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市场调查的科学性,从更加长远的角度入手,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分析以及预测,扩大发展空间,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农村经济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集约化的发展形势,转变过去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实现集约化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有效转变,树立市场化的农村经济发展意识,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资源

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大在农业资金、人力以及物理方面的投入,提升农民整体性收入,为农村发展尽可能保留劳动力,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大在资金方面的投入,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方面的专业化培训,不断拓宽农民事业,转变传统农作物种植理论以及农作物发展理念,实现农作物在种植结构方面的合理化。乡镇企业管理工作部门需要加大扶持的力度,为农业种植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加大在资金方面的投入,提升乡镇企业的发展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经济长效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网络布置,让农民能够利用网络来实现现代化学习,利用网络媒体来关注农业发展动态,对农业总体发展提供基础的判断。在进行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利用网络信息拓宽农产品实际的推广力度,避免出现大收低收益的现象,尽可能减少在对外销售方面的运费,拓宽销售途径,提高整体收益。此外,还可以借助信息网络技术来丰富农业信息,注重潜力农产品的发掘以及引进,降低市场竞争力,扩大农业收益。

2.4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即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成果以及农业本身的良好生态系统,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遵从整体大局观的循环再生理念,再通过一些类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合理地去调整农林牧副渔的生产结构,从而形成生态与经济的完美互补,促进人类与生存坏境的和谐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5发展集约型农业

中国属于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发展中国家,基于这一国情,我国学者提出继续集约型可持续农业的概念。集约型农业是把一定量的劳动力和成本,集中投入到有限的土地中,运用集约经营手段开展农业生产。集约型可持续农业主要表现为加大力度推行农田基础建设,发展灌溉,科学施肥,改造低产田,运用农业新技术,选取优良品种,实施机械化生产等。

2.6结合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有着巨大的联系,科学技术的运用同样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运用,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追求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科学技术水平,利用科学知识与技能维持农业的产量。例如,科技的利用能够大大降低人力资源,提升生产的效率;同样,利用科学的计算能够帮助当地农民获得最大化的利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科学技术的运用,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源,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三农”问题一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中央及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需要解决好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为国家稳定、社会和谐提供保障。从目前发展来看,我国正是处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地区经济以及科技等方卖弄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农业经济发展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这就需要调动社会各方理想,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为了能够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城镇管理工作部门需要了解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农民生态保护方面的意识,不断的调整农业经济发展结构,加大在农业经济方面的投入,借助现代化信息,实现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联寿,李泉泽,贾志森,张素珍,智建奇.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J].山西农业科学,2004.32(01):93-96.

[2]李芒h.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357-7358.

[3]张桂荣.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经贸,2015(18):69.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4

1980年,联合国规划署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战略》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该理论强调协调发展,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注重综合性资源、环境、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后影响深刻,在经济、环境、农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1994年,我国提出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县域经济介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之间,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层单位,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注重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其核心思想为发展健康的县域农业经济,将农业发展建立在生态、绿色、环保的基础上,注重农民参与和社会公正。

二、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近年来,面对我国农业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发展水平地区差距大等问题,我国提出了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业县域经济的总体战略,同时,我国政府持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坚持县域农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再生发展。我国充分重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纽带作用,坚持“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周围乡、镇、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安排农业资源”的原则,发挥县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此外,我国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扩大县域发展自”的战略,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我国推动实施了县域经济互动协调发展战略、基础项目带动产业链条战略、农业人才激励战略等措施,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县域经济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整体势头良好。

三、县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1.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农业产业发展相对粗放,整体附加值较低,则一直是困扰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实现县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应该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依托先进的农业科技,建立政府、农业科技人员、农民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发展体系。一方面,关注生产工具改进、良种选育、施肥技术、防治病虫害、遗传基因改良等方面的农业进步,加速农业科技的渗透,努力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引进农业科技方面的高端人才,通过人才激励和牵引机制,推动产学研一体发展,鼓励农业技术创新。此外,针对新的农业科技,做好对农民的相关知识培训,将农业科技的创新性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2.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下,资源变为农业产品后,剩余的资源就会成为废弃物被丢弃,而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下,资源转为为产品后,剩余的部分还能够被再利用,从而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目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不仅节省了资源,还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这在县域农业经济中尤其适用。例如,某县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试点探索“五位一体”的农业生态园综合管理模式,将农作物与富含高蛋白的黑麦等经济作物进行套种,并在生态园中发展循环经济,所种植的玉米、甘薯等的秸秆粉碎后不直接丢弃,而是通过青贮、氨化等方式处理后饲养牲畜。农业生态园中动物产生的鸡粪可以喂养水产动物,猪粪通过沤化可能产生沼气,沼气能够用于照明、除臭、防治寄生虫等,循环经济的发展符合经济、环境、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在试点园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我国县域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配套服务设施跟不上的问题,而且各县间经济水平、产业分布、农业发展等情况不同,还存在服务水平的差异。要做好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完善配套的服务体系,依托各公共服务机构、经济合作组织、县域领军企业等力量,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配套体系,促进县域农业协调发展。首先,要不断完善农村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专职部门收集涉农信息,建构“三农”信息资源库,促进各个农业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给县域内各农户提供准确、及时、科学的农业发展信息。其次,在农产品监督方面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做好农产品检测服务,针对假种子、假化肥、假农具等情况,加大监管与执法力度,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打造健康、诚信、公正的良好氛围。此外,还应加快大型农业物流项目的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实现农产品的顺畅流通与配送。在农业金融服务方面,政府也应给予适当倾斜,鼓励农民创业,提供小额低息贷款。

四、结语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5

在欠发达地区,主要存在的是传统农业经济的模式。传统型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技术发展缓慢、粗放式发展、效率低下、人口问题突出。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普遍存在于欠发达地区,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形成对劳动力的依赖,拉动人口的膨胀式增加,而农业资源的有限性形成了对新增劳动力的抑制作用,这种恶性循环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同时,农业资源的不足,致使欠发达地区的人们为了生存,会形成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围垦湖泊等行为,以扩大土地面積,这无疑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目前,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是现代工业式农业,即是一种资本高度密集、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相结合的,以机械和农业化学品为主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对农业环境和生态的严重破坏。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像化肥、农药、农膜等残留物污染和破坏了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正常循环;二是规模化经营的家畜养殖场的粪便、农产品加工产的废弃物以及农业生产消耗遗留的废弃物严重污染和破坏了农业环境;三是地下水、化肥和农业机械的过度使用,使得土地盐碱化、板结问题突出,土地面积大幅缩减;四是农药等化学品的使用使农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同时在农药、化肥等化学品的使用过程中,对人体的伤害也无法避免;五是人类对农业资源的过度索取,造成土壤沙漠化、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以上种种问题是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相违背的。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发展科技型的特色高效农业。一是鼓励科研机构和技术人员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技术研发,集中力量攻关,要在特色高效农业综合开发技术和高产优质配套生产技术等领域进行突破。二是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三是健全机制,留住农村科技人才。政府要加快机制创新,培养和留住农技人才,出台一些激励政策,用机制引进人才,用待遇留人才,让更多农技人才安心为农民服务。 

政府加强对特色高效农业的引导和扶持。一是政府要加强对特色高效农业的认识,强化树立农产品的特色意识、质量意识和高效意识。要把无公害、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技术,以及精致高档农作物加工技术作为特色高效农业推广的重点。政府建立特色高效农业示范点,加大宣传,组织农民考察学习,让农民看到特色农业的效益,增强农民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信心。政府要制定实施一些鼓励性政策,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各界补充的全方位农业投入机制。下大力气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特色高效农业生产条件。政府要实施扶优扶强战略,搞好农业发展的服务工作,给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三是政府要发挥金融财税宏观调控引导作用。加大对特色农业补贴,鼓励农民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根据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切实帮助农民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要对特色农产品经营农户和企业给予贷款和税收优惠,从资金、技术和生产保险等方面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 

大力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一是加强贵州农村基础教育,确保落实农村教育经费,稳步提高教师待遇,充实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要坚定不移的地推行义务教育,尽最大努力减少农村学生的辍学数量。二是针对农民开展农业科技普及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可以采取印发技术手册、播放电视教育片、农技人员技术演示、驻点联系等方法,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让广大农民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和管理,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要在农村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强技术培训,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推广农业栽培技术,让科技兴农和人才兴农落到实处。三是政府要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缩小城乡差距,要制定相关激励性政策来留住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定素质的农民留在农村务农,政府要控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加强劳务市场管理,防范农村主要劳动力流失而造成农业经营粗放和荒芜田地等不良现象。 

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加快建设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连接农民和市场的纽带。政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贵州现有资源为基础,选准特色,培育一批有优势有前景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帮扶力度,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扩大龙头企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协同发展机制。建立相关制度来明确企业和农户的责权利,在加快发展的前提下保障双方的利益。鼓励农户以生产要素入股企业,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使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实施品牌战略。以质量求生存,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质检监督认证体系,保障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各环节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四是要从农业产业的内部挖掘产业增率和增收潜力,努力从传统的注重产品数量转向到在数量的基础上提升质量,强调树立质量意识,既要下大力气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又要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培育出一批具有贵州省特色的、高效的、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农业产业。 

三、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的特色高效农业是指充分合理的利用当地所特有的资源、地理、产品、气候、产业等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起来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品牌优势、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模式和未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特色农业是搞好区域经济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在耕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破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难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6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用

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对农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优质化,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各种环境污染以及农产品质量问题接踵而至,而且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开发程度的加大,农产品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与此同时,生态农业应运而生,发展生态农业致力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协调好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对于推动整体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吸取农业发展的相关经验教训,结合生态环保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具体而言,生态农业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严格按照生态学的相关科学原理,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还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并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其次,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促进对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合理的利用,而且还能够保护自然资源并实现增值效应,加速物质循环以及能量转换,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而且,生态农业能够创造出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品种多样的农产品,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再者,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优化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促进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能够避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以及滥用,而且还特别注重对一些可更新的资源采取增值措施,对不具备更新的资源则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从而确保相关的自然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并为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态农业是建立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的重要前提

建立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需要以发展生态农业为重要前提,坚持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为发展目标,通过采取相应的生物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等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还需要坚持以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为出发点,协调好农产品地区性以及结构性过剩问题,对农业生产经济结构做出合理的战略调整,从而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当然在此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农产品的污染问题,确保人们的安全消费,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展生态农业,例如无公害粮食生产作为我国粮食生产区重点建设的生态农业,对于建立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了构建全面的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上,还需要创新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完善生态农业的评价指标、农产品改良技术以及相关的管理认证体系等各方面因素,形成全方位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以及产品标准体系,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二)生态农业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就是要避免以破坏农业生产可再生资源以及降低环境质量作为代价来盲目追求农业生产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努力协调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以及人类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农业经济的现展理论和相关科学技术,从而建立一种具备生态合理性、经济高效性的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这也是生态农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三)生态农业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当前我国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资源短缺等严峻的发展问题,这就严重制约了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然而,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有效的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资源的退化。具体而言,生态农业通过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体系,不仅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还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生态农业满足了市场经济多层次以及多样化的发展需求,通过生产无公害的农产品、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并合理地组织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经济活动,同时结合农业发展的地区优势以及产业发展特点,确定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从而形成一种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加工业为发展龙头的生产加工销售贸易一体化的全方位的发展格局,为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生态农业适应了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需求,尊重了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对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结合农业生产的内外部发展条件,努力完善相关的生态农业发展制度体系,创新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振军.探究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4,21:1011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7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1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1有利于找到一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2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值,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

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值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2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农户+公司”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2.2生态农业是改进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障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的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2.3生态农业是建设农业生产和科学管理技术体系的保障

2.3.1总体思路。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居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2.3.2主导产业。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生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建立起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型技术保障体系。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农业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如何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如下探讨。

一、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一些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趋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之后不断深入。

农业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农业系统,把农业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等融为一体,使农业生产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中。农业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多种产业的组合性、资源利用的立体复合性、废弃物循环的生态性、技术体系的复杂性及经济运行的社会性。农业循环经济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要求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在环境方面要求低污染甚至无污染,达到环境与人类农业生产的和谐,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农业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农业发展模式,其根本目的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该模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能够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进入现代农业后,一些生产活动导致了农业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农业资源枯竭、经济效益下降等现象。这些问题如若不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循环经济原理与方法将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原因在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资源方面,可通过立体种植、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及短缺资源的代用等措施节能降耗和节流开源,实现农用资源的合理利用,延缓资源的枯竭;在生态环境方面,可通过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污染的产生、迁移、转化与排放,降低整个农业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农业推行循环经济是推行工业循环经济、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性的基础环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可行途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具有紧密相连、水融、密不可分的特点,因此农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能够很容易地实现物质循环,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说,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农业产业系统是由种植业系统、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所构成,这些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具有整体性特征,而这正是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也正是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决定着必须推行农业产业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当前,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主要表现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植物激素等化学药剂,重用轻养、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工业三废污染严重等,这些因素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土壤板结、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导致农产品中重金属、化学农药残留量、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大大超标,严重危及人民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安全。另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科技落后、认识不足、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等制约因素。

四、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1.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首先,要治理点源和面源污染。点源主要是指乡镇和村办企业的污染源;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农药、化肥、塑料覆膜等造成的污染。当前,要关闭农村小造纸、小化工、小冶炼等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企业,消除污染源。同时,利用生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大幅度提高水肥利用率,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有效减少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其次,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要切实保护好耕地,注意用养结合,抓好秸杆还田和绿肥种植,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合理轮作,降低土壤养分消耗,促进养分平衡和积累。再者,要加强绿化。当前,应合理利用各种土地资源,大规模植树、造林、种草,发展农田林网,减少裸地面积。同时要加强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草场改良,防范旱、涝、风、沙等自然灾害。

2.建立健全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农业管理体系

(1)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规程和相关体系。德国于1996年10月颁布了《循环经济法》,该法立法宗旨是促使更多的物质资料保持在生产循环圈内,值得我国借鉴。当前,我国应首先按照循环经济农产品标准,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建立健全相关标准体系、执法体系和监督体系等,条件成熟时再颁布一部关于规范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法规,做到有法可依。(2)健全相关保障和激励及补偿政策。由于循环农业无法增加外源营养要素投入,一般会减产,因此,必须从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支持、技术上指导,以提高农民发展循环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对循环农业生产区制定优惠信贷、减免税费、直接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从事循环生产,从而实现农业、生态和经济的有机结合。(3)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把农产品检验服务,包括一般检验服务和为健康、安全、分级或以标准化为目的而进行的特定农产品检验服务,以及检验检测研究等,作为一般性政府支出,纳入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另外,在循环农业产区、农产品经销市场和出口环节,制定农产品免费检疫检验制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3.健全农业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于农业循环经济追求的目标是高效益、无污染、再循环利用,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更多地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建议采取如下措施:(1)注重农业科技开发。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及应用,优先发展先进、适用的关键技术,如:绿色耕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林牧品种遗传改良技术、“绿色”化肥技术及其他现代高科技环保生物技术等。另外,要借鉴吸收国外电子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同步辐射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2)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在能源方面,日本特别注重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我国也应大力发展农业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等,既能实现节能,又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3)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①要推广农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②要推广农业生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采取秸杆堆肥还田,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农用地膜回收利用等措施,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③要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技能培训。

4.广泛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支持和帮助,更需要广大农民的自觉参与。因此,政府应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力度,把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农民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农业生产方式,把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废弃物再利用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逐步变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广大农民真正树立起现代农业的系统观、经济观、价值观、生产观、消费观,真正意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5.加大农业循环经济配套设施建设

在投资方面,政府应增加投入,促进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额大、外部经济效益显著,所以各国政府历来都重视对农业基本建设的直接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例如,以色列政府承担了改造和开发沙漠、兴修水利设施的投资;韩国政府则直接投资修建农村道路,以及供水、供电、通讯系统和农村社区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借鉴国外经验,我国政府首先应继续抓好大型水利工程、农田水利设施等建设,建设一批旱田节水灌溉、水田标准化等基础设施项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其次,要加大农村通讯、信息、市场和气象服务等投入力度,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9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306-01

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作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其持续、稳定的发展,直接决定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只有真正的做到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丰富资源,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由以往提高农民收入,逐渐的加入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任务,建立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已经成为了重要战略规划。

1生态农业的特点

1.1生态农业兼具局限性与开放性

由于现如今,我国在生态农业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技术手段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要求。所以,我国必须要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并结合我国地广人多的现状,使得我国的土地面积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先进的技术开发土地资源的同时,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要保障生态农业的经济利益,又不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1.2生态农业系统具有有机性

为了保证农i生态系统能够有效的运行,在生产过程中技术与管理人员就要各司其职,合理的运用生产技术,使土地资源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所谓生态农业,就是要农业生产与保护环境同步并进,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在土地上面进行农作物生产,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利用率。

2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可以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能够有效保护农业可再生资源并及时对环境质量进行改善,并确保更好地推动农业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农业的宗旨和理念,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及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够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2.2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我国对农业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政策上加大了倾斜的力度,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有了较大的变化,农民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农业人口数量的增加及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这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农村水资源及耕地资源被污染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恢复,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弱病残人员,这对农业生产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地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构建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快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3.1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通过深入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地处理好农业生产和资源环境间的关系,避免通过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发生。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减少化工产品的使用频率,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发展生产技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的问题。保证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发展,选择适合生态农业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降低能耗,减少对化工产品的依赖,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有效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3.2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从生态的角度出发,了解农业生产规律,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据因地制宜的理念,调整和优化当前的农业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各部门需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经济活动,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地进行。在农村地区有效发展环保产业,并且带动其他的产业,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开发出更具有生态效益的高附加值产品,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政府出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3.3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保证生态农业市场的平衡,政府需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生产绿色产品,并且指导农民将绿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开展规模化的农产品经营试点,转变农业生产结构,放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在此基础上,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严禁乱砍乱伐的行为。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我国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3.4大力发展和优化农村地区的环保产业

在农村地区建设和发展环保产业是具有优势条件的。通过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带动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的进步。并且在发展环保产业的同时,还能够与外部的生态环境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即“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开发和销售环保产品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使农业的生态化道路更加宽阔和平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与资源节约与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的优惠政策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道义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动力。

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因素,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这项任务是艰巨和长久的,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还要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的法规制度约束力,保持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涂洪强.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29):249.

[2]谢梅.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4(18):11-12.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10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策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中,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从农业生产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角度,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为总体思路,按照生态学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达到资源的低开采、低消耗、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有利于解决资源、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单环式”反馈模式,依靠的是高强度开采消耗资源、高强度破坏生态环境,而循环经济是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向循环式”反馈模式,通过构建农业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循环体系,使得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成为另一个环节的投入,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程度。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系统,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作为指导,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自然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实现“投入品―产出物―废弃物”的循环综合利用,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为载体,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遵循生态学规律,构建物质和能量循环流动通道,使生产的各环节、各产业链条之间建立互补的共生关系,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并根据“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充分利用农业的可再生资源,实行集约化经营,带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使农民真正认识到农业循环经济必然替代自然经济和传统经济,让广大民众意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尽快实现传统农业经济观念向农业循环经济观念的转变。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要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观、价值观、生产观、消费观和生活观。在发展观上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原则运用到农业产业升级的具体实践中,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各环节,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经济增长模式;在价值观上将自然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觉维持良性的生态系统,要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在生产观上要求节能降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消耗和废物综合利用,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合理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经济增长模式;在消费观上树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观念,大力提倡各种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减少废物最终处理量,注重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在生活观上尽量减少环境污染,限制将不可再生资源作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消费,注重对垃圾的处理,推进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推广节水、节电、节能等技术。树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良性循环,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模式。

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必须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场农业变革,使农业从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为新的生产方式,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农业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但还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所以,着手制定资源循环利用、开发安全优质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严禁有害化学品的滥用对改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参与主体在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法规与标准、行业市场准入机制,实行绿色产品标识制度,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规,尽快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定与循环经济基本法配套的法律法规,如《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废弃物处理法》等。抓紧制定与《清洁生产促进法》相衔接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加快《循环经济法》的制定及实施,明确循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指导原则、规范体系以及法律责任等,作为调整循环经济的基本法律依据,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回收和使用单位以及消费者对废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法律义务,通过法律法规以确定循环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确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权利与义务。尽快制定并颁布农业清洁生产管理办法,制定乡村环境清洁标准和农业清洁生产标准,建立公众和社会组织、新闻媒体、执法机构组成的监督体系,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监督机制。

三、注重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

农业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农业经济的根本变革,其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使农业发展始终同最新科技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科学技术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开发、运用与推广,大力开发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提高农业经济生产过程中各种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推广低消耗与低污染的新型科技,开发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新技术,推行绿色生产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开展资源节约、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开发废弃物再生利用、再生能源利用、农用水合理回收、生活垃圾资源化等循环利用技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农相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率,重点在节能减排、农业清洁生产、沼气开发、科学施肥、生物防治、绿色栽培、健康养殖、节水灌溉、抗病虫转基因农作物品种等层面开展集成创新研究。多种途径加大对农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快农业知识更新的速度,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循环经济专业人才,创新农业科技投入方式,走市场化和集约化的道路,动员和鼓励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农业科技。将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纳入中长期科技规划,确立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原则及工具、方法,研究开发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平台性和共性技术,实施农业科技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探索农业科技研究,实行农业循环经济。

四、加大农业循环经济资金投入

制定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投入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实现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农业循环经济的飞跃。及时调整国家财政分配结构,使之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增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用于开展乡村生态建设规划、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小型试验示范活动的补助,对发展规划中选定的建设项目,应在资金上有选择地给予必要支持。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农村投资建设生产基地,配套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的设施条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筹措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资金,积极探索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应鼓励金融机构通过低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财政贴息等方式对有利于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对那些技术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以及对环境污染小的农业循环经济企业实施财政补贴政策。建立创新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采用倾斜性的金融政策措施,建立起金融机构与民间资本进入农业循环经济领域的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以促进农村循环经济资金投入的稳步增长。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所造成的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已经向我们发出了严重警告,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强调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农业发展模式。以推动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农村生活清洁消费为切入点,推动农业生产技术模式和组织方式的变革,构建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提高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农业资源以及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地节约资源、保护耕地、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拓展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谐发展,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郑学敏、付立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0(3).

[2]刘芳:关于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35).

[3]刘浏:发展生态养殖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J].农业经济,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