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智慧物流基本含义十篇智慧物流基本含义十篇

智慧物流基本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9:27

智慧物流基本含义篇1

奥巴马政府经济团队与iBm共同研究“智慧的地球”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不久前,由iBm全球Ceo彭明盛先生向政府郑重提出了帮助美国建立21世纪的长期竞争优势的建议。人们不难发现美国政府近来提出的“智慧的实力”,与iBm“智慧地球”,用的都是同一个核心词SmaRt(智慧)。面对iBm凭借百年经验和全球洞察提出的这一新理念,轻轻放过,肯定是一种智力上的冒险。

现在要做的,是尽可能从合理的角度去思考它。从下一代经济的高度上,识别“智慧地球”向我们发出的新信号。

新的世界维度信号:第三种世界

国际金融危机后,会不会出现一个美丽新世界?对上代经济的建设性的反思,就是把下一代经济创造出来。互联网革命已经发生了十多年,智慧的地球正带来新的机遇。

波普尔曾把世界区分为物质性的世界一、精神性的世界二和智慧性的世界三。波普尔将“人的精神世界”与“客观知识世界”区分为两个不同维度,这有助于我们从顶层理解智慧地球的逻辑位置。它透露的信息,是一种文明级的新维度正在成熟;回答的是,美丽新世界建立在哪里?一定是在一个有别于上一代经济的地方。新维度就是新文明的基础形式。

智慧地球从文明维度看是“一块新的世界公地”,它意味着两个基本点:第一,世界的基础结构正在向“智慧”的方向发展。从世界一的物质维度,世界二的货币维度,向世界三的智慧维度发展。新文明不再是寄居在上一代的家里,要给未来搭一个独立的家。现在人类的金融家园塌了,未来要建立一个智慧家园。这样一来,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就显示出来。奥巴马已经听明白了,在回应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公开信时,马上举一反三地说,建设智慧基础设施,除了建设先进医疗系统外,“我们还将投资于宽带和新兴技术,这些是美国在21世纪保留和重夺竞争优势的关键”。iBm也向中国发出了含蓄的信号,希望在4万亿投向物质基础设施(世界二的基础设施)时,“植入‘智慧’的理念”,“打造一个成熟的智慧基础设施平台”。如果19世纪有人提醒清代将文明维度重心从世界一,早点转向日本所在的世界二维度,历史也许会有所不同。这是一个一两百年才会出现一次的重要信号。第二,世界的基础结构正向传统与智慧融合的方向演进。“开天辟地第一回,世界的数字基础架构和物理基础设施开始相互融合了”。这是对第一个要点的补充。三楼是不能离开一二楼单独建设的。世界三的基础设施与世界二、世界一的基础设施,是相互融合的关系,表现为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与互联网的融合。我们提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有类同之处。当然iBm提的这种结合是有方向的,“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正在合为统一的智慧全球基础设施”。

从这个认识上说,只有转变文明价值观,才能发现新大陆。那些误以为智慧地球没什么新意的人,在价值观上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划分根据,没有跟上时代。

新的价值信号:第三种价值

关于智慧地球,有许多经验的描述。要识别出其中的新价值信号,需要进一步概括。我认为智慧地球与上一代经济,在价值的性质上,有以下非常不同之处:

第一,智慧在于通过洞察力把握事物的意义价值,提供“更有意义的、崭新的发展契机”。从价值理论说,货物对应的是使用价值,货币对应的是交换价值,智慧对应的是意义价值。iBm反复谈洞察力。洞察力显然不同于X光,不是对付物的,也不同于验钞机,不是对付货币的,洞察力用来发现这个世界(包括物质与价值)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用来发现“此事对我有什么意义”。以前不能识别,现在能识别了。智慧地球无意中包含了一种新价值论:意义价值从依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独立为可感应和可度量的新价值种类,已不是《资本论》那种价值二分法,而是三分法。“感应和度量”不是为了搞统计调查,而是在建立新的价值尺度,以显现新的价值。其次,“我们的世界正在更加全面地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所有的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具有更深入的智能化,我们也获得更智能的洞察”。让所有的地方显出“智慧”――如智慧机场、智慧能源、智慧电网等等――为的是让所有事物包含的意义,成为洞察力的对象,显示出对我的意义。它使第三种价值(世界三的价值)落地成为可服务对象、可创造价值。将意义这种信息价值,由过去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

第二,通过差异竞争优势创造最有意义的新价值。由洞察力所能特殊加以把握的价值(意义价值)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与同质化的交换价值有什么不同?把iBm林林总总谈的归纳起来,无非以下几种:首先是差异化价值;其次是多样化价值,即异质性价值;其三是不确定价值,即风险价值;其四是复杂系统价值,包括生态系统价值。所有这些上升到理论上加以概括,都是品种价值。这里的品种从窄义的产品品种,扩展为泛指所有在数据级可分辩的异质要素。它是意义、信息得以区别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不同之处。我个人认为,用品种经济性,可以充分概括iBm所说用洞察力所把握的智慧经济,即:品种越多,成本越低,效益越高。以此区别于智慧经济之前那种品种越少,成本越小,效益越高的头脑简单的工业经济。

新的制度信号:第三种组织

智慧地球在制度创新上释放出的重大信号,体现在价值网络中。价值网络将成为人类继市场、企业之后的第三种组织。

第一,世界不仅正变得更小、更扁平,而且“更智慧”。iBm在宣传智慧地球时,一再提醒人们,下一代经济中的组织制度特点,不是只有扁平化。依我看,这是在针对过去十年把互联网误解为扁平化,及《世界是平的》对人们的误导而言的。原说法的问题在于,市场才是扁平的,说互联网是扁平的,岂不等于说互联网与市场一样,没有组织创新?事实是,网络组织兼有市场的扁平特征与企业的结构特征,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组织形态。iBm把这种组织形态称之为价值网络。一方面,价值网络是扁平的,但有别于市场在于它是组件化的;另一方面,价值网络具有企业特征,但有别于企业在于它是扁平的、开放性成长的,所以它是第三种组织。

智慧物流基本含义篇2

一、无形资产的界定

(一)无形资产概念界定综述对无形资产的概念,迄今还没有一个完全共同的认识。对无形资产的认识有一个过程。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增长、社会日益进步,其概念的内涵(特征)和外延(范围)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相应地人们也有不同的看法,仅在有关会计准则的规范中对无形资产的界定(定义)就有多种。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1998年10月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指出:“无形资产,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资产。”

(2)国际评估准则的定义。《国际评估准则――国际评估指南四――无形资产》中对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是以其经济特性而显示其存在的一种资产,无形资产无具体的物理形态,但为其拥有者获取了权益和特权,而且通常为其拥有者带来收益。”

(3)《企业会计准则》(1992)的定义。该准则第三十一条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

(4)《企业会计准则》(2001)的定义。《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2001)规定:“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

(5)《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定义。《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2006)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6)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的定义。《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1996)中规定:“无形资产指特定主体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体,而对生产经营长期持续发挥作用并带来经济利益的一切经济资源。资产评估中的无形资产可分为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和可确指的无形资产。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商誉,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包含专利权、专有技术(诀窍)、生产许可证、特许经营权、租赁权、土地使用权、矿藏勘探成果资料等。”

(7)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定义。《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2001)中规定:“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上述各种认识可以归纳为如下两种观点:资产论,认为无形资产是一种资产或长期资产,如上述(1)至(5);资源论,认为无形资产是一种资源,如上述(6)与(7)。这两种观点反映了人们从不同方面对无形资产的认识。但什么是无形资产,还需要对各种无形资产的认识进行分析。在无形资产概念中各种定义相同和基本相同的是: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无形资产是一种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能带来收益;无形资产是获得的某种权利;无形资产是所有者持有的;无形资产是一种经济资源。不相同的是:无形资产能长期使用;无形资产是可以辨认的;无形资产包括的内容不完全相同。

(二)无形资产概念的科学界定无形资产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经济发展、科技水平和经济管理要求。要科学界定无形资产概念,还必须对其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就其内涵和外延进行科学的界定,以促进无形资产的发展。

对无形资产概念的界定首先要明确:(1)无形资产概念的外延(范围)不只是财政部规定列入会计核算的几种无形资产,而是涵盖全部无形资产。(2)无形资产概念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反映其特征的基本要素,有无实体、收益、所有者持有、长期使用、资产(非货币)或资源、权利等。(3)不能以可辨认性来区别是否是无形资产,凡符合条件,可辨认的是无形资产,不可辨认的也可以是无形资产。(4)知识形态不是确定无形资产的必要条件,凡符合条件,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是无形资产,不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也可以是无形资产。(5)是否能进行货币计量不是确定无形资产的必要条件,凡符合条件,能以货币计量的是无形资产,不能以货币计量的也可以是无形资产。(6)在无形资产概念的定义中,不宜列出具体的功能(具体用途)。(7)无形资产既是一种资产(非货币)、资源,也是一种获取的权利。

无形资产的内容包括:(1)知识产权,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专有技术、计算机软件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2)特种权利。(3)关系无形资产,如企业的专家网、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关系、销售网、销售关系、顾客关系、客户名单等。(4)企业形象――商誉。(5)人力资本。

综上所述,可将无形资产界定(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一定主体拥有、没有实物形态、长期使用、预期会带来效益,并获得一定权利的资产(资源)。无形资本是无形资产的货币表现。这说明:无形资产是一定主体(企业、事业等单位)拥有;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无形资产由一定主体长期使用于各个方面;无形资产预期会带来效益;无形资产是获得的一种权利;无形资产是一种资产(资源)。可见,无形资产的基本特征,是无形性、资源性、垄断性、高效性、长期性和不确定性等。应该指出,无形资产是人类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它既是商品,又是一种以知识形态体现的经济资源,在知识经济时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知识资产(知识资本)

(一)知识资产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一种新型的经济即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知识经济也在逐渐发展。从经济发展史来看,以产业结构划分,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高技术经济;以资源配置来划分,可以分为劳力经济、自然资源经济和智力经济。称知识经济或高技术经济、信息经济、智力经济,在内容上没有本质区别,但一般都称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是:智力资源成为第一要素;软资源比硬资源更重要;高技术成为核心;信息技术成为支柱;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学技术一体化;资产投入无形化;强化创新;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决策知识化;终身教育。

在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关注建设知识型企业和提倡企业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正成为继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行为管理和现代管理之后的新一代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正从传统的依靠资本积累转向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企业管理进入新的阶段――知识管理阶段。目前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一些企业管理的热点和重点,成为各部门行业的管理者、管理界学者、信息专家所讨论与研究的热门课题。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者运用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的管理。对知识进行管理的内容,是企业已有、获取和创新的知识资源,是对知识(包括技能)的获取(收集)、开发、创新、存储、学习、传递(沟通)、共享、扩散和利用的管理。

知识管理者运用的知识体现为知识资产。对知识资产的定义,有多种认识,如:“知识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物形态、对生产和服务长期发挥作用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知识。”“企业的知识资产,是企业拥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并对企业的发展有作用的知识。”“知识资产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对生产要素不断扩展内涵所赋予技术、教育、管理、信息等知识资本以资产的含义。”“知识资产是指那些可被界定、保障及买卖的无形资产,包括专利、品牌、商标及数码内容,但并不包含不能买卖之无形资产,如企业文化。”有的是对知识资产的货币表现――知识资本下定义,如:“‘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被定义为公司账面价值和某人准备为它付出的价钱之差。知识资本是无形资产,往往不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中。”(孙涛,1999)“知识资本就是存在第三个千年的企业无形资产总和,包括市场资产、人力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和组织管理资产。”(申明,1998)综合以上各种认识,知识资产是指一定主体拥有或控制、没有独立实物形态、长期发挥作用、会带来经济效益的知识形态的资产。知识资本是知识资产的货币表现。

知识资产是不同于有形资产的无形资产,具有创新性、垄断性、积累性、长期性、共用性、扩散性和效益性等特征。知识资产是知识经济形态下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是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创造利润的主要源泉。

(二)知识资产的要素一般认为知识资产包括知识产权资产、市场资产、人力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等四类:(1)知识产权资产,是企业从事智力创造性活动所取得智力成果依照法律享有的权利的资产。它包括专利、技术秘密权(非专利技术)、商业秘密、商标、著作权(版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2)市场资产,是企业拥有的与市场相关的无形资产。它包括各种品牌、客户的信赖、长期客户、销售渠道、订单、特许经销证或合同、协议等。(3)人力资产,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可以运用的以人为载体的,以体力和脑力表现能力的资产。它是企业员工所具有的技能、创造能力、开拓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等一切才能。(4)基础结构资产,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知识因素的资产。它包括反映技术、工作方式和程序的管理哲学、管理方法、企业文化、信息技术系统、财务结构和市场数据库等。

三、智慧资产(智慧资本)、智力资本、智能资本

(一)智慧资产(智慧资本)在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智慧资产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能力。

什么是智慧资产,台湾学者成树芬在其所著《企业智慧资产管理》一书中认为:智慧资产是指尚未被会计制度承认,但已具备市场价值,具有高知识含量工作的经验的人、环境、制度、技术与知识。也有人认为:智慧资产是人工成品具有的显性知识和个人、社群拥有的隐性知识。文献中更多地是对智慧资产的货币表现――智慧资本下定义,如:智慧资本是能够提升公司竞争优势,或能产生出超过公司账面价值的无形资产。智慧资本是创意、发明、技术、主要知识、计算机程序、数据技术、流程、创造力以及出版物的总和,是能够转化为利润(财富)的知识。“智慧资本是指能够转化为市场价值的知识,是企业所有能够带来利润的知识和技能。”(张寿宝,1999)综上所述,智慧资产是指一定主体拥有或控制、没有独立实物形态、能提升竞争优势、能创造财富的智慧形态的资产。智慧资本是智慧资产的货币表现。智慧资产(资本)具有高增值性、长期受益性、与主体不可分割性、不可继承性和价值易损性等特征。需要指出智慧资产不同于智慧财产。在台湾使用的智慧财产,是基于智力的创造性活动所产生的权利,是对知识产权所使用的概念,智慧财产即知识产权。在台湾设有智慧财产局即知识产权局。

智慧资产按其知识载体不同,分为人才资产、市场资产和结构资产。或智慧资本包含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人力资本主要由企业员工所具有的知识与学习知识的能力、技能、发明创造力、完成任务能力等人力因素所构成。……结构资本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组织文化等不依附企业人力资源而存在的组织的其他能力,它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因素。如信息技术系统、组织结构形式、企业形象、知识产权等。……市场资本则指市场营销渠道、营销网络、企业商誉及客户评价等经营性资本。”(张寿宝,1999)

(二)智力资本智力资本,亦称智力资产、智慧资产,有的学者提出:智力资本的理论是从知识管理理论发展而来,所以国内很多学者将“智力资本”译为“知识资本”。美国学者加尔布雷斯(J.K.Galbraith)在1969年最早提出智力资本的概念,他认为智力资本是一种知识性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资本。他将智力的含义由个体范围拓展到组织范围,描述那些存在于组织中的,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为企业增加价值的无形资产。对智力资本还存在多种定义:智力资本是人的一种综合能力,一种能够创造价值或效用的能力,也是智力和知识相互融合而带来效益的资本。智力资本是以知识为基础,以智能和开拓创新为特征的,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巨大财富的资本。智力资本是企业的技能、诀窍、经验及创新能力的知识性资源型的资源。智力资本是公司中所有成员所知晓的能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之和。智力资本是无形资本的总和。智力资本作为物质资本的一个相对概念,指在现有的企业价值评估体系中,有形资产所不能反映的部分,也就是使一个企业组织得以运行的无形资产的总和。智力资本是通过人的智力运作发挥知识的创造力,在运行中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增值。“智力资本是对使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安妮・布鲁金,1998)综上所述,智力资本是指一定主体拥有或控制,以知识为基础,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巨大财富的智力形态的资本。

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三部分。或者,智力资本的构成分为四类,即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才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市场资产是公司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的无形资产潜力,其中包括各种品牌、客户和他们的信赖、长期客户、备用存货、销售渠道、专利专营合同协议等。……知识产权资产包括技能、商业秘密、版权、专利和各种设计专有权。它们还包括贸易和服务的商标。……人才资产包括群体技能、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企业管理技能。……基础结构资产中使企业得以运行的那些技术、工作方式和程序,其中包括企业文化、评估风险的方式、管理销售队伍的方法、财政结构、市场或客户数据库。”(安妮・布鲁金,1998)

(三)智能资本在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智能资本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三资源”。对智能资本有多种定义:智能资本是指个人与团队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与能力的总和。智能资本是一种对知识、实务经验、组织技术、顾客关系和事业技能的掌握,让企业或组织享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在商业实践中,无形资产通常被称为智能资本,智能资本被广泛地定义为:在工作时间内,工作区域内产生的所有和能够被转化为价值的知识。智能资本是企业在市场上的价值与现有资产价值间的差距。智能资本是技能、知识与信息等无形的资产。智能资本是无形资产的总和,能增加组织价值有助于完成组织目标。综上所述,智能资本是指一定主体拥有或控制,运用知识和技能,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增加价值的智能形态的资本。

智能资本的构成要素,包括人力资本、顾客资本、创新资本及流程资本。或者,智能资本由两项要素构成,即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结构资本细分为顾客资本和组织资本;组织资本再细分为创新资本和流程资本。一般将智能资本分为人力资本、顾客资本和结构资本(再分为创新资本和流程资本)。

四、无形资产与知识资产(知识资本)、智慧资产(智慧资本)、智力资本、智能资本的比较

(一)定义比较无形资产(无形资本)与知识资产(知识资本)、智慧资产(智慧资本)、智力资本、智能资本的定义如表1:

从无形资产(无形资本)与知识资产(知识资本)、智慧资产(智慧资本)、智力资本、智能资本定义的比较可以看出,其定义基本上是相同的,正是“知识资产是不同于有形资产的无形资产”,智力资本的理论是从知识管理理论发展而来,所以国内很多学者将“智力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译为“知识资本”;还需要指出,同是“intellectualcapital”一词,可以译为智慧资本、智力资本和智能资本,说明其定义基本上是相同的。

(二)特征比较无形资产(无形资本)与知识资产(知识资本)、智慧资产(智慧资本)、智力资本、智能资本的特征如表2:

从表2有关无形资产(无形资本)与知识资产(知识资本)、智慧资产(智慧资本)、智力资本、智能资本特征的比较可以看出,其特征是基本相同的。

(三)内容比较无形资产(无形资本)与知识资产(知识资本)、智慧资产(智慧资本)、智力资本、智能资本的内容如表3:

从表3有关无形资产(无形资本)与知识资产(知识资本)、智慧资产(智慧资本)、智力资本、智能资本内容的比较可以看出,其内容的分类虽有不同,但其具体内容是基本相同的。

通过以上比较说明,进入21世纪,不论是知识资产(知识资本),还是智慧资产(智慧资本)或智力资本、智能资本,都不能代替无形资产概念,只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其时代特征,从某一个方面突出其内容而相应提出或强调某个概念,正如在强调发展知识经济和知识的重要性时,而提出知识管理、知识资产或知识资本,在强调发展知识经济(智慧经济)和智慧的重要性时,而提出智慧资产(智慧资本)或智力资本、智能资本,并强调“资本的革命”,“智慧资本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基础”,“智力资本是第三资源”。

知识资产(知识资本)、智慧资产(智慧资本)、智力资本、智能资本的提出,只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从不同方面突出了无形资产的本质,进而发挥无形资产的巨大作用。可以预见,无形资产还会以各种形式按其本质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相子国:《知识资产会计的研究与探索》,《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年第10期。

[2]万君康、梅小安:《企业知识资本管理及其绩效评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3]袁庆红:《企业智力资本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4]景莉:《智力资本与公司价值》,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5]冉秋红:《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孙涛:《知识管理》,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版。

[7]申明:《知识资本运营论――第三个千年的企业管理核心》,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8]成树芬:《企业智慧资产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张寿宝:《智慧资本――知识经济时展的基础》,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

智慧物流基本含义篇3

【关键词】智慧流域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

一、智慧流域的概念

智慧流域是指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于流域综合管理,把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流域各个角落的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的各种物体中,并通过普遍连接形成流域物联网;而后通过云计算将流域物联网整合起来,以多源耦合的气象水文信息保障平台、二元水循环及伴生过程数值模拟平台、水资源数值调控平台、流域数据同化系统平台、流域虚拟现实系统平台等为支撑,并将其与数字流域耦合起来,完成数字流域与物理流域的无缝集成,使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对流域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从而达到流域的“智慧”状态。

二、智慧流域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意义

智慧流域研究包括智慧流域框架体系研究、流域立体监测网应用研究、流域专业模型集成以及三维仿真、云存储云服务技术研究。

云计算服务方式可以支撑智慧流域的存储、建模、处理等各环节。实现智慧流域云计算功能,解决信息孤岛与重复建设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取得远方的计算资源,通过后端的大型云计算中心同时为众多用户服务。

三、云平台对智慧流域的支撑作用

3.1物联网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其关键技术有传感器技术、RFiD标签和嵌入式系统技术。

通常,物联网的开展步骤首先是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接着通过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最后将信息经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由处理中心完成相关计算。

智慧流域根据实际需求,在物联网的感知层采用以传感器网络、RFiD、视频监控等新技术,按流域立体监测网要求布设传感装置,通过互联网信道传输数据到数据中心。

物联网对于智慧流域的应用最核心的是对于水资源数据的采集监测以及将采集监测的数据传输至后端云平台。水资源数据的采集主要是结合长江流域内河段、支流、小流域特点,重点采集水文、水生态、水环境和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则主要包括降水、蒸发、径流(水位,流量,流速),泥沙含量,水质,土壤含水量等;水生态数据主要包括水体的溶氧、pH值、氨氮含量、亚硝酸氮含量等;水环境数据主要指各类污染的相关数据,气象数据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雪深、雪压、日照、地温、水温等。

3.2大数据

大数据技术,是指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

大数据的特点有四个层面,即Volume(大量)、Variety(多样)、Velocity(高速)、Value(价值)。

从技术上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密不可分。它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

对于智慧流域研究,大数据的4V特性体现在其一,大量的实时或非实时采集的地理信息、野外观测数据、云图、水文信息等,包括众多数据的历史积累量;其二,智慧流域的研究与建设涉及的数据类型繁多,如各类水资源数据等;其三,面对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各类数据的处理、分析、仿真等,其高速的处理速度;其四,提供有价值的结果数据或者提炼出用户需要的数据。

3.3云计算

智慧流域是流域研究的长期演进过程,而在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云计算技术是这个过程中一项关键技术,可以加速和帮助实现智慧流域。

通过云计算,将流域或河流模拟程序拆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通过网络交由分布式计算机所组成的庞大系统搜索、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整个计算过程只需要几秒就能完成。这意味着对局部河段或者流域干流的高精度的三维模拟从理想变成现实。

云存储是以数据存储和管理为核心的云计算系统。通过云存储技术,流域中的原型观测、实验数据和数学模型计算的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以及流域管理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数据的存储将不再受制于硬盘空间。

云平台不仅可以提供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提供大量的存储资源,而且能为社会公众用户与专业用户,包括研究人员提供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云访问,使其可以获取智慧流域计算统计的成果数据及原始数据,该数据的展现形式可以根据实际研究和应用的需求表现为图、表、文档以及三维仿真等。

四、智慧流域对云平台的资源需求

云平台配置的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防火墙和负载均衡设备,将智慧流域系统部署在云平台上,可考虑利用云平台的防火墙实现智慧流域系统的地址转换,将智慧流域平台的内部私网地址转换为公网地址。针对智慧流域所需要的分布式的高速数据处理,将业务合理的分配到多个虚拟机上进行计算,云平台可以通过负载均衡设备实现业务的负荷分摊。

云平台可为智慧流域提供资源动态伸缩,实现基础资源的网络冗余,即智慧流域系统的任一资源节点异常宕机(虚拟机或物理机),都不会导致智慧流域业务的中断,也不会导致用户数据的丢失。同时,云平台可根据智慧流域的系统软件部署特点,为不同的软件模块按精简模式或是厚置备模式分配虚拟机资源。

精简模式,即是按实际需要分配的CpU、内存资源分配虚拟机资源,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利用虚拟化的精简模式,可以先分配一个最大化的虚拟资源,但是该虚拟机的实际资源为实际使用的大小,根据业务的实际资源占用率的增大而增大。

而虚拟化的厚置备模式,相对来说,资源的占用则比较固定,不会因云平台其他业务的并发量的增大而受到影响。对于与业务关联度高的服务器,可考虑按厚置备模式由云平台分配虚拟机资源;而对于与业务关联度相对较低的服务器,可考虑按精简模式由云平台分配虚拟机资源。

考虑到智慧流域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实现其快速、平滑的可扩展性,建议智慧流域系统部署在云平台后,采用集群版本部署,核心服务器采用n+1集群部署。如此,通过云平台不仅能实现硬件资源的可靠备份,而且可以实现软件和应用的可靠备份。当智慧流域系统的虚拟机因硬件问题出现宕机时,云平台可立即通过虚拟化软件的漂移技术在其他物理机上进行重建,使业务不中断。

针对智慧流域具有数据量大的特点,云平台可为智慧流域提供可靠的存储资源。在智慧流域发展的初期,建议云平台为智慧流域提供San存储,不同的数据采用不同的RaiD方式,核心数据建议采用RaiD0+1方式部署,非核心的数据采用RaiD5方式部署。当智慧流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若San存储难以满足其存储空间或者读取速度时,可考虑在云平台上采用分布式的存储方式。

五、小结

构建智慧流域需要物联网作为数据传输环境,需要大数据技术完成气象、水文、空间地理、工程设施等数据的综合处理与分析,更需要在分析计算、成果、信息服务等方面得到云平台的支撑;数据处理是管理智慧流域运作的基础。要研究智慧流域中涉及多源海量数据组织、数据处理以及数据服务模式;实现智慧流域云存储,动态分配和部署共享的存储资源。创建基于arcGiSServer为智慧流域服务的私有云,为流域用户提供一个地理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的平台。

[作者简介]

电话:18907185260

参考文献

智慧物流基本含义篇4

[关键词]冯契;天人合一;智慧说

[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4-0037-04

李伏清(1981-),女,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湘学、中国哲学。(湖南湘潭 411105)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冯契的‘智慧’说研究”(项目编号:06BZX039)的阶段性成果。

人作为存在,如海德格尔所说的是“在世界之中的存在”(in-der-welt-sein)。这一“存在”体现了人和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两种:一是主客关系,为外在的“之中”的关系,即主、客式认识关系;二是“此在和世界”的关系,即“在之中”,人“融身”、“依寓”于世界之中,世界是由于人的“在此”而对人揭示、展现自己。我们借鉴海氏的这一理论,把天人关系分述为中国传统思想中占主流的“原始的天人合一”(有着强烈的道德意义)、主客二分式的天人分离(在中国表现为科玄之争)、当代超越主客二分式的“天人合一”观三个阶段,把“在之中”的意义阐发为第三阶段的“天人合一”观,而冯契的智慧说正是这一“天人合一”观的典范。

冯契曾经指出:“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智慧,也是其追求的最高理想和境界。作为建立在对哲学史的总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智慧说,自然也以之为主题,对传统天人关系说进行重新审视。冯契既区分了天人合一观中的两个不同原则:天道原则和人道原则,也具体分析了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观“为学”和“为道”两条不同的路线及其态度。但在中国哲学史上,无论是何种天人合一说,我们总称为“原始的天人合一”说,其理由在于缺乏主客二分的观点。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老庄提倡“夷”、“希”、“微”之“道”,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通过“坐忘”、“心斋”、“玄览”而达到“若愚”、“若昏”之婴儿般的“玄德”境界。其“天人合一”观非“主客二分”式思想,这点毋庸置疑。但也许有人质疑,难道张载《正蒙·大心篇》中“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的区分也没有涉及主客二分吗?的确,张载认为“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见闻梏其心”,叫“心为有外”,“有外之心”,即在心或主体之外尚有客体的存在。而“有外之心”却不足以“合天心”,不能“体天下之物”,也就不能达到“天人合一”。因此,只有破除“闻见”所“梏”,“大其心”才能达到“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合天心”的境界,即为“德性所知”(因此,德性之知并非知识)。张载明确指出“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高于“见闻之知”。以此推理,“天人合一”也就凌驾于主客二分之上了,道德高于知识。而道德原则正是自先秦儒家以来天人合一说的主流,孔子“仁”学中有“为学”和“为道”两条线。荀子对墨家思想的发挥,继承了“为学”路线,其思想有较多的认识论和逻辑理论,对先秦哲学作了总结。但其天人合一观终究没有脱离道德伦理的窠臼。而从孟子“四端”说到董仲舒等人将孔孟“天人合一”观发挥为神学目的论的天人感应式天命论,发展到宋明时期的心性天人合一观,无不彰显儒家“为道”中的道德原则。程朱“理在气先”,“天命之谓性”,性即理,纲常道德之理神化为天,源于天命,奠定了纲常之理的形而上的地位,也表达了持敬致知之涵养功夫,实现“与理为一”的境界,即形而下之人体现形而上之理、人遵循理、理体现于人的天人合一境界,其知行观无疑统摄在存天理灭人欲、以天理压人欲的道德原则中。尽管形而上之理与形而下之气之区分暗含主客二分的思想,但尚未达到西方近代哲学中主客二分的水平,不仅在认知领域存在主体性原则的缺乏,即使于道德领域也是反人道的。

王夫之反对传统形而上学,反对以天理灭人欲、片面注重人伦道德,主张重视个性、人欲,重视自然科学知识,提出了“能(主体的认识作用)所(被认识的客体)”的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了主客二分的主张。他还建构了一套较详细的认识论体系,如“即事穷理”,反对“立理以限事”,从知行观的角度批评了朱熹的知先行后说和王阳明道德性知行合一说中“以知为行”、“销行归知”的思想。这些主张都有利于主客二分、主体性的建立和科学精神的推广。

尽管王夫之、戴震等人的天人关系思想中存在着某种主客二分的萌芽,为近现代哲学向主体性和科学精神的召唤提供了理论根基,但萌芽并不等于呈现,主客二分在西方哲学几百年的历史还需以浓缩的形式活跃于中国哲学的舞台,这也是中国哲学发展认识论的逻辑的必然。胡适、冯友兰、金岳霖等是这一时代潮流的代表。而冯契站在前贤的肩膀上,在“实践”观的引进下,把天人关系发挥到了一个新的平台。

冯契的“智慧说”把天人关系引申到了一个新的平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主客二分式的对立最直接地表现为知识和智慧、科学和哲学的对立,表现为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对峙。

智慧物流基本含义篇5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物流管理应用

现在我国产业都在升级,在不断转型,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对经济起到主导作用,世界各国的重要问题就是发展经济,经济在转型,电子商务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主导,物流产业需要快速发展,需要先进技术应用到物流管理中,提升物流管理的职能,建立智慧物流管理是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物流管理中,为建立智慧物流管理起到技术支持,符合现代物流管理需要,解决物流管理中瓶颈问题。

一、物联网技术基本理念

物联网主要强调物与物之间的联系,物联网与互联网是密不可分的,物联网技术的整体框架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主要技术职能识别、计算机感知技术、网络互融技术等。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其它领域实现一定职能,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比如农业物联网、智能交通物联网、智慧物流管理物联网等。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创新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其它领域,促进其行业的创新,对其提高生产效率,创造价值起到重要作用。用户在应用过程中,体验到物联网技术的创新作用,创新是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精髓。

二、物联网技术在智慧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智慧物流的概念由来是对比传统物流而定义的,是指代物流企业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GpS,RFiD,GiS等技术,实现对货物流程的全程管控,达到一种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满足客户需求的管理行为。

智慧物流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将现有的物联网资源(数据、应用等)加以利用整合,并将传感技术定位技术等融合在其中,通过科学的管理调度,实现物流管理全程可管、可控、可查、可视、网络化、整合化,从而达到提高利用率,降低各环节消耗,增加企业效益,满足客户不同需求的目的,创造更丰富的物流生态链。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智慧物流体系Y构主要包括感知互动层、网络传输层、应用服务层。

感知互动层主要包含识别系统、定位系统、跟踪系统。

网络传输层主要包括移动通信技术、通信卫星、集群通信系统。

应用服务层主要包括数据互换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用户服务平台、电子数据交换、物流信息系统组成。

参考文献

[1]邵酉己.物联网综述[J].西部皮革.2016(18)

[2]刘靖,刘佳昕.试述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前景展望[J].通讯世界.2016(20)

[3]韩森.关于宜昌市加快引进与培育高层次物联网创新创业人才的研究[J].通讯世界.2016(20)

智慧物流基本含义篇6

关于大数据的议题,虽然早在1980年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中就有所提及,但在2011年前,关于大数据的讨论基本局限于计算机技术领域内部,影响范围相对较小。2011年5月,在emC与iDC合作进行“数字宇宙”研究5年之后,正式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同年6月,iBm、麦肯锡等众多国外机构相关研究报告,积极跟进大数据概念的推广。2012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希望增强收集海量数据、分析萃取信息的能力,把大数据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大数据逐渐引起广泛关注。

it领域从来不缺乏新概念,近几年关于“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地球”等概念都曾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在实体经济中引发了投资热潮。这一次“大数据”概念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与前几次相关概念的提出有何联系和区别?

大数据概念的内涵

1.大数据的来源。以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处理能力进行数据计算一直是it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目标。从1946年第一台数字计算机发明以来,数据的体量和复杂性在绝大部分时间内一直是超越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够逐渐地数字化各种事物,从数据、文字、图片、到声频、视频。数据采集、存储、扩散等的技术不断发展,使全面记录人与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泛在存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为人类开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拓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和范围,产生了大量新的数据。尤其是近年来移动通讯和物联网的迅猛发展,遍布于物理世界的移动设备、RFiD、无线传感器等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数据,数以亿计的互联网用户也随时产生巨量的数据交互,构成了大数据的重要来源。另外,科学研究项目也在产生海量数据,例如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每秒产生约700兆数据流,每年的试验数据达到1.5tB;全球医院每年仅医学成像数据可达20tB。

从数据类型来看,全世界结构化数据增长率大概是32%,而非结构化数据增长率则是63%。估计在2012年全球非结构化数据约占有互联网数据量的75%以上。目前阶段,对关系数据库中的结构化数据我们有相对较强的分析能力,结构化数据多年来也一直主导着it应用,但在分层数据、文档、电子邮件、图像、音频、视频、商业及金融交易等非结构化数据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的趋势下,数据的增长速度和数据类型的变化速度与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差距愈发明显,如何挖掘传统技术难以发现的知识,成为重要的技术挑战。

2.大数据概念的相对性。从数据体量的绝对性观察,用计算机数据存储和运算的单位字节(Byte)来衡量,以1024为乘数,衡量单位依次跃升为:KB,mB,GB,tB,pB,eB,ZB,YB。2010年,全球数据量达到ZB级别,为1.2ZB,未来全球数据增速将会维持,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35ZB。在当前阶段,麦肯锡认为处理量在tB级别的数据可称为大数据,iDC认为多个数据的集合有可能达到pB级的数据储量为大数据。按照iDC预测的全球数据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标准,我们不妨把眼光放在更远的未来,当人类在20余年后产生的数据总量越过ZB级,以其可猜想的数据处理能力,当前tB、pB级别的数据就难以称之为“大”数据了。所以大数据的“大”字带有阶段主观性。

大部分大数据的定义,其描述的重点都是数据规模的相对性。麦肯锡把大数据描述为“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强调的是获取大数据价值的技术可行性;Gartner将大数据定义为“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强调发掘大数据价值的创新性;iDC定义大数据为“为了更为经济的从高频率获取的、大容量的、不同结构和类型的数据中获取价值,而设计的新一代架构和技术。人们并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强调大数据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所覆盖的范围。从相对概念上讲,大数据的“大”是指在信息化发展的当前阶段,传统文件系统、关系数据库、并行处理等技术无法有效处理的极大规模数据或极限计算。我们需要新的能力来通过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的知识和创造新的价值。

3.大数据概念出现的必然性。理解当前阶段出现的大数据概念,需要结合互联网及物联网发展的历程进行分析。自上世纪90年代网络向公众开放,互联网从初期的简单联系平台,过渡到浏览平台,目前成为交互平台和工作平台,并正向着智慧平台迈进。在向智慧平台迈进的过程中,“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地球”三个概念的提出对“大数据”概念的出现有着重要意义。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处理,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如果说在物联网提出之前互联网着重解决的是人与人的信息沟通问题,物联网则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相联,解决的是人与世界的信息沟通问题,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拓展。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计算技术,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按需提供给联网的计算机和其他设备来达到分散处理量的目的,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海量信息的处理。人类一方面通过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来达到更高的处理速度,另一方面通过计算方式的优化,形成更高的处理能力,以应对物联网等产生的海量数据。

“智慧地球”是iBm提出的概念。虽然在技术层面和安全层面可能还有所争论,但在战略层面已经得到国际间广泛的认可。“智慧地球”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更透彻的感知”,即通过物联网实现物质世界的数据化;二是“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即实现“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实现人类社会与物质世界的整合;三是“更深入的智能化”,即通过云计算和超级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对感知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便做出正确的行动决策,使个人、企业、组织、政府、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的交互方式更具智慧。智慧地球的本质是建立在物联网上基础上的更加智能的数字化世界,云计算是这个数字化世界运行的重要方式。物联网产生大数据,云计算处理大数据,智慧地球是大数据处理要达成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数据概念的出现是物联网、云计算及智慧地球等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

大数据可能的影响

1.行业发展层面。正在生成的海量异构数据中可能蕴含着目前尚未被认识到的全新知识。企业如果能在这些非结构化数据中挖掘出新的知识并与业务融合,不但其决策的依据将会更加全面和准确,而且有可能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在生产模式、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

目前阶段,可能从大数据发展直接受益的行业主要是一些数据集中应用型企业。例如,金融行业的信息化程度高,数据量大且管理集中,为大数据的分析与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对客户行为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营销活动的快速反应,并为金融机构实现服务创新提供支撑;在电信行业,由于无线上网和智能手机的推广,数据量呈现爆炸性增长,同时电信业市场饱和度高、产品服务同质化明显,运营商有可能从大数据中获取新的知识以突破竞争现状。在医疗行业,通过数据支持的疗效比较、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医疗数据的透明化、患者远程监测及患者数据支持的高级病症分析工具,可以极大地提高医疗体系效率和辅助产生更有效的医疗模式及管理政策。在零售业,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依赖于高水平的客户服务和良好的购物体验,以及有效的商品物流体系。对大数据的分析可以使零售商实时掌握市场动态并快速做出反应,生产厂商也可以通过对市场动态的快速反应改变产品策略。能源、交通等行业也是目前阶段可能直接受益于大数据趋势的行业。

2.思维方式层面。大数据的产业链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层是数据层,主要是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扩散;第二层是信息层,把数据背景融入数据,形成价值密度更高的信息;第三层是知识层,在信息基础上进行提炼,形成有价值的知识。“更高的洞察力和决策力”是大数据应用的核心目标,但仅有知识,是达不成这一目标的。相同的数据可以产生相同的知识,但相同的知识被不同的人认知和使用,可以形成不同的智慧。在目前大数据的发展阶段,人仍旧是形成智慧的决定性因素。

但大数据也在改变着产生智慧的基础。舍恩伯格和库克耶(2012)提出了大数据时代三个重要的思维方式转变,代表了当前对大数据思维的基本认识:一是从满足于样本数据到使用全体数据;二是从追求精确性到容忍混杂性;三是从关注因果关系到关注相关关系。使用样本数据,注重精确性,探寻事物、现象间的因果关系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所以舍恩伯格和库克耶提出的这些思维方式转变,引起了一定程度上的争论。大数据的影响,与其说是要改变这些思维方式,不如说是拓展了我们探求知识的思维方式,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用更宽泛的思维方式,来挖掘数据中隐含的知识。“互联网重塑了人类交流的方式,大数据则不同:它标志着社会处理信息方式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数据可能会改变我们思考世界的方式”(邱基尔和舍恩伯格,2013)。

3.智慧和战略层面。在数据的产生和扩散历程中,人类已经多次经历过类似于数据大爆发的历程。第一次是人类语言出现。语言的出现使数据具有了载体,并逐步形成了处理数据的逻辑框架。以语言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记录开始得以记忆和流传;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现。文字克服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现象的记录由此可以长时间留存和长距离转移;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术大幅降低了人类知识的存储成本和空间传播和交流成本;第四次则是信息化。信息化在更大程度上消减了数据保存和扩散的成本,替代了知识的面对面交流和互动。鉴于信息技术消减知识传播成本的巨大潜力,很多学者认为,世界将最终“变平”,距离不再是数据、信息及知识交流的障碍。以上四次数据的大爆发,都带来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知识的存储与传播最终改变了人类的智慧。

自上世纪80年代“信息大爆炸”以来,数据一直在呈几何级增长。面对急剧膨胀的数字化信息规模和种类,人们抱怨信息太多以至于无法发现有用的或真实的信息。一方面,数字化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在总量上并不稀缺,并很容易复制和传播;另一方面,对于个体来说,收集、处理、使用有价值信息的能力都是有限的。由此,数字化信息爆炸从一开始就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膨胀从未停止并加速扩展,终于累积到了一个可能引发变革的程度:数据的膨胀在“量”上引发混沌的同时,在“质”上可能开始显现出秩序。这可能对社会发展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需要新的智慧和战略。

大数据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1.技术层面。大数据在技术层面,要解决的是由于数据量、数据类型的快速增长,导致传统技术不能满足要求的问题。大数据产业的技术门槛较高,目前在该领域展开竞争的大都是在数据存储、分析等领域有着传统优势的国际厂商。从2007年左右开始,iBm、Sap、微软等国际巨头开始系统收购数据处理公司,布局大数据产业,其投资态势一直持续到目前。当前阶段,大数据计算的发展主要有三个趋势:分布式数据集群、高性能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机。在计算机集群应对大数据计算中,以Google的mapReduce并行计算框架和分布式数据容错存储Bigtable为核心的分布式计算机集群是应用最为普遍的。在雅虎等大公司的支持下,开源项目Hadooop已日趋成熟,衍生出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分布式计算和存储平台,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在Hadoop分布式数据处理与计算机集群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效的研究,初步建立了大规模运算平台研发和实验环境,但总体在数据处理方面仍旧缺乏核心技术。在高性能计算机研发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但整体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技术创新具有偶然事件的特点,并不总是沿着确定的轨道发展,未来还会涌现大量能够处理大数据的工具和平台。除了Hadoop的批量化处理方式之外,基于流数据处理的方式也有可能在实时数据分析应用中发挥作用,数据可视化技术也有可能迎来大发展。这些工具的发展又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比如语言处理、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大数据计算技术的发展仍旧是一个系统工程。

2.政策层面。在构建数字化智慧平台的过程中,近几年“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等引发了我国各地的投资潮,出现了过热的隐忧。例如自2010年云计算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国内许多地方政府在国家扶持资金支持下大批量购买服务器,之后则出现大量闲置,缺乏应用的云计算实际上变成了房地产。智慧城市的概念被提出后,全国数百个城市一哄而上,纷纷以自身的理解来建设“智慧城市”,有可能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不能互通互联的信息孤岛。如果忽略思考这些概念的本质含义,和其技术进步方向究竟隐含着怎样的市场和社会变革,而仅仅关注某一概念的建设能够启动多大的投资规模,迎来多大的市场机遇,最终把各种概念转化为基建设施投资,在技术和战略上只能跟随概念的提出者而无法超越。要防止把大数据变成又一轮盲目投资的由头。

智慧物流基本含义篇7

――刘保华博士

如今,我们开始进入智能时代的初级阶段。前两天,耶宝智慧创始人尹红风来到赛迪传媒给我们上了一堂交流课,他提出的观点是,从信息搜索模式来看,互联网web3.0时代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从单纯的信息搜索向智能化语义搜索的转变。他钻研的耶宝智慧就是致力于建立像人一样的世界知识库,提供基于知识的语义智能搜索和应用服务。他预言,目前的主流搜索技术将在四五年后让位于智能化语义技术。

由此我联想到,在处理器领域,英特尔致力于推动“智能计算”的发展,希望通过“智能计算”赋予无处不在的计算设备高度自动化的感知和调控能力,这是一种从根本上实现智能的重要手段。计算正在进入“智能计算”时代。

在基础架构领域,惠普亚太和日本地区总裁符标榜曾接受过本报专访,他告诉我,去年11月中旬,惠普推出的全新Ci战略就是在实现智能it,即赋予it系统自适应、自我管理和自我治愈的能力。而iBm提出的“智慧的地球”所包含的新锐洞察、智慧运作、动态架构以及绿色未来等内容,其核心理念即:世界是可感知的、互联互通的和智能的。

而即将到来的被称为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也需要构筑在智能it的基石之上。在未来的物联网世界里,所有拥有计算能力的设备将根据外界变化进行智能化、自动化的信息处理和通信,这离不开智能计算技术;要依据海量数据进行实时的事件判断和决策响应,主动感知潜在的威胁,这离不开智能化软件;要把人、物和网络连接起来,互相响应与沟通,这离不开智能化协作……

智慧物流基本含义篇8

【关键词】物联网;教育;传感网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2―0008―03

引言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自从1999年被提出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物联网旨在将所有物品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描绘了“物联网”时代的图景[1]: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物联网有望为人们提供智能化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变革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本文基于对物联网内涵、特征及研究现状的把握,探讨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

一物联网的内涵与特征

1物联网的内涵

目前关于“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一个较为权威的定义是欧洲信息社会与媒体委员会在其2008年的《2020年的物联网:未来之路》中提出的。其中将“物联网”定义为由一些“具有身份标识与虚拟的个性化特征,可以利用智能化接口在智能空间进行相关操作,并可以与社会的、环境的、用户的上下文相互连接并进行有效沟通”的物体构成的网络,认为物联网具有“整合性”,是未来的因特网,其中的物体互为连通且扮演积极角色,具有主体性[2]。

从中文字面上看,物联网强调物品的互联,被看作是一种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使现实世界中各种物件互为连通而形成的网络,使得所有物品都有数字化、网络化标识,方便识别、管理与共享。在英文表述中,物联网被称之为“theinternetofthings”,具有更为深广的含义,强调“anythingsconnection”,而“things”不但包括现实世界的物件(object),也包括各种计算设备(computer)与虚拟空间的人工物件(artifact),还包括网络用户(human)[1]。可见,在广义上,物联网实际上是包含了对物件之间、人与物件之间、人机之间、人人之间、物件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之间等各种“主体”之间的互联。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日益普及,人机交互、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已经得以实现,因此在当前对物联网的研究与实践中,主要关注现实世界中物件(object)的互联。

2物联网的特征

(1)连通性:连通性是物联网的本质特征之一。国际电信联盟认为,物联网的“连通性”有三个维度[1]:一是任意时间的连通性(anytimeconnection),二是任意地点的连通性(anyplaceconnection),三是任意物体的连通性(anythingconnection)。

(2)技术性:物联网是技术变革的产物,代表着未来计算与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而其发展又依赖众多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技术、传感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

(3)智能性:物联网使得人们所处的物质世界得以极大程度地数字化、网络化,使得世界中的物体不仅以传感方式也以智能化方式关联起来,网络服务也得以智能化。物联网具有智能化感知性,它可以感知人们所处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人们更好地洞察、利用各种环境资源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

(4)嵌入性:物联网的嵌入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种各样的物件本身被嵌入在人们所生活的环境中;二是由物联网提供的网络服务将被无缝地嵌入到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

二物联网研究现状

近年来,物联网受到了来自各种研究机构与团体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其中较具影响力的包括国际电信联盟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欧洲信息社会与媒体委员会的《2020年的物联网:未来之路》、iBm的“智慧地球”项目。物联网的研究也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比如,日本与韩国2006年开始相继实施U-Japan计划与U-Korea计划,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中也提出要重视传感网的开发与利用,我国台湾地区提出了U-taiwan计划,国家传感网创新研发中心与产业园2009年12月在无锡落成,而这些计划中都重点关注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这里仅列举日本的U-Japan计划与iBm的“智慧地球”项目。

1U-Japan计划

U-Japan(2006-2010)是日本2006年开始实施的在e-Japan计划基础上提出的基于物联网的信息技术战略计划,预期在2010年实现泛在网络社会(ubiquitousnetworksociety)[3]。日本政府认为,日本自2001年实施e-Japan计划以来,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高速信息带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但在网络的互联空间拓展与有效应用方面需要进一步规划与推进。

U-Japan的“U”有四方面含义:一是泛在互联Ubiquitous(Connectseveryoneandeverything),其中重点强调了人与物品、物品之间的互联;二是网络的通用性(universal),即要弱化对用户的技术性要求,使网络具有用户友好性,支持用户的各种交流需求;三是面向用户性(User-oriented),要求所有的网络服务应该基于用户的视角,使得用户可以便捷地利用网络服务,同时也可以成为网络信息的提供者;四是网络服务应该具有独特性与创新性(Unique),不但使用户利用网络服务更具有创造性,获得独特的体验,也使整个社会更具活力。

在U-Japan计划背景下,以RFiD技术、传感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应用。物联网将被用于解决日本社会由于人口低出生率、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包括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健康与福利问题、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政府管理服务问题、公共安全与防灾问题、交通问题、环境与能源问题、经济与工业问题、国际问题等。比如,在健康与福利问题解决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用来帮助看护独居的老人,配戴在老人手腕上的传感器可以自动测报老人的体温、血压等数据,当老人生病或遇到意外情况时,数据采集系统会自动监测并报警。

2iBm“智慧地球”项目

“智慧地球”(Smarterplanet)是由iBm在2008年底提出的基于物联网的新的全球战略[4]。iBm专家认为,目前每个人、公司、组织、城市、国家、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都正在实现更透彻的感应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获得更智能的洞察力。智慧地球战略以优化交互为核心,以智慧的方法为途径,从四个方面保证实施,从而实现物联网在多个领域的有效应用。

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人们在现实世界与信息空间中的交互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智慧的方法具体来说是以以下三方面为特征的:一是更透彻的感知,即要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流程;二是更为广泛的互联互通,即要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件之间、物件之间等各种主体之间的互联;三是更深入的智能化,主要是利用先进技术收集、处理数据,以获取更加新颖、系统且全面的洞察来解决特定的问题,使得特定的知识可以有效地应用到特定行业、特定的场景、特定的解决方案中以更好地支持用户的决策和行动。

iBm将“智慧的地球”战略分解为四个关键问题以保证该战略的有效实施[5]:一是利用新智能(newintelligence)技术;二是智慧运作(Smartwork),关注开发和设计新的业务流程,形成在灵活、动态流程支持下的智能运作,使人类实现全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三是动态架构(Dynamicinfrastructure),旨在建立一种可以降低成本,具有智能化和安全特性的动态基础设施;四是绿色未来(Green&Beyond),旨在采取行动解决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高效率与竞争力。

根据物联网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智慧的地球”战略规划了六个具有代表性的智慧行动方案,包括智慧的电力、智慧的医疗、智慧的城市、智慧的交通、智慧的供应链以及智慧的银行。

三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

1利用物联网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的特性直接影响着教学绩效。传统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所包含的教学资源比较有限,虚拟学习环境又缺乏与现实世界的交互,而物理教学环境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整合也容易停留在表层。通过物联网,不但使得现实世界的物品互为连通,而且实现了现实世界(物理空间)与虚拟世界(数字化信息空间)的互联,能够有效地支持人机交互、人与物品之间的交互、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物联网的引入使得物理教学环境的每个物件都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性,可以与虚拟学习环境进行无缝整合,可以即时地捕捉、分析师生的教与学的需求信息,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为师生提供智能化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比如,在教室里可以有感知光线的传感器,会随时监控光线亮度,控制教室照明灯的开关,还可以根据光线强度调控学生所用计算机屏幕的亮度;学生可以在教室内利用计算设备读取本地或调用异地嵌入了传感器的物体的数据用于当前的学习。

2利用物联网丰富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但传统的实验教学有其局限性,比如,因为存在安全性问题或者缺乏实验器材,许多实验无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做。物联网的介入可以为实验教学提供一个安全的、共享的、智能化的实验教学环境,比如,每一种实验器材都有数字化属性与使用帮助信息,当实验器材使用不当时会自动启动报警系统;实验者可以远程控制异地纳入物联网的实验器材;实验过程数据可以被实时采集并以适当的方式提供给实验者,实现实验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

3利用物联网支持教学管理

物联网可以用于学校考勤管理、学校图书管理、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学校教育安全管理。比如,台湾利用物联网的核心技术RFiD技术支持学校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八个服务领域[6]:上下学及在校行踪通知服务;学生保健服务;校外教学管理;危险区域管理服务;校园访客管理系统;教育设备管理服务;学校大型会议人员管理服务;运动设施使用人员管理服务。2008年度,台湾成立了校园安全应用RFiD技术协助学生安全建置计划,逢甲大学和台殊教育学校配合进行了包括上下学及在校行踪通知服务、学生体温异常管理服务、危险区域管理服务与访客机制管理服务四项实践。在实验学校的教室、走廊、大楼入口处、地下室及顶楼等地点架设约30个点RFiD读取器,每个学生配戴RFiD标签。实验系统会自动感测RFiD信息,统计学生出勤情况,老师可通过网络查询学生出勤情况及目前所在位置或行进路线。系统提供的腕带式标签可以自动感测学生体温,当学生体温异常时,系统将发出警报信息通知相关人员,做即时健康管理及处置措施。当学生到了顶楼、地下停车室、因短期施工而具有不安全因素的环境时,系统可以灵活地变更RFiD的感测范围的危险等级,自动发出语音作现场警示,同时发出警报信息通知相关人员做即时处理,并配合校方监视系统以有效监视现场状况使得管理人员易于指挥调度。当访客进入校园有RFiD的感测范围的管制区域时,系统将发出语音警示同时产生信息通知学校相关人员进行适宜处理。

4利用物联网拓展课外教学活动

通过实地参观、观摩、实践,学生可以获得直观的体验与真实的感受。课外教学活动一直以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空间与视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物联网可以拓展课外教学活动。比如,我国香港、台湾、北京、广州等地区开展了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实践,将先进的测量技术、传感技术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支持学生的正式学习、户外学习、区域合作学习。2003年底,台北市内中小学都建立了各自的校园气象台,每个校园气象台都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气象观测站,通过传感器收集实时气象相关信息到各自的校园气象台网页上,各个校园气象台还会将每天收集到的数据发送至台北校园气象网实现数据与资源共享[7]。

四结束语

目前对物联网的研究主要在物流管理、智能家居等领域,在教育领域的探讨尚为鲜见,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相信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本文探讨了物联网在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丰富实验教学、辅助教学管理、拓展课外教学活动方面的作用,期望本文可以为关注物联网教育应用的研究者与实践者们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theinternetofthings[eB/oL].

[2]internetofthingsin2020:Roadmapforthefuture[eB/oL].

[3]U-Japanpolicy[eB/oL].

[4]智慧地球项目[eB/oL].

[5]iBm“智慧的地球”新战略揭秘[eB/oL].

[6]学童安全之特殊学校RFiD应用[eB/oL].

[7]台北市校园数位气象网[eB/oL].

theapplicationoftheinternetofthingsineducation

LiLu-yi1ZhengYan-lin2

(1.SchoolofeducationScience,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24,China;

2.SchoolofmediaScience,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117,China)

智慧物流基本含义篇9

中国社会实行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其中包括人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巨大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包括以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为主要标志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面对这种情势,思考诚信教育问题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开展诚信教育、推动社会的道德治理,更关乎青少年健康成长。道德教育的大量事实表明,有效开展诚信教育需要讲清三个基本学理问题。

一、“诚”“信”本义及其逻辑关系

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诚信教育中,一些老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老实人”或“老好人”的意义上讲诚与信的涵义,有的甚至将人应当具备的诚信品德与不善言谈、不苟言笑之类的个性特征相提并论,混为一谈。这表明,诚信教育中存在不能辨析和把握诚与信的本义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理问题。因此,开展诚信教育应当首先注意讲清“诚”“信”本义及其逻辑关系问题。

讲清这个学理,有必要先简要说明伦理与道德这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摈弃“伦理就是道德”的传统观念。在中国伦理学和道德教育领域,过去长期存在不能区分伦理与道德的学理界限,以为“伦理就是道德”。近十年来,一些学者针对道德教育存在的低效、无效乃至负效的情况,持续反思和辨正“伦理就是道德”这一基本学理问题。其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将人类社会复杂的社会关系划分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两种基本类型。伦理就属于一种特殊的“思想的社会关系”,其特殊性表现在伦理之“伦”是反映不同“辈分”(伦,辈也)和“身份”(伦,犹类也)的人们之间的“思想的社会关系”;伦理之“理”则是应维护和优化不同之“伦”的需求而设定的国家意志和社会理性,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准则不过是其中一“理”,并非伦理所需之“理”的全部。除了道德之“理”以外,维护伦理之“理”尚有政治、法律和心理方面的。因此,以为“伦理就是道德”是违背两者之间实存的学理逻辑的。伦理与道德之间,前者是本,后者是用,是为维护和优化伦理关系而被特定时代的人们创设的。任何社会要求人们“讲道德”的目的,其实都不只是为了“讲”道德,而是榱伺嘌“道德人”的人格以维护和优化特定的伦理关系。否则,“讲道德”就易于脱离维护和优化“思想的社会关系”之伦理需求,误入形式主义的“讲道德”企图。诚信教育与其它道德教育一样,旨在促使受教育者具备诚实守信的道德人格,能够在“心心相印”和“心照不宣”“同心同德”和“齐心协力”的意义上维护人们相互之间的诚信伦理关系,使之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精神家园和国际最重要的文化软实力。[1]

立足诚与信的伦理关系讲清诚与信的本义,可以通过三种视角来考察:其一,基于自我(“自”与“我”――“两个不同的自己”之间,意指伦理的自我认知和悦纳心态)的伦理关系来考察,诚的本义是真、实,不自欺、不自隐、不虚妄,对此能“心知肚明”。《左传・文公十八年》为“诚”疏曰:“诚,实也。”今人常说的真诚、实在、诚实等,皆属于此种涵义。在中华文明早期,诚的本义还含有宗教崇拜情绪的意思,与敬相同,意指虔诚、恭敬的道德态度和情绪,故尔《礼记・曲礼》有“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的道德要求。基于自我视角看信,信的本义是守,即《易・革》说的“信,志也”,《易・大有》说的“信以发志也”,主张不卑微、不放弃,属于自尊和自信的道德人格和意志品质范畴。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本义说的就是信。其二,基于人我关系来考察,诚是忠、恳,即忠诚、诚恳之义。信的本义是用,即信用和信守,与人的“第二生命”之信誉与名誉相关。《易传・系辞下》曰:“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其三,基于群(包括国家与社会)我关系来考察,诚的本义是“一”,即所谓“诚者,一也”,强调“诚是天理之本然”“人道之当然”(《中庸》),特指“说一不二”的立身处世原则,亦即孟子说的“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信的本义是信念、信仰和信奉,具有道德形而上学的特色,指称一种超越现实的伦理精神和道德态度。在中国伦理思想和道德学说史上,诚与信的本义都发生过一些变化,但它们的本义之基本学理精神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遵循了语义学所主张的一贯性原则,由此而成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良的社会道德要求和个体美德。

讲清诚与信的逻辑关系,可以从两种向度展开。一是从语义学的向度,要看到诚与信的语义是相通的,差别仅在于语形不同。《说文解字》曰:“诚,信也,从言成声。”又曰:“信,诚也,从人从言。”二是从做人与做事的向度,要讲明诚强调的是做人要真心实意、表里如一,做事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信强调的是做人要信守诺言、言行一致,做事要注重实效、讲究信誉。概言之,诚强调的是做“道德人”的“里子”之真与实,信强调的是做“道德人”的“面子”之守与用,诚与信合起来就是做人做事要表里如一、言行相顾。正因如此,今人习惯以诚实守信的道德话语形式表达诚与信的本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学理逻辑。

二、诚实守信的道德价值

所谓道德价值,亦说道德意义,一般是指人们的道德意识现象和实践活动在其展现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效性。讲清诚实守信的道德价值,可以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知性与行动相统一两个向度展开。

中华民族一贯把诚实守信作为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要求,强调人生在世一定要重视以诚实守信自律和修身。从逻辑上看,中国古人的著述有很多关于诚实守信之道德价值的精到见解,都是基于诚实守信的道德价值立论的。如孔子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清代末年名儒蒋大始总结此前著述家的思想,特别强调诚的道德意义:“诚者万善之本,伪者万恶之基。”认为以诚待人是一切优良道德品质的根本,以伪待人是一切恶劣品质的根源。这种逻辑思想的意义指向,宛如强调一座大厦是否合格取决于它的基础是否牢实的道理一样。重视诚实守信的道德价值,是有史以来一切伦理学和道德哲学家的共识,也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公认的传统美德和道德教育追求的价值目标。

讲清诚实守信的道德价值,应特别关注中华传统道德文明发展史上那些褒扬诚实守信之道德价值的文化现象,以给受教育者传递一种厚重的历史意识。例如,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人提出的道德主张,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它学派包括儒学自身一些人的批评,但诚实守信的道德主张没有这种遭遇。信,在西汉初年经过董仲舒的研究和张扬,还被提上到“五常”大德之一的地位。再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传世佳作所塑造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凡属正面人物都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给人以真实、真诚、可信、可爱的印象,而凡属反面人物都具有虚伪的品行,言而无信、巧言令色、狡猾奸诈,让人憎恶。它们作为“文以载道”的代表作,本身都富含诚实守信的道德价值。与此相关,还有那些流传至今的颂扬诚实守信美德的道德故事,其内含的道德价值也是经久未衰的。正面的如《天仙配》《太阳山》《螺丝精》等民间故事,曾子为兑现其妻的承诺而要为儿子宰猪等传说;反面的如《东郭先生与狼》《狼来了》等寓言故事。须知,在芸芸众生的旧社会,“文以载道”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包括诚实守信品质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历史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开展诚信教育汲取。

讲清诚实守信的道德价值,还应当联系当今社会生活的实际。在当代中国社会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很多企业家因恪守诚实守信的道德原则,说话做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而取信于消费者和社会,获得诸多发展机遇,赢得竞争激烈的市场挑战,体现了“得道多助”的道德定律;而另外一些人,则因投机取巧、坑蒙拐骗,低估市场法则和消费者的道德智商,而成为昙花一现的匆匆过客,有的还留下了千古笑柄。吴晓波的长篇报告文学《大败局》对此作过十分传神的描绘,揭示了在改革之初曾名噪一时的瀛海威、爱多、巨人、三株、太阳神、科隆等明星企业之所以接连破产,皆因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失败基因”――违背了诚实守信这一市场运行的道德铁律。这部作品出版发行当年便印刷11次,创新当时中国出版发行的记录,表明当代中国人仍然保持着高度关注诚实守信之道德价值的传统风范。在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中,那些被揭露出来的“老虎”与“苍蝇”,他们违法犯罪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欺上瞒下,践踏诚实守信的道德原则。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道德个案比比皆是:能够遵循诚实守信道德原则的人,当他们需要与他者相处和交往的时候,会因“有朋自远方来”而获得他者的关心和帮助,不仅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也能从中感受到做“道德人”的精神愉悦,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反之,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要讲清诚实守信的道德价值,还需要讲清诚信缺失的危害性。就国家层面而言,诚信缺失危害国家与民族的生存现状、前途和命运。除了上文提及的“明星企业”和“官场新秀”的,生产经营领域内类似瘦肉精、苏丹红、毒大米等诚信缺失的危害所招致的破产,已为人所共知;就个人层面而言,诸如剽窃、侵权之类诚信缺失导致名誉和信誉扫地、最终葬送个人前途、丢尽颜面的人,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不仅如此,各种诚信缺失的危害还表现在造成人们之间相互提防,毒化健康文明的社公共生活环境,抵消学校开展诚信教育的积极效果,妨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三、践履诚实守信需要道德智慧

开展诚信教育,要求受教育者践履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有必要引进道德智慧。当前的诚信教育,对此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所谓道德智慧,指的是道德主体将社会道德的知性要求转变为实际的道德行为,促使道德行为实现道德价值、把道德行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智慧。[2]通俗地说,道德智慧的实质就是要促使道德行为主体的向善动机与向善结果相一致,避免出现“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的恶果。与诚实守信相关的道德智慧,其真谛就是要避免出现“老实人吃亏”“英雄流血也流泪”的不道德后果。这种智慧的道德意义,从反面来看,我们已经可以从时下见义勇为者因遭遇“碰瓷”而身陷道德尴尬的那些案例可见一斑。

道德本是立身处世、安邦治国的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作为道德知识和理论内含在道德文本的叙述中,作为道德实践能力则因人而异地体现在道德行为的选择和实践过程中。道德生活的大量事实证明,是否能用智慧的眼光看待、学习和理解道德知识与理论,选择和实施道德行为,其结果是不一样的。

开展诚信教育要引导学生将践履诚实守信的知性要求与道德智慧结合起来。一要讲清关于诚实守信道德文本中的智慧要素,让受教育者能够从中悟到诚实守信的“实践理性”,既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二要讲清历史上诚实守信的道德故事,说明其中折射的道德智慧之光。如讲“司马光砸缸”,要在讲砸缸与否的矛盾关系中阐明砸缸的道德意义及其选择智慧。三要联系道德生活实际,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诚实守信的道德智慧问题。为了激发受教育者对道德智慧的兴趣,还可以考虑进一步提出“投鼠忌器”“熊的服务”等“道德悖论”话题,不仅让受教育者懂得“讲道德”和做“道德人”的重要性,而且明白善于“讲道德”和做“道德人”的必要性。

要讲清践履诚实守信需要道德智慧,必须改变道德教育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路径。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依赖“形式哲学”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毋庸讳言,我们的道德教育一直存在脱离实际、从书本到书本的本本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问题。如进行乐于助人的“爱心”教育,常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的逻辑推理,殊不知道德生活世界的实际情况是:总会有一些人不愿或不会“献出一份爱”,还有一些人专门坐享别人“献出一份爱”的“讲道德”成果。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受教育者不加分析地践履诚实守信,实则是在助长、鼓励“自私鬼”的不道德行为,纵容坑蒙拐骗的恶劣行径,与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本身是背道而驰的。不仅如此,避开道德智慧讲诚实守信,还会挫伤受教育者讲道德的积极性,甚至“刺激”他们放弃诚实守信,走向“讲道德”的反面。须知,现实生活中一些不能按照诚实守信道德原则做人做事的人,并非当初没有接受过学校对他们进行的诚信教育,而可能是从自己或他人“做老实人吃亏”的经历中吸取了“经验”。须知,面对色彩斑斓的道德选择情境,关于诚信道德的文本知识毕竟是“灰色”的。

道德干预和指导生活的指令是“应当”,但道德教育传授“应当”之“道”不可以局限于“应当”,而要同时传授“本当”之“道”,授予受教育者以贯通“应当”与“本当”的道德智慧之“道”。因此,开展诚信教育必须运用实践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用“实践第一”的观点来帮助受教育者理解和接受诚实守信作为一种道德实践智慧的社会要求。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对社会道德生活自然也应作如是观。视诚实守信作为一种道德生活的实践,就要求诚信教育不可以局限于道德文本,要着力引导受教育者学会适时观察、把握诚实守信的伦理情境,做出道德选择时要能体现意义判断与事实判断相结合的道德智慧,真正实现诚实守信的道德价值,不至于落入“事与愿违”或“好心办坏事”的“道德尴尬”窘境。

道德生活世界是复杂多变的,人作为道德实践主体在践行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要求时,要具备审时度势的判断力,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诚实守信的道德价值。质言之,诚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擅长践履诚实守信之道德要求的“道德人”,而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道德书生”或“道德宝贝”。

讲清上述三个基本学理问题,也就是要讲清什么是诚实守信、做人做事为什么要诚实守信和怎样践履诚实守信的问题。如果说,第一个问题属于道德知识论范畴,第二个问题属于道德价值论范畴,那么第三个问题则属于道德方法论范畴。因此,唯有实现“三论”相统一,才能促使诚信教育收到应有的效果。而要做到如此,关键是教师要具备相应的道德知识和理论素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演绎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升.伦理与道德辨正[J].伦理学研究,2006(1):90-92.

[2]钱广荣.关于伦理道德与智慧[J].哲学动态,2003(2):17-21.

智慧物流基本含义篇10

一、学情的分析

高三学生对晨昏线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同时,学生进过学习培养了一定的读图、析图、绘图能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复习课通过对地球光照图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晨昏线的含义及特征,并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变式分析和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晨昏线的概念;(2)运用相关概念进行晨昏线判读;(3)掌握晨昏线的特点;(4)掌握晨昏线的应用。依据加涅学习分类理论,可将《晨昏线》的知识内容归为概念性知识。依据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框架,上述的教学目标所对应的认知过程维度如下:目标(1)属于理解的陈述性阶段;目标(2)属于智慧技能;目标(3)属于分析的智慧技能;目标(4)属于评价的智慧技能。

二、概念的功能

概念是知识的细胞。在哲学上,概念被定义为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在逻辑学上,概念被定义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心理学上,概念指符号(主要是词语)标志的具有共同关键特征的一类客体、事件、情境或属性。概念在认知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1)分类:概念是人们对环境的简化反应;(2)理解:当人们见到某个新事物时,只要他们能把这个新事物归入某个已知类别(即概念)之中,则他们就能理解新事物;(3)预测:例如当人们已知有禽流感概念时,他们就能预测这种疾病能在鸟类和家禽之间传播,而且可以传染给人,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4)交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语言交流,而概念则是知识传递、交流的基础;(5)概念联合:将概念联合起来,可以产生新概念、形成原理或规则;(6)产生新例子:人们可以从概念的定义中推导出概念的新例子。

三、课例的试评

本节课教学环节、概念功能以及所属的认知阶段如下所示。

教学环节(1)思维导图: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分类、交流(以教师为主)的概念功能,是记忆的陈述性阶段和运用的智慧阶段;教学环节(2)晨昏线的判读: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分类、理解、交流(以教师为主)的概念功能,是理解的陈述性阶段、运用的智慧阶段;教学环节(3)晨昏线的特点:这一环节主要体现联合、交流(以教师为主)的概念功能,是运用、评价的智慧阶段;教学环节(4)实战演练:这一环节主要体现预测、交流(以学生为主)的概念功能,是理解的陈述性阶段和运用的智慧技能;教学环节(5)晨昏线应用:这一环节主要体现概念联合、交流(以学生为主)的概念功能,是运用、评价的智慧阶段;教学环节(6)变式练习:这一环节主要体现产生新例子、交流(以学生为主)的概念功能,是创造、运用的智慧阶段。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分为6个环节,晨昏线(概念)在教学认知活动中凸显了分类、理解、预测、交流、概念联合、产生新例子的功能,其中,交流功能贯穿教学始终。基于以上的分析,高三地理《晨昏线专题》有如下特点:

交流功能,贯穿始终。本节课最凸现的概念功能是交流的功能。交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人们之所以能用语言这个工具来交流思想,是因为人们所使用的词语代表概念。不同的人使用相同的词语来指代大致相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