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十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十篇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3:05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篇1

根据《辽宁省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意见》(辽委办发[20__]34号文件)精神和《锦州市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意见》(锦委办发[20__]10号文件)及《黑山县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指导意见》的要求,为促进我镇农村经济发展,建立体制顺畅、有利于功能发挥和充满生机活力的事业单位运行机制,结合我镇实际制定__*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精神,按照农村税费改革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要求,既要切实减轻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又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改革的原则是:

(一)政事、事企分开的原则

原单位承担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强化为农业和农村服务的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服务性职能。

(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调整单位结构布局,减轻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增强事业单位活力,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原则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本镇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人力资源状况相适应。

二、改革的主要任务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是理顺乡镇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精简和合理地设置机构、精简镇财政供养人员。

(一)机构设置及职能调整

根据《黑山县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指导意见》,__*镇共设置涉农和文化等事业单位6个。具体有: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农村经济与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站、农业经营服务站、畜牧兽医站。其中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农村经济与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站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为全额拨款单位;农业经营服务站、畜牧兽医站为经营性事业单位,为自收自支单位。

经上述调整,我镇原有事业单位11个,调整为6个,精简比例为45.5%。

(二)各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及领导职数确定

根据《黑山县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指导意见》,下达我镇全额拨款编制17名,自收自支编制为10名。本镇可依据各中心、站的工作量和人员多少,对中心、站设置的编制进行微调。但不允许全额拨款编制和自收自支编制互调。人随职能走,职能调整到哪个机构,就在哪个机构竞聘,并且不受岗位限制。根据竞聘者每个人竞聘获得分数按机构设置编制数,从高到低依次择优聘任定岗人员。具体聘任哪个岗位,由镇党委安排。根据我镇实际工作要求,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及领导职数拟定如下:

1、__*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8人)

主任:1人

农业技术员:2人

林业技术员:1人

水利技术员:2人

农机技术员:1人

畜牧兽医管理:1人

2、__*镇文化服务中心(2人)

站长:1人

工作人员:1人

3、__*镇农村经济与社会事务服务中心(4人)

主任:1人

农经员:1人

民营企业指导员:1人

社会保障劳务输出工作人员:1人

4、__*镇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站(3人)

站长:1人

工作人员:2人

对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及领导职数拟定如下:

1、__*镇畜牧兽医站(5人)

站长:1人

畜牧兽医技术员:4人

2、__*镇农业经营服务站(5人)

站长:1人

工作人员:4人

经上述调整,我镇原有全额拨款编制29名,精简到17名,精简12名,精简比例为41.4%;自收自支编制为13名,精简到10名,精简3名,精简比例为23.1%。

三、人员定岗

(一)基本条件

1、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

2、忠于职守、遵纪守法,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业绩突出。

3、符合本单位人员职务层次结构,专业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要求。

4、具备拟任岗位所需的专业文化知识,政策法规水平和业务技术能力。

5、身体健康,能够坚持正常工作。

6、20__年12月31日前本单位在编职工。(有单位

主管部门及人事编制部门手续)(二)资格条件

1、事业单位负责人职位资格条件:一般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中级以上职称,工龄在五年以上。

2、事业单位一般工作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职位资格条件:一般应具有中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近三年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等次,同时专业技术人员还应具备初级以上职称。

3、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职位资格条件:一般应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近三年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等次。

4、事业单位应打破身份界限,按一般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职位要求和条件公开竞聘,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

5、本镇广播电视站人员改革问题,可实行双项选择。即:经本人申请,镇党委政府同意,可不参加改革,人员由广电中心全部接收,实行垂直管理;如本人不愿意上收,可按机构改革指导意见规定,参加经职能调整后新设置的机构竞聘,落聘后按机构改革政策对待,广电中心不予接收。

(三)定岗工作程序

1、公布职位和任职条件。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领导小组,按照核定的事业单位编制及岗位数额将拟聘任事业单位的职位和任职条件予以公布。

2、公开报名。按照事业单位各职位上岗条件,符合条件人员自愿报名。

3、资格审查。依据竞争上岗条件,领导小组对报名者进行资格审查,并经县编制部门审核后,确定参加竞聘人选,(文秘站:)予以公示。对有疑义的人选,应重新审查,澄清问题,确定是否具有竞聘资格,并向群众说明。

4、文化业务考试(30分)。参加竞聘人员必须参加考试,不参加考试人员视为自动放弃竞聘资格。由市统一拟定考试试题,本镇组织考试,县里统一判卷。(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考试的仍有竞聘资格,但考试成绩为0分)考试时间为:20__年3月22日上午9:30到11:00。

5、民主测评(30分)。民主测评人员由本镇机关干部和参加竞聘的事业单位人员组成。组织竞聘者作竞聘发言,介绍自已竞聘该职位的主要优势,对竞聘岗位的认识和做好竞聘职位工作的设想。竞聘述职后即对竞聘者进行民主测评,当场公布测评结果。同一职位两人以上参加竞聘的,拟聘人选应获相对多数信任票;同一职位只有一人竞聘的,必须获得60%以上信任票。参加测评人员须与参加竞聘大会人员一致。

6、组织考核(40分)。组织考核人员组成由本镇党委成员、政府班子成员、人大主席组成,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计算得分。考核内容为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重点考察思想政治素质,竞聘职位所需具备的能力、工作实绩、勤政廉政情况。

7、加分条件:3年内(20__年—20__年),获得部级奖励加10分;获得省级或相当省级奖励加7分;获得市级或相当市级加5分;获得县级或相当县级加3分;获得镇级或相当镇级加1分,以证书文件为依据。受不同层次表彰奖励的按表彰奖励的最高层次加分,不重复加分。

8、竞聘顺序。首先竞聘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畜牧兽医站人员,然后竞聘新设置的自收自支农业经营服务站人员。无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还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竞聘落聘者按照竞聘获得的分数,从高到低依次聘任新设置的农业经营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定岗工作中的领导与一般工作人员的竞聘顺序为先竞聘一般工作人员,再经党委考核,最后任命各岗位领导。

9、组织决定。根据竞聘述职、民主测评、组织考核等情况,由乡镇党委集体讨论决定全部聘任人选,并予以公示。如无问题与受聘者签定聘用合同,实行聘用合同制管理,合同期限为3年,合同文本由市人事局统一制定。

10、定岗时间的确定:20__年3月31日前基本结束。

四、人员分流

(一)人员分流主要途径

1、符合条件人员可以提前退休。申请提前退休,其距法定退休的年限,视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以法定退休年龄为准,计发退休金基数;对于原享受农村一线工作人员浮动工资待遇的,凡已享受3年以上的,到法定退休年龄满8年的,视为已享受8年浮动工资,按政策办理浮动工资改为固定工资手续,并纳入计发退休金基数。45周岁以上女以工代技人员(工作满20年),经本人申请,组织批准,可提前办理退休手续。

2、鼓励有能力和专业特长的人员领办和创办各类涉农方面的专业化中介组织,开展有偿的经营服务活动。

3、鼓励以多种形式兴办各类经济实体,领办和创办农业、农机、林业、水产、畜牧业等经营性的场、站及推广示范基地。

4、鼓励辞职人员从事个体经营、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

(二)分流人员有关政策

1、提前退休:到20__年12月31日前,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含5年)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人员;或工作年限满30年的人员,本人申请,经组织批准,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并享受退休人员待遇。已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由镇政府为其逐年或一次性缴纳提前退休年限内应支付的退休金,未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退休金按原经费渠道发放。

2、辞去公职:经本人申请,组织批准,自愿辞去公职的事业单位人员,本镇与其解除人事(劳动)关系,一次性发给辞职金,其标准是:到20__年12月31日,工作年限1至5年的发给相当于本人1年基本工资的辞职金;工作年限5年以上,从第6年起,每增加1年,加发本人2个月基本工资的辞职金,最多不超过本人3年基本工资的辞职金。基本工资是指国家工资政策规定的职务(技术等级)工资和工资构成比例所规定的津贴两项之和。

3、待岗过渡:既未申请提前退休,又没有提出辞职的人员,实行三年待岗过渡期。过渡期内,本镇要为其逐月发放生活费,生活费标准原则上为本地最低生活保障费的2倍。过渡期结束后,单

位与其解除人事(劳动)关系,同时一次发给经济补偿金,其标准原则上不超过3年本地最低生活保障费的总额。4、解除人事(劳动)关系人员,以自由职业者身份,到县城镇企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省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__]40号文件)规定,办理养老保险关系的接转。

解除人事(劳动)关系人员,如原单位参加了失业保险并足额缴费的或虽未足额缴费,若能全额补缴欠费的,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5、未聘或与单位解除人事(劳动)关系的人员,从事经营性活动享受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有关减免税金和行政性收费等优惠扶持政策,有关政策按《关于贯彻落实企业下岗人员就业和再就业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辽政办发[20__]12号文件)精神办理;对从事开发荒山、荒水、荒地、荒滩,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的,3年内免征农业税;对领办、创办企业和经济实体的享受国家和省关于新办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6、落聘后的选聘合同制干部,由本镇与其办理解聘手续,按辽人发[20__]18号文件规定,落实待遇。

五、组织实施

(一)精心组织,加强领导。

本次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为确保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顺利进行,特成立__*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

__*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赵铁军

副组长:王岩王明旭

成员:王维和赵树林张志文邢树民李红梅

徐艳军郑艳平蹇玉海董彬

(二)严格程序,严肃纪律。

在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严格遵守组织人事纪律,严格掌握用人标准,坚决抵制不正之风,认真做好事业单位改革中各具体环节的实施,防止出现任何错误。

(三)加强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在改革期间,要加强集体资产管理,集体资产和资金一律冻结,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以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和社会稳定。

(四)加强宣传,落实政策。

认真做好动员部署和宣传教育,把改革的目的和改革的政策向群众讲清楚,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改革,积极参与改革;要学好文件,用好政策,防止出现偏差。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篇2

办好试点摸出路子

2002年7月下旬,我区先行在东郊乡开展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当时,我们根据区委8号文件精神制订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的初步方案,其人员分流渠道和政策主要借鉴了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一些做法。8月初,市里派出调研组就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在我区进行调研,对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要求。我们根据市里的要求,对东郊乡的改革方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在几易其稿的基础上,根据乡镇农税体制改革和人浮于事、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乡镇事业单位特点的改革方案,分别呈送相关区级领导征求意见,并经区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和区机构编制委员会研究决定。紧接着,我们在东郊乡进行了广泛宣传发动,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准备工作,精心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随后,我们在试点单位开展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民主测评和竞争演讲工作,做到了阳光操作,认真抓好竞争上岗;无情分流,实现了有情地操作;整章建制,完备了各项手续,最后确定上岗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书,新定工资标准。明确了分流人员,解除了劳动关系,给予其一次性经济补偿。整个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平稳,工作衔接有序,运转正常,试点取得成功。

通过改革试点,东郊乡站所机构由10个精简为5个,精简50%;编制由40名精简为13名,精简27名,精简68%;人员由110人精简为13人,精简97人,精简88%。如此大面积的精简分流而没有出现清退分流人员上访事件,并且工作效率较以往有显著提高,东郊乡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为全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探清了路子。

澄清底子开好方子

我们根据东郊乡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及时召开全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会议,对改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各乡镇根据区里的要求,扎实开展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各项工作。一是全面进行摸底测算。各乡镇对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人员、资产等方面的情况都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利用六种表册分门别类地进行登记。同时,还测算好乡镇税费改革后的收支情况、能够负担人员多少情况,分流人员的补偿等,做到以收入定支出,以支出定编制,以编制定人员。二是精心制订改革方案。为了保证方案切实可行,区委区政府从实际出发,对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区里只确定大的原则(脱钩断奶,全员聘用,新定待遇,用人自主)和工作目标(撤并机构,精简人员,减轻负担,增强活力)。具体改革措施和方案实行一乡一策,甚至个别情况复杂的站所可以实行一站一举,做到方案切实可行。各乡镇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在参照改革试点单位站所改革方案的基础上,经群众充分讨论,多次修改,认真制订了本乡镇人员分流实施意见和竞争上岗实施方案,方案的制定尽量考虑到参与改革的每种对象。芦山乡水电站因为人员构成复杂,由正式的在编在岗人员,招工未进编人员、临时雇请人员等几类人员组成,情况特殊,难度大,区里决定该站单独制订改革方案,实行一站一策。在制订方案过程中,各乡镇党委、政府都先后几次对改革方案研究讨论,并集思广益,将方案与改革对象见面,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初步方案出来后都要经过“三级审核”再报区改革办审定同意后组织实施,以保证改革方案符合上级的规定和区里的要求,利于改革工作全面稳步推进。

精心组织多想法子

我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之所以进行得比较顺利,改革得比较彻底,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所有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含招工未进编人员、安置未进编的退伍兵和大中专毕业生)都参与了改革,分流人员全部脱钩断奶;另一方面上岗的工作人员有了基本保障(财政拨款)。通过改革,多年来一直难以解决的一些老大难问题,都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乡镇事业单位不仅人员减少了,负担减轻了,而且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搞活了。我们深切体会到: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突出抓好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是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较为复杂,既有编制人事部门承认的在编在岗人员,在编不在岗人员,又有已招工录干,因历史原因长期遗留的未进编人员,还有一些分配安置未进编的城镇退伍兵、国家计划内大中专毕业生等。为了把此次改革搞彻底,不留尾巴,区里决定给这三类人员平等的竞争上岗机会,但是哪些人上岗,哪些人分流,谁去谁留,不搞党委内定,完全按照改革方案,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在民主测评和竞争演讲中,不仅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参与评分,而且属于改革对象的人员个个参与评分,都是当场评分报分,当场公布结果,并将结果对外进行公示。

二是多方筹资、脱钩断奶。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分流人员彻底脱钩断奶,解除与原单位的行政依附关系和人事劳动关系。我区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流的主要渠道是转体分流和精简分流,这两种分流渠道都是对分流对象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解除与原单位的一切关系。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我们要求各乡镇对分流人员年补偿标准全区大体平衡,一乡之内基本平衡。为了保证补偿金一次性发放到位,我们采取了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主要是通过乡镇财政挤一点,变卖事业单位资产筹一点、上岗人员借一点等方式解决了分流人员补偿金的来源难题。各乡镇都与分流人员签订了解除劳动关系的协议,并行文明确,其人事档案及关系全部交区人才交流中心,做到手续完备,程序到位。

三是聘用上岗,新定工资。为了保障上岗人员的权益,通过这次改革,我们进一步加强对乡镇事业单位上岗人员的管理,明确上岗人员全部签订聘用协议,全面实行人事,打破事业单位用人的终身制,使乡镇事业单位用人向社会用人转变,单位与个人的关系由行政任用关系转变为平等的聘用关系;待遇方面一改过去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状况,打破档案工资制,实行档案工资与实发工资相分离,以岗定酬。乡镇事业单位按岗位确定工资标准,其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由原来人事部门核定的几百甚至上千元改为基本工资四百至六百元,奖金和福利实行浮动。与工作绩效挂钩,按目标管理考核。

四是编制调控,用人自主。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乡镇事业单位的工作,农村税费改革后,尽管我区财力十分紧张,但区里还是将改革后事业单位站所人员全部纳入区财政预算,由区里按人头拨付基本工资每人每年8468元。同时,区里将乡镇事业单位的用人权完全放给乡镇,区里只核定各乡镇事业单位的编制总量,具体到各站所定多少编、用多少人、用什么人,完全由乡镇自主确定,此举极大地调动了乡镇工作的针对性和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四个到位迈开步子

一是领导到位,责任落实。区委区政府领导十分重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区委书记王孝山同志多次听取汇报,并就有关重要问题作出指示,给予支持。区委副书记袁云波、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罗少挟、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华等同志多次对乡镇站所改革进行专题研究,并下到乡镇进行现场指导。整个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期间,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2次,区改革领导小组3次开会,区改革办多次召集乡镇负责人开会商议。乡镇党委政府也把事业单位改革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书记乡镇长亲自挂帅,分管党群的副书记和组织委员承办具体工作,其他班子成员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区改革办工作人员也每人联系一个乡镇,现场指导、督查改革工作。

二是宣传到位,工作做细。因为改革牵涉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个别乡镇和相关人员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认为现在不动都相安无事,图个安静,又不得罪人,不会出乱子。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思想状况,区改革办在总结我区几次事业单位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外地事业单位改革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展开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在全区营造出一种思改革、议改革、关心改革、支持改革的浓厚氛围,为全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局面。同时,对于纳入改革的所有对象,实行思想工作“包保责任制”,每个党政班子包几个改革对象,多次听取意见,事先做好思想工作,摸清摸准思想动态,保证了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指导到位,规范运作。区改革办在认真总结东郊乡经验的基础上,为搞好面上的站所改革,以东郊乡改革试点的作法为蓝本,过细做好每项工作。如在摸底工作中,由区改革办统一印发样表;在方案制订过程中,因地制宜,一乡一策,同时实行两次审核把关;在竞争上岗工作中,发放有关表格资料,并就有关程序实施“阳光操作”,突出强化组织监督,规范相关程序,公开竞争上岗公告,接受干部职工监督;在竞争演讲时,又到每个乡镇现场指导监督。版权所有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篇3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对水利系统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局事业单位改革序幕全面拉开。今年3月,*单位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和水利局的改革方案,立足自身实际,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完成了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从近期运行的情况看,效果较好,不仅精干了队伍,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也为全系统其它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全面实施提供了经验。下面,我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方案》,重点讲以下几个问题。一、充分认识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意义第一、进行水利事业单位改革,是我们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水利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是布局结构不够合理,发展与需求相脱节,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缺少灵敏的反应,服务内容老化,服务对象单一等问题普遍存在;二是管理体制不够适应,政事、事企职责不清,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计划经济的烙印很深,行政化的倾向严重,缺乏“找米下锅”的创业意识;三是内部机制不够健全,事业单位整体效益低下,缺乏生机和活力,纪律松懈,人浮于事。对存在的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运用市场经济的观念,运用改革的办法,从根本上进行突破和解决,以改革增加压力,以改革激发活力,以改革促进发展。因此,改革已成为水利事业单位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二、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建立经济社会高效运行的动力机制的迫切需要。因此,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建立起符合事业单位各自特点的管理制度和单位、个人不断奋进开拓的动力机制。从客观上讲,水利事业单位已经发展到了必须解决深层次矛盾、创新动力机制的时候,形式迫切要求加快改革的步伐。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使命感,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第三、能否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在水利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水利经济发展和节水型社会的建立。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大部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阻碍着各类人才资源优势的释放和潜能的发挥。改革的实质,就是解放和发展人才智慧力、科技力、文化力和创造力。充分释放人才资源的巨大能量,发挥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第四、加快推进水利事业单位改革,是自身改革、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自*年以来,水利系统许多事业单位出于自身改革、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管理体制未理顺、综合改革不配套等原因,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的问题,“大锅饭”、“铁饭碗”、“铁交椅”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不少单位管理混乱、纪律松懈、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并存,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内部缺乏凝聚力,外部缺少竞争力,严重影响了单位的发展;有的单位长期不出成果,社会效益差,社会服务功能衰退,有的甚至危及到了单位的生存。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挑战,事业单位今后如何生存和发展,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对现有的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包括分配制度进行大力改革。水利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也充分证明:只有改革才有生机,只有改革才有出路。二、必须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按照区委、区政府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这次事业单位改革主要是通过制度创新、配套改革,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职责明确、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事业单位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大、*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方针、政策,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原则,以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精简冗员,鼓励竞争,促进流动,提高素质,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优秀人才成长,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程,逐步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同时,我们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吃透上级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水利系统自身的实际,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具体改革套路,借鉴和比照全国其它水利事业单位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转变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效果,体现人文关怀,保持社会稳定的原则,提出“减编不减人、竞岗不下岗”这样一个工作思路,并要按照这个工作思路来指导水利改革工作。在思想认识上,各单位必须牢记以下四条原则:1、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聘用全过程要充分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精神,坚持竞聘上岗,优化组合,优胜劣汰的原则。2、坚持走群众路线,保证职工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3、坚持以单位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把人员尽量安置在本单位或本行业、本系统内。4、坚持开发性分流和政策性分流相结合,以开发性分流为主的原则。上述四条基本原则,是水利事业单位改革必须严格遵循的原则,要贯穿于整个改革过程的始终,只有坚持好这四条原则,才能把握好全局,把握好方向。三、明确要求,充分把握水利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质内容这次水利事业单位改革必须围绕大局,真抓实干,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根据这一要求,水利事业单位改革必须要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精简编制和人员。从而达到建立符合单位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建设高素质、高效能、专业化的水利职工队伍,推动水利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水利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一是单位性质必须明确这次改革中所有水利事业单位都要重新确定单位类别和职能性质,进行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通过“三定”,调整布局,整合精简机构和人员,统一单位内设机构名称,优化组织结构。一是对职能相近或交叉,服务对象单一的机构,应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合并,同时压缩人员编制;二是对任务不足,职能弱化,经济和社会效益低下,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机构予以撤并

。结合凉州区水利系统的特点,将水利系统各单位明确划分为公益性、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三类单位。二是人员精减必须到位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在这次水利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要注意把精简人员编制与转换职能、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结合起来,通过合理设置机构和职位,达到减员增效目的。需要强调的是在这次机构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单位可根据各自的定编情况、岗位设置及实有人员的现状,适当控制编制的使用。三是岗位聘任必须公开公正在这次改革实施过程中,新聘上岗人员必须采取公开、公正的原则,严格实施竞争上岗。各单位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操作。根据水利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认真测算本单位的岗位人员编制,在重新核定编制、科学合理设置职位的基础上,明确每个职位的职责和任职资格条件,合理选配人员,按照水利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要求,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具备竞争上岗条件的,采取“四考”(考核、考评、考试、考察)综合积分的办法,严格按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录用聘用人员。上岗后实行全员聘用管理,打破铁饭碗,废除终身制。竞争上岗工作要坚持党管干部、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坚持平等、择优的原则,把竞争程序和结果公开,接受纪检监察等机关和职工群众的监督。四是分流待遇必须保证各类分流人员待遇的落实是这次水利事业单位改革的又一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这次改革中,对分流人员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采取“谁家孩子谁抱走”的做法,来确定分流人员待遇落实主体。各单位要掌握分流人员的基本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在上级政策和单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制定分流的各项优惠政策和补偿措施,最大限度地组织、引导和鼓励他们创办经济实体和公益性社会服务组织,尽量让分流人员各得其所,解决后顾之忧。五是分配机制必须搞活各单位要结合自身行业特点,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实行档案和实际工资分离,建立多元化的内部分配机制,积极搞活内部分配,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精心组织,确保水利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进行水利事业单位的改革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涉及各方面工作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关系到下一步各项工作的开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积极稳妥地把改革任务完成好。(一)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各单位要把这次改革作为统揽全局的一个重要方面,严格以区委、区政府的统一要求和水利局改革方案为指导,制定本单位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成立改革领导小组,一把手要切实肩负起责任,亲自抓改革方案的制定,亲自抓组织实施,亲自抓人员的分流到位。(二)扎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平稳过渡水利事业单位改革涉及到每一个职工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稳定。因此,在改革过程中,要把宣传教育工作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要把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及时了解分流人员的思想动态,重点解决关键性问题,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哪个单位出问题,哪个单位主要领导就要承担全部责任。要教育广大职工识大体、顾大局,增进对改革的认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使改革成为大家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要使大家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要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调整好心态,正确对待自己的进退去留,看到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相信自己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找准位置,施展才能,创造业绩。同时,认真宣传改革的各项有关政策,坚持政策面前人人平等,最大限度地保证上岗人员舒心、落岗人员安心、改革的全过程放心。(三)严肃政策纪律,确保规范操作各单位领导要讲党性、讲政治,严格按照改革的政策规定办事,不折不扣地把改革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在这里,特别强调几点:一要严肃财经纪律,因机构变动出现国有资产转移的单位,要全面清理财务、固定资产,并认真做好人、财、物的移交工作,加强对国有和集体资产的管理,不准乱分财物,突击花钱。二要严肃人事编制纪律。调整后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不得突破规定的限额。三要执行责任追究制。参与改革过程的干部和工作人员要恪尽职守,出以公心,从事业出发,不得,对人员定岗及分流的有关考试、民主测评、组织考核等办法和程序,实行政策公开,程序公开和结果公开,坚持政策面前人人平等;各单位的领导和干部要顾全大局,不得为亲属、子女、熟人说情打招呼,为改革设置障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志们,水利事业单位改革,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希望大家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统筹规划,精心组织,积极推进,扎实工作,全面完成这次改革的任务,为我区水利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向前发展创造条件。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篇4

 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创新,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对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事业单位特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岗位设置的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为什么要实行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

2000年以来,国家出台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关于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02]35号)等系列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提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2006年,为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事业发展。国家人事部制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文件。根据国家政策,省、市、县分别印发了鄂办发[2008]1号、十办发[2009]14号和溪办发〔2010〕50号文件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进行了部署。

目前,在教育事业单位推行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设置管理改革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深化教育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迫切要求,有利于建立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入岗位竞争转换用人机制),有利于吸引和凝聚优秀人才到事业单位工作,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实行开招聘的选人用人制度)。

二、实行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与职称评聘分开、工资改革绩效工资改革有什么联系?

2002年以后,教育事业单位依据国办发[2002]35号文件《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精神,推行了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的职称制度改革(职称改革),目的是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进一步打破论资排辈、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营造优胜劣汰、能上能下、择优聘任、鼓励创新的用人环境,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006年实施的工资改革、2009年实施岗位绩效工资改革等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把过去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待遇随人走)变为岗位绩效工资制(待遇随岗定),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进行了配套,并明确规定在没有按规定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之前,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工资、岗位绩效工资只能按所聘职务对应岗位的最低等级套改岗位工资。

目前,推行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结合,与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相结合,与促进事业单位用人机制转换相结合,组织引导教育事业单位因事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将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包含其中,是2006年岗位工资改革和2009年的绩效工资改革的深化和完善。

三、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内容、目的、原则、范围是什么?

1、基本内容。推行“两项制度”即推行岗位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实现“两个转变”,即管理上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用人上变固定用人为合同用人。

2、基本目标。以建立岗位制度和人员聘用制度为主要内容,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着力建立起有别于机关和企业,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运行规律和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学化、法制化。

3、基本原则。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原则;坚持公开平等、以人为本、依法办事原则;坚持责权明确、能上能下、岗变薪变原则。

4、实施范围。经县机构编制部门批准设立的全县教育事业单位(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特校)和局属二级单位)。经县级以上组织、人事部门办理相关手续的公办教育事业在职在册在编的正式工作人员,包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含特岗教师)。

四、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岗位如何设置?

1、岗位类别设置。教育系统岗位类别包括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类,其中,管理岗位指具有行政、党群等管理工作职责的岗位、专业技术岗位指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

2、岗位等级设置。管理岗位设七级至十级4个等级,分别对应现行的科级正职、科级副职和科员、办事员。专业技术岗位设置9个等级,其中,高级设置五级、六级、七级3个等级;中级设置八级、九级、十级3个等级;初级设置十一级、十二级、十三级3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对应一至五级技术工岗位。

3、岗位控制。依据全县教育事业单位教职工编制总量和在册正式人员数量等因素实行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超岗单位按编制数核定,不超岗单位按现有人数核定),其中,小学教师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一般不低于90%,高中、中职、初中和幼儿园教师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一般不低于85%。

全县高级、中级、初级岗位比例总量控制在0.5:4:5.5以内,其中,县一中、县二中、县应用科技学校、县实验中学、教育局属二级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岗位控制比为2:4.5:3.5;其它初中高级、中级、初级岗位控制比为1:4:5;小学及幼儿园中级、初级岗位控制比为5:5。

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结构比例控制目标为:高级岗位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结构比例为2:4:4;中级岗位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3∶4∶3;助理级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5∶5。

4、岗位条件设置。岗位任职条件分为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其中,基本条件是任何人员上岗都必须具备的条件(取得相应等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并在下一级岗位聘任三年以上),具体条件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单位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制定。

五、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职责和工作程序是什么?

1、职责划分。政策规定:县委组织部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负责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

县教育局是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各单位(学校)是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具体负责根据核准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原则,按需设岗,严格程序,自主组织岗位聘任。

2、工作程序。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程序:①单位(学校)制定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含岗位设置控制数及工作实施办法);②报县教育局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初审;③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修订单位(学校)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含考评细则);④广泛听取职工对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提请单位职工大会或职代会审议通过;⑤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经集体讨论和职代会审议通过后,提交县教育局审核,报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核准;⑥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学校岗位设置的具体实施工作。

六、如何处理好岗位设置管理中的岗位聘任问题?

1、聘期与管理问题。事业单位岗位聘任原则上以单位(学校)自主组织聘任。对于乡镇以下规模小、人员少的学校(或教学点),乡镇中心学校对岗位结构比例实行集中调控、集中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人员集中聘用。

专业技术人员聘期统一定为三年。按照核准的结构比例,岗位有空缺的,要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人员队伍状况,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在岗位控制数内),按照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逐步到位。

实行岗位设置后的单位必须在有岗位空缺的前提下聘任缺岗人员,没有空岗不得聘任和调入人员。聘任期内新取得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须待本届聘期结束后参加下一届竞聘上岗,不得直接聘任。

聘用合同期满后,学校应按有关政策规定,对受聘人员的履职情况认真考核,及时作出续聘、解聘、竞聘和岗位调整等决定。

岗位聘用原则上采取逐级晋升的方式,对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岗位急需并符合破格条件的,可按照有关规定破格聘用。

2、首次岗位聘任问题。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在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中,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的,根据国家和省、市、县有关规定,按照“先入轨、后完善”的原则,使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通过竞聘,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不能竞聘到高等级岗位的人员,过渡到相应职级最低等级);在单位未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前(超编超岗没有空岗),不得新聘人员;以后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解聘等办法过渡,使人员结构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在过渡期内,现有人员结构超过核定的岗位总量20%的单位,一般不开展新的专业技术职务申报。

3、关于岗位设置待遇落实问题。对符合政策规定,按照工作程序,经过县教育局审核审核和县人社局认定,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单位,按照工作人员的新聘岗位等级,从认定的次月起对调整、晋升岗位等级的聘用人员按程序审批兑现相应的岗位工资。单位人员岗位变动后,从变动的下月起按新聘任岗位的工资标准执行工资待遇;对不按政策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学校,人事、教育、财政部门不予认定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

4、关于岗位聘任“一票否决”问题。对基本条件不合格、聘期内师德考核或年度考核有一年及以上不合格者,聘期内累计病假超过6个月或事假超过45天者,实行岗位职务聘任“一票否决”,只能在同职级最低等次,或者低于原职务岗位聘任。对在党纪、政纪处分期间或正在接受立案审查或停职审查尚未做出结论的人员暂不参加竞聘上岗。

七、如何抓好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工作?

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是一项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制度创新,既要坚持改革的方向,又要注意处理好与现行制度和政策的衔接,减少与现行制度的矛盾和冲突,确保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在事业单位的平稳过渡、顺利实施。

要准确把握政策,广泛动员宣传,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安排;

要按照“先入轨、再完善”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稳步推进,首先把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制度先建立起来,先入轨运行起来,保持队伍稳定;

要科学制定设置方案和实施细则,严格工作程序,阳光操作,民主决策,公平竞争上岗;

要坚持基本原则,严格工作纪律,认真落实政策;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篇5

一、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精心制定方案是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前提

要顺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必须重视调查研究,制定能正确指导改革的实施方案,因此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精心制定方案是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

(一)广泛开展调查研究

为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从去年起我县就结合实际,广泛开展了调查研究、摸底测算和征求意见工作。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做了大量、充分、细致的基础工作,认真开展摸底测算,备齐了相关的表册和资料,较为详尽地掌握了我县的相关情况,广泛收集、认真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反复探索,认真思考,为制定和出台切合我县实际情况、极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改革实施方案、实施意见以及相关配套措施打下了良好基础。一是认真开展调查研究。选取有代表性乡镇,就基本情况、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财政收支及债权债务、机构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思路等方面进行了乡镇机构改革调研,形成了《关于乡镇机构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就学校现有办学规模、经济状况、管理体制、运行方式等方面对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形成了2篇调查报告;就乡镇财力状况、经济运行情况、行政和事业公、业务费开支情况等方面开展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调研;就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基层组织建设、基层民主等方面开展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调研,摸清了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二是广泛征求意见。深入乡镇、村、组和学校走访调查,分类型、分层次召开座谈会,采取抽样调查、问卷调查、表册统计等各种方式,广泛听取有关乡镇、部门及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精心梳理,形成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乡镇机构改革方面的问题和建议等众多调研材料。三是认真做好测算分析。在统计核实清楚全县所有乡镇、村、学校的人、财、物基本情况基础上,认真做好测算分析,对财务、人员、债务等情况透彻分析,形成人员、编制、财力、债务分析报告,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意见,做好编制、经费的测算,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反复修改、精心制定方案

一是制定了实施方案。经过反复调研、讨论,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多方征求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历经数十次修改,完善形成了指导我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四个实施方案。二是制定了具体实施意见和配套办法。认真研究、周密思考,有针对性地细化制定了农村综合改革四方面的具体实施意见、操作办法和众多配套文件,从指导思想、政策依据、和操作程序上具体规范改革的各项工作,使乡镇和部门实施改革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各乡镇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实施细则,规范操作。三是开展风险评估和制定应对预案。就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反复进行分析研究,认真开展风险评估,充分估计形势,充分准备好应对措施,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预案。成立了应

急领导小组,建立快速反应和科学处置机制,为本次改革的实施提供了稳定、安全保障。二、加强宣传,做细工作是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重要环节

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加强宣传、做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县、乡镇以召开各级座谈会、层层召开动员大会,印发配套文件,散发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条幅,制作板墙报,制发简报,开展电视、广播新闻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改革的目的、意义、要求、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改革的范围、重点、具体做法,大张旗鼓地向社会加强改革政策的宣传,就改革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基本要求、政策界限、操作程序、方法步骤以及应该注意和把握的问题择其重点,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讨论,吃透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稳定人心,把乡镇、村组干部和党员培养成改革工作的宣传者、指导者和实施者,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在重大改革决定宣布前,向相关人员讲清改革精神和原则,做细做实相关人员思想工作,增进理解,减少对立,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未萌状态,使全县干部职工明确改革是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势在必行,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增强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分线实施,强力推进是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关键

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进展如何、成效怎样,关键在于组织实施,在于强力推进。我县注重实效,不走过场,狠抓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和法制政府,突出职能转变这个重点,依法界定县乡政府的事权和职能分工,科学界定农村公益职能,综合设置行政机构,精简行政编制,严格按规定配备乡镇领导干部;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规范设置乡镇事业机构,精简乡镇事业编制,提高公益水平;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明确竞争竞聘岗位,公开考试、考核,开展竞争竞聘上岗;以人为本,做好机改分流人员和来信来访工作。强力推进,认真抓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县乡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重新开展校点布局规划和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撤并现有村小和教学点,努力建设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重新核定教职工编制,完善教师交流制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和教师聘任方案,实行动态管理,新增教师一律竞争上岗,择优选聘;制定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人员分流方案,开展教学过程管理改革,落实教学过程督导方案。大力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乡财乡用县管”的财政管理体制、“村财民理乡监管”的监督管理机制、县乡财政基本支出保障机制、化解乡村债务长效制约机制和县对乡镇的财政激励约束机制;推行乡财乡用县管,重新测算确定乡镇财力,确保乡镇基本支出需要,全面实施乡镇财政综合预算,建立乡镇财政基本支出最低保障机制;实行村财民理乡监管,彻底清理村级财务,重新建立帐簿,分村核算,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改革乡镇财政管理,重新明确乡镇财政管理职能,设置机构,设立岗位;制定计划和措施,逐年化解镇、村债务。认真组织,狠抓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党内基层民主,转变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认真组织开展村干部培训,完善“一事一议”管理办法,搞好农村公益事业。通过强力推进改革实施,确保不走过场,真正将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四、严明纪律,强化督查是增强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执行力的主要抓手

严明纪律,强化督查是增强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执行力的主要抓手,改革工作必须严明纪律、强化督查,必须增强执行力。县、乡两级均把严明纪律列为重中之重,改革未动首先严肃政治、组织、人事、编制、财经、工作等纪律。严格按县编委核定下达的机构和人员编制数,设置办事机构,组织工作人员竞争上岗和做好人员分流工作,做到了方法步骤明确,措施积极稳妥,工作细致周密;加强国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档案资料管理,加强经费管理,严禁违反规定巧立名目突击花钱,严禁违反规定乱发奖金、补贴、实物或用公款相互宴请及赠送礼品,严禁借考察名义旅游,确保职工思想不散、办事秩序不乱、工作衔接不断、国有资产不流失。对农村综合改革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单位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员,纪检、监察部门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国家公务员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绝不手软;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五、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是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组织力量保障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篇6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事转企”改制为重点,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保障,切实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与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大繁荣,文化产业大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与文化创新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和实现持续发展;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分步推进。

三、改革任务

(一)重点实施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1个)。将区电影院转制为文化企业,核销事业编制。

(二)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2个)。区文化馆、文化市场稽查队2个单位,继续保留事业单位性质,财政全额供养关系不变。

四、政策规定

(一)财政投入。一是加大投入。改革所涉及的单位,财政原有拨款不减少,并逐步增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经费投入。二是改变投入方式。统筹分散在多个部门管理的文化发展资金,做到捆绑使用。资金的投入主要采用“以奖代补”、“政府采购”和“项目贴息”、“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等方式,重点用于精品力作的以奖代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文化发展项目贴息、场馆建设补助等。资金统筹使用的具体办法,由区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三是重大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以政府投资为主。

(二)社会保障。转企改制中,要切实做好转制企业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等政策的衔接,妥善解决好人员的分流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在认真贯彻中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我区“事转企”文化单位的实际,制定社会保障和人员分流安置政策,确保平稳过渡、持续发展。转制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原国家规定的待遇标准及发放方式不变。转企改制时,对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人员,或虽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工作年限满30年的人员,既可以提前离岗,也可以提前办理退休手续。提前离岗人员离岗期间的工资福利等基本待遇不变,单位和个人继续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时,按企业办法办理退休手续。提前退休人员可按事业单位退休办法办理退休手续。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如低于按原事业单位退休办法计发的退休金,通过建立企业年金等办法予以解决,区财政要对建立企业年金给予适当支持。

(三)财税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各项优惠政策具体按照(〔2008〕114号)文件、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1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4号)等政策规定执行。

(四)人才队伍。注重发现、培养、引进各方面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积极引进区内外高素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对优秀和特殊人才,可以采用高薪聘用、给予管理股、兼职、重建人事档案等多种方式大胆使用。文化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可以实行评聘分离。

五、工作步骤

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按照文件要求,成立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机构,充实工作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宣讲文化体制改革政策规定,聘请专家座谈,征求全区基层文化单位意见,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出台《区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第二阶段:学习动员。组织相关单位和文化企业学习《区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区文体事业局要组织本系统改革单位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市、区有关文化体制改革文件精神,做好改革前的思想动员工作。要将本系统文化体制改革领导机构,于2010年6月底前上报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文改办)。

第三阶段:细化措施。区文体事业局根据《区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围绕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政策和实际问题,制定本系统改革具体实施方案,明确重点,细化措施,落实责任,并于2010年8月底前将实施方案报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四阶段:组织实施。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分类指导,突出抓好区电影院转企改制,推进区文化馆、文化市场稽查队深化内部改革。

第五阶段:总结验收。区文体事业局总结本系统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上报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文化事业单位改制的验收工作,对文化体制改革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及时宣传,进一步巩固扩大改革成果。

六、职责分工

(一)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全区文化体制改革的宏观政策,制定全区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指导、督查全区改革工作,做好与市文改办的沟通,及时汇报我区文改工作进展情况。区文改办要及时掌握各部门、各改革单位的进展情况,定期通报改革情况,并报送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同志。

(二)区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各改革单位的改革工作,指导区文体事业局制定本系统改革的实施方案,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实施方案的论证和修改,督促行政主管部门抓好各实施方案的组织实施。

(三)区文体事业局作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实施单位,要切实履行好本系统和直属单位改革的职责,具体负责本系统改革单位实施方案的制定、论证、申报,以及改革方案实施前的思想动员、实施中的指导沟通、实施后的检查验收等工作。要及时建立健全改革工作机制,落实改革任务和改革时限,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工作。

(四)区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重点做好对改制企业的资产评估、移交工作。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篇7

一、分类推进,前段事业单位改革初见成效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为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广大人民物质文化水平,凝聚和储备各类人才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其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也愈积愈多,自2011年起,各地大胆探索,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已初见成效。

(一)顶层设计,事业单位改革目标明确、政策清晰。201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37号文件);8月,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1〕28号文件)印发;2012年3月,中办《关于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12〕12号文件)印发。这系列文件明确要求,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并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

(二)扎实落实,各地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中央部署,各地结合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山东省先后出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1+10”文件和事业单位分类指导目录,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要求、时间表和路线图。各市迅速组建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倒排工期,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到2014年底,全省基本完成分类任务,现有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已经明确。

(三)稳中求进,事业单位改革中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事业单位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在具体推进中,各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为今后进一步推进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培养了大批业务骨干。滨州市按照中央、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采取五项措施,扎实推进工作。一是坚持分级负责,落实责任制。市直事业单位改革由主管部门成立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实施,县区由县区编办主要负责实施。市事改办负责综合协调,监督指导,不直接划定具体单位的类别。二是坚持严把政策原则,一把尺子量到底,确保各级各类事业单位都能按照承担的职能划入相应的类别,避免不平衡,相互攀比,始终维持政策的严肃性。三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调整整合和暂定类别等办法,减少改革阻力。四是坚持沟通机制,建立联动机制,完善预案机制,努力保持社会稳定。五是实行分工负责、日志、交流培训制度,把推进工作与培养锻炼干部结合起来,为今后进一步推进改革储备人才和骨干力量。由于措施得力、工作扎实,全市顺利完成分类任务。

二、找准问题,继续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势在必行

尽管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距中央2020年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总体来看,政事不分、职责不清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人员冗杂、花钱养人的问题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体制改革的效力,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也不相符。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2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改革的整体性,强调继承和发展,注重可操作性。对照总书记的要求,结合前段的工作实践,个人认为继续深入推进事业改革势在必行,在今后的工作推进中要特别注重破解“两难”。

(一)两头难甩。一是受行政机构限额和行政编制数额的限制,行政类单位转不了,甩不掉,政事难以分开。二是现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管理制度特别是社保政策不一致,生产经营类单位转不了,甩不掉,事企难以分开。

(二)中间难管。长期以来,事业单位条块分割、法人意识淡薄,传统上主要由主管部门靠管干部的方式进行管控,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及管控的体制机制。“由谁管好”、“怎么管好”值得研究,如何解决“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亟需探索。

三、抢抓机遇,全力推进事业单位深化改革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事业单位改革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倍加珍惜、勇于担当,坚定不移地把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推向深入。在战略上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再难啃的骨头也要啃下来。在战术上要有持久作战的韧性,不搞一刀切,不奢求毕其功于一役,继续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分业推进、分步实施的方针,一步一个脚印,有条不紊地落实各项改革措施。

(一)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攻坚克难。指出:我们的事业崇高而神圣,我们的使命艰巨而光荣。面对艰巨繁重的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全党同志一定要坚持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努力解民忧、办实事,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汇聚强大的力量。事业单位改革涉及4000万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一定要坚持群众观点,倾听群众呼声,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考虑问题,计算得失,共同把事业单位改革这篇文章作好。

(二)尽快采取得力措施,坚决甩掉两头。建议适当增加部分行政编制,将行政类事业单位尽快转为行政机构或将其行政职能收归行政机关。今后,绝不允许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建议机构编制、组织、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尽快落实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干部管理、人事制度、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在一定区域内明确统一的改革基准日,坚决而平稳地把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同时收回事业编制,注销事业法人,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避免久拖不决,贻误战机。

(三)积极探索管好中间的科学体制机制。对分类后仍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的中间部分,要认真研究其特点。在总结以往有益监管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尽快研究一套适合事业单位实际的管理体制机制,努力把“中间”变为“中坚”。一是扎实做好登记监管工作,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严格做好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年度报告公开事项,加强日常监管,扩大人民群众对事业单位运行的知情权、监督权、评价权。二是全力以赴做好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科学调整指标考核体系,认真兑现考核结果,把绩效考核打造成事业单位监管的指挥棒。三是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建立责权一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决策层、管理层、监督层,激活事业单位活力。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篇8

全州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调整优化乡镇布局。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利于发展的原则,结合海西州依托资源优势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海西州乡镇区划调整方案》,将原来的41个乡镇调整为35个,撤并6个乡镇,精简14.6%。同时,以构建促进产业发展、人口聚集的乡镇体系为目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7个乡撤乡设镇,拓展中心城镇发展空间,以中心城镇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在乡镇类别划分上,根据我州乡镇区域面积大、但辖区人口少、经济总量小的特点,参照《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市、县及乡镇分类的标准的通知》(中编办[1993]17号),创新乡镇分类标准,适当调整有关指标值,将人口单位和经济指标单位由大变小,并将土地面积单位指标由小变大,依据调整后的乡镇人口、工农业总产值、土地面积三项指标值,将35个乡镇划分为一类乡镇13个,二类乡镇5个,三类乡镇17个,以此作为乡镇的机构和岗位设置、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的基本依据。

(二)明确界定乡镇职能。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乡镇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农牧区社会稳定”五大职能,各地根据“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努力建设服务型、法制型和廉洁高效政府为目标,坚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二十字”方针,确定了切合实际的具体职能。主要有七项:宣传、落实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科学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地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农村牧区经济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和建立农村牧区公共财政制度;加强农村牧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坚持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乡,维护农村牧区社会稳定;严格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民族工作的法律和政策。同时,结合乡镇区位优势、产业特点等实际,进一步细化乡镇具体职能,突出乡镇的新职能,如工业类型镇,突出加快城镇化具体职能,工业化进程,提升社会事务服务功能的职能;农业类型乡镇,突出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职能;牧业类型乡镇,突出了加强畜种改良、畜疫防治、保护生态、发展特色旅游等职能;城乡结合型乡镇,突出围绕区位优势,加快城镇化发展,加强城镇管理,搞好社区服务,为居民提供农副产品,做好劳务输出服务等职能。

(三)理顺县乡村关系。明确县乡政府的事权关系,县级行政部门主要负责政策的制定和监督,乡镇则主要负责政策的贯彻落实。对乡镇工作实行综合、一次性的年终目标考核管理,除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外,取消其他“一票否决”事项。按照政事分开原则,对整合后的乡镇事业单位按程序依法登记,赋予其独立法人资格,增强事业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决策,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其原有的行政管理职能划归乡镇政府,执法职能上划县政府主管部门。坚持村社事务“民主决策”的原则,取消乡镇干部“包村包片”的做法,放权于村社,尊重村社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和自治权益,提高村级自治功能。

(四)重新核定乡镇编制和领导职数。按照乡镇类别和“因事设岗、以岗定人、竞争上岗、择优选用”的原则,重新核定乡镇编制和领导职数。实行乡镇领导兼职、交叉任职。

重新核定乡镇行政编制593名,比机构改革前的627名减少34名,精简5.4%。乡镇领导职数一类乡镇核定7名,二、三类乡镇核定5名。考虑到个别乡镇自然条件艰苦,服务半径过大、乡镇干部轮休的需要及人口数量大、扶贫任务重的实际,对1个一类镇、一个二类镇领导职数各增加1名,2个三类乡镇各增加1名。全州乡镇(冷湖行委冷湖镇除外)共核定领导职数213名(含德令哈市街道办事处14名),比机构改革前的257名减少44名,精简17.1%。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乡镇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建设,增强基层公安、司法队伍力量,将乡镇机构改革中预留的34名行政编制置换为公安专项编制29名,司法专项编制5名。

(五)合理设置乡镇机构和职位。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根据乡镇类别和撤并乡镇的实际合理设置乡镇机关内设机构和职位,除在人口数量较大的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都兰县香日德镇、察汗乌苏镇和茫崖行委花土沟镇四个镇各设置一个党镇综合办公室外,其他31个乡镇不设内设机构,只设综合性职位。

在职位设置上,根据组织建设职能设置了党政综合事务联络员、组织宣传、团委、妇联等综合职位;根据发展经济职能设置了农业、牧业、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统计财务等综合职位;根据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设置了民政、科教文卫、人事劳动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综合职位;根据维护稳定的职能设置了民族宗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综合职位。同时,制定了职位说明书,明确了职位职责。

(六)整合规范事业站所。根据精简机构、完善综合服务功能的要求,因地制宜,整合事业站所。结合实际,各乡镇均保留了畜牧兽医站和林业站,并更名林业站为林业环境保护站,整合并按流域设置水务管理站。撤并乡镇农机管理站、农业技术推广站、经营管理站,组建为农牧业经济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农牧业、农机、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工作,从而实现了资源和技术的整合与有效利用。撤并乡镇综合站、文化站、电视差转台(广播站),组建为社会发展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劳动就业培训、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机构改革后,全州乡镇事业单位(不含学校和卫生院)93个,比机构改革前的151个减少48个,精简32%。核定乡镇事业编制612名。比改革前的622名减少10名。

整合后的乡镇事业单位中,综合服务中心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业务受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指导。兽医站、林业环境保护站、水管站三个事业单位实行以上级业务部门管理为主、乡镇协助管理的双重管理模式,党团关系实行属地管理体制,年度考核和干部任用征求乡镇党委的意见。通过实行双重管理,以解决乡镇事业单位“看不见、管得着”和“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

(七)规范上级派驻机构。对上级派驻乡镇的法庭、工商、税务等机构保持现状不变。为加强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海西地域面积广、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和外来人口增加等实际,改革中全州新设10个乡镇公安派出所。同时,根据省编办、省司法厅确定的海西州乡镇司法所设置数,设置乡镇司法所30个。

(八)加强乡镇工作人员上岗培训。根据改革的要求和上岗工作的需要,我州制定和印发了《海西州乡镇工作人员培训工作的意见》,并以县为单位分类组织开展了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知识培训工作,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等活动,重点就政府职能转变之后乡镇干部干什么、怎么干,事业站所如何发挥职责,搞好技术服务以及农林牧水专业技术知识等为主要内容进行了培训。通过培训,使乡镇工作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的,增强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客观上促进了乡镇工作人员意识转变和能力的提高。通过岗前培训,全州累计培训乡镇行政、事业人员1093人。培训结束后,对考试合格者颁发了培训合格证书。

(九)实行全员竞聘上岗。乡镇工作人员竞聘上岗是这次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为做好竞聘上岗工作,结合海西实际制定印发了《海西州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定岗工作的意见》和《海西州农村牧区综合改革中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工作的意见》,规定了乡镇机构改革中人员竞聘上岗的范围、条件、程序以及人员分流的原则、途径、组织领导等。实行以县为主,按照总编制不减的原则,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符合条件的上岗,不符合的待岗培训。公开竞争中,全州34个乡镇(冷湖镇除外)共826名干部职工参加了竞争上岗,其中公务员286名,事业单位职工540名;经考试考核合格后上岗的797名,其中公务员283名,事业单位职工514名;考试考核不合格未能上岗的29名,其中公务员3名,事业单位职工26名。

通过乡镇机构改革、岗位设置、全员竞聘上岗等工作,全州乡镇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的时机已经成熟。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印发了《海西州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实施细则》、《海西州乡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实施办法》,规范了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程序。按照青海省人事厅统一制定的《青海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的内容,乡镇事业站所514名上岗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了为期3至5年的聘用合同。

对落聘人员,按照《海西州乡镇机构改革未聘人员分流安置办法》,采取对基本符合退休条件的一次性办理退休手续、在分流期内达到退休条件的人员提前离岗、鼓励分流人员辞职自谋职业、创办或领办经济实体、创立社会中介机构、下派到村社任职或挂职等办法进行分流。鼓励分流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为重新上岗创造条件。

(十)建立乡镇工作绩效评价机制。一是按照职权与责任相统一、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进一步增强县级政府及其部门的工作职责,凡属县级职责的行政事务,不再推到乡镇,使乡镇有时间、有精力做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切实为乡镇“减压松绑”;二是县对乡镇工作每年度进行一次性综合考核,除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外,取消其他“一票否决”事项;三是按照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根据“德、能、勤、绩”标准和工作指标及工作要求、完成期限、完成质量和农牧民群众满意度为内容对乡镇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考核,以考核结果作为奖罚依据;四是成立了乡镇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小组,考评小组由乡镇领导、村社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对干部履行岗位职责实行定期考评,作出评价。

海西乡镇机构改革的经验和体会

(一)加强领导和上下联动是推进改革的保证。机构改革前期,州、县(市、行委)成立了乡镇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了对改革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中共海西州委常委会3次研究改革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3次听取改革进展情况的汇报,对各个阶段的改革工作给予指导。州农村牧区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召开10次会议,认真研究和安排部署乡镇机构改革各阶段的工作,加强对全州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指导。特别是省农村牧区综合改革试点海西指导工作组每到改革关键时期,及时深入州、县、乡镇进行调研和指导,对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和重要指示,有力地保证了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平稳推进。

(二)结合实际制定方案是推进改革的前提。乡镇机构改革中,州县有关领导多次深入农村牧区,就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在了解情况、听取乡镇干部和农牧民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改革实施方案。在制定乡镇改革方案中,明确了“一乡一策”的指导思想,要求乡镇在制定改革方案时要结合实际,不搞“一刀切”,不做统一标准,给了乡镇一定的自。同时要求各地正确理解“一乡一策”的内涵,不能曲解为各自为政,制定的改革方案不能背离省上的要求。严格按省州机构设置、编制与领导职数核定等改革要求制定改革方案,着力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拓展公共服务领域,严守改革的“两条底线”,在职能确定上体现了不同特色。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是推进改革的关键。根据全州乡镇不存在机构臃肿、人员超编但存在公共服务职能缺位和人员结构性失衡问题的实际,我们强调乡镇机构改革的重点是乡镇职能转变和优化人员结构。据此,将“不以减人为目的”作为工作基点,将改革的目标和重心放在了乡镇职能转变、明确岗位职责和全员竞聘上岗方面,在保证机构改革平稳推进的同时,增强了乡镇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了乡镇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和事业站所技术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

(四)健全制度严格程序是推进改革的保障。改革中,州综合改革办公室制定了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定岗、人员分流、人员培训、乡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和人员聘用、干部纪律等一系列意见、制度和办法、确保了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按要求、有步骤、依程序规范运作。

存在的问题

(一)改革依然存在体制障碍。由于乡镇一级在县乡管理体制中始终处于执行者的地位,乡镇机构改革后,如果仅仅是乡镇一级职能发生转变,而县以上政府依然沿用过去自上而下的行政压力来落实各项工作任务,那么乡镇机构改革的成果将会大打折扣,最终将反弹到以往的工作状态。

(二)配套制度和措施有待不断完善。突出表现在以促进乡镇职能转变和乡镇事业单位功能作用发挥的绩效考评机制尚不够完善,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三)乡镇工作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乡镇事业站所人员学历较低,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对口,培训工作滞后,专业知识老化,能力素质不高,需要强化培训,提高其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和服务“三农”的水平。

推进农村牧区纵深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上下联动深化机构改革。把深化机构改革工作同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同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结合起来,同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结合起来,继续探索乡镇政府服务“三农”的方式,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和事业站所服务功能的提升。推进县级机构改革,认真解决县乡两级职能转换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的农牧区运行体系。

(二)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管理。强化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完善编制、人事、财政相互配合的约束机制,确保乡镇机构编制、财政供养人员5年内只减不增和社会稳定两道“底线”。

(三)健全乡镇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现代人才观要求的乡镇人员绩效考评制度,建立起促使乡镇人员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乡镇组织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长效机制。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篇9

一、水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县相继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设施,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发电、供水等水利工程体系,在抗御洪、涝、潮、旱、风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利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以下简称水管单位)存在的问题也日趋突出,并严重影响了其生存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单位性质不明,定位不准;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费来源渠道不畅,投入短缺;供水价格形成体制不合理,水费征收率低;人员过剩,素质偏低;内部管理粗放,效益低;社会保障程度低,负担沉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导致了一批已建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积病成险,效益严重衰减,基层水利职工生活在贫困线上,水利国有资产难以保值增值,而且对全县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因此,全面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十分重要和紧迫。

二、改革的目标、原则和对象

(一)改革的目标。

力争用3~5年的时间,初步建立符合*县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管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管体制;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和良性发展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完善的水费计收方式;建立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法规支撑体系。

(二)改革的原则

1、效益优先原则。正确处理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又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2、建管并重原则。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关系,既要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又要重视水利工程管理,在加大工程建设投资的同时加大对工程管理(包括非工程措施)的投入,从根本上解决“重建轻管”的问题。

3、责权利相统一原则。正确处理责、权、利的关系,既要明确各有关部门和水管单位的责任和权利,又要在水管单位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管理责任、工作绩效和职工的切身利益紧密挂钩。

4、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既要从水利行业的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要积极稳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把握好改革的时机与步骤,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5、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既要努力实现水管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又要确保新的管理体制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改革对象

具有独立会计核算的各类国有水管单位(水利局及各水管单位应制定具体实施方法报县政府批准)。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权责,规范管理。

1、明确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管单位的管理责任。县政府应当按照行政首长负责制原则,依法保障本行政区域内水利工程的安全,限期消除险情,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

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各类水利工程负有行业管理责任,负责监督检查水利工程的管理养护和安全运行,对其直接管理的水利工程负有监督资金使用和监督资产运营责任。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政事分开、政企脱钩的原则,转变职能,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水管单位具体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保证工程安全运行和发挥效益。

2、理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水利工程实行分级管理。大中型和对影响城镇、交通干线、工矿、学校、人口集中区安全的重要的小型水利工程,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分级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对所管辖的国有水利工程全面进行梳理,对不符合分级管理原则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同级财政、人事等有关部门及当地政府,根据水利工程现状情况,充分予以协商解决。

3、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水利工程出现安全责任事故的,要依法依追究水行政主管部门、水管单位和当地政府防汛责任人的责任;其他单位管理的水利工程出现安全责任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业主责任以及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责任。

(二)划分水管单位类别和性质,严格定编定岗。

1、分类定性原则。水管单位的分类定性依照下列原则确定:一是功能原则。根据水利工程设计功能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确定其性质。二是收支配比原则。根据水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收支状况,确定其性质。水管单位的收入主要包括水费、电费等业主收入,按最近3~5年实际收入的平均值确定。水管单位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机构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和工程养护经费等按政策法规规定的支出。

2、划分水管单位的类别与性质。依据上述分类定性原则,将现有水管单位分为三类并进行定性:

第一类:承担防洪、防潮、拒咸、排涝、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为纯公益性水管事业单位。即:只承担防洪和农业灌溉任务的水库、水闸、堤防、城市防洪(潮)等工程管理单位。

第二类:既承担防洪、防潮、拒咸、排涝、水土保持等公益性任务,又有供水、水力发电等经营的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为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依其经营收益情况确定其性质,收入不能够满足其按规定的正常运行管理、维修养护等应支出需要的,即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定性为准公益性水管事业单位;收入能够满足其按规定的正常运行管理、维修养护等应支出需要的,即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定性为企业单位。目前已转制为企业的单位,其企业性质不变。

第三类:承担城镇供水、水力发电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为经营性水管单位,定性为企业单位。

水管单位的性质按隶属关系由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同级财政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研究确定。

3、严格定编定岗。水管事业单位的编制,由各水管单位依据水利部和财政部共同制定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合理定岗定员,机构编制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按“因事设岗、以岗定责、以工作量定员”的原则给予核定。实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与维修养护分离(以下简称管养分离)后的维修养护人员、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中从事经营性资产运营和其他经营活动的人员,以及企业性质的水管单位人员,不再核定编制。

(三)深化水管单位内部改革,推行管养分离,精简管理机构,提高养护水平,降低运行成本。

1、根据水管单位的特点,分类推进机构、人事、劳动、分配等相关制度改革。水管事业单位,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2]69号文的精神及有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要求,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和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撤并不合理的管理机构,整合资源,综合设置水管机构,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制定各类各级岗位的职责、权利、任职条件和聘用期限,全面实行竞争上岗和人员聘用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降低工程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水管事业单位可继续执行国家统一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也可探索多样化的内部分配制度。允许工资浮动,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收入相分离,全面推行工资浮动和绩效挂钩,扩大各水管事业单位的分配自,实行以岗定薪,易岗易薪的分配政策,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企业性质的水管单位,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原则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多种投资来源的水利工程单位要建立健全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做到自主经营、安全生产,依法纳税,自负盈亏,可持续发展。水管单位负责人由企业董事会或上级机构依照相关规定聘任,其他职工由水管单位择优聘用,并依法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要积极推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以岗定薪,工效挂钩,绩效领酬。

建立并执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和岗位准入制度,具体办法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人事劳动部门制定。

2、规范水管单位的经营活动,严格资产管理。由财政核拨的纯公益性水管事业单位在核定的财政资金足额到位的情况下,原则上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

中型水利工程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要在科学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资产的基础上,对内部承担防洪、排涝等公益职能部门和承担供水、发电及多种经营职能部门进行严格划分,将经营部门转制为水管单位下属企业,做到事企分开、财务独立核算。

准公益性水管事业单位在核定的财政资金足额到位情况下,原则上不得兴办与水利工程无关的多种经营项目。为安置富余人员而兴办多种经营项目,应以水利工程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并实行事企分开,独立核算,在条件成熟时与水管单位脱钩。

加强国有水利资产监督管理,政府应当明确国有水利资产出资人代表。无论是纯公益性、准公益性的事业或企业性质的水管单位及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对其占有和使用的经营性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负有监督保值增值责任。除国家特别规定外,应按规定实行社会中介机构、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逐步建立、健全各类国有资产的考核制度,接受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

3、积极推行管养分离。纯公益、准公益性水管事业单位在工程养护维修经费确保到位的情况下,按照水利工程的性质和相关维修养护标准,积极推行水利工程管理与维修养护分离,精简管理机构,提高维修养护水平,降低运行成本。

在对水管单位规范定岗和核定管理人员编制的基础上,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业务和养护人员从水管单位剥离出来,独立或联合组建专业化的维修养护企业。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维修养护企业的发育成熟,逐步通过招标方式择优确定维修养护企业。

我县根据实际情况,争取用5年时间分步推行管养分离。第一步,在水管单位内部将运行管理与维修养护业务、人员、经费分离,实行内部合同管理;第二步,组建维修养护公司,实行内部独立核算;第三步,将维修养护公司与所属水管单位彻底脱钩,水管单位通过招标方式择优确定维修养护企业,使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为确保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的顺利进行,财政部门要保证经核定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足额拨付到位。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努力创造条件,培育维修养护市场,规范维修养护市场环境。管养分离的改革,要在试点的基础上,积累经验,逐步推行。

(四)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强化计收管理。

1、水利工程供水水费是经营性收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核定。对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要区别对待,分类定价。农业用水水价按补偿供水成本的原则核定,不计利润;非农业用水价格在补偿供水成本、费用、计提合理利润和依法计税的基础上确定。水利工程水价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水资源状况、供水成本以及市场供求变化适时调整,分步到位,逐步理顺。县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由县人民政府制订。制定和调整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列入价格听证目录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的制订或调整价格时实行价格听证。

2、强化计收管理。水利工程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必须实行按量计费,农业用水要逐步推行计量供水,按量收费的供水管理体制。建立农业供水水费公示制度,实行水价、用水量、水费“三公开”,提高透明度,接受民主监督,规范收费行为,减少收取水费的中间环节。严禁在收取水费中搭车收费、任意加价和截留挪用。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用水户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

水费由供水经营者组织收取,可采取自行收取或委托其它合法中间机构收取的方法进行收取。积极培育农村用水户合作组织,加强农业用水水费的计收和管理。

供水经营者与用水户要通过签订供用水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充分发挥有关职能部门和用水户的监督作用,促进供水经营者降低供水成本。

(五)规范财政供养范围的支付方式,畅通水管单位资金来源渠道。

1、根据水管单位的类别和性质,采取不同的财政保障政策和财政支付方式。纯公益性水管事业单位经费由财政核拨,其编制内的在职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由同级财政保障,年度经费标准按当地财政年度部门预算财政核拨事业单位标准核定。工程日常维修养护岁修经费由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中列支。工程更新改造投资纳入水利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按照水利基本建设的有关程序,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建议计划报送同级发展改革部门会财政部门审核后,按有关政策上报上一级申请投资,不足部分由当地财政部门筹集配套,列入年度部门预算给予安排,并实行财政直接支付。

准公益性水管事业单位经费由财政核补,其编制内承担公益性任务的在职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以及公益性部分的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等项支出由同级财政按有关规定核定,并根据水管单位收入情况确定财政补贴标准;更新改造费用来源与纯公益性工程相同。经营性部分的人员费用,工程日常运行、维修养护经费列入工程运行成本,由水管单位负担,工程更新改造费用在提取的折旧资金中列支。准公益性水管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资产收益和其它收益要纳入单位经费预算。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规定向财政部门报告该类水管单位各种收益的变化情况。财政部门根据该类水管单位各种收益的变化情况,实行动态核算,并适时调整财政补贴额度。

企业性质的水管单位,其所管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和日常维修养护资金由水管单位自行筹集,财政不予补贴,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的资金列入成本核算。企业性质的水管单位要加强资金积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营,提高抗风险能力,确保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的足额到位,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有效运行,按期回收工程建设成本,并实现良性循环。

2、积极筹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为保障水管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县、镇政府要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合理调整本级财政支出中水利支出的结构,视本级财力状况逐步增加对水利工程管理的投入,适当调整水利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分级负责公益性资产日常维修养护资金的筹集,确保资金的及时到位。各级政府必须按照《广东省实施<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细则》的规定,足额计提水利建设基金。

各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来源:⑴上级用于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修养护的各项补助;⑵水利建设基金;⑶堤围防护费;⑷水资源费;⑸财政预算资金。

3、改革财政资金拨付方式,推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和财政直接支付。

4、严格资金的筹集和管理。所有水利行政事业性收费严格实行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水利规费的征收、使用及监督管理,保证各项水利规费足额征收。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经营性资产部分及经营性水管单位必须按财政部颁发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提取工程折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对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更新改造经费及准公益性、经营性水管单位提取的工程折旧资金的管理,加强各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监督,严禁挪作他用,确保专款专用。

5、在合理、正确划分水管单位的类别和性质,以及严格定编定岗工作完成后,县财政部门要及时将核定的纯公益性和准公益性水管事业单位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维修养护岁修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安排,并按照部门预算编制要求,列入单位年度部门预算。

(六)积极推进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中央提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国有水利资产的管理应当以产权为纽带,坚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政事分开,财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经营性国有水利资产要逐步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产权社会化和市场化。积极探索非经营性国有水利资产和资源性水利国有资产的产权改革,探索公益性和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管理。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坚持产权清晰、政企分开、平等互利和等价有偿的原则。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协同同级国有资产主管部门加强对国有水利资产监督管理,加强行业监督,依法规范水管单位的管理行为积极引导和扶持水管单位的良性发展。

产权制度改革要依法进行产权界定、产权评估和产权登记,实现产权清晰化,确保国有水利资产的安全、完整。对于经营性国有水利资产,可以通过产权交易的方式,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水利投资和经营,使水利工程的产权多元化,分散股权和投资风险。建立和健全产权市场化的机制,既要积极推进产权交易,又要规范产权交易行为,防止国有水利资产流失,维护产权交易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积极开拓产权市场化的途径,可以通过中外合资合作、公司联营、租赁、公有民营或民有民营、兼并、拍卖、债权股份化或债务等值化等形式,推进产权市场化。产权交易的收益按有关规定主要用于当地水利发展事业。

国有水利工程的产权制度改革,由水管单位提出方案,经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国有资产主管部门同意,按规定和程序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上级投资或补助占30%(含30%)以上的水利工程,产权改革方案须经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县人民政府可以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国有水利投资公司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公司。国有水利投资公司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负责筹集和运营水利建设资金,对其投入水利工程的资本行使出资人的权利。国有水利工程管理公司负责经营性或定性为企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对其管理的水利工程行使经营者的权利,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和正常运行,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实现水利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国有水利投资公司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公司应当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约束机制。国有水利投资公司和国有水利工程管理公司依法独立经营,接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

开放水利投资市场。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水利工程投资和管理单位以其经营管理的资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三、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1、加强领导。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政策性强,牵涉面广,任务艰巨,县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对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成立*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根据省、市的实施方案,结合实际,推动本县的水管体制改革。同时,广泛宣传国务院的《实施意见》和省的《实施方案》,宣传水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

2.经县政府批准的,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财政、机构编制、劳动保障等部门,依据国务院实施意见和省、市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区实际,制订本地区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政府和水行政等有关主管部门必须各司其职,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对贯彻落实《实施方案》措施不力的,市、县将对其限制安排水利投资;在限期内未能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的,将对其暂停安排水利投资,直到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为止。

(二)妥善安置分流人员。

水管单位要在定编定岗的基础上,广开就业渠道,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安置富余分流人员的途径和方法按省政府《实施方案》的6条途径和市政府《实施方案》,以及和参照我县有关企事业单位分流安置的政策规定执行。但退休和离岗退养时限放宽至2006年12月31日前,县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部门要积极做好统筹安排和协调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三)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

在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出台前,水管事业单位仍维持现行养老制度。

水管单位要为受聘人员依法办理各项社会保险手续,按规定享受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具体方法按省、市政府《实施方案》和县相关政策执行。

(四)执行税收扶持政策。

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实行管养分离后从水管单位中分离出来的维修养护企业,以及为安置水管单位分流人员而兴办的多种经营企业,按照有关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五)建管并重,为工程管理创造条件。

进一步完善新建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体制。全面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确保工程质量。

新建、改建、扩建、除险加固工程,在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需根据《水库工程管理设计规范》、《水闸工程管理设计规范》、《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泵站技术管理规范》及水利部、省、市的有关文件规定,编制工程管理设计方案。工程管理方案设计应包括下面的内容:⑴管理条件,包括管理机构、人员编制、运行管理以及维修养护经费来源;⑵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⑶管理设施,包括管理用房和交通、通讯设施;⑷安全监测设计;⑸控制运用设计;⑹信息管理设计;⑺水价、电价方案。对新建、改建、扩建、除险加固水利工程,在上报可行性研究报告时须附以上工程管理方案,凡是没有管理方案的工程一律不予审批。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管理、监测、信息管理等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对工程管理设计内容未完成的工程不予验收。工程竣工前要完成确权划界及发证工作。

对新建水利工程,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其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负有监督职责。监督内容包括管理设施配置标准和管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标准以及运行管理的监管等。

(六)加强水利工程的环境与安全管理。

1、加强环境保护。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要遵循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符合环保要求,着眼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水管单位要做好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防护林(草)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下游生态用水需要。水管单位开展多种经营活动应当避免污染水源和破坏生态环境,有生活供水任务的水利工程,在其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严禁兴建污染水体的生产经营项目。

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持水管单位尽快完成水利工程用地的确权划界工作,明确水利工程的土地权属和管理保护范围。

2、强化安全管理。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意识,强化水利工程的安全管理,落实水利工程安全责任人,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确保工程安全运行。

3、推行水利工程目标管理。水管单位要依法进行工程管理,落实管理责任制,全面推行水利工程目标管理,严格按照考核标准加强水利工程目标管理考核评定工作,规范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工程正常运行。

4、建立水管体制改革信息交流制度。为进一步掌握全省水管体制改革动态,及时通报各地改革进展情况,推广改革的好经验、好做法,省将建立水管体制改革信息交流制度,定期通报我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动态。县每一季度将水管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报省水利厅。

四、水管体制改革的实施步骤

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调查摸底和制订实施方案阶段。县应组织力量,对所属水管单位进行普查和典型调查,摸清水管单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省、市《实施方案》制订本县实施方案。水管单位定岗定编和经费测算及实施方案要在*年7月中旬前完成,经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政府批准实施。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先行点实施阶段。县根据实施方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水管单位作为先行点,进行跟踪研究。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研究,及时处理。通过改革先行点,积累经验,以点带面,促进本地区的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省、市、县(区)水管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改革工作要在*年8月底前完成,并先行会同有关部门进行验收和总结。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篇10

同志们:

在全县上下深入贯彻领导干部会议精神,奋力推动岳池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刻,县委、县政府今天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主要目的是对全县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落实,全面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确保今年月底前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刚才,怀林同志就下一阶段的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这些意见是经县委、县政府集体研究决定的,符合上级的政策规定和要求。希望同志们认真学习,迅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深刻理解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乡镇是国家政权的基石。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是农村税费改革最重要的配套改革措施之一,是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减轻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的关键所在。由于直接面对基层,面对群众,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涉及面非常广,难度也相当大。我们必须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领会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这是加快岳池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发展是岳池当前最大的政治。在全县经济结构中,农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现富民强县、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是一个重要抓手,县委、县政府提出要围绕工业抓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将农业生产变成工业经济的“第一车间”,这对以乡镇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乡镇事业单位振兴地方经济、加快农业发展的任务将更重,为农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将更高。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就是要把政府长期以来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的事务分离出去,切实摆正乡镇事业单位的位置,充分发挥乡镇事业单位自主经营服务的职能,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以便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加快富民强县的步伐。

×其次,这是适应农村工作新形势的迫切需要。乡镇事业单位处在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前沿和载体,在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负有重要责任。但长期以来,由于一些乡镇事业单位人员恶性膨胀,“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导致收费不服务、服务不到位以至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屡禁不止,直接加重了农民负担,影响了农村稳定,也损害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并且,当前岳池的城市经济已经起步,农业产业化初现端倪,县本级财政逐渐好转,但乡镇自身建设却出现了“拖后腿”现象。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不少乡镇人多事少、人多钱少的问题尤为突出,使本就有限的财力很难集中于发展生产力,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优化乡镇事业单位结构,压缩财政供养人员,有利于有效配置资源,强化为农服务功能,有利于减轻财政压力和农民负担,完全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既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第三,这是乡镇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乡镇事业单位绝大部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立的,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乡镇事业单位自身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是布局结构不合理,发展与需求相脱节,对不断变化的农村社会需求缺少灵敏的反应,服务内容老化,服务形式简单;二是管理体制不完善,政事、事企职责不清,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计划经济的烙印很深,过分依赖行政机关,缺乏“找米下锅”的创业意识,整体效益低下;三是分配机制不灵活,“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并存,纪律松弛,人浮于事,缺乏生机和活力。面对这些问题,如果还继续按老体制和原有的方式运行,乡镇事业单位最终只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淘汰。只有运用市场的理念、改革的办法,从根本上进行突破和解决,以改革增加压力,以改革激发活力,以改革促进发展,才能使乡镇事业单位恢复活力,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二、统筹兼顾,周密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是一项政策性、敏感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精心谋划,妥善实施,并重点处理好四个关系:

×⒈要正确处理推进改革与维护稳定的关系。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触及利益深、涉及范围多、政策要求严、工作任务重,事关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事关基层政权的稳固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各乡镇、部门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既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推进这项工作,又要坚持科学的工作方法,把推进改革同维护稳定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扎实推进。要超前思考,超前谋划,超前行动,把政策宣传好,落实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稳定因素。要认真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对可能出现的等苗头性问题,要及早拿出应对措施,一旦发现,及时加以解决,妥善化解矛盾。

×⒉要正确处理加快改革与促进发展的关系。当前,正值冲刺上半年目标任务的关键时刻,市委也即将召开区(市、县)工作会议,我们必须在全面推进改革的同时,一丝不苟地抓好经济社会的发展,真正使改革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不竭动力。各乡镇、部门要认真做好改革期间的衔接工作,领导班子成员要发挥带头作用,努力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对新成立的机构,要完善职能职责,迅速开展工作,尽可能缩短“摸索期”;对分流人员留下的工作任务,要及时安排人员接手,尽可能缩短“磨合期”,确保工作不断线,做到日常工作和改革工作两不误,绝不允许在管理上出现真空现象,绝不能因为推进改革而影响日常工作的开展。版权所有

×⒊要正确处理无情改革与有情操作的关系。每一项改革都要触及一部人的利益,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也不例外。在前期工作中,县委、县政府已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上级政策,最大限度地争取了对分流人员的支持。但改革是严肃的,各乡镇、部门在改革过程中,既不能徇私情,也不能和稀泥,更不能简单地“拿钱走人”、“一分了之”、“一下了之”、“一走了之”,一定要耐心地、有的放矢地说服教育分流人员和其他人员,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实、做好,覆盖到每一个人,落实到每一件事。要密切注视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思想动态,抓住、抓准改革对象的思想脉搏,大力开展正面的、积极的宣传工作,不讲套话,不许空愿,用政策解释疑惑,用道理消除顾虑,用措施化解矛盾,用工作感召人心,引导大家支持改革、理解改革、投身改革。

×⒋要正确处理各负其责与步调一致的关系。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各乡镇、各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共同努力。尽管全县的改革政策和方案是统一的,但各地、各部门、各系统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完全整齐划一。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既要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要严把政策关口,服从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步调一致,形成合力。特别是有关改革政策的解释和宣传,一定要统一归口到县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办公室,绝不允许任何不负责任的乱答复、乱解释、乱表态,更不允许为了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干扰改革。版权所有

×三、几点要求

×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是一场攻坚战,能不能赢得胜利,是对我们领导水平、群众观念和工作作风的实际检验。确保月底前全面完成改革任务,既是既定的工作目标,也是铁的工作纪律。各乡镇、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抓好落实。

×⒈要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县“四大班子”领导同志都是改革的督导组成员,一定要带头支持这项工作,带头研究改革政策,深入乡镇督促指导,确保改革有序推进和社会政治稳定。各乡镇主要领导同志要深入调研,靠前指挥,仔仔细细研读文件,吃透用够政策精神,对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和难以把握的政策,要多请示、多汇报,对改革方案要能细则细,把问题和困难考虑得尽可能周全一些,把政策的操作方案制定得尽可能详细一些,把工作做细做深做实。县级各主管部门要配合乡镇搞好改革工作,主要负责人必须亲自部署、亲自过问、亲自落实,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大力配合,积极支持,确保人员到位、精力到位,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组织人事、机构编制部门作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单位,要把改革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紧抓在手,把调研组织好、方案设计好、措施制定好、步骤安排好、关系协调好、工作督查好,加强宏观指导,及时沟通信息,认真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确保改革的深入开展。

×⒉要公开透明,规范操作。公开透明是改革顺利推进、减少震荡、取得实效的可靠保证。一是要严格执行改革政策。对这次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省、市都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县上也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前不久,县委常委会还专门对改革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落实了解决措施。各乡镇、部门一定要严格按政策办事,把握好政策界限,特别是在资产处置、人员安置、资金筹措等方面必须慎之又慎,切实维护好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不能任意开口子,也不能随意打折扣,以确保改革不变调、不走样。二是要严格执行改革方案。改革方案是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人员编制、竞聘上岗、人员分流等多个方面,已经县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编委审核并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各乡镇、部门必须严格依照方案组织实施,确保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平稳推进。三是要严格执行改革程序。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政策规定的程序办事。要实行阳光操作,严禁暗箱操作,该公示的一定要公示,该宣传的一定要宣传,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接受改革对象的监督,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⒊要依靠群众,注重引导。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直接目的是减轻政府压力,但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因此,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一是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要把改革的各项政策、内容传达到每个改革对象,帮助他们树立改革意识,提高支持改革的自觉性,积极参与改革、投身改革。要扩大干部职工在改革中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和选择权,杜绝少数人出点子、划圈子、拍板子。二是要加大形势教育力度。把我们面临的形势、存在的困难、决策的理由,原原本本地向每一个改革对象讲清楚,帮助他们树立大局意识,取得他们对改革的理解和配合。三是要加大帮扶引导力度。要充分理解分流人员离开曾经为之奋斗和作出贡献的单位、步入社会的心情,充分考虑他们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引导他们及时转变择业观念,正确对待角色转变,积极主动地寻求新去向,谋求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