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共体改革方案十篇医共体改革方案十篇

医共体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2:06

医共体改革方案篇1

政府是必须提供社会需要的公共品的,否则它就不足以自证自身的统治合法性。现代政府提供的公共品,花费最大的主要是三类,一是国防,二是教育,三是医疗保健。因此,可以断言,设计较为经济、合理的医药卫生体制,就是政府能否提供良好的公共卫生政策以保证不致发生公共卫生危机的前提条件。在这一宗旨之下,本文对于新的医改方案进行一个综合性评价。由于与这一医改方案相配套的方案还未曾公布,因此某些细节的讨论也许未能顾及到原则性方案与配套性方案间的衔接问题,可能因此失于公平。但总体上围绕医改新方案,是可以评论其中蕴含的医改基本思路的。

一、方案宗旨

国家发改委的关于医改的最新方案,具有明显的一揽子解决医药卫生体制问题的意图。这从方案的六个部分包含的丰富内容可以得到印证。方案的六个部分是:第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第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第三,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第五,着力抓好五方面重点工作,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第六,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这六个方面可见,这一改革方案不是一个简单的应急方案,而是一个试图囊括涉及中国医药体制改革的结构问题与功能组合的完整方案。

为了更准确理解民间所称的这一医改新方案的宗旨,不妨先简述一下这一方案的基本内容。在第一部分中,方案阐述了推出新的医改思路的理由,其重要性在于它涉及到国计民生。其紧迫性在于关乎医改滞后于社会需要而导致的诸种矛盾,其艰巨性在于它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做好医改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循此思路。方案的第二部分将医改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进而将医改的基本原则确立为:“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坚持公平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把完善制度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由此厘定了医改的总体目标就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方案的第三部分对于总体目标所承诺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行了陈述,包含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首先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构,在这方面涉及到体系建构与相关问题的陈述,基本体系是:“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并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涉及的重要问题是确定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卫生监督服务。其次是医疗服务体系,这方面的总体设想是:“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分工明确、防治结合、技术适宜、运转有序,包括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各类医院在内的医疗服务体系。”试图处理的主要问题是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各类医院的功能和职责,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再次是医疗保障体系,其总体设想是:“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就此推出的重要举措有: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鼓励工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互助活动,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妥善解决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最后是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产业、提高药品生产流通企业集中度、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强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建设规范化、集约化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执业药师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

第四部分对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的完善体制机制进行了勾画。这部分内容最为繁多,但不过是对第三部分确立的基本原则和涉及的重要举措的具体化。总体上不外强调“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繁复的具体内容毋需详述。第五部分确立了医改的五项近期重点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使参保(合)率达到90%以上;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第六部分对医药卫生体制本身的改革进行了简明的勾画。强调切实加强领导。确立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工作方略,围绕改革设计组织开展试点工作,为此有必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从新医改方案来看,整体上试图做到回应现实紧迫需要、解决医改突出矛盾、调动相关各方力量、总体设计与具体举措并举、内部与外部问题一并求解,相对于此前推出的数个医改方案来讲,这次的医改方案综合了此前方案的优点,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方案。但“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医改原则,则反映了这次医改的基本宗旨。这是一个决定医改是不是能够成功的决定性问题。因为医改不是权力导向的,而是权利导向的。这就将政府承担的公共责任凸显出来了,也就将政府之作为服务型政府的特质呈现在人们面前。医改绝对不是政府恩赐给民众的礼物,而是政府必须履行好的公共责任。以这样的定位来筹划医药体制改革,就可以避免医药体制改革的导向性错误。从六个部分的具体内容来看。围绕这样的改革宗旨,设计各种改革举措,就是要从相关方面凸显维护人民健康权益的宗旨。无疑,这对于矫正此前政府简单草率地从医药领域抽身而出,放弃政府管制责任具有重大意义,也对于理顺政府-社会-市场在医药卫生体制中的作用具有重大帮助。医改宗旨决定医改前景:一个受到广大民众支持的医药体制改革方案,才具有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而一个受民众拒斥的医药体制改革方案,绝对没有成功的可能。这正是本文特别关注医改新方案的原则性设计多过关注医改的具体举措的原因。当然。在医改诸原则。也就是前四部分陈述的内容具有合理性保障的前提条件下,医改方案中相对具体的举措设计也具有重大影响。

二、在政府意图与实际需求之间

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就其根本目标上讲,就是要保障公共卫生的政策目标不致于脱离公众的需要。这一方面关乎良好的公共卫生状态对于民众健康的保障;另一方面则关系到养生与医病的人民需求是不是能够得到底线的满足:再一方面涉及到公共卫生的政府责任是不是坐实的政府现代定位问题。就此而言,公共卫生不能完全等同于医药体制问题,而医药体制问题也不是仅仅处理公共卫生问题。但医药体制的设计与运作,无疑既与人民健康保障、医病养病相关,也与公共卫生状态直接相联。因为缺乏一个好的医药卫生体制,不仅公民私人有病医不起,而且国家与社会难以营造一个好的公共卫生环境,必定会造成难以治理的公共卫生问题。反过来又对人民的健康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因此,如何深化改革积弊丛生的中国医药卫生体制,就成为中国医药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新医改方案着力突破的方面,更是新医改方案广受关注的焦点所在。但恰恰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原则上,这次的医改方案存在商榷的余地。这次的体制改革方案,可以说在政府意图与实际需求之间依然存在着不小的距离。

对此,需要从两个端点进行理性审视,一个端点是政府意图,另一个端点是民众需求。然后我们才能够有根有据地指出在这两者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距离。首先从政府制定国家层面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的主观意图来看,这次医改新方案的特点可以简单地归纳为“政府主导、道德引领、原则至上、主观占优”。

所谓政府主导,不仅是指制定医药体制改革是政府占据绝对主导权。也是指事实上国家行政权力支配下的公立医院在医药体系中占据绝对的资源优势,更是指涉及医药卫生相关问题解决之道的决断者始终是政府。就这三个方面比较而言,第一方面自然是最为紧要的。因为医药卫生体制不是一个私人领域的问题,而是一个公共领域的问题。换言之,医药卫生体制不是一家医院、一间药厂能够解决的,也不是一个医生、一名病人能够发挥决定作用的。在现代政府的公共政策供给中,医药体制的供给是政府公共政策供给的主要环节或组成部分。这既意味着医药卫生体制绝对不能是单纯的市场体制,也就相应地意味着医药体制必须纳入公共领域来加以衡量。从前者讲,需要人们对于市场失灵的问题报以高度警惕;就后者论,需要对政府干预和市场自治关系加以理顺。从一般的政府监督看,公共经济学家已经就前者加以了深入研究。斯蒂格利兹在二十余年前就指出,由于有八个原因必然导致市场失灵,使得政府干预变得必须:竞争的缺点、公共品的需求、外部效应、不完善的市场、信息的不足以及失业、通货膨胀和失衡使得市场处于低效率的状态,没有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就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加之收入分配的问题和个人有可能不根据自己最佳利益行动,这八个理由成为政府干预市场的根据。这就注定了提供公共卫生这样的公共品的责任不能简单由市场来完成,政府必须承担它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医药体制这样涉及到公共卫生关键问题的体制安排来讲。政府不能缺位是毋庸质疑的。因而问题不是政府该不该有为,而仅仅是政府如何有为。如果说市场供给具体的医药消费品是天宽地阔的话,那么如何保证它有效供给这样的产品的良好体制就是政府的责任。而在有效地将公营与私营的医药机构约束在公共卫生目标之内的前提条件下,政府自身必须在公共支出中以法定的形式确定公共卫生开支。就此而言,一个政府放弃自己对于公共卫生的责任,不能有效供给医药卫生体制需要的政策和支出,那就是政府的失职。在这一点上,政府主导医蓟体制的改革就具有十足的理由。

但问题不在要不要政府主导医药体制改革,而是政府如何可以实现真正有效的医药体制改革以保障人民的健康。这就是评价这次政府主导的医药体制改革最为要害的所在。这意味着政府不能仅仅从政治的角度设计医药卫生运行体制,而且要能够有效地从技术体制上保证政府履。行自己对于公共卫生的整体责任。在新医改方案中,政治性特色是十分明显的。这也许是制约医药体制改革的政治症结。新医改方案的第一、二部分表达的基本上都是政治姿态。具有实质意义的仅仅有两点:一是保障人民健康源自权利原则而不是权力原则,这对此前的政府行为根据具有重大修正的价值;二是设定了一个初步完成医药体制改革的时间表,那就是2020年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是医改方案的设计者自觉意识到权利哲学的表现。但接下来的诸多制度设计,则仅仅停留在“应该”和“必须”的层次上。关系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为关键的问题其实是缺位的,一是政府扮演角色的有效矫正;二是政府怎么采取刚性的公共预算来保证医药、卫生、保健的公共支出。就前者讲,这次医改方案尽管陈述了如何动员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加入医药体制改革的问题,但总体上都是在政府强制控制下进行的设计。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对于公共政策的供给,对于私营部门的管制,不等于对于公共政策制定权力的垄断,也不等于对于私营部门的专断强制。与此相连的就是后者,假如政府部门在公共支出的比例中给予了公共卫生事业以起码的公共预算支出额度。它也许就具有了监管的合法资格;假如政府根本就只是道德化地申述了监管医药卫生体制运行的原则,而事实上并不刚性地承担起医药卫生保健支出责任的话。那么政府就事实上丧失了监管医药卫生保健事业的权力。因为政府自身的资源缺失与支出失当。它无法从实际上担负相应的物化责任。这个时候,政府对于医药卫生事业的监管就变成了道德上的虚嚎。在政府没有从公共预算的角度设定医药卫生保健支出比例的情况下,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注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在公共支出体系中,一个相对保证国民医疗卫生保健开支的比例,在美国那样的国度里。20世纪80年代就达到了国民总产值的10%,在1974~1984年10年间,这一开支增加的幅度是40%。这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相应地,仅仅具有政治保证而没有经济保证的新医改方案,似乎难以给人们扎实的信心。这样由政府主导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就难免成为抢占道德制高点的行为,关乎体制改革的文献也就必然变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原则汇编,成为改革设计者主观意图的自娱自乐表达。

与此相关而突兀地呈现出来的仍然是医药体制改革与医药的实际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今天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公共卫生的政策供给与公共卫生的需求之间巨大的鸿沟已经有三十年的累积,这不是一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所能够弥合的;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从医药卫生领域迅速退出留下的真空,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填补的。而政府的重新进入也不见得受到市场化的医院和药厂的欢迎⑦。从民众的实际需求角度看,公共卫生问题预防得起,民众病患危险降低;民众生病,穷人看得起,富人看得好;城乡一体化,享受的医药卫生保健均等化,这无疑是医改令人向往的目标。也是公众期待医改的原因。但是。这一需求对于刚刚脱离贫穷的中国来说,似乎是太奢侈的目标。政府医改方案的主观道德抉择与公民对于医药卫生的需求之间,从主观到客观都存在着难以跨越的沟壑。

三、医改布局与关键问题

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绝对是攻坚的改革。这次医改新方案的设计者敏锐地意识到了它是系统工程,但医改设计者所谓的系统工程,不过是指医改本身的复杂相关性。跳出医改自身的范围来看医改,才能真正体会到医改究竟是怎样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为医改涉及到中国改革的种种深层次问题,借助医改这一契机,它们一并浮出改革的水面。这就注定了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必须是一个全面涉及中国各项改革的社会化系统工程,而不是仅仅关联着医药、医患等环节的内部化系统工程。

真正将中国的医改作为系统工程对待,首先涉及到社会结构的健全问题。这就是一个足以支撑中国改革的现代结局的“三分天下”结构:仅就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而言,政府一市场一社会的三分天下显现为,政府的公共卫生政策供给合理,社会的公共卫生体系建构健全,市场的医药营销机制完善。这不是容易达到的状态。如果说这一状态是发达国家已经呈现的态势,那么发达国家自身就三分天下如何达致三者之间的有效平衡问题。仍然远没有得到一个理想结果。眼下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市场与政府关系争论,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无疑,就一般状态讲。政府一市场一社会之间处于动态的平衡是最好的状态,但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也就意味着某一结构会在特定时期处于优势地位。20世纪上半叶凯恩斯主义的流行是之前市场失灵的必然产物,20世纪下半叶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路的风光,则是对凯恩斯主义矫枉过正的回拨,当下对于政府干预的伸张则是对次贷危机的必然回应。就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而言,这次的新方案试图体现三分天下的格局,尤其是对于商业力量进入医药卫生领域的作用进行了明确的倡导。但总体上讲,三分天下的社会结构对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义还处于欲迎还拒的状态――因为怎样有效引导私营机构提供医疗卫生公共品的途径、方式与方法几乎阙如。这就解决不了私营医疗机构仅仅试图谋利的问题。也难以有效引入非营利机构进入医疗卫生领域。而社会力量的动员也就因此受到限制。就此而言。医改新方案仍然是一个计划经济思维的产物,依然是偏向公立医疗机构的偏心方案。有评论者在“计划还是市场。公立还是民营”的质疑下对于医改新方案的评估,就代表人们对于政府主导下的医改方案的基本思维的怀疑。对于中国来讲。突破陈旧的全能政府思维,真正是政府提供有效的宏观规制,市场发挥合理有效的医疗卫生功能,社会真正被动员起来承担公共卫生职责,还是一个必须从远景上展望的问题。要期待中国医药卫生体制的深度改革,就必须首先期待政府一市场一社会的各自归位。这次的医改新方案显然远远不能满足这样的宏观改革需要。因此,虽然方案以体制改革作为主要的号召,但在政治体制与行政体制没有理顺的情况下。仅仅着眼于医药卫生直接相关的微观体制的建立,是不能解决医药卫生体制的深层次问题的。

其次,中国的医改牵扯到局促的现实与理想的期待之间的矛盾。有评论者指出,这次的医改新方案体现了两个亮点,一是以保障人民健康为目标。而不仅仅停留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层次上;二是突出了医改的全面性,�⒁礁牡南低彻こ绦灾食氏殖隼础S绕涫窃诨�本药物制度建设方面体现了这样的特点。这一评价,实际上是从医改新方案具有的理想效果角度给出的。除开前述的社会基本体制对医改的限制之外,医改切切努力想达到的目标,实际上不过是消解近年民众对于医药卫生产生的严重不满情绪。因此,医改新方案可谓是一个被动出台的方案。在各种压力下国家卫生部曾经承诺一年之内拿出医改方案。在被地方医药卫生行政当局的官员公开表示不予苟同的情况下,终于在十来次反复的情况下拿出目前这个版本。可以想见。制定具有主动引导医药卫生健康发展的合理方案的难度有多大。正是由于前引专家对于医改新方案两点的称述。我们可以推断,由于医改方案是在面对压力却又想达致理想状态的矛盾情景中制,定的,这就注定了它“两头不靠岸”的现实处境:从理想的角度讲,它离人们对医药卫生事项的期待差得太远,不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能否解决人们有理由表示质疑,而且对于奢侈地表示出城乡一体化的医药保障体系建构也只能怀抱观察态度。

医共体改革方案篇2

早在2009年9月初,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介绍新中国成立60年来卫生事业发展成就会上就表示,有关公立医院改革的文件,正在制定的最后阶段,不久就将颁布。按计划,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应该在去年年底前出台,而在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卫生系统工作会议上,各地方卫生厅长也并没有如预期的一样等到公立医院改革的明确思路与方案。各界盼望已久的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并没有如期出台。一时间,公立医院改革搁浅的言论甚嚣尘上。

虽然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出台推迟被炒得沸沸扬扬,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结果似在意料之中。

推迟不是搁浅

这次公立医院改革方案推迟,是因为“一些重大的、基本的问题没有达成共识”。中国改革进行到现在,很多领域都面临难以达成共识的困境,不同利益集团博弈激烈,这也是改革难以进一步推进的主要原因,因此,当公立医院改革同样陷入这个困境时,悲观论调自然出现。

在1月12日召开的卫生部新闻会上,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否认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搁浅的报道,并称试点方案已修改完毕、报送国务院审定,一旦国务院审定通过,就可以立即下发执行。但是因为并没有清晰地解释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即公立医院改革进程为什么推迟,是否遇到了关键性的障碍,到底是什么障碍,也没有给出试点方案出台的时间表。邓海华在公开否认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方案“搁浅”和“推迟”说法的同时,也坦言“这是医改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所以舆论依然对公立医院改革是否搁浅心存疑问。

和中国诸多领域都面临进一步改革难以推动困境不同的是,新医改方案是在中国陷入医改不成功的泥淖4年多之后经过多方博弈和讨论才推出的,在新医改3年规划的五项任务中,建设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推进公立医院试点改革是公认的难点和重点,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最终确立,有赖于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基本药物目录(扩展版)也将配合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出台。公立医院改革的搁浅几乎意味着新医改的破产,当医患关系已经剑拔弩张,百姓对医疗怨声载道,作为新医改的核心,公立医院改革不可能停滞。

其实早在新医改方案公布之初,已有业内人士断言,公立医院改革将非常之难,很可能不会按时间表走,而是有所推迟。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本来计划和新医改方案同时推出,但实际上晚出台了一个半月。因为不管是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还是公立医院改革方案的确立,涉及的利益博弈都无比复杂,平衡各方利益困难重重,推迟应在意料之中。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很快出台一样,公立医院改革方案虽然推迟,但应该也不会太久。因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能否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道路,将关系到整体方案何时才能全面推行。

在卫生部公布的《2010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今年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和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九项重点工作,切实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卫生部表示,今年是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国家推进新医改的决心可见一斑。

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出台推迟之所以引发诸多猜测,除了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重要地位使人们格外关注之外,另一大原因则是因为公众对改革缺乏足够的知情权。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新医改推出之前,有关讨论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的讨论已经持续有年,但这只是在一个小圈子内,公众并不知情。从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制定,再到新医改方案确定,所有新医改中的关键环节,公众能看到的只能是最终出台的方案,最多是对草案发表看法,而整个政策制定的过程,远没有放在公众的视野之下。正因为公众不知道有关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到底是如何讨论的,有关利益集团到底持何种态度,博弈有多激烈,所以才会对方案出台的推迟有诸多猜疑。

医疗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都是专业性很强的宏大命题,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士进行内部斟酌当然是必要的。但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只有以透明和公开的方式进行,并放到全社会的视野下加以权衡,才能保证少走弯路。公立医院改革遇到困难在意料之中,多方利益博弈可能面临瓶颈,如果能够把困难摆上桌面,让利益博弈曝光在公众视野中,让公众有畅通渠道发表意见,也许舆论压力会促进各方最终达成共识,解政府不能解之困。实际上,这也是一切公共政策出台的最佳路线。

不同的尝试

实际上,尽管中央层面的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并未出台,各地方的医改方案基本已经到了收尾阶段。邓海华指出,公立医院改革的原则,一是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二是公立医院必须纳入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监管。三是要正确理解和实践管办分开的原则。全国大都已经进人公立医院改革的实施阶段,各地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和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认为适合自己的不同改革方案。

一些地方成立了医管局,医管局和卫生局彼此独立,业务上前者负责医院的人财物管理,而后者只从宏观政策上予以调控。当出现社会性公共卫生问题时,卫生局代表政府向医管局“采购”医疗服务。从而真正保证公立医院管办分离的实现。管办分离也是新医改的要求。目前有不少地方实行了这种办法。其中成都和上海类似组织归属地方国资委,而北京医管局归属北京卫生局,比后者低半级。一些城市为此专门成立了独立的事业单位。

但在一些地方,对于医管局的出现,当地医院似乎并不十分欢迎。认为是“又多了一个管事的婆婆”。而很大程度上,不管是成立医管局,还是成立独立的事业单位,都变相扩张了政府规模,这和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方向相悖,如不是必须,实无必要。有些地方可能确实适合这种模式,但不排除一些地方不过是借机增加编制,安置富余人员。据专家介绍,“医管局模式”出自香港,但香港的公立医院完全由政府埋单,而内地的公立医院是需要通过竞争来争取医保“付账”的。

新医改方案中说:“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这些被抽出来的话语合在一起,被一些地方解读为公立医院法人化,因而便有了类似于国企改革的公立医院改革措施。而这显然并不完全正确。邓海华在新闻会上强调,“公立医院的资产不是经营性资产,所以公立医院不是国有企业。不能照搬、照抄国有企业改革的做法来进行公立医院的改革。”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表明,不能照搬、照抄国有企业改革的做法来进行公立医院的改革,这样才能避免进一步削弱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虽然在一些地区“医管局”的设置级别、名称各不相同,但这并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它代表谁来管理医院。倘若归属国资委,

就意味着接下来很可能按照国企改革的路子走。医管局建立后,各个院长职权大大增强,有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会实行法人责任制,给医院定目标,定任务,和国有企业法人有点类似。

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是另一些地方的选择,一些地方出台了允许民间资本入股等一系列措施。广东省就比较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公立医疗机构改制,并于日前出台了《关于加快广东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意见》。但不同的是,广东省计划将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民营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以收购、兼并、托管等形式,参与公立医疗机构的转制重组。

还有些地方实行委托大医院管理中小医院的模式等等。各地实行的公立医院改革模式千差万别。

各地实际情况不同,难以实行统一政策,大可以分类改革。中央层面没必要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但大的框架还是要尽快出台,虽然早已明确公立医院改革“首先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保障百姓利益,保证医疗公益性,但在中国现实环境下,缺少明确的方案指导,各地难免各自为政,以至有些地方为了小集团利益或对医改解读失误而走入改革歧途。

补偿机制不容回避

和中国所有有待推进的改革一样,公立医院改革难的不是合理方案的制定,而是利益的博弈和平衡。公立医院改革的最大目的是要实现其公益性,核心问题是解决财政补贴来源。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全国不同地区的公立医院复杂的权属关系以及随之而来的补偿机制不到位,是令“方案”不得不向后延期的主要原因。各级各类医院由谁来补偿,补偿能否到位,补偿方案能否促进医疗资源的最大效率发挥,都可能成为各方争论的关键。

这些年中国医疗市场化的结果是,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少,政府投入只占公立医院成本的8%,大型三甲医院可能只占6%。只够发医院的退休金。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和药品“三统一”的实行,使公立医院药品利润加成被大幅压缩,一些医院因为成本控制不好,甚至亏本,公立医院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如果不允许医院像以前那样通过经营性运营赚取利润,那么必须由政府财政补上医院的财政窟窿。

医疗转向公益,首先是对政府财政的冲击。当时中国把医疗推向市场,正是因为政府财力不足。虽然现在中国财政已经比较充裕,但各项改革的推进都需要大笔的财政支出,金球经济中中国为了应对危机而采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也使财政紧张。当医疗转向公益,所有的医疗支出都需要政府埋单。这就意味着不得不放弃大量可供选择的经营性策略,同时也意味着持久而高昂的财政支出。在现行财政体系下,维持一个庞大的公益性医疗机构,实际上意味着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责任的重新分配。不同财政层级在医疗问题上所担负的支出、所承担的责任到底如何界定,是个难题。对北京、上海、浙江等大城市和富裕省份来说,这笔钱不成问题,刚刚出台的《深圳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称,深圳医改3年将投人近196亿元。但对中西部一些地方来说,这会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部属医院中央财政出的钱比较多,市属和区属可能是同级财政出大头。地级市的医院根本拿不到充足的财政投入,怎么办,只能自己想办法,那就又回到了当初医疗市场化的老路。有专家认为地方不存在财政不足的问题,只是看把钱花在什么地方。问题是,如果把钱都花在医疗改革上,其它领域的改革怎么办?对一些相对落后的地方来说,财力不足绝对是补偿难以到位的原因之一。在这些地方,如果政府补贴始终不能明确,地方政府只有自谋出路,一些地方政府医院的公益性将难以得到保证,甚至被迫再次走上市场化的道路。

补偿机制是必须的,既然如此,那么晚出台不如早出台。

医共体改革方案篇3

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为今年卫生工作的首要任务。从“医改方案出台没有时间表”,到“医改思路形成初稿”,再到卫生部公开表示医改指导意见和配套文件已经基本完成,新医改方案“破茧”之日已经临近。

医改方向重回公益性质

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被称为新时期“新三座大山”。然而,相比较上学、买房的问题,看病直接关乎人的生命健康,人们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因而也成为社会的诟病。

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医改不成功”的报告之后,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医疗体制改革新方案,再次成为媒体追问的焦点。

“医改很难,很复杂。”这几乎是每一个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和政府官员必然提到的一句话。然而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越来越高,医改方案只有尽快出台才符合公众的期望。

在这样的矛盾下,结合各方力量共同完成医改方案成为了必然的选择。于是,2006年,在国务院领导下,卫生部作为牵头单位之一,与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推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联合10部委抽调精兵组成医改协调小组,建立协调机制,统筹各方意见,着手设计新医改方案。

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是,针对公益性缺失这一问题,十七大指出了解决方向。强调“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突出了医改的价值取向。确定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重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抓住现在财政形势比较好的有利时机,加大对基本医疗卫生的投入,并形成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

在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对深化医疗改革进行了阐述,公立医院要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降低药品价格;采取增加财政补助、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所有医疗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

据了解,我国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缓解城乡、地区、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扩大的趋势,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突出问题。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医改首要任务是开展试点

在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其工作报告中表示,2008年将稳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要任务是选择部分地区,围绕改革重点内容开展试点,为在全国范围深化改革探索经验。

然而如何选择试点城市毫无疑问会成为新医改方案出台以后最引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直以来,全国一些城市的零星试点从未停止过。截至2007年底,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68万,其中88个试点城市参保人数2583万,2008年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在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扩大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部际联席会议组长吴仪表示,国务院决定将试点扩大到全国50%以上城市。

回首开始于两年前的上海松江医改被广为赞誉,四五年前宿迁、菏泽等地医院股权出让模式至今还让业界争论。同样作为“两江医保试点”的核心城市江西九江和江苏镇江也是探索城市之一。

南京医科大学一位研究者建议,应该把过去几年来一直在从事医改尝试的城市首批纳入,它们已经形成的经验,可以节约试点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从事卫生政策研究的中山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系教师黄存瑞则表示,试点城市应该在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分别选择,保证试点的经验都有代表性,不排除直接选择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

卫生部医政司原司长、医疗问题研究专家于宗河则认为“找经济困难的城市比较好,试点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看病难的问题,经济富裕地方的经验难有代表性”。

在各方讨论意见下,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由部分试点到全面推进阶段。截至去年9月底,参加农民达到7.3亿人,参合率达到86%。此外,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全国98%的地级以上城市、93%的市辖区和一半以上的县级市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达到2.4万个,比2005年增加了47%。

公立医院改革是一大重点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里,有关医疗体制改革有“实施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的论述,由此也可断定,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改革势在必行、引弓待发。

而在一年前,业界还在纷纷认为,中国的医改可能会绕开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型医院改革,而在社区卫生和农村医疗寻找突破口。于是中国的农村和城市社区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新政出台和改革试点,而关于公立医院改革最为核心的产权问题也不再为大家所提起,随之而来的则是更多关于加强医院内部管理的报道。还有一个理由则是,中国的公立医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种已经形成的关系盘根错节纷繁复杂,而且很多问题都是积弊深重,难以一时根除。加上公立医院本身占据了我国医疗市场将近80%的医疗资源,一旦强力改革必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加上一些特殊利益集团的竭力阻挠,也因此导致改革进程举步维艰。

但医疗体制改革始终是绕不开对公立医院的改革,那么,医疗改革究竟会怎么“改”?目前方案的真面目虽然还不得而知,但卫生部高层领导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还是透露了一些信息。

陈竺说:“我认为,最合适的医改方案就是能够体现十七大精神的,人人都能够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此前,对“医药分开”这一方向,有些医药界的代表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陈竺对此的解释是,现在讲的“医药分开”实际上是指医药购销活动中的利益和医务人员的行为分开,而不是“医”和“药”分开来,把药店搬出医院,毕竟,医生要治病,主要的武器、手段就是药品和医疗技术。逐步取消“以药养医”机制,切断药品与医院的经济联系,强化医院的公益性。

大医院不能给药厂打工,给药商打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重点改革公立医院主要依靠医药创收、公益性淡化的弊端。“医药分开”的改革是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必经之路。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医改中应该包括两个重点,一是推动现有医疗机构,特别是公立医院的改革,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政府就要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过去我们在这方面投入不足,欠账较多,基数偏低,在这个基础上要进行改革,要让公立医院保持公益性,国家就要加大投入,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转。”另一个重点就是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建立对中医院的财政补偿机制。王国强指出,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政府财政承受能力,以及群众看病就医的实际,发挥中医药的基础作用很关键,因为中医药有着简、便、验、廉的优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在农村、社区。而为了发挥这一优势,也要加强对中医院的投入,建立财政补偿机制,不要让医院因开展中医药而亏损无法生存,这样既有利于国家中医药的发展,也有利于老百姓看病。

医改核心是把钱用到老百姓身上

历时一年半备受关注的医改方案,已基本敲定。方案将在两会后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最终明确后,将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医院进行试点,争取用1到2年的时间完成医改。据悉,2008年用于医改的财政年度投入将超过1900亿,到2010年则将达到4000亿左右。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医改的基本目标是:“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我们要坚定地推进这项改革,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在医改公益性的原则方针确定之后,国家对医改能投入多少,以及所投入的医改资金能否落实到位,落实到每个患者身上,怎样把钱用到百姓身上,让每个患者受益,成了医改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多年来,由于国家对医疗领域投入过低,过度的市场化让群众饱受看病难、看病贵之苦。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切实加大对医疗领域投入力度,这是医疗领域政府责任的回归,积极响应了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国家财政将加大医疗投入”的一种庄严承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然而,现在的问题是,这4000亿医改资金的“大蛋糕”该用在哪些地方,如何落到实处?如何在使用过程中防止“跑、冒、滴、漏”呢?

首先,必须要切实加强对医改资金的监管。无数惨痛的经验和腐败案例告诉我们,每当国家为某一领域或项目划拨、投入巨额资金时,总会有一些不法之徒意图染指,把国家的资金和财产当成可口的“唐僧肉”,以满足自己的私欲。

据《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79.7%的受访者对即将出台的医改新方案充满期待。在谈到“新的医改方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时,58.7%的人认为“如何把政府投入切实用到老百姓身上”才是最关键的。从政府投入到百姓获得,沿途“损耗”会有多大?中间存在多少掠夺层?新的医改方案是否对此设计了有效的约束措施?经医疗服务链层层“雁过拔毛”,层层环节下来,真正用到百姓身上的政府投入能有多少?因此,在下拨巨额医改资金前,如何切实加强医改资金的使用管理监督,确保资金的安全,是摆在首位的问题。

其次,要切实把医改资金投入到补贴群众看病上。从以往一些国家专项资金的使用来看,现实中很容易产生专款不专用,挪用专项资金用于他途的情况。比如,一些地方把用于救济灾民的救灾款挪用于建设机关办公楼、购置小车等,特别是那些手握实权,掌控国家资金使用分配权力的掌权者,更容易利用手中的权力行“雁过拔毛”的腐败伎俩。使救灾资金的性质完全变了味儿。在医改资金的使用上,我们也要防止这种借医改之名,不行医改之实的挪用行为。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使医改资金真正的应用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及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上,用在补贴群众看病上。

医共体改革方案篇4

亮点一:价格竞争机制

在《意见》里,提出了我国将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的决定。关于这一点,据了解。国外很多国家都建有基本药物制度;而在我国,以前只有医保药物目录,却没提出过基本药物制度。所以,这一决定具有划时代意义。

关于基本药物的问题。在此前的“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由国家定点生产、集中配送。统一制定零售价。但在《意见》中改成了“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确定本地区的统一采购价格”。对于这样的改变,业内相关人士分析。这样做遵循了市场规律和价格竞争机制,是很大的进步,避免了“定点生产必然带来行政垄断”的弊端。关于价格竞争机制的引入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非营利性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其余由医疗机构自主定价;一是对仿制药品实行上市药品价格从低定价制度。

亮点二:多处体现了市场机制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秘书长牛正乾认为,在《意见》里,体现了多处“市场机制”。其中一个非常大的亮点就是:“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他认为,这样一来,就意味着医保体系的管办分开。大家都在关注医疗机构的管办分开,却很少谈及医保的管办分开。而这次的新医改中,就体现出了“医保体系要管办分开”。从而使市场机制发挥强大的作用。

另外,在《意见》中还提及了“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并且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积极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药品供应商、药品机构的谈判机制,发挥医保对医疗机构和药品费用的制约作用等。以上举措说明在医疗服务领域充分引入了市场机制,让市场机制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亮点三:新医改的三个“第一”

牛正乾还认为,现在公布的新医改方案和“征求意见稿”相比,修改达130多处。而且其中有几处内容意义重大。他说,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于会长曾经总结了新医改方案的三个“第一”。即:第一次如此明确、清晰地在十七大党代会报告中表达了医改;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首创性地就方案本身向全民征求意见;第三,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全民医保”。

关于“全民医保”。业内相关人士分析,这是缓解“看病贵”顽疾的良药。根据《意见》,我国将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首次实现医保的全覆盖。国家还将把关闭、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职工、大学生、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或居民医保范围。建立覆盖全民的医保制度,目的在于实现医药费用的合理分担,这是解决老百姓“看病贵”最核心的措施,医保覆盖全民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明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增幅为50%,并逐步提高政策范围内的住院报销比例和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另外,城镇职工或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逐步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逐步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亮点四:异地医保

《意见》第六条中提出,“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以城乡流动的农民工为重点积极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改进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关于异地医保涉及退休老人异地养老问题和农民工流动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韩克庆指出:解决异地医保问题。更多的是依靠制度层面的衔接问题,同时也需要技术层面的支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将城乡居民、城镇和乡村统筹合一,就必须缩小城乡和地域之间的差距。

亮点五: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

关于这一“破冰”之举。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可谓是盼之太久!这意味着我国医师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助于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从而也将大大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还将大大缓解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供需矛盾。曾经有媒体报道,北京某家医院的一名主任医师,为了在工作之余弥补收入的不足。在异地两天内连做了20小时的手术。这种“异地行医”的行为在《医师职业法》中是不允许的。其实在新医改方案推出之前。上述案例中涉及的医师异地行医行为虽然不合法,但在现实中却不胜枚举。而“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给了上述行为一个合法的定位,可以让医师光明正大地异地行医。

煤炭总医院院长王明晓表示,实施这样的“破冰”之举,可以将目前医生专门供职于一家医院的封闭式人才管理的现象彻底扭转。医生可以灵活多处执业,自己开诊所。这样不但增加了自己的经济收入,使自身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更方便了患者。其实。也相当于变相地落实了医师下乡,为基层患者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亮点六: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在《意见》中明确提出的“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改革基本原则,是新医改中的第六大亮点。“这就强化了政府的责任,同时也说明我国的公共财政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说。“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既要加大政府投入,还要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也就像《意见》中体现的那样,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完善医疗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和规范财务收支管理办法等。

要想让老百姓的权益真正得到维护,从新医改方案中真正得到实惠,贾康认为,应该从多个方面调动积极性,充分落实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

北京大学教授李玲认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是我国第一次明确从“基本制度”的高度保障人民健康,对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作为公共产品的制度,必然覆盖全民、公平享有,而且制度一旦确立,就是长期稳

定的。

另据有关人士分析说,坚持公益性,强调政府的责任和主导作用,为全民提供均等的基本医疗服务,是新医改的最重要突破。

亮点七: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

《意见》中指出,投资多元化,国家制订公立医院改制的指导性意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多种方式参与。包括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并且,2009年4月7日出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里提出,“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要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民营医疗机构”,“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业内相关人士分析。“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说明给予了民营医院国民待遇,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亮点八:“以药补医”现象将退出历史舞台

“以药补医”是造成“看病难”和医患紧张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新的医改方案里明确提出,“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药事服务费主要用于补偿其向患者提供药品处方服务的合理成本,与销售药品的金额不直接挂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余晖说,对于患者来说,虽然增加了几元钱的药事服务费支出,但却大大减轻了医院以往多开药、开高价药带来的负担。而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使其真正反映医疗服务成本。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和劳务价值,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也就是说,通过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逐步解决“以药补医”机制,切断医院、医生与药品购销之间的利益关系。关于这一点,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认为:公立医院作为政府职能的载体,应当追求政府的社会公益性目标,但完善补偿机制是实现公益性的根本保证。要根本扭转“以药补医”的机制,就要落实医改方案中提出的增设药事服务费、适当调整部分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增加财政投入和改革社会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等多种措施。使医疗服务能够得到合理补偿。如果没有合理的补偿机制,只是让公立医院通过自身经营,用药品加成收入和检查收入对患者的诊疗费用进行补贴,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实现就是一句空话。

亮点九:公立医院的法人化

公立医院的改革是举目关注的重点和难点。新医改方案在其“指导思想”这一部分重申了“四分开”原则,即“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认为。“管办分开”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推动公立医疗机构的“管办分开”,一方面能促进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管硬起来。他说,要实现管办分开,推进公立医院的法人化势在必行,这很重要。

新医改方案第九条中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顾昕认为。这就是医院与行政脱钩,也就是公立医疗机构与行政部门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从此以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不再拥有行政级别,只有专科与综合、规模的大与小、名气的大与小等区分。

顾昕说,医院在与行政脱钩后。医院理事会(或医院管理委员会)是法人治理的核心,由医院的所有重要利益相关者代表(包括投资方、医护人员、消费者或社区代表等)组成,而政府作为公立医疗机构的投资方。是理事会中的一员。医院的管理人员尤其是院长,由理事会选聘并且向理事会负责。医院管理者的身份就从干部变成了职业经理人。那么他就会真正关心其管理的机构在竞争中的地位及其发展,自然就不会操心其行政级别了。这样一来,对广大的医护人员以及医疗机构的管理者来说,医院法人化也可以让他们高收入合法化。在法人化体制中,医护人员(尤其是医生诚为自由职业者:一旦受聘,他们便成为医院的全职或兼职员工:兼职者自然可以多点执业。

顾昕还强调说,对于“引入了社会资本后,是否还能保障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这种让很多人担心的问题,其实是没必要的。因为,任何一家医院如果故意想“宰”患者,医保机构就完全可以取消其定点资格。

他说,根据国际经验和国内近年的探索,管办分开有多种具体实现形式。主要有在卫生部门内或外设立专门监管公立医院的机构。从行政职能上分开;也有“社会办医,政府管医”,采取企业化管理模式等。

亮点十:首次确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

从今年开始,国家“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力争让群众少生病。同时,国家将免费给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等服务。

业内相关人士分析。“均等化”意味着每个人,不论性别、年龄、种族、职业、收入水平等,都享受同样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前。中国面临着双重疾病负担。一是传统传染病,如肝炎、肺结核;二是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同时。慢性病威胁越来越大,慢性病治疗占卫生总资源80%,如不进行早期干预,慢性病的疾病负担将难以想象。

医改回眸

2003年

非典型性肺炎暴露出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环节,学术界开始反思1997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2005年

从2005年开始,我国新医改可称得上是“漫漫征程”。

这一年成为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起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认为:目前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看病难、看病贵”从此成为社会焦点议题。

2006年9月

国务院成立由10余个部委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由国家发改委主任和卫生部部长任双组长,新一轮的医改正式启动。

2007年1月

由卫生部主导制定的医改新方案披露,强调政府主导。该方案引发激烈争议。随后,医改协调小组决定委托6家海内外研究机构独立制定方案。

2007年5月底

8个独立医改方案接受医改协调小组及国内外专家评议。

2007年9月

国家发改委宣布,最新医改方案已形成。并上报国务院。

2007年12月

卫生部部长陈竺透露:确立公共医疗公益性,逐步取消“以药补医”。

2008年2月

国务院决定,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扩大到全国50%以上城市。

2008年6月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扩容和“新农合”全覆盖,使得新医改的进程大大提速。

2008年10月14日

新医改征求意见稿出炉,共收到反馈意见3.5万余条。这份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医改总体目标: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2009年1月21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医共体改革方案篇5

从2006年开始,历经3年的激烈讨论和不断修改,在社会各界翘首期盼下新医改方案终于出台了。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改革的意见》,紧接着,4月7日又印发了《医药卫生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意见和实施方案接连出台,可见这次医改推出准备之充分,也折射出中国政府推行新医改的坚定决心。

据悉,国务院已成立了以副总理为组长,16个部门参加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和协调改革工作,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和操作性文件,并将于近期陆续出台。

医疗制度改革最难的是协调好主管部门、医院、医生、患者这四方的利益,新医改方案是否能否改善这些错综复杂的博弈关系?广为诟病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否能得到解决?不管答案如何,可以确定的是,对医改来说,这是一次艰难的转身。

从市场到公益

与2008年10月14日的征求意见稿相比,这份1.3万余字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采纳了很多人们对医改所提出的建议,一些反对呼声较高的内容则被取消。从新医改方案和征求意见稿的对比可以看出,原本各个利益相关部门和团体的意见分歧,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统一。

新方案重新明确了政府在医疗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分为两步: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

新方案中最大的亮点是明确“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种公共产品,这表明医疗改革摈弃了原来过度市场化的做法,向公益性回归。老百姓终于盼到了曙光。

方案中的一些内容被认为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意义。新医改方案有很多新意,比如走向全民医保、公共财政补需方、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推进公立医院的法人化改革、注册医师合理流动、对民办、公办高校学生一视同仁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新公共管理理念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在未来3年(2009年~2011年),各级政府将总计投入8500亿元用于医改,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示,增加的8500亿元医改投入,中央和地方投入比例为4:6,主要用于支持五项重点改革,其中2/3用于需方,1/3用于供方。投入供方的钱,其着力点也主要是用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的服务能力与水平,使供方能够更好地向需方提供服务。这笔投入会向中西部倾斜,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逐步均等化。

可以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医改方案,甫一亮相,便让人有无限遐想。

想象中的馅饼

新的医改方案虽然让人惊艳,但也并不像一些人鼓吹的那样近乎完美,一些概念被混淆了,对医改抱有很大期望的普通民众,可能最终会觉得所有最初以为会有的好处不过是想象中的馅饼。且不说未来3年内,在城镇工作的人群会达到4亿,城镇居民人口会达到7亿,要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障体系90%的覆盖率,并非易事。

现行医改的大方向保障的是基本医疗服务,新医改更主要的是提高医改的覆盖率,强调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对于原来没有医保的人来说是莫大的福音,但对于原来已有医保的人来说,医改前后的改变可能感觉并不明显。看病住院的花销恐怕依然很高,医保能报销的比例也没有大的差别。而现在医保实际报销的比例是很低的,进口药物、材料费等很多费用是不在报销之列的,并且有报销上限。中国目前实行四种形式的医疗社会保障,即“公费医疗”(主要适用于公务员和部分国有事业单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三种永远不可能达到公费医疗的福利程度。

虽然政府会在3年内投入8500亿,但这些钱平均到每个人头上,数额并不太多,而实际上,这笔钱很大一部分还会用于改善基本公共医疗服务,具体到一个城镇居民,感觉也不会太明显。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形成的亏空,也需要一大笔钱来填补。

此次《方案》明确。“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而且在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还要“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也就是说,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很可能会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和护理价格,如此一增一减,医改方案没有也不可能承诺医疗服务的费用会有大幅下降,即使药价下调了,但患者看病费用总额也许不降反升很大。

更糟糕的结果可能是,因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监督效率不高,社会监督基本没有等诸多原因,有很多方法可以规避基本药物制度的管制,基本药物制度的作用可能有限。也就是说,虽然新的医改方案明确要求降低药价,但实际操作中,药价很可能并不会降低。患者将可能面临比现在更加严重的看病贵问题。不能指望依靠悬壶济世的医者良心解决问题,重要的还是制度建设。

医改专家、北大教授李玲认为,因为中国的门诊规模比较大,不用按西方惯常的1/3,只要政府能给医院提供20%的费用,医院便能达到公益的目的。但因为市场中的逐利本能,如果没有足够的限制和监督,即使政府提供了足够的拨款,公立医院照样还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前中国每年财政拨款仅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7%~8%,其余90%必须靠医疗服务收费和卖药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必然将经济效益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而根据新医改的补贴原则,公立医院应该不会得到太多的补贴。

即使上述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新医改还是会面临很多难题。再完美的方案如果不能完全实施或在实施中走样,那么完美只能停留在纸上。医改的一些问题已经完全超出医改的范围,比如政府投资的8500亿是否能完全到位,部门利益化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新医改的推动。

公立医院改革困难重重

在《实施方案》的“五大”改革任务中,虽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列在最后,但却是新

医改最关键、也是最艰难的部分是医改的“重头戏”。“两会”期间,卫生部部长陈竺就向外界表示,目前看病就医的供需矛盾主要集中在大医院,尽管改革路径上不十分清楚,只是推行试点,但是改革的大方向是明确的,就是10个字――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这次的新医改方案只是明确了试点的原则,并不由中央指定试点,虽然一些关键性改革原则,《意见》和《实施方案》给出了明晰的方向,但由于传统体制、政府权力、财政实力的约束,公立医院改革的具体方向并不明确。业内人士认为,各地方自己试点的结果很可能造成公立医院改革“百花齐放”。

公立医院改革涉及政府和公立医院的关系问题,现在中国的医院和卫生监管部门存在财产、人事等等各种各样的牵连关系,公立医院要改革,恐怕先要改革管理公立医院的政府部门。

公立医院改革涉及公立医院内部的治理结构问题。和国有企业改革相比,事业单位改革更复杂、难度更大,公立医院又是比较特殊的事业单位。有人提出明确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这在国有企业改革中都还是个问题。国企在经过十几年轰轰烈烈的改革后,最终还是留了个尾巴,公立医院的产权问题恐怕要比国企更难解决,各种关系的牵扯更加复杂。

据统计,目前在中国96%的医院是公立医院。根据这次的新医改方案,其中很大一部分公立医院会转为民营医院,这也将是未来3年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除了一些大规模的三甲医院,大部分医院恐怕早已为这个忧心忡忡,恐怕已经有公立医院开始找关系通门路,上上下下打点。可以想见,在未来的3年内,确立哪些公立医院转民营将是一场多么浩大而艰难的任务,而其中,也许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利益博弈等诸多问题。

稳定也是一个问题,在新的医改方案正式出台之前,早已听到风声的一些小公立医院的医生已经开始人心惶惶。虽然新的医改方案一再强调对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一视同仁,职工享受同样的福利待遇,但究竟能否落实,终究是个未知数。失去早已过时的事业单位的所谓国家干部身份,对一些有心理优势和职业优越感的公立医院医生来说,所在医院转为民营,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

取消15%的药价加成,还可能会造成一些公立医院一定时间内现金流出现问题。

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政府的补偿机制,多元化的办医格局和公立医院的规模、布局等等都需要在摸索中前行。

民营资本的介入

解决看病贵和公立医院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引入市场竞争。记者了解到,北京郊区出现的自助透析室,自助透析的成本是大医院的1/3。民营医院的大量存在,使患者能够实现用脚投票,必然形成对公立医院和医生的无形压力。

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医疗机构均为国家所有,多元化投资、多渠道办医的格局尚未形成。尽管国家明确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但由于目前国家对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措施还不健全,民营医疗机构难以享有公平的待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

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面临很多困难。看起来,各级政府似乎都大力支持民营医院发展,但民营医院在土地使用、税收、准入、人事、社保等方面的很多政策都不够明确,使民营医院很多关系无法理顺,在某些地方甚至存在人为设置障碍,这使得目前中国的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仍然比较困难。

民营医疗机构的社会认同度也比较低。这不仅因为民营医疗机构大部分建立时间比较短,还因为中国的民营医院整体规模较小,医生水平参差不齐,医院内部缺乏刚性的职业规范。部分民营医疗机构还存在虚假广告、诱导需求等违规经营现象。很多医护_人员也并不认同民营医疗机构,民营医院社会和学术地位比公立医院低很多,现实也确实如此,因此民营医疗机构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比较难,整体医疗水平往往会比公立医院低。

即使现在公立医院数量如此之多,因为彼此之间缺乏竞争。依然容易形成联盟,如果大批公立医院转民营,仅存的少数公立医院之前就更容易形成联盟以至垄断。如果民营医院没有同时发展壮大并且有良好的声誉和信任度,医疗服务的质量将永远上不去,价格也永远下不来。

医共体改革方案篇6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千呼万唤方出台的新医改方案出台百日未能维新,推进状况不尽人如意:配套方案迟迟难以出台;医院试点只见楼梯响不见人影现;打破以药养医局面的细节共识难以形成。一部分人至今还停留在“新方案历史性突破的喜悦中”,另一部分人则停留在“无论怎么办也办不好”的悲观氛围内。

著名社保专家,2002年医改的主持者,中国经济体体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对新医改方案评价很高。他对《中国改革》反复表示:“医改方案重在落实”。否则,“人们希望越大,未来失望越大。”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究专家,“全民免费医疗”派的代表人物、国务院医改协调小组北京大学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对此状况十分焦急,她对《中国改革》表示,“不要怕犯错,要让地方放开手脚去试点”。

而新医改“市场派”领军人物、新医改方案起草人之一、民间版影响巨大的《对本轮医改若干重大问题的政策建议》操刀人余晖对《中国改革》表示,“按病种付费试点”是未来医改试点大方向。

三位权威专家对医改的观点多有不同之处,甚至在某些方面“相左”。但是,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医改成败的关键是公立医院的体制改革创新”。

专家指出,“医改方案只是医疗改革的一个指导意见,是大框架,具体还需要各地试点”。公立医院试点的目的在于“打破以药养医”,但各部门为自己的利益打小算盘:一旦以药养医模式废弃,庞大的维护成本从何而来实在是公立医院院长们的大问题。因此,公立医院对试点的反映,少数是表面拥护、暗中抵触,多数是处于观风状态,不想做露头的椽子。这也是召集开会严厉要求的背景所在。

公立医院试点的困难显而易见。公立医院规模庞大,牵涉到医改领域的一切敏感领域,医改到底走市场化路线,还是国家全包,学术界至今争论不休。财政部官员表态:“养事不养人”,但医疗的公共性将勘验此条路是否走得通。不养人,如何让医院通过服务收取服务费补偿现在的缺口?医疗服务费到底收多少?地方政府是否能够对医院进行补偿?。而一旦将公立医院“全包”,如何调动市场环境下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医生的报酬到底多高才适宜?这些都是问题。

医改复杂的深层矛盾在于:医改是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进程如影随行的,没有经济的发展,医改的规划就是海市蜃楼;医改与我们国家的行政体制改革进程密切相关,没有政府职能的转换,医改终究会是一个超级烂尾工程。

但是,医改一旦上路就没有回头的理由。况且,中国政府对解决民众卫生医疗的决心有目共睹,这也是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困难如山方显使命厚重,李玲教授对中国医改的未来十分乐观。她说:

“只要中国政府重视了,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诚哉斯言!我们有理由对中国医改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医改方案出台百日之际,《中国改革》专访权威专家,针对医改进程中的矛盾焦点进行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期为推动医改助一臂之力。

宋晓梧:医改方案重在落实

医改现在提出的目标很高,也很好,但如果三、五年没有真正落实,人民群众就会失望。

新医改方案有重大突破

新医改方案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险和服务制度,我认为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历史性突破。

新的医疗保险明确了三个主要方面: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农村医保。这是对的,过早提出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时间还不到,需要在此基础上逐步往前走。将来变成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这需要一个过程。

从中国实际情况看,这有待于二元经济结构的消除。中国城乡的社会经济背景差别还很大,因此,尽管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的统一制度,但现在却可以先用不同制度把不同的群体覆盖进来。制度不一样,说的是不同医保水平有差异,医改制度本身并没有差异。比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显然是两个制度。有学者希望将这两个制度尽快统一,这不现实,太理想化。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政策,医疗不能脱离它的经济基础。

现在医保已经覆盖了90%多,但城乡不要变成一个统一的缴费、收费管理制度,目前还是三个制度并列。有一些发达地区,比如上海近郊,城乡差距已经很小,可以把农民纳入到城市居民一体化管理,但还是两个制度。也就是说用―个管理机构、两种制度来管理,这是完全可以的。这次医改既有一个长期目标,又有近几年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说考虑得还是比较周全的。

医生可以多点择业,这也是很大的突破。过去我做医改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医生怎么管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多点择业以后,他就不再依托于某―个医院,他的发展方向会变成自由职业者。这种发展方向有点像发达国家的医院。医生本身是自由职业者。医院无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医生跟医院就是契约关系。不像现在,好像医生就是公立医院的人,医生就是依附于公立医疗机构,像国家行政工作人员。我认为,在这方面继续探索下去,可能会对我们国家的医院管理体制产生很大影响:医疗资源将更好地流动起来,医院之间会在医疗资源方面产生竞争。

再有一个突破,政府三年投入8500多个亿,这个投资力度是过去所没有的。过去政府财政收入没这么高,认识也不像现在这样到位,拿点钱很困难。好像以经济建设为主,医疗保险就应尽量少花钱。地方医院甚至还要向财政交钱,这也是医院企业化的一个诱因。尽管中央政府从来没有提出过要把医院像企业那样推向社会,但也造成了以前医改那种受人诟病的市场化。新医改要制止这种现象,明确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这次医改重申了过去正确的原则。有些过去虽然提出来却没有做到的问题,这次又明确提出来要进一步去做,这些都是很好的进步。

还有一些突破,比如,把公共卫生提得很高,对药品谈得比过去更明确,包括基本药物目录。而且,此次医改方案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来讨论,这也是以前没有过的,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

医改方案重在落实

我想强调的是,医改方案重在落实。以前医改也提出很多很好的设想,但落实起来比较难。

此次医改应该说得到中央、国务院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以前地方官员的精力主要集中在GDp上,现在确实要把社会事业跟经济事业和谐发展,达到最有利于落实的条件。但是难点在于公立医疗机构的改革,在于以药养医机制的解决。从目前看,这依然是一个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的问题。

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受到整个

社会环境的限制。比如,事业单位怎么定位,怎么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怎么搞,现在争议很大,没完全解决。医疗机构过去都是作为事业单位,在这个大环境里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有一定难度。而以药养医的机制如何转变?在我看来,目前的实际情况还没根本改变,下一步怎么改,路径还不是非常清晰。根据世界各国以往的经验看,韩国、日本过去也是医药混在一起,后来施行医药分开,也经历了比较复杂的过程,甚至“医闹”非常厉害,韩国医生上街游行等等。公立医疗机构改革,真正落实起来还是很困难的。这次医改方案,没有明确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只是让各地医院去试点,让各地去探索。

但是,医改现在提出的目标很高,也很好,如果说三、五年没有真正落实,人民群众就会失望,失落感就更大了。因此,医改方案重在落实。

同时,有一个倾向值得注意:现在各地都强调医改好,是民心工程,有些地方干脆就施行全民免费医疗。不要说在中国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即使发达国家也没有敢这么做的。比如英国,它的公费医疗也是按照标准理论搞,而且还有很多限制,它的医保水平也是很低的。这个现象一定要注意,有的媒体还在广泛宣传,好像是配合新医改,掌声一片,我认为这是很危险的。要谨防地方官员脑袋瓜儿发热,把医改当成政绩来做。

我认为,医改一定要按照中央的整体规划去做。比如,中央说坚持国家筹资、单位缴费、个人三者合理分担的原则,比如医药费用的原则,这就是医改方案的原则。你怎么可以让单位也不交了,个人也不交了?如果这样一放开,医疗费用立马是无底洞。历史经验证明,这种做法是对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医改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好像过去看病难,看病贵,现在干脆就敞开了。这种解决民生问题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李玲:医改关键是政府职能转变

医改已经启动,没有回头路。这是巨大的进步。未来中国一定是各地方走出自己的模式,最后来推动全国的医改。

医改可能要靠地方来推进

我最近在下面跑得比较多,感到对医改的讨论束缚了地方的手脚。过去三年都在讨论医改方案,很多地方都说等方案出来再试点,今年4月份医改方案千呼万唤始出来,现在又说要等配套方案,把时间全等掉了。我觉得完全可以给地方政府更大的自,让地方在大目标的前提下去尝试,找到符合当地情况、能够保障老百姓健康的模式。

国家层面的配套方案只是个大原则。我觉得像陕西神木县的试点就应该鼓励。试点过程中肯定有错误,错了就改。大家别指望配套方案出来就能药到病除,这不可能。

医疗确实需要钱,但仅仅有钱解决不了问题。比如,美国医疗花钱不能说不多,人均7500美元,占GDp17%,但是到现在近20%的美国人没有医疗保险,而且看病贵,看病难。奥巴马重点推医改。他说医改不仅仅要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主要是解决美国竞争力的问题。因为昂贵的医疗费用拖垮了美国,拖垮了美国的企业。他说医改就是美国的国家发展战略。

反过来讲,中国过去没有投多少钱,但因为有效的组织,也基本解决了医疗问题。现在美国的医疗投入占GDp的17%,中国投入大概占GDp的5%。我认为,政府真正把保民生保健康作为工作重点,医改就好推了。说到底,医改最关键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医改不是钱的问题,现在很多地方有钱盖楼、修桥,却很少投向医疗领域。作为一方官员,你是为老百姓谋福利,还是只为自己谋政绩?我认为政绩考核的方式要改变,让GDp在官员考核中的比重下降。

宁夏银川的模式在中国很值得推广。宁夏前几年就做到药品的三统一:统一定价、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在全省范围内把药品的价格控制住。目前政府加大投入帮助建村卫生室。各级政府投入一部分,新农合拿出一部分钱直接补给村民。74种药统一配送,药品价廉物美。他们还在农村施行“一元钱”看30种病。农民看一次病交一块钱就解决了;村医服务一次收一块钱,加上政府的扶持和投入,村医的待遇问题也解决了;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就得到控制,得了大病能够有序地转上去,这样,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也基本解决了,虽然不是全部解决。我觉得宁夏正在探索中国真正实用的医改方式。

河南信阳平桥区做得也不错。平桥区政府在当地建标准化的村卫生室。政府、村集体、村医各出一部分,也允许各种社会资本进入,比如富起来的信阳人回本村捐建村卫生所。信阳的综合配套服务也做得比较好,村卫生所的人员培训是政府出钱,把村医送到郑州医学院进行正规培养,专门给村医开村医课。村医已有不少实战经验,再送他去学习深造,他们的专业水平提高很快。这样,村卫生所的硬件好了,人也培养出来了。

至于有观点说医改配套方案的出台是部门利益之间博弈的结果,我认为政府部门是不应该有利益的。好像现在确实有利益,医改难就难在这儿。为什么试点都是越往上推越难推,甚至推不动,原因就是缺少强有力推动医改的政府管理机制。地方比中央聪明,他们已经先做了。我现在觉得,中国的医改可能要靠地方来推进。信阳的试点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它的管理机制很健全,新医改方案没解决的问题,人家自己做了。

医疗未来一定是福利

我认为,三年的五项改革目标肯定能实现,但是,五项目标实现以后老百姓是不是真正得到了好处?这很难说。例如,现在大部分地区的参保率已经达到90%了。但参保率不代表病人能看得起病。今年医保水平100元,明年120元,中国的医疗保障水平还非常低。如果医院和医生,包括基层的乡镇医院的,村卫生所都想要挣钱,打一个吊针就超过这100元了。因此,覆盖率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财政部副部长说这次医改用8500亿的三分之二去购买服务,就是“养事”“不养人”。他说养人就会造成医生不干活。但医疗行业很特殊,“事”是可以造出来的,如果没把人养好,他就会给你造出无穷无尽的“事”来。我们现在的医疗不就是这个问题吗?

那么,如何解决养人之后不干活的问题呢?养人的意思不是过去的大锅饭,我们现在有信息化手段,可以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北京市东城社区信息化系统已经建起来,打开信息系统,哪一个医生在干什么屏幕上都看得到,对医生很好考核。

我们要有这个概念,公立医疗体系其实是国家的第二国防。军队保卫国家安全,公立医疗体系保护公民健康安全。国家财政在国外叫公共财政,而公共财政的最大责任就是要做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事务,而且一定是以公益性为目标。

医改本身很复杂,现在基层有很多很好的试点。但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还是大型的公立医院。公立医院的试点到现在还没有任何模式,也就是说还没有实质性地启

动。在我看来,真正的公立医院就是政府的派出机构,完全是公益性质。公立医院其实不是要政府投钱全包,而是要从外部的管理机制,到内部的运行机制,由政府负责监管好。

我觉得,未来基本的医疗一定是老百姓的福利,也就是政府的责任。我们要有这个概念,不能把医疗变成一个普通的牟利商品。医改必须是公共产品,它应该按需分配。病人病了,医院对症下药给你治病,而不能把它变成完全的买卖关系。如果只是买卖关系,这个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英国模式就是国家办医院,世界范围内医疗解决好的都是国家办医院。

未来中国肯定是一个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综合公共卫生的模式。医改将来的出路是:公立医院+一体化+信息化。只要政府重视,做起来会很快。中国医改还是比较有希望的。

余晖:医改可能会死在细节上

医改成功取决于医疗保险机构付费和管理能力建设,也取决于公立医院的改革。

公立医院改革是难题

真正要试点的是公立医院改革。现在碰到的问题是,医改配套文件很多还没有出台,尤其一些关键的配套文件还没有出台。

公立医院改革是分三年来走的。三年以后,公立医院要逐步取消15%的药品加价提成。但是,目前医院里的药品加价提成远不止15%,约为50%,开一个处方加上十几块钱的服务费,没有办法弥补医院的亏空,如果政府不把这一块补齐,医院会说没有办法维持运转。所以医院与医生抵触试点肯定是存在的。这是地方医改试点时必然会碰到的问题。

作为公共产品,制度设计涉及到广泛参与的相关利益集团。医改相关主管部门之间肯定是博弈关系。比如,财政部门掏钱,它会担心钱掏了是否能够真正花到了病人身上?卫生部门与公立医院是利益相关者,当然不愿意开放这个市场。我有个观点,改革公立医院其实改的是行政部门,而医疗行政部门不愿意公立医院变成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因此,卫生部门认为不能够轻易地对公立医院进行大的改革,表面上看是强调公益性,但实际上,这背后有它的部分利益。

医改还有一些相互矛盾的地方,比如基本药物目录制定时,里面可不可以收录一些专利药和原发性药物?卫生部是赞成的。卫生部认为基本药并不一定是便宜的用药,必须是疗效最显著、能够覆盖常见病的药。这时,社保部门就不同意。社保部门说基本药就应该用便宜的药,专利药价格很高,会影响医保支付的能力。这时,两个部门之间就有了争论。

按病种付费试点是大方向

最终医改能否成功,还取决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基金的管理能力和它的谈判能力。未来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怎么使资金能够确确实实地花在患者身上,又能够让医院和医生得到满意,这是对医疗保险改革最大的挑战。

比如,能不能够按照人头付费?能不能科学测算病种价格?这涉及到大量对处方的收集,涉及到诊疗路径标准化的研究。这些工作恰恰是医保机构的弱项。因为医保机构不是专门的专业机构。美国有很多第三方的专门机构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医保机构来购买服务就可以了。在中国,这项工作还没有人专门去做。事实是,卫生部应该能做这个事情。这就涉及到谁来提供这样的信息,谁来付费。现在有一些地方医院自发在做。比如,山东济宁医学院院长吴广华是全国人大代表,他在自己的医院就按病种来收费,多达260多种。医保机构按标准给吴广华--的医院付钱。病人普遍感觉他的花费明显低于同等级医院。

中国区域经济水平不一样,同一个病种在各地的付费水平也不一样。在试点过程中,各地医院完全可以探索,根据地方收入水平,财政水平,医保保障水平。包括根据当地居民身体健康水平,设置出自己医疗保险供给能力的病种出来,促进这种付费方式。至于从卫生部和社保机构的角度来看,作为权威机构,可以用药学会、医学会的力量,采集各地病种进行分析,做出+病种指导价格,地方医院可以参照。总之,按病种付费,这是一个方向。

医改方案不是一个法律,它没有办法强制性要求地方政府推进医改,包括医疗保险也都是自愿加入,而不像世界上很多国家强制人民必须加入医疗保险。所以,能不能在规定的三年内医保覆盖面达到预定目标,真正形成病人和医生都满意的局面,确实还要在试点推进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另外,公共管理能力取决于公务员综合素质水平。恰恰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也非常薄弱。我们的公务员体制刚刚建立。西方国家在公共服务领域人力资源的配置投入是相当大的。例如,香港医管局公务员编制高达5万。包括护士、医生和管理人员。但我们的卫生部才300多人,基层政府更少了。大量的制度设计,大量的监督,大量的评估,确实是现有公务员编制和知识结构难以承担的。而且,我们政府关于医改的预算只是补充医疗保险多少钱,建医院要多少钱,恰好缺乏医疗行政管理成本这一块。这些细节不单是技术细节问题,其实是体制的细节问题,细节不到位,任何改革都可能会死在细节上。

医疗供给服务应放开市场

我们看得非常清楚,此次医改框架虽然不是强制性社会保险,但毕竟走上了全民保险这条道路。原来医保主要针对有单位的职工,现在政府启动低收入人群的医疗保险计划,通过政府补贴130块钱,自己交30块钱,把很多没有稳定职业,没有就业合同的人划进医疗保险范畴,这是此次医改最大的进步。

随着保障水平逐渐提高,未来医改的目标肯定是趋向所有居民享受统一的医疗保障水平。我认为,医疗供给服务应该完全放开市场。对于医疗保险机构,我不认你是公还私的,我只认你的服务水平。你服务水平好,我就购买,使得医疗机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医保机构通过人头付费的方式要让那些社区门诊医生尽量地使他所看护的病人少生病,这样社区医院得到的钱就越多。这实际是个激励机制。

医共体改革方案篇7

历时2年多,备受关注的新医改方案一直在各种争议声中起草、修改、再修改。此次新方案公布后,批评声依然不绝于耳。看完这份由6大部分、13000余字组成的改革方案,有人说“看不懂”,有人觉得“很伤感”。但此次新方案中提到要建立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再次让人们关注――公立医院改制重组。

医院改革面临老问题

公立医院改革历来被视为医改最艰难的一个环节,管办分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规范公立医院运行机制等,这些与公立医院改革相关的问题也一直被方案制定者看作是“难点”。

上一轮医疗改革开始于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这份医改方案里清楚明白地写着:“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而且诸如“发展社区卫生医疗”、“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等等,在这份旧医改方案里其实早就被重点提及。与新医改方案一样,这份文件也提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可实际情况是中国卫生总费用从1980年到2006年增长了68倍,同期政府和社会投入却由78.8%下降到50.7%。政府投入的不足和缺位最终导致医院要通过市场的手段收取运营经费,也是今日中国医疗弊端的根本原因之一。

由于医疗体制长期管制过严,使得医疗机构发展缓慢,医疗资源供应长期不足,并且资源分布不均衡,如何增加医疗资源的有效供给,解决群众“看病难”,民营资本能够多大程度的进入医院领域,这些关键问题在新医改方案中也没有过多涉及。所以新医改革方案将会继续面临上一轮医改的老问题――如何保证这些条条正确的方案得以不加扭曲地执行?

有学者认为,本次意见稿的亮点是重新确立了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及其中的政府责任,这与上一轮被认为失败的医改方案有本质的区别,上一次医改被视为市场化取向的方向性错误。《征求意见稿》提出,公立医院改革将先在全国选择部分地方或单位开展试点,再择机在全国推行。而从有利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监管出发,要逐步推行管办分开,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认为,改革医疗机构,恢复公立医疗机构的主导性,强化其社会公益性,迫使它们不追求收入最大化。但若单纯加强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行政控制,可能削弱市场竞争,那么原本就没有真正市场化的医疗服务业就会退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为此,顾昕认为,只有设法让民众的大部分医疗费用由第三方,也就是医保机构来支付,才是破解“看病贵”的唯一良方。

此次公布的征求意见稿仍处在拟定期,许多地方仍不是特别清楚,如收支两条线的主体如何界定;此外,还有很多具体问题,如双向转诊如何转?如何将病患从三甲医院吸引到社区医院?都需具体配套文件予以解释。

公立医院不再“以药补医”

“以药养医”,是医疗机构长期存在的一种不正常现象,它导致药品价格虚高不下,群众看不起病。根据新医改方案,今后公立医院要实行医药收支分开管理,探索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

近十年来,公立医院的收入结构也起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政府财政补贴比重下降,有些大医院财政补贴只占到医院总收入的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以下,变得无足轻重,只剩下象征性的意义;另一方面,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虽几经调高,但医院人力成本的增长率更快,门诊挂号费、手术费、治疗费以远低于实际成本的价格收取,医疗服务实际上是亏损运转。

目前,全国大多数的国营医疗机构服务经营的收入渠道有三条:政府财政补贴、医疗服务收费、药品经营差价和大型设备检查收费,在财政补偿不足的情况下,医院只能靠药品批零差价和大型设备收费来补偿。由于医疗机构只能从药品销售、医疗设备检查和开展新特项目中得到补偿,致使一些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发生扭曲。同时,大量的、并非必要的、收费昂贵的大型设备检查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负担,导致了医疗费用的上涨。

当然,医疗服务价格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之间更是非常复杂的,如果没有全方面的配套改革、没有体制上的深层次改革,那么在医疗服务价格涨上去的同时,药品价格、医疗器械检测费同样不可能降下来。

《征求意见稿》指出,要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未来,基本药物将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减少中间环节,在合理确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的基础上统一制定零售价并制订基本药物使用规范和临床应用指南,要求各类医药机构按比例,使用目录中药物。专家指出,此举有助于压缩中间环节利润,降低药品价格。

在上一轮医改中,正因为政府放开了价格,却没有放开市场进入,导致公立医院形成垄断,弊端重重,而民营医院却举步维艰。如何使医疗体系在竞争中有活力、有效率,实现优胜劣汰,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全社会的医疗成本的老问题,又将是新一轮医改中需要解决的。此外,由于公立医院事实上控制了绝大多数药品零售业务,而药品销售收入又占到医院总收入的40%以上,这便形成了为人诟病的“以药养医”机制。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这是方案的一个亮点。不过也有人担心,改革方向是对的,但不意味着现状就一定能够得到扭转,从公布的方案来看,“以药养医”的链条并没有从根本上切断。

按照方案,今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财务管理办法,同时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经费的总额预付制等管理办法。

在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余晖看来,“收支两条线”是方案的一个模糊点。

医共体改革方案篇8

参加白宫青年峰会有关新医疗法律讨论的一名观众,手持写有:“您的健康和安全问题”的标牌,在白宫标志前留影。(图/东方iC)

现实很失望

美国,多少国人心目中的梦幻天堂。发达、繁荣、民主、富强……都是诸多国人为美国贴上的标签。不少港台电视剧中的主人公罹患重病无法医治时都会飞往美国接受手术,这给不少国人留下了美国医疗水平发达的深刻印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现实中,美国也存在很多自己的问题。即使美国是天堂,那也是富豪们能享受得到的盛宴,平民也只是望尘莫及。根据美国统计局数据,2009年美国医疗保障的覆盖率仅为85%,其中私人医疗保险体系覆盖率高达65.2%,尚有4600万人缺乏基本医疗保障。根据美国健康服务联合会以及凯泽尔家庭基金会等民间机构统计,2008年美国出国寻求医疗服务的人数约为10万~15万,其中一小部分接受心脏、骨骼等重大外科手术治疗,大部分人则是到国外接受牙科等相对简单的医疗服务。很多美国人为了医疗服务而出国求医,恐怕会使诸多“美粉”们大跌眼镜吧!

在奥巴马医改方案推行之前,美国的医疗状况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医疗开支规模巨大。美国医疗保健方面的开支规模位列全球第一。据美国统计局数据显示,美国2009年的医疗花费高达2万亿元。1995年~2008年,美国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高于13%,远远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9%。二、医疗保健效果与医疗投入不成比例。虽然美国的医疗投入巨大,居世界第一位,且远高于其他国家,但是其医疗保健效果却并未居于前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在其调查的191个国家中,美国国民的总体健康水平排名第72位。三、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平。虽然美国医疗保健投入巨大,但是其并未实现全民医保。美国是唯一没有全民医保的发达国家。根据前述美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医疗保障的覆盖率仅为85%,尚有4600万人缺乏基本医疗保障。根据前述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在其调查的191个国家中,美国医疗筹资分配的公平性排名第55位。

圆世纪之梦

奥巴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医疗改革不只是奥巴马一个人的理想,更是人一个世纪的梦想。从1912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提出医改倡议伊始,美国先后有富兰克林·D.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吉米·卡特、比尔·克林顿等多位总统把医疗作为任内社会改革的主要内容。然而,他们的改革方案或因经济形势遭到搁置,或因国会反对折戟沉沙,全民医保的美好愿景多化为泡影。

即便是此次如愿通关的奥巴马医改方案,也是历尽艰辛、屡经妥协的产物。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在宣誓就职美国总统之时,便将医疗改革作为其施政重点。2009年3月,奥巴马在白宫邀请各界人士共商医疗改革,并希望国会能在2009年末通过医改法案;至年底,国会众参两院虽通过了各自版本的医改草案,却因无法达成共识而再陷僵局;2010年2月25日,总统奥巴马及其决定采用“预算协调”方式,强行通过医改法案;3月21日,众议院通过了参议院之前通过的医改法案。虽然奥巴马的医改法案已经在国会通关,但是纷争尚未画上休止符。奥巴马签署医改法案之后,全美有超过半数的州向联邦法院提交了议案,反对奥巴马政府的医改法案,要求联邦法院判决奥巴马医改法案违宪。直至2012年6月28日,联邦最高法院裁决奥巴马医疗保险改革法案中的“强制条款”不违反宪法,确认法案合宪,方才尘埃落定。

医改如斯艰辛,引无数英雄竞折腰。2010年3月2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签署了医疗保险改革法案。这一时刻,不仅标志着奥巴马医改法案获得了法律效力,更标志着美国人一个世纪的梦想终于实现。

残缺之美

“面对危机,我们没有畏惧挑战,而是克服挑战;我们没有回避责任,而是拥抱责任;我们没有担忧未来,而是塑造未来”,奥巴马讲话时如此慷慨激昂。虽然奥巴马实现了历届总统没做到的变革,但是此次通过的医改法案并未与奥巴马及人最初的设想完全相符。虽然奥巴马医改方案最终得以通关,但是最终通关的版本与奥巴马最初的愿景已经相去甚远。因此,有时评认为奥巴马医改法案“惨胜”国会山。

争取与斗争的过程无比艰难,放弃与妥协的痛苦无比刻骨,所以取得的成功弥足珍贵,即使存在不完美。因为反对派议员的反对,最终的法案删去了奥巴马最初主张的“公共医保”计划,不再包含涉及政府支持的医保计划与私营公司竞争的内容。尽管如此,奥巴马医改法案还是保留了以下核心内容:第一,扩大了医保的覆盖范围。该法案要求所有美国公民都必须购买医疗保险,否则将需要支付罚款,除非因或经济困难的原因而被豁免;该法案同时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为其雇员投保,否则将对用人单位施以罚款;该法案还就青少年医保作出保护性规定,禁止保险公司对19岁以下,在父母医保覆盖下有现有病症的孩子解除保险,子女在父母的保险计划下,可一直保留在保险计划当中直到26岁,其中包括不再与父母居住,不再是学生或已结婚的子女。第二,加强了政府对商业保险的监管制度。该法案要求保险公司不得因投保人健康状况将其拒之门外;该法案还对私人医保行业与公共医保项目进行了改革,实施后将增加国家医疗支出,同时将减少联邦医保支出。第三,通过财政税收政策作为医改的主要杠杆和筹资渠道。一方面,减免中产阶级税收以鼓励其参保。另一方面,增加高收入人群的税收税率,向收入高于20万美元的个人或收入高于25万美元的夫妇征收医保税。第四,设立健保交易中心网站等其他具体举措,民众可以通过“健保交易所”网站完成医疗保险申请。

艰难前行

达成共识难,落实共识更难。医改法案的通过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医改的路途遥远而坎坷。奥巴马医改法案的实施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一直伴随着夭折的危险。

第一挫折,“健保交易所”网站遇到系统问题。据媒体报道,此前大约有2.2万美国人向美国卫生与公共事业部发出投诉申请,要求修复奥巴马医改网站“健保交易所”上医疗保险出现的错误,但处理这些投诉的系统尚未建立。在奥巴马医改法案尚未生效之时,耗时三年建立的“健保交易所”网站便陷入系统问题,这算是奥巴马医改的出师不利。

第二挫折,“奥巴马医改”申请人数尚未达标。据媒体报道,截至2014年2月12日的数据显示,过去4个月总申请人数突破300万,但与既定目标仍存差距。奥巴马政府原定目标是在3月底前吸纳700万人投保,医改既定目标能否完成存在较大悬念。奥巴马的医改方案依赖于参保人数,如果参保人数远未达到预定目标,可能会给医保的资金带来较大缺口。尤其是在参保人员中,年龄在18岁~34岁之间的参保人仅占25%,远低于政府所预期的40%。奥巴马医改所希望的更多年轻、健康的参保人数增加,从而有助于资助覆盖更大范围的老年人群的希望可能会落空。

第三挫折,条款落地日期推迟。根据美国财政部2014年2月10日的表示,“医改法案”中“企业雇主必须为全职雇员购买医保”这一条款的强制实施期限被推迟。作为奥巴马医改方案的核心条款,这一条款的实施期限被无限期推迟不能不说是对医保改革推进的重大打击。下一条被推迟实施的条款又是哪款?

实施困难重重,成绩难慰人心,越来越多美国人的不满,奥巴马医改的前路仍然乌云密布。

背后的价值之争

医共体改革方案篇9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努力推进医改工作

(一)市领导高度重视,成立医改组织机构。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为加强对医改工作的领导,市政府调整医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医改领导机构,负责整个医改工作组织与领导,同时还配备专门力量,抓好具体工作的落实。其次,明确了各部门的任务,要求密切配合、共同推进。2009年12月底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医改工作大会,会上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市长作了重要讲话,市委常委、副市长听取医改工作汇报,对我市医改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二)市卫生局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落实医改各项工作任务。根据省市医改工作的要求,市卫生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为成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确定了领导小组职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副局长任春振任办公室主任,为保证工作质量和进度,在全系统内抽调了精干人员充实了办公室。各县区卫生局也都成立了相应组织,明确了医改工作联络员,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二、认真学习,领会精神,明确改革任务与工作思路

(一)加强政策理论学习,吃透医改精神。市卫生局医改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员重点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和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精神,为了确保各级各部学习的系统性和广泛性,领导小组还及时编印了《医改文件汇编》、《医改政策问答》等小册子分发到基层。

我们草拟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方案》,先后组织相关人员到廊坊等地学习取经;组织各科室负责人和县区医改工作人员学习研讨医改政策条文;邀请国家卫生部医改专家就国家医改政策内容作培训专题报告,提高了广大医改工作人员对政策的理解。

(二)认真做好医改资金测算工作。按照医改五项重点工作要求,对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09-2011)3年实施方案中有关卫生工作方面的内容开展全面梳理,就完成医改所需资金测算制定了方案,各业务科室分别进行了测算。局长霍兴文、党委书记陈汝荣多次听取测算情况的汇报,共同分析资金需求情况,经过一个多月的认真科学测算,基本上摸清了近三年来医改任务的卫生投入需求,并多次主动与市财政进行密切沟通,并上报市发改委。测算结果得到了市政府医改领导小组会议的认可,并正式列入了医改投资计划之中。

(三)起草实施方案,出台配套文件。我们及早动手,超前谋划,结合我市实际,从2009年9月份开始,组织人员起草了《××*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多次讨论征求意见,又经发改委反复修订后,

已于12月28日由市委、市政府印发。同时,我们还及时转发了《河北省乡村医生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办法》的通知及《河北省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框架》。

(四)强化医改工作指导,积极探索创新。一是组织专人研究起草了《××*市区域卫生规划》;二是草拟了《××*市卫生资源整合意见》;三是进一步修改了××*市健康城市从我做起行动方案;四是加大食品安全工作的管理力度。

三、2009年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按照《河北省2009年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工作安排》精神,我市积极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新农合医疗制度建设情况。2009年,全市共有参合人员180.8万人,参合率90.1%。截止到11月底,全市共补偿参合农民95.95万人次,补偿金额1.5亿元,全市次均住院费用2992元,比上年略有上升,次均住院补偿达到1175元。

启动了2010年新农合筹资工作,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农民出资20元,各级财政补助提高到120元,力争使农民参合率达到92%。2010年在青龙、卢龙、山海关和抚宁县进一步扩大门诊统筹试点,不断扩大参合农民的受益面。

(二)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组织全市各医疗卫生机构参加全省统一网上药品集中采购。确定了抚宁县和海港区北环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戴河东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先行试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目前已经做好调研摸底和测算,待省统一招标后可启动药品零加价销售工作。

(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队伍建设。2009年我市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13项,项目总投资1.83亿元。其中,县级医院迁建项目2项,总投资1.7亿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3项,总投资485万元;中心乡镇卫生院项目8项,总投资760万元。开展了对乡镇卫生院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的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培训

405人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209人次。组织安排全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青龙满族自治县医院等县区医院,组织安排二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

(四)抓好涉及面广、影响全民健康水平的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2009年全市城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30%,在卢龙县开展了农村居民建档试点;为2.54万名15岁以下人群补种了乙肝疫苗;完成了抚宁县5.6万名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的检查;为3.05万名孕前和孕早期农村妇女免费补服叶酸;为2.4万名农村孕产妇住院提供分娩补助;为3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复明手术;完成600所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改造建设等目标任务。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补助资金,确保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15元。

四、我局2010年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及主要措施

(一)在全市范围内基层医疗卫生体制实施药品的集中采购与配送,并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待省完成省级集中采购、统一定价后,确保全市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药物配用到位。

(二)积极配合编制部门调查摸底,研究制定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编制标准和财政补助政策。

(三)进一步测算对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基层医疗机构补助标准和方法,提出补助经费的需求和相关部门协调落实补助政策。

(四)扩大新农合覆盖范围,提高参合人员医疗保障水平。2010年参合率要达到92%以上,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140元。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比上年要有所提高。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从2010年起允许参合农民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简化到县城外就医的转诊手续,完善出院即报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程序。

(五)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年内完成规划确定的11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支持全市192个行政村建设村卫生室,加强设备配置,继续做好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

(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继续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及管理人员培训。抓紧落实省有关文件规定,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不断提高县级医院医疗卫生水平。

(七)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一是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年内开展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生长发育检查和孕产妇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工作,为慢性病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二是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等服务项目;新增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检查等项目。本年内完成规划任务的70%。

医共体改革方案篇10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努力推进医改工作

   (一)市领导高度重视,成立医改组织机构。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为加强对医改工作的领导,市政府调整医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医改领导机构,负责

   整个医改工作组织与领导,同时还配备专门力量,抓好具体工作的落实。其次,明确了各部门的任务,要求密切配合、共同推进。2009年12月底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医改工作大会,会上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市长作了重要讲话,市委常委、副市长听取医改工作汇报,对我市医改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二)市卫生局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落实医改各项工作任务。根据省市医改工作的要求,市卫生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为成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确定了领导小组职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副局长任春振任办公室主任,为保证工作质量和进度,在全系统内抽调了精干人员充实了办公室。各县区卫生局也都成立了相应组织,明确了医改工作联络员,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二、认真学习,领会精神,明确改革任务与工作思路

   (一)加强政策理论学习,吃透医改精神。市卫生局医改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员重点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和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精神,为了确保各级各部学习的系统性和广泛性,领导小组还及时编印了《医改文件汇编》、《医改政策问答》等小册子分发到基层。

   我们草拟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方案》,先后组织相关人员到廊坊等地学习取经;组织各科室负责人和县区医改工作人员学习研讨医改政策条文;邀请国家卫生部医改专家就国家医改政策内容作培训专题报告,提高了广大医改工作人员对政策的理解。

   (二)认真做好医改资金测算工作。按照医改五项重点工作要求,对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09-2011)3年实施方案中有关卫生工作方面的内容开展全面梳理,就完成医改所需资金测算制定了方案,各业务科室分别进行了测算。局长霍兴文、党委书记陈汝荣多次听取测算情况的汇报,共同分析资金需求情况,经过一个多月的认真科学测算,基本上摸清了近三年来医改任务的卫生投入需求,并多次主动与市财政进行密切沟通,并上报市发改委。测算结果得到了市政府医改领导小组会议的认可,本文来源:文秘114wenmi114.com并正式列入了医改投资计划之中。

   (三)起草实施方案,出台配套文件。我们及早动手,超前谋划,结合我市实际,从2009年9月份开始,组织人员起草了《××*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多次讨论征求意见,又经发改委反复修订后,

   已于12月28日由市委、市政府印发。同时,我们还及时转发了《河北省乡村医生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办法》的通知及《河北省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框架》。

   (四)强化医改工作指导,积极探索创新。一是组织专人研究起草了《××*市区域卫生规划》;二是草拟了《××*市卫生资源整合意见》;三是进一步修改了××*市健康城市从我做起行动方案;四是加大食品安全工作的管理力度。

   三、2009年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按照《河北省2009年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工作安排》精神,我市积极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新农合医疗制度建设情况。2009年,全市共有参合人员180.8万人,参合率90.1%。截止到11月底,全市共补偿参合农民95.95万人次,补偿金额1.5亿元,全市次均住院费用2992元,比上年略有上升,次均住院补偿达到1175元。

   启动了2010年新农合筹资工作,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农民出资20元,各级财政补助提高到120元,力争使农民参合率达到92%。2010年在青龙、卢龙、山海关和抚宁县进一步扩大门诊统筹试点,不断扩大参合农民的受益面。

   (二)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组织全市各医疗卫生机构参加全省统一网上药品集中采购。确定了抚宁县和海港区北环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戴河东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先行试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目前已经做好调研摸底和测算,待省统一招标后可启动药品零加价销售工作。

   (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队伍建设。2009年我市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13项,项目总投资1.83亿元。其中,县级医院迁建项目2项,总投资1.7亿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3项,总投资485万元;中心乡镇卫生院项目8项,总投资760万元。开展了对乡镇卫生院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的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培训

   405人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209人次。组织安排全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青龙满族自治县医院等县区医院,组织安排二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

   (四)抓好涉及面广、影响全民健康水平的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2009年全市城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30%,在卢龙县开展了农村居民建档试点;为2.54万名15岁以下人群补种了乙肝疫苗;完成了抚宁县5.6万名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的检查;为3.05万名孕前和孕早期农村妇女免费补服叶酸;为2.4万名农村孕产妇住院提供分娩补助;为3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复明手术;完成600所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改造建设等目标任务。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补助资金,确保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15元。

   四、我局2010年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及主要措施

   (一)在全市范围内基层医疗卫生体制实施药品的集中采购与配送,并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待省完成省级集中采购、统一定价后,确保全市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药物配用到位。

   (二)积极配合编制部门调查摸底,研究制定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编制标准和财政补助政策。

   (三)进一步测算对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基层医疗机构补助标准和方法,提出补助经费的需求和相关部门协调落实补助政策。

   (四)扩大新农合覆盖范围,提高参合人员医疗保障水平。2010年参合率要达到92%以上,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140元。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比上年要有所提高。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从2010年起允许参合农民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简化到县城外就医的转诊手续,完善出院即报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程序。

   (五)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年内完成规划确定的11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支持全市192个行政村建设村卫生室,加强设备配置,继续做好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

   (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继续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及管理人员培训。抓紧落实省有关文件规定,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不断提高县级医院医疗卫生水平。

   (七)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一是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年内开展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生长发育检查和孕产妇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工作,为慢性病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二是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等服务项目;新增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检查等项目。本年内完成规划任务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