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数学教育硕士论文十篇数学教育硕士论文十篇

数学教育硕士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0:51:56

数学教育硕士论文篇1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调查了解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以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面临的一些实际困境为例,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寻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保证和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以下为精英化教育阶段,当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20世纪末,我国开启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在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过渡过程中,其质量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以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例,结合硕士研究生的自身特征,对现状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对于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来讲: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群体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数学学科侧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经历模块化的高层教育后,进入系统专业化的精英教育。在现如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研究生学习从最初的“师徒”式学习到现在的“从游”式学习,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本文通过对师范类院校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实际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探索和寻求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江苏省徐州市多所大中专院校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硕士生管理工作者为调查对象,了解当前高等院校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现状。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196份。问卷涉及导师对硕士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管理工作者对硕士生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的看法、学生对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数学学习的信念,以及学习后对未来的态度,等等。

一、调查现状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整理和汇总,综合考虑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现状有以下特点。

1.教育理念过于传统。

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已经全面展开,但似乎并未深入到硕士研究生教育里,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硕士研究生教育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也不需要一味抓成绩、抓教学,但是在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教学工作中仍然缺乏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理念还是比较传统的。

2.研究生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化。

对于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每天除了上课,就是研读文献,可以说,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还是很单一的,不注重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单一化。

3.研究生学习过于被动。

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专业很多,不管是基础数学还是学科教学(数学),都是数学自身的特点,学习时需要自己主动,耐心钻研,冷静思考。然而,当前的大多数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仍是上课听讲记笔记,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没有养成主动读文献、听学术讲座的习惯,学习过于被动。

二、研究反思

1.硕士生导师的教育教学模式需多元化发展。

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不能仅仅为了去中小学当老师,而应该多元化发展。这里所说的多元化发展不是针对一个学生而言的,而是针对一个学院群而言的。如何才能做到多元化发展?这就需要硕士生导师的教育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

2.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化和专业化高度融合。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过于单一。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也有必修与选修之分,我们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尝试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化。

3.引导研究生认清学习目标,主动学习。

数学学科的任一专业学习起来难度都很大,学生刚刚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得认清学习目标,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特点,从一开始就制定完整的规划,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并努力向目标奋进。

参考文献:

[1]张泽洪.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师精英教育理论与探索[J].时代教育,2012(11).

[2]张玲,李化树.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J].文史博览(理论),2012(06).

[3]巩隽.试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2(04).

数学教育硕士论文篇2

关键词:专业学位;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

在教育部2009年颁发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然而在近十年的培养过程中,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普遍存在着实践能力不足的严重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国统考从2010年才开始进行,目前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关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相关规定较少;另一方面有些高校在实践教学基础较弱的情况下,仓促招生,导致对培养目标认识不清,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培养单位对实践能力界定不清,实习基地不健全等。这些都制约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发展。齐齐哈尔大学理学院数学专业自2015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从数据上看硕士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多,但从生源质量上来看,学苗参差不齐,其中超过一半的学生本科是非数学师范类或非数学类的,他们既没有数学教学训练的实践经验,也没有经过系统的数学学科理论学习,仅凭着对数学教育事业的热爱,考取了初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预备将来从事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还有部分学生虽然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生,但并没有受过系统的教学技能训练,实践教学经验极少,且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因此,对全日制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的略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含义

教育硕士实践能力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界定的方式不一样,所包含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按照《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本文研究的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包括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管理实践能力[1]。教学实践能力是指教师掌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动态过程,是基于教学理论知识有效表现和教学的基础,是将知识转化为教学与表现的有效联系。[2]既是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教师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因素。管理实践能力是培养教育硕士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能力,是指学生将所掌握的管理活动与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和方法应用于实践,从而不断提高管理实践能力。[3]

二、全日制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必要性

为进一步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管理实践能力,本培养单位以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构为主线,总结和反思过往的实践教学工作经验,努力探索出适合训练硕士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教师职业素养,扩展教学与管理水平的发展途径,使对于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对本培养单位教育硕士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思路进行梳理,总结出具有实践经验的一些成果,使人才培养贯穿于培养目标设置、培养方案制订、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与教学实施、教学质量评价的全过程,全面保障和提升教育硕士专业人才的素质,扩充教育硕士专业人才的数量,有利于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为他们未来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本培养单位数学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方案每两年修订一次,每次修订之前都会调研低年级硕士生,了解原有基础与知识面;访谈毕业生了解学位课程的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的配置是否合理,实践环节的训练能否满足毕业生的教学实践等等。再以此为依据,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考试办法,建立实践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设置的优化。通过调研发现,本培养单位自2015年教育硕士招生以来,共招收23名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中数学非师范类11人,非数学类6人,有超过70%的学生缺乏系统的数学教育经历以及教育实践经验。为此,本培养单位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比如17版人才培养方案增设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教学、课堂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课程,19级人才培养方案开设数学教育学概论课程,不仅增强了硕士生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而且填补了教育管理方面的课程空白。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大,课程设置遵循“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4]的原则将设置全面放宽、做到深入和精细相结合,合理调整实践课程的配置,提高微格教学学分,增开教育研习实践课程,增加与初等教育教学相关的专题讲座与文献研究等学术活动次数,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进而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同时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设置实践能力培养的三个课程平台,构建了完备的实践课程体系:(1)教育教学实践平台:校内实训(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课例分析)、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2)教育管理实践平台:教育实习、心理发展与教育、课堂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3)教育研究平台:教育研究方法、专业文献阅读、教育研习、毕业论文。

(二)完善双导师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双导师制是保证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養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联合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方式,建立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机制,校内导师从学生一入校就担负起指导责任,进而加强指导频度,提高指导质量,同时在学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增强校外导师参与实践指导的力度。

教育硕士师资队伍水平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选拔组建高素质、专业化、一定规模的导师是培养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当前,校内导师大多从事高校的科研工作,往往缺乏基础教学经验,中学基础教育的校外导师恰恰能弥补这些不足。同时,要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筛选,加强对导师队伍管理,要对导师明确任务和责任,定期进行考核和评价,制定具体、切实可行的制度。校内外导师还要积极配合,增进交流,共同探讨,为硕士生做好职业规划,制订一生一策研究生培养计划。

(三)突出教学技能培养,强化教育实践能力

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具备从教能力的标志,本培养单位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全日制教育碩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整个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育硕士通过学习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数学课程与教材研究、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学数学教学技能、数学教育学概论、中学微积分教学研究、中学几何课程研究、中学代数课程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教学等与从事教学有关的理论课程,为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采用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互助合作式,模拟教学等混合式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增设一些前瞻性的内容,方法技能类的课程,如研习优秀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的微格教学研究等等。在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中,教师应真正成为引领者。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全员参与,既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从教能力。尤其对非师范生来说,一年的师范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不仅是一种补救提升措施,也为他们考教师资格证,进行教育实践活动打下了理论基础。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是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实践基地导师的指导下,硕士研究生熟练运用新课程理念来分析处理教材。通过听课、备课、上课、评课、观摩、反思等一系列的实际操作过程,产生教学智慧,提升自身的数学教学能力,不断地推陈出新,达到教学创新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语言表现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的能力。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在实践基地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能够加深硕士生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全面把握班级学生个性与特点,灵活设计课堂实践操作过程,恰当运用实践教学方法,及时做好教学反思,做到真正地掌握教学规律。

(四)健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确保管理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进行

数学教育硕士论文篇3

【关键词】金融;学术硕士;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设置

一、专业型硕士及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发展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硕士教育主要是培养从事教学科研的学术型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对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正在大幅增加。为积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2009年起,教育部开始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下发《通知》中明确规定:“已下达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名,主要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2010年至今持续缩减学术型硕士招生规模,相应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规模,以达到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同时实现研究生教育培养型结构重大调整的目的。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相对于传统学术型硕士而言的学位类型,旨在培养专业性更强、更能适应社会需求或工作岗位需要的实践型人才。与此前的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首先,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招生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则主要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其次,报考难度不同,非全日制专硕考试难度较全日制专硕要低一些;最后,毕业后所获证书不同,非全日制专硕一般只能获得学位证书而不能获得学历证书,也就是所谓的“单证硕士”,而全日制专硕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齐全。由此可见,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国家教育部面对日益细化的职业分工和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迫切需求而对传统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做出的改进和调整,是如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会议审议通过了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等19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设置方案。方案中明确了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过程、学位论文等各方面要求,为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指明了方向。目前清华、北大、人大、复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都设立了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点,各校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逐步扩大专业硕士在硕士招生中所占比例,并在实践培养中不断探索,促进金融硕士培养模式逐渐成熟,金融硕士成为考生报考时炙手可热的新焦点。

二、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比较

下文从培养目标、招考条件、考试内容、学制、学习费用、课程设置、导师配备、学位论文要求、读博要求等方面对金融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比较:

1.培养目标

顾名思义,金融学术型硕士侧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即对金融理论有深入了解并追求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创新、适合从事教学和基础性、理论性科研工作的研究生,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则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充分了解金融理论与实务,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在培养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招考条件

传统的学术型硕士招生对象为本科应届毕业生,考生需参加每年一月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招生对象与学术型硕士相同,为本科应届毕业生,招生考试于每年一月与学术型硕士入学考试一同举行。

3.考试内容

金融学术型硕士考生参加每年一月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考试科目包括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综合,分值分别为150、100、100、150,其中数学、英语、政治为全国统考科目,采用全国统一试卷,专业课综合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

金融专业型硕士入学考试与学术型硕士入学考试一同举行,在2011年之前,考试科目与学术型硕士相同,包括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综合,分值相同,其中数学、英语、政治采用与学术型硕士相同试卷,专业课综合也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但试卷内容与学术型硕士不同。2011年之后考试科目中数学改为经济类联考,分值仍为150分,经济类联考全国统一,其中70分数学,40分逻辑,40分写作,专业课考纲由中国人民大学统一制定,具体试卷则仍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总体来说,金融专业型硕士入学考试降低了对考生数学方面的要求而更加强调逻辑能力与综合写作能力,专业课命题也会侧重于考察金融实务知识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制

金融学术型硕士一般学制为三年,前两年安排在校学习课程,第三年进行实习或科研项目以及毕业论文答辩,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准许毕业,获准毕业后颁发学位证书与学历证书。

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制一般为两年,第一年安排在校学习课程,第二年进行实习及毕业论文答辩,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准许毕业,获准毕业后同样颁发学位证书与学历证书。

5.学习费用

学术型硕士录取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定向)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录取为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的硕士生须缴纳学费,一般为8000元/年,不同专业有所不同。对于自筹经费生、特困生等考生可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者商业贷款缓解学费的压力。

全日制专业硕士从2010年开始少部分录取为国家计划内(保送)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大部分专业型硕士须缴纳学费,一般比学术型硕士高,根据学校不同学费有所差异,平均为30000元/年。

6.课程设置

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学硕与专硕的课程设置也有较大差异。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偏向理论性,目的在于拓宽和加深学生对于金融各分支领域的理解和认识,以及授予学生经济金融研究方法、学术规范等,例如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统计回归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等,教学方式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居多。专硕课程设置则偏向实践与应用,所学课程大多与金融领域各职业具体相关,例如金融理论与政策、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金融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等,教学中多采取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目的在于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面对金融实务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硕士毕业后对于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的适应能力。

7.导师配备

学术型硕士一般配备一名校内老师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学习实践及学位论文的完成。而对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除了从校内老师中选择导师外,也会吸收来自金融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或担任导师,大部分院校采用“双导师制”,即为每个专业硕士配备两名导师,一名由校内老师担任,一名由来自各金融机构的在职人士担任。

8.学位论文要求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一般要求为理论研究、调研报告等,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范围较广,可以是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学位论文答辩形式也可多种多样。

9.读博要求

学术型硕士一般有部分报送读博名额,学生根据自身意愿和条件可以申请直博,金融专业型硕士则没有直博机会,有读博意愿只能参加统一考试经录取后入学。

三、总结

作为开设仅三年的专业,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曾经面临多方质疑,社会对于专硕的就业前景持消极态度,而在上文对金融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对比之后不难发现,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国家教育部门为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硕士就业而对传统研究生教育进行的改进和创新,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花开并蒂”的局面一方面能够保证继续为科研及教学工作输送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又利于改善长期存在与研究生教育的社会需求与硕士毕业生不能有效匹配的问题,双管齐下,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李莹.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2]刘红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及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6).

[3]薛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J].北京教育,2007(11).

[4]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

[5]教育部.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10.

[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

本文系中央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数学教育硕士论文篇4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西方很多国家在专业学位教育上起步较早,发展迅速。美国是目前世界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加,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层次与学术型研究生学位层次对应,分为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两个层次。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已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总人数的55以上。哈佛大学2001~2002年度授予学位总数6791个,其中学术性学位2438个,占学位总数的36%,专业性学位4353个,占学位总数的64%。从美国社会来看,很多行业把硕士专业学位看做进入行业、个人发展提升的重要依据,尤其在工商、教育、工程和护理等领域。在英国,硕士和博士层次也都按研究型和专业型两个导向来培养,根据英国教育统计机构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8年期间,英国每年授予的课程型研究生学位(专业研究生学位)数占授予研究生学位总数的比重平均为75%左右。

二、我校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方式及管理体制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大连理工大学和企业联合培养。学部选择一批知名的、有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相关企业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及生源单位。先后在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直营总部;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企业实训基地7个。实践基地的运行由学部与企业双方共同管理。双方协商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基地的运行,协调双方的合作。双方分别指定一名实践基地联系人在协议有效期内负责具体联络工作,项目联系人负责定期交换信息,沟通和协调双方关系。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一位来自学校,另一位导师为企业与本领域相关的高级工程师。通过半年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已经建立企业导师队伍16人,其中全部为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其中4人为博士学历,10人为硕士学历,2人为学士学历。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本学科点以导师(组)为主体的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同时,通过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结合导师的科研课题、科技项目以及企业的研发课题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培养硕士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导师(组)负责工程硕士的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研究生院、学部、企业三级管理体制。研究生院全面负责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管理以及学位等各项工作。项目管理专业所在的建设工程学部建立以研究生教务工作办公室为主。三级管理贯穿整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为了规范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部、学校及联合培养企业签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点的三方协议书,用以约束和规范工程硕士的培养,并为其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学校、学部及校内导师(组)应积极同培养企业、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和联系,加强对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动态管理,形成学校—学部—企业—工程硕士的完整信息管理网络,保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高质量、顺利地进行。

三、我校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准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以应用研究为主,侧重其解决工程中关键技术难题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高端实践性工程“精英”人才为目标,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学位论文工作需要依据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背景,以拓宽其专业基础、培养其全方位的工程能力。学部一直根据企业对于工程硕士专业需求完善培养计划,各环节严格把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申请答辩前需完成不少于两万字的学位论文,并按照学部要求对论文进行查重,重合率大于等于20%的学位论文,填写《建设工程学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查重审定意见表》,经导师审定签字后,须在规定时间内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后进行二次查重、审定,重合率满足硕士学位论文查重要求后方可参加答辩。经过二次查重后仍不满足查重要求的学位论文,不能参加本次学位论文答辩;半年内完成论文修改,经过查重、审定、符合查重要求后,方可再次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会首先对查重审定意见表进行审核,确认学位论文无查重问题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学部学位评定分委员在评定学位论文时,首先对学位论文查重审定意见表进行审核,确认学位论文无查重问题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评定讨论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实践,与解决相关领域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选题既可以是应用基础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高新技术和重大工程技术的开发研究。论文选题需经导师(组)和联合培养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及技术部门确认,认定为实际项目课题方可开题进入论文研究工作,以保证课题的实用性等。

参考文献:

[1]焦新.加大力度调整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n].中国教育报,2009-03-03.

数学教育硕士论文篇5

1工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不足之处

1.1课程设置不够理想从内容上看,课程的实用性、前沿性不强,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形式上看,由于工程硕士是一种在职教育,因此在课程安排上,除在学校本部教学点上课外,同时更多会在校外教学点(或基地)集中授课,从而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从教材上看,其在前沿性、实用性方面尚有欠缺,甚至部分教材内容较陈旧,针对性差。

1.2信息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由于工程硕士在生源的年龄、职业背景、工作年限以及大学阶段受信息素质教育情况等不尽相同,信息素质现状表现出明显差异性。[1]有的在大学阶段学习过《科技文献检索》等相关课程;有的接受过信息素质的相关内容培训;有的仅会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资料;而有些年龄较大的在职工程硕士甚至对信息素质相关内容一无所知。总体来看,工程硕士对信息的敏感意识普遍不强,信息素质能力参差不齐。

1.3表现出较强的学科专业性工程硕士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联系紧密,职业需求的目标性强,对学科专业知识的需求明确。同样,工程硕士的信息素质教育也表现出明显的学科专业性,他们对本工程领域的信息表现出了极强的需求倾向。这在年龄偏大、已具有丰富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实验经验的在职工程硕士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1.4应用性是根本要求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培养其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某一工程领域或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实施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连学位论文都要有工程技术背景。因此,基于工程实践的应用性是工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1.5对信息源需求的多样性解决工程实践难题就是创新的过程。在这个工程中,占有信息并将其融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行交流,获得同行专家的经验、理论指导等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正式途径获取信息,尤其是获取规范标准、专利文献、科技报告等,通过吸收消化将其变为自己的知识,实现创新的目的。可见,工程硕士所需信息源不仅仅是图书馆购买的各类文献,他们需要的信息类型和获取信息的途径要广泛得多。

2对学位论文教学的调查

工程硕士生要兼顾工作、家庭及学习,负担很重,时间不够用,这个矛盾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是个突出的问题。特别是表现在学位论文环节。学位论文是指完成一定学位必须撰写的论文,其对格式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是研究生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可以说是研究生本人带有总结性的学习成果,也是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然而,在现实的工程硕士学习中,学位论文环节的矛盾特别明显。我们从上海交通大学夏天娟的论文《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2]中可以看到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工程硕士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学位论文选题认为“困难”和“有点困难”的超过一半,认为“较容易”和“很容易”的共约占40%。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要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同时要求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创新性。如何把握工程硕士论文的理论性、创新性及实用性,是导师、学生及管理部门普遍感觉到困难的问题。

2.2学校导师的作用反映学校导师对论文指导“有作用”和“很有作用”的人数约占90%,远高于企业导师。在双导师制中,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是有明确分工的,学校导师对学生的学位论文负主要责任。但是由于工程硕士生是在职攻读学位,学校导师与其联系和交流的时间有限。

2.3学位论文成果在企业的应用学位论文成果在企业“已应用”和“正准备应用”的分别为51.7%和5.6%,共占近60%;而“由于计划改变,单位近期不一定用”的约占30.9%;“其他”为11.8%。企业为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研究提供实验支持,同时学位论文成果应用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这对工程硕士生和企业是双赢的结果。

2.4学位论文对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学位论文写作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环节。46.4%的调查对象认为完成学位论文对工作能力提升“有帮助”,认为“很有帮助”的占17.5%,可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位论文使自身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3工程硕士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做到保证学生学业的完成,同时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我们提出了基于学位论文的工程硕士信息素养教育运行机制,其贯穿于工程硕士教育的整个过程。

3.1合理实用的课程设置

3.1.1教学内容信息素养教育要培养工程硕士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应当考虑到工程硕士的生源变化,其在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不同。比如早期的工程硕士生要求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开设课程,如今的学生在本科时已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不再需要此类课程。另一方面,虽然基础理论不会变,但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下,随着信息更新速度加快,实用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教师应当跟进这些新变化,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必须是高度浓缩的精华,是对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指导性、总结性作用的难点和重点。

3.1.2人员结构和教材图书馆应该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同时他们还应协助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为工程硕士提供参考文献来源,指导他们熟悉各种资源,最终使学生能够熟练获取和提炼符合需要的信息。对于教材建设,在国家主管部门的倡导和支持下,各工程硕士专业领域都在积极进行,很多培养院校也很重视工程硕士的教材改革。另外,研究生的教学也不可以只局限于教材本身,还应鼓励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补充一些讲义,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参考资料。

3.2利用网络实现教学辅助

3.2.1建立学生交流平台工程硕士生是在职读书,在校时间很少,又来自不同的工作单位,学生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面对面交流时间少。利用网络建立沟通交流平台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开发针对不动层次、不同学习阶段的信息素质教育课件,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信息素养及专题讲座,使之成为大家互动交流、相互学习、自主学习的平台。为此,本馆自主研发了网上“自导式”信息用户系统、文献检索课“自导式”教学系统,提供针对不同用户的自助式学习系统,方便了广大师生。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孤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利用学科导航模块列举信息源在图书馆网站的显著位置设置学科导航模块列举信息源。列举信息源要做到求全、求专、求精的高度统一,不能拘泥于图书馆已有的或仅仅是著名的数据库、网站等,要杜绝孤立地讲解具体数据库的使用、具体文献类型的特点等做法,应对各类资源进行分析、比较,按照评价标准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总结使用各类资源时要注意的问题;重视总结如何选择信息源,针对不同的问题,懂得从哪里获得最佳信息,强调信息吸收利用能力的培养,综合比较信息的筛选、分析、整理等各种方法,强调培养将搜集的信息批判性地转化为自己知识的能力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网络信息咨询工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完善,高校图书馆进入网络时代。信息咨询工作应全面了解掌握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特点,了解工程硕士的需求,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和馆藏资源优势,将传统的纸质文献、电子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加以结合,以网络技术(可以通过QQ、邮件、电话等方式)为手段,依托网络信息平台,努力提高信息咨询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工程硕士。

3.2.4利用网络课堂开展专题讲座图书馆应该采取讲座、培训等方式完善工程硕士的检索技能。由于工程硕士是在职教育,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课堂来解决该项问题。利用网络课堂开展的数据库培训专题讲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决定听课时间,对于某些内容感到难懂的,一次没有掌握,可以再次选听,直到学生认为自己完全掌握检索的技巧。一般来说,图书馆应该开设“开题讲座”、“课题查新”、“信息分析”、“毕业论文写作”等专题讲座来满足工程硕士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的信息需求。

3.3加强导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

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不同于大多数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标准,其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内容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其中的一部分,或工程技术类或应用基础研究。在选题阶段,多数工程硕士生感到选题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工程硕士生的经验和知识面比较有限,如果这时导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工作内容以及所在企业的生产实际,帮助学生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炼,有利于形成适宜的学位论文课题。此外,应该加强工程硕士与学校导师的学术交流活动,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工程硕士生参加导师所指导的工学研究生的研讨等活动。

3.4学位论文模拟教学法

教师应在讲授文献检索课程的最后,设计一个比较复杂、与学生所学工程领域尽量相关的问题,作为具体教学案例,整个查找信息的过程应围绕解决这个问题来进行。让学生面对一个全新的课题知道如何制定检索策略,如何巧妙地综合运用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教学内容应涉及信息检索的各个方面,如同时讲授一次文献的获取、科研课题检索实例及策略技巧等,使工程硕士阶段能够具备综合而全面的信息检索技能。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种由全面到具体、由总体到个体的教学思路,对工程硕士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3.5信息道德的培养

作为信息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道德,也是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即培养网络信息利用者的信息道德意识与道德责任感,使其养成文明的信息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其信息道德判断、选择的能力和道德自律精神。与传统伦理相比较,信息道德更加注重“慎独”[3]。在网络环境下,既要做到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的鉴别能力,又要做到道德自律,要结合现实中有关知识产权争端或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例和报道,强调信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数学教育硕士论文篇6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对比特点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从国际上来看,美国相对成熟的研究生教育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温床,成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成果,是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中国研究生教育教育起步较晚,粗略计算,若从民国算起,中国最早的研究生于1917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研究生于1951年8月初入学于人民大学。随着中国成长壮大起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箭步前飞,关注研究生教育成为搞好高等教育的关键。近年来,国家,家庭,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增加,以及就业问题的涌现,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导致中国硕士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并对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点进行思考,结合我国国情,分析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成功之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来解决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1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相关制度的对比

1.1招生制度

目前,中国硕士研究生入学仍以招考方式为主。硕士研究生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初试为笔试考试,理科类以英语,数学,政治,专业课进行考试;文科类以英语,政治,两门专业课进行考试。英语,数学,政治为国家公共科目,使用国家试卷,专业课的考试则以学校自主命题为主。复试面为公初试成绩之后,根据国家划线标准与高校自主划线相结合,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分数有无上线,看是否有资格参加复试考试。复试考试一般有笔试和面试,是对考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中国的硕士研究生招录有年龄限制,一般年过45岁的考生无资格参加考试。

美国研究生招生实行申请制度,申请硕士学位的人员,需要先获得学士学位,申请材料中大学本科成绩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申请的大学不同,所需的平均成绩要求标准不同。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需要相关专业教授的推荐信。中国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做出了对相关专业教授推荐信的要求,在硕士研究生方面,中国尚未实施。与中国相对应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美国则为GRe或者雅思考试。美国的大部分院校,需要申请攻读硕士学位的人员提供GRe成绩,GRe成绩作为参考标准,但并没有强调作为硬性指标。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获得较高的GRe成绩也是英语考试的合格证明。由于美国十分重视效益带来的经济,因此美国的教育在此方面也有所体现。大部分美国高校招收研究生十分重视大学期间的相关科研经验,在导师面试过程中,大学的科研项目,自身参与的社会活动,带来的公众效益,都显得尤为重要。

1.2学制

中国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2到3年。中国硕士研究生按照培养模式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一般年制为3年,专业型研究生学制一般为2年。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开始逐渐推广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降低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比例,一些高校的专业型研究生学制也为3年。

美国硕士研究生实行完全学分制,在一定的年限内学分修满,即可毕业,一般年限在1到2年,最长不得超过5年。美国大多数硕士专业学制需要两年,有些修读较快的专业也可在一年内完成。例如,南加州大学研究生学制有两年的项目,也有一年半的项目。

1.3培养模式

中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以课程学习为主,一般侧重于专业课程学习,授课形式以讲授为主。在中国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有将近1.5年时间为基础课程时间,近约1.5年时间为硕士学位论文写作时间。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注重学术性质的养成,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也偏向于学术理论的研究,相对缺乏应用性质的学习。

美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多样化的。一般来讲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专业性质的。学术性质的教育主要针对博士研究生。从总体上讲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应用型的学位,美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有些专业仅是一个过渡与转型。美国硕士研究生更加注重学术作为与基础课程,是本科教育的逐层延伸,是接受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前沿铺垫。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详细划分了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学术,美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则可以称之为二者的综合,夯实基础理论,巩固知识结构,以专业为主线,融会贯通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学习中去,专业与职业接轨,良好地形成了学生与学习的双向选择和双向规划。巧妙避免了类似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毕业相当于失业的尴尬局面。

2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2.1将研究生教育质量放在首位

美国研究生的质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培养出高端人才,离不开美国规范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和相对完善的教育质量监督体系。知识创造财富,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经济的稳步发展。社会的监督以及其他组织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在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中功不可没。例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卡内基基金会、佛罗里达大学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等,他们的大学排名榜、分类结果或评估结果甚至成为联邦政府和社会基金组织提供资助的重要依据。①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实施“淘汰制”,进入大学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习机会率较高,但是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率相对较低。课程学习与学分获得相辅相成,不易的课程项目,严格的论文答辩,使得每年许多学生未能顺利取得硕士学位,据相关统计,取得学位的人数约占在校学习的研究生人数66.7%,博士研究生的毕业率更低。取得硕士学位的毕业人数往往会远少于入学时的录取人数,这种“宽进严出”的方式从很大程度上是培养高质量硕士研究生的重要保障。

2.2重视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培养研究人员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美国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十分重视科研能力水平的发展。第一,本科生与研究生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学习责任之外,也对本科生授课,在教学工作或者科研项目中,不乏有本科生参与,与硕士研究生一起进行课题研究和理论探讨,优秀的本科生或破格为编外研究生。第二,形成知识产业链。科学带动产业,创造经济,提高市场经济利益,获得最大利润。美国大学充分将教研结果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成熟的科研成果进入市场,为社会服务,形成完美的知识产业链。第三,将科研注入国际。美国是国际学术交流中最活跃最频繁的国家,其将各项科研项目注入开放式的环境中去,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使得科研成果更完善,更贴近市场,因此美国也从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美国高端的科研技术离不开大批量研究生科研成果的贡献,重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将科研成果与生产力结合也正是美国位于世界经济前列的首要因素。

2.3企业积极参与科研经费的资助

美国的大学,尤其是研究生的教育,不仅联邦政府给予财政支持,许多大型企业也积极参与办学和科研基金的建立,这使得美国研究生教育中的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广泛的科研经费赞助。美国的一些大企业,如iBm、英特尔公司、施乐公司等,均与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许多企业看到大学科研在创造巨额物质财富上的价值,竞相向大学科研投资。据统计,美国企业每年大约要捐赠40亿美元给高校。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几乎所有的日本大企业都赞助了一个或数个美国大学内的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为其提供最新技术和科研成果。加州伯克利大学5年从日本大公司共获得了500万美元的赠款。纽约大学、加州大学等还派一些研究生到国外大学交流或到大公司去实习,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理论知识,并且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mBa。②多方位的教育经济资助和教育投资的有效性带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顺利发展。

3美国硕士生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3.1硕士生教育应质量与数量并重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遍快速发展下,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也同步迅速发展。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扩招给中国带来的不应只是数量上的增加,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也是重中之重。中国硕士研究生“严进宽出”的教育方式并不能跟上时展的需要。在严格筛选硕士研究生入学人员的资格基础上,对硕士研究生的质量要加以保证,高质量的人才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和后备军,也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因此,促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同时,必须将高等教育的质量放在首位。

3.2提高硕士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目前中国的硕士研究生存在缺乏应用实践,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与国外同级研究生相比。作为本科教育之后的继续教育,科研和创新能力应是体现硕士研究生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所在。硕士研究生应增强实践锻炼和学科实验研究。知识只有转化为科研成果才能直接提高生产力,知识付诸生产应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对美国的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是对本科学习的知识领域的延伸和细化,以便达到学科领域的科学前沿;而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一种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是从已知的领域里去探索发现未知,通过交叉思维方式提出假设并去验证。美国科技的高速发展是与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不可分割的。提高中国的生产力,改变中国“madeinChina”的世界标签,大力提高中国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是关键举措。

3.3硕士研究生教育投资多元化

教育经费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仅靠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是不够。企业应积极参与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是国家的,也是整个社会和个人的。企业对科研项目的资助和支持也是知识产业化的发展。企业提供科研基金和和教育经费的支持,硕士研究生将知识转变成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使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提高国家先进的科技水平,达到“共赢”的目的。

注释

数学教育硕士论文篇7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评估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2)03―0093―08

一、研究背景

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研究型大学除了承担发展科学技术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外,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仍然是其基本的、最本质的职能。目前,我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分为两种类型――科学(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培养目标不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可以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主要从事实践工作的专门人才。从层次结构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现有的专业学位中硕士专业学位39种,博士专业学位5种(教育、口腔医学、兽医、临床医学和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点,也是本研究所关注的焦点。从类型结构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为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两种类型。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主要以非全日制在职教育为主,仅有少数专业实施全日制培养。2009年开始实施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0年起实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逐步增加专业学位推免生的数量和比例,鼓励、引导优秀生源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近年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收比例持续增加,预计2012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比例将达到30%,2015年将逐步提高到50%。从学科结构来看,截止到2011年3月,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涉及管理学、法学、工学、农学、医学、教育学、军事学、文学、经济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除理学和哲学外,基本涵盖所有学科领域。研究生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标志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转变。因此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突出其培养特色成为摆在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面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二、问卷设计

发展研究报告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作为切入点。关于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引入了满意度的概念。冯伯麟对教师职业的满意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教师职业满意度是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总体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朱新秤和卓义周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满意度进行了分析与调查,认为职业满意度是个人背景因素、个人内在因素和个人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综合概念。林杰对全国普通高校的现行制度安排满意度进行了调研,认为高校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取决于工作环境,而他们对工作环境,尤其是对各项制度安排的满意度,则是反映高校现行制度合理性与科学性的重要尺度。布鲁斯和布莱克本认为教师职业满意度是衡量学校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评估目的、主体和对象等不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的选取维度不尽相同。概括起来其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维度选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察:第一,从投入一过程一产出环节来考察;第二,从外适-内适一个适环节考察。鉴于“投入-过程-产出”环节及“外适-内适一个适”环节的视角,我们设计了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将“质量”概念分解成可以实际测量的具体指标,具体包括8个方面: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外语应用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学术道德水平、创新和科研能力、学位论文质量及学习投入程度等。研究采用《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分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其培养过程来实现的,培养过程大致分解为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导师指导、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问卷通过设置相关问题来了解学生对这些方面的看法与感受,进而推测培养过程各环节对教育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问卷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对专业学位的认知,内容包括研究生选择就读专业学位的动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了解程度及对专业学位地位的认识等;第三部分是对课程与教学的认识,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习投入、导师指导、专业实践等;第四部分是学习收获与满意度的认识,即学生对其专业理论素养、专业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提高的自我评价。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华南地区多所研究型大学各年级不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45份,剔除无效问卷36份,有效问卷30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56%。各备选项按照由低到高的等级设计并采用五点式计分法,依次记分“1-2-3-4-5”,各维度得分越高表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越高。为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我们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数据的初步处理,我们使用克龙巴赫仪系数(Cronbaeh’salpha)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α系数为0.861,表明问卷有较好信度。问卷效度检验较适合采用结构效度,即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来检验问卷结构效度,我们提取出了8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他们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8.648%,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调查样本分布具有多样性特点。从性别构成看,男生172名,占样本中人数的55.63%;女生137名,占样本总人数的44.37%。从学习形式看,全日制硕士生73人,占总人数的23.62%;非全日制硕士生236人,占总人数的76.38%。从所学专业类别看,文科221人,占总人数的71.52%;理工科66人,占总人数的21.36%;医学等其他23人,占总人数的7.12%。从工龄情况看,没有工作经验,即本科毕业直接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63人,占20.3%;有工作经验的246人,占79.7%。从专业构成看,mpa人数133人,占总人数的43.3%;软件工程人数35人,占总人数的11.3%;mBa人数33人,占总人数的10.7%;计算机技术工程人数25人,占总人数的8.1%;教育硕士人数是19人,占总人数6.1%,其余专业人数64人,占样本总人数的20.5%。

三、评估报告

(一)总体评估

调查发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各项得分(学生主观感受)均在中等(3分)以上,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良好水平。说明从整体上看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教育质量较好、满意度较高。从表1可以看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最高的是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3.83分),其次为学习投入程度和学术道德水平(均为3.80分),再次为科学实践和学以致用能力(3.79分),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3.75分),得分较低分别为外语应用能力(3.42分)、创新与科学研究能力(3.50分)、学位论文质量(3.67分)。说明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最欠缺的是外语应用能力、创新与科学研究能力、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这些是今后进一步提高的方向。

(二)差异分析

为了检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同评价样本之间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我们将教育质量总分记为总分40分(total=8*5)。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2。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显著性水平p值为0.042

第一,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差异。表4显示在存在显著差异的5个专业中,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平均得分最高4.20分。而临床医学、化学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得分较低,均低于3.2分。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工商管理硕士等三个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评分较高,在3.8分至4分之间。法律硕士、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软件工程等专业学生平均分相对较低,学生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外语应用能力差异。从表5可以看出,法律硕士、会计硕士、汉语国际教育、临床医学硕士的外语应用能力平均得分较高,在3.6分至3.8分之间。化学工程类的外语应用能力平均分仅为2.8分左右,外语应用能力最差。其他专业如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软件工程、教育硕士等专业硕士生外语运用能力处于3.2分至3.4分之间,外语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差异。表6表明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等专业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较高,在3.92分与4.4分之间,体现出这些专业的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汉语国际教育、教育硕士等专业的硕士生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处于中间状态,但有待进一步加强。而理工科类的化学工程、计算机工程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学生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普遍较低,亟待进一步提高。

第四,学术道德水平差异。表7显示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计算机工程硕士、教育硕士、软件工程硕士等专业在学术道德水平上的平均分较高,位于3.75至4.4分之间;而社会工作硕士、汉语国际硕士、化学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等专业学术道德水平平均分的相对较低,处于平均分以下。

第五,学位论文质量差异。从表8可以看到,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的差异较小,普遍得分较低,说明总体质量都得进一步提高。但相对来说,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硕士和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略胜一筹,理工科硕士学位论文普遍较差,应采取更加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总之,经过十几年发展,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总体质量满意度良好,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但是各专业类别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布局合理、特色优势明显、质量品牌效应突出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三)问题分析

调查显示,处于前十位的问题分别是:缺乏实践l生教学(17.6%)、扩招太多(10%)、学习时间(8.6%)、导师指导(7.8%)、管理松散(7.8%)、课程设置(5.9%)、教师水平(5.5%)、学生质量(5.5%)、社会认可低(3.1%)、差别对待(3.1%)等。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专业学位社会认可程度不高。调查发现社会对专业学位了解不多、认识不深,社会认可程度不高。从国家层面来看,专业学位教育缺乏权威的国家定位。2001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性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没有明确划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同时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在学生取得学位后的政策待遇,也没有将专业学位与行业任职资格认证紧密联系起来,导致考生报考积极性不高。整个社会甚至受教育者本人对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不高,用人单位的招聘及人事制度中更没有体现出对专业学位教育的足够重视。学校管理者对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重视程度不高,对其管理明显存在边缘化、培训化及营利化等倾向。

其次,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科学、合理的培养制度。目前我国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标准和教学保障制度。调查中发现有些培养单位在专业学位管理上配备的力量单薄,只在研究生院设立一个办公室,配备几名工作人员,而他们要负责数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与质量保障工作。

再次,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尚没有建立具有差异性、实践性与前沿性的课程体系。调查显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多以科学学位培养模式为蓝本,未能充分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具体表现在实践性不强、创新性不足、未能很好地体现差异性和灵活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部分教材建设不足、教学用书内容陈旧等问题。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教材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实际需求的只占到55.7%,认为参考书对学习帮助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只占到了58.9%。

第四,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导师实践经验与责任心比较缺乏。大学教师大都是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术研究型人才。这些导师长期在高校工作,很少接触到社会实际的管理与工作,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尽管目前这些大学采用了双导师制,聘请了来自实践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专家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但是受到诸如工作时间、待遇和制度等因素影响,往往是象征性地出现在论文答辩会上,很难起到实质性指导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有近1/3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教学和实践联系不够。目前研究型大学的导师带的学生数量普遍比较多,导师自己面临着学术科研的压力、教学压力,因此给予学生实质性的指导的时间相对较少。在主观题调查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到两种类型学位的学生待遇不一,部分导师责任心不强。

第五,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投入不够。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既有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又有行政人员、企业员工;既有本科毕业生,又有专科毕业生;既有所学领域与从事行业或大学所学专业相一致的,也有与从事行业或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的。因此生源成分十分复杂,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这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更有甚者,由于大部分专业硕士受到工学矛盾影响,学习投入远远不够。调查结果显示1.9%的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占整个学习时间的比例少于10%,14%的在10%-20%之间,19.1%的在20%-30%之间,21%的在30%-40%之间,18.8%的在40%-50%之间,25.2%的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占整个学习时间比例大于50%,说明学生在课程学习时间以外,很少花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四、对策建议

(一)健全研究型大学内部质量保障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培养单位的管理工作来维系和发展。因此,培养单位必须制订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管理,这是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重要条件。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各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为准则、入学和选拔制度、课程与学习制度、考试与成绩管理制度、导师与科研制度、操作与实践制度、学位论文与学位答辩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培养单位要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整个研究生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作为学校研究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校院两级管理工作队伍,挑选责任心强、业务素质精湛的干部承担管理任务,不断加强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提高生源质量。根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特点,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招生制度和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学术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对考生资格审查时,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文件要求,逐一核对考生的学位证、毕业证和职称证等原件,对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坚决不同意报考。考试和录取工作要坚持“公平、公正、择优、差额”原则,确保质量,宁缺毋滥。不断进行招生考试录取环节改革,推进有利于选择优秀考生的选拔方式。加大学位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区别力度,学术型研究生考试注重考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潜能,专业硕士在考察专业基础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考察,以选拔更适合专业型硕士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的优秀考生。

强化师资队伍。首先,强化导师遴选、考核公平竞争机制。实行导师遴选和考核动态管理方式,优胜劣汰,竞争上岗,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明确导师责、权、利,提高导师责任心,加强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都应该加强导师对专业硕士指导的针对性、个性化和差异化。在对导师考核方面,除了参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考核标准和考核要求外,加强考核导师对培养专业硕士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程度。其次,进一步落实“双导师”制。参照国外培养模式,在专业硕士导师遴选和导师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式上进行深化改革,聘请行业部门实践经验丰富和理论水平扎实的专业人士参与教学,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的教学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双导师制”。“双导师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社会对专业型研究生的认可程度。学校应参照全日制研究生学位点领衔人的待遇和职责,出台相关政策,明确领域领衔人待遇并加强考核。

突出课程特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根据国外较好的培养方式和我国实际及各研究型大学现实条件,我们认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要突出基础性、差异性、实践性、选择性、先进性和创新性。课程设置贯彻“少而精”原则,精简专业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知识体系。合理的知识体系应包括职业领域知识、一般性社会科学知识及科学思维知识。专业学位教育归根到底就是为某一职业领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检验合格与否的惟一标准就是其“任职资格”是否达到。因此应按职业背景差异对知识的不同需求来组织授课内容,构建起合理的职业领域知识体系,如行业领域基础知识、最新进展、存在问题、发展前景、最新技术手段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面对本专业领域,还要面对经济、社会、技术、产业、市场和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应充分体现出“复合型人才”特点,在职业领域知识纵向加深更新的同时拓宽横向领域相关知识,构筑起“职业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体现出专业学位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打通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之间的界限,把学习与做课题结合起来,把研究和应用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加强课程建设,实施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鼓励各领域根据在职人员、各自的行业特点、地域特点自编具有实用性强的教材,对于成熟的自编教材,学校和学院应资助出版,推进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优化教学模式。专业学位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从课堂教学改革人手,以课程内容应用化、课堂教学实践化为起点,逐步摸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多学科优势,坚持以学员为中心,注重学员与教师双向互动,灵活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讨论、主题报告、学术沙龙、模拟训练、观看影象、实地考察等多样教学方式,着力提高面授效果。大力开展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开发,编制相应的案例库,开发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操作程序。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确保每一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都能深入行业第一线接受实践训练。

加强专业实践。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心所在。研究生教育是以研究为主的教育,是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与研究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因此研究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应有之义。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针对特定职业领域需要而设置的学位教育,因此特定职业领域的实践能力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心所在。在教育部专业学位培养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为学生实践提供条件,建立实践基地,联合社会资源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因此在今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修改完善时,培养单位应充分考虑到实践环节的学时和学分要求,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联合校外导师,整合资源,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或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开拓社会实践的思路和视野,为专业学位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与课题深入实践,从实践中遴选课题,加以研究,切实解决企事业及行业上的技术难题,从而收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重视学位论文。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质量管理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归宿。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是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水平、实践技能、研究能力和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是全面检查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和综合分析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行目标管理的最后一关。专业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文体选择上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以突出实用性和职业背景为指导思想,学生可以选择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主要体现专业型研究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位论文评价上,一方面,强调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考核专业硕士的理论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对于研究范式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先进培养方式对专业硕士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关政策

其一,国家政策的保障措施。在国家层面上,制订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管理的重要保障。国家法律对专业学位教育的定位、专业学位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专业学位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定性分析都还远不清晰和成熟。因此,国家和省级部门要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积极开展学位教育研究,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大专业学位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从制度上规范专业学位教育行为。

其二,人才市场的配套体系。《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各专业学位所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应逐步把专业学位作为相应职业岗位(职位)任职资格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因此需要进行专业学位与劳动力市场及人才市场的相应配套改革,将专业学位教育与行业准入制度衔接落到实处。在美国,参加一些行业执业资格考试必须以获得经认证的专业学位为前提,绝大多数州的律师资格考试委员会都规定,参加律师执业资格考试必须获得经认可的法学院所授予的法律专业博士学位(J.D.)或法律学士学位(LL.B),自学、律师事务所的实习均不能替代法学院的教育。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的衔接使专业学位教育拥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也使美国专业学位教育享誉世界。我国行业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之间尚未建立有效衔接,相应专业学位教育经历未成为行业执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很难避免专业学位教育社会地位受到影响。因此,加强专业学位教育与相应行业执业资格考试衔接,必将促进公众对专业学位的认可,提高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促进专业学位质量提高和健康发展。

其三,社会中介的评价监督。完善的外部质量监控体系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的必要和有益补充。当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主体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专业学位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和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等为代表的专业学位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各种专业学位都成立了相应的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各个培养单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和硕士论文在政策上进行宏观管理,同时各种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又成立了领域协作组,对各个培养单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等进行指导。要充分发挥各个准政府组织等中介组织的作用,由各中介机构从不同层次和侧面通过不同方式进行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监控,保障专业学位的教育质量。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专业学位教学中来,保障专业硕士教育质量。在美国,行业协会介入相关专业学位的申请者条件规定、培养计划的制定等环节。行业协会还以专业认证为主要手段来监控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而行业协会同时也是执业资格考试的主管部门,他们与相应专业的教育机构协会联合管理专业学位教育。因此,设计一种合理的体制使执业资格考试主管部门能够参与到专业学位教育中来,架设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之间的桥梁,中介机构与研究型大学共同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显得非常重要,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可以尝试性地开展专业学位与执业资格考试挂钩的培养机制,以培养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沁平.与时俱进适应需要逐步在我国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2(21):3.

[2]马德秀.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适应需求[n].中国青年报,2012―03―14(t03).

[3]冯伯麟.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1996(9):23―25.

数学教育硕士论文篇8

一、哈工大体育学研究教育创建和发展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是2005年申报,2006年获国家学位办批准,2008年开始正式招生。研究培养方向包括冰雪、田径、篮球、游泳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和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质健康理论与方法。学科硕士生培养年限为2年。

经过多年建设,不断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制订出了既符合哈工大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又满足体育专业要求的教育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依据硕士研究培养方案内容,包括公共学位课3门,学科基础课4门,学科专业课2门,选修课程6门,专题课2门,补修课2门,总学分30学分,学位论文要求在第二年完成。

建立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一流的人才,取决于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团结协作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直接关系到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通过多渠道引进人才,促进导师队伍多元化,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聘用制度,把导师的使用和培养相结合,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聘请校内与体育学相关专业知名教授开设专题课,加大与省内外体育院系知名教授导师间的相互联系交流,建立联合导师组制。学科现已发展有硕士生导师6名,专任教师12名,教授职称4名,副教授8名,具有博士学位2名。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根据学科发展规划每年计划招生6~8名。招生主要对象是体育院系本科生,普通高校本科跨专业学生及在职体育教师等,从2008年至今招生26名,已毕业20名并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

二、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探索

1.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和监督机制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教育改革的特点体现在严格,遵循哈工大的校训,对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的严格要求是学校办学宗旨。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完善研究生管理监督机制是改革的重要体现。教学质量评价和监督从两个层面上实现,一方面是研究生院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和要求,另一方面体育部教学督导组的教学检查评价。按学校教学质量检查要求,每学期开学前,每位任课教师要在网上提交教学日历,研究生院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进度,安排校级教学督导专家检查听课计划,检查课采用不定期的抽查,每学期对每位教师听课1~2次,每学期教学质量检查评价结果及教师提交教学日历情况进行公布。体育部每学期由部教学督导组对所有任课教师也进行严格的教学检查,检查结果与体育部教师年度考核及岗位绩效工资挂钩。通过研究生院和体育部二级教学质量监督,促进了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论文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学位论文综合地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主要方面,也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主要指标。要保证质量,必须从源头做起,抓好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监控,同时严格评审、严格答辩。在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环节上建立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加强论文的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毕业论文答辩要通过校外专家的外审,才能报送本专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上,得到通过后,报送学科分委员会进行评审要获得三分之二通过,最后报学校学术委员审批。论文开题和论文答辩聘请国内体育学院知名专家和校内外体育专业教授担任评委,并采用预开题和预答辩,再进行正式的答辩过程。另一方面,哈工大制定了论文不端行为检测管理条例,并严格规定论文正文部分文字重复率超过5%,不允许参加论文答辩。对论文的高标准严要求,避免减少了学生完成论文过程中不端行为发生,使学生树立了学术研究的良好正气。提高了论文过程管理水平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3.加强教育培养过程实践环节,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1)教学训练实践,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生培养目标是定位于体育师资,而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和本质,教师要提升其专业水平,就要使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持续地发展。因此,重视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加强教师职业专业特长的训练,从而使他们能够了解教师的角色,规范并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硕士生在第二学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为本科学生上5~7周的教学实践课,要根据教学进度认真备课,写出教案,并依据教案上课,教师负责对教学实践全过程进行指导。实践课结束前,由体育部组织教授专家组进行考核评价,考核成绩记入研究生培养档案。

(2)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指导员培训实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体校,体育俱乐部辅导,社区群体活动指导,社会体育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4~6周,一般安排在第三至第四学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后要写出3000字实践报告并要经导师审查签字后交研究生院备案并记有学分。

(3)竞赛实践完成1~2项校内外竞赛工作,要参加竞赛的赛前的组织编排、竞赛期间的临场裁判、赛后总结工作,竞赛工作的指导教师负责对硕士研究生参加竞赛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4)科研实践要求硕士研究生每学期参加学术报告、前沿讲座不少于2次,毕业前在校内外或体育部论文报告会不少于1次,每学期应提交学术报告手册,经导师审核签字。

三、教育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不断发展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问题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由于哈工大体育部几十年主要承担本科生体育课教学和训练任务,近年承担硕士生培养教育的教师,是自身培养的,有能力和资格能参与研究生教学和指导的仅是一小部分教师,而且这部分教师多年来是担任本科生教学,研究生理论课程讲授较为生疏,所以担任研究课程对任课教师都感到压力很大,导致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积极性参与研究生教学工作。同样,硕士生导师也存在相同问题,导师既要负责学生平时培养教育,更要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通过,在目前不断加强论文质量管理,提高论文检查考评形势下,没有多少教师愿意承担硕导的工作。因此,要扩大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必须要有与教师评职考核密切相关政策激励,同时每年要有专用名额引进优秀体育硕士或博士毕业生及国内高校知名教授。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近期及长远计划,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2.招生困难问题

由于哈工大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分数居高不下,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分数线基本是其他专业分数相同,在每年高位分数线下报考体育学研究生的学生倍感望而却步,从而导致近年报考人数在逐年减少,招生已经显现出危机状况。学科发展专业的兴旺发达,必须要有保质保量的学生,因此,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要有招生政策的支持,要从专业的发展和实际出发,体育学研究生的招生要与其他专业区别对待,在不影响学校招生计划方案的前提,根据考生情况适当地降低分数,保证每年招生计划完成,再不断提高招生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其他专业学生资源的优势,积极鼓励非体育专业学生跨学科报考体育专业研究生,实现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高级体育人才的发展方向,比如,学经济学的学生,可以对体育产业的成本核算和投资风险有很好的控制;学管理学的学生,更能用管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来完善体育管理体系;学机械类的学生,可以利用他们的专长提高我国体育健身器材类设计的科技水平等。

3.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体育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是参考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重复本科生的课程太多,过度地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综合性体现不够,局限在一个学科领域,任课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入,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不够宽广,缺乏必要的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需要。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一方面,不断加强重视教学改革,积极认真地完成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鼓励支持教师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并开设新的选修课和专题课。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内其他学科合作,研究生的跨学科研究,开设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生课程,给研究生更广泛更灵活的学习和研究空间,聘请其他学科的教授担任教师开设课程,如,人文学院的哲学和社会学法学,管理学院的管理专业,生命科学院等,设置体育心理学、运动医学、保健康复等与医学有关的体育专业和课程。使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不断适应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的需要。

数学教育硕士论文篇9

专科生考研与本科一样,只是考完后加试两门专业课,具体加考的专业课要看你报考的学校规定.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初试科目

一般为四个单元,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西医、中医设置三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

2、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初试科目

一般为四个单元,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

体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药学硕士、中药学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初试科目设三个单元,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课。

会计硕士、图书情报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审计硕士初试科目设两个单元,即外国语、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资产评估硕士初试增设经济类综合能力科目,供试点学校选考。

3、硕士研究生招生全国统考、联考科目

全国统考科目为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英语二、俄语、日语、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史学基础、西医综合、中医综合。

全国联考科目为数学(农)、化学(农)、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法硕联考综合(法学)(其中的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史学基础、数学(农)、化学(农)、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试题由招生单位自主选择使用)。

全国统考和全国联考科目的命题工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全国统考科目的考试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编制,全国联考科目的考试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或教育部指定相关机构组织编制。

数学教育硕士论文篇10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考试方式

中图分类号:o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256-02

0引言

众所周知,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是每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发达水平和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而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密切相关。伴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要求高等院校应该培养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多种规格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如何整改原有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什么样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成为重中之重的主要问题。

在工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数学课程(如矩阵论,数值计算,最优化等)是不可或缺的公共学位课,所以改革研究生培养方案,工科研究生的数学学位课的改革也是不可或缺的,本文以硕士研究生公共数学课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从完善教学内容和考试模式入手,根据不同硕士研究生学习基础状况和学习具备条件的不同,在教学模式、教学安排、教学内涵和学生考核等几个方面,全方位的做了一些探索,并以我校不同学院硕士研究生的特点为例,做出切合实际的思考和探索尝试实施合理的安排,给出一个更加合理并行之有效的硕士研究生数学学位课的教学平台和考核平台的探索。

1数学学位课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业飞速,作为高层次领域人才的研究生,不能仅局限于对面临的问题只有定性分析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定量分析的能力,而其能力的大小,在某种意义下是取决于他们的数学素质的。所以,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数学教育对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在美国科学院院士JamesG.Glimn所撰写的“数学科学、技术、经济竞争力”的调查报告中说:“数学科学对经济竞争力非常重要,数学是一种关键的、普遍适用的、并授予人以能力的技术。”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也说过:“科学只有当成功地运用了数学后,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数学教育的“基础”和“工具”作用对硕士研究生将来在其专业领域上的进一步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研究生数学基本功好,他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强,专业发展就有很强的后劲。由此可见,为了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研究生,重视和加强数学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2我国硕士研究生数学学位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工科硕士研究生数学学位课是是其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数学的应用及其数学思维都已经直接或间接地融入人类社会及生活的几乎一切领域,所以,大多数工科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里,都包括多门数学课程作为学位课,以使学生能掌握并运用数学知识。然而,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可见,研究生数学学位课的教学需要整改,就目前情况来看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1)现行工科研究生数学课体系与“工程应用型”人材的培养不够合拍

首先,我国现行工科研究生数学课体系中,其数学教材中的工科特色就不够突出,不能很好地体现工程技术对数学的要求;其次,在数学课体系上的各门数学课程都自成一体,只强调本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忽略了相互之间的横向联系和交叉共享,所以,课程中经常出现不必要重复;更重要的一点是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过于偏重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授课只是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按顺序仅以打基础为主要目的,这种教法只重视的是收敛思维的培养,而往往忽视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因而也很难达到适应现代社会的科研工程人员的数学要求。

(2)现行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的教学内容不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目前,工科硕士研究生的数学课的内容大多数较为陈旧,有些甚至是计算机还未问世时的产物,根本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新知识以几何级数递增和累积的今天,学科间的竟相渗透、融汇、交叉和创新,使得更多更新更广的数学方法越来越成为现代工程技术中不能缺少的工具和手段,虽然我们现在的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很多改进,但还是远远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总体上可以说是处于落后的状态。还有就是工科硕士研究生的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其所属专业方向的结合不密切,出现了严重的教学断层,以导致学生在研究生毕业后不会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久而久之,则变成了数学学位课学了也没有用,反过来又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学位课的积极性。

(3)工科硕士研究生数学学位课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

工科硕士研究生数学学位课,其重要表现是数学概念不清楚,学习目的不明确。数学概念本是数学科学的基石,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虽然在研究生阶段,学校考虑到实际的需求,开设的数学学位课程很多,以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及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工科研究生往往只注重数学计算,对于概念经常不求甚解。比如说学位课程类似“矩阵论”、“数值分析”等对于工科硕士研究生来说仍属于理论课,课程的高度抽象性和实际应用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学生平日提不起学习兴趣,对概念一知半解,只是在面临考试时,进行短期内突击复习,这样的知识体系犹如建筑于沙滩上的大厦,基础之薄弱可想而知。

工科硕士研究生还缺乏学习数学学位课的主动性,更有一部分学生数学课程得学习完全是由导师指定的培养方案决定,还有一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拿学分,真正对数学有兴趣而学习或者为了今后打基础而学习数学的人甚少。少数人甚至认为数学与其专业课没太大关系,因为每个人只要可以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就可以顺利拿到毕业证。但这些论文质量又如何呢?

3硕士研究生数学学位课教学方式的探讨

数学学位课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数学学位课教学方式改革的基本方向应为:使硕士研究生具有宽广的基础数学知识,能运用常用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适当关注数学的前沿发展动态,具有相对熟练的数学建模能力,基于此,以下以工科硕士研究生矩阵论教学为例给出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

首先,我们拟调整矩阵论课程内容结构,以突出该课程作为工科硕士研究生的理论基础和工具的真正意义,将原有课程大纲中与大学本科交叉部分的内容进行简化,增加适应现代社会和科学需要的相关数学理论及其实际案例模型,同时改变过去的重理论而轻实际的固有教学思路,在加强理论基础知识巩固的同时,突出矩阵论课程的教学内涵和硕士研究生所学的其他专业课程的需要,将矩阵论课程构成一个与其专业领域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优化系统。

(1)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的衍变,以方便学生学习

首先针对很多硕士研究生学习和时间不能完全掌控的实际情况,根据硕士研究生由于不同的来源和所处的不同学习环境所导致的知识基础不同,拟改变原有单一授课方式而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和督促学生学习。例如,针对不能完全按着授课时间上课学习的学生,实施网上授课,网上指导和微信授课辅导等方式,并选取和构架合理恰当的工科数学学位课内容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

由于硕士研究生不论在基础知识方面还是独立钻研能力方面都要比本科学生强一些,因此对硕士研究生的数学教学,可采取精讲和指导性教学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们不仅“学会”知识,更要“会学”知识;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

(2)调整工科硕士研究生数学课程结构,加强工科硕士研究生数学运用能力

工科院校的本科生一直是以传统的高等数学作为大学数学中的重要基础课。而工科硕士研究生数学课程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根据各院校各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应的数学学位课,在教学中发现,这些研究生极为突出的表现出现代数学基础知识的薄弱,对工科研究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很不利。因而,必须从数学学位课程的结构设置入手来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拟通过“加强基础、提高起点、理顺关系、划分层次”进行梳理,既考虑理论知识结构的顺序,又考虑知识模块的相互关联,进而突出应用数学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更多渗入学生专业应用所需的数学方法,简化理论推导,增强概念理解和运算技能,强化工科硕士研究生数学思想和数学运用能力,加强适合于实际应用以及学生所在学科专业发展所需的数学应用的学习,将数学理论知识结构作为学生用来探索、研究和创造的工具。

(3)加强数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拓展教学,增强其延续性和实用性

在硕士研究生整个培养方案中,数学知识作为理论基础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为了让数学的思维和研究方式能渗透到学生的学科专业和实践中去,帮助他们解决毕业设计、专业知识和科学探索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其关键在于将学生学习数学基础与学习专业知识脱节的矛盾协调好,为此,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明确若干个硕士研究生专业领域和任课教师对接,让任课教师经常深入到学科专业中,细致探究该专业中所需的数学理论和如何运用将数学知识渗入该领域;数学学位课的教师还要增强参与意识,要适当参加指导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和科研工作,当好硕士研究生的数学理论顾问,和学生共同探讨并力争解决其在科研项目或学术文章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

4教学方式的探索拟解决的问题

工科硕士研究生数学学位课教学方式的探讨,为的是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数学学位课的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并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同时,也为工科硕士研究生的数学素质、研发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旨在解决的问题如下:

(1)探索解决工科硕士研究生数学课程的学习质量及其学风问题

目前很多硕士研究生的学风存在着很多问题,他们在选课时,并不是从专业领域需要来考虑,而是四处打探了解,哪位教师的课好学考试能通过就选哪门课程,还有的学生平日根本不上课,不学作为工具和拓展思维的数学学位课,不思专业方向问题,只是想混文凭,每临近考试就四处找人要复习题,甚至出现到处打探摸底、找任课老师要分、考场打小抄作弊等极坏现象,这些在大气候影响下延续下来的不正当的学风问题,希望通过教学方式的探索与改革进行完善。

(2)探索解决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与专业脱节问题

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缺乏延续性,这对他们来讲后果很严重,很多硕士研究生在学业期满毕业后,不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理论运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中,久而久之,回馈的感觉是数学理论学了也白学,学了也没用,这些思想也导致影响下一届学生的听课质量,成为恶性循环,所以,此探讨尝试改革使之专业课紧密结合的数学教学。希望通过探索和研究,极大调动硕士研究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理论作为工具学科的必要性;培养和提高硕士研究生充分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理论作为工具以解决实际科研中的问题的能力,并能提高和加强教师自身的素养并能在课堂上激发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促进教学方式和效果的改进与创新。

总之,研究生数学学位课程在各类大专院校中都是工科研究生重要的基础课程,在现今的大数据时代,前卫的信息技术和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是各行各业的生产实践中毋庸置疑的手段,科学研究、科学实验和理论计算已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及数学素质教育都在研究生得培养中占有不可估量的重要地位,数学作为工科硕士研究生的必修的学位课,已不仅仅是工程计算中的工具,而逐渐上升为硕士研究生提高思维能力和文化潜质的不可或缺载体,同时,数学课程更是学生们探索和创新的必备素养。

参考文献

[1]章英才,王俊,梁文裕.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教论坛,2011(12):87-91.

[2]崔登文,尹莉君.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11,(06).

[3]赵刚,闫大桂等.关于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02).

[4]耿有权,彭维娜,彭志越等.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6):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