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诚信建设制度十篇诚信建设制度十篇

诚信建设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8:46

诚信建设制度篇1

一、建立市诚信体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市信用环境进一步提升的重要保证。诚信体系建设是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二、市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由市政府领导,市政府金融办协调,全市各司法机关、行政管理部门、经济管理部门、有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各金融机构、公用事业收费企业、各社区村组等共同参与。各相关单位要给予积极支持,要将诚信体系建设作为本单位重要的工作内容,并逐步制度化。

三、市诚信体系建设包括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信息合作与信息共享机制、信息成果应用制度建设、诚信主体考核制度等方面内容。各有关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合作意识,开展信息共享,使本部门的信息服务社会。

四、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负责市诚信体系的数据采集、整理和保存工作。在现有征信系统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信息采集领域,将各行业、各部门的相关信息录入征信系统,建立起支持全市诚信体系建设的数据库,并做好信息网络的维护工作。

五、根据征信系统建设的需求,各参与单位要加强与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的配合,做好本部门的信息收集、筛选、整理和信息归集工作。对全省信息集中后不能直接在本地获取数据的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单位的支持,通过数据返还的方式支持我市征信系统建设。

六、为确保系统信息的合法性,各参与单位依据有关法规和制度向征信系统提供信息,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必须保密的信息不得在系统中。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对归集的信息按照有关制度进行管理,不得在征信系统之外使用。

为确保系统信息的真实性,各单位在收集信息后,经过确认无误,提供给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在信息整理过程中不对信息本身作任何更改。

为确保系统信息的准确性,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和各参与单位要加强合作、加大投入,尽可能采用电子化手段采集信息,减少手工操作,提高信息的准确率。

七、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根据市政府工作安排提供征信系统信息,由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各参与单位如需查询信息,按照规定程序办理,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应提供便利的查询服务。

八、建立企业诚信评价制度。对企业诚信评价由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牵头,其他职能部门配合。各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失信企业进行调处。

建立干部诚信考核制度。市绩效考核办要将诚信状况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尤其对重要岗位干部的提拔任用,要考察诚信指标。市绩效考核办根据工作需要从征信系统中提取个人信用报告,有关信用数据可由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做出解释。

其他各职能部门结合各自工作制定诚信考核办法。

诚信建设制度篇2

一、诚信档案的范围

在本县范围内从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造价咨询、招标等活动的法人和自然人,有下列违法违规行为之一,经查实、处理,均予建立诚信档案。

1、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造价咨询、招标等建设活动中,行贿数额达到刑事追究标准的;

2、相互串通投标或与招标人、招标机构串通投标的;

3、以他人名义投标,或以仿造业绩、证书等方式弄虚作假,骗取中标的;

4、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造价咨询、招标等建设工程活动中有严重违法违规或违反合同约定的其他行为;

5、违反安全生产、工程质量或其他强制性标准条文。

二、诚信档案的建立

本局将建立建设市场法人和自然人诚信档案,经审核、汇总,报纪检监察机关集中汇集。

本局在履行职责中,对查实、处理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造价咨询、招标单位和个人的上述违法违规行为,分别建立诚信档案。按照有关规定要求,每月一次向市级主管部门上报新建立的诚信档案,并同时抄报县纪委监察局。并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诚信档案的审核、汇总和管理。

专门机构:投资股

人员: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

(项目推进股股长)

针对法人的诚信档案,要明确记录法人的名称、性质、法定代表人、机构代码、营业执照号、注册地和办公场所、违法违规行为事实、处理结果、公布时限等内容;针对自然人的诚信档案,要明确记录自然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所在单位、职业或职务、违法违规行为事实、处理结果、公布时限等内容。

被建立诚信档案的法人和自然人,对诚信档案有异议的,可以向建立诚信档案的部门提出申诉。

三、诚信档案的使用

建立建设市场法人和自然人诚信档案,主要为业主选择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造价咨询、招标单位和有关从业人员,以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建设市场行政监管工作提供依据,目的在于对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必要的惩戒,在一定期限内禁止或限制其进入本县建设市场,以规范建设市场秩序,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建设领域腐败行为。

诚信档案公布时限执行省里统一规定。凡在诚信档案公布时限内的单位和个人,禁止承接本县范围内的政府投资的建设工程相关业务,并将其作为政府投资的建设工程招标资格的强制性条款,以招标文件范本的形式加以确定。同时,将查询诚信档案纳入政府投资的建设工程招标程序,以确保这一规定的贯彻执行。

四、建立诚信档案制度的工作安排

建立建设市场法人和自然人诚信档案是一项新的工作,在县委反腐办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和开展试点工作,在全县稳步推行。具体工作安排:

1、8月,建立诚信档案制度工作的领导和职能部门,报县委反腐办;并分别开展调查研究,根据本部门实际提出建立诚信档案制度工作。

诚信建设制度篇3

1环保诚信的含义

环保诚信,是一种以底线思维模式进行思考的价值观念,是指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将人大脑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主观意识植入环保理念,使人的实践行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体表现为人的生态理念的道德化、理性化、人性化。企业生态理念的终极追求就是环保诚信。传统企业的诚信理念则主要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而现代企业的诚信理念不仅讨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而更加重要的是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道德”关系。

2排污企业环保诚信存在的问题

2.1遮掩实情

对生态平衡造成影响比较大的项目,在报批阶段,排污企业经常会考虑污染因素会影响项目审批的结果,往往会不报或少报排污量和排污种类。环保诚信意识消失殆尽。在排污企业没有据实申报的情况下,有一少部分企业确实是对工艺不了解,无意少报污染物种类和排污量,但大部分企业都是有目的的不据实申报。在信息不对称理论背景下,使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管变成了“天方夜谭”,更是极大的剥夺了老百姓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2.2偷排暗排

一些排污企业为了节省成本,扩大企业利润,一方面使本应该在运转状态下的污染处理设备处于停工状态,工业废水不加或者少加污染治理药剂直接排放,更为严重的是,排污企业私自设置暗管,工业废水直接通过暗管(或者雨水管道)向外排出,有的排污企业干脆在夜间用潜水泵将积存已久的未用污水处理设备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向外排放,这些违背环保诚信行为的现象在政府监管部门节假日期间或夜间突击抽查中时有发生。

2.3逃避责任

一些排污企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首先想到的是尽量封锁相关信息,尽可能内部消化。不但未能及时运用新闻媒体向社会公众公开信息,反而相互推卸责任,有的甚至在事实面前还推诿扯皮,拒不承担法律责任。漠视法律的制裁和社会舆论的谴责,从而导致排污企业社会上的名誉受到影响。

3排污企业环保诚信的重要性

3.1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

排污企业环保诚信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表面上看是排污企业缺乏环保意识,缺乏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缺乏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不道德、不诚信的问题。排污企业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公众知情权和破坏了公民环境权,而且其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也大打折扣,从长远来看影响了排污企业生存和发展。因此排污企业做到环保诚信,不但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求得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

3.2实施环境有效监管的必然要求

排污企业尽量隐瞒排污种类和排污量从而造成了政府监管部门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对企业排污行为未能及时进行调控,不仅危害了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而且对公众的身体健康也造成极大危害。如果排污企业把环保诚信的理念植入到企业文化中,在企业日常运转中就能自觉遵循环保诚信的义务,更加自觉地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因此环境的有效监管力度得到大幅度提升,使有限的行政资源实现帕累托最优。

3.3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环境污染事件(或者环境纠纷)影响扩大化的直接原因就是排污企业践踏诚实守信的道德底线,如果排污企业运用环保诚信底线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就不会在事故处理过程中相互推诿扯皮,即使偶尔发生超标排放情况或谎报排污情况,只要排污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立即整改,就能争取到公众的了解和支持,避免引起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4推进排污企业环保诚信制度建设

4.1推进公众参与制度建设

公众参与环保,是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关键一环。暴露在阳光之下的环境污染丑行必将遭人唾弃。完善以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公民监督举报制度、听证制度、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公众参与制度,制定更加具体的规章制度和更加可行的程序,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事务的监督权、诉讼权、知情权,使排污企业接受公众的监督,彻底改变乱排乱放的局面。政府要善于聚集民意、团结民力、表达民意,让公众以主人翁的角色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工作浪潮中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信息公开加上公众参与的广泛化就等于环保诚信制度常规化。

4.2推进新闻媒体参与制度建设

新闻媒体被冠以“无冕之王,布衣宰相”之号,由此可知新闻媒体监督力量之大。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支持媒体开展对企业污染事故的公开报道,建立和完善媒体参与排污企业行为治理的法律和相关法规制度;另外,经媒体报道的污染事故政府相关部门必须立即展开调查,并且对污染处理情况要及时向媒体公开信息;最后,政府执法部门也应保护报道事故记者的生命安全,确保记者敢于报道污染事故,维护记者的合法权益。

4.3推进非政府组织参与制度建设

诚信建设制度篇4

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治理科研不端中担负着主体责任。德国在经历了第一次科研不端浪潮,即赫尔曼-布拉赫事件(1997)之后,德国研究联合会、高校校长联席会等组织陆续制定了科研诚信行为准则和科研不端治理文件,并要求高校和科研机构履行主体义务。以马普学会为代表的各学会行动较为迅速,各高校则进展参差不齐。2011年以前国防部长古滕贝格为起点,前教育部长沙万、欧洲议会副会长梅林等一批高级政客,被披露博士论文抄袭事件后,引发德国第二次科研不端浪潮。在这次浪潮之后,德国高校也普遍意识到自身在科研诚信制度建设方面的相对滞后是导致科研不端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杜塞尔多夫大学身陷其中,因而极为重视科研诚信建设,于2014年修订了原有的《确保良好的科学实践准则条例》,并着重加大了执行力度,迄今为止已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科研诚信制度体系:颁布确保良好的科学实践行为准则;制定调查与处理科研不端程序;设立科研诚信调查办(专员)和良好的科学实践中心,开通电子咨询和举报系统;开设科研诚信教育课程;制定研究数据保存规范、建立电子保存系统;规范科研团队的建构和成果发表。

杜塞尔多夫大学,即杜塞尔多夫海因里希.海涅大学,是德国的一所非常年轻的综合性大学。该校1966年成立,由一所医学院发展而来,医学和日耳曼学现在仍是其优势学科,注册学生2万多人。无论从其地位还是从其历史来讲,杜塞尔多夫大学都只是德国的一所普通大学。2011年12月德国一家专门揭发科研不端事件的网站“猎手”,披露时任德国教育部长沙万的博士论文存在着严重地抄袭现象,并要求沙万获取博士论文的学校杜塞尔多夫大学博士委员会对论文进行调查。此消息一经披露就引起了《明镜》日报的关注。2012年5月杜塞尔多夫大学利用查重软件进行网上查重,结果认为存在抄袭嫌疑。随后沙万取得博士论文所在的哲学系主任首先对被举报论文进行了审查。6月27日,系主任委托博士学位委员会主席(前系主任)主持调查,9月27日调查委员会就预审形成决议:被调查部分论文的基本框架和有实质性学术贡献的部分存在着严重的故意欺骗。12月博士学位委员会建议系委员会开启正式调查,2013年1月22日,哲学系委员会以14票赞成、1票弃权、0票反对,通过决议:在12月底公布博士学术委员会的决议,取消沙万的博士头衔。沙万对此决定表示反对。在《时代》杂志的一次采访中,沙万承认自己有两处引用属同一来源没有注明,还有一处根本没有注明来源,自己的论文只是存在疏忽的错误,并无故意抄袭或欺骗。2月5日,哲学系委员会就调查结论再次进行投票,以13票赞成、2票弃权、0票反对,通过调查结论:论文中大量引用没有标注,就整体而言,论文存在系统地、故意地抄袭企图,沙万的反对无效,取消博士学位及以后的所有学位头衔。2月9日总理默克尔发言,表示很痛心沙万辞去部长职务。沙万解释说,201808自己的论文既没有抄袭也没有欺骗,为避免因自己的职务对调查造成压力故辞去部长职务。随后沙万提起上诉,2月20日,杜塞尔多夫法院审理沙万的上诉,杜塞尔多夫大学通知沙万可以选择公布书面证据,但沙万拒绝了。3月,杜塞尔多夫法院审理沙万的另一起论文抄袭举报,法院认为,沙万在2008年发表的论文《追问上帝与人》中引用了神学家皮特.沃特(peterwalter)的文章没有注明来源。2014年3月20日杜塞尔多夫法院驳回沙万的上诉,认为杜塞尔多夫哲学系委员会的决议无误。2014年4月10日法院通知沙万“不准申请上诉”。2014年6月,杜塞多夫大学在学年总结报告中,哲学系主任布利克曼(a.B.Bleekmann)表示,对沙万的调查进行了有利于沙万的调查,在被邀请的调查人员中没有持反对立场的人,调查组充分尊重了公众意见,并征询了大学校长联席会、马普学会、德国科学机构联盟的意见与建议。德国科学机构联盟对大学调查人员的诚实与严肃性进行了查问,并审查了大学的责任。

对前教育部长沙万的博士论文抄袭事件的调查处理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此次调查事件过程中杜塞尔多夫大学在政策的执行层面存在漏洞:未设立专门的科研诚信办(专员),没有专门的科研不端调查机构(通常有相对固定的队伍),也没有专门的科研不端决策机构(通常由校领导负责)。因此事件发生后,该大学哲学系不得不临时组织系学位委员会进行预审,后又组织系委员会进行正式审查。调查组织不规范,决策不具有权威性,这也是该调查组织需进行二次投票和后来移交法院的内在原因(打破了德国科学界主张的“科学自治”的理念)。此外,从《确保良好的科学实践准则条例》的内容来看,修订前的《条例》缺乏学术资格论文的质量保障条例。基于对沙万事件的事后反思与来自德国科学机构联盟的建议,该大学修订了原有的《确保良好的科学实践准则条例》(2014),完善了科研诚信制度体系。文章以杜塞尔多夫大学为研究对象,对德国高校科研诚信制度建设状况进行探讨,一是因为它是第二次科研不端浪潮的中心人物德国教育部长沙万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校,二是因为它很普通反而更能说明德国大学科研诚信制度建设的普遍状态。希望本研究对我国高校的科研诚信制度建设能够提供些许启示。

2杜塞尔多夫大学科研诚信建设措施

2.1颁布科研诚信行为准则

杜塞尔多夫大学非常重视科研道德规范在治理科研不端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在2002年就颁布了第一个科研诚信规范,2014年又参照德国研究联合会、高校校长联席会、普通院校联合会、院校联合会、德国高校联盟、马普学会、北威斯特法仑州的教育法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即《确保良好的科学实践准则条例》。该条例包含了5个方面的内容:良好的科学实践准则、科研不端的定义、科研诚信调查员(办)与调查委员会的任务和构成、质疑科研不端的程序、科研不端委员会的调查程序。《条例》中关于科研诚信行为准则部分有两个特点。(1)涵盖内容全面、表述简洁,规定清晰。行文仅用9页,而其内容可以说囊括科研诚信规则的所有方面:总则;预防和避免科研不端;科学后备军与科学、科技人员的教育;学术资格论文产生的准则;确保博士质量的准则;确保大学执教教师资格质量的准则;工作团队的构成;科学出版物的著作权;基本数据保存与存档义务。但具体规定却很清晰,易于操作,如对“科学后备军与科学、科技人员的教育”要求如下:①对大学生从大学学习生活开始就要传授科学活动规范与良好的科学实践活动准则;②对科学、科技人员的教育采取讨论班的形式教授科学活动规范与良好的科学实践活动准则。(2)特别强调学术资格论文的质量保障。德国科研不端治理的第二次浪潮是由时任德国国防部长古藤贝格、时任德国教育部长沙万和时任欧洲议会副议长梅林的博士论文抄袭事件引发的。事件发生后,德国政府、科研资助机构、科研机构、各大学会和学术团体都纷纷高度重视这些事件,有关机构立即展开了调查,并深入讨论和反思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讨论结果普遍认为,德国科学文化传统与科学活动管理中存在着的漏洞是造成这些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德国比世界其他国家都更重视博士身份,使得德国人不论是科学家还是政客都以取得博士学位为荣;另一方面,德国博士指导过程与论文答辩程序存在漏洞。杜塞尔多夫大学作为科研不端事件涉事人员所在单位理当高度重视事件发生原因的探讨,以及规避事件发生的制度措施的探索。在做了广泛的调查和分析后,该大学在重新修订的良好的科研实践行为准则中,补充了学术资格论文的质量保障条例:9条中有3条是针对这一内容的,即4、5、6条。第4条是确保学术资格论文的质量总条例;第5条是确保博士资格论文质量条例;第6条是确保大学教师执教资格论文质量条例。

2.2制定调查及处理科研不端程序

《条例》同时对科研不端的定义、质疑以及调查科研不端的程序做了明确规定。(1)科研不端的定义。《条例》对科研不端的定义与德国研究联合会2011年修订后的《应对科研不端的程序》定义形式虽有差异,但内容实质基本相同,包括虚假陈述、知识产权侵害与共同责任。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对科研诚信调查员与工作团队领导或导师的责任,即:①科研诚信调查员如果自己草率地处理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质疑,特别是收取不正确的不利于更好的知识的质疑被认为是科研不端行为;②工作团队领导或导师严重疏忽监管责任被认为是科研不端行为。(2)调查及处理科研不端程序。德国科学界的调查科研不端程序通常分为预审和正式审查。杜塞尔多夫大学的调查科研不端程序也包括预审和正审两步,但在此之前还有一个立案环节。①立案:举报人向科研诚信办(员)举报可疑的科研不端行为,科研诚信办在收到举报后先行对质疑进行分析和取证,对举报的具体内容、重要性及其可能的动机进行排查。如果认定质疑不成立则不予以立案,如果认为质疑成立,则向校长提议或直接向调查机构提议开启调查程序。②预审:调查机构在收到校长或科研诚信办(员)的指令后,即开启预审程序。预审通常是由科研不端调查委员会的执行委员会实施的。执行委员会通常由调查委员会的主席和2名调查委员会成员(该校5个院系推荐的,每个院系1名教授,然后从这5个推荐名单中选出的)构成;调查委员会的主席是从调查委员会的成员中推选出来的,负责召集会议、主持调查直至最后形成决议。预审期限通常为6周(假期为10周),在预审期限内调查小组听取被举报人的证词,并对事实真相按照规定进行调查研究,考虑到被举报人的罪证和可能减轻罪责的情况,据此做出终止调查还是进入正式审查的决定。如果举报人不同意终止审查的预审结果,可以在4周内(假期为6周)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调查委员会提出异议。调查委员会主席须再次听取被举报人证词,然后对举报人的异议进行解释,并做出决定。决定结果要告知举报人和被举报人。③正式审查:正式审查是由科研不端调查委员会实施的。调查委员会成员通常有7名或9名。其中2名是由该校5个院系推荐的(每个院系1名教授,然后从这5个推荐名单中选出的);还有2名是由校评议会推荐的评议代表,另外3名即执行委员会成员,有时还会引入2名顾问(通常是不端行为学科领域的资深专家或有处理科研不端程序经验的人)。科研诚信员不能成为正式审查小组的委员,但是可以作为顾问发表意见。正式调查开启后,调查委员会主席通知被举报人,并告知校长。调查委员会主席主持正式调查,以非公开会议的形式商讨,自由地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是否构成科研不端事实。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可以在事实或法律所允许的情况下,向被举报人取证,听取被举报人(团队或被举报机构)意见,被举报人可以委托律师。如果调查委员会不能证实被调查事件构成科研不端行为,则终止调查程序,并告知校长,由校长公布终止调查决定,并由调查委员会主席出具文字解释,为无科研不端行为人解除负担;如果证实被调查事件构成科研不端行为,则应向校长书面陈述调查结果,并对后面的处理提供建议,由校长宣布处理决定。校长根据调查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和建议,决定采取一项或多项措施对所有直接和间接的不端事件涉事人员进行惩处。惩处措施包括:取消学术资格、按照劳动法服务法、民法公共法或刑法轻罪法制裁。

2.3设立科研诚信办(员),开通电子咨询和举报系统

德国高校的科研诚信办通常是根据德国研究联合会的要求成立的一个独立的科研诚信咨询和调查机构,机构成员通常只有1-3人,负责对本校成员就科研不端行为提供咨询、解释、教育,并接受该校的不端行为举报。杜塞尔多夫大学的科研诚信办有2名成员,这2名成员是从5个院系推荐的5名人员中推选的,任期3年,可以连任。科研诚信员的姓名和通讯地址都在该机构网站和科研诚信教育网站予以公布。该办现任负责人是校务长办公室校理事会办事处成员,此外还有一位专职人员。该办除了对本校成员就科研不端行为提供咨询、解释、教育,并接受该校的不端行为举报外,还要负责不端事件的立案,并与其他咨询处合作。该校还开通了电子咨询和举报系统,负责接受对科研不端事件的咨询和举报。该系统只对校内成员开放,在校内可以自由登录,在校外要经过申请通过密码登陆。该系统由该校良好的科研实践中心负责,该中心是海涅研究中心(与院系平行的机构)的一个下属机构。良好的科研实践中心还负责该校的科研诚信规章制定、信息、协调全校科研诚信教育等。

2.4开设科研诚信教育课程

为了预防科研不端,杜塞尔多夫大学根据不同人群、不同院系的不同特点开设了多种科研诚信教育课程。从授课形式上来讲,主要分为两大类5个模块。第一类,博士生良好的科学实践课程,下设4个模块,分为:校博士生良好的科学实践课、数学自然科学院良好的科学实践课、医学院良好的科学实践课和哲学学院良好的科学实践课。以上课程主要针对各自学院的博士生,校内其他人员也可免费学习。第二类只设1个模块,即博士后与青年科研人员良好的科学实践课程。所有课程都是小班授课,通常是28人左右,按照报名先后顺序确定听课名单。从授课内容来说,也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校博士生、博士后与青年科研人员良好的科学实践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存档,对自己的工作与对剽窃的批判性思考;良好的科学实践的重点内容;我对我所在团队的其他人员所负的责任;我个人的义务与权利;思考这个问题对工作的用处;避免不必要的额外负担的方式方法;预防和处理科研不端问题的方式方法。第二类,数学自然科学院、医学院和哲学学院的良好的科学实践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良好的科学实践定义,潜在的问题与冲突,科学中的科研不端、处理科研不端及其可能的结果,科学数据的提取与保存;发表、出版与合作研究,监管与组织文化,人体研究,动物研究,在日常科学工作中预防与处理问题与冲突的战略。从授课内容上来看,两类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相同的,都涉及良好的科学实践的主要内容,即良好的科学实践定义、科学数据的保存、科研不端问题的预防与处理、个体与团队的责任与义务;不同的是数学自然科学院、医学院和哲学学院增加了人体研究与动物研究即科研伦理的内容。

2.5更新研究数据保存规范、建立电子保存系统

研究数据的记录和保存已是国际科学界的基本惯例,德国科学界也一直重视科研数据记录与保存,但是伴随科技的发展,科研数据的记录与保存方式、保存期限的长短及意义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不同科研机构对相关事项的规定存在着不少差异。为了预防和更有效地查处科研不端,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可供查阅的数据,便于重复实验和二次利用,德国科学界非常重视研究数据保存的新规则规范的建设以及新的保存手段、保存系统的开发。应德国科学委员会、德国研究联合会等的要求与倡议,杜塞尔多夫大学更新了研究数据保存规范,并建立了电子保存系统。以2014年高校校长联席会建议为基础,2015年11月26日杜塞尔多夫大学回应了2014年通过的《确保良好的科学实践准则条例》对保存研究数据的要求,制定了《杜塞尔多夫大学研究数据纲要》。《纲要》内容既有宏观的说明,也有具体的规定。宏观的涉及研究数据的内涵,研究数据管理的基本原则、依据的规范,对各专业数据管理的基本要求;具体的规定包括,规定了数据记录的内容,如研究周期、使用的工具、程序等,明确了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数据保存的工具、内容、期限,数据的获取和传播,以及第三方资助的研究数据保存问题。作为对该纲要的支撑,该大学提供了数据保存服务平台,即信息与媒体技术中心。

2.6规范科研团队的建构和成果发表

科研基层机构的内部环境对机构内成员个体科研诚信行为具有重大的影响,这已为不少研究所证实。德国科学界高度重视基层科研机构的内部环境建设,杜塞尔多夫大学同样高度重视。不考虑投入和产出,对于一个组织机构的内部环境来说,重要的是组织结构和运行,以及文化和道德氛围。无论从组织机构的运行,还是从道德氛围来讲,领导的态度和行为都至关重要。杜塞尔多夫大学也认识到这一点,在《条例》的关于科研团队的建构部分,特别强调了领导的责任:团队的领导对恰当的交流文化和体制负责,恰当的体制是保障清楚地分配领导、监督、冲突调节和质量确保任务,以及任务实施的基本保障;其次,团队的领导要保障对大学生、博士和博士后的恰当监管;最后,科研团队要对团队集体创造的科研成果的使用进行清楚记录。在《条例》中,还对科研成果的署名作了细致的规定,原则上凡是真正参与提出问题、研究计划、计划的执行、调查、成果与发现的提取和意义解释的人,以及对内容进行筹划和批判性修改的人,都可以作为成果的参与人。科研成果发表时,所有作者都要确认签字,并对自己贡献部分负责。如果成果使用了他人没有发表的成果内容,必须经被使用人同意,或作为合作者。此外,《条例》还特别规定有几种情况不能作为合作者:承担获取资助的组织责任的人;提供标准研究材料的人;提供标准方法指导的人;仅提供数据提取技术的人;仅提供单纯的技术的人;纯粹的数据组转让;阅读书稿内容但没有实质性的贡献的人;以及研究所的领导。

3对我国的启示

3.1落实高校主体地位,配套措施需跟进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科研不端治理的主体,已成为多数国家的基本共识。我国教育部在2016年颁布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是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主体。高等学校应当建设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按照教育部规定,各高校的学术诚信体系建设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和学术发展制度;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培训;建立对学术成果、学位论文所涉及内容的知识产权查询制度;健全科研管理制度,规范原始数据和资料保存;建立科学的学术水平考核评价标准、办法;建立教学科研人员学术诚信记录;设立具体部门或专门岗位(专人)负责学术诚信和不端行为举报相关事宜的咨询、受理、调查等工作;对被披露的不端行为主动进行调查处理;学风建设年度报告,接受社会监督。从文件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的设计是基本系统和完备的,与杜塞尔大学科研诚信建设的措施基本一致。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这些规定付诸实施,教育部等科研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保证上述规定的着陆。杜塞尔大学设立专门的科研诚信办、开通电子咨询和举报系统,根据不同人群、不同院系的不同特点开设不同的科研诚信教育课程,更新研究数据保存规范、建立电子保存系统等做法都值得我国高校学习。有统计表明,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这些方面的工作十分薄弱。

3.2制定细致具体的科研诚信准则,正向引导科研人员科学实践行为

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对科研人员规范系统的科研诚信教育,大部分科研人员都是在导师指导实验或学位论文的过程中零散地接受导师或团队其他人员的言传身教。因为每个导师、团队、研究所、院系甚至高校对科研诚信行为的重视程度、对诚信行为的理解、要求不一致,导致科研人员个体对诚信行为的理解、要求和重视程度存在差异,认识上的偏差和不足是导致我国科研不端行为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频发的科研不端行为,近几年我国各主要科研管理部门和团体组织,如教育部、科技部、科协等,加强了对学术不端的认定、监督、处理和惩戒的调查研究和规范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科学技术部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2006),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2009)、《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2016)等。同时,也就科研诚信建设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如《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2009)、《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2011)等,但是这些文件的共同特征是宏观的指导较多,微观、具体、可操作性的意见较少。教育部等相关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关措施督促各高校制定适合本单位的更细致、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文件,并贯彻实施。

3.3规范基层科研组织建构,建立领导责任追究制度

无论是对科研机构还是科研团队来说,各级的领导对机构成员的科研诚信行为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还有研究表明,在科研道德作风方面,上级对下级有主要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远远大于任何道德政策的影响,即便一个公司或行业有一套道德政策或行为守则,也还是会上行下效的。当领导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比较高的时候,他们会倾向于支持高尚的道德标准;如果他们意识到科研诚信行为在科学事业中的重要性,并关注和公开有力地致力于科研诚信建设的时候,他们所在的机构或团队就会形成支持诚信行为的良好的道德氛围。相反,当领导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较差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漠视科研道德行为,对科研诚信行为话题避而不谈;甚至更恶劣的会拉其成员“下水”,并对那些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异议的成员,巧妙地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进行排挤与打击。这是“窝犯”和“塌方式”科研不端和学术腐败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而管理人员和机构领导对道德的重视、政策和实践的一致、对道德问题的公开讨论以及对道德问题忧虑报告的跟踪解决,才是一个机构内道德行为最为关键的因素。而目前我国对各级科研领导的选拔、任命和考核,虽然一再强调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领导德性的考察和监督往往流于形式。建立起科研诚信行为领导追究制,将能够更有效地预防科研不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

诚信建设制度篇5

论文摘要:发挥制度对规范行为具有的强制性和稳定性作用,从制度角度完成对以道德为主要范畴的诚信行为的引导,是研究和制止大学生失信行为的新视角。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大学生诚信主流是向上的,对党和国家比较忠诚,政治活动诚实可靠,读书学习求真求实,人际交往真诚和谐,经济往来诚实守信,求职就业脚踏实地。但诚信缺失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客观存在,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学习考试抄袭作弊。考试作弊是大学生在学习方面诚信缺失的一种典型表现。《北京青年报》2004年2月24日报道,2004年1月,因考试作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9名研究生受到勒令退学的处分。在上海某重点高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300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中,有9%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在大学期间“有过作弊行为,曾被行政处分。”

使用助学贷款不讲信用。大学生在其它方面也存在着诚信缺失的行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助学贷款问题。《中国教育报》2004年4月25日报道,广东省有的高校还贷违约率超过20%,截止2004年3月20日,中国政法大学745名进入还款期的毕业生中,有190人未按时足额还贷,违约率达到26%。与人交往浮躁功利,信用不足。在人际交往中,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倾向,轻诺失信,虚荣浮躁。部分大学生寡诚失信,平时说话不诚实,人际交往信用不足,借同学的钱物不还,到附近个体户商户赊账毕业时一去不返。

求职择业弄虚作假。在求职过程中,个人履历注水造假较为严重。《中国教育报》2002年3月7日报道,有一家用人单位在某次招聘收到的84份大学毕业生自荐表中,发现竟有5人同时为一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重庆四所高校调查显示,一半大学生对求职简历造假感到可以理解,甚至近两成大学生认为,“大家都这样做,自己不这样要吃亏”。由上可见,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势在必行。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诚信的含义

诚信在古汉语典籍中多为单字复用。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曰:“诚”,信也,从言成声。关于“信”,《说文解字》中日:“信,诚也,从人从言。”可见,“信”是和人们的说话有关系的,人一开口,就有了信的问题。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认为诚信是君子必备的品行,是人人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就像乘车的车轴。诚信作为制约人道、通于天道的本根地位,逐步延伸到生活的其他领域,成为人们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之一。

英美国家的“诚信”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当事人所持的一种可信任或可信赖的态度;一是指受托者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责任。在古代德国,诚信指交易活动中的誓约。最初,人们以intreu(于诚实)或Beitrue(依诚实)或Untertreu(在诚实名义下)来强制交易双方做誓。①

将诚信这一概念放在与西方文化比照的视域中来观察,它更是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范畴。而“信用”、“信任”等概念则更多地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特色,即西方文化把“信用”、“信任”奠基于契约观念之上,它以具有浓厚道德色彩的“诚”为依据,充分体现了契约观念的深刻内涵和基本特征,并最终演变为法律原则。中国传统诚信重内在修为,如果不讲诚信更多的是受良心和道义上的谴责,其后果都是精神上的得益或受损,诚信表现得较为脆弱和不稳定。西方诚信重外在制度约束,违背诚信将受到制度甚至法律的惩处,其自身利益受到现实的损害,但他们忽视对诚信的内化教育,缺乏思想保障,使诚信容易出现动摇和缺失。

(二)制度的含义

今天所谓的“制度”,实际上是西方语境下的一种说法,是与英语的institution和system对应的汉译,出自日本的翻译,而后传人中国。

“制度”英语表述为institution,西方学者往往把习惯(us-age)、习俗(custom)、惯例(convention)、传统(tradition)、社会规范(norm)等等都包含在institutions这个词中。

制度研究的集大成者道格拉斯·C·诺思教授在许多地方把制度institutions定义为“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规范”。②

在制度研究领域颇具名望的康芒斯认为,制度“指出个人能或不能做,必须这样或必须不这样做,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事,由集体行动使其实现”。③

克劳福德和埃里诺·奥斯特罗姆认为:(1)制度是一种均衡;(2)制度是一种规范;(3)制度是一种规则。④《辞海》解释为:(1)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如工作制度、学习制度”;(2)制度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如社会主义制度”;(3)制度是“旧指政治上的规模法度。”第三种解释是过去所使用的,在现代基本上不用了。⑤

本文认为,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中的“制度”,是指《辞海》中关于制度解释的第一层意思,以及当前学术界对制度理解中的第三层意思。即所谓“制度”,是指要求政府、组织和社会成员都必须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具体行为规范或行动准则。而具体行为规范或行动准则所表达的意思与法律、法规、规章、规范、规则、原则、条例、规定等相当。

三、制度在规范大学生失信行为中的作用分析

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入手规范大学生诚信行为是一个新的课题。发挥好制度在规范大学生诚信行为方面的作用是既治标又治本的有效手段。

一是通过诚信制度规范、奖惩和增进秩序的功能,使大学生诚信得以建立和巩固。制度的规范功能既表现在对人的行为和社会交往的激励以及对社会关系的积极建构上,也表现在对违反规则的惩罚和对社会关系的控制上。没有惩罚功能的制度是无效和无用的制度。⑥没有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相互交往就必然建立在极其脆弱的信任链之上,这种信任链由于没有制度的支撑而随时可能断裂。因此,制度的规范和惩罚功能能够使大学生在与他人或单位打交道中的不诚信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和惩罚,从而使人际交往中的诚信链条无限延伸。

二是通过诚信制度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的功能,使大学生人际交往变得更可预见,使大学生成长成才变得更为确定。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说谎和欺骗产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特别是当这种行为可以带来好处而不必承担相应责任时,交往各方就极有可能产生机会主义的行为,由此引发多数人不讲信用。要抑制和消除大学生读书、交往和就业创业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监控制度、失信惩戒制度。通过预防、协调、惩罚、矫正等手段,引导人们的行为,消除人们的某些不确定行为,从而使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变得更易理解和更可预见,以此有效抑制和消除机会主义行为。制度能够提供预见他人行为,把握未来的不确定性的制度框架和稳定的制度结构,引导人们较可信赖和较可预见地行事,使得社会生活更加没有疑问,更加安全,更加有秩序,从而对他人的可预见行为和未来的确定性寄予很大的信任。大学生诚信制度提供了一种稳定的制度框架,使大学生的理论学习扎实、人际交往稳固、就业创业诚信、社会实践可行可信,使大学生的前途命运和未来发展变得更为清晰,减少了很多不确定因素,降低了“风险”,因而抑制和消除了机会主义行为。

三是通过诚信制度通过弥补信息不对称的功能,简化复杂性,降低信息搜寻成本,使大学生诚信行为变得更容易。因为他人行为的不可预见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普遍存在的人类交往关系中了解上的不深入,即交往一方对另一方信息的不知情或不了解,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不对称。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世界中,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总会担心上当受骗,因而会采取多种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自然就会增加交往“成本”。掌握信息优势的一方则有意隐瞒关键情况试图压制对方,取得更大的效益。信息不对称势必使交往一方要么提高信息搜寻成本,要么放弃信息搜寻,但放弃信息搜寻又可能失去各种机会。制度通过简化复杂性而提高交往双方的识别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制度的稳定性和约束性而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大学生诚信制度的建立,通过增加对制度的信任而增加对交往对方的信任,使交往双方可信赖的依靠,使诚信行为变得更加容易。⑥

四是通过诚信制度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的功能,帮助大学生在师生、同学、同事之间建立良好的互信,激励大学生在生活中取得更多的成功机会。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越来越细,合作越来越紧密的社会。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信用交易为主的分工合作经济,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内在要求。现代经济学认为,所有的市场交易都可看作是一种合同关系(契约关系),口头许诺、交往中的基本信任、做人的基本原则等等人们正常思维范围内合情合理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不完全合同”,而合同的不完备性就为造假、违约、欺诈等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和滋生土壤。大学生诚信制度的建立,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提供行为上的引导、制度上的规范,规范和约束了大学生的失信行为,随意毁约、肆意欺骗就可能四处碰壁、寸步难行,就可能失去工作学习的机会,从而强化了大学生顺势而为、按规矩办事、本着诚实守信的态度行事、与他人主动合作的意愿,认真把握好与老师、同学、同事、领导相处合作的机遇,更好更快地主宰未来,掌握成功。

五是通过诚信制度降低成本的功能,提高大学生首次就业创业“成功率”,减少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要遏制或消除造假等社会诚信缺失现象,关键在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制度对人的行为约束。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系列制度规则,并通过这些规则约束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加学习活动的可预期性,从而减少活动的不确定性,把阻碍诚信交往的因素降低到最低程度。

注释:

①吴汉东.“论信用权”[J].法学,2001(1).

②李松玉.制度权威研究——制度规范与社会秩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1.

③[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89.

④杨立华杨爱华.三种视野中的制度概念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117.

⑤夏征农.辞海第1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09.

⑥廖小平.论诚信与制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

参考文献:

[1]总政治部宣传部.全军部队“四会”优秀教员授课讲稿汇编[C].北京:长城出版社,2005.

[2]宋方敏,王立华.思想政治教育优秀讲稿集粹[C].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6.

诚信建设制度篇6

一、急遽转轨时期的社会经济特点是导致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道德秩序严重失衡

一般来讲,与经济生活相适应的道德状态大致可分为三类:①以忠诚为核心建立起来的道德世界。在这里,个人并不认为自己具有独立的人格,而是认为自己必须忠于某个偶像,其结果是个人丧失个性和自由的蒙昧主义基础上的专制。②以诚信为核心建立起来的道德世界。这种诚信以相互承认平等的权利、责任为原则,它不仅是指对人格、人品的信任,更重要的是指对能否担负起与其权利相对称的责任,特别是能否负担财产责任的信任。③道德的无秩序状态。即个人既不考虑忠诚,又不恪守信用,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和愿望,并且把个人利益、愿望的实现建立在损害和欺骗他人的基础之上。

在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社会生活的经济基础和道德秩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忠诚为核心的道德传统在动摇,而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又尚未确立。在这种状态下,作为社会成员之一的注册会计师很容易陷入迷茫、彷徨以至极端自私之中。当整个经济体制处于转换的时候,注册会计师的道德世界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激烈的动荡,个别注册会计师不再相信科学和知识的作用,不再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自我约束,不再重视社会责任和职业责任,取而代之的是对特权,特别是对权钱交易的渴望,对职业的不负责、不虔诚,对自己的放纵,对社会的无信等等。这种情况蔓延下去就会导致会计服务市场道德秩序的混乱、失衡,甚至道德的无政府状态。

(二)信息不对称和法制不健全

我国现阶段极其严重的失信现象,除了社会道德秩序失衡外,还有一条应归因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普遍的信息不对称和法制不健全。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在各种计划的控制之下进行的,资源的配置也是根据计划指标的安排来垂直进行的,因此根本就不需要信用关系来调节人们之间的经济行为,交易意义上的社会信用体系也形同虚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主要通过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易来进行,信息主要是在各个交易主体之间横向传递。同时,市场上的信息量空前增大,并且瞬息万变。加上由于我国目前市场机制远未完善,尚未形成一套有效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开、公正和有效传递,这就使得市场交易主体之间,如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之间、会计师事务所与监管部门之间、注册会计师与客户之间、注册会计师与普通投资者之间,所了解和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这就给失信和欺诈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法制不健全、舆论监督不力等因素,又使得失信者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失信者的失信成本远远小于失信收益。这种失信的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称就使得失信从可能转化为现实。

(三)政策的多变性和改革的艰巨性

我国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会计服务市场远未最终形成,会计服务市场的内在机制、操作规则和有效秩序尚在摸索和完善之中。面对中国已加入wto的现状,一些旧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应逐渐被淘汰,新的、符合世界经济潮流的有关会计服务市场的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应不断出台。在这一层面上,政策的多变性难以避免。而1998年开始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体制改革,由于诸多方面的阻力,在脱钩改制过程中,有的会计师事务所采取了欺诈的手段,脱钩不彻底,为其后的改革埋下了隐患。

另外,有关政府部门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摆脱不了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对会计服务市场活动干预过多。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种土政策经常是朝令夕改,缺乏透明度,使会计师事务所无所适从。更有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的需要,直接以行政手段干预正常的市场行为,严重扰乱了会计服务市场秩序,也为会计师事务所的改制设置了障碍。政策的多变性和改革的艰巨性大大增加了会计服务市场的不确定性,使注册会计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前景难以形成良好的预期,这无疑也助长了其短期行为的发生。

二、从道德规范、制度保障和体制改革方面加强诚信建设

(一)倡导以诚信为核心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

1.要认识道德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市场经济中,道德的地位是法律和规范无法替代的。法律和规范是正式的、有形的制度,它们对注册会计师个人行为的约束需要社会的强制。而道德是一种非正式的、无形的制度,其特征在于得到绝大多数注册会计师的自觉遵守和维护。更为重要的是,法律和规范之所以行得通和有效率,不仅仅因为它们的绝对权威性,还在于人的道德观给这种强制的实施提供了社会心理学基础。同时,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提高程度也取决于他们以道德为基础的行为自律程度。

2.结合以德治国的思想,在全行业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既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诚信美德,又要摒弃违背人类本性的种种假、大、空的伪道德观念。应该承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注册会计师必然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人,同样遵循着自利原则;但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理性原则和公共原则同样也制约着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只要建立健全的约束机制,注册会计师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不但不会损害社会利益,而且会带动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的不断实现。其原因在于,他们是在理性中追求自身利益的。大多数注册会计师都能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遵循独立审计准则,公允地表达审计意见,才最符合其追求自身利益的目标,尤其是长远利益的目标。出于理性的思考,注册会计师不可能无视法律制裁、道德谴责的严肃性。所以,决不能以注册会计师遵循自利原则为由,发出能否信任注册会计师的疑问,进而否认整个独立审计职业界在市场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它充满了人文关怀、道德力量和精神动力,而这一切绝不是建立在虚无飘渺的说教上,而是建立在人的自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上。

3.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契机,使注册会计师认识到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道德。市场经济并不是与欺诈、商业投机、不负责任、不讲信用联系在一起的,恰恰相反,竞争越是充分的市场经济越是排斥这种道德的无政府行为。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这种信用经济客观上要求社会成员普遍遵守信用原则。竞争说到底就是在单位时间里看谁能最先赢得别人的信任。赢得别人信任、守信用应该成为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基本素质之一,而这种道德凝聚力实际上也是未来会计服务市场竞争中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当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成为绝大多数注册会计师所认同的行为准则时,个别注册会计师的失信、败德行为必然会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二)建立以注册会计师个人信用制度为基础的规范的会计服务市场信用体系

制度的存在使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受到约束。在制度的约束下,注册会计师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既有利于其培养一些可贵的品质,又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独立审计事业的发展。会计服务市场规范的信用体系建立在制度上,亦即从制度上保证诚信的注册会计师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失信的注册会计师必须承担其行为造成的成本。这就为会计服务市场信用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自1980年我国恢复重建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制度,基本上建立起中国独立的审计法规和审计规范体系。但是也应该看到,作为改革措施的审计立法依然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审计监督体系尤其是审计信用体系仍不十分完善。在缺乏法律依据、监督制度和信用体系的情况下,独立审计工作实际上很难有效推行。

为此,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注册会计师个人信用制度和会计师事务所信用体系。注册会计师个人信用制度是整个会计服务市场信用制度的基础,而在我国目前的会计服务市场,个人信用制度几乎是空白。这不但不利于注册会计师个人从事审计鉴证、咨询等经济活动,也影响了整个会计服务市场信用体系的建立。只有建立起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才能在此基础上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信用体系,以制度约束注册会计师的失信行为。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其先进经验,以推动我国会计服务市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三)加快以合伙制和独立执业人为目标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改革

我国1980年恢复重建的会计师事务所绝大部分都是国有性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这种体制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1998年,为了确保会计师事务所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提升行业的社会信任度,我国对国有制会计师事务所实行了有限责任形式的改革。但不得不承认,由于历史、人为以及现存体制上的诸多原因,这次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具体表现在:

1.脱钩改制只是在形式上完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角色转换,不少会计师事务所仍同原挂靠单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会计师事务所受制于严重的行政干预,难以有效发挥鉴证、监督、公证作用,淡化了其责任、风险、质量和信誉意识,导致违法违规现象的大量出现。而对会计服务市场而言,形成了依靠行政权力承揽和垄断中介服务市场业务的格局。受利益的驱使,各种变相的行政垄断行为依然大量存在于会计服务市场,使统一的中介市场被人为肢解,也助长了腐败现象的发生。一些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指使中介机构出具虚假报告,使会计信息失真,损害了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严重扰乱了中介服务市场秩序,甚至成为市场信用欺诈、假冒伪劣横行的保护伞!

2.有限责任形式的弊端日趋突现。最大的弊端就是有限责任形式与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执业风险不相匹配。当这种形式和内容相背离时,如果不适时作出调整,实际上就是拿着无限的公共财产和公共信誉去给注册会计师们冒险。因为一旦出现问题,他们个人可能会被撤换免职,甚至追究刑事责任,但他们惟独不负财产责任,不负社会公共责任。这本身就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而在目前这恰恰是一种制度安排。因此,加快以合伙制和独立执业人为目标的会计师事务所改革刻不容缓!要想让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真正道德起来、诚信起来,必须要让注册会计师承担无限的财产责任;必须要斩断隐藏在会计师事务所背后的权力干预之手;必须要建立一种体制,使它能够为那些既有益于个人利益又有助于他人获益的品质提供培养和发挥作用的环境,同时又能够有效地控制那些损人利己的恶劣品质和行径。笔者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可实行合伙制,降低会计师事务所成立的门槛,允许注册会计师创办个人事务所独立执业等改革措施的出台,可以加大出资人的责任,以促使其提高风险意识和执业质量。要从体制上提升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品质,让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把提高执业质量、遵守职业道德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从而促进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不断发展壮大。

诚信建设制度篇7

“诚信”一词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自己内心的诚;二是对他人的信。“诚”是对自己而言的,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也就是说,诚信首先是存在于人本心之中的心志形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和信念,即“内诚于心”。“信”是对他人而言的,《周易》上说:“人之所助者,信也。”口,所以诚信必须对他人严守信用,要言必信、行必果,即“外信于人”。所以诚信是内与外的统一,言与行的一致。

同样,政府诚信内含以下两个要求:一是诚心待民,二是取信于民。诚心待民要求政府把以民为本、追求公共利益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信仰,侧重于“诚”的内在约律。取信于民要求政府行为恪守各种规约和准则,公平公正地执法施政,侧重于对“信”的具体考证。

一般而言,社会诚信体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三者当中,政府诚信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导向性的作用。没有良好的政府诚信,就无法建立良好的社会诚信。这是因为,政府诚信在社会诚信体系中担当双重角色:一方面,政府是个人诚信和企业诚信扩展的最重要的保障机制,政府是现代社会保障公民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最后盾牌;另一方面,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来源于公民个人和企业对政府的信任。也就是说,对前者而言,政府作为个人诚信和企业诚信的管理者、监督者,是独立的“第三方”;对后者而言,政府要取得公民个人和企业的信任,它是这种信任关系中的直接行动者。胜任这个双重角色要求国家做到稳定、有效、公正、廉洁。

不管扮演何种角色,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政府相对于普通公民和企业总是处于优势地位。政府是否合理行使公共权力是评判政府诚信度的重要指针,如果政府滥用权力、腐败横生,公民自然没有理由对政府保持信任,也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政府的政策。更严重的是,政府失信还会对社会诚信造成巨大的破坏。一旦政府发生诚信危机,民众和企业无法依靠政府挽回失信者给自己造成的利益损失,就可能转而通过腐败行为谋取利益,或者向黑社会组织寻求庇护,形成对正式秩序的严重挑战。从此意义而言,腐败和黑社会现象,不仅是政府失去诚信之因,也是政府失去诚信之果。

概言之,在诚信问题上,政府存在一个“诚信悖论”:一方面,有效的政府为个人诚信和企业诚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后盾;但另一方面,政府并不能保证能够胜任社会诚信体系的第三方监督者角色,政府的“恶行”很多时候正是社会诚信的最大破坏者。所以,加强社会诚信建设,首要问题是加强政府诚信建设。

二、中国公务员诚信建设现状

公务员是构成政府整体的基本要素,是各级政府执掌行政权力的直接承担者。政府的诚信状况首先要通过不同级别和职务的公务员的诚信行为体现出来,离开了公务员的诚信,各级政府的诚信就无从谈起。虽然公务员诚信并不能等同于政府诚信,政府诚信也不是简单的各个公务员诚信的加总,它还体现于整个政府体制架构是否科学、合理和有效,但是,公务员的诚信建设是落实和推进政府诚信建设的最佳支点。

针对社会诚信建设,国家出台了一些指导性规定。例如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法制为基础,信用制度为核心,以健全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政府推动、培育市场,完善法规、严格监管,有序开放、维护安全’的原则,建立全国范围信贷征信机构与社会征信机构并存、服务各具特色的征信机构体系,最终形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并要求由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建立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指导推进有关工作。在该《意见》指导下,一些部门和地区相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其中上海市的实践最为突出。上海市人民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本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意见》、《上海市2003-2005年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市社会诚信体系发展“十一五”规划》、《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和《上海市企业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成立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和征信管理办公室等专门机构。但是这些制度和实践基本上都是针对个人诚信建设,尤其是企业诚信建设,很少涉及公务员诚信建设,当前国家并没有出台专门的关于公务员诚信管理的法律法规。

尽管没有专门的关于公务员诚信建设的法律,但是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中,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公务员诚信建设。例如,早在1987年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就指出:“在我们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首先是党和国家机关的干部,要公正廉洁,忠诚积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对、弄虚作假、利用职权谋取私利。”2001年中共中央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2006年正式实施的《公务员法》中,明确规定公务员必须履行如下义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忠于职守,勤勉尽责”、“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清正廉洁,公道正派”。应该说,这些规定都涉及公务员诚信建设。

各部门和地区在实践中也针对公务员诚信建设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例如北京市宣武区2003年颁发了《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建设诚信政府的实施意见》,建立了政务承诺制度;上海市徐汇区政府通过运用共享日历系统,对公务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痕迹管理①;上海市金山区从2003年始对3000名公务员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率先进行了诚信考核;上海市杨浦区自2004年始在公务员管理中引进个人信用报告制度。此外,各地也都或多或少开展了公务员诚信教育工作。

以上各地政府的诚信建设举措,尽管还只是初步的、不系统的,但是他们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从全国层面审视公务员诚信建设,欠缺还是比较明显的:

首先,全国性的公务员诚信建设整体方案尚未出台,关于公务员诚信的法律规范基本上没有,有的只是抽象的、零散的、难以落实的有限规定。

其次,公务员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尚未起步。公务员管理部门并没有被法律明确赋予承担公务员诚信建设的责任;纪检监察部门也没有对公务员诚信的监察和监督采取足够的重视。公务员诚信建设的重任反而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宣传部门来承担,负责包括公务员在内的全社会道德建设重任,这种职能上的错位,势必影响公务员诚信建设的推进和效果。

再次,缺乏合理的诚信评估机制和有效的诚信奖惩措施,缺乏公务员守信的受益机制和失信的惩戒制度。

三、加强公务员诚信建设的路径

中国在加强公务员诚信建设上任重道远。笔者认为公务员诚信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将公务员诚信伦理行为法制化,当务之急是建立公务员诚信管理的组织载体,操作途径是通过评估和奖惩建立公务员诚信的激励驱动机制。

(一)法律保障

诚信是一个道德问题,但诚信管理作为一种制度,却要用法律加以保障,以实现诚信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公正性。公务员诚信属于行政伦理范畴,国际上,一些国家制定了专门的行政伦理法案,例如美国有《美国政府行为伦理法》和《美国行政部门雇员伦理行为标准》,日本有《国家公务员伦理法》和《国家公务员伦理规程》,韩国有《韩国公职人员伦理法》和《韩国公职人员伦理法实施令》;一些国家将诚信等行政伦理问题纳入反腐败法案当中,例如英国的《反腐败法》。

在我国,约束官员诚信等道德伦理问题的法律制度还很欠缺,《公务员法》虽然已经将把对公务员道德领域的要求提升到了法律地位,但是规定还比较笼统,配套法规建设还很不完善。因此有必要研究和制定专门的《公务员诚信管理条例》,具体规定公务员诚信管理的范围、诚信管理相关机构、诚信信息采集和披露、诚信状况的评估和考核等问题。近年,中国有一些被问责的官员复出,受到人们的诚信质疑,如果法律有明确的诚信评估和奖惩标准,这种现象就不会发生。

(二)组织载体

诚信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公务员诚信管理的组织载体。必须合理规划和科学安排公务员诚信管理的机构设置,充分利用公务员诚信管理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务员诚信管理组织网络,使管理在网络的覆盖中实现,使信息在网络的平台上沟通,使静态的制度在网络的互动中运作,通过搭建管理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加强沟通协调。

1.设立公务员诚信集中管理机构,理顺辅助和监督机构职能

公务员诚信建设的组织载体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集中管理机构。美国根据《美国政府行为伦理法》成立了美国政府伦理办公室,它在1979年成立之初隶属于人事管理局,1989年独立建制直接向美国总统、国务院和国会负责,办公室主任由美国总统提名经国会任命。香港特区在公务员事务局内部设立了公务员品行纪律事务部,主管公务员道德、操行和纪律等诚信方面的工作。我国由于没有一个专门的组织载体进行统一管理,使政府对于诚信管理职能的实现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信息缺乏沟通,没有形成管理的合力,呈现的问题好像有很多部门在管,实际谁也不管。

笔者认为,我国可以考虑在组织、人事部门内设立专门的公务员诚信管理机构,根据公务员诚信管理条例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管理程序,具体开展各种管理、指导和协调工作;负责公务员诚信信息记录,做好各种诚信信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分类,进行诚信档案管理和诚信等级评定;负责制订公务员诚信教育培训计划,对公务员进行诚信理念教育;把好公务员招考和录用时的诚信关。

二是辅助管理机构。宣传和文化部门要突出诚信建设的宣传报道,组织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信息管理部门要建立公务员诚信信息平台,依法提供信息查询,实现诚信信息共享;档案管理部门参与诚信档案的编制以及归档后的管理,协助相关部门调阅;党校行政学院要组织参与公务员诚信教育和培训;同时鼓励和规范从事征信业务的中介机构的发展。

三是监督机构。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是公务员诚信管理的监督机构。必须将公务员诚信管理提升到反腐倡廉的高度,公务员诚信管理作为廉政建设体系的一部分,纪检监察机构担负着重要责任。纪检监察机构要负责查处公务员的违法违纪行为,并将公务员的违法违纪情况记录进公务员诚信档案;纪检监察部门要与公务员诚信管理专门机构合作,将诚信管理工作纳入党风廉政教育和腐败预防工作当中,推进各部门形成廉洁、诚信的工作作风。此外,还应该加强人大、政协、舆论和公众对公务员诚信管理的监督,形成内外结合的多维度的监督体系。

2.建立公务员诚信信息共享和诚信管理、监督机构联动机制

公务员诚信信息的采集是否全面、真实和准确直接影响到对公务员诚信的考核、评价、奖惩等管理行为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公务员诚信信息的采集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内部产生的公务员诚信信息,包括年终公务员的个人述职报告和材料、每年本单位对公务员考核的综合意见、领导在检查工作过程中发现的情况、绩效评估的反馈意见以及纪检监察部门接受的举报材料和相关信件等;二是社会、公众以及企业等政府服务对象对公务员工作及行为的评价,包括部门接到的社会反映与群众来信来访、网上与报刊等媒体的意见与群众评价等;三是公务员个人的信用信息,包括个人身份信息、银行信息、消费信息和交通驾驶信息等。以上三方面的公务员诚信信息综合以后,要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实现在政府部门内共享,以便在工作中快速了解公务员的诚信状况,把握问题症结并及时予以纠正。同时还需要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和公务员行为的评价,因此公务员诚信信息共享机制还应该包括与民众联系的信息公开和反馈系统。

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公务员诚信建设还要在诚信集中管理机构、辅助管理机构、监督机构、其他行政部门以及社会之间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在联系中加强沟通,在协调中形成合力。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香港地区的经验,香港公务员事务局的公务员品行纪律事务部联合香港廉政公署定期为公务员举行防贪培训,推进“公务员廉洁守正计划”,协助各政府部门制定防贪指引、员工守则;在政府内互联网建立了“公务员诚信管理资料中心”;还引导各政府部门设立由高层人员担任主任的“诚信推广委员会”,推广诚信,预防贪污舞弊,将诚信计划和要求清晰地传达给每位公务员,把握和监督本部门公务员的诚信状况,并及时予以提醒和纠正,致力于长远的诚信建设工作。

(三)激励驱动

诚信管理要达到促进公务员诚信行政、廉洁自律的目标,必须通过诚信评估落实到考核和奖惩措施上,通过激励驱动达到约束、引导、示范、反馈和促进公务员诚信的目的。

首先要设计一套合理的公务员诚信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要做到规范全面、过程和结果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此,有学者建议引入iS09001质量管理国际认证体系来推动公务员诚信管理,iS09001质量管理国际认证体系具有流程明晰、标准明确、痕迹可查、操作简单等特点,借鉴这一体系,可使公务员诚信评估更加客观、准确、科学。此外,对公务员的诚信评估绝不能仅仅是政府内部的评估,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公众对公务员行政行为的评价。因此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充分重视公众意见和群众满意度,指标体系中要设计专门的公众评价模块。

诚信建设制度篇8

为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树立诚信环翠新形象,推动全区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环翠区自20*年3月开始,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开展了建设“诚信环翠”活动。

一是周密组织,广泛发动。为确保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顺利开展,区文明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建设“诚信环翠”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以及党政机关、执法部门、生产企业、服务行业、个体经营行业、教育领域、城市社区、农村和家庭诚信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重点,并于20*年3月份在威海卫广场举行了由全区社会各界代表参加的启动仪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积极性。启动仪式后,全区各级各部门纷纷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具体措施和活动配档,迅速在全区掀起了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高潮。为营造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强大声势,环翠区在环翠有线电视台开设了《诚信在环翠》栏目,对全区各部门、各单位的活动情况进行了跟踪报道;各部门、各单位也都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本部门、本单位的一些经验做法和典型事例。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在各级各类媒体刊发诚信建设方面的新闻稿件和理论调研文章200多篇,有力地调动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参与这项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区先后有10万多名干部群众投入到诚信实践活动中。

二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为使建设“诚信环翠”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区文明委把这项活动列入各部门、各单位的年度精神文明建设考核之中,将这项活动的开展情况与年终的位次管理、评先选优结合起来。同时,专门召开由政法委、机关工委、经贸局、工商环翠分局、建设局、教育局、卫生局、工商联、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参加的协调会,把这些部门确定为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主阵地,进一步明确他们的工作职责,确保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管。各部门按照区文明委的统一部署,分别制定了工作标准和考核标准,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并结合各自情况,找准切入点,抓住侧重点,保证了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有主线、有抓手,推动了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扎实开展。截至目前,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共制定各类规章制度50多条,开展各项诚信实践活动1万多人次,有力地促进了“诚信环翠”活动的开展。

三是突出重点,力求实效。为确保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真正取得实效,区文明委要求各部门立足部门和行业特点,不仅要在全区营造一个诚信的人文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诚信的经济环境。各部门按照区文明委的要求,结合各自的行业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区建设局将需要办理的基建手续,采取橱窗展示、发放《威海市环翠区基本建设程序指南》等形式向社会全面公开,大大方便了服务对象,同时还设立了专线服务电话,建设单位只需打一个电话,有关人员就会在2小时内到达现场答复。外经贸局、外侨办等涉外部门,以“亲商、富商、爱商”、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为出发点,想方设法解决外资、侨资和侨属企业在“非典”时期面临的实际问题,赢得了外商的普遍赞誉。为检验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成果,自去年10月底开始,环翠区通过群众评议、媒体公示、主管部门推荐等形式,挖掘诚信典型单位和个人,并选出“诚信百星”在全区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上进行表彰。与此同时,环翠区选出的13个诚信单位还全部当选为全市“百佳诚信单位”。另外,环翠区还涌现出全国商业诚信单位—威海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全国打假维权消费者满意街—环翠楼办事处东北村居委会等在全国叫得响的诚信典型。

二、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群众普遍认为建设“诚信环翠”活动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目前社会上仍存在一些不诚信的现象,如:个别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个别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者还存有恶意逃债、拖欠债务、偷逃税费、商业欺诈等失信现象,社会上的部分人以卑劣的手段进行欺诈,等等。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建设“诚信环翠”活动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诚信教育的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随着环翠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人口将会逐年增加。这部分人的流动性很大,且文化水平、道德水准等都各不相同,对这部分人进行诚信教育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如果诚信教育仅限于提高当地人的素质,而不注重对流动人员的诚信教育,就会使市民们产生“只要我诚信,却不要他诚信”的不平衡心理,长期下去,就会引起逆反情绪,形成不良循环。由于宣传教育密度还有待于加强,干部群众的诚信意识还没有完全地树立起来,不少人产生“我已经很诚信,讲诚信没有必要”的心理。另外,诚信教育的内容还不够丰富,形式单一,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也会使一些干部群众产生“老生常谈、没有新意”或者“都是大通套、学不学都一样”的厌烦心理。

二是信用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前阶段的诚信建设主要靠道德标准来制约不诚信行为,而在信用制度建设上力度不大,所建立的信用制度要么注重于单位,要么注重个人,没有做到统筹兼顾,没有形成面向每个诚信主体的信用制度,容易产生一些顾此失彼的现象;制定信用制度的单位只限于某些领域,还有不少领域没有真正地建立起完整的信用制度,往往让一些不诚信者钻了空子;个别信用制度过于表面化、随意化,没有解决深层次的问题。

三是信用运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信用监督方面,舆论媒体对正面典型的宣传力度较大,但对反面典型的曝光力度不够。同时,监督的手段过于传统化,利用网上公示等先进科学手段进行监督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在守信奖励和失信惩罚方面,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标准;个别领域存在只奖不惩或只惩不奖等现象,挫伤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在信用服务体系方面,对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服务范围还需要扩大,服务职能还需要健全。

三、对进一步开展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思考

建设“诚信环翠”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做到持之以恒,长抓不懈,这样才能真正取得实效。为深入开展建设“诚信环翠”活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教育,提高素质,扩大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影响力。应在全区上下大力弘扬信用文化,通过普及信用教育,提升信用道德,培育信用理念,使诚实守信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具体工作中,一方面,应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对机关工作人员,应教育他们遵诺守信,廉洁奉公,依法行政;对生产和流通行业的干部职工,应教育他们以诚立业,以质取胜,用诚实的劳动获得应有的报酬;对外来流动人员,应教育他们遵守村规民约、市民行为准则,引导他们树立“生活劳作在环翠,一心一意爱环翠”的意识,增加他们对环翠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对未成年人,应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并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和抵御歪风邪气的能力。另一方面,应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应利用机关“三个学校”、农民夜校、职工业校、市民学校、民工学校、中小学课堂等多种阵地,做好正面灌输和正面引导;应继续开展好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诚信创建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做到建好载体,寓教于乐;应通过新闻宣传、网上宣传、建立诚信警示牌和公益宣传牌等方式,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无信堪忧”的社会舆论环境;应发挥我区在教育培训上的比较优势,组织一些有丰富理论经验的机关理论工作者、社会上的知名人士、退休老干部组成宣讲团,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用典型的案例、生动的事实对不同层面的干部群众进行诚信教育,并在基层培养一批宣讲骨干,深入到田间地头、厂矿企业、街头巷尾,对群众进行面对面地教育。

诚信建设制度篇9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作出部署。《意见》明确,将依托信用中国网站等依法依规逐步公开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政务失信记录。规范地方人民政府招商引资行为,不得以政府换届、相关责任人更替等理由毁约。《意见》指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合规性审核、集体讨论决定等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

政务失信记录

向社会公众公开

《意见》要求,要探索构建广泛有效的政务诚信监督体系。建立政务诚信专项督导机制,实施政务诚信考核评价。建立横向监督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建立社会监督和第三方机构评估机制,实施区域政务诚信大数据监测预警。

《意见》强调,要建立健全政务信用管理体系。加强公务员诚信教育,提高公务员信用意识。建立健全政务失信记录,将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在履职过程中,因违法违规、失信违约被司法判决、行政处罚、纪律处分、问责处理等信息纳入政务失信记录,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进行归集,并依托信用中国网站依法依规向社会公众公开。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在改革试点、项目投资、社会管理等政策领域和绩效考核中应用政务诚信评价结果,依规取消存在政务失信记录相关政府部门参加各类荣誉评选资格并予以公开通报批评。健全信用权益保护和信用修复机制。

不得以政府

换届等理由毁约

《意见》指出,要加强重点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加强政府采购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建立政府采购方面的政务诚信责任制;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建立项目责任回溯机制;加强招标投标领域政务诚信建设,探索推广和应用第三方信用报告制度;加强招商引资领域政务诚信建设,认真履行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和签订的各类合同、协议,不得以政府换届、相关责任人更替等理由毁约;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建立地方人民政府信用评级制度;加强街道和乡镇政务诚信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诚信街道和诚信乡镇创建活动。

政府重大决策

必经程序亮相

在重大决策制定的过程中,一些权力部门存在乱决策、瞎指挥的行为,缺乏深入调研评估,不征求民众意见;有的朝令夕改,一拍脑袋就变了主意。

对此,《意见》指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合规性审核、集体讨论决定等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同时明确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勤政高效、守信践诺和失信惩戒五个基本原则。

■相关新闻

我国首个个人诚信建设文件出台

据新华社电我国首个个人诚信体系建设文件《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30日出台,提出将以重点领域、重点人群为突破口,推动建立个人诚信记录。

个人诚信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指导意见》由国务院办公厅,旨在褒扬诚信,惩戒失信,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营造优良信用环境。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重点领域个人诚信记录,包括食品药品、安全生产、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环境保护、生物安全、产品质量、税收缴纳、医疗卫生、劳动保障、工程建设、金融服务、知识产权、司法诉讼、电子商务、志愿服务等领域。

此外,还将选择一批重点职业人群,加快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记录形成机制,涉及公务员、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相关责任人、律师、教师、医师、执业药师、评估师、税务师、注册消防工程师、会计审计人员、房地产中介从业人员、认证人员、金融从业人员、导游等。及时归集有关人员在相关活动中形成的诚信信息,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实现及时动态更新。

专家指出,这些领域属于一旦发生诚信问题会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领域,而重点人群属于教育程度较高、岗位特殊,并且有一定示范效应的人群。以这些领域和人群为突破口能更好地推进个人诚信体系建设。

根据《指导意见》,还将加强个人诚信教育,将考试舞弊、学术造假等信息纳入个人信用档案;推动完善个人实名登记制度;完善个人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与信用修复机制;规范推进个人诚信信息共享使用;完善个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等。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作出部署;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作出部署。

加强政务诚信建设

《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建立健全政务信用管理体系。加强公务员诚信教育,提高公务员信用意识。建立健全政务失信记录,将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在履职过程中,因违法违规、失信违约被司法判决、行政处罚、纪律处分、问责处理等信息纳入政务失信记录。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在改革试点、项目投资、社会管理等政策领域和绩效考核中应用政务诚信评价结果,依规取消存在政务失信记录相关政府部门参加各类荣誉评选资格并予以公开通报批评。

《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政务诚信管理制度建设,加强政务公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公务员诚信、政务诚信评价办法等制度建设。

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

《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要加强个人诚信教育。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广泛开展诚信宣传,积极推介诚信典型,全面加强校园诚信教育,广泛开展信用教育培训,将诚信教育贯穿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要加快推进个人诚信记录建设。

诚信建设制度篇10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作出部署。《意见》明确,将依托信用中国网站等依法依规逐步公开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政务失信记录。规范地方人民政府招商引资行为,不得以政府换届、相关责任人更替等理由毁约。《意见》指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合规性审核、集体讨论决定等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

政务失信记录

向社会公众公开

《意见》要求,要探索构建广泛有效的政务诚信监督体系。建立政务诚信专项督导机制,实施政务诚信考核评价。建立横向监督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建立社会监督和第三方机构评估机制,实施区域政务诚信大数据监测预警。

《意见》强调,要建立健全政务信用管理体系。加强公务员诚信教育,提高公务员信用意识。建立健全政务失信记录,将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在履职过程中,因违法违规、失信违约被司法判决、行政处罚、纪律处分、问责处理等信息纳入政务失信记录,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进行归集,并依托信用中国网站依法依规向社会公众公开。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在改革试点、项目投资、社会管理等政策领域和绩效考核中应用政务诚信评价结果,依规取消存在政务失信记录相关政府部门参加各类荣誉评选资格并予以公开通报批评。健全信用权益保护和信用修复机制。

不得以政府

换届等理由毁约

《意见》指出,要加强重点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加强政府采购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建立政府采购方面的政务诚信责任制;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建立项目责任回溯机制;加强招标投标领域政务诚信建设,探索推广和应用第三方信用报告制度;加强招商引资领域政务诚信建设,认真履行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和签订的各类合同、协议,不得以政府换届、相关责任人更替等理由毁约;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建立地方人民政府信用评级制度;加强街道和乡镇政务诚信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诚信街道和诚信乡镇创建活动。

政府重大决策

必经程序亮相

在重大决策制定的过程中,一些权力部门存在乱决策、瞎指挥的行为,缺乏深入调研评估,不征求民众意见;有的朝令夕改,一拍脑袋就变了主意。

对此,《意见》指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合规性审核、集体讨论决定等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同时明确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勤政高效、守信践诺和失信惩戒五个基本原则。

■相关新闻

我国首个个人诚信建设文件出台

据新华社电我国首个个人诚信体系建设文件《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30日出台,提出将以重点领域、重点人群为突破口,推动建立个人诚信记录。

个人诚信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指导意见》由国务院办公厅,旨在褒扬诚信,惩戒失信,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营造优良信用环境。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重点领域个人诚信记录,包括食品药品、安全生产、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环境保护、生物安全、产品质量、税收缴纳、医疗卫生、劳动保障、工程建设、金融服务、知识产权、司法诉讼、电子商务、志愿服务等领域。

此外,还将选择一批重点职业人群,加快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记录形成机制,涉及公务员、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相关责任人、律师、教师、医师、执业药师、评估师、税务师、注册消防工程师、会计审计人员、房地产中介从业人员、认证人员、金融从业人员、导游等。及时归集有关人员在相关活动中形成的诚信信息,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实现及时动态更新。

专家指出,这些领域属于一旦发生诚信问题会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领域,而重点人群属于教育程度较高、岗位特殊,并且有一定示范效应的人群。以这些领域和人群为突破口能更好地推进个人诚信体系建设。

根据《指导意见》,还将加强个人诚信教育,将考试舞弊、学术造假等信息纳入个人信用档案;推动完善个人实名登记制度;完善个人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与信用修复机制;规范推进个人诚信信息共享使用;完善个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等。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作出部署;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作出部署。

加强政务诚信建设

《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建立健全政务信用管理体系。加强公务员诚信教育,提高公务员信用意识。建立健全政务失信记录,将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在履职过程中,因违法违规、失信违约被司法判决、行政处罚、纪律处分、问责处理等信息纳入政务失信记录。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在改革试点、项目投资、社会管理等政策领域和绩效考核中应用政务诚信评价结果,依规取消存在政务失信记录相关政府部门参加各类荣誉评选资格并予以公开通报批评。

《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政务诚信管理制度建设,加强政务公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公务员诚信、政务诚信评价办法等制度建设。

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

《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要加强个人诚信教育。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广泛开展诚信宣传,积极推介诚信典型,全面加强校园诚信教育,广泛开展信用教育培训,将诚信教育贯穿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要加快推进个人诚信记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