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教育观念十篇小学教育观念十篇

小学教育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2:04

小学教育观念篇1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小学;教学管理;观念转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农村地区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亟待改变。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山区,因为经济水平的落后,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少导致对信息的接收不及时,这对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管理观念的改变造成严重的阻碍。但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与新的局面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不懈努力、不怕困难与挫折、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学习一些新的知识,积极地接受出现的新鲜事物,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不断奋斗、藐视困难坚持不懈。

一、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观念转变中,领导应做到以身作则

首先,校长是一个学校的主要领导人。在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小学校长应带头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他可以利用当今能够了解外部信息的网络渠道,也可以通过电视、去外校考查学习的机会和一些文件资料等,仔细、认真地学习新课程变革的理论知识,了解这其中的深层含义。然后对从这些渠道了解到的新的知识与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与分析,然后装订成一本册子,下发给本校各个指导教师,以便他们可以随时翻阅,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一定的便利。其次,校领导应依据本地区学习的实际情况,把新课改作为方针政策,制定出一套适用于自己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观念改变的详细方案。校长应把新课改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把农村地区作为基础,把闭塞的信息作为一定的参考,写出一套完整策略来适应学校的发展。此外,领导还应将自己的想法和成果与学校教师共享,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学习与交流,记录教师的想法、建议,要相信集体的智慧是伟大且坚不可摧的。汇总全校教师共同的智慧,形成一份纲领性文件。最后,要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对教育教学管理的理念不断进行实践,形成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路线方针。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教学管理观念转变逐渐走向成熟化,在教师共同努力下渐渐得以完善。

二、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观念转变中,教师应做到勇于改变

首先,作为农村地区的一名小学教师要有充分的认识,他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知识传播者,是学校及教育工作的主体,更是新课改下教育教学管理观念转变的实际操纵者、具体实施者。教师要遵循新课改的方针政策,同时还要结合本校制定的纲领性文件进行不断实践,而且他们还要不断地分析、掌握并总结学校的一些策略与规定的实施效果,而我们的教师在学校中是主要参与者。其次,教师在小学教育教学转变的观念中要勇于改变。比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不要强迫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变成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学习,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改变培养目标,许多老师仅仅看重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的多元化素质。教师还应该改变以往对小学生进行体罚的教育方式,这是非常差的教导方式,教师应该用心和爱感化学生,悉心地教导学生。除此之外,教师对学习落后的、比较贪玩的小学生给予爱的指导,不能对他们不管不顾,将其调整到后面的座位,告诉他们不能打扰其他人学习,这样的老师一定是差老师,教师要自我反省,要做到绝对的宽宏大量、绝对的耐心指导。

三、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观念转变中,学生要全面发展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观念的转变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学生个人的素质水平能得到极大的提高。首先,家长要有理性的认识,对教师的工作要大力支持,还要鼓励孩子认真学习。其次,教师对学生百分百的用心、耐心的指导总会帮助学生成长。最后,就是学生自己了,要积极主动地去读书,不懂的问题虚心向同学、老师请教,还要积极地配合老师的工作、课堂积极发言、主动参与课堂的讨论等。只有做到学生、家长、老师共同配合,才能帮助学生较快地适应新课改下教育教学管理观念的转变。总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观念必须进行转变。这便需要学校领导身先士卒、教师要勇于改变、小学生在转变中全面发展。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才会让学生受益,学校才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海莉.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延安大学,2016.

小学教育观念篇2

关键词:小学教育;基础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加强基础教育的有效途径

1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将学生为教学主体,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自学,使学习方式多样化,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还有局限,所以不能过于强调自主学习,应将书本知识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接受学习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激发和调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先课程改革提倡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但比意味着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确立的。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主导作用影响下形成和确立的,没有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也越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有可靠保证。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课堂教学:教师进行教和学生进行学的活动,这两种活动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教师的主导完全是为了学生的主动学服务。而没有教师的教学,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应有的效率,主动学和自主状态的学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主动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规范下进行的学。尤其是针对小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发挥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教师确定方向,负责选择内容,积极教给方法,有教师教,有规范,有指导,才是新课改的改革核心。

2教学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

基础教育现行课程体系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主动发展,包括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传统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一种社会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服务,体现了社会选择和决定教育的理论。这样就决定了学生客体的位置,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性,影响了学生的主动和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和个性难以得到真正的全面健康发展。而我们强调的“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和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做发展的主人,要做社会的主人。在这中理念的支配下,基础教育的目的就会自动形成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局面,而不是让学生成为被动适应社会的工具。同时在高度重视学生发展的教育过程中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帮助他们掌握了学习方法,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和美好明天的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根本上,从价值取向上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形式,从而完成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使命…。

3让学生全面发展

(1)教师应该重视和关爱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注意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上学的第一天,学生都是满怀信心和兴趣来学习的,为什么有的学生却越来越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老师的教学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泯灭了。教学和教育的不得法,是造成学生不爱学习的重要原因。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使教学质量真正的提高,才符合我党的教育方针,少数学生的拔尖不是真正的质量。

(2)教师应为每个学生创造机会。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创造机会,包括优秀的和相对落后的学生,提携优秀的学生,帮助落后的学生,教师的心里要装着全体学生,公平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目光应该覆盖全体学生,创造机会,课堂教学中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起来,思考和提问等机会是均等的,应该面向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有被重视的感觉,使他们都能体会到成就感,享受成长的快乐。

(3)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十个手指不一样长的道理,每一个教师都知道,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分层次的,在班级学生中,学的领先的、一般的、靠后的都存在,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不同措施,比如分层提问、分层作业。“提优辅差”要有具体措施,有针对性地对个体制定措施,特别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有切实的措施。以激励为主,不是说不要批评,多表扬、多鼓励,实施多元评价,看到每一颗幼苗的优点,使其发挥长处,克服不足,在逐渐完善中,培养他们优秀的品格。小学阶段的教学就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规定,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

二、小学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大量的思想品德教育素材,因此,只要我们真正树立起教枵育人的观点,就能有机地把思想教育渗透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得到提高。

(1)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世界观和爱国主义教育

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本身就充满了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揭示它们,传授它们,让学生通过听课、观察、感知.从而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世界观教育。如在讲解约分和通分时.笔者就让学生观察约分和通分前后的分数单位变了,但是分数的大小没变,促使学生感觉到“变”与“不变”矛盾的双方同处一个整体之中,两者即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同时,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讲数学内容时可以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数学家的成就,还可以与同时代的外国数学家相比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国热情,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重视学生操作,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

一种正确的思想、科学的观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长期的实践,反复不断的认识,逐步形成而确立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存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如坚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掌握新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拼,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让学生自己动手补多补少,探寻平均数的求法等。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操作中获取知识的乐趣,树立起正确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从而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

小学教育观念篇3

?1.认识观的转变

?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2.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除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3.教材观的转变

?体育教材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挂钩,使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进入体育教学,删除效果较差的教材,使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中的体育更加接近,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让学生能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科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器材观的转变

?在体育教学中,器材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改进或变换一下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因素,那么教学效果就会绝然不同。如在篮、排球教学中,将篮圈的高度适当降低些,篮球变小些,那么学生就能像美国“nba”明星那样能扣篮;同样,将排球网的高度适当降低些,学生扣球、拦网效果会更好,战术更丰富。学生既能体验到先进技术带来的乐趣,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篮、排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在田径项目考核中,选用技评与运动成绩结合的标准,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重视先进、正确的技术动作的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只顾追求运动成绩,而忽视技术动作的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适当降低器材标准,将主要精力注重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利大于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然而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繁杂、时间少,教学过程受到严重的挤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因内容膨胀而无法实现目标。笔者认为,想通过两节课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其实是不现实的,只有使学生注重学习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才是体育教学中最实在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清,就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明白自己是在学习健身方法,还是娱乐活动,还是为了参加比赛。如果各种项目的内容都要面面俱到地在课堂中完成,那么在目前课堂教学设备的条件下,技术教学仅仅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学生既体验不到运动的充足感,又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学容易出现因内容空泛而产生的“游戏化”和“活动化”倾向,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参加活动,根本达不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小学教育观念篇4

关键词:生本教育;小学;班级管理

1.前言

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而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实际提出的现代教育理念。生本教育下的小学生管理模式契合主动培育型教育模式,不仅可提高学生主动积极性,而且能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最大程度发掘学生潜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生班级管理充满着无限的智慧和特殊技巧,班主任在生本教育观念下对小学班级进行管理,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生本文化,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2.生本教育的概况分析

2.1生本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生本教育是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出发,来构建教育教学计划,确立以学生为本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活动。生本教育特征为:小学生为主体地位,建立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全面依靠学生,发掘其潜力来实现班级管理;高度尊重学生,人人参与班级管理。

2.2生本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传统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对小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教学中只偏重其学科成绩、升学比例等,忽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生本教育模式则以小学生为主开展自主学习,强调其主动创造性,尊重个性发展,对小学生的进步及时予以鼓励和肯定,将评价转变为推进学生进步的力量,使小学生更积极更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3.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生班级管理模式的策略

3.1融入生本教育理念,加强小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不管何种教育和管理,要激发学生的自觉行为,需要制度及要求能内化成学生的需求。生本教育理念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小学生的自主管理,这是种将自主意识和能力转变为自己主导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以此来实现理性自我成长的历程。因此,小学班主任要结合学校、班级、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其策略如下:

3.1.1师生共同参与,增强小学生主人翁意识

生本教育背景下班级管理理念的建立主要依据民主、科学作为基础,因此,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应采用师生共同商讨的方法实现,让学生在制度的建立中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增强小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确保制度的可行性。这样一来,不仅锻炼了小学生自我管控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且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班级责任感,益于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展开。

3.1.2建立班干部队伍,增强小学班级管理力度

班干部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也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班干部的产生可通过制定民主性的方法,全体同学民主选举,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行使个人权利的重要性,也能提升学生在班级中的责任感。除此之外,班干部的产生也可实行值日班干部轮换责任制,并拟定值日班干部在任职时要对必要的班级管理和负责内容进行记录,以此来评估优秀班级管理员,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小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增强责任感,而且还能有效促进班干部队伍的建立,使更多同学能够得到磨练的机会[2]。

3.1.3班级管理实现人人参与,调动小学生积极性

班级管理不仅仅只是班主任和班委的事情,也是每个班级成员的事情。老师在管理班级中不应事事躬行,而要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激发小学生的管理兴趣。教师可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建立专项管理承包责任制,例如图书管理员、电化器具管理员、班费管理员等,并进行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让班级管理内化成为学生自发的行为,实现制度表达学生心声的宗旨。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学生在教育中受制约,在制约中受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鼓舞大家的热情,达到学生自我调节、管控、教育的目的。

3.2个性化评价推动小学生进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往班主任评价大多以成绩为主,而忽视了小学生人格和行为的健全,不益于学生全面发展。在生本教育管理模式下,班主任应将学生的整个学习发展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及时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欣赏每个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个性的评价不仅能够成为鼓励学生进步的利器,也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个小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和关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3.3树立小学生正确的三观,建立班级生本文化

[3]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优秀班级的重要支撑,有利于构建班级生本文化。树立正确的三观,需要班主任积极弘扬崇高向上的思想风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准确把握班级文化的命脉,确立班级主导文化,形成良好的班风,使小学生在班集体中找到自豪感和归属感。优越的生本文化可以使每位学生乐于学习,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使其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进取心,让班级生本管理效率达到最大化。

4.结束语

总之,生本教育不仅顺应了时代和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也适应当代小学生的成长要求,是尊重个性、以人为本、充满关爱和宽容的管理模式。发挥生本教育的作用,调动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性,使小学生的潜能和智慧、意识和才学都得到长久的发展,这是当代人本教育伦理价值观的基本体现,是实现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班主任要结合实际运用生本教育科学的进行班级管理,顺应当代学生的成长趋势,促进小学生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琳.浅谈生本教育模式下的班级管理[J].基础教育研究,2006(08).

[2]朱春英,史小红.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构建及实践研究——以太原市迎泽区桃园南路小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8).

小学教育观念篇5

关键词:大中小学;《纲要》;《标准》;体育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1-0085-04

abstract:heauthorhasresearchedthecurrentsituationofp.eteachinginhigh.middleandprimaryschoolsunderthenewp.eCurriculumtandardsbythemethodsofinhighschoolhasbeenimprovedunderthenewteachingoutline.butthenewp.eCurriculumtandardsbringsomeproblemstop.eteachinginmiddleandprimaryschool:hep.eteachersdonothaveaclearunderstandingonthenewstanderds,therelationsbetweenthep.eteachersandstudents,andtheirrespectiverolesintheteachingprocessaswell;increasethedifficultiesoftheevaluatingprocess.analysesthefactorswhichinfluencethereformofthep.ecurriculumandgivescorrespondingsuggestionsasthetheriticalrefrereaceforthefurtherimprovementofp.eCurriculumreform.

Keywords:differentlevelschools;p.eeachingoutline;newCurriculumtandards;p.eteaching;reform;current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1前言

2002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旨在解决小学、中学、大学的体育课程的衔接及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等系列问题。但从现阶段我国新入学的大学生体育意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来看,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小学和中学,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环节,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还有较多的不足之处。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意见,为构建我国大中小学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部分城市的大中小学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目前体育课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大中小学体育教学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包括期刊文章和有关专著。

2.2.2问卷调查法

设计了针对大中小学体育体育教学的问卷3份,分别为:小学教师问卷,中学教师问卷,大学教师问卷。

2.2.2.1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和邮寄的方式。回收情况:大学教师45份,有效问卷40份,中学教师70份,有效问卷64份;小学教师60份,有效问卷56份。

2.2.3专家访谈法

通过与大中小学有关专家的访谈,深入了解目前江苏省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及发展的现状。

2.2.4数理统计法

对所回收问卷通过p10.0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

2.2.5逻辑推理法

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推断的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处理,得出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情况分析

教师是体育课的主导,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学习和锻炼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是不同的。小学生活泼好动,但是由于年龄小,他们在体育锻炼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是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的社会行为;大学生发育基本完成,有了独立性,大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旨在通过体育培养学生在各种环境下都能独立地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因此,在《纲要》与《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纲要》与《标准》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从表1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大中小学教师中,大学教师对《纲要》的认识比较全面,中学与小学对《标准》的理解相对欠缺,理解深刻,认识到位的大学教师,占到了70.0%、中学占到43.8%、小学占到37.5%。而一知半解大学占到30%、中学占到46.9%、小学占到42.8%。不清楚的大学没有、中学9.4%、小学19.7%。可见还有相当多老师对新课程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对目前《纲要》与《标准》的了解不够深刻,必然就会导致对《纲要》与《标准》性质认识上的不足和欠缺。

从表2可以看出,对《纲要》与《标准》的认识方面大学教师比中小学教师要好一些。选择体育+健康的大学60.0%、中学56.3%、小学25.0%,尽管这部分老师认识到了体育课健康的重要性,但对新课程的性质认识和把握方面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相比仍然不是十分准确和深刻。另外,还分别有少部分教师选择了体现在认识上和体能的增强,行为态度的改变,对和把握偏离较大。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较多,但主要的原因是对新课程的改革和对《纲要》与《标准》实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现状及新课程实施的背景和意义了解不够深刻和全面。

3.2《纲要》与《标准》实施过程情况分析

3.2.1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内容分析

《纲要》与《标准》的实施,主要包括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学习难度和接受能力等。

从表3可以看出,《纲要》与《标准》实施后,认为教学方案的设计难度增大的大学教师占65.0%,中学教师占76.6%,小学教师占85.7%;认为变化不大的大学教师占35%,中学教师占23.4%,小学教师占14.3%;他们一致认为难度没有降低。《纲要》与《标准》突出了健康的特点,而以前的体育教学在这方面是较为欠缺的,特别是如何在体育课中贯彻实施健康观念和行为,同时还要考虑大中小学的衔接问题,对大中小学的体育老师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从而使得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纲要》与《标准》实施后,教案的设计难度加大。

表4可以看出,较多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实施后要安排的教学内容比以往多,大学教师占到52.5%,中学教师占到53.1%,小学教师占到76.8%。还有47.5%的大学教师,45.3%的中学教师和19.6%的小学教师认为教学内容的安排比以往容易。当然在中学和小学还有少数教师不知道怎么安排。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情况反映了对《纲要》与《标准》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事实上,《纲要》与《标准》的实施必然会加大教学内容的安排,因此无论是教学方案的设计难度还是教学内容的容量都比实施前有很大增加。

3.2.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难度情况分析

《纲要》与《标准》的实施无疑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纲要》与《标准》的实施直接影响着学生健康观念的树立及身体锻炼的方法和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关系到他们终生体育观念的树立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建立。但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新教材知识体系编排跨度较大,学生感到的学习难度可能会比以往有所增加。

从上表可以看出,《纲要》与《标准》实施后,72.5%的大学教师,70.3%的中学教师和80.3%的小学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了;同时还分别有22.5%的大学教师,25.0%的中学教师和14.2%的小学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难度变化不大;只有少数的教师认为难度降低。如何在《纲要》与《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即能降低学生的学习的难度,又能保证新课程的课堂质量是值得体育教师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4师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角色定位情况分析

体育课是由学生、教师以及相关的场地器材等元素组成的。师生在体育课程的角色定位关系的尺度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氛围、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因此,在《纲要》与《标准》的认识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性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更好的充分发挥二者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除了自身的主导作用外,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不能忽视。

由表6可以看出,教师很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所占比例都非常高,没有教师不重视。总体上来看,学生作为体育课的元素之一,无疑,其主体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另外,在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对师生互动性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对《纲要》与《标准》实施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认识和把握是比较准确和深刻的,大学占37.5%,中学占43.8%,小学占62.5%。少部分认为是教学信息的交流。对教师、学生及师生关系的角色定位的认识直接影响着《纲要》与《标准》实施。

3.5课堂评价情况分析

3.5.1评价方法和手段

《纲要》与《标准》实施前,一般是通过考试成绩和平时课堂表现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具体包括简单的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身体素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等各方面。新课程实施以后,突出了健康的性质,那么评价也就会相应的发生一些改变。见表8教师对新课程评价的实施情况的反馈意见。

通过调研结果来看,在新课程实施后,对新课程的评价的难度是有所增加的,如上表大学教师62.5%,中学教师56.3%,小学教师62.5%认为新课程评价是比较复杂的。同时没有教师认为比较容易。主要是因为在《纲要》与《标准》中突出了健康的性质,如何对这个侧重点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还又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思考,因此,使得新课程的评价变的较为复杂。

3.5.2评价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纲要》与《标准》实施后学生们的各方面的变化情况。在参与积极性方面,大部分的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占到了73.2%,有23.2%的教师认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变化不大。在学习兴趣方面,有78.6%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有21.4%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化不大;在运动技能技术方面,除了大部分的老师认为变化不大和提高外,还有19.7%的教师认为是下降了;在体质方面,认为学生体质有提高的占到了30.2%,变化不大的占到了59.0%。新课程实施的目的是在原先体育课的基础上突出健康的性质,那么积极性、学习兴趣、体质都应该是增加的,运动技能技术也因该有相应的提高或变化,至少不应该是下降的,因为小学体育课的实施还要考虑

和中学、大学衔接的问题。

3.6影响课程改革前进的原因

影响课程改革前进的原因比较多,上表是较为主要的四个,其中场地器材的限制,是大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的影响课程改革前进的主要因素,特别是经济和教育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基本学校基础建设都较为缺乏,那么体育器材方面那必然是跟不上的,有些学校,连最为基本的篮球场地都没有,更不用说塑胶跑道、各种球类器材了,这无疑是影响体育改革的主要因素。另外,家长的认可度也占到了相当比例,《纲要》与《标准》实施需要家长的配合协调,因此体育课的实施必然要受到家长们认可度的影响。领导的重视程度,也是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在很多学校,体育课程的受重视程度要低于其他学科,一些领导认为,体育课是非主干课程,这必然影响新体育课程的实施。最后是师资力量,如果有好的场地器材、重视体育课的领导,但缺乏合格优秀的体育老师,新课程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实施,大学在这一方面相对好些,中学和小学则影响较大,缺少一些新兴项目的体育教师,使一些新兴课程很难开展。作为一名体育老师,除了自身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外,还应该结合自身岗位特点,多了解课程改革的新动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体育老师。

4结论

4.1目前教师对新体育课程理论上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影响了《纲要》与《标准》的实施。

4.2《纲要》与《标准》在实施中存在着教师普遍感到教学难度加大、教学内容增多;新教材体系编排跨度较大,学生学习难度加大;

4.3教师对师生互动关系及各自的角色定位认识不够;

4.4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是相对较难,从实施《新课程》《标准》后对学生学习的总体评价结果是促进学生进步的。

4.5影响课程改革的原因主要有场地器材、家长认可度、领导重视程度及师资力量等。

5建议

5.1教师进一步认识和学习《纲要》与《标准》的有关知识和深刻意义,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

5.2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在保证《纲要》与《标准》实施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学习效率。

5.3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地位关系,同时注意师生的互动性。

5.4在《纲要》与《标准》的教学过程中,建立一套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对学生的体育成绩及课堂表现能有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和考核。

5.5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各方面来解决各种不利于课程改革的因素,加快新课程的实施和进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2002,(12);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3]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8).

小学教育观念篇6

【关键词】教育;家庭;对比研究;学生;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R395.6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0)11-1340-03

aSurveyonpresentparentalRearingattitudeofpupils'parentsinRuralethnicarea/ZHaoKe,ZHanGHai-qing.Dehongteachers'College,Luxi(678400),Yunnanprovince,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presentparentalattitudeofpupils'parentsinruralethnicareaandtoanalyzethefactorsthatinfluencethem.methodstotally330parentsinaruralethnicregioninYunnanthroughquestionnaireofparents'parentalattitude.Resultsinruralethnicarea,mostparentsofpupilshadactiveopinionsoneducatingchildren,tendingtoclaimingdemocratic,efficienteducation,rewardandachievementexpectation.Statisticsignificancesdidn'texistinthefactorsthatinfluencedparentalrearingattitude(p>0.05)butexistedintheirprofessions,educationallevels,income,nationalitiesandtheirchildren'sstudyingrecordsetc(p<0.05).theparentsoftheHannationalityweremoreactivethantheDai,achangandJingponationalities.Conclusionparents'parentalrearingareinfluencedbytheirprofessions,educationallevels,income,nationalitiesandtheirchildren'sstudyingresults.Schoolshouldcorrectlydealwiththesefactorsandpromotethehealthydevelopmentofthepupils.

【Keywords】education;Family;Comparativestudy;Students;minoritygroups

不同学者对教养观念表述持不同的观点,如父母教育观念、育儿观念、养育观等,其内涵也不一致[1-4],但多数学者认同教养观念包括儿童发展观(父母关于儿童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观点和看法)、父母期望观(父母对儿童发展目标的期望,也是父母对儿童发展目标的看法)、父母观(父母关于自己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力和本身教养能力的认识和看法)、亲子观(父母关于子女与其互动关系的看法)4个方面。从以往研究来看,涉及父母教养观念的研究不断增多,并取得较多成绩[5-9]。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教育等发展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养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本研究立足边疆民族地区,探讨小学生父母教养观念的现状,为边疆民族地区家庭及学校教育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云南省某边疆民族地区小学儿童家长366名,由调查者直接深入家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者由当地妇联及教育局从各小学精通汉语和傣语、汉语和景颇语的双语教师中选取,并邀请专家进行培训。共发放问卷366份,回收有效问卷330份,有效率为90.16%。其中父亲157名,母亲173名;农村192名,城镇138名;大学及以上88人,高中或中专44人,初中118人,小学及以下80人。

1.2方法以父母教养观念问卷[10]为研究工具。该问卷由39个条目构成,包括主张民主、教育有效感、主张惩罚、主张奖励、成就期望、主张遗传和教育无效感7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越趋向该维度。总量表信度为0.823,分量表信度为0.601~0.817;问卷拟合效度指标0.87~0.93。

1.3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边疆民族地区父母教养观念的一般特点边疆民族地区父母的教养观念中得分最高的是“主张民主”和“教育有效感”,最低分是“主张遗传”和“主张惩罚”,见表1。

2.2父母教养观念的影响因素

2.2.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父亲母亲的教养观念就父母生育子女数而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教养观念在“主张民主”、“教育有效感”、“主张惩罚”和“教育无效感”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2不同职业、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父母教养观念表2数据表明,不同职业父母教养观念在“主张民主”、“教育有效感”、“主张遗传”和“教育无效感”维度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为进一步考查文化程度对父母教养观念的影响,对不同文化程度父母教养观念差异进行LSD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及以上学历的父母比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父母更主张民主而不主张惩罚和遗传,更容易获得教育有效感;但对子女的成就期望水平低于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父母。(2)大学及以上学历的父母比初中文化水平的父母更主张民主,更容易获得教育有效感,相反,初中文化水平的父母更可能获得教育无效感。(3)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父母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母相比,他们更不主张惩罚和遗传,获得教育无效感的程度明显低于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父母,但他们对子女的成就期望水平低于小学及以下、初中文化程度父母的期望水平。(4)初中文化程度的父母在主张惩罚、主张遗传和教育无效感方面得分均低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父母的得分,而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母对子女的成就期望水平高于初中文化程度父母的期望水平。见表2。

2.2.3不同民族父母教养观念差异分析不同民族在“主张民主”、“主张惩罚”、“主张遗传”和“教育无效感”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汉族、景颇族父母更主张民主互动而不主张惩罚,阿昌族父母更倾向于遗传,汉族和景颇族父母更不容易产生教育无效感。见表1。

2.2.4不同学业成绩小学生父母教养观念差异分析学业成绩优秀的小学生父母比学业成绩良好和中等的父母更主张民主,学业成绩良好的父母又比学业成绩中等的小学生父母更主张民主,学业成绩优秀的小学生父母比学业成绩良好的小学生父母获得更多的教育有效感,学业成绩差的小学生父母比学业成绩优秀的小学生父母更主张遗传,见表3。

3讨论

边疆民族地区小学生父母教养观念在“成就期望”、“教育有效感”、“主张民主”和“主张奖励”维度上的得分均超过了3分,说明多数父母在子女教养中主张民主与奖励,成就期望较高,对于自己的教养能力有着积极的认识,而主张惩罚、教育无效感和主张遗传的得分均低于3分,说明多数父母不主张惩罚,不认可遗传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对自己的教养能力消极认识较少。

有关父母教养观念的研究表明,影响父母教养观念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李凌艳[11]研究指出,影响父母教养观念的因素主要有:祖父母的教育观念、父母、教师和其他人的影响,媒体,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收入,职业,年龄,孩子的数目,孩子的年龄等。有研究也表明,儿童年龄、父母年龄、父母性别、收入和父母学历等因素对父母教养观念有显著影响[12];还有研究认为,文化差异影响父母教养观念的取向[13]。本研究结果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具有一致的地方,也存在不同的方面。

第一,对父亲和母亲教养观念的差异检验表明,边疆民族地区小学生父母教养观念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李洪曾等[8-9]的研究均表明教养观念存在性别上的差异,董利[14]的研究也表明父母的性别是影响教养观念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与其结果不一致。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一,可能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制约;其二,可能受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其三,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性对子女教养的价值取向趋于一致。

第二,是否独生、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收入水平是影响父母教养观念的重要因素。独生子女父母的亲子观更为民主,更容易获得教育有效感,其原因可能是独生子女家长更关注孩子的感受,有更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大学及以上文化水平与高中或中专文化水平在各因素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高中或中专文化水平是父母教养观念形成与发展一个分界线。研究显示,随着文化程度的提升,其期望水平会降低,揭示文化程度高的父母能更理性地认识合理的期望对子女的积极效应。收入水平高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更加民主,更容易获得教育的成就感;而收入水平低的父母则显得不民主,更多地感到教育的无效。这可能是源于经济的压力,收入水平低的父母,通常忙于生计,往往忽视孩子的教育,在教育面前感到无能为力。这就揭示了对儿童的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家庭因素,对家长应给予长期而适当的引导。

第三,从民族差异看,在教育的民主性、教育无效感和主张遗传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汉族和景颇族父母教养观念更民主,阿昌族父母更主张遗传,傣族和阿昌族更容易获得教育无效感。这可能与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及观念等有关。少数民族在民族大融合过程中其思想观念受到极大冲击,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上存在一些矛盾与问题。因此,针对边疆民族地区,重视家庭教育必须关注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而不是一味强调学生现有水平的高低。

第四,从不同学业成绩小学生父母教养观念看,父母教养观念影响孩子的学习,而孩子的学业成绩又反作用于父母教养观念。研究发现,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父母比学业成绩良好和学业成绩中等的父母在教育子女中更民主,而学业成绩差的学生父母与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父母在主张民主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孩子学业成绩差让父母感到无力而顺其自然,把孩子的发展归为遗传。以往研究指出,父母养育方式是影响子女学习成绩的因素之一[15],成绩不良组与成绩优良组的家庭环境的某些特征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16]。诚然,父母教养观念会影响子女的学业成绩,但子女的学业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父母的教养观念。

4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5.

[2]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8.

[3]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455-457.

[4]许晓晖,庞丽娟.关于新世纪家长教育观念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7):62-63.

[5]李百珍,关颖.天津市区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学前教育研究,1995(3):18-20.

[6]吴玉琦,等.上海地区幼儿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报告.上海教育科研,1996(5):27-29.

[7]杨伊生,付佩丽,李凤兰,等.农村牧区家长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前沿,1997(7):22-25.

[8]李洪曾.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教育观念的现状调查报告.上海教育科研,1999(2):38-43.

[9]王化丽.对兰州市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分析.甘肃科技纵横,2005,34(4):152.

[10]刘小先.父母教养观念、亲子关系与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1]李凌艳.国外父母教育观念研究综述.学前教育研究,1995(6):60-62.

[12]李凌艳,庞丽娟,易进,等.2-6岁儿童母亲教育观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心理科学,1997,20(3):243-247.

[13]tiiat,maaReta.Child-rearingvaluseofestonianandfinnishmothersandfathers.JCrossCulpsychol,2007,38(2):137-155.

[14]董利,陈尚宝,沃建中.影响4~6岁幼儿父母教育观念的因素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6(12):54-57.

[15]俞玲珍,俞爱月.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学习成绩相关性.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3):23-26.

小学教育观念篇7

小班化教育是今后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教师则是小班化教育的执行者,小班化教育能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发展,都要依赖于教师。所以,教师的培训问题就尤为重要。教师需要转变理念和具备一些教学能力,才能保证小班化教育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

小班化教育;教师培训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

要想推行小班化教育,教育理念的转变必须先行。同时,在小班化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理念也会不断得到创新。在我国推行小班化教育以来,一些地区和学校也普遍意识到教育教育理念的重要性。班级坐位的调整、班额的改变,只是为改革提供最基础的条件,最根本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过去的教育理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小班化教育的情境,如果教师不能摒弃旧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念,就会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因此,转变小班化教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加强其对小班化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是开展小班化教育首要也是关键的一步。从教育理念来看,小班化教育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如科学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评价观等指导下,教育内容、方式、过程都要发生新的变化。只有经过更新改造了的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小班化教育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小班化教育”。

二、教师的教学能力

小班化教育下,教师需要掌握两种教学能力,一种是教学组织能力,另一种是课堂调控能力。教学组织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组织学生掌握教材的外部组织框架。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中,教学组织处于重要的地位。由于小班化教学的教学条件、班额人数、座位编排都发生的了很大变化。教师就必须要以小班化的特点为主,使教学组织形式合理且有效的服务于教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始终都要依靠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得以发挥其作用。且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建立不同于以往的相互作用的方式,也一定要通过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实现。所谓课堂掌控力是教师对课堂上学习情境的创设控制,对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对达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策略使用,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应用,课堂掌控意味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可预见性、渐进性、限时性的把握。小班化教育是人本教育的诉求,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位,在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展现“主人翁”角色,课堂掌控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至关重要的能力,是教学要求中最基本、最综合的一项能力。教师只有拥有良好的课堂掌控能力,才能够让课堂组织严密、卓有成效地运行起来。

三、针对某小学的小班化教育的实施,关于小班化教育教师培训的几点思考

1、培训要重在对教师的思想观念的转变

每一个行动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思想在指挥,一种信念在支撑,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所以,更新观念是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们需要时刻明白,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主动发展,学生必须具备怎么样的素质才能更好的应对未来的挑战。因此,转变小班化教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加强其对小班化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是开展小班化教育首要也是关键的一步。

2、要重视对教师的激励

从传统的大班教学到小班化教学,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实践去适应这种变革,而变革是困难的,适应了旧环境,就不习惯于变革。如果没有适当的激励措施,小班化教育在学校一线的实施情况很可能是“新瓶装老酒”,空有新形式,而无实际内容。此外,学校的管理者也应该指导:“小班化”教育的改革是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应对各种变化的发生,比如,学生初期成绩的下降、来自于家长的压力,千万不要按照旧有的评价标准,在班级成绩不好的时候,给教师增加额外的压力,否则,很有可能让这些老师自觉的转向传统的大班化教育的方式方法中去。因此,要提高培训的质量,就必须做到健全管理体系,落实保障机制。

3、改变小班化教育教师的培训方式

小班化教育的培训要注重实效性,贴近教师的教学实践且培养必须进行创新,让教师不光参与的热情要高涨,学习气氛浓厚,而且最后的效果要让从事小班化教学的教师尝到培训带来的益处,能尽快的落实到他们自己的课堂上。

4、专家引领与“自我反思与交流”相结合

小班化教育教师培训要发挥专家讲座的优势,更要积极倡导培训教育的“自我反思”,以及要有意识的教会老师们之间的“自由交流”。专家在讲相关理论、观念和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引导培训教师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反思,为其提供自我反思、自由交流的机会。

5、名师示范与研讨相结合

从小班化教学实践出发,以特级教师的示范课、专家的点评课等为载体,使培训教师通过观察专家上课,对他人和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总结与反思,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小班化教育的优秀教师。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和形式,总之,要加强和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因为教师的持续的职业发展培训使小班化渴望获得长期的、整体的和有效的教学效果的必要保障。

作者:郭嘉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邵光华.仲建维.徐建平.优质公平视阈下的小班化教育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9.

[2]和学新.小班化教育:意义解读与推进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3).

小学教育观念篇8

一、不良家庭教育观念产生的原因

1.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源自家长自身素质。一些家长读书少、文化素质低,还有少数家长性格急躁、固执偏激,他们看问题目光短浅,不懂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们只看到小学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都是去打工,不关心孩子上学,缺乏对教育全面的认识。

2.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受社会环境影响。部分家长看到有钱好办事,有钱很风光,于是认为知识多不如钱多,上学不如打工挣钱。在他们看来,能挣到钱就是本事,就会生活得愉快。身边有孩子上学半途而废,自家孩子辍学也会默许,不重视孩子品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注重教育投入。

3.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源自专业知识欠缺。一些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相关知识,不懂也不会教育孩子,更谈不上有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

4.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源自家长不学习。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也没多管教自己,更谈不上有教育方法,自己还是长大了,生活得还好。因此,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件很简单的事,不需要学习和借鉴。

二、如何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1.提高家长的思想境界,让其认清教育发展形势。可列举身边成功及失败的教育案例,使家长认识到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放纵娇惯、疏于管教、缺乏正确引导,是导致少年失足、误入歧途的直接原因;相似的家庭环境,不同的教育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要提高家长的思想境界,看清当今教育形势,不用老眼光看问题,认识到孩子受到的教育关系孩子一生。家庭教育的成功是孩子人生幸福的前提,是孩子人生成功的基石。在生活中,家长要向孩子传递正能量,不学投机取巧、搞歪门邪道。

2.培养学习型家长。家长教育观念跟不上时展,其原因是家长文化基础差,对孩子教育以及对教育形势缺乏了解造成的,因此,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的关键是培养学习型家长。学校可以要求家长读几本名人传记,思考身边的成功教育案例,多看教育频道有关孩子成长的专题片,多与老师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3.强化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关爱缺失,孩子会前程暗淡。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品格与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只有让家长认识到肩负的教育责任,家长才会静下心来思考教育问题、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新观念。

4.转变家长的教育观、人才观。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表现在家长的教育观、人才观上。要让家长认识到学生接受教育目的是发展潜力,学知识、学做人,拥有健康心理,更好地适应社会,会生活,不要片面地认为上学的唯一目的就是去做班上第一、考上大学。

5.办好家长学校。学校要针对实际情况,就家长教育观念开展培训,分年级制定培训计划,搜集身边教育案例,编写相关教材,安排资深教师或教子有方的家长进行授课,将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作为家长学校的重要任务。

6.开展家访式座谈。针对思想偏激或教育观念落后的家长,教师以家访形式进行座谈,列举案例、讲道理,使其懂得教育孩子是门科学,不科学的教育方法源自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改变观念才能胜任家长角色。而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对成功家庭教育案例的思考与分享。

7.利用网络、电话培养家长科学的教育观念。教师可利用电话或网络等便捷手段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拥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8.借助外力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极个别家长不理解老师的工作,对学校教育和要求不以为然,与学校配合差。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请社区领导、或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家长信赖的人与其交流,转变其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子女的能力。

9.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早发现早解决。老师教学生一时,要考虑学生一生。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工作中发现家长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要及时沟通,及早去转变。这样做不仅是对孩子健康成长负责,也是提高学校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5+2=0”效应,说明了家校教育不合拍的严重后果。这方面若发现早、转变早,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就小,对学校教育影响也小。

小学教育观念篇9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当下,在全球权力的竞争中,主要以文化教育等软实力竞争见长。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刻化,实现教育信息化必然有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层面,而农村小学教育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实现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必然有助于实现我国传统教育走向信息化、现代化。

那么,如何实现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完成跨越式的发展而不致虚有其表呢?研究表明,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就可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并行的策略。换而言之,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应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层次入手,既注重各个层次的研究和发展,又关注于均衡、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由点到面,进而在广度和深度上实现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一、宏观层面:全局把握

在宏观层次上,有必要从全局的角度去把握并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三个面向”,实现科学定位。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首先是一个现代化问题。在当代,实现现代化一定要与信息化建设做到相得益彰。那么,面向现代,实际上就指明了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此其一。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不仅是一个历史趋势,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未来问题。因此,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立足于现实,面向未来,此其二。面向世界,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因而,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也应随时代而进步,积极走向世界,成国际接轨,此其三。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和国家前进的指南,也是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指南。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着眼于先进文化局,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继而用先进的文化熏陶祖国的花朵。此外,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还须着眼于最广大农村人口的根本利益。农村贫困的根本在于信息的闭塞,在于人口素质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从“利益”这一角度出发,为农村小学生创造尽可能多尽可能优质的信息教育资源尤为重要。

第三,“跨越”是信息时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关键机会。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抓住历史契机,把握跨越,为实现跨越而不懈努力。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之所以要实现一个跨越式的发展,首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当前的国情。当信息技术革命日益深刻之时,我国还尚处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之中。为此,作为总体上落后于城市小学教育,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的农村小学教育,要实现与整个教育系统保持协调发展,必然需要采取跨越式发展策略。

二、中观层面:分项针对

在中观层次上,需要将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存在问题逐项讨论,针对解决:

第一,集思广益,开阔思路,多方筹措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经费。可以说,农村小学教育经费短缺是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解决经费的问题上,一方面,要充分高效利用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教育投入,将之用足、用好。另一方面,要敢于创新,多方吸引教育信息化投资。

第二,勇于调整农村小学教育结构,整合农村小学教育资源。事实上,基于我国特殊的农村地形,教育结构不合理现象极其普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布局教育结构不能简单地通过理想的平面距离来完成,应从农村社会的需求与可能及人的需求与可能两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征求多方面意见,为尽可能多的小学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而在整合教育资源方面,一方面需要整合农村小学教育的外部资源,另一方面则需整合内部资源,进而整合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功能。

第三,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可以实施教师轮换制度,积极引导和鼓励老师及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农村任教,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资格制度和校长聘任制度等,奖优罚劣。

三、微观层面:观念掌控

在微观层次上,观念先行是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可靠保证。所谓观念先行,即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改革观念。这一观念的树立、形成能够有力地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也能够加速信息化教育的有效模式的建立。可以说,在这里,所谓观念先行中的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整合信息技术于课程、课堂教学之中而促进教学方式发生转变的观念。毋庸置疑,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必经之路。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与课程、课堂教学相整合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树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互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的观念。可以说,这些观念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基于信息时代之下网络学习的重要特征。此外,正确利用互联网应从“娃娃”抓起,特别是“新农村”之下的“娃娃”。很显然,正确而自主学习等观念的形成是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在微观层次上的重要发展策略。

第三,兼顾网络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势,整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观念。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教育有着传统学校教育难以实现的优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传统学校教育富有“人性”的特点及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也不容忽视。因此,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应整合网络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兼容包并,平衡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素质全面、快速、持续发展提高的目标。

综而论之,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更是当代的历史责任。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应当以建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及人的需求与可能的契合为出发点与归宿,坚持缩小城乡差距,坚持扫平“信息鸿沟”,致力于缩小城乡信息资源差距和网络建设差距,立足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创新,进而从根本上实现农村人口素质全面、快速、持续发展提高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兰晓勇.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教育技术,2011,(1).

小学教育观念篇10

关键词学前儿童教育状况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

1w前儿童的教育对学校德育产生影响的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在儿童时期所受到的影响是巨大的以及形成的观念是最牢固的。他们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这些想法不易被后续的教育所改变。即,当学前儿童所受到的教育与后续的中小学教育不相符时,中小学教育容易失效;当学前教育与后续的中小学教育相一致时,中小学教育就极易为学生接受。

在智育方面,由于学科知识,如,数学,都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学前教育教给儿童的知识基本都是无误的;即使出错,在后续的中小学教育中也能比较容易的得到纠正。相较之下,在德育方面,儿童在学前形成的思想观念是较难改变的。因为思想观念的形成原就是潜移默化的渗透,同时,人们对儿童的思想教育,如,拾金不昧,本就是以不断重复进行强化的,因此最终当儿童显现出符合这些思想观念的行为时,就说明这些观念已成为儿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当教给学前儿童的思想品质是积极向上时,学校德育只需对这些美好的思想品质进一步强化以及教给学生如何把这些品质具体化到行为上即可;但是,当学前儿童接受了带有负面色彩的思想教育后,想用后续的学校德育对学生进行改变可谓是难上加难。

2现今学前儿童教育状况

现今学前儿童的教育状况相比起十年前或者更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1总体状况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需要已得到很大的满足。因此,人们开始注重精神需要的满足,其中一方面体现在对教育的加大投入上。同时,随着人口增加、资源短缺等原因,使得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社会竞争趋于激烈。因此,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家长对儿童的教育更为注重、对孩子成才的期望愈发迫切。同时,大多家长抱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从而对儿童学前的教育有着相当的重视。

2.2智育、美育、体育方面

在具体的学前儿童的教育中,依照以前的教育传统,家长对儿童的教育主要集中在智育、体育以及美育上。许多家长对儿童的要求是同时接受智育、体育以及美育的学习,从而使得儿童得到发展。这是相当不错的教育想法。

然而,由于社会竞争的驱使、部分教育机构的鼓动宣传以及应试教育观念和重视智育的想法仍然占据主流地位,因此这使得家长对儿童智育、体育以及美育方面的教育要求变得扭曲以及苛刻。许多儿童每天都要在高强度、长时间的学习中度过。如,儿童在进入小学前,要学完某科目的小学课程;儿童掌握某种运动并且获得相关比赛的奖项;儿童要学会弹钢琴并且达到某某级别。这使得许多的儿童在进入正式的受教育阶段以前便有许多的“一技之长”,并且成为了“人造神童”。

2.3德育方面

一般而言,学前儿童所接受的主要是以培养个人道德品质教育为主的德育教育,在此之中会涉及大量的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

同样的,在过去儿童接受德育教育主要有两种途径:幼儿园教师教导、家长教育。在幼儿园中,儿童在与同伴交往、教师教学以及学校组织的活动中感受生活、体会人际交往的真挚与生活的美好。在家庭,儿童通过与家长的日常交流、互动,从而接受家长所教导的一些人生道理、社会公德等并逐渐形成世界观。

然而,目前由于部分家长工作繁忙、家长对儿童的教育向智育等方面过度倾斜以及儿童接受全天的课程学习时间不足等原因,从而使得家长忽视儿童的德育教育,儿童失去了玩乐的机会、缺少感受生活的经验而且缺乏道德品质的正常培养,以导致儿童的部分常识有所缺失、个人道德品质、社会公德与世界观等的发展变得缓慢甚至于停滞。同时,由于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社会态度以及不良的学习观影响着部分家长,进而在与儿童的相处中,家长或多或少的会在言语、行为中透露这些不良观念,从而影响儿童的世界观、积极的人格的形成。

3现今学前儿童的教育对学校德育产生的影响

从现今学前儿童的教育现状可以发现学前儿童的德育教育非常匮乏以及存在着教导不当的问题。因此,可见其对学校德育产生的影响如下:

(1)从学生德育知识的容量看,学生在学前缺乏德育教育,于是学生进入小学时道德观念等方面德育知识不足,从而使学生还没有达到学习原有小学的德育课程内容的层次。因此,这造成了学校德育内容与学生已有的德育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从而对学校德育产生影响。

(2)从学生对德育的态度看,由于在学生进入小学前,以智育为主且一直进行长时间的知识学习而缺乏对德育的培养。因此,容易出现对德育教育不重视、不想学习德育的想法。

(3)从学生已有观念来看,学生在学前会受家长的部分不良观念影响以及由于过度学习而产生不正确的学习观或对小学生活的消极态度。即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些不良观念,要在此基础上,重新给学生进行学校中的德育教育是有难度的。因此,这也会影响学校德育的实施。

4教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