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传统文化根基十篇传统文化根基十篇

传统文化根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3:15

传统文化根基篇1

[关键词]府学;文化主人;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4-0036-05

行走在府学胡同小学(以下简称府学小学)的校园里,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深邃文化的滋养。府学初建于元末明初1368年,初为大兴县学,后为顺天府学,与教育结缘已有640余年。现在的府学小学仍完整地保留着殿(大成殿)、堂(明伦堂)、阁(魁星阁)、祠(文天祥祠)的古代学宫建筑风貌。孔庙传达的儒学精神、文天祥祠传递的豪迈气节,都是府学小学丰富的教育资源。多年来,我们一直以学校文化建设为使命,致力于“文化立人”的思考和探索。

一、府学小学文化立人的思考

“文”字的本意就是纹理,引申为有条理、有秩序、有美感的事物。“化”字是直立和倒立的两个人,象征着重大的变化。“文化”就是“以文教化”,并通过稳定的精神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表达。保护、传授、推进和丰富知识与文化,是教育的使命。

在思考府学小学文化立人的问题时,我们首先就要回答“用什么文化立什么人”的问题。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府学文化的发展之根

中国传统文化是府学文化的奠基之源,为府学小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府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穿越了640余年的时空。“爱国、向善、崇礼、尚学”,是府学圣人先贤涵养出的府学人特有的文化气质,是府学文化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

爱国――从小树立报效国家的信念。

向善――具有正直勇敢真诚善良的人性之美。

崇礼――文明有礼、举止高雅。

尚学――见贤思齐、学而不厌。

(二)先进的现代文化是府学文化的发展之源

时代在发展,文化在生长,现代文明为府学文化的升华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世界是平的”,在开放、多元的当今时代,全球化意识、信息化意识、社会化意识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我们始终坚守文化立人的办学理念,在注重培养儿童认同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注意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尊重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把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素养、现代意识的合格公民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

“吸纳、合作、责任、进取”,是学生现代意识的核心要素。

吸纳――尊重包容、开放多元。

合作――沟通交流、融合共生。

责任――主动负责、自觉笃行。

进取――不断努力、开拓创新。

(三)府学小学自身的教育文化是学校文化发展之基

640余年的府学教育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文化。府学教育秉承中华传统,将做人做事之道,博学约礼之法,一以贯之。走进府学小学,传承孔子教育思想的向学、善教之法随处可见。“尚山修岳”、“敷礼明伦”、“动静等观”、“魁星点斗”等不仅仅是建筑景点,更是府学小学教育思想的载体,是滋养学生情趣、提升学生素养的无声的教育资源。

例如:“尚山修岳”是学校的一道独特风景,草坪上没有任何警示语,却很少有学生随意践踏。这里不仅印下了孩子成长的痕迹,也渗透着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原来,草坪上设有“不要践踏”的警示牌,但学生视而不见照样进去玩耍。后来,我们在草坪周围竖起了围栏,这时我们发现,孩子们只能在阳光中望着草坪,不能与它亲近。我们的思考渐渐变得沉重起来。孩子们如此喜爱草坪,就应该把草坪还给孩子。终于,草坪完全向学生开放了,我们只是在上面辟出了一条小石路。山石花草围绕在孩子们身边,他们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感悟自然,而我们也在其中发现了环境滋养所带来的巨大的教育价值――校园中的每一块土地,都应该留有孩子成长的足迹,成为孩子们放飞心灵的乐土。

传承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养成“见贤思齐”的自我教育的方式,培养“学而不厌”的行为境界,经过长期的涵养、陶冶,形成“幼儿养性、蒙童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生命自觉,是府学小学文化立人的追求。在继承中弘扬,在融合中发展,府学教育文化为学生张扬生命的色彩、舒展生命的个性而奠基。

二、府学小学文化立人的探索

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校,我们整体构建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学校文化体系,全方位开发与整合文化立人的资源。

(一)营造环境文化,熏陶感染立人

府学的建筑风格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为了在时展中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我们以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当代教育发展为线索,整体设计了与府学初建时间一致的“1368”文化规划体系(如图1),即1个“活”的教育博物馆、3大区域、6大主题中心、8个基地。

第一区域:在以孔庙为中心的古建区,建立古代教育文化区。

建立古代教育文化区,不仅要使师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更要在传承古代教育思想的同时,发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古代教育文化区,有以“敷礼明伦”为核心的府学教育史展,以“府学石学府”为核心的顺天府学碑刻展,以万世师表为核心的孔子教育思想展和石鼓教育文化展、传统文化艺术展。在此,我们力图体现三大教育主题:以孔庙为中心的孔子教育思想主题,以魁星阁、文天祥祠等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主题,以琴棋书画为中心的传统艺术体验主题。

第二区域: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励志中学原址(现为六年级所在地)为中心,建立近代科技教育文化区。

我们在此区域布置了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想展和科技成果展,为学生创设科学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环境,体现府学教育的科学教育主题。

第三区域:以教学楼、园林区为中心,建立现代教育文化区。

我们在教学楼中精选名人警句,整体营造浓郁的学科文化、班级文化、教师文化氛围。我们还在校园中修建了园林景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尚山修岳、“动静等观”、知鱼桥、杏林等,使学生在浓浓的文化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如图1)。

(二)建设德育文化,“德化人生”立人

我们以“德化人生”为理念,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为民之德、尊重他人的为人之德、合作自主的行事之德、诚信负责的立身之德”为目标,遵循传统德育重在熏陶、现代德育重在体验的原则,为孩子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日常性的教育――增进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使其在规范有序的学校生活中健康发展

在日常性教育中,我们注重整体的规划、点的切入与实践,注重

行为的总结与提升。

《弟子规新解》、《府学学生三字歌》、《府学学生风范》等点的切入,《正气万古存》、《送给孩子六十一个……》等系列教材,使学生行为准则得以内化。

我们提倡“见贤思齐”。6岁~12岁的孩子正处在一个易受榜样影响的心理年龄阶段。孔子、文天祥以及古今中外的很多贤人,都被纳入我们的榜样名单。

2、特色性的教育――催化学生道德情感的生长,使其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个性

我们充分挖掘府学的优质资源,将其活化为学生成长的环境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

学习先贤精神。文丞相祠就坐落在我校校园内,我们通过让学生三次走进文丞相祠,在了解文天祥、会唱《正气歌》、了解《正气歌》中的12位历史人物的故事等过程中,将浩然正气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每个学生的品行操守中。

中华古诗文诵读。学生诵读古诗文,既是语言文字修养的积淀,更是在与先哲圣贤对话。学生们从中能受到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

3、社会性实践――引领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素养

为此,我们着力开展一系列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

“日行一善”活动,让学生在善行分享中,在“不以善小而不为”的实践中,扎扎实实增进公民道德修养。

“计算个人成长”活动,是让每个学生通过计算个人成长的成本,感受社会、家庭对其成长的付出,增强其责任意识。

“绿地图小脚丫”绿色环保活动,让学生在调查、走访、绘制社区绿色地图中,了解社区的文化和环境,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文化日计划”,是在六学年内,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文化场所、博物馆、图书馆、遗址公园等处参观游览,在体验与熏陶中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三)构建课程文化,博学乐学立人

我们追求在历史积淀中发掘课程特色,在时展中拓宽课程内涵。大兴县学时期,学校设礼、乐、射、书、数5科;顺天府高等小学堂时期,学校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格致等9门课程。如今,府学的历史已经走过了6个世纪,我们有责任“传承五千年文明精髓,携手五大洲文化精华”。为此,我们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博学”为理念,构建课程改革蓝图。

1、技能类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身体发育、阶段性的性格表现等,开设了有针对性的体育校本课程:六个年级分别增加形体、围棋、轮滑、空竹、武术、乒乓体育技能课。

2、学科拓展类课程开拓学生的思维

学科拓展类课程分为两部分:名家赏析系列和数学思维训练。

名家赏析分为7大领域:文学、数学、音乐、体育、艺术、书法、科学。分别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大文学家、数学家、音乐家、艺术家、书法家、科学家,使学生在学习先哲、名家的过程中,开阔视野、生长智慧。

数学思维训练是府学的特色亮点。多年来,我们以“数学好玩,数学有用,数学能使你更聪明”为理念,构建了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一整套成熟的活动教材,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3、传统文化类课程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们通过让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学习进入课堂,通过组织汉字王国系列活动、家长讲堂系列活动和文学社活动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素养。

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与探索,学校初步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校本课程体系。

(四)构建管理文化,“志广大、尽精微”立人

府学小学在文化立人实践中秉承“志广大、尽精微”的理念,践行管理文化,“志广大”即从大处着眼,构建共同愿景;“尽精微”即从小处着手,在细节中成就事业。

1、用目标凝聚人

学校规划是构建管理文化的基本纲要。我们在制订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中,注重自下而上,坚持“民主生成”,在教职工共同参与、凝聚共识中生成与实施规划。

府学小学的战略总目标是在传承文化基因、融合世界意识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具有优质教育文化体系的府学教育。为此我们制订了府学教育“1368”发展规划(如图2):建设一个府学教育文化体系,从思想构建、行为落实、评价引领3个方面,完成文化、教育、教学、队伍建设、信息化、社会资源整合6大任务,每一项任务通过8项措施加以落实。全体教职工在共谋、共识、共为的过程中,形成了府学人的共同愿景(见图2)。

传统文化根基篇2

一、礼敬传统文化,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群

北京市八一学校将“加深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具备中国传统‘和’文化的修养和气质”作为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学校以此构建了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体系,并在课程中突出对学生进行中国精神、国际视野、卓越技能、语言表达等九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通过品读、思辨、实践、体验等方式,在不同领域获得对“中国精神”的多视角认知,体会“中国精神”的内涵,理解家国情怀,并对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做到“知行合一”。

1.语文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北京市八一学校的学生构成复杂,有小初一贯制的学生,有初中才进入学校的学生,还有来自几十所学校经中考进来的高中生。鉴于此,学校打通学段,建构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小学部研发了以国学为中心的系列课程,形成了《国学与经典》等六门校本课程,并以大、小课形式,使小学生从诵读、练笔、习惯等多方面体验国学。初中开展“国学周”活动,激发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高中开展古诗文教学,把挖掘文本的文化价值作为学生的精神落脚点,通过游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触摸和理解传统文化。

2.艺术类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

音乐学科在“兼顾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探索“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的课程模式。初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京剧引入课堂教学中,高中开设了演奏模块的《古筝演奏》《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太平鼓》等特色校本课程。

美术学科充分挖掘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和教育资源,向学生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

初中将《书法》《皮影》作为校本必修课程,还开设了《篆刻》《剪纸》《陶艺》《京剧脸谱绘制》等选修课。高中开设了《中国画》《陶艺》《扎染》《书法》等校本选修课程,广受学生欢迎。

学校还建立了多个专业美术工作室,实行导师制,指导有特长、有兴趣的学生练习技艺,陶冶情操。

二、体悟传统文化,积极探索文化教育的模式

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生,走进课堂,学校进行了不同课程的实施模式探索。

1.语文《国学》专项课程实施模式

学校在高一开设《国学》校本必修课程,由专任教师负责,以中华书局的《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为课程的指导教材。该教材单元主题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的学习、人格修养都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教师经过学情调查、同行研讨设定了课程目标及课程实施流程,制订了过程性、终结性和特殊表现性等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课程实施两年来,对学生的人格与认知产生了很大影响。

2.艺术类课程实施模式

艺术类课程以美术为例,其课程内容从经典和学生热点人手,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实施,给予学生很大的自主空间,成果非常丰厚。比如《皮影》课程,学生通过分组模式,结合传统文化剧目、借鉴现代动漫表现形式来自行创作皮影短剧,凸显了其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也通过剧目展演扩大了皮影在校园生活中的影响力。

美术虽是技艺类课程,但教师却跳出了技法层面的教学,通过明确目标,精选内容,以灵活的方式和互动的实践,与学生共同体会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智慧。

3.活动类课程的实施模式

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以及跨学科系列文化游学等活动类课程。以文化游学为例,该课程整合了语文、历史、政治、地理学科,开发了四条文化游学线路,即齐鲁文化行――走访三孔,登临泰山;江南文化行――访金陵,访绍兴;中原文化行――访洛阳,探龙门石窟;西安文化行――游大雁塔,观兵马俑。

出发前,语文教师会介绍当地诗词歌赋等文化精髓;政治教师会引导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当地的政治、经济、商业等情况;历史教师会介绍当地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朝代更迭等历史知识,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地理教师会结合学科分析当地的经济、人口、气候特点等。各学科都会以研究课题形式,指导学生带着问题上路,为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和迁移性开拓了一条非常有效的路径。学生在行走中触摸到古老文明与灿烂文化的脉搏。

今后学校还将开发《自然地理之游》校本课程,包括沙漠文化、海洋文化、植被文化等;《红色之游》校本课程,如重庆、江津等地一系列的红色文化游学。

4.社团活动践行传统文化实施模式

社团最能实现“体验式”教育的精髓,传统文化国学社团在校园中的发展可谓风生水起,有班主任引领下自发成立的“国学社”,有语文教师指导的“国学社”,有艺术中心领衔的“京剧社团”等。

学校京剧社团是2008年成立的学生社团。通过京剧讲座、参观京剧团、制作手抄报、专家授课、京剧社小演员表演剧目等形式,将京剧真正引到学生身边,让学生了解了京剧,甚至喜欢上了京剧这一国粹。

近年来,京剧社团参加了多种展演、国内国际文化交流等,获得了众多赞誉。为了更好地跟上时展的步伐,学校聘请专家创作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孔子拜项橐》《封金育子》《老子说》《毛遂自荐》等优秀成语典故新编京剧。

三、反思,以利前行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取得了一些成果,今后,学校将进行以下方面的改进和深化。

一是转化。学校现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建立在教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之上的,今后学校将从这种模式直接转化为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二是渗透。在更多的学科,包括自然学科课堂上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哲学思考。

三是内化。通过显性和易行的课程和经历,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对中国文化的依赖,或者是下意识的行为。

传统文化根基篇3

关键词:平面设计传统文化运用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使创作的自由空间拓展开来。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人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本文着手于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应用问题。

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剧、滑稽动画片、麦当劳等进人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充满洋味的社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这种没有意味的作品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营养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较西方文化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作品。

三、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整合与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经济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尤为必要。平面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艺术思潮融人中国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

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此,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设计,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图案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

奥运会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乌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装饰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装的创意设计就采用了传统纹样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将传统图案和地域特征结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表现了老上海的传统文化,给人以古朴、回归的感觉,设计出了喜闻乐见的现代酒包装。

《迎接新世纪》海报赵萌在设计中运用了中国龙作为主题图案,把中国人民龙的情结与现代设计艺术结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传统表现形式上强调新的创意、赋于新的内容,表现新的理念。其视觉语言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中国定向运动协会的标志设计以体现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的愉悦精神内核作为创意原点。标志借用司南椭圆的外观造型与国际通用的定向运动标志相结合,取意天圆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个标志给人以宁静、悠远又不失动感,体现了中国定向运动协会“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珍爱生命”的运动宗旨和“在休闲中锻炼,在锻炼中休闲”的理念。司南作为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司南的运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让人联想到定向运动的特点,更寓意着这项运动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如何能把握传统装饰图案关系及运用,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案色彩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的中国平面设计民族风格。

传统文化根基篇4

 

关键词:平面设计 传统文化 运用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使创作的自由空间拓展开来。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人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本文着手于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应用问题。

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剧、滑稽动画片、麦当劳等进人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充满洋味的社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这种没有意味的作品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营养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较西方文化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作品。

三、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整合与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经济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尤为必要。平面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艺术思潮融人中国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

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此,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设计,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图案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

奥运会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乌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装饰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装的创意设计就采用了传统纹样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将传统图案和地域特征结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表现了老上海的传统文化,给人以古朴、回归的感觉,设计出了喜闻乐见的现代酒包装。

《迎接新世纪》海报赵萌在设计中运用了中国龙作为主题图案,把中国人民龙的情结与现代设计艺术结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传统表现形式上强调新的创意、赋于新的内容,表现新的理念。其视觉语言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中国定向运动协会的标志设计以体现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的愉悦精神内核作为创意原点。标志借用司南椭圆的外观造型与国际通用的定向运动标志相结合,取意天圆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个标志给人以宁静、悠远又不失动感,体现了中国定向运动协会“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珍爱生命”的运动宗旨和“在休闲中锻炼,在锻炼中休闲”的理念。司南作为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司南的运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让人联想到定向运动的特点,更寓意着这项运动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如何能把握传统装饰图案关系及运用,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案色彩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的中国平面设计民族风格。

传统文化根基篇5

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民族文化精华,传统文化之所以成为传统是因为它们对国人的思想、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指导意义,是国人安身立命之根。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代表,传统文化可以让国人找到历史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世界人民对中国的认识程度,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中国梦之本,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基。

关键词:

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永续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人安身立命之根

中华传统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世代遗传的精神文化基因。它携带着其全部的文化信息基因遗传给华夏儿女,影响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渗透到精神层面,指导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它是国人安身立命之根。与其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人的精神食粮,不如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人的行为准则。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人精神的支撑

中国人历来重视精神世界的生活,为精神的富足而不懈努力着。每个人决不甘于做一个存于天地之间的行尸走肉,都想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独立的人格,都极力的想体现出自己存在的价值。这在中国古代就有体现,比如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倡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和为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兼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格物致知等等。这些民族精神构筑了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方式,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国人的为人处世。中华民族精神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而逐步丰富、完善、积淀和升华的。它是中国各民族生活的集合体,是各个民族价值观念、理想信仰、生活方式的浓缩,是国人精神的支柱和生存的动力。同时也是国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从民俗节日到饮食文化、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品质、从价值取向到行为方式,无不诠释着其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传统文化尤其注重精神层面的建设,它强调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完善,自我价值的体现,教人自强不息、爱国敬业、孝亲友善、诚信谦卑......同时也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即“天人合一”等等这一切都是在教化人寻找到安身立命之本,即让人找到精神的寄托,生活的着落。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人行动的指针

人的一切行为是受其意识支配的,而支配行为的意识主要是外界刺激作用于人脑的结果。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和灵魂,什么样的文化内涵、文化本质、文化精髓作用于人的大脑就会产生不同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将成为人的行为指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倡的自强自立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熔铸而成强大的民族精神,这使得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倍经磨难而愈强愈坚,使中华民族豪迈的立于世界之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梁启超勉励学生,勉励国人的激昂陈词,是教育人要刚毅坚卓、奋发图强,是个人面对人生最朴实的哲理。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提倡的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还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就国家而言只有创新才能把握机遇,才能跟上突飞猛进的世界发展的步伐,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才有出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与个人而言只有创新才能实现自我的提升,才能把握机会,才能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才能与时俱进不被时代所淘汰,从而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优秀的传统文化孕育了宝贵的精神品质,赋予我们爱国的情怀、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智慧、百折不回的勇气,支撑着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本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有赖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繁荣。中国梦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它传承创新,独具特色,亲切、务实、具有激励作用,它以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为根本目标,是国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和共同心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中国梦正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本。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凝聚剂

所有的梦想都来源于现实,中国梦正是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激励着全中国人民奋勇前进,开启史无前例的伟大征程。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这个梦不是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而是经过努力一定会实现的,因为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合中国国情和时展进步的要求。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和追求,昭示着全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愿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沉淀和传承下来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库。因此要实现中国梦不仅仅要广泛的借鉴当今国内外一切发达的,优秀的科技成果、经验智慧,更要深入挖掘我们自己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里面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以及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同时结合当今时代特点、要求和进程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情怀为我们实现中国梦凝聚了人心,提供了精神支撑。可以说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弘扬、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因为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全体中国人同心同德,共同参与;有赖于每个公民素质的提高,艰苦的付出;有赖于中国精神、中国力量,那么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来自于哪里呢?它就来自于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凝聚起13亿中国人勠力同心,砥砺奋进汇聚成不可战胜的力量。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在于其独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中国梦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蕴含着国人最深刻的社会理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直是国人最深沉的理想追求。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对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追求从未停止过。康有为、梁启超、林则徐、孙中山等满怀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梦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革命实践。同样今天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在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民族精神的命脉,是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是实现中国梦的智库和助推器,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存在千年而不辍,这正是我们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最坚实的继承和最深厚的底蕴。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基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共同的道德基础,是维系一个国家或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基因。像中国结不单是国人审美的艺术表现,更是国人民族感情的体现,是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渊源和广泛文化认同的产物。北京奥运会时的五个福娃(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的设计里面融合了诸多的中国传统元素,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一方面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主要的是我们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来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的凝聚力,来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中国人黄皮肤黑眼睛只是其外表,更重要的是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共同的道德基础。正是这种共同的文化基因和道德基础规制着民族的认同感。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情感,热爱祖国的情感就来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假使一个人对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没有认同感,他是绝对不会热爱自己祖国的,这样的人就会在特殊的时期为了一己私利而出卖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这种做法是遭人唾弃的,是受万夫所指的。民族认同感是实现中国梦和实现祖国统一的文化基础、是民族凝聚力的前提条件。只有全体国人团结起来砥砺奋进,不畏艰险,伟大的中国梦才能实现,才能推进中华民族统一的进程。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血脉相承

传统文化根基篇6

方企业文化,必然遭遇水土不服。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企业文化之根,是构建企业文化之魂,是无法取代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基础作用

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期的积淀,是一个民族宝贵的智慧结晶,是一笔丰厚的无形资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思想

学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运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价值理念,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并决定着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和

整体形象。

一、构建企业文化不能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继承

时下,企业界流行这样一句话——“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国内不少企业纷纷

引进西方企业文化,以提升核心竞争力。然而,引进之后却发现许多被西方经营者视为“经典”的价值理念,并不适合中国的社会体制和文化底蕴,很难在企业推广实行,最后变

成“水中月”、“镜中花”。俗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文化也有明显的地域性,盲目地引进西方企业文化,照搬照抄,必然导致水土不服。在构建企业文化

中,我们不能简单地模仿西方企业文化,更应该吸收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才是国内企业文化真正的根。

二、国内企业忽视中国传统文化会带来严重后果

1、缺乏文化的企业,其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各领三五年”,这是当前国内企业生存状况的一个生动写照。为什么中国企业普遍短命呢?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缺乏文化底蕴。管理大师托马斯.彼得斯曾经说过

:“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久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或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于组织的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不少

中小型企业自身没有企业文化,也不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在经营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例如,在许多民营企业老板眼中,企业的目标就是赚钱,无需考虑社会责任感。一

些企业“一切向钱看”,违背基本的商业道德,制假售假,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近年来,国内食品企业违法使用非食用原料、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时有发生。一些生产企

业为降低生产成本,牟取暴利,在生产过程中违规使用非食用原料,违规使用防腐剂、增白剂、改良剂等,这些违法行为背后,与企业文化缺失不无关系。

2、在文化建设方面崇洋并不可取

对于一个长寿企业来说,与之相匹配的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当前,在构建企业文化方面,国内企业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国外的文化先进,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过

时。当企业初具规模后,便花重金引进一些所谓的西方先进企业文化模式。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太大,硬性地横向移植西方企业文化导致的结果却是“邯郸学步”,原有的

经营理念丢弃了,新的管理理念却驾驭不了,企业的管理就会陷入不伦不类、非常尴尬的境地。

3、企业做大做强离不开吸取中国传统文化

创建新型企业文化必然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势利导把中国传统文化植入国内企业之中是最好的选择和做法。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做人

、经营和思维的大智慧,对于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促进企业经营发展等有着极大的帮助。纵观中国历史,从陶朱公到红顶商人胡雪岩,每一个商人成功的背后,无不受益于中国

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传统文化让他们成为了华商中最杰出的代表。即使是在当今社会,我们仍需要创造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和模式来管理企业,而这一切离不开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吸收和继承。

三、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国内企业文化中的基础和核心作用

1、对国内企业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根”

如果把企业文化比作一棵大树,那么传统文化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在构建企业文化中,必须广泛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国学大师南怀谨曾说过: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文化都丢掉了。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同样,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也是没有希望的。企业文化的建设,也

同样需要向中国的传统文化寻根。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人的思想和眼界已大大开放,如果我们能从祖先留下的灿若繁星的宝贵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使自己的企业拥有深厚

的文化底蕴,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

2、对国内企业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魂”

如果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企业文化的“魂”。一个企业,真正的灵魂不是你做什么样的行业,而是企业文化,正如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民族的魂

一样。西方有谚: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有着泱泱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值得庆幸的是,当前,国内不少企业经营者已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自觉地将凝

聚中华文明5000年智慧的传统文化带到企业管理中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从国内看,能够做大做强的企业,如海尔集团、华为通讯等,无不是在构建企业文化方面大量地吸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构建企业文化,应当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内容来吸取,从认知和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入手。中国传统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源泉,是企业灵魂之

所依,是我们从理论到实践打造“中国模式“的根基。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底蕴和根基,用传统文化精华构筑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具有无法取代的核心竞争力。企业

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作者单位:邢台路桥建设总公司)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J].经济论坛,2004,(2).

传统文化根基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基础。因此,理清中国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对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及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的战略任务。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国家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长此以往,这必然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核心价值观能否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共识,主要取决于核心价值观是否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思想基础,是否根植于传统文化。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必不可少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一个民族一旦抛弃其文化传统就会失去生命力。中国现时的新文化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使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就必须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必须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只有这样,核心价值观才会有生命力。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富强即富足而强盛,它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推广到政治就是实行“仁政”民主的价值观在传承民本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发展。文明与和谐的思想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由、平等的思想。儒家文化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思想,意在提醒统治者,国家是公共的,要把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公正的价值观在传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完善。在传统文化中虽然更多强调的是德治,但也有法治的思想。孟子提出了“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的观点,强调国家治理离不开道德也离不开法律。荀子较之孟子更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其思想核心是“隆礼重法”,就是通过法治来补充礼治的不足。法治的价值观是在吸收借鉴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并进行了发展,主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爱国主义在我国是一以贯之的,道教提出了“助国”“保国”的主张。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也体现了一种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精神。爱国思想源远流长,深入人心,为人们所崇尚。爱国的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诚信自古就是传统文化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五个字。诚信、友善、敬业融合到一起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爱国情怀。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既有优秀的思想,同时也包含落后不符合时展的思想。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全盘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首先要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只有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培育民族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注重传承传统文化与创新时代文化的结合,有利于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

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人们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得他们盲目崇外,而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抛之脑后。因此,加强人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社会的迫切要求。所以,要采取多样化的文化形式,作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培育和践行,需要采取更多为人民群众所熟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利用文学、艺术、甚至是传统戏曲以及其它的文化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把学到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神运用到实践中去,让人们们通过实际行动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传统文化根基篇8

关键词:平面设计传统文化元素应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在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从商周的青铜、秦汉的漆器、汉代的画像、魏晋的石窟、唐宋的瓷器、明清的家具等,及歌舞、戏曲、器乐、绘画、雕塑、蜡染、剪纸、皮影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艺术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特色及民族特征。其中很多的造型、图案等都带有原创色彩,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而中国元素设计,其作用是让人观之就立刻感受到这源自中国的设计。重要的不是其“血肉”,而是它的灵魂和“骨架”,是内涵神韵,不是几个简单的图形加减。它们作为传统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全部是来源于广大人民的生活当中,是艺术与生活结合的很好的体现,对现代平面设计具有极高的借鉴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灵魂。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基础上。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使艺术创作的自由空间拓展开来,平面设计是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和文字,借此作出用来传达想法或讯息的视觉表现,所以平面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尤其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对传统文化作深人而系统的研究,创造出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

一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关系

目前当今的文化深受全球化进程的影响,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这种失去自我风格的没有意味的作品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现代平面设计的过程中,重拾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营养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较西方文化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具有独特的韵味,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作品。

二现代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尤为必要。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应融合和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出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新的设计作品。

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新趋势是在当代平面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及符号。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了青砖灰瓦色调,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艺术风韵,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融合的过程之中,彼此是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要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因此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把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用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民族的文化精神融入到世界的设计语言中去,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这样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同时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还有一个最好的范例就是北京奥运会标志的成功。其中包含了五星,五环,及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同时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相结合,使标志展现出如行云流水般的生动和谐。本作品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同时也体现了现代设计观念,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其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而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世界引用,从而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使得标志主题明朗,外观生动活泼。

江西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如将其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中,也会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民间的泥塑艺术颜色原始粗犷,造型质朴,但又不失艳丽,能够充分体现表达对象的特征,夸张中充满了童趣。陶瓷艺术是我国的国粹,无论是青瓷还是白瓷都体现了我国精湛的制瓷技术。表现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不但将泥塑和陶瓷器皿上的花纹巧妙地运用到外包装上,还运用到容器的设计上,使这种“回归情结”得以彰显。这种回归情结是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风格的呼唤,不只是针对了解本土文化的人群,同时也是对外来文化冲击的回应。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回归不是对“传统”的模仿和复制,而是运用传统的形式符号,用新材料、新技术,以新的方式表达平面设计风格。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案色彩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扬长避短,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中的造型和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设计出带有名族风格的中国平面设计作品。

三结语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这种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在我国的平面设计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也屡见不鲜。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性灵智慧和才情气概的结晶,她独特的人文历史因素造就了其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先民生命意识开启以来的一种生命意义上的艺术。中国传统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历史变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传统文化体系,这一体系体现了民族所特有的艺术精神,它是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所要继承运用、开拓创新的坚实基础和独特法宝。今后我们在进行平面设计或其他各种设计形式的创作时,都要多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相结合,使设计与人的情感及心灵相通,从而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君,《论传统文化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装饰,2007

[2]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传统文化根基篇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进行了新的概括,在从宏观价值“体系”的建构走向更为微观具体的“价值观”的凝炼上迈进了重要的一步。然而,由于价值观建设自身的特点和当前价值多元化的现状,如果没有找到坚实的立足点,这三个层面24字的倡导在进入建设、实现的过程时必将是艰辛的。

党的十报告并没有就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做进一步的阐释说明,至今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单就概念而言,24字核心价值观似乎更多地体现为古今中外文明的融汇。然而,价值观的建设绝非只是概念的拼凑,其内在的逻辑、整体的关系和生发的基础才是至关重要的。本立而道生,源清而流洁,这些核心价值观念源自何处?主体是什么?与我们固有的传统优秀文化关系如何?特别是如何准确定位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立足点?对这些疑问,自党的十以来多有论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⑦。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014年5月4日,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专门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⑧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人民价值取向的总要求,在每个时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任何一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都应当承上启下,处于一个历史的链条之中,也和所交流的外界格局无法分离。的讲话,对此进行了精要的论述,包含四个缺一不可的内容: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对传统的继承、对世界文明的吸收、体现了当代的发展需求。

就这四个方面内涵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在当代的需求是一个基本的框架,规定了继承、吸收有关观念的根本走向;而在继承和吸收这两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无疑是主体部分和立足点,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则属于客体的内容。如果我们将西方文明的“有益成果”作为主体或者说毫无基础地引进,那么必将与我们的文化基因相冲突。值得指出的是,同志在今年“5.4”讲话中反复强调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和国家之文化自主性和根基性问题。他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以上论断,使我们更加准确地定位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立足点。从24字的内涵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传统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一方面,24字价值观与古代文献的论述均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体现了“传承”。在核心价值观基本框架的设置上,正如同志指出的,类似于儒学经典《大学》关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要求,做了层次性的划分。单从字面来讲,24字我们几乎都可以从古代文献中查找到相应的论述。例如,“民主”,在《尚书》中最早出现:“天惟时求民主”,是作民之主的意义。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此思想的延伸。“公正”,唐房玄龄《公平正直对》:“理国要道,实在公平正直。”明汪天锡《官箴集要》:“夫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富强”,《管子·形势解》:“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法治”,《慎子佚文》:“治国无其法必乱,守法而不变则衰。”《韩非子》:“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自由”,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的“逍遥游”均为自由之表现。“和谐”,《周易》有“保合大和”的说法,老子强调“合异以为同”,孔子主张“致中和”等等。诸如此类,的确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泉”的地位和作用。他们不在儒家的学说里,就可能在墨家或者道家的学说里。另一方面,24字价值观体现了时代性,也就是“升华”。在价值观遴选的时候,更多的乃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针对当前社会所需要而提出的。在价值观的内涵上,也可以说兼容了古今中外的相关论述,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价值规定性。换句话说,我们要注意到名同义变、古为今用的问题。例如,关于民主,古人认为民为贵,西方认为民主就是把权力“置于普遍意志的最高指导之下”(卢梭)。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则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制度只是人民存在的一个环节⑨。因此,我们今天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民主”,应当是融合各方面,与上述论述相连的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者在研究中着重论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相通之处。其实这是设置了一个将两者“割裂”的前提,而忽视了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关系以及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源泉”、“立足点”的地位。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本质上就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调整与转化的问题。”⑩这是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立足点的准确定位。

二、明确确立文化遗产对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地位

文化遗产作为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或者说基本资源之一,既是我们解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视角,又是我们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国家实施核心价值观涵养顶层设计的时候,当务之急要明确确立文化遗产作为“重要源泉”的地位和作用,在制度层面上设计好文化遗产参与核心价值观涵养的规划,这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具体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要用文化遗产来丰富和阐释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是情感的价值和观念的价值,这些情感或者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了我们优良的文化传统。它们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既有源脉式的联系,又有发散式的关联。或作为源头,或作为佐证,或作为有益补充,或作为思想的延伸等等,不一而足,但都有利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明确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瑏瑡确立文化遗产在核心价值观涵养过程中的“重要源泉”地位,就要把从文化传统立足点来阐释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基础性的、首要的工作开展好,将其倡导的每一种价值理念分析透彻、论证清楚、阐释全面,使传统观念与核心价值观真正衔接起来。

要把文化遗产作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素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转化为个体道德,只有进入个体的思想、志识、情感、意志和实际行为过程之中,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传播”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要想产生入耳、入脑、入心的实际效果,素材的运用至为重要。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内涵、故事、人物,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素材,对此,目前已经在一些重要平台,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等载体上发挥了有效的作用。还需指出的是,从道德教化生活化要求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当地群众对社会、人生等物质生产世界与精神生活世界的真实反映和价值追求,往往蕴含着道德意蕴和美好理想,与核心价值观相同相通,也极有利于对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总的来说,发挥文化遗产在价值观传播中的作用,借助“核心观念,传统表达”的模式,有利于达到更好的教化效果。

要把文化遗产作为营造核心价值观氛围的重要载体。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近年来,更多的文化遗产受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传统节日或重大节庆时得以展现,加上各类博物馆的建设,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旅游时对文化遗产的接触已经比较频繁。应当借助文化遗产的平台性,按照核心价值观的丰富主旨,在目前只实施单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在全国各重要宣教点的全面布局,着力突出这些文化遗产相对更加清晰的传播主旨;对于一般的文化遗产,则要突出符合当今价值取向的观念和情感的内涵,使人们的参观接触到的不仅是刻板的说明、煽情的故事和沉默的陈列。要按照核心价值观的主旨要求,筛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例如传统剧目等,营造化于无形的传播氛围。总之,要使核心价值观成为重要文化遗产的点睛之笔,使得各类文化遗产能够发挥“化民成俗”的作用。

传统文化根基篇10

摘要:中国梦立足于中华大地,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实现中国梦,需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同时,随着我国迈向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征程,中国共产党在践行国梦的道路上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研究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从中挖掘、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动当下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中国梦;传统文化;关系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中国梦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丰厚的智力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中华文化思想,既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基本内容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这一梦想的精神支撑。中国梦又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并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两者并行不悖、互相促进。

一、中国梦与传统文化

1.中国梦的基本内容

“民族复兴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一面精神旗帜”。①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提出的,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怎样实现发展目标的深入回答,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

从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本质属性上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②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民族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人民幸福就是实现中国梦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三者紧密相连又各有侧重,是衡量中华民族能否复兴的三条标准。从中国梦奋斗目标上看,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③。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体现了对实现什么样发展目标的深邃把握。从中国梦的依靠力量和实现途径看,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持和平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④

2.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所谓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当代文化而言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华民族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前的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传统的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起着规范作用的观念、价值和知识的体系,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一种稳定社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价值取向。”⑤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同时涵括佛教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其他各种不同思想内容,是一个有机构成体系,主要反映了一种建立在农业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文化结构与文化形态,其影响贯穿中国社会发展的始终。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它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复杂多样的,从特定历史坐标和相应评价标准来看,其内容有优秀与落后之分。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同样可以作出优秀与落后的相对区分。概略地说,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珍贵的思想价值,对于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思想,如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中庸之道的方法论、以民为本的为政说、仁礼结合的治国论等,要大力继承发扬;对于“修己安人”、重义轻利、农本商末等蕴含封建内核的思想内容可抛弃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思想因素。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不适应时展的落后成分,例如,裹小脚、跪拜礼的社会陋习,“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对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态度。当然,这里指的传统文化主要指优秀的传统文化,它蕴含丰富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力量,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二、中国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已历经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洗沥沉淀,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力量源泉。中国梦立足于中华大地,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实现中国梦,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汲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强大正能量。同时,随着我国迈向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征程,中国共产党践行中国梦的实践为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1.中国梦深深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近代中国面临生死存亡严峻考验的特殊背景下提出来的,但它之所以格外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在于它契合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使命,也符合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文化心理和文化价值的认同。

中国梦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传统文化中具有强烈的“富国”、“爱国”、“重民”思想。传统文化中“夫仁政,必从经界始”(《孟子·滕文公上》),“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荀子·富国》),“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管子·五输篇》)等思想,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以发展物质经济作为其理想政治的治国先富思想。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中,民族自豪感和忧国报国意识有机统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捐躯赴国难,视死归”的民族情怀等,依然是我们保卫民族独立、捍卫民族尊严、促进国家富强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篇》)、“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等“富民”、“重民”的民本思想,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谋幸福的思想文化来源。中国梦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小康社会”是在活用传统“小康”、“大同”思想文化的基础上提出的,既包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融汇了丰富的时代色彩。总之,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既古老又常青的光荣与梦想,传统思想文化虽然产生于古代的臣民专制社会,但仍然代表着文明和进步的基因,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扬。

2.实现中国梦需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珍贵的思想价值,在实现中国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强国梦的过程中,我们要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它们蕴涵的现代性力量,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代化目标已成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然而,正如同志强调指出:“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造13亿人的幸福美好生活绝非易事。中国在发展道路上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⑥面对新时期实现中国梦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挖掘和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正能量。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物质与经济的追逐,却忽视传统文化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原来传统文化中的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伦理观念与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道德原则被忽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与道德规范被一些人漠视、践踏。如若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与思想缺乏认同与客观认识,和谐稳定的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将失去共同的文化价值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能任重而道远。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内核,就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正视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价值,“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伦理美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价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生态伦理等思想内容,发掘它们蕴涵的现代性力量,切实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3.中国梦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时展趋势相符合,不断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富于浓郁的时代精神。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薪火相传,其根本原因在于立足时代特点,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断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思想内涵。

中国梦的文化价值意义,本质上就是现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志展现。中国梦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并赋予了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样式。例如,将传统臣民之“民”、生存之“本”、人治之“本”的民本思想改造成为人民之“民”、发展之“本”、法治之“本”的人本思想;将传统文化中“致中和”的思想改造成统筹兼顾的思想;将道家的“小国寡民”和儒家的“大同”理想改造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小康社会;将儒家所极力倡导的“贵和尚中”精神改造成为和谐理念;把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剃”等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中国梦价值思想形象生动地表现、创新与发展了优秀传统文化,使富有深厚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梦能够更好地得到人民大众的文化价值认同。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经过现代创新和转换,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大的思想价值,成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有力文化支撑。然而,我国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诸如:对于传统文化的甄别不够深入,传统文化传承的体系不健全,传统文化发展的动力不足;等等。对此,笔者认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还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

我们需要去甄别、筛选和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封建等级观念、重义轻利、唯书唯上不唯实等对我们当今社会有很多负面影响的封建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先进文化,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新的升华,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汲取还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我们应继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致梳理和深入挖掘,使更为丰富、更加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服务于中国梦的实现,切实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2.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不同方面进行努力。比如,要强化日常文物保护和管理,保护历史文物及文化生态;要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要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等等。在众多方面中,笔者认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工作。通过国民教育把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值得弘扬的民族精神传承下去,是最直接的文化传承方式,这样可以把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人的文化素养,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以培养具有道德文化素养助推中国梦实现的时代新人。

3.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华文化要充分依托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得以有效地弘扬。依托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重要举措。要通过市场在文化产品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利用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来筹划和部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更深层次的经济动力;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方式,特别是通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让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引文注释

①刘奇葆.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工作会议发言[n].新华每日电讯,2013-05-14.

②.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第02版.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

④国家主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会晤[n].人民日报,2013-06-09第01版.

⑤薛学共.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