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数据时代利与弊十篇大数据时代利与弊十篇

大数据时代利与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8:38

大数据时代利与弊篇1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学,也呈现出和大数据时代的各种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趋势。本文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对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利与弊进行了具有一定深度的分析研究,并以某县a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为例展开深入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融合

所谓的大数据时代,究其本质而言,就是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条件下,海量的数据产生逐渐形成了大数据库。在大数据库中具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应用的利与弊,本文一一展开了论述。

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益处简析

其一,多媒体教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立体式教学环境,立体式教学环节的创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w的效率,因为多媒体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得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使得知识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其二,互联网是多媒体教学的基础,因此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结合扩大了教学的信息量,拓宽了教学的资源。其三,现代多媒体教学能够突破一些教学的难点,将一些难以言述的、较为抽象的知识通过计算机模拟的形式较为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进行《走进powerpoint》课程时,相关教师可以利用ppt软件制作幻灯片等形式的课件,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文件、剪贴画等图片文件,并且采用自选图形的基本操作方法。这些教学图片的插入能将较为抽象的知识进行形象化的展现,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其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从宏观的角度而言,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促使整个教学面进行了大范围的扩大,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以及自身的思维能力、学习兴趣等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

二、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结合的弊端

现阶段我国教育教学领域虽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已经逐渐提升,但是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文中以a小学在《认识键盘》的多媒体教学中凸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

1.教学目标。掌握本节中的各项知识点,明确键盘的分区,掌握主键盘区的字母键、数字键等等。

2.教学模式。此节课完全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的方式,教学资料全部是从网络下载而来。

3.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专伺微机人员

4.教学过程凸显的问题。相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以大量的图片为主,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确实热闹,但从实际情况而言,其已经脱离了教学的目的。学生仅仅是被众多图文所吸引,教师也并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提问,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学生只是了解了键盘的相关知识,并没有精确掌握一些关于键盘的使用知识。因此教学目标并没有达到。根据笔者对这些教师的访问后得到,有很多教师仅仅将信息技术当做备课的捷径以及装饰,并没有深入地认识到两者融合的效用。

5.本节总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书本的知识并没有进行重视,主要以多媒体为主,因此这就造成了课后一些学生完全脱离了课本,对键盘上主要的字母键以及数字键等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能进行字符的输入等实际操作等。

6.弊端简析。根据对此节课的分析研究后笔者对信息几乎是对教学教学结合的弊端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总结。其一,在现阶段的教学领域中出现了在进行教学时以多媒体为主,造成偏离教学目标的情况。此类教师一旦没有了没有了多媒体的支持就会无所适从,因此此类教师必须明信息技术的和教育教学是融合,而不是结合。其二,部分教师注重活动形式,轻视活动效果。在此节课中我们发现,教师所设计的相关活动仅重视了活动形式,忽视了活动效果,虽然课堂气氛显得比较热闹,但是教学的目标并没有达到。因此笔者认为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机的关联,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必须以教学的目标为基础。只有如此才能促使学生在两者融合的教学模式中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提高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其三,在后期的调查工作中,笔者发现很多的教师仅仅将信息技术当做装饰品,在其利用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本节课中我们发现,教师只有在相关人员的帮助下才能正常的操作投影仪、幻灯片等设备,所以我们可以断定教师仅仅是将信息技术当做了教学的装饰品,因为如果教师自身都无法纯熟地掌握关于多媒体教学的相关知识,其教学的质量必定不会太高。

总之,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是无法阻挡的时代潮流,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适应,教师自身应掌握相应的多媒体教学的知识,明确两者是融合的关系,而不是结合,只有明确的认识才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大数据时代利与弊篇2

1.1研究方法研究上市公司舞弊实证的模型主要有单变量判别模型、多元判别模型、线性概率模型、逻辑回归模型。由于本文所选取的财务指标数据不完全符合方差齐性,且不具有正态性,所以在模型建立过程中选择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即Logistic模型。同时由于本模型所选择的指标均为财务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大,所以在建立Logistic模型之前必须剔除多重共线性影响,为此,本文引入因子分析对变量的多重共线性进行剔除。

1.2样本选取关于舞弊样本的选择,鉴于不是所有的舞弊类型都能够在财务报表上显示出明显的舞弊特征,并且防止指标在识别过程中被弱化,笔者在选取舞弊样本时,重点以影响上市企公司利润和资产为由被证券监督部门公开处罚的19家上市公司作为舞弊样本。根据中国证监会处罚公告和财政部处罚公告,本文以一份年报作为一个研究样本,共整理出36个欺诈样本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关于控制样本的选择,由于不同行业所具有的不同的经济特性和业绩表现,决定了某一具体行业内同年份、同业绩以及同规模公司具有可比性。因此本文控制样本的选取在理论上依据以下原则:首先,限定对应样本的年份和行业,使其与发生舞弊企业相同。其次,在选取控制样本时,按照行业分类以及排名,找到舞弊样本的主要竞争企业,在竞争企业中选取和舞弊样本上市时间以及舞弊前一年资产最为接近的公司作为控制样本。最后,鉴于数据搜集的困难程度,针对一个舞弊样本相应的选择一个控制样本。

1.3研究变量上市公司财务不景气或者是财务舞弊,往往会反映在具体财务指标上,由于报表自身的勾稽关系,使得单一的指标变化很难被识别,因此必须通过对衡量财务能力的多个比率指标进行分析,以确定哪些指标对公司舞弊具有重要的识别价值。本文选取的指标主要依据实证会计学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的衡量指标,将盈余、资产和现金流量的指标相分离,旨在衡量利润操纵与现金流量操纵的比重关系。表1列示了研究变量。

2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2.1描述性统计分析首先对舞弊样本和控制样本进行分组,并运用SpSS软件对两组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中1代表舞弊公司,2代表非舞弊公司,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a5、a7、B1、B2四个指标的统计结果和预期不一致。从a5均值分析上看,舞弊组远高于非舞弊组,但从其异常的标准差以及均值标准误来看,可能是个别样本财务指标数值过大,使得整个数据集离散程度较大,导致a5均值的增加。B1中舞弊样本均值略大于控制样本,可能由于a7结果所示,所得税较利润总额的增加导致净利润的减少。a4的符号为负,说明舞弊公司在虚增利润和资产的同时,对于资产的虚增程度更严重。同时,由表2发现,虽然a6的检验结果和预测一致,但舞弊组的数据相比较而言明显异常。

2.2正态性检验:独立样本K-S检验本文采取检验正态分布的方法是独立样本K-S检验,用以判断舞弊样本和控制样本各自自身的正态性。其基本的原理是看样本分布与拟合值分布的贴近情况,即拟合优度。在进行K-S检验之前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对数转换,原始数据中部分为负,所以本文采取将所有数据同加10的方法消除所有负数,并且同加10再取对数并不会改变原数据的大小排列。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从检验结果来看,a1、a2、a3、a5、a6、a7、B1、B2、B5、B9的p值均>0.05,服从正态分布。取对数后K-S检验有近一半的变量不服从正态分布。

2.3方差齐性检验:Levene检验样本中的原始数据不具有正态性,所以不能够用F检验和Bartlettχ2检验。SpSS提供了一种更为稳健且不考虑样本分布类型的方差齐性检验方法-Levene检验。论文运用Levene方法检验数据的方差齐性,从Levene检验可看出,在95%的置信区间下a2、a3、a4、B1、B2、B5、B6、B9、B10的p值>0.05,呈方差齐性,仍有近半数的变量不具有方差齐性的特点。所以整体来看,样本数据不符合方差齐性,不能应用某些以方差齐性为前提的检验方法和分析模型。

2.4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模型如下:在进行相关的分析时,选择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其中Kmo是Kaiser-meyer-olkin的适当性量数。Kmo度量值越高,显示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公因子数量越多,研究数据适合用因子分析。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用以检测相关矩阵是否为单位矩阵。若为单位矩阵,原数据不宜用因子分析。一般来讲,显著性水平值越小表明原始变量之间越可能存在有意义的关系。本文检查结果显示:Kmo为0.585,虽然并不十分接近1,但考虑到本文样本量的大小,认为Kmo值较好。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χ2为948.627,自由度为136,伴随概率值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认为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在解释的总方差中,第三总列显示的是因子提取结果,第三总列与第二总列的前六行将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单独列出,这六个特征值由大到小排列,所以第一个公因子的解释程度最显著。转轴后的特征值为3.902、2.791、1.913、1.719、1.674、1.270,解释变异量为22.954%、16.415%、11.255%、10.113%、9.846%、7.473%,累积的解释变异量为22.954%、39.369%、50.625%、60.738%、70.583%、78.056%。转轴后的特征值不同于转轴前的特征值。在旋转成分矩阵中,B3、B7、B8、B10为因素一,a3、a1、a5为因素二,B5、a4为因素三,B6、B9为因素四,B2、B1为因素五,a6为因素六。因子旋转后,所选指标包含了与原来指标78%的信息含量,达到了在保留指标绝大部分信息含量条件下去除多重共线性的目的。可见B3、B7、B8、B10在第一个公因子上有很强的代表性;a3、a1、a5在第二个公因子上有很强的代表性;B5、a4在第三个公因子上有很强的代表性;B6、B9在第四个公因子上有很强的代表性;B2、B1在第五个公因子上有很强的代表性;a2、a6在第六个公因子上有很强的代表性。

2.5Logistic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如下:prob(event)=exp(α+ΣBpXp)/(1+exp(α+ΣBpXp))(2)为防止不同方法所得结果的差异,所以分别利用向前步进(waLD)和向前步进(似然比)两种方法对上述得出的六个因子进行分析,最终得到的结果一致。从模型系数的综合检验可以看出,SpSS将回归分为三步,绝大部分的显著性水平都低于0.05,而且随着模型的逐渐步进,卡方值越来越大,说明模型越来越明显,在第三步终止。最终模型的卡方值为9.575,显著性水平为0.023,说明模型当中的自变量整体检验还是非常显著的。从Hosmer和Lemeshow检验表4中可以看出,经过六次迭代后,卡方值小于临界值,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拟合整体的效果较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表5可以看出,以0.5作为分界点,1为欺诈公司,0为非欺诈公司的前提下,得到的预测与实际数据分类表中,步骤一中34家欺诈公司有11家被误判,34家非欺诈公司有9家被误判,总的准确率为70.6%;步骤二中34家欺诈公司有13家误判,34家非欺诈公司中有12家被误判,总的准确率为63.2%;步骤三中34家欺诈公司有12家被误判34家非欺诈公司中有12家被误判,总的准确率为64.7%,很明显步骤一的准确率要略大于步骤二和步骤三的准确率。最终的模型变量选取步骤三结束结果,主要是考虑统计显著性因素。结合表6和表7来看,最终方程中的变量只有FaC1-1的显著性水平低于0.05,而FaC4-1、FaC6-1显著性并不强,并且表12中显示,移去建模量FaC1-1,所更改的显著性非常小,但移去FaC4-1、FaC6-1,所更改的显著性非常大,从中可以看出FaC1-1在对模型的解释上要明显强于FaC4-1、FaC6-1和常量。分析结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设一、假设二和假设三,上市公司舞弊重点表现为盈余造假,相对透明的经营性现金流量能够更有效的识别公司欺诈。最终会计舞弊预测模型主要包含的数据变量为现金流量指标,最终模型的表达为。

3结论

大数据时代利与弊篇3

关键词:股权激励;公司舞弊;Logistic回归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071-03

引言

西方国家实施股权激励的实践证明,股权激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将经营者的报酬与股东财富联系在一起,通过减少成本来增加股东财富[1];另一方面,股权激励使得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的股价紧密相连,它激发经营者采用虚假报告财务数据等舞弊手段来操纵公司股价,从而最大化自身收益[2]。因此,在肯定股权激励的积极作用时,也不能忽略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近年来,美国上市公司舞弊频频发生,股权激励是否是造成这些舞弊事件出现的元凶之一呢?迄今为止学者们的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推行股权激励计划,经营者股权激励是使经营者为公司的长期利益着想,减少公司舞弊等短期行为还是促使经营者为谋求自身利益而舞弊呢?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有文献对此做专门研究。本文以下将对中国上市公司经营者股权激励与公司舞弊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可为完善中国经营者股权激励机制提供参考。

一、文献回顾

股权激励与各种形式舞弊之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始于最近几年,国外学者从理论上研究股权激励与公司舞弊关系的相对较少。Bar-GillandBebchuk(2003)建立了一个经营者激励模型,研究了经营者虚假报告公司财务状况的原因与后果[2]。eitanGoldmanandSteve(2006)认为,经理同时进行生产性努力与会计舞弊,运用扩展的委托模型研究了经理信息操纵对最优薪酬绩效灵敏度的影响[3]。

国外学者主要从盈余管理、会计报表更正、财务报表造假、披露虚假的公司信息等方面对股权激励的负面效应进行实证研究。DanielBergstresserandthomasphilippon(2006)[4]、akinobuShuto(2007)[5]、YisongS.tian(2003)[6]等的结果说明股权激励确实是造成各种形式舞弊的原因之一。但是,merleericksonetal.(2006)的实证研究结果则得出了与以上研究完全不同的结论。他们的研究结果证明股权激励与公司舞弊完全没有关系[7]。可见国外学者对股权激励与公司舞弊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

二、实证分析

1.研究假设

YisongS.tian(2003)研究发现过多的股权激励导致经营者舞弊[6]。股权激励将经营者的财富与公司的股价联系起来。经营者通过采取激进会计或操纵公司信息等方式舞弊来提高公司的股价,不仅可以直接增加经营者持有股票的价值,还可以减少被解雇的可能。当经营者舞弊的潜在收益大于被发现后的惩罚成本时,经营者就会舞弊。据此,提出假设1:

假设1:股权激励与公司舞弊正相关。

经营者舞弊被发现的概率越大,其舞弊的可能性越小。而董事会是经营者行为的主要监控者之一,董事会的有效性与发现舞弊的概率正相关。Hermalinandweisbach(1998)认为影响董事会有效性的最重要因素是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合一。Uzunetal.(2004)研究发现外部董事比例越大,公司舞弊越少。Jensen(1993)认为,公司董事会的规模越大,有效性越差,并且Ceo更容易控制董事会。据此,提出假设2:

假设2:董事会的特征对公司舞弊有显著的影响。

监事会的职责是对董事、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当董事、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其予以纠正,必要时向股东大会或国家有关主管机关报告。据此,提出假设3:

假设3:监事会的特征对公司舞弊有显著的影响。

2.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2002—2005年证监会公开查处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舞弊公司的名单来源于CSmaR数据库中的违规处理数据库。其中经营者持股数据来源于各上市公司年报,其他所用数据均来源于CSmaR数据库。

同时,为每一家舞弊公司选取一个配对样本,配对样本的选取原则为:(1)行业:与舞弊公司在同一行业。(2)公司规模:期初总资产在舞弊公司期初总资产的±30%以内。(3)上市日期:与舞弊公司上市日期间隔不超过一年。(4)在2002—2005年未受到证监会的查处。最后,剔除未找到适当配对样本及所需数据不能获取的舞弊公司,得到舞弊公司样本105家,配对样本105家,共210个样本。

3.变量描述

本文所采用的变量及其描述(见表1),其中,Bsize、Bmeeting、indep、Chair为代表董事会特征的变量,monitor、mmeeting为代表监事会特征的变量。

4.Logistic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股权激励与公司舞弊之间的关系,分别在不包括控制变量与包括控制变量的情况下进行Logistic回归,回归结果(见表2)。

从上页表2的Logistic回归结果可以看出:(1)股权激励与公司舞弊负相关,但不显著。说明股权激励使经营者成为公司的股东,降低了成本,经营者减少了舞弊行为而更多地关心公司的长期价值。不显著的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上市公司经营者持股比例低,经营者与股价挂钩的那部分薪酬较少,激励强度太小。假设1不成立。(2)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公司舞弊显著正相关。说明两职合一促使了公司舞弊的发生。因为两职合一使得总经理拥有过多权利,更容易达成舞弊决定。(3)董事会的规模与公司舞弊没有关系。这与Uzunetal.(2004)的研究结论一致,与Jensen(1993)的结论相反。(4)年度内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舞弊显著正相关。可能是由于董事长知道公司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多召集会议进行讨论。Vafeas(1999)证明公司在业绩较差时召开会议的次数会增加而且还宣称利润增加。(5)独立董事占董事会规模的比例与公司舞弊正关系,但不显著。说明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不仅没有起到发现并阻止公司舞弊的作用,而且还主动或被动地参与了公司舞弊。原因在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事实上并不“独立”,往往与大股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正确履行其职责;另外,同一人担任多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来参与并处理公司决策事务。(6)监事会的规模与公司舞弊没有关系。(7)年度内监事会开会次数与公司舞弊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监事会的主要任务是代表股东监督决策者与经营者的行为。实证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关系不显著,因为中国上市公司的监事会成员多来源于公司内部职工,本来就受到经营者的管理,他们对于经营者的舞弊行为不敢发表意见,不能真正履行监督职责。

从Logistic回归的结果可知,代表董事会特征的变量中,仅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年度内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舞弊显著正相关,而并非所有代表董事会特征的变量与公司舞弊显著相关;代表监事会特征的变量对公司舞弊没有显著的影响。

结论

本文使用2002—2005年被证监会查处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配对样本分别进行单变量检验与多变量Logistic回归,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舞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舞弊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公司舞弊显著正相关;年度内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舞弊显著正相关;董事会的规模、独立董事占董事会规模的比例对公司舞弊没有显著的影响;监事会的规模与年度内监事会开会次数对公司舞弊没有显著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果证明: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使得经营者关注公司的长期价值,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公司舞弊,但是由于股权激励的强度太小,长期激励作用并不太明显。这与一些西方国家过多的使用股权激励而导致公司舞弊截然不同。因此,当前中国上市公司提高对经营者的股权激励强度是必要而且可行的,但是需要注意股权激励的强度也不宜过大,以尽可能地规避其负面效果。

参考文献:

[1]Jensen,wmeckling.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76,(3):305-360.

[2]Bar-Gillo,LBebchuk.misreportingcorporateperformance[Z].workingpaper,HarvardLawSchool,2003.

[3]eitanGoldman,SteveL,Slezak.anequilibriummodelofincentivecontractsinthepresenceofinformationmanipulation[J].JournalofFinancialandeconomics,2006,(80).

[4]DanielBergstresser,thomasphilippon.Ceoincentivesandearningsmanagement[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6,(80).

[5]akinobuShuto.executivecompensationandearningsmanagement:empiricalevidencefromJapan[J].Journalofinternationalaccountingauditing&taxation,2007,(16):1-26.

大数据时代利与弊篇4

在电子信息时代,实施会计电算化的企业逐渐增多。如何解决会计电算化舞弊的弊端,使得企业会计信息不被盗窃、外流,确保企业财产、信息的安全,就必须重视会计电算化舞弊问题。本文阐述了目前会计电算化舞弊常见的手段,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旨在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帮助,起到预防舞弊行为,为企业创收更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舞弊手段;解决对策

一、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指的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会计务实当中的应用,它具有利用电子计算机取代传统的人工记账,实现了记账、算账以及查账与报账等,会计电算化同传统的手工记账对比,还具有迅速的运算速度、超大的信息存储量、信息的充分共享、便捷的检索查询、易于操作的报表制作以及准确的数据分析等优势。

二、产生会计电算化舞弊产生的原因

(一)会计软件本身存在缺陷

由于市场上流行的会计软件有数百种之多,有些企业更是会使用自身所开始的会计软件,因此导致会计软件的质量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企业所使用的会计软件于安全性、保密性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旦出现舞弊行为,不易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外部人员将可轻易对会计信息数据进行修改、盗窃等,这都为舞弊者提供了舞弊的便利。

(二)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当前,一大部分的企业还没有设置严谨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是企业管理人员有章不循,导致会计电算化无法正常地运转。因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操作人员可以在不被允许的情况下,或者超越权限利用计算机浏览企业计算机中的全部数据文件,甚至是篡改、拷贝以及销毁、修改企业重要的数据,以达到自己非法的目的。

三、会计电算化舞弊及常见舞弊方法

(一)会计电算化舞弊

会计电算化舞弊指的是个别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目的,在企业会计电算化过程当中的舞弊行为。总的来说,会计电算化舞弊指的是个别人员对企业业务数据进行非法改动、偷窃;于经济业务要输进企业计算机前或者输进过程当中,虚构、修改或者删除企业的业务数据,从而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对企业财政软件的应用程序或者文件进行非法改动;对企业报表进行非法修改或者销毁输出等,并把输出的报表送到竞争对手受众等。

(二)会计电算化舞弊常见的方法

1、篡改会计数据并输入计算机

篡改输入是会计电算化最常见也是最为直接简单的舞弊方法,舞弊人员一般是在会计数据录入之前或者是在录入期间对会计数据进行修改、输入计算机中的文件从而达到其舞弊的目的。

2、对原有文件进行篡改

文件篡改指的是利用维护会计电算化程序进行修改或者是直接通过终端完成对文件的修改。在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当中,很多对企业至关重要的原始参数会以数据的形式保留在计算机当中,这些参数是会计电算化计算的基础,一旦发生缺少或者是修改等情况,将无法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3、对原本程序进行篡改

程序的篡改一般是非法对程序进行改动,从而达到其舞弊的目的。但是这种方法要求舞弊人员拥有较高的编程技术,这些技术并非每个员工都掌握的,只是少数的几个程序设计人员或者系统维护人员才能够掌握。

4、盗窃计算机中的会计信息

盗窃数据指的是舞弊人员不按照常规的操作规程或者是在不被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上机操作,利用对计算机中的执行途径进行更改的手段,达到其舞弊的目的。

5、其他舞弊方法

除了上述较为常见的四种舞弊方法外,还有其他一些舞弊方法。比如只是以破坏计算机系统作为个人目的地毁坏计算机设备;还有就是出于个人的非法意图,利用网络远程连接,时刻监督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变化情况以获取自己需要的会计信息数据等。

四、会计电算化舞弊给企业带来的危害

会计电算化舞弊会导致企业重要的资源数据的流失,严重地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会危害企业的生存。除此之外,会计电算化舞弊行为也会对企业的股东、客户造成一定的危害,还有可能造成企业失去市场竞争力或者影响其继续经营。

五、会计电算化舞弊的防范对策

(一)完善会计电算化舞弊犯罪的法律法规建设

由于目前关于会计电算化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会计电算化舞弊犯罪行为的难以控制,所以,有关部分应当重视建立、完善会计电算化舞弊法律法规的建设。

(二)企业应当选择较好的会计电算化软件

企业使用较好的会计电算化软件,能够从源头制止舞弊行为。所以要求企业在使用会计电算化的时候,应当结合企业本身的实际和国家对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相关规定,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会计电算化软件。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注意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权限设置、安全性设置等关键环节。

(三)企业应当加强内部的控制系

企业必须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在购买或者开发阶段进行控制,加强对操作者以及操作动机等的控制。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应当选择能力与责任感兼备的员工,并委以重任,明确其职责;

(四)充分发挥企业审计员的监督作用

充分发挥企业审计员的监督作用应当做到以下三点:(1)对企业审计人员进行再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2)对企业审计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3)企业审计人员自己应当努力提高自身对会计电算化舞弊手段的辨别能力,以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差错、防弊能力。

六、总结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加入wto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会计电算化技术不断得更新发展与完善。但是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特征,尤其需要政府、企业加强对会计电算化舞弊行为的监督、控制与惩处,这样才能够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得到有效的运行,最终确保经济稳健、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婉玲主编:计算机会计与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6,04.

[2]林志军主编:会计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2.

[3]薛祖云主编:会计信息系统[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08.

大数据时代利与弊篇5

会计电算化舞弊的手法与特征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舞弊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篡改输入进行舞弊与犯罪活动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计算机舞弊手法,该方法通过在经济数据录入前或录入期间对数据做手脚来达到个人目的。

2.通过篡改文件进行舞弊与犯罪活动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会计数据存放在数据库文件中,如果数据文件没有加密,就可直接读写数据,对数据库文件进行非法篡改、删除或复制。

3.通过设置舞弊程序或篡改程序进行舞弊与犯罪活动

通过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机舞弊与犯罪,需要有较高的计算机专业技能,隐蔽性很强。

4.通过非法操作进行舞弊与犯罪活动

非法操作是指未经允许的人员非法操作计算机系统或合法的操作人员越权操作系统。

5.通过篡改输出进行舞弊与犯罪活动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通过非法修改、窃取、销毁输出数据或将输出信息传递给企业的竞争对手等手段达到舞弊与犯罪的目的。

会计电算化舞弊产生的原因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舞弊现象出现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

1.会计软件的缺陷

目前市场上有数百种会计软件,有些单位还使用自己开发的软件,各软件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企业使用的软件在安全性与保密性上存在诸多问题,对操作人、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记录,出现问题不便于追究责任。另外,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可以轻易地从外部打开修改。还有一些商业软件为了占领市场,为用户提供修改以前年度账目等功能,这些都为舞弊提供了便利。2.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实施会计电算化,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加以约束,才能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目前,不少单位没有严密的管理制度或有章不循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运转。由于内部控制制度薄弱,操作人员可能超越权限或未经授权的人员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篡改、复制、伪造、销毁重要的数据,以达到个人目的。

会计电算化舞弊的防范与控制

1.加强电算化犯罪法制建设

目前,由于法规的不健全使电算化犯罪的控制很困难。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管理,不能仅靠现有的一些法规,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因为会计电算化犯罪是高科技、新技术下的一种新型犯罪,为此制定专门的法规加以有效控制很有必要。

2.岗位设置与加强岗位管理

手工环境下的岗位牵制原则对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仍然有效。具体而言就是要保证出纳和会计严格分开,经办人员和审核人员严格分开;自行开发专用软件的单位,需要将系统开发人员同操作人员严格分开;还应尽量将操作岗位同系统维护岗位隔离。这是因为系统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作为电算化会计软件的编写者及修改者,有机会了解软件系统运行的内部技术信息。在某种情况下,他们有可能利用掌握的这些知识隐蔽地从事会计舞弊活动甚至进行经济犯罪。

3.严格权限管理

权限管理包括权限分配和用户名/密码管理两方面,前者决定相应用户对会计数据具有哪些操作权,后者则保证了用户和权限的一一对应关系。权限分配能起到互相牵制的作用,用户名/密码管理核心是为用户生成密码以及利用密码来确认不同用户,以保证不会有越权行为。

大数据时代利与弊篇6

上市公司现金舞弊给资金使用、经济收益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现金是确保上市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的重要根本,其真实性直接影响了生产经营活动运作。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存在现金舞弊现象,在其财务中现金舞弊的影响极为恶劣。上市公司现金舞弊现象的存在,使其自身以及其他企业难以正确了解并掌握可运作货币资金的实际情况,容易造成错误经营规划,引发资金链断链,生产经营管理所需资金难以到位,对产生经营管理带来严重的恶性影响。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舞弊现象严重,很多上市公司通过利用现金舞弊对会计信息进行篡改,使得投资者与债权人对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发生误解,不能通过财务报表会计信息对该上市公司实际经营情况进行了解。

一、上市公司现金舞弊问题基础理论

(一)上市公司现金舞弊的概念

上市公司现金舞弊主要是指,上市公司有意识的对相关财务报表中相关货币资金数据信息内容进行忽略或错报,进而误报,使得数据信息使用者难以达到其目的。上市公司现金主要包括有: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以及现金等价物,其中其他货币资金包括,银行汇票、本票、信息证保证金、信息用卡以及外埠存款等。货币资金是维持上市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的重要支撑,上市公司在运营过程中,现金作为使用最广泛的内容在非货币资金形态和货币资金形态之间来回转换状态,并实现企业经营周转,确保企业生产经营运作。我国绝大多数破产的上市公司都主要是跌倒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货币资金供给出现问题,导致上市公司资金链断裂,无法正常生产经营,进而造成企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根据当前上市公司现金舞弊形式的不同,现金舞弊问题绝大多数表现为:高现金余额舞弊、现金流水舞弊、募集资金舞弊以外账外现金舞弊等。根据其不同表现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产生原因及后果,应当根据实际的现金舞弊问题采取不同的、具有针性的对策措施,进而加强对上市公司现金的合理化管理与监督。

(二)上市公司现金舞弊的特点

上市公司现金舞弊在具体生产经营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第一,上市公司现金舞弊较普通的企业更具有多元化且随意性较强的特点。上市公司更易利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漏洞,借题发挥、弄虚作假,进而达到公司不正当目的。当前我国外部监督力度的不足,上市公司现金舞弊极易造成经营连锁反映,更甚者可能影响整个证券市场发展。第二,上市公司现金舞弊较普通企业现金舞弊的影响和危害更强,由于其隐蔽性较强,追踪较为复杂,且主要针对上市公司的现金使用情况,并利用现金实现经济利益的流入。审查现金舞弊则要查出其源头,从根本来判断上市公司经营和现金使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上市公司现金舞弊存在的原因

(一)外部监督视角原因分析

1.证券监督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

当前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和货币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并不够完善和具体,这使得很多企业频繁地出现现金舞弊现象。我国目前对上市公司的监督管理主要由证监会进行,而证监会和交易所赋予的权利、职责方面内容划分并不够明晰,当一些上市公司出现违规现象时,对其的处罚和问责并不够明确。除此之外,针对上市公司现金舞弊行为的处罚缺乏针对性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在处理相关情况时,对上市公司主要采取批评、谴责、警告以及一定金额的罚款,而批评和谴责并不能够让上市公司对现金舞弊现象提高重视进而更正。一些公司在接受批评和谴责后仍然存在侥幸心理,对现金舞弊现象我行我素,这给上市公司监督管理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比如,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发现现某明星电力企业存在隐瞒现金受限和违规担保的现象,证监会对此进行公开批评和谴责,电力企业现金舞弊资金数额高达3亿之多,只进行批评与谴责明显处罚力度不足。从这些方面能够表明,我国证券监督管理体制建设并不够完善,且在诸多地方存在漏洞和不足。

2.职能部门监督管理力度不足

国家财政、审计、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对企业监督管理力度不足,未能真正履行该职能部门职责,且没有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上市公司现金舞弊进行有效监管。由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受到各地方政府保护,各职能部门对上市公司监督检查带来极大困难,所以,上市公司现金舞弊现象未能及时受到控制和纠正。同时,审计检查一家公司需要较多人力和时间,但我国一些地方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严重匮乏,且地方企业众多,这给监督检查带来极大局限。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弱化了我国职能部门监督管理力度。比如,我国财政部2012年对9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审计处罚,这对于上市的众多公司而言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有很多存在现金舞弊现象的公司而未受到处理,彻查范围不够具体化且缺乏针对性。又比如,我国公司在银行存款方面的舞弊也极其严重,最具代表性的St金城,为了能够掩盖公司股东占公司货币资金比例,通过利用银行存款来进行舞弊行为,而其实际资金并未通过银行进行借款,这种现象极其之多。

(二)内部管理视角原因分析

1.公司内部股权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我国当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公司中的第一股东与第二股东之间持股比例明显存在较大差距,两者之间地位在公司中较为悬殊,国有企业控股占有率较高,且具有绝对的控股地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不合理,使得上市公司丧失自主经营管理权,虽然名义是公司资金使用情况、收益情况都表现良好,但被国有公司控制后,其经营管理、资金使用等并不受自身控制,现金支出等都被国有公司所侵占,上市公司逐渐成为一个只有上市资格的空壳,现金舞弊现象非常严重。同时,公司持股之间也同样存在较大差异,第一和第二大股东彼此之间持股比例不均衡,公司经营未实现彼此之间监督与制约,并极易发现现金舞弊现象。比如:东方电子,其第一大股东为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32.24%,而第二大股东为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劳动服务公司,持股比较为2.20%。由此可见,两家公司的持股比例偏差极其严重。另一方面,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实现上市的,国有股占股份总额比例高达六成以上,这种特殊情况的存在,使得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开不合理,且产权主体存在多元化。产权多元化形式的存在大大的削减了机制的作用发挥,极易发生控股股东挪用进而侵占公司资金的现金舞弊现象,故而严重危害上市公司的宏观运营。除此之外,当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国有股采取多重委托制度,而在各级政府部门、国有控股公司产权之中,他们又被视作是国有资产的代表,并履行相应资产所有者的职责和权利。然而,由于自身并非是真正的资金所有者,因此不能真正做到从实现自身利益出发为企业实现长久发展而努力。所以代国有资产行使权利时,未能充分发挥出其重要的监督和管理作用,缺乏必要的推动力,这也是造成上市公司现金舞弊情况存在的主要原因。

2.企业内部控制制定缺乏针对性

合理、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控制和防范上市公司出现现金舞弊现象,但是,我国当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现金舞弊是近年来企业所采取的舞弊行为,企业所制定的货币资金管理条件并未严格根据国家财政部规定制定,致使货币资金舞弊能够避开财政制度管理。一些上市公司在货币资金使用审批方面制定不够规范化,而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数情况中,公司内所有资金的使用审批由董事长或总经理负责,又因大多数公司内部控制倾向于关注员工,而对公司管理阶层的舞弊行为则较为忽视,这也是发生内容控制失效的重在因素之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上市公司董事长、经理作为公司经营决策者和管理者,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并未对其进行相关管理规定,经营决策者利用自身职责权利进行越权限货币资金使用、挪用、占用轻而易举。这给上市公司资金造成了流失;另一方面,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受到公司董事长或经理的管理,所行之事全部由公司管理层说的算,因此,其主要职责和权利都受控于公司管理者,其部门并不具备实际独立能力,对企业财务、货币资金等方面审计和控制并不具备作用。比如,东方电子集团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财务部门、销售部门等相关部门都受控于董事长,集团内部控制制度并未能充分发挥出应具备的作用,各部门之间互连互通进行造假,其行为极其恶劣,影响极其之坏。也正是由于此种现象的存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完成失效,进而使得公司现金舞弊现象难以控制。

三、防范企业现金舞弊现象的治理对策

(一)从外部监督角度防范上市公司现金舞弊

1.建立健全证券监督管理体系

其一,加强上市公司现金舞弊现象,应当根据相关现金舞弊现象,构建合理的、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货币资金使用不规范管理,控制上市公司现金舞弊现象的发生。根据当前我国实际经济形势,对上市公司现金舞弊现象管理应当以证监会为核心,将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组织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各方面灵活交叉运用,形成良性的政府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多元化监督管理主体并存的局面。充分调动并发挥其所具备的市场优势,运用市场化、法律化和规范化方式方法,构建有效的证券监督管理体系。其二,把证监会作为上市公司的主要监督管理部门外,还应当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根本是对上市公司现金舞弊现象进行规范化管理,且在处理、处罚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定一套针对上市公司现金舞弊现象的识别机制,对上市公司现金舞弊行为进行重点监督与审查,对有限的监督管理管资源进行合理的统筹分配,规范上市公司现金使用合理化。其三,制定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信息透明度,实现信息真实性、准确性及有效性等。同时,还应当通过立法形式强制违规上市公司自行披露相关货币资金使用情况。其四,利用法律法规减少上市公司现金舞弊可能性,利用证监会自身优势对上市公司现金舞弊现象进行有效监管,充分发挥其应具备的重要作用,维持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正常运营,实现证券市场交易公开化。对于存在现金舞弊现象的上市公司,应当及时进行批评和通报,并作来暂停交易处理,责令期限进行整改、整治。对于涉及现金舞弊的相关人员应当进行处罚,根据其涉及金额和情况的严重性来进行处罚。证监会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审查小组,专门对上市公司现金舞弊现象进行查处,定期对各上市公司进行抽查,复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信息真实性,对披露的会计信息报表中存在虚假或重大遗漏问题的应当及时进行严厉处罚,情节严重者则责令其退出股票市场。

2.加大职能部门监督管理力度

加强各级财政、审计、税务、银行等相关职能部门权利和监督管理力度,尤其重视上市公司货币资金的使用情况。赋予各职能部门监督管理方面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划分其具体职能和权利。国有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财务部门可以对其执行预算、税收、国有资本金基础管理等政策法律,对公司财务收支、会计信息数据、国有资本金管理等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审查公司有关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与经济相关事项、资料,审查公司名下现金、实物、有价证券等,扩大职能部门监督规范和事项。各级财政机关部门有权在其法定权限范围内对上市公司存在的货币资金使用存在问题的做出暂停经营、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的罚款决定。对于公司责任人可以做出吊销会计人员会计从业资格证,对构成犯罪的相关人员可以移送至司法机关进行追责。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所的监督管理,抽查审计所对上市公司作出的相关审计报表,并对外公布存在失职行为的会计师事务,进而增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责任感。在对财务收支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时,如果发现上市公司在使用现金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应当予以及时披露和纠正。

(二)从内部管理角度防范上市公司现金舞弊

1.加强监事会、董事会监管作用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主要采用股东大会来选举产生董事会成员,并由公司董事会共同监管、聘请经理层来开展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活动。同时,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公司经营活动监督管理的相应监事会,优化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治理结构。股东大会是管理和决策上市公司经营发展的重要机关,董事会、监事会则分别负责公司重大事项决策和对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管理情况进行监督。这种治理模式更有助于加强上市公司现金使用等方面管理,避免现金舞弊现象的发生。上市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均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两者在法律地位和作用上是平等的。上市公司董事会主要是针对股东会,而不必对监事会负责,监事会在公司决策中只有监督权。监事会主要负责公司财务管理、资金使用等,监督公司董事、经理的违法行为。加强监事会、董事会监督管理作用,提高对现金舞弊现象的监管,有效防范挪用、占用公司资金现象发生。

大数据时代利与弊篇7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造假;内部控制;防治措施

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感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相继问世及其在会计信息处理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加快了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效益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它拓宽了会计的研究领域、深化了会计理论探索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为会计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提供了便利的方法。但是随着会计电算化事业的长足发展,在中外企业、上市公司实行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会计系统客观存在的安全缺陷进行的违纪、违法和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信息化条件下财务造假与舞弊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那么,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和主要作法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是指某些人员为了达到个人或小团体的目的,在使用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时,利用业务便利或者不按操作规程或未经允许上机操作,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破坏、恶意修改、偷窃等故意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作法主要包括:非法篡改业务数据,在经济业务数据输入计算机之前或输入过程中,通过虚构、修改、删除会计数据等手段来达到舞弊目的;非法篡改财务软件应用程序或数据文件;非法修改、截留、销毁输出的财务报表;其他非法手段,如冒名顶替、盗取密码或利用网络黑客程序非法进入、拍照、拷贝、仿造或利用终端窃取会计信息等。

二、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舞弊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财务软件自身并不完善,存在着一定的技术缺陷

由于各单位所使用的财务软件开发方式不同,种类繁多,给会计信息化的舞弊行为创造了便利条件。就通用商品化会计软件而言,目前市场上就有数百种之多,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功能结构和用法各不相同,其内容设计和售后服务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网上交易、网上会计还存在一些漏洞,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外泄或财务系统遭到攻击。有些单位自行开发或委托开发的财务软件在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上更是存在很多不足和隐患,如:系统源程序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容易被修改和盗用;财务软件系统功能不全,很多都缺乏完整的操作日志,权限混乱、责任不清等。

(二)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一是单位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很多单位领导也知道会计工作信息化的优越性和必然性,但是对具体的信息化过程不甚了解,对会计信息化给单位财务工作带来的新方式、新问题认识不足,甚至有些领导认为,会计信息化也是换汤不换药,不加改革,还用以往的财务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结果使财务工作一团混乱,漏洞频出。二是缺乏有效地系统操作管理制度和系统维护管理制度。财会部门不能做到专机专用,财务人员不能正确操作计算机,造成系统内部数据的破坏或丢失,影响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三是财务人员岗位分工不清,没有严格的授权制度。实行信息化后,一些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式均被计算机和程序所替代,应该及时调整,按照软件的要求和单位需要,重新设置会计人员的岗位和权限,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否则就会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由于内部控制制度薄弱,操作人员可能超越权限或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篡改、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以达到舞弊目的。如总账和明细账都由计算机根据审核后的会计凭证自动登记和归集,取消了手工条件下两者的核对工作等等。而不少单位没有及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此加以约束。四是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档案管理有其特殊方式,应该建立完善地管理制度,采取新的保密措施。常见的会计信息备份不及时,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不能及时归档,或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或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信息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等,都可能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

(三)财务人员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欠缺

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到今天,会计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大多以网络形式进行,这要求财务人员既要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技术。而目前一般会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认识不足,对财务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对违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都为舞弊提供了便利。

(四)内部审计监管不力

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疏忽大意或对系统了解不透,不能及时发现软件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使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隐患不能及时解决。尤其是上市公司或集团公司,由于组织庞大、系统繁杂、会计信息来往频繁,更容易出现舞弊现象。主要体现在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工作本身不是太了解,对计算机系统的运行不熟悉,或对远程审计等手段陌生,因此对出现的问题无法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五)财政、税务机关等业务主管部门监管不力

目前看来,一些业务主管部门对会计信息化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以税务机关为例,只是利用现代化手段部分地实现了网上或远程报税,却没有启动远程监管或远程稽查,对网上交易、电子商务和网络会计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对一些单位的舞弊行为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和警告。

三、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舞弊的防治措施

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中广泛应用,给组织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利用eRp系统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舞弊现象必然会有所增加,甚至花样翻新。虽然这些舞弊手段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有较高的智能化,但是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就可以起到提前预防和控制的作用。

(一)选择适合自己单位特点的财务软件

在购买财务软件或管理软件时,结合本单位自身的特点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尽量购买市场上开发比较成熟的通用商品化软件。购买后,应先进行一段时间的不间断试用,尤其注意整个系统的权限设置、初始化设置、安全性和保密性等关键因素,进行系统完善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与商家联系解决。

大数据时代利与弊篇8

【关键词】财务舞弊,舞弊审计失败,舞弊审计方法

一、背景介绍

财务舞弊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尽管各国监管机构多次出台各种政策法规,然而,财务舞弊现象仍屡禁不止。从我国来看,自1993年的中国第一例上市公司――原野股份欺诈案到轰动一时的琼民源案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件及审计失败案例频频发生,上市公司的舞弊行为严重打击了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信任。随着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对传统财务舞弊进行遏制的同时,又催生了许多新的舞弊手段,这使得对舞弊审计方法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二、企业财务舞弊特征

财务舞弊是指行为人为了获取不正当经济利益或者非经济利益,而故意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规章规范,并且实施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故意行为,最终直接或间接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利益驱动人们守法经营,取得合法的利益,也会促使一些人铤而走险,利用虚假的会计信息,攫取非法的利益。

(一)利用会计政策、会计方法变更舞弊。由于部分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具有灵活性。一些企业便将其变成利润操纵的手段和借口。随意变更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都是常见的舞弊手法。这不仅影响到企业当期会计利润,对企业未来的收益也会造成极大影响。

(二)利用关联方交易舞弊。关联方交易舞弊是指管理当局利用关联方交易掩饰亏损,虚构利润,并且未在报表及附注中按规定做恰当、充分的披露,由此生成的信息将会对报表使用者产生极大误导的一种舞弊方法。由于关联方可以在管理层的力量下促成交易,在确定价格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弹性,从而有可能使交易的价格、方式等在非竞争的条件下出现不公正情况,形成对投资者,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的侵犯。

(三)虚构经济业务舞弊。虚构经济业务舞弊是指用以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经济交易是伪造、虚假的,导致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数据和披露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甚至严重背离和弯曲。主要包括虚构交易,虚增销售收入、其他收益等。虚构销售业务是性质最为严重也最难以审查的舞弊方法之一。如以银广夏为代表的企业为了虚构销售业务往往从原始的销售合同开始就全套造假;黎明股份通过与关联企业或非关联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的形式,虚构购销业务,在回避增值税的情况下虚增收入和利润。

三、舞弊审计失败原因

从目前审计案例来看,财务舞弊审计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注册会计师这个角度来看,其舞弊审计执行方法上存在不足。

(一)对客户的业务经营状况了解不深。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客户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以鉴证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否进行了公允反映。如果注册会计师对客户所处的经营环境没能掌握、对其所处产业结构认识不够、对客户的产品、制造过程及制造设备了解不够、对管理层的陈述及声明给予过分的信赖等,都有可能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从而导致审计失败。

(二)注册会计师在舞弊审计中未能依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能够发表正确的审计意见的基础是必须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但很多注册会计师由于受审计范围的限制,未充分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未认真履行三级复核制度、未取得高质量的审计证据等,从而导致审计失败。

(三)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判断企业是否具有生存能力和合理的经营计划的能力。注册会计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知识,也要掌握管理知识、行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等。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事务所从业人员缺乏经济、法律等多元化的专业背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些会计师事务所在没有高超的审计专业水平及舞弊侦查能力,尤其是没有行业审计专长的情况下,承接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的业务,从而导致审计失败。

四、舞弊审计方法透视

(一)深入了解被审单位的经营状况。深入了解被审单位的经营状况能够使注册会计师洞察管理层的心思,从宏观层面把握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客户的经营状况,注册会计师既要了解客户自身的经营管理情况、也要了解整个行业的运行状况。一般来说,财务舞弊总是会显示出比当前行业状况更好,或比公司自身历史水平更好的业绩。因此,只有对客户整体经营情况有深入了解后,审计人员才有可能发现其潜在的舞弊动机,从而把握审计重点。

(二)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舞弊的存在与发生,很大程度上说明被审计单位组织管理上存在漏洞,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分析评价时,可以利用现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CoSo内部制框架》来审查和评估被审单位内控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确定在内部控制薄弱的领域扩展审计程序,制定实质性审计方案。

(三)加大现场调研工作。现场审计环节,为节约审计时间,很多审计人员经常忽视现场调研工作,使审计工作流于形式。但报表上的数字并不能完全代表全面、客观、真实的企业信息。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加大现场的调研工作的力度,特别应当加大执行存货、固定资产的监盘力度,巧妙使用询问程序,从而对企业经营情况有更直观、深刻的认识。

(四)加强分析性复核力度。分析性复核的内涵在于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财务比率或趋势进行的分析,以发现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并以此确定审计重点。当审计进入以风险导向为基础的审计阶段,分析性复核成了最主要的审计方法和程序之一。一套完善的分析性复核体系不仅包括对企业财务数据的会计分析、财务分析,还包括对非财务信息的高效利用。在现代审计中,分析性复核将以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凯生.财务报告舞弊问题及审计对策[J].财会通讯,2010,(7)

大数据时代利与弊篇9

[关键词]考试;评价;舞弊

[中图分类号]G42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04X(2012)12-004-04

中国是一个考试大国。考试(特别是大规模选拔性考试)担负着为国选材的重任,涉及范围广,社会关注程度高。它直接关系到人才质量,间接关系到社会风气和国计民生,维系着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考试舞弊(特别是有组织的团伙舞弊)动摇了公平、公正这一考试赖以生存的基石,破坏了人才的选拔和测量标准,败坏了社会风气,从更高的程度上讲是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威胁国家安全。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同考试舞弊作斗争,有效地防治考试舞弊。

一、产生考试舞弊的原因

在我国,考试是社会育人、量人、选人的重要机制,也是社会机会和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任何一种考试,特别是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其结果都是分配某种社会机会或资源的根据,而这种社会机会或资源又常常是进一步获得社会机会或资源的根据,是影响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因素。考试与考生切身利益有着极大关联,考试结果关系到考生能否获得某种社会机会或资源,进而影响其社会分层。而舞弊则可以为考生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提供机会,这正是考生作弊的原动力。

当前的社会正处于经济转轨和价值转型期,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念都处于紊乱状态,人们的道德选择出现多样化,新旧道德观念相互交替、相互冲突,道德文化和道德规范出现了结构性失调,社会秩序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整个社会弥漫着浮躁、功利性的浓厚氛围,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注重当前功利而忽视长远发展,已成为普遍的社会心态。急功近利的社会浮躁心理和不劳而获的社会投机心理使生活在这种社会氛围中的考生容易产生投机侥幸心理,折射到考试中便是作弊现象的泛滥。这是产生考试舞弊的社会原因。

现有考试制度存在诸多的局限性,是产生考试舞弊的直接原因:

首先,考试方式过于单一,主要是纸笔考试,为考试舞弊提供了可能。现有的考试项目,大多数在考试内容上主要考查考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状况,而忽视了对考生德育、体育、美育等状况的全面考查;主要考查考生的智商,而忽视了情商的考查。如此,不仅考试结果不够全面,纸笔考试的方式也为考生作弊提供了机会。

其次,考试次数过于简化,主要是一次考试,增加了考试舞弊的可行性。现有的考试项目,大多数是一考定终身。考生只要在一次考试中舞弊成功,就能够顺利过关,获取相当的利益,这会大大增加考生作弊的动力。例如,考生只要通过了高考,就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就有机会进入上层社会,而不读大学的人这种机会就会少很多,两者差别悬殊。

再次,考试舞弊的处罚力度过轻,难以起到惩前毖后、警示他人的作用。2004年5月20日,高考前夕,教育部颁布了《国家考试违纪处理办法》,规定只要认定一科考试作弊,所有科目成绩全部作废。这样的处罚力度与以前相比是重了很多,但仍然相对较轻。考生作弊被发现后只是取消了当年的考试成绩,惩罚的威慑力不大,考生作弊成本不高,与作弊成功的诱惑相比,作弊失败的惩罚则显得不痛不痒。现有的规章制度对考试舞弊的惩罚力度不够,很难有效减少考试舞弊行为。

最后,考试代替评价,成为考核人才的唯一途径,是产生考试舞弊的最根本原因。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评价人才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一系列的多方面多角度的程序和活动,既有形成性的评价,也有终结性评价;既有关于智商的评价,也有关于情商的评价。而考试要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指定的方式和要求解答试题,形成量化的测评数据,主要是一种关于智商的终结性评价。可见,考试是评价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评价需要考试,但考试不能代替整个评价。当前在考试与评价关系上存在着认识不清,相互混淆的问题,不能区分考试和评价的不同功能和不同方法,主要倾向是用考试代替评价,把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乃至唯一的评价指标,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和考生的唯一标准,造成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评价结果被简单、机械使用,评价体系既不科学也不全面。如此一来,考试的作用被无限夸大,人们往往寄希望于考试能够解决人才评价中的所有问题,而考试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难以承担如此重任。人们对考试发挥评价功能的期待的无限性与考试本身评价作用的有限性之间产生了矛盾,时常发出不和谐的音符,这正是产生考试舞弊的最根本原因。

此外,考试舞弊还受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竞争氛围和考试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防治考试舞弊的对策

(一)从考试过渡到评价,用评价的观念和方式改造考试,给考试减负,在全社会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全面、健康的评价体系,是防治考试舞弊的根本途径。

考试是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足以承担起整个评价体系的功能。我们要把考试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用评价的观念和方式改造我们的考试,使其在评价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与发展,强调对人才实行全方位和多角度考核。从考试过渡到评价,也要求考试作出相应的改革和变化:

一是在考试内容方面,要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二是在考试方式方面,要提倡给予考生多次的考试机会,综合应用多种考试方法,改变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

三是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坚决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标准的做法,考试成绩只是评价考生的一项指标,还要考虑考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参考其他评价结果(如学校推荐性评语、考生特长、考生公民档案等),将终结性考试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总之,在从考试过渡到评价的过程中,考试作为评价人才的一种方式,需要和其他的评价方式如考生实践活动、公民档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评价和判断考生学习和发展的状况,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我们还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提倡分类、分项考试,给予学生多次考试的机会;在考试内容上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考查,注重全过程监督与测评。

从考试过渡到评价,会大大削弱考试在评价人才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大大减少考试与考生利益的关联,从而达到为考试减负的目的,这将从根本上削弱考生作弊的原动力。试想一下,如果一名考生,费尽心思,冒着风险,作弊成功,但是,还是不能获得他希望得到的利益,他还会作弊吗?另外,由于整个评价过程考核方式多,参与面广,环节多,时间也比较漫长,考生作弊的成本会大大增加,作弊成功的难度也会大大增加,考试作弊的现象将会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消失。

我们试以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体系为例来说明从考试过渡到评价能有效防治考试舞弊。现有的高校普遍实行“严进宽出”的评价体系,考生只要通过高考,一般都能顺利毕业。这种评价体系过分注重“高考”这一入口关,而忽略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全过程监督和控制,这应该是刺激高考舞弊发生的重要原因。现行的“严进宽出”的评价方式,无异于向所有的考生发送这样一个清晰的信息:只要能够通过高考,毕业就没有问题,这无疑会大大刺激舞弊者的信心。对他们而言,舞弊的成本大大降低,只要一次舞弊成功,就会万事大吉。正因为此,尽管高考考试管理日益加强,对考试舞弊的惩罚也有所加重,但作弊者还是前仆后继,络绎不绝。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高校改变评价体系,实行综合评价,在入口上,改变唯高考分数决定录取的做法,既要看学生的高考成绩,也要看平时学业成绩,还要看学生的道德档案;在出口上,整个大学期间,学生需要接受并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评价,既有智力考试,也有情商考查,还有毕业论文评价等,不合格的学生将会被淘汰出局,即使是真正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也必须全心全意地付出时间和精力,才能顺利毕业。在这种评价体系下,舞弊者几乎是“无所遁形”,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混文凭”,只能“无功而返”。这将会大大削弱考生作弊的可能性。

其他考试也是如此,比如职业资格考试,不仅要看考生在入口考试中的成绩,还要看考生在实际职业工作实践中的表现和业绩。即使是考生通过了考试,获得了某种职业资格,如果在随后的工作中不能胜任,有关部门可以随时取消其任职资格。这样也会大大减少考试舞弊的发生。

在给考试减负的同时,我们还要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使考试形式趋向于多样化,给考生以多种选择的机会,从而达到减少考试舞弊行为的目的。比如,高考等选拔性考试可以把考试成绩同中学期间平时成绩和考生综合表现结合起来作为高校录取的依据;自学考试等水平性考试可以尝试实行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结合,平时考试与统考相结合;医师考试等职业资格考试可以实行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实践操作为主;学校考试可以将写论文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理工科考试可以考虑在试卷后面附一页与考试内容相关的答题公式;文科考试可以考虑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等等。考试形式的适当变化也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减少舞弊现象的发生。

(二)积极建立公民档案,争取早日在全社会建立健全诚信体制,为考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考试舞弊的实质是“诚信问题”,也就是考生用欺诈的手段谋取不符合自己实际学习水平的较好的考试成绩。考生不讲诚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存在的社会渊源。我们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以诚信教育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广大考生充分认识到,诚信是做人之根本,是维系社会基本秩序的基础,做人要讲诚信。建议国家为每个公民建立公民档案,该档案应与公民升学、升职、贷款、公派留学、评先等挂钩,公民不讲诚信的行为,将被记载下来,并影响其一生,真正在社会上形成不讲诚信者寸步难行的氛围。我们要通过建立公民档案,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讲诚信光荣,弄虚作假可耻的文化氛围,弘扬正气,打击歪风,使每个公民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精神和道德境界,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为诚信应考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同时,我们要在社会上营造健康积极、有理有序的竞争氛围。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片面、过分强调竞争的社会心态是作弊行为的始作俑者,也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随着社会的多样化发展,价值观念也出现了多元化演变,成才不只一条路,成功更不是只有一种模式。我们要提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出状元”的想法,要反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死我活”的观念,多讲合作,少讲竞争;多谈团体,少谈个人。从小培养公民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进一步化解考试舞弊的思想源泉。

(三)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制体系,加大惩罚力度,让考生懂得作弊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使其不敢作弊。

一是要加快制定《考试法》,使惩罚考试舞弊做到有法可依;二是要采用严刑重典对作弊(特别是有组织的团伙作弊)重拳出击,以儆效尤。考试舞弊是对社会公平、公正秩序的公然挑战,是对大多数公民合法权益的公然侵犯,理应给予严厉制裁。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对科举考试中作弊考生的处罚都相当严厉,考生在殿试时作弊,会被视为犯了“欺君之罪”,不仅自己会掉脑袋而且会株连九族。发达国家对考试舞弊的制裁力度也很大。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美国执法部门曾在国内13个州以及首都华盛顿逮捕了58名在托福考试中作弊的外国留学生,其司法部官员认为,在托福考试中作弊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所有被逮捕的学生都面临阴谋欺诈的指控,如果指控成立,将面临最高5年监禁和25万美元罚款的处罚。相对而言,我国对考试舞弊的处罚力度不够,不足以震慑舞弊者,因此,要加大对考试舞弊的惩罚力度,可以考虑将重大考试舞弊行为定性为犯罪,纳入刑罚体系,对其他考试舞弊行为也要从严从重处理。

(四)要健全考试机构,加强考试管理。我们要加强和完善考试命题、考务管理、考场监考、考试巡视、舞弊投诉及处理等诸多考试环节的管理,还要运用高科技手段,更新、提高反作弊技术,确保考试舞弊不能成功。

[参考文献]

[1]戴家干.历史的抉择与时代的任务[J].中国考试,2007,(8).

[2]江畅.教育考试公正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3]邓道玉.论考试舞弊防范对策研究[J].中国考试,2004,(6).

[4]裴云.高考舞弊及其所预示的危机[J].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研究),2006,(12).

大数据时代利与弊篇10

关键词:企业伦理;财务信息质量;控制体系

一、研究意义

企业伦理是以企业为行为主体,以企业经营管理的伦理理念为核心,企业在处理内、外部各种关系中的伦理准则、道德规范及道德实践的总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伦理受到了国际管理学术界的关注。到20世纪80年代末,几乎所有的西方管理学教科书都辟专章讨论“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或管理伦理)”。R.爱德华,弗里曼(R.edward.Freeman)和小丹尼尔.R.吉尔伯特(paniel.R.Gilbert,Jr)的《公司战略与企业伦理》(1988年)与肯尼斯.布兰查德(KennethBlanchard)和诺曼.V.皮尔(normanV.peale)的《道德管理的力量》(1988年)就是其中的典范。截止到1993年,美国90%以上的商学院开设了企业伦理学方面的课程。同时,企业伦理学相关课程在欧洲的许多大学也相继开设。而在我国,关于企业伦理相关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其中代表作有温克勤、任建雄、李正中的《管理伦理学》(1988年)、张文贤、朱永生、张格的《管理伦理学》(1995年)、苏勇的《管理伦理学》(1998年)、周祖城的《管理与伦理》(2000年)。直到1999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把企业伦理列为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生8门主要专业课之一。

在实践中,许多企业把伦理融入到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幸福》(Fortune)杂志排名前500家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有成文的伦理守则,用来规范员工的行为;美国约有3/5、欧洲约有一半的大企业设有专门的企业伦理机构,负责企业日常伦理工作。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活动在经济领域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影响也愈来愈大。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企业逐渐认识到企业伦理的价值作用。例如。1997年5月,合肥荣事达集团在北京公布了《荣事达企业竞争自律宣言》,倡导相互尊重、平等竞争、诚信至上、文明经营、以义生利、以德兴企,提出了“和商”理念。但是,总体来说,企业伦理的价值作用未受到足够重视,企业的伦理建设也存在严重问题。例如,上海复旦大学对中国东部59家公司进行伦理状况调查表明。我国企业伦理缺失问题严重,人们对企业界的道德现状高度不满。

财务信息质量是指反映向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相关性。梁喜书(2005)认为,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伦理状况处于较低水平,信息披露舞弊、非公允关联交易等层出不穷,必须加强我国上市公司的企业伦理建设。由此可见,一个公司的企业伦理状况影响该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我国部分学者进行了公司财务信息质量方面的研究。刘立国、杜莹(2003)实证研究表明,法人股比例、执行董事比例、内部人控制、监事会的规模与财务舞弊的可能性正相关,流通股比例则与之负相关。杜兴强、温日光(2007)研究发现,公司股权集中度越高、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越高、独立董事越多、监事会会议开得越多,其会计信息质量越好;领取报酬的董事越多、董事会会议开得越多却会导致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变差。王跃堂、朱林、陈世敏(2008)研究结果证实,股权缺乏制衡对财务信息质量有负面影响,董事会独立性在股权缺乏制衡的环境中能提高财务信息的有用性。王斌、梁欣欣(2008)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财务收益能力、资产规模等因素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以上文献着重从公司治理、财务状况等角度对公司财务信息质量进行了分析。目前,只有极少学者从企业伦理角度去研究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

针对当前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缺陷,笔者分析了企业伦理与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冲突,揭示引起企业伦理与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冲突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关措施,以期构建一个基于企业伦理观念的公司财务信息质量控制体系。

二、企业伦理与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冲突

随着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作为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企业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企业主导社会发展的趋势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也更为明显。但是,绝大多数企业管理者们关注的是经济而不是伦理。强调的是财务目标而不是社会责任的、员工导向的目标。企业伦理与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冲突日益明显。本文从管理层财产舞弊、信息披露舞弊、内幕交易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深层次分析。

(一)管理层财产舞弊

管理层财产舞弊主要是指上市公司的管理层采用貌似合理手段或直接以不合理手段来达到大股东或其他关联方侵占上市公司财产的行为。大股东或其他关联方长期违规侵占上市公司财产来获得某些利益。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上市公司的中小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近些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治理力度加大,深沪两市有些上市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对侵占上市公司财产的大股东或其他关联方给予处罚。

由表1可以看出,在2002年-2007年的六年内。因管理层财产舞弊而被公开处罚的上市公司数量为83家。根据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公开处罚公告的数据整理可以发现,管理层进行财产舞弊的手段主要为:上市公司替大股东或其他关联方偿还债务、以上市公司名义借款、上市公司银行存款直接被划走、非经营性资金往来等。其中在2004年、2005年、2006年三年内就有62家公司舞弊,所占比例分别为21.69%、31.33%、21.69%,合计为74.71%,仅这三年被发现的舞弊公司数量就如此之多。由表2可以看出。从2002年到2005年,舞弊公司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到2005年达到最多26家。占总舞弊公司的31.33%;从2005年到2007年,舞弊公司数量呈下降趋势,下降速度很快,这或许是由于证监市场规范力度加大,管理层财产舞弊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舞弊公司数量呈现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趋势。

企业追求利润是由企业性质和市场特点决定的,其本身并没有违反伦理道德的要求。企业伦理道德要求企业追求利润所采取的手段应是符合伦理道德的,企业管理当局应尽职尽责、大公无私,不能采用非法手段使大股东或其他关联方非法侵占上市公司财产以获取非法利益。但是,以上企业置企业伦理道德不顾,企业管理当局,违背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采用非法手段使大股东或其他关联方非法侵占上市公司财产获取非法利益。管理层财产舞弊行为不仅伤害了上市公司、中小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还严重腐蚀了证券市场的道德基础。

(二)信息披露舞弊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信息以公开报告的形式提供给投资者。它是上市公司内部管理者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方式。也是市场监管者加强市场监管、提高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手段。近些年来。一些上市公司通过未及时披露公司重大事项或定期报告、预测结果不准确或不及时、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等信息披露舞弊手段,达到侵吞公司财产、内幕交易、新股上市融资、配股和增发政策、避免特别处理和退市处理等目的,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严重失实。从而给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带来巨大损失,整个证券市场面临着巨大的信任危机。

由表3可以看出,2001年-2007年。竟有251家上市公司进行了信息披露舞弊,数量极大,涉及范围极广。其中制造业公司舞弊最多,数量为145家,占所列舞弊公司总数的57.77%。在制造业中。石油、化学、塑胶、塑料与机械、设备、仪表舞弊公司总数就达到66家。占制造业舞弊公司的45.52%。信息披露舞弊行业前五名分别是制造业、信息技术业、综合类、批发和零售贸易、农林牧渔业,舞弊公司总数为210家,占比例为83.67%。仅这五个行业的舞弊公司就占了80%之多。再加上没有被发现的舞弊公司,可见舞弊公司数量之多。

企业伦理道德要求企业诚信经营。对外报告的财务信息要具有真实性、完整性、相关性,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经济运行状况,不损害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但是,以上这些企业置企业伦理道德不顾,违背诚信经营原则,对外报告不真实、不客观且具有误导性、欺诈性的财务信息,以牺牲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追求公司利润。这些公司的舞弊行为给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证券市场的信任危机。

(三)内幕交易

内幕交易是指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证券交易的行为。我国2006年1月1日实施的新《公司法》规定,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向公司申报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及其变动情况,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总数的25%。新的规定更有利于内部人进行操作从而获得不正当利益,本文以表4的数据分析内部人利用内部信息进行内幕交易的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内部人基本都是高层管理人员,有的甚至是一人身兼两职;内部人交易是集体且同方向交易而不是个人或不同方向交易;身兼董事长或总经理职务的,交易数量最大。例如黑牡丹(600510),周顺生、梅基清、戈亚芳、张国兴共卖出165万股,占所列人员总卖出股票的83.34%;泰豪科技(600590),邹映明、毛勇、洪小华、邵建生、孔祥川、黄代放共买入460800股,占所列人员总买入股票的73.33%。从表5可以看出。所列案例公司中的内部人股票交易与财务信息公告联系密切,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在内部人卖出股票之前好消息数量大于坏消息数量,之后坏消息数量大于好消息数量;在内部人买入股票之前坏消息数量大于好消息数量,之后好消息数量大于坏消息数量。例如,黑牡丹(600510)。卖出之前公布了1个坏消息、2个好消息,之后共了5个坏消息。没有好消息公布;泰豪科技(600590),买入之前好消息公布了1个而坏消息高达6个,之后公布了4个好消息,3个坏消息。我们不禁怀疑,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难道都是炒股高手,为什么卖出或买入股票的时间把握得如此准确。为什么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是集体且同方向交易而不是个人或不同方向交易?从表4、表5可以看出。内部人利用自己职务之便,掌握着内部信息。并利用这些内部信息进行内幕交易以谋取个人利益。

企业伦理道德要求每个人要通过合法手段追求正当利益。要靠个人努力工作和业绩获取公司报酬,不能利用职务之便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但是,这些内部人人为地调整对外报告财务信息的时间,报告具有欺诈性、误导性的财务信息,从而利用职务之便、内幕信息投机股票的非法手段追求私人利益,而不是靠个人真正努力工作和业绩获取报酬。这些内部人违背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进行损人利己的内幕交易,这不仅降低了上市公司的价值、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信心和证券市场的发展。

三、引起企业伦理与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冲突的成因

引起企业伦理与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冲突的成因很多,本文主要从公司治理、外部监督、管理教育三个方面加以剖析。

(一)公司治理方面

1、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由于改制上市的时间比较短,公司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依然比较严重,再加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不完善,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占统治地位,“一股独大现象”非常严重。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下半年,深沪两市,流通股比例超过50%的上市公司只有185家,第一大股东控股比例没有超过25%的只有219家。控股股东完全控制了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具有绝对决定权。因此公司有关伦理行为或经营活动的决策权就落到控股股东的手中。企业伦理水平的高低不再取决于公司整体的伦理道德水平的高低,而取决于公司控股股东的伦理道德水平的高低。控股股东可以依据自身利益而不是上市公司利益进行经济活动决策,控股股东将出于自身目的报告财务信息,产生强烈的财务舞弊动机,加大了对中小股东的侵害。

2、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由于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高度集中,许多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被大股东操纵或控制,没有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成为董事会的主要成员,董事会与管理层高度重合,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并没有完全分离,董事会失去了对公司经营管理层应有的监督控制作用;“独立董事制度”本应可以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但是独立董事大多是一些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他们并不参加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信息不对称非常严重。也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由此可见,众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公司内部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公司经营活动被大股东控制,大股东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经营活动,必然导致大股东操纵利润。侵害中小股东的合法利益,对外提供的财务信息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公司状况。

(二)外部监督方面

1、法律监督不力。近些年来,我国在规范上市公司经营行为、健全会计核算、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

绩,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完善,法律建设相对滞后。我国有关主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舞弊的处罚明显不够,根据中国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相关处罚公告数据,对董事、监事、管理者等的处罚较轻,这点处罚远远小于舞弊所取得的收益。同时,公司舞弊给公司利益相关者造成很大损失,而受害者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时并没有相关的法律可依,司法救济不到位、不完善。

2、行政监督不到位。我国目前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的部门主要有财政、审计、证监会等,其中,财政部门按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审计部门是对涉及国有资产的上市公司进行监督;证监会主要负责新上市公司的资格审查和日常上市公司的管理。这些部门有各自的监督范围,相互独立、分离。并没有相互统一、相互促进,致使行政监督不到位。

(三)管理教育方面

目前,我国管理者伦理道德意识严重缺失,管理者对企业伦理道德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二者的关系产生了错误的认识:管理者们认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是一种经济行为,能够创造价值、利润;企业伦理道德只是一种道德约束。一种非经济行为,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没有任何价值,企业伦理道德并不能使企业产生额外利润,并不能使企业更好地生存、发展。为什么我国管理者的伦理道德意识缺失如此严重,企业伦理管理教育缺失是其最根本的原因。在西方,20世纪80年代企业界、管理学界就开始重视企业的伦理问题,到1993年,美国90%以上的商学院都开设了企业伦理方面的课程,从而使大学生在未走出校门前就接受了企业伦理与管理方面的教育,而在我国直到1999年才有这方面的教育。

四、基于企业伦理观念的公司财务信息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若干建议

针对企业伦理与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冲突及成因。笔者认为,良好的企业伦理道德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发展的保障,甚至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先进的、基于企业伦理观念的公司财务信息质量控制体系。

(一)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经过精心培育逐渐形成的。为整个员工群体所认同的对道德观念的判断和看法,它是企业员工群体人格的外化,是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所在。企业伦理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企业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内部管理公正、公平,外部经营守法、诚信,与社会、自然环境保持和谐。企业当前最根本也是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树立诚信意识。诚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能够在未来给企业带来收益。企业诚信度可以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占领市场份额、打败竞争对手的决定因素。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市场竞争越激烈。越需要企业在职业道德上守信,越要重视对外提供真实、客观的财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经济运行状况,使信息使用者据此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二)制订现实的企业目标和伦理守则

企业的各层管理者都应当依照实际情况来制订经营目标和战略,如果目标、战略制订得过高,各部门就不能完成任务,公司总体目标、战略也不能完成。管理者就会对财务信息进行操纵,对外报告不真实、不客观的具有误导性、欺诈性的财务信息,给股东和其他信息使用者传递一个企业稳定发展的利好消息,以达到美化经营目标、战略的目的。杜绝下属为了完成目标而进行非伦理行为,公司应明文规定。在经营管理的每项工作中,都要遵守企业伦理道德。不得进行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尤其在财务方面。由于资金活动是企业的命脉,财务信息反映资金活动,所以要提供真实、客观并有价值的财务信息,使企业内部管理者与外部使用者据此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三)建立内部伦理支持系统

企业应建立预防、控制、消除违反伦理道德行为的内部伦理支持系统,保证业务发生阶段、报告生成阶段、报告公告阶段的财务信息质量,达到控制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目的。

1、业务发生阶段。发生日常业务活动时,相关部门人员尤其是财务人员要遵守职业道德要求。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保证业务发生的真实性;管理层当局应尽职尽责,基于公司整体利益而不是为大股东或其他关联方或个人利益对重大业务或事项作出决策,如重大资产交易、关联方交易、重大资金往来业务、对外提供担保、会计估计等非常规交易或判断事项:监事会、董事会应保持独立性,独立于管理层当局。不能,严格依法履行对公司财务活动的监督职责,尤其是对重大资产交易、关联方交易、重大资金往来业务、对外提供担保、会计估计等非常规交易或判断事项的监督。在业务发生阶段,相关人员、管理层当局、董事会和监事会应各司其职,遵守企业伦理道德要求,从源头上杜绝财务信息舞弊行为的发生。

2、报告生成阶段。财务人员在处理业务过程别要注意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能够正确判断职业过程中的道德问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自觉抵制财务舞弊,不参与财务舞弊或协助舞弊,从而保证从原始资料到报告生成过程中财务信息的可靠性;管理层当局在报告生成过程中进行财务决策时,要依据充分、适当的财务信息,而不是主观、随意判断,对会计估计作出合理判断,对会计政策作出恰当的选择和运用,合理履行财务报告的编制责任,从而提供具有真实性、完整性、相关性的财务信息,真正反映管理层当局的受托责任;董事会、监事会要合法履行相关职责,对管理层编制财务报告进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和防范管理当局粉饰财务报告,杜绝误导信息使用者的财务信息的发出。

3、报告公告阶段。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时,应由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进行委托而不是管理层当局。避免管理层当局与事务所合谋造假,损害公司股东以及债权人、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管理层当局应如实对外公告财务信息。不应擅自更改财务信息的内容及公告时间用于非法目的获取非法利益;董事会、监事会应根据公司和全体股东的最大利益,忠实、诚信、勤勉地履行职责,时刻关注公告的财务信息是否如实反映公司的真实状况、是否及时对外公告公司财务信息,监督管理层是否操纵公告财务信息的内容及时间用于非法目的,侵害公司全体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