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十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十篇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0:5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篇1

[关键词]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划分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6)12-0048-05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5个省市出台了地方国有企业改革方案,其中有超过10个省市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时间表和目标,如广东省提出截至2017年底混合所有制企业数超过70%。随着各地陆续出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时间表和目标,各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差距将逐渐拉开,逐渐进入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同阶段。

一、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划分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研究内容

与俄罗斯、东欧等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显著的渐进性特征,这一渐进式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的提出及其划分方法提供了一个研究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新视角,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同阶段的特征总结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影响因素等问题的研究,这些相关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研究内容,也可以为指导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二)有助于揭示影响我国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制度及环境因素

通过对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可以揭示制度及环境因素对当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的影响。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对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的纵向历史比较,有助于揭示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依赖等制度演进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地区间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的横向比较,能够反应我国不同区域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的差异,有助于深刻认识区域经济、政治、科技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不同区域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的影响。

(三)有助于推动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

对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进行划分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会促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一是为国资委或关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的机构等提供监控或认识的统一口径,尤其是为各级国资委督促各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客观评价依据;二是为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指出了可能突破的方向,在确定某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所处阶段的基础上,可以明确进一步推动当地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三是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相对滞后地区提供经验路径,通过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对较快地区改革进程路径的描绘,从中找出较快地区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的重合部分,为处于滞后阶段的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二、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划分

(一)明确国有企业类别是划分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的前提

党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2015]22号文件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两大类,商业类国有企业包括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和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国有企业(国务院国资委改革办,2016),标志着国有企业分类改革进入具体推进阶段(黄群慧和余菁,2013;李丽琴和陈少晖,2016)。《指导意见》明确了不同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其中,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将着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因此,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的划分应主要根据这一类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情况来确定。

(二)抓住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表征是划分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的基础

从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时间表和目标的地方国有企业改革方案来看,实践层面对混合所有制改革表征的定量评价主要从两个角度,一是从数量上,如重庆市提出用3至5年时间把三分之二的国有企业发展成混合所有制企业;二是从质量上,如甘肃省提出到2020年混合所有制经济比重占国有经济60%左右。数量上关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辐射面,也就是符合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向的国有企业有多少实施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质量上关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程度,也就是国有与非国有股东的持股地位。对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的分应兼顾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辐射面和改革程度。

(三)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划分方法及结果

结合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表征采用混合所有制普及度和混合度来界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普及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进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占当地全部此类国有企业比例(张文魁,2015)。其中,当地全部此类国有企业的数量可以根据政策研究需要来确定,如果只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各地横向比较,可以由国资委统一确定起始时间点,以该时间点各地此类国有企业数量为基准。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混合度是指在某一时点某地区混合所有制企业中非国有股与国有股差值的算数平均值(马连福等,2015)。其中,非国有股的确定是关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不考虑非国有股内部结构,将除国有股之外的股份均视为非国有股,把由此得到的混合所有制混合度称之为名义混合度;另一种是考虑非国有股内部结构,即考虑非国有股股东比例状况,可以根据改制企业前三大或前五大股东中非国有股比重来确定,由此得到混合所有制的混合度称之为实质混合度。在划分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中采用实质混合度,其中的道理也显而易见,在现阶段分散的非国有股中小股东理性的行为选择就是搭其他积极大股东的便车,所以应该关注非国有大股东的作用。

根据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普及度以10%为等距将企业划分成九组,根据混合度范围同样划分成九组,但混合度分组边界的设计主要根据股东会运行机制的相关要求来确定。比如66.7%是根据股东会上重大事项表决结果需要表决权三分之二以上通过的表决机制来确定,50%是根据股东会上一般事项表决结果需要表决权过半数的表决机制来确定,10%是根据股东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的最低股东持股比例来确定等。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具体划分结果见表1。

根据混合所有制普及度和混合度将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划分为七个阶段。其中,把阶段Ⅰ称之为前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阶段Ⅱ称之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初期,阶段Ⅲ称之为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前期,阶段Ⅳ称之为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期,阶段Ⅴ称之为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后期,阶段Ⅵ称之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后期,阶段Ⅶ称之为后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

利用地方国有企业改革资料分别计算混合所有制普及度和混合度,并根据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划分的标准来确定某一地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处于哪一个阶段。在确定了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后,能够为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指出明确的目标和可能突破的方向,比如某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如果处于进程Ⅲa,那么进一步推动该地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的重点方向可以是提高普及度,即从进程Ⅲa发展至进程Ⅲb,也可以是提高已有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混合度,实现从进程Ⅲa发展至进程Ⅲb,当然也可以两方面并重,实现从进程Ⅲa跃迁至进程Ⅳ。

三、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划分方法在东北三省上市公司中的应用

从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到2014年提出《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高度重视。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比重高,国有企业改革任务重,难度大。为了解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老工业基地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的进展情况,本文利用2003-2014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97家上市公司1164个样本观测值[数据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年报,二是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11315全国征信系统]。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上市公司12年混合所有制改革情况进行分析。从上市公司所有权总体分布情况上看,根据公司前五大股东性质界定公司所有权类型。当公司前五大股东为国有股时,公司被认为是国有企业;当公司前五大股东为自然人、民营企业或外资股东等时,公司被认为是非国有企业;当公司前五大股东中既有国有股东,又有非国有股东时,公司被认为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东北老工业基地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数量最多,占上市公司总量的76.7%,2003-2014年间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数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国有上市公司占比为15.9%,2003-2014年期间国有上市公司数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非国有上市公司占比为7.4%,2003-2014年间非国有上市公司呈现先上升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从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各省来看,同样是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比重最大,其次是国有上市公司,最后是非国有上市公司(段成钢和韩亮亮,2016)。

根据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划分方法,利用东北三省上市公司数据对东北三省整体及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进行了划分,具体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发现,2003-2014年东北三省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基本在阶段Ⅴ徘徊,即处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后期,甚至略微呈现倒退现象。从混合所有制普及度来看,东北三省上市公司普及度整体处于70-80%之间。非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普及度要远低于上市公司。另外,从东北三省上市公司混合度来看,混合度呈提高趋势,但国有股大于非国有股东的局面没有改变,表现为混合度均值始终为负值。考虑到本文利用的是上市公司信息来反映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而上市公司一般都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程度相对先进的企业,由此可以得到初步的判断在12年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缓慢。

从具体省份来看,辽宁省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呈现出与东北三省整体基本一致的特点,也基本停留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中后期,吉林省上市公司所有制改革相对其他两省进度更快一些,在2006年甚至进入到混合所有制改革后期,即便是处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中后期,吉林省更多处于Ⅴb阶段。另外,从单一的混合度指标也可以反映出吉林省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度更快,从2003年的-25.7%提高到2014年的-4.7%,提高幅度达21%;黑龙江省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在东三省中相对波动最大,改革进程相对最慢,在2003-2014年间出现三次处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期,甚至在2009年还倒退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中前期。同樱从单一的普及度指标也可以反映出黑龙江省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度较慢,如2007-2010年连续四年普及度低于70%。

四、推进东北三省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对策

(一)上市公司以提高混合度为重点

总体而言,东北三省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后期,呈现高普及度、低混合度的特点。下一步推进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提高混合度。提高混合度的本质是提高非国有股东在公司股权结构中的相对优势。为此,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方式推进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一是通过增资扩股提高非国有大股东持股比例,或引入更多非国有股东进一步提高股权多元化。二是通过转让国有股权逐渐降低国有股的优势地位,可以向已有的非国有股东转让,也可以通过转让引进新的非国有大股东。三是可以考虑将国有股转换成优先股,国有股转换为优先股的目的是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创造更富吸引力的公司治理结构,与此同时,由于保留了国有股的股东身份,从而减少了改革的担忧和阻力。四是通过员工持股计划提高非国有股东持股比例,这种方式对提高混合度的效果要视员工持股计划的规模而定,但从激励的角度来说毫无疑问是一种有效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

(二)非上市企业以提高普及度为重点

对非上市国有企业来说,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普及度,也就是推动符合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向的国有企业更多实现混合所有制。提高混合所有制普及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哪些国有企业可以实施混合所有制,如果这个界定不清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普及度指标就有可能被人为操纵。所以,从操作层面应明确哪些企业可以采用混合所有制。目前来看,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2015]22号文件可以确定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可以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从企业组织形式上看,重点可以从独立国有企业或集团子公司着手提高混合所有制普及度,并同时考虑提高混合度,接下来进一步推动集团母公司混合所有制普及度。

1.鼓励独立的国有企业或集团子公司大规模引入非国有资本。对于独立的国有企业或集团子公司,提高其混合所有制普及度的主要方式是大规模引入非国有资本,形成一个或几个非国有股东控股的股权结构。非上市国有企业不同于上市公司的主要特点是企业透明度低、规模相对更小,仅仅取得参股地位是很难构成对非国有资本投资吸引力的,如果属于可以大力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企业,那么在控股权上国有股东应该考虑做出较大的让步,否则只会拖延这类企业的混改m度。

2.支持集团母公司通过整体上市实现混合所有制。对于集团母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考虑集团母公司的特殊性,即集团母公司混改结果会对下属子公司改革产生影响,所以在政策和实践上遵循了子公司先行混改,之后再对母公司进行混改的原则。对于集团母公司可以考虑整体上市,让集团母公司接受市场的监督,并且通过母公司的信息披露掌握旗下子公司的经营状况等,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非上市情况下可能出现的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利益转移等行为发生。

促进地方国有企业实现混合所有制的方式还有很多,而且随着实践上的不断探索也会产生更多更新的方式,以上主要从诸多方式中选择重点方式来分析。有一点很重要,对任何拟实施混合所有制的国有企业,在选择具体的实现方式时要把改善混改后企业治理结构作为首要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资委改革办.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

[2]黄群慧,余菁.新时期的新思路: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与治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3,11.

[3]李丽琴,陈少晖.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推进[J].现代经济探讨,2016,4.

[4]张文魁.混合所有制的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篇2

自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以来,衡阳市政府意识到了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走到了关键阶段,随着全球经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必须针对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进行战略改革,使得国有企业的发展能够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模式

(一)引进民间投资

国有企业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时,通常会有三种主要的改革模式,首先是将民间资本引入到国有企业的生产当中,民间资本主要指的是民营资本以及个人资本,过去我国很多生产领域要想引进民间资本投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民间资本的介入有着严格的控制和限制,国有企业要想引进民间资本必须要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批工作,不过在最近几年衡阳市强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已经放开了对民间资本的限制,同时推出了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国有企业能够科学地引进民间资本,进而规范了民间投资行为,民间资本可以通过股权收购或者入股、D让以及融资、租赁的方式,使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为衡阳市国有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二)采用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

而采用员工持股或者股权激励的方式,也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模式之一,员工持股的意思是,国有企业当中的主要管理者或者的技术人员,或者是在国有企业中长期工作的员工,都有资格依法享有企业当中的一部分股权,员工持股可以说是股权激励的一种形式,它能够调动员工工作的热情,加深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将员工个人的命运发展同企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具体的员工持股改革中,还是要根据企业当前的实际发展现状来进行,根据员工的表现情况实施分阶段的员工持股制度,对企业中工作表现得比较好的员工进行股权奖励,员工自身也可以对企业投入一部分的资金,来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投资,通过委托相关的基金公司或者信贷公司,来对国有企业进行依法持股。

(三)不同层级的国企进行联合发展

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一般会有多种资本形式来组成,有民间资本,也有国际投资与个人持股投资的混合,还有许多不同层级的国有企业进行联合发展,比如说中央直接控股参与的央企通常会和各省、市、自治区以及直辖市下辖的有关国有资源监督检查企业,还有地方政府所控制的国有企业进行强强联合,通过各层级国企进行联合方式,可以形成地域化的优势资源补充,提升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将国有企业所拥有的市场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快速发展,提升国有企业资产监督委员会的监督管理水平,对衡阳市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而言,大大提升了衡阳市同湖南省国有资产的集中管理水平。

二、衡阳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一)国有经济存在定位不清的问题

在衡阳市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的发展过程中,对国有企业未来的发展定位存在着定位模糊、定位不清的问题。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关键位置,同时也操控一些技术性比较强的关键项目,在很多特殊性质的行业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指挥作用,因而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道路中,对这些性质比较特殊的行业进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是不是会影响到整个衡阳市经济发展的速度,是否会改变国民经济的性质,会不会让私有制经济的占有率不断扩大,能不能限制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当前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变革的过程中,不能抓住时代的发展机会,甚至是造成了特别严重的民间资本浪费现象。

(二)国有资产流失严重问题

衡阳市国有企业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一些国有企业的领导者,会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明明知道国有企业会面临改制的问题,仍然会对企业的经营利润做手脚,造成企业亏损,然后用非常低的价格对国有资产进行收购,使得国有资产流入到个人的腰包,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给衡阳市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发展进程,如果这种现象仍然长期持续下去,必将会引起人民的强烈不安,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为了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在今后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如若不能从法律层面上来规范改革的流程,衡阳市的混合制改革道路将步履维艰。

(三)市场信息存在获取困难的问题

在现行的湖南省衡阳市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没能充分发挥出市场的调节作用,在联合各层级国有企业进行混合制改革时,市场信息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普通老百姓要想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于国有企业生产市场的发展现状了解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市场的发育并不健全,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对于衡阳市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改革可以说是并不透明,只是圈子里面的人在交易,圈子外面的民营资本很难融入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交易圈子当中,这种内部集团式的交易方式,又会反过来阻碍市场经济的科学发展,要想提高混合制改革的效率,就必须破除这种圈子内部交易的行为,进而完善改革市场,通过市场运营的方式为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提供所需要的社会资源。

三、衡阳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战略分析

(一)平衡社会各方面利益

为了能够加快衡阳市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改革速度,在进行改革战略分析时,需要平衡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利益,为了避免出现对国有经济存在定位不清的问题,要让国有资产部分和民间资产部分保持利益平衡,假如民间投资那部分不能够获得收益的话,就会直接影响到民间企业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力度,甚至是会将已经投入的那部分资金撤出去,不过话说回来,假如过于关注民间投资的那部分股份的话,又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所以应当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由衡阳市地方政府在承担相应的成本,由企业来提供相关服务,从而协调平衡好社会各方面的股份利益,减少对国有企业的社会不良影响,对于国家安全机关等社会服务性国有企业,需采用国家控制的方式,对于自负盈亏性质的国有企业,应当增加民间资本控制的方式,让国有企业逐渐走入市场。

(二)使用转让价格让交易变得市场化

为了有效地避免衡阳市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问题,应当使用转让价格,在对国有企业资产进行评估时,需要针对将整个评估过程放到公开化的市场交易当中,提高市场的活跃性,在对衡阳市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资产的股权定价时,只有保证转让价格的市场化,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国有企业的市场价值。为此,衡阳市地方政府在设定混合所有制改革战略的时候,应当构建一种透明化的公开交易市场,采用全社会监督的方式来将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本转让给市场,同时也能让社会上各种所有制经济和民间资本之间都可以互相沟通,进而打造公开化的透明交易市场,公正股权价格的交易机制。

(三)提高市场信息对称度

针对过去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提高市场信息对称度方面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打破传统圈子交易的资本交易形式,拓宽市场信息渠道,衡阳市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时,可以由地方政府联合社会当中的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起建构网络化的混合所有制市场信息交流平台,衡阳市政府部门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规范限制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行为,保证改革进程可以依法进行,同时还可以提高社会的监督作用,保证市场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使得衡阳市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战略可以在衡阳人民的监督下进行。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篇3

一、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混合所有制经济在中国有着稳固的根基和开阔的发展前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正当性和合法地位。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中已有超过50%的企业开始推行混合所有制,所占市场交易数额比例超过60%,混合所有制经济在企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推行,混合所有制经济还将继续扩大。

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其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利于更有效地发展公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并不矛盾,非公有制成分的出现能辅助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市场经济提供活力,稳固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第二,有利于企业治理工作。在国有企业中,混合所有制可以改善“一股独大”所带来的管理问题,健全企业管理体制,加强信息披露,使企业管理环境更加公平合理。第三,有利于打破国有资本的行业垄断。行业垄断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国有企业非公有制成分的加入可以实现对国有资本的限制,确保行业内的公平竞争。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困境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提高企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符合国家的政策要求,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高经济水平的必经之路。目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推进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

首先,改革面临观念上的障碍。传统的国有企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其管理模式和理念相对陈旧,并且根深蒂固。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首先要突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实现观念的转变。

其次,改革面临经营上的挑战。国有企业传统的投资方式和经营方式都是由政府严格控制,缺乏灵活性和创新精神。合理改变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才能实现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融合。

再次,改革定位的难度大。国企进行混合所有制度改革,就要对市场定位、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制定出适应新型产业结构的发展路线,同时要对国企功能进行重新定位来实现企业的发展。由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某些方面的差距较大,会给国企的定位造成一定困难,所以政府和企业要慎重定位。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措施

混合所有制改革不能改变国有企业在某些领域的主导作用,国有企业依然担负着对我国经济发展、产业扩大的宏观调控功能,加入私有制成分是为了发挥其对公有制发展的辅助作用。改革决策者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来进行改革,顺应当下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站在市场的角度来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

1.措施分析

第一,合理融合资本。国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最大限度地融合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从而实现资本的高效利用和市场交易费用的大幅降低,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国企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经济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国企担负着对市场宏观调控、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中要充分授权,加快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建立,规范国有资本的流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企业发展走向安全、健康、快速、高效的道路。

第三、重视企业创新。国有企业的传统发展模式缺乏创新精神,三大产业的运营改革没有取得显著效果,还没有找到一条真正符合我国发展状况的道路,对于要进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加强制度和管理创新,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增强企业活力;加大对医药、科技等前沿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强投资引入;促进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

第四,明确改革的程序与方式。参与混合所有制的企业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性质。相?p部门要严格制定明确的程序和方式来推进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进程。原国有企业、独资企业、国有子企业等要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应遵循相应的规定,通过正规的程序来完成改革。

第五,扩大改革规模。受我国早期自给自足经济模式的影响,地区国有企业的发展受到局限,要为各级国有企业走向全国,走向国际市场,创造充分有利的条件,不断扩大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范围,进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2.不同类型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具体分析

第一,公益类国有企业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供水、供电、交通等领域内的国有企业要以更好服务人民为中心,在加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同时,要牢牢把握国有企业的控制力,通过政府的力量来保证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二,部分商业类国有企业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如石油、金融、军工等国有企业,它们占据着国家特殊资源,为国家提供安全保障,在相应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要以服务国家、保障国家安全为宗旨,采用特殊的形式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工程建设类国企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时需要规范公司治理机构以及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建筑、道路建设关系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保障,对施工有着严格的要求,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极大促进了企业的积极性,同时民营企业的参与有利于实现群众对工程建设的监管作用。

四、国有文化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国有文化企业担负着政治导向、文化教育等重大社会政治文化责任,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时要采取特殊的方式,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保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加强政府对文化企业的控制。其次,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的辅助作用及优化资源配置的职责。广电网络企业经历了艰难的整合,企业情况复杂,并具有鲜明的传统体制特征,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时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成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最后,加强政府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国有文化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增加市场活力,扩宽文化领域,但是要受到国家政府的制约,一切不良、反动的文化要受到严厉制止。

国有文化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利用合理措施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首先为了防止国有文化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出现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的问题,要在国有资本控股的基础上发挥非国有资本的作用,在印刷、出版、播出、网络等领域组建新的盈利模式。其次,为了解决在改革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要建立健全文化产权交易制度,增强产权意识,同时加强国有资本的审计体系,有效保护国有资源。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篇4

关键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资产估值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032-04

前言

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建立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而资产估值是否合理则是影响国有企业资产流失以及资产保值增值的关键因素,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具有重要影响。为此,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资产估值工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阐述资产估值概念,在结合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国有企业中发展的正当性的基础上,探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资产估值的方法。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概述

(一)混合所有制及混合所有制改革

混合所有制的界定,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考察。从宏观层面看,是指社会所有制结构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即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并存与共同发展,可称为社会的混合所有制,我国混合所有制的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是一种社会的混合所有制。从微观层面来看,是指不同所有制成分所联合形成的企业所有制形态,可称为企业的混合所有制。它包括许多具体的所有制形式,混合所有制只是许多的企业所有制中的一种类型,它是由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产权主体共同投资参股、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企业产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形式,是同一经济组织中不同性质的产权形式,包括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及其他社会法人产权等产权形式间的联合或融合。而混合所有制改革,实际上就是国家允许更多的国有经济以及其他所有制形式的经济,通过一定的手段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过程。

(二)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1)为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合法性。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到国有企业中的实质就是将股份制作为企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并对其进行改革的过程。在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多数国有企业在其组织形式上均进行了公司制以及股份制的改革,由此可知,混合所有制国有企业在我国已普遍存在了。从微观层面来讲,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均不是单一的,而是混合所有的,而基于混合所有制下的国有企业则可以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有制的组织形式与实现形式进行良好适应,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大量正处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企业提供了制度上的合法性。(2)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以及其对国有经济的主导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均会借助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资本功能而体现出来,进而全面促进公有制经济自身的发展。例如,2004年,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同香港地铁公司与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共同投资建成了北京地铁4号线,其总投资约153.8亿元,引资约46亿元。由此可知,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国有企业在国有经济中的影响力与控制力将会通过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资本功能的发达而进一步展现出来。(3)加强公司治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之一便是打破行政垄断以及自然垄断等行业对国有资本长期占有的局面,进而通过合理定价并增量吸收相应比例的非国有股份在国有企业内部形成混合所有制格局,从根本上提高国有企业对国有资本的控制能力和公司治理能力。为了进一步了解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核心内容,下文则以资产估值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容及其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作用展开说明。

二、资产估值概述

资产估值即资产评估,是指在充分遵循公允或法定标准及程序的基础上,通过借助科学的方法,由专门的评估机构或评估人员在将货币作为计算企业权益的统一尺度的基础上,对在某段特定时间点上的资产进行评定估算的过程。基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的资产估值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现实性。基于现实性的资产估值是指将时间参照选为估值基准日,并以此时间点的企业资产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对其资产进行评定估算的办法。(2)市场性。市场性是指国有企业资产估值与其他会计活动相区分的显著特征,如资本者权益与劳动者权益的计算等。(3)预测性。预测性是通过对资产在未来的潜能进行说明,进而反映出当前企业的实际资产情况。(4)公正性。公正性实际上是指估值当事人个体的资产估值行为所具有的估值独立性,估值当事人的资产估值行为主要为企业各项资产业务的开展提供相关方面的服务,而并不服务于资产业务当事人在某一方面的任何单独需要。(5)咨询性。咨询性即决策性,是指资产估值结果能够为企业的相关资产业务提供更为专业的估值意见,进而对企业股东关于企业的各项决策提供资产评定与估算方面的支持。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资产估值的作用

我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进一步指出,以现代企业制度指导国有企业发展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国有企业将全面转变为公司制企业。在这一政策方针的支持下,我国的大批国有企业将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前,需要对原企业资产进行科学估值,从而对国有企业的资产现状进行真实了解,为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打下良好基础。因此,资产估值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如下。

(一)资产估值是明晰国有企业产权的重要保障

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时对原国有企业进行资产估值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的财产权利,而且也改变了原国有企业产权代表不明确、产权主体模糊和经营权无法得到落实的情况。通过对企业资产进行有效估值,进而将各个投资方(股东)的出资额准确地确定出来,并在明确各投资方的责任,实现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产权清晰与责权明确的目标。

(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国有企业在进行以产权转让、中外合资以及股份制改革等各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由于企业对其原有资产的核算是以其历史成本的账面净值进行计价的,并未将资产增值的问题考虑到资产核算当中,而对于预期收益以及无形资产等因素也未予以充分考虑,增加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

(三)为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必要条件

由国有企业资产估值管理办法可知,国有企业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前必须对其当前资产进行估值和确认。资产评估机构以约定的时间为基准,根据企业资产估值的目的,在对被估值企业资产进行评定估算后,给出资产估值报告。将资产估值报告传给委托单位审查,而后,再由委托单位报当地资产估值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确认,在确保估值价值与实际价值相符的基础上,使被估值企业的资产顺利进入产权交易市场,进而为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前提。

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资产估值的方法研究

(一)资产估值范围的确定

资产估值的范围通常是以企业资产估值的目的来确定的,估值的目的不同,其资产估值的范围也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若资产估值的目的是对原国有企业进行全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则需要对企业的整体资产进行估值。在估值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历史资产的账面价值,也要将账外资产予以充分考虑;既要将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对其生产和经营予以一定支撑的资产纳入考虑范围,又需要考虑到并未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产以及企业的闲置资产。同时,还需将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以及企业的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性资产进行充分考虑。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国有企业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时,应对以下5类资产进行具体估值:(1)固定资产。固定资产主要包括企业的土地、管网以及机械设备和房屋等;(2)流动资产。流动资产主要包括了货币资金、短期证券以及存货等;(3)专项资产。专项资产主要包括了在建工程以及专项物资;(4)无形资产。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了可确指以及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如劳动力价值、知识产权等;(5)长期有价证券。长期有价证券主要为经营性长期资产。

(二)资产估值程序

1.申请立项。国有企业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展开其资产的估值工作。在经主管部门审查同意以后,向与其同级的资产估值行政管理部门提交企业的资产估值立项申请书,其中,存有特殊情况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具体立项。而后,资产估值的行政管理部门对国有企业所提交的资产估值立项申请进行核对和审查,对于符合估值条件的予以批准,并下达立项申请。

2.资产清查及评定估算。资产清查与评定估算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不仅关系着企业资产估值的结果,而且对于企业整体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成败也具有重要影响。

资产评估机构根据资产清查的结果,通过选择适当的估值方法,对其所要负责估值的国有企业资产价值进行评定估算,并向委托企业出具资产估值报告书。在进行资产评定估算时,企业在配合估值单位相关工作的同时,还应监督评估机构做好资产评定估算的以下几个步骤:(1)估值方案的制定。估值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企业资产估值的范围、内容以及估值的重点项目和估值方法等。此外,在进行估值方案的制定时,还需将估值的时间安排、估值步骤等予以充分考虑。在此基础上,明确企业资产估值的组织领导以及各个估值人员的估值分工,并对估值的质量标准做出明确规定,以确保估值方法的科学性和估值结果的可靠性。(2)资料收集。资料收集工作的实质就是对企业资产估值时所需的各种资料和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所收集的资料除了来自评估机构对企业资产清查外,还应对国家关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资产估值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类资产的历史资料与资产在现行市场的价格资料和企业的历史经营状况等进行充分了解。同时,评估机构还应对国有企业在进行资产估值后的预期收益与资产估值时所需的各类经济参数进行搜集和整理。(3)评定估算。评定估算工作实际上就是对国有企业资产的评估价值进行确定的过程。根据资产清查的实际情况,确定出最符合企业当前资产现状的估值方法。在结合所收集到的资料的基础上,对所确定的基本估值方法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使估值结果尽可能地接近企业资产的实际情况。(4)出具估值报告。资产评估机构对委托单位进行资产估值的内容以及资产估值结果的最终文件即资产估值报告。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资产估值报告主要包括了说明、基础数据以及最终结果和评估机构在进行资产估值工作中所积累的相关经验以及遇到的各类问题和估值附件等。在企业方面,需要委派专人对资产评估机构制定估值报告的过程进行监督,对于其中与企业实际资产价值明显不符的资产项目应及时提出,并提交给资产估值结构,经核实无误后,对此类资产价值进行重新估算。

3.验证确认。验证确认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资产估值的最终环节。当国有企业收到由资产评估机构所出具的资产估值报告后,移交其主管部门进行审查。经企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将估值结果上报至企业所在地的资产估值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确认。在资产估值的行政管理部门方面,其通过对接收的资产估值结果进行审核、验证和确认,进而向即将改制的国有企业下达资产估值结果的确认通知书。此后,国有企业便开展了全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

(三)国有企业资产估值方法

就现阶段而言,较为常用的国有企业资产估值方法主要包括了收益现值法、清算价值法以及重置成本法。

1.收益现值法。收益现值法是指通过对所要估值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进行估算,并将其折算成现值,以其确定所需估值资产价值的一种资产估值方法。

p=Ri(1+r)-i

p为收益现值,Ri为第i年的纯收益,r为折现率,n为估值期。

2.清算价值法。清算价值是指企业出现财务危机而导致破产或停业清算时,把企业中实体资产逐个分离而单独出售的资产价值。清算价值法就是根据企业当前所有资产的变卖价值对企业自身价值进行确定的一种方法。

3.重置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则是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重新购置或是建造一个全新状态的估值对象为目标,用此过程中所需的全部成本与估值对象自身的实体性、功能性和经济性陈旧贬值做差,并将该差值作为估值对象现实价值的一种估值方法。

各种资产估值方法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如表1所示。

以上三种方法均存在于不同的适用条件,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机械地按某种模式或某种顺序进行选择,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将各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但要保证每种估值方法所依据的假设、前提条件、数据参数的可比性,保证估值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验证性。整体资产估值和单项资产估值存在一定的区别,它们分别适用不同的假设前提和估值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单项资产估值对象一般是单纯的一项资产,例如,一台设备、一件厂房等,它们不管数量多少,最大的特点是不能形成一个有获利能力或生产能力的有机整体,所以一般适用重置成本法。但整体资产估值的对象是一组具有获利能力或生产能力的资产的组合,且它们相关程度高,只有组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其重大作用,这样的资产组合很难在市场上找到相同或类似的参照物,而且往往涉及到无形资产,故不能使用重置成本法,而应该通过预估其未来收益,采用收益现值法最为恰当;当然,对于濒临破产的企业,一般采用清算价格法。

五、对国有资产估值时需注意的问题

国有企业资产估值时需注意各类问题,一方面可以使资产估值的结果更加贴近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另一方面也为国有企业后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前提。

(一)避免仅以净资产作为混合所有制资产估值的基础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种形式是管理层收购(mBo)或经营者持股的做法,无疑,这一改革对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自卖自买、自行定价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表2是部分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有关资料。

从表2中可见,通过管理层收购的价格及其与每股净资产的比较,显示了我国上市公司产权交易过程中存在的严重的“净资产情结”,它们在改革过程中根本不进行资产估值或者即使进行估值也不按照估值结果操作,存在很大的资产流失的空间和可能。所以,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不能仅以净资产作为估值依据。

(二)避免以清产核资替代资产估值

清产核资的实质是对其现有的存量资产进行的盘点和清理,确保企业的账物相符,并将价值标准选定为企业的历史成本,进而对企业资产进行确定的一种方法。资产估值是在企业清产核资的基础上,通过借助科学的评定估算方法对企业的全部资产进行重新的评定估算,其考虑的不仅是企业资产自身所拥有的价值,还需将其使用资产所产生的预期收益以及货币的时间价值等纳入资产估值工作当中,所反应的是企业当前各种形式资产的总价值。因此,并不能将清产核资视为资产估值而将其进行取代。

(三)估值方法的合理选择

就现阶段而言,企业资产估值方法主要包括了收益现值法、清算价值法以及重置成本法等。在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由于需要对企业的全部资产进行估值,而所选用的估值方法根据企业资产类型的不同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例如,当评估机构对“商誉”这种无形资产进行估值时,由于其实质是一种无确指的无形资产,同机械设备等其他有形资产相比,并不具备账面价值,因此,可采用收益现值法对其所具有的价值进行计算。而对于机械设备和专项物资等有形资产而言,则可采用重置成本法对其所具有的价值进行评定估算。

(四)资产估值过程中所选取的参数和指标要高度统一

在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估值时,所选取的各类技术参数以及经济指标除了需要具有较高的标准化程度后,其口径还需保持高度一致。否则,最终所得资产估值结果将缺乏可比性,在降低结果可信度的同时,也使得国有资产的估值价值与其资产的实际价值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使资产估值工作本身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五)评估机构的正确选择

资产评估机构对国有企业资产估值的结果不仅需要得到资产估值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国有企业自身的认可,而且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进而增加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可行性。国有企业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前,需要谨慎选择资产评估机构,应通过尽量选取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信誉度的评估机构来提高其资产估值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在选择评估机构时,企业负责人应事先对纳入选项中的各个估值事务所进行详细而全面的调查,在充分了解估值事务所的估值经验、人员经历以及估值准确率与估值设备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进而选择出最优的评估机构,以确保在资产估值的初始阶段便为其获得有效而准确的估值结果提供良好保障。

结论

本文通过阐述混合所有制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概念,并对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进而引出资产估值在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从确定资产估值范围以及资产估值程序等方面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资产估值的方法做出了系统探析。未来加强对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资产估值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力度,对于促进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以及国有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军.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产权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2]魏强.借力新型资产估值方式优化企业资本运作思路[J].交通财会,2014,(1):45-47.

[3]王成吉.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J].商业经济,2014,15(20):10-11.

[4]刘奇洪.对实行混合所有制的顾虑[J].中国经济报告,2014,4(12):53-56.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科学品格

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科学化,是指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时间、地点、条件等变化而随之调整变化,促使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与现状相统一,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环境相协调,促使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职业院校,沿着科学、规范的路径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科学化的过程,是指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用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不断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纵观我国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历程,虽然不乏成功案例,但是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也十分突出,从根本上来讲,科学化品格不明显是主要原因。

一、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科学化品格不明显的主要表现

(一)对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属性与内涵认知不足

黑格尔在《小逻辑》提出“本质是自身的联系,但其不是直接的,而是自身反思的联系,以及自身的同一”。[1]马克思认为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性,是事物固有的属性,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依据。

“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未必就是一个褒义词,它有可能促进职业教育的飞跃,也有可能导致职业教育的停滞或退步。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力,主要源于社会对当下职业教育发展的不满,因此积极对现行的职业教育投资政策、产权制度、治理机制等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可能向左或向右,改革既可能更激进、更疯狂,也可能更保守、更谨慎[2]。教育改革有成功的典型,亦不乏失败的案例,亦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高校扩招政策,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并存而引发了热议。在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首先应当思考和处理好的问题是改革的方向在哪里?最终会走向何方[3]?究竟是部分地方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案例促使改革获得了“价值合理性”,还是职教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工具合理性”即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使改革获得了成功。

国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激发活力,增强竞争力;而一些民企寻求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机则呈现多元化态势,如弥补资金不足、享受国企待遇、降低市场风险等。在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国有机构和民营机构的现有基础和发展目标并不一致[4],在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民办资本借混合改革的名义,侵蚀国有资产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事情亦时有发生。

(二)对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目的以及关系认识不当

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是生产社会化规律和资本社会化规律的客观需要。关于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目前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纯粹的公办活不起来,纯粹的民办大不起来”,强调发展混合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办学校适应资本社会化大趋势的重要选择。这种观点貌似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发展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确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有关,职业教育往往被认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往往直接影响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但这种现象反映的是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外部关系,并非问题的本质。有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事实上这混淆了我国基本所有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5]。混合所有制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本身就一直包含着混合所有制。萨缪尔森所著的《经济学》对混合所有制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在现代社会的各种经济制度中,没有一种是某一纯粹形式。相反,所有的社会都兼具市场和计划的混合经济,从来没有一个百分百的市场经济(尽管19世纪的英国很接近于此)。”[6]民办职业院校借鉴现代企业运行机制,普遍采取董事会治理模式,决策效率较高,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但当民办职业院校规模足够大时,这样的灵活治理机制是否还存在?山东某万人规模的民办职业学校因为一起打架事件,一年内生源骤降90%,损失1.8个亿[7]。一所市场经济中发展壮大的民办学校,面对一起负面新闻,却如此的不堪一击,民办职业院校能更好应对市场风险的论断依据又何在?

(三)参与的主体结构不合理

我国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包含着“谁来改革”、“改什么”和“怎么改革”三个基本问题,其中“谁来改革”位居三大问题之首。因为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依靠特定的主体来推进,“能否形成具有明确改革意识和改革能力的主体,直接决定改革能否真正发生和最终取得成效。”[8]

我国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形式早已存在,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理工学院等,已经进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全国来看,这种自发行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职业院校处于观望状态。因为我国任何一项教育改革要引起社会的关注与推行,主要依赖于由上到下的政府推动[9]。2014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混合所有制改革迅速成为职业教育热点,在全国召开了许多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会议,开展了广泛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就算是在学校层面,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决策的也只是少数。某职业学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从方案的起草到最终挂牌,只有学院领导、合作企业和个别教师参与其中,而广大教职员工被排斥在改革决策之外,只隐约听说“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工资会涨”,便欢欣鼓舞地支持改革了,而对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当民办资本控股比例超过50%后,公办职业院校一线教师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如何更好得到提高,学校办学的公益性与民办资本的逐利性如何得到平衡等,对于这些问题,广大一线教职工普遍意识不到,这是一种更隐秘的被边缘化。(四)缺乏健全的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评估机制

纵观现有的职业教育混合所有改革成功案例,对改革成效的评估普遍坚持的是硬件论,如海南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资产增长率达800%,办学面积增长率达300%,建筑面积增长率达300%[10];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占地面积达1239亩,在校生人数达2.36万人,校舍建筑面积达39.77万平方米[11]。

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随着民营资本的介入,贫困家庭孩子的入学机会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竞争力是否相比较“单一制”职业院校有所提高,这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评价指标鲜有提及,这与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形成极大反差。世界银行在《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世界银行的政策文件》中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分析,“对于专门职业技能的训练,只有建立在扎实的普通教育基础之上才会更有效,普通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为很多行业提供了这种基础……在一些国家,以职业课程取代部分学术课程的额外投资,如果用来提高学术成绩或增进学术教育将是更有效的投资。事实上,在使毕业生进入工作领域或自谋职业方面,职业教育多样化课程并不比中等学术教育更有效益。”[12]世界银行把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是否支持其发展的核心标准,而我国许多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普遍把扩大办学规模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职业院校的办学面积扩大了,教学设施完善了,学生人数多了,是否意味着其学生培养质量就必然会提高?若真如此,世界银行为何在投入大量资金对发展中国家学校职业教育进行长期支持后,会得出“以学校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成本的、缺乏职业针对性的”结论?[13]姑且不论世界银行的职业教育政策转变背后受到多少复杂因素的影响,但在许多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低下、社会竞争力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是不争的事实。

二、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科学化品格的生成

(一)从目标来讲,应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怎样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实现国有资本和其他资本的共赢,是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立足点和生命线,但如何实现双方的共赢并没有说清楚。当前流行的做法是将资产的增长、招生人数的增加、办学规模的扩大作为混合所有制办学双方共赢的体现,追求资产的增值,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民办学校寻求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最大动力。“纯粹的公办活不起来,纯粹的民办大不起来”,认为公办职业院校规模庞大,社会认可度高,但体制僵硬,政府作为学校的唯一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学校发展缺乏活力;民办职业院校办学的机制灵活,但生源危机严重,办学经费不足。而现实的情况是,不是所有的纯公办职业院校都是机制僵硬,不是所有的纯民办职业院校都不能做大,对于那些已经办得很好的公办和民办职业院校而言,显然没有混合办学的必要,在这里需要我们回到教育的目的上来。

在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不管是公立民办型、公有民营型、民办公助型以及小混合型,都应当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目标。“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整个教育系统的其他因素,都是为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而协同存在。”[14]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一定会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不一定是通过了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其他方式的改革,也可能会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对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而言,混合所有制改革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因此,应当明确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将教育质量的硬件论、多元论、层次类别论、水平级差论、结果论、目标论有机统一起来。不论是南通理工学院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获得事业单位身份认可,更好留住了教职员工;还是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盘活了国有资产;或是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了董事会治理机制。所有的这些改革,都必须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二)从参与主体来讲,应扩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参与的主体范围

“教育改革是各种主体为了捍卫自身利益,不断进行权力博弈和资源重组的过程”[15],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复杂,如民办职业院校与国企混合、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混合、公办职业院校与私企合作等,混合动机多样,利益诉求多元化,牵涉面广,在这一过程中,扩大改革参与主体的范围,就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所涉及到的政府人员、专家学者、院校管理人员及教师、广大学生及家长,都应当有充分的机会了解改革的内容及相应观点,如公私混合后,如何厘清产权、如何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如何不损害编制内职工的合法权益、如何平衡私企的逐利性与学校的公益性、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都需要每一个改革参与者认真思考与面对。因为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广大参与者亟需对可能出现的局面做好充分的思想和行动准备。

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参与者之间应当进行积极对话,缓解冲突与矛盾,促使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相关公办企业或公办学校的管理者,往往担心因国有资产流失而被问责,这也是管理层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制定与前期规划中显得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这时就需要扩大改革参与者的范围,以便让大家全面深入沟通,思考解决策略,竭力避免不良后果的出现,促使改革朝预期的方向发展。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评估指标体系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促使“相关标准更加科学规范,监管机制更加完善”,因此,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当下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第一,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评估指标体系应当是多层次的。产权的划分、董事会下的院系运行、产学研的一体化、课程与教学的开发与实施、学生对理论知识与缄默知识的掌握等等,“分别建立针对各个改革主体的质量评价指标”[16],从不角度评估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第二,在指标内容上,建立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核心指标[17]。在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积极针对在校学生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混合所有制职业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混合所有制职业学校是否进一步强化了校企合作?在混合所有制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相比较单一制学校,学习投入度是否更强?应届毕业生对混合所有制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满意度是否比单一制学校更高?用人单位对混合所有制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评价,是否高于单一制学校等等。

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既充满机遇,也面临巨大挑战,如何促使改革朝预期方向发展,形成科学化品格就显得异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l6.

[2]丁学良.辩论“中国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9.

[3]廖其发.新中国教育改革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2.

[4]安蓉泉.探索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几点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5(4).

[5][6]刘凤义.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两个理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1).

[7]蓝翔遇冷人没招齐生源降低90%半年损失1.8个亿[eB/oL].http://qh.xinhuanet.com/2015-07/14/c_1115923784.htm.

[8]张荣伟.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五种主体形态[J].课程?教材?教法,2012(1).

[9]程天君.教育改革三问[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5).

[10]赵伟.混合所有制办学:踩着前进的脚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0).

[11]徐桂庭.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分析与实践探索――对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3).

[12]worldBank.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aworldBankpolicypaper(worldBank,washington,D.C.)1991.

[13]和震.世界银行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

[14]赵伶俐.以人才质量为核心统摄教育质量――兼论“六维四级”人才质量标准与监测[J].人民教育,2012(10).

[15]杨聚鹏,苏君养.教育改革本质研究:基于哲学思想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6).

[16]李玉静,岳金凤.国际职业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19).

[17]章兢,廖湘阳.以学生发展为导向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篇6

有业内人士分析,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数易其稿且迟迟难定的原因在于各部委都有各自的思路和考量,特别是国资系统两大出资人――财政部和国资委。而两者的态度和分歧又往往为外界所关注和津津乐道。

今年年中,财政部披露了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时间表:2014年研究国企改革总体意见;2015年启动几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组建试点,印发混合所有制等实施办法;2016年到2020年分批完成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组建等。

在财政部的积极表态下,随后国资委也推出了“四项改革”方案,并引起了比之前表态更高的关注度。在外界看来,手中掌控着众多企业的国资委的改革举动毕竟还是“更有看头”。尽管试点方案让不少人大呼“失望”,但已经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层面披露的最详尽的改革方案了。

日前,记者就国资国企改革中财政部和国资委各自的改革思路和职责定位等问题专访了江苏省镇江市国资委副主任谭浩俊。

《新理财》:国资委和财政部门未能完全达成共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谭浩俊:按理来说,在改革问题上,无论是国资委还是财政部,都不应存在分歧,至少,不应出现观点和看法明显不一致的地方。但从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两家在很多问题上观点并不一致,看法也存在较大差异。说到底,还是立场问题,是站在什么立场看改革,站在什么立场讨论改革方案。应当说,两家在改革问题上都有合理的地方,也都存在不合理的方面。而归根结底,则是权力分配问题。财政部希望更多地在规则制定上具有足够话语权,让国资委重点在考核和监管方面做工作,而国资委毫无疑问不会将规则的制定权全部放给财政部。不仅如此,和社会保障部的关系也是很微妙的。中央决定由马凯同志担任国企改革的牵头人,说白了,也就是为了协调好几大部门的关系。我认为,在财政部也有监管企业、也承担着监管任务的情况下,如果规则制定完全由财政部来负责,不太合适。除非财政部不承担监管任务。但从现实来看,又似乎不大可能。所以,两家还是应当坐到一起,共同商量规则的制定,并按照企业不同情况,明确具体的监管任务。

《新理财》:有分析认为,国资委的改革思路是主张在增量上做文章,而财政部门则是更希望盘活存量。您如何评价这种改革思路?

谭浩俊:两种观点都是单一的,是不可行的。既然是改革,不仅存量要改,增量更要改。考虑到目前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吸引增量、盘活存量的方式,像中石化的改革就比较容易受到投资者的欢迎,也可以取得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关键在于,要做好资产评估工作,避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新理财》:但是其实中石化的改革样本当初也是引发了质疑,再加上中信国安的改革方案,围绕其中的争议基本都是集中在对改革的两点担忧上。首先,这是不是一场私有化的改革,国有资产会不会变相流入所谓的权贵阶层。

谭浩俊:上一轮的国企改革,反映最集中、最普遍,也是最激烈的一个问题,就是国有资产流失。特别是地方在改革过程中采用的经营管理层收购方式,更是公开性和透明性极差,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更严重。

但是担心改革就是私有化,是思想僵化的表现。需要把握好的是,改革不能让国有资产流失,要选合适的投资者。中石化的改革是值得推广的,但又不是每个企业都具有这样的条件的。改革怎么推进,还是要实事求是、因企而定,切不要搞“一刀切”。

《新理财》:其次是,如何消除民资参与其中的重重顾虑?

谭浩俊:民间资本对参与国企改革有顾虑,主要还是因为政府不放权,没有真正想引进战略投资者,使民间资本投入的钱变成了财务投资,而不是战略投资,董事会、监事会等也都是在政府的掌控之下。

所以在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进行,选什么样的战略投资者,转让多少股权,以什么方式转,都由企业按照市场化要求进行,而不是政府的意志进行。还要操作程序阳光透明。切不可私下交易、暗箱操作,尤其不能在没有程序的情况下进行操作。要消除其他所有制资本的顾虑,切不要在改革过程中为了一时之需,将战略投资降格为财务投资,使其他所有制资本的参与热情受到影响。

《新理财》: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多个省市出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比如,有的省份提出到2017年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比重超过70%,还有的省份提出5年左右使70%左右的国企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以及有的地方提出到2020年混合所有制比重达到60%左右,等等。从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数字,不过混多少和怎么混完全是两个概念吧?

谭浩俊:我认为,制定目标要充分考虑实际,而不能是“拍脑袋”的决定。改革需要有目标,但不是随便下的。能否建立混合所有制,建立什么样的混合所有制,需要依据不同企业的不同实际。上一轮改革拼速度、拼效率的教训必须吸取。改革还是要尊重实际、尊重员工的意愿、尊重企业的前景,不能由官员来确定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对不同企业,应当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能放的放掉,能混合的混合,而不是一个混合比例是多少。因为,能不能混,还得看社会资本的态度。混合以后是否就一定发展得更好,也要看以什么样的方式、与什么样的对象混合。“拉郎配”是混不好的,还会把企业送上绝路。

《新理财》:混合所有制改革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目标和结果?

谭浩俊:资产证券化、企业整体上市,是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但是,在这些已经公布了方案的省份,是不是能在提出的时间内完成整体上市和资产证券化的目标,不仅要看企业的态度,更要看市场的态度。想一想,目前ipo排队的企业有多少,能否在三年内消化完毕都是问题。如果再有这么多企业整体上市,资本市场能否承受,资金能否承受,都是一个问题。更何况,中央企业也在谋求整体上市,那需要多少资金支持。上市也需要积极稳妥,需要循序渐进,不要搞,企业不允许,市场不允许,投资者更不支持。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篇7

当前经济领域面临错综复杂的困难和障碍,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综合推动简政放权、收入分配、减少腐败等众多难题的解决,是破解改革困局的突破口。在结构改革的大背景下,当前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需要新思维、新路径。

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深化改革的真正突破口在于体制和机制,只有体制和机制理顺了,才能从一团乱麻中理清改革主线。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完善这一制度的实现形式。

首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政府简政放权落到实处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仅仅靠政府主动“截肢”还是不够的,简政放权先要弄清楚“权”究竟放给谁。如果是在一个国资绝对控制、股权形式单一、垄断占主导的市场下,“放权”实际上还是放给了“隐形”的政府,或放给了垄断集团,总之不是交给市场。其结果必然是竞争弱化,发展质量和效率越来越低。只有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降低国有资产在GDp中的比重,才能真正改变各级政府与国有资产、垄断集团之间“藕断丝连”的状况。

其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公平分配社会财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有效手段。收入分配改革的核心应是初次分配改革,是政府和企业让利于民。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股份制和证券化基础上,允许民间资本、社会资金、职工个人以资本和“知本”直接获取收益,增加财产性收入。

再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也能发挥预防腐败的功效。近期曝出的某些贪腐事件与单一股权形式、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重在建立内部制衡机制。民主和科学的决策必须建立在股权多元化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民资、外资等实现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对权力进行制衡和约束。

此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也为解决地方融资难题另辟新径。地方土地财政要用何种新模式来取代?除了地方税种、市政债这些国外的成熟经验外,对于地方国资的运营也可能在未来成为中国国情下的地方重要财源。提高地方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益,需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地方要从国有资本的经营者变为投资者。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还有利于加强公司治理、淘汰落后产能、激励创新创业等等。不过,在目前结构调整的改革大背景下,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与十年之前有明显不同,需要新的思维和实现路径,破解一些误区。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突破行业限制,不能把“国计民生”、“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范围过度延伸。目前除了军工等涉及国家安全的极少数领域外,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行业都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向民资开放,引入混合所有制,在一些领域国有资本要逐步放弃控股,争取在二级、三级企业全部实现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篇8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经济西方混合经济论争议认识借鉴

“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一概念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文件中出现了两次,一处是在为了“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需要发展多种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另一处是在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时,提到了“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前者说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实现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形式;而后者则说明了混合所有制经济与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互为推动的关系,这些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这一表述,是中央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个科学总结,也表明了中央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高度重视。

一、“新的财产所有结构”所引起的争议

长期以来,尤其在我国理论界,把“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它的微观层次)”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对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认识逐步提高,尤其是1992年公开发表邓小平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确定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之后,理论界才对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和联系在思想认识上逐步形成共识。但是由于对于已经出现的混合所有的企业的认识,还没有权威文件和最高领导层的表态,如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对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有制结构及其关系问题的约120个字的论述中,没有提到“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字样,理论界就很难突破“混合经济”就是“资本主义”这个理论误区。直到400天以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才十分明确地指出,“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将会形成新的财产所有结构”。虽然在这个表述中已经第一次出现了“混合所有”的字样,但是由于在决定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这个“新的财产所有结构”就是一种新的所有制形式,就是一种经济成份,理论界对这种“新的财产所有结构”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还是产生了分歧和争议。

这个重大的理论争议是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一年多公开化的。1994年11月4日《经济日报》发表了该报记者对著名经济学家晓亮就上引《决定》中的一段论述应作如何理解所作的访谈。访谈以《混合所有制问题应受重视》为题,报道了晓亮的见解,晓亮首先对记者所问的“混合所有制”这个概念能否成立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并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证。他还进一步指出了这种所有制的发展前景。他说,“从总体上说这是公有制为主体,但具体形式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却占多种”;“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形态和私有制形态很有可能相对减少,而各种混合所有制形态会相对增加”。他还认为,“在特定的条件下,它可以质量上高于原生的或基本的所有制,在数量上多于原生的或基本的所有制”。与此相对立的一方是黄如桐先生,他在《经济学动态》1995年第3期上发表了以《当前部分私营企业大户和一些理论工作者对私营经济观点的述评》为题的文章。该文的第二部分以“关于‘混合经济’‘混合所有制’问题”为标题,着重就晓亮关于混合所有制的见解作了评论。评论明确指出:“贸然提出与西方‘混合经济论’性质相似的‘混合所有制,概念是不够妥当的。”他还认为,“混合所有制这个概念不宜采用,还是以联合所有制较为适合”。他引用了十四大报告中所提到的“不同经济成份还可以自愿实行联合经营”为理论依据,并以此来论证其“联合所有制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的不同所有制之间进行联合的一种所有制形式”见解的合理性。他还认为,“发展所谓混合所有制不会有任何积极意义”,并对“任何企图通过发展所谓混合所有制来动摇、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作法表示了担心、忧虑和指责。

上述两种有代表性的见解虽有共同之处即都承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同所有制之间资本流动和重组现象将大量发生,都承认有一种新的财产所有结构。然而他们的分歧却是重大的,主要有二:一是由于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产权的变化、流动和重组,从而形成了“新的财产所有结构”,这种事物究竟是一种“混合所有制”还是“联合所有制”。二是如果确认是“混合所有制”,是否会和西方的“混合经济论”相混淆;混合所有制的发展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有何关系,是排斥还是促进?这两个理论分歧将对改革开放的实践产生重大影响。据估计,环绕“混合所有制”问题的争论在中央级报纸和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影响的理论文章有80多篇,而在一般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就有数百篇,这是一个长达数年之久的理论争论。这个争论不仅活跃了理论空气,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而且为中央在改革和扩大开放政策制定上的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创造了条件。1998年党的十五大文件明确提到,“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这表明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概念可以成立,同时也表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不会妨碍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表现”。由于混合所有制经济必然要采用股份制形式,而十五大文件明确指出了“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这样就为关于“混合所有”问题而引起的争议,划上了句号。

二、由认识分歧到高度重视

据上所述,就混合所有问题引起重大争议的缘由有二:一是由于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文件没有指出和没有说明“混合所有”的性质是什么,虽然当时已有了“改组联营”等引起产权流动和重组的改革实践,但数量不多、也不成熟,虽然搞好的不少,但搞糟了的也有,因此还很难以改革的实践对这种“新的财产所有结构”进行理论阐述。何况当时理论界的思想解放程度并不一致,“唯上”“唯书”的思维定势仍然存在,既然政策性文件中没有明确表态,产生争议也就很自然。而且也应当认识到中央还不宜明确表态,因为我们的改革方针是“摸着石头过河”,还要试一试、看一看再说。二是十四大文件虽然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邓小平也一再说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可见市场经济是一种工具性的制度安排,所以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划等号的思想误区就被突破了。然而党的文件、领导人的讲话均未明确提出“混合经济”的性质问题,加上我们长期以来批判“西方混合经济论”,并认为它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而且力度很大,所以对混合经济概念的顾虑仍然存在,从而引起争论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现在我们要深入认识和理解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义,就必须在理论上弄清两件事,第一就是要把第一个提到“混合所有”的文件和最近一个、而且是两次提到“混合所有制”的文件进行比较,从比较中认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政策和实践的变迁过程;第二是要对“西方混合经济论”作一全面的认识,弄清它的基本内容、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它的社会意义以及对我国的改革有那些影响。对上述两个问题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不仅有助于我们贯彻好十六大及其三中全会的精神,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思想理论上的创新,从而推动机制、体制和制度的创新。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选择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大和十六大各为其确定了任务。十四大确定的经济改革目标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文件中对所有制结构及其关系问题只能作出约120字左右的论述,当然也没有提到“混合所有”问题。而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经济改革的目标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为这一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今后是怎样建设好的问题,对于已经有了相当发展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应抱什么态度。因而十六大报告中作出了“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论述。而党的十四届和十六届的两个三中全会的决定,都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作出了专门的决定。前者,对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对已经出现的“改组、联合”等改革实践所出现的新问题即“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的单位越来越多,将会形成新的财产所有结构”作出描述,并提出“可以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也可以组建为股份公司”的对应政策。这里提出的“混合所有”问题,是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提出的。而在相隔十年之后的决定,是为“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而作的。“完善”什么内容和怎样“完善”,就是这个决定的主要内容。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还间隔着一个党的十五大,十五大报告中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战略”的第一目“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中,指出了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也是公有制经济”、“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的形式”。这个论述正式认同了“混合所有制”是一种复合性的经济成份,由于混合所有制经济必然是要以股份制形式组合而成,所以在此论述了股份制的积极意义并明确指出它“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工具性和中性的功能。显然这些表述都是对十四大以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践经验及理论讨论所作的总结,也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决策的政策先导。既然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是对十六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作出的专门决定,那么这个决定就必须对“混合所有制经济”及其必然的组织形式“股份制”在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作用作出评价。这个评价是一要“大力发展”,二是承认它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同时,决定还就现代产权制度与“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了论述。混合所制经济是在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下形成的,因此,只有符合现代产权制度特征的资本流动和重组才有利于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反过来说,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积极发展必将推动现代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健全,从而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以上就是我国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政策上的表述过程,也就是混合所有制作为一种经济成份在理论上的逻辑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它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三、对西方“混合经济论”的借鉴与吸取

混合所有制经济与“西方混合经济论”的关系问题,在十年前有些理论界人士看来,似乎还是一个禁忌。如今,只要我们承认社会主义需要利用人类社会一切有用的文明成果,对它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了。应当说,我们今天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确实是借鉴了“西方混合经济论”的。

所谓“混合经济论”,是指西方经济学家对当代西方社会经济特征认识的一种理论体系。早在19世纪末即已出现所谓“社会多元主义”的论调,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出现除资本主义以外还有其他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制度。但从其实践进程来看,“混合经济”源起于上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之后。当时,西方所谓“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受到了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巨大挑战和压力。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自己的生存,推行了“凯恩斯主义”,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了重大干预,实行了“国有化”改革,建立了不少“公营”企业以作为其对市场失灵的调控工具,强调“让国家的权威与私人策动力相互合作”(凯恩斯语),并提出“公营经济关心的是社会福利,私营经济关心的是利润”(汉森1941),强调“公私合伙”,认为这时的资本主义已不是单一纯粹的私人经济,而且同时存在着大量的“社会化公共经济”。汉森还提出了“公私混合经济”和“双重经济”(Dualecmony)概念。二战以后,在微观层面上由于“国家参与”从而出现了不少“公私合伙”或“国家参股(甚至控股)”的企业并得到了大量发展。加上西方国家推行“福利国家”、“人民资本主义”、“员工持股计划”等政策,因此在事实上就形成了西方社会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份,因此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形式的多元化。混合经济的出现,确实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西方经济学家称之谓“混合经济结构时期”,而我国理论界称之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反映这个现实的经济理论体系则称之谓“西方混合经济论”。当然,对西方国家这种混合经济的现实及其政策和理论体系,可以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但却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它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尤其是资本社会化的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又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混合经济尤其是混合所有制对于任何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来说都有借鉴意义。对于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我国来说,其参考价值有三个方面:

第一、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不仅在各经济主体客体间存在着竞争,而且在制度安排上也表现出激烈的竞争。混合经济之所以获得成功,它是一种复合型的所有制形式,也是市场为主导兼有计划机制作用的资源配置方式,还是以某种所有制为主体而又与其它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结构形式,表明它和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单一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纯而又纯的所有制结构相比较,具有“杂交优势”,所以是一种具有极强生命力与竞争优势的高效率的制度安排。

第二、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混合经济的核心层次,它是一种中性的工具性的资本组织形式,它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因此,它既可以成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当代的主要实现形式,同样也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篇9

混合所有制企业亦如此。国资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90%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公司制企业户数的比例接近57%,占中央企业登记企业总户数的一半以上;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56%、净资产的70%、营业收入的62%已在上市公司,石油石化、民航、电信、建筑、建材等行业的中央企业主营业务资产已基本进入上市公司。从这个角度看,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处于主要地位。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定位“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一财产所有结构再次成为热门概念,被认定将成为国企改革下一步方向。

针对这场呼之欲出的改革大潮,坊间存有激烈争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中央给出了一个方向“放大国有资本”,而持不同意见的人则各取所需式地进行解释,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各界缺乏共识,让混合所有制的未来走向也变得很不明朗。

古人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作为改革主体,国企的中高层管理者身处其中,更能“春江水暖鸭先知”。

本篇“国企管理者混合所有制改革认知度调查报告”,调查对象是国有独资以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统称“国企”)的中高层管理者(包括央企二级公司和三级公司)。该调查从策划、执行到问卷回收、统计分析、撰写报告历时两个月,有83名经理人配合我们的调查。调查报告从多个角度反映对这一热门话题的认识,相信会对这个群体及利益相关方的行为决策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本次调查采用匿名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18份,回收问卷107份,有效问卷83份。

过半数的被访者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思路认知模糊

我们的问卷中设计了一个问题,来反映被调查者选择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思路的认知度,选项分别是:了解、比较模糊、不了解。统计结果显示(如图1):有43.6%的被调查者选择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思路了解,选择比较模糊的占52.7%,不了解的占3.6%,后两者相加为56.3%。得到这个结论后,随即我们进行了电话抽查,相当数量的受访者说仅了解混合所有制这个概念的定义,对具体的思路方向等无法回答。

这说明虽然当下人人能参与讨论混合所有制改革话题,但超过半数的国企管理者对这项改革具体思路并不明晰,在这种情况下,诸多国企“抢跑”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令人担忧,应该引起决策者的重视。

那么,国企管理者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观感受又如何?我们设计了四个选项。统计结果显示(如图2):充满信心,必将给经济带来新活力、新发展,选择此项的受访者占到全部受访者的21.8%;比较看好,勇于尝试是好事,选择此项的占61.8%。这两项相加占到全部受访者的83.6%。不太看好,可能不会有实质性突破,选择此项的占到全部受访者的14.6%;没什么看法,选择此项的为1.8%。

可见八成以上的受访者对于这项改革比较看好,认为能给国家带来新一轮发展的契机。

目前,国家在推进这项改革的力度上,又是如何的呢?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如图3):大、一般、太小。选择大的占10.9%,一般的占72.7%,太小的占16.4%。或许,这与顶层设计迟迟未能出台有一定的关系,期待决策者加快速度。

超九成被访者看好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调查中发现(如图4),有58.2%的受访者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实质的促进作用,能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36.4%的受访者对于这一改革的作用认知比较保守,认为“有促进作用,但作用不明显”。两者相加达到94.6%。其他还有1.8%的受访者认为没有促进作用。超九成的受访者看好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超半数的受访者对改革认知模糊的情况下,仍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前景和作用持乐观态度,说明大家对于这项改革的实践有“冲动、盲目”之嫌。

对此问题,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改革对发展的促进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问卷设计了以下选项:a.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B.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提升公有经济的竞争力;C.改善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的产权结构,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D.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国有或公有产权的流动、重组;e.依托多元产权架构和市场化、民营化的运营机制,增长国有或公有经济利益;F.减少非公有资本对公有资本的直接侵害,增强国有资本对其他资本的辐射功能;G.有利于民营资本顺利地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共事业等领域;H.其他。可以选择多个选项。

统计结果(如图5):受访者当中,选择最多的为C项,75%的受访者认为改革可以“改善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的产权结构,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其次是D项,62.5%的受访者认为改革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国有或公有产权的流动、重组”。

那么混合所有制改革这剂良方,能解决国企存在的哪些问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如图6):89.1%的受访者认为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解决国企“思维固化,市场化水平低”的问题;其次,有67.3%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有效解决“员工激励方式不科学,力度不足”的问题;有50.9%的受访者认为可以解决国企“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权限和职责划分不清,治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半数受访者担心“改革成少数人盛宴”

目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是自下而上的自发行为,还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63.6%的受访者认为改革为政府主导型,只有10.9%的认为不是,还有25.5%的受访者不清楚(如图7)。

改革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也意味着风险,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本身存在的风险认识,调查发现大家的意见比较集中。对于在改革中面临的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54.5%的受访者担心“监管不到位,国有资产流失,改革成为少数人的盛宴”;20%的受访者担心“政府对企业的过度行政支持和干预,不利于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如图8)。

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工作重点,根据国资委的有关解释,主要在六个方面发力:a.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有效制衡、平等保护的治理结构;B.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和市场化劳动用工制度;C.探索市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D.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e.探索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有效监管;F.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机制。

对此,身处其中的国企管理者又是怎么看的呢?如图9所示,除了F这项外,对于其他5个方面,大家的意见比较统一。基本上,都在40%-70%之间。对于企业党建工作,只有12.7%的受访者选择,看来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由于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党建工作处于边缘地位,党建工作开展存在诸多问题,在本期聚焦的下篇案例部分,我们特意选取一家石化行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探索案例,希望可以为这种现象做一个注解。

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的难点在哪里?我们设置了6个选项(如图10),选项选择比例从多到少依次是:推进国企配套改革,占76.4%;不同企业文化的融合,占61.8%;建立法治的资本市场,占52.7%;确定合适的持股比例,占40%;吸引民营企业的参与,占25.5%;其他占1.8%。

超过八成的受访者倾向于国企和民企的混合且国企控股

国企跟谁可以混?在这个问题上,受访者选择最多的选项是民营企业(占81.8%)和成长型小企业(占60%)。除了“其他”选项外,其他选项,受访者选择比例均在20%―30%之间,较为平均(如图11)。可见,传统的国企和民企的混合依旧深入人心。

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或公有成分最佳持股比例是多少?超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在50%以上,对企业绝对控股;29.1%的受访者认为这一比例应该在40%―50%之间;还有10.1%的受访者认为最佳持股比例应该在30%―40%之间,对企业相对控股,三者加起来达到91.9%,也就是说九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有或公有成分应该在企业中达到30%以上,对企业进行绝对控股或者相对控股(如图12)。

对于国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现方式,受访者中选择引进投资者进行混合的方式的比例达到76.4%;其次是企业改制,达到56.4%;第三是产权交易,有52.7%的受访者选择;第四是上市,占到32.7%(如图13)。

改革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来推进?受访者中选择比例最高的为“完善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选择百分比达到89.1%;其次是“调动企业经营者和职工改革积极性”,占70.9%。选择“切实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和“优化改革氛围”选项的比例分别为58.2%和40%(如图14)。

私营企业等非公有经济主体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混合所有制改革重要的参与主体,如何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调动他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也是大家较为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为此,我们设置了6个选项,分别是:a.赋予民营企业公平的市场进入机会;B.提升民营企业的控股机会和地位;C.建立民营企业投资权益保障机制;D.发挥新闻舆论的宣传引导作用,改变社会对民营企业的过时观念;e.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障民营企业的信息拥有权、投票决策权和监督权;F.其他。

调查结果表明(如图15):选择比例最高的选项为e,达到89.1%,选择C和a选项的分别达到65.5%和61.8%,其次是选项B,占41.8%。

近七成国企管理者愿意购买企业股权

员工持股是混合所有制改革一项重要内容,在下篇的案例中我们也特意选取了上港集团的员工持股案例进一步分析。对于这个问题,六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员工持股是一种投资行为,收益与风险并存”;三成多的受访者认为“企业一旦上市员工将获得巨额利益”;仅有3.6%的受访者对此不了解(如图16)。

员工持股计划的激励对象应该包括哪些人员?选择“集团公司骨干员工”的受访者达到78.2%,其次是集团公司高管,占69.1%,二级企业高管和二级企业骨干员工选项的选择比例旗鼓相当,分别为63.6%和61.8%。有三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全体员工都应该成为员工持股计划的激励对象(如图17)。

在员工持股的分配上,哪些因素可以纳入考量范围?个人能力、以往业绩、未来发展潜力、司龄选项的比例分别为:74.5%、65.5%、52.7%、52.7%。只有3.6%的受访者选择将学历纳入考量范围(如图18)。如此看来,在普及高等教育的今天,学历这块敲门砖在职业生涯中的作用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在“是否愿意出资购买企业股权”的问题上,67.3%的受访者愿意购买企业股权,32.7%的受访者不愿意(如图19)。

近七成受访者认为对党建工作的模糊认识导致党组织未能发挥作用

在改制中党组织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我们设置了6个选项:a.保证党的路线方针的贯彻执行,发挥政治导向作用;B.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增强企业职工的向心力;C.企业党组织成员与董事会成员和经营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提高领导班子战斗力;D.围绕企业中心任务,组织党员开展有效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e.参与企业“三重一大”的决策,发挥监督作用,预防腐败;F.其他。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篇10

混合所有制背景下深化国企改革的相关政策意见

201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2016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将深化国企改革纳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框架。之后,具体的改革方案细化为10项年度任务,已出台配套文件和行政规章13份。

2016年6月,国资委和财政部公布了《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可以说是深化国企改革并牵动全局的关键性行政规章,《管理办法》对交易对象、交易程序、审批主体、监管主体、失责渎职归谁追责等各项有关环节,立出了67条规矩和数量更多的子规矩。

近几年,国企改革从“混改”抓起,国有资产交易是首道环节,包括有形产权作价或转让,无形资产作价或转让和增资扩股吸纳社会资本三种形式。国企在“混改”中的增资扩股环节,既要有效避免作价过低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又要防止作价过高造成社会资本无响应,因此,需要有一个“交易监管办法”来确保操作规范,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聚焦于两条主线,一条是围绕去产能、供给侧改革任务,在国企重组中引入社会资本,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另一条是由发改委牵头,围绕七大垄断行业的中央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

在推进国企改革的进程中,基本流程是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主要抓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企资产证券化,继而进一步做大做强国企,最终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

2016年8月,国资委印发《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意见》使我国市场经济步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使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最为可行的发展途径。

2016年10月,发改委主要领导表示,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要加快推进,要解决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国有经济布局过宽、效率低下等问题。并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的重要领域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

强调改革试点主要是开放竞争性业务、破除行政垄断、打破市场垄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网运分开、特许经营等,并引入更多的非公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从近期政策动态来看,国企混改试点有望落地,并选择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的7家企业或项目进行。最近,相关部门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多次专题研究,目前正组织审议批复试点方案。而东航集团、联通集团、南方电网、哈电集团、中国核建、中国船舶等中央企业很有可能列入第一批混改试点。

2016年11月,国资委《关于做好中央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工作的通知》,提出优先支持符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战略布局和中央企业“十三五”科技创新重点研发方向,创新能力较强、成果技术水平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或项目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

推广可复制的“混改”试点经验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医药流通领域发生重大变化,国药集团所从事的全国药品调拨业务被取消,医药公司下放地方或改制。使医药公司上有资金雄厚的跨国公司,下有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让公司发展困难重重。为适应医药行业市场竞争和行业发展,国药集团大力推行改革改制,引入民营企业、跨国公司等战略投资者。

2003年1月,国药控股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中国医药商业领域第一家央企和民营企业联合成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是一个体制机制完全创新的新型企业。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旗下拥有10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和国药控股、国药股份、国药一致、天坛生物、现代制药、中国中药6家上市公司,同时也是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医药企业。

2014年,国药集团被列为国资委在央企层面启动“四项改革”中的试点单位。由此,国药集团在混合所有制的模式下,将国有企业的传统优势和民营企业在业绩考核与激励方面的措施结合起来,调动了整个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使企业按照一个真正的商业逻辑进行经营。双方通过市场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公司治理方式,解决了发展中存在的不少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国药集团在今年公布的世界500强最新排名中,上升50位到了第205位。

另外,中国建材集团也是搞混合所有制改革最早的试点单位,他们用300亿元的国有资本控制了700亿元社会资本、非公资本,进而撬动了4000亿元的总资产,形成了今天的中国建材,可以说中国建材是用混合所有制发展起来的,混合所有制给了企业发展壮大的强劲动力。

还有,东航物流已被国家民航总局确定为民航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目前正在制定具体方案报国资委审批。东航物流公司是在原中国货运航空公司的基础上,吸收整合东航的货运机队、地面运输、仓储等板块成立的,在确立了从单纯的航空货运承运人向现代物流服务集成商转型后,东航物流已经走出了传统航空货运公司“十年九亏”的怪圈。

近几年,东航集团经营持续向好,连续7年实现赢利。2015年,集团实现利润62.4亿元,较2014年增长103.9%,创历史新高,多项指标进入航空运输业世界一流企业之列。

2016年11月1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部分中央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引导中央企业加大与地方合作力度。并由国资委牵头,发改委、财政部和三省人民政府分工负责在东北三省,各选择10―20家地方国有企业开展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并有序转让部分地方国有企业股权,所得收入用于支付必需的改革成本、弥补社保基金缺口。

11月23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整体并入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两大标志性公益类央企的合并,拉开了公益类央企重组的序幕。

积极推动社会资本在“混改”中发挥更大作用

如何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如何把握相关政策,如何“混”、怎么“混”,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最近,中国联通即将开始的混合所有制改造的消息引发了市场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6年11月初,在青岛举行的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联通领导表示,联通混改将选择业务互补性强的合作方,这将有助于联通及合作伙伴业务快速发展。此后,百度与联通在青岛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宣布了双方充分发挥各自领域的优势资源,以资源置换、技术互补、成果共享等方式在o2o、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通信基础业务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11月14日,中国联通与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基础通信服务、移动互联网及产业互联网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加快面向移动互联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混改对中国联通而言是一个比较难得的机会,如果实施效果很好,将缩减和竞争对手的差距,如果错过这个机会,会让两个竞争对手的差距越来越远。若混改失败,公司的业绩具有较高的负面影响。

另外,著名的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尝试,国有股比例已经从2000年的49.83%下降到目前的16.9%,但国有资产的规模增值超过了800倍。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最近《人民日报》评论文章也发表了许多新的观点。大家越来越认识到混合所有制的优势,并不是谁吃掉谁,而是大家合在一起变成一个上市公司,或者变成《公司法》下的股份有限公司,大家按照股权行使各自的职权和享受各自的利益。所以混合所有制是公司制的主要形式,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