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十篇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十篇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1:33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1

摘要本论文针对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制度进行了现状分析、指出了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就如何解决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成本核算预算控制

随着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成为行政事业单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单位稳步前进的重要手段。《会计法》第一十七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国家财产的交全稳定。财政部的《内部会计规范――基木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等也相应地作出了明确规定。科学事业单位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来源多元化,所以必须有一套操作性强、系统完整、规范合理、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有效实施无疑会促使科研生产管理登上一个新台阶。

一、当前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由最高管理层、管理者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科研生产或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的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涉及科研生产经营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监督决策、信息与传递以及自我检测等方面,从总体上透视了科研生产的各个环节。内部控制的目标,最根本的是保护单位财产、检查有关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贯彻既定的管理方针等四个方面。

科学事业单位大多经济业务简单,运转环节少,没有什么复杂的业务,并且多年形成一套固定的工作流程,加上人员结构大多是“以老带新”,人员流动不像企业那么频繁,因此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正由此,财务人员对政策和法规的把握、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欠缺,财务会计的"监督管理职能"和“协助决策职能”不能有效发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对科学研究的投入逐步加大,事业单位的资金项目来源也逐步增多。现在科学事业单位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会计那种只知道“事后作帐”、不负责“事前、事中管理”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科学事业单位领导迫切需要财务人员能够在融资投资等资本运作、经营性资产的监督管理等方面提供更科学可行的决策依据,要满足这些需求,必须在科学事业单位内部建立一套安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在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之下,才能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才能保证单位的稳步发展。

二、迄今为止,我国还缺乏一套对科学事业单位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指导性规范,也很少有科学事业单位聘请外部力量或自行研究设计一套系统完整、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科学事业单位目前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下列问题:

1.单位没有书面成文的内部控制制度

所谓内部控制仅仅是凭经验加以简单的控制,或者用一般财经规章制度代替内控制度,仅就其开支范围、标准加以限制,它只能规定财政资金使用的方向,并不能解决单位资金安全性问题。

2.会计核算不规范

有些单位对原始凭证审核粗糙,原始凭证规定的内容填写不全。如有的发票内容笼统,甚至没有售货单位盖章;手续不严密,购买实物的凭证只有领导签批,没有验收人签字,而且有的领导签字过于随意;一些单位甚至自制原始凭证,格式和内容都不规范。

有的单位固定资产账上有但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而实际使用着的某些固定资产却尚未作价入账,形成账外资产。另外也存在着不同单位的资产转移,却未办理相应手续,也未反映到业务台账中的现象。

3.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内部控制监管不够

科学事业单位承担大量的课题项目,在课题研制过程中成本核算非常重要。但经调查在实际中严格进行成本核算的并不多,这就造成了费用失控,科研成本失真的结果。另外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很多单位为了激发积极性,给课题组很大的资金支配权,约束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大手大脚、挥霍浪费,使本来计划规律的财务收支出现了亏损。而有的科学事业单位由于财产物资内控管理薄弱,物资购销制度松弛,存货采购、验收、保管、运输、付款等职责未严格分离,存货的发出未按规定手续办理,也未及时与会计记录相核对,对多年来的毁损、报废、短缺、积压、滞销等不作处理,致使巨额潜亏隐藏在库存中,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健全等,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些都是内部失控的结果。

4.领导不重视,执行不得力

科学事业单位领导多为科研人员出身,对管理尤其是内部会计控制不够重视,导致单位不执行相关制度,执行效果差;有关部门在检查时只检查制度的制定情况,忽略了其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导致内控制度的制定走过场,内部控制降格为“放在抽屉里,挂在墙上”的纸介质。

5.内部审计没有发挥自身作用

还有一部分单位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而且有些已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不能正确审计和鉴定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的正确性和真实性。主要是内部审计人员不认真履行内部审计职责和权限;不坚持内部审计准则和原则;不遵循内部审计基本程序;不能正确运用审计方法;不能如实、公正地编写审计报告。

6.外部监管乏力

为了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如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监督)和社会监督(如注册会计师、社会舆论等的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对于科学事业单位外部监督的一般是财政、审计、税务、事务所、主管部门。但检查中往往是针对特定的范围来审计,很少有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及执行情况,这也导致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不力,使得“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三、建立和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1.加强内部控制意识的培训,重视内部控制管理与监督

内部控制是科学事业单位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涉及组织、人事和财务管理等多方面。针对主要领导人和大部分科研人员内部控制意识不强的情况,应该加强关于内部控制意识的培训,强化主要领导的“第一责任人”意识。

2.健全法规,保障督核体系健康有效

原始凭证是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与业务发生时取得的载明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书面合法证明,是明确各级经济责任而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依据,因此要改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的管理就必须健全事业单位内部稽核制度。要从制度上和管理体系上严格把关:一是要建立明确的各级稽核岗位和稽核人员普核责任制,执行对各种凭证的稽核工作,凡需进人会计核算系统的原始凭证都须首先由楷核员审核并加盖(合规凭证)或(不合规凭证)印章单位规模小会计业务量不大的稽核职能可以由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履行;二是要明确责任凡属经稽核员审核并加盖(合规凭证)的原始凭证如被财政部门和其他政府监督部门查出为不符合非法凭证而受到的经济处罚应由稽核人员负责,责令稽核人员负责协助追查原始凭证问题原因。

3.明确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

根据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规定各职能部门的权限与责任,并根据各自的任务与特点划分岗位,即对每一个部门和人员在授予其权利的同时,必须明确其相应的责任,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利,并且要做到责任与利益挂钩、过失与处罚对等。要坚持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配,杜绝管理人员交叉任职。

4.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科学事业单位课题项目众多,每个科研成果都要涉及到资金成本,这也关系到将来的成果推广预测。各单位在制定制度时充分考虑本单位实际,做到制度切实可行。要考虑控制投入成本和控制产出效益之比,做好成本核算。只要对那些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大、影响范围广的关键控制点进行严格控制。对那些只在局部发挥作用、影响特定范围的一般控制点,其设立只要能起到监控作用即可,而不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控制。防止由于一般控制点设立过多、手续操作繁杂,造成单位经营管理活动不能正常、迅捷地运转。

5.实施科学事业单位预算控制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既包括预算编制,也包括预算的执行、监控以及事后对预算的考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价值和行为的双重管理。

多年来,我国企业和事业单位对预算的要求和管理都不到位,特别是事业单位更是没有实质意义上的预算,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部门预算的要求逐步提高,逐渐到位。单位的总体目标要靠各项计划去完成,各项计划中预算又是重中之重;单位的经营活动要在收入的预算中得到反映,各项业务活动要在支出的预算中得到落实。

6.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实践表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当务之急就是必须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工作,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有效手段,它的审计对象主要是原始凭证、记帐凭证、会计帐薄、会计报表等,实施内部审计又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它的主要目标是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单位内部的各项规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单位领导,以便领导及时改进工作,完善制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2

【关键词】新事业会计制度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科研预算

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等财政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2012年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出台,长期以来困扰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信息质量的诸如会计科目滞后、财务报表结构不合理、不计折旧、捐赠划拨资产不入账等问题得到了规范,那么,科研事业单位如何顺应时展,结合单位业务特点,加强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呢?现结合新制度从项目预算的编制,到项目资金的使用、科研成本的核算,再到项目完成的决算等方面,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1.重塑科研预算理念,提高全体人员认知水平

预算环节是项目财务成本管理的基础环节,它伴随项目的整个过程,是项目能否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它是根据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考虑现实的要求和条件,对项目未来的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作出科学的预计和测算。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财务理念,把预算工作提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新制度明确规定科研项目预算主体:由科研项目负责人协助单位财务部门,按照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根据研究开发任务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真实的编制。

长期以来项目预算由科研项目申请人自己编写,由于项目人员对财务知识不是太了解,编制的预算往往科目不明晰,该在这个科目下的预算编写到那个科目,在执行过程中项目总经费虽然还有结余,但经常发生某个科目下的预算经费已经支出完了,其它科目下的预算经费还有结余,项目负责人还要坚持支出的现象,原因是项目预算和支出科目不对应,造成了财务工作上的被动。新制度的出台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种现状,使预算工作进入新的里程。

但我认为,如果预算主体为科研项目负责人,协助者为单位财务部门,可能更有利于预算的编制,理由如下:一方面,申请人对于自己拟申请的项目及所需经费了如指掌,它能够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知道资金要用在什么地方,钱要干啥事,但新的预算要求对于大多数科研人员来说比较陌生,编制的预算比较笼统,而财务部门作为财务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专业知识,将申请人的需求分门别类的放置到相应的预算科目中,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述的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采用这种“自下而上”的编制方式,也与预算管理规程相一致,根据项目要求,由申请人首先编制预算,然后由财务部门把关。第三方面,作为财务部门,统管着全院(所)财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就拿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来说,全院有13个专业科研所(中心),小的所(中心)只有l0多个职工,大部分所(中心)职工人数在20—50人。每个所都有独立的财务,财务人员一般为2人,但每个所又有不同的项目组申请不同的项目,预算的单位多而散,这样,如果由财务部门主编,项目负责人协助,对申报的科研项目的信息资料财务部门就没有时间做大量而细致的收集整理工作,甚至会出现多头并进,手忙脚乱。假如科研单位有一个大的资金结算中心,结算中心内部又有诸如项目管理、成本核算等详细的分工,那么,项目负责人协助财务部门编写就比较顺理成章了。

当然,不管是科研项目负责人协助单位财务部门,还是单位财务部门协助科研项目负责人,财务人员都应该积极与项目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加强学习,按照项目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精细化的切实可行的项目预算。

2.树立科研成本意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新增一章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将科研项目成本、非科研项目成本和期间成本明确的界定出来,为项目的核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成本核算是指成本测算过程中为归集和分配各种费用而确定的承担费用。科研成本包括科研所用房屋、仪器设备、水、电、固定资产、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等。一般来说,大多数单位对科研项目研究的过程没有进行全成本核算,尽管也考虑科研成本的高低,由于科研人员出成果意识强烈,也就造成了科研成果在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高成本,丧失了市场竞争力。对项目的成本核算,应充分考虑单位自身的特点,做到切实可行、简单方便;将在科研与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划分为科研成本和期间费用,将科研与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仪器设备及房屋的占用费等作为科研成本,对于当期发生的科研生产服务的管理费等公用经费支出,区别情况进行账务处理,以简化成本核算,真实地反映科研经费状况。

值得一提的是科研经费管理费的问题,我认为也应该列入正常的成本核算。有的科研项目明确可以计提管理费,但有的项目却不允许计提管理费,许多科研单位在科研经费到账后,只能根据项目规定有的计提,有的不计提管理费,单位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多少经济效益并不十分在意。当然,对于公益性科研单位来说也许无可厚非,但对于其他科研单位就说不过去了,将科研管理费提取合理化,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科研单位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3.增强项目决算观念,提高财务监督职能

在项目资金的管理过程中,决算分析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现在不论是国家层面的项目还是地区层面的项目,在项目完成时都要决算分析报告,以便对项目的执行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掌控,进而发现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为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进一步强化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职能,规定科研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依法公开财务信息,应当依法接受财务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那么,如何有效的开展财务监督呢?

首先,认识到财务监督的重要性。单位主要负责人要重视财务监督,认识到财务监督对科研工作有序开展、财务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性;财务人员要加强自身的自律性监督,将财务监督融于日常管理工作中,实现管理与监督的相互整合、渗透。

其次,明确财务监督的内容,不仅对各项收支的合法性、合规性,而且对科研项目资金的核算管理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均衡性等方方面面的监督。科研院所要制定严格的内控制度,加强科研财务监督;加强科研经费的效率监督,优化资金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还要防止产生新的资金沉淀,减少和防止无效或低效项目占用资金,从而达到提高整体资金综合利用率的效果。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严格财务报销制度,科研项目资金使用可以尝试执行公务卡管理,加强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的联系和沟通。项目承担单位负责财务监督和财务控制,结项时经费必须经过独立审计。

第三,领会财务监督的方式: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除了突击检查,单位内部每年至少审计一次,发现违规违纪现象,及时纠正,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我们要提高科研财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统一的电脑联网财务报告系统(月报),针对各大类开支建立风险预警指标,超过指标,则向有关方面调查并发出警告。这方面,我觉得农业部国家产业体系管理的方式比较值得借鉴,体系建有项目日志,项目工作人员每日将业务工作记录日志,而业务的发生往往是与财务资金密不可分的,这样,事中监督就有据可查,大的开支在哪个时间段发生,就会一目了然,在一定程度可以防止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科研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总之,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是一项系统的、艰巨的工程,我们要秉承长期以来形成的好的管理经验,以这次新制度的实施为契机,深入挖掘自身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人为本,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规范科研项目财务管理,有力地促进科研事业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德辉.高校科研财务管理规范化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4期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3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2012年12月财政部印发财会[2012]21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理。在信息管理时代,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有效地激励制度有利于防止舞弊行为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保证资产的安全,也是衡量一个单位的管理水平,是科研事业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的时代要求。因此加强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科研事业单位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科研事业单位的领导大都致力于科研课题的专业技术研究和行政事务方面的工作,对行政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意识淡薄,使内部控制没有权威性。有些科研单位设有内部控制机制,由于领导对内控制度不够重视,没有将内部控制与财务制度区别开来,执行人员对内控的执行只是走走形式,相应的约束措施与监督部门形同虚设,影响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能保证财务资金的安全。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执行,单位领导认为国库集中支付可以防范风险,认为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没有多大意义,这种意识使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管弱化

科研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缺乏有效地监管,作为内部控制重要监督机构的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审计机构的领导和人员、财务部门的会计主管是单位领导任命。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平行或设于财务部门之内,财务部门只注意资金的使用,忽视审计部门与监察部门的监督从而使审计部门不能对财务部门的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等进行审查、分析提出合理的意见,且审计部门没有专业的人才及相关政策的支持,没有相对独立性,起不到监管和约束作用。外部监督的财政部门只对资金的使用合法合规情况进行监督,缺乏对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与检查,使得内部控制失去监督作用。

(三)财务内部控制管理薄弱

目前,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根据财政下达的条条而做,没有具体的细则,管理的随意性大。由于受编制的限制,财务人员、岗位是有限,单位领导不重视会计人员的培养,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低缺乏内部控制意识,会计信息人员、资产管理人员、资金管理人员、出纳人员等不相容职务难以分离和定期轮岗。科研单位大部分是科研研究人员,行政后勤人员职数很少,一个科研单位的财务人员只有二至三人,因此出现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越权审批现象,会计主管容易出现凭借领导的信任没有较好把握审核权限,所有审批程序由他一人操作,过程控制过于简单,产生会计主管缺乏监督而产生行为,稽核部门、审计部门、纪检部门待出现问题才介入,造成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四)全面控制预算薄弱、国有资产管理不完善

科研事业单位编制的预算表比较粗略,没有细分到具体的各个课题项目,预算表根据上年人均人头经费、上年收支情况、单位人事部门工资核定表等基础进行编制。课题项目预算支出没有进行细分,全年预算调整追加频繁,预算执行不严格存在主观随意性,超支现象严重,“三公经费”没有严格控制,出现挪用、占用专项资金现象,全面预算没有控制力。科研事业单位没有成本核算,固定资产重购买轻使用、资产购买随意、没集中统一采购,没有以固定资产采购程序而进行盲目采购。专项资金不能发挥作用,预算执行力度缺乏约束力。预算控制与内部控制相分离。

二、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科研事业单位领导较少参加系统的财务知识的培训,对财务知识知道甚少,依赖会计主管,只觉得在离任时审计能通过即可。首先,财务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低,风险意识弱,容易产生舞弊行为。内部控制实施的人群集中在普通员工,对于中高层领导的控制宽松,越权、插手、争权夺利的现象时常发生,特别会计主管自觉得控制经济权,对其他同级部门要求严格,他们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其次科研单位会计人员编制少,会计专业技术人员良莠不齐,工作能力低,工作责任心较缺乏,不根据财经法规做事弄虚作假,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报表不完整,再加上科研单位的信息化管理无法集成化,技术条件差,无法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

三、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强化中高层领导内部控制意识

单位领导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负责,通过培训学习、制度规定、考核管理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防范营私舞弊,保护资产起着很大的作用,提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科研事业单位负责人要参加主管部门组织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培训,掌握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设立互相对立、互相制衡的组织机构,建立财务公开制度、接受单位职工的监督。单位领导对各部门权责明确划分,特别对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等重要部门明确具体的权责范围。让单位全体人员能够认真执行好各项内部控制,使整个单位处于良好内部控制氛围中,使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执行。

(二)完善内部审计监督

科研事业单位建立和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设置专职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审计部门综合素质,独立行使职权,利用计算机信息对内部各个业务进行审计监督,跟踪落实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加强对内部财务会计的控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单位财务管理上的缺陷。审计部门要与监察部门不定期对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监督,树立权威性,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

(三)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经济活动要按目标、有序进行,需以预防控制事后控制为原则,建立岗位责任制。与时俱进,运用oa办公系统、会计电算化软件、财务与资产管理软件。坚持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各岗位互相制约和监督原则,实行重要岗位和会计主管轮岗制度,区分好会计各岗位职能,保证会计记录准确、真实、完整。财会人员的引进以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标准,持证上岗,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四)加强全面预算和资产管理

科研事业单位的收支是根据已批准的预算,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预算编制、上报、批准、执行等工作机制要互相结合,杜绝内容不实、没约束力的预算,严格预算的追加和调整程序。科研事业单位应该开展预算编制培训工作,使编制人员全面了解相关文件、财务信息,进行科学预算编制;健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实行全面追踪问效,做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效地激励内部控制制度的分权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要对固定资产的进行有效控制,要建立固定资产鼓励制度包括预算控制、构建控制、验收控制、保险控制。定期清查、盘点,审计人员严格核对实际资产与账目资产,要账实相符,防止资产流失,使内部控制制度更有效实施。

四、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及内部控制建设的意义

科研事业单位应当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原则,实现合理保证科研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维护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科研事业研究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的内部控制目标。科研事业单位有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让单位财务工作有章有法可循,防止财务风险;减少资产的毁损和流失,提高国有资产的营运效率;保障全体员工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财政资金的科研研究效率,从源头上和制度上防止营私舞弊的腐败行为。因此,设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严格财经纪律、提高科研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束语

内部控制制度是科研事业单位有序发展的重要环节,需要单位领导的支持,受制度约束,增强单位的控制意识,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健全预算制度,加强审计部门的监督,才能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推进廉政建设,维护科研人员的利益,促进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J].现代商业,2012

[2]杨玉光.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措施分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2

[3]蒋月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

[4]袁逸剑.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J].中国外资,2012

[5]李晓梅.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关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

[6]李锦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会研究,2012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4

1.现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概述。作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一项具体措施,我国先后颁发有《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1997年3月)、《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7年12月)、《军工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1998年1月)、《军工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8年1月)等制度,形成了现行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统称“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顺应了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对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财务会计的一般意义。通常情况下,财务会计是企业的对外报告会计。财务会计主要是对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信息事项,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进行加工处理,并借助于以财务报表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报告形式,向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其背景就是:企业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因此企业的利益关系人也是多元的。作为提供相关信息的财务会计就必须遵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而不能单独满足某一个特定利益人的需要。“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是一系列的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其中与本论题相关的有:(1)会计主体假设。财务会计是为一个会计主体设置会计科目、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会计信息的。在现行的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中,财务会计与基建会计还是分开的。因此,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主体不应该分开。(2)权责发生制和配比的原则。财务会计要根据权责发生制确认各个会计期的收入,根据配比原则确认相关的成本费用。在现行的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中,现金收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问题研究张爱民穆家乐秦亮(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上海科学院200235;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0003)付制占据了主导地位,不能很好地处理科学事业单位的收入、成本及其相互配比的关系,不利于成本核算和绩效评估。(3)折旧方法。财务会计的配比原则还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将其成本分摊到受益的各个会计期中。在现行的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是不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在购置之日或者报废之日一次性列为支出。这种核算办法使得科学事业单位不能进行成本核算。可见,现行科学事业单位在上述重大方面还没能应用财务会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现行科学事业单位可适用财务会计。我国科学事业的资金来源已呈多元化,政府科研拨款也只是科学事业单位多元化资金来源的一种。利益关系人也是多元化,向科学事业提供部分资金的政府只是科学事业单位的利益关系人之一。在此情况下,科学事业单位有必要向多元化的利益关系人提供一般公认的会计信息——财务会计信息。

4.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在财务会计方面的不足。现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不能提供完整的财务会计信息,因为这个制度至少还存在以下的问题1:(1)固定资产核算导致相关信息不真实;(2)粗放式的投资核算,难以实现对投资的有效管理;(3)简洁的无形资产核算,难以体现科研单位无形资产实际价值;(4)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缺少应用规范,随意性大,成为人为调节的手段;(5)成本核算改革不到位,不利于科学事业单位成本管理和绩效评价;(6)未考虑资产减值因素,诸多业务未有会计处理办法;(7)负债核算,难以体现单位实际债务;(8)基建会计游离于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之外。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的上述缺陷,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要求。只有通过对现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增加为资金来源多元化服务的财务会计方法,才能更好地满足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外部发展的要求。

二、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与预算会计的不适应性分析

1.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影响。历史在不断进步。现行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和现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建立开始于1997年。但是,1998年以来,我国预算管理制度开始了并一直持续深化着四大改革:编制部门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建立国库单一账户、深化收支两条线。在公共财政拨款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接受公共财政资助的事业单位(包括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行为、会计核算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以及科技体制改革,对科学事业单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学事业单位相继进入市场,业务范围迅速扩大,科学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一部分科学事业单位市场化程度高,其组织形式也实现了从事业单位转化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变革。改制为企业后,这些科研单位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科学事业单位未施行企业化转制的,继续保持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这类科学事业单位继续执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但是在组织内部也实施了部分类似于企业的改革,开始注重成本核算、讲究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等。即使继续保留了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科学事业单位的经济运行体制也发生了巨大变革;简而言之,科学事业单位业务种类多样化、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发生了上述变化之后,科学事业单位显然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而是一个兼容了事业单位和企业两种经济组织属性的新型经济组织。为此,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显然有诸多的不适应。

2.科研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对会计的要求。科学事业体制改革丰富了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其既不同于行政单位的财务收支,接近但不完全等同于企业的成本效益核算。1997—1998年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使得事业单位会计同行政单位会计区分开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被分拆为《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这个改革中,建立了单独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分行业的会计制度。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能够为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提供更为适合的会计服务。这是一个“放手”的举措。因此,科技体制可以提出新的要求:进一步改革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提供多元化的会计信息,也就是更多地引进财务会计方法。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也有监督公共财政预算经费的内在要求,也就是要求进一步改革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提供直接的预算执行信息,也就是适当保留预算会计方法,体现预算管理的要求。因此,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对会计的影响,可以形象地表述:提出了一个“收手”的需要,即事业单位应该提供财政预算拨款的收支和结余的会计信息。科技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对科学事业单位会计任务的要求,在方向上是不完全一致的。因此,这对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改革方向的选择带来了一个难题,即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中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如何结合的问题。

3.科学事业单位施行预算会计的必要性分析。预算会计(Budgetaccounting)是现代会计中与企业会计相对应的另一分支,是适用于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和各类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我国财政部1988年颁发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中直接使用“预算会计”一词。现在,预算会计这一概念有所扩大,在政府财政管理中和企业的管理会计中都有使用。预算会计是以预算(政府预算和单位预算)管理为中心,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目的,以预算收支核算为重点,用于核算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属于分配领域中的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非营利组织预算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的会计体系。如果企业的财务会计是以多元化的利益关系人的“公认”为着眼点,那么预算会计就是以预算收入和支出的实际执行情况为核算对象。科研体制改革之后,科学事业单位的收入已经多元化。但是,科学事业单位只要是接受了政府科学事业或科研项目拨款,除了要按照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核算和报告本单位总体财务收支和财务状况之外,还应该根据预算会计的原则来管理、核算和报告这些政府拨款的科研经费的收支、结余情况。因此就科学事业单位而言,预算会计是本单位的会计活动的必然任务。

4.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不能直接完成预算会计的任务。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总括地核算和披露科学事业单位的业务收支和结余。政府拨款的收入、支出和结余,只是科研单位收入、支出和结余的一部分,不能在会计科目上特别是在会计报表中单独地、直接地披露出来。另外,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也不能反映出科研单位执行我国公共财政改革措施的情况。在公共预算制度改革中,“实行政府采购”和“建立国库单一账户”是不同于科学事业单位自行采购、自行付款的特殊业务,需要设立特别的银行账户,进行特定的会计核算。“深化收支两条线”在科学事业单位也是适用的,那么科学事业单位也需要开设特定的收支科目,进行特殊的会计核算。但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不能满足这些特定预算业务的核算要求。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的会计报表也是综合性的会计报表,没有以政府预算拨款为口径的独立会计报表。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已经落后于科研体制改革进程,不仅不能为科学事业单位向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完整财务会计信息,而且也不能为科学事业单位向政府部门提供满足其拨款收支结余情况的预算执行信息。

三、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结合的方法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思路,在已经颁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列明。本文不再赘述。本文将重点讨论,科学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问题。1.科学事业单位中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结合的基本思路。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结合,一直是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实践内容。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的研究,我们认为,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必须遵守以下原则:(1)预算项目管理与会计科目管理相结合。预算会计以公共财政的预算科目为管理工具,财务会计以会计制度中的会计科目为管理工具。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结合,就必须在实际核算中兼顾使用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在科学事业单位,以预算科目为手段的项目管理已经比较成熟,应该继续发挥这一优势,与财务会计科目更好地结合起来。(2)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相结合。在新的形势下,科学事业单位已经不能偏重于权责发生制或者现金收付制中的某一个原则。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收付制各有适用的会计要素和会计行为。因此,科学事业单位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会计、财务或预算业务,选择适用的核算方法。在财务会计核算中,对于财政预算拨付的科学事业费和科研项目经费,应以收付实现制为主来核算;对于横向科研项目经费,应选择权责发生制为主来核算。(3)面向政府财政管理和面向单位内部管理的结合。在实施了面向市场的科研发展战略情况下,科学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既包括政府单位,也包括各类服务对象。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报告对象,不仅包括政府单位,而且包括其他社会管理和服务单位,还要面向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人员。面对多元化的会计服务对象,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要采取综合性的科学管理方法,满足着政府和内部管理的信息需求。对于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和社会服务的经费,必须采取多维的核算模式,不仅要满足政府的信息需要,而且也要满足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的需要。2.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成果是编制预算执行报表。财务会计的成果就是编制一套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济活动收支和现金流量的情况的财务报表。预算会计的成果是反映预算单位的预算经费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结合的目的,就是要在编制的一系列财务报表中也要反映本单位预算经费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无论在会计核算中采用何种具体方法,科学事业单位最终都要编制“预算执行表”,系统地反映事业单位在预算期间内所作的每一项决策和预算资金的具体用途和用款进度。预算执行表分为“预算收支总表”和若干支出明细表。预算执行报表应当按照可支用预算款、收入、支出进行列报。支出明细表可以根据预算管理的要求,设立“基本支出明细表——人员经费”、“基本支出明细表——日常公用经费”、“项目支出明细表——人员经费”、“项目支出明细表——日常公用经费”等明细表。

3.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一般方法。科学事业单位要编制上述预算执行情况报表,就必须在会计核算中通过适当的方法来实现。1997年颁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只能直接反映全额财政拨款单位的预算收支和结余情况。对于收入多元化的事业单位,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就不能直接反映预算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在公共财政改革深化的情况下,一方面相对独立地反映预算收支和结余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现行的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不能直接满足这一要求的缺陷越来越明显。科学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矛盾越显突出。2009年财政部先后编制和公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一套预算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有机结合的新的会计制度,其中提出了两个基本的模式:备查簿模式和单独核算模式。上海科委系统的部分事业单位在实践中探索和实施了一种特殊的方法,简称“多维单独核算模式”。这些方法可以成为科学事业单位实施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结合的方法。

(1)备查簿模式。采用备查簿模式的科学事业单位,应当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并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项”级科目设置明细账,在有关成本费用类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并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款”级科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同时,在备查簿中设置基本支出汇总表和项目支出汇总表,根据有关成本费用科目的明细科目分析填列,逐月汇总,并据此作为编制预算报表的依据。

(2)单独核算模式。采用单独核算模式的科学事业单位,应当单独设置预算会计科目“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可支用预算款”,与财务会计科目平行核算,期末根据预算会计账簿编制预算报表。“可支用预算款”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收到的在预算年度内可以安排事业活动的政府拨款或者补助款项。本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并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款”级科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科学事业单位应当在收到政府对其预算的批复时,按照批复的数额确认增加可支用预算款;在事业单位运用预算额度时,应按照实际支出数确认减少可支用预算款。按照政府批复的预算额度,借记本科目,贷记“预算收入”;实际支用预算款时,借记“预算支出”,贷记本科目。“可支用预算款”借方余额为预算收入超出预算支出的额度,即未支用的预算数;贷方余额为预算支出超出预算收入的额度,即超预算的支出数。“预算收入”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按照核定的预算和经费领报关系收到的由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的各类事业经费。包括国家投资于事业单位用于固定资产新建、改扩建工程的拨款。本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并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项”级科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收到政府对事业单位预算批复时,按照政府批复的预算额度,借记“可支用预算款”科目,贷记本科目。平时本科目贷方余额反映财政或者上级单位拨入经费的累计数。期末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预算支出”科目,核算由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拨入的指定项目或用途并需要单独报账的专项资金的实际支出数。包括事业单位列入基本建设计划,用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安排的固定资产新建、扩建和改建形成的支出。本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并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款”级科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事业单位应当在收到预算批复时,根据批复的数额确认预算收入。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运用预算额度时,按照实际支出的数额,借记本科目,贷记“可支用预算款”科目。期末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3)多维单独核算模式。上海科委系统的科学事业单位一直在开展探索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如何结合的实践活动,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结合了“备查簿模式”和“单独核算模式”之特点的“多维单独核算模式”。简而言之,“多维单独核算模式”就是利用会计核算软件的计算机软件平台,在收入和支出的会计科目中按照“财务会计科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经费项目(来源)科目”和“部门分类科目(名称)”等若干标准,平行设立多级明细科目,在计算机中进行平行核算。在编制会计分录中,设置了必须强制平行确认和平行输入的上述四类明细科目代码;在会计凭证中,按照“财务会计科目”显示会计分录,但在摘要中一定要按照预定的句式显示“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经费项目(来源)科目”和“部门分类科目”的信息;根据财务会计科目的信息编制财务报表,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和“经费项目(来源)科目”的信息编制预算执行表,根据“部门分类科目”和其他类别科目的信息编制内部单位业绩评价报告。

4.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方法的评述。“备查簿模式”、“单独核算模式”和“多维单独核算模式”都能为事业单位提供及时、真实的预算信息,编制有关预算报表。

(1)备查簿模式。“备查簿模式”不需要增设一级科目,只是在现行的收入和支出科目中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科目,会计业务较为简单。该方法的难点是:预算经费涉及的支出科目较为复杂,各自设立“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科目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容易产生混乱。因此,业务较为单一(即预算经费支出内容单一)、规模较小的事业单位可以采用备查簿模式登记有关预算信息,据此编制预算报表。

(2)单独核算模式。单独核算模式是与财务会计平行进行的核算行为,实际上是预算和财务同时进行的两维单独核算模式。在此模式下,对于收入、支出和结余分别设置了预算会计科目,对预算收支及结余进行单独核算。在这种模式下,在一个同一的账套中,各自独立垒灶(设立会计科目)、各自独立烧饭(登记和核算)、各自独立吃饭(报账)。而且两者可以遵守不同的原则。譬如,财务会计可以执行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可以执行收付实现制。根据收付实现制,在购置固定资产的支出中,购置固定资产的行为可以直接作为预算支出行为,而该支出在财务会计中必须资本化,以后续的折旧作为财务支出。如果业务较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并应该采取这种方法。

(3)多维单独核算模式。“多维单独核算模式”不仅按照财务会计准则进行财务核算,按照预算管理的口径核算、报告预算收支和结余情况,而且还可以提供预算项目来源的明细信息,预算项目承担者的明细信息。实行这种方法,科学事业单位必须为各类科目编制系统的代码,而且要平行登记和计算。除了保持财务会计按照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进行核算,还要按照预算和其他管理的要求进行分类、登记、计算和报告。相对而言,这种方法工作量比较大,必须利用计算机。在现实中,在财务软件中增加一些平行登记的功能,可以实现“多维单独核算模式”。

四、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结合的策略

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科技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必须以改革的态度进行修改。

1.争取与高等学校和医院一起开展行业会计制度改革试点。目前,我国财政部门已经决定将高等学校和医院两个事业单位行业作为修订现行会计制度的试点行业,正在加紧制度的修订工作。高等学校和医院都是接受公共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在已经颁发的这两个行业新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不仅对财务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了大量的修改,而且还增加了预算会计的核算和报告方法。与现行的会计制度相比,高等学校和医院会计制度的征求意见稿能够满足一个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会计、预算会计以及两者结合的需求。科学事业单位和高等学校、医院两个行业一样,既接受公共财政拨款,又具有较为明显的行业特殊性,可以并应该建立一个反映行业特殊性的会计制度,作为行业内部的单位开展会计活动,向政府和社会提供会计信息时必须遵守的业务规范。通过修订新的科学事业会计制度,可以向政府和社会提供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2.以财务会计原则和方法充实科学事业会计制度。首先要引进财务会计的诸多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来充实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的科研活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企业的经营活动了。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研究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可以为科学事业单位所用的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并引进到新的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之中。

3.以“单独核算模式”或者“多维单独核算模式”拓展科学事业会计制度的预算管理功能。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已经深入进行,公办科学事业单位业务活动、业务收入已经实现了多元化,“单独核算模式”和“多维单独核算模式”应该成为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开展预算会计的首选方法。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实现了有效结合,既能向利益相关者报告单位完整的财务状况,又能反映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而且还起到财务会计的内部管理功能。

4.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推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总体上看,科学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拨款和科研事业收入具有不同的流转特征,也需要不一样的具体预算管理方式。例如,科研项目费,可能会遇到政治、市场等不可控因素,对其预算支出的进度产生重大影响;而财政预算经费,一般用于基本的人员费用和公用经费,其预算支出的进度很少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因此,科学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结合工作,可以允许有一定的弹性调整幅度和过程,例如:

(1)一个不同的过渡期。在实施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过程中,科学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安排一个过渡期来逐步实现由单纯的财务会计核算,向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结合的转变。

(2)不同经费的控制弹性。对于不同来源的科学经费或课题经费,应该根据其的属性,预算控制时可以给予不一样的弹性。

(3)一个预算调整的制度。科学事业单位面向市场,但是不是常规的产品市场,而是一个创新型的市场。科学事业单位的市场,可预见性要弱于常规市场。其实际表现为,科学事业单位面向社会的横向课题经费存在着较大的不可预见性。因此,预算会计就必须建立一个预算调整制度,来覆盖市场变化带来的科研事业收入预算的变化。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5

关键词:科研事业财务会计改革

财务会计部门是科研事业单位结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为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研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随着科研事业单位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对财务会计工作的开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鉴于此,如果想要从根本上促进科研事业单位的良性运作,对财务会计工作进行不断改革与发展是不容忽视的。

一、规范制度,转变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观念

在市场经济的不断推动下,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财务会计工作理念必然无法满足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因此,转变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观念至关重要,其不仅是确保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科研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与时俱进的重要依据。实现财务会计工作观念上的转变,首先要在国家出台基本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政府的实际情况出台鼓励科研事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财务会计规章制度,以上海市为例,为了进一步推动上海市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上海政府先后出台了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办法、上海市国资委系统推进科教兴市管理工作试行办法以及专利资助办法实施细则等。以上配套政策的实施不仅提升了企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改善了投融资环境,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上为科技研发工作提供了充足的制度保障。

二、规范全面预算,为精细化预算管理奠定基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也从原有的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这种情况下,科研事儿单位如果想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要进行精细化管理。在实施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时候,规范全面预算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是开展预算管理精细化的基础,而且也是确保资金有效利用的重要保障。财务会计的精细化管理,首先对财务管理职责的进行充分明确,之后,就必须要积极行使财务管理人员的权利。由于各个科研事业单位对经营的目标不同、需求不同,因此,在实施财务会计精细化管理的时候,必须要结合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预算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对外担保、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内部审计、责任会计、财务会计报告等一系列资金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财务会计的管理效率,促进科研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三、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提高科研资金的有效利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国家每年都要在科技研究上投入大量资金,这就对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当前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多种资金管理制度,然而科研资金的利用率仍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对专向资金管理进行进一步规范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国家政府应该加大对专向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结合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与规范,进一步实现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确保各项制度能够在科研事业单位发展中得到切实落实。其次,地方政府应该积极配合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在此基础上出台一些针对本地区科研事业单位发展的政策,以此来更好的促进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最后,科研事业单位本身也应该制定相关的配套管理制度,并根据未来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对各类专项资金从源头上规范管理、明确核算要求,资金使用中严格控制,以此来确保国家科研经费拨款的安全性、专用性和有效使用。

四、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在科研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会计基础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各项会计业务的立足点,同时也是整个会计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因此,会计基础工作一旦缺乏规范性,那么势必会影响到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整个体系。因此,规划会计基础工作同样不可忽视。

五、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绩效评价工作

为了能够是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适应不断发展的科研事业单位的需求,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绩效评价工作不容忽视的,科研事业单位应该将科技资产进行有效利用,充分发挥科研设备效能,以此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配置。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会计工作是否能够科学、合理的开展直接关系着科研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随着科研事业单位发展对财务会计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结合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开展财务会计改革与发展工作不容忽视。从本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相关部门人员除了要转变传统的观念之外,还要从全面预算和资金管理出发,对财务会计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科研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穆家乐,马月兰,沈又梁.科研事业财务会计改革与发展探索[J].《新会计》.2009(02)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6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问题对策

一、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概述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会计信息化是科研事业单位信息化的一部分,它依照会计基本理论,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业务流程,充分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地向单位管理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

(二)会计信息化的特点

1、智能化

会计信息系统将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流程,实现了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管理和控制的功能。此外,会计信息系统能在人机互动的模式下帮助管理者做出决策。因此,会计信息系统是先进的智能系统。

2、及时性

会计信息化在计算机环境下能够即刻对经济事项及相关会计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利用、传输和,能够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

3、开放性

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单位内外有关系统都能够进行实时的数据交换,会计信息能够被更多的利益相关者所了解,会计信息资源开始实现高度共享。

4、多元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根据单位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以及提供形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

(三)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要求

1、会计信息系统与科研管理密切相关

科研管理是科研事业单位的重头戏,也是单位信息管理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会计信息化建设应考虑如何从科研管理系统中提取科研项目的实施内容、考核目标、预算指标等,科研管理系统要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平台,对经费执行过程进行适时监督,以防超预算开支、突破预算额度。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会计信息平台与科研管理系统信息实时交换、互动及依存。

2、会计信息系统与科研事业单位其他信息管理系统的衔接

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要求会计信息系统开放程度要适度,要解决好数据的安全性和资源共享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劳动,加速信息传播速度,充分满足科研单位信息化的管理要求。

二、我国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初有成效,硬件设施、网络以及财务软件方面的建设已经满足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构建的基本条件,科研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总体上告别了传统的会计,实现了会计的核算、管理和决策的统一。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水平仍然参差不齐,地区、行业、单位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其中部分单位各个信息系统模块之间不能很好地对接,会计信息系统与科研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其他模块一体化程度差,信息孤岛的现象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三、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会计信息化发展较为缓慢

会计信息化发展缓慢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对信息的需求模糊、缺乏规划,意识不到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二是相关人才的缺乏。

在科研事业单位当中,存在对会计信息化的两种误区,一种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会计电算化,其目的的意义就是将会计流程进行计算机程序化,其目的仅仅是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一种认为科研单位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研究,会计电算化已经能够满足会计的需求,不需要进行会计信息化。这两种做法无疑是错误的。事实上,会计信息化在科研事业单位包括研究课题的经费执行、验收时的财务审计以及绩效评价等关键环节都起着重要作用。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手段,更加快了会计信息在科技创新、科学研究的应用速度,对单位的科研业务和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反应。

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大都是传统的会计人员,对计算机、信息化理念不够熟悉,缺乏具有会计、计算机和管理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尚存在不足

会计信息系统是科研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应当与信息系统的其他模块相互衔接,业务系统之间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共享。但从目前来看,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集成程度低,出现了信息孤岛的现象。此外,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科研管理的各个方面,但是某些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当中缺少某些与科研相关的必要模块,例如科研项目的预算模块等。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不成熟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单位整体的运作效率。

(三)会计信息系统存在控制风险

在计算机环境下,会计系统需要进行人机互动,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人为失误,计算机本身也可能出现例如软硬件等相关问题。在网络工作环境下也会出现计算机病毒和信息被窃取、篡改等安全风险。因此,科研事业单位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安全性面临着考验。

四、加强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在前面的分析当中已经指出了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前面所述的问题这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明确会计信息化对于科研事业单位的意义

科研事业单位的管理层与会计人员必须认识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管理、会计、信息技术以及科研业务的系统工程,明确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结合的产物,是会计领域发展的未来方向。管理层更应当对会计信息化高度重视,加强对会计信息的运用,将科研单位会计信息化与管理信息化相结合,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科研业务管理中的作用,逐步实现科研单位的会计职能由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

(二)培养符合要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对于科研事业单位,具备会计知识、管理知识、信息知识、科研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会计信息化建设中急需的。相关培训机构应将会计理论、计算机知识、信息化理念与会计实际工作结合作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逐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科研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具有扎实会计专业知识、具备会计软件操作能力和系统实施能力的会计人员进行拨高培训,着力打造既懂会计业务又懂计算机操作的符合会计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三)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需要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来保证。通常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工作可以从两方面展开:完善会计电算化的控制制度,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完善会计电算化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有:订立相关的操作制度,设置操作权限并进行密码控制,建立岗位责任制,建立内部审批制度,加强会计档案与数据储存、备份管理、安装安全供电系统等。而加强信息系统安全控制的主要是针对计算机病毒以及网络黑客,对此科研事业单位必须加强网络防范意识,利用防火墙技术,信息加密存储功能等信息技术为网络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当然提高会计人员的安全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整合单位信息系统

科研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拥有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在内的若干个子系统。整合单位信息系统能够将各个子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将信息系统贯穿于科研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便于集中控制单位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通过整合信息系统,单位能够摆脱信息孤岛的困境,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科研业务系统、管理系统的有效对接,实现单位的一体化信息管理,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化的全面管理。

(五)加快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步伐

加快会计信息化的理论研究需要社会各界以及国家的支持。政府应当结合我国国情,加强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对西方会计信息化现有的理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吸收,并在中国社会背景下创建新的理论,完善现有的理论体系。在这一过程当中,针对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也是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建设是科研事业单位长久发展、会计现代化发展、完善会计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本文在阐述了会计信息相关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加强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旨在为我国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马慧知,汪建易.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问题――以某市级行政单位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7

科研事业单位在国家科研事业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承担了基础研究、科技创新等重要科研任务,在当前科技发展的进程中,科研单位逐渐发展成企业化的经营形式,打破传统模式下的经济运行方法。[1]纵观当前的财务管理控制工作,依然存在一些信息化水平较低、管理制度有待完善、违规操作等问题,严重阻碍了财务管理的发展进程。正因如此,对科研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工作的加强建设,也成为当前科研事业单位经济转型的重要任务。

1科研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发展现状

11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缺乏正确认识

在科研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也逐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工作内容几乎包含财务管理中的各个方面,体现在科研事业单位的整体经济活动中。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中的从业人员与管理者并没有对财务内控工作产生正确认识,造成财务管理日常控制工作的无序,且在单位的财务工作中只是片面追求财务工作的安全性与达标性,从而造成内部控制手段的缺失。[2]一些管理人员认为内部控制只是停留在整体的控制上,并没有注重细节问题的发展,进而干扰到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进步,也严重影响了科研事业单位整体的建设发展。

12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科研事业单位中的财务内控管理属于系统性的管理工作,因此应当构建科学完善的有效工作平台,制定出切合单位发展实际的内部控制规范。但由于部分单位对财务控制缺乏正确认识,造成财务事项在进行中没有有效的制度约束,即使单位搭建了内部控制制度,也会由于制度的完善性、科学性缺失,造成工作性质、工作流程之间具有差异性。不能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科学有效的系统管理,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也就无法达到财务控制管理所要达到的工作目标。部分单位在职责分工上不够明确,造成权责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到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

13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重点不清晰

在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进行工作中,预算管理是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具?w的预算工作中,预算控制作为单位财政控制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编制预算不科学、预算制度缺少可行性、预算编制没有经过深入的研究调查等。造成预算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内部控制的工作不够有效、对预算的批复执行力度也有待提高,整体的财务支出结构非常不合理,因此常会使实际的财政运行出现超预算开支、无预算等情况。[3]

2内部控制在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21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

知识经济的发展时代,科研事业单位中的经济活动主体是人,因此对人的意识强化与提升,是科研单位中经济事项开展的重要基础。同时在内部控制的强化管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4]所以,科研事业单位要更加重视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工作,并使内部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增强。例如,科研事业单位可以定期召开各级领导、负责人以及单位职工的会议讲座,从而对内部控制进行专业的培训学习,使单位内部人员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能够发挥内部控制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并使单位内部的控制环境得到强化。进一步增进单位中的全员参与内部控制意识,为各项财务管理人员的顺利执行提供坚实后盾,保证单位中的资产保值甚至增值。

22坚实内部财务工作基础

在科研事业单位一直以来的会计基础工作中,由于工作基础的薄弱严重阻碍了各项财务政策的落实提升,使部门预算得不到有效执行。所以,科研事业单位应逐渐增进内部控制的工作作用,建立更加稳固的会计内部工作基础,进一步发展会计系统中的管理监督功能。会计基础工作的建设应当先做好财务机关单位的教育培训,才能够使基础会计工作得到规范。同时,科研事业单位中的管理层也应认识到教育在会计基础培训中的重要性。例如,支出本单位会计人员加入继续教育中,对国家最新的会计制度、法规进行学习,从而完善会计工作的能力效果。此外,会计核算工作在内部控制中十分关键,能够有效保证会计相关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科研事业单位也应通过原始凭证的审批工作,对会计管理中的风险进行规避,从而使自身的会计核算流程更加完善,以免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严重问题。

23健全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

科研事业单位在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已经认识到内部控制在管理上的重要程度,但并不能在制度的设定中发挥更好的价值,没有对内部的制度控制进行贯彻落实,影响到控制工作的监督职能发挥。因此,应当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考核机制,从而对结算状况、预算执行等工作定期考察,并将结果作为年终财政考核的平整,能够起到对各部门、岗位的激励作用。但要注意的是,新时期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是教条式的强制性控制措施,而是建立在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基础上,对单位中的人才管理、财务管理进行资源的合理调配,从而使内部财务运行更加灵活有效地控制。[5]同时,由于科研事业单位中每年都会有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审计监察等工作,牵涉到许多的不可控因素,且在科研事业单位的投资经营进入发展的深水期以来,其内部控制工作也受到了诸多的压力。这为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灵活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新领域的开发过程中,更应把握适度性的管理原则,对风险展开规避控制。

24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

科研事业单位要在目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程度,并能够更好发挥内部审计在监督管理中的权威作用。财务部门应当在做好日常核算工作后针对具体的岗位、科研项目的进行不定期或定期的安全检查,才能够即使在内部稽查、纪律检查、专项审计阶段控制各种风险的发展。并在采购科研物资的工作中严格审核工作经费,确保财政资金的完整性、安全性。同时内部审计智能在发挥自身的治理、约束作用以外,还能够评价内部控制中的制度缺陷,从而在评价改革的过程中使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制度得到控制,充分落实控制制度的严谨性。

25设置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平台

在网络技术与计算机的发展应用中,科研事业单位也逐渐建立起更加高效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平台,能够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财务分析的有效性,增强内部信息在事业单位中的交流共享,使信息能够实现更加及时的控制监督。[6]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能够使财务管理中的监督控制工作进一步落实,并使各部门中的工作人员更加关注财务管理的信息数据。但与此同时,也要对财务信息的操作权限进行限制,防止在信息共享的过程中遭到删改,影响到原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例如,财务部门可以结合科研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制定出更加标准的专业工作过程,才能够更加有效增强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也更符合科研事业单位发展中的各项业务要求。财务部门的数据修改权力只有工作人员才能进行,财务部门可在业务基础信息的获取基础上,展开资产信息的整理汇报,从而作为项目计划展开的重要战略依据。

26编制合理、科学的财务预算

第一,应使各科研事业单位更加重视预算编制工作,并将其列入财务管理中的主要工作成分。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筹集与使用,才能够推动科研事业单位中各种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科研人员应当加强与财务人员的联系沟通,从而保证科研经费的科学性。

第二,从目前科研事业单位中的编制预算情况来说,及时预算能够达到上级财政工作与主管部门的基础标准,但实际中的应用性有待提高,常常会使执行部门无从下手。所以,科研事?i单位的预算编制是要在自身的实际发展条件下,联系科研项目工作的具体要求,从而编制出更加准确细致的财务收支加护,才能够加强预算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使预算目标得到落实。

第三,内部预算工作进入执行阶段时,一定要作为重要的经济任务展开执行,并由财务部门定期控制部门间的绩效考评任务、负责掌控经费的内部开支情况,并能够及时发现财政预算执行中的制度问题并对偏差进行措施调整。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8

关键词:科学事业;财务管理;预算编制;会计核算;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5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193-0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科学事业单位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有的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已日益显现出其不适应性和滞后性,如何在新形势下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许多科研单位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一)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观念需要转变

科学事业单位与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不同,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其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为合法合规合理的使用资金即可,也就是说科学事业单位更注重的是资金使用过程而不是资金的使用效果,科学事业单位不考虑资金投入使用后的成本效益性原则。企业财务管理有其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但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不够明确,其现有的财务制度不能体现出治财理财的观念,同样在预算管理中也是实行较为粗放的编制制度,不能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预见和防范,因此财务管理很难发挥成效。

财务管理的组织不适合财务管理工作需要。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已经出台,其中提出了公允价值、成本核算以及权责发生制等新概念,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除了需要以财务管理制度做依据,还需要合理的会计组织做后盾和支持,由于财政制度的不断改革和财务人员结构与年龄结构、业务技能等原因,限制了财务管理成效的发挥。

(二)预算的编制及管理不科学

1.科学事业单位预算实行“二上二下”的编报制度,每年12月前必须完成“两上”预算的编报而单位无法准确预测年终结转资金。同时,单位预算是按照“大收大支”的口径编制,由于测算的不准确,除财政性资金外,其他资金很难编制准确;另外,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科学事业单位是把每个部门和课题的预算进行简单的累加,很难对每个部门和课题的预算准确性进行把关,把每笔预算真正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的工作也不够扎实,这些都造成了实际收支执行情况与预算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2.课题项目预算编制不科学。科研课题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科研活动的全部成本,项目预算规定的支出内容与完成项目的实际支出内容不能完全一致。同时部分科研人员的预算法律意识淡薄,认为预算编制是要钱,经费到位后,随意变更项目预算和调整预算支出结构,导致无预算支出、超预算支出、超预算开支范围支出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项目决算与预算差异较大。最后,由于科研课题的预算编制科目与财务预算的编制科目不尽相同,所以在衔接过程中预算编制和执行时会出现出入。科学事业单位科研课题量大,不同来源的科研项目经费其管理办法也不尽相同,财务部门人力精力有限,很难对科研经费的预算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督。

3、缺乏对预算执行效果的有效考核。首先,财政拨款部分过分看中预算的执行进度,而预算执行的快慢并不能完全体现出预算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否真正的把财政资金的执行工作落到实处,是否兼顾了资金的安全有效性等。其次,决算数据不可能与预算数据一致,单纯看决算与预算的差异也无从考核预算的执行效果。

(三)会计核算问题

在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为收付实现制原则,该原则在会计制度中的应用,导致事业单位无法将本期收入与成本费用、单位的资产与负债进行有效的配比反映,而是把事业单位支出总量与事业单位收入总量进行配比,这种方式的配比无法反应出事业单位绩效与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

除此以外,现有的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体系,仅仅包含了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无法把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与资金结余等方面的事项进行真实的反映,进而影响了财务决策应有的准确性。

(四)缺乏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缺乏有效的执行力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在财务管理乃至整个单位的运转中都起着重大的作用,科学事业单位由于一些历史上的原因以及运行模式的限制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制衡机制缺失,部分关键岗位职责不清。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却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内控制度只是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单位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权责不明确,相关的业务流程和审批控制环节等无法获得有效的控制,造成财务管理活动的混乱并出现如下风险:单位经济活动不合法或不合规的风险;国有资产流失、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风险;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的风险;发生舞弊或腐败现象的风险等。

二、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通过对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要进一步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科研项目效益,就必须转变观念,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更新会计核算方法,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科,以实现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新机制。

(一)转变财务管理观念,提高科学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

科学事业单位需要更加注重资产的安全、完整,高效利用和价值管理,新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新增了内部成本费用管理,财务管理应当更多的是体现出成本效益性原则,财政性资金包括科研经费的使用要使之科学化合理化,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既定目标。同时要发挥管理人员的能力,加强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培训和指导,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能力。

(二)强化预算管理,建立预算执行情况考评办法

1.把预算落到实处。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首先是科学合理地编制单位预算,建立科学的预算体系和预算标准,准确把握科研活动规律,认真统计分析历年财务数据,科学预测预算年度实际情况。这其中的重点是科研项目的预算,科研项目预算要按照项目进展、预算批复总额和已完成预算指标,实事求是地计算项目成本,编制项目预算,同时也要提高科研人员预算编制意识,加强预算编制过程中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的沟通配合;其次预算管理的关键是要认真执行预算,在保证资金安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加快督促预算的执行,对预算的调整要及时查明原因,上报调整预算,确保严格按照批复预算执行。

2.加强预算监督和考核。在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单位内部审计三位一体的审计模式下,单位财务部门要对预算执行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在考核预算执行效果时,除了对执行进度的评价外还要加强对资金安全有效运行机制的考评,树立科学理财观念,以预算规范项目,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三)更新会计核算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事业单位内外环境的变化,科学事业单位要想更好的实现其财务管理职能,就应改善自身的会计核算方法,逐步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制度。该会计核算基础的优化,将有助于实现事业单位和企业会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同时国际上无论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方法,科学事业单位若建立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制度也会更好的完成与国际通行惯例的接轨。

除此以外,优化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体系,建立健全主体财务报告和辅助财务报告两者有机结合的财务报告体系,同时,进一步优化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以对科学事业单位的营运和发展状况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进而完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四)着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内部控制,是为了保障单位业务稳健高效运行,确保财务记录、财务报告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可靠、完整。强调,要加强对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搞好内部控制,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够起到制度笼子的作用。

1、从单位层面上了来说科学事业单位可以创新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提高运行效率,确保公益目标实现;同时要创新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信息披露、社会公示和听证等各项制度,加强审计和舆论监督。

2、从业务层面上来说,科学事业单位要建立内部控制的工作机制:(1)把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首先决策是执行的前置程序,执行是对决策的具体落实,监督影响并制约着决策和执行。其次是岗位的分离,要避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情况的发生,降低舞弊和腐败的风险。(2)建立健全单位的议事决策机制。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哪些事项属于重大经济事项,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针对重大事项要遵循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原则,并做好决策纪要的记录、流转和保存,加强对决策执行的追踪问效。(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针对关键岗位要对其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都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同时明确其岗位的职责、权利以及同外界的关系,具备轮岗条件的要执行轮岗制度,不具备轮岗条件的也应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以确保关键岗位人员认真依法履行指责。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9

一、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性质及资金控制的重点

(一)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性质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从传统意义上讲,一般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以完成国家国防科研任务为主,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研制发展的循环血液。如何保证其经费的合理有效使用,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军工科研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渠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多地参与国民经济建设。这就要求科研单位的经济活动要反映价值规律的要求,按价值规律办事,不仅要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生产任务,还要参与国民经济各环节的流转,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同样,应该通过有效的资金使用,统筹安排,合理调配,保证投入资金的安全完整和合理有效增值,按照国家规定,正确地进行收益分配。因此,进行资金控制显得尤为必要。

(二)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资金控制的重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军工科研事业单位面临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和考验。近几年,资金来源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横向科研与生产、军方定货制、科研单位限额拨款等),逐步实现了从行政性管理向现代化和企业化管理转变、从以技术为主导向以市场为主导的转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其资金控制的内涵和外延、管理的思路和方法、目的和手段都要有质的转变。侧重点向预算管理、资金控制、成本控制转移,并自觉地通过财务决策、财务预测、财务分析、财务监督等手段的转变,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使资金控制真正成为单位管理的出发点和核心。

二、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进行资金控制的原则和方法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资金控制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贯彻军民结合、军品优先的方针;坚持勤俭办军工科研事业的原则;正确处理军工科研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规范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科技事业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资金控制以单位法人为主体,统一对外

不允许其内部业务、行政部门各自为政,独立对外。

(二)资金控制应实行授权批准下的集中控制

通过对本单位各岗位的合理分工,明确划定其对应的责任权力范围,形成制衡机制;在授权范围内审批和办理各项经济业务,真正约束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减少高管人员业务操纵的特权,保证经济活动正常健康运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资金控制要保持综合平衡

部门预算现在已经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制度,而且带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性。单位的各项开支都应进行预算管理,根据财务收入情况进行平衡安排,增强宏观调控与平衡能力。在资金流入与流出之间、各个时期之间、部门之间、各项流出之间都要实行总体平衡。

(四)坚持重大项目集体决策

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对金额巨大或对本单位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项,一定要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采取集体决策方式,把好立项关。避免造成重大决策失误,保证科研经费的科学、高效使用。

(五)内部报告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

(六)内部审计制度

为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正常进行,国家对军工科研单位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上有严格地控制,确保科研生产资金到位。这对军工科研单位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建立完善的自我保护、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内部监督系统,促使正确使用科研经费,确保科研事业的良性发展。

(七)建立健全会计系统

制定会计工作处理程序、方法,规范内部会计管理和监督制度,做到权责明确、相互牵制。既当好管家,又当好参谋,为单位内部经营和外部各相关机构提供准确的信息。

三、强化资金控制应加强的几项措施

(一)严格、准确地执行《会计法》、《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我国现行会计法律法规

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二)加强内部审计,实行对会计控制的再监督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和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规定的程序和政策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管理目标是否达到。切实加强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相结合,提高双向监督的透明度,以确保经济业务合规、合法。

(三)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工作不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也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有严格的道德标准,这决定了会计人员是最好的资金控制执行者。因此,会计职业道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会计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会计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

(四)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的培训

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实施资金控制的保证。现在,财务工作也已从“核算”向“管理”转型,逐步参与单位的各项管理活动,在单位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责任制的建立和国家单位预算管理的实施,对数据管理提出了更高、更准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进行再教育,不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10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1.科研类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科研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国民的科普意识也越来越强。科研类事业单位作为财政拨款单位,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纳税人的钱如何合理利用,高效利用,是国家也是公众对科研单位的要求。

根据《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批复》(国函[1996]81号)的规定,财政部对《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自2012年4月1日起实施。其中财务监督占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指出: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营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依法公开财务信息。同时,事业单位要接受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以及审计部门的监督。国家强调内控制度的完善,要求进行多重监督。但是对科研单位自身执行流程来说,缺乏一套完整、有效的实际方案来解决财务内控存在的问题。

2.科研类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领导缺乏内控观念

首先,领导阶层对财务内控的观念意识不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事业单位法人要对本单位会计事项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但在实际工作当中,科研单位的负责人往往是科研工作者出身,业务水平精湛,但对财务管理及内控制度不了解,对财务内控制度也不重视,认为内控只是针对财务人员,财务管理工作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财务的事情是次要的,一切都要为科研工作做支持。许多科研单位的领导阶层认为干预财会工作,造成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如审批程序,领导签字权限等很难执行彻底,深入展开。领导的不重视,导致财务内控流于形式,也放松了职工对经济事项的监督和管理,各项签字也只是形式化办公,反而觉得繁冗枯燥,财务内控工作无形中增加工作量,耽误科研工作。

其次,重大经济事项的往来与决策,往往是某一位领导或领导团体进行讨论、决策,认为财务人员不懂科研项目,不懂课题研究,没有必要参与进来。这就导致对财务意见的采纳不足,使得对财务内控制度的落实不到位,甚至不作为。最后决策失误,造成经济事项的损失,甚至造成预算执行的问题凸显。

2.2工作人员主观问题

首先是财务工作人员自身的问题。财务人员工作繁重,往往关注本职工作已经自顾不暇,容易忽略财务内控工作。一些财务人员不能很好履行监督职能,对报销票据的审核,仅限于盯着领导的签字,有签字就放行。科研单位在财务人员配备上不足,科研人员是首要的第一梯队,保证各种职工待遇以及人员配备,包括但不限于财务部门的职能部门,只是为了服务科研部门而存在的,所以各种配备不足,导致财务分工不分明,又或者人员配备极少,使得根本做不到分工明确,一人身兼数职。甚至部分不相容职务也没有做到相互分离、相互牵制,这些现象都给内控制度带来漏洞。

其次部分瓤馗谖蝗嗽钡牟莆褚滴袼平和道德素质不高,溜须拍马迎合领导,又或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怕得罪人,从而对内控制度落实不彻底或根本不落实,更有甚者编造虚假的会计数据,放行不合规的报销单据,把人际关系带到严肃的财务工作当中。但是,只要有一次不按制度办事的情况发生,以后当其他员工出现类似问题,就很难再按制度执行了。

再次科研工作人员的财务认识问题。就现今而言,我国科研体制内的研究人员基本上都是高精尖人才,但这样的人才,往往在自己的科研领域里是拔尖的,整个精力都用于研究,所以对其他工作领域关注较少,并不理解财务管理过程当中需要诸多的内控手续,觉得只是作茧自缚,妨碍了他们的科研成果的取得,打扰了正常的科研进度,他们会想方设法钻财务内控的空子,为自己的研究项目铺平道路,在发现自己违背了管理规定之后,也不会检讨自己的错误,而是寻找各种借口为自己辩护,以致和财务人员发生不愉快。这些现象都是由于科研工作者对财务工作的不理解以及自身知识储备的局限性造成的,他们把精力大部分放于研究工作当中,忽视了自身素质的培养和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学习。

2.3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科研事业单位遵循国家的要求,建立了本单位的内控系统。但是由于经费、人员等因素的限制,制度的制定并不严谨、科学,并没有形成制衡机制。有的小型科研单位财务职能、内审职能、采购职能都归于财务人员一身,或者其他职能科室不作为,财务身兼多项职能。这样的流程制度,使得许多经济事项都是在没有内控制度的约束下进行。

2.4科研类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执行力度不够

事业单位多是国家财政拨款,由于经济来源不用自筹,相关领导对资金的来源去向的敏感度并不够。同时,科研类事业单位的领导阶层基本都为研究人员出身,对管理方面,特别是财务管理方面不求甚解。这两方面促使领导觉得内审或监审部门的设立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许多事业单位的内审部门就是多出来的一个“办公室”。我国事业单位多采用法人负责制度,所有财务事项只要主管领导批准,可跳过内审部门进行工作。因此,内审部门的设立也显得“鸡肋”,也缺乏独立性,无法对相关领导进行约束、审计,财务内控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3.科研类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3.1增强全体职工财务内部控制意识

根据《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鉴于科研类事业单位的领导对财务工作知之甚少,应组织各级财政管理或会计主管部门组织单位负责人及领导进行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以增强领导的财务内控意识,加强主观能动性,确立“第一责任主体”意识。要促使事业单位领导在了解内控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深入认识,并学以致用,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并以身作则,为基层员工做好榜样。

单位财务部门也要定期组织培训,普及国家新的会计政策,宣传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以提高科研人员的自身素质为基础,增强内控意识,端正工作态度,甚至可以设立奖惩机制,以激励科研人员遵守会计政策,配合会计人员工作。财务部门对新入职员工也要进行培训,提升新员工的责任意识,做到自觉执行制度。

财务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也与财务内控执行力度息息相关。财务工作者应多参加上级部门或财政部门组织的培训,不仅能学习最新的会计政策,也能掌握严谨的财务内控制度,进行经验交流。在本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上,做出合理的规划建议。

3.2完善财务内控制度,建立辅助奖惩机制

财务内控制度是科研单位顺利进行预算执行的基础条件。在实际工作当中,为合理分配财政资金,执行财政预算,各单位应该制定一系列财务制度。

首先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管理,细致到差旅费、邮电费、办公费等,应有资金来源去向的明细单据,不能以一概全地接受笼统名称的发票,坚决反对铺张浪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有关规定。

其次,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清点固定资产,做到账实相符,严禁账外管理。对资产的处置,要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执行。对国有资产的采购要深入执行政府采购的政策,必须按照“公开透明,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的原则,拒绝无预算、超预算的采购,杜绝“暗箱操作”。

再次,保障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与有效性。领导需要的是客观、清晰、准确的数字来进行工作方针部署。领导信任财务,才会支持财务的工作,重视财务工作,财务人员才能更加顺利的展开工作更重要的是,科研类事业单位要完善财务内控的考核工作。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健全制度的评价体系。遵循评价体系,严格贯彻执行制度,从而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带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严格按照内控制度执行的职工进行奖励,而那些不理解、不支持财务内控制度的员工进行一定的惩罚。奖惩制度一经实施,就应该一视同仁,减轻“人情世故”给财务工作带来的冲击。

3.3健全科研类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内部监督制度

事业单位要发挥纪检部门和内审部门的实际作用,监督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内审部门要时刻排查内部控制的风险点,检查内控岗位设置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并提出改善财务内控的意见和建议。

作为财务人员自身,也要注意财务岗位不相容的问题,坚决杜绝监守自盗。严格执行“日清月结”,保证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财务工作要按预算执行,同时严禁无预算、超预算采购行为。定期公开财务制度、收支计划及经费收支情况。

综上所述,科研类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存在很多客观与主观问题。作为财务工作人员,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个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以便单位作为一个整体能更好地完成财务内控流程。同时,科研单位要加强财务内控规章制度的完善,不能消极应付制度,要积极健全制度。

参考文献:

[1]成慧萍.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8):140.

[2]n迎春,成水兵.健全医院内部控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J].中国外资,2011(1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