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十篇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十篇

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6:49

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篇1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乡间、村落原有景观肌理逐渐被蚕食,乡村原始环境逐渐受到破坏。乡村景观价值愈发引起景观设计专业人士的关注,本文探讨乡村景观价值,并提出乡土符号在乡村景观中的应用。

[关键词]乡村景观特色价值符号应用

一、大地景观与乡村景观特色价值

20世纪60、70年代迈克哈格和约翰•o•西蒙兹在著作中提出,大地景观充分体现、发展了大地景观规划的思想,把国土和区域景观规划纳入到大地景观规划体系。20世纪80年代,该思想引入我国,但因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落后的思想、经济现实,并没有引起较大的反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引起的巨大冲击,在许多地区开始关注大地景观规划。乡村环境是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的景观环境综合体。

乡村景观具有明显的田园特点,人口密度小,是具有特定行为内涵的景观。其聚落形态包括分散农舍以及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乡村景观是被人类开发的“第二自然”,其景观表征反映现阶段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从流变的角度看,乡村景观是处于历史不同时期的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开发。人们留下的痕迹成为乡村景观遗产,具有历史性价值。乡村景观特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乡村景观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人为改造自然行为较少,景观自然属性较强;②乡村景观区别于城市景观,拥有人类聚居及相关行为的空间,典型的空间如傣族村寨;③乡村景观涵盖自然、人文、聚落、民风民俗等,是综合性景观;④乡村景观是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

当代环境设计可以从乡村景观中汲取营养,同时乡土文化中渗透的民族感情和民族精神也为环境设计提供了积极的经验和有益的因素。充分发挥乡村景观特色价值,能够带动乡村的产业发展,摆脱旧有观念对乡村发展影响与束缚。景观设计师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对乡村环境趋利避害、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不仅有利于乡村新型景观的塑造,而且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环境中的景观资源具有效用性和稀缺性两个特征。景观资源的稀缺性,需要景观设计师协调设计目标与设计资源之间关系。景观规划的目的需要设计师对不同地域的景观特征和价值拥有正确的理解,通过规划的手段对原有的自然环境尽可能的保护,减少改造环境的不确定性。乡村景观设计,应该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乡村地域文化和产业型景观。根据自然景观的生态性、经济性和社会性,将保护、规划综合考虑,在设计中注入乡土文化符号,使得乡村景观、行为体系、保护与发展之间呈可持续状态。

二、乡土文化符号在乡土景观中的应用

乡土文化符号在乡土景观中中的有效转换,必须建立在理解乡土文化的前提下,融入当代社会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方式,体现时代风貌与艺术创新原则,从而赋予乡土景观新意义。

(一)借用乡村环境,唤醒乡土情怀

乡村景观能准确地传递乡土环境丰富的自然景观,充分展现乡土环境的地域特点,创造返璞归真的环境体验。匆忙的城市生活和压力,使得人们渴望去乡野里放松紧绷的神经,与自然亲近、互动。乡土景观本真化符合该心理特点和情感需要,这种设计的特征就是本真化地借用特定的地域、时间与景观布局,按照特定的设计主题,将乡村的生活环境、乡土材料和空间结构,还原到新的空间当中。人身处乡野感受乡土情怀,从而更深的理解乡土环境深刻的文化内涵,唤起人们对乡土环境文化的心理感知。

(二)解构乡土符号,创造空间语言

解构手法是一种对空间的新注解,扩展了原有文化资源的可能。对乡土文化符号的解构,就是在乡土元素的基础上,对元素进行分裂、片断、不完整和持续变化的创作手法,使原有的视觉元素产生新的形象与新的语义符号。对乡土符号的解构与重新整合应体现其朴拙、大气的文化内涵,或以浓烈的色彩,体现其强烈而浑朴的生命本质,加之动感丰富的空间构架,形成全新的空间语境。但是解构手法精心处理的相互分离的各部分之间,往往存在着本质上的内在联系和严密的整体关系,而不是无序的杂乱拼合。

解构的设计手法打破环境设计中传统的设计观念与方法,以多元的、非同一化的原则,形成新的空间语境。解构的设计手法的运用应结合环境的特点,对乡土文化符号的吸纳,也要与其文化内涵、结构特点相适宜,形成空间强烈的视觉张力与聚合效果。通过解构的手法把传统和时尚成功地融合,也使空间具有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浓烈的个性色彩。

(三)新旧元素交融,表达朴素情调

当今设计语汇丰富多样,时尚是特定的审美样式,是对结构、节奏、色彩等相关元素符合时代审美特点的界定方式。乡土元素的融入就是在限定的框架之内,把乡土文化符号纳入具有现代感的架构之中,以现代的审美标准赋予空间新的内涵。

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篇2

关键词:乡村园林规划设计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乡村需要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但提高的今天,园林、生态环境开始深入人心。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住居地。乡村园林以乡村环境为背景,乡村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环境中孕育、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环境密不可分,故而,乡村园林和环境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作为乡村人们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园林在乡村人们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乡村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在学术界,许多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乡村园林的含义“乡村园林”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园林”两个概念组成。“乡村”简单的讲就是农村的意思。“园林”是以自然地形、地貌、水体、建筑、构筑物、道路、植物、动物等素材,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条件、艺术布局等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乡村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所研究的范围内。

3乡村园林的研究目标乡村园林存在着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城市园林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乡村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园林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园林。新一代的乡村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乡村园林研究的动态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美国和日本在乡村园林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园林、环境的系统研究。在我国,有关乡村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传统地方性乡村园林研究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陈志华1999)。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园林研究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园林的关系。

4.3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园林研究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园林研究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园林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

4.5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园林研究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园林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乡村园林研究的内容虽然乡村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提出了下列乡村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乡村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乡村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乡村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乡村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乡村园林的基本类型。

5.8乡村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乡村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乡村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乡村园林研究的方法有关我国造园理论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乡村园林研究的意义乡村园林有别于城市园林,城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建立乡村园林的观念意识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发掘保护传统乡村园林环境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因此,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创造现代中国乡村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以及乡村园林对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和环境保护的研究,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现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73亿元,农民直接就业达到495万人,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达到1,840万人。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为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乡村旅游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乡村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农村,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它的生命线是乡村性,表现为乡村性的建筑、服饰、食品、田野、果园、环境等自然物质方面和乡村的民俗传统、乡风乡貌、语言文化、制度规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态的或乡村性的生态环境,包括乡村性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性人文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时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渴望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淳朴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动力;二是农村谋求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由此构成了乡村旅游强大的供给动力。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多种模式,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征求意见稿),我国乡村旅游将“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大格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充满机遇,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关系分析自乡村旅游产生之时起,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注定是不可割裂的,他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而作为衍生物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是非常深远的,是二者关系中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促共进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性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核,是乡村旅游的拉力源。乡村旅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乡村独有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大凡乡村旅游都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荆州市的桃花村乡村旅游就是发端于曼妙娇艳的遍野桃花;张新场村乡村旅游则因楚国高等级贵族古墓葬熊家冢而插上腾飞的翅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得好的地区,也都因有良好的乡村性生态环境,如四川郫县友爱乡乡村旅游是在发展园艺、盆栽、林果的基础上嫁接乡村旅游;浙江省淳安县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民俗、节庆发展乡村旅游;云南省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出乡村旅游的多种不同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当地政府和农民有能力对旅游环境资源进行投资,提高资源环境质量。

    (1)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处于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中心层次,也是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乡村旅游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不能被破坏、不能被挪作他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推行绿色生产、保护农田、保护野生动物、关闭土法工厂和采矿厂等,有效地保护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

    (2)促使乡村人文生态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改善。乡村人文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品位提升、内涵延伸的着力点,乡村旅游开发主要就是对人文资源的开发。乡村人文生态环境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古迹、古镇、古建筑、饮食、语言、服饰、特产、手工艺、民俗、民风等。这些都是乡村文化的魂宝,是深深吸引乡村旅游者眼球的尤物,能带给旅游者极大的体验、教育、休闲、娱乐享受。没有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这些丰富资源可能会被埋没、不受重视、遭受人为破坏或经历风雨摧残而日益破败、凋毁,其巨大价值白白闲置或流失。许多乡村旅游地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一些传统的、“土得掉渣”的东西被视如珍宝,有效地被保护起来,如对历史古迹、古镇、古建筑进行复古修缮,对当地传统习俗、特色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对那些濒临淘汰的民族手工艺加以继承和延续。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得以最大程度地被保护起来。(3)促进村容改善。一是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发展乡村旅游就有了动力、能力和积极性去翻修或新建住房,就能主动要求改水、改电、改厨、改厕,就有了村镇整体规划的愿望,于是一些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村)镇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二是交通越来越畅通。过去乡村交通的典型特征是“羊肠小道”、“泥泞崎岖”、“坑坑洼洼”,“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开发乡村旅游后,这种状况得到极大改观,乡村旅游地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且基本改道拉直;三是绿化走进乡村人家。过去绿化似乎只是城市的专利,乡村就是“土里土气”。开发乡村旅游后,人们在村落道路两旁植树,在自家庭院种花种草,美化家园,努力营造出更加清新、优美的村容村貌,绿化在乡村愈益受到青睐。

    (4)促进乡村文明程度提高。一是掀起了农民求知热。受乡村旅游的外来影响以及从业素质需要,学文化、学技术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甚至外语和电脑,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成为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二是农民环境意识大大提高。可观的收益使农民认识到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农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由从前的不感兴趣、不关心发生重大转变,环境保护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注重卫生健康也成为农民的一种生活习惯;三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文明化发展。乡村旅游的外来和示范效应明显促进了乡村居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开放,农民乐意尝试和接受新的生产方式方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也有意识地参照城市模式改掉陋习,养成卫生习惯,形成文明化的生活方式;四是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积极性提高,乐观热情,热爱家园,在旅游乡村,人与自然显得日益和谐。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相互制约。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滞后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优越的乡村性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自然难以启动。启动了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保护和建设,则乡村旅游必定难以持续发展。乡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很多地方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缺少对生态环境的足够重视,面对急剧膨胀的相对于未开发旅游之前的成倍数增加的人流、物流、车流所带来的各种污染无所作为,特别是农家乐旅游,普遍存在污染排放无节制、无处理的情况。如武汉市

梁子湖因湖泊周边的旅游宾馆饭店和农家乐的污水,以及水上游览活动船舶的油类污物直接排入湖中而受到污染,有旅游经营活动的东侧水域水质明显较无旅游经营活动的西侧水域差,这样不仅使得人们对旅游地的环境印象大打折扣,而且还要为“先污染后治理”付出巨大代价,可能形成被动保护局面。此外,开发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乡村性生态环境进行深入挖掘、加强建设,也极易失去吸引力。特别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如果不突出,乡村旅游很难持续兴盛。如湖北荆州市桃花村乡村旅游由于缺少深度开发,只能在桃花盛开的前后若干天形势火暴,而一年中的其他300多天游客无几,非常冷清。

    (三)乡村旅游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冲击。乡村旅游往往肩负当地“以旅扶贫”“、以旅促农”的重任,在经济增长的赶超心态下,极易短视,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若乡村旅游的开发、发展未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忽视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规划,缺乏科学管理、监控,将导致生态环境诸多负面效应。

    1、乡村自然环境压力增大。主要表现为:(1)环境承载力超标。每个旅游地具有明显的游览时间集中性,每个旅游地都有一定的环境承载力。外来人数增加,意味着环境承载量扩大,对环境产生负影响,环境效益逐渐减少。当旅游人数的增长超过环境承载力时,旅游环境将遭到破坏甚至严重衰退。(2)大量污染物产生。乡村旅游带来陡增的人流、物流,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严重污染水体、土壤、植被、大气。一是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包括各类塑料制品及包装物(塑料袋饮料瓶、快餐饭盒等),还有炉渣、煤灰、废纸、口香糖等;旅游区内的饭店、旅馆产生的有机垃圾,包括剩茶剩饭、瓜果皮核、菜根菜叶、人畜禽粪便、动物尸体等,这些废弃物如果未经处理而随意堆放,则对水体、土壤、植被等都将产生严重污染;二是废水污染。生活污水在没有处理设备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或房屋周围,直接污染水体、土壤和植被。(3)能源和水等资源消耗量大,存在浪费现象。大量客流、车流的进入,旅游地水、电、燃料、日用品、粮食等用量大增,而且大多处于无节制状态,生活资源压力大,有悖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精神。

    2、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饭店、宾馆和旅游设施工程建设会导致旅游区的自然景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退化、水土流失、洪灾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生态遭受重创,建设过程中过多使用推土机、挖掘机,有的干脆先将现状夷为平地,再重新挖湖堆山、种树铺草、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或盲目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追求高档次、大投入,或南辕北辙,北方地区模仿江南景致,南方地区模仿蒙古牧区景观,对现有地形、植物、池塘、衍生物等进行大肆破坏。旅游者过度地利用脆弱的自然环境,对自然生态也是一种严重摧残,如在旅游地过分践踏草地致使野草死亡,随意拍照、喂食和参观野生动物会极大地改变动物的生活习性。

    三、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互促共进是我们的根本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有效地规避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关键的是要保护和建设好乡村生态环境,减少乡村旅游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这需要乡村旅游各方共同努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前提,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及协调发展。

    (一)地方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必须担负起统领者的重任,发挥好管理协调作用。首先,要做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规划。二者的协调,要求规划先行,并在其指导下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政府部门要充分调查和研究,对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承载力和市场潜力进行科学论证,做好乡村旅游环保评估,突出环境效益,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准确进行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和产品开发。第二,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的环保法规体系,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管,以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要加强乡村旅游的有序引导和扶持。要严格项目审批、环评、环保治理等制度,强化动态监督管理;加大生态环保的宣传和教育;推进环保节能,支持节能节水减排,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对乡村旅游环保投入给予必要扶持,重点是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构建行之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机制,可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门工作组,形成乡村旅游环保工作合力。

    (二)乡村旅游地必须坚持绿色环保、内涵型经营。各乡村旅游地经营者(包括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民)的作为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他们是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措施的身体力行者,肩负着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

    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坚持生态环保经营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环保意识和素质,积极配合当地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不乱排乱放废弃物,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乡村游;要以身作则,引导和监督游客行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可于旅游地入口、景点及设施边缘等重要场所树立醒目警示标牌,适时恰当地提醒游客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乡村旅游地应密切关注景区游客容量,协调好游客集中期间的各项工作,使游览活动处于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此外,乡村旅游不能只向自然环境要效益,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以丰富深厚的文化生态提升乡村游的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游客应加强环保自律。游客作为乡村旅游的消费者,其行为方式同样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是外来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更要靠广大旅客支持,游客应该提高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地规章制度,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1]中国政府网.旅游局就“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公开征求意见.2009.7.2.

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篇4

关键词:生态乡村;景观植物;乡村规划;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17103

1生态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和乡村生态旅游兴起

1.1生态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随着优美人居环境建设的开展,城市在景观规划的基础上加强了人居环境的创建,并以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等来提升城市环境生活品质。而乡村情况不同,在城市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后,乡村环境建设才受到重视。比较早期的乡村环境建设是以“清洁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为起点的,各地对乡村卫生环境特别关注,加之“村村通”项目实施,“宜居乡村”、“幸福乡村”等概念的提出,“美丽乡村”的实质性评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导向,都大大提高了乡村建设的热度和紧迫感。

特别是国家旅游局出台了通过生态旅游开发加快乡村经济发展,提高民众收入的具体指导意见。该政策意见中,明确了生态旅游开发在乡村致富中的现实意义,要求有一定资源基础的村屯,要摸清资源情况,在政府的扶持下,因地制宜确定各类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类型,选择精准到户到人的脱贫模式。各项旅游建设尽可能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在乡村h境、乡村风貌、乡村文化等方面形成乡村的旅游特色。

又如广西编制了《“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从政府层面全力推动乡村生态环境建构,至2016年底,用2年时间打造了第一批10000个山青水秀、环境优美、人康物饶的生态乡村。村屯绿化规划设计以村屯周围、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农村校园增绿为重点,营造护村林、护路林、护宅林、休闲林区和生态小区,利用农户庭院和房前屋后空间发展“小花园”、“小果园”、“小茶园”等“微田园”,提升乡村的绿化果化美化水平,形成“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生态格局。

1.2乡村生态旅游兴起

目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迅猛,生态旅游社会需求强劲。根据2017年春节假期调研情况及近期数据,以柳州市区、柳城、鹿寨、融水及三江为考察点,对8个乡村型旅游点进行实地调研,结果让人振奋。这几个乡村旅游点在春节期间游人如织。从调研看,旅游大众面更广了,以前多是城市人到乡村中来,现在乡村群众也参与了生态旅游,成为旅游群体的一部分。主要表现在心理上人们对乡村自然生态旅游更为渴望,更乐意体验乡村生态文化;出游方式上以家庭游、同事游、同学游、单位游十分普遍;旅游层次上出现生态科普考察、乡村文化感受、乡村特色餐饮、乡村劳作体验等;从参与性看,果树采摘、田园漫步、闹鱼鱼、养生休闲等大受欢迎;从观赏方面,大片花海、大片果园、大片荷地、古村民居等吸引大批游人;从乡村个体游览,乡村古树独树、乡村古屋故居、乡村传统圩市、古街码头、泉井瀑潭、山石奇峰等均是很好的景物。正是由于乡村特殊旅游空间及旅游景观深受大众喜爱,乡村生态旅游才能快速发展,并能成为地方扶贫工程的新进展。

2生态乡村植物景观规划基础

2.1景观植物选择的原则

2.1.1尊重乡村自然生态风貌的原则

生态乡村规划要求遵循“尊重乡村自然原貌,回归自然人文生态,综合展示乡村风景特色”的原则及“整合空间功能布局,凸现乡村山水要素,确保景域主题特色”的规划理念,以生态旅游基本要素及生态伦理观融入旅游规划,进行综合创新布局。提倡自然循环和自然生态,坚持生态原貌为先,适当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利用山水空间的优势,突出对生态原貌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保护,综合展示乡村自然风貌和文化特质。因此,保证乡村原有植物资源是规划的基础。

2.1.2尊重乡村生物多样性需要的原则

乡村景观规划要体现对乡村人居生态环境与乡村文化的关注,倡导自觉生态旅游,创建乡村旅游产品特色。乡村景区的多样性表现在生物的多样性(如湿地植物、湿地动物、农业作物、花海果蔬、山林翠树)等,景物的多样性(如体验、观光、科普、探险、养生等),游览空间的多样性(点线面空间、时间序列、空间序列)等。由此,植物景观设计要重视乡村生态资源保护,发挥植物配置功能,通过植物要素形成乡村绿色景障。

2.1.3尊重植物生态特性与乡村环境协调的原则

乡村原貌多样,反映在乡村建址、乡村起源、乡村集聚、乡村风格、乡村劳作、乡村风貌及乡村习俗等诸多方面。例如许多乡村是由于乡民的迁移而择址建立的,并且多为依山傍水之地,能农耕劳作,能生活居住。部分村庄保护得好,周围环境资源没有被破坏,但很多村屯因人口发展、农田扩大,林地种养等使田园山地植被大大减少,生态居住环境脆化。城市打工热潮兴起后,部分乡村农业用地耕作滞后,乡村旧居无人居住,房前屋后植物资源保护不力,乡村绿化面积减少,生态绿化景观大受影响。

因此,在生态乡村规划建设中,必须重视乡村的原生环境和民居建设空间,尊重植物生态特性,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花则花、宜菜则菜。突出植物与景观建筑、乡间道路、湖溪水景的协调,满足乡村四季树花交替、适当营造名贵珍稀树种的需要。

2.2景观植物选择的艺术心理

乡村景观植物的选用还需考虑特殊的文化审美性。植物的审美就可视性来说,指植物的几大部分,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常通过这些器官的色、质、形、态等进行观赏,例如春天的花、秋天的果等。但植物的审美特性中还有无形的,只有通过内心感化才能体会,即必须通过心理感受才能有美感。例如人们通常讲到的植物意境就是如此。因此,松树、柳树、桃花、梅花、荷花、竹子、枇杷、柿子、金桔、柚子、石榴、银杏、枣树、木棉、桂花、罗汉松、马尾松、海红豆、芭蕉、槐树、枫香等都有其认知意境。

在乡村植物选用中,古人也有总结,认为适合庭院种植的树种有石榴、银杏、白玉兰、桂花、北京玉兰、芒果、龙眼、枇杷、海红豆、海棠、龙爪槐、芭蕉、铁树、枣树等。如:“海棠+白玉兰”表示“金玉满堂”;种石榴隐喻“多子多福”;屋旁种植枇杷有“万树黄金”之说;几株海红豆能挂满“对故乡的思念”等。

古代文人在造景时有“前不种桑,后不种柳,中间不栽鬼拍手”之说。就是说一些树种如桑树、楝树、榕树不能种于屋前,柳树则不宜植于屋后。置于方位普遍认为“东植桃杨、南植梅枣、西栽桅榆、北栽桔李”、“门庭前方种双枣,四畔有竹多进财”、“一株石榴花开发,隐喻居所家三多”、“酸柚能种庭院角,家业兴旺孙满堂”。因此,进行乡村景观绿化规划设计,应了解熟悉这些传统的民间审美思想。

3当前生态乡村植物造景中存在的问题

3.1生态乡村绿化层次比较低,缺少绿化整体规划

由于乡村环境的特殊性,多年来一直没有从环境生态及艺术景观方面去规划,多数村屯在各地林业部门指导下,依据自有用地空间,随意无序种植,不讲章法,没有规划设计指导,因此显得比较乱,难以形成园林景致。在立面上没有生态层次,植物选用单一,与乡村自然田园风貌不协调。

3.2乡村绿化树种城市化,不讲究植物配置手法

主要原因是城市绿地建设经验比较成熟,很多的园林绿化种苗均为城市苗圃培育,除少量城郊乡村有种苗外,绝大多数村屯没有绿化苗木,因此在生态乡村建设中绿化苗多由城市苗圃供应,这就使乡村绿化城市化。例如南方很多乡村绿化时选用的植物如洋紫荆、小叶榕、桂花、银杏、紫薇、秋枫、樟树等均是城市多年园林树种。过多选用城市绿化苗木,会减少乡村特色,影响乡村生态特质。

植物配置讲究技巧,有其章法。乡间道路水线宜列植,村旁屋边应丛植、散植,坡地山脚要群植、片植,村前屯口,应考虑孤植、对植。就植物类型,果树应有果园或村内屋院点式分散种植,古树大树要独种且有大空间,果蔬植物宜在菜园或棚架栽培,花海植物应片状栽培,竹类植物要沿溪沿水线绿化,如此等等。但现在的绿化种植是见空地就种,不管规则不讲艺术,问题比较多。

3.3乡村绿化后续养护管理不到位,绿化景观功能欠佳

当前生态乡村绿化建设很重视种,不重视管。种为任务,管是随意,虽有种植验收,但不规范,难以按合同进行。比如很多村屯被确定为生态乡村建设点后,由地方政府部门按点开展建设,本应有较好的效果,但施工单位种植后,在合同期限内进行常规养护管理,过了合同期,养护管理交由村屯来管,因村屯养护管理技术差,人员不足,管理意识滞后,使种植点放任自流,所以种植竣工后没多长时间,就出现枯黄损败、成活率差、生长不良等现象。如此,就难以达到应有的绿化效果。

4乡村植物景观提升技术措施

4.1生态乡村植物选用要突出乡村自然风貌

正如上述分析,乡村生态环境绿化应尽量避免树种城市化,所选绿化树种应切合乡村实际,能反映乡村固有风貌。这方面广西南丹县歌娅思谷乡村景区经验值得学习:如村中民房前保留小庭院,通过矮墙灰瓦加小型花带点缀环境,显得十分自然生态,又富有农家味;在屋宇廊道、门窗都悬挂农作物玉米、花生、高粱、小米、h椒等,散发浓浓的乡情;乡村绿化环境建设层次较高,建筑民居间通过前庭后院相互空间分隔,沿路种植杨梅、酸柚、三华李等果树,乔木下又多种花木及铺地植物,加之养护管理到位,会显得非常整洁,成为景区一大亮点。

因此,对于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笔者以为乡村原生植被应首先加以保护再适当改造。许多乡村植物资源丰富,特别是屋背山或风景山,原生有甜竹、撑篙竹、樟树、芭蕉、柿树、马尾松、盐肤木、构树、香棒、芦苇、芒草、肾蕨、铁线蕨、水草、野草莓等,必须严格保护。

其次在提升植物景观方面,应根据需要进行设计配置。如比较适宜乡村种植的洋紫荆、银杏、黄槐、红花木棉、加拿利杨、桂花、樱花、柳树、桃花、黄花悬岭木、罗汉松、本地枣树、山茶、黄花梨、青檀、红椎、青冈、楠木、红叶乌桕、小山蕉、杨梅、枇杷、沙塘桔、金桔、石榴、沙田柚、杨桃、柿子等。

三是对于特殊植物种类,可根据生态旅游开发种植田园时花植物,如油葵、黄秋葵、草莓、月季、薰依草、格桑花、马鞭草、非洲菊、红梦草等;特色果蔬草药类如蛇瓜、金丝瓜、南瓜、砍瓜、长柄葫芦、变色瓜、老鼠瓜、福彩瓜、田七、落地金莲、何首乌、曼陀罗、十大功劳、两面针、当归、人参花等;藤条植物如三角梅、紫藤、百香果、锦屏藤、爬山虎、迎春花、罗汉果等;池沼湿地植物如水生美人蕉、水葱、水草、荷花、睡莲、龟背竹、芦苇、伞草、苦草、千屈菜、水蓼、矮慈姑、花叶芦竹、穗状狐尾藻、马来眼子菜等。

4.2乡村植物景观应依地依景进行生态配置

乡村景观植物配置一样需要讲究技巧,体现生态园林意味。比如特色生态农业种植类植物,就可根据村屯用地布局,从特色果蔬、时花栽植、生产作物几类按功能规划整体设计,成大片状、田园状种植,形成花海、农业田园风景。而观花观叶植物的种植,要按树花和草花进行差异配置。

树花植物,指以观赏开花的乔木、大灌木为种植对象,目的是改变和营造乡村生态园林色彩,丰富景色。树花选择以花形好、季节变换有致、比较容易种植养护的树种为主,如桂花、桃花、洋紫荆、白玉兰、红花紫薇、樱花、山茶等。种植方式有沿水体护岸、乡间道路列植,专类园片植、点缀式种植等。草花植物是吸引游人的重要旅游吸引物,要选择以多年生、容易成片生长、深受大众欢迎的花卉种类,如马鞭草、薰依草、萱草、油葵、油菜花、格桑花、非州菊、红梦草等。种植方式为片状式、带状式、波浪式。

色叶植物造景能体现乡村四季物候变化,可沿道路两侧种植银杏林,成为秋晚~黄景观;山峦留空地群植枫香、黄庐,打造“枫香霜晚”景色;湖塘池沼岸坡种植加拿利杨、秋枫、红叶乌桕,共同构成观叶观花且意境深远的湖光水色。

乡村中多有池塘、溪水、灌渠等构成的生态湿地,湿地在乡村生态环境中不可多得,要加强保护。在湿地植物优化中,除保护好原有植物如芦苇、野芋、水草等湿地植物外,可适当增加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等,为湿地生物提供健康稳定的觅食、栖息、繁衍的生态环境。目前,可考虑种植的有水生美人蕉、水葱、荷花、睡莲、龟背竹、伞草、水蓼、花叶芦竹、苦草、黄菖蒲、溪荪、西洋滨菊、千屈菜、马蓟、水生鸢尾、硫华菊、蛇鞭菊、藿香等。

4.3乡村生态绿化必须提高整体管护水平

由于乡村种植点分散,种植面积差异大,各村屯对生态绿化积极性不同,有些村非常重视,而一些村根本不放心上,于是出现种归种、管归管,种管分离的现象。为此,笔者建议,生态乡村环境绿化管护要引入机制,建立规范的保护模式。由项目部门或园林公司作为管护主体,聘用村屯民众参与管理,建立“政府+村委+民众”或“政府+公司+村民”的共管模式,组建环境管理小组,指定养护管理人员,制定养护技术规范和标准,加强监督检查,并通过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管护水平。同时,要选派村中年长者作为管护带头人或监督人,以发挥老者的权威。

5结语

美丽乡村、生态乡村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的生态环境建构除保护好原有自然乡村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原有资源基础上如何提升乡村的景观水平,采取何种途径来增进乡村的空间风景和生态文化。村屯生态种植与风貌提升必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景观植物的选择能否适合乡村环境,植物配置能否反映乡村风貌,正在检测着建设者的智慧。

参考文献:

[1]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2]佚名.庭院水景与休闲建筑[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陈少亭.植物景观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篇5

随着城市生活速度的加快城市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人开始喜欢上了享受农村旅游的过程,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不错的,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业正处于开始发展阶段,进一步的发展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学习,本文将分析乡村旅游资源的构成,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开发的原则。

关键词: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开发原则

乡村旅游资源对于游客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其纯净安谧的环境,能够使人们浮躁的心感受到稍许的平静,浓郁的乡土气息能够让长期生活与高楼大厦中的人们充分接触大自然缓解身心的压力,而且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可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城市中的人们和当地都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

1乡村旅游资源的来源

1.1自然因素

乡村旅游景观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这个基础性因素,地址、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因素决定乡村景观的风貌,优美奇特的自然风貌更能够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光临。自然因素还影响着当地农作物类型、观赏性高低、居民的生活方式等,直接影响着一个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开发难度。

1.2物质因素

在乡村旅游资源中物质因素是人们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如当地的地形、森林、植被、山丘、房屋建筑、民族服饰等,物质基础不同形成的农村景观也不尽相同,如南方乡村细腻柔美的景观与粗犷的景观一定是不同的,也会给人不一样的感受。物质因素是乡村旅游资源中最基本的部分,没有物质因素就不会有旅游资源。

1.3非物质因素

在乡村旅游资源中有一部分要素是人们不能直接触碰或者直接观察到的,而是只能感受到的,这部分内容就是非物质要素,虽然是人们触碰不到的物质,但是却对人们产生不小的影响,这种非物质因素主要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特色生活习惯、、思维模式等,这种文化内涵是乡村旅游资源的灵魂所在,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2.乡村旅游资源的独特之处

2.1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乡村旅游资源是经过长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形成的,在乡村人们不会使用现代化程度太高的机械去影响自然环境,只是通过比较传统,从某种意义来说还有些原始的行为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这就使得乡村的自然风貌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乡村人民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就了一方环境优美,有蓝天白云新鲜空气的乐土,让人们真正感受到自然原有的样子。在人鱼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中,能够让久居城市的游客们感受无垠的蓝天与自然形成的植被,这对于净化人们的心灵,环节身心压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2.2乡村旅游资源的丰富多样

由于乡村旅游资源是由自然要素,物质要素以及非物质要素构成的,因此无论是自然要素,还是物质要素,或是非物质要素都可以决定乡村旅游资源的种类和特点。因为我国乡村的自然要素丰富多样,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也是各不相同,所以我国的乡村旅游资源是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例如农业型的乡村景观就可以分为牧村,林区和渔村等多种类型,再加上当地自然风貌的不同和民俗文化的差异,就可以开发出不同的乡村旅景点。

2.3时令性农村的景观受

季节和时令的影响是非常强的,如春季一般都是播种,夏季很多农作物都会长得郁郁葱葱,冬天基本上只有温室大棚内的植物才可以挨过寒冷的天气,因此,如果在冬季游客想要看到秋季硕果累累的景观是非常难的,这种受天气季节影响太强使乡村旅游资源的一个缺点,同时也是乡村旅游资源的一个特色,因为可能只有对于稍纵即逝的景色人们会更加的珍惜。

3.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应该遵循的原则

3.1一边开发一边保护的原则

自然环境很容易受到人为的影响,尤其是当把乡村景观开发成为真正的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对环境进行加大的改造,这种对环境的大改应该是本着保护环境的原则进行的,如果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之后使当地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那么这样的乡村旅游资源就失去了自然的魅力,如果对于环境的改动过大,乡村旅游资源就会失去其原本的特色。

3.2系统规划,整体开发的原则

虽然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结合当地的实际坏境进行的,但是在开发之前应该进行系统性地规划,使某个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满足区域整体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布局,当乡村旅游资源项目完成之后可以结合区域整体的旅游资源的规划一起发展,使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既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又满足区域旅游事业的整体规划要求。

3.3当地居民参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人是其主导作用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看法和意见,让当地居民参与进来。当地居民对于当地的自然状况和风土人情最为了解,对于一些禁止性的开发行为当地人民能够及时指出,避免对当地环境造成伤害,也可以避免因文化差异与当地居民产生冲突,让当地居民参与进来也可以解决一定的就业问题,使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项目能够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使乡村旅游资源项目的开发进展更加顺利。在乡村旅游资源投入使用之后,也应该本着让当地居民参与进来的原则,因为当地居民是最了解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可以使一些民俗风情原汁原味地呈现在游客们的面前,使乡村旅游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引人入胜。

4.结语

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只有充分尊重自然才能够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如果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不尊重自然,伤害自然环境,自然也会给予惩罚和反击,因此,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既应该重视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应该重视自然环境和民俗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王玉玲,汪惠萍,桂凯等.“三农”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基于乡村旅游产品视野[J].中国农学通报,2013,(11):208-212.

[2]张骏,方法林,卢凤萍等.基于生态美学视角的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967-7969.

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篇6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建筑不断涌现,但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建筑的形式都趋于单调平乏,没有很好的将建筑本身与所处的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想要建造出更能体现历史文化、自然气息、哲学思想和民俗宗教的景观建筑,就需要我们将先进的建筑理念、创新的规划手法、优秀的建造技巧与建筑和环境本身所拥有的自然文化环境相结合,体现“语境化”的设计特点。语境化本来是语言学中的概念,1923年由B•malinowski提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已经被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因此将语境应用于城市规划的景观设计中,不乏为一个好的规划理念[1]。其实语境化的城市设计和景观建筑从人类之初就不断体现,在中国更是有无数的优秀作品,例如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园林古镇,山西的木塔等等,这些别具风味又与历史自然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传承了数千年之久。建筑的语境化要求我们将建筑的外界形态和内在气质都要与周围的环境语境相融合[2],本文就语境化的景观设计在张家港双山岛旅游度假区项目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建筑景观设计的语境化

语境本是语言学中的概念,指的是特定的语言性结构在相互交流中的含义,包含了语言性和非语言性两种语境。而建筑景观设计中的语境概念还很新,布正伟曾经指出,在建筑结构的语言框架中,语境可以分为自然的、社会的和人文的,主要体现在建筑景观本身存在的特定环境当中,既有建筑所要表达的含义也有其所展示的集体氛围。就像平常人们的交流一样,在理解一个语言结构时,必然会试图了解该语言结构所处的各种具体情况,在理解一个景观设计时,也要充分了解其具体的环境特征,才能真正的理解其建筑含义。语境化设计要求我们将规划和建筑的意义旨在表达其环境的含义,就比如一棵树,在不同的情景中所代表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在中华之根洪洞大槐树代表的是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中华人民的灿烂文化;而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的枯树则渲染了悲壮的情怀和深深的反思。建筑景观设计者在设计建筑时不仅要通过建筑景观来反映其所处环境的含义,更要通过对建筑的理解和思考来渲染其环境背景。分析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的语境化,可以发现其包含了语汇和文法两种思想。语汇指的是建筑和景观中的一般要素,而文法则是各种相关要素的组织形式。要素有很多,比如说宗教、文化、哲学、民俗、艺术等等,怎么将它们联合起来是最关键的。具体的要素又包含了山、水、植物、道路、亭等等,各种物质空间与艺术文化相融合,思想与意境相促进,使得文法的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不断动态发展。设计语境化的景观建筑时,要将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等背景结合起来,采用特别的文法结构组织成所要表达的语境设计,让参观者能切身的感受到建筑所发出的情感和氛围[3]。进行语境化的景观设计,必须认真了解其景观形态特征,因为语境的含义和功能的关系是建筑语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景观设计的形态与景观本身所处的建筑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例如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很多都采用对称的方式来设计并建造,而且与山水都融为一体,设计者将环境因素充分的考虑到,采用各种手段,以小见大,巧夺天工,婉转的表达出了园林建筑的深刻意境。在很多园林中,设计者都能根据地势环境及原有的山水林等元素进行搭配,将建筑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形成天人合一的效果。

2建筑景观的自然语境表达策略

相对于城市建筑的喧嚣,贴近大自然的建筑更能让人倍感清新,该类建筑一般会以自然为背景,将建筑融洽的注入到自然当中,成为一体。一般自然中的景观建筑会受到地质地形及气候等的制约,而且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因此,不同的自然条件下,景观建筑的风格大有不同。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很多自然旅游景区都不断投资建设别具特色的景观建筑吸引游客,例如悬崖栈道、休闲凉亭、湖心小岛等等都不拘一格。一般来讲,在自然中建造景观建筑,宏观的自然景象并未发生改变,人类只能在原有的自然面貌上进行雕刻绘画。在很多自然环境,例如荒漠、沼泽、森林、湖泊、丘陵等环境中建造景观建筑,并不能改变其现有的面貌,设计者只能依据不同地域环境进行形象的景观设计。通常我们会形容自然景观秀丽、宏伟、险峻、深幽等,这正是感受到了这些特有环境所表达出来的语境,我们需要在这些自然景观语境的基调上,设计建造相同或相似语境的景观建筑,以此来相得益彰。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自然景区的开发,景区内需要建造许多的建筑结构和生活服务设施,这些设施和建筑的形成,必须与景区语境相吻合,否则会影响到整个景区的意境,给人以格格不入的感觉。很多旅游景区并未有效的关注这一点,只是一味的讲究有效实用,夹杂了大量的与城市建筑相似的结构设施,对整个景区的语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影响到了来此旅游人们的心情。因此在自然旅游区内建造与自然语境相同的建筑景观设施相当重要,我们就此进行探讨,分析如何将建筑语境融合到自然风景当中。

3建筑景观的乡村语境表达策略

传统的乡村语境景观建筑具有古朴的特点,讲究自然平淡、天人合一。因此在乡村语境的建筑景观设计时,要将建筑语境与环境相协调,强调一种和谐之美[4]。目前的乡村建设中,各种建筑结构被统一化,特点逐渐被泯灭,建筑风格逐步与城市建筑高度统一,乡村景观建筑原始的美逐渐消失。具有特有乡村语境的景观建筑作为我们每个乡村的体现,代表了乡土风情和文化底蕴,因此,我们应该将建筑语境结合乡村固有的生活、文化和生产活动。乡村景观具有与自然景观不同的特点,它是具有特殊景观形式和内涵的景观类型,它包含了农舍等生产生活设施和休闲服务设施。乡村语境具有明显的田园意境,既有土地田园的风景特点,又有人们辛苦耕作的劳动情怀。乡村语境可以分为自然景观语境、乡村农业生产语境和乡村聚落形态语境。乡村的自然景观与大自然景观相似,但又别具一格,其类型较丰富,不仅包含了人们赖以生活的天地、山川、湖泊,还包括花鸟鱼虫、牛马羊群。一些乡村景观受人类干扰程度低,保存较完整,类型多样化,是重要的自然乡村遗产。因此,在设计乡村景观建筑时,要充分考虑这些自然与乡村特点,与设计规划相结合,建立语境化标准。单纯的乡村景观随着人类的不断扩张已经越来越少,因此需要我们这些设计者排除异议,将淳朴的乡村景观重新展现。在景观设计时,我们要将其中的动植物、人文、天文地质等结合起来,将建筑与环境有效的结合,在乡村自然环境的基调下,建造淳朴的乡村景观建筑。依托于原有的古老的乡村建筑风格,将现代的科技工艺结合在一起,设计建立新的既能体现乡村特有语境,又具有先进完善功能的景观建筑,是现阶段每个乡村设计师所应考虑和探究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更深入地投入到乡村文化当中,感受其所散发的底蕴和展示的语境特点,将它植入到我们的建筑设计当中,旨在设计一种和谐融洽的景观形式。

4语境化的景观设计探索

在农村自然建筑景观的设计当中,需要寻找一种建筑语言,能完全贴切的与乡村化语境融合在一起。掌握这种建筑语言,可以将人类情感与农村环境相协调,这就需要我们充分的学习这种表达的策略技巧,下面我们将通过南昌台湾村商住项目进行探讨。

4.1哲学理念在项目中的应用

掌握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和哲学,将其作为语境化设计的统一指导思想[5]。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历史上别具一格,历史是由人类从开始的种植、养殖、聚落生活等一步步走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学会了建房、修桥、铺路等等,都是与大自然合理融合。中国的传统哲学理念是很奇妙的,讲究天人合一,将天、地、人、万物合理的统一起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东方建筑文明。哲学讲究因地制宜的设计布局理念,既要不断的探索地域环境的特点,更要求能适应其特点建立相一致的建筑风格。哲学中的五行理念也应该被应用到建筑设计策略当中,五行要求设计者能充分的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掌握其实质的精神脉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建筑风格方面的理念也非常丰富,作为我们进行语境化景观设计的基础十分重要。如图1所示为张家港双山岛旅游度假区项目在考虑哲学动与静思想理念下的分区布置图。

4.2空间景观语境化设计

景观的空间实质上指的是景观本身的形式、建筑材料、色彩、布局等等要素的结合状态。建筑空间实质上也就是人类赋予建筑本身的一种功能性的作用,通过这种功能的表达,形成建筑、环境和人的三方面交流[6]。在中国的历代建筑设计中,一直讲究的是形与意的结合,这实质上说的就是景观建筑空间的表达。在进行乡村自然建筑的语境化景观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空间理念,将建筑表达的整体景观映像展现出来,给所处之中的人们以遐想,体现之间的文化底蕴。空间设计方法需要我们仔细的品读对象所包含的文化、民俗和环境特点,认真分析,慢慢品味,然后从空间形态上建立各元素的统一呈现,达到形意兼备[7]。如图2所示为张家港双山岛旅游度假区项目充分考虑景观设计的空间语境化后,设计的各种不同空间理念分区,包括了养生小镇如图3所示、农耕文化如图4所示等等。

4.3旅游度假区的语境化形态展示

一种景观的呈现不仅需要一种思想的指导和方法的实施,更需要对具体形态的掌握。掌握景观的具体形态,不仅要对对象所代表文化脉络了解,还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抓住有价值的模型进行设立[8]。了解景观的语境化形态,发现其空间的实现形式和描绘语言,用整体建筑结构来阐述具体的景观内涵。

5结语

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三农”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

1乡村旅游经济的概念定义

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其根据旅游目的、旅游地点、旅游吸引物来界定。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整统一的定义。国内较受统一认可的概念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这个概念包含2层意思:旅游活动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2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需要依托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农村,特别是具有独特旅游资源优势的乡村,以期通过旅游开发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业内热点;乡村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可以促使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产业结构优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素质提高,可以有力地推进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是带动性很强的一个产业,可以有效带动当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餐饮娱乐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手工艺品加工业等相关上下游产业,这些产业发展速度快、消耗资源少、生机活力强,既可迅速带来投资回报,还可以安排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

2.2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实现农村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乡村旅游能够让人们在亲近自然、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加深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加深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潜移默化地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以自然观光为主,建设的基础旅游设施基本不会对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产生硬消耗,也很少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因而环境成本极低,有助于改变依靠传统粗放式生产实现经济增长的理念和方式,以达到调整优化当地产业结构的目标,最终实现既发展当地经济、又保护当地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目,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多赢”局面。

2.3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提升农民道德文化素质

乡村旅游的主体多是都市人群。这一群体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或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或是久居都市、深受城市文化熏染的市民。他们文化程度高、思想观念新、掌握信息多,虽然旅行短暂,但是仍然可以为当地乡村的农民带去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从而在与当地农民接触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加以影响,进而带动乡村向更文明、更进步的方向发展。

3提升乡村旅游业品质的建议及措施

3.1下大力保护好乡村环境

全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打造环境秀美、空气清新、绿化硬化、适宜人居的乡村环境,既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和保障。因此,要牢固树立“环境兴游”、“生态兴游”的观念,做好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要抓紧制定乡村环境保护条例,建立健全乡村环境监测、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体系,完善乡村污染处理规范;要抓好重点村街的污染预防和整治,坚持取缔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严厉打击“十五小”行业和企业,从源头上禁绝环境污染;要加强对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违法排污的监测,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开发过程中的违法违章行为,避免资源浪费和简单粗暴使用,努力减少对乡村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

3.2要传承延续好农村文化

特色的农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吸引城市游客的根本,必须保持和传承,否则乡村旅游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2.1要提高当地农民对保持农村文化的思想认识

引导他们认识到,没有了农村文化特色,就难以吸引到外来游客,要坚持培育延续好纯朴、憨厚、直爽的乡风民风,展现农民热情好客、豪爽大方的可贵品质。

3.2.2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切实增加文化建设投入

地方政府要把文化建设列入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在资金上、在技术上对农村文化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保持好具有乡村特色的民居、民宅,深入挖掘民间特色艺术,培育民间艺术家,并借助政府的影响力加大宣传推广,以增强乡村旅游经济的吸引力。

3.2.3要突出特色、打造文化品牌

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品牌建设思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特色品牌。可以推广独特风味饮食,可以打造特色主题体验,可以推介特殊田园风光。

3.3注重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

要善于吸纳农民意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农民的合理化建议、建设性意见要尊重和采纳,并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给予必要体现。要强化引导,鼓励他们参加各类教育活动,提高适合乡村旅游开发的专业技能,以此提高农民实力、增强农民自信,推动他们更主动、更快速地融入乡村旅游开发。也要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注意协调好投资商、开发商与当地农民之间的权益关系,在土地补偿、股份合作、金融创新等方面向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给予政策倾斜,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民收益,创新方式方法完善农民保障体系建设,解决其后顾之忧,争取他们支持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篇8

1.1乡土文化的定义

何谓乡土文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至今没有统一定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发端并积淀于一个特定的地域,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和,包括民风民俗、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语言文化等。还有的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乡土社区基于生产生活和智力活动总结和创造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实践经验和认知体系,它包括农业知识、技术知识、医学知识、民间文学与艺术知识以及诸如信仰、亲属与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等神圣与世俗生活知识等。我们认为乡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乡土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乡土物质财富和乡土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乡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与自然环境交往的漫漫历程中,以特有的乡土观、文化观为指导,以调适乡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落脚点和归宿点而形成的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乡土制度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的总和。乡土物质文化包括乡土山水风貌、乡土聚落、乡土建筑和民间民俗工艺品等;乡土精神文化包括乡土孝文化、乡土宗族家族文化、乡土生活习惯、乡土传统文艺表演、乡土传统节日等;乡土制度文化包括乡土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乡约乡规、乡存共荣的意识形态、乡土价值取向、乡土行为方式等;乡土生态文化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地理环境的大气、地形、地貌、土壤、湖泊、河流等自然山水以及形成生物链条的动植物种群等。乡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共性文化积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共性因素,又涵盖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价值观和社会意识。

1.2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

我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乡土文化是华夏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寄托,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文化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优秀的乡土文化既表现了乡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等,体现了乡村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强调了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到社会和谐,又体现了乡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文化价值观,还体现了乡民勤劳、朴实、热情、开朗、健康的品质特征,民族性情尽显其中,更体现了乡民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等传统伦理观念。所以,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无论是制度的还是生态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已深深地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之中。因此,乡土文化具有以下内涵特征:1)乡土文化具有强大的延续力。纵观世界上各个主要的农耕文明,大都发生过中断或衰落,唯有我国的乡土文化从未中断过,它一脉相承直到今天。2)乡土文化是一种农耕型的文化。这种形态的文化,不仅在意识形态上使农民群众形成了重农、尚农的思想,而且在社会心理和行为上也产生了深刻影响。3)乡土文化是一种开放型文化。它总是能够积极地吸纳和融合异质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排斥或应付。4)乡土文化是一种和文化。这种和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

1.3乡土文化与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关系

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灵魂,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乡土文化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之间的联系又是密不可分的。新农村人居环境受乡土文化的影响,又是乡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是乡土文化的写照。由于乡土文化具有延续性的特质,因此可以根据需求从乡土文化当中找寻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素材来获得设计的思想源泉。同时,乡土文化作为乡土生活方式的一种载体,在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进行设计时也是对新的乡土文化的创造和完善。即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一旦形成,就会对该地域人们的思想、心理、行为、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新的乡土文化情景。不同的乡土文化反映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上会产生不同的人居环境风格。

2乡土文化的作用

乡土文化使设计者在认识理解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乡土制度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的过程中转化为设计理念,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乡土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文化根基。

乡土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记录着乡土文明发展的轨迹和特殊性,承载着乡村的历史和传统,聚集并沉淀为一定的社会密码,是传统农业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原生态文化。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必须从中吸取营养,寻找设计灵感。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模式或载体的选择,只有与当地的乡土文化相结合,才能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由此可见,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根基。

2)乡土文化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具有导向作用。

乡土文化导向功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乡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乡土精神文化,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能够为设计者提供方向和方法,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行为起导向作用,引导他们面向农村美好未来,以农民、农业、农村即“三农”整体利益为重,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业为重,使设计者自发地去遵从,把“三农”与设计者的意愿和愿景统一起来,从而促使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更加符合“三农”的实际需要。其次,对农民、农业、农村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引导农民、农业、农村树立大局观念,支持和配合设计者对新农村人居环境的设计。因此,乡土文化就像一个无形的指挥棒,使设计者自觉的按照农民、农业、农村要求去设计人居环境。

3)乡土文化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

乡土文化具有传承的作用。乡土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薪火相传、稳定延续下去。今天的乡土文化,是建立在对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优秀的乡土文化凝聚了乡民世世代代的智慧,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乡土文化的传承表现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的传承。所以,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就不能无视这些宝贵财富的存在,不能离开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否则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对乡土文化的传承要批判继承,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对于符合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要求,又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应继承和发扬,对不符合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要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4)乡土文化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具有指导调适的作用。

乡土文化中有乡土奋斗目标、乡土的行为规范和乡土的共同价值观,这些都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有着强烈的指导作用。它让设计者明白自己的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哪些地方该发扬,哪些地方该规避,为设计者指明了调整和适应的方向。通过这些指导从而提高设计者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力,使设计者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设计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乡土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挖掘乡土文化元素,尊重当地自然与人文印迹,坚持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实现人居环境设计与人的天人合一。乡土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具有巨大的利用价值。

3.1对乡土物质文化元素的运用

乡土物质文化中有乡土山水风貌、乡土聚落、乡土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以及乡土地貌、乡土气候、乡土植被、乡土材料、乡土色彩、乡土符号等元素。它是在乡土地域范围内自然产生,且能被设计者利用到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带有乡土文化的真实性和朴实性,对节约新农村人居环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如对乡土色彩的运用。设计者在进行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前要深入了解当地农户的风情民俗,体验当地的生活环境和场所精神,运用乡土地貌色彩、土壤的色彩、植物生态、人文内涵、天空、大地、山林、水体等自然物质实体固有乡土色彩,挖掘出当地的乡土色彩,并运用到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去,使得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富有乡土气息,创造出独具匠心的色彩映像。乡土色彩对整个造型赋予了乡土个性语言,它是造型要素无法取代的。又比如对乡土符号的运用。设计者将乡土符号作为物质载体,再结合当地的风情民俗,并以艺术的造景手法运用到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从而设计出能真正体现乡土文化特色、个性突出、生态和谐的新农村人居环境。还比如对乡土材料、植被的运用,呈现出的是自然美。取材于大自然的石材、植物、木等自然材料,通过造景手法处理使普通的材料变得不普通,利用地产的瓜、果、梨、桃等水果或蔬菜作为绿化设计素材,使之成为新的景观观赏对象。同时那些乡土建筑凝聚了历代民间建筑设计师的灵感,体现了民俗风情与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设计者应重视保护乡土建筑,注重从乡土建筑的布局、墙体、屋顶、门窗和其他细部中吸取地域元素,让新农村人居环境与乡土建筑和谐共生。

3.2对乡土精神文化元素的运用

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看得见的东西是它的物质文化存在形式,那些看不见的是乡土精神文化,它飘离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载体之外,隐藏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形式的背后,透过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物质文化所反映出的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心态、审美情趣、设计理念、设计思想、创作手法、设计方法等,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乡土精神文化。而这些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乡土精神、农耕传统、地域风情和民间技艺是乡土精神文化的精髓,可以作为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主题和设计理念,通过新农村人居环境载体设计,去营造空间环境,不仅能体现乡民的意识观念、审美情趣、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同时还将反映蕴含在其中的深层次的乡土精神文化内涵。因此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乡土精神文化特征的表达,重在意境、神韵、场所精神的塑造上,在潜移默化中将地方的风俗遗存、生活模式、传统空间格局传达出来,作为一种乡土精神文化特色的见证。

3.3对乡土制度文化元素的运用

乡土制度文化介于乡土物质文化与乡土精神文化之间,相对于乡土精神文化而言,更具有外观的凝聚性、结构的稳定性和时间的延续性,它既起着规范乡民行为和办事规程的作用,也起着规范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作用。乡土制度文化为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提供了共同的设计准则和设计规范,这些共同的设计准则和规范反映了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共同意愿。同时,乡土制度文化是非物态文化,它的乡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乡土纪律制度、乡土道德准则、乡约村规等,有利于增强设计者的文物保护意识,了解乡村的发展历程,知晓先人留下的文物古迹,促使他们增强保护文物的意识,使之合理利用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资源,以乡土制度文化为切入点,引导设计者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进行设计。如以乡土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为物质载体,引入当地农业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乡土材料,如古井、水车、石磨、古树等器物和农耕文化的簸箕、斗笠、锄头、风斗等原生态的生产农具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充分展现乡村特有的艺术美。

3.4对乡土生态文化元素的运用

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应有效利用乡土生态文化元素。因为“环境的背后蕴含着千百年来生态演进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它是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经过了千百年来的改造,深深打上了人的实践的印记,成为‘人化的自然’”。然而,目前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缺乏对生态文化必要的尊重,对其运用还比较薄弱,大多以损害乡土生态文化为代价,过度的设计已造成乡村资源浪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是发展乡土生态文化、建设乡土生态文明的需要,设计者必须站在国家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高度,有效地运用乡土生态文化资源,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把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动、微生物、土壤、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土地、人口、体制、文化、历史等组成一个多维的复合生态体进行设计。也就是说,设计者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充分考虑,合理安排乡村土地及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创造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乡村人居生态系统,为农户创造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4结语

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篇9

1.1乡土文化的定义

何谓乡土文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至今没有统一定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发端并积淀于一个特定的地域,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和,包括民风民俗、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语言文化等。还有的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乡土社区基于生产生活和智力活动总结和创造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实践经验和认知体系,它包括农业知识、技术知识、医学知识、民间文学与艺术知识以及诸如信仰、亲属与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等神圣与世俗生活知识等。我们认为乡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乡土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乡土物质财富和乡土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乡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与自然环境交往的漫漫历程中,以特有的乡土观、文化观为指导,以调适乡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落脚点和归宿点而形成的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乡土制度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的总和。乡土物质文化包括乡土山水风貌、乡土聚落、乡土建筑和民间民俗工艺品等;乡土精神文化包括乡土孝文化、乡土宗族家族文化、乡土生活习惯、乡土传统文艺表演、乡土传统节日等;乡土制度文化包括乡土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乡约乡规、乡存共荣的意识形态、乡土价值取向、乡土行为方式等;乡土生态文化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地理环境的大气、地形、地貌、土壤、湖泊、河流等自然山水以及形成生物链条的动植物种群等。乡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共性文化积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共性因素,又涵盖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价值观和社会意识。

1.2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

我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乡土文化是华夏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寄托,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文化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优秀的乡土文化既表现了乡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等,体现了乡村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强调了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到社会和谐,又体现了乡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文化价值观,还体现了乡民勤劳、朴实、热情、开朗、健康的品质特征,民族性情尽显其中,更体现了乡民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等传统伦理观念。所以,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无论是制度的还是生态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已深深地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之中。因此,乡土文化具有以下内涵特征:

1)乡土文化具有强大的延续力。

纵观世界上各个主要的农耕文明,大都发生过中断或衰落,唯有我国的乡土文化从未中断过,它一脉相承直到今天。

2)乡土文化是一种农耕型的文化。

这种形态的文化,不仅在意识形态上使农民群众形成了重农、尚农的思想,而且在社会心理和行为上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3)乡土文化是一种开放型文化。

它总是能够积极地吸纳和融合异质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排斥或应付。

4)乡土文化是一种和文化。

这种和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

1.3乡土文化与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关系

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灵魂,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乡土文化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之间的联系又是密不可分的。新农村人居环境受乡土文化的影响,又是乡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是乡土文化的写照。由于乡土文化具有延续性的特质,因此可以根据需求从乡土文化当中找寻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素材来获得设计的思想源泉。同时,乡土文化作为乡土生活方式的一种载体,在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进行设计时也是对新的乡土文化的创造和完善。即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一旦形成,就会对该地域人们的思想、心理、行为、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新的乡土文化情景。不同的乡土文化反映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上会产生不同的人居环境风格。

2乡土文化的作用

乡土文化使设计者在认识理解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乡土制度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的过程中转化为设计理念,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乡土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文化根基。

乡土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记录着乡土文明发展的轨迹和特殊性,承载着乡村的历史和传统,聚集并沉淀为一定的社会密码,是传统农业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原生态文化。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必须从中吸取营养,寻找设计灵感。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模式或载体的选择,只有与当地的乡土文化相结合,才能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由此可见,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根基。

2)乡土文化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具有导向作用。

乡土文化导向功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乡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乡土精神文化,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能够为设计者提供方向和方法,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行为起导向作用,引导他们面向农村美好未来,以农民、农业、农村即“三农”整体利益为重,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业为重,使设计者自发地去遵从,把“三农”与设计者的意愿和愿景统一起来,从而促使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更加符合“三农”的实际需要。其次,对农民、农业、农村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引导农民、农业、农村树立大局观念,支持和配合设计者对新农村人居环境的设计。因此,乡土文化就像一个无形的指挥棒,使设计者自觉的按照农民、农业、农村要求去设计人居环境。

3)乡土文化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

乡土文化具有传承的作用。乡土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薪火相传、稳定延续下去。今天的乡土文化,是建立在对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优秀的乡土文化凝聚了乡民世世代代的智慧,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乡土文化的传承表现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的传承。所以,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就不能无视这些宝贵财富的存在,不能离开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否则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对乡土文化的传承要批判继承,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对于符合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要求,又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应继承和发扬,对不符合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要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4)乡土文化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具有指导调适的作用。

乡土文化中有乡土奋斗目标、乡土的行为规范和乡土的共同价值观,这些都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有着强烈的指导作用。它让设计者明白自己的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哪些地方该发扬,哪些地方该规避,为设计者指明了调整和适应的方向。通过这些指导从而提高设计者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力,使设计者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设计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乡土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挖掘乡土文化元素,尊重当地自然与人文印迹,坚持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实现人居环境设计与人的天人合一。乡土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具有巨大的利用价值。

3.1对乡土物质文化元素的运用

乡土物质文化中有乡土山水风貌、乡土聚落、乡土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以及乡土地貌、乡土气候、乡土植被、乡土材料、乡土色彩、乡土符号等元素。它是在乡土地域范围内自然产生,且能被设计者利用到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带有乡土文化的真实性和朴实性,对节约新农村人居环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如对乡土色彩的运用。设计者在进行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前要深入了解当地农户的风情民俗,体验当地的生活环境和场所精神,运用乡土地貌色彩、土壤的色彩、植物生态、人文内涵、天空、大地、山林、水体等自然物质实体固有乡土色彩,挖掘出当地的乡土色彩,并运用到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去,使得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富有乡土气息,创造出独具匠心的色彩映像。乡土色彩对整个造型赋予了乡土个性语言,它是造型要素无法取代的。又比如对乡土符号的运用。设计者将乡土符号作为物质载体,再结合当地的风情民俗,并以艺术的造景手法运用到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从而设计出能真正体现乡土文化特色、个性突出、生态和谐的新农村人居环境。还比如对乡土材料、植被的运用,呈现出的是自然美。取材于大自然的石材、植物、木等自然材料,通过造景手法处理使普通的材料变得不普通,利用地产的瓜、果、梨、桃等水果或蔬菜作为绿化设计素材,使之成为新的景观观赏对象。同时那些乡土建筑凝聚了历代民间建筑设计师的灵感,体现了民俗风情与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设计者应重视保护乡土建筑,注重从乡土建筑的布局、墙体、屋顶、门窗和其他细部中吸取地域元素,让新农村人居环境与乡土建筑和谐共生。

3.2对乡土精神文化元素的运用

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看得见的东西是它的物质文化存在形式,那些看不见的是乡土精神文化,它飘离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载体之外,隐藏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形式的背后,透过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物质文化所反映出的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心态、审美情趣、设计理念、设计思想、创作手法、设计方法等,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乡土精神文化。而这些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乡土精神、农耕传统、地域风情和民间技艺是乡土精神文化的精髓,可以作为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主题和设计理念,通过新农村人居环境载体设计,去营造空间环境,不仅能体现乡民的意识观念、审美情趣、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同时还将反映蕴含在其中的深层次的乡土精神文化内涵。因此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乡土精神文化特征的表达,重在意境、神韵、场所精神的塑造上,在潜移默化中将地方的风俗遗存、生活模式、传统空间格局传达出来,作为一种乡土精神文化特色的见证。

3.3对乡土制度文化元素的运用

乡土制度文化介于乡土物质文化与乡土精神文化之间,相对于乡土精神文化而言,更具有外观的凝聚性、结构的稳定性和时间的延续性,它既起着规范乡民行为和办事规程的作用,也起着规范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作用。乡土制度文化为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提供了共同的设计准则和设计规范,这些共同的设计准则和规范反映了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共同意愿。同时,乡土制度文化是非物态文化,它的乡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乡土纪律制度、乡土道德准则、乡约村规等,有利于增强设计者的文物保护意识,了解乡村的发展历程,知晓先人留下的文物古迹,促使他们增强保护文物的意识,使之合理利用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资源,以乡土制度文化为切入点,引导设计者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进行设计。如以乡土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为物质载体,引入当地农业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乡土材料,如古井、水车、石磨、古树等器物和农耕文化的簸箕、斗笠、锄头、风斗等原生态的生产农具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充分展现乡村特有的艺术美。

3.4对乡土生态文化元素的运用

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应有效利用乡土生态文化元素。因为“环境的背后蕴含着千百年来生态演进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它是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经过了千百年来的改造,深深打上了人的实践的印记,成为‘人化的自然’”。然而,目前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缺乏对生态文化必要的尊重,对其运用还比较薄弱,大多以损害乡土生态文化为代价,过度的设计已造成乡村资源浪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是发展乡土生态文化、建设乡土生态文明的需要,设计者必须站在国家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高度,有效地运用乡土生态文化资源,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把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动、微生物、土壤、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土地、人口、体制、文化、历史等组成一个多维的复合生态体进行设计。也就是说,设计者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充分考虑,合理安排乡村土地及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创造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乡村人居生态系统,为农户创造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4结语

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篇10

关键词:休闲农业;生态规划;园林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isresearchaimstodiscussthecorrelationsofagriculturalresources,leisurebehaviorandleisureagriculturelandscapedesignbasedontheconceptofecologicaldesignandwithitsemphasisontheintegrationofthe3-in-oneagriculturalenvironment―agriculturalproduction,lifeandecology.

Keywords:leisureagriculture;ecologicalplan;LandscapeecologicalDesign

一.引言

近年来生态议题广泛进入人们视野,休闲农业也是应景而生的产业。休闲农业依托的是优美的乡村环境,结合一定的游憩设施、商业娱乐的旅游经营。如何让旅游业与农业有机衔接,又不对乡村环境造成难以弥补的破坏,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找出适当的的生态规划途径,探讨合宜的休闲农业园林生态规划手法。

二.休闲农业园林设计项目与生态规划原理

休闲农业资源主要可分为两类:环境资源与人文景观。环境资源主要可指乡村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景观、农村生活生产设施空间等;而人文资源则主要指的是乡村社会资源、人文景观、文化传承、民俗风情、节庆活动等。对此可以将休闲农业景观项目分为:农事经营体验项目、农村生活与食宿项目、生态文化保护项目、户外休憩设施项目、乡村服务设施项目、安全防护设施项目、水土涵养保育项目、其它项目等。休闲农业园林生态规划的目的是将乡村景观各元素、资源等协调利用,以期达到协调环境生态并兼具实用与美学功能之目的。

生态规划奠基人麦克哈格(i.mcHarg)认为生态规划是在没有任何有害或是大部分无害条件下对土地的最合宜的可能性利用;生态规划的本质是一种寻求人与自然、资源相适应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生态规划是一种尊重自然,有限度的的使用自然资源的途径,是体现人类生存与环境的有机融合,体现人与自然的融合。由此,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探讨生态规划中的生态不是符合自然食物链下的自然生态,而应该是一种满足人的需求的生态,同时又尽量减缓外环境破坏,具有折中性和以人为本特点。

三.休闲农业生态规划的六大原则总结

如何在园林规划上既能体现乡村环境本身独特的生态肌理和自然风貌,又能在现有生态资源上实现休闲游憩功能,同时不让人工化的设施破坏农业生态资源和乡村风貌,则必须结合休闲农业的游憩功能和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两大理念探讨如何将生态规划的原理应用在休闲农业的园林规划上,由此可尝试透过生态规划本质特点归纳出休闲农业生态规划的六大原则:

1、因地制宜、体现生态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生态设计。实现休闲农业因地制宜的生态设计需实现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从保护乡村环境角度考虑,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从休闲农业实现旅游产业商业目的角度考虑,利用合理设计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等。

2、整体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

注重休闲农业整体的优化,达到社会、经济同时生态环境三者功效最佳;同时,在整体统一基础上保持物种多样性原则,避免对自然系统、生态环境和乡村景观的破坏;例如对特殊生境的保护、生态斑块的延续性等。

3、突显自然又体现人的需求原则

休闲农业立足乡村环境与农业资源,其园林规划应融入自然、仿生自然、突显自然、满足生态美学等,同时,实现休憩功能和旅游功能,又必须体现人的需求,尊重尺寸的合宜性、反应人的个性、品质与对美的要求。

4、协调共生、平衡生态原则

休闲农业园林规划需保持乡村景观各层次、各要素以及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共生与动态平衡,尊重水资源、土壤资源、园林绿地系统、大气质量、产业结构布局、生态功能等各要素的综合平衡,合理规划休闲农业人口、资源和环境,安排产业结构和布局、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以及乡村生态功能分区,降低生态环境破坏,达到生态保育、恢复自然功能原则。

四.休闲农业园林生态规划设计

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维持农业本身的生产、生态和生活的三生一体的特点,又必须兼顾旅游的游憩和服务的功能,保持乡村整体环境、保存乡村生态与文化、发展生态旅游、提供旅游休憩体验并能学习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积极目标。休闲农业园林生态规划在处理环境问题课题时,同时需要协调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划方案与策略上必须具备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弹性,休闲农业园林生态规划反应的是人与环境互动之间一个过程。

综合考虑休闲农业具有旅游游憩服务功能,又同时对环境友善两大理念,本文探讨总结休闲农业园林生态规划主要步骤:

1、基础资料的现场踏勘调研: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大部分。自然环境方面:当地农业、渔业或牧业的生态系统、乡村地貌景观、乡村生态环境调研。在人文环境方面,调查项目包括:原有乡村建筑与构筑物、乡村特色空间(如:庙堂、祠堂)、乡村社会风俗习惯、当地人文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2、资料整合分析,并确定休闲农业主题:将收集的信息归纳整合,罗列归纳可利用的特色性乡村物质文化资源,进行乡村资源分类提炼;最后结合商业运作和经营者理念,配合游客意愿调研,结合当地特色乡村资源,确定休闲农业开发特色主题;

3、旅游活动导入和乡村农业资源的融合:将当地农业资源、乡村景观资源分类,结合当地特有的农村活动,发展旅游与民俗活动的结合、游线安排等。

4、休闲农业设施细部设计:尽量利用当地特色材料与植物配置设施细节的园林细部设计,当地的人力资源也可协助设计进行,使其能融入在地的智慧,发展出更适宜地方特色的风貌。

5、施工过程控制:工程的施工必须配合细部设计的施工图,并与设计师做好良好的沟通配合。随时保持因生态变化而变更设计的弹性,并且运用生态工法概念,需考虑当地的环境纹理、水文水利情况、设施安全等结构设置。施工工程中也需要进行环境监测工作,以避免工程开发造成自然栖息地的破坏。

6、完工后评估与管理:在工程完成后,环境监测的工作仍需持续进行,并规划长期的整体监测及调查工作,借由评估整体环境设计的效益。此时可通过当地居民或是社会自愿者的参与,组织、执行相关维护工作。

休闲农业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一种循环前进式的过程。回顾休闲农业的设计原则有其层级性,依次由基层开始达成环境上的需求,达成机能上的需求、达成美学上的需求、达成求变化的需求、提供知识性需求、以及达成精神上或心理上的满足等。

参考文献

[1]王仰麟,韩荡.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2):265-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