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与新媒体的好处十篇网络与新媒体的好处十篇

网络与新媒体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1:36

网络与新媒体的好处篇1

一、基层领导干部的网络行为与态度的调查分析

本文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山西、新疆、广东、上海和重庆等地展开“当代中国各级领导干部特点研究”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760份,收回问卷671份。本文将依据该调研数据对当代基层领导干部网络行为与态度展开分析。1.基层领导干部的上网行为为了解基层领导干部的上网行为,问卷中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在工作之余,上网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平时网上比较关注的信息有哪些,以此来了解官员的上网行为,了解官员的上网意图与目的。在问及“您在工作之余,上网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37.8%的认为上网都是工作需要,48.0%受访官员是在工作之余偶尔上上网,占用时间不多,这表明工作的因素是影响官员上网行为的主要因素。在问及“您平时网上比较关注的信息有哪些?”,46.3%受访官员比较关注国内外时事新闻,45.5%的认为是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政策,3.5%的认为是其他地区的政府成功经验与做法,这三者合起来占到了95.3%,可见,绝大部分官员的上网行为是比较积极的,利用网络了解国家大政方针,了解社会热点和民情民意以及开阔视野等,这反映了官员上网行为的积极方面。从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官员上网行为是好的,是积极的,与要求领导干部上网了解民意的要求是一致的。2.基层领导干部的网络态度领导干部的网络态度是指领导干部对于网络信息化给官员施政履职带来变化的感知、判断与情绪的集合,它决定和影响着官员对于网络技术的运用及网络环境下的官员行为与心态。为了解基层领导网络态度,笔者从调研问卷中选出了询问“网络化背景对于领导干部提出了哪些新的能力素质要求”“对待网络舆论的态度”以及“对于网络舆论监督的态度”三个问题。因为网络信息化对领导干部驾驭网络、利用网络、应对媒体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而网络舆论以及舆论监督也改变了官员权力生态,领导干部对于舆论以及网络舆论监督的态度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反映官员网络态度的重要变量。在“网络化背景对于领导干部提出了哪些新的能力素质要求?”看法问题上,65.6%的受访对象认为要学会和媒体打交道,善于应对网络舆论监督,畅听社情民意,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19.9%的认为要善于利用网络学习,了解其他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与政策,为我所用,9.0%的认为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包装和宣传自己(包括个人形象与政绩),为晋升创造机会。可见绝大部分官员对于网络汇聚民意的功能是重视的,也意识到在媒体政治的时代,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学会利用媒体提升自己,学会利用媒体进行干群关系的沟通。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其实是社会舆论的网络呈现形式,是社情民意的反映,因而,领导干部要关注网络舆论,关注网络舆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走“网络群众路线”。有学者这样概括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重要意义:“网络舆论是民意的‘晴雨表’,有利于党和政府及时了解舆情、体察民意;网络舆论是公众的‘助听器’,有利于扩大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网络舆论是社会的‘粘合剂’,有利于扩大公众的参与权和公民社会建设;网络舆论是监督的‘千里眼’,有利于促进透明度的提高和社会良性发展;网络舆论是道德的‘风尚标’,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有利于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网络舆论有时可以成为假信息、谣言的‘扩音机’,导致信息误导和舆论失范;网络舆论有时可以成为消解社会凝聚力的‘分离器’,导致社会信任危机;网络舆论有时可以成为点燃社会不满情绪的‘导火索’,对社会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领导干部不能害怕网络舆论,更不能无视网络舆论,要对网络舆论的作用有清晰的认知,从而更好地利用网络舆论来“照镜子”,更好地施政履职。在“对待网络舆论的态度”的调查中,有76%的受调查者选择“从容自信、善于利用它来树立民主、开明、自信的形象,增强个人魅力”,显示了大部分官员对于网络舆论的积极自信的态度;而也有16.9%的受调查者选择“敬而远之,防止引火烧身”以及5.8%的受受调查者选择“战战兢兢,总怕揭发一些事情损害自己(包括政府)的威信和个人前途”,另有1.4%受调查者选择“我行我素,无所谓”,反映了在一小部分领导干部中,还对网络舆论持消极和负面态度,网络舆论是社情民情的反映,这种态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官员脱离群众的官僚心态和自利心理,以及部分官员群众观、权力观的扭曲,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引导。在官员“对于网络舆论监督的态度”的调研中,数据显示,88.1%受访官员对于网络舆论监督认为是随时处于网络舆论的监督之下,工作中会更注重遵纪守法,照章办事,7.3%的认为是无所谓,该怎么办就怎么办,4.7%的反感网络舆论监督,认为工作不能像过去那样随心所欲。这一结果反映了官员对权力已经有了敬畏的心态,因为权力毕竟是人民赋予的,人民过去难以监督权力的运用,但是现在有了网络,人民可以通过网络揭露官员的权力任、不法行为,提升权力监督的分量,导致其履职时更加需要严以用权、谨慎用权。《人民论坛》杂志就曾做过官员“网络恐惧症”调查,6000余名受调查者中,60%的表示“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前途”。这也从官员群体这个侧面反映了进一步加强舆论监督对于制约权力的作用。3.基层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首先是一种能力,体现在这样三个层面上:首先,媒介素养是一种认知能力;其次,媒介素养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再次,媒介素养是一种参与能力。”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就是领导干部对媒体的认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媒体参与能力。媒体深度干预和融合政治的时代,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是领导干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环境下,领导干部要大力提升媒介素养,增强利用和参与媒介的能力,如所强调的,“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如果不会运用媒体,甚至失去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不仅阻滞正常工作,还可能酿成舆情‘次生灾害’。对一些疑问不主动回应,就容易‘被解读’。对一些问题不善于表达,就容易‘被表达’。原因往往不是媒体有意和领导干部‘过不去’,而是媒体与公众对公共事件、公共事务等有着强烈的知情和参与诉求。懂得新闻传播规律和媒体特点,与媒体实现良性互动,媒体就能对社会治理发挥重要作用。”媒介素养的提升和媒介能力的运用得当能够更好地提升领导干部的领导力,增强应对舆情、利用舆情的能力,也能很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发挥媒体对舆论及社会的正向引导作用,是媒体时代领导干部十分重要的能力之一。在官员对媒介利用的调查中,结果所示,73.0%受访官员对于网络媒介的利用,认为主要是看看新闻,了解各类信息,这表明,领导干部对于网络媒体的利用能力主要在于媒体的“公示板”作用,即利用媒体了解国内外动态,收集信息,这表明对媒体的利用能力还处于浅层次的阶段;有23.3%的调查对象选择利用媒介宣介政策,增强领导力和执行力,还有2.0%认为是利用各类媒介营销自己,树立自己形象,这表明有一定比例的官员已经具有利用媒介和参与媒介的能力,体现了一定的媒介素养的提升,但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另有1.8%的调查对象选择利用媒介娱乐休闲,打发时间,虽然比例较低,但是显示了部分官员媒介素养的欠缺。在干部培训中,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仍是一块需要补齐的“短板”。官员形象从来都是一种重要的领导力资源,与传统媒体时代利用可控的电视报纸等媒体手段塑造官员形象不同,当下网络媒体的影响力远超传统媒体,官员形象塑造的媒体是多元的,既包括传统媒体,更包括影响力空前的各种新媒体。因此利用新媒体打造官员形象成为官员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在新媒体时代,官员形象需要塑造吗?”的调查中显示,78.6%受访官员认为需要,有助于树立形象,提高领导力和执行力,这表明领导干部对于媒体在塑造干部形象中的作用的认识较深入,有一定共识,也有10.7%的官员认为利用媒体塑造形象有助于升迁,这表明部分官员对媒体的利用有一定的功利心理,但在实践中很难予以鉴别和区隔。调研中也显示,7.2%认为是说不清楚,3.5%认为是不需要,有权力就有权威,这表明小部分官员的媒介素养匮乏,缺乏媒介利用的观念。如何处理与媒体舆论的关系,体现的是一种对舆论信息的参与和处理能力,是媒介素养的内容之一,也是媒介能力的体现。“如何处理与媒体舆论的关系”考验着当代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与媒介能力。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中,86.5%的受访官员在处理与媒体舆论的关系方面,认为媒体舆论已经构成执政生态的组成部分,要学会跟媒体打交道,这表明大多数的官员在这一问题上有正确的认知和态度,因为媒体舆论的巨大影响力的确已经改变了执政生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已经成为官员的“必修课”。也有6.1%的受访官员选择“没有跟媒体打过交道,媒体也不会关注我们这摊子事”,显示了其媒介认知的匮乏。3.9%的受访官员反感舆论监督,认为还是过去管控舆论和不受舆论监督的好,3.5%的受访官员不愿跟媒体打交道,免得暴露问题,这些调查反映了部分官员仍然对媒体舆论不适应,甚至对媒体舆论的抵制心态,反映了部分官员媒介素养的匮乏,在媒体政治已然来临的时代,这样的媒介素养显然无法胜任在媒介新环境下党的领导工作的。各级领导干部需要认真领会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自觉提升媒介素养,提升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正确处理好与媒体舆论的关系,在与媒体舆论的良性互动中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二、基于调研结果的相关启示

网络与新媒体的好处篇2

关键词:自媒体;新闻舆论引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055-02

当前,以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着新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现实,提出要在社会新闻舆论的传播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基本的操作规律,讲求全面的引导方法,做好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良性运行中的作用这篇文章。这其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做好当前自媒体这一新媒介传播格局下的新闻舆论引导。

一、自媒体格局下新闻舆论引导的现实难题

在社会发展中,所发生的很多事件都关系到一些人的利益。当发生特定的新闻事件,人们的利益诉求不被重视或无法满足时,就会激发他们不满现实的某种虚假性、攻击性、批判性、谩骂性表达。在自媒体这一多态型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不断涌现的格局下,就使具有社会修正作用的新闻舆论引导存在着一些难题,主要表现五方面。

1.引导主体不明确,事实扭曲现象频发

自媒体时代传播的一个事实在于,媒体舆论的话题和内容常由自媒体使用者发起。因为和大众传媒相比,自媒体的兴起使自我诉求的表达得以便利与可能。毕竟,自媒体式的表达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表达成本低。于是,在支撑其运行的网络技术基础上,自媒体就成为人们对某个事件表达看法和交流意见的重要平台。然而,在这方面,由于参与舆论的表达主体缺乏良好的媒介素养,无法就某个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进行正确的甄别,甚至缺失真实性鉴别的警惕,然后利用自媒体这一信息传播渠道,使各种来源的信息在未经真伪判断的情况下,甚至经大众媒体快速地广泛传播,其危害性显而易见。那么谁来对信息的这种“自媒体+大众传媒”传播形式进行引导呢?就目前来看,舆论引导机构之间职权交叉,权限不明,分工不细,现实操作中常常会出现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合力缺乏等情况[1]。有关部门在不明确其引导主体的情况下,未对舆论事实给予全面了解和整体评估而武断地依照板块权限进行封杀、限制,必然会导致新闻舆论引导工作效率低下甚至无效,最终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2.引导法规不健全,法律基础保障薄弱

基于互联网发展的自媒体格局是快速形成的,这导致了相关立法建设的滞后。既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只进行宏观的指导,而缺乏具体的引导操作。同时,明显的实践决定与实践依赖,使法律修订的进展缓慢,对受众尤其是自媒体使用者的有效约束明显不足,其中有关言论自由的限度、公民隐私权、名誉权等,更需法律予以明确规定。新闻舆论引导的法制环境不够好,针对自媒体传播和舆论引导的立法滞后,法规不健全或者法律缺失,让民众在舆论中的自我约束以及保护意识淡薄,使一些不良行为或非法行为有机可乘,混淆视听,传播一些虚假的舆论信息[2]。缺乏专门的执法依据,也使相关部门的舆论引导不足。舆论引导不好做,难于做,易于发生一些侵害社会以及公民个体利益的现象。

3.部门引导不到位,问题处理方式偏颇

相关部门对自媒体新闻舆论的引导重视不够,这主要体现在一些政府行政机构和网络营运商对待舆论事件的处理态度以及处理方式上。搞所谓的“鸵鸟政策”,隐瞒或杜绝信息传播,忽视舆论引导的一些必要环节和手法技巧。虽然受目前弊革风清运动的影响,有些相关部门开始注意到自媒体格局下的新闻舆论及其影响,但侥幸心理依然存在,危机意识有些缺乏,从而在舆论出现时,尚不能进行正确的应对与处理。与自媒体相关的一些网络企业和社会团体,并没有给自己在新闻舆论引导中的地位以清楚的确定,因而在自媒体舆论有所偏向时未能做出相应的措施来引导舆论,致使一些新闻舆论传播范围扩大。客观地讲,对自媒体舆论的引导必须依赖于有效把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及规律。但有关组织和机构常常忽略了这一点。一个现实的问题在于,相关的职能部门或企业常常注重“管”,而忽视“导”。比如,过于强调对新闻舆论的管制或遏制,对网络自媒体传播究竟如何才能健康发展这方面并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尽管有些职能机构能给出现的新闻舆情重点关注和应变解决,但只就事论事,倾向于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而就自媒体新闻舆情的相关预见与预防几乎没有什么作为,缺乏预判,致使一些本可提前预防或控制的舆情发展扩大,难以控制[3]。

4.引导方式不新颖,引导创新理念缺乏

自媒体运行的技术支撑是互联网技术。这种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当前的舆论引导方式与手段要跟得上,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网络舆情。然而,当前的新闻舆论引导方式实际上依然按照过去在传统大众媒体管理上的老方法,忽视或无视网络自媒体的特性。相关部门按地域与部门分工对媒体进行分割管理和规范,这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自媒体传播形式的出现以来,具有自由分散、多员共存、内容复杂等特点的新闻舆论来说,效果并不明显。新闻舆论的表现形式、发展与演变,已呈现出难以管理、控制和引导的局面,这需要引导方式和引导观念的创新、变革。

5.引导素质参差不齐,复合型人才缺失

在当前的技术主导时代,人才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好以网络技术这一高技术为基础的自媒体传播背景下的舆论引导工作,建设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关键。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是不充分的,尤其是那些既懂网络高技术、又熟悉媒介传播特点与规律的复合型专门人才比较缺乏。人才的匮乏,使网络舆论管理与引导工作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从而对不良信息与舆论传播的引导常常会有所滞后,影响引导质量。

二、网络新闻舆论引导对策的确定

不良好的网络新闻舆论及其传播会威胁到社会的安定。因此,需要给予这以正确的引导。有必要研究网络新闻舆论引导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熟悉问题的内容,分析问题的本质,针对问题来确定有效的引导对策。

1.加强机制建设,合理引导舆情的发展

自媒体新闻舆论引导方面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健全和完善舆论引导机制,确保引导的规范化、程序化方向。设置专门的自媒体新闻舆论引导机构,明确其权责,完善引导体系;建立自媒体新闻舆论引导的回应机制和制度,及时回应舆论质疑,以正视听;变革引导理念,破除以“管”为主模式,重视疏导、引导,通过规化、设置甚至于对话,应对敏感自媒体舆论话题。重视舆论发展规律的探讨,使舆情引导机制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针对自媒体格局下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舆论话题,要尽可能利用泛媒体平台,做好大众媒体和自媒体的平台契合,形成良好的引导空间,尽可能地消除信息误区。

2.完善法律法规,确保依法引导的方向

除了一些有形、有效、具体的操作环节和机制外,还要有能保证和辩护这些机制有效贯彻的法律法规,使对自媒体新闻舆论的引导有法可依,依法引导[4]。因此,做好引导工作,一个必要的方面就是建设和完善相关法规。比如,确立实名制或网络后台的实名制,削减网络舆论与信息传播主体的虚拟性。依法明确网站、自媒体的责任义务,依法严惩和坚决打击网络侵权行为,定期评估网络营运商的传播行为和传播质量。依法确定并严厉查处、打击网络舆论中侵害国家、集体以及他人利益和权利的行为。在法治的平台上,整合部门协作,规范对不良自媒体舆论行为的查惩流程。

3.重视德法教育,实现主体的自我约束

做好自媒体舆论引导工作,就要做好人的工作。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好自媒体新闻舆论主体的道德法制教育,提高其责任意识和自控能力,做到不随意、不乱为。起码要让网络舆论主体意识到在参与一项舆论活动时,是否熟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是否会恶化一些人的状况,这样的舆论是否文明、健康、良好,是否符合社会正义,符合人的正常发展要求。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促进和形成有序合理的网络舆论环境,更有效地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再有就是要加强对网络从业人员的法规教育,引导他们遵守行业公约,形成自我约束意识,杜绝非法运营,抵制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4.提升引导技术,确保引导的技术方向

网络信息技术的更新给自媒体舆论引导带来了一些新的考验。目前,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相比,网络的监控技术发展是滞后的。这样一来,要实现对自媒体舆论传播的良好引导,就要打好引导的技术这张牌,确保依靠网络技术的更新来开展引导。在这方面,需要尽快开展互联网管理领域的相关网络技术研发与引进,重视网络安全技术项目的开发,在技术上实现对不良信息和言论的筛选与遏制。可以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网络舆论引导技术,建立前期采集分析系统,针对一些易于成为网络新闻舆论的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并对网络舆论后期进行引导、甚至于对某些特别不靠谱的信息给予过滤、屏蔽,净化网络舆论,保证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5.重视人才建设,强化引导的执行能力

要实现对自媒体舆论引导的有序开展,一个非常有效的方面就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培养网络技术和新闻传播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增强自媒体网络舆论的引导主体力量。尤其要加强完善尖端技术领域的人才队伍,发挥其在网络管理、安全防护方面的作用;其次要加强网络宣传队伍建设,对热度关注的一些公共问题进行及时分析、评论,通过提出正面的言论与表达,引导大众明辨是非,确保舆论的合理走向[5]。

三、结语

总之,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与革新,自媒体网络新闻舆论自由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为舆论引导带来新的挑战和困难。并且,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网络新闻舆论的有效引导成为一项繁琐、长期而又艰难的任务。就自媒体网络舆论引导中的问题而言,目前应综合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尽可能发挥它们的独特之处,使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最大程度上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理性、和谐,促进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孙随根.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传承,2011(11).

网络与新媒体的好处篇3

关键词:网络媒体;电视新闻评论;影响

一、网络媒体发展下造成的电视新闻评论第一报道权的转移

在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已经开始由传统媒体将自己筛选整合处理后的信息推送到群众面前转变为由群众根据自己所喜好的新闻类型进行自我的选择获取。在网络媒体还没有大量出现及快速发展时,在电视新闻评论中要想找到一个符合大众观点的评论话题是非常困难的,在网络媒体大量出现和快速发展下,我国的新闻话题与新闻热点的产生已经不是传统媒体下的几档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可以主导和控制的,而是已经转变成在网络媒体和网民的讨论评价下出现的。在信息时代下,新闻的发生出现已经不是传统媒体模式下,媒体寻找新闻焦点的方式,而是转变成为网络新闻焦点出现快速突然,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所需要做的就是跟进新闻焦点进行整合处理的综合精致报道,只有做到这些,电视新闻评论才能够在网络信息时代持续的发展生存下去。也就是说,在网络信息时代中,在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下,新闻的第一报道权已经毫无疑问的转移到网络媒体上去,电视媒体的新闻报道地位已经不复从前,电视新闻评论所要做的就是紧跟网络媒体的快节奏新闻报道步伐,实现自身的持续生存发展。例如近几年来关于新疆暴力冲突事件新闻的报道都是首先从网络媒体上进行报道宣传的,网络媒体起到了引导社会舆论和发现新闻事态的作用,新闻的第一报道权已经转移到了网络媒体上,电视新闻评论所要做的就是紧跟网络媒体新闻的发展步伐,进行更加深入、细致、全面的综合性新闻素材整合及观点评价。

对于普通大众来讲,网络新闻报道与电视新闻评论的本质都是相同,人们不管是通过网络还是电视来观看新闻报道还是评论,都是为了获取新闻资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娱乐。新闻的娱乐性表现在新闻报道的传奇故事性上,电视新闻评论也要从这方面入手,将一个故事寓意蕴含在电视新闻评论中。所以,电视新闻评论和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要紧紧围绕着新闻的故事性、传奇性进行整合制作,更加吸引观众,并且能够给观众的身心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当在网络媒体的发展下,对于电视新闻评论具有导向性的作用。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都具有特定性的发展方向。电视新闻评论报道也能在网络新闻的关注下不谋而合。就目前而言,电视新闻评论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以前的平面媒体功能逐渐被弱化,但是网络媒体的及时性和敏锐性逐渐显示出来。

二、网络媒体发展下造成的电视新闻评论第一解释权的转移

随着我国第一新闻报道权的由电视新闻评论向网络媒体的转移,电视新闻评论在新闻界中的地位开始不断的受到影响。电视新闻评论的地位,取决与对新闻报道的第一解释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先入为主的思想影响力是非常大的,电视新闻的评论要想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取得辉煌的成绩,就必须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牢牢抓住新闻的本质,并进行科学的、符合大众接受能力的有力解释,就这一方面,电视新闻评论在先天上就与网络媒体存在一定的差异,处于一种相当不利的局面。在网络信息内,新闻的传播、评论都与传统的方式存在很大的出入,不再受到方方面面的局限,而且由于在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个人言论的发表很难受到监督和管理,这就使得在网络时代下,网络评论比电视新闻评论更具有自由性和参与性,能够将每一个人都带入其中。例如针对于当前我国新疆地区的暴力事件处理方法和事件后续,在网络上,人们可以更好的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也能够更方便的了解事情的最新动态。这方方面面都使得当前我国的新闻第一解释权也逐渐向着网络媒体所倾斜。

为了更好的应对当前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电视新闻评论要同电视新闻报道结合的更加紧密,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新闻报道的必要补充,同网络评论的不整合性相比,电视新闻评论所具有的整体性观点是非常可贵的,这也为网络媒体发展下电视新闻评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出一定的空间。电视新闻评价的从业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独到的睿智观点,在网络评论的大军中起到独树一帜的引导作用,让人们看到富有见地和科学性的新闻评价。由于网络信息时代构建出一个巨大的虚拟社区,对我国的人际交往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信息的关注方向直接影响着我国新闻报道的关注方向,当前我国对于新闻的关注方向已经不再是由媒体来决定的,而是由广大的群众所决定的,这就对我国的传统电视新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作用。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大量网络用户的涌入更加刺激了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当前我国新闻第一解释权向网络媒体的转移,子啊这样的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就必须要同网络媒体保持高度的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够最低按限度的减少网络媒体对于其发展的影响。

三、结语

在网络信息时代,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也开始逐渐增加,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模式,对于新闻的关注方向也存在着不同的选择,网络媒体的发展对于我国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产生了重要的不利影响,已经使得电视新闻评论丧失了新闻第一报道权及第一解释权,尽管如此,由于网络媒体中网络评论及网络观点的散乱不整合性,电视新闻评论仍然还有这一定的发展空间,只要保持电视新闻评论与网络媒体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报道方向的高度一致,电视新闻评论还是可以取得一定成绩的。

参考文献:

[1]赵芳.电视新闻评论的多元视角[J].新闻论坛.2013(05).

[2]郭磊.完善电视新闻评论个性特征的途径[J].传播与版权.2014(11).

网络与新媒体的好处篇4

【关键词】网络媒体;主体间性;网络传播;政府形象塑造;优劣因素

网络媒体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传媒形态之一。在传统媒体面对突发事件因为种种顾虑而缺席或反应迟钝的情况下,网络媒体孤军深入,成为网民自发爆料和集结舆论的平台,日益成为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而面对网络媒体给政府形象带来的更多挑战,一个具有现代执政理念的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自身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这是政府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如何利用网络媒体来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是国内研究机构、相关学者以及传媒业内人士研究的新课题。

一、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主体间性

(一)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极富现代感的哲学命题。主体间性哲学是人们对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异化现象的反思的结果[1]。哲学大师胡塞尔认为,从广义上看,所谓主体间性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化的活动中与他者的相关性和关联性。主体间性范畴的具体内涵是人作为认知主体、生存主体、伦理主体、实践主体超越自身界限,涉及同样作为认知、生存、伦理和实践主体的他者的方面和维度。主体间性包含着不同主体之间的诸种关联方式和作用方式。主体间性意味着多重主体间关系,包括个体与主体的关系、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群体或类(人类整体)之间的关系[2]。

主体与主体的直接面对,确立了主体之间的平等地位,不再把“他我”当成他物,而是真正把人当做人看待。主体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互动交流[3]。主体与主体共同分享着经验,这是一切人们所说的“意义”基础,由此形成了主体之间相互理解和交流的信息平台。意义通过主体间的交往得以建立。主体之间通过分享经验,使得相互间的理解成为可能,并且因此而构成相互间的交流,达到一定意义的共享。意义具有主体间性,在主体间传递,并以此将众多主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意义的世界[4]。

(二)网络传播的主体间性特征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虽是对传统媒体的继承,但它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与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草根性。网络空间是一种特殊的离散结构,相对于现实空间而言,网络空间上的自由度更大,网民之间可以通过“数字化”字符传递信息,自由灵活地交往。网络信息的传播更为公开,由于网民的地域分布、行业分布乃至阶层分布都很广,因此网络传播中所涉及的主体范围之广,可以是个人、集体、组织、社会,乃至整个国家。

散播性。网络空间的存在形式是虚拟的,它不具备自身的客观物质形态,不具有外在的可触摸、可感觉的时空位置。因此,在网络媒体上自由流动的信息不受时空、议题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传播速度更快,容量更大,其非线性的散播特性使其影响时间更为持久。

公开性。互联网具有匿名性。网民在互联网的区域、位置具有不确定性,甚至可以掩盖其自身的真实身份、性格、年龄、职业乃至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网民可以抛弃在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顾虑参与网络信息活动。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传播更为直接、平等和自由,网络信息内容一旦被认可,便可汇集各方的信息源对对象内容进行彻底曝光,使之处于透明状态。

共享性。网络实现了人们平等地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无论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贫富如何,都可以在网上满足自己对信息的需求。网络媒体信息由全体网民和各个网站所共享,网民的参与与他们之间交互越多,反馈就更为即时,一旦形成舆论必然成为整个网络共同推动的对象议题。

长久性。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互联网平添了不少亮色,网络媒体不仅具备文字、图画、声频、视频合一的特点,而且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可保持性。网络媒体本身提供了广泛的信息储存空间,相关的信息和观点可以在网络空间上长时间储存,人们可以随时通过检索方便地获取,使之成为永久性的记录。

主体间性的实质在于,它一方面承认主体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另一方面也强调交往、对话和理解是弥合主体间差异的基本方式,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5]。而网络传播的主体范围广泛,信息以双向交互性传播,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和受传者处于平等的地位,所构建的交往空间是一个自由而平等的交往空间。因此网络传播体现了主体间性理论中的“主体——主体”的传播模式,表现出了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主体间性特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主体间性,对加强政府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对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

政府形象从理论上讲,是指政府理论信仰、价值标准和思想观念的外在化,也即政府行政意识通过自己的管理行为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的一种风貌和姿态,是政府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具体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理论层次,即政府形象首先是政府的理论信仰、价值标准和思想观念等。这是指导一切政府行政管理行为的根本指导思想。二是实践层次,即政府为实现行政职能而进行的行政管理活动。它们是政府理论信仰、价值标准等的实践化、客观化的过程[6]。可见,政府形象的主体既包括政府,也包括社会公众。尤其是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微博的出现,社会公众借助网络媒体超强的交互功能,使得他们更加凸显了与政府同样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可以直接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与见解,易形成舆论,对政府形象的塑造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网络媒体对政府形象的塑造是把双刃剑,对政府形象塑造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发出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媒体对政府形象塑造的优势因素

网络媒体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重要途径。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亲自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7]。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被网民亲切地誉为“中国第一号网民”。2009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首次在线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网民亲切交谈达两个多小时。网民反应强烈,正如温总理所说:“一个为民的政府应该是联系群众的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利用现代网络与群众进行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8]国家领导人利用网络媒体与广大受众进行“面对面”、“零距离”的交流,其最大意义就在于让群众的声音成为决策者的“第一信号”,让更多的受众了解政府的政策,形成政府和受众积极互动的良性循环。因为网络媒体所涉及的主体广泛,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政府借助网络媒体平等自由交流的平台,主动与受众平等交互,向受众传达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网络媒体是政府正确引导公众舆论的有效方式。因网络媒体信息传播中的主体广泛,即信息的来源渠道众多,信息内容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也就各不相同。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往往让媒体猝不及防,在事件发生和人们的意识之间大都有一段短暂的思想空白,即由于事件是突如其来的,受众来不及对事件作出任何判断,获悉事实的强烈欲望冲击了对事实的认识[9]。如果媒体不向受众及时地传达信息,那么谣言就会泛滥,传统媒体又受到技术的限制,无法在第一时间信息,那么网络媒体则充分发挥了最大的优势——时效性,能够在第一时间向受众传递重要信息,政府则借助网络媒体极强的时效性特点,利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主体与受众主体之间的交互性关系,在处理危机事件时给社会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发出主流声音。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首次见证了网络在国家与社会动员和整合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巨大作用。[10]地震发生后,国内各大网站立即建立了以新闻中心为主,博客、播客、论坛、wap等多个频道参与的报道团队,24小时不间断地刊发汶川地震方方面面的新闻、信息和评论。人民网、新华网和央视国际网站分别推出“抗震救灾专题网站”,在十几天之内,人民网和中国抗震救灾网共推出关于四川地震的文字新闻报道近5万篇,其中中文稿件4万多篇,外文报道7000多篇,图片新闻报道近2万篇,原创稿件近4000篇,视频新闻1000多条。3800多万人次的网友参与了人民网的抗震救灾互动活动,各种形式的留言超过70万条。[11]

网络媒体是现代社会政府沟通民众的交流载体。因为网络媒体的内容传播者和受众是一种交互性关系,信息具有共享性,受众不仅满足于传播者所提供的信息,而且能够“上传”自己对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信息的看法或观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大众需要一个更加宽广的交流平台发表对社会转型期所发生事件的意见,那么他们的话语诉求权则会增强。而由于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具有草根性,即意味着受众的话语诉求多元化,因此网络媒体应是最能容纳各种声音的集散地,政府则应通过网络媒体这一渠道及时掌握受众需求,适时调整民生政策,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各级政府能在这方面畅通表达渠道,并建立相应的反馈处理机制,百姓就会真正找到政府是自己依靠的感觉,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也才会从事关百姓的每一件小事上落到实处。

(二)网络媒体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劣势分析

第一,网络新闻真实性、客观性易受到质疑。网络空间是高度开放自由的,如美国科学家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所说,“每一个拥有互联网的人都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因为对网络新闻内容的把关不能完全依照传统媒体那样具有严格的审查监管制度进行,网络受众在面对社会某一热点事件时,可以上网对该事件提供相关的新闻信息,亦可以发表自己的相关感言。网民的评价观点既有客观理性的,也有掺杂个人情绪的。例如,目前公民新闻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公民新闻的报道者主要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网民,通常还不具备新闻工作者所具有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容易使社会公众不确定新闻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从而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质疑。尤其是网络的隐身功能,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信息造假者提供了便利,使他们能够随意地发表言论、散布谣言,制造混乱。任意一条不实信息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都会以讹传讹,对社会稳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

第二,网络媒体对传播内容的把关弱化,使得网民的个人观点、情绪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产生干扰。例如2009年5月7日晚,杭州闹市区发生飙车撞人案,当地多数报纸第二天未作报道。但当晚杭州著名论坛“19楼”发帖《富家子弟把马路当F1赛道,无辜路人被撞起5米高》,回帖达到14万条,网民对蔑视生命的醉酒司机给予强烈谴责,对受害者深表同情[12]。而文中则把肇事者和受害者以“富家子弟”和“平民进步青年”命名,这样的新闻报道方式在网络上则易于传播,也能加速事情得到更好的解决,但是这样的新闻报道方式不符合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要求,过分夸大了网民个人的情感因素对新闻事实的看法,一旦形成舆论,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将产生消极影响。

三、基于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影响下的政府形象塑造

面对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网络媒体的日益普及,我们应高度重视,积极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构建政府形象的网络媒体良性通道,使得政府形象在网络媒体信息传播中实现最优化。

(一)主动展示,坦诚互动

“电子政府”已成为塑造政府形象的主要手段。它促进了政务、党务的公开,促使其网络上实现其本身在社会领域的管理与服务功能。[13]而政府网站的建立,使政府和受众之间搭建了沟通交流的桥梁。政府网的建立不仅要成为政府各项政策的消息和领导人讲话的平台,要通过这个平台达到促进政务公开、改进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能,便于公众知情、参与和监督的目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则发挥网络的服务功能、网络空间的交互性特点,与网民进行积极互动,特别是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和突发事件,对话交流。2009年,有15位正省部级以上领导来到人民网社区做在线访谈,回答网民关注的问题。河南、天津等省市还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办理网络留言的要求,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触网”,现身论坛、博客。[12]而到了微博时代,全国各级政府以及一些政府官员实名开通了官方微博,大大拉近了政府与社会受众的距离,有利于将政府的正面信息有效地向受众传播,进行新闻宣传,巩固政府的正面形象。

(二)正视危机,化解风险

政府、网络媒体、受众三者在公共空间里是相互交互的关系,只有三方良性互动,才能有利于政府传递的信息进行有效传播。一旦危机事件发生,通常是以负面信息为主,若政府部门选择逃避、隐瞒等消极的处理方式来面对网民和受众的质疑,那么政府则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因此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是政府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有效处理负面信息,正视突发危机事件,最大程度地修复受损形象的重要途径。

网络发言人制度旨在为互联网在普通民众与政府之间搭建一条政策与民意互动的新通道,及时就有关政府信息披露的帖子进行回复,以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作出正确的舆论引导。[14]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要充分借鉴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宝贵经验,不仅能使民意得到充分表达,而且政府能把握主动,促进决策落实。一是建立网络舆情收集研判机制。主要作用是准确地判断网民对某一新闻热点的态度,政府据此来制定政策、实名回帖、与网民沟通,改善政府形象。二是信息核实机制。政府新闻办公室要想在第一时间掌握危机事件的进展情况,就需要信息核实机制。在信息核实中,通常比较常见的问题是信息通报中的“报喜不报忧”、“瞒报”现象。这些问题会严重威胁到政府的形象,因此必须建立完善健全的信息核实机制,以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三是信息和反馈机制。该机制解决的是信息是否,何时。在网络实践中,就是如何发帖向网民政府信息,并且发帖之后,媒体和网民的反应如何,是政府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帮助政府获知网民的意见,作出进一步反应,在中完善政府形象。

(三)把握舆情,提升形象

积极利用网络舆论热点,注重政府所宣传的与网民所关心的结合起来,对重要事件的宣传,认真组织策划,利用网络媒体各方面的技术优势,通过文字、图片、视音频等多种交互手段,塑造政府良好形象。例如,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具体体现,对中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奥运会新闻报道期间,央视网等网络媒体每日24小时全程报道奥运会的最新进展,第一时间对奥运赛事进行视频直播,包括开幕式、闭幕式及所有重点赛事,形成了以体育新闻信息为主,资料背景为辅,以视频直播和点播为重要补充,并与网民进行良好互动的格局[15],受众不仅通过互联网享受了全方位、多媒体的精彩奥运,更加看到了政府强大的规划能力、调配资源的能力,由此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得到集中彰显。因此,政府要利用重大活动或事件,精心设置百姓关注的问题,及时设置网络媒体探讨的议题或话题,在网络上引起讨论或关注,树立良好形象。

(四)设置议题,转移焦点

政府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对危机事件进行议题设置,转移舆论焦点,最大限度地避免负面形象。如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发生仅两个小时,成都市政府就召开了首场新闻会,当天连开三场,不断公布伤亡、救治和现场情况,让真相赶在传言前边。6月6日第四场会主动回应市民有关疑问,使质疑声音减弱。7日第五场会认定“有人带油上车”,网民转而追查纵火者,民众的思路和情绪与政府逐渐合拍。最终这一突发恶性事件平稳落幕。[12]又如2008年的“重庆8000辆出租车罢运风波事件”影响全国,重庆政府很好地利用网络媒体对这一“负面新闻事件”进行即时的“议程设置”。事件发生的当天下午,重庆市交委召开新闻会;稍后,重庆市又两次以“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的形式发出新闻通稿;11月5日下午,重庆市以市政府名义再次举行新闻会,通报最新情况并答记者问——有人形容为“连开了四场新闻会”。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周波表示,重庆市面对此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实际上是“双管齐下”:一方面对事件本身做紧急处置,另一方面向媒体、舆论做危机公关。“互联网时代,遮遮掩掩已经不起作用,甚至只能起反作用。”薄熙来等政府领导直接与出租车司机代表见面,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广播新闻频率全程直播,华龙网、新华网重庆频道、人民网“重庆视窗”等进行了网络在线直播。[16]由此可见,政府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若采取“封、堵、砍”的传统手段,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可进行一定的议程设置,监控发现舆情,掌握客观事实,分析舆论走势,提出处置方案,组织舆论传播,评价处置效果,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消除负面影响。

网络与新媒体的好处篇5

如今的大众传播,已经演变并形成了网民皆记者或编辑、网民办媒体的局面。主管意识形态和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职能部门,面对无所不在的网络这个大众话语平台,究竟该充当什么角色?网民关注的是什么内容?重点新闻网站当如何吸引、团结、组织、引导网民参与?这是网络媒体的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和应对的重大课题。

转变思维方式,善待善用善管媒体

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善待的关键是尊重媒体内容生产的规律;善用的关键是尊重传播规律;善管的关键是尊重媒体竞争的市场规律。善待善管是基础,归根到底是善用。而对媒体管理者而言,可归结为善于与网民打交道,善于利用传播优势,融入网民群体。媒体管理者必须做得比普通网民还网民,比草根还草根,以紧贴民生、平等对话、尊重敬畏的视角,观察媒体,连接各方,服务受众,如此,媒体管理者才有资格说:我终于开始了“三善”的头一步。

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之论,对于管理者而言,还应有另一种解读,就是:善解新观念容忍新做法;善待因创新而“失败”者,善于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老人总想以固有模式已有经验,去规划规范规定新一代,以延续传统,新一代的冲动往往被认为是叛逆与不敬。组织类似“躲猫猫”网民调查委员会等“第三方调查”形式的新思路新实践,值得尊重与珍视。

中国网民参政意识比较高。中国网民对于政治的关心、对时事的关心,异于其他国家,互联网现已成为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渠道。作为新媒体的新闻网站正一步步成为大众话语平台的龙头老大,特别是BBS、博客等自媒体,开始呈现出对社会舆论的主导趋势。那么,这一现象的背后究竟是什么?现在有些地方最缺的恰恰是领导干部对网民的基本的重视、对网民的最基本的尊重、对网络民意的最基本的认识。

转变管理思路报喜更要报忧

互联网所具有的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不可控性等特点,使其“双刃剑”效应异常明显,表现为舆论斗争国际化、社会问题网络化、网络问题现实化、网络文化多样化等。互联网传播的速度符合新闻媒体求新抢快的职业要求,传统媒体成了网上信息的再次传播者。

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曾在凯迪网络“猫眼看人”论坛实名发帖,回应网络和媒体的质疑,并提出宣传部门要从“捂盖子”思维向“揭盖子”思维转变。

当前,对于媒体人和管理者来说,特别需要转变管理思路,报喜更要报忧。不为谋官,所以平等待人。不为谋官,所以宽厚为怀。平等,是基于对人与生俱来的权利的坚定主张;宽厚,则是学识、修养、风度和胸襟的从容展现。对于一个只为谋事而非谋官的新闻人以及管理者,这些特质,奠定了其日后做事的基础和空间。而这样的境界,定然是谋官者所不能理喻,也无法企及的。

对于媒体的管理者来说,要学习股市分析师。股市操盘手与网络舆情分析师之异同:股市操盘手随时关注大盘走势,适时涨跌信息,为的是赚钱,而网络信息分析师,应像股市证券分析师与操盘手一样,时刻盯紧网上信息的变化,对网络舆情作出客观公正的研判,顺势(市)而为,不要妄(幻)想人为调控。决策机构更需要的是符合常识与规律的舆情信息。

眼下众多涉网机构人员,不但没有证券分析师的意识,甚至以为网络信息与传统媒体一样,是可以人为调控的。曾有某些地方为管理互联网,推荐“五老监督员”(老干部、老模范、老工人、老教师、老军人)专门监督网吧,组织家长成立“妈妈评审团”,专司监督孩子上网。出发点不能说不好,但不知道效果如何?“五老”中的许多老人家十分辛苦,每天守护在网吧门口,劝阻青少年不进网吧;而“妈妈评审团”,好像是要把互联网变成“儿童乐园“?就有网民提出了几个问号――凭什么妈妈认为健康的就是健康的啊?妈妈不了解的,一定是不健康的吗?凡是妈妈不知道的,孩子都不能知道啊?干脆什么事都让妈妈包办好了,孩子就专心啃老好了?不客气地说:如果“五老”和妈妈们,以监管小摊小贩的思维与手段,真正看住了青少年网民和网吧,那互联网可就真就变回活字印刷术了。

对于领导机关而言,所谓“靠前指挥”,是为下一层机关和社会组织提供基本政策支持与宏观指导,而不是直接去安排部署基层的具体事务。但笔者的感觉是:上面好像认为下级不会做事,偏偏爱对许多基层事务性工作“靠前指挥”,造成大量“无效劳动”。

信息公开透明即时,是处置网络舆情的不二法门。其他手段,只能偶尔一用或辅使用,拿对付传统媒体那套来对付网媒肯定是行不通了。

转变操作方式,努力运用新技术

个人微博是去年开始的网络技术的最新运用。有媒体人认为:在微博上“你的粉丝超过一百,你就好像是本内刊;超过一千,你就好像是个布告栏;超过一万,你就好像是本杂志;超过十万,你就好像是一份都市报;超过一百万,你就好像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一千万,你就好像是电视台;超过一亿,你就好像是CCtV了。”博客与微博有什么区别?我以为:博客类似挂钟座钟,而微博则是手表。虽都是计时工具,但各有其不可替代之处。二者功能各有千秋。就人类使用钟表的数量与年代而言,钟少表多,钟老表新。博客像钟,微博是表。

对于政府管理者而言,个人网络媒体(自媒体)的兴起意味着:更多“非政府行动者”通过各种方式介入公共决策过程,影响民意,分享权力。在很多政府机构的公信力都让人不敢恭维的情况下,这样做的益处是怎么说也不过分的。

网络非理性情绪的一个预警信号,是邓玉娇案中的“屠夫”现象。网民“屠夫”在凯迪网络向网民募捐,促成邓家聘请北京律师,在被羁押的精神病院会见了邓玉娇,并在博客里以第一手图片和文字报告案件进展。“屠夫”“用杀猪方式参与社会个案”,其公民责任心可嘉,却不能成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常态,其对社会的潜在破坏性值得忧虑和警醒。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先生呼吁,政府部门要加入到网络舆情互动之中:宣传部不能只是事后涂脂抹粉,更要与其他部门联动,第一时间发声,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笔者认为,从本质上说,宣传部门工作人员本不是什么官员,“宣传官员”可能是中国一大特色。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有鲁迅那样直面人生的勇士,需要能够哀国人之所哀,痛国人之所痛的大量文化人,需要不冷漠、不唯上、认真思考社会问题的真正的媒体管理者。

有很多人认为,传统主流媒体积极回应网上质疑,成为新闻传播或舆论引导的新模式。但从另一角度看:所谓的主流媒体是否也已被网络和某些网民牵着鼻子跑?所谓的主流媒体的声音是否也已被某些网民所左右?如果还幻想以“两报一刊”去引导社会舆论,在如今媒体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开放与互动的大环境下,恐怕难如人意。不妨让“主流媒体”跟“网络声音”赛跑,最后看究竟是谁引导谁?真有大本事,传统媒体就应该来引导网络。正是传播新闻的社会环境有问题,某些所谓的杂音噪声才会被放大。去年以来云南出现了若干次“网民问政”轰动现象,成了目前新闻传播的一个热点:形成了下面赞扬声、中间争议声、上面不吱声的“三声现象”,其中以网民调查“躲猫猫”为典型代表。锣鼓听音,说话听声。不管别人怎样看,我以为,如果长期坚持“两报一刊”体制,不思变革,那最终被抛弃的只能是传统媒体自己。

人民网提出了处置突发事件的“黄金四小时”原则,我以为,实现处置突发事件的“黄金四小时”:一是平时就需聚集众多粉丝,即所谓说话有人听,类似韩寒博客之类;二是做好日常功课,即联系群众深入网民群体,舆情拿捏准确及时;三是勇于创新承担责任,该出手时就出手,在四个小时内及时权威和管用信息,釜底抽薪,以正压邪。

互联网的发展运行管理机制,从一开始,“国家队”就走在了“非国家队”的后头。并不是说“国家队”的人是吃干饭的、是不愿改革创新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国有体制与生俱来的惯性和求稳怕事的惰性使然。想当年,已是国家广播电台部门负责人的刘长乐如不出走下海,哪会有凤凰卫视与凤凰网?

2009年以来,云南在处置网络舆情或“管理网络”方面,最成功之处在于:没有一起舆论焦点、热点恶化成现实。人民网祝华新的一些观点方法,我觉得很实用很有操作性。如果地市级以上新闻发言人都能按说的那样做,哪来那么多“热点舆情”?多一些官方人士平等待网、待网民,将减少多少“恶意炒作”。云南的网站不强,但网民不弱。官方、民间皆有高手。云南的领导如果明白云南不发生“邓玉娇案”、“石首案”、“重庆打黑与黑打”这些怪事情,就该高兴云南网络管理其实做得已经相当不错,包括公安部门,其实进步也够快的。

网络与新媒体的好处篇6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管理研究

网络属于近些年来新兴的传播媒体,从刚开始引入,网络传播就因为其快速便捷的特点成为了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网络传播正处于发展阶段,我国对于网络新闻管理的手段和制度还不完善,所以大量的网络失范问题不断地出现,这时候,国家宏观的引导与规范就显得很有必要,保证其健康向上的发展是我们现在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经验和我国现有网络传媒状态就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及其管理研究展开论述,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批评、纠正。

一、网络新闻传播

(一)网络新闻传播基本特点

快捷性。针对网络媒体信息时程序简单而且没有门槛,任何网友都可以及时信息并且迅速上传网络,相比于原有的新闻传播方式缺乏审核流程,可以减少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停滞,极大地加快了信息流通速度。反馈性。相比于原有的交流方式,通过网络媒体进行的反馈显得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网络凭借其自身年轻化的特点,一度成为网络信息提供者和接收者常用的反馈方式,从而使得信息者及时地接受人们的喜好,进而使得网络传媒更加适应人们的生活规律与喜好。主动性。相比于其他信息传媒单向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方式更加强调信息流动的互动性。网络传播正在慢慢的淡化信息的者与接收者,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受众成了信息的参与者。这样使得原先人们的被动接受机制土崩瓦解,渐渐被更具有互动性的网络信息传播所代替。全球性。原先由于地区阻碍造成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停滞性,有很多消息和新闻难以传达,使得在不断的传播过程中失去了原本信息应该具有的作用性。网络传播的出现极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信息传达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传递变得触手可及,一方面加快了各区域间的联系,而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各地区的贸易合作。直接性。早知道一般新闻的出现都需要层层审核以及修改,到了大众的眼前是不断被修饰后的新闻。网络传播的出现可以使得新闻更加接近事物原本的发展规律,不至于因为有多层的审核而失掉了原本的事件本身,更加接近当事人所面对的情况,因而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二)网络传播的积极意义

网络新闻的出现加强了各地区的信息交流与分享,推动了世界全球化的进程,进而加快了各地区的友好贸易往来。与此同时,也在另外一个角度促进了民主政治透明化的进程,推动了廉政的发展。因为网络新闻的快速发展,作为其依托的媒介,电子商务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飞速发展快速崛起,而这些也反过来加速了网络新闻的传播,两者共同促进,也使得网络传播与新型产业都迅速地凸显出来。此外,由于人们可以借助于媒体广泛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了真正的个人言论自由,这样广大的网友可以更加享有自身的话语权,加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

二、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现象

随着网络新闻的不断深入加强,网络传媒方式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积极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作为网络新闻传媒的弊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网络中存在有大量的虚假不良信息,盗版侵权现象层出不穷,甚至有人公开发表不良的政治导向。所以找到网络新闻失范的原因对于解决我们国家目前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问题显得越发重要。

(一)信息传播多元化

原有的新闻传播媒体主要地位在以网络新闻传播为重要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夹击下受到了不小的挑战,也打破了原有的传统媒体一统的局面,多元化的新闻传播格局就此形成。非专门从事新闻传播的网站和个体一方面增加了中文媒体的新闻总量与内容,而另一方面也使得大量不良的信息和的思想充斥了网络平台。近些年来,网络平台管理严重缺乏系统化的管理机制,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网络缺乏具体的管理机制,在整改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与财力,这正是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二)网民个人身份了隐匿

网络新闻传播的飞速发展,使得网民由原来的消息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广大的网民不仅可以对信息进行选择接受,也可以作为网络信息的传播者将信息扩大化。这样一方面来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给网民自由的言论表达,而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许多的网络隐患。每个人的身份的隐藏性给了网络新闻平台以巨大的安全隐患,无论是谁都可以通过一大群虚拟的数字来远离生活的标准,远离生活的约束,进行自我的包装进而发表言论,虚拟化过于严重使得广大网友的新闻传播缺乏起码的保证,造成了新闻道德失范。而这种现象也正是目前很多地方网络失范的重要原因。

(三)法律法规不能适应网络

每个具体的行业都需要相对应的规则。网络不同于现实社会那般各种行为都有与之对应的行为准则,网络中很多事情是难以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管理法则去处理的。在网络传媒中涉及的问题还需要不断地通过操作摸索才能够探讨出真正适合于网络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而在目前的形势看来,我们的法律法规还不足以去应对新兴的网络新闻传播,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不断存在的问题难以用法律制度来处理,使得网络失范现象越来越严重。

三、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的管理

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有很多失范的情形,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的整体环境。所以,网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网络新闻的规范以及安全性。所以,面对网络管理中的失范行为我们要努力加以解决。

(一)加强网络部门管理,实现联合管理机制

我国现如今所建立的网络管理单位针对现有的网络新闻传播运行机制,必须加强网络管理人员的选择和任命,及时发现并处理网络信息传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解决并遏制网络中虚假色情信息的传播。完善的网络管理在网络新闻传播管理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管理人员的选择之所以严格,是因为网络的管理机构集中体现着网络新闻传播的运行方式以及运行趋向。绝对不能在网络新闻管理人员的选择上放任自流,必须确保管理人员在网络新闻传播管理上的专业性。网络新闻传播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相互协作。所以,管理人员应该与各个部门协调合作,合理调派人力资源,对项目进行宏观把控,最终实现网络新闻传播更加有效进行,网络管理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发展达到各个部门的规范和标准。网络新闻传播效率想得到高速发展,离不开管理人员的努力,作为网络新闻传播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整体意识和安全意识的提高便成为了首要任务。所以我们要加强多部门的配合管理。

(二)实施实名认证管理,加大约束管理机制

在现有的信息传播管理机制下,网络新闻传播管理日渐不能满足随时都在发展变化中的网络环境,一个崭新的完善的管理体制对于日后的网络新闻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网络新闻管理涉及的领域和人员很多,网络新闻传播管理难度也不断增大。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不断地加大约束机制,一方面实现实名认证机制,促进网友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有效地解决当前网络新闻管理中出现的言论失范问题,避免出现恶性的传播不良信息甚至是信息,让广大的网友意识到网络发言也要对自己负责。相信有了实名认证的出现会极大地减少网络犯罪行为的比率。而与此同时,要加强对于网络失范行为的管理,加强其责任监管力度,加大惩处力度,切实做好对于网络失范犯罪情况的处罚。加强网络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度,只有其自身加强管理才能推进网络环境的更加和谐统一。

(三)提高对网络管理的重视,严防不当言论出现

目前,我国的网络新闻管理还处于起始阶段,很多人缺乏对网络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少人认为网络就是为了给所有人以言论自由的平台,过于谨慎的态度会打击网友的信心。对网络管理认识的误区,使得大部分的机构对网络管理采取放养制度,管理难以进行革新,网络新闻传播走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提高网络传播安全意识,关注信息传播导向显得尤为必要。我们要强化网络管理人员对于网络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只有加强了他们的自我认识才能促进网络管理的健康向上发展。关于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导向问题,我们也要加强对于网络中不断改变的价值导向,对于可能出现的不正当言论要及时引导,避免其大范围的传播,对社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要知道网络上随时出现的问题导向很有可能会误导大多数网民,进而出现违法犯罪现象。提高对网络管理的重视,严防不当言论出现,对于目前我们的网络管理很有必要。

四、小结

随着网络新闻传播的日渐广泛,也因为自身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多、传播范围广、传播方式多的特点成为了四大传播方式之一。虽然我国的传播事业在新媒体背景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网络新闻的运行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比如网络技术的操作与经营管理经验的落伍,使得大量的不良信息泛滥,不断地蚕食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此,有关部门要加强网络新闻管理,提高部门重视程度,健全责任负责制度,实现网络实名机制,提高网络传播安全意识,关注信息传播导向就显得尤为必要。只有付诸于行动,才能让网络新闻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使得网络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与自我表达的地方,从而更好地促进网络环境和网络信息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雷跃捷,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2]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杨保军.论网络新闻真实的特征[J].现代视听,2007(11)

[4]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网络与新媒体的好处篇7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媒体;传播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2)67-0007-02

网络媒体的发展不仅仅是在中国,而是在全世界的范围之内都是飞速的,而网络媒体涉及的范围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对社会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研究网络媒体能够扎稳脚跟的原因和它本身的优缺点,加强网络媒体的监管,保证社会的稳定,势在必行。针对我国的网络媒体的发展状况及发展的前景,来进行新媒体下新闻传播模式的转型研究。

1新媒体中的生力军——网络媒体

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用超文本和超链接等完成的,这是一种新的传播模式,所谓的超链接,就是点和点之间通过一种关系链进行连接,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想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信息网络。信息的交换和存储与原来的那种具有顺序性和线性的限制不同,这种方式能够通过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个地方快速的到达另一个地方,这种方式比较方便快捷的检索。而超文本超链接的方式能够让网络媒体具有很大的特点,比如,在网络中的信息结构都是网状的,能够按照查询条件的不同来进行链接,这也是网络媒体强大的检索功能,另外,在网络中能够多个窗口进行编辑,能够是网络编辑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各种各样多种的元素。

综合而言,网络媒体就是依附网络作为信息的载体,然后利用文本、视频、音频等形式来进行商业行为或者是公共行为的一种与传统的媒体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

2网络媒体能够建立并且发展的优势

1)国家政策的支持。随着传统传媒方式弊端的显现,政府也急于寻找新的传媒方式,而网络正是最好的对象,所以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大力支持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国家网络媒体有了强大的支持力量;

2)传播对象的小众化。无论是传统的媒体还是新兴的媒体,其目的都有一个,那就是吸引对象,传播信息,网络媒体依靠强大的网络资源,丰富了信息的多样化,增加了信息的趣味性,进而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3)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比较强。和传统媒体单向性的信息传播不同,网络媒体有选择性和参与性,并且可以与参与者进行网络互动,增强了网络媒体的个性化,丰富了网络媒体的内容,跟能满足受众的需要;

4)先进的技术支持。有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又具有强大的技术水平,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的方式上更加的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也能做出更加满足受众的信息,吸引受众的眼球。

3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对比下的优缺点

3.1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对比下的优点

1)节约经费。与传统的媒体形式相比,网络传媒既不需要发射塔也不需要建立转播站,更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设备,消耗的能源特别的少,只是简单的升级和维护就可以保障基本的运营,这样大大的节省了经费,缓解了经济的紧张;

2)有利于人才的分配。看传统的传播方式不难发现,很多节目的制作大多采编播用的是同一个人,这样虽然效率提高了,但是这样会造成人才的富余。而网络传媒则可以更好的处理人才,比如可以让有采编能力的人担任网站的编辑,让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加入到编辑的队伍中,时刻保持整个媒体的创作活力;

3)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的网络媒体可以及时的把优秀的作品和比较重要的新闻很及时的转化成文字到网页上,做到信息资源的即时共享,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3.2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对比下的缺点

1)信息的复杂性,难以辨别性。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是一个新兴的事物,还没有更多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它,这就造成了现在我国的网络充斥着很多不实的报道和虚假的新闻,给不法分子创造了机会;

2)受众的人数比较小。我国有着13亿人口,虽然人口众多,可是由于传统的媒体,比如电视,在人们的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网络时代还一下子难以被接受,所以网络媒体只是在一小部分人中发展起来;

3)受众的知识水平达不到网络媒体发展的标准。由于网络媒体发展的时间段,技术先进,所以网络媒体只是在以下部分具有一定文化的人身上还有学生的身上得到有效地利用。现在虽然网络发展比较迅速,但是不会使用网络媒体的人还是很多的。

4对网络媒体这一新兴事物的建议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新型的科技也迅猛发展,有了互联网,网络上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媒体,比如人人网、微博等等,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交流经验和思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引领者社会的舆论走向,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响。

但是由于我国政府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和控制力度不够,所以网络上会出现很多误导人们价值取向的负面的言论,一些比较经典的建议和意见总是能够让一些煽动性的言论将舆论推向极端的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事情,通过网络的夸大描述和一些居心叵测的人的大力渲染之后,就会引起一些人的共鸣和符合,随后在网络中就能够集合起来,然后迅速升温,人们受到网络上这些不良情绪和信息的影响,放弃了自主的判断力,盲目的效仿别人的言行,这也是网络媒体对人们的不利影响。

所以,在现在这个互联网媒体发展迅猛的时代,人们要正确认识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和走势,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政府加强互联网的管理体制,普及网络知识,大力提倡文明上网,鼓励人们理性讨论,引领网络的舆论导向向着正规的方向发展,创造一个和谐文明先进的网络媒体环境。

参考文献

网络与新媒体的好处篇8

[关键词]互联网舆论导向

互联网是目前最直接、最快速的信息载体,已经成为重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媒体,它在反映和引导舆论方面也具有与传统媒体同样的功能。但是,由于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上的不同,两者在舆论引导的特征和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当前,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仍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任务,在实践中研究网络新闻媒体舆论导向的特点、方法及艺术,在网络新闻宣传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促进网络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把握网络舆论导向在思想上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始终

互联网的普及为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造了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网络扩展了我们的宣传渠道,有利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新月异的面貌和举世公认的成就。同时,网络也有利于各种不同的文化充分互动和交流,各种文化在网上碰撞、交汇、融和,对促进社会的多元整合与人类的文明进步有着积极的意义,这正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所需要的。但另一方面,网络媒体作为一个全开放的“无国界数字化空间”,文化冲突、道德冲突异常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网络技术优势,不断地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对我国进行大量的思想、文化渗透,有的还故意抹黑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歪曲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击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可以讲,自从出现了互联网,网上;识形态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愈演愈烈,对我们在网络传播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重要的思想文化结晶,对我国公民的社会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调节和规范功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当前,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我国网络媒体导向工作只有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群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才能抓住社会主义社会价值需要、价值创造、价值实现的关键,才能达到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目的,才能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二、正确把握网络舆论导向在方法上要注意发挥优势,以理服人

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舆论的控制和对信息的垄断,颠覆了“舆论一律”的传统传播格局,实现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网络传播具有三个与传统媒体传播明显不同的特点:

一是主体大众化。主体大众化是主体多元化的体现。网络结束了单向的传播时代,为从下向上的舆论传播提供了大平台,是群众参与权和话语权的实现形式之一,带来了民间话语体系的崛起。

二是现点多样化。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仅传播了信息本身,同时也反映了传播者的立场、观点、主张、意图。由于传播者的社会阶层、个人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即使是传播同一事件也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社会意识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网络舆论的多样性其实就是社会意识多样化的反映。

三是公信力低。传统媒体在信息把关、方面有着十分严格的程序,不容易出现不负责任的东西。但是网络不一样,因为它是开放的、交互的,很多信息难以核实,有些甚至是虚假信息,所以网络媒体在公信力方面与传统媒体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因此,做好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工作的方式方法既要坚持传统的工作方法的优势又要结合网络特点有所发展。一方面要发挥传统主流媒体的权威性,把主流媒体引入网络生活,形成主流网络媒体,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另一方面要坚持平等待人、以理服人。过去是“严把关”,现在要“巧指路”;过去是让人们“看什么”,现在要教人们“怎么看”;过去是以“堵”为主,把守好媒体的“人口”,对错误的舆论采取封、堵的方式,而现在要分清对象,立足于平等对话和协商,以“导”为主。

2007年2月,《炎黄春秋》杂志刊登了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谢韬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的前途》,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引来网民热议。对于这些牵涉到改革进程和政治社会稳定的敏感问题,有关部门采取了比较谨慎的舆论导向措施。首先通过BBS管理为网络议论降温,同时不搞政治“大批判”,避免激化思想对立。然后主流媒体适时介入,5月10日《人民日报》以答读者问的形式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立足于国情、又适应时代,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民主社会主义虽然在某些方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和发展道路,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民主社会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这次有关“民主社会主义”的议论处理得十分妥当,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加深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增强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三、正确把握网络舆论导向在时效上要积极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以快制胜

近年来,各新闻媒体报道重大的突发性事件日渐增多。这类事件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广泛的关注度和强烈的震撼力,有的报道敏感、复杂,直接影响社会安定。网络兼具报纸、电视、广播三大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而且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实时、滚动播出,舆论效果比传统媒体更强大,往往对受众造成深刻的第一印象。这如同经济学中的“先手定律”,即谁先开发出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并迅速覆盖市场,谁就在竞争中占优势。因此,舆论导向工作时效性极为重要,对形成舆论共识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们应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突发性事件网络报道的快速反应机制,切实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新闻策划与报道能力。既要考虑广大群众的承受力,有效避免突发事件传播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动荡,又要考虑导向的快速有效,从而积极稳妥地引导社会舆论,缓解重大突发性事件给社会带来的强烈冲击,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切实维护社会安定。2007

年3月,某地发生一起突发事件,在事件平息两个小时之内,有关部门就利用互联网及时对外了信息,国内外各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都采用了他们的数据和观点,使整个舆论形势基本平稳。事实证明,广大群众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对主流新闻媒体的权威资讯有着特殊的依赖,引导的结果往往影响着事件处理的效果。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处理突发事件期间,互联网上的舆论可能会出现复杂局面,导向工作要及时跟进,既要对事件的处理进展进行跟踪报道,促使事件更稳妥、更快捷、更有效的解决。又要关注网民思想动态,组织相关人员与网民进行理流,避免激化矛盾。2007年6月5日,河南省报业集团所属《大河网》首先披露的“山西黑砖窑”事件,被多家媒体、网站转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吴官正、李长春中央领导同志都做了重要批示。在两个月的查实过程中,各种媒体纷纷深入报道,将查处进程及时公布,对调查处理,山西黑砖窑事件乃至在全国开展整治非法用工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专项行动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四、正确把握网络舆论导向在管理上要抓住关节点,依法培育健康规范的网络环境

网络新闻材料主要分布于主流专业媒体和各种论坛,目前我国网络主流专业媒体(门户网站)管理日益规范。而论坛的管理是当前网络舆论导向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一些论坛迫于生存压力,为了提升点击率,增加广告收入,力求,语不惊人誓不休,想方设法吸引眼球;另一方面论坛名目、种类、数量繁多,这都给实施导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要做好论坛的舆论导向工作就要抓住“版主”这一关节点。按照传播学理论,信息和舆论要经过,意见领袖这样一个二级传播者而“流”向一般受众,即经过一个从“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的过程。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主持论坛的“版主”实际上便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版主通常是那些在论坛中表现活跃、在网民中有较高威信的人,有的是由网站内部任命,有的是从网民中产生。版主的职能是根据网站的开版宗旨,确立并保持该版的主题和风格,及时删除有明显错误、含不雅文字、有人身攻击、与该版内容无关或其它违反网站有关规定的言论或链接,并尽可能经常发表与该版内容相关的文章和回答其他网民提出的问题。因此,抓住这一关节点,就可以抓住不良信息的主要出口,对我们做好网络舆论引导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与新媒体的好处篇9

新媒体该如何“把关”?谁来“把关”?

首先我们来看新媒体“把关”的必要性。新媒体的发展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者”,作为高度社会化的新媒体在发挥正能量的同时,存在空前庞大的网络化虚拟空间冲击现实社会秩序、自媒体成为社会风险因素以及信息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等隐患。毋庸讳言,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具有恼人的五性,就是极端性、冲突性、情绪性、群体性和难控性。这五性具有巨大“杀伤力”,严重者会沦为“网络暴力”。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另外,网上的虚假信息和恶意炒作、色情和低俗信息、网络诈骗和、非法网络公关等问题,影响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损害人民利益,社会各界反映强烈。而新媒体“把关人”的缺失,会使这些问题越来越严重。对传统媒介而言,由于“把关人”的存在,舆论控制和引导不难做到;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在网络传播中的整体功能明显弱化。

那么新媒体该如何“把关”?笔者认为,新媒体“把关”应该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这三个层面是政府“把关”、网站“把关”和网民自我“把关”。

一是政府“把关”。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作为对新媒体依法管理之执行主体的政府,务必加强新媒体的法律法规建设,此乃一种硬性“把关”手段;网络安全问题无法仅靠技术或道德解决,法律才是保障网络安全最为有效的武器。从立法层面来论,我国尚无针对新媒体传播的专门法律,现有的网络安全立法层级较低,多数系行业主管部门的诸多冠名为“办法”和“条例”的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并非规范互联网行为的正式法。我们需要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制定统一的网络管理基本法,以对网络空间的管理体制、管理原则、管理对象和违法处罚等作出统一规范。

政府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中有义务和责任承担“把关”使命。政府“把关”属于宏观层面,指对网上信息的整体内容来源与导向的“把关”。主要方式有: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扶持重点网站来贯彻自己的意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放大”主导声音等。在“把关”时不忘主导与引导之责。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二是网站“把关”。属于微观层面,通过对传播内容的选择、加工、优化结构等途径实现。目前,新媒体的出口最终还在网站,网站“把关”能有效控制新媒体不良信息的传播。但由于责任意识、技术手段、人员力量、资金投入等问题,网站“把关”缺少像传统媒体那样的严格环节和严谨风格,此关口是最需要加强的。要建立健全网站管理制度,规范信息制作、流程,强化监管、惩处机制。对网站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网上公德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对违规不良信息、违法经营、利用互联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责任人,要加大惩处力度,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三是网民自我“把关”。可以通过普及新媒体伦理,以提升用户的新媒体素养。值得关注的是,微博的如日中天使得“把关人”和“把关”对象两个角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受众(网民)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参与到微博信息的“把关”过程中。网民可以利用微博平台积极参与到客观环境的建构中,通过聚集碎片化的只言片语,逐渐还原新闻事实真相;“把关人”和“把关”对象角色重合,信息的流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逆转,信息流逐渐变为从受众流向媒体。

其三,“把关”要与“疏导”相结合。“把关”是必要的,但不是万能的。在新媒体造就的滚滚舆论大潮中,要以疏导缓解关口的压力。

一是积极主动地应用“政务微博”等新媒体推动政务信息公开,确保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表达权,搭建政府与网民迅速、高效沟通的有效平台。近几年,不少社会热点事件被微博传播放大,一些政府机构和官员开始尝试利用微博听取民意、汇集民智。2011年、2012年政务微博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在短时间内成为网络问政的平台和重要渠道。

网络与新媒体的好处篇10

何为新闻敏感?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艾丰认为,新闻敏感是一种素养,它是编辑记者对事实中新闻价值的发现和辨别的能力。从新闻价值的角度看,新闻敏感就是对新的事实中的新的信息的发现和辨别能力。新闻敏感是传统媒体编辑记者的核心素质,同样适用于网络媒体。

“现在的网络新闻都差不多,上一两家网站就够了”对于网络新闻,不少网民都有这样的感受。新闻同质化倾向严重的确是现在不少网络媒体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主要以登载传统媒体的内容为主,不少网络媒体播报的新闻大同小异。可能还有人认为,网络编辑的工作只不过是粘粘帖帖,充当的是“网络搬运工”角色。乍一看网络编辑的工作形态的确如此,但这其实并不客观。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来自传统媒体的新闻,经过网络编辑的处理,往往会做得更醒目、更集中、更吸引人,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也更好。即使是对同一条新闻的处理,不同的网络媒体在处理上也会差别很大,体现出不同的水准,这正是新闻敏感这一素质的不同所决定的。实际上,网络编辑更强调如何把浩如烟海的传统媒体的大量新闻,编辑整合到网络媒体上来,不同网站比拼的是谁“内力”更强。

网络媒体传播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要求网络编辑时刻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随时监控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新闻信息。网络编辑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把握好重大时政事件报道的分寸,这样才能够从报纸、广播电视和通讯社等传统媒体中的若干条新闻中迅速判断出最有价值的新闻点,通过精细的比较,快速作出反应,在页面上突出处理。网络编辑的新闻敏感还包括对网络新闻传播特点的准确把握以及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熟悉。比如军事、财经等不同领域需要相对应的专业人才,熟悉本行业的全局,包括重要的人物、企业、产品等。负责首页要闻等重点页面维护更新的编辑,更要是一位对各个领域都有一定了解的“杂家”,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好新闻,把握好重点和平衡。此外,编辑还需了解相关栏目和频道受众需求的变化,了解什么类型的信息更贴近网民需求、更能满足网民的需要。网络新闻的竞争力往往体现在编辑对许多细节的处理上。网络编辑不但要具备传统新闻人的策划能力,而且还要有较强的新闻洞察力和综合素质,以及对海量信息的辨别、筛选能力,同时还要掌握网络受众的心理,从“三贴近”的角度加工、整合、深挖新闻信息的价值和受众点,才能将内获得影响力。

网络编辑必须树立强烈的把关意识和总编辑意识

“把关人”理论认为,媒体在传送信息过程中,有重大的过滤功能,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对新闻信息和素材进行层层把关、筛选、加工与取舍,以决定哪些内容最后能与受众见面,并通过发出的新闻信息影响受众。新闻媒体的报道活动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形成一道关口,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否则权威性、规范性和专业性就无从谈起。

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及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网络中,每个人都有可能不受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经济能力的严格限制,真正实现个人的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这对网络编辑把关责任和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web2.0时代,大量网民同样可以充当传播者角色,普通网民既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者,同时也可以是主动的网络传播者。这种网络传播的传授合一,也意味着大量良莠不齐信息的涌现,从而使得泥沙俱下,虚假新闻和不良信息泛滥。中国的网民数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如果弱化甚至丧失了舆论把关,后果将不堪设想。与此同时,不再以天、小时而是以秒为单位的快速的网络新闻特点决定了网络媒体不大可能像传统媒体那样层层审查严格把关,也决定了每个网络编辑必须树立起强烈的把关人意识,只有具有强烈的总编辑意识和高超的把关能力,才能守护好网络舆论阵地。

美国一家媒体研究机构2008年初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获取网络新闻的机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依赖和青睐网络媒体,但美国受众最感兴趣的还是来自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究其原因,就在于报纸新闻必须经过层层审查,权威可信,其真实性客观性具有很大的保障。与网络媒体相比,报纸强大的公信力作为其核心竞争力在这里得到了极大地彰显,而公信力的前提就是严格把关。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网络媒体把关人意识的不足和亟待加强。

平面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和可信度是多年积累的结果,网络媒体只有加倍努力才能迎头赶上。

“把关人”意识的巨大差别,也使结果截然不同。这一点在“周老虎”和“平江虎”新闻的处理上,体现得最为充分。2008年3月,湖南省平江县电视台记者吴华自称拍下野生华南虎的20秒左右视频,后经湖南省林业厅专家组深入实地调查后被证实造假。对于此次事件,网络媒体吸取了此前处理“周老虎事件”新闻的教训,在弄清事实真相之前。普遍采取了谨慎的态度,没有贸然轻信,而称之为“疑似华南虎”,加上真相及时被查明,使网络媒体避免了再次“吃苍蝇”的尴尬。事实证明,面对可能遭遇的陷阱,网络编辑只要慎重一些,尽可能进行调查研究,完全可以有效避免把关上的重大失误。从这两个事件报道上的进步来看,网络媒体在把关问题上,是完全可以有所作为的。

相反,把关人的失职,则有可能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最典型的例子是几年前的“木子美事件”。为了通过推销木子美来提高访问量,某商业门户网站在其首页推出《遗情书》的长篇连载,其中还附带照片和对作者的采访,这种推波助澜的做法使得“木子美事件”影响迅速扩大,也使其网站访问量一下子暴涨1000多万。在受到《北京晚报》猛烈抨击后,这家网站才大大收敛,但不良社会影响已经造成,对该网站的形象和信誉也造成了伤害,得不偿失。

当然,强调把关人意识,并非要一味的封堵。在把关问题上,网络媒体要改变堵多于疏的做法,既要强调主旋律,也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力争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

网络编辑承担着重大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套用一句话“权利越大责任越大”,同样的道理,作为网络媒体,影响越大责任也更大。网络媒体作用日益明显,所承担的责任也更加重大。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对网络编辑人员来说尤为重要。网络媒体承担着党和国家赋予的政治责任和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作为网络编辑,应当具备具备较强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怀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舆论导向,正确发挥宣传教育和引导网民的作用。相反,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缺失则有可能酿成大祸。几年前,一家著名的商业门户网站因为举行一项“如果有来生,你愿不愿意再做中国人?”的调查,受到严肃处理,就是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