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现代文明的内涵十篇现代文明的内涵十篇

现代文明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8:56

现代文明的内涵篇1

关键词:中国;玉文化;内涵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同时结合相关考古资料显示:在新石器时代(距离如今七千多年前),我国智慧的祖先便能够天然玉料进行精细工具及装饰品的制作。纵观历史长河,我国玉文化渊源流长,并且我国是玉文化浓厚的一个国家,玉文化体现在道德、政治、以及审美等多个方面,内涵深刻,影响深远[1]。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玉文化,本课题针对“中国玉文化的内涵”进行研究便具备一定的价值意义。

一、玉文化概述

从中国本土来看,将玉视为天地精气的“圣物”,这样便让玉具的宗教象征意义显得非常突出。从我国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皇宫也存在很多玉制品,而皇宫玉制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官阶地位的象征物;从礼制层面来看,玉制品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使社会统治秩序得到有效维持。与此同时,从古代丧葬来看,玉器也通常作为陪葬品,这是由玉的器材所决定的,能够长远保存下来,当然这里面也富含着非常深刻的内涵。与此同时,一些玉纯白无暇,被比喻成君子,从道德层面来看,玉也富含道德层面的内涵[2]。从玉的本质层面分析,美石为玉,玉属于石头的精华,从佛学层面而言,将玉称之为大地舍利子,为驱邪避凶的灵石。现如今,玉参与进商业生产当中,为推动我国玉文化也起到了至关作用的重要,现代玉的种类非常之多,包括了:蓝田玉、和田玉、蛇纹石玉、水晶石、鸡血石以及珊瑚玉等等。总体而言,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现代的商业玉石也避免不了玉文化的宣传。换而言之,玉石企业要想得到长期、稳健的发展,便需要了解中国的玉文化,将玉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载体,保证在玉石企业得到有效发展的基础上,玉文化也能够得到发展与传承。

二、中国玉文化的内涵分析

中国玉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多个方面,总结起来包括:道德内涵、政治内涵、宗教内涵以及审美内涵。下面便针对这些内涵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在道德层面的内涵分析

对于中国玉文化的道德内涵,不妨从春秋战国谈起,处于当时的时期,经历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人们将玉文化从“神”的层面解放出来,将玉视为道德的有机载体。这一解放,使玉文化渗透了“人性”的内涵[3]。部分玉器洁白无瑕,晶莹剔透,通常为君子的自喻,将玉比喻成君子守信、谦虚、智慧的象征。总而言之,将玉在道德层面的内涵深远,也正因为玉具备道德层面的内涵,也使得玉在历史长河里流传至今,仍被人所追捧。

(二)玉文化在政治用娴哪诤分析

我国古代,玉器的生产权力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因此将玉器作为权力以及财富的象征。最为明显的便是古代的达官贵人的公子们腰间会佩戴显眼的玉器。将玉文化延伸到政治层面,不得不提到的便是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完璧归赵”是有名的和氏璧典故,该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因此,从政治层面来看,玉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兴盛与实力。此外,古代帝王都会有传国玉玺,玉玺便是将玉作为制作材料,传国玉玺和现在的印章有异曲同工之妙,代表着一种证明。

(三)玉文化在宗教层面的内涵分析

早在新石器时期,玉器便在宗教祭祀中发挥了作用,而后发展的越来越明显。从我国西周时期来看,具备了非常完善的玉祭祀礼仪,并且部分有关将玉器作为祭祀的礼仪便历代帝王所沿袭下来。之所以在祭祀礼仪会使用玉器,主要是因为玉可长久保存,相比人的肉体,保存的时间更加久;与此同时,玉器上可以刻上一些图案及文字,这种文化的载体能够寄托古代人的精神与信仰,所以玉器具备神秘、代表某种信仰的功能。

(四)玉文化在审美层面的内涵分析

从古代文学来看,描述玉的名句诸多,例如:《诗经・小雅・鹤鸣》中有云“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等等[4]。虽然一些古诗词当中应用到玉并不是歌颂玉,而是将玉进行比喻,但从中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玉的审美内涵。

三、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我国玉文化历史悠久,并且玉文化的内涵体现在诸多方面,包括:道德内涵,比如能够比喻成君子;政治内涵,比如传国玉玺为帝王权力的象征;宗教内涵,比如在祭祀礼仪中使用到玉器;审美内涵,比如在古代诗词名篇、著作当中应用到玉等。总而言之,玉文化的内涵深刻,从现代社会生活来看,人们对玉也是非常喜爱,并且作为一种商品,玉在现代的形式各式各样,但是在长远发展过程中,作为现代人,我们不能忘记玉的内涵本质,需将中国的玉文化传承下去,使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传得到有效保护,从而促进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林梅.辽代玉器在中国玉文化中的地位[J].沧桑,2013,01:42-44+49.

[2]靳彦乔.浅议中国玉文化及制玉材质[J].收藏家,2011,09:35-40.

现代文明的内涵篇2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内涵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不断发展,时代不断革新的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也随之改革,融入了多元文化,实现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声乐艺术代表了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是国家文化形式的充分体现,具备了独特的审美内涵。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融合下,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顺应时展的潮流,与不同的文化艺术相互借鉴和吸收,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为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创新发展,需要充分了解其具备的审美内涵。本文对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展开探讨,旨在为同行提供参考。

一、民族声乐艺术的概述

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民族声乐艺术来源于民间,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其中最具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是民间歌曲、曲艺说唱、歌剧唱法等。随着时代的推移,历代的民族声乐艺术工作者逐渐探索出一套相对完整的民族声乐体系。民族声乐主要体现为受当下时代文化内涵的影响,对传统音乐形式的进行革新,使其满足民众的审美价值观的一种艺术形式。民族声乐唱法实际上是现代民族声乐唱法,在传统音乐基础上吸收了民歌特色,结合西洋唱腔所创造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民族声乐艺术融合了丰富的音乐形式,具备多重音乐元素,是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体现。民族声乐艺术具备的独特内涵为听众带来了别样的听觉享受。

二、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

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具有民族性、多样性和创新性的艺术特征。其中民族性主要表现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交流频繁,相互之间借鉴吸收,促使我国民族的声乐艺术具备民族性的艺术特征。在多元文化视域下,相互融合的民族声乐艺术具备统一的情感美学标准,在吐字、润腔等方面具有“字正腔圆”的特点,因此,民族性是民族声乐所具备的鲜明艺术特征。中国历史悠久,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产生的文化内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为多样化的民族声乐艺术特征做了铺垫。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中的江南小调、蒙古长调、青海花儿等艺术表现形式共存,充分展现了民族声乐多样化的艺术特征。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基于传统的声乐艺术,吸收了西洋唱法的精髓,立足于本民族艺术的发展规律下,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使得传统民族声乐曲目更加丰富,突显创新性的特质。

三、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

1.融合多元文化,实现艺术创新通过多元文化的融合,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与西方音乐进行了交流借鉴,实现了艺术的创新,彰显出民族声乐艺术多样化的审美内涵。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受西洋声乐唱腔的影响较早,也出现过“土洋之争”的情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声乐通过融合多元的文化,实现了艺术形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声乐方法和技巧方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立足于传统的声乐形式,重视吐字咬字、行腔润腔、真假声转换等曲艺唱法,通过正确认识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之间的差异,吸收和学习西洋声乐唱法的演唱技巧,取其精华,求同存异,在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充分彰显出具有多元特征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当前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挑战在于民族声乐在演唱时具备浓厚的中国地域特征,吸收外来声乐文化具有一定难度,机遇在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实现全球化的发展,在多元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走出国门的机会,因此,为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全面发展,需要把握住机会,勇于接受西方声乐艺术的冲击,逐渐吸取西洋唱法中的精髓内容,创新民族声乐的演唱模式,打造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文化视域下,通过融合多元文化,实现艺术创新,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声乐演唱形式,通过结合新的时代审美取向,不断探索出巧妙的演唱技巧,丰富表演形式,促使民族声乐艺术朝时代化、艺术化、群众化的方向发展。在统一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实现多元文化的相互包容,不断挖掘出多元文化的审美内涵。通过观察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阶段可知,我国的民族声乐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创造和内涵创新,展现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作品。例如:《夫妻识字》、《白毛女》、《江姐》等。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不断融合多元文化并进行实践创新的基础下,发现了咬字不清、喉头不稳等声乐演唱技巧的问题,并结合西洋唱法的发声技巧,有效解决传统民族声乐唱法中的问题。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们在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融入多元文化,有效的拓宽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道路。2.时代主题鲜明,突显艺术个性在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艺术被赋予了时代的烙印,并且具有鲜明时代主题的审美内涵。艺术作品充分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真实情境,是民众表达内心想法的一种形式。因此,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时代的变迁中通过时代主题突显出艺术的个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不断创新发展,在演唱方式和语言特点中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主题。根据中国民族声乐的时展背景来看,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我住长江头》,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颂》,解放战争之后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改革开放后的《走进新时代》等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民族声乐作品的创造体现了鲜明的时代主题的同时还突显了艺术的个性,基于当时民众的真实需求,在声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包含了不同时期的曲式特点、声乐词汇和色彩。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融合了多样化的文化,在声乐艺术的演唱方法上做出了较大的个性。基于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融入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实现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时代主题鲜明表现为民族声乐艺术家在进行作品创作时明确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展现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具有强烈民族艺术的声乐艺术作品。为突显民族声乐艺术的个性,在传统声乐语言元素的基础上,融入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声乐艺术创新。多年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下,依然根植于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时代的不断变迁下,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个性,突显具有民族特征的审美内涵。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丰富艺术元素,实现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逐渐丰富多彩,随着西方国家摇滚乐、乡村音乐等声乐演唱风格和形式的融入中国,在相互交流和借鉴的情况下,形成了具有独特审美内涵的新民族声乐作品。3.民族特色浓郁,展现本源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随着文化艺术的不断传承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声乐艺术,并具备浓郁民族特色和展现本源文化的审美内涵。民族声乐艺术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立足于本民族的民间音乐,吸取民间音乐的特点,并将口头性的民歌改变为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突显浓厚的中华民族特色。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在演唱风格上重视民族性特色,通过民族声乐艺术家的传承和创新,向世界展现出具有本源文化的声乐艺术。例如:《小白菜》改编自河北民歌的旋律和调式;《走西口》改编自山西民歌。将民族曲调作为基础改编的声乐艺术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将民族精神传递给广大听众。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根植于民族文化艺术的沃土,从多元文化视域出发,民族声乐艺术仍然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色彩,基于本源文化,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过程中借鉴了我国的戏曲音乐文化,吸收传统戏曲的音乐元素,在节奏、韵律等方面相互交融,逐渐展现民族声乐演唱的独特审美内涵。本源文化是文化的源头,当文化经过时间的变革和创新时,通过本源文化仍能找到其发展的起始和脉络。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艺术的融合发展离不开文化。民族声乐艺术根植于本源文化,通过本源文化对声乐艺术的形式、内容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展现本源文化的审美内涵,并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本源文化,融合多元化的艺术特征,借鉴西方唱法的演唱技巧,逐渐创新民族声乐艺术,体现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不同时期的民族声乐艺术呈现出不同的多元特质,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重视本源文化,结合民族特色,不断把握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脉络。通过近百年的探索,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文化视域下,扎根于本源文化,将浓郁的民族特色发扬光大。

四、结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类文化艺术不断的涌现和发展,民族声乐艺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浓缩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展现出深厚的审美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融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为迎合现代审美需求,在发展过程中立足于传统的音乐艺术,勇于接纳多元文化,将民族声乐艺术独特的审美意识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李优.浅谈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取向[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4).

[2]刘玉洁.略谈多元文化视角下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势[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6).

[3]杨杰.当代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主要美学特征探析[J].华章,2011(6).

现代文明的内涵篇3

考试说明:考试时用快捷键(Ctrl+C)复制文本,(Ctrl+V)粘贴文本到答题页面的文本输入框中。

题目:阐述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内涵的认识

论述题(30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党的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内涵的认识。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有着丰富深厚的思想内涵。同志在党的报告中从五个维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内涵,从历史与现实相延续、目标与途径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联系的高度全面描绘了新时代中国的美好前景,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明确了努力方向。

1.

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这个维度的新时代内涵,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立足当今实际,谋划未来发展定位,明确了新时代的历史脉络,突出了新时代的时空性。

2.

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这个维度的新时代内涵,着眼国家发展目标,立足已有奋斗基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骤作出战略规划,明确了新时代的实践路径,凸显了新时代的实践性。

3.

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这个维度的新时代内涵,着眼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立足奋斗方向,对人民的未来生活作出规划,明确了新时代的价值取向,凸显了新时代的人民性。

4.

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这个维度的新时代内涵,着眼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立足团结奋斗,阐明中华民族的发展愿景,明确了新时代的民族特征,凸显了新时代的民族性。

5.

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现代文明的内涵篇4

民族文化是国家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沉淀积累下来的具有代表性国家文明,民族文化符号承载了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俗、人文等重要信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民族文化符号作为民族象征,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现代艺术的设计当中。艺术设计者往往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并且这种设计也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但是,民族文化符号在现代艺术设计应用中也出现一些不良现象。本文讲述了现代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符号使用的现状以及分析了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如何正确使用民族文化符号。

关键词:

民族文化符号;现代艺术设计;应用

我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历史文化作为民族象征,是民族发展历史的积淀和浓缩。社会总在发展和进步,民族文化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现代社会中,民族文化符号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灵感及资源,现代艺术设计引入了民族文化符号的使用,不仅是对民族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提升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赋予现代艺术浓厚的民族韵味,

一、民族文化符号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当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基础,是历史不断向前留下的社会文明。青铜、陶瓷等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都是人类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民族文化符号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它可以是文字、图形、建筑等实体事物,比如长城、故宫、图腾等,甚至可以是非实体,比如一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民族文化符号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建筑、绘画、艺术设计等领域,民族文化符号都有参与应用。民族文化符号的使用不仅能提高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底蕴,更体现出民族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展现出不同的特点,有的比较含蓄,有的具有抽象性,有的则以形传神。

二、现代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符号应用现状

1.民族文化符号的滥用

现代设计行业在中国的发展日渐成熟,设计理念也有着变化,之前中国的设计思想会借鉴西方的设计理念,近几年,这种思想慢慢减弱,许多设计师们转向对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符号的使用,使得设计作品具有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特色。这种运用民族文化符号的设计理念在设计者中间流行起来,甚至有些设计者并没有对民族传统文化符号进行深刻的理解,完全体会不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仅仅一味的机械般的滥用,不仅表达不出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意义,更使设计作品变得刻意,不自然。

2.民族文化符号的搬用

民族文化符号体现的是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以及文化内涵,不应该单纯地被看做是一种符号。设计者在对民族文化符号进行运用时,应该结合现代的时代精神,选用合适的民族文化符号,表达出正确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义。就目前设计行业情况来看,有些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中使用民族文化符号时,仅仅是简单的将民族文化符号进行剪接、组合,完全是照搬照用。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既没有任何创新理念可言,对民族文化也是一种不尊重。

3.民族文化符号的错误使用

民族文化符号具有深层的、独特的内涵和意义,它代表了当时社会人们一系列的生产活动以及民风民俗等,因此,在现代设计行业中,要想正确合理地将民族文化符号运用到设计作品中,必须正确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符号的含义。在如今的设计行业中,民族文化符号的使用已然成为一种潮流,各个艺术设计方面都有民族文化符号的参与。但是从一些设计作品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符号的使用和设计者所要表达的设计意愿是不相符的。虽然设计师们融入了很多民族文化符号,但是他们却不能正确理解民族文化符号代表的意义,这种设计做法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亵渎。

三、现代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符号的正确应用

1.领悟民族文化符号内涵

正确应用最重要的前提是正确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每种民族文化符号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意义,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文化意义,势必会造成对民族文化符号运用错误的现象。因此设计者除了研究如何设计作品,创新设计理念之外,还应致力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探索,正确理解民族文化符号的内涵和意义。设计者在对民族文化符号使用之前,应该仔细正确理解这种民族文化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以及价值意义,在此基础上,对现代设计作品进行分析创造,在艺术作品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思想,并且还可以与时代结合,在传统文化意义上增添时代特点,让设计作品更具有时代感。

2.使用公共识别度高的民族文化符号

艺术设计面对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设计者在设计作品时要结合受众的需求、欣赏水平,不能只顾自身的满足和表达。受众的接受度也是判断一件艺术设计作品是否成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有极少的机会可以接触到民族文化符号,对民族文化符号的接受能力下降,所以,设计者在使用民族文化符号时,一定要选择公共识别度高的民族文化符号,这样受众对这些艺术设计作品才有比较好的接受能力。

3.寻找创新点

正确理解民族文化符号的内涵是必要的,做到民族文化符号内涵与现代审美价值观相结合也是极其重要的。创新的脚步不能停下,在对民族文化符号进行运用时,可以适当地对一些符号进行加工变换,进而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这样不仅在原有的传统文化价值基础上增加新的价值体现,也使得艺术设计作品有了更浓厚的文化内涵,更符合了现代对民族文化的创新要求。民族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民族文化符号和现代艺术设计作品的结合使得二者在原有的层次基础上都有很大的提升。

四、总结

传统民族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现代人们所拥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它,新一代人要继承并且发扬。现代艺术设计是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民族文化符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设计者们要正确深入理解民族文化符号所代表的内涵和意义,将其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去,二者相结合,是对民族文化符号的继承和发展,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感,也是帮助艺术设计有更深层次的艺术内涵,更向外界展示了创新设计理念。

作者:施楠单位:昌吉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畅.现代艺术设计与民族文化符号的相关探讨[J].戏剧之家,2014(18):313-313.

[2]曹梦依.分析艺术设计中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运用[J].才智,2013(35):193-193.

[3]朱星亚.浅议现代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的认知意义[J].电影文学,2009(14):25-26.

现代文明的内涵篇5

【关键词】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思维方法

一、加强与历史文化的衔接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人们态度、生活、信仰以及理念的产物,因此在设计中如果想更好应用传统文化,最关键的就是要深度剖析它,加强设计作品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比如“太极八卦图”,其中的文化内涵较为深厚,图形符号仅仅作为一种载体,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利用其中的古典哲学理念来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如果设计者需要在传统文化中找出原型,就需要加强对民族品格、地域文化的关注,将受众关注的内容充分挖掘出来。[1]在构思中,设计者需要充分挖掘作品的含义,并把握作品内在的情感,将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出来。在表现手法中还可以加强与当地民族文化的有效衔接,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有效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对解决方案进行整合。另外还需要加强对时代因素的思考,融合历史文化和相关要素,找出共通点,设计出别具一格的系列平面作品。

二、加强对文化结构的充分依托

在定位平面设计民族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局限于设计主题或历史文化之间的有效结合,还需要将眼光投入到整体的文化格局当中。比如在视觉中国中有关“鱼”的作品,设计者并没有就鱼的形象进行单一、生硬的设计,而是在作品中充分展示了“鲤鱼跃龙门”的文化典故,在这一文化典故中,鲤鱼作为一种象征物,在逆流而上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一旦跃过龙门,就能够变为龙。在古代,人们将其看作是升官发财的象征,而现代人将其看作是一种好兆头,尤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更为显著。[2]这样一来,相关文化结构就需要加强对这一理念的充分应用,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三、加强象形框架和序列的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自身的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平面设计中,如果想有效应用民族化素材,最关键的就是需要将各物质之间所具有的从属关系找出来,然后利用其相互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将平面设计作品内涵优化,以文化设计理念为基础,充分挖掘出具有一定价值的民族文化元素,然后设计成相应的图形符号,赋予图形符号新的含义。其中,在民族元素选取过程中,设计者需要站在美学审判的角度,对相应的图文符号进行有效评价。设计者还需要加强对作品结构的构建,为民族符号树立具体的形象,按照“层级次序”的原则,对各元素进行排序,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四、准确排序版式和元素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精神需求也处于快速变化当中,平面设计作品只有具备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主题后,才有可能触动人们的心灵。在平面设计中加强对民族化元素的应用,能够将民族文化的内涵充分彰显出来。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受到人们欢迎和喜爱的平面设计作品大多数都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设计过程中就民族文化作为主要切入点,进而最终得到的设计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在设计民族化作品的时候,还加强对意象化的重视,通过现代技术制作出作品模型,然后将意象化的内涵灌输到模型当中,最终民族化的艺术效果得到有效呈现。[3]总的来说,元素排列顺序的不同,对作品最终呈现出的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同时还需要注重排版的创新性,打造出更好的创作格局。

五、有效结合传统文化和现实主题

当设计者在明确作品表达内涵和设计主题之后,就需要加强考虑在平面设计作品中融入民族文化,提高主题的鲜明性。只有在设计作品中融入民族化元素,才能够进一步提高作品的价值。比如设计者在确定好设计主题之后,就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文化内涵用传统文化代替,融合传统文化和平面设计作品的节奏、素材等要素,突出中心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受众能够更好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设计者实现情感共鸣。[4]总之,在传统文化中充分展现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经验和哲学理念,是通过实践得出的有价值的结论,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较为贴近,同时也将人类自身所独有的人生观以及精神面貌充分展现出来。在平面设计中通过利用民族化元素,能够大大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有效触动受众的审美情感。

参考文献:

[1]李源甜.现代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探讨[J].大众文艺,2017,(14):51.

[2]乔婷.论现代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J].包装工程,2017,38(06):233-235.

[3]苗甜,关梦盼.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J].现代装饰(理论),2015,(11):116.

现代文明的内涵篇6

在我国标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而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也不断提高,对标志设计中文化内涵的体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如何在标志设计者科学恰当的体现文化内涵,并充分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也是当前各设计人员在设计各标志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标志设计;中华文化内涵;体现研究

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性大众传播符号,标志不仅通过其精炼的形象表达一定涵义,人们也能够借助自身的思维能力对符号进行辨识和联想,进而获得相应特定的信息,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创造性价值也引起了人们的充分重视。在标志设计中其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充分体现,以及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内涵。因此,相关设计人员应准确把握住标志设计中文化内涵的体现,不断挖掘中华文化特征。

一、民族文化在标志设计中的体现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直以来传统图形都承载和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而标志设计不仅能够通过精炼的图形承载大量的历史信息,也是当前传递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民族文化内涵在标志设计中的体现,不仅是一种民族文化理念,也是对其性情、气质等方面的充分释放与阐述。对于民族文化的体现,在设计中可以从“形”入手,形,通常情况下指的都是图形呈现出的外形与结构。传统图形设计中更为注重的时是图形设计的完整性与装饰性,重视形与形之间的相互穿插、呼应等关系。标志设计人员可以将这种传统的“形”科学恰当的应用到现代标志设计中,通过科学提取形中的重要元素,经过重新设计与组合,使其标志设计能够体现出更加深厚的民族文化[1]。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标志,从远处看是一个洒脱、生动,用毛笔书写出来的汉字“世”,而在进出观看又像是幸福和谐的三口之家相拥前行,而有又可以抽象的将三口之家概括由“你、我、他”代表的全人类。同时,绿色的基调也能够充分体现出生命力与创造力,也使和谐、团结崇尚的中华民族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二、地域文化在标志设计中的体现

在实际设计标志过程中,其设计评价的关键标准之一就是地域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区体现出的文化特征也是不尽相同的,如,草原文化、吴越文化和秦文化等等。而要想地域文化能够在标志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就必须准确深入的了解与把握其地域的相关文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其相关地域文化巧妙的融入到标志设计中。同时通过标志设计也能够充分体现设计师对地域文化的了解与掌握程度。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地域的个性艺术。这种个性艺术的体现具有其他地域不可重复的特性,其自身就具有很难的标志性。比如:在设计中通过将湖南湘绣元素融入到标志中,就能够使地域文化在标志设计中得到全面呈现。其次,地域民族文化。比如:针对湖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来设计相关获奖标志时,由于其活动的举办地点是在少数民族聚集地的湘西,因此,设计师就将从其少数民族服饰中提炼的色彩元素巧妙的融入到了标志设计中,并且使其三个元素之间相辅相成,进而将其民族之间的团结精神充分体现出来[2]。再者,地域物产文化。一个地域的物产与人之间往往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在长期的沉淀、发展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很多设计师在设计标志时经常都会采用这种地域文化,比如,湖南电视台标志的设计灵感就来源于这种地域文化。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面都充分体现出了地域文化,如著名人物、建筑等,其对促进标志设计中文化内涵的增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时代文化在标志设计中的体现

作为标志设计中体现文化内涵的另一种形式,时代文化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商业竞争日益激烈,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与方式不断提高与更新的背景下,要求标志设计应全面适应时代与时尚发展的实际需要,并且还要将时代文化内涵全面、巧妙的体现出来。现代企业本身都在不断的改变与发展中,更企业都希望能够通过不断摆脱其原有形象,来为人们呈现出一种朝气蓬勃的发展景象,因此,在设计标志过程中,更加注重其实用性与时代性的体现。现代企业面对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与科技,不断更新的人们的生活与意识形态,以及日益积累的市场竞争形式,要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更长久的生存与发展,其标志的设计就必须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文化[3]。尤其是对于一些老企业,更需要对现有标志形象进行客观的检讨,以及全面的更新与改进,并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尽量做到在合理继承原有形象的前提下,实施简洁、清晰、易懂的设计理念与形式,进而使企业标志的设计能够将时代特征全面呈现出来。此外,还要注意,要想让时代特征在标志设计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不仅要从设计理念、手法等方面入手,还要注重形式、材料,以及物质载体的选择都要根据时代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调整。

比如:中国电信的标志,它的设计主要是以“中”字,以及我国传统图案的回文为其设计的主要基础。而经过不断发展、变化而形成的三维立体的空间图案,主要指的是现代通讯网络的四通八达,以及中国电信的无处不在。而中国电信现代、速度和发展等特点的形象表达,也充分体现了其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标志设计中时代文化的体现,不仅能够将现代人的生活、思想观念与情感充分反映出来,也能够全面适应世界文化发展与进步的实际需要。同时,也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紧跟时展步伐,使其文化内涵能够充分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进而让标志设计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能够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载体,标志不仅是文化的物化形式,也可以充分体现出个人价值,更是世界性语言和文明的一种象征。通过现阶段各类标志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不难看出,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冲击下,标志设计的文化特征并没有消失,并且在发展中得到了更多人的接受与认可。因此,各设计人员应充分重视起标志设计中文化内涵的体现,进而使现代标志设计得到更好、更长久的延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容思施,朱晨瑜.标志设计中的文化内涵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4,(8):157-158.

[2]刘春侠.中国传统龙纹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

现代文明的内涵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化内涵;教学资源;学习兴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学习,能够积累一定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进而利用自己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对文本语言、文本知识作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观。”下面,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一、调动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文化内涵的积极性,提升语文课堂的文化含量

语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文本拥有无限丰富的文化解读可能性,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唤醒”,并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汲取中国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这样,学生就能够认识到自己是文化的主人,并明确自己的文化主体地位,对文化内涵具有自主选择、自主判断的能力。语文教学中解读文化内涵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汲取精神营养的过程,提高文化素养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以审美的眼光审视语文教育,充分挖掘文本中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文本的情感世界,让其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养成品情尝趣的好习惯。例如,在学习《屈原列传》时,学生们无不为屈原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同时,语文是一种文化存在,如注重仁义强调德化的《寡人之于国也》,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孔雀东南飞》。学习语文实质上就是学习文化,而文化是一种营养、一种血液,随着语文教育的拓展与深化,它会滋润学生的灵魂,开阔学生的情怀,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觉悟,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通过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对文化审美的兴趣

启发式提问能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是一种比较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较少,不能完全阐释自己的观点。所以,一般的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流于形式,教与学基本分离,教学缺乏诱惑性与吸引力,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要用文化的眼光去解读、欣赏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将古诗文中包含的文化内涵逐渐渗透到学生心中。同时,教师要创造特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用特定的情景感染熏陶学生,让学生尽可能地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再将学生引领到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情境中,最后与学生共同去思考、去解读、去鉴赏,进行一次文化和心灵的对话。例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当学生思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本性并陶醉于“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闲适时,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回答:“这是陶渊明人生的最佳选择吗?这就是充满诗意的人生吗?”同时,让学生从政治、文化及人生观等几个角度去考虑。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文化审美需求,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最大程度地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

三、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对学生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

对比阅读是最基本的一种阅读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共性,区别事物的个性,有助于揭示事物特征;区分优劣,辨清正误;分类归纳,总结规律。对比阅读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选了《诗经》《离骚》《短歌行》《归园田居》《涉江采芙蓉》《孔雀东南飞》等古代诗歌,这些古诗基本上介绍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与不同时期古诗的不同写作特点和主题。第三单元选了苏轼的《赤壁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比较鉴赏屈原的《离骚》与苏轼的《赤壁赋》时,学生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点:两位都是仕途文人,作品均为作者遭受贬谪、心情苦闷时,根据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创作的。他们在遭受到巨大的打击之后苦苦探求精神解脱的心声,这是他们价值观、人生观的真实反映。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完每篇教学任务之后,教师不妨设计一个对比阅读的课题:探求中国古代仕途文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过程大致设计为四个部分:一是明确对比阅读的目的和意义;二是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三是学生分小组讨论;四是各小组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学生分组对比阅读,学生基本上获得了相同的认识。屈原是我国第一个遭遇政治挫折而轻生的诗人,他的革新图强的政治抱负、同黑暗势力斗争的坚强意志是典型的儒家人生价值观。苏轼一生遭受很大的政治磨难,仕途曲折,历尽浮沉,他对人生又有着达观超旷的胸怀,并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人生价值观是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鉴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古代文人志士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运用网络教学手段丰富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必须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下,运用网络教学手段,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通过直观视觉教学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在不知不觉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以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比如,教师给学生大屏幕投影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临摹本,当学生看到那大气磅礴、入木三分的书法艺术时,会有一种心灵上的震撼与精神上的享受。

五、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获取更多的探究文化内涵的途径,更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语文思维水平。另一方面,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在小组中的地位,从而强化自我角色意识。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忽视。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肯定学生讨论的结果并加以补充,通过培养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对文化审美的兴趣。

现代文明的内涵篇8

一、扩展教育内容

在现代专业艺术院校中,音乐专业是其中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音乐专业的教育实质内容的丰富性、精彩程度等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民族音乐文化是音乐教育中较为特殊的方面,其对于音乐教育内容具有扩展范围及丰富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音乐教育的内容较为丰富,如国外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文化、基础音乐文化等。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培养道德素养良好的民族艺术人才、专业的教师及专业的表演人才是现代民族音乐教育的目标。现代音乐教育的进步,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学生对其的学习兴趣也会不断提高,因此需要将民族音乐文化不断渗透至音乐教育中,使之内容更多丰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二)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在长时间的发展中也衍生畜类不用的音乐文化,可以将其渗透至音乐教育中,还能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包括其内容、历史变化、发展等,运用该类知识不断的强化学生的文化内涵。

二、加深教育内涵

从本质上讲,音乐教育的实质内涵及目的在于陶冶情操,提高的内涵及素养,最终实现全面发展。民族音乐则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现代教育的新理念下,许多学者均在倡导实施多元音乐教育,采用不同形式的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能够全面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即逐步成为了实现多元音乐教育的重要因素,深化教育内涵,充分表现出文化魅力。另外音乐教育自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但是其并不是鲜明的音乐文化代表,而民族音乐文化包涵了各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民俗习惯、价值观、思想观念等,是民族差异性的典型代表,将民族音乐渗透至音乐教育中,音乐教育即具有了典型的民族音乐文化特点,如果没有该类特点融入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则是有缺陷的。因此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到音乐教育中,能够加深音乐教育的文化内涵。

三、提升音乐教育的效果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老师教学方法不科学、课程设计不丰富、学生音乐知识基础不扎实等,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也收到了较大的限制。其中只要的因素在于音乐课程设计不科学,内容不够丰富,音乐本身是非常富有趣味性的学科,而由于上述原因,学生对其失去了兴趣,仅仅是为了拿到毕业文凭,教学效果不理想。民族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环节其,能够有效地提升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艺术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是主要的板块之一,使得教育体系更加丰富。学校领导需要对其极为重视。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老师提前做好准备,制作课件、各类资料等,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采用各种方式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发掘出音乐的文化内涵,并提高音乐的实用性及学生的驾驭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文明的内涵篇9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批判继承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紧迫问题。自从20世纪60年代世界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毫无例外地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特别是那些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国,经受着更为激烈的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艰难的历程。近百年以来,中国也一直被现代化与历史传统的矛盾问题所困扰。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首先,认识“传统”的内涵。传统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传统中的“传”是人类历史的延伸、延续、承袭。传统中的“统”是传的精神整体。古人是在前人所创、主导人伦、后人继承的意义上理解所传之统,把“统”作为文明与发展的方向。把“传”与“统”的含义结合起来,传统就是人类生活中前后相继,主导人类文明的文化灵魂与精神整体,是在历史进程中延伸着的思想纲领和生活主题。

其次,认识“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范畴。从广义来说,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涵盖三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层面;二是制度文化层面;三是观念文化层面。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二、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历史范畴,它一方面是指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欧美社会的转变;另一方面则是指这种欧美现代化对于世界进程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回顾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洋务派”主要是从物质文化的层面上去理解现代化的文化内涵,“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则主要是从制度和文化层面出发去理解现代化的文化内涵。“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主要就是从观念革新的层面上理解现代化的文化内涵。这一过程表明,国人对现代化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思考不断向纵深发展。然而,由于外患频仍,国人一直没有时间对现代化的全部文化内涵做出从容的反思和认真的总结。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人对现代化的文化内涵的认识又经历了一个类似的过程。人们最先把现代化理解为“四个现代化”,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毋庸讳言,“四个现代化”在整个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仅仅着眼于“四个现代化”,还是停留在器物文化的层面上。改革开放后不久,国人认识到,要真正在现代化的建设上打开局面,关键是要进行体制改革,所以相继开始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第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建设并非仅是经济发展速度、规模、数量的增加,也并非仅仅是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总产值的增加。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由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建设诸要素组成的宏大系统工程,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子系统。

第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又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关系。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有赖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现代化实践要通过传统文化的作用而具有民族的特点,从而为全体国民所接受。总之,一切民族与国家的现代化都以传统为前提,一切现代化都不过是创新和发展了的传统。传统文化只有以现代化为目标,向现代化迈进,才能作为活的传统而存在,即一切传统都是潜在的现代化,一切现代化都是实现了的传统。

第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还是一种接力关系。任何一个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都深深地打着文化的烙印。没有文化上的觉醒和进步,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进步。每个人,每个民族,每天都生活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之中。所以说,传统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现代生活。通过传统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同时也推动着传统的变化。实际上每一个个体都是在参与民族文化的接力赛,进行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接力。

四、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结合

传统文化有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积极因素,也有与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消极因素。即使是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积极因素,在现代化过程中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正在或已经发生变迁,其中必然糅合了现代因素,因而,对传统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的综合。

(一)要有选择地继承吸收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现有的文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只是从现在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而是人类所有过去各时代工作积累的成果。因而,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新文化诞生的摇篮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新文化则是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的延伸。首先,要坚持历史的方向,即使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必然有自身历史的限性;其次,要用现代科学观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不是机械的复古,而必须根据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需求,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创新。

(二)结合实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使其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同志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种缺乏创新意识的文化难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需要注入近代的科学精神。我们要重视个性发展与社会的整体统一,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谷士发.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初探[J].学习论坛,2001年第9期

[2]袁慧玲.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几个问题的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卷第2期.2003年6月

[3]卫厚生.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现代文明的内涵篇10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