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固定资产的资本化十篇固定资产的资本化十篇

固定资产的资本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1:43

固定资产的资本化篇1

关键词:后续支出;会计核算;税务处理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152-01

1后续支出资本化与费用化的判断原则

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后续支出的处理方法,认为凡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则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除此以外的后续支出,则作为当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在会计实务中,对后续支出的处理方法是:

(1)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直接计入当期费用,列作当期损益。

(2)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直接计入该资产的账面价值,但增计后的金额不得超过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3)如果不能区分是固定资产的修理还是改造,或修理与改造结合在一起的,可按上述原则进行判断,其发生的后续支出,分别计入固定资产价值或计入当期损益。

(4)固定资产装修费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计入该资产的账面价值;对装修部分计提的折旧,则在两次装修期间与该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计提。

(5)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比照上述原则处理。至于发生的该资产装修费用,可在两次装修期间、剩余租赁期与该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三者中较短的期间内,单独计提折旧。

(6)经营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其计提的折旧,应在剩余租赁期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合理确定。

2后续支出的会计核算

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为适应新技术发展之需或者为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需要对原有的相关设备进行更新或技术改造,以取得更大经济效益的流入,为此所发生的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延长了固定资产的技术寿命,也带来了“增量收益”,这种后续支出能满足固资产确认条件,符合资本化支出的处理原则。因此,对于应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后续支出,其会计核算过程是:首先,冲销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作借记“在建工程”、“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贷记“固定资产”的记录,并停止计提技改期间的折旧;其次,将技术改造发生的后续支出,扣除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后的净值,再重新转为固定资产,分别作借记“银行存款”等,贷记“在建工程”;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在建工程”的账务处理。如有被替换的部分,还应扣除其价值;此后,再按重新确定的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企业除了发生资本化的后续支出以外,还经常发生诸如固定资产的大、中、小修理等后续支出。这些必要支出主要是基于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充分发挥其使用效能,维持其自然寿命才发生,它并不导致固定资产性能的改变和固定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加。因此,企业应在固定资产维修支出发生时,根据其发生的地点和用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在会计核算上,可写成:借记“管理费用”(含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部门)、“销售费用”、“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的会计分录。

至于像装修、改良支出,其实质是一致的,主要是源于改善商业经营环境或为客户营造良好的购物场所而发生的后续支出。一般而言,初始装修、改良支出,可直接计入固定资产价值,予以资本化处理,以后发生则要看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加以判断。

以上分析说明,对后续支出的处理,应以固定资产确认标准为依据。如不符合确认条件的,予以费用化,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如符合确认条件的,予以资本化,增加固定资产价值。

这里仍需指出的是,上述提及的“符合资本化条件、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后续支出,其增计金额不得超过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的规定,有悖于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它为企业调节盈余或资产价值提供了操纵的空间。试想:如果某企业同时对甲、乙两项设备分别支付了a、b两笔后续费用,且这两笔费用均符合资本化条件,只是其中a笔后续支出予以资本化处理后甲设备的账面价值大于其可收回金额,而b笔后续支出予以资本化处理后乙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小于其可收回金额。若按准则规定,必须将甲设备账面价值中超过其可收回金额的部分予以费用化,将乙设备账面价值不超过其可收回金额的全部予以资本化,从而导致性质相同的两笔业务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违背了会计核算的可比性原则。因此,笔者认为,凡是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一律予以资本化,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至于因后续支出的计入而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超过了其可收回金额的差额,可通过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式加以调整。

3后续支出的税务处理

固定资产的资本化篇2

【关键词】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战略成本;经济效益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网企业的性质已不容置疑。作为企业,经济效益是基础,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确保电网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和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但是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电网企业,销售电价作为电力企业的生命线,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严格控制,特别是目前为实现电网坚强,确保电力供应进行大规模的电网建设投资,使电网企业成本增长迅速,而电价出台困难。面对新形势,如何确保电网企业效益稳步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课题。积极开拓电力市场,努力优化售电结构,大力开展节支降耗固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但电网企业作为资产、资金密集型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益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充分认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一)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比重大,相应的成本已是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资产资金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是电网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从1998年开始,基于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电力企业斥巨资进行农城网改造,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与之相对应的折旧、财务费用和修理费用快速增长,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日益突出。所以在目前国家严格控制销售电价,监控电力交易行为,购售价差的扩大受到限制的形势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重点在内部挖潜,内部挖潜的重点在于实现固定资产成本的有效控制。

(二)建设坚强电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是大势所趋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更高目标,能源和电力的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在目前电源点建设日益加快,基本能够满足电源供应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解决电网卡脖子问题,确保电力供应,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服务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是大势所趋。国家电网公司高瞻远瞩,适时提出了“一强三优”的发展目标,在“十一五”期间投资20000亿元加强电网建设,其中河北南网投资需求近500亿元。与此同时,国家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成本上涨的压力和资金筹措的难度加大。为解决这一根本矛盾,要求电网企业必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与管理,统筹规划,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缓解成本上涨压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确保电网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实现企业“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

固定资产管理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是企业“精益化”管理的重要体现。在投资环节,做好投资规划,可以有效避免资产闲置,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优化设计方案,推行典型设计,运用典型造价,规范招标行为,可降低投资成本和工程成本,有效降低企业折旧和财务费用,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在生产经营环节,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不仅可以有效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降低固定资产运行维护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经营管理环节,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可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所以应从战略成本的高度,牢固树立“大成本”观念,正确认识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固定资产管理,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于电网企业的经营特点,固定资产投资大,使用部门多,使用范围广,结构分类复杂,更新换代速度快,管理难度大,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还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一)效益观念淡薄,投入产出分析不到位

电网企业作为特殊性质的企业,保持合理利润水平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投资决策应该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前提。但长期以来,受过去体制的影响,电网企业效益观念淡薄,投资偏重社会效益,投资的经济效益分析往往以出台投资电价为基础,缺乏必要的、实事求是的投入产出分析,所以投资规划建立在满足未来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电网需求为前提,从而造成了企业固定资产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的闲置,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企业生产经营乃至健康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二)管理手段落后,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电网企业经营管理环节多,管理链条长,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首先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达到信息共享,固定资产存放地点的变化、大修、更改拆除信息传递不及时,形成了固定资产在财务上“只增不减”,资产不实情况严重;其次是管理责任不明确,各管理环节各自为政,不能实现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的有效衔接,特别是农网改造形成的固定资产,由于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监管不到位,造成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严重脱节;最后是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构成复杂,生产部门与财务部门资产分类不尽一致,账、卡、物核对困难,是固定资产前清后乱的根源之一。

(三)缺乏统筹规划,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不够

由于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涵盖了输配电各类资产,电压等级多,对安全性能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在各类资产之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存在较大空间。但是按照目前电网企业管理体制,各供电公司作为省公司的分公司,在省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框架下,以加强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为目标,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和细则,各供电公司之间、供电公司各部门之间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同时省公司缺乏资源优化配置的主管部门,除个别价值特别大或特殊需求的固定资产在各供电公司之间合理调配外,大部分固定资产的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基建、大修等工程拆除的仍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进行合理调配,进行降压降级再利用程度不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四)缺乏奖惩机制,废旧设备物资管理有待加强

由于电力企业资产量大,更新换代较快,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电网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拆除的废旧设备物资较多,又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奖惩机制等原因处理不及时,造成大量积压,个别供电公司甚至租用仓库存放废旧设备物资。这一方面造成企业管理成本、租赁成本加大,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设备物资长时间露天存放,使部分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失去了再利用价值,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为努力实现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电网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应进一步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以资产全寿命管理为主线,从战略成本的角度思考成本控制问题,牢固树立“大成本”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一)建立投入产出机制,做好电网投资项目统筹规划

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合理规划是加强固定资产源头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针对电网企业长期以来重投入、轻产出的管理理念,要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和经济效益意识,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分析,以满足电网安全和社会用电需求为前提,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合理规划电网建设,适度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投资时间。电网规划的投资效益分析不仅要实事求是地考虑市场、负荷增加和未来经济发展,而且要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评价,包括投入货币的时间价值、投资回收期的要素分析与评价,从而实现电网规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有机结合,避免固定资产的无效闲置,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确保投资最快收回,规避投资风险。

(二)推广典型设计,努力降低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是固定资产价值的源头,是降低固定资产成本和资金成本的基础,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广典型设计,建立概预算编制、典型设计、招投标管理一体化机制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加强招投标管理,努力降低设备物资的采购成本和工程建设成本;积极推广典型设计,认真进行差异化分析,确保项目设计的科学合理;在典型设计和统一招投标的基础上,细化概预算项目,做好项目概预算的编制与审查工作,从而实现三者的有效衔接和统一,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根本目的。

(三)提高管理手段,加强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管理

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的管理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点,也是管理的难点。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分布广,管理分散,依靠传统的账卡物管理模式固然行不通,但目前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还不能满足信息共享的要求,造成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脱节,资产变化信息传递不及时;造成了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等诸多问题。要实现固定资产的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信息化管理手段,结合国家电网公司实施的eRp工程,做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的实时共享,保证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衔接,实现价值与实物管理的统一。加强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管理,不仅可以加强对各管理环节的有效监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而且可以进一步明确实物资产的管理责任,延长资产寿命,降低固定资产维护费用。

(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固定资产利用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不仅包括对闲置设备的合理调剂,而且包括对退役、退运设备的再利用。优化资源配置应按照统筹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省、市两级公司均应明确资源优化配置的责任部门,及时掌控各单位、各部门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妥善保管闲置设备,积极组织技术部门对退役、退运设备进行鉴定。结合基建、技改、大修等工程需求,对仍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提出优化利用方案,做好使用计划,并贯彻落实。按照先内后外的原则,优先安排在本单位内部调剂、降压降级使用;省公司应将内部不能调剂使用的设备物资实行资产无偿划拨,在各供电公司之间进行合理调配;对确实无法利用的设备物资及时进行处置,及时回收资金,降低资产损失,确保设备物资能用必用,努力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五)建立奖惩机制,强化报废设备物资处置管理

固定资产的资本化篇3

关键词: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纳税调整

一、税收上与会计上有关固定资产的定义及改建、修理支出定性的异同

1.固定资产的定义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所得税条例)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及其他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等;《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一固定资产》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寿命超过1个年度,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有形资产。

以上规范说明,税收上与会计上,对固定资产这一名词的定义是一致的。

2.会计上费用化支出和固定资产改建、修理支出的定性表述和处理规范

4号准则和新准则《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以下简称《账务处理》),将固定资产的改建、修理支出分别归类为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和长期待摊费用(指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具体处理规范为:(1)与固定资产相关的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指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成本能够可行计量),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2)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分期摊销计入损益。

综上所述,税收上的收益性支出即会计上的费用化支出,而固定资产的改建和修理:(1)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分期摊销计入成本费用,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这在税收上和会计上都是一致的,一般不存在差异;(2)经营租入固定资产改建支出,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分期摊销计入损益。

二、固定资产改建,修理的会计处理

1.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费用化的账务处理

《账务处理》规定: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均记入“管理费用”科目;企业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应记入“销售费用”科目。因此,企业发生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借记“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

2.租入固定资产改建的账务处理

所得税法和所得税条例中所称租入固定资产改建支出,一般是指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因为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视同自有固定资产确定使用年限和计提折旧,无须考虑租赁期限。

企业对经营租入固定资产进行改建时,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记“长期待摊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分期摊销计入损益时,借记“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科目,贷记“长期待摊费用”科目。

3.已提足折旧固定资产改建支出

对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进行改建,开始应将被改造资产的账面价值(残值)转入在建工程,即按其残值,借记“在建工程”科目,按其已提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其原价,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如果该项固定资产已提减值准备,亦应同时结转。发生改建费用,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改建、改造完毕交付使用时,按完工在建工程余额,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如果对尚未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进行改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比照以上程序进行账务处理,唯一不同的是上述分录中的固定资产的“残值”应改为“净值”或“账面价值”。

4.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的账务处理

(1)如果大修理开始时即预计修理费用的全部或者至少有一部分符合资本化条件,则应采用与上述固定资产改建相同的处理方法,但最后结转在建工程时,应改为“按应予费用化的支出,借记‘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科目,按已完工程支出减去费用化支出后的余额,借记‘固定资产’科目,按完工在建工程余额,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2)如果大修理开始时无法确定是否存在支出资本化的可能,例如季节性或定期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发生仍应在“在建工程”科目核算,但被修理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可不转入在建工程,大修理完工时,有确凿证据表明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部分另外,还应根据大修理后的固定资产重新确定折旧年限等。

如果大修理完工时,经测试所有支出均不符合资本化条件或达不到所得税条例第69条规定的标准,则应将全部大修理支出从在建工程中转入当期损益。

三、固定资产改建、修理涉及的纳税申报

固定资产的资本化篇4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现状;问题分析;对策

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是农业科研单位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固定资产在单位国有资产中占绝对比重,固定资产是农业科研单位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和自身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各类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单位购置的固定资产价值越来越高,数量也越来越庞大。针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国家、江苏省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对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财政部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目的是全面摸清家底,完善国有资产基础数据库;完善监管系统;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完善管理制度,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置于动态管理之下。准确把握资产管理改革的政策形势,全面分析政策影响,积极探求固定资产管理对策措施,确保固定资产安全完整、盘活存量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发挥固定资产最大效能,这是当前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就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与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

1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财政部于2012年颁布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了重新界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核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一般分为房屋和建筑物、专业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但使用时间在1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管理[1]。针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国家、江苏省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江苏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苏财规[2011]1号),《江苏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暂行办法》(苏财规[2011]2号),《江苏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苏财规[2011]27号),《江苏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操作规程》(苏财资[2012]26号),关于修订《江苏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部分国有资产配置预算标准》的通知(苏财规[2013]18号),《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2014,省政府令第95号),《江苏省机关事务管理办法》(2014,省政府令第97号)等。一系列管理办法的相继出台,进一步强化了政策约束,从制度层面实现了对固定资产从采购、使用、管理、处置的全程监管。农业科研单位历来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订了相应的资产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的特殊性,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面广量大,分布在院所两级所属的公共管理服务部门、科学研究部门和投资企业,做好固定资产摸底清查和有序管理难度较大,特别是近几年,农业科研单位事业发展的各项改革工作快速推进,事企脱钩、管办分离、研究单元整合、学科调整等,新形势、新变化,客观上带来人员流动加速、固定资产管理边界模糊,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固定资产管理的难度,也制约了固定资产管理效率提升。固定资产管理与新时期资产管理工作的要求仍有不少差距,仍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当前,资产使用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有待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刚性约束有待强化;固定资产信息不畅,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不高;固定资产权属不够清晰等现象依然存在。

1.1人员岗位变动、离职、退休时未办理固定资产交接手续

农业科研单位一般机构庞大,人员众多,加之学科调整等因素,工作岗位流动性较大,在人员岗位变动时一般只注重人事关系、组织关系、工资关系等,对本人名下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固定资产使用单位也未给予足够重视,往往带来以下问题。(1)未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未对实物进行移交;(2)办理了移交手续,但未对实物进行移交;(3)对实物进行了移交,未办理相关手续,造成固定资产流失,长此以往不可避免地带来固定资产权属不清等问题。人员退休时同样存在未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的现象,资产使用单位往往碍于情面等原因未对退休人员名下的固定资产进行追缴,最终导致固定资产流失的结果。

1.2科研、办公场所调整时存在固定资产处置不规范的现象

随着各类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和办公条件持续改善,一是新建了科研办公场所;二是对现有老旧科研、办公场所进行维修升级改造等。在科研、办公场所整体搬迁、调整的同时,固定资产使用单位对搬迁过程中的固定资产管理重视不够,加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各单位科研、办公场所的调整不能及时掌握,给固定资产日后管理带来诸多困难。(1)对一些原有老旧的办公桌椅、空调、实验台等固定资产没有办理报废手续,直接进行处置,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2)对原有不再使用的办公桌椅、空调、实验台等直接遗弃,造成固定资产流失;(3)对原有的办公桌椅、空调等调剂使用,但未办理资产责任人、存放地等内容的变更,造成固定资产权属不清;(4)老旧办公楼进行升级改造或拆除时,未对以前进行维修改造形成的固定资产进行申请报废,造成虚增资产和原来维修改造形成的固定资产长期挂账的情况。

1.3部门、机构合并撤销相关固定资产未办理移交

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工作的特殊性,单位会根据履行公共职能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成立相关的机构或部门,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又会根据职能的变化和工作要求等,对相关机构和部门进行重新整合,以期整合后的机构和部门更能适应改革、发展、创新的需要。在部门、机构整合的过程中,人员进行了分流,但原部门、机构名下形成的固定资产未能及时进行移交、变更,仍然挂账原部门名下,造成了固定资产系统信息与固定资产实物的信息不对称,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诸多问题,固定资产管理出现真空,造成固定资产遗失,资产无法处置,最后甚至出现推诿扯皮现象。

1.4异地使用的可移动固定资产游离于监管之外

现代农业科研单位不仅承担着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同时也承担着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异地应用推广示范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带来了固定资产异地管理的问题。异地固定资产是指由农业科研单位承担科研项目因科研工作实施需要购置的在本单位之外的项目实施地使用的各类固定资产,如科研大棚、拖拉机、旋耕机等农业专用设施、设备。针对异地使用的不可移动的固定资产管理,农业科研单位一般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如在本单位外实施项目所形成的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经财务部门会同科研管理部门或科技服务部门等相关部门核查后,凡属无法移动且本单位无法直接管理的,由项目实施地相关部门进行登记和管理。但农业科研单位并未对异地使用的可移动固定资产如何管理进行明确规定,可移动固定资产是农业科研单位承担项目购置的固定资产,这类固定资产是单位固定资产的一部分,是单位登记在册的资产,由于在异地使用,资产管理部门无法对这类固定资产进行监管,使异地可移动固定资产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最终导致固定资产流失。

1.5部分固定资产管理边界模糊

农业科研单位与本单位创办的科技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存在管理边界模糊的现象。科技企业的固定资产一般由3个途径获得:(1)企业用农业科研单位投入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2)科技企业承担科研项目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3)根据企业发展需要由农业科研单位另外出资购置由企业使用的固定资产。企业自购的固定资产按照《企业法》由企业自行进行管理;根据科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企业承担的一部分科研项目资金须依托所在的农业科研单位进行核算管理,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往往登记在农业科研单位,但实际由科技企业使用;农业科研单位使用其他资金购入的固定资产由企业使用,但固定资产登记在农业科研单位。后2种情况是农业科研单位对固定资产有所有权但不使用,企业使用但无所有权,这就给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带来诸多问题,这部分固定资产也是监管的薄弱环节,尤其在企业整体出让、控股权发生转移时,由于沟通协调不到位等原因,这部分固定资产仍然挂在农业科研单位账上,但实际固定资产已流失或由企业控股方无偿使用等,给固定资产的后续处理、处置等带来诸多困难。

1.6部分单位存量固定资产中无法使用的资产占比较大

在农业科研单位庞大的存量固定资产中,资产使用单位中部分固定资产超过使用年限,加之年久失修,无法使用,此类固定资产占总固定资产数量比重不小,这部分固定资产没有及时进行报废处置,长期堆放,无人管理,最终导致资产流失。

1.7专用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不高,造成资源浪费

农业科研单位存在科研专用仪器设备重复购置,资产使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固定资产使用单位没有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建立共享机制进行统筹使用;科研人员在申报项目时,更多的是从本项目自身的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预算并购置,没有从单位的整体需要去考虑,科研任务完成后,这些价格不菲的科研仪器设备也就成了摆设,长期闲置,不但造成固定资产的浪费,还造成了空间的浪费。

1.8现有固定资产核算单元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现有核算方式大多以项目组为单元进行核算,而且项目组众多,有些项目组是经过单位批准成立的项目组,有些是科研人员成功申请到科研项目后,为了经费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的需要自立的项目组。众多项目组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资产责任人变更等带来诸多不变,同时,固定资产核算系统,信息化水平较低,技术更新换代不够及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随着固定资产数据的逐渐庞大,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加之农业科研单位根据发展需要进行学科调整等因素,现有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和核算单元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需要,不能满足单位发展需要,最终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2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2.1重资金管理,轻实物资产管理

农业科研单位重资金管理、轻实物资产管理的思想观念依然存在。资金是农业科研单位履行公共职能和自身发展的根本保障,单位成功申报多少科研项目,预算资金多少,到账资金多少等等,往往都是单位年度考核评比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一般不纳入考核范畴。项目结题财务验收审计、单位决算年报审计、各类专项审计等,更多的是关注资金使用情况、资金的流向、债权债务情况、对外投资情况、房屋出租出借情况等等,往往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安全完整情况、保值增值情况等关注不多,客观上也造成了固定资产使用单位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2.2固定资产管理缺乏刚性约束

农业科研单位虽然制订了相应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并建立了相应的资产管理体系,资产使用单位也配有兼职资产管理员,但由于种种原因,实际工作中执行并不是很到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缺乏刚性约束。

2.3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在信息技术应用如此发达的今天,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依然很低,固定资产仅仅就日常的登记核算实现了电算化。由于信息化水平较低,固定资产使用单位对本单位的存量固定资产总体价值、数量、使用情况等不能及时了解;由于信息化水平较低,固定资产信息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形成固定资产信息孤岛,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固定资产重复购置,使用率不高,带来资源浪费,由于信息化水平较低,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效能不高。

3完善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3.1营造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氛围

加大政策和规章制度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让固定资产使用单位和资产责任人理解国家、省、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通过宣传让资产使用单位和资产责任人明白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像重视资金管理一样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同时,加大对违反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和应承担赔偿责任的宣传,通过政策宣传和内容解读,使单位职工理解政策,避免误读,让固定资产使用单位和资产责任人敬畏政策[2]。通过系列宣传,最终形成单位领导重视、全体职工支持的良好工作氛围,是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

3.2进一步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新时期、新情况、新要求,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农业科研单位应根据出现的新情况,结合农业科研工作实际,针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进一步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农业科研单位应进一步明确固定资产使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第一责任人,同时建立如下管理制度。(1)建立单位负责人离任固定资产审计制度;(2)建立新的单位负责人到任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3)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纳入单位年度考核范畴,将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使用效能情况与单位的绩效挂钩;(4)建立异地使用可移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5)明确各固定资产使用单位兼职资产管理员工作职责;(6)建立人员岗位变动、离职、退休固定资产移交制度。通过完备的制度来强化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通过制度建设来强化固定资产使用单位和固定资产使用人的责任意识;通过制度建设来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3.3针对特殊情况成立临时资产清查小组

针对内部机构整合、企业整体出售、股权变更、科研办公场所搬迁等特殊情况,农业科研单位应成立临时资产清查小组(审计、财务、资产部门),对相关资产进行全面核实,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在内部机构整合中,对撤并部门在人员分流之前,应先对本部门资产情况进行全面审计,理清撤并单位的资产总体情况,制订固定资产处理方案,对下一步固定资产的去向进行明确,同时明确新的固定资产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并办理相关的资产手续,避免单位撤并后固定资产仍然挂账原部门名下,实则资产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企业整体出售、股权变更,在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全面审计的同时,农业科研单位应成立临时资产清查小组,对企业使用的固定资产情况进行全面清查,摸清固定资产来源,理顺固定资产权属。属于企业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按照《企业法》的规定,纳入企业出售、股权变更清算范围;属于农业科研单位购置,由企业使用的固定资产在企业整体出售时,应及时收回并明确新的固定资产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如果是引入战略合作,只是股权发生变更,对这部分由企业使用的固定资产应收回或收取固定资产使用费,同时明确固定资产新的责任人。科研、办公场所整体调整,会涉及到大量的固定资产转移,在整体搬迁之前应对搬迁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清查固定资产的账实情况;清查哪些固定资产是不能使用的,对不能使用且不搬移的固定资产和盘亏的固定资产进行造册登记,按照规定程序办理相关手续,避免整体搬迁时资产使用单位对这部分固定资产无人过问、无人管理,最后造成固定资产流失,处置手续无法办理的局面。通过成立临时资产清查小组,对相关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防止固定资产流失,确保固定资产安全完整;通过全面清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之固定资产后续处理手续规范合规。

3.4打造固定资产管理信息高速路

信息化是管理好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实现固定资产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灵丹妙药,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数量越来越庞大,实现管理信息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对于农业科研单位来说,理应打造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建立信息高速路。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可以实现以下目标:(1)固定资产使用单位通过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能够对本单位(本部门)的固定资产总体价值、数量、类别、使用情况等做到时实掌握,为固定资产使用单位管理好固定资产提供支撑;(2)通过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研单位大型科研专用仪器设备的信息互通,科研人员通过访问信息平台,能够对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总体情况、功能等信息及时了解,科研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预约想要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而盘活存量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共享度,发挥固定资产效能;(3)通过信息平台,科研人员可以查看哪些设备可以通过共享来使用,对于可以共享的设备,科研人员在编制项目预算时就不再需要进行预算,可以将这部分预算调整到其他需要的方面,避免重复购置,造成固定资产浪费;(4)通过信息平台,为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信息变更提供便利;(5)通过信息平台可以增加固定资产使用年限预警提示功能,当达到使用年限且无法使用的固定资产可以及时提交申请进行报废处置。

3.5建立适应发展需要的固定资产核算模式

建立以专业所(部门)为单元的固定资产核算模式,替代以项目组为单元的固定资产核算模式,以适应农业科研单位推进改革,研究单元整合、学科调整、人员流动加速的需要。根据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固定资产登记时须填写资产责任人、资产使用部门、资产存放地点、资产所属单位等信息。以前的固定资产登记是以项目组作为资产使用部门,这样在学科调整、人员在不同项目组之间、在单位内部流动时,固定资产基本信息变更频率非常高,根据要求须对大量固定资产信息进行变更并重新打印固定资产条形码,但是,无论如何变更固定资产基本信息,固定资产所属单位的属性始终没有变。变更为以专业所(部门)为固定资产核算单元,这样在同一单位内部人员流动时,固定资产的基本信息就不再需要进行变更,只有在人员调离本单位时才要进行固定资产信息变更。以专业所(部门)为单元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可为科研人员内部流动相关手续办理减少了负担,也间接地服务了科研人员的工作,可为固定资产使用单位的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便利。核算单元的改变必将进一步促进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必将有力提升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效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央出台了以农业科技为重要主题的一号文件,农业科技事业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农业科研单位为顺应、融入国家“三农”发展战略,快速推进了农业科研单位的学科调整、产业调整、内部运作、管理模式、内控建设等各项改革工作,近年来,农业科研单位自身建设和服务“三农”的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新情况、新要求,农业科研单位原有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等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暴露出诸多薄弱环节,农业科研单位应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固定资产作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研单位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彻底转变重资金管理,轻实物管理的思想,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刚性约束,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效能,促进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最大化,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固定资产的资本化篇5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企业已逐渐加强管理固定资产,但是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情况不仅不利于单位资产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资产保值增值存在着不利影响,更加不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有些企业存在固定资产管理不提折旧或者少提折旧的现象,导致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严重的账实不符问题,账实不符主要表现为有账无实、有实无账和账实不匹配,难以真实客观地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还有一些企业没有制定科学的固定资产处置方式,导致废弃的固定资产长期闲置,使企业的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企业固定资产的流失。

2、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缺乏

一直以来,我国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存在着重复购置的现象,并且严重忽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很强的固定资产管理理念,致使大量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甚至还有工作人员为了一己私利,私自挪用公家固定资产,这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另外,企业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防范意识严重缺乏,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决策时,没有制定科学的风险应对机制就盲目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失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所需占用的资金数额巨大,投资回收期限较长,一旦出现失误,就会给企业带来十分严重的不良后果。

3、固定资产的清查不够彻底

企业的固定资产清查在固定资产管理中意义重大,而很多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和统计时不彻底,清查力度也不够大,导致资产的使用情况、数量、维修状况等信息都很难被深入了解,降低了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而且,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验收也疏于管理。对于固定资产的购置方面的工作往往是以时间紧、任务重为借口进行搪塞,不能把验收的工作落到实处,也不能就固定资产购置方面的工作如实反应和处理,这也是我们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问题一直存在的原因之一。

4、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等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这给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这也给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带来相应的技术操作方面的压力。目前形势下,工作人员的文化知识素质与管理要求远远不相符合,造成对固定资产标准把握不准,而且对固定资产分类不清,造成统计不实。

二、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增加企业效益

在目前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应在总结以往较好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克服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应建立权责运行机制,注重固定资产折旧管理,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增强清查和监控力度,完善会计核算体系,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1、提高对固定资产规范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其管理也不单纯是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需要各个部门的参与和配合,也就是说一定要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上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企业应该在资产管理方面实行单位领导全面负责制,分管领导主要负责制,强调固定资产管理在企业的地位,在宏观上提高认识。然后通过政策、文件的下达与宣讲,在基层推行使用者直接负责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有关个人,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范围,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资产使用效益。企业要想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一定要对固定资产有着很强的管理意识,改变原有的思想观念,加大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使得工作人员都能认识到企业管理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学习,增强他们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强烈意识,减少企业固定资产流失、账实不符等情况,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打下良好的基础。

2、全面清产核资,实行固定资产工作电算化管理

目前计算机已经广泛普及,将计算机应用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中对于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保证固定资产管理运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固定资产清查的范围广、种类繁多、使用的部门分散,大到一幢办公楼,小到一张椅子都在清点的范围内。进行一次彻底的清产核资,可以全面掌握企业每项固定资产的真实信息,掌握资产最真实的现状和本企业固定资产“家底”、固定资产占用情况、质量情况及分布情况,这是加强管理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性工作。进行全面的固定资产清产核资,一方面可以借助这些数据建立一套完整、全面的固定资产管理基础数据库,为企业资产信息系统建设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以为科学分配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供基础数据。

由于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各项管理工作仅靠传统的手工管理、手工统计已远远不能适应工作要求,必须实现管理工作的电算化,即建立起包括计划管理和核算管理等功能齐备的信息系统,将固定资产的购建、决算、处置、报废、核算等各项业务全部通过系统加以反映,按照管理权上收的原则设置相应系统管理权限,与文件审批流程同步,实现固定资产的电子化管理与实时监控。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将有助于企业管理机构实时掌握固定资产信息,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性、透明度和效果。同时,在实现核算电算化的前提下,可以取消手工固定资产明细账和总账,有利于减少手工劳动,节约劳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3、建立权责运行机制,促进各项指标顺利完成

要通过科学、明细、合理的组织结构设置和职责权力的严格划分,使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成员都清楚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承担的责任、拥有的权利。实行成本核算,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益,应积极推行企业厂部与车间两级全成本核算,将固定资产折旧纳入部门成本范围,实行固定资产有偿占用,通过成本核算促进各部门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利用,树立起投资要有回报,占用资产要交费的成本意识,用经济杠杆调节固定资产专用资金的投向,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运用一系列指标体系,对固定资产进行考核评价。相关部门应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符合实际的固定资产指标体系,诸如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完好率、维修率、收益率等。在严格考评的基础上调整企业的投资方向,促进各项指标顺利完成,使固定资产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实现固定资产价值最大化。

4、强化固定资产日常管理

企业每个部门都有各自使用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表现为固定资产的增值、减值、调拨、租赁、转让、拆除、重组、报废等大量频繁的日常业务活动。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指固定资产日常的维修、保养和保管,是保证固定资产完好率,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针对核算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职能弱化这一状况,只有通过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单位要安排专人负责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同时要做好一些日常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建立企业固定资产实物台账。实物资产管理部门要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负责,层层分管,责任到人,要完善固定资产账卡、领用、处置、清查盘点等日常管理制度。

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对验收入库及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须按物登卡、凭卡记账。已入库存的固定资产要按照各类资产的使用说明和存放要求进行保管,未经管理人员同意,任何人不准领用或调换库存固定资产。处置固定资产须填写《固定资产调拨单》,据单入账;领用固定资产须填写《固定资产领用单》,经主管领导同意后,管理人员凭单填写固定资产使用记录卡,并记入《固定资产卡片》,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固定资产。各资产使用部门对部门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负责,各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实物资产的日常维护与保管,建立固定资产清查核对制度,配合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定期对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

建立固定资产使用人责任制度,确保资产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要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对随意侵占、挪用、非法交易及毁坏、窃取、丢失固定资产的违法违纪和失职等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对造成严重损失的还应该追究法律责任。加强事后监控,未经批准一律不得随意处置。

三、结语

固定资产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业务及其他业务的重要保障,是任何事物不能代替的企业主要生产资料。搞好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性问题。固定资产在企业全部资产中占有较大比重,是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开展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保障。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固定资产使用投资额大、使用期限较长、周转缓慢、种类繁杂,使用和管理部门较多,固定资产使用和占有状况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十分艰巨。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要将固定资产规范化管理贯穿于日常工作,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要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对于出现问题的要及时予以修理,对于达到报废年限的,或者已失去使用价值但未达到报废年限的固定资产办理报废手续,做到账实、账卡完全相符,使资产管理趋于完善,从而达到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迈进。

【参考文献】

[1]王国兴:浅谈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2]李跃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2).

[3]周瑞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浅析[J].时代金融,2012(33).

[4]苗小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措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3).

[5]石学娟: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

[6]贺政辉:浅谈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企业研究,2012(4).

固定资产的资本化篇6

关键词:高职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使用、维修等情况大多是通过手工记录,耗时费力,且工作效率低,管理不到位,不利于固定资产的合理利用,而且这种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前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提上了日程。

一、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及其特点

(一)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就是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来获取固定资产全面的信息,从而实现以信息为中心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信息系统应详细记录固定资产从申请、审核、批准、采购、使用、报废的整个过程的全部信息,在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中,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实现信息链接和共享,实时动态地掌握固定资产情况,并相互配合和监督,使资产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透明,最大限度地减少账实不符、固定资产流失、固定资产闲置、固定资产重复投资的情况。

二、高职院校实行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固定资产快速增长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规模快速增加,有的高职院校拥有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的固定资产,每一项固定资产(包括已报废的固定资产)的信息都必须记录,固定资产卡片很多,且随着固定资产折旧制度的引入,固定资产核算工作大大增加,用手工记录的方式十分耗时且容易出错,已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建立固定资产信息系统既能快速完成记录和计算工作,也提高了核算的准确性。

(二)高职院校实现固定资产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各自为政,信息相对封闭,各使用单位信息不对称,对存量资产的情况掌握不足的情况,不利于资产合理利用。建立固定资产信息系统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资源共享。

(三)高职院校实现固定资产的科学管理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一般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统一价值核算,固定资产实物则由资产管理处和具体使用部门负责管理,管理责任不够明晰,没有责任到人,一旦遇到管理中的问题,部门之间容易产生互相推诿、推卸责任的情况。而运用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能明确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操作方便,具有很强的透明性。

三、高职院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有效实施途径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必要保证。高职院校应完善固定资产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和内部审计制度,确保信息化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固定资产的资本化篇7

关键词:固定资产;后续计价;折旧;后续支出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084-02

一、固定资产后续计价重要性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损耗,也会进行维护、修理、装修、修缮、改良等各种维持或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能的活动。对其损耗及其各种维持或提高使用效能的活动的核算就是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包括折旧摊销、后续支出计价以及减值计提等方面。固定资产的正确计价是对固定资产进行价值核算的前提。

二、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的实质,即会计将物化为固定资产的那部分价值耗费,在预期可带回经济利益的多个期间内分期确认为费用。

1.三类折旧计算方法的并存,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不同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不同”,即存在不同性质的行业和不同特点的固定资产。换言之,不同的折旧计算方法各有其适合的运用对象。特定的企业、特定固定资产只有运用符合自身特点的折旧方法才能正确核算固定资产价值耗费,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和资产价值保全。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但以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的重大改变来作为改变折旧方法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比较难以把握,可操作性较差。

2.运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计算出的折旧额在量上是不相等的,因而分摊到各期生产成本中的固定资产成本也不同。折旧的计算和提取必将影响到成本的大小,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水平。国家有关部门近年出台过一些涉及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政策。如税务总局国税发[2003]113号的主要内容即大致界定可以使用加速折旧法的行业或固定资产范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5]17号对某区域工业企业可采用的加速折旧方法及标准做了明确。但实际上此类政策规范的对象并非不同企业和不同固定资产应采用何种折旧计算方法,而是哪些企业或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以不调整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因而其实质是税收征管方面政策而非会计核算政策。尽管这类政策的目标也直接指向折旧计算方法的选择,但作为一种税收政策,不可能具有会计政策意义上的约束性和细致性,加之在控股股东或经营者需要美化业绩情况下企业并不考虑节税,所以上述政策对企业选择折旧方法的影响很有限。

3.中国要求企业对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至少每年复核一次,当使用寿命预计数及预计净残值与原先估计有差别时,应当调整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与净残值。由于固定资产的价值较大,企业只需通过对使用寿命的调整,就可以对业绩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而且,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折旧方法、预计净残值的改变都采用未来适用法,不用追溯调整。所以,企业只要能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与原估计有差别,就可以进行会计估计变更,对业绩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三、固定资产后续支出

理论上讲,固定资产在估计使用年限内提供一定服务的总成本,应该包括初始购置成本和所有维修保养以及正常的更新支出。至于这些成本应以何种方式分配至不同的会计期间,则是另一个问题,即修理和正常更新支出是计入当期费用还是计人若干年的经营费用,得取决于所使用的折旧方法和从该资产中取得预期效益的分布或其他分配基础。

1.资本化和费用化后续支出的差异。无论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还是费用化的后续支出,都是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为了维护改进其功能所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支出。二者的差异,我们用一个表格来说明:

2.资本化和费用化划分的影响。(1)对当期损益有影响。从表1可以得知,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属于资本化支出的,应计入固定资产的价值,而对修理支出一般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发生的维修费用数额较大或者不够均衡的可以采用预提或待摊方式。可见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与费用化的差别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所反映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金额。(2)对当期计提折旧有影响。固定资产改良过程中发生的净支出计人改良后的固定资产原价。因改良而延长使用年限的固定资产,应对其原使用年限和折旧年限进行调整,而固定资产修理支出由于直接或分期地计入当期损益,故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没有影响。另外,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执行

由此可见,企业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计入成本还是计入当期损益,直接影响当期缴纳税额的多少。如果后续支出作为修理费用直接在当期扣除,不仅可以减少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相关税金的支出,还可增加企业净现金流量。

四、改进固定资产计价的几点建议

1.必须强化会计人员在职培训。从固定资产计价的内容上看,很多都只有有定性而无定量划分标准。实务操作中仍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尤其是大修理费用的处理,更多地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另外,由于不同的企业,其生产规模、经营性质各有差异,为固定资产发生的支出究竟哪些应属于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哪些是固定资产修理支出很难绝对分得清楚,很大程度上需要企业财务人员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作出具体的判断。

现阶段,中国很多企业不论从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还是从企业的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看,尚不具备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计价的条件,而固定资产计价恰当与否又直接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的客观、真实,因此,会计人员要实实在在地学习先进科学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另外,作为行使会计人员管理职能的财政部门,还要监督企业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保证在岗会计人员的合格称职。

2.增强可操作性。鉴于此,目前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计价的有关规定,可操作性较差,但这些规定与中国市场体系的不健全是有联系的,是当前会计环境下的一种被迫选择。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增强其可操作性,给出具体的指导,减少留给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空间,避免人为操纵因素。增强固定资产计价的可操作性,既要加强企业的灵活自,又要限制企业活动的空间,防止企业人为调节会计利润。

3.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无论企业采用什么样的计价方式,在其财务报告中必须对其固定资产的计价做出说明,以增强信息的明晰性和可比性。

参考文献:

[1]周弼华,孙延兵,固定资产改良支出与修理支出核算之异同[J].中国农业会计,2003,(10):24-25.

[2]聂晋萍,关于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9):245-246.

[3]刘海升周定资产折旧制度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1):114-116.

固定资产的资本化篇8

①财务部门采用的是企业会计规范规定的分类编码方法,而实物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则是根据各自专业管理的需要或凭经验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编号,致使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造成同一资产出现多种不同类别归属和具有多个编码的现象,增加了固定资产购、销、调、存、收发、领退、清查盘点、实物核算和价值核算等环节的管控难度。②归口管理权责不清晰,各部门难以有效配合。对于不同种类的固定资产,企业虽然都有相应的管理部门,但各归口管理部门职能分工不明确;管理缺位,部分固定资产无人管。比如没有严格区分各设备管理部门的权责范围,机电科负责全矿设备的管理,同时调度室又负责电子通信设备的管理等;房屋建筑物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却没有归口管理部门,虽然在实际中,对于由一个部门单独使用的房屋建筑物,可以由该使用部门进行日常的管理与维护,但是对于多部门共同使用的房屋建筑物就容易出现无人管理的现象;另外,房屋建筑物附属设备与房屋建筑物主体一并计入固定资产原值的附属物,但是,由于价值较高,使用寿命和维修方式与房屋建筑物不同,容易造成账务登记与实物管理的混乱。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清晰,使相关部门无法有效配合,容易造成固定资产记录不准确,数量不清楚,价值不真实,进而导致固定资产使用、维修等全过程管理难以顺利进行。③后续支出资本化标准不清,固定资产价值不能真实体现。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东庞矿并没有规定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的标准,进行账务处理时,完全取决于会计的职业判断;如果判断不准确或没有充分考虑会计准则与税法的要求,则会产生递延所得税差异,增加不必要纳税成本。另外,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项目进行会计处理时,也没有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处理,资本化项目领用的材料不能准确计入对应资产的价值,将资本化项目按照新的固定资产入账等现象,导致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不能计入或不能完全计入固定资产原值,造成企业固定资产价值的不完整、企业成本和利润的不真实。④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应包括:计划、验收、使用与维护、大修、停产检修、清查盘点、报废等重要工作流程。东庞矿一是没有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二是现有的管理制度存在内容、形式、权限等不规范,制度承接关系不清,管理口径、标准不一致等问题。

应当按照固定资产的定义,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和修订固定资产的目录,统一价值管理部门和实物管理部门固定资产分类编码方法,为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和准确核算提供依据。由于煤矿固定资产种类繁多,建议企业以会计业务规范为基础,采用五级编码的方法:固定资产大类分为生产用、非生产用、出租用、不需用和未使用固定资产;固定资产中类是对每一大类的进一步划分,固定资产细类是对每一中类的进一步细分;固定资产流水号是对每一个细类中的固定资产按照顺序依次进行的编号。为了便于日常的实物管理,建议由财务科进行第一级、第二级和第三级的编码,由实物管理部门进行第四级和第五级的编码,再由财务科会计人员对四、五级编码进行复核并登记。虽然实物管理部门的编号只是财务部门编号的一部分,但这样却能够一一对应起来,避免固定资产类别和编码混乱的现象。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分类标准、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等重大事项的审核批准。其次,确定固定资产综合管理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以及使用部门的职责分工,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相关固定资产的验收、登记、交接、清查盘点、报废等所有事项的管理。通过梳理和规范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职责分工,不仅要使各部门的管理职责更加清晰,还要明确部门中各相关岗位的职责,使每个岗位的员工都能清楚自己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分工以及发挥的作用,从而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定资产价值对于后续支出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现行会计准则偏重于定性方面的规定,可操作性相对较差;而税法上则进行了明确的量化规定,可操作性较强。为了解决由于资本化支出产生暂时性差异而增加纳税成本的问题,企业在制定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的标准时,除了考虑会计准则及指南中定性的要求外,还必须考虑到税法上的“刚性”要求。因此,建议将固定资产资本化的标准确定为:后续支出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并符合支出金额超过固定资产原值50%且资产使用寿命延长在2年以上条件的,作资本化处理。另外,对于固定资产的修理和更新改造工作,应一律视同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在具体操作时,要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将各项施工和建设支出全部通过“在建工程”进行核算,以便将应予资本化的全部支出都计入到原固定资产的原值上,确保固定资产价值的完整。要建立一套针对固定资产计划、购置、验收、使用、维护、修理、处置等全过程、全方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梳理和规范,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控制措施,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对企业已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最终形成严密、完善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使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在科学的制度体系下顺利运行。

本文作者:陆明月岳慧英工作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固定资产的资本化篇9

这种处理方法有两个问题值得商议。

问题一,其会计处理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为何要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确实难以理解。一方面,我们知道,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长期参加生产经营而实物形态仍保持不变,但其价值却会随着使用、自然侵蚀以及技术进步而转移到产品价值中或在当期损益中得到补偿,这种转移或补偿采取计提折旧的方式处理,上述处理方法显然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目的相违背;另一方面,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应相应增加产品成本或当期费用,而上述方法在转回固定资产减值损失时,却将因计提减值准备少提的折旧,冲减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样处理的直接后果导致企业的产品成本或当期费用不真实,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问题二,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表示的意思是按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计提的累计折旧小于不考虑减值准备因素情况下计提的累计折旧,补提折旧。当按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计提的累计折旧大于不考虑减值准备因素情况下计提的累计折旧时,又该如何进行账务处理,没有明确规定。

转回固定资产的减值损失,可以采用固定资产成本与可收回金额孰低的方法来处理。其中的固定资产成本是指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当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时,先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为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固定资产成本,然后比较固定资产的成本与可收回金额,如果成本高于可收回金额,则该固定资产期末按可收回金额计价;如果成本低于可收回金额,则该固定资产按成本计价。在遵循这一原则的前提下,转回固定资产的减值损失。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小于其账面价值,补提减值损失的情况。

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冲销上次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

第二步调整减值后计提的折旧额。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后,由于固定资产的价值、预计净残值以及使用寿命都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减值后计提的折旧额与减值前计提的折旧额不一样。如果减值后的折旧额小于减值前的折旧额,应补提少提的折旧额;如果减值后的折旧额大于减值前的折旧额,则应冲减多提的折旧额。

第三步计提减值准备。经过上述两项处理后,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已经恢复到不考虑减值因素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也就是固定资产的成本。当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等于该固定资产的成本时,按照成本与可收回金额孰低的原则,该固定资产按成本计价,不需计提减值准备;当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小于该固定资产的成本时,该固定资产按可收回金额计价,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金额为固定资产的成本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

分两种情况进行处理。

一、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该固定资产的成本

例:甲公司20×1年12月25日购置一台生产设备,价值1300万元,预计使用寿命为8年,预计净残值65万元,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20×5年12月31日,公司在检查时发现该设备发生减值,可收回金额为280.8万元,计提减值准备401.7万元。20×7年12月37日,公司进行检查时发现,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各种因素发生了变化,对公司产生有利影响,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560万元,预计净残值和使用寿命没有发生变化。假设整个过程不考虑相关税费。

转回减值损失的账务处理如下。

1.冲销20×5年12月31日计提的减值准备 401.7万元。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4017000

贷:营业外支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4017000

2.调整减值后计提的折旧额。

减值前的年折旧额:(1300-65)÷8=154.375万元

减值后的年折旧额:(280.8-65)÷4=53.95万元

减值后的年折旧额53.95万元小于减值前的年折旧额154.375万元,所以应补提少提的折旧额。

20×6年、20×7年因为减值少提的折旧额为(154.375-53.95)×2=200.85万元。

借:制造费用 2008500

贷:累计折旧 2008500

3.计提减值准备。

20×7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的成本为:1300-(1300-65)÷8×6=373.75万元。

经过上述两项处理后,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已经恢复到不考虑减值因素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也就是固定资产的成本。固定资产的成本373.75万元小于可收回金额560万元,所以该固定资产应按成本计价,也就是按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计价,因此不需计提减值准备。

二、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小于固定资产的成本

例:乙公司20×1年12月25日购置一台生产设备,价值1300万元,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预计净残值65万元,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20×5年12月31日,公司在检查时发现该设备发生减值,可收回金额为585万元,计提减值准备221万元,估计该设备尚可使用4年,预计净残值不变。20×7年12月31日,公司进行检查时发现,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各种因素发生了变化,对公司产生有利影响,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480万元,预计净残值和使用寿命没有发生变化。假设整个过程不考虑相关税费。

转回减值损失的账务处理如下:

1.转回20×5年12月31日计提的减值准备221万元。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210000

贷:营业外支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210000

2.调整减值后计提的折旧额。

减值前的年折旧额:(1300-65)÷10=123.5万元。

减值后的年折旧额:(585-65)÷4=130万元。

减值后的年折旧额130万元大于减值前的年折旧额123.5万元,所以应冲减多提的折旧额。

20×6年、20×7年因减值多提的折旧额为(130-123.5)×2=13万元。

借:累计折旧 130000

贷:制造费用 130000

3.计提减值准备。

20×7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的成本为:1300-(1300-65)÷10×6=559万元

经过上述两项处理后,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已经恢复到不考虑减值因素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也就是固定资产的成本。固定资产的成本559万元大于可收回金额480万元,所以该固定资产应按可收回金额计价,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金额为固定资产的成本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固定资产成本-可收回金额:559-480=79万元。

固定资产的资本化篇10

不同行业有其不同的竞争关注点,高新技术行业视技术为核心竞争力、金融行业视资本为核心竞争力,机器设备却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在石油石化生产型企业中,全厂生产经营的重心集中于几大核心化工产品,例如甲乙酮、己二酸、聚丙烯以及顺丁橡胶化工产品等,而其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又全依托于各自车间和工段的设备运行情况。基于其生产经营中的集中度,这便求企业管理者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重视设备,即固定资产的管理,在保证年度生产规模完成的基础上。

二、石油石化中生产型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本文选择了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报告中制造业下属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所包含的181家上市公司,剔除了其中特别处理(St)项目、资产负债率大于1的项目以及其他异常项目,最终对其中170家公司进行了比较。通过对170家同行业化工制造企业的固定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期初固定资产+期末固定资产)/2])进行计算和对比后,从数据上发现行业平均值为2.86和行业中值为2.17。比对170家企业所处固定资产周转率的数量分步曲线(图1),直观的反映出石油石化行业的企业整体固定资产利用效率较低,超过66%的企业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利用资产的效果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获利能力。

除此之外,近几年来,石油化工企业整体呈现生产经营规模扩张的状态,财产增的多减的少,高额的折旧费用占据了公司生产成本很大的比例。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分析到生产记录环节和财务处理环节的两条线并行的情况,企业中一项固定资产的流转环节中(涉及到期初的购买,期中使用的调动划拨到寿命终了的报废处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帐实不符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致使资产的账面记录与实物的不匹配。具体来讲,某一固定资产,在财务部门有其相对应的帐,生产管理部门有对应的卡片,而具体实物归使用部门管理。各公司均规定固定资产管理要满足帐、卡、物相符,但现实情况是管理制度在生产实践中未落实。

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一般都占有较大的比例,在企业安排总体的生产经营计划中是最为主要的考虑因素,企业管理有必要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固定资产应该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石油石化生产型企业在短期内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定期盘点制度。资产的定期实地盘点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帐中列示资产的真实性,并且通过资产放置地点、使用状况报告以及检查是否存在未纳帐的固定资产;维护保养制度。严密的固定资产维护保养条例,在一定程度可以减少甚至防止自然或人为因素遭受的损失,并通过附加的日常维护制度和定期检修制度,以期延长使用寿命。严格地讲,固定资产的保险未纳入企业内部控制范畴,但鉴于其会在在企业资产的更新、改造、以及良性循环中发挥的隐形作用,高层管理者应将其重点关注。

三、石油石化中生产型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分析

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方面:一是固定资产的购置和验收管理;二是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管理;三是固定资产的维护管理;四是固定资产报废处理(对已无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进行及时妥善处置)。笔者认为,基于前面所提到的固定资产周转率整体水平较低,尤其是对于远低于市场平均值2.86和市场中值2.17的生产型企业,当前为了提高固定资产周转率,提高其使用效率,应重点关注第三方面。

要想强化固定资产的维护管理,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对其进行维修、技改等后续管理,及时地消除一些不安全因素,保证固定资产能够正常地运行,或者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或延长其使用寿命,就必须在目前的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中结合实物管理。

对此,建议从3个方面予以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分别是搭建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固定资产网络化管理以及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培训。

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区分为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保证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双轨道运行。包括山西三维、北化股份等在内的绝大多数企业在日常固定资产管理中将注意力集中于价值管理,形成财务部门有固定资产帐,生产管理部门有固定资产卡片,实物由使用部门保管的三方关系,正是由于使用与财务分离,在固定资产购买、调拨直至报废的整个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帐物不符的现象,从而导致资产与实物严重不符。

借鉴当前较为优秀的固定资产管理经验,建议石油石化生产型企业重新设立固定资产管理部,下属于财务资产部,在保有财务资产部原有的固定资产价值管理的工作职能的基础上,增加对于固定资产实物的管理,由各固定资产的生产使用部门按期上报固定资产的实物资料,实时安排重要资产的检查、维修和保养,延长使用寿命,最大化使用价值,从而合理的减少每期需要分摊的固定费用。同时,资产管理问责制也是较为必要。在实物管理中,各个环节中参与者均是较为关键的影响因素。管理职责落实到部门甚至到岗位,附以明确的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向上报告实物管理以及后续维护支出等情况。是将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基本保障。还应有严格的维护保养制度,最大限度的缩短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影响对其带来的影响。并应建立日常维护和定期检修制度,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其次,借助网络化管理体系。在信息化时代,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对资产的采购、入库、保管、报废以及使用等情况,进行信息化管理。具体在选择应用软件时,性价比、操作难易而且功能面是主要参考因素。除此之外,管理账及设备卡片,均可以加强管理的透明程度、基本效率和秩序程度,在过程中实现信息的顺畅传递和共享,以达到相互监督,管理效益最大化的终极目标。

第三,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后续培训。必要的资产管理人员培训,可以很大程度的通过其对资产及时的维护和保养,大幅度的缩减日后维修费用。在资产充分发挥生产功能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的稳步提升。

毋庸置疑,固定资产的管理是涉及面极广、需要考虑因素较多、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企业制度着手,搭建一套全备并且符合生产实际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附以员工对固定资产管理技术的提升。以实现周转率上升的同时,强化固定资产在当期以及以后各期为石油化工生产类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