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镇医疗保险总结十篇乡镇医疗保险总结十篇

乡镇医疗保险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6:46

乡镇医疗保险总结篇1

【关键词】医疗保险;城乡;现状

一、从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资金筹集水平、基金结存情况对我国城乡医疗保险现状进行分析

(一)覆盖面现状分析

我国城乡医疗保险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统称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根据表2得出,在2007-2011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增长较为迅速,截至2011年,参保率达到95.14%。

(二)筹资水平现状分析

筹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医疗保险保障水平的高低,资金的来源有了保障,参保群体才能够享受到应有的保障。

根据2007-2-11年统计数据显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均筹资水平逐年提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由2007年的1649.92元增长到2011年的2479.38元,平均增长速度为10.49%;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均筹资水平由2007年的100.14元,提高到2011年的165.82元,平均增长速度为13.85%,高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均筹资平均增长速度,但是人均筹资规模总体偏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均筹资水平有2007年的58.90元。提高到2011年的211.30元,平均增长速度为38.41%,高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水平增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存在筹资总体水平偏低的现象。

(三)基金结存情况现状分析

2007-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结余率呈下降趋势,并逐步趋向合理区间;基金累计结余率呈缓慢上升趋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当年结余率与累计结余率呈下降势态,并趋于合理。

在2007-2011年之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率由2007年的110.23%上升到2011年的117.38%,这充分表明了基金的支付能力不断增强;城镇职工当年医疗保险基金结余率由2007年的29.92%下降到了2011年的16.31%,表明基金结余率逐步回到合理的区间根据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率由2007年的83.96%上升到2011年的105.72%,基金的支付能力得到增强;城镇居民医保基金当年结余率由2007年的76.45%下降到2011年的26.13%,逐步趋于合理。由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采取的是现收现付制,原则上应该以收定支,略有结余。从总体上看,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结余率略高,应该采取措施降低结余率。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面,累计基金结余率由2007年的35.64%下降到2011年的30.15%,当年结余率由2007年的18.94%下降到2011年的9.14%,基金结余率逐步回归合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属于现收现付制模式,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所遵循的原则一样,所以应当略微降低基金累计结余率,基金当年结余率在合理区间。

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城乡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已达90%以上,扩大覆盖范围的工作已有显著进展;2.2011年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均筹资水平已达到国家的要求;3.我国城乡医疗保险基金结存情况不够均衡,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结余率逐步趋向合理,城镇居民基金结余率总体偏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结余率基本合理。

二、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问题

当前,我国农民工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在建筑业、餐饮业、制造业等行业驿站从业人员的半数以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以建筑工地等外部环境污染严重、高风险地点为主,在患有职业病的人群中,大部分是农民工,近几年来,农民工患职业病的几率大大增加,农民工面临着对医疗保险强烈的现实需求。

但是在现阶段,农民工的医疗保险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农民工医疗保险参保率低,覆盖面窄、农民工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底、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较大,相应的保险关系难以接续和转移,这些问题都影响到农民工更好的享受医疗保险,所以在当前的情况下,农民工参与医疗保险的问题较为突出,相关部门应就此采取措施来解决这类问题。

综上所述,在我国城乡医疗保险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某些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只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才能够完善我国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乡镇医疗保险总结篇2

一、宁波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的可行性

在东部沿海农村及城市市郊等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的富裕地区,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应采取措施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及服务网络,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应当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的健康保障体制可以想城镇过渡甚至结合。

(一)宁波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的社会经济基础。

2010年宁波市全民生产总值达到了5126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172亿元,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政府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中的投入。宁波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3016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261元。2010年宁波市医疗保险支出290700万元,其中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投入为179583万元,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城镇为2235489人,农村为1585282人。宁波市城乡差距正在明显的缩小为本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统一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二)宁波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群体之间的差异缩小。

宁波市经济是民营经济占主导的,这种民营经济是主要支撑力量是农村居民。这种经济特点下的农民实际上更多是脱离户籍所在地的限制转移到城镇从事第二或第三产业而“真正的农民”则不多。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收入情况、职业条件、生存背景等方面已经没有很大的差别。城乡居民间的无界限交流显示出户籍因素羁绊下的旧城乡二元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已不适应本地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三)宁波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费率基本统一。

宁波江北区新调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把筹资标准提高至459元/人,其中宁波市财政补助20元,区镇财政补助239元,其余200元由参合农民个人承担。而宁波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450元,其中老年居民个人缴纳250元,财政补助200元;非从业人员个人缴纳350元,财政补助100元。由此对比可以看出宁波市实际上在城乡居民的两项医疗保险的费率上已经基本一致,这消除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上的基础难题。

二、宁波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的对策建议

(一)确保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的法制化和制度化。

通过借鉴发达国家以及国内(昆山、顺德)试点地区医疗改革经验,我们总结出成功的医疗保险改革必须以法制化的形式来确立。我国区域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也要求每一项医疗保险项目内容都有相应的法律依据,确保在具体的医疗保险制度内容上有常态化的法制保障。

(二)发挥政府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中的主体作用。

让城乡居民公正平等的享受基本医疗保险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的基本体现。政府行政组织行为是公共事务管理和保障居民权益的最高效的形式,这就决定了政府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中的主体作用。政府应当坚持维护公共利益与实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统筹区域内的具体实际,制定药品的限价,定点医疗机构分布以及具体的医疗保险政策,同时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使得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权利能够得到真正公平的实现。

(三)整合城乡医疗保险管理机构。

现阶段宁波市城镇居民保险主管部门是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而新农合主管部门是各级卫生部门,当然有些是委托当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可以考虑将新农合归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这样城乡医疗保险有了统一的管理机构,而卫生部门则可以专门管理医疗保险各级医疗机构,努力提高本地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通过对城乡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的整合,能够节约行政成本,增强医疗保险服务效率,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

基金项目:本课题由宁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

(作者:周亚勤,宁波大学法学院2010级经济法研究生;潘琼文,宁波大学法学院2010级民商法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孟醒.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理论机制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94.

乡镇医疗保险总结篇3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城镇非从业人员自愿参加(灵活就业人员可自愿选择参加),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城乡两种医疗保险制度运行下的问题分析

(一)参保人群

城镇居民医保和农村合疗在参保人员范围上具有交叉地带,农村合疗参保在很多地区存在家庭捆绑式参保,家庭患病人员要看病报销话,家庭成员不能有人漏参,否则无法享受合疗政策,尤其在农村合疗制度刚刚推行的时候,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剥夺了公民自主选择的权利,间接造成了外出务工人员转入职工医疗保险及新生儿转入城镇居民医保的制度障碍,这种情况目前仍然存在。

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规定灵活就业人员可以自主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或城镇居民医保,同时,当前公安部门在进行户籍登记时,已经取消的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区别,统一登记为“居民”,都为我国合法公民,城镇居民医保在登记参保时也无法甄别城乡居民,只要是“居民”,均可参加城镇居民医保。

目前我国政府管理中,很多地方政府普便采用的目标设置及任务责任考核制度,在目标责任设置很可笑,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城镇居民医保单位和农村合疗单位争抢参保人员的事情,例如中小学生参保中,合疗运用“捆绑式”已经将农村学龄儿童纳入合疗范围,城镇居民医保又同时将全部学龄儿童纳入参保范围。

在2014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之前,在我国地方政府管理中,已经有部分省市推进着户籍制度改革。以陕西省渭南为例,在2007年即取消农村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合法享有公民权利,在实际当中,全国地方中对于新生儿已经全部登记为居民户口,打破了户籍登记中城乡隔阂,在户籍制度正式改革之前,户籍制度已经趋向良好,而作为基本公共服务重要组成部分的医疗保险却因为“城乡居民”设置了越来越多的制度壁垒,造车了一系列社会不公正的问题。

(二)基金运行

农村合作医疗缴费是严格实行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目前全国大多地区实行的是县(区)级基金统筹管理。基金县级统筹,筹资水平低,管理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差,目前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合疗基金收不抵支的现象,而且在农村合疗实际运行当中,因为农村居民整体教育水平及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在农村中存在骗保现象,基金征缴及运行管理存在安全隐患。

城镇居民医保缴费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目前全国大多地区实行的是市级统筹,部分经济发达省份已经实现了省级统筹,管理水平较高,抗风险能力较强。

城乡两种医保制度整合并轨可以大大提高基金的抗风险能力,提高基金的筹措水平和支付能力,更好的维护患者的权益,通过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基金管理水平更会大大提高,服务于医保患者。

(三)医保服务

参保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因为参保的不一样,在参保缴费及医保受惠上均不公平,我本人从事的便是社会保险工作,每每遇到“为啥国家政府把人分成不一样的,为啥缴费和报销不一样..?”这样的问题时,我都无言以对,因为制度设计的不公平,导致社会群体间的隔阂进一步加大。

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管理中,“两定机构”面临双头审批、应对双头检查,增加了“两定机构”的运行成本。在定点医疗机构中,医生护士经常为两种医保政策的记忆及解释而埋怨,因为城镇居民医保政策和合疗政策的交叉,医生护士常常为患者解释政策而困苦不已,出现解释失误,便会造成患者的医保受惠损失,还会引起医患矛盾。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轨的思考

(一)城乡医保“两制并轨”试点的现状

目前在全国有10几个地区在进行试点,分别是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襄汾县,江苏省镇江市、常熟市,浙江省嘉兴市,重庆市江北区、九龙区、合川区,云南省开远市,浙江金华市、安徽铜陵市、青海互助县等地区。

2008年浙江省嘉兴市被列为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城市。嘉兴市是我国推行城乡一体化先行之地和浙江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根据这一实际,在新农合的制度设计和最初运行时,嘉兴市提出了统筹城乡医疗保障、逐步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的目标。

在城乡医保制度试行并轨同时,也有挫折,青海互助县在2010年选择退出并轨试点,实施一年之后,开始将新农和与居民医保分别交给卫生、社保部门管理,重新回到分开运行的状态。

通过对开展城乡医保制度并轨衔接试点地区的经验进行总结可以发现,城乡医保并轨究其目的都是为了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的提供给人民医疗保险服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乡融合的发展,城乡医保并轨的经济社会背景已经存在。另外,通过前面对两种医保制度的比较可以看出,不管城乡两种医保制度覆盖人群的特征还是经济状况等都有很大的共性,城乡医保并轨的是大势趋势。

(二)城乡医保“两制并轨”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多地城乡医保制度并轨运行的分析研究,城乡医保制度并轨的成功运行还有赖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差距大小、筹资水平高低等条件。江苏常熟市、浙江嘉兴市等地区之所以在试点中运行比较好,很大方面归功于这些地方经济比较发达,财力相对雄厚,城乡的差异不是很大。没有较好的经济实力,卫生服务体系及卫生服务设施等得不到完备,基金支出的压力比较大。

除了经济方面的制约之外,城乡医保合并之后的管理权的归属也是存在争议的,目前农村合疗是由卫生部们管理,而城镇居民医保由人社部门负责管理。分割管理体制会导致诸多问题。

(三)实现城乡医保“两制并轨”的思考意见

乡镇医疗保险总结篇4

浙江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筹资机制主要是有个人和企业缴纳,个人缴纳缴费基数的2%,企业缴纳缴费基数的6%,其中企业缴纳部分中的30%进入个人账户,而财政补贴很少部分,基本可以实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制度筹资总额中2/3的基金来源于政府补贴,个人缴纳额占缴纳总额的1/3,过度依赖于政府的补贴。从数据来看,2012年浙江省新农合筹资总额为138.2亿元,支出总额为140亿元,基金使用率为101.3%,当期收不抵支,同期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筹资总额为371.1亿元,支出总额为271.7亿元,当期结余基本为100亿元②。多种制度导致有的制度结余量过多,有的制度即使过度依赖政府投入依然收不抵支,如果实现医疗保险制度的一体化,那么:一方面,减少政府的财政投入压力;一方面,可以充分体现“大数法则”,集中资源,解决目前这种由于制度导致的资金配置的问题,确保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障碍

实现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可以解决多头管理所带来的低效率问题,维护不同人群的公平性,同时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推进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障碍。

1.不同质制度筹资机制的矛盾

目前浙江省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两种制度在逐渐的并轨当中,一些市县已经完成了并轨,统一更名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原主管新农合的新农合管理办公室的相关职能全部转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医保中心,这两种制度并轨比较容易,因为从本质上来讲,其属于同质制度,不存在根本性差异。但如何统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比较困难,因为两者在缴费机制上存在着根本性差异,属于不同质的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由企业和员工个人承担保费,可以实现制度的收支平衡,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由于城镇居民和农业户口都没有与企业有雇佣关系,只能缴纳个人部分,没有企业部分,同时由于相对于城镇职工来说,城镇居民收入较低,农民人均纯收入又远远低于城镇职工收入,缴费能力较弱,必须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因此,要实现两种不同制度的并轨,首要解决如何安排两种不同制度的筹资机制的统一。

2.政策统一问题

推进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一体化,要求必须实现医疗政策的统一,不能因为不同的单位属性或者身份差异出现不同的政策,从而在同一制度内形成事实上的碎片化。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出现针对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政策,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最初享受公费医疗,然而在社会舆论压力下进行改革,开始缴费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进行并轨,但随即又出台专门针对公务员和部分参公的事业单位的医疗补助制度,继续保持不同群体的不平等。公务员群体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利益的既得者,如何保障公平公正的制定政策是面临的一个问题。

3.管理部门实现真正整合问题

多头管理存在资源分割、业务重叠、职能交叉、人员重复、成本高而效率低等问题,因此,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一体化,就要求实行法定统一的主管部门。然而在职能部门整合的过程中,极易形成两个经办机构的人员办公地点的集中,成为形式上的整合,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整合,管理成本未减少,管理效率未提高。如何理顺职能,解决人员冗杂,特别是事业单位编制人员的去留,从而真正实现减员增效是管理部门整合中要妥善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推进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1.分步推进、先行试点、逐步实现统一制度

目前浙江省的一体化进程主要集中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农合制度的合并这一阶段,其并轨进程也不尽相同,差异较大,有些市县刚刚起步、有些正在合并当中,而有的市县早已合并完成,可以先选择成熟的地方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的试点。比如嘉兴市在2008作为我国最早一批进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农合合并的试点地区,其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也早已结束;杭州市在2012年左右也已经完成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并轨。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先行试点,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在浙江省内逐步推广实现统一的制度。

2.积极探索缴费机制

浙江省是经济发展比较快,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又比较小的省份,因此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一体化时优势比较明显,因为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财政资金充裕、同时参保对象又有缴费能力,是实现医疗保障体系一体化的关键。由于医疗的特殊性,它并不像养老那样,每个人都会老迈,虽然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生病,但生病的病种不同、大小不同、医疗费用不同、诊断治疗难易不同、持续时间不同,那么每个人从医保中获得的受益程度肯定不同,因此它不能像养老一样,实现缴费和待遇的关联,采用完全积累制。在医疗保险方面,应该更加体现“大数法则”,将所有的人包涵在制度框架内,集中有限的基金解决大病问题。在缴费机制整合环节,其实医疗保险的公平性主要集中在筹资的公平性方面,每个公民应该有平等的义务来缴纳费用,可以以工资水平或收入水平的一定比例缴纳;在待遇标准方面,每个参保者就应该拥有同等的机会、实行同等的报销待遇,因此,笔者认为在医疗保险制度中,无需过度的强调缴费义务和享受待遇的对等关系。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缴费机制差异中,无论是企业缴纳的部分还是政府补贴的部分,如果都进入社会统筹,那么也不存在着公平问题,而同样如果所有的参保者都按照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那么无论缴费机制是否一致,其缴费环节应该也是公平的。那么问题就是集中在如何核定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缴费基数。

3.统一管理机构,整合经办资源,构建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

乡镇医疗保险总结篇5

关键词:城乡统筹;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覆盖城镇各类用人单位;二是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具有本市城镇户籍的各类城镇居民。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主要覆盖对象是农民。

一、现存三种模式差异比较

1.1面对人群不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主要面向城镇各类企业。城镇居民医保主要面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以外的本县城镇户籍居民,包括未满十八周岁的居民(未成年人),中小学生、未享受公费医疗的大中专及技工、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等。“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主要面向的是农民。

1.2缴费来源不同城镇职工医保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不享受政府补贴。城镇居民医保缴费标准总体上低于职工医保,在个人缴费基础上政府给予适当补贴;新农合基金统筹方式为:参合农民个人缴费,省、市、县三级财政补助,中央财政补助。

1.3医疗保险待遇不同城镇居民医保由于筹资水平较低,医疗待遇标准总体上略低于职工医保。新农合的医疗待遇最低,报销的范围也最小。

1.4缴费要求不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设立最低缴费年限,达到缴费年限(男25年、女20年)的,退休后不再缴费即可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不设立最低缴费年限,必须每年缴费,不缴费不享受待遇。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当年购买,次年生效享受报销待遇,其最低档费用为20元/年/人。

二、现阶段农民工医疗保障实施状况

2.1农民工是我国二元结构的夹缝中产生的一种特殊阶层农民工生活在城市中,但其户口却是农村的。他们在城市中属于被边缘化的一类群体,享受不到城镇企业职工的医疗待遇。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以后“新农合”又不能为其提供有效率的医疗保障。在他们受到病痛侵扰时,多是拖延病情而不及时就医,所以“新农合”对他们来说名存实亡。

2.2现阶段所能覆盖到农民工的各项医疗保障政策太少,满意度太低一些农民工不参加“新农合”主要是基于“新农合”的保障水平低,更重要的是农民工在城市工作,而且一般都为青壮年得病率低,所以不愿意投保,即使愿意投保,得了病还得回农村报销,参加和理赔程序太繁琐等。

三、农民工投保意愿调查

调查发现,由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在执行上是相互独立的,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以后无法享受原籍地的合作医疗,所以合作医疗对他们来说名存实亡,而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又覆盖不到他们。所以52.8%农民工希望一种确实可以保障他们利益的医疗保障模式,这种模式应该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医疗保险模式。另外,现有的保障范围太小,并不能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利益,大多数农民工希望保障范围扩大,调查显示,49.10%的单位认为对农民工应该大小病都保,所以在制度建设上,可以考虑扩大农民工的医疗保障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保证农民工对基本医疗的可及性。

四、基于城乡统筹下的模式选择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四种模式供农民工这个群体参加医疗保险。

第一种模式是单独为农民工设立一种医疗保险模式,设立单独的账户,由专门的组织负责管理,单独保障农民工的切实利益。由我国发展目标是和谐发展城乡,可知这种单独为农民工设立的模式是与现实目标相违背的,所以不能采取。

第二种模式是让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把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与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一视同仁。但是农民工的特征是流动性大,流动于不同城市间,在不同地区参保只能保证当期,所以只保住院的医疗保障制度对大多数青壮年农民工来说,医疗保险没有吸引力。

第三种模式是让农民工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把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加入到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范围内,保障农民工的利益。根据农民工的流动性大的特征,可以得出这种模式也是不适合农民工的。

第四种模式是,建立一种全面统筹的,把现有的三种医疗保险模式相结合的一种医疗保险模式,实现城乡医疗保险模式的有机统筹发展,保障农民工的切身利益。

统筹城乡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指明了方向。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在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应该选择能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使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的衔接以及城乡居民合作医保、城镇职工医保的转化中实现三大系统间关系互动和演化均衡。根据分析得出,这种模式应该是第四种模式,即把现有的三种医疗保障模式相结合的一种模式,这是最适合我国现阶段发展需要的,它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侯文若.社会保险[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版.

乡镇医疗保险总结篇6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原则。

(二)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施救、公开便捷、救急救难、及时有效的原则。

(三)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二、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基本建立起资金来源稳定、管理运行规范、救助标准统一、救助程序便捷、信息资源共享、救助效果明显的城乡一体化医疗救助格局。

三、救助对象

具有我区户籍,已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城乡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

四、救助办法

救助对象到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在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服务设施目录范围内,享受医疗费用报销“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即救助对象的住院医疗费用在扣除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后,其余个人承担费用再按50%的比例给予救助。单次救助金额不超过6500元,每人当年累计救助金额不超过30000元。

五、定点医疗机构范围

为保证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与区内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的有序、有效衔接,确定区医院、区中医医院、区妇幼保健医院、区胥各庄中西医结合医院、胥各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区计划生育服务站、区医院门诊部、区妇幼保健院高庄子社区门诊部、区济康医院和14所乡镇卫生院(共23家)为医疗救助“一站式”试点医疗机构。

六、操作程序

(一)农村低保对象、“五保”对象医疗救助操作程序。

1.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登记时,须向医疗机构提供身份证、户口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本、低保证或“五保”证等有效证件,由医疗机构与区民政局进行信息核实确认(或联网信息比对)。出院结算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报销后,由定点医疗机构垫付救助资金,救助对象只需支付自负费用。定点医疗机构统一将垫付部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单和医疗救助结算单(注明自付金额和应享受救助金额),达到大病保险额度的需提供大病保险报销单据一幵报区民政局。区民政局进行审批汇总报区财政局,经区财政局审核后与定点医疗机构按季度结算。2.救助对象在非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诊,需本人先行垫付相关费用。在省、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诊的凭医疗机构出具的补偿单,在其他医疗机构住院就诊的凭区新农合办公室核准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费用补偿单(附住院票据和诊断证明复印件,加盖新农合审核章),达到大病保险额度的需提供大病保险报销单据一幵报区民政局。区民政局进行审批汇总(附补偿单据、低保证或“五保”证复印件)按季度报区财政局,经区财政局审核后拨付区民政局发放。

(二)城镇低保对象医疗救助操作程序。

1.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登记时,须向医疗机构提供身份证、户口簿、医保卡、低保证等有效证件,由医疗机构与区民政局进行信息核实确认(或联网信息比对)。出院结算时,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由定点医疗机构垫付救助资金,救助对象只需支付自负费用。定点医疗机构统一将垫付的医疗救助单(注明自付金额和应享受救助金额)报区民政局。区民政局进行审批汇总报区财政局,经区财政局审核后与定点医疗机构按季度结算。2.救助对象在非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诊,需本人先行垫付相关费用。出院后,持住院相关材料到区社会保险事业局履行报销手续,然后将区社会保险事业局核准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报销结算单(附医院票据和诊断证明复印件,加盖医保审核章)和低保证复印件报区民政局办理医疗救助。3.救助对象达到大病保险报销额度的,年底由区社会保险事业局报销、保险机构赔付后,到区民政局办理医疗救助。

七、特殊救助情形

对受救助的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本人同时又属重点优抚对象或失独家庭等特殊人员的,按其相应属别高的医疗救助补偿规定执行。

八、不予救助范围

1.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列入报销范围、不予补偿的情形。2.非本年度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3.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城镇低保对象。4.不符合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政策规定,以及市、区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不予救助情况。

九、资金的筹集、管理

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资金通过区财政预算安排。区民政局每年年底提出下年度医疗救助用款计划,经区政府批准后,纳入下年度财政预算。所需资金列入财政医疗救助资金专户,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十、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工作由区民政局具体组织实施,区财政局、卫生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密切配合。区民政局要严把救助对象审核确认关,及时调整“一站式”服务对象的范围、救助比例,向定点医疗机构准确提供救助对象信息,幵做好资金申报及发放工作。区财政局负责及时筹集、拨付医疗救助资金,探索建立社会救助资金动态增长机制,幵对资金的管理使用进行监督。区卫生局负责资助救助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具体工作,制定和落实相关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减免政策,对医疗救助“一站式”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监管,配合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的衔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具体工作,配合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的衔接。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区广播电视台、《今日》报社等媒体以及各乡镇、胥各庄街道及各村(居)委会要积极做好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的宣传工作,重点宣传医疗救助的对象范围、审批程序、救助标准等,提高群众对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政策的认识程度,使这项惠民政策广泛知晓、深入人心。

(三)强化责任,严肃纪律。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对救助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各定点医疗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严格执行医疗救助相关规定,积极垫付资金,控制医疗费用,遵守医规医德,为救助对象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凡在工作中出现弄虚作假、小病大医、等恶劣行为的,将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乡镇医疗保险总结篇7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统筹;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4-0089-05

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最重要的国家政策之一,也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也经历了从城市到农村,从不完善到完善的一个发展过程,目前正在由碎片化向城乡一体化迈进。

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发展概况

一直以来我国都非常重视医疗保险问题,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速度更是大大加快。自从1998年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来,我国相继建立起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在城市和农村都建立了大病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制度上全覆盖,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建立了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保险制度。这两种医疗保险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所带来的医疗保险费用的过度增长与浪费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1988年开始,我国对原有的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试点性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于1998年12月14日正式颁布并实行。在该文件指导下,我国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建立。截至2011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522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92万人。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中,参保职工18948万人,参保退休人员6279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157万人和335万人。年末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464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8万人①。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0年代末,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在某些地区自发建立起来,1959年,卫生部正式肯定了该制度,使其获得了较快发展。至1976年,全国已有90%的农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广大农村居民的看病问题。但到了1980年代,随着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集体经济的力量逐渐缩小,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慢慢衰落。2003年3月,卫生部等三部委下发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开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2006年,卫生部等多部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2012年2月27日,卫生部召开新闻会,卫生部农村卫生司司长杨青介绍,2011年,全国参加新农合人数为8.32亿人,参合率超过97%,全年受益13.15亿人次②。

(三)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长期以来,城镇非从业居民一直是医疗保险制度的盲点,这部分人长期以来一直都被排斥在国家正式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之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后,为了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2007年7月24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正式建立。经过三年多的发展,截至2011年底,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21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88万人③。

至此,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实现了制度上的全覆盖,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除上之外,我国还建立了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大大地减轻了人们的医疗负担。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制度全覆盖不代表每个国民都参加了医疗保险制度,制度全覆盖也不能掩盖制度内部的结构不合理,城乡二元、群体分割的医疗保险制度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顽疾。

二、河北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

河北省医疗保险制度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基本上实现了制度全覆盖,但制度的碎片化特征明显,结构性矛盾突出。如何统筹城乡资源,整合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最终迈向制度的一体化是河北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1998年12月14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并于即时起正式实行。在该文件指引下,各省纷纷出台了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规范性文件。1995年5月28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河北省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总体规划》,河北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正式建立起来。经过4年的发展,河北省各地市基本都建立起了规范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城镇职工的医疗风险。为了扩大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2003年5月12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又下发了《关于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的通知》,提出要加大医疗保险扩面工作的重视程度,认真研究和解决困难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经过近15年的建设和发展,河北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医疗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人数逐年增加。截至2011年末,河北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875.54万人,比2010年增加27.53万人,增长3.25%。其中,职工627.31万人、退休人员248.23万人,分别增长2.84%和4.29%。参保人员中,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人数分别为85.03万人和48.09万人④。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面,为了配合国家相关政策,2003年7月14日,河北省人民政府颁布了《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并于即日开始执行,开启了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截止2011年末,河北省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686.65万人,比上年增加16.6万人,增长2.48%。全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5.59亿元,其中征缴收入4.26亿元,增长14.82%,各级财政补助10.92亿元;支出10.27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存17.88亿元⑤。

为了解决城镇非从业居民医疗保险的缺失问题,2007年河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河北省关于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在该意见中,确定了石家庄、唐山、秦皇岛三个城市做为河北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首批试点城市。从河北省财政厅获悉,至2011年一季度,河北省新农合参保人数5020万人,参合率达到95%⑥。

除此之外,河北省还建立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制度。

三、河北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保险制度的碎片化与多元化,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和资源浪费

河北省的医疗保险制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碎片化的制度,其在保障对象、统筹层次、管理机构等多方面不统一,五种医疗保险制度在行政管理、经办管理、基金管理及监管等方面分属不同的管理机构。如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的医疗保险机构管理,而新农合则由卫生行政部门的新农合经办机构管理。多个部门管理与监管形成了“多龙治水”的混乱局面,必然会在政策制定、管理与经办各个环节存在意见分歧。在各部门的博弈过程中,必然会带来资源的浪费。

(二)医疗保险制度的城乡分割,扩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河北省目前的医疗保险制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城乡分割。虽然新农合的建立时间比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要早,而且也更早地实现了制度的全覆盖,但是不能否认城乡居民在收入、消费等方面差异巨大,因此农民与城镇职工抗拒风险能力的差距远远大于城镇居民与城镇职工之间的差距。虽然城乡收入水平近年来都有了较大提升,但由于包括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城乡分割二元的经济和社会制度,使得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从上表的制度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新农合与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制度在起付线、报销比例、最大支付限额等方面差异明显,在风险面前,农民仍然更处于弱势地位。

(三)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不明朗,弱化了农民工抗拒医疗风险的能力

农民工为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但其社会保障问题一直得不到较好解决。虽然各地也出台了不少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或者把农民工的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纳入城镇职工保险制度,但从制度执行来看都不太理想,农民工依然面临很大的养老和医疗风险。河北省于2006年出台了《关于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暂行办法》,代表着农民工医保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这种“保当期、保大病”的医保由于农民工个人不用缴费,仅需用人单位缴费,用人单位会不会为农民工缴费让人担忧。此外,该制度在起付线、报销比例等许多实际问题方面都没有明确规定,也让人质疑其操作性及效果性。众所周知,农民工是个流动性比较强的群体,其身份随时都可能在农民工、农民和城镇职工之间变换,其医疗保险能不能转移,如果转移能不能实现很好的对接,这些在上述政策中也没有明确规定。制度的不合理、不明确大大弱化了农民工抗拒医疗风险的能力。

四、河北省实现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构想

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史来看,虽然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决定和代表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水平,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又不能孤立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是要受其制约。因此我们考虑要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保障制度时,必须要把经济因素放在重要位置。2009年3月17日,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目前及近期并不具备实行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条件,许多学者及研究者也提出应该通过“分步走”达到最终的目标。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保障体系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社会医疗保险,二是社会医疗救助。在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中又包括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因此有的学者把这种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格局称为“三险一助”或“3+1”模式。综合国内某些文献和学者(如郑功成、仇雨临、何文炯等)的观点,笔者认为如果再考虑到机关、事业单位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制度,河北省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可以称为“五险一助”或“5+1”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从“5+1”模式发展成为“2+1”模式[0],再发展到“1+1”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第一步:“5+1”到“2+1”模式。目前,河北省的医疗保障是“5+1”模式,即五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一项医疗救助制度。五项医疗保险针对不同的人群、由不同的部门管理、享受不同的医疗保险待遇。“5+1”到“2+1”模式,主要是将五项基本医疗保险合为两项医疗保险形式。综合比较五项医疗保险所对应的五类群体,可以把他们按照有没有单位重新划分为两类群体,即有单位的群体和无单位的群体。有单位的群体包括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城镇职工和农民工,无单位的群体即城乡居民。这种分类方式首先考虑了有没有单位依托对参保人员参保能力及水平的影响,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来的城乡二元分割格局,在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进程中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对于有单位的群体设计统一的企业和个人的缴费率。对于无单位的群体即城乡居民,可以沿用现行做法设计可选择的多档次缴费标准。

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制度的合并上,杭州、天津等地已经先行一步,建立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二步:“2+1”到“1+1”模式。“2+1”模式仍然存在着制度的分割与不公平。由于缴费依据不同导致了有单位和无单位的群体缴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并直接导致了待遇水平的差异,不符合公平的原则。在从“2+1”到“1+1”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应该实现三项统一:一是缴费依据的统一。在“2+1”模式中,有单位的群体其缴费依据是工资水平,无单位群体缴费是确定的若干档费率。“1+1”模式应当首先统一两类群体的缴费依据,可以设想以家庭总收入或家庭人均收入为缴费依据,并由此设计统一待遇支付标准;二是缴费原则的统一,即都实行强制性原则,不仅实现制度的全覆盖,还要保证每个人都参加医疗保险制度,克服个别的短视或道德风险行为;三是管理的统一。比如经办的统一、基金管理的统一、监督的统一等。

五、促进河北省实现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对策措施

(一)从思想上重视,积极推进河北省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进程

河北省的医疗保险制度虽然已经实现了制度上的全覆盖,但是某些群体的实际参保率仍然比较低,如农民工。从全国情况看,目前某些地区已经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统一,如厦门、成都、杭州、天津等地。河北省在实现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进程上略显缓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各级政府应加大思想上的重视程度,积极宣传、鼓励研究和调研,积极学习其他地区成功经验,加快河北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步伐。

(二)优化与完善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在目前医疗保险制度分割的情况下,要从现行制度入手,对其进行优化和完善。在机关、事业单位医疗保险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其改革力度,缩小其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差距。对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需要继续加大扩面力度、提高实际参保率、探索新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等。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都是遵循自愿原则,不利于其覆盖面的扩大与稳定,而且“保大病”的做法增加了“逆向选择”的风险;农民工的医疗保险有待进一步明确,应该继续研究其具体做法,使制度具有操作性,才能实质起到化解风险的作用。

(三)积极研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办法

由于河北省的医疗保险统筹层次比较低,碎片化严重,而且这种现象在短期内无法彻底得到改观,所以在制度渐进改革过程中,需要研究人们在跨统筹转移以及跨身份转移过程中的制度衔接问题。根据《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落实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实现医疗保险缴费年限在各地互认,累计合并计算。河北省应该根据《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结合本省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衔接办法或实施细节,为就业年龄段人员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大制度内部和制度之间进行转移提供政策依据。

(四)全面提高医保统筹层次

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统筹层次一般都很高,几乎都是国家一级的,国家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医疗保险制度的统筹安排,节约了医疗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统筹层次普遍偏低,河北省的各种医疗保险制度大多数仍是市县级统筹。统筹层次低,统筹地区就多,各统筹地区的缴费基数、缴费年限、医保目录和医保支付比例等方面有所差异,不仅产生了异地医疗结算难等问题,还不利于平衡各统筹地区利益,对医疗保险制度的一体化产生了一定障碍。医疗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是大势所趋,也是未来国家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个阶段目标。从2009年开始,河北省大力推行医疗保险市级统筹试点,首批确定的城市是环京津的秦皇岛、唐山、廊坊、承德4个市,2011年开始在所有设区市推开,2011年底前11个设区市全部实现了市级统筹。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对于河北省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而言,仅仅是市级统筹还远远不够,目前应该在巩固市级统筹的基础上,研究和试点省级统筹的方法,为最终实现全省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打下基础。

(五)优化政府收支结构,加大对医疗保险的财政投入

在实现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过程中,要着重注意城乡统筹发展问题,要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实现城乡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优化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增设一些再分配功能比较强的税种,如遗产税、房产税等,用部分税收收入充实医疗保险基金。明确政府在医疗保险制度中的责任,避免“越位”和“缺位”现象的发生。明确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突出中央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在医疗保险制度走向一体化的过程中,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整合难度较大,政府应当适当加大农村地区的医疗投入,帮助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实现较快平稳过渡。

碎片化的医疗保险制度不利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固化了城乡壁垒,加大了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亟待进行重新整合和改革。笔者根据河北省实际情况,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制度。这种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5+1”到“2+1”再到“1+1”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也需要企业和老百姓的理解与支持。改革的阵痛是必然的,如何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一个最好的契合点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注释:

①③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②8.32亿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超过97%。人民网,2012年2月28日。

④⑤2011年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⑥河北新农合参合率达95%城镇居民参保率超90%。燕赵都市网,.cn,2011年5月14日。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顾昕.通向全民医保的渐进主义之路――论三层次公立医疗保险体系的构建[J].东岳论丛,2008,(1).

[3]仇雨临.医疗保障案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4]夏芹,尹爱田.覆盖全民的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探讨[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1).

[5]刘玉娟.广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运行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1,(3).

[6]夏迎秋,段沁江.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衔接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1).

[7]朱彪,袁长海,黄思贵,高利平.山东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中反映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

[8]吴伟平.推动新农合与居民医保二险合一构建城乡居民一体化医疗保险体系[J].社会保障研究,2009,(5).

[9]宋海英,高祥晓.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可行性研究[J].大众商务,2009,(5).

[10]贺大炎,唐碧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统一管理的可行性分析[J].卫生论坛,2010,(2).

乡镇医疗保险总结篇8

【关键词】大病保险报销补偿商业保险城乡居民

为了有效提高重大疾病保障水平,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于2013年11月份印发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指导意见》,在国家确定的基本框架之下,我国各地区结合当地实情,制定大病保险实施方案。其中安徽省淮南市也于2014年全面组织实施、整体推进全省城镇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

一、淮南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实施现状

安徽省淮南市城镇居民医疗2008年由传统合作医疗转型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近几年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逐步走向并轨。基本医保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但总体保障能力有限。一些重特大疾病患者,动辄要支付几万元的药费、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的手术费用,因高额医疗费用超出家庭的承受能力,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为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2013年12月1日,在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均已建立大额医疗救助保险的基础上,淮南市启动了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制度。

(一)大病保险的筹资及保障水平低

大病保险制度明确了用费用支付来确定,同时减少了参保居民对病种的鉴定与分类,使老百姓报销程序更方便。即只要医疗花费达到地方确定的大病保险标准,医保机构就会自动启动报销程序。

淮南市城镇居民大病保险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11元,所需资金从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划转,新农合大病保险资金以新农合原统筹区为单位筹集,按照每年度每参合人口15元的标准,从新农合基金累计结余中列支,不再额外向城镇居民、农民个人收取费用,不增加城乡居民的负担。保障对象为城镇居民医保人员和新农合的参保人员,大病保险支付范围原则上控制在基本医疗保险“三个目录”内。即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在享受了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等以后,一个参保年度内个人累计合规自付费用超过起付线的部分,大病保险给予补偿报销,基金按比例支付,上不封顶。大病保险起付标准依据上年度我市城镇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2012年为2.1万元,2013年为2.2万元)作为起付线,2014年大病保险起付标准为2.1万元,2015年仍为2.1万元。新农合起付线为1.5万元。淮南市实行“一站式”结算服务,方便参保人员及时享受待遇,一个结算年度最多可以报销两次,参保人员可选一次或两次报销。一个参保年度内个人负担合规医疗费用累计超过起付标准的部分,大病保险实行分段计算、累加支付。原则上医疗费用越高,支付比例越高,个人自付越少。

表1淮南市城镇居民大病保险补偿比例(%)

表2淮南市新农合大病保险费用补偿比例(%)

注:新农合大病保险单次补偿,凡合规可补偿费用中含有省外住院医药费用的,一律执行省外医疗机构补偿比例。

关于参合农民的大病保险补偿情况,值得一提的是,淮南市潘集区2013年把特大病,慢性病住院补偿封顶线由25万元提高到30万元;在乡镇医院、县级医院、县外医院住院补偿标准分别提高到85%、80%、75%,对符合新农合补偿范围的中医诊疗项目补偿比例,在原补偿比例的基础上也增加10个百分点。

(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运行缓慢

2014年,淮南市医保中心已完成了全市622511名参保居民的大病保险投保工作,其中首批就已有8000余民参合农民获得大病保险补助。8月底,城镇居民已有352人享受到了新政策带来的实惠,共为老百姓节省210.7万元。年底城镇居民享受大病保险达541人,大病保险基金支付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费用495.34万元,政策外无支付。2015年4月,有13名城镇居民享受大病保险待遇,补偿金额35.78万元。

关于参合农民的大病保险补偿情况,值得一提的是,淮南市潘集区2013年全区参合人口为312613人,参合率为100.55%。全年新农合总补偿341462人,补偿总支出金额10671万元,基金总支出占累计基金的81%。2013年,该区在新农合补偿的基础上,又制定出台了大病保险统筹补偿方案,对参合病人出院新农合补偿后,大病保险再给予报销剩余的50%费用,参合农民又进一步得到了实惠。从2014年开始,淮南市毛集实验区也正式实施新农合大病保险,2014年度新农合大病保险已补偿92人次,补偿金额达到82.33万元。

二、淮南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施中存在的瓶颈制约问题

(一)大病保险统筹还未完全实现城乡一体化

目前,淮南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以某地区作为统筹层次开展,由于实际情况城乡二元结构根深蒂固,很难一步到位地实现城乡医疗保障统一化。之前基本医疗保险分为城镇居民和新农合,目前还未完全实现城乡一体化。所以淮南市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和新农合大病保险是分开进行,甚至个别区县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也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田家庵区、谢家集区等实行的是城镇居民大病保险,而潘集区和毛集试验区的新农合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数据也不统一。导致同一城市城镇和农村大病保险筹资标准、保障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参保(合)人员不能享受均等的医保待遇。报销政策的不一,不利于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一体化建设。

(二)商业保险机构的趋利行为亟待控制

根据《指导意见》,参与大病保险的商业保险机构要坚持“收支平衡,保本微利”原则,盈利是保险公司生存发展的基本,开展医保经办服务也需要盈利才能持续业务。商业保险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在承办大病保险报销业务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大病保险与纯粹商业保险不同,它是一个准公共产品,体现的是社会责任,不能从中获取高利润,所以保险公司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质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公共目标之间存在冲突。大病保险基金投保到保险公司后,通常商业保险公司将从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同时与商保公司合作后,部分结余将纳入保险公司收入,不再用于下年度的医保基金使用,这样给基金带来潜在风险。

(三)医病合谋使商业保险机构面临市场中的潜在道德风险

医疗行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又因为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别是大病保险,它的赔付损失最大。医疗服务和保险服务的相对独立往往会导致信息不对称,和其他保险一样,大病保险也是投保人先自付后报销,这就给部分投保人可乘之机,投机取巧。在缺乏有效监管情况下,保险人为了从保险公司索取最大限额的报销理赔,利用保险机构对信息不知情的优势,在医院动用人情、拉关系、送礼、“走后门”等途径让医生开具虚假证明,或是和医院合作提高医疗消费费用,购买奢侈保健品,虚报事故损失。出现“小病大医、大病重医”“一人医保、全家吃药”。保险公司处于被动,无法详细地掌握治疗过程情况,难以规避医疗费用支出的风险。

(四)服务管理水平提供不到位

作为大病保险,它是政府社保部门与商业保险机构之间的合作,最关键的就是有效实现商业运作与社会服务系统对接。大病保险虽然建立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但不能完全照搬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标准。大病保险的实质是“医疗再保险”,它的灵活性更大、商业性更明显、赔付额更多、审核程序更复杂、专业性更强,这就特别需要创新产品的服务流程。目前淮南市大病保险的服务流程虽然取得了较大改善,但在筹资标准和待遇补偿的科学性、获得补偿的便利性、医保商报合作的稳定性、承办机构的责任与全方位医疗服务监督责任之间的协调性方面,还有足够大的探索空间。据部分居民反映,报销程序太繁琐。一些保险公司不能满足社保局关于简化报销手续,确保群众方面的要求,缺乏从社保补充保费的征收,医疗服务及监管,补充保险医疗赔款发放的“一站式服务”。

三、完善淮南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对策建议

(一)减少医疗信息不对称、避免道德风险发生

大病医疗定点医院应该通过建立大病保险信息平台用于信息公开,加快医疗信息的处理、分析与共享,加强医疗服务行为监督管理。根据参保人和医务人员的相关信息,为控制和防范医疗道德风险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其医疗监管水平,确保大病保险基金的安全性。保险人经诊断确认需要医疗救治服务时,保险公司服务就应该及时跟进,主动参与保险人的检验补偿确认补偿住院之前的补偿和出院的医疗报销补偿的过程中。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保险人的满意度,又可以尽量避免“道德风险损害”的行为,减少医疗保险市场失信带来的巨大损失。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投保人的诚信意识。通过对保险人的病史、年龄就诊机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个人信用档案。针对信用较好的参保人员,加以适时奖励,而对信用欠佳的参保人加强监管,违规情节特别严重的,交给有关部门来追究法律责任。

(二)加强对商业保险机构的监督

政府加强对商业保险机构服务质量机构队伍建设方面的监督,建立大病医保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同时细化大病保险相关制度规定,完善大病保险统计制度和财务独立核算制度。确保保险公司提供安全高效的补偿报销服务,保障大病保险病患者得到适当的诊治,以及维护定点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确保大病保险基金的效率。

(三)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对群众服务的效率

乡镇医疗保险总结篇9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面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健全我县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天等步伐。

(二)目标任务:到2008年底,全面建立以资助城乡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医疗保险、日常医疗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为主体,临时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援助为补充,管理规范、救助快捷、效果明显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三)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医疗救助水平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

2、救急救难,简便易行。救困难群众之所急,方便快捷,及时有效。

3、突出重点,分类救助。根据救助对象困难程度和不同病种治疗费用的高低实行分类救助。

4、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政府救助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力量资助、慈善医疗援助、医疗机构自愿减免相关费用等多种形式对救助对象实行救助。

5、加强配合,共同推进。要加强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建立覆盖城乡、互为补充的多层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二、医疗救助对象

城乡医疗救助实行属地管理,救助对象为具有本县户口的以下人员:

(一)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二)农村五保对象。

(三)城乡低收入家庭成员。

(四)其他特殊困难群众。

三、医疗救助的方式

城乡医疗救助采取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医疗保险、日常医疗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和慈善医疗援助五种方式。救助标准由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确定,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适时调整。

(一)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对农村五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和特困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对城市低保对象、城镇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给予适当资助。

(二)日常医疗救助。对城乡医疗救助对象中的“三无”人员、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需长期维持院外治疗的重病和60周岁以上老年人,由县级民政部门每年发放一定限额医疗救助金,便于他们门诊和购药。

(三)大病医疗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不设起助线(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除外),不限定病种,实行住院治疗及时审批、及时救助的事前或事中救助。民政部门每年可以向城乡医疗救助服务机构预拨一定的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确保救助对象患病能得到医治。

在农村,救助对象患病住院治疗,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定的限额报销后,其个人自付的医疗费用在500元以内的给予全额救助;超过500元的,在给予500元救助的基础上,再按超出部分的20%给予救助,但每年救助累计不得超过10000元。

在城市,“三无人员”等特困救助对象患病住院治病,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限额报销后,其治疗费用在500内的给予全额救助,超过500元的,在给予500元救助的基础上,再按超出部分的20%给予救助;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救助对象患病住院治疗,经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其个人自付部分达3万元的按15%给予救助。以上救助均不得超过年最高限额救助标准10000元。

(四)临时医疗救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以及城乡低收入家庭成员,因大病医疗费用过高,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视情况给予一定数额的临时医疗救助。但每年用于临时医疗救助的资金总额不得超过本县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当年收入的20%。

(五)慈善医疗援助。对享受医疗救助后,仍需继续治疗并已经严重影响到基本生活的特殊救助对象,由本县政府慈善机构给予一定数额的慈善医疗援助。

四、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

(一)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各地要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筹集机制,基金来源为:

1、中央和自治区下拨的医疗救助补助资金;

2、地方财政安排的医疗救助资金。其中给予安排农村医疗救助资金每年每个农民贫困人口补助3元,城市医疗救助资金每年每个救助对象补助10元;

4、社会捐助资金;

5、其他资金。

(二)医疗救助基金的支付。用于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资金,由各地财政部门从农村或城市医疗救助基金专账核拨至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基金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专户,并通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办理有关手续。

日常医疗救助金、临时医疗救助金由县级民政部门按规定提出支付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拨付民政部门组织发放。

(三)医疗救助基金的管理。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县级民政部门应设立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专帐,用于办理日常医疗救助资金、大病医疗救助资金和临时医疗救助资金的核拨、支付和发放业务,并设立城乡医疗基金日常救助、大病救助和临时救助明细台帐。

五、医疗救助服务机构

日常医疗救助原则上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承担;大病医疗救助原则上由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承担。城乡医疗救助服务机构由民政、卫生部门选定,并向社会公布。承担医疗救助服务的机构要在醒目位置悬挂“城乡困难居民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牌匾,张贴就医指南,保证服务质量,方便困难群众就诊。救助对象就诊就医时,应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医疗费用减免政策,控制医疗费用。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医疗救助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帮助困难群众抵御疾病风险,提高健康水平,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重大举措。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民政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认真组织实施,把这项惠及城乡困难群众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好。

乡镇医疗保险总结篇10

这次会议是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我县20*年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其目的是动员全县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靠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全面完成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扩面任务。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进一步增强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到所有城镇居民,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是党中央、国务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站在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在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后的又一项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民生、致力改善民生的理念和决心。这项制度,是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框架的基本形成,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自20*年7月启动实施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县各乡镇、各社区和县直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完成了起步阶段的工作任务。截止今年9月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了全县29个乡镇,参保人数11649人(其中居民8200人,学生3449人),占应参加保险的城镇非职居民19499人的60%。享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待遇的住院参保人数227人,支付住院费用41.83万元,支付个人门诊费1万元。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县的工作和省市下达我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要达到95%以上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个别乡镇重视不够。个别乡镇没有把此项工作做为一项关注民生的重要工作来抓,没有同县上安排的其他工作同安排、同实施、同评比,有的乡镇甚至没有确定专人办理此项工作。二是宣传发动力度不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扩面工作要取得实效,不仅需要各乡镇、各社区的有效组织落实和广大城镇居民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各乡镇、各社区和各有关部门发挥积极的宣传、教育、引导作用,从而激发广大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的热情,鼓励居民自愿参保。从一年来的工作实际看,各乡镇、各社区和各有关部门在宣传上普遍存在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手段单一,教育引导方向不明确等问题,有些乡镇对此项工作根本没有进行宣传,城镇居民对医疗保险的政策了解不多,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宣传发动效果。三是有些乡镇工作进展缓慢。有的乡镇没有按照“四个强化”,确保“四个到位”的要求开展工作,工作方法缺乏创新,工作措施不力,严重影响了全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正常开展。

当前,我县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非常需要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是一项以人为本、造福于民的顺民意、得民心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对少年儿童、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待业青年和就业困难对象等城镇非职居民等弱势群体实行全民医保更是摆在各级党政组织面前的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因此,各乡镇和有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重大意义,站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带着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把这项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以讲政治、顾大局和对党、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和安排部署,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确保市政府下达我县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扩面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扎实实地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

按照市政府的要求,我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全市统一政策,建立市级统筹、县级经办、以大病住院统筹和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城镇居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今年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参保人数要达到18524人,扩面任务为7097人。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各乡镇、各社区要按照这次会议精神,认真研究,精心部署,扎实抓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重点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明确工作重点。我县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大部分居住在城关、盐官所辖的9个社区。因此,城关、盐官两镇的9个社区和两镇所在的学校是全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重点。教育局和城关、盐官两镇的领导要高度重视,要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责任和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身上,按照工作进度和时限要求,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确保辖区内居民参保不漏一户,不少一人。

二是要明确工作时限。从即日起到11月底,各乡镇特别是城关、盐官的9个社区、学区和县上的中小学校要组织专人成立工作组,深入开展入户宣传,积极办理参保手续。12月中旬,县政府将组织工作组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三是要切实加大宣传引导工作力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更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因此,为了确保这项工作取得实效,我们必须要在宣传发动上下大功夫。各乡镇、各社区和县直有关单位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出动宣传车、散发宣传单、办黑板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和广泛开展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的“四进”活动,大力宣传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和具体政策,使政策和制度为群众所理解、所接受。县电台、电视台要开设专栏,大力宣传有关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切实提高城镇居民参保的积极性。宣传中要注意把握分寸,既要宣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作用和政策,吸引和鼓励居民参保,又要实事求是,让群众准确把握政策。同时要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健康推进。

三、加强领导,部门联动,为全面完成工作任务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德政工程,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按照市政府的要求,今年我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要达到城镇非职居民的95%以上,目前距年底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能不能按期完成工作任务,是摆在各乡镇、各社区和有关部门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也是对各乡镇、有关部门领导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的一次考验。为此,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协调配合,切实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确保按期完成医保扩面工作任务。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是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根本保证。从今年起,市委、市政府已将这项工作列入对县(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的考核范围,县委、县政府也将把这项工作列入对各乡镇、各部门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的考核范围,对此项工作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考核。同时,今年国家提高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如果工作任务完不成,影响了国家补助资金和省市配套资金落实,这是对人民群众的极端不负责任,说严重一点,也就是对人民的犯罪。因此,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一定要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一定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目标责任制要求,紧紧抓住国家提高补助标准的良好机遇,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这项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主要领导要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具体抓,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实情,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分解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确保此项工作有人负责、有人推动、有人落实。为了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县上成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研究工作措施,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确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要形成工作合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组织统筹协调作用,及时制定宣传方案,采取有效宣传形式,宣传发动和引导城镇居民积极参保,不断扩大参保覆盖面;劳动保障局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认真抓好全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组织实施;社保局要尽快制定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的发展规划,抓好全县居民医疗保险业务经办和政策解释等具体工作。同时要实行领导分片包乡镇、业务人员包社区、包学校的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业务指导和日常管理,督促各乡镇特别是9个社区切实加快工作进度,确保按期完成工作任务。财政部门要做好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工作,保证配套资金按期到位,保障业务经办费用及时拨付;民政部门要积极做好城镇居民的医疗救助和低保人员个人缴费的及时拨缴;公安部门要协助配合开展城镇居民调查工作,负责城镇居民户籍的认定、新立户口的审查工作;审计部门负责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审计工作;新闻、广电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舆论工具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教育部门和所属各类学校要做好城镇户籍在校学生的宣传动员、参保登记和费用缴纳工作;各乡镇、各社区要切实负起责任,采取扎实有效措施,积极配合医疗保险部门做好本辖区的宣传动员和参保登记、初审以及参保费用的收缴汇总等工作。卫生、编制、监察、物价、残联等单位也要充分履行各自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多方联动,做到全县一盘棋,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城镇居民应保尽保,确保参保人员待遇得到及时落实,共同把这项造福于民的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三是要强化监督检查。这次会议之后,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要尽快制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具体工作方案,迅速行动起来,抓紧组织实施,保证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认真对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我县的工作方案,加强调度,加大督查,按进度计划抓好落实。要会同两办督查室组成专项督察小组,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各乡镇、社区和学校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进展情况月报告制度,及时了解各地进展情况,定期进行通报。12月中旬,县政府将组成工作督查组对各乡镇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行动迅速,措施得力的乡镇,要通报表扬,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对领导重视不够,宣传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工作不积极,对全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和我县2009年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责任考核造成不良的影响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