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数据分析战略十篇大数据分析战略十篇

大数据分析战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0:36

大数据分析战略篇1

第一站:中国发展优势得天独厚

今年11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这是大数据第一次写入党的全会决议,标志着大数据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五中全会,开启了大数据建设的新篇章。

事实上,在2015年,“大数据”议题是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座上客,“大数据”战略早露端倪。

1月14日,部署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以结构优化拓展发展空间,提出要创新模式,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服务贸易新型网络平台;2月6日,确定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快建设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横向联通发展改革,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纵向贯通各级政府,推进网上受理、办理、监管“一条龙”服务,做到全透明,可核查,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提高对市场主体服务水平;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推进政府和社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提高政府运用大数据的能力;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化征信服务;9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大力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加快政府信息平台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增强政府公信力,引导社会发展,服务公众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数据发展优势独天独厚。中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量级巨大,增长迅速。在网络能力的提升、居民消费升级和四化加快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新技术、新产品、新内容、新服务、新业态不断激发新的消费需求,而作为提升信息消费体验的重要手段,大数据将在行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第二站:韩国从基础设施起步踏实推进

笔者对韩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有着较深影响的是2014年7月,韩国政府宣布了一项新的战略—未来增长引擎执行计划,列出了13个韩国未来增长引擎的领域,其中就包括大数据。

韩国计划通过项目推动,达到扩大国内大数据市场规模和扩展国际市场占有率目标,到2020年,使大数据的国内和国际市场规模均超过10亿美元。

同时还有在2011年首尔提出的“智慧首尔2015”计划,目标是到2015年成为世界上最方便使用智能技术的城市,建立与市民沟通的智能行政服务,建成适应未来生活的基础设施和成为有创造力的智慧经济都市。

“智慧首尔2015”计划指出,公共数据已成为具有社会和经济价值的重要国家资产,首尔市将努力打造“首尔开放数据广场”,以促进信息技术和公共服务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如今,韩国大数据发展也是非常地迅速。2015年韩国大数据行业市场规模已达13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22亿元)。自2012年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韩元后,韩国大数据行业以9%的年平均增长率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韩国大数据行业仍以提供数据的数据服务及数据库构建服务为主,数据咨询及大数据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呈增长态势。根据韩国数据化振兴院的《2015韩国数据行业白皮书》,数据服务市场规模占总行业市场规模的47%,位列第一;数据库构建服务以41.8%的占有率紧随其后。

韩国大数据行业不断发展,企业对大数据的依赖度不断增加,数据专业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

韩国数据化振兴院的数据显示,目前韩国数据产业从业人员达30万人,但其中与数据直接相关的从业人员仅为7万人,人才缺口依然较大。根据《2015韩国数据行业白皮书》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能够利用数据赋予产业附加价值的“数据科学家”人才最为紧俏,此外数据挖掘及分析相关的高级人才也颇受雇主欢迎。

第三站:美国形成全体动员格局

美国是率先将大数据从商业概念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国家。2012年3月,美国政府公布了2亿美元的《大数据研究发展计划》,提出通过提高美国从大型复杂数据中提取知识和观点的能力,加快科学与工程研究步伐,加强国家安全。同年11月公布的具体研发计划涉及各级政府、私企及科研机构的多个大数据研究项目。

作为大数据的策源地和创新引领者,美国大数据发展一直走在全球最前面。2014年5月美国《大数据:把握机遇,守护价值》白皮书,对美国大数据应用与管理的现状、政策框架和改进建议进行了集中阐述。该白皮书表示,在大数据发挥正面价值的同时,应该警惕大数据应用对隐私、公平等长远价值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白皮书》所代表的价值判断来看,美国政府更为看重大数据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创新动力,对于可能与隐私权产生的冲突,则以解决问题的态度来处理。报告最后提出六点建议:推进消费者隐私法案;通过全国数据泄露立法;将隐私保护对象扩展到非美国公民;对在校学生的数据采集仅应用于教育目的;在反歧视方面投入更多专家资源;修订电子通信隐私法案。

如今,大数据发展战略在美国已经形成了全体动员的格局,大数据已成为美国国家创新战略、国家安全战略、国家iCt产业发展战略以及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跨界领域,美国实际上已经确立了基于大数据的信息网络安全战略,目的在于解决当前的大数据核心技术挑战,全面强化未来的信息网络安全战略优势。

第四站:英国大数据的积极拥抱者

可以说,英国是大数据的积极拥抱者。无论是政府、研究机构,还是企业,都已经开始行动,抢占“数据革命”先机。早在2011年11月,英国政府就了对公开数据进行研究的战略政策。英国将大数据列为战略性技术,给予高度关注。英国政府紧随美国之后,推出一系列支持大数据发展举措。

首先是给予研发资金支持。英国政府通过利用和挖掘公开数据的商业潜力,为英国公共部门、学术机构等方面的创新发展提供“孵化环境”,同时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进一步的帮助。2013年1月,英国政府向航天、医药等8类高新技术领域注资6亿英镑研发,其中大数据技术获得1.89亿英镑的资金,是获得资金最多的领域。

其次是促进政府和公共领域的大数据应用。为了便于公众理解和判断,英国政府专门建立了“数据英国”网站,将公众关心的政府开支、财务报告等数据整理汇总并在互联网上,并对其中的热点议题和重要开支进行进一步阐释,并对公众意见进行反馈。其效果也是明显的。

据测算,通过合理、高效使用大数据技术,英国政府每年可节省约330亿英镑,相当于英国每人每年节省约500英镑。

第五站:澳大利亚理念与行动同时践行

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自2009年开始积极应用开放数据的理念和行动践行开放政府的愿景和目标。Data.gov.au是政府信息目录的开放数据平台,用户可以在该网站上简便地搜索、浏览和利用澳政府国家、地区政府的公共数据,政府鼓励所有用户通过更新工具和应用从信息中得到实惠。

澳大利亚政府数据开放通过5个阶段将数据开放流程化,这5个阶段依次是:发现数据——过程处理——授权许可——数据——数据完善。

2010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通过了超级国家宽带网工程,该工程的目标是将光纤电缆通向各家各户,让每个家庭享受每秒钟1G的速度。部分海外测试显示,全国宽带网络将覆盖全澳93%的用户,剩余的7%可使用速度相对较慢的无线和卫星网络。这项计划在2013年底结束。

2013年8月澳大利亚政府信息管理办公室了《公共服务大数据战略》,旨在推动公共行业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服务改革,制定更好的公共政策,保护公民隐私,使澳大利亚在该领域跻身全球领先水平。

结语

大数据释放出的巨大价值,几乎给每个行业都带来了颠覆:大数据很忠诚,它真实记录人们的每个足迹,深藏功与名;大数据很任性,它的分析有根有据,拒绝流言蜚语;大数据很友好,它提供各种权威参考,它创造绿色经济,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世界已经进入由数据主导的“大时代”。

大数据分析战略篇2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管理;挑战和策略

新技术和新的市场环境为企业的经营带来了经营机会和经营风险。合理有效的利用大数据能够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相反,会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不确定性的危机。企业的经营管理围绕着战略和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开展的,企业的决策直接影响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信息在决策中处于基础地位,没有准确的信息,决策及其可能失误。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数据的收集、挖掘、分析能够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并为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如何利用大数据成为研究重点。

一、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经营管理的挑战

1.大数据利用效率低

(1)缺乏数据提取、分析技术和能力

虽然企业在大数据时代能够收集海量数据,但是企业需要提取分析这些数据,才能实现数据的价值。而大数据存在数据量庞大、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等特点,造成数据繁杂、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共存,资源隐藏的问题,难以被企业吸收利用。企业要有足够的分析技术和整合能力,才能将大数据化整为零,发挥大数据的应用价值。

(2)缺少大数据分析人才

科学的数据分析是一项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活动。进行分析后,数据变得有效和有意义,成为决策的依据。数据分析人员需要掌握一套分析理论方法和技能,包括统计分析、分析软件和工具。数据分析人员利用分析技能,从冗杂的数据中筛检有价值的数据,成为组织决策的信息。但是现实活动中,对大数据综合专业分析素质的人才相对较少,这也造成了大数据的利用效率低。

(3)企业领导人员不重视

过去,经营管理者依靠个人丰富的经验和抽样性数据信息进行决策,已经形成惯性。在很多企业,大数据使用价值和理念还未深入人心,造成许多企业领导人员不重视。另外,由于数据分析有限,大数据的使用也仅仅在汇总数据上,并没有深入分析,例如客户信息的收集,在大数据条件下,可以对大量的客户进行集中或者分类分析,从而得到某个年龄段客户的消费习惯等等,更好的把握客户把握市场。

2.企业数据缺乏安全管理

互联网等大数据传送和承载的载体存在着被黑客、病毒攻击的安全问题。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会产生和获得各种类型的数据,例如企业客户数据、内部数据、业务数据和外部数据,这些都会涉及个人信息和隐私。企业进入大数据时代,必然面临着如何保护有效数据安全的问题。

二、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

1.企业经营决策应用大数据

大数据可以作为决策的手段和信息,使企业决策者能够从全局出发,把握整体,又能够注重细节,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减少决策失误,引导企业发展。首先,加深企业领导者对大数据的重视,认识数据的商业价值,全面去开发挖掘数据。例如,数据根据分析和使用的类型具有不同的功用,同一数据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会表达不同的意义。企业领导人员应该根据数据的特点,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数据,从而减少成本。其次,改进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数据处理和使用能力。数据存在冗杂和非结构化等特点,企业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自我创新和开发技术,实现对数据的全面利用。最后,积极培养大数据分析和管理人才。企业应该专门培养和建立一批有专业分析数据能力的职员,时常组织企业更层次人员进行学习,增加职员对数据的敏感度和对大数据时代的把握。

2.通过大数据降低运营成本

大数据要求企业进入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可以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具体表现在领导者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对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企业可以随时进行交易,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储存、收集、分析数据。人力和时间的节省等提高了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率,减少了企业运营的成本。

3.建立数据安全管理机制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谋取了极大的福利,但同时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企业步入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企业占据市场份额的重要竞争力,保护数据的安全成为重中之重,避免不法分子和不正当竞争者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损害。通过对数据建立保护安全机制,保证客户的个人隐私以及企业内部机密不泄露。企业可以吸收优秀技术人才,开发数据安全管理,阻挡黑客等不良分子侵入。

三、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企业经营管理面临重要的改革。大数据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决策的基础。企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该抓住大数据时代的机遇,顺应时代潮流和市场需求,应用大数据和新兴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必须要认识到大数据时代的重要,将数据应用在决策、管理和生产经营商,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企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郝霞.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挑战与对策[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06:34-36+44.

大数据分析战略篇3

文章以沪深两市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竞争战略识别指标,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两种竞争战略进行区分;其次,利用Dea模型测算其绩效水平,判断竞争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匹配程度;最后运用多元回归进行研究,分析探究不匹配的原因。结果显示:高达90%企业的竞争战略与其绩效水平不匹配;战略目标未实现是实施低成本战略公司未达到Dea有效的原因;实施差异化战略公司的绩效水平不高的原因在于战略选择不合适。

【关键词】

竞争战略;企业绩效;验证性因子分析;Dea;多元线性回归

1文献回顾

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提出了三种竞争战略: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其中,低成本战略强调较低的成本费用,包括成产成本、期间费用等;差异化战略要求实现产品或服务差别化,体现其独特性;集中化战略旨在集定的客户群、产品线或地理市场,为某一特殊目标服务。但是关于何种竞争战略最优,波特并没有具体说明。因此,国内外学者纷纷探究哪种竞争战略的绩效表现最优。竞争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问题成了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1.1采用低成本战略绩效较好Dess和Davis(1984)通过对19家制造业Ceo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实施低成本战略企业绩效明显优于实施产异化战略的企业,并且两种战略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排斥。Kumar,Subramanian和Yauger(1997)研究认为采用低成本战略医院的盈利能力最强,而同时实施两种战略医院的绩效最差。allenetal(2006)通过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识别竞争策略,并且发现低成本战略与组织绩效显著相关,认为实施低成本战略企业的绩效水平更高。王铁男(2000)研究认为沃尔•马特与邯钢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低成本,实施低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更容易在竞争中取胜。郑兵云,陈圻,李邃(2011)认为采用低成本战略企业,不仅短期绩效更好,而且其竞争优势更持久。

1.2采用差异化战略绩效表现最优KooC.m.(2004)采用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对123家韩国电子商务公司的研究表明:电子商务公司普遍偏好差异化战略。刘睿智,胥朝阳(2008)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竞争战略与绩效,结论显示,差异化战略比低成本战略具有更强的短期获利能力,竞争优势更持续。雷辉,欧阳丽萍(2013)指出实施差异化战略企业绩效显著优于低成本战略企业,低成本战略又优于无竞争战略,并且差异化战略具有较强的持续竞争优势。

1.3同时实施低成本与差异化战略会带来更好的绩效wright(1991)利用pimS数据库,研究结果显示,同时实施低成本与差异化战略,23%的企业投资报酬率最高。parker、Helms(1992)对美国零售行业的40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聚类分析与方差检验,发现组合战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优于采用纯战略的企业。Spanoset.al(2004)在波特战略基础上,将竞争战略分为单一战略与混合战略。通过对希腊的制造业进行分析,发现采用混合战略相比单一战略能够带来更好的绩效表现。韵江(2003)认为低成本与差异化战略具有内在一致性,并提出了SoD战略分析模式,依据这一模式得出:融合低成本与差异化战略可以形成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曾凡琴,霍国庆(2006)指出在大规模生产不断降低成本的基础上,不断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异质化需求的整合竞争战略能够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徐万里(2013)建立了整合低成本与差异化战略的理论模型,认为在当前新环境下,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实现有效整合的途径为业务外包和电子商务营销。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侧重于对竞争战略绩效的评价,关于何种战略绩效最优并没有达成共识。其实,三种基本战略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关键在于是否与企业绩效相匹配。随着Griffith等人提出战略匹配概念,许多学者开始研究竞争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匹配关系。但对于匹配的标准以及不匹配的原因等问题,鲜少有文献进行研究,因此,笔者认为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性。基于此,本文首先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我国汽车制造行业的竞争战略进行识别;再采用Dea方法对其绩效进行评价,初步判断竞争战略与绩效是否匹配;最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研究分析不匹配的原因,为汽车制造行业选择最佳的竞争战略,获得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绩效提出建议对策。

2研究设计

2.1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我国上市公司大多从2011年开始在其年报中披露研发支出情况,因此,本文选取2011-2013间的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初始研究样本,并按照如下标准对初始样本进行筛选:(1)剔除St和*St类公司;(2)剔除数据不全、缺失和异常的上市公司;(3)剔除2011年以后上市的公司。最终选取在深沪上市的38家汽车制造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2011-2013年间的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本文的财务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部分缺失数据由新浪财经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进行补充。

2.2指标设定

2.2.1竞争战略识别指标设定考虑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可行性与可靠性的基础上,本文将研究差异化战略与低成本战略两种基本战略。实施低成本战略的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资产利用率和劳动者利用率(StevenBalsamet.al,2011),因此本文衡量低成本战略的指标设定为:(1)劳动效率(销售额/员工人数)。劳动效率反映的是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水平,劳动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劳动成本的降低,体现了低成本战略的目标。(2)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额/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周转率衡量了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固定资产的投入产出比越大,企业利用固定资产的效率就越高,越有可能实施低成本战略。这些指标越高,说明企业采用低成本战略的可能性越大。追求产品差异化战略的企业会在各种市场活动中投资较高的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同时保持高溢价能力(StevenBalsamet.al,2011)。本文选取的差异化战略识别指标包括:(1)研发支出率(研发支出/营业收入)。差异化战略要求提供差别化的产品或服务,研发环节必不可少,研发支出的高低成为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重要特征。(2)期间费用率(期间费用/营业收入)。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为了保持独特性,严格控制生产活动,积极扩大营销活动,期间费用自然相对较高。(3)销售毛利率(销售毛利润/销售收入)。差异化战略容易建立顾客对品牌的忠诚,使得替代品无法与之竞争。从而获得较高的毛利率。(4)市价账面价比(股票市场价值/账面价值)。采取差异化战略企业的潜在成长性更好,更容易受到投资者青睐,造成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比值越大。上述四个指标值越大,表示企业实施差异化程度越高。

2.2.2企业绩效评价指标设定企业要赢得和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不仅要制定战略,更重要的是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就是衡量战略是否有效实施的有力保证。绩效评价的目的是判断竞争战略的选择是否合适。因此,对企业竞争战略的绩效能否进行准确而有效的评价,直接影响到战略转型。绩效评价要从宏观视角审视企业人、财、物等资源匹配程度。本文在充分考虑上市公司营运管理及制造行业特点外,依据数据可得性原则及实证研究要求,本文选取总资产(资本投入)和员工人数(劳动投入)为投入指标,产出指标为主营业务收入与净利润。

3实证分析

3.1竞争战略识别验证性因子分析是结构方程模型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用于验证因子模型与数据的相吻合程度,指标与维度之间的合理性以及确定变量与因子之间的从属关系,估计整个模型的拟和程度。本文采用a-moS17.0,通过Kmo和Bartlett检验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因子载荷的显著性以及模型的拟合度。检验结果表明,Kmo检验值为0.704>0.5,并且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Sig值为0.00<0.05,适合做因子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原则提取战略因子,发现提取前两个因子后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5.547%,解释了原有变量75%以上的信息。因此,因子分析效果较理想。通过对验证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市价账面价比在差异化因子上的载荷为0.34<0.4(临界值),因此,删除该指标后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本文采用劳动效率、固定资产周转率解释低成本因子,期间费用率、研发支出率、销售毛利率解释差异化因子。根据表1分析结果可知:模型的组合信度大于0.7,平均萃取方差高于0.5,χ2/df为4.717<5,RmSea(近似误差均方根)小于0.1,GFi、nFi、CFi也都在正常水平,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综上所述,在准确定位低成本战略与差异化战略的基础上,本文将38家汽车制造上市公司进行竞争战略分类,最终确定实施低成本战略有12家,约占总样本的32%,26家实施差异化战略。约占总样本的68%,说明我国绝大部分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选择产品差异化战略。

3.2战略绩效评价本文根据确定的投入产出指标,采用Dea评价方法,运用Deap软件对汽车制造行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2的分析结果,整体来看,2011年-2013年,汽车制造行业的平均绩效水平不断下降,从2011年的0.896下降到2013年的0.805。2011年效率值为1的公司有6家,而2012、2013年Dea有效的公司只有3家,占样本总数的7.89%,而其余35家公司为Dea非有效,说明竞争战略与其绩效不匹配的企业占到90%以上。我们还发现,Dea有效的公司都是实施低成本战略,这些公司注重成本控制,加强营运管理,以低成本优势取胜。

3.3回归分析竞争战略选择恰当与否,会在企业经营绩效中表现出来,通过上节分析,发现汽车制造业上施工的经营绩效在持续下降,原因之一可能因为制造业的竞争战略选择不当有关。接下来本文采用SpSS19.0进行回归分析,研究我国汽车制造行业竞争战略与绩效是否匹配以及探究不匹配的原因。

3.3.1变量选取本文以Dea模型测算出的效率值衡量企业绩效水平,作为因变量;选取低成本战略(Low)、差异化战略(DiFF)为自变量,分别用低成本因子得分与差异化因子得分来代替;同时考虑的控制变量有:公司规模(SiZe)、杠杆系数(moL)、成长能力(GRow)。各个变量指标及计算方法见表3。3.3.2模型建立为了研究竞争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建立的回归模型如下。其中,i表示第i家上市公司,t表示第t年。peRFit表示i公司t年的绩效水平,Lowit表示i公司t年实施低成本战略程度,DiFFit表示i公司t年实施差异化战略程度,εit表示随机误差。

3.3.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1)相关性分析各变量间的相关性程度如表4所示。所有变量ViF(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5,远低于临界值10,tolerance(容忍度)都大于0.2,说明各变量不会存在多重共线性,确保了回归分析的可行性。企业绩效peRF与低成本战略(Low)的相关系数为0.672,并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二者显著正相关。企业绩效peRF与差异化战略(Low)的相关系数为-0.588,在0.01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二者显著负相关。(2)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证实汽车制造企业竞争战略与绩效的关系,本文根据回归模型,分别以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和表6。

通过分析表5,模型1和模型2的F值都在0.01水平下显著,说明回归方程通过了F检验。模型2在模型1基础上多加入了低成本战略(Low),结果表明低成本战略的系数为0.58>0.5,并在0.01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进一步说明,低成本战略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模型2的R2以及adj.R2的值为0.394和0.317,分别大于模型1中0.285和0.208,说明加入低成本战略(Low),使得模型的拟合度更高。因此,实施低成本战略公司的效率值未达到有效的原因在于:战略目标未实现。企业需要加大低成本战略的实施,追求规模经济,降低运营成本,加强内部整合,集中有限的资源专注于核心业务,实现高水平的绩效目标。从表6中可以看出,模型1和模型3的F值分别为10.855、11.587,显著性水平Sig.都为0.000,说明回归方程是显著的。模型3与模型1相比,多加入了差异化战略(DiFF),结果显示差异化战略的系数为-0.55,并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更加说明,差异化战略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所以,实施差异化战略公司的绩效水平不高的原因在于:战略选择不合适。企业不能完全依赖差异化战略,追求过度差异化,在满足顾客差异化需求的情况下,需要对企业资源与差异化战略的匹配程度进行分析研究,注重成本控制。

4研究结论与建议

4.1研究结论本文以38家汽车制造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2011-2013年间的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区分两种基本战略的基础上,利用Dea模型和多元回归分析测算其绩效水平,判断竞争战略与绩效是否匹配以及不匹配的原因。结果显示:(1)32%的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选择低成本竞争战略,68%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选择产品差异化竞争战略。(2)高达90%企业的竞争战略与其绩效水平不匹配。(3)低成本战略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说明战略目标未实现是实施低成本战略公司未达到Dea有效的原因。(4)差异化战略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表明实施差异化战略公司的绩效水平不高的原因在于战略选择不合适。

4.2建议我国汽车制造业公司应及时调整战略,制定有效的战略规划。差异化战略企业在追求异质化战略优势的同时,应当充分了解自有资源的承载力,注重成本控制,还应该避免无意义差异化和过度差异化;现有采用低成本战略企业应进一步扩大规模,在合理的规模水平下发挥报酬递增效应,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保证战略有效实施,提升其经营绩效。

参考文献:

[1]GregoryC.Dess,peterS.Davis.porter,sgenericstrate-giesasdeterminantsofstrategicgroupmembershipandorganizationalperformance[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84,27(9):467-488.

[2]KumarK.,SubramanianR.,YaugerC..pureversushy-brid:performanceimplicationsofporter,sGenericStrate-gies[J].HealthCaremanagementReview,1997,22(4):47-60.

[3]RichardS.allen,marilynm.Helms,Samuela.Criticaltacticsforimplementingporter’sgenericstrategies[J].JournalofBusinessStrategy,2006,27(1):43-53.

[4]王铁男.竞争优势:低成本领先战略的理性思考-沃尔•马特与邯钢保持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J].管理世界,2000(2):189-196.

[5]郑兵云,陈圻,李邃.竞争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1,23(7):101-107.

[6]KooC.m.,KohC.e.,namK.anexaminationofporter'sCompetitiveStrategiesinelectronicVirtualmarkets:aComparisonoftwoon-LineBusinessmodels[J].inter-nationalJournalofelectronicCommerce,2004,9(1):163-180.

[7]刘睿智,胥朝阳.竞争战略、企业绩效与持续竞争优势[J].科研管理,2008,29(06):36-43.

[8]雷辉,欧阳丽萍.基于CFa-GRa的竞争战略绩效综合指数构建及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3,(01):29-36.

[9]wrightp.t.,Krollm.,tuH.,Helmm.GenericStrate-giesandbusiness’sperformance:anempiricalstudyofthescrewmachineproductsindustry[J].BritishJournalofmanagement,1991(2):57-65.

[10]parkerB.,Helmm.GenericStrategiesandFirmper-formanceinaDecliningindustry[J].managementin-ternationalReview,1992,32(1):23-39.

[11]SpanosYe.,ZaralisG.,LioukasS.Strategyandindustryeffectsonprofitability:evidencefromGreece[J].Strate-gymanageJournal,2004,25(2):139-165.

[12]韵江.竞争战略新突破:来自低成本与差异化的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3(2):90-96.

[13]曾凡琴,霍国庆.‘夹在中间’悖论[J].南开管理评论,2006,9(3):67-72.

[14]徐万里,吴美洁,黄俊源.成本领先与差异化战略并行实施研究[J].软科学,2013,27(10):45-49.

大数据分析战略篇4

制定正确的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是研究和制定正确市场营销决策的出发点。计量营销战略主要指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可计量性,就是采用计量的方法和思路,来确定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将企业市场营销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计量化,用可度量计算的指标和具体数据来确定并实施市场营销的战略规划计划。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今天,基于营销在企业经营中突出的战略地位,它与产品战略组合并称为企业的基本经营战略,对于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的实施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对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企业。

市场营销的经营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计量营销的战略思路,确定涉及企业营销战略的两个主要内容:一是确定企业目标市场的选择及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的指标,以及达到这些指标所必须的投入;二是确定市场营销组合的策略以满足目标市场需要的相关计量内容和计量方法,并据此预测和精确计算出市场营销投资回报(Romi),为企业经营的战略实施和实现服务。计量营销战略思路的确定必须兼顾营销战略的特性与计量分析控制的特性,以目标市场的需求为核心,以营销组合为基础,对市场营销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步骤都做出精确的预测,明确阶段性战略目标,并对目标的实现与否进行精准的核算。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以确保市场营销战略目标的实现。

计量营销战略框架,是将计量营销战略所包含的各个关键环节和内容,按其相互间的关系及流程顺序而加以组合安排的逻辑构成和过程。这个框架包括几个关键环节和内容:计量营销的战略目标;确定可计量化的内容及其指标;收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分析计量数据;检查与衡量目标是否实现;根据计量结果提出决策建议与新的战略目标。从图1可以看出,这个框架所反映的是一个不断循环变化的战略决策过程。

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制定符合自己需要的计量营销战略框架,其本身就是一个战略决策的过程。具体说来,计量营销战略框架的制定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明确计量营销的战略目标、确定可计量内容及其指标、收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获取顾客信息资料、分析计量数据、衡量目标并提出建议。

明确计量营销的战略目标

明确目标是计量营销战略框架中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计量营销战略目标必须符合并且服务于公司的总体经营战略目标,因此,营销管理人员必须十分熟知本公司的总体经营战略目标、公司各个相关功能和职能部门的战略目标以及市场营销的各个阶段的战略目标。计量营销的战略目标必须能够明确度量,具有现实性和具体性,并与公司各个职能部门以及营销的阶段战略目标相衔接。

比如在计量营销战略中,值量比是一个常用的企业营销战略目标,它计量的是公司或公司的某类产品,在某一特定时间点占市场总利润额的大致份额,与公司或公司某类产品的成交金额占市场总成交额份额的比率(见公式1)。

对任何公司而言,值量比都具有早期指导作用,以便公司尽早处理需要改善的地方。市场营销人员可以使用该指标有根据地调整市场营销计划。假如值量比低于100%,则市场营销需要重新审视定价、改进感知价值,同时也要考虑改变产品使其与市场需求更为一致。假如值量比高于100%,很可能象征着公司在市场中的领导地位,公司的市场营销便有机会以公司的有效业绩来增进销售业绩。因此,企业在制定计量营销战略目标时,通常应该将此目标定在100%或以上,至于具体定为什么,需要根据企业的全面需要和市场条件而确定。

确定可计量内容及其指标

在目标设定之后便要确定计量的内容和指标,将各项需要量化的数据规定好,以便在实施的过程中具有一个可度量的标尺。由于市场营销是企业经营实践过程中最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功能和职能之一,牵涉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可供计量化的内容多达一百多项。在制定计量营销战略时,营销管理人员必须将一些最主要的营销活动内容计量化,并对这些计量在营销活动的各个关键环节制定出相应的指标以便分析和应用。至于计量哪些内容,各个企业的营销管理人员应当根据本企业经营战略的需要,以及具体的营销战略规划而确定。我们建议企业在制定计量营销战略时,确认十余项主要计量内容或项目为好,比如营销投资回报率、市场份额等重点计量内容,以便集中把握处理。

比如,对于营销人员而言,怎样更有效地测量顾客的可获利性,以及如何解释和说明与顾客相关的那些支持性活动的投入,都必须进行计量分析。对此,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就提出了著名的平衡计分卡方法,他曾对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核算进行了大量研究。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方法主要用来帮助公司管理层测量在客户支持过程中所产生的间接成本。

卡普兰提出,由于实施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方法本身所具有的挑战性,包括实行该核算方法的成本,以及运营的复杂性,一些公司在应用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方法计量成本方面,遭遇到一定的困难。为此,他提出了时间驱动的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核算制,主要计量两个因素:每部门每小时花在顾客、产品或者与服务相关之活动方面的成本,以及用于从事这些活动本身所需要的具体时间(以小时为单位)。

我们以某数据库公司为例来解释时间驱动的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核算制。该数据库公司销售企业用软件帮助顾客解决一些操作中的问题。软件通常只是解决公司运营问题整体方案中的一部分,其他还包括诸如技术支持等服务内容。如果技术支持每小时花费120美元,服务一个顾客所需要的时长为45分钟,则总花费为90美元(见公式2)。

时间驱动的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核算制,可以让营销人员认识到在实行定价战略和差异化战略上所花费的间接成本。因此,卡普兰提出的计量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公司揭晓过去所不明确的顾客可获利性低的原因。比如,顾客购买产品的数量增加,并不意味着利润也在增加,因为服务顾客所需要的成本可能也在增加。再比如,公司为了影响顾客不去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而在原有产品上添加了更多具有吸引力的特征或者服务,如果相应上升的产品价格不能覆盖为了支持增加的特征或者服务而产生的成本支出,结果就只能是降低可获利性了。

为了理解顾客的可获利性,对固定成本的认识非常重要,但不是全部。时间驱动的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核算制,是一种能够识别各种创造顾客的活动所需要的特定间接成本的有效方法。诸如此类的计量内容和指标分析,在计量营销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需要营销管理人员认真对待。

收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

计量与数据密不可分,事实上任何形式的计量或计量运算和分析都必须在一定的数据基础上进行,计量的过程也是收集数据的过程。建立一个有效的数据库系统,对计量营销战略的任何环节都非常重要。拥有正确的、系统的和完整的数据,以及对数据的恰当分析方法与分析模型是精准计量营销的前提。

在欧美等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大型企业在数据库的建立上已经先行一步。当前在中国国内,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利用数据,但是从整体上看,企业对数据库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对数据的整合处理更处于起步阶段。

对计量市场营销战略而言,建立数据库是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可以说没有数据库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计量营销。在计量营销比较广泛的美国,各种营销机构都非常重视数据收集和数据库建立。同任何经营活动一样,组建数据库首先需要确定目标。不同的产品营销面对的消费者显然是不同的,收集消费者信息的途径当然也可能不相同。

比如,包装食品的消费者信息通常通过赠券、抽奖、派发保证卡和调查等方式获得。企业对这些信息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统计分类并存入数据库之中,然后根据市场营销和其他经营活动的需要,再把相关产品和服务等关键信息通过一定的途径定期传送给有关人员,以充分发挥数据库在计量营销战略中的作用。

如何搜集到正确有效的数据也是推进计量营销战略的一个关键点。然而,在中国,许多行业根本就没有记载详细的销售数据,甚至有些数据是人为整合而成的,因而很难反映市场的实际情况。对计量营销人员而言,若数据本身质量存在问题,则分析的结果自然就不会准确,更谈不上对具体营销的指导。

数据的收集需要认真严谨的态度,不可造假。利用已有的数据来建立数据库并不断完善,有利于企业了解顾客的各项需要。比如亚马逊根据顾客购买产品的记录,建立自身的数据库,然后根据顾客的需要推荐相关产品,以达到营销的目的,这便是数据的重要的应用之一。

获取顾客信息资料

如前所述,实行计量营销战略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一个完整的、有效的数据库系统。营销机构的数据库所包括的内容应该很多,但最为重要的则是与公司顾客相关的各种数据。因此,在确定了计量营销的战略之后,计量营销人员必须首先通过合法途径有效地收集整理顾客信息资料。顾客信息资料数据收集方法可以有多种,但我们将其高度概括为两种:直接法与间接法。

所谓直接法就是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获取顾客的相关信息,通常主要有三种途径。

一是通过发行会员卡来了解顾客信息。顾客的档案及每次在商店的消费记录通过贵宾卡输入计算机系统,并由计算机累积储存。

二是通过企业的销售系统、销售记录或管理系统等来了解。比如通过企业内部的poS系统(通过自动读取设备在销售商品时直接读取商品销售信息,并通过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系统传送至有关部门进行分析加工以提高经营效率的系统),它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顾客购买的商品种类、数量、单价等方面的信息。

三是通过设立专门的顾客服务机构,比如顾客关系中心等来收集顾客信息。直接针对顾客进行实地调查或访谈也是许多企业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方式。

所谓间接法是指企业通过外力来获取顾客信息。间接法数据收集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委托专门机构,比如市场调查公司、咨询公司等,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调查等方式进行市场调研来收集顾客信息。广义上说这也是一种直接法,但由于是雇佣其他机构所作,我们姑且将其归入间接法。另外一种途径就是通过查阅公开资料,比如报刊杂志,政府的有关统计资料等来了解掌握与公司业务有关的顾客信息。

作为资料数据收集方法,直接法和间接法都是有效的方法,应用得当可以相互弥补。由于直接法是企业通过自身直接了解顾客,因此往往更贴近现实,可信度更高。但这一方法也有一定的缺陷,应用直接法只能对企业的现实顾客进行观察和研究,却很难了解到企业潜在顾客的情况,而使用间接法获取顾客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这一缺陷。但间接法往往涵盖面比较广泛,难以针对企业的具体营销状况进行深度分析,因此必须参照应用直接法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

在组建数据库时,定义目标消费者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特别是在使用间接方法时更应该对目标消费者有明确的判定。收集到消费者资料后,计量营销人员要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料数据进行认真的筛选,这个过程有点像传统营销中的细分市场。它的基本要求是筛选出有需求、同时有购买力的消费者。往往在名单收集过程中与消费者有了初次接触后即可以选择时机登门拜访,以增加消费者的兴趣和信任程度,然后直接针对这些消费者进行必要的促销活动。

在收集整理与顾客有关的信息资料数据时,有两个问题需要提醒注意。第一,要尽力避免不加选择地收集储存顾客信息资料数据。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有许多公司在建立顾客信息数据库时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认识,即以为有关顾客的信息资料项目收集储存得越多越好,其实未必。中国古语说得好,过犹不及,我们在收集、整理、储存顾客信息资料数据时,应当只收集储存那些与我们的业务有关的信息,而不是什么都要收集。第二,一定要注意相关的法律问题,凡是法律不容许收集的顾客信息,无论对公司的业务发展有多么重要也不该收集。我们建议凡实行计量市场营销战略的营销机构,在建立数据库之前,必须先制定相应的顾客隐私保密制度,以免顾客隐私信息泄露,给公司带来损失。在美国,营销机构因为顾客隐私信息泄露而招致法律诉讼的案例很多,我们必须非常谨慎。

分析计量数据

在技术发达的今天,建立一个系统有效而且完整的数据库,技术本身已不是关键,而如何利用好数据才是计量营销的核心。数据分析过程需要基于历史数据作出对未来策划的指导,而国内的大部分企业尚未建立起自己完善的历史数据库。这意味着,在精准营销计量方面,国内大部分企业还有不少功课要做。这也是国内企业和百事这样的跨国公司的差距之一。计量市场营销人员对相关的关键信息,包括折扣促销信息、新产品活动信息、新的服务信息、与消费者有关联或对其有帮助的个性化信息等等,必须加以量化分析处理,并分门别类予以储存,方能使得数据库发挥作用。

有的公司数据库十分强大,功能齐全。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顾客数据库就能精确列出每个顾客的家庭居住的地理性置、心理特征、电器购买历史记录等。营销人员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便能够基本确定曾在本公司购买洗衣机的顾客中哪些人将要更新洗衣机了,还可以根据顾客购买家电的记录分析推断哪些顾客会对公司新近推出的录像机感兴趣,从而给这些顾客介绍公司的新产品并鼓励他们购买。此外,营销人员还可以通过对信息库资料的分析研究找出公司过去的大买主,并以赠送礼物卡和优惠券等方式,鼓励和吸引这些顾客的再次惠顾。

数据分析需要结合行业经验和对市场的了解进行动态分析。欧美等国的一些营销机构对市场信息的分析模型已经成型,而且非常有效。但他们的分析模型不能照搬到中国。在中国,计量营销人员对数据的分析必须融合到中国的独特市场环境之中,同时要考虑到中国的经济运行机制依然处于被改革的状态,中国市场的变化非常大,因此我们需要动态地看待有关数据。

衡量目标并提出建议

在对计量数据进行分析后,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对照之前所制定的战略目标及其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检查与衡量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市场营销管理人员还必须对实现和未实现的目标指标进行具体的相关分析,以确定之前所制定的战略目标是否科学、可取。如果目标已经实现,说明企业的计量营销战略目标设制得当,且战略实施过程也符合战略要求。如无法实现,则需要分析问题出现在哪里,比如是否战略目标制定得过高,或者战略措施不够得力。总之要针对既定的战略目标进行认真分析,不断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计量营销战略框架制定与实施过程,是一个反复循环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经营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发展战略。iBm从之前的硬件到现在向服务方面的转型,就是不断根据市场需要提出建议和新目标,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果固步自封,不思进取,那么企业只会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

如何让市场营销更富效率,一直以来是企业最关注的经营管理焦点之一。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当代国际国内市场营销环境下,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制定并实施市场营销战略。美国的一项关于经济衰退期间企业经营状况研究的结果表明,那些在市场上处于领导地位的公司,在其他公司削减营销投资之时,却反倒加大对市场营销的投资力度,并取得了非常高的回报,究其缘由,在于企业制定并实施了计量营销战略。

大数据分析战略篇5

关键词:战略创新;中国化妆品产业;战略创新组成;战略创新定义

一、引言

战略创新研究始于80年代(Drucker,1994)。(Koh&wang,2012)认为战略创新对企业的业绩有显著影响。Lee和olson(2010)认为,战略创新是用新的方式处理老任务,是一种更为改良的方式。企业通过改变游戏规则,利用变革的途径解决商业中的巨大挑战,那么战略创新也可以创造新市场空间(mootee,2013)。战略创新被认为是创建策略,提供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新进程,以提高增长,改变游戏规则,为企业创造产生新的价值。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每个产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陷入劣势的企业应分析它们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并尝试创新,以寻求另一个特有的市场空间。面对创新,传统的战略模式正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传统的运作模式也已无法满足企业生存的需要。

战略创新对于重塑商业模式和现有市场必不可少。改变游戏规则,战略创新可以创建新的市场,而不是同竞争对手在同一游戏中竞赛。此外,战略创新被认为可以克服常规,发展新的"业务"、创建新的市场空间。pan(2012)认为,应用战略创新,企业可应对外部环境和内部变化,实现持续增长。在现代竞争环境中,战略创新的重要性也已被广泛的验证。许多产业在中国市场面临激烈的竞争。全球化已经改变了这些企业的环境。这些产业需要根据自身所在产业环境重组资源。因此,创新能力成为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将着重于研究在中国市场中化妆品行业的战略创新的组成。

二、文献阅读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文献讨论战略创新(Bertrand&Laurence,2006;Lin,2008;Goodman&Dingli,2013)。战略创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创造竞争优势的手段(afuah,2009)。战略创新也是一种企业用于成功地快速攻击现存的行业领导者,从而创造竞争优势的方式。markides(1998)在其研究中指出战略创新用于改变游戏规则,创造新的市场,而不是比其他竞争者在同一游戏中竞争。elenkov,Judge和wright(2005)认为,竞赛中的领先者是那些传统市场方式进行了良好设计的企业。martin和michael(1994)认为,许多行业在成熟市场竞争,管理者或多或少有了听天由命的的心态。Rangan和Bowman(1995)认为,企业通过战略创新,对外部环境和内部变化进行响应,可实现持续增长。战略创新,企业可以用新方法对客户提供体贴入微的服务。对于战略创新,企业也需要通过多种练习的适应规律变化。

研究人员更认为战略创新是一个包括不同的事件和过程的词汇。Keathley(2013)认为战略创新是包括不同类型的创新,可以是企业里新的产品或服务,新的结构或管理系统,新的生产工艺技术,或新的计划或方案,过程等等。Varbanova(2013)认为战略创新能成功地匹配企业需求与环境的变化,它可以是新的思路,流程,技术和服务等等。通过对以往发表的文献进行查阅,本研究共找出19种类的战略创新。表1列出了这19种战略创新,其作者和在文献中对这些战略创新类型的解释。

在中国市场的化妆品产品大约有20000种。除此之外,还有约154万个美容院。然而,大多数本土化妆品企业都是中小企业(Ronald,2002)。在中国化妆品销售市场上,外资企业占优势,80%的本土企业只占有约20%的市场。同外资企业相比,这些企业竞争压力更大。由于缺乏本土的大型化妆品企业和著名品牌产品,中国的化妆品市场吸引了海外投资者的兼并和收购(Cho&Vladimir,2005)。通过加重投资,快速地进入市场,推出自己的品牌,外企从而占领了大部分中国化妆品市场。外企化妆品的品牌比国内产品较为高端,但国内大部分企业并不想仅仅将自己的销售渠道卖给外企,随着中国对外了解的越来越多,国内许多企业希望开始着手研究这些问题(Stevenson,2011)。

三、研究方法

基于文献查阅得到的战略创新19种类型作为本研究的19个变量。在本研究中,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五分量表法(Vijay&Rakesh,2008)。战略创新的类型分值从5到1表示人强烈同意到强烈反对。调查问卷主要通过电子邮件发出。问卷中的题目包括这19种战略创新类型,调查受访者企业中使用战略创新的类型。战略管理经验少于五年的未包括在调查受访人群中。受访者被要求找出企业应用的主要战略创新类型,问卷取2008年、2009年及2010年的三年平均分值进行分析。

因为探索型因子分析主要用于在未知结果的情况下,探讨一组观测变量可能的潜在因子结构(Chua&morris,2009),所以本研究利用探索型因子分析确定潜在因子结构,分析提取战略创新的组成。19种战略创新的类型――即19个变量之间潜在关系被检测,目的是对变量进行分类和减少变量的数目。

据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所报道,2008年中国大约有4000家化妆品制造商,所以这4000家企业是研究的目标群体。引导测试数据从30名受访者中进行收集。收集的变量包括19项战略创新类型,结果发现,克隆巴赫系数为0.71,这表明由于规模的可靠性高于普遍接受的最小值0.70,引导测试可靠。

四、数据分析

Rajagopalan和Spretzer(1996)认为,变量的数目,样本大小的比率可以是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的范围为2:1至20: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邮件回应率为31%,53%的受访回应者有丰富的战略创新经验。因此,调查结果是基于可靠的受访者(在这个行业工作5年以上),并可以认为这些可靠的受访者已经理解他们公司的战略创新实践。

调查问卷的可靠性检查依赖于克隆巴赫系数。本调查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值表明,该调查表的规模可靠性是可接受的(Hairetal.,2006)。战略创新19种类型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因子分析的合适性也是满足的,因为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具有统计学显著性(Sig=0.000),这个结果满足了相关性,表明这样的数据适合因子分析。在本文中,仅考虑特征值等于1或大于1的的因子。根据特征根标准或特征值大于1,本文共合成萃取了四个因子:因子1、因子2、因子3、因子4,这四个萃取的因子在本研究中共占总方差的61.28%,并且,这19种战略创新的因子负荷总量超过其相关因子的41%。

根据其内在相关战略创新类型的情况,因子1被命名为“新市场的创建”,因子1共包括表1中的五种战略创新类型,分别为:兼并和收购,营销创新,渠道创新,联盟和合作,以及销售创新。这五个变量可以帮助公司拓展新市场。通过因子分析,也证实了创造新的市场是在中国市场的化妆品公司战略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子2命名为“产品价值增加”,包括表1中的5个战略创新类型,分别为:材料创新,产品创新,研发,技术创新和包装创新,也验证了现代化妆品产品的制造涉及了研发步骤,技术和材料创新步骤。对高科技产品需求的增加,刺激了产品创新,并对化妆品公司已变得至关重要。客户对由新材料制成的高品质的产品有兴趣,高品质的产品也吸引更多的客户购买。

因子3是与“瓦解竞争”,共包括表1中的5个战略创新类型,分别为:外部物流创新,运营创新,沟通创新,内部物流创新和基础设施创新。企业的基础设施是企业的基础,外部物流和内部物流是企业创造新业务的必要步骤。新的沟通方式使客户和员工更好地了解企业。瓦解竞争使创新者在某种程度上偏离其所在行业的现有结构,并采用全新的游戏规则的方法。

因子4为“服务价值增加”包括表1中的4种类型,分别为:采购创新,人力资源创新,服务创新和财务创新。服务环节增加了化妆品产品对客户的价值。化妆品并非生活的必需品,所以良好的服务和耐心的工作人员可以吸引顾客再次光临化妆品店。财务创新可以为企业和他们的客户带来更多的价值。此外,良好的服务也离不开人力资源支持和企业财务的支持。

因此,通过对战略创新应用因子分析,得出四种战略创新的关键组成:新市场的创建,产品价值增加,瓦解竞争,和服务价值增加。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在中国市场化妆品产业的数据采集基础上,战略创新可以定义为:战略创新往往会创造新的市场,通过减少竞争,提高了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

五、结论

本文针对某一特定产业进行研究,例举了对中国的化妆品产业如何进行分析,并对该产业采用的战略创新类型进行研究,目的是通过这些数据分析战略创新在该产业数据基础上的组成,使战略创新的定义有基于数据分析的基础,并更易于该行业的企业理解。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本文研究的战略创新的19种组成成分被合并萃取成创造新的市场,产品的价值增加,瓦解竞争和服务价值增加,并在中国化妆品产业的数据采集基础上对战略创新进行了新的定义。

利用比较研究对战略创新进行研究可能会得到不同范围的其它观点。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展到其它国家的化妆品行业,并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仅对战略创新的19种类型进行分析,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可能还有其它的类型未被分析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对更多的战略创新类型进行分析;也可对战略创新对企业绩效方面(如盈利能力和增长方面的效果)在今后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选取特定产业对战略创新进行分析,有助于此产业根据行业具体情况对战略创新进行理解,从而得到更好的应用。今后的研究也可基于其它产业或地区产业的分布,对战略创新做出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Huang,D.S.advancedintelligentComput-ing.theoriesandapplications.6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telligentComputing,2010:18-21.

2.Stuart,e.J.ChannelinnovationFortheRestofUs.JournalofBusinessStrategy,2010,31(5):65-66.

3.terziovski,m.innovationpracticeanditsperformanceimplicationsinSmallandmediument-erprisesinthemanufacturingSector:aRes-ource-basedView.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10,31(8):892-902.

4.Zhu,Y.Lynch,R,andJin,Zh.Q.playingtheGameofCatching-up:GlobalStrategyBu-ildinginaChineseCompany.asiapacificBus-inessReview,2011,17(4):511-533.

5.储东涛.论江苏应深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现代经济探讨,2013,(4).

6.黄丽秋.我国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发展研究.商业研究,2006,(21).

7.陈红儿,丁轩,丁栋虹,李勇辉.企业扩张方式战略选择研究.管理世界,2004,(2).

8.颜光华,林明.外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探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4).

9.刘东华.企业战略的动态能力构建研究.天津大学学位论文,2010.

10.王雪利.超强竞争环境下战略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天津大学学位论文,2007.

大数据分析战略篇6

[关键词]Stia 语义关联 战略情报 技术信息 专利分析

[分类号]G350

1 引言

自赵凡在《国外咨询情报机构战略情报分析方法比较研究》一文中提到“战略技术信息分析法”以来,这种新颖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引起了国内情报界研究人员的关注。此方法的提出最早出现于2003年加拿大科技信息研究所(CanadainstituteforScientificandtechnicalinformation,CiSti)开展的技术竞争情报业务,综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来看,目前对技术型企业的战略研究主要集中在竞争情报分析,其侧重点在于企业专利分析方法的研究,但是面对庞大复杂的专利信息,需要一种更加智能化、可视化的分析方法,由此笔者提出基于语义关联分析的战略技术信息分析方法的构建设想,突出表现在对企业专利和商业信息的分析和挖掘方面,为深入挖掘技术信息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2 语义关联的基本思想

语义关联的基本思想来源于语义网,其核心是语义之间的关联分析和数据挖掘。Bemers-Lee最早提出了语义网的定义:“语义网包含了文档或文档的一部分,描述了事物间的明显关系,且包含语义信息,以利于机器的自动处理”。同时他提出了语义网体系结构,包括基础层、句法层、资源描述框架、查询和本体层、逻辑、验证及信任层,其中以本体层为核心。语义网依赖于XmL、RDF和ontology三大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引导人们进行语义层次上的信息分类、信息标引、信息索引、信息整合等方式的信息组织,实现一个有序的信息空间。

语义关联实际上是语义网上实体之间的语义联系,信息的关联是通过描述信息的元数据的语义关联来实现的。从情报学角度理解ontology这一概念,它定义基本词汇及其关系,组成主题领域的词汇表以及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规则体系,包括对象、属性和关联。其中“关联”则代表实体对象之间存在的关系、联系,包括概念定义、等同/同义关系、层次关系、相关关系等。这些关联将本体有机地连接成为一个具有语义的整体。

语义关联应用的特点有:①应用的多维性。语义关联应用包括多方面,从基于语义关联的个人信息管理,到基于语义网的企业知识管理,这些应用都力图通过利用语义网技术提高管理的效能。②应用领域的广泛性。语义关联的应用涉及多个领域,例如在教育领域、医学信息、服务和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等。③语义关联应用所提供的服务层次有所不同。有包含基于语义关联的查询扩展方法;也有提供基于多agent的主动服务。可见,如果将语义关联的分析与竞争情报分析相结合,将更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3 战略技术信息分析法

3.1 概念的由来

战略技术信息分析法最早始于2003年加拿大CiSti开始开展的技术竞争情报业务,从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转向提供信息和情报服务。笔者以strategicteeh-nicalinformation(Sti)和strategiclechnicalinformationa-nalysis(Stia)为关键词,通过webofScience进行检索得出,turney通过加拿大nRC机构发表的文章详细说明了语义关联和潜在语义分析的方法及运用,为语义关联和Sti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Guenect于2010年在数据科学杂志上初次提到Sti,他认为“传统的信息检索是通过布尔逻辑的语义查询,包括关键字、标题、作者名、机构名等,已经无法满足现有信息查洵,并提出meVa方法对中国在战略技术发展和竞争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学者中仅赵凡提及此方法,可见国内的Sti理论研究尚未形成体系,研究水平与国外相比有一定的距离。

综上,笔者认为,为技术竞争情报提供服务和制定战略的情报研究方法称为战略技术信息分析(Stia),该方法作为技术竞争情报服务的一个旗舰产品,利用独特技术和从专利和特殊科技与商业信息数据库中搜集的商业信息,帮助决策者确认研发项目和将公众的技术投资转化为企业财富的发展战略的潜在价值。

3.2 分析过程

在oCLC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基于数字信息流的信息分析模型,阐释信息环境下信息流高复杂、完全交互的特性。同时,建立一个专利分析平台,采用Foeust的产品来进行,对专利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其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检索模块、引用模块和分析模块。

3.2.1 检索模块作为wisdomainFoeust系统的基础,检索模块通过标准的浏览界面进行专利的检索、浏览和组织。数据库包括家族数据库和专利权人数据库,专利数据包括US、Jp、ep、pCt和inpaDoC,检索界面使用户利用高级用户查询或者检索查询,如关键词、专利号等,如图1所示:

3.2.2 引用模块作为Foeust的组成部分,引用模块覆盖了所有引用某一项专利的参考文献,并且展示了文献引用关系来帮助用户:从现有的专利中发现新的收入途径、确定处理意外的专利侵权诉讼的方法、寻找外部的商业合作者、规避风险、建立防御性计划。引用模块中有三种分析方法:前向分析、后向分析和间接分析,如图2所示:

3.2.3 分析模块为了满足专业需求,分析模块利用各种功能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包括文本挖掘分析、高级可视化、灵活的文本管理等。

3.3 特点及应用

战略技术信息分析方法建立在专利分析法基础之上,其特点有:①目标更加明确,主要为企业决策者制定战略,创造潜在价值。如加拿大CiSti通过战略技术信息分析,公司得到发展战略的潜在价值。②内容更加全面具体,不仅包含企业专利信息,还包含商业信息数据库中搜集来的商业情报。例如,我国三一重工始终强调以专利技术为先导,2004年在工程机械行业建立了第一家知识产权战略平台――知识产权信息港(中外专利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外标准数据库),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信息,加强专利分析和研究国际竞争对手技术发展动态,走在国内同行前列。③分析工具多样,检索效率高。包括投资组合和风险评估等工具。如应用专利分析比较海峡两岸渔业技术发展趋势,运用专利数据库,通过检索、判读、分析,探讨两岸渔业技术领域发展、研发重点及主流技术,为未来两岸企业合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4 基于语义关联的Stia的分析方法

4.1 语义关联分析Stia的必要性

面对纷繁复杂的专利信息与商业情报,战略技术

信息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使检索更加智能化和规范化,笔者提出从语义关联的角度来分析战略技术信息。此方法借助引文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语义关联模型,结合技术信息(如专利和商业情报)问的语义关联分析来开展技术发展预测和战略规划。从语义关联的视角来看,战略技术信息分析的流程需要更加有序化和可视化,通过将两者相结合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潜在信息,使检索结果更加全面和精确,最大限度地分析出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

4.2 基于语义关联的Stia的分析方法的组织框架

基于语义关联分析的战略技术分析方法组织架构由三部分构成:①数据层。该层主要由基本数据库和web信息资源组成,包括所有搜集到的中外专利信息和商业信息,组成基础数据库、专利数据库和知识库等,还负责对这些资源进行预处理,从中抽取出元数据,以利于资源的语义描述并进行标记。②逻辑层。主要包括语义匹配、语义描述和语义互操作三个模块。语义描述主要是对数据层提供的众多资源在RDF中从语义上进行分析和描述,明确资源的概念和属性及其他资源问的关系,建立领域知识,并将其处理过的资源存储在知识库中,然后移至ontology实体;语义匹配负责将用户需求与存储在知识库中的知识资源进行匹配,找到与需求相关的匹配结果;语义互操作负责从语义方面对异构资源和系统进行整合,通过语义关联识别和计算得到相关联的结果以满足专业需求,并利用各种功能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包括文本挖掘分析、灵活的文本管理、高级可视化等。③应用层。主要负责整理语义关联检索出的结果,借助竞争情报手段将检索的关键技术信息转化成为有用的战略信息,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情报。如图3所示:

4.3 基于语义关联的Stia的分析方法的分析流程

笔者设计了基于语义关联分析的战略技术信息分析过程,如图4所示:

过程分为5个步骤:①检索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和资料。首先研究技术信息的具体特征,根据技术主题确定关键词,然后通过查找中国专利、国外专利和科技文献,包括全文期刊数据库、各领域专项的专利数据库、年度报告等,把搜集到的文献进行分类。其中语义结构由各“语义领域”组成,又称为“语义tag”,以tag的命名来重新组织各领域。②引文分析高频词汇。根据整理的文献被引情况,对抽取的关键词进行扩展查询,采用引文分析法进行高频词汇的分析,可以通过扩大同义词、近义词方式进行检索,再次分析技术信息的关键词和关键人名。③推导线索,二次检索。为了跟踪某一技术的发展,及时了解该技术领域新出现的专利而收集技术资料,定期检索追溯检索日之后公布的该技术主题的专利文献。根据核心作者与核心技术之间的比较与分析,找出掌握关键技术的发明人,对该作者的相关研究进行反复查找,经过多次检索和分析来确定检索结果。④内容分析,寻找逻辑关联。涉及专利文献中与技术特征相关的概念、术语、属性等知识单元的识别和抽取、知识单元相关性测度、专利文献聚类、技术特征主题聚类、技术领域知识库构建等。将检索结果合并形成文件表,并寻找其逻辑上的相关度和相似度,通过语义关联计算出信息之间的关联度。⑤技术信息的可视化分析。将技术信息以直观的图表格式显示出来,例如专利地图、技术演进图等,最终得出该领域在核心技术上的发展趋势,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可靠的商业价值。

4.4 应用举例――Lexisnexis公司

著名数据库Lexisnexis公司自2009年推出“透明专利研究语义搜索技术”以来,陆续公布相关研究成果,如语义搜索pureDiscovery、patentoptimlzer等技术,旨在为用户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查询。2011年4月,宣布推出一个创新型的语义搜索“大脑”束完善其知识产权(ip)的产品研究。下一代的语义检索技术将转变为基于多概念语义结果的检索,将大大提高研究人员专利查询的效率,同时增强企业在战略技术上潜在的竞争能力。

Lexisnexis公司的数据库收录美国专利商标局专利索引和超过250万elsevier期刊文章,还包括US、Jp、ep、pCt和inpaDoC等专利数据。其解决方案包括patentoptimizertm和totalpatent。等。如图5所示:

由图5可以看出,根据语义检索技术信息库中的某一专利,可以得到此专利的全部信息和相关信息。从技术发展的时间维度来看,其目标主要包括:①通过语义搜索,可以使检索得到更全面的相关概念,有力地提高科研人员检索专利的查全率和查准率。②可以提出审查慨念及分配重要程度,消除不需要使用的概念,甚至可以添加自设的概念,形成一个动态匹配过程。③通过运行语义搜索,可以使用语义或布尔检索缩小其检索范围,运用潜在语义分析(LSa)来保证检索结果的关联性,从而进一步挖掘潜在的、有价值的信息。由此看来,基于语义检索的技术信息分析即将得到初步实现,相信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5 结语

大数据分析战略篇7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体现在它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事务中能否具有话语权的基础,它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1]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首先需要政府推动,需要在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技术投入等方面得到有效支持。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建立或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以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相对成本的降低为目标的产业。[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符合市场规律,根据区域的比较优势、未来市场需求、技术发展趋势等合理规划、科学决策。因而,战略新兴产业的选择需要摆脱政府决策的主观性,同时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和区域经济特点。2012年至2014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10.1%、8.9%、4.9%,全省宏观经济形势严峻、下滑明显。究其原因,除受到全球经济疲软等外部影响外,山西省经济结构不合理是造成经济下行的内生原因。2001年以来,山西省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攀升;其中,采矿业占第二产业比重由2001年的29.3%,上升至2012年的62.9%。2012年以后,我国经济进入以创新驱动取代要素和投资驱动的“新常态”,对传统工业产品需求疲软,致使山西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扭转山西省经济下行趋势的关键是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优化产业结构。因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发展对于山西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将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根据对现有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可以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与评价常用方法主要包括:区位熵分析、层次分析法、Bp神经网络模型、weaver-thomas模型、因子分析。区位熵是用来测度一个地区生产结构中某行业与全国水平相比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常用来判别产业集聚存在的可能性。区位熵越大,则说明该产业的比较优势越明显。[3]层次分析法常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标权重的确定。肖艳(2012)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4]Bp神经网络是人工神经网络中的一种,是按误差逆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模型。敖永春(2012)采用Bp神经网络对重庆市战略新兴产业选择进行了研究。[5]贺正楚等(2011)采用weaver-thomas模型研究湖南省战略新兴产业选择问题。[6]因子分析是一种数据简化技术,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寻找能够起决定作用的公因子,然后将每个变量用公因子的线性组合表示,借此体现原始变量和公共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计算出几个主要指标的权重,并依照公共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对样本进行综合评价。[7]较其他几种方法,因子分析法具有操作简便、结论客观准确等优点,目前相关研究多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因而,本文选择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研究。

三、因子分析过程

(一)研究对象

目前,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周晶(2011)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02)和《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标》(2006)编制了战略性战略新兴产业统计分类表。[8]目前,仅有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与周晶编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分类表相对应。梁正华等(2013)在研究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时所使用的是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数据。[9]研究过程中发现,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概念有所区别;而经济普查数据主要依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进行统计。因而,本文为了保证研究的全面性,采用《山西统计年鉴》和《山西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使用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方法,将工业类41个具体产业,第三产业14个具体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备选对象。建筑业缺少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特征,因而没有列入研究范围。

(二)指标选择通过相关文献整理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指标主要包括: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区位熵、需求收入弹性、产值变化率、总产值、利润总额、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比重、固定资产投资、单位能耗、单位能耗变化率、R&D经费投入额、R&D经费投入强度。各指标的含义与计算方法如表1。根据《山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山西省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和《山西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对所需数据进行收集整理。

(三)因子分析过程

借助SpSS19.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具体分析过程如下。首先得到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Cor-relationmatrix)和Kmo检验、Bartlett检验结果。Kmo检验值为0.633,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值为278.465,其中Sig取值0.000,适合因子分析。通过主因子标准分析,得到全部的解释方差。由表2所示可以看出,4个主因子所解释的方差达到76.603%,说明能代表12个评价指标的大部分信息。通过对因子荷载矩阵做正交旋转,得到因子旋转后荷载矩阵(如表3)和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4)。从表3中可以得到四个因子,F1包括行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区位熵、总产值、利润总额、就业人员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重点衡量产业发展规模与比较优势;F2包括需求收入弹性、产值变化率,用以衡量产业经济增长趋势;F3包括R&D经费投入总额、R&D经费投入强度,衡量产业科技创新能力;F4包括单位能耗、能耗变化率,衡量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以上分析,根据表4可以得到各指标占所在因子的权重,根据表2可以得到各因子的总权重。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及权重如表5所示。将收集的各产业相关数据建立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数据标准化值,根据表5所列相关权重可计算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评价结果。

(四)因子分析结果

分别计算41个工业产业、14各第三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评价结果,并按由大到小排列(如图1),选取前15个产业为选择出的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这15个产业分别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批发和零售业,烟草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金融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中,烟草制品业是国家严格管理与控制的行业,因而不列入战略新兴产业行列。

四、结果分析

(一)山西省战略新兴产业选择结果

本文所选择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统计年鉴为基础,产业名称与政府有关战略新兴产业的政策文件相关提法存在差异;所选择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个产业中包含若干个更加具体的产业细分。因而选择出的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进一步细化与归类,最终形成12个山西省战略新兴产业门类,如表6所示。其中,环保产业、新材料、煤化工与煤层气、信息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与修理业、食品加工业、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未来山西省应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现代商业、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中应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山西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由于本文以历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因而研究结论也反应了选择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为进一步分析选择出的14个战略新兴产业的具体现状,制作战略新兴产业现状矩阵,如图2所示。矩阵横轴为战略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能力F3得分,纵轴为市场发展潜力F2得分;同时以圆圈直径大小表示产业经济规模与比较优势F1,以灰度变化表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F4。区域Ⅰ中的产业市场发展潜力与科技创新能力较好,属于应当优先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落在这一区域的产业包括废气资源综合利用、仪器仪表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三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中等,但产业规模有待扩大。区域Ⅳ中的产业市场发展潜力与科技创新能都较差,落在这一区域的产业为批发与零售业。区域Ⅱ中的产业具有较高的市场发展潜力,但目前科技创新能力略显不足。落在这一区域的产业包括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融业。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业规模较大,具有一定发展基础,需要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产业附加值的提升。区域Ⅲ中的产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能力,但是市场发展潜力明显不足。这些产业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五、政策建议

大数据分析战略篇8

1.重策略执行而轻战略制定,企业整体运作意识不强

战略是企业发展的长期性、全局性指导思想,策略则是战略的具体化。从决策逻辑上来说,企业必须先确定营销战略,然后再根据战略制定策略。具体在营销模拟实验中,学生先要进行Swot分析,明确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然后进行Stp分析,把握各细分市场之间的差异性,明确公司的目标市场,确定产品的市场定位;之后再制定公司的具体发展目标,如市场占有率目标、销售额目标、利润目标,这些内容基本都属于公司战略决策的范畴,对企业后阶段的策略制定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但在实验操作实际中,很多学生对战略分析不够重视,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策略制定与执行上,热衷于进行新产品的开发、新品牌的推出、价格的制定与调整、渠道的选择、广告促销等,至于为何要这样去制定和执行,以后要怎样去制定和执行,则缺少全盘考虑。实际上,由于学生前期的战略分析不全面,战略目标不明确,很多策略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甚至有些策略就凭主观感觉或估计来确定。

2.决策过程不严谨,数据分析能力弱

由于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决策风险越来越大,企业的决策日趋客观严谨,决策中越来越重视数据的支撑作用。数据是市场的真实反映,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本身就是决策的重要参考,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严谨思维也是营销模拟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市场模拟营销实验中包含大量的数据,比如销售量、销售额、增长率、利润额、利润率、生产成本、投资收益率、知名度、股价等等,另外还有许多图表,如折线图、饼形图、柱状图及矩阵图等,每一次营销计划执行后,这些数据或图表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数据中蕴含着丰富的市场信息,非常值得我们去挖掘,但这些数据或图表并没有被学生很好地利用,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不够,不擅长去分析其中包含的信息,对它们的认识有些表面化,往往是在进行简单的了解后便很快制定出营销策略,决策过程欠严谨。

二、市场营销模拟实验教学的优化对策

1.科学分组,确保竞争公平

为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始终保持实验兴趣,也为了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教师在实验开始前必须对全班进行科学分组。分组时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要确定每组的人数,每组人数不宜过多,太多了影响决策效率,还可能导致人浮于事,一般三人一组比较好,团队比较精干,也便于协商或讨论;然后要确定小组成员选择标准,每一小组至少要有一位专业能力相对突出的同学,以保证决策过程的专业性和合理性,并带动其他同学积极参与。确定组队标准后,学生可以先行组合,然后把组队名单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组成员进行适当调整,尽量使各组的实力保持相对平衡。

2.突出战略决策,做好市场分析与战略定位

企业的决策需要有战略思维,要预先做好市场及产品的规划,在此基础上再制定出不同阶段的营销策略。为此企业需要对营销环境做出全面细致的分析,了解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做出目标市场的选择,确定产品在目标市场的定位,最终形成成熟的营销方案。这种战略分析能力体现出了学生的宏观视野和逻辑思维,但往往也是很多学生的弱项,需要教师在实验环节中予以特别重视,通过一系列强化训练来培养。比如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中必须提交两份战略分析报告,一份是Swot分析报告,一份是Stp报告,报告中必须对营销环境、战略定位、营销目标做出详细分析和具体明确,并阐述原因和依据,在分析报告没有提交之前,不能进入下一个实验环节。在每一年度的营销实验结束后,教师还要对全班所有同学的分析报告进行评比,将评比结果作为期末成绩的参考。通过这种硬性规定,让学生重视战略分析,逐步提高从全局把握问题的能力。

3.强化数据分析,做到严谨决策

数据分析能反映一个人看待问题的深度以及思维的严谨性,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由于营销分析工具掌握不牢固,对数据分析的方法比较生疏,难以从多个数据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规律,更多是根据主观感觉或个人经验,再结合一些表面的数据来制定营销对策,决策过程存在某种随意性。为改变这一不良决策习惯,教师在实验中必须强调一点,就是所有的决策必须有数据支撑,必须有数据分析,用数字说话。这并非提倡决策的“数据主义”,只是强调严谨决策的重要,这种训练对学生以后的行为习惯和逻辑思维将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更理性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营销模拟实验中的广告投放决策为例,就要求学生先了解企业本年度的营销预算、广告的目标、媒体的成本、媒体的传播效应、企业目前的知名度等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计算,得出广告投放的时间、次数和费用,而不能凭估计随意给定一个数字。

4.加强课堂管理,确保实验效果

大数据分析战略篇9

[关键词]大数据;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13.098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3-0224-02

0引言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经给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对企业而言,大数据日益深入和广泛的应用给其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机会和挑战,这给企业的战略管理提出了新的命题,对传统的战略管理框架体系造成了革命性的影响。与此相适应,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也相应地要发生变革,从而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实际上,除了对课程内容的影响外,大数据对于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模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进一步对企业战略管理的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鉴于此,本文将在简要分析大数据对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造成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应对大数据挑战的对策建议,以期不断提高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1大数据对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内容的影响

大数据将会对企业战略管理知识体系带来深刻的变革,这也相应地将引发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内容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数据对企业战略思维的影响。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中,有两种典型的战略决策思维:基于外部环境的行业组织模型以及基于内部资源的资源基础观。前一种思维关注行业竞争,以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为主要手段,后一种思维关注企业的独特资源,视其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而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不仅来自于行业内部,跨界竞争成为常态,例如智能手机的出现不仅颠覆了手机行业的发展格局,同时也对游戏机、数码相机、影视产业等行业产生了重大冲击。与此同时,数据日益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如何获取和利用数据资产成为企业需要考虑的新课题。跨界和数据资产化是当前企业战略决策思维需要拓展的重要内容。

(2)大数据对企业发展环境的影响。在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中,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大数据作为当前信息技术的前沿领域,正在不断地重塑企业的经营环境,伴随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对竞争格局和行业标准的颠覆实际上为企业赶超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例如青岛红领集团成功运用大数据实现了西服的大规模定制,成为行业新标杆。同样的,大数据也给企业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一方面是无法预知竞争对手会利用大数据带来怎样的颠覆性变革,另一方面对于数据的获取和利用对企业也是一大挑战。如何有效把握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以及应对挑战,是企业战略管理者当下必须关注的问题。

(3)大数据对企业战略决策过程与手段的影响。在传统的战略决策过程中,往往都是自上而下的,无论是员工参与还是顾客参与,其规模和范围都极为有限,而且成本极高。但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大数据分析技g可以迅速有效地抽取出员工和顾客意见中有价值的信息,为“分布式决策”提供重要支撑。此外,传统的战略决策往往以定性分析为主,而基于大数据的竞争情报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以及舆情分析等技术的应用为量化决策提供了重要手段,使企业能够更好地洞察消费者需求、竞争环境变化、技术发展趋势等。

(4)大数据对企业战略决策效果评价与控制的影响。决策的核心在于信息,以往由于信息获取的滞后性,对决策效果的评价往往只能采取事后评价的方式。在大数据时代,数据获取的时效性大大提高,甚至可以做到实时监控,因而也可以对决策效果进行实时评价,并且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在一些情况下,利用大数据还可以进行有效的预测,比如宏观经济发展,微观方面如设备故障的预测性维修等。

2大数据对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模式的影响

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受到颠覆性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于大数据的新型教育平台的出现,课堂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各种在线教学平台、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的出现,实现了标准化教学向个性化教学的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则是使用标准化的教材,在统一的时间和地点,培养标准化的人才。但在大数据时代,新型教学平台为大量收集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了基础,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分析,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监控,并依此提供个性化的课程。

(2)信息获取渠道剧增,精准度也大大提高,教学的知识传输功能正在不断弱化。在大数据时代,学生从网络获得信息的渠道剧增,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到感兴趣的信息和知识。此外,个性化推荐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使得可以及时精准地获取到自身关注领域的信息。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但面对大数据的冲击,这种功能将会不断弱化,如何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教师在新形势下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3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应对大数据挑战的对策建议

面对着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实践和教学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变革,以此来不断改进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1)对教师而言,要努力做到更新观念、调整定位、提升能力。首先,面对大数据的冲击,从事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任课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时代的变革,及时更新观念,建立大数据思维,从心理上接受而非抵触这一变化。其次,任课教师要及时调整自身定位,要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推动者,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到课程学习过程中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最后,在新形势下,任课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一方面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能够将大数据相关的知识融入到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当中,另一方面则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加强对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技能的学习和运用。

(2)在教学内容方面,当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努力。一个是要在现有的教学当中适当加入有关大数据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大数据、思考大数据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因为这是时代大趋势,不可避免。由于目前还非常缺乏有关大数据对企业战略管理影响的现成资料,任课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并进行课堂讨论,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另一个则是需要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加大对大数据影响的研究力度,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进一步整合到教材当中,为教学工作提供强力支持。

(3)在教学模式上,要更加强调个性化、实践性和参与度。积极运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通过将课程内容制作成ppt、视频、练习题、测试题、讨论题、评分标准等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也能更好地满足其个性化需要。再者,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兼具的课程,以往过分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性教学,要加强案例教学、企业实地调研等环节的工作,同时也更多地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到课程的教学中来,参与讨论、参与知识讲授等不同环节。

4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是如此。面对这些挑战,任课老师需要更新观念、调整定位以及不断提升能力,在教学中加入大数据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要呼吁加强相关研究并更新教材内容,最后在教学模式上也要更加强调个性化、实践性和参与度。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智淋.大数据时代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6).

大数据分析战略篇10

为提高公司的战略竞争力,推动公司的持续发展,结合公司战略管理体系的现状。战略管理体系包括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等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紧密衔接,形成闭环管理。其中,在战略实施环节,部门业绩考核、同业对标、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和全面风险管理等战略执行控制工具对公司战略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下阶段工作计划,确保战略的有效实施。竞争情报服务体系全面掌握外部环境和竞争对手的有关信息,为战略管理各环节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

2电网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体系设计

战略管理的核心是战略决策,战略决策的基础是信息。竞争情报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全面、及时、畅通的信息是战略合理制定、成功实施的必要支撑和有力保障。建立一个能及时获取、分析、传递企业内外部信息,更加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竞争情报系统将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维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构建公司竞争情报服务体系不仅仅是一个信息或情报部门的设立,而是以公司整体战略需求和业务策略为导向,整合并扩展公司现有情报资源,通过完整的情报规划、采集、处理和应用流程,为公司发展战略提供客观、准确的决策依据,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2.1竞争情报服务体系三维模型

以系统工程理论为基础,结合竞争情报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从竞争情报的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和服务过程三个维度构建公司竞争服务体系的三维模型。公司情报服务体系的三个维度分别是服务对象维度、服务方式维度和过程维度。其中,在服务对象维度上根据战略分析、制定、实施和评估各阶段的具体需求,为竞争情报的收集与分析提供导向;在服务方式维度上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同业对标管理系统等信息平台和情报服务产品,满足战略管理各层级、各环节的情报需求,落实竞争情报服务体系对战略管理的支撑作用;在过程维度上通过构建情报规划、采集、分析和服务等环节组成的工作流程框架,以全面系统的工作流程确保竞争情报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2竞争情报服务体系运作架构

建设拥有电力行业专业技术素质能力和情报检索分析能力的情报人才队伍,构筑以电力行业文献信息资源为主体的情报文献资源和获得渠道,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文献加工技术建立情报资源平台,与专业情报人员有效融合,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推送、情报检索、情报咨询、科技查新等服务。按照战略管理对情报服务的要求,结合公司情报服务现状,从以战略管理为导向进行情报的规划、采集、分析到为战略提供情报服务的闭环过程构建公司竞争情报服务体系的运作实施架构。竞争情报服务体系运作架构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人、系统和信息的有机结合,并以战略管理各环节需求为导向,以情报工作流程为中心载体,建立了从情报规划、情报采集、情报分析到情报服务的闭环管理过程。根据战略管理的需求合理规划情报采集方向,以情报规划为指导有序整合企业外部信息资源,并通过多种科学分析手段为情报的分析研究提供依据,确保情报服务产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实现对企业决策者制定竞争战略,完成战略目标的支撑作用。

(1)情报规划

竞争情报规划必须符合企业政略管理的目标。竞争情报的规划是一个确定竞争情报工作目标的过程,从整体上来看,竞争情报工作的目标是企业竞争战略管理的一个具有职能性质的子目标。这个子目标必须以企业竞争战略管理的总目标为方向,与竞争战略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决策者和主管部门提出的战略展望、规划和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不同战略层次的情报方向,梳理战略管理各环节的情报需求,确定情报方向,制定情报采集和分析计划。

(2)情报采集

重点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情报信息,主要包括国民经济、金融、能源、产业以及电力等宏观形势信息;市场化改革、煤炭行业、发电行业、能源价格以及气象与交通等行业环境信息;同业对标、输变电资产运行维护绩效、运营管理实践、指标和流程等国内外竞争对手情报。采集途径以传统媒介(报纸、杂志、出版物等)、网络媒介(电子刊物、互联网站、数据库、搜索引擎)、统计单位数据定购为主,以及与知名咨询单位间的资源共享。

(3)情报分析

竞争情报的信息分析处理也要以战略需求为导向。情报分析一般是接触竞争情报系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选择、过滤、归类,使之有序化并进行可靠性评价。以人的智力作为主导,通过摘录归纳和分析研究对情报原料进行提炼,形成情报产品。同时,采用四分位法、单位圆分析、相关性分析、蜘蛛图展示以及回归分析等多种科学分析方法对情报信息进行分析,为情报服务提供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对情报进行的选择、过滤、可靠性评价的原则是以企业竞争战略管理的需求为向导的。离开这个向导,竞争情报部门就不知道如何处理所收集到的信息。

(4)情报服务

信息化服务方式,如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同业对标管理系统和维普中文期刊、超星图书、馆藏珍本等数字、科技文献资源,四省一市试验研究装备、电力技术专家等技术创新资源;建设宏观经济与电网规划系统、同业对标管理系统、科技信息平台作为基础性信息支撑;常规服务方式,针对国内外电力行业发展,技术经济、企业管理新动态,热点专题,定期收集宏观经济、能源政策、电力体制改革等动态信息,整理形成情报专递,辅助公司领导决策;依托科技信息人员,消化吸收科技信息,及时提供情报专递、情报专呈、科技试点等情报服务产品,为公司领导决策和科研课题立项提供信息支持。

2.3情报服务的基础性建设

2.3.1完善文献资源平台

作为公司宏观经济与电网规划系统的后台数据库,统一数据信息平台涵盖经济、金融、能源、电力、环保、交通运费和产品产量等国内外社会经济数据以及宏观经济政策、能源环境、电力行业、电力企业、气象与交通等专题信息,建立较为稳固的数据渠道。通过丰富的图表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挖掘和展示,实现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电力企业同业对标的数据可视化,为公司相关部门进行经营管理提供了宏观形势和行业环境的依据。

2.3.2情报人才队伍建设

(1)情报检索和情报综述分析技能

高质量的情报业务,必须以熟练的情报检索技术和深厚的专业情报综述分析能力为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对于从事情报服务体系的专业人员来说,必须具备扎实的情报检索基本功,包括了情报检索技术、文献资源数据库辨析、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等,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电力相关的专业情报分析能力。因此,必须有针对地加强情报人才技术培训。

(2)情报人员的专业背景

从事情报服务的技术人员的专业分布,应该遍及电力相关专业,此外,企业管理、科技创新和前瞻性技术研究领域也应该有相应的分布,这样,才能体系化地开展电力相关情报服务。

(3)情报获取的敏锐度

一个成功的情报服务体系,背后是一支熟悉客户需求、具备高度敏感性的情报人才队伍。情报人员要不断提升情报研究能力、咨询服务能力和知识凝练能力,不断扩展情报探索的触角,才能锻造出高度的情报敏锐力。

3结语

竞争情报服务体系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感知外部环境变化,将分散的竞争信息整合、提炼、传导至企业战略决策中枢的神经网络。公司应加大对竞争情报体系的投入,提高情报意识,明确信息需求,拓展信息来源,强化信息化平台的支撑作用。

(1)全员参与,提高情报意识。

构建竞争情报服务体系的目标之一在于强化企业和员工的情报意识,通过建立合理、规范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体系,提倡各部门员工全员参与,为公司竞争情报服务体系提供资源,强化员工情报意识,提升员工情报素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2)注重调研,明确情报需求。

围绕公司的战略管理工作,进一步梳理情报规划内部环节,对战略管理的分析、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开展针对性调研,生成具有紧密相关性的情报需求,指导情报采集和分析计划的制定。

(3)加强合作,拓展信息来源。

除了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传统和网络媒介之外,更需与国内外知名咨询机构展开合作,拓展情报来源,获取公司急需要的国外先进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数据和先进实践,同时对管理咨询工作进行经验储备。

(4)打造平台,提高情报工作效率。

建议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同业对标管理系统等数据展示平台,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战略管理和情报工作者提供一体化集成的服务平台,实现情报从信息收集到可视化展示的流程化服务。

(5)关注客户,实现知识服务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