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十篇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十篇

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16:10

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篇1

为了方便市民办理个人社会事务,保障市民有效使用社会保障卡,推动市民个人社会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社会保障卡,是指由政府发放、通过市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方便市民办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优待抚恤、公积金贷款申领等个人相关社会事务(以下统称个人相关社会事务)的集成电路卡。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社会保障卡的申领、制作、发放、使用及其相关的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管理部门)

**市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信息服务办)主管全市社会保障卡管理工作。

**市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中心(以下简称市信息服务中心)具体负责社会保障卡的制作以及发放的组织管理工作。

市劳动保障、公安、民政、医疗保障、公积金管理等部门(以下统称相关业务部门)及其信息服务机构,应当保证社会保障卡在本部门信息系统中的有效使用和功能开发。

各区、县和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做好面向市民的信息采集和社会保障卡的发放工作。

第五条(基本功能)

社会保障卡具有信息记录、电子凭证和信息查询等基本功能。

第六条(记录功能)

社会保障卡记录持卡人的基础信息和相关业务信息。

第七条(凭证)

持卡人可以持社会保障卡通过联机或脱机办理个人相关社会事务。

第八条(查询)

持卡人可以通过社会保障卡服务网点的读卡设备,查询本人的基础信息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公积金、社会救助及优待抚恤等方面的信息。

第九条(卡的使用)

市信息服务办应当在公示的社会保障卡使用指南中明确具体使用范围和使用办法。

第十条(使用期限)

社会保障卡的有效使用期限为10年。

第十一条(申领)

具有本市常住户口、年满16周岁的人,可以申领社会保障卡。

申领社会保障卡的,应当到户口所在地的街道(乡镇)社会保障卡申领点办理下列手续:

(一)填写**市社会保障卡申领登记表;

(二)交验居民身份证和居民户口簿或者户籍证明;

(三)到指定地点提供图象信息。

第十二条(卡的制作和发放)

社会保障卡由市信息服务中心按照**市地方标准DB31/t256-2000《社会保障卡》统一制作,并记录个人信息。

各街道(乡镇)社会保障卡申领点受市信息服务中心的委托,具体办理社会保障卡的发放。

第十三条(届满换领)

社会保障卡有效使用期届满一个月前,市信息服务中心应当提示持卡人及时办理换领手续。持卡人可以向户口所在地的街道(乡镇)社会保障卡申领点申请换领。

第十四条(损坏换领)

社会保障卡卡面污损、残缺不能辨认,或者不能在读卡设备上读写的,持卡人可以向户口所在地的街道(乡镇)社会保障卡申领点申请换领。

社会保障卡存在质量问题的,由市信息服务中心负责免费更换;属于持卡人使用不当造成损坏的,由持卡人自行承担换领费用。

第十五条(挂失)

社会保障卡发生丢失的,持卡人应当及时挂失。挂失分为电话预挂失和书面挂失,书面挂失为正式挂失形式。

市信息服务中心应当在接到挂失信息后4小时内冻结该卡的使用。

第十六条(补领)

社会保障卡发生丢失,并在办理书面挂失手续后30日内未找回社会保障卡的,持卡人可以向户口所在地的街道(乡镇)社会保障卡申领点申请补领。

第十七条(期限)

申领社会保障卡的,市信息服务中心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发放社会保障卡。

换领或者补领社会保障卡的,市信息服务中心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完成换发或者补发工作。

第十八条(无卡期间的待遇保障)

持卡人社会保障卡丢失和补领期间,各相关业务部门应当采取补救措施,保证持卡人办理个人相关社会事务的基本需求。具体补救措施由各相关业务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九条(卡的费用)

社会保障卡的工本费,由市信息办会同市物价主管部门确定。

第二十条(争议处理)

因社会保障卡的申领、发放和使用发生行政争议的,持卡人可以向市信息服务办提出申诉,也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一条(违法行为的处理)

冒领、冒用、盗用他人社会保障卡牟取非法利益的,由各相关业务部门依法处理。

市民服务信息系统的有关工作人员、、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参照适用)

非本市常住户口的人员享受本市市民服务信息系统提供的服务的,按照各相关业务部门管理的需要,参照本办法发放社会保障卡。

本市农村户口的居民办理个人相关社会事务,由市信息服务办根据系统开发应用情况和各相关业务部门的管理需要,另行规定发放社会保障卡的程序和具体办法,报市政府批准后实行。

第二十三条(学生学籍卡发放)

本市16周岁以下学生学籍管理的社会保障卡,由市教育委员会统一组织发放。

第二十四条(过渡措施)社会保障卡的信息记录、电子凭证和信息查询功能,根据市民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分步实施、逐项启用。

市民在**年底以前申领、换领和补领社会保障卡的,不受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期限的限制。

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社会保障卡;收费管理;现状;问题;建议

社会保障卡是利用集成电路卡(即iC卡)技术实现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保障信息收集、识别、共享和交换的一种工具,也是持卡者与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一种交互接口。社会保障卡记载的信息内容覆盖所有的劳动保障业务,包括劳动就业,职业技能开发、鉴定,五险统一征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分别支付,工资分配,劳动关系,劳动仲裁等所有涉及到人员管理的业务中,其主要功能是:识别持卡者在劳动保障各项业务中的合法身份,并作为办理劳动保障业务的电子凭证;替代手工完成信息录入,增强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劳动保障业务的电子化办公和社会化运行,增强劳动保障部门的管理力度,增强劳动保障业务的透明度;实现劳动保障系统各项业务的信息共享和交换,并与其他政府部门间的相关信息进行交换。为实现劳动者“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受益一生”提供可靠、稳定的物理介质。

一、南京市社会保障卡管理现状

南京市社会保障卡从2000年起开始启动,经考察、研制、论证,于2001年率先在高淳、江浦两县区进行试点,2002年2月南京市第一批逻辑加密卡发行,截止到2007年6月30日,共发行逻辑加密卡212万张,工本费12元/张,累计收费2500余万元(全部收入财政国库专户)。2007年7月1日,为了进一步贯彻部颁标准、提升社会保障卡功能,并配合南京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实行,经省、市物价、财政等相关部门批准,我局将社会保障卡存储介质由逻辑加密卡统一升级为CpU芯片卡,收费标准调整为制卡20元/张,补卡30元/张。2007年7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共发行CpU芯片社会保障卡45万张,收取工本费用911万元。

同时,为适应人员资源数据库“统一管理、分工维护”和劳动保障卡“一卡多用、全国通用”的工作要求,自2007年7月1日起,南京市社会保障卡收费实行市、区(县)、街(镇)、社区四级管理模式,建立“分工维护、数据共享”的动态管理机制。这样一来,南京市社会保障卡的收费网点遍布全市10个区劳动保障局、71个街道劳动保障所,全市632个社区劳动保障站也可进行社会保障卡信息查询、维护功能,实现了社会保障卡城域网覆盖率100%,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相关劳动保障服务。

南京市社会保障卡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收取的社会保障卡工本费全部缴入非税收入财政专户,录入市财政非税收入专户系统,并开具非税收入相关票据;有关社会保障卡的卡基购买、领卡人员照片采集、人员数据录入、卡的制作等工本费用在市财政返还的工本费中列支。

二、南京市社会保障卡收费管理存在问题

我市社会保障卡工作自2002年启动以来,紧随着劳动保障业务的发展而发展,2007年7月1日以前,保持年均20万张的发行数量。2007年7月存储介质更新为CpU芯片以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开展以后,制卡工作完成了向区(县)、街(镇)、社区的纵向发展。随着参保人员的进一步扩大和逻辑加密卡逐步升级为CpU芯片卡,社会保障卡工作正步入全面提高的深度发展阶段。年均制卡量也上升为50万张左右,年均收费约1000万元。由于社会保障卡责任重,收费金额大,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对劳动保障卡的管理也一直是市劳动保障局和市劳动保障信息中心管理工作的重点。但由于社会保障卡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收费模式启动不久,收费网点数量多,层次深,金额大,目前还存在一些善待改进之处,主要表现为:

1.各收费网点覆盖面广,具体情况不一致,对帐工作有难度。

由于南京市社会保障卡收费分布在全市各个区和街道,和财政专户缴费银行日清月结时,容易形成缴费未达帐项,众多收费点有未达帐项时对帐工作量大;还有部分网点分布偏远,收费金额不能及时入帐。如栖霞区的靖安镇街道,临近镇江句容,距离南京市区将有40多公里,附近又没有缴费银行,每一个月和区劳动局对帐时才集中到市区缴费一次,每天收的工本费只能暂存在单位保险箱中,收费金额只有到月底才能和财政专户系统核对一致,给收费核对工作增加难度。

2.基层人员工作量大,工作经费紧张,影响工作积极性。

为贴近百姓服务,制卡工作从居民医保启动之初就实行了市、区、街道、社区的四级动态管理模式,区县、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机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确保社保卡制作、发放工作的顺利推进,各收费网点工作量大,经常加班加点,收取的工本费全部记入财政专户,但工作人员的工作经费由各区、街道经费补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收费票据管理重视不够。

各收费网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往往只能顾及收费款项核对,对收费票据管理有所欠缺,票据管理。收费票据领用、使用、核销登记不及时、规范现象时有发生。

三、对南京市社会保障卡收费管理的几点建议

1.完善管理制度,依制度统一管理标准,依制度规范收费流程。

要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各级收费管理办法和收费人员岗位责任制办法,采取基层单位定期自查和主管部门定期检查、督导相结合,让收费工作各环节环环相扣。统一各区、街道、社区的管理标准,形成收费工作各环节环环相扣、良性循环。

南京市社会保障卡收费应实行“四核对”制度,即各市、区、街道收费点每日收费金额和市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应收额核对相符;各区收费点每日收费金额次日和市级收费管理员核对相符、各街道收费点每日收费金额次日和区级收费管理员核对相符;各收费点每月累计收费金额和财政专户缴费银行实收金额核对相符;收费点每月累计收费金额和财政专户收费报表核对相符,做到日清月结。

2.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收费人员整体工作水平。

采取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和座谈交流的方式,推广先进经验,促进落后改进。对偏远街道,可以提前一天或半天结帐,留出充裕时间核对帐目;特殊情况对于周围实在没有财政专户银行入帐的单位,可以同收款银行协商,采取银行定期上门服务或转帐等办法收款,避免工作人员携带大量现金周转的风险;对于个别总是出错的单位,要单独上门辅导,查清缘由,彻底解决。

3.优化配置收费价格结构,适当考虑工作人员经费补贴。

现行的劳动保障卡收费流程,收取的工本费全部记入财政专户,但各区、街道工作人员的工作经费由各区、街道经费补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提高制卡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水平,建议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根据各经办网点实际制卡工作量发放经费补贴,所需费用从卡成本中考虑。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提高工作效率。

南京劳动社会保障卡所使用的应用系统有两个,一是记载劳动保障卡发放数量和业务流程、操作员管理的南京劳动保障信息系统,一是记载工本费收费情况的财政非税收入系统,充分利用应用系统中的每日对帐、查询、核对等功能,可以减少手工操作差错,统一规范工作台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做到有理有序,忙而不乱。

社会保障卡的发放、收费,人数多,单据多,金额琐碎,持续性长,会计凭证、收费单据、数据采集表格等资料的整理、归集、存档就显得更加重要。在发放社会保障卡的空余或者专门规定整理会计资料归档的时间,保证会计资料的完整、整齐、有序,能够大大节约日常工作的查找、核对时间,也给广大公众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2007年.

[2]李惠宁.提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服务能力问题的探讨.决策管理,2007年.

[3]社会保障卡建设总体规划.劳社部函〔1999〕213号.

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社会保障卡系统优化设计

近年来,社会保障卡应用十分广泛,既方便了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展开,又方便你了人们使用。对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社会保障卡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规划部署的,再由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面向社会发行,属于集成电路即iC卡,是信息科技技术在社会保障领域发展的具体体现。社会保障卡具有不同类别的实际作用,如,结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事务办理,求职登记与失业登记办理,就业培训手续办理,申请工伤保险等等。通过统一的社会保证卡标准,与公民身份证号码绑定,方便携带,方便使用。明显提高了社会保障的管理质量和效率,受到社会与公民的普遍认可。

1优化社会保障卡系统目标设计

社会保障卡系统在设计上,总体目标为一卡多用,全国通用。但是由于各个地区在使用社会保障卡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不同,因此,要优化设计目标,在总的设计目标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和因地实施。

(1)从一卡多用上来说,关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方面的相关业务办理,都通过社会保障卡进行,保证使用公民能够凭借社会保障卡和本人身份证,快速、高效的办理相关业务。

(2)切实做到全国通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保证社会保障卡在全国范围为内,打破区域、地点限制,随时可凭借社会保障卡办理具体事务,便于服务公民,提高社会保障工作水平。

(3)全国各个地区的社保障卡系统的实施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卡系统管理体制,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结合先进的信息可虚技术,提高其安全性与可靠性,展开网络服务,电子化服务,根据不同点,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完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及时社会保障相关政策制度,使人民大众更加方便的享受社会保障待遇,更加快捷的了解社会保障政策,进而实现社会保障卡系统设计目标的优化。

2优化社会保障卡系统技术方案设计

(1)从系统结构上分析,以国家社会保障卡系统为根本依据,根据各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同,联系各个职能部门,各个公共服务机构,利用网络数据信息平台,建立区域性的社会保障卡系统结构,形成社会保障卡系统个网。

(2)以社会保障和社会民政服务为核心,建立健全服务和决策体系,形成整体性的社会保障系统应用体系结构,以网络平台为依据,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3)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障卡系统的功能体系结构,以社会保障系统为基础,发展各个子系统,如,社会保险系统、社会劳动系统、社会公共服务系统等等,使各个子系统形成有机统一体,在社会保障卡系统发展中,促进其和谐、统一发展。

3优化社会保障卡系统的功能设计

3.1完善网络信息平台

在社会保障卡系统设计中,要与网络技术的应用相结合。这也是提高社会保障卡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

(1)优化网络业务流程,以社会保障卡系统管理体制为前提,改变传统落后的工作状态,简化业务流程,避免与其他职能部分业务相重复。

(2)加强与各个子系统业务以上的交流与沟通。社会保障卡系统是一个统一体,要想社会保障事业发进步,就要平衡好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保证各个子系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进步。

3.2强化宏观调控

为了促进社会保障卡系统的完善与发展,对其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要对社会保障卡系统的相关信息数据,建立完善的数据资源库,信息库,合理建立数学模型,采取科学手段进行准确计算,随时对社会保障卡系统的历史信息和当前信息进行分析总结。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对其进行严格控制与调整,对数据资源进行查询、整理、分析、存储。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根据社会保障卡系统数据信息,做出科学决策。

4结论

综上诉述,社会保障卡系统的建立,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推行社会保证卡,公民能够快速查询个人社会保障相关信息记录,快速办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相关事务,使公民真正体会到社会保障事业的进步,社会保障系统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卡系统专业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提高社会保障工作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佳军.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6(01).

[2]胡树煜,孙士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下教育大数据的安全保障研究[J].科技传播,2016(03).

[3]郜凯英,杨宜勇.中国互联网+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构建――基于大数据挖掘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5).

[4]乔伟.FtC保障消费者敏感信息安全的十大经验[J].计算机与网络,2016(07).

[5]余昊人.保障大稻菔贝信息安全的措施[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1).

[6]吴晓英.提升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管理水平对策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02).

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篇4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市民卡,是指本市市民用于办理个人相关社会事务、享受公共服务,具有信息存储、电子凭证、信息查询和交易支付等功能的智能型集成电路卡。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市民卡基础信息的采集、存储、交换、共享和市民卡的申领、制作、发放、使用及其相关的管理服务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市民卡发放对象为具有市户籍的本市市民、持外地户籍并已参加本市社会保险的人员。持外地户籍但需要依法享受其他公共服务的人员,可以参照本办法申领市民卡。

第五条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为市民卡主管部门和市民卡工程建设牵头部门,负责市民卡工程建设与运营的规划、协调、宣传、监管和考核工作,负责市民卡相关业务的管理,负责监督市民卡相关业务的运营和应用活动。

市信息资源管理机构负责市民卡相关基础信息的采集、存储、交换和共享,市民信息资源库与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维护,指导市民卡的制作、发放、维护工作,为市民卡工程运营提供信息资源保障,并协助完成相关应用系统的建设。

市民卡服务机构具体负责市民卡受理、制作、发放、维护以及市民卡服务网点的建设和维护等工作,完成市民卡相关应用系统建设,负责市民卡的运营服务和业务拓展工作,负责市民卡电子钱包的推广应用和管理。

第六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安、交通运输、住建、卫生、园林、教育、文化等各部门以及其他需要应用市民卡的有关部门和市民卡合作银行以及公交、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公共服务单位(以下简称市民卡应用部门),应根据市民卡工程建设和市民卡应用的需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及时、准确地向市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提供有关业务信息,并积极推动市民卡在本部门、行业服务中的应用。

各辖市、区及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市民卡基础信息的采集和市民卡应用的宣传、申领、发放等工作。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任何市民卡应用部门不得拒绝市民卡在其业务系统中的应用。

第七条市民卡应用部门经征得市民卡主管部门同意,可通过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查询和使用与市民卡应用相关的数据。

第八条市民卡在本市各相关领域的应用和业务开展,需通过市民卡主管部门评估确认。

第九条市民卡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民卡应用部门制定市民卡基础信息采集、存储、交换、使用的规划、标准和实施方案。

第十条市民卡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民卡应用部门制定市民卡信息安全管理规范,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保障市民卡信息的安全应用。市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市民卡服务机构和合作银行、市民卡应用部门应履行市民卡信息保密义务,并在市民卡信息的采集、存储、交换和应用等环节保护持卡人的隐私。

第十一条市民卡技术应用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有关主管部门或行业颁布的技术标准规范,没有国家和省级规范的,应当符合本市制定的市民卡相关标准规范。

第十二条未经市民卡主管部门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市民卡”名称和市民卡形象标识。

第十三条市民卡卡载信息包括视读信息和机读信息。市民卡的视读信息包括持卡人姓名、性别、卡号、个人相片和发卡日期等基本信息;市民卡的机读信息包括持卡人电子身份识别信息和持卡人在市民卡各应用领域中的相关业务信息。

第十四条市民卡具有以下功能:

(一)信息存储:记录持卡人的基础信息和相关业务信息;

(二)电子凭证:作为个人电子身份识别凭证,持卡人可持市民卡通过联机或脱机方式在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应用部门办理个人相关社会事务、享受公共服务;

(三)信息查询:持卡人可通过市民卡服务网点查询本人的基础信息和相关行业应用信息;

(四)交易支付:持卡人可使用市民卡内设置的电子钱包、银行卡功能,在市民卡受理终端上通过联机或脱机的方式实现交易、结算与支付;

(五)市民卡工程建设需要拓展的其它功能。

第十五条市民卡主要应用于社会保障、卫生医疗、文化教育等政府公共管理服务和社会事业各领域以及公共交通、水电气、通讯等公用事业缴费,园林旅游门票结算,企业、校园等单位内部应用,车辆安全管理,商务消费银联交易,小额电子钱包支付等服务行业。

第十六条市民应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到市民卡服务机构指定的网点填写申领登记表,经比对确认信息无误、资料齐全的,由市民卡服务机构负责办理。单位也可以为其职工统一申领市民卡。

第十七条市民卡卡面污损、残缺不能辨认、不能在读卡设备上读写的,或者持卡人姓名、公民身份号码等其他基本信息依法发生变更的,应当到市民卡服务网点按相应的规定申请换领新卡。

第十八条持卡人应妥善保管市民卡及个人密码,不得出让、转借。因遗失、出让或转借市民卡造成的损失由持卡人自行承担。

第十九条持卡人遗失市民卡,应及时向市民卡服务网点申请挂失;挂失分为电话预挂失和正式书面挂失,通过电话申请预挂失后,持卡人仍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书面挂失手续。

持卡人办理挂失手续后,应当到市民卡服务机构申请补领新卡。

持卡人办理挂失手续后且在申请补领新卡前,需办理解除挂失手续的,可以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到市民卡服务网点办理。

第二十条市民卡挂失之后、至挂失生效之前所发生的个人损失以及因持卡人未按规定办理挂失手续而造成的个人损失,由持卡人自行承担。

第二十一条持卡人因死亡、户籍变动、工作调动等原因,依法不再继续享受本市社会保障及其他社会公共服务的,持卡人或其近亲属在办结市民卡相关社会事务后,应当及时到市民卡服务机构或其指定的服务网点申请注销。应当注销而未注销的市民卡,由市民卡服务机构予以注销。

第二十二条市民卡涉及银行资金账户的相关事宜,遵照金融管理机构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三条市民卡的有效使用期限由市民卡主管部门规定。市民卡有效期满,持卡人应到市民卡服务网点申请换领新卡。

第二十四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现市民卡服务机构或应用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可以向市民卡主管部门或监察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予以调查处理。

第二十五条从事市民卡管理和服务的工作人员、、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不适用处分的人员,由市民卡主管部门督促其所在单位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篇5

社会保障卡,是由劳动保障部门面向社会发行,用于劳动和社会保障各项业务领域的集成电路卡(iC卡)。近年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均要求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并对推行全国统一社会保障卡做了全面部署。上海市自1999年率先启动社会保障卡工程以来,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今,随着新形势和新技术的飞速变化,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应用上都对社会保障卡提出了更高要求,推陈出新成为大势所趋。

定位设想

上海市第一代社会保障卡定位为由政府发放、通过市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方便市民办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优待抚恤、公积金贷款申领等个人相关社会事务的集成电路卡。

下一代社会保障卡在卡片属性、应用领域的定位应继续坚持“两个不变”:坚持政府性发放实名制iC卡的公信力形象不变,与市场化运作的一些电子服务载体保持严格区分;在卡应用领域,坚持卡片综合应用集约化原则不变,主流应用聚焦于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金融应用领域。因此,建议定位为:由政府发放、通过市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方便市民办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救助、优待抚恤、公积金等个人相关社会事务、享受社会公共服务,能够满足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定人群的专项电子支付,并适应上海市实有人口综合服务和管理发展需要的实名制集成电路卡。

基本功能

目前,国内外智能卡的基本应用功能几乎都是电子凭证、信息记录、信息查询、电子支付四种。上海市下一代社会保障卡从技术上应全面支撑这四项基本功能,体现兼容性、功能性和前瞻性。

电子凭证功能:指市民凭社会保障卡联机或者脱机进行个人身份的真实性、有效性认证后,可办理个人相关社会事务。身份证是国家法定的公民身份的凭证,社会保障卡则能作为广泛的应用领域中的个人电子身份凭证。如老年人凭卡享受免费乘车等敬老服务,下一代社会保障卡技术升级后可满足的实名制网络认证等。

信息记录功能:指社会保障卡可记录持卡人的基础信息和相关业务信息。基础信息是指市民个人的姓名、公民身份号码、出生年月、性别、电子照片、户籍所在地等信息;相关业务信息是市民日常在业务部门办理相关社会事务,如兵役登记、失业或求职登记时采集并写入社会保障卡的信息,包括下一代社会保障卡发行后可结合居住地管理记录相关信息。

信息查询功能:指在专门读卡设备上使用社会保障卡查询持卡人的基础信息和相关业务信息。除个人可以查询本人相关信息外,政府管理部门也可在公共管理中依法查验相关信息,如可查询兵役登记、婚姻状况记载和居住地信息记载等。

电子支付功能:是指通过社会保障卡具备的符合人行规范的电子金融功能,满足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定人群、特定资金的电子支付需要。电子金融功能可满足就医时个人自费部分的快速便捷支付,可拓展实名网购、预定、公益性租赁等市民社会生活中的重点应用,也可满足非现金方式的政策性支付和监管,如职业培训费用、妇保费用等。

主体应用

下一代社会保障卡的技术升级支撑了应用的可扩展性。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关于全国发放统一社会保障卡的总体要求以及全国iC卡应用发展规划,结合上海市社会保障卡工程建设和应用发展实际,下一代社会保障卡应既用于国家人社部规定的社会保障领域,又可适应政府各部门及有关机构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市民社会生活中重点应用的需求,支撑上海市实有人口综合服务和管理的发展。下一代社会保障卡的主体应用应定位于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市民社会生活中的重点应用需求等三大领域。

公共管理领域应用:指政府部门及其授权机构实施的涉及常住人口(或市民)的各类职能管理活动中的应用。如人保领域的劳动能力鉴定、职业资格鉴定等,政策性资金(如职业培训费用)的发放、使用和监管等;公安领域的居住地登记及变更、交通罚金支付等;民政领域的婚姻登记、特定人群救助等;公积金领域的个人住房公积金提取审核等。

公共服务领域应用:指政府部门或公共服务机构利用公共资源向常住人口(或市民)提供的有关服务中的应用。如人保领域的失业登记、申领失业保险金、求职登记、申领养老保险金、申领生育保险金、职业培训、工伤保险等;民政领域的社会救助、优待抚恤等;医保领域的就医、购药、医疗费用零星报销等,就医、购药的自费支付等。

市民社会生活领域应用:指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利用社会资源或者组织资源向常住人口(或市民)提供有关服务的应用。如手机实名制入网、实名制预约预订、实名网购等。

先进性与示范性

随着党和政府对改善民生的日益关注,随着上海市“四个中心”建设和国际化大都市的逐步建成,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各领域对智能卡的工具性依赖和应用需求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特点。下一代社会保障卡不仅可以满足并实现在“五保”及第一代社会保障卡其他设计领域的应用,继续延续和巩固相关部门在第一代社会保障卡上加载和实现的延伸应用,还应着力于先进性、示范性、便民性和突破性。在下一代社会保障卡的应用发展方向上,可以考虑选择以下几个重点目标领域力求实现创新性突破,充分展示上海市下一代社会保障卡的应用价值和影响力。

在医疗卫生领域,实现高效的就医购药“一卡通”,缓解“看病累”矛盾。通过下一代社会保障卡技术升级,在卡内设置金融功能,市民持卡就医、购药时就能一次刷卡完成身份认证、医保费用和自付费用的结算操作,从技术上完全可以配合和支撑医药卫生部门优化服务流程,明显减少患者排队付费环节,显著缓解群众“看病累”的矛盾,从而在上海市率先尝试和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的“优化服务流程,明显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努力让群众看好病”的目标。这是一项意义十分深远的创新性实践和探索,一旦突破,既为人民群众带来便利,也必然在全国形成新一轮示范效应。

在人口居住地管理探索领域,支撑“人、房、卡”三位一体的长效、常态信息记录管理机制,便于居住地服务的开展。上海市流动人口的居住地管理,最关键的是形成人、房信息的动态、主动维护的促进机制,此外就是需要有满足管理和服务的电子载体。下一代社会保障卡的换发与人口居住地管理探索的工作非常契合,利用卡的升级,在芯片读写空间的安排上做好充分考虑,技术上可以满足和支撑人口居住地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在政策性专项帮扶领域,实现有利于保障政策效果、监管便捷的“一卡通”。政府在实施对特定人群的政策性帮扶,特别是在一些政策指向特定、非现金支付的帮扶项目中,其实施效率、必要监管以及提高帮扶政策的实施效果等方面都存在可改善空间。下一代社会保障卡通过技术升级,建立第三方身份认证服务平台,可以满足各类非现金支付的政策性帮扶,并能有效解决三大问题:

一是帮困目标准确。各种各类非现金支付的政策性帮扶都可以通过下一代社会保障卡来实现,既能及时准确实施,又可借助统一的电子载体及信息系统进行记录和查询,可以避免交叉重复帮扶等新的不均衡问题;二是有利于必要监管。借助于统一的载体、专门的账户和第三方认证服务平台,相关部门对有关帮扶政策实施的规范、及时和到位可以开展必要监管;三是有利于保障政策实施的效果。相当一部分政策性帮扶资金的政策设计指向应当是专款专用。下一代社会保障卡可以实现对再就业培训、妇保、车改补贴等非现金支付的政策性资金的专款专用,有利于保障政策实施效果和公共财力的效率。因此,下一代社会保障卡在政策性支付领域的应用,对于塑造高效廉洁政府形象、权力的阳光运行以及保障公共政策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篇6

1、日前,修订后的《上海市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由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正式公布,将自今年12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定,旧版社保卡将于2020年12月31日停止使用,持卡人应当重新申领新版社保卡。

2、由于新版社保卡与旧版社保卡在申领对象、基本功能、办理程序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社保卡的管理部门和体制也有调整,《上海市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也进行了全面修订。

(来源:文章屋网)

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篇7

市社会保障卡发放工作承诺书

为了确保社会保障卡的安全、准确发放,我单位做出如下承诺:

一、责成专人负责社会保障卡的领取、保管、发放、返还等工作。

二、确保社会保障卡安全存放,做到防火、防潮、防盗。

三、保证严格按照业务流程要求发放社会保障卡,仔细查验领卡人身份证件,不发生错发、漏发、冒领等情况。

四、对所有领卡人员一视同仁,不会在发卡过程中故意刁难领卡人。

五、在社会保障卡发放给个人之前发生丢失、损坏等情况,我单位积极协助做好挂失、补卡工作,并承担由此造成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六、逾期未发放的社会保障卡保证在规定时限内(一年)及时返还社会保障卡服务中心,并做好相关的交接手续。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签章)

承诺单位(盖章)

年月日

附:社会保障卡发放工作流程

一、社会保险登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9号《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规定,凡属参保范围内的单位都必须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单位申请办理登记时应当填写社会保险登记表,并出示以下证件和提供的材料:

1、单位成立文件,负责人任命书(文件),事业单位的登记证书;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书,编制本;

3、银行开户许可证。

保险机构应对符合条件的单位,留其有关资料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予以登记,发给社会保险登记证。缴费单位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登记的事项发生变更或注销时,需要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手续。

二、参保人员信息管理

首次参保和新调入人员的基本信息,由其现所在单位携带以下材料到业务大厅办理申报手续:

1、本人身份证

2、确认参保人员身份的证明材料。如:招工表、毕业生登记表、聘干表、退伍军人安置卡。

3、转正定级表、工资表。

4、一寸彩照3张

5、转移人员应携带相关的养老保险转移手续。

三、养老保险费征缴:

1、行政、全额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费每年由财政统一代扣;

2、差额、自收自支单位人员养老保险费根据本人当年档案工资按规定比例征收;由单位承办人先到我所业务部门审核缴费数据,审核无误后出具缴费明细及缴费通知单,承办人员以农行卡或支票的形式到财务部门缴费并开具正式票据。

3、新进人员应根据本人档案的身份、调资表计算应补缴的养老保险费。

四、养老保险手册的填报与审核

1、参保人员信息建立完毕并全额缴纳养老保险后,由我保险机构发放养老保险手册并填写人员信息、粘贴参保人员照片、加盖公章;

2、单位承办人根据每次缴费的真实情况填写缴费记录并让参保人员签字认可;

3、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盖业务章和经办人名章。

五、养老保险关系的中断和转移

(一)、中断

职工因参军、入学、辞职、辞退等原因,中断工作关系的,职工所在单位应到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办理停保手续。原单位和个人缴纳的基金不予退还,另册登记,原缴费年限和再次参保后的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

(二)、转移

1、转入

(1)需要携带的资料:调动函、基金转移单、历年缴费台账、个人账户清单、《职工养老保险手册》、档案、上编手续。

(2)到财务科查询基金到帐情况。

(3)核对个人账户台账、缴费情况和转移通知单金额是否一致,否则,由职工本人到转出地社保经办机构重新核转。

(4)审核无误后,建立新增人员档案,并将其有关信息录入数据库。

(5)办理养老保险手册。

2、转出

(1)需要携带的资料:调动函、《职工养老保险手册》、对方社保机构出具的接受函、转入单位和转入地社保经办机构名称、开户银行、账号。

(2)业务人员审核个人缴费情况,如有欠费,必须补齐养老保险金。

(3)根据审查结果,开出转移单。

(4)转入单位,转入社保机构盖章。

(5)转移单位送财务科进行转移养老金。

六、养老金的领取和死亡待遇

(一)在职人员办理退休。

1、参保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符合国家规定的其他退休条件(病退、特殊工种),必须由单位人事干部持本人退休申请表到保险所领取缴费情况核定表,确认其有无欠费(欠费补缴其本金、利息、滞纳金),在核定表如实填写其缴费情况加盖保险所公章后持核定表到人事劳动部门办理退休手续,持人事劳动部门退休审批表、身份证、户口本、个人养老保险手册到保险所领取养老金核定表。(所持证件必须为原件并留复印件)。

2、办理完毕后,通知当事人到经办机构拍照、留取指纹和领取养老金领取证。

3、保险所财务从次月发放养老金领取存折。

(二)在职人员死亡。由参保单位和死者家属推荐的遗属代表(应该有家庭成员出具的委托函),携带单位介绍信和当事人死亡证明办理申报手续。

1、单位承办人到保险机构申报并携带死亡证明、养老保险手册;

2、经保险所审核后,发给一次性支付表并由单位盖章

3、单位承办人员盖完章后交由业务部门,业务部门报财务部门进行个人账户一次性支付。

(三)退休人员死亡

1、由参保单位和死者家属携带单位介绍信,当事人死亡证明,办理申报手续,并于次月起开始停发养老金。

2、申报手续办理后,经工资福利股审核后对符合领取条件的人员办理发放丧葬费、抚恤金、遗属补助。领取遗属补助人员需办理资格年度验证。

(四)领取资格验证是指经办机构对养老金的领取资格每年必须进行的一次验证;

1、验证工作包括:查看当事人的身份证、户口本和进行照片、指纹比对;

2、参保单位根据安排计划,通知记住在本地的有关人员,携带本人身份证、户口本、领取证到指定的地点按时接受年度验证;

3、对行动不便(年老体弱、重病住院),在其单位人员陪同下预约上门验证;

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城乡就业社会保障;社保卡;基层平台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卡的发行与实际的应用还不尽如人意,城乡参保人员还未全面享受社保卡给带来的便捷,尤其以乡镇(街道)为代表,几乎没有启用。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并完善社保卡的理想功能,文章试图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现状及特点出发,就乡镇(街道)社保卡应用平台,提出如何建设统筹城乡、同库同人的“一卡通”社会保障平台思路,将具备“管理一生,记录一生,服务一生”功能的社保卡与城乡就业社会保障业务实现深度融合。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与社会保障卡发行应用的现状及特点

2016年,我国加快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行动计划,积极开展扩面征缴工作,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截至年底,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9亿人、75亿人、18亿人、22亿人、18亿人。届时,全国持社保卡人数也达到了972亿人,覆盖我国70%的人口,伴随社保卡的持卡人数与日俱增,公众对人社部门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作为民生工程,服务方式亟须改进、提高,如统筹城乡参保全覆盖、统筹城乡劳动力转移、流动人口就业,跨区域就医等,都可由有“一卡通”功能的社保卡来支撑。发行社保卡的关键是使用,要在发卡全覆盖的基础上,来实现应用的广覆盖。第一个是业务的一卡通,持有社保卡,到各级人社部门办任何事情都可以用这张卡。目前,人社工作用卡的目录是102项,全国平均已开通80项,2017年目标是能够全部开通。第二个是地域的一卡通,持有社保卡跨地域地进行业务的办理,主要是养老和医疗。养老就是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通过社保卡来办理;医疗就是全国异地就医结算。现在,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已经进入到试运行阶段,全国已经有15个省接入这个系统,预计年内完成该项工作。

然而,由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的各自业务存在着很多系统和很多数据库,升级系统,整合数据,尚待时日;社保卡发放未能全覆盖(目前,我镇58万人口,仅发放20479张社保卡,不到全国平均数),导致社保卡在使用上受限,尤其是乡镇(街道)社保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无法给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铡

2乡镇(街道)社保卡平台建设的目标

乡镇(街道)社保卡平台总体建设的目标是: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围绕乡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需求,搭建具有高效、统一、安全的系统应用平台,从而实现各种业务领域的协同办理、信息共享以及流程的衔接,完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一卡通”服务。

乡镇(街道)社保卡平台的具体建设步骤和流程如下。

第一,以镇域居民(职工)就业、社会保障信息数据库作为基础,搭建社保卡的服务管理系统,完成信息服务、社保卡管理以及基金运营等方面在全市范围内的统一管理;第二,实现多种业务和应用系统的统一,如人力资源市场与人才市场、公共就业与人事人才、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等,实现单位和个人在基础信息方面的有效性与唯一性。与社会保障卡应用平台进行有效的衔接,实现社会保障卡在人社各种业务环节上的身份识别、信息记录、个人账户管理、待遇的发放以及个人基金的上缴;第三,统一实现社会保障卡的身份验证,搭建起全方位、多渠道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其中包含搭建自助及语音服务、基层服务、网络服务以及移动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为服务对象,如一些定点的医院、个人以及单位等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

3乡镇(街道)社保卡平台建设的技术支持

乡镇(街道)处在人社服务的最前沿,只需投资可供终端服务的必要设备即可,而信息的处理、数据的交互、社保卡的制作、系统的管理等社保卡服务管理的信息支撑平台则应由国家人社部门统一开发,分级管理维护,按行政层级为乡镇(街道)终端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建设社保卡服务管理平台至少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维度。

31用技术来支撑逻辑构成

社保卡服务管理平台主要是由五个部分来组成的,有软件环境、硬件环境、服务平台、互联网环境以及前方的终端。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软件环境主要是为社保卡服务管理平台的正常运行提供软件环境方面的支持,如应用服务器软件、数据库软件等;

第二、硬件环境主要是为社保卡服务管理平台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硬件环境方面的支持,如提供数据库存储器、数据库服务器以及应用服务器等;

第三,服务平台是一种服务软件,主要是为社保卡的正常运行提供后台逻辑、业务流程以及使用方式方面的支持;

第四,网络环境主要是为社保卡服务平台的正常运行提供专线、互联网等网络方面的支持;

第五,前方的终端应用主要是为个人版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界面支持,包含一体化的网络大厅、自助终端服务、短信终端以及语音服务等,主要布局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服务场所。

32社保卡平台硬件网络系统的构成

社保卡服务管理平台的硬件建设主要分为外部网络公网建设以及信息中心网络内部建设两部分。在信息中心网络的内部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中心的公共服务区,利用网闸把生产区和交换区进行隔离。对外公共服务区使用服务器通过防火墙来与互联网相连,并通过专线与联通、移动以及电信等通信商的短信平台进行连接。

33社保卡平台软件网络系统的构成

软件网络系统的构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1)社保卡服务管理平台的总体构成。社保卡服务平台主要分为数据交换平台建设、业务经办建设、监管决策平台建设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四大领域。社保卡信息管理系统是整个管理服务平台的主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为人们提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的主要手段。以管理服务平台作为依托,社保卡已经成为贯穿人社所有业务的主线,同时也成为参保群众享受各种人社服务的有力工具。

(2)社保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成。社保卡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含信息的处理、数据的交互、社保卡的制作、社保卡的发放、日常的管理、对报表的统计以及系统的管理等多方面的功能。

4积极探索扩展社会保障卡应用范围

要实现社保卡作为人社部门服务基层群众“管理一生、记录一生、服务一生”的终端媒介目标,社保卡管理平台(或大数据中心)就要扩展数据交互以及数据联动来完成跨区域业务,其中包含跨区域就医、跨区域就业、跨区域退保以及跨区域接续等方面的功能;利用数据的交换平台来对外进行提供数据信息方面的服务,与公安、民政、交通、供电、供水、学校以及银行等多个公共服务部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使用;利用业务办理大厅以及公众信息服务来为劳动就业、社会保险、人事人才提供相关的信息数据支持,为指定的医院、乡镇(街道)基层平台、自助及语音终端服务平台以及网络大厅提供相关的信息数据媒介认证与支持。

根据人社部“十三五”规划,2017年计划要发行105亿张社保卡,到2020年,我国90%以上的人口持有社保卡,最终实现人手一卡,全民覆盖。届时,对社保卡的使用规范会有更高的要求,会把更多的部门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更多的社保卡应用领域;要积极探索利用社保卡搭载政府其他民生待遇发放,探索社保卡线上服务,最终目标是使社保卡能够成为全体群众享受政府各项民生服务的多功能卡,成为未来社保卡平台建设的主攻方向。〖HJ*8〗

⒖嘉南祝

[1]王巍数据仓库数据质量评价研究及应用[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4

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篇9

 

关键词: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管理科学化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提高,信息化建设成为体系的重要保障和体现。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就是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及管理技术等多学科的高技术为一体,在各部门之间实现了联网和信息共享的基础上,通过统一集中的有效管理,建立起来的信息资源全方位、全包容的综合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既是社保系统加快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技术支撑。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对于改善服务手段,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决策水平,加速社会保障管理科学化进程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纵观近几年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社保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紧密相连,大都经历了单机操作、服务器共享、社保系统信息联网和社保、医疗网络化建设四个阶段。通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和探索,目前社会保险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数据集中管理,信息统计、查询的动态实时化管理,构建了社保中心与相关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通道和信息共享平台,大大推进了社保系统社会化、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所有参保职工都可持社会保障卡就医。社保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大大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使得各项管理更加规范化、流程化和透明化。

   一、社保系统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对社保系统的管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实现“五险合一”后,信息化建设作为整个系统基础信息管理的平台,是保证数据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保障,是确保社保系统高效运行的基础。就目前来看,社保系统信息化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信息化保障制度缺乏系统连续性

   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在硬件配置和相应的支持应用软件开发方面,已经具备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是,如何保障信息化建设在比较高的起点上,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还要不断的完善。应该建立一套从方案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和论证,以及后期维护的系统化管理制度,既考虑到长远的发展利益,也应考虑如何用最少的资金来满足需求,促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二)网络建设覆盖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几年社保系统信息化网络建设之所以发展比较快,主要得力于各地方局域网的基础建设,因此在地方内部实现各部门的联网比较容易。但是,在纵向上与省市及各业务经办部门联网,横向上应与银行、财政、邮局、医院和药店等相关部门联网,目前还不能实现资源交换与共享。这样无法实现社会保险各种前台业务的计算机网络规范化管理,例如目前异地经办业务就无法通过网络化管理来实现。

   (三)业务流程缺乏一定的稳定性

   经历了近几年改革,保险政策的改变造成业务流程也随之变化,并引发工作重心的转移,使业务流程缺乏稳定性。造成职工无法及时掌握整个业务流程的规定,对信息流程的不明确,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四)资源数据库信息质,存在缺陷

   实施“五险合一”管理后,实现了数据库资源的共享,数据由分散实现了大集中,使得整个信息化管理向前迈了一大步。但是由于近几年改革步伐加大,机构重组现象比较多,造成职工信息变化比较频繁,必然使某些数据不准确。分析认为信息不准确主要原因,一是建立数据库时原始数据提供不准确,二是数据库的维护跟不上,有些需及时更改的数据没有改,三是新老程序交替时出现数据错误。数据的错误直接影响职工的切身利益,也影响了数据库的质量。

   (五)网络安全管理面临的威胁

   威胁社保系统信息化网络安全因素有三个:一是人为的无意失误,管理人员操作的失误或是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的安全漏洞。二是人为的恶意攻击和各种网络病毒的侵害,这是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这种攻击可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导致信息的丢失和泄露。三是网络软件的缺陷和漏洞,软件的缺陷和漏洞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这些漏洞和缺陷正是各类攻击的首选目标。

   (六)社会保障卡管理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卡的应用由于种种原因,无形中增加了很多的麻烦,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社保卡信息不准确。数据库内信息不准确;制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表现在卡内芯片损坏、内面信息不一致、卡面照片与本人不一致、卡内帐户金错误等等。二是医院读卡经常出现读错或读不出的现象,这样持卡人必须上保险所再次读卡;而对于所持卡有错误的人员就更加麻烦了,必须上保险所登记等待更改,耽误了就医人员的使用。三是卡的保管不当,经常有丢失的情况,不仅影响了就医还有可能被别人盗用。

   二、提高社保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信息系统制度保障建设

   信息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保障社保系统高效、平稳、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在制度保障方面,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逐步完善:

   一是结合实际情况,编制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规划目标,使得信息化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科学设计的原则,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有效提升;二是整个系统制定统一的软硬件核心设备标准,避免接口不一、信息不畅的现象;三是信息建设经费应实行专项管理,完善相应的评价和论证工作审批程序,充分发挥有限的资金的作用;四是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加大信息化技术培训的力度,造就一支信息化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五是完善建立信息化管理联动机制,即将行政管理、信息技术和业务经办形成互动机制,业务经办人员是直接面对参保人员,在熟练各种业务的基础上,及时捕捉新的管理服务要求,反馈给行政管理和信息技术部门提出改进要求。

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篇10

社会救助兜底脱贫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根据《**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明确办公室组成人员及成员单位分工的通知》精神,更好发挥社会救助在推进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县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649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国发14号)、《中共**省委

**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

》(陕发20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70号)和省、市相关政策文件为指导,坚持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分类保障、动态管理,资源统筹、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与其它扶贫政策一起形成合力,编密织牢“覆盖全面、救急解难、托底有力、持续发展”的基本民生安全网。

二、兜底保障和社会救助扶持对象范围

(一)兜底保障对象范围

1、农村低保。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丧失劳动力,没有自我发展能力,到期无法通过生产扶持、就业发展、搬迁安置和其他措施脱贫的困难家庭,按条件和程序审核后纳入农村低保,给予兜底保障。

2、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法定义务人无履行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依法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做到应救尽救、应养尽养。

(二)社会救助扶持对象范围

1、医疗救助。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医疗救助和特重大疾病救助范围,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分类别、分层次给予救助。

2、临时救助。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家庭成员突发生重大疾病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基本生活必须品价格上涨、家庭成员身患疾病维持基本医疗、接受非义务阶段教育等原因,导致生活必须费用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基本生活暂时出现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因遭遇火灾、交通事故、突发重大疾病或者其他特殊困难,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给予应急性、过渡性基本生活救助。

三、兜底保障和社会救助扶持政策措施

(一)兜底保障政策措施

1、农村低保

——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根据《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关于市民政局等部门关于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强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咸政办发108号)文件精神,从**年10月1日起,全市农村低保标准由2XX元/人年提高到3XX元/人年,达到扶贫标准。

——完善“分类施保”。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的70周岁以上老年人、儿童、重度残疾人、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患者、单亲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哺乳期妇女、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等人员,按照低保标准比例的XX%到XX%增发低保金,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

——实施“渐退帮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收入来源不固定、成员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社会救助与精准扶贫相衔接,促使其通过扶贫支持和社会救助两条路径实现脱贫致富。对接受扶贫开发项目取得收入尚不稳定,但已不符合低保条件的,按原政策给予XXX个月的农村低保,其中,残疾人家庭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度延长救助时限。

——强化动态管理。镇(街道)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和包村干部要定期开展农村低保对象走访核查。民政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管理服务,根据农村低保对象家庭人口、收入和财产变化情况及时增发、减发和停发低保金。对家庭成员中有重病、重残人员且收入基本无变化的农村低保家庭,可每年复审一次。对短期内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成员基本情况相对稳定的农村低保家庭,可每半年复审一次。对收入来源不固定、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的农村低保家庭,每季度复审一次。民政部门要每年将新增低保对象名单及时提供给同级扶贫部门;扶贫部门根据认定标准和程序,符合条件的纳入“建档立卡”范围。每年初,县扶贫部门将上一年度“建档立卡”低保对象帮扶名单、帮扶措施、脱贫名单、脱贫家庭人均收入及时反馈给县民政部门,民政部门要以扶贫部门提供的脱贫名单为依据,将脱贫的农村低保对象作为核查重点,及时将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农村低保标准的对象按程序公正有序退出低保,做到应退尽退。

2.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提高农村特困人员标准。健全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量化调整机制,县民政部门按照“分类定标、差异服务”的思路,根据特困人员基本生活需求和照料护理的需求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最低限定的标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金中的照料护理费用,由民政部门报人社部门统筹用于购买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

——加强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将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建设纳入基本建设规划,以区域性特困供养机构为重点加大建设力度,“十三五”期间,新建区域性供养机构1——2个,新增床位300张左右。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范围的农村特困人员,实行集中供养,补助资金统一用于农村特困供养机构建设。开展农村特困供养机构设施达标创建活动,通过改建、扩建和设施改造,使现有供养机构单张床位面积、无障碍设施改造、应急呼叫系统设置以及消防设备、安全监控系统等符合对生活不能自理人员照料护理的要求。健全完善机构聘用人员薪酬待遇和运转维护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供养服务水平,优先安排完全或部分丧失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员入住供养服务机构,确保他们及时得到稳定的生活照料。

(二)社会救助扶持政策措施

1.医疗救助。

——资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建档立卡扶贫户中特困供养人员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给予全额资助,对低保对象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按其家庭困难程度分类别、分标准给予定额资助,帮助其获得基本医疗保险服务。

——门诊医疗救助。建档立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患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或者患重特大疾病需要长期门诊治疗,导致自负费用较高的,特困供养人员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个人自负给予全额救助。低保对象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个人自负医疗费用在年度限额以内按XX%的比例给予救助,日常门诊每人每年给予XX元救助。

——住院医疗救助。按照救助对象类别和困难程度,分类设定救助比例和封顶线。救助对象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支付后,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个人自负费用,建档立卡特困供养人员给予XX%救助,建档立卡低保对象救助比例不低于XX%;其他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据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分别按低收入对象(XX%)和因病致贫救助对象(XX%)的比例救助。建档立卡低保对象基本医疗住院救助年度累计封顶线提高到XX.X万元,重特大疾病住院救助年度累计封顶线提高到3万元。其他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医疗住院救助年度累计封顶线提高到XX.X万元;重特大疾病住院救助年度累计封顶线,根据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分别按低收入救助对象(2万元)因病致贫救助对象(XX.X万元)的标准执行。

——全费用定额医疗救助。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的低保对象住院医疗费用经基本住院医疗救助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后,当次个人自负部分超过当地上年度人均住院医疗费用的,给予2XX元的全费用定额医疗救助。全费用定额医疗救助每人每年不超过一次。

——加大未成年人救助力度。救助对象中0-14周岁(含)的未成年人救助比例上浮XX%。

上述所有救助流程结束后,剩余个人自负部分救助程序及标准按《**县精准脱贫攻坚医疗救助基金管理使用办法》执行。

2.临时救助。

——合理确定临时救助标准。临时救助标准原则上按我县1至6个月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

——加快推进“救急难”试点。加大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临时救助力度,规范救助范围和流程,突出临时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覆盖所有遭遇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基本生活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效解决困难群众面临的急难事项,及时兜住困难群众生活底线。积极建立急难对象主动发现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救助、早干预。不断总结推广前期“救急难”试点经验,进一步扩大救助面。

3.其他专项救助。

——受灾人员救助。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政策,确保自然灾害发生后,建档立卡贫困户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全面开展农村住房保险,最大限度降低受灾建档立卡贫困户灾害损失。建档立卡特困供养人员倒损房屋原则上不再重建,统一纳入集中供养,补助资金用于供养服务机构建设。

——教育救助。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建档立卡贫困低保户、特困供养人员给予教育救助。对在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建档立卡低保户、特困供养人员,以及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根据实际情况将其纳入教育救助的重点群体,给予教育救助。

——住房救助。对符合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的建档立卡低保户、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通过农村危房改造、提供建房技术服务等方式实施给予住房救助。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办)要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兜底脱贫工作,将其纳入党委、政府脱贫规划和目标责任考核。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管理责任,健全政府主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机制。民政部门要履行统筹牵头职责,做好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方案制定、日常管理、兜底对象资格认定等工作并组织实施。财政部门要加大社会救助资金投入力度,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扶贫部门要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资格认定和帮扶项目的落实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及时纳入建档立卡并享受到相关帮扶措施。

(二)建立保障标准量化调整机制。各镇(办)要结合实际,根据本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健全低保标准量化调整机制,有效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采取消费支出比例法,依据我县上年度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确保我县农村低保保障标准,随着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水平的提高按年度动态调整。

(三)加强政策衔接。在坚持依法行政、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政策衔接。

对低保或低收入以及扶贫建档立卡家庭中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经本人申请,可以按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农村低保对象,按照家庭人均收入,实行分档救助。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根据不同致贫原因予以精准帮扶,明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资格条件和工作程序。

对丧失劳动能力,缺乏自我发展能力,无法通过生产扶持、就业发展、搬迁安置和其他措施脱贫,且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家庭财产符合当地规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程序审核审批后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对于脱贫后再返贫的家庭,按规定程序,分别纳入农村低保和建档立卡覆盖范围。严禁不经调查核实直接将任何群体和个人纳入农村低保。

对于不在扶贫建档立卡范围内的农村低保对象,要确保其和其他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起共享易地搬迁、生态保护教育扶持、医疗保障、资产收益以及社会扶贫等脱贫攻坚政策。

扶贫部门在核定建档立卡对象时,以县为单位,在宣布脱贫前,低保金暂不计入家庭收入,在宣布脱贫当年,再将低保金计入家庭收入。

(四)强化资金保障。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财政、民政等部门要加强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检查,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