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医基础病因学说十篇中医基础病因学说十篇

中医基础病因学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3:12

中医基础病因学说篇1

关键词: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外延

中图分类号:R256.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76-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医学水平也逐渐完善。在中医内科的研究领域当中中医内科肾病学是作为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存在的,而在中医理论研究的基础和辩证整体关系来说也是基础理论和观念。因此笔者希望通过一定的临床经验,加之古今中医和西医对肾病的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对“肾”的概念进行了系统地阐释。最后并结合现代医学的方法与理论实践,对中医内科肾病学蕴藏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探析。希望对中医内科肾病学的研究发展有些成效。

1、传统医学中对“肾”的认识

在传统中医学当中,将肾当做是人的先天之本,主要是用来生长发育和给水新陈代谢的身体机能。作为维系人的身体内脏和生理的肾,传统医学中将肾作为水火之脏,主要是用来调节身体环境的平衡。但是在传统医学中与西方医学对肾脏的认识问题方面存在偏差,比如在西方医学中将代谢、内分泌等脱离于肾的范围。因此对于肾研究的领域和理论体系中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我国的古代,由于技术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导致了部分医学解剖观念上对医学观念的定义分化存在偏差。肾在中国医学中将其作为五脏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大肾脏的基础之上,将其开窍于耳,纳气和藏精。肾与人的生殖和发育息息相关,诸如早产、不孕不育等病症以及神经官能症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研究中医内科肾病学的时候要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的认识到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肾脏认识的异同。

2、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

对于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笔者认为不应该只局限于传统的中医学理论,而是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进行探究。因此对于现代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应该包括两方面的研究,即传统的中医理论和现代内科中的肾脏病学理论。只有这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具有中西结合特色的“中医肾脏病学”。在中医内科肾病学中对内涵的把握要是以西医中的解剖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中医当中的经络理论和脏腑等理论学说为基础。从而在运用的过程当中采取中医的医治辩证的原则来进行干预治疗,最终达到缓解病患疾病的目标。在传统的中医肾脏病学当中是以肾脏疾病为研究对象的,对肾脏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已经诊断的方法、护理等进行诊治和判断。笔者认为,对于当下的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内容要基于中医内涵的需要,并在现代化的医学研究中,广泛地借鉴现代医学的最新成果和理论来促进中医学的发展。现代中医肾脏病学研究的内涵也是逐渐深入和发展,在中医肾病学的基础上会衍生出诸如对传统中医肾病学的基础理论和伦理、护理学等次级学科,这将极大地丰富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内涵。因此对于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包括肾和肾病的内容,涵括了代谢、生殖、泌尿和内分泌等多个方面,如传统中医当中的五迟五软、耳鸣耳聋等,西医当中的急性肾小球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药物性肾损害、慢性前列腺炎等病症。

3、中医内科肾病学外延

在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外延来说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临床医学的实验表明,在现代医学当中的肾,除了可以调节和维持人体内水的平衡知网,还可以刺激人的造血和血压调节的功能。在系统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理论等的支持下,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外延也随之拓展和更新。肾的功能也与人的生长、消化、呼吸甚至大脑不能的功能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临床医学的逐渐发展,中医内科肾病学将会在不同病症的机理和特点的基础上分化出多个分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拓展:

第一,在遗传性疾病方面,我国中医当中对于肾脏来说是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因此在肾精当中可能存在某种遗传因子和遗传物质。这与现代医学当中的分子和基因病有着一些类似之处。现代医学当中的基因和分子并使由于基因发生变异造成的,在遗传性因素的基础上,出了诸如癫痫、哮喘、糖尿病等与Dna或者遗传基因相关的疾病。这些都是可能在家族性遗传病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在此方面,肾病学研究的外延可以为疾病基因研究的组成作出了深入地研究,加深了人们的认识。因此对于中医中的先天之木观点,也可以在中医内科防治疾病当中借助疾病因子学来进行研究和探索其机理,开辟出一条新路径。

第二,在老年疾病和中后期疾病方面,由于老年人已经处于肾精自衰的阶段,肾易亏而难以积累。这也因此造成了老年人肾病和中后期疾病增多的趋势,如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耳聋等病症,要想解决这些疾病,它的根本就在于采取补肾护精法,这也是中医内科肾病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此外在某些中后期疾病上面,中西辩证认识的方法,对高血压和癌症末期等引起的肾脏疾病都是属于中医当中的后期疾病阶段,这些都可以采取补肾护精法来改善患者的症状,缓解病患的痛苦。

4、结论

对于我国现代的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是涵括了很大的医学领域。因此在以后的发展和研究中医肾病当中,要注意采取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在中医医理和理论的基础上,提高中医肾病的意志水平。在肾病作用机理不断研究和深化的基础上,以系统的医学方法,加快肾病学的研究水平,从而提高诊治患者的水平,造福与人类,并为以后的研究发展开拓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金志甲.中医学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教育,1995,14(3):15.

[2]陈晶,罗仁.浅谈中医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J].江办中医药.2008,40(10):97.

中医基础病因学说篇2

关键词:病理课程教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172-01

一、前言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正因为有了病理学的存在才使得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了一个完美的过渡。病理学包含了许多学科的内容,具有极度浓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只有学好了病理学才能学好以后的课程。病理学对医学生来说就是一门打基础的学科,因此病理课程在医学生的教学课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浅析了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病理课程的重要性

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主要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其中病理改变又包括新陈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它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到了一种桥梁的作用,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能够揭示疾病最根本原因的唯一学科便是病理学科,在临床医学的诊断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权威性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对于一个医学生来说,病理学是他们必须学习也是他们必须学好学懂的一门学科,因为病理学是任何一个医学生踏入医学行业的一个门槛,病理学课程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病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其实践性也是非常强的,病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往往都会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加深学生对病理的理解,才能弄懂脓头理论知识,分析病理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飞速的提升,如此在日后的临床医学的学习中才具备一个很好的思维基础。无论是在提升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还是在培养他们分析病理的思维方面,病理课程的学习都功不可没,因此必须加大对病理学课程的教学力度,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三、病理学的教学现状

病理学的教学现状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教学中心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的主体,使得学生永远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老师在课堂一味的传输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对学生的重要性,理论没有结合实践导致医学生的病理分析能力很差。病理学内容杂而多,如果一味传授理论,学生将会感觉枯燥无味,很多医学生都在反应自己连最基本的切片都无法看懂,学习病理极度困难。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就便变得极为重要。以学生自己亲自实践作为教学准则,使学生在一种临床工作的氛围中去学习,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加深自己对理论的理解做到融会贯通。

四、如何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病理学的学习内容复杂繁多,没有太大的逻辑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对来说比较强。医学生在学习病理的过程中会感到极度的枯燥无味,对病理知识的理解也会比较困难,使得他们对病理的学习会产生一种极度的排斥心理。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病理课程在教学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提高医学生学习病理的效率,就得首先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了,只有通过老师来激发医学生们学习的热情才能使他们真正深入到病理学中去,才能于抽象复杂的课堂中获得一线乐趣。

1.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实验课

病理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对来说比较强,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不能只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老师在做课程编排的时候一定要把实验和理论课交替排列,这样学生在上完理论课后再去上实验课就可以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了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的认识程度更深,更不容易将知识忘记。理论课的课堂上可以着重讲基本概念和理论,在实验课上则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教学中加入实验课程,能够使医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和掌握病理基础知识。

2.现场观看解剖尸体

病理学是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临床的症状和表征都有病理来决定。学生在观看解剖尸体的时候,首先他们得提前熟知尸体检查的注意事项和基本知识,然后在观看现场老师就对于解剖尸体需要安装的器具、安装的顺序、安装的方法、解剖的顺序和方法等给学生做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场的操作相结合,这样学生才能对理论所讲述的各种方法和顺序过程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在观看尸体解剖的过程中,学生会看到各种器官以及病变的原因,如此便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完实验课后通过查资料来解决自身好奇的问题的过程也可以提高他们知识的储备。

3.将病理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现在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于各行业各个领域,病理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这样可以推动教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抽象的病理学让学生学起来不仅会觉得晦涩难懂,还会觉得枯燥无味,这样会导致学生对理论理解不深产生恶性循环。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再讲解剖学这一章节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放一段现场解剖的视屏,然后针对解剖的过程、方法、细节等等一一为学生讲解,这样便可以极有效的加深学生对解剖学的认识。

五、结语

病理学作为一门纽带性的基础医学学科,不仅仅是为临床医学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也是其他医学学科的开端,它作为医学生的一门入门学科不仅仅是让他们学到了丰富的医学理论也培养了分析病理的医学思维,病理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希望广大医学教育者能够重视病理课程的重要性,并做好病理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中医基础病因学说篇3

《中医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的课程,在西医类高职高专院校中,由于课时量少,教学内容牵涉面广,给《中医学》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为了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

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维模式不同于西方医学。张登本[1]认为中医的思维方式,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具有长久稳定而又普遍起作用的思维定势或曰思维惯性,是一种被定型化的思维样式、结构和过程,是学习、研究、掌握和运用中医理论的基本样式、基本立场和基本态度。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可以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两大主要特点着手,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张虹[2]提出中医学体系中的整体观念有助于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疾病和一切致病因素之间的关系、疾病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疾病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辩证论治有助于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重视个体体质、年龄、性别、地域、时间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整体观念是对人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如《黄帝内经》所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辨证论治是对于疾病的辨别和诊治的认识。如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咳嗽分为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湿阻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肾阴虚等。中医思维方式是学习中医学课程的灵魂,贯穿于学习理论知识和锻炼实践操作技能的全过程。教师在授课中紧紧围绕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这两大特点,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中医思维方式。

2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

包海燕[3]提出在《中医学》这门课中,首先开启中医神秘面纱,面向初学者的就是中医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中医基础理论。故本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基本上奠定了中医学习者们对中医的初步印象及学习基调,并将深刻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是学生学习中医学的第一课,也是后续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理论指导。专科医学院校的《中医学》课程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内科学等5类学科的知识,而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贯穿于《中医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如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阴阳学说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被用来剖析、总结药物的性能、作用;五行学说在治疗疾病时对脏腑用药的指导意义,以及根据五行学说可以针对疾病确立具体的治则治法等。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需要安排充足的学时,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的讲解务必深入透彻并适当练习临床诊治、用药。使得中医基础理论的讲解不再空洞无物,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3灵活运用病案分析授课

临床病案详细真实的记录了诊疗的全过程,直观地反映了医生的诊断思路和诊疗方法及用药情况,是临床医学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一座桥梁,是学生从学习理论知识到应用理论知识诊疗疾病的重要工具。安排学生分组讨论病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收集信息能力,辨别诊断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惠翠兰[4]等研究表明病案讨论能以最快速度使学生从理论转向实践,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了临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医传统医案众多,授课教师应在有限的课时内筛选出来最具针对性、与临床教学密切联系的医案进行讲授。具体做法,可以结合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给学生展示病案,并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组织学生分组对病案进行讨论,分析问题。最后,教师听取各组讨论结果,做归纳总结。这种方法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以病案为核心,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良好的中医学教学方法。

4以实践教学为依托

中医基础病因学说篇4

一、前言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正因为有了病理学的存在才使得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了一个完美的过渡。病理学包含了许多学科的内容,具有极度浓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只有学好了病理学才能学好以后的课程。病理学对医学生来说就是一门打基础的学科,因此病理课程在医学生的教学课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浅析了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病理课程的重要性

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主要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其中病理改变又包括新陈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它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到了一种桥梁的作用,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能够揭示疾病最根本原因的唯一学科便是病理学科,在临床医学的诊断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权威性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对于一个医学生来说,病理学是他们必须学习也是他们必须学好学懂的一门学科,因为病理学是任何一个医学生踏入医学行业的一个门槛,病理学课程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病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其实践性也是非常强的,病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往往都会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加深学生对病理的理解,才能弄懂脓头理论知识,分析病理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飞速的提升,如此在日后的临床医学的学习中才具备一个很好的思维基础。无论是在提升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还是在培养他们分析病理的思维方面,病理课程的学习都功不可没,因此必须加大对病理学课程的教学力度,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三、病理学的教学现状

病理学的教学现状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教学中心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的主体,使得学生永远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老师在课堂一味的传输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对学生的重要性,理论没有结合实践导致医学生的病理分析能力很差。病理学内容杂而多,如果一味传授理论,学生将会感觉枯燥无味,很多医学生都在反应自己连最基本的切片都无法看懂,学习病理极度困难。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就便变得极为重要。以学生自己亲自实践作为教学准则,使学生在一种临床工作的氛围中去学习,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加深自己对理论的理解做到融会贯通。

四、如何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病理学的学习内容复杂繁多,没有太大的逻辑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对来说比较强。医学生在学习病理的过程中会感到极度的枯燥无味,对病理知识的理解也会比较困难,使得他们对病理的学习会产生一种极度的排斥心理。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病理课程在教学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提高医学生学习病理的效率,就得首先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了,只有通过老师来激发医学生们学习的热情才能使他们真正深入到病理学中去,才能于抽象复杂的课堂中获得一线乐趣。

1.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实验课

病理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对来说比较强,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不能只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老师在做课程编排的时候一定要把实验和理论课交替排列,这样学生在上完理论课后再去上实验课就可以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了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的认识程度更深,更不容易将知识忘记。理论课的课堂上可以着重讲基本概念和理论,在实验课上则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教学中加入实验课程,能够使医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和掌握病理基础知识。

2.现场观看解剖尸体

病理学是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临床的症状和表征都有病理来决定。学生在观看解剖尸体的时候,首先他们得提前熟知尸体检查的注意事项和基本知识,然后在观看现场老师就对于解剖尸体需要安装的器具、安装的顺序、安装的方法、解剖的顺序和方法等给学生做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场的操作相结合,这样学生才能对理论所讲述的各种方法和顺序过程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在观看尸体解剖的过程中,学生会看到各种器官以及病变的原因,如此便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完实验课后通过查资料来解决自身好奇的问题的过程也可以提高他们知识的储备。

3.将病理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现在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于各行业各个领域,病理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这样可以推动教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抽象的病理学让学生学起来不仅会觉得晦涩难懂,还会觉得枯燥无味,这样会导致学生对理论理解不深产生恶性循环。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再讲解剖学这一章节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放一段现场解剖的视屏,然后针对解剖的过程、方法、细节等等一一为学生讲解,这样便可以极有效的加深学生对解剖学的认识。

中医基础病因学说篇5

从西医角度看,高脂血症与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等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致病因素,而心脑血管病分别是发生在心脏和脑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糖尿病的基本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而大量研究证明,胰岛素抵抗也是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共同基础。目前,学术界已经将高胰岛素血症、葡萄糖耐量降低、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称为代谢综合征。新近的研究还发现,与之有关的代谢异常更多,扩展的内涵还包括躯干性肥胖、小而密的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B型)增多、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增加、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减少、餐后高脂血症。既然高脂血症与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具有如此密切的内在联系,那么,这种内在联系在中医的病因病机方面必然会有所体现。笔者在对病与证深层本质探讨的基础上,采取病证互参的方法,对高脂血症的基本病机进行了探讨。

1病与证的本质

中医长于辨证,而辨病却是中医的先天不足。中医虽然也辨病,然而对很多病的认识基本上停留于症状或体征层面,如“发热”、“咳嗽”、“水肿”等,不像西医的病那样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西医长于辨病,基本上没有辨证的内容,西医的某些“临床综合征”虽然类似于中医的“证”,但基本上停留于症状层面,不像中医的证那样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对少数病的认识并非停留于症状或体征层面,而是揭示了规律性的东西。如“肺痨”、“肺胀”、“噎膈”、“中风”、“消渴”、“痹证”、“破伤风”、“虫证”、“臌胀”等,虽然与西医相比,中医对这些病的认识有着明显的经验色彩,显得比较粗糙,但从本质上说,已经超越了症状或体征层面,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从本质上说与西医的病是一致的。这种现象提示:①无论是中医的病(症状或体征意义上的“病”除外),还是西医的病,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②中医辨证不但不排斥辨病,而且需要与辨病相结合,从而增强辨证的精确性。可见,病与证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疾病的部分本质。那么,病与证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病的特异性强,比较稳定,其特异性的内涵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意味着病的根本特征是静态、孤立、局部、固定,而形态是静态、孤立、局部、固定的,因此,病的确立基于形态;证的特异性弱,具有动态、联系、整体、多变的特征,功能是动态、联系、整体、多变的,因此,证的确立基于功能。西医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之上的,因而西医长于辨病;中医是建立在哲学思辨基础之上的,因而中医长于辨证。

既然中医辨证不排斥辨病,病证与辨病相结合可以提高辨证的精确性,而且中医的病与西医的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那么,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便具有历史必然性,是中西医学的一种优势互补。

虽然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然而怎样真正将这一模式引向深入,真正发挥其优势,还是一个颇为值得探讨的问题。采取病证互参的方法,由某种或某几种已知疾病的病机推测或探讨某种与之密切相关的疾病的病机,或者说,通过病与病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规律,探讨病机或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规律,就是对病证结合模式内涵的一种拓展或延伸。下面就采取这种方法,对高脂血症的基本病机作尝试性探索。

2目前对高脂血症病机认识存在的不足

迄今为止,中医界对高脂血症的认识是以古医籍的有关论述为基础。中医古籍中虽无“血脂”、“高脂血症”之名,但却有关于“脂”、“膏”的论述,这些论述与现代医学高脂血症的特征具有显著的一致性。如《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灵枢·卫气失常论》云:“人有脂、有膏、有肉。”并根据人的形体不同而分为“脂人”、“膏人”、“肉人”,认为“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张志聪《灵枢集注》云:“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脂丰满。”张景岳《类经》亦云:“精液和合而为膏,以填补骨空之中,则为脑为髓,为精为血。”从以上论述不难发现,中医典籍中的“脂”、“膏”与现代医学的“脂质”非常相似。另外,历代医家也认识到,高脂血症多发生于“肥贵人”,乃“膏粱之疾”。这一点也与现代医学的认识不谋而合。

总之,中医典籍认为,高脂血症乃因过食肥甘厚腻之味而致的一种以“脂”、“膏”的蓄积、肥胖为基本特征的疾病。但过食肥甘厚腻仅仅是一种外因,是高脂血症发生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高脂血症的发生无疑尚与个人的体质因素具有更为直接、重要的联系。现实中,过食肥甘厚腻、肥胖者未必均患高脂血症,而患高脂血症者未必均有过食肥甘厚腻史,体质消瘦患高脂血症者也屡见不鲜。然而,目前学术界对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往往拘泥于古籍的有关论述,总是跳不出“过食肥甘厚腻、肥胖、“肥人多痰”的圈子,将高脂血症的病机局限于痰,几乎将血脂等同于痰浊了[1]。当然,除了痰浊外,也有观点认为高脂血症病机还有血瘀、脾虚、肾虚、肝郁等,然而,这些病机却是以痰为核心的:血瘀无非是痰浊进一步发展的伴随状况;脾虚与痰浊互为因果;而肾虚往往仅指肾气虚、肾阳虚,津液失于温煦,凝而为痰;肝郁则气滞,气滞则痰凝。而且这种痰主要是指气虚或阳虚的产物,或由于脾气虚,或由于肾阳虚,或由于脾肾阳虚。

当然,将高脂血症的病机归结为痰有其合理性,确有其临床实践基础。问题是,学术界更多地将痰形成的原因归结为气虚、阳虚,津液失于温煦,而很少想到阴虚、阳亢、火炎等相反的病机也可以灼津为痰。也就是说,目前,学术界对高脂血症病机的认识只强调了脾虚、气虚、阳虚,而忽视了肝肾阴虚、阳亢、火旺。

从虚实的角度看,高脂血症的病机也应该有两种基本情形:实证与虚证。然而,目前学术界过多地注意了实证(痰),而对虚证的认识显然不足。其实在以虚为主的患者,其更重要的病机应该是虚(阴虚或阳虚)而非痰或瘀。

3病证互参的启示

高血压病、脑血管病虽然也存在脾虚、痰浊的病机,然而两者更重要的病机显然是阴虚、阳亢、火旺,甚至肝阳化风。即在高血压病及脑血管病中,痰的性质固然有偏寒者,然而,更多的情况是偏热。关于糖尿病,尽管目前认识到脾虚以及痰浊、血瘀的病机在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然而其更基本的病机无疑是阴虚燥热。受《金匮要略》的影响,学术界一直将胸阳不振、寒邪痹阻作为冠心病的基本病机,但从临床实践出发,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阴虚火旺以及气阴两虚是冠心病的重要病机。既然高脂血症是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的发病基础,这些疾病又与糖尿病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而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的共同病机是阴虚、火旺、阳亢,因此,阴虚、火旺、阳亢也应该是高脂血症的重要病机。

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其共同基础是胰岛素抵抗,因此,必然存在共同的病因病机。概括起来,它们共同的病因病机包括两个方面:①气虚或阳虚挟痰浊、血瘀,具体表现或以虚为主,或以实为主,或虚实夹杂,其基本病位在脾,即脾虚常常影响到肾,出现脾肾气虚或脾肾阳虚的病变;②阴虚、火旺、阳亢挟痰浊、血瘀,具体表现或以虚为主,或以实为主,或虚实夹杂,其基本病位在肾,即肾阴虚常常影响到肝、心,出现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心火上炎的病变。

当然,作为一种更为基础的病变,高脂血症本身不会出现肝风内动,因为一旦出现肝风内动,便隶属于中风的范畴。然而,作为具有密切内在联系的两种疾病,既然发展到中风阶段,其基本病机是阴虚、火旺、阳亢,那么在早期的高脂血症阶段必然具有阴虚、火旺、阳亢的基础。进一步推理,尽管以上几种疾病或因所处阶段不同、或因发生部位不同,使其病机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或者说各有特点,然而,相互之间毕竟存在着一种共性,从中医方面看,这种共性就是以上提到的两大基本病机。

4来自中药药理研究的启示

从西医方面看,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病均存在血小板活性增强、凝血机制激活、血液粘稠度增高、易于形成血栓等病理改变,而从中医方面看,这些病变多属于阴虚火旺或阳亢、血液被灼的结果。现代研究表明,很多滋阴潜阳、清热泻火中药具有降低血液粘度、抗凝、抗血小板、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心肌供血等方面的作用,而且很多药物具有良好的降脂、降压、降糖作用。如白芍可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何首乌可明显降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麦冬具有明显的降糖作用;天冬、玉竹可降脂、降糖;枸杞子可降压;决明子可降脂、降压;菊花可降压;黄连可降脂、降压、降糖;黄芩可降脂、降压;大黄具有降糖作用等[2]。这些研究成果均从药理或治疗的角度提示,高脂血症存在阴虚、火旺、阳亢的病机。

即使从传统中医理论看,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心脑血管病属于老年病,是影响人体寿命的直接因素,而在这些疾病的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似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高脂血症。中医历来有防重于治的思想,古代文献中很多预防保健、延年益寿的方药大多是滋阴潜阳、清热泻火药物。这也提示,阴虚、火旺、阳亢是高脂血症以及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共同的基本病机。

5结语

高脂血症虽然与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但由于单纯的高脂血症是疾病的早期阶段,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其阳亢、火旺的病机往往是潜在性的,远不如中风阶段肝风内动那样显著,这就给辨证造成一定的困难。目前,学术界往往拘泥于古医籍中有关“脂”、“膏”以及肥人多痰之说,将高脂血症的病机归结为痰浊或脾虚,忽视了阴虚、火旺、阳亢的一面,这就势必对正确防治高脂血症造成不利影响。

其实,历史上对很多疾病病机认识出现较大偏差的情况并不少见,如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在很长时间内一直以外风立论,其流弊是不言而喻的,究其原因,与中医弱于辨病,而辨证本身又具有明显的主观性有直接关系。采取病证互参的方法,可以从病的角度对辨证提供一种参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辨证的不足,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另外,辨病施治也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模式,然而,由于中医劣于辨病,致使这种治疗模式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采取病证互参的方法,对发展和完善中医的辨病施治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中医基础病因学说篇6

1加强医德教育

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患者、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也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关系是医德关系中主要的一个方面,医德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命的安危。明代医家龚廷贤说:“病家求医,寄以生死。”说明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关系是生死所寄、性命攸关的。因此,在医学基础课教学过程当中,我们不仅引导学生主动扎实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尊重病人,服务病人”的医德观念,为医学生将来的工作打好医学伦理道德基础。

另外,医务人员之间的道德,是医德关系中妥善处理医务人员与患者、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而且,由于现代医疗卫生己发展成为社会性的事业,社会功能已大大扩展和加强,因此,医德还表现在医务人员与社会的关系上。医院和医务人员的道德观念不仅要考虑某一患者的利益,对某个患者负有道德责任,而且要顾及整个社会的利益,对社会和群体负有道德责任,使这两方面达到统一。由于当前医疗服务行业存在着一些不正之风,以及复杂的医疗环境,往往使医学生尚未离开校园就陷入困惑,影响他们医德观念的形成;况且现在医学生中还盛行“自我中心观”的思潮。如果不预先对医学生进行医学道德教育,那么,他们很可能在行医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损害到患者的权益,最终影响自身专业的发展。

因此,我们在中医学理论课堂教学中,根据医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结合医学前辈的高尚医德事迹,阐释具有高尚医德的医生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医德养成的重要性,自觉加强医德修养。例如,在讲述中医学史时,谈到扁鹊路过虢国,问及虢太子“死”的原因后,他不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是从中庶子口中得知虢太子可能是假死,因此主动要求救治,体现了他“见死必救”的职业道德。救治成功后,扁鹊说:“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表现了扁鹊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美德。这样在介绍先辈的故事时,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注意引导,促使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自身医德的养成。这种方式不仅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还使学生认识到一只有从内心深处尊重、爱护患者,才能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努力,精益求精,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实现自身的价值。

2理论课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临床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

  医学生作为研究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特殊群体,只具备丰富坚实的医疗知识还不足以完成使命,要想成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好医生,还必须同时具备文、史、哲等人文科学知识,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以及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相关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开阔的视野和创新思维,从而在疾病的诊治中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对新的医学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医学生只有具备了终生学习的意识,才能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取得新成绩。

医学生要想顺利成长为合格的医生,在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的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另外,还应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具备开阔的视野,从而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对新的医学现象作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在中医学基础课学习阶段,根据课程特点结合临床病例对医学生进行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在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时,我们结合临床病例,帮助学生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或仅介绍基本的医学规律,由学生负责讨论分析医学现象。

在给学生讲解温病的病因病机时,我们展示了SaRS流行期间作为一线医生收集的典型病例资料,要求学生根据理论,自己讨论和分析SaRS的病因病机与相关中医治疗的立法和方药。经过讨论,学生深刻认识到医生只有拥有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才能给患者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正确的治疗,完成救治患者的使命。之后,合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形成科学的临床思维,使他们意识到一充分认识疾病的本质规律,并透过临床表现认识病机变化,才能把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形成科学的临床思维。

通过上述实践,我们发现,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临床病例,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促进他们在学习和实验过程中自觉进行发展思维的训练。

3临床教学中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中医学是一门古老、深奥而复杂的学科,医学生在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功底同时,必须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的创新思维,才能不断促进医学发展。然而,对中医学生来说,因为所学医学课程多为记忆知识,考试又多以考查知识记忆为主,这导致大部分医学生养成了考前突击应付的被动学习模式。这使医学生逐渐养成思维惰性,其分析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因此,针对临床见习和实习,我们以提问为手段进行了以下改进。

第一,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鼓励学生主动收集临床信息,带教老师结合专业理论知识,设置前后联系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观察临床现象时,思考这些实验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以咳嗽为例,我们设立了以下问题: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咳嗽?咳嗽时为什么会出现咯白痰或黄痰,其内在中医病机是什么?不同证型咳嗽之间是如何转化的?

第二,要求学生分析临床中观察到的现象与书本描述之间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以及如何运用中医理论知识解释观察到的临床现象。以感冒为例,临床患者在有脑血管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情况下,其舌象脉象是否会发生改变?临床治疗时,如何二者兼顾?

第三,要求学生思考失治和误治可能引起的病情出现哪些改变,如何进行干预。如临床常有患者就医前未经辨证而自行服药治疗,结果常有“虚虚实实”之弊,故要求学生思考:哪些干预措施可能导致目前这些情况的出现,应该如何千预?

第四,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医院的电子数据库检索文献,总结目前临床治疗的局限,提出改进的思路;甚至可以此为基础,设计一个简单的研究课题。

总之,学生们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回答,不仅比较透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还学习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培养了一定的创新能力。

4结语

医学素质是现代中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是培养促进中医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提高中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全社会的期盼。

中医基础病因学说篇7

萨伽德的医学哲学的显著特点是案例研究。萨伽德的医学哲学不局限“概念的抒情诗”和“情感的形而上学”,而是从经验事实出发,逐步建立起理论体系。他的视阈从传统的医学实验到统计学、科学合作,最后至因特网上的科学与医学。贯穿于萨伽德整个医学哲学思想的一个核心案例是幽门螺杆菌的发现、接受,以及如何成为消化性溃疡的原发病因;除此核心案例之后,还有一些主要案例,如艾滋病、坏血病、慢性疲劳症、疯牛病、海绵状脑病等;另外他还对其它几十种疾病做了简单描述,作为辅证材料。以这些错综复杂的案例作为支撑,从而引起对“疾病解释纲要”、“科学发现”、以及“科学合作”等问题的探讨,然后得出一些结论。

2因果网例示的病因解释学说

“疾病,是生命存在的异常状态之一”;一般来说,推断疾病病因要比诊断出某种疾病更为复杂。萨伽德在医学哲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一种新的疾病解释学说———因果网例示(Causalnetworkinstantiation)的疾病解释学说,也就是从一个新的视角去“解释人为什么会得病”。一般说来,当一个出现系列症状的患者前来就诊时,医学上应该有两类解释:首先,医生要能够解释某些症状的疾病诊断;也就是说,医生根据病人表现出来的某些临床症状诊断出这位病人可能患有某些疾病。其次,医生要能够解释这位病人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当病人被告知患上某种疾病之后,除接受正常的治疗之外,病人及其家属还在苦苦追问:为什么会得这种病?面对医生的解释,他们能够接受吗?这类解释与其说属于临床实践范畴,莫如说属于医学科学研究范畴。萨伽德的疾病解释纲要指的正是第二类问题。在论述这个问题时,萨伽德认为“解释疾病”与“科学发现”密切相关。科学当然不仅仅是一系列所观察到的事实的罗列。统一的认识并非来自于一种普遍的包罗万象理论,而是来自于解释疾病解释纲要系统。每当出现新的科学发现,尤其是医学上的新发现时,往往能够形成新的疾病解释纲要。据此,萨伽德分析了医学史上四种类型的解释纲要:体液学说解释纲要;病菌学说解释纲要;营养性疾病解释纳要;分子遗传学的解释纲要。在古代,科学与哲学混为一体。在希波克拉底看来,疾病是由于体液失衡引起的,这种说法在西方流行有近两千年。《黄帝内经》的解释模式与希氏类似,认为人得病是因为违反天地阴阳变化模式,或因超过机体能力或者邪气入侵。文艺复兴以后,科学得到长足的发展,而疾病解释也日新月异。19世纪巴斯德发现病菌学以后,病菌致病说成为一种主流的疾病致病学说。

20世纪上半叶,人们发现由于缺乏维生素可以引起非感染性疾病,从而营养性疾病成为一种疾病解释纲要。20世纪下半叶,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出现了分子遗传学的解释纲要。这种方式与19世纪中叶以来可得的基于病菌或营养的那些类型疾病解释截然不同。萨伽德创造性地提出了因果网例示的疾病解释学说。20世纪后半叶,除了医学取得长足进步之后,一些横断科学、复杂性科学兴起,对因果性的科学与哲学分析,或许是一个不能被漠视的成就。他认为,疾病解释并非描述为演绎推断或统计学推断,而是描述为复杂的因果网例示。科学哲学家亨培尔(CG.Hempel)认为,解释是根据普遍规律解释某事实的一个演绎推理。萨伽德认为,溃疡和癌症的产生并没有普遍规律。另外解释也不是统计的,虽然医学解释与统计密切相关,但是主要病因导致疾病的概率远低于50%,也就是说,一个医学解释并不需要很高的概然性。所以,萨伽德认为,医学解释应考虑为一种因果网例示。因果网例示图说明,疾病的产生不是由单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萨伽德这样论述:“这一网络中的诸多节点不仅仅通过条件概率p相联系,还通过多种为基础而推导的因果关系相关联,这个考虑包括相关p(结果/原因)-p(结果/~原因)、他择性原因和机制。给出这个网络,我们通过例示这个网络,即通过确定哪些因素作用于病人,解释为什么某个病人患某种疾病”。借助因果网例示图,我们可以对疾病的结果进行分析,也就是病人为什么会得这种疾病。此外,我们还可以对因果网例示图进行改进,加上权重,也就是写上每一种因素的作用。诉助于因果例示图,我们也可以把中西医致病原因结果起来。我们可以推断出疾病具有概率统计中正态分布的特点,也就是在人类社会中的大部分人群处于中间状态,而只有两边少数超常者可能属于疾病患者,而我们人类行为的诸多规则基本上也都是按照中间状态的人群特点而设计的。

3医学发现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系统

“科学”与“科学发现”是两个紧密关联的范畴。萨伽德在医学发现的基础上,提出“科学是一个心理、社会和物理的复杂系统”。某些科学主义者认为新的科学知识是旧的知识逻辑派生。尽管科学哲学家认为不存在一种发现的逻辑;但是,他们认为经验基础与逻辑推导是形成科学知识的前提,存在着辩护与证明的逻辑。科学的社会建构论则是建立在“范式”理论之上。历史科学哲学家库恩(tS.Kuhn)提出科学发现的“范式”理论,他认为科学发现既非逻辑也非理性,而是一种范式变革、“宗教式”的皈依。在库恩的范式理论基础之上,出现了科学的社会建构论之说。科学的社会建构论引发了科学作为权力的后现代观点。认知科学家认为知识的增长来源于科学家的精神结构和过程,如斯洛曼(a.Sloman)认为科学是人类心灵的一种成就。不应置疑,上述三种观点,自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它们与实际的科学发现都有些许出入之处。萨伽德站在认知科学的立场上提出了发现的四种模型:“搜索导致的发现”,“提问导致的发现”,“不可知变异导致的发现”和“意外发现导致的发现”;并且得出“科学是一个心理的、社会和物理的整合系统”。由此,萨伽德提出,科学是一个心理的、社会的和物理的整合系统。科学既是个人头脑的产物,又是复杂的社会组织产物。认知过程的重要单元应当是科学共同体,而并非个体科学家。

4结语

中医基础病因学说篇8

中医治病疗效是肯定的,是以治本求原,其中辨证是关键,为中医所长。辨证的过程就是诊断过程,关键是辨什么证,有准确的“证”才能合理治疗,在中医文献或教材里,出现“证”字之处很多,所指内容各异。归纳起来不过4个方面:①指症状:认为古代“证”同症是证候的组成部分,如发热咳嗽等。②指证候:包括症状与体征,是临床表现总和,如头身痛、苔白脉浮等。③指证型:即诊断结论,如五心烦热,盗汗之阴虚证等。④指病名:认为证同病,如喘证、郁证等。各种解释都有一定理由,因此常见一证多义或一证多用现象。

区分证的涵义,确定证的基本意义,笔者认为:理解为症状、证候、证型及病名都是不够全面的,因为症状和证候均属临床表现,仅为所辨之证的内容之一,而证型与病名皆为辨证结束作出的诊断结论。中医治病是以主症为名,如头痛、痹证等,均为病的表面现象,是标症,不能头痛医头,脚痛治脚,所以中医特长就是通过表面现象(症状或体征)的标,探求疾病的根本,辨出确切病机,方可治病,在特殊情况下对症治疗也是必要的,所以说辨证之“证”既不是临床表现的证,也不是诊断结论的证,若要代表某种涵义时,应用相应的词以示区别。

说到底证究竟指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通过四诊和现代医学诊断所集的疾病某阶段病因病理,病位病性,病势等病理变化的综合资料的总概括(症状、体征、检验结果、病因、病史、体质、天时、心理、地理、职业等)即为证,有了可靠的证据和资料,进行分析辨别、推理、判断综合归纳,此为辨证,最后确定结论,作出明确诊断,提示治疗方案,据此说诊断过程就是辨证过程。

辨病

辨什么病,是辨中医病还是辨西医病,是争议的焦点。一般说辨病为西医所长,那也不等于西医只辨病不辨证,中医就只辨证而不辨病,不同的是西医辨别的是症状而已,同样需要诊察分析,鉴别诊断,最后确诊。

从历代文献记载分析看,多数病名都是在《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病源侯论》等医籍记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中有的病名经历了由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过程,因而有的病根据其实质更名沿用至今,有的自然而然的淘汰,从而使疾病的命名上升到一个更合理、更切合实际的新阶段。

笔者致力于临床风湿痹病的研究治疗,从中医理论到现代医学结合有机联系,将痹病论治改为风湿病的疾病名称,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得到完善,不断深化,辨病更趋科学、合理,切合临床实用的价值。但治疗要紧密结合病人实际,达到个体化的治疗水平,强调辨病并不是不要辨证,而是说辨证更要深化,在辨证的时候,要有全局的观点,不能只着眼于目前的见症,有一病多症,也有一症多病现象。中医对病机的机理认识更深的是疾病之本,治病必求其本。

辨证应与辨病相结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模式是中医学的显著特点之一。中医辨证应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结合的原因就是二者各有所长,其共同目的显然都是寻求先进技术,精确诊断,有效治疗,提高医疗学术水平,从现代科学水平上体现对疾病的客观认识。在明确西医诊断的同时,应用现代中医角度对疾病的病理病因,诊治规律作出系统的理论依据。有了确切诊断,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才能发挥丰富中医理论,所以只有诊断上的有机结合,才能指导治疗的合理结合,才能在理论上紧密结合。西医辨病长于诊断,中辨证长于治疗。实现中西辨证辨病相结合,集两者之长,才能体现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中医基础病因学说篇9

因此,面对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实践的脱节,有必要找到转化医学理念应用的瓶颈所在,使基础研究向临床医学实践顺利转化。

1.转化医学应用现状

转化医学指基础医学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双向转化过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应用之间连接的桥梁,属于一种循环式的科学体系,即基础研究的新成果及时转化到临床应用领域(包括医疗、预防、护理等多个方面),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先进的措施和方法。另外,在临床应用中及时修正,并将相关信息反馈回基础研究中,进一步使其完善、发展,而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转化医学属于双向转化过程,但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而这则是最困难的事情,涉及到时间、经费、伦理等诸多因素。

纵观国内外的各种基础医学研究,很大一部分在向临床实践进一步转化的过程中,难以将基础研究成果再次重复。因此,基础研究成果缺乏可重复性,是目前转化医学失败的首要原因,使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互脱节,基础研究的优秀成果难以为临床实践服务。尽管在转化医学实施的过程中有许多经典的案例,但从国内外对疾病诊治的相关转化医学应用效果来看,应用现状仍不容乐观。

1.1肝细胞癌的转化医学研究

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属于较为常见的肿瘤,是恶性度较高的肿瘤之一。据统计,在我国,肝癌是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就全世界而言,则位于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三位。近10年来针对肝癌治疗研究的技术领域不断扩展,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学、代谢组学以及转录组学等,使对肝癌的基础研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肝癌发生与发展相关的分子机制和关键分子方面也取得了较为领先的地位。但是,从临床对肝癌诊治的过程中看,肝癌的总体预后依然很差,难以与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相平衡。2004年,mankoff等的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就全世界而言,肝癌的发病率仍持续上升,年发病和死亡人数较10年前明显增加,由10年前年发病56.4万人上升到74.8万人,年死亡人数由54.9万人上升到69.6万人。目前,肝癌的5年生存率仍然不足5%。

我国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我国是肝癌高发国,患者数量占全世界肝癌人数的一半以上,因此对肝癌诊治的相关研究较为突出,但治疗情况不容乐观。因此,仅就肝癌的转化医学研究而言,转化医学在此领域进展颇微,虽然相关的基础医学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不断更新,但是在检验基础医学应用效果时,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肝癌的疾病治疗却进展缓慢,肝癌的基础研究没有达到提高肝癌预后生存率的效果。与国外相比,虽然我国的肝癌人数占世界肝癌人数一半还多,但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没能通过转化医学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治疗手段,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转化医学的真正意义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1.2心肌梗死治疗的转化医学研究

目前,对于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治疗经验的总结,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应用,已经通过转化医学实践验证达成了比较清晰的共识,一般认为放置血管内支架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我国对于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使用心脏支架的态势呈现疯长。据统计,心脏支架的使用量连续3年每年增加6万例,但是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仍然呈逐年上升态势。一种治疗方法是否有效,要通过预后的效果来判断,即预后的生存时间。冠脉支架和/或搭桥手术,对心肌缺血性心脏病的病死率下降仅为3%?5%。从上述例子可知,我国应用转化医学的近10年间,在心肌梗死治疗领域仍然属于探索阶段,还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虽然,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心肌梗死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就是冠脉支架,因为冠脉支架能快速畅通冠脉,但对于一种临床应用技术的判断不能仅看近期的治愈情况,还应该对临床治疗后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做客观评判。但是预后却难以令人满意,转化医学的效果也同样难以让人满意,需要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相关人士共同努力协作发展转化医学,共同寻求最佳的诊治策略。

1.3实验外科应用的转化医学发展

实验外科是外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用实验医学的方法探讨、验证外科领域的未知问题。首先,是通过动物实验来验证手术方法的效果,通过各种实验技术和方法,验证临床诊治应用的合理性等;其次,是外科疾病的病因、诊断、防治与预后等内容,利用循证医学进行判定。

通过上述可知,实验外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具体说应该是与外科临床医学相联系的重要枢纽,应属转化医学的范畴。在外科临床诊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实验外科的基础医学的相关内容来判断或验证这种问题可解决的办法,进而通过临床实践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临床诊治。

近30年来,虽然我国的实验外科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主要表现在[9]:(1)在国际上有标志影响力的先进成果不多;(2)每年在SCi具有影响力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很多,但是真正能将基础研究在临床实践中进行重复验证的却寥寥无几,多数是为了基础研究而进行基础研究;(3)对疾病进行诊治的临床知名医生很多,但能真正在临床中发现问题进而转入实验外科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匮乏;(4)临床外科手术创新不够,高新技术成果及应用较少,多为国外新技术的跟踪引进和重复应用,一些重要的技术和设备仍受制于人,临床研究的创新指数和证据级别也有待提高。比如,外科手术技术最先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因临床中难以达到精细操作应运而生的,从2000年首次应用,到2010年短短10年的时间,全世界范围内,欧美国家的装机数量迅速增长[1°]。截至2010年12月底,全球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装机数量为1753台。其中,美国1285台,占73%以上;欧洲316台,占18%;亚洲及其他地区152台,占8.7%。亚洲国家和地区共有96台,其中,韩国34台;中国大陆10台,仅占0.6%;中国香港6台;中国台湾7台;日本20台;印度7台;其他国家共12台[11]。由此可见,我国外科学的发展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难有竞争力,因此,作为转化医学范畴的实验外科应从战略高度出发,重视医学科学内部学科间的相互转化,提高我国医疗的整体水平,合理运用转化医学,培养“实验室一临床一实验室”综合型人才,使我国成为高新技术领域的强国。

1.4转化医学资金投入及其成果发表情况与转化医学初衷相悖

美国国家肿瘤研究院在过去30年间共耗资2000亿美元,用于基础医学的相关研究,最终发现80%的经费涉及小鼠、果蝇与蠕虫等的基础性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约156万篇,但肿瘤死亡率却未见明显改善[12]。我国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长期以来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人员往往将作为主要的研究成果,只要能在nature、Science、Cell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就视为科研的最高成就。而临床医生则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大多不善于基础性研究,对临床上发生的难题缺乏敏感性,往往习惯于凭经验解决问题;即使在教学医院,临床医生与基础医学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也常表现为形式多于实际,缺少有效的沟通与整合,所有这一切都制约了转化医学的发展。对临床工作者而言,实现转化医学的新模式必须改变传统临床科研的思维方法,要以迅速发展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结构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新技术为基础,从系统生物学角度,对疾病的本质展开研究,以寻找疾病诊断、分型的新方法,提供疾病治疗新的药物耙点,探索耙向治疗的新手段,这是实现转化医学的关键所在。

2转化医学发展的重点与困境

综上可知,全世界的转化医学发展似乎存在一个瓶颈,虽然在20世纪中叶就提出了转化医学,但真正意义上的转化需要用时间来判定,需要远期的效果观察来最终做出结论。可以认为,转化医学在世界范围内仍处探索阶段,虽然相关的针对临床实践基础医学研究不断更新,但真正意义上能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用的却微乎其微。与国外相比,我国对转化医学的提出和研究起步较晚,相应的投入和对高精尖技术的关注亦较少,与国外差距较大。而转化医学的重点并非“转化”的本身,其真正意义是通过这种转化的过程,使有意义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真正成为临床医生得心应手的诊治疾病的工具,而且在今后的效果评价中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目前转化医学发展的重点和困境如下。

2.1“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形式多于实际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转化医学实施的困境。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就是诠释从实际出发的最好例子[13]: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医学界普遍认为,胃溃疡是由于长期食用辛辣食物、饮食不规律及工作压力大等原因造成的,而在1982年4月,临床医生marshall与病理学医生warren合作从胃黏膜活检样本中成功培养和分离出了幽门螺杆菌,并认为这种细菌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相关。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种细菌就是导致胃炎的罪魁祸首,marshall和另一位合作者morris不惜喝下含有这种细菌的培养液,结果大病一场。在1984年4月5日,他们将研究成果发表于theLancet上,在国际消化病学界引起了轰动,通过人体试验、抗生素治疗和流行病学等研究,幽门螺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所起的作用逐渐清晰,科学家对该病菌致病机理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于是,世界各大药厂投资开发治疗疾病的药物,并且临床试验成功。2005年10月3日,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宣布,200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两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这种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这是转化医学实践从临床中来最后应用到临床的典型例子。但是当前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医学脱节的原因在于大多基础研究者为了基础研究而研究,没有真正到临床中去调研,查看临床医学实际的需要,盲目进行基础实验,最终实验结果难以达到临床实际需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转化医学难以实施。同样,临床医生往往不屑于基础研究,认为治好疾病就是好的临床医生,却没有认识到在临床中发现的问题,必须要通过基础研究来解决,达到对疾病诊治的需求。

2.2基础医学研究对象的简单性与临床疾病诊治对象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

基础医学的研究往往为了达到研究的目的,对于研究对象(包括小鼠,细胞等)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培养,也就是追求一种简单性、效率性和因果性。因此,无论实验的方法和技术如何,这对事先已经预定结果的实验而言,往往能获得成功。但是,基础研究的目的是要转化为医学实践所用,而医学面对的是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富有感情色彩的人,因此,在把基础医学实验结果放到临床进行验证时,很难达到可重复性[]。也就是说,基础研究产生的结果,是基于事先预定好的实验对象进行实验而得出的,而要将这种方法转化为临床应用,要面对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性别等的复杂人体,需要多次长时间的临床试验来验证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因此,二者研究对象的矛盾,注定加剧了转化医学的困境,基础研究对象的简单性与临床实践的人的复杂性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临床医学只有经过大量资料的积累,长期的临床效果观察,对不同条件下的不同人群的反复验证,才能达到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实践的真正转化。如同上述肝癌转化医学研究的困境,即使基础医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临床试验需要大样本及长期的临床观察,而面对复杂的人体时,就会产生上述矛盾,阻碍转化医学的顺利进行。

2.3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各自为政

人类进行基础研究之初,实验室是在医院之内,随着临床工作复杂性的增加,基础研究人员逐渐从医院分离出来,将基础医学研究放到医学院校之内,这样,基础医学研究人员与临床医生分离,从而也导致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脱节,基础研究人员与临床医生各自为政,他们之间的沟通较少,没有交流就难以互相提出各自的需求,阻碍基础医学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也阻碍了临床应用需求反馈给基础研究。这种各自为政的状态,是转化医学难以实施的关键。

实验外科的发展如火如荼,从传统手术到目前手术机器人的发明,可以看出外科学中的实验科学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但反观我国的实验外科向临床外科学转化的实际,对于先进的手术设备却少有人问津,虽然有手术技术不成熟、治疗费用高昂等因素存在,但多数的医院包括临床实践者,没有将这种尖端的技术提到引进的曰程,使实验外科新技术难以在我国大范围应用,实属转化医学的又一困境所在,实验外科的基础研究已经完成,但临床的实施者却将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医院效益等进行权衡,最终可能由于难以广泛开展而延缓新技术的引进。因此,对于高新技术的研究,临床医生应与基础医学研究者共同协商,在对高新技术开发之前,明确其今后使用的效价比,以避免基础医学研究的成果不符合临床的实际需要,而这种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各自为政,是转化医学实践困境的重要原因。

2.4明确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研究的目的性:为患者服务

世界卫生组织在《21世纪的挑战》中指出:1世纪的医学不应是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当是以人的健康为医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无论是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都应明确实施的目的是为患者的健康服务,只有目的同一,才能为了相同的目的而共同发展。为患者服务,不但是对患者疾病的治愈,还要节约患者的治疗费用支出,提出最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只有基础医学研究者和临床医生从“为患者服务”的目的出发,节约医疗成本,才能使转化医学最终达到为临床所用之目的,走出困境,实现发展。

3转化医学的未来展望

3.1相关疾病的转化医学研究展望

纵观全球近20年的转化医学发展,有较多的转化医学研究的成功案例,如胃肠间质瘤(应用情况)(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近10年来被重新认识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在2000年以前,这一少见肿瘤发病机制的发现未能转化到治疗干预中,这时患者的生存率只有10个月?20个月,2000年以后,由于临床研究者注意到伊马替尼对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作用,进而转向到胃肠间质瘤的治疗当中,通过基础研究,使伊马替尼成为治疗胃肠间质瘤的有效药物,这使患者的生存率延长至57个月。使其生存率从只10个月?20个月延长到了57个月。但是,临床中仍然有许多疾病有待通过转化医学的研究和应用被攻克。

未来转化医学研究的临床疾病中传染病将是重要的一方面,其中亟待通过基础研究解决临床治疗问题的传染病包括:艾滋病、丙型肝炎、乙型肝炎、流感等。而关于这几种传染病转化医学已经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内容:艾滋病产生的致病机制;预防艾滋病的抗反转录病毒药物的效果;针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抑制剂的发现[14];治疗乙型肝炎的蛋白酶抑制剂药物的抗性如何;H5n1流感的相关致病机制;流感与脓血病(sepsis)之间的相关性[15];H5n1疫苗的免疫效果可否通过mF59免疫佐剂增强;流感疫苗的相关研究,等等。值得提出的是,由于流感病毒的变异性较大而且变异速度较快,最近已经发现了H7n9型流感病毒,这又为转化医学研究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此外,转化医学未来的研究领域还涉及代谢性疾病、精神疾病、运动系统疾病、视网膜疾病、遗传病、器官移植等。而相应的研究内容包括:糖尿病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人造胰脏治疗1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联合治疗新方法;通过恢复控制多巴胺传递的蛋白(GRK6蛋白)改善帕金森病症状;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后的运动障碍;保护具有骨质增生的wnt蛋白的作用;脊髓损伤之后病情恶化与Surl蛋白的关系;基因治疗脊髓性肌萎缩;先天性失明的治疗;提高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移植存活率;失眠的致病机制及其对人体的影响,等等。可见,转化医学的未来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仍然有许多疾病亟需转化医学研究解决相关的临床诊疗问题,这需要基础与临床研究者的有效沟通,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多学科交叉理念的推广,转化医学研究必将突飞猛进地发展,为人类未来攻克各种疾病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但是,转化医学应用现状仍不容乐观,笔者建议:首先,对于基础研究者来说,在进行基础研究之前,明确研究目的,到临床中进行调查,验证该研究能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临床诊治困难,应用前景是否乐观,对医生和患者是否适宜。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研究,诊治手段的精确与多样性,对广大患者来说是一项利好消息,但诊治费用必将提高,患者的医疗负担也会相应提高,等等,这些都应该是在进行基础研究之前需要做的工作。其次,临床医生要培养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的习惯,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在完成临床疾病知识充实的同时,要重视基础医学理论的学习[18]。只要二者相结合,利用转化医学理念,就能找到临床实践中需要的基础医学知识,找到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方法,使得转化医学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使得转化医学为临床服务,为患者服务。

3.2转化医学研究的政策支持

3.2.1建立转化医学研究机构,与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深度合作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在2003年描绘的路线图计划中,明确了所谓的双向、开放、循环的转化医学体系[1],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机构,niH路线图计划一经确立,就得到了全球的各大机构及制药公司的大力支持,相应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及其研究的项目,提供大量资金扶持转化医学的研究。在2006年,niH成立了由20多所大学和机构协同合作的一个协作组织,专门负责对临床和转化医学的推动发展,并使其他学科加入到临床转化医学研究中来,通过合作、协助等方式对研究进行创新。包括各种研究的项目设立、新式计划和手段的应用、技术的介绍,而这些项目和技术均与临床癌症防治相关,目的在于找到相应的组织工程技术,癌症防治技术的临床转化,干细胞技术对临床疾病治疗的方法和转化。鉴于此,肝癌的转化医学研究,相应的基础研究成果已经问世,对恶性肿瘤的防治应该能够达到降低死亡率的目的,但通过调查,肝癌的年死亡率升高,年存活率未有改观,因此,应成立相关的转化医学机构,必须与医学院医学与哲学2013年6月第34卷第6a期总第478期校和医疗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提供相应的资金,将基础研究成果真正应用到临床,对于费用较高的问题加以解决,使临床医生和患者没有后顾之忧,使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者密切沟通,全身心地投入到转化医学研究中;另外,鼓励临床的研究者发现临床应用的问题,尽快反馈给转化医学研究机构,通过机构与医学院校基础研究者联系,达到信息的传递通畅,保证转化医学顺利进行。3.2.2鼓励医药企业投入,国家对转化医学为临床服务给予支持

全世界对转化医学的重视,无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研究的广泛程度,均超过其他学科的发展,从医学角度看,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将向注重转化医学的目的和效果转变。例如,外科机器人的发明,极大地解决了临床手术操作因精细问题而出现的事故,使外科手术接近于完美。但由于技术的不熟练,临床应用费用高昂,我国难以普遍应用。因此对于先进的手术技术难以为患者服务,使我国转化医学遇到瓶颈。在国家政策方面,首先要对高新技术效果加以肯定,鼓励医药企业加大投入,对于引进设备的医院等医疗机构,在使用初始阶段应给予相应补助,使患者尽量能承受经济支出,使开展技术的医院避免大的损失,使其产生应用的动力,将转化医学研究中的高新技术在临床实践中顺利应用。

中医基础病因学说篇10

[关键词]针灸;医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2-166-01

针灸学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部分之一,是一门以临床为基础的拥有较完整的基础理论、操作方法、适宜病种,相对独立的临床医学学科。笔者长期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开展对针灸临床医师培训中经常遇到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引发了一些思考,现不惧短陋提出,抛砖引玉,希望能共同探讨以提高针灸临床医师的培训水平。

1针灸学科和针灸医师的定位随着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临床医师执业资质认定工作的重视,目前针灸临床医师均为接受过国家全日制高等医学教育,经培训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质。应当说针灸作为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其从业人员在校学习期间应当接收了系统的学习,了解掌握各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能力处理各科疑难危重病例。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科临床医师尤其是综合性医院和基层中医院的针灸科的人员,由于常年在门诊,没有经历过病房的系统培训锻炼,他们往往仅能应付一些针灸适宜病种的门诊治疗,针灸学科的地位被弱化,针灸被当作为一种疗法运用于临床治疗,针灸科被看作附属科室[1]。形成了针灸只能在一些门诊使用,不能独立设立病房的印象。针灸学科是否有必要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临床医学学科存在?针灸医师除了熟练掌握针灸技能外是否要具备处理各科疑难危重病例能力?一方面在中医高等医学院校针灸系针灸专业的本、专科及硕士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据调查,在三级甲等中医医院里,针灸科病房大多在20-80张,而且床位使用率极低[1],在安徽省内的各级综合性医院的针灸科病房在减少甚至被拆销,一些县市的中医院由于条件限制没有针灸病房。造成了针灸临床医师培训存在定位不确定、内容不确定,医学院校的教学与临床实际脱节,教学体系难以适应临床需要等问题。既影响了针灸学科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的开展,也阻碍了针灸临床疗效的提高和针灸学科的发展。

值得高兴的是近年来在国家和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重视下,在省内开展的中医医院能力建设项目中把针灸科建设列在其中,不少中医院开始设立针灸科病房,针灸临床医师专科培训工作也得到进一步加强。根据我院针灸临床人才培养的经验和针灸学科适宜病种研究的成果分析,我们认为,针灸临床医师的专科培训应定位在首先能熟练掌握应用各种针灸方法和技能;其次,要熟练掌握针灸适宜病种的诊断与常规处理;第三,要有独立处理针灸适宜病种所涉及的危急重症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扩大针灸适宜病种的范围,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促进针灸学科的发展。因此,针灸临床医师的培训是伴随着成长过程终身进行的,高水平的针灸医师一定是掌握针灸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2临床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由于针灸学科临床特性,要求针灸的科研必须依从于针灸临床实践,而针灸研究又可促进临床实践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提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个针灸临床工作者都是针灸研究的实践者,每一次针灸的临床实践,都是一次针灸科研活动[2]。因此,针灸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与临床能力的提高同样重要。科研能力的培养就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步地从临床常见疾病中通过不断地临床实践提高自己处理疾病的能力,提高临床疗效。针灸疗法不仅同药物疗法有明显差别,而且同现代物理疗法也很不一样。所以在针灸临床研究中,不应该不加区别地照搬现代药物疗法和现代物理疗法的研究方法,而不顾针灸临床特点。否则,相关的研究就会偏离针灸本身的特点,不但不能诠释针灸治疗的作用机理,还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对针灸医学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们认为针灸临床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就是让临床医师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针灸临床工作者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语言进行针灸的研究。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我们要走实践之路,以临床研究为基础,用疗效说话。同时,针灸研究要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借鉴现代医学临床研究新的模式,以对疾病的治疗为载体,对临床疗效确切、特异作用明显、临床广泛使用的可说明问题针灸治疗进行科学设计、用现今医学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从而得出科学的数据和结论以能说明困扰临床的问题,提高临床疗效。

3如何提高临床疗效提高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是针灸学科发展需要解决的永恒课题和最终的目的,而要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就要从针灸临床实际出发,以解决和控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症状入手,从而肯定针灸对疾病症状的治疗作用,以我为主,开展针药结合、中西结合多方法提高疗效,提高针灸治疗效能。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不断拓宽针灸治疗病种,扩大针灸适用范围。针对疑难杂症开展科研攻关,努力提升针灸治疗水平和治疗效果。研究建立能与现代医学相容的针灸治疗疾病的金标准和评价机制,争取赢得主流医学的认同。

要从针灸临床特点出发,通过开展人员培训,科研协作,设立符合针灸特点的疗效评价机制,从临床疗效确切、特异作用明显、临床广泛使用的可说明问题的病种出发进行科学设计、制订行业内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验证针灸疗效,以事实来说明问题。通过研究确定可能对针灸疗效产生影响的因素,排除干扰因素以提高针灸疗效;同时要界定针灸效果产生的范围,适当排除、淘汰落后的针灸治疗手段和方法。要开展针灸治疗介入时机和介入方法的研究工作,以逐步扩大针灸适宜病种,合理使用、有机整合针灸疗法。

同时还要通过开展针灸作用产生的机理,揭示针灸治疗实质,科学普及针灸基础理论以正后学者视听,提高针灸临床人员的信心和职业荣誉感。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应当从临床入手,针对临床上有确切疗效的病种,开展针灸作用机理研究,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明针灸产生效果的机理,使针灸基础理论能够与时俱进,做到通俗易懂、简便易学,便于推广。达到提高针灸临床医师的学术水平和针灸临床疗效。

总之,通过多年来临床实际工作的锻炼和我们开展对针灸临床医师的培训的经验,我们认为针灸临床医师的培养要以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基础,以保证临床医疗安全为要求,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通过培训提高针灸临床医师学术水平、临床技能、科研能力,提高他们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促进针灸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