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十篇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十篇

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0:35

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农村物流问题对策

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与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制约,在农村工作中“重生产,轻流通”,在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致使农村物流问题突出。

1农村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农村物流意识差

农资企业和农民热衷于封闭式经营,缺乏合作精神,对农业物流的认识仍停在农产品的仓储、运输和搬运上,没有认识到现代物流是通过满足客户需求以及成本与效益的考虑而进行的涉及生产、销售、消费全过程的物品及其信息的系统流动过程来降低流通成本和交易费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和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上的不足和片面导致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缓慢。

1.2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农产品是自然的产物,具有季节性、易腐性及周期性等生物属性,易腐烂变质。这种自然属性对其存贮、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国农村部分地区不通铁路、公路路况不好、交通阻滞,加上很多地区基本没有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交通方式单一,形不成多式联运,使农产品物流不畅,增加了物流成本和经营平差,农村物流的基础设施不健全,物流设备也比较落后。

1.3农村生产组织水平低

农村物流主体基本上分散的农户、发育不完善的合作组织和数量少、规模小的龙头企业,层次低、离散性强、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低、设备设施差、技术条件落后、各自为政、缺乏竞争力,渠道链条缺乏整合、联盟。

1.4物流运营技术条件差

物流的考手一项功能的实施,都与物流技术水平设备及基础设施紧密相联。农村路况差,使得运输安全性差、破损率高,相对运费就高;没有先进的冷藏设备,鲜活农产品就难以保质运输;农村物流信息化程度很低,信启处理手段与技术落后,使得信启处理功能欠缺、电子商务应用滞后而造成商流、物流、资金流、信启流缺乏协同效应。

1.5农村物流政策不到位

农村物流政策和信用影响物流交易形成,现在农村地区的物流政策供给不足,有的地方还是空白,这样物流作业就难以规范,物流需求者对物流企业缺乏信任,对物流外包的结果难以预期,因此物流活动难以达成。没有政策的支持,物流业也难以发展壮大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发展农村物流的对策

2.1增强农村物流意识。社会应该普遍认识到,发展农村物流有利于农业生产及流通;流入的商品会以快捷的速度、较低的价格、优质的服务满足该地区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从而提高当地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民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发展农村物流、农村环境的改善、科技手段的利用、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长、生活的富裕,都意味着新型农民的形成、城乡差别的缩小,有利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等等,让人们清晰认识到发展农村物流的必要性。

2.2构建新型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应该构建基于生产主体一网络平台一消费主体的流通模式,建立一个由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零售企业、消费者组成的战略型供应链,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新型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创新中小企业之间的物流协作模式,用协作物流、共同配送、共享物流网络等形式解决农户分散、物流分散问题;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约束行业竞争行为,减少恶性竞争,杜绝非法竞争,以契约为手段构建新型的联盟化一体化农产品供应模式,从而降低农户的生产风险,稳定农产品供应,保证农产品安全。

2.3加强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应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平台、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促销平台、质量安全平台等的建设力度,加快农村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反应速度,以保证各种流程的顺利畅通,努力实现流通信息一体化。

2.4完善基础设施。我国农村流水平的提高,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的支撑。最主要的是加大公路的覆盖面积,提高公路的等级、服务水平和公路的运输能力,同时辅以铁路和水路运输,健全物流交通网络,提高物流管理机制。

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构建与完善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18

1引言

随着全球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以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等优势已全面扎根于各个区域,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载体。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居住在乡村人口为六亿七千多万,占全部人口的50.32%,由此我国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电子商务作为转变农村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电商的发展也正成为各地政府和电商企业谋求新一轮发展和转型的新动力。

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与阿里巴巴正式达成发展农村电商战略合作的协议。2016年1月下旬,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与京东集团签署《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5年10月总理再次提出加快构建农村及偏远地区电商,推进快递业发展的观点。在国家政策的全面推动下,农村电商作为农村新型产业持续升温,受限于广大农村地区的网络、物流等基础设施等方面,特物流体系的构建也成为推进农村电商急待弥补的一大“短板”。本文就以分析河南省临颍县农村电子商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为典例,提出若干存在问题与建议,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起到积极作用。

2文献综述

业界有关中国农村物流的研究由来已久,早期研究多注重于农产品的上传探索,对城市商品下达的研究较少。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村物流的研究成为业界的主要关注点之一。冯佳(2015)分析到,现阶段出中国邮政外,没有其他第三方物流企业涉及农村物流,企业经济效益没有突出表现。何娟(2016)表示,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问题表现为:速度慢,无法送件上门,易丢失。胡包冬(2012)认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实地考察的角度,以展现河南临颍的农村物流体系构建及展望。

3河南临颍农村电子商务物流派送现状调研

3.1问卷设计

在前期资料文献整理及院老师指导下,问卷设计共分三大版块,第一版块为受访者基本信息填写;第二版块为受访者对电子商务的认知与自身网购的经历,本部分由18个简易中性选择题构成,未含有带有导向性题项,主要包含受访者自身网络消费经历和电商认知度相关问题;第三版块为受访者自身对本地网购的满意程度,本部分由7个选择题及两个简答题构成,主要包含受访者对本地网购的便捷性及实用性思考以及对本地物流体构建建议等相关问题构成。

2016年6月底在我院老师指导下正式完成问卷,由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大一至大二金融学等专业9位同学成立中州临颍实践队,针对河南省临颍县农村电子商务课题进行实地问卷调研实践。2016年7月4日到7月7日期间,实践队对临颍县农户进行口述问答队员填写方式,在当地共计发放117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2份,问卷回收率为95.7%。实践队使用SaS9.4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3.2问卷数据分析

3.2.1调研群体样本信息

本次调研发放对象为河南省临颍县三镇五村上农村地区的原驻居民,主要集中在较年轻对电子商务认知度相对较强的群体。样本中男性占47%,女性占53%。年龄主要集中在31-40区间,共57人,占50.9%;其次集中在21-30区间,共37人,占33%。具体村镇问卷分布如表1所示。

3.2.2问卷统计性描述

在农村受访者中,有网购经历的占主要比例,对电子商务认知度较强。共73人,占调查群体的65.2%。对电子商务了解不多的仅有23人,占20.5%。由于调研项目本身特点决定的效率较低,调研对象较少,导致某些数据波动性过大,但65%的对电子商务认知度群体也直接表明临颍县农村电子商务的普及程度,也将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更高的便捷度与生活质量,对于提升临颍县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3.2.3农民对村镇物流派送分析

在有网购经历的73位受访者中,在问卷中进一步追问临颍的物流派送情况,以及对本地物流构建的满意程度。针对该问题,47位受访者表示持一般态度,占42%,59位受访者对此表示不满意表示还存在很多进步空间,占52.7%。原因中物流下乡对户派送速度过慢占绝大部分,派送点的环境便利度与服务态度较差也是受访者不满意的原因。由此我们推断临颍县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构建还处于初期阶段,很多地方有待完善。

3.3调研结论

在临颍县三镇五村为期四天的实地问卷调查,我们共计收到有效问卷112份。在统计问卷基础数据的同时,进一步经过多层关联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详细分析,具体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物流体系建立缺乏经验;(2)临颍县乡镇物流基础设施欠缺;(3)物流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4河南临颍物流体系初期构建问题及建议

4.1体系构建缺乏经验,需制定切实方案

目前河南临颍乡镇电商物流体系建立相对较晚,对于乡镇物流体系的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此前县内仅有邮政一家大型物流中心,此后虽又兴建了“四通一达”的物流中心,向下压力有所缓解,但依旧在物流管理和资源调配上存在问题。实际开展企业“农村淘宝”乡镇快递收发的个体是电商服务点。“农村淘宝”电商服务点采取合伙人方式,对农村物流采取站点式方法,以求实现点对点。

目前规划中40个站点中32个已开业(2016年7月),剩下8个未开业有的是出于合伙人自身的规划,还有的则是村庄购买力有限,村民购买习惯不在于线上,直接导致的订单量小,不具备服务点开业条件。目前32个营业点中盈利为21个,剩下11个处于收支相抵或亏损状态。乡村一级的物流站点能否降低成本提升收益,依旧是需要经验来解决的问题。

建议:由政府牵头,组织中国邮政与第三方物流对临颍当地的物流状况进行交流,总结邮政此前在临颍下属乡镇运营的方法与经验,第三方物流则结合自身优势,拿出相应的提高资源效率的方案,实现在政府主导下的经验互通。

4.2乡镇基础设施欠缺,需改善资源建设

乡镇道路的情况直接影响到物流运输的安全成本以及效率。临颍县约50%的主要乡镇为县级道路,具体到电商服务点后,将大量面临三级和四级公路通行的状况,在我们的实际了解中,临颍县的县级及县级以下道路都存在年久失修,地面凹陷等问题。当到达行政村时,道路多为非硬质路面,为砂石土路,路面狭窄且遇到大雨后会出现大面积积水的现象,而这些也是物流运输中最大的问题所在。结合上述的物流体系建立较晚问题,有关道路方面的维护和改造将是电商物流体系的重中之重。

临颍县县内的主要乡镇目前大都已经接通了互联网和移动4G网络,但是因为用户少,资费贵,普及率和使用率并不高,大多数用户的带宽依旧只能在4m-6m范围,资费也居高不下,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议:建立物流企业与交通部门的交流互通机制,调配政府有限的资源建设最需要改善的道路,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鼓励电信部门引进新技术,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真正的让利于民。

4.3物流的可持续发展,需探索新增长点

电商服务点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多难题,有许多非物流体系经验所能解决的困境。盈利问题是一大痛点。32个服务站点日均订单仅为300件,无法维持服务点的基本运营需要。尽管电商服务点主要的职能是代购、代卖、收发快递。物流仅是其运营中的一部分,而在将来会发展信用贷款业务。目前乡镇人口结构注定对电商方面的接受程度会相对有限,也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电商服务点除快递业务外,其他业务的普及也面临较大的问题,电商服务点模式的可持续性,依旧令人担忧。在基础设施,尤其是网络条件逐渐完善的情况下,代购和代卖是注定萎缩的业务,物流和将来要开展的信贷业务也会是电商服务点转性的根基;对于乡镇物流体系能否持续,还其将面临诸多的挑战。

建议:在现有体制下逐步放开服务点赋予的职能,使其找到新的增长点,在服务点的选择上更加偏向于有具体产业的单位,从而降低整体物流体系的成本。

5结语

本文以通过对河南临颍县三镇五村居民调查问卷方式实地研究临颍县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在当地发展现状加以阐述,整理调查数据并分析初期构建存在问题,合理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在全球“互联网+”背景下,我们应该全面看待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在实践中探索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道路,在发展道路中逐渐完善存在的问题,在问题中不断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道路才能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冉卓玉,李广.平凉市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分析和发展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16,(03).

[2]卢东,郭进利.基于互联网+形势下农村物流的问题和发展策略[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06).

[3]史晓原.基于电子商务背景的农村市场物流配送研究[J].物流技术,2015,(05).

[4]李亚杰.“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研究[J].商界论坛・物流交通,2015,(29).

[5]赵志田,何永达,杨坚争.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理论构建及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07).

[6]梁晓音.基于个人电子商务流通模式的农村物流发展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2014,(17).

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农村物流;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59.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5日

一、引言

“十三五”规划又一次将“三农”问题列为重点解决问题,而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解决好农村物流问题。本文将探讨农村物流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对的解决办法。

二、西安市长安区引镇物流调查

引镇属于西安市长安区,是一个普通村镇。本文以西安市引镇为例介绍农村物流现状,虽不具有普遍性,但也有一定的共性。

(一)集市。引镇每天早上在镇中心会有早集,村民在这里进行交易。集市规模较小,但是基本能够满足村民日常所需。这种类似于自给自足的模式,基本能满足本镇居民日常生活所需,所以日用品消费对物流需要不是很迫切。

(二)农产品。引镇主要产小麦、西瓜,还有一些杂粮,每年秋收,会给自己留够磨面的小麦后把剩余的小麦出售给经销商,经销商一般从外地叫车来引镇拉小麦。而在夏季西瓜成熟时,有两种途径出售西瓜,一种是村民自己组织车队拉上西瓜去外地售卖;另一种是等待经销商收购西瓜,两种办法对水果的损耗都很大。引镇的农产品市场要想规模化发展,需要专业的物流配套措施。

(三)快递。引镇的快递点大都不是加盟店,只是一个转运点,店面一般都是小超市兼着收发快递。快递一般一天送达转运点一次。然后转运点电话通知收件人来店铺自取。而像家电这种大型的快递,转运点是不提供服务的,收件人需要到县城自取。而其流量也小的可怜平均一天只有一到五个快递送达。所以该地方需要专业的、有实力的物流公司加入。

(四)电商。引镇网络发展速度很快。短短几年全镇基本都通了网络。但因为年轻人大都去西安打工,留守的大都为老人和儿童,所以网络在这里最大的作用便是闲暇时打打游戏看看视频。目前,引镇还很少有人通过电商平台出售农作物。电商在引镇发展缓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接受新鲜事物较慢,不信任电商平台。

三、发展农村物流的重要意义

农村经济的落后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物流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增加农民收入。“三农问题”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解决好农村物流问题,便是为解决三农问题铺平了道路。发展农村物流可以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减少损耗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高整个农村经济。

(二)增加农村就业机会。物流产业在农村得到长足发展之后,会创造新行业,如农村运输业、农村仓储业等,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可降低农民收入不稳定的风险,为农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我国农村大部分相对闭塞,还没有享受到信息革命带来的红利,建设农村物流系统,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促进城市产品进入农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四、农村物流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思想落后,物流人才匮乏。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人口素质普遍较低,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思想趋于保守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现今这个互联网时代,绝大部分农民还不会使用网络这个工具销售自己的农副产品,也不习惯在网上购物。导致农村市场相对城市市场较小。致使物流业在农村发展受到限制。

我国的物流从业人员素质跟不上物流业的发展需求。目前,物流行业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于与之相关的行业如仓储、搬运、运输,而这些人员大部分没有受过系统的物流教育。而我国物流业人才储备量不足,大学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历史太短。没有足够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人员。以美国物流行业从业人员作为对比,美国物流行业从业人员45%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95%拥有本科学位。而我国物流行业则远远达不到,农村物流则更甚。而截至2016年我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只有100多所。仅凭100所大学培养的物流人才是远远不满足我国物流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

(二)基础设施不到位,发展困难重重。农副产品对时间要求很高,肉蛋奶三类对时间要求最高,需在其变质前运送到指定地点,对运输工具有了较高的要求使物流成本提高。而蔬果类则因为储藏设施、保鲜设施、干燥设施的机械化水平低、自动化水平低导致了损耗率偏高,降低了市场运营效率。据统计蔬果损耗率水果是10%~15%,马铃薯是15%~25%,玉米是8%~12%。而在之后的运输过程中损耗率为25%~30%。以西安市引镇的西瓜为例。在产地西瓜是4角钱一斤,而在其他城市的商场上西瓜卖到了8角钱一斤。其中涨的4角钱里除了商场的店面费等一大部分是运送途中的损耗与较高的物流成本。据统计一年要损失8,000万吨农副产品,价值高达750亿元人民币。其中,仅跨区域运输因为缺少制冰能力、预冷设备、专用站台,每年运输损耗率高达20%,发达国家把这一数据控制在5%左右。

(三)物流企业无动力。农村大多地处偏僻,物流企业若要实现“最后一公里”所需的投资太多,会入不敷出。所以农村的物流网点大都是加盟模式,资源集成率、资源利用率太低。而唯一在农村拥有众多网点的emS因为效率问题而被诟病。农村物流需要资源集成还有政府政策支持。而目前条件还不够成熟,致使各大物流企业对乡村物流有心无力。

五、对策建议

(一)加大力度培养物流人才。一是加强学科建设,改进教材,现有教材无法体现现代物流特点,改进物流专业教育,可以培养更专业、素质更高的物流人才;二是引进国外物流人才,带动国内物流从业者水平;三是加强校企合作,使物流专业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实干能力。物流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达成的,国家尽快重视起来,我国物流从业者素质会得到长足发展,物流行业从业者专业能力能得到切实提高。

(二)加大农村物流基础建设。农副产品对储存、运送、烘干设施要求较高,现有的设施并不满足要求。要在农村发展物流必须在农村建立完善的、专业的物流体系。首先,要修好农村的交通设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农村乡镇之间公路网不发达,物流和快递系统不健全,对农村地区货物的收发有很大的影响;其次,农村物流的货运工具普遍不够专业,造成农副产品的大量损耗;最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设备陈旧,安全隐患大,功能单一,难以整合资源,不利于节约成本和提升效率,需要政府与企业携手解决。

(三)建设物流服务信息平台。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农村物流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建设发展农村物流服务信息平台。过去,农村互联网不发达,对农村物流重视程度不足,无法建立有效的物流服务信息平台。现在及将来,要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建立农村物流服务信息平台,广泛应用RFiD、GpS、GiS及eDi技术。努力把农副产品生产者、物流企业与农副产品购买者串联起来,参照快递模式,对货物实现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将农副产品通过大数据计算,实现科学作业,帮助提高农村物流效率。

(四)建立试点区域,用多种方法提升农村物流效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农村物流问题是一个大问题,解决农村物流问题适宜现在局部地区进行试点,取得成效之后再推广。可在不同地区试点多找农村物流方案来检测该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五)农村当地政府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物流政策。农村物流问题应当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有必要建立相关的税收、资金、土地政策,来支持农村物流建设。建设乡镇级的物流园区,促进农村物流产业发展。农村物流还有一个问题,即没有相应的规范化的物流条例,需要政府来制定和监督。另外,基层的物流从业者培养也需要政府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1]高红海.区域经济发展与会计服务[n].中国会计报,2010.8.20.

[2]焦瑞,余晓琼.我国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安徽r业科学,2011.

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电商发展;新趋势;农村电商扶贫;新方法

近年来,电商发展的范围已经波及了农村,农民也能利用网站、手机短信、微信群以及QQ平台来分布创业信息,进行创业交流,向他人展示创业项目,对电子商务的有关知识进行宣传,使农村人们也加入到电商发展的新趋势中来。但是,就目前而言,电商在农村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想要实现农村电商扶贫需要提出合理化的策略。

1.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农村的电商市场在日益的扩大,当时农村市场具有其特殊性,在电商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使电商惠及于农村人们仍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经研究发现,电商企业想要进入农村市场,实现电商扶贫,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出可行的方案,我国农村电商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观念陈旧,物流不畅通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人口都缺乏对电商的了解,对电商没有足够的认识。很多农民更愿意去实体店里购买东西,由于对电商的不了解,所以不会选择去网上购买更不会通过网络销售自己的产品。因此,这为电商在农村的推广形成了一大障碍。另外,农村中较为年轻的都外出务工,留下的大多是年老者,思想观念比较陈旧,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高。另一方面,在农村,农村人购买的商品是由流动商贩提供的,这种形式不能形成销售规模,经常出现随意要价的现象。同时,农村存在网点空白,货物不便于收发也阻碍了电商的发展。据有关数据表明,快递公司多建立在县城,并且布局不合理,而农村没有快递网点,较少的存在物流快的快递公司,实现农村电商发展仍是问题。

1.2缺乏电商人才

在农村,电商人才极度缺乏。很多农产品的负责人表示,电子商务想要在农村有效开展,需要有十分懂得电子商务技术的农村卖家,并且,还需要对农业与食品安全知识有足够的了解,掌握农产品的特点以及掌握市场行情,对于客户提出的问题,能做到有效的解决。另外,农村家庭比较小,知道如何网购和网上销售的人并不多,所以农村人大多不会选择网络渠道。

2.农村电商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1开放思想,发展更为全面的发展理念

想要让电商实现农村扶贫,首先要转变农村人民的思想观念。因为电商主要注重“卖”,使农村人们的市场观念更加开放,利用自己成本低廉的优势形成聚集的货源。建立更为全面的发展理念,使用电子商务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用电商的发展来吸引和带动农村的资源,使电商的产业链延长,使农村电商经济发展。

2.2政府制定支持策略

政府应该重视电商在农村发展的问题,做好规划和引导作用。地方财政应该给予积极地资金支持。在每一村庄都建立一个自己的电商平台,政府可以组织相应的培训工作,选择一些电商的宣传员,向农村人民宣传电商的有关知识或实际教导农村人们操作,使农村人们看到电商所带来的便利与实惠。同时,农村的电商网点要加强与银行的合作,使得资金的流转更为畅通,保证账户正常使用。各个物流公司要加强合作,实现相互流转与派送,使得商品的运货速度变得更快。另一方面,银行要进行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指导农民使用网上银行等具体的使用方法。使农民也学会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背景下贩卖自己的产品。

2.3对服务进行优化

在农村市场上,人们存在着购买商品与销售商品比较困难的问题,在农村市场上出现的假货比较多,并且购买商品困难。另一方面,农村生产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销售出去又遇到各种阻碍。所以,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当前,已经有一些电子商务平台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出了要加强电子商务平台与农村人民的协作与服务,构建更为优质的服务平台,为农产品建立电子商务品牌。在协作与服务方面,使县级领导与相关的电子商务企业、电商人才之间加强联系与协作。对电子商务发展状况及时的跟踪与掌握,对电子商务服务的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积极地为电商企业、电商人才以及电商项目的实施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加强物流运输工作的开展,解决物流运输困难问题,组织定向培训工作促进电子商务在农村健康发展。通过电子商务销售渠道,使农村人民优质的农村品实现更好地销售。农村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下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在电商道路上越走越远。

结语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也已经看出了电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所以,产生了业绩冲动,想更好地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没有过多地考虑电子商务扶贫所采用的方法,或者没有采取实际的行动。电子商务企业过度地追求收益。网上购物红火,但是农村人民没有实现较大的收益。所以,在电商扶贫方面仍有一些列问题急需解决,从而,使得电子商务的优势使得农村人民收益,真正做到电商扶贫。

参考文献:

[1]郑亚琴,郑文生.信息化下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及政府作用[J].情报志,2013,15(7):65.

[2]源.农村电商的七个现实问题解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4,16(3):99.

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农村物流;物流体系;现状;对策

一、引言

为构建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和发展任务。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联系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的农村物流体系发展至关重要。早在2003年,王新利就探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物流体系之间的关系。陈勇(2006)认为农业与物流业发展存在较强的“黏合效应”,农村物流的强烈需求倒逼农村物流体系进行重构。为推动农村物流发展,国家不仅在2010年提出了许多繁荣农村物流市场的发展策略,如积极推动配送、连锁经营、电商、邮政服务向农村深入发展,提升“万村千乡”物流配送工程质量等举措;而且在国家战略层面,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发展目标和举措,为农村电商和农村物流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2014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动农村物流市场的健康发展,到2016年中央1号文件又提出快递下乡工程,再到2017年中央1号文件重申快递下乡工程,并将农村电商单独列出,表明了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农村物流发展的决心和力量。由此可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物流的发展,发展农村物流意义重大。一方面,发展农村物流,有利于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尤其是在储运设施、道路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最为突出。而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也正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推动现代物流的发展就有利于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农产品流通,有利于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和使用,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发展农村物流,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由于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少贫困落后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配套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流通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当前农地流转的背景下,发展农村物流,让这些为农业生产和经营服务的农村物流企业进入农村领域,将极大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流通能力和效率,供需对接更加便利,市场化水平更高,有利于引导农村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

二、我国农村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物流市场也在逐步扩大,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在制度层面,推动农村物流发展的制度环境也正在逐步形成,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完善,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尤其是以“万村千乡”工程为载体,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发展迅速,推动了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村物流业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物流在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足,制约农村物流发展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发展势头很好,增长很快,但是经济总量水平和城市的差距仍然较大,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农村市场相对城市市场发展规模不足,发展水平滞后,这必然影响到农村物流的供给和需求水平,从而制约农村物流发展。

(二)农村生产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不足,制约农村物流的供需能力

在我国,小农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生产主体是分散的小农户,生产规模小,收入水平低,对物流需求的能力也相对不足。同理,由于生产分散,规模不足,导致物流难以实现规模经济,从而导致物流供给难以维系,制约了农村物流的整体发展水平。

(三)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提高了物流成本

农产品的采购、包装、运输、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各物流环节的实施都离不开物流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应的物流技术水平。而农村道路不畅、运输设施落后、仓储水平不足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导致农产品的流通损耗太高,极大的提高了农产品物流成本,降低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能力。

(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滞后,信息化程度低

当前,我国农产品生产仍然是以分散的农户居多,种植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的批量销售,这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的网上交易。并且农村接入互联网的家庭并不是很多,农户建立的相关网页和物流信息技术的使用更是寥寥无几,各种信息难以及时和传播到农户手中,农村信息化程度低严重制约了农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进程。

(五)农村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物流意识不足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农村物流对一线技术人员和物流管理人员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人才需求更加迫切。然而,农村留守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物流意识不足,更谈不上懂得物流知识。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严重,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主要瓶颈因素之一。

三、发展我国农村物流的对策

(一)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物流损耗

构建农村物流体系,改善物流水平,首要就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我国一直在致力于加强新农村建设,在农村物流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农村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建设完善公路网络、农产品的集中储存保管和大型的配送物流节点,确保农产品流通过程的通畅,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损耗。

(二)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实行产业化经营

积极扶持和培育农产品运营组织,实现农产品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对于推动农村物流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建设产销一条龙、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组织,可以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水平低下的问题;鼓励以“生产基地(农民合作社)+商户”或“加工企业+商户”等合作形式,积极培育农民物流组织,使农民收益,增加收入。同时,加快农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产品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可以吸引更多第三方物流的加入。

(三)加强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构建农产品交易平台

各地要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平台,建立开放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积极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建立以农产品数据交换为核心,具有供应链管理和专业化服务等功能的现代化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资源共享,对物流各环节实时跟踪,全程管理,加快物流商务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实现物流信息化,达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位一体的目标。

(四)加强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鼓励政府参与农村物流的发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农村经济发展是关键,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剂就是发展农村物流,这种外部经济性迫切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政府部门首先要加强宣传引导,让广大农户和农业企业树立现代物流意识,抓住现代物流发展的机遇。同时,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使得农户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不够准确充分,导致农户在现代物流发展运营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制定一些惠农政策扶持农村物流的发展,这对于推动农村物流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引荐一些知名物流企业参与农村物流的建设,帮助农村物流的发展。

(五)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创新农村物流人才服务机制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我国每年出现物流人才缺口人数逐渐增加,尤其是一线的技术人才和高级信息管理人才。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物流人才的匮乏无疑是制约农村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农村物流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物流人才的培训力度,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或引进专业人才,完善物流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在岗人员的培训,使之符合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同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服务,以满足农村地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四、结语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发展农村物流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通过对当前农村物流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层面探讨了农村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认为,农村物流发展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性,存在市场失灵现象,建议从政府层面进行市场干预和引导,破解“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物流企业进入农村市场领域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并不断完善市场规范、人才发展服务体系等方面,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全面激活农村物流市场。

参考文献:

[1]薛富,蒋再兴.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品牌(下半月),2015(10):47,49.

[2]陈李杰,周玉梅.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5):7-8.

[3]袁明.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现状与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9(24):54-55.

[4]王新利.中国农村物流现状与政策性建议[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6):99-103.

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篇6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据2015年第36次中国联网络发展统计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增长已经逐渐趋于稳定。其中,农村网民占比达到27.9%,比2014年底增加800万。通过网络购物的用户达到3.74亿,半年增长率为3.5%,这表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速度之快。而新增网民中有48.0%来自于农村,可见农村网络发展空间之大。wiFi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比例也在大幅度上升,半年度增长率达到14.5%[1]。但我国农村地广人稀,快递业相对于省市城市来说比较落后,物流信息系统不够完善,直接影响制约着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推进。信息时代,建设更好的物理信息系统,与电商完美的融合,才能进一步推进电商在农村的发展,打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的发展瓶颈。

1现在农村“最后一公里”物流存在的问题

前人也对此问题做过相关研究,何娟在《农村电子商务物流“最后一公里”建设研究》中提出,现在农村电子商务面临的主要问题有3项,一是物流速度慢,二是无法送货上门,三是快递易丢失[2]。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快递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国内村镇的快递点覆盖率只有48%。村镇快递点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农村的物流速度,制约着农村电商的发展。

从人员配送方面来说,随着农村电商的发展,快递点的工作人员也更加忙碌,无法腾出更大的精力把每件宝贝送货上门,客户只能跋涉几公里去快递点自提货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体验度。若近期没有时间提取货物,耽搁时间较长就容易出现丢件现象。

从客户角度来说,网络的普及使农村朋友们懂得了更多的网络知识,电商的发展同样在农村掀起波澜,但农村物流存在的3方面问题打压农民朋友网络购物的积极性。农民朋友也希望可以获得送货上门的服务,在最短时间内拿到自己的宝贝。

2现有物流“最后一公里”信息系统分析及解决方案

2.1现有系统存在问题

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存在的问题与其信息系统的管理密切相关,与配送环节直接挂钩。现在市场上快递业的配送环节,都只是提供给用户货物位置信息与派件人信息,客户等待货物上门或是自行提取,而这种系统使顾客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地位。

由于快递公司间的竞争问题,各大公司在村镇有着自己的快递点,同样也有着自己的派送系统,这种系统差异化的出现就使得同一个村镇的派件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整合。

2.2“最后一公里”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针对配送环节存在的问题,需要从用户角度考虑,在最大程度地方便用户原则的基础上,使用户化被动为主动,在接到货物信息之后,主动掌控货物的流向。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将不同公司在同一乡镇的快递点进行整合汇总,得到一个总的快递服务中心,由快递服务中心对此乡镇中的所有快递进行配送[3]。在配送终端系统下增设子系统,子系统分为客户管理信息管理模块、物件管理模块和代收悬赏模块3部分。

(1)客户信息管理模块。客户信息管理模块将客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收件人,另一部分是代收人。各快递公司将每天收件人的信息,如收件人的地理信息,联系方式,物品件数,预签收时间等进行综合,整理出每个用户需接收物品的综合信息进行。代收人信息模块主要是代收人的地理信息、联系方式及其信用评价。系统对代收人用户设置独立的信用评价体系,由请求代收人执行,请求代收人收到货物后,对代收人进行打分,以此来确认代收人的可信度,为其他请求代收人提供信用依据。

(2)物件管理模块。由于保密性问题,不同快递公司的物流信息通常不予外泄,而乡镇物流量相对都市来说较少,快递员对每件货物送货上门成本较高,与收益不相匹配。这也是乡村无法送货上门的原因所在。但在信息时代,公司需摒弃一些传统的做法,将乡镇各个快递点进行信息综合,以此降低快递送货上门的成本,提高乡镇快递的送货效率。基于此,该子系统将物件管理模块分为同乡镇物品信息整合、物件说明、物流信息和物品接管人4个部分。首先将同一乡镇的快递信息进行综合,按客户为主关键字进行分组,对每一个客户的所有物品进行详细说明,包括物品之前所有的物流信息等。若是客户无法自行提取且代收悬赏,该模块需注明物品的下一个接收者,包括接受者的个人信息以方便客户及时联系。

(3)代收悬赏模块。代收悬赏模块主要是为无暇取货的客户准备的,货物已经送达快递点,收件人由于一些原因不便取货,便可通过悬赏模块来请同村人顺路代收。客户登陆后可选择自己需要代收的货物,并自己的代收信息,一定金额的悬赏,由代收人接受并帮忙代签带回。代签人同时获得客户提供的悬赏金和快递公司的一些补偿,当然这个需要各快递公司的合作方能更好的完成。代收模块的设计在于充分利用乡镇邻里之间的熟识度与信任度的特点,将人文环境与信息系统相结合,最大效度地发挥信息整合共享的作用。

3“最后一公里”子系统施行的困难

3.1乡镇以下快递点的整合

乡镇电子商务物流行业发展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乡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低,地广人稀的特点使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高投入使很多快递公司对农村市场的拓展望而却步。物流公司基于本身保密的要求,不愿将自己的客户信息透露给其他公司,这就使得快递点的整合出现困难。这方面就要求政府等第三方机构的介入,加强公司间的关系纽带,通过政府的作用使各快递公司之间加强合作,展开对农村快递业的攻势,打破“最后一公里”物流发展瓶颈,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4]。

3.2代收功能的开发实施

代收需要村民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帮助,虽有一定的利益可得,但与村民之间互帮互助的道德情感密不可分。在代收项目进入乡镇初期,村民认可度低,需要快递公司与政府部门合作向村民推广此项目,积极向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只有得到乡镇人民的支持,项目才能得以更好的执行。

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篇7

1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基础《物权法》以专章规定了宅基地使用权,但这一章仅有四个条文,简直就是《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现行宅基地的使用存在着重土地管理而轻土地权利问题,其结果是两个方面都没有做好。我们注意到宅基地权利制度,并非仅仅是现行的立法技术问题,而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基础。1.1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历史背景———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将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基本策略。欲发展重工业,必须有大量的资金积累。在当时的条件下,国家要在短时期内获得原始积累,唯有向农业和农村索取。而欲从农村索取资金,必须实行统购统销制度。统购统销的核心是通过“压低农产品价格,以较低的收购价格,获取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再低价销售给城市居民和工业企业,从而降低企业的原材料成本支出和工人工资,产生超额工业利润,支撑工业化发展。”通过统购统销,国家切断了农民和市场的联系,控制了全部农产品,进而分别控制了农村和城市。在这种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中,其成员除了享有在其宅基地上居住的权利之外,并不对宅基地享有其他权利。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除了居住于宅基地上的权利之外,农民事实上也不会对宅基地产生其他的权利诉求。所以在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体制之下,宅基地权利制度几乎没有存在的必要。改革开放之后,制度和统购统销制度被相继取消,但是二元户籍制度依然存在。由于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壁垒森严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足,改革开放初期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是基本上适应当时的社会条件的。1.2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创新的现实基础———宅基地的双重功能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城乡二元社会体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严重阻碍。政府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有关的综合实验也正在进行之中。加强城市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政府一再缩小直至不再从农村获取资金积累,而是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利益。房屋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就是农民可以利用的最基本的要素。越来越多的宅基地使用权出租、抵押、私下交易,体现出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对宅基地所享有的居住权,他们对宅基地产生了新的权利诉求。随着城乡二元壁垒的松动,宅基地不再仅仅具有生存保障功能,还具有经济发展功能。随着改革的深入,宅基地的经济发展功能必将进一步加强。但是,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还没有获得根本性改变,广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以及农民收入普遍较低的现实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宅基地依然承担着保障农民居住权的重要任务。然而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富裕,却又不得不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这就出现了农村宅基地生存保障功能和经济发展功能的矛盾。保障以公平为其价值取向,而发展则以效率为其价值追求,宅基地双重功能的矛盾实质上就是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如何协调这一矛盾,是制度创新的关键。2我国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立法现状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作为一种物权,是我国物权法体系中一个特有的概念。它是农民基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而无偿取得的一种物权。正因为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具有身份性和福利性,导致其不能自由流转。但是最近两年,农村的社会形态、经济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有的农村宅基地政策越来越显现出一些局限,各地要求进行相关改革的呼声很高,广东、重庆、天津等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进行一系列的试点,宅基地问题开始成为一个焦点话题。种种迹象显示,当初设立农村宅基地的立法目的受到了现实的挑战,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改革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1982年《宪法》第10条第4款严格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第80条亦有类似规定:“土地不得买卖、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担保法》第37条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这些现行法律的规定表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是严格禁止的。同时,国土资源部也在三令五申:严禁城镇居民到农村购置宅基地。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对土地流转的法律控制开始松动。1988年修宪将1982年宪法第10条第4款:“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修改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同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2条也增加“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此后随着《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一系列规范城镇国有使用权流转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城镇国有使用权流转成为普遍现象。与此同时,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也在适度的有条件的放开。譬如,《土地管理法》第62条规定:“农民出租、出卖房屋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这间接表明,允许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人对地上建筑物进行出租、出卖。依房地一致原则可推知,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并不是完全限制的。《物权法》承袭1998年《土地管理法》关于宅基地的规定。以上表明,我国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可以转让的,但转让是有条件限制的。3限制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存在的缺陷我国目前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作出的规定,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分页标题#e#3.1农村宅基地流转的交易面较窄主要表现在:只能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连同房屋一起转让,而且只能转让给本集体内符合宅基地使用权分配条件的村民,受让主体只能是本集体内的成员。3.2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隐性流转我国现行规定与我国发展的需要还不太协调。在城市化成为一种潮流的今天,农村宅基地的流转已经具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并已经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隐形市场”的存在增加了当事人的交易成本和风险,不利于交易双方合法权益的保护,以明确的法律规范宅基地的流转问题已经成为立法上迫在眉睫的问题。3.3有关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和矛盾现行《宪法》和《民法通则》明文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可是在条文中,并未指明土地使用权是国有土地使用权,也未就转让设定任何附加具体条件。而《土地管理法》、《担保法》却明令禁止宅基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法条冲突显而易见。而且关于农民宅基地管理的法律法规数量少,且效力层次低,很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靠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政策来调整。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调整农村房屋和土地方面的民事法律。虽然现在又有新的法规出台了,国土资源部出台了一些规定,但以部门意见的形式出台,法律效力低。与立法较为完备的城市房地产管理相比,农村宅基地方面的立法滞后,不仅存在大量的法律真空,而且内容比较粗浅。3.4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简单的禁止城镇居民到农村买房,不利于城乡之间人口的双向流动。允许农村宅基地的自由流转是适应城乡双向流动、促进城乡融合的客观要求。当前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加大了城市发展的压力,流动的人口也成为城市中最不稳定最难于管理的部分。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将这些人口固定下来,但是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状况与农业生产能力和再生产能力的低下,大多数农民的经济收入十分微薄,他们无力购买商品房,农民迫切需要资金来解决自己在城市中的购房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农民所拥有的宅基地无疑成为了有利的资本,但法律不允许农村宅基地向城市人口出卖,而农村本集体组织内部的成员又缺少购买宅基地的动因,这样宅基地的财产价值就无从实现,农民处于一种尴尬而又可悲的境地。3.5对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方式规定单一化当前,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方式包括出租、买卖、征收等,另外也存在因赠与和遗赠、继承、抵押等方式导致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法律规定的仅仅允许转让一种方式的存在显然已经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脱离。目前,出租房屋己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目前最为普遍的一种流转方式。在近年来城市新区建设热浪冲击下,一些有远见的农民或经营者在城市近郊可能发展为新区的地段买下部分宅基地,而在新区建成后将其高价出售也成为宅基地使用权买卖的一种新走势。3.6剥夺了农民获得合法权益要素资源的充分流动是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产权作为一种资源只有有效流动才能促进经济效率的实现。近三十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那么对改革开放的成果,农民到底能分享多少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的增加,住房需求越来越大,在城市郊区,作为农民财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房地产必然产生巨大的增值。但是这种增值因为法律禁止划拨宅基地转让而无法合法“变现”。从而事实上剥夺了农民在财产上的合法权益。4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理性分析4.1相关法律没有禁止农村房屋的出卖房屋作为私人财产,我国立法保护包括房屋在内的私有财产权。《宪法》第13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根据《民法通则》第75条第1款的规定,房屋属于公民的个人财产范畴,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根据《民法通则》第71条的规定和民法的相关理论,公民个人对于其房屋享有受法律保护的财产所有权,自然有依法对自己的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其中的处分包括出卖、互易、赠与等方式。《土地管理法》第62条第4款规定:“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这说明《土地管理法》只规定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并没有禁止农村房屋的出卖。4.2平等是民法的基本原则,对于物权同样应当实行“同地同权”目前,城市中的公房或者福利性分房,其土地使用权人只要取得房产证,就可上市交易,同为土地使用权的福利性分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也应该能进行交易。目前的规定是人为地造成同样用于居住目的的“城市土地使用权”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不平等,此种不平等实际上是剥夺了农民手中的合法财产。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作为民事权利的一种,也应毫无保留地贯穿平等原则。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作为一种财产,在法律地位上应与城市土地使用权相平等,这就意味着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必须脱掉色彩浓重的行政外衣而恢复其用益物权的私权本质。限制宅基地的流转,只会导致农村宅基地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不能完全实现,离开了使用权能、收益权能和处分权能的充分实现,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物权效能必将大打折扣。4.3物权法为权利法,确认宅基地使用权为一项重要的用益物权是其应有之义根据新颁布的《物权法》第152条,宅基地使用权人对宅基地只有占有和使用、依法利用之以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的权利,却没有收益的权利,因而是一种权能不完整的用益物权。这是对宅基地使用权权能的缩减,导致自身逻辑内容的相互矛盾。维护农村居住土地稳定的基本政策并不能排除使用权人享有收益的权能。合理的宅基地使用权应该是权能完整的用益物权,这就需要明确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权利属性,尤其是财产性权利属性,并扩充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权能,除去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行使的各种不当限制,增加其“收益”权能,赋予其完整的现代意义上的用益物权。#p#分页标题#e#5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要解决好的关键问题目前以居住保障功能为基础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农民需要构建一个居住保障和经济利益相结合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那么在实现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之前必须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5.1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是否造成耕地大量流失很多学者担心宅基地使用权一旦上市流转,农民或集体经济组织会获得更大利益冲动,违反法律擅自将耕地转变为宅基地,造成耕地大量流失。笔者认为,避免耕地流失的根本在于严格限制耕地用途的转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土地用途管制,严格防止农民将耕地占用。除了限制宅基地的外延扩张外,还可以利用流转盘活现有存量宅基地,通过宅基地整理、置换就可以节省大量的建设用地,缓解耕地保护的压力。另外,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所获得的收益还可以专门建立耕地保护专项基金,用于耕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5.2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是否会引起农民流离失所政府最关心的问题是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是否会导致大量农民无家可归。其实,作为“理性人”的农民如果知道一旦将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出去而无固定居所,他不会做出非理性的选择。况且政府关于农村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也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上,加之农民进城务工和经商人数迅速增加,农民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减弱对宅基地依赖。当然,我们必须注意到在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中,或许会出现乡镇、村领导为了短期利益,做出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让出宅基地使用权的事情,这就需要政府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来加强监管力度,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5.3宅基地使用权可否向城市居民流转国务院的《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定:“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事实上农民将宅基地使用权以一定的期限出售、出租给城市居民,并没有影响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根本性质,只要城市居民向集体经济组织缴纳一定宅基地使用费,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宅基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体现,就应当允许宅基地向城市居民流转。另外,城市居民只要他们愿意常住农村,自觉遵守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规章制度,合理使用集体土地,他们就有权通过这种转让方式获得宅基地使用权,在农村建造住房。从实践意义来说,这是处理闲置宅基地的有效机制。

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产品物流;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U-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3-0001-02

1 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新农村建设作为党和人民的一项重要而又伟大的战略性工程,其必然要求有一个现代化的农业与之相适应。而目前影响农业发展的瓶颈正在从生产领域逐步延伸到流通领域,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水平低,流通成本高,农民没有从流通领域享受到应得的比较利益。由于农产品最终要依赖于流通领域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正在成为解决大市场与小生产矛盾的重要举措,成为提高农民收入、推动新农村建设和促进整个农业发展的关键。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就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国内外人士逐步认识到农产品物流的重要意义,继而开始予以关注,理论研究方面陆续出现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著作和文献,比较突出的有李柏园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研究》(1995),风雷的《农产品市场组织模式研究》(1996),杨孚平的《农产品流通与国民经济成长》(1996),纪良钢的《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研究》(1999)等。另外,张声书和日本的佐伯弘治编写的《中国现代物流研究》(1998)部分章节涉及了中国农产品物流方面的研究;王之泰教授的《现代物流学》(1995)也提及了农业环境与农产品物流。

但总体来说,目前进行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已经很多,研究现代农产品物流问题的文献也不胜枚举,但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的并不多见。本文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物流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研究,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探索我国现代农村物流产业的发展思路,并提出发展农村物流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2 新农村建设与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内在联系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我党重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次的新农村建设是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理论指导下的新农村建设,是对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理论的具体实践,而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理论才能导致正确的实践。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来解读新农村建设,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以及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目标的真正实现。

(1)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解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问题,也就是建设怎样的新农村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就回答了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是实现农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建设目标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要义和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在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中,生产发展是首要任务,体现了物质文明的要求。而众所周知,广大农村的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因此,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就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2)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本途径的解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问题,也就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说明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统筹。其中一个重要层面就是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关键还在于自觉地促进城乡交流,而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不仅能够解决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同时也能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逐步改变,成为新农村建设一个助推器。

(3)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以民为本的解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说明了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民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产品全面短缺的时代已经结束,并出现了区域性、结构性过剩,而农产品流通不畅日益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民无法从流通中获得应得的比较利益,因此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也是维护农民利益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意。

3 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大量化、多样化、优质化和动态化的趋势,这与农产品生产规模小,生产有季节性、区域性、分散性等特点产生必然的供求矛盾。而农产品背后是一个巨大的物流系统,包括供应商、加工商、批发商、零售商。简略来讲,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具有三大特点:即物流数量大、品种多;物流难度大;物流要求高。

但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目前尚处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生产阶段,所以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物流量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供应非常分散,物流成本很高。传统农产品物流模式局限于供应商和销售者之间的多环节重复物流,效率低下,现有农产品物流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市场发展形势。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农产品物流渠道比较单一,尚未形成多渠道的营销体系。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低下。在我国,社会上对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作用和意义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至今较低。尽管物流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总体看来,物流规模普遍偏小,竞争力不强。自营物流还占绝大部分,第三方物流发展比较缓慢。

第二,物流成本高,价值增值少。我国的农业经营方式主要是单户经营,农民对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农药等的购买多以分散为主,而且农产品的销售都是各家分户进行的,物流成本过高。

第三,物流技术水平低,运输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及管理水平低下。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5000多家,但具备一定规模的市场数量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信息网络平台等公共和准公共设施仍然落后;批发市场的管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的检疫监测手段不完善,从而导致食品安全存在隐患。

第四,缺乏健全、快捷、灵敏、安全和可靠的信息服务。农产品物流各环节的信息化程度低下。我国农户获得农产品生产信息主要依靠传统方式,其他诸如来自当地市场、政府部门、传播媒体及网络的都很少。当前,许多农产品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相关物流信息网络系统还处于空白,在物流服务企业中,仅有39%的企业拥有物流信

息系统,绝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

第五,农产品自身的缺陷造成流通的障碍。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程度较低。一是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托盘标准化没有推行,包装标准与运输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二是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卫生标准和市场内部的检验检测体系尚未建立,进人流通的农产品质量偏低,缺少检验手段和食用安全保证。

4 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分析

(1)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考虑物流量的大小、区位等因素,在粮食、蔬菜、水果、禽蛋、水产品等农产品集中产区,改、扩建一批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实施村村通公路,提高通达率和道路等级,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道路畅通无阻,物畅其流;加快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发展与改进各式农用运输车;加速农村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电话普及率;加快网络基础建设,改变目前信息“高速公路”塞车的状况,发展和普及宽带业务,不断推动网络延伸。

(2)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培育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主体,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是统筹城乡的纽带,建立起单个农户与市场之间的连接机制,促进农业资源横向集中和经营纵向一体化,以形成强大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强大的支持。政府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政府与农民的联系,保护农民利益。

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篇9

内容提要:小产权房是一种事实上的称呼,难以对其下一个精准的定义。尽管对小产权房流转的法律效力存在争议,在现行体制下其事实上无效却是不争的事实。主张严格限制小产权房流转的理由虽言之凿凿,却难以经得起推敲。限制小产权房流转阻碍了社会发展,理应改变。

引言

近年来,由于越来越多受困于城市高房价的市民选择购买农村集体土地上的住房,小产权房渐成民众关注的焦点,围绕小产权房流转的论争日趋激烈。政府、学界、房地产从业者、房屋购买人、农村集体组织、村民等不同主体基于各自利益与视角的不同,各抒己见,形成了激烈的观点论争与碰撞。

笔者认为,对此一问题的思考应追根溯源。就小产权房流转而言,什么是小产权房,其界定标准是什么?限制小产权房流转的缘由是什么,是否站得住脚?限制小产权房流转的社会效果如何,应然法上应怎样选择?上述问题探讨明了,小产权房流转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否则,只可能陷于自说自话而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在本文中,笔者将就此进行探讨。

一、小产权房的内涵及小产权房流转的法律规定

依法理,产权无所谓大小,只存在有无的问题,权利具有平等性,不应依主体而有不同。故,小产权房不是一个法律称谓,而系事实上的称呼。正因如此,其不可避免的带有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虽不至于千人千面,却也因人而异,即使同一人前后所指亦可能有所不同。这可以说是众多研究者希望对其作出足以服众的界定,却终不能得尝所愿之原因。

笔者认为,对事实上的存在套用概念法学的做法,可谓方法错位。在不同主体对小产权房既有共识又各有所指的情况下,只能在最广泛范围内去理解这一概念,否则,必然存在以偏概全,或以个人认识替代事实所指的缺陷。从此意义上言,小产权房就是建立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上之房屋,包括:农民在宅基地上的住宅,乡镇企业在农村建设用地上的房屋,由乡(镇)政府或村委会单独或联合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由乡(镇)政府或村委会制作房屋权属证书或者干脆没有房屋权属证书的房屋。这些房屋之所以被称为小产权房,要么是由于所立基的土地使用权处分权能受到限制,而不具有城市商品房那样的流通性,“使得它们与城市商品房可以完全自由流通的特点相比,具有保护力度小的弱势,故而被形象地称为小产权房”;1要么是因为其违反现行法,不能获得产权。

我国与小产权房流转有关的法律主要有《宪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等。《宪法》第10条规定了农村和城市郊区土地的归属,但对其流转事项未做规定。2《物权法》第151条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作为建设用地,应当依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定办理;第153条规定,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土地管理法》第43条规定“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第63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另外,2008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规定,“农村住宅用地只能分配给本村村民,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农民住宅或‘小产权房’”;“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非农业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尽管主管机关对小产权房流转禁声一片,然而《宪法》、和《物权法》均没有明确规范小产权房流转,真正明确涉及小产权房流转问题的是《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土地管理法》第63条禁止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国办通知直接禁止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房屋。但《土地管理法》本身只是管理性法律,规范交易有越界之嫌;而国办通知既非法律也不是行政法规,难以作为判定小产权房流转合同效力的根据。正因如此,学界对于小产权房流转合同效力众说纷纭。但是,在现行权力体制下,不管有关规定是否妥当,建造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上的房屋,不问其是否成立物权,其流转事实上受到严格限制,除非由于遗产继承、债务不履行强制拍卖、乡镇企业破产兼并3等有限原因之外,基本上只能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司法实践中,牵涉到小产权房流转纠纷的案件法院即使心存疑虑也一般会判合同无效,转而在其他方面寻求平衡。4

二、限制小产权房流转的原因及其合适性分析

为什么要严格限制小产权房流转,支撑限制小产权房流转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换言之,小产权房流转的原罪何在?

一般认为,我国之所以要限制小产权房流转,主要有以下原因:

1.耕地保护的需要。“国家提出禁止‘小产权房’主要出于耕地保护的目的”,5有人指出,允许城市居民到农村买房,“将使我国耕地资源税减,加剧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并“导致某些农民流离失所”;6“对小产权房、、、必须加以限制,必须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考虑长远的利益”。7《土地管理法》和国办通知都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与耕地保护相提并论,立法意图十分明显。国办通知禁止小产权房流转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国人多地少,、、、必须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故此,农村的土地只能用于农业用途,只有因公共利益需要,才可由政府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

2.保障农民生存权。我国城乡二元分化严重,农村地区传统上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十分匮乏。住宅是实现农民生存权的必要条件,农民在宅基地上所建房屋事实上承担着社会保障的功能,如果允许其流转,则农民一旦由于资金所迫出卖房产,很有可能陷入居无定所的地步,这将使农民生存权受到金钱的剥夺。8

3.小产权房是集体组织内部福利。“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基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而无偿取得的一种物权”,9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是保障农民居住权的一种带有福利性质的保障制度”,10在集体组织土地上建房无需缴纳土地使用费,以特定的集体成员身份为基础,是集体组织内部成员的一种福利。城市居民不具备这种身份,如果允许其购买农民住宅,则其通过受让也享受了这种福利,这有违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上述理由是否站得住脚?若是,则限制小产权房流转具有充分的正当性,不容怀疑;若否,则限制小产权房流转的政策理应改变。

很明显,耕地保护和农民生存权保障是上述理由之核心。我国人多地少,为维护粮食安全,国家确定了18亿亩耕地红线,小产权房流转之所以被严厉禁止,就在于被视为是对耕地的严重威胁。生存权保障问题除了有关社会保障之外,某种程度上也是耕地保护问题。而受让人不当获利更多只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要求受让人补缴土地使用费就可以很好的解决。故此,本文主要围绕耕地与农民生存权这两个根本性问题探讨限制小产权房流转的合理性。

从逻辑层面言之,小产权房流转问题可分如下情况:

1.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耕地上建造的房屋。这些房屋对耕地造成直接威胁,11因此,不仅应禁止其流转,而且也不应承认其物权归属。但这本质上不是作为权利客体的物之流转问题,而是物权不成立、相应的处分权能不具备,因而也不能流转的问题。

2.本村农民在依法取得的宅基地上建造,或通过宅基地置换、整合在新的成片宅基地上建造的房屋。这些房屋建造在宅基地上,并不直接涉及耕地。决策者对这些房屋流转所担心的问题实质上是:由于农民在转让房屋之后居无定所,生存权可能受到威胁;农民在生存困难的情况下,势必重新申请或强占农地作为宅基地,从而危及耕地保护。

对上述问题,应作具体分析。农民在宅基地上的房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建造在宅基地上的单套住宅,一种是建造在宅基地上的多套住宅。相应的,农民出卖房屋也有两种模式:一是保留基本生活用房,将多余房屋转让;一是将房屋整体转让。就前一种模式而言,随之而来的农民生存问题、耕地侵犯问题都不存在。12就后一种模式而言,确有可能产生农民生存困难、危及耕地之风险,但几率非常低且明显被夸大:其一,近年来随着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民已基本没什么税费负担,稍事劳作即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其二,近年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从无到有逐步开展,基本不会产生农民生存无保障的问题;其三,农民也是理性的民事主体,其作出出卖房屋的决定也是基于理性的选择,政府对农民利益的强制保护并不会比农民自己更为高明,但所耗费的成本要高得多。在劳动用工环境日趋多样、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多数农民出卖住宅是因其认为这些房屋已丧失了继续保有的价值,或者是已经异地购房,或者是需要以卖房所得资金用于投资。

3.乡镇集体企业为解决职工居住问题,而在经过审批的集体建设用地上所建的房屋。这些房屋建造在建设用地上,且经过审批,其流转对耕地和农民生存权都不具有威胁。

4.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由乡镇政府或村委会单独或联合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的房屋。这类房屋建造在集体建设用地上,并不涉及耕地占用,其流转难以造成对耕地的侵犯。禁止其流转更多是出于对所诱发问题的担心:在其可以流转的情况下,如何防止出于逐利冲动而产生的违法开发,及地方组织在利益驱使下擅自将耕地转为建设用地?这实际上是政府管理失控、而非小产权房流转本身的问题。以牺牲物权人权益、抑制物的效能为代价解决政府管理失控问题,可谓开错了药方,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必定收效甚微。

从事实层面来说,我国以牺牲小产权房物权性为代价、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实施效果并不好。“集体土地被征收为国有之后,只有部分土地用于公益目的,大多数是用于赢利性的房地产开发”,13当前对农村耕地和农民生存权的多数威胁是政府打着公共利益旗号无序征地和房地产商肆意圈占屯积浪费土地、以及一户一处宅基地观念指导下的低水平土地利用行为,国家若要真正解决耕地流失与农民生存问题,就应减少与民争利的征地、严厉打击房地产商屯积土地、鼓励在单位面积宅基地上多建住宅,鼓励宅基地使用权由一户独占变为多家共享。而这必然涉及到小产权房流转的问题。

可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以保护耕地、还是以农民生存权保障为由限制小产权房流转,都是经不起推敲的。事实上,真正支撑政府限制小产权房流转理由的,是各级政府在现行二元化土地利用机制下,通过垄断土地供应所产生的巨额利益。这种巨额利益以牺牲农民自主权益、和城市居民饱受政府与房产商的双重挤压情况下的高房价之苦为代价,成本高昂且极不公平,必须加以改变。

三、小产权房流转问题的应然法选择

“小产权房问题的出现,反映了我国长期城乡分治格局以及由此形成的法律、政策与现实经济发展之间的脱节、、、,它是乡镇农村对机会的均等、利益的平衡、城乡协调发展的一种要求。”14当前,民间小产权房交易冲动越来越强烈、事实交易份额越来越大、已经形成一股巨大洪流。15然而,我国法律对小产权房仍采取简单围堵的办法,这明显不合时宜。

简单的限制小产权房流转,至少有如下负面影响:

1.妨碍对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保护耕地,除需要保持土地应有的数量,还要尽可能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在土地总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粮食产量之所以有大幅度提高,就在于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同样,就同一块宅基地而言,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情况下,多盖几套住宅,满足多户人家居住需求远比一户一宅要经济。然而,现行宅基地政策仍不合时宜的强调一户一宅,这无疑是强制性保持土地的低水平运用。

2.使农村空房几同死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农民离境离乡现象越来越突出,许多农民在城市购房、举家迁徙至城市居住,这些农民保留农村住房已无必要,然而现行政策使其房屋难以流转。耗资巨大的不动产几乎不具交易价值,形同死产,甚至成为某种程度上的负担。这既抑制了物的效能、也剥夺了农民自主筹措资金发展的权利,人为加剧了农民的贫困。

3.助推城市房价虚高。现行土地供给的垄断机制,使城市居民只能购买房地产商开发的数量有限的房屋,在巨大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形成了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的现实格局。从而产生一种中国特色的怪现象:一方面,城市居民深受高房价之苦,许多人毕其一生求一房而不得;另一方面,大量农村房屋空置、无人居住和维护,在风吹雨淋中逐渐破败,而广大城市居民只能望房兴叹。

4.阻碍城乡交流,加剧城乡二元对立。随着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的改善,城乡之间物理上的联系已经十分便捷。城乡居民打破城市樊篱、混杂居住,对于发挥城市辐射作用、促进农村地区发展、彻底解决困扰我国多年的三农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然而,受制于高房价的城市居民尽管希望通过购买相对便宜的农村小产权房自励更生解决住房问题,却被现行小产权房流转制度强行阻隔,城乡之间双向交流变成乡村人口向城市的单向流动,使得城市成为只进不出的围城,而农村空心化现象却越来越严重。

5.使户籍制度改革流于形式。近年来,由于深刻认识到二元割裂的传统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发展,我国各地纷纷采取措施进行改革,代之以城乡一体平等的新型户籍制度。然而,小产权房流转制度一味强调城乡居民的主体身份,使得户籍改革在住房配套制度上落不到实处,以致使许多地方的户籍改革徒有虚名。

6.阻碍农业产业升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农民迁徙至城市居住生活,一些地方农村空心化现象已十分严重,土地撂荒也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这本是引进资金与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的极好时机,然而现行小产权房流转制度使得集体经济组织之外的投资者即使愿意长期扎根农村,也不能获得住宅以致居无保障,极大的遏制了投资人投身农业的冲动。

那么,应该如何构建我国的小产权房流转制度?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不问土地所有权性质,同地同权应是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因为小产权房流转本就只是土地使用权问题,与土地所有权没有直接关系。但也应考虑到在当前情况下,小产权房处理已不是一个单纯法律问题,而“更多是一个政治问题”,16因此,小产权房流转制度改革进程应与社会保障推进程度相适应,充分考虑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因素。笔者主张区分已建成的存量房与未建成房屋分开考虑。对历史存量房,由于小产权房的形成政府、房屋建造人、购房人都有一定责任,法律制度也不完善,故应以尊重事实、发挥物的效能为首要目标;对于未建成的房屋,应重在维护法的尊严、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衡量标准,通过利益机制抑制违法冲动。

具言之,对于已建成的存量小产权房,应视如下情况分别出理:

1.对农民在宅基地上建造的房屋,应以盘活资产、发挥物的效能为原则,因此,应通过赋予农民处分权、允许其自由流转。但宅基地取得具有一定身份性,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同等情况下应享有优先购买权;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购买则应缴纳土地使用费。在当前情况下,宅基地确实承担着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因此,宅基地上房屋的流转应与社会保障相联系。对此,笔者认为如下方式都值得考虑:⑴分步走的路线图式办法。先允许不危及农民基本生存的房屋流转,在社会保障问题基本解决后,再推广至其他房屋。换言之,允许在宅基地共有、或能证明已在异地购房情况下的富余房产转让,但对宅基地整体转让进行限制。以后,随着农村社会保障进展情况适时调整,最终过渡到无限制的自由流转。这尽管不太符合法学一体式的解决方式,但比较符合我国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实用主义国情。⑵一体式解决方式。允许房屋自由流转,规定土地使用费的一定比例必须用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社会保障,同时规定较为严格的房屋交易第三方监管,保证其落到实处。

2.对于乡镇集体企业经过审批为职工建造的住宅,应无限制的允许其流通,但可规定同等情况下企业内部成员享有优先受让权。

3.对于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造在建设用地上的房屋。考虑到其主要是行政违法,对耕地威胁并不大,且其形成有十分复杂的现实原因,因此,在追究责任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补办手续赋予其合法身份,解决其流转问题。

4.对于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耕地上建造的房屋,应视为违法建设,坚决拆除,其流转自不可能。

经过采取上述梳理措施之后,对于此后建造在集体建设用地上的住宅,应坚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依据其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遵守情况确定归属与流转事宜。对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合法审批建造的房屋,赋予完全产权,允许其自由流转;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违法建造的住宅,一律不承认其物权,禁止其流转。

注释:

1丁宇翔:《农村小产权房的物权变动---以法院裁判引起的物权变动为视角》,载《法律适用》2009年第5期,第43页。

2有学者认为“宪法第10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参见赵海萍:《小产权房合法化问题的立法探讨》,载《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这是站不住脚的。《宪法》第10条第4款是规定土地的保护事项,而非流转事项。

3《土地管理法》第63条:“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

4比如,在北京宋庄画家村李玉兰诉马海涛房屋买卖纠纷中,北京二中院一方面判当事人之间的小产权房买卖合同无效,一方面认为合同无效的主要责任在农民反悔,李玉兰可以另行主张赔偿,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合同因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而无效的情况下,合同自始不生效力,农民是否反悔并不会对合同效力产生影响。法院以农民反悔造成损害为由支持李玉兰的赔偿主张,明显是在寻找一种平衡。

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贵州;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及电子商务的稳步发展,从当下引发的狐狸王驱动形式来看,其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相关体系结构,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中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促进地方经济(特别是对地方农村经济)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贵州农特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研究上,可结合当下的时代研究背景,对贵州农特产品电子商务目前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进行简要探究分析。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贵州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贵州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优势突出。栽培的粮食、油料、经济作物有30多种,水果品种400余种,可食用的野生淀粉植物、油脂植物、维生素植物主要种类500多种,天然优良牧草260多种,畜禽品种37个,有享誉国内外“地道药材”32种,是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也是茶叶的原产地,贵州也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独具特色的的原生态民族工艺品品种众多,市场前景较好。鉴于贵州丰富的原生态农特产品资源,为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确保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营造相应的互联网+生态链,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农村物流现代化水平、加强平台建设及人才培养将成为农村电商主要的推动力。同时贵州农特电商发展相对落后,互联网+、大数据在农村电商应用不多,人才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体系不建全等一系列因素仍然存在,现从贵州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展策略进行一系列探究分析。

二、贵州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贵州农特产品在电子商务经营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电商平台不完善

平台不完善,针对农特产品的标准化和品牌层次分布不突出,在平台的建设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不完善。本地具有特色的农特产品品牌建设问题,平台对品牌的推动问题,股权及承包制等问题对农户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2.电商意识不足物流不全面

电子商务的意识不足,从贵州各乡镇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和程度来看,其乡镇农特电商发展的探索过程中,和传统销售模式,差别不大,并没有真正的与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相融合,从而导致传统产业在实际的应用上,并未真正发挥互联网+优势。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看,其创造的价值和潜力问题依然存在,更多的增值产品及服务都有待开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地方农特电子商务物流的开发问题,高成本问题,我们需要从现有的电子商务企业规模,物流现状以及技术等方面采取龙头企业物流的带动示范性作用,在标准的要求、规模和技术上,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问题。急需要解决农特电商发展中的最后一公里、降低农特电商的运营成本、物流现代化水平也是突出的问题。

3.传统商业模式、农特产品物流未适应互联网+时代新需求

电子商务发展环境还有待提升。农特产品信息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不够完善,仍处于起步阶段。针对现有的农特产品特别是生鲜农特产品物流过程中的冷藏、运输及人力投入等还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需要建设更加庞大的现代化物流体系,且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4.管理的专业人才缺乏

对于电子商务的管理人才来看,贵州还存在一定的空心化,从而导致专业电子商务人才紧缺,并严重影响其农村电商的正常运行。而从电商人才的年龄分布结构来看,也出现不均衡现象,这将会造成电子人才需求断层,而在互联网+时代下,对农特产品电商的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无法适应时代需求,那么,就会影响农特电子商务的推动。

5.地区相关联动发展意识、创新意识不强

目前在贵州部分农商也在探索互联网+发展模式,但对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发展意识不够,各自为政,没有联动发展。农特电商创新意识不强,部分农商虽也试水电商,但仅停留在电子商务的初级阶段,并没有结合地区特点、产品特点来创新发展,更有部分农商经营者照抄照搬其他行业的发展模式,缺乏自主创新意识。

三、贵州农特产品的电子商务发展策略分析

为保证贵州农特电商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转型,加强农特产品品牌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推进贵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现对贵州农特电商发展从平台建设、物流体系、人才培养、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策略分析。

1.建设完善的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

需要建设更为完善的电商物流体系结构,根据地区产品特点,完善农特产品物流体系。在进行相关的物流产业园建设中,提高政府引导职能,建设一套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并依照地区需求,产品需求进行层级拓展,实现对市级、县城和乡级的之间的分级联动,强化物流现代化管理水平,提升物流服务效率和质量、降低物流成本,并完成对多触点,高节奏化、高层次化上的现代物流体系研究,并以此来完善对物流服务体系的全面建设。进一步加强与现有物流企业合作,借现有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加强现代化物流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物流服务质量,更好地为农特电商物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