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环保产业研究十篇环保产业研究十篇

环保产业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1:20

环保产业研究篇1

关键词:环保投资;环保产业;投资效率;投资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1-0037-05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有关环保产业的研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环保产业在协调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方面找到了很好的契合点,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加大环保资金投入,提升环保产品研发力度,环保产业迅速壮大,日益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在借鉴西方经验和结合国情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加大环保投资力度。环保投资从“七五”期间的47642亿元增长到“十一五”期间1375012亿元,占GDp的比重由074%增长至16%;投资效率不断提高,由80%增长至95%;投资结构日益优化,环保投资效益逐步增强。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环保产业发展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环保投资的效用仍需进一步挖掘。

环保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一个“投入—产出”的问题,其发展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投资效率、投资结构、投资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下,环保投资政策环境相对稳定,经济整体平稳发展,环保产业成长空间巨大。“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要强化污染物减排与治理、要加强环境监管、防范环境风险。但不难发现,目前西方国家环保投资总量占GDp均达到25%以上,相比之下,我国环保投资总量仍然不足、投资效率相对低下、投资结构不尽合理,这些严重制约环保产业的发展。因此,如何真正提升环保产业竞争力逐步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鉴于此,本文从环保产业发展层面入手,以环保投资为切入点,通过探究环保投资、经济发展水平、投资效率、投资结构与环保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试图客观定位环保投资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影响,系统性分析环保投资通过调节“总量、效率、结构”三个维度影响环保产业发展作用机理及实际效应,从而探寻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方向和着力点。

2.国内外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外关于环保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主体、投资渠道与方式、投资结构与效率三个方面。

投资主体:环保产业投资主体中,公共部门在资金融合、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方面比私人部门更有优势,更能有效地推动环保产业发展[1]。而公私合伙制可降低风险,吸引投资者,透明和负责任的政府与环保投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健康的外部环境是环保产业发展的保障[2]。我国环保产业投资总量不足,投资透明度有待提高,投资结构需要优化,我国政府独大的环保投资模式具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发展经济、提升政府执政能力对环保投资的科学利用有很强的促进作用,需要在调控风险的基础上吸引投资者,进而盘活环保产业的发展[3~7]。

投资渠道与方式:有些学者从征税与补贴角度对环保投资进行了探讨与分析,认为征税的投资效应更大,更能发挥环保投资的效力[8,9]。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将单一投资方式与多元投资方式进行对比,结论认为有效的方式与通畅的渠道对环保投资有正向推动作用,是环保投资作用发挥的助推器[10,11]。我国学者在完善与创新多种投资渠道与方式上进行了探索,认为要在现有发展基础上,拓宽投资渠道,改变投资方式,进而让渠道与方式的正向效应得到科学的发挥,最终推动环保产业的平稳有序发展[12,13]。

投资结构与效率:国内外研究表明,环保产业发展受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率的影响。投资结构方面,投资结构与效益之间是正相关关系,恰当的结构有助于效益的提升;过分单一的结构会阻碍环保产业发展[14,15]。我国要构建“市场运作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方式发展集约型经济,推动环保产业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19,20]。投资效率方面,学者研究发现投资效率与环保产业发展正相关,认为在提高环保效率时要将眼前利益与长期趋势相结合,要在理清政府、企业、消费者在环保产业市场上的权、责、利关系和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平衡区域发展,在实现环保投资效率提高的同时推动环保产业综合实力的提升[15,16]。

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均是基于单个影响因素进行的分析,多因素分析较少。此外,尽管有学者提出环保投资结构与效益之间是正相关关系,提高环保效率对环保产业发展有推动作用,但系统性分析环保投资通过调节“总量、效率、结构”三个维度影响环保产业发展作用机理、实际效应以及基于全国和区域不同视角进行分析的研究还很少。鉴于此,本文以环保投资为突破口,研究其对环保产业的影响,以期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进而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环保投资的实际效应,推动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3.环保投资对环保产业发展影响研究——全国视角

3.1变量选择和预处理

结合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本文中环保投资指社会投资主体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投资,主要包括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燃气、集中供热、排水、园林绿化、市容环境卫生等投资)、工业污染源治理(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与噪声治理的投资)和新建项目污染防治投资(建设“三同时”项目的投资),不包括生态建设投资。环保产业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等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环保设备(产品)生产与经营、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服务。

环保产业研究篇2

1.哈尔滨市环保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结构不够合理,市场竞争力不强。哈市环保企业中,90%以上为中小企业,没有专营的大中型骨干企业,有75户是兼营环保企业。这些企业没能把主要人员、设备和资金用于环保产品的生产与开发上,企业集约化、专业化程度低,缺乏规模效益。大多数小型的环保企业产品趋同、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设备简陋,有些还是“小作坊”生产方式,生产不稳定,整体素质不是很高,行业间沟通匮乏。整体环保设备、技术水平大概落后于发达国家20年。

2.环保企业缺乏科技开发能力,多数产品高科技含量少,科研成果转化缓慢。环保产业已被我国纳入本世纪优先扶持发展的产业之一,哈市也把环保产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来加以培育,但是,哈市多数环保企业只是靠灵活的经营机制抢先占领了一些环保产品的经营阵地,这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后备技术力量和设备,后续发展乏力。在哈市的环保产品中,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不到2%,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不到4%,80%以上的产品仅是发达国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哈市“三大”开发研制的科研成果,由于观念、利益、机制等诸多因素,产学研之间很难结合,致使一些环保科研成果长期束之高阁,科研成果的应用率为38%,转化率仅为10%,造成许多环保企业长期处于因袭别人落后技术的生产状态。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产品标准化、系统化、成套化程度低。

3.融资渠道不畅,对环保产业的投入不足,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营机制。哈市环保产业缺乏一个多元化、多层次、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尚未形成自我发展的资金运行机制。一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用于环保产业的专项资金投入匮乏,给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制造了“瓶颈”,是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哈市环保产业总的投入仅占Gnp的1.5%,而深圳市已超过3%;另一方面,缺乏一套环保产业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致使一些企业生产技术已经成熟的产品到外地去开拓市场。

4.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监督管理措施薄弱。哈市的环保产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分散于各个行业,隶属关系复杂,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因为没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现在的产业格局大体是靠自发形成的,致使有一定市场潜力的产品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环保市场的效应和规模,尤其是环保产业市场管理滞后,造成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如:虚假广告、高额回扣、压价竞争等行为盛行,以致把假冒伪劣的环保产品通过非正当竞争的手段进入环保市场,直接影响了环保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5.缺乏完整配套的环保产业政策,没有形成有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宽松的政策环境。哈市的环保产业基本上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特别是环境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渠道单一,实行的是单纯的行政手段,缺乏利益驱动。政府在信贷、税收、技术创新、市场培育等方面没有一套有力的鼓励扶持政策,不仅制约了环保产业的发展,还使一些有成形产品的企业易地南迁,寻求新的发展环境。尽管制定了一些政策文件,落实起来不到位,在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上力度不够,同时,也缺乏鼓励外资和本地资本向环保产业投资的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影响了各种资本在哈市向环保产业投资的积极性。

最近几年,哈市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10%左右的速度,它既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环保产业虽然产业规模不大,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对环保产业需求的日益增多,环保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数量的增长已是必然趋势。哈市地处高寒地带,每年采暖期达180天,又是老工业基地,能源结构是以原煤为主,年耗煤量1000万吨左右,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为60%,冬季居民取暖锅炉的防尘设施多数都达不到环保标准,所以,防治原煤散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及优化城市能源结构的任务就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哈市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布袋除尘器具技术及除尘设备,在防治大气污染领域有其技术上的优势;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工业废水的处理及松花江段污染严重的治理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哈市地域广阔,总面积5.32万平方公里,平原占较大比例,其中有耕地2008万亩、草原370万亩,在发展无公害农业及绿色环保食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哈市在全国处于中心城市的地位日趋明显,在城市噪声的防治、固体废物的处理、建设建筑材料的提升等方面,对环保设施及材料的需求将大大增加。最重要的是当今社会人们对环境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及政府对环保工作力度的加大,已营造了一定的环保产业市场,使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壮大成为可能。

二、加快发展哈尔滨市环保产业的对策

1.制定优惠政策,扶持环保产业快速发展。要根据哈市环保产业特点及优势产品,确定鼓励发展的项目及配套政策,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在财税政策方面,进一步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的优惠政策,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领域,重点培育和扶持。在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环保产业的意见及政策的基础上,明确把环保产业确定为哈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制定可能实现目标的规划。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保证列入目标计划环保产业项目的资金需求,并制定环保投融资政策。优先安排流动资金、专项资金,采用低息、贴息贷款支持环保企业,特别是具有高新技术的环保企业。同时,建立环保产品、环保科技开发创新风险基金,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对从事环保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生产的环保企业实行减免税优惠政策,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培育规范的环保产业市场。从一定程度来讲,环保产业市场是政府行为造就的一个市场,政府行为在该市场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可形成宏观层面的调控。针对哈市目前环保产业中存在的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政府应明确哪些项目是优先发展的,哪些项目是属控制发展的。对于优先发展的项目,可以在投资、税收等方面扶持,还可以通过对环保产品的认定和新技术的推广等途径来规范市场,并在这个市场中建立环保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从哈市目前状况看,规范环保产业市场体系包括三个领域:一是城市环保设备制造业,包括大气污染防治设备、水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环保监测仪器仪表等;二是环保技术服务,主要包括环保咨询业、环保设施运营业、环保污染治理服务业、环保事故责任保险业、环保投资风险评估业等;三是环保资本和投资领域,即通过资本运作,形成多元化投资体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流入环保产业。

3.通过灵活多变的以低成本引进国内外先进环保技术的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在短时间内缩小技术差距,与此同时要随时注意调查、研究环保市场的科技创新动态,利用环保市场及技术进步呈多元化的趋势,引进国内外成熟技术,在现有资金、技术、人力的基础上,尽快将引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迅速占领环保市场,同时要注意吸收、开发符合哈市环保产业发展的适用技术,保证引进技术与环保产业发展需要的一致性。也就是说,环保产业技术应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扩散—再引进—再创新之路,要在主要技术领域达到先进水平,积蓄后发优势,再找准突破口。在高新技术领域或有一定资金、技术实力的企业,利用现有准备工业的优势,把闲置的设备及技术运用起来,采用捷足先登战术,引进新技术装备重点环保企业,引进关键技术改造现有环保企业,利用技术引进加快落后技术的替代,其目的使环保产业步入良性循环之中,以实现其跨越式发展。

环保产业研究篇3

关键词:融资约束投资绩效环保产业

一、国外关于融资约束的文献梳理

首先提出融资约束理论的是Stiglitz和weiss(1981),而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1988)首次将融资因素引入到了投资模型中,其将融资约束定义为:在不完美的资本市场中,外部融资成本要显著的高于内部融资成本,使得公司的投资低于最优水平,内部现金决定公司的投资策略。Fazzari(1988年)率先研究了融资约束的变化对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他以股利支付率来度量公司融资受到的约束程度。Cleary(1999)采用流动比率、财务松弛程度、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净利润率、固定利息保障倍数六个指标来衡量融资约束程度,从而构造了融资约束指数。

国外学者关于融资约束的研究比较早,有选择单一变量作为融资约束的度量变量,也有选择构造综合指数来衡量融资受到的约束程度,对于哪种指标作为公司融资受到约束的替代变量更加合理,至今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

二、环保产业投资状态的研究综述

王光分(2010)认为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环保投资总量大幅度的上升,然而尽管环保投资近年来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但从投资主体看,仍然存在着投资主体单一、环保投资投入与环境污染产出不成比例的情况。贺鹏飞(2011)认为,近年来,我国环保投资在规模、效益、渠道开拓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投资规模仍然偏小,投资总量不足。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虽然我国环保投资总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环保投资额占当期GDp的比重依然偏低。

三、环保产业融资状态研究综述

曾庆久、陈柳钦(2004)指出环保产业利用债券融资具有巨大的潜力,债券融资包括发行国债和企业债券,近年来国债发行的增速较快,而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债券相对于银行贷款、股权融资方式而言,其融资方式更为主动,融资成本低。徐广君、孟倩等(2011)积极的探讨了环保产业融资的新模式,他们指出把融资手段的信托引入环保行业,建立“绿色信托”的理念,将是环保行业融资模式的一条新出路。近年来,国内学者深入地研究了环保产业的融资模式,极大的丰富了环保企业的融资渠道,其中aBS融资、Bot融资方式已经广泛地得到了应用,但是环保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的企业,其融资依然面临着很多困境。

四、融资约束指标选择

对于融资约束指标的选择,不少学者直接利用某一变量来度量企业融资受到的约束程度。冯巍(1998)是最早证明中国金融市场也存在融资约束的,他以股利支付率来衡量公司受到的融资约束程度;李胜楠和牛建波(2005)以负债水平衡量融资约束,魏璇(2007)直接用公司规模来度量融资约束。除了选择单一的指标替代融资约束以外,国内还有学者选择综合财务指标来构建融资约束指数。东长春(2013)选择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现金净利率、产权比率、现金/资产、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净利润率、公司规模、贝塔系数、利息负债比、现金/糇什和营运资金/资产13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融资约束的量化公式。

五、投资绩效内涵

何琬,仲福森和常燕(2011)将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定义为对管理者所做出的投资行为的效率以及结果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佟彤(2014)认为投资绩效属于财务绩效的一个研究领域,财务绩效是对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和营运能力的总称,而投资绩效侧重于研究某一类项目投资对公司价值的贡献。

六、融资约束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

融资约束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关系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融资约束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显著正相关。王彦超(2006)的研究样本为1999年至2005年沪深两市a股公司,以五种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公司融资约束强度,利用现金――现金流模型研究了融资约束对现金持有政策的决定作用。李延喜、(2008)选择2003年至2006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股利分配率和公司规模对样本进行分组,实证结果表明:融资约束公司现金持有量与内部现金流波动性显著正相关。

七、融资约束对企业绩效影响文献综述

潘镇、鲁明泓(2005)实证分析发现中小企业的绩效与其受到的外部融资限制有很大的关系,企业的销售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会随着外部融资限制的下降而上升。倪磊(2014)实证分析了融资约束对民营企业绩效带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浙江省境内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外部融资受到诸多限制,融资受到限制程度增加,民营企业的绩效就会下降。从融资约束视角考察企业投资绩效的文献不多,学者们得出的结论是融资约束的缓解,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

八、研究述评

随着国内学者积极的探讨,环保企业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其中Bot融资、aBS融资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的学者还提出了“绿色信托”的融资新模式,这都为环保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国内外学者关于融资约束的研究由来已久,阅读了国内外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既有选择单一变量来衡量融资约束的,也有选择财务指标来构造融资约束综合指数的,单一变量包括是否为集团公司、股利支付率、利息保障倍数、公司规模、现金流状况等,选择的财务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资产回报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等;其次学者研究融资约束对投资绩效的影响,结论是融资约束降低了企业的投资绩效。

参考文献:

[1]Stiglitz,J.e.,weiss,a.,CreditRationinginmarketswithimperfectinformation[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1,71,393-410

[2]Fazzari,S.m.,Hubbard,R.G.&petersen,B.C.FinancingconstraintsandCorporateinvestment[J].Brookingspaperseconomicactivity,1988,(1):141-206

[3]Cleary,S.m.,therelationshipbetweenfirminvestmentandfinancialstatus[J].JournalofFinance,1999,54(2):673-692

[4]王光分.环境保护投资的决策方法研究――实物期权方法[D].中国地质大学,2010:1-5

[5]贺鹏飞.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创新研究

[D].中国地质大学,2011:16-18

[6]曾庆久,陈柳钦.论我国环保产业的融资问题[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4,(6):27-31

[7]徐V君,孟倩等.探索我国环保产业融资新模式――“绿色信托”[J].观察思考,2011,(18):36-39

[8]冯巍.内部现金流与公司投资[J].经济科学,1999,(1):51-57

[9]李胜楠,牛建波.上市公司负债水平与投资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证券场导报,2005,(3):37-48

[10]魏璇.融资约束对我国上市公司投资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7:19-28

[11]东长春.上市公司融资约束度量指标设计及评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468):60-61

[12]王惠.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对公司投资支出的影响――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D].山东财经大学,2014:18-20

[13]何琬,仲福森,常燕.电网企业投资绩效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2011,30(1):78-84

[14]佟彤.中国绿色电力投资绩效的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4:5-15

[15]王彦超.融资约束、现金持有与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09(7):121-133

[16]李延喜,.融资约束是否影响了中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政策――来自现金与现金流波动性敏感度的经验证据[J].当代会计评论,2008,(1):75-85

环保产业研究篇4

关键词: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经济效益价值链相关措施

一、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环境污染一方面将会给人们的生存和身心健康带来一系列的恶劣影响,另一方面也将会给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失,我国在计算因为环境污染而引起的经济损失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下述一些原则:

(1)环境污染是以中国环境质量标准为判定指标的,按照各项指标就能确定出环境污染造成的实物型损失,其本质而言即是环境污染浓度超标时导致的实物型损坏。

(2)在计算污染实物型损失时采用“剂量――响应法”,不同程度的污染对应着不同程度的实物型破坏。

(3)在定量化地处理“剂量――相应关系”时,应该尽量地选择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数学表达式以及“剂量――响应”系数。如果有数据缺少,就需要用类型条件下的数据替换。

目前,我国工业污染按照性质可以分成物理污染和化学污染。其中,物理污染有:光污染;噪音污染;电磁波污染;大气污染;此外,化学污染有:烹调油烟污染;燃料污染;建筑材料污染(石棉的污染、放射性污染、填充料、涂料以及有些溶剂挥发出的化合物的污染);吸烟烟雾污染;VoC污染;装饰材料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家用化学品污染。

工业“三废“始终是困扰产业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虽然很多企业在环境保护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由于采取的方法不正确,导致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还有些企业直接排放污染物,这就给环境造成了重大的伤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政府部门也加强了保护环境的工作,并对各生产企业实行了严格地监督,同时,人民群众也积极地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初见成效。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每年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占到GDp的10%,可见其经济损失十分严重,这将会大大降低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因此,政府和企业要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重视生态环境与产业经济平衡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产业实行可持续发展,这一方面将会大幅度地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将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我国工业产业环保价值链分析

环境保护是社会、经济、人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且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就首先必须展开环境保护工作。各个产业在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大量的瓶颈,而产业进行环境保护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这些瓶颈,产业环保将促进产业中不同资源的科学合理地配置,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还可以将环境资源价值分成无形的生态价值和有形的资源价值等两个部分。所谓的资源价值即是指可以直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那部分环境资源价值,而生态价值又能体现出环境资源的功能性价值,它可以起到保护和改进环境的状态和结构并且还能维持生物种类、数量和生态活动,最终能实现自我维持和调整生态平衡,进而促进人们的健康发展,为人们提供生态服务价值。

各产业在进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将会使产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价值进一步提高,实现这些时期的价值推动了产业环境保护价值链的形成。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了价值链的观点,这是一种有效地寻找企业竞争优势的途径。价值链的中心思想即是企业的价值在增值的过程中,根据技术和经济的相对独立性,能将其分成既互相联系又互相独立的多个价值活动,再将一系列的价值活动连接成一个独特的价值链。其中,价值活动是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确定的,不同的企业的价值活动有着各不相同的构成和划分,当然所形成的价值链也是不相同的。

在我国产业环境保护中运用价值链理论,构建出完整的产业环境保护价值链,主要包括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其中使用价值又分为直接和间接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又可分为存在价值、遗传价值和选择价值。整条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都需切实完成好,以保证价值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环境保护将会推动产业的结构转型,有利于使资源的投入量实现最优化,有效降低了资源的浪费,使各项配置升级且更加合理化。关于生产制造和流通等过程,由于环境保护的需要就应该采用清洁生产的技术方法,尽可能地提升产品的质量,使生产过程更加优化。在消费的过程中尽量地降低资源的浪费,提倡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对废弃品进行回收利用,使得废弃品的二次利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因此,要运用先进的、科学的废弃物处理相关技术和设备,尽最大可能地避免一些可能带来的损失和危险,就能取得环境资源的无形价值。由上可知,虽然在保护环境在整条产业价值链的流动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然而它产生的价值增值也是巨大的,最终会渗透在整条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中。

三、提高产业发展经济效益的环境保护有效措施

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产业环境保护,需要政府部门和各企业共同投入力量,在相互配合中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帮助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产业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1、采取“自愿协议”

政府部门代表着人们群众的公共利益,因此,政府部门肩负着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在具体的环境保护过程中,应该选择最有利于实现公众利益的方法,而不是自身最为熟悉的方法。相比于其他相关的环境经济手段,“自愿协议“更加符合产业对弹性环境政策的需求,能够使传统的环境保护方法更加完善,加强政府与产业的有机结合,帮助产业开展产业保护的工作。纵观我国目前的环保现状,可明显地看出环保部门虽然担负着环境保护的重要职责却缺少充分的执法资源和执法权限,而“自愿协议”就有助于改善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自愿协议的优势主要是能够弥补传统的经济刺激手段和命令控制规范在治理环境中的不足,协助其它的经济刺激手段,帮助政府和产业更加容易、更好地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2、完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政府部门应该深刻地分析我国环境保护现状,再委托司法部门制订出一套完整的、健全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督促环保部门必须严格执行。这将充分发挥出政府部门在市场调节中的重要作用,为环保部门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其次,在李云具体的经济手段时也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最简单的如征收排污费,由于环境问题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作支持,将使其失去约束力和强制力,这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经济刺激。

3、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环境

加强高科技技术在产业环境保护中的运用,选用优秀的技术人员和发挥各方面的科技能力,全面分析企业面临的环境保护瓶颈,并结合高科技技术来解决这些瓶颈,集中力量研究目前环境与发展领域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并进一步推广应用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对于一些化工产业,其污染问题十分严重,这就需要运用大量的科学技术,对废弃物进行多次处理后再允许排放,并且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帮助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政府部门环境保护的效益分析

环境保护的投资成本包括:经济性成本、社会性成本和财务性成本。政府部门在推动产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建设上,需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建设三峡大坝水电站,这就促进了电力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且引导灌溉也是一个庞大的中枢机构,推动了环境建设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虽然在建设过程中,导致的一些洪涝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站在量的角度分析,政府部门环境投资的总体收入大于社会成本的外部不经济性,由此可见,这个投资同样是有价值的。政府部门帮助产业进行环境保护,虽然在短期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长远看来,这将会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推动产业快速走向美好的未来,因此,其收获到的经济效益将是巨大的。

(三)基于环境保护下的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为了能够解决环境问题,让生产对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不会造成影响,各产业必须均要进行不同程度的环保投资,这就有效地阻止的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同时还改善了生态环境的质量,并通过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降低了资源浪费和提高了废弃物的有效利用率,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产值,这就帮助产业在环境保护的投资上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例如:。以我国在1998―2005年期间工业产业环境保护投资与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如表格1:

年份污染治理投资(万元)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万元)

199812204612911780

199915273072949386

200023943913670227

200117452804115614

200218836634220177

200322182814410121

200430810605728428

200545819097538685

由上表可以明显看出,工业产业虽然在环境治理上投入了相当大数量的资金,但是最终由于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却远远超过了投资成本,最终获得经济效益几乎是投资成本的两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产业进行环境保护投资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也将收获到可观的经济效益。如果考虑到产业环境保护所产生的无形价值和推动整条环境保护价值链的价值增值,则将使产业环境保护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价值。

四、结束语

产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要以环境保护为基础,因为环境保护关系着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控制环境的污染源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政府和各产业要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环境保护,推动产业健康地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创造出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贺景霖.我国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n].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吴卫明.发展生态产业营造和谐社会[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年06期

[3]朱承亮,岳宏志,师萍.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05)

[4]龚海林.产业结构视角下环境规制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

[5]温怀德.中国经济开放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

[6]谭娟.政府环境规制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2

[7]王金南,杨金田,陆新元,汪冬青.市场经济转型期中国环境税收政策的探讨[J].环境科学进展.1994(02)

环保产业研究篇5

关键词:环保产业;混合型模式;Bot;tot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9—0103—04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环保产业的迅速发展作为基础保障和必要支撑。环保产业指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们的环境需求,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品和服务支持的产业”。环保产业对一国经济的贡献不仅体现为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其在增加就业、升级产业结构、提升贸易优势、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环保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重点培育和扶持的战略性产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采取何种模式发展环保产业,对环保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保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合作模式

根据政府在环保产业发展中不同的角色定位,以及相应的市场因素对环保产业发展的贡献程度,可将环保产业发展模式划分为三种类型: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主导型模式和混合型模式。政府主导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环保产品与服务具有公共物品性质,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使环保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不能单纯通过市场机制解决,需要政府积极参与环保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投资来主导环保产业的发展。在政府主导的环保产业发展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积极推进环境保护立法和相关制度建设,引导和规范环保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还要直接或间接地以多种方式参与环保产业的相关建设,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财政金融方面的支持,推动环保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单一的政府主导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难以解决环保产业投资主体的激励问题,相对低效率和资源浪费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们赋予环境质量的市场价值和市场支付意愿也将相应的提高,市场自发的对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的需求也能够引导环保产业的产生和成长。此时,环保产业的发展就应该主要以市场主导型模式为主,政府尽量退出对这类环保产业的直接参与和干预。但市场主导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也不能脱离政府的引导和规范,此时,政府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培育多元化的产权主体、有效的市场结构、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订市场准入制度等。

理论与实践表明,单纯的政府主导或市场主导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都存在弊端,如政府主导的模式没办法解决环保产业发展中的激励问题,市场主导的模式在那些前期投入大和投资风险高的环保行业面前也无能为力。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环保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发挥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作用,市场主要解决环保产业的激励问题,政府除了通过政策法规引导和规范环保产业的发展外,还需要分担部分环保产业发展的成本和风险,这种“市场与政府”的模式就称之为混合型环保产业发展模式。

混合模式指政府介入环保项目(介入方式多样化),但不完全依靠政府,而是同时引入市场机制,结合政府与市场两种手段共同发展环保产业。在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在一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特别是西部地区,由于政府财政资金不够雄厚,尤其适合采用混合模式。就已有经验看,环保产业发展的混合型模式主要包括Bot模式、tot模式及其衍生形式。

二、环保产业发展的Bot模式

(一)Bot模式及在环保产业中的应用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是政府和私人企业签订特许权协议,规定由私人企业承担项目的建造、经营,并在约定的期限之后将项目的所有权无偿移交给政府,私人企业在约定的经营期限内收回投资成本并赢得利润。Bot被视为一种非常好的融资方式,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财政资金有限,许多基础设施项目亟待建设,而政府却无力提供,于是Bot方式应运而生。这种方式作为一种吸引外部资金的方式,在交通、通讯、电力、环保、市政建设等领域内得到广泛运用。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Bot融资方式,目前在许多交通、市政设施建设项目中广泛使用。

在环保领域,尤其是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污染物处理(如污水处理厂)等方面Bot模式应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环保产业中的污水处理等都具有公共事业性质,政府必须从财政资金中拿出款项进行建设,之后还得投人资金进行运营。虽然这些设施建设在以后的运营过程中能够带来收入,但成本回收过程比较漫长。而政府经营的这些企业常常还可能亏损,需要政府进行补贴。尤其我国西部省份经济不发达,政府的财政资金需要在很多领域进行配置,经常捉襟见肘,那么此时在环保产业中引人Bot模式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方式。

在Bot模式发展环保产业基础设施的过程中,政府首先需要明确所需建设的项目(如污水处理设施),最关键的是招投标工作和特许权合同的谈判工作。如果最终签订特许权合同,那么接下来就可以成立项目公司,然后进行相应的融资并建设项目,当期限届满后,将项目设施完全移交给当地政府。Bot项目运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主体包括政府、债权人、供应商、保险公司、运营商、建设商、产品购买者及独立第三方(法律、会计等等),整个过程的协调工作非常复杂,而相应法律法规的健全及协议的完善就是Bot模式成功运作的保障。

在实践中,Bot模式也逐步衍生出其他一些方式,如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建设——拥有——经营——转让)、Boo(Build—own—operate,建设一一拥有——运营)、Bto(Build—transfer—operate,建设——移交——经营)等,在不同情况下各自发挥其积极作用。各种衍生方式在本质上与Bot模式的基本内涵取向是一致的。

(二)Bot模式在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能够筹措更多的建设资金。在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有些项目的投资非常大、周期非常长。单独由政府或一般的私人投资者进行投资非常困难,利用Bot方式筹措资金能够有效解决财务问题。实际上,由于利用Boi、模式建设的环保项目具有比较稳定的预期回报,能够吸引私人投资者,而且常常作为吸引外资的重要方式。尤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政府财政资金短缺问题,因此常常无力提供大量资金建设这些环保项目,而利用Bot模式则是缓解财政资金紧缺的重要手段。

2.效率较高。在Bot模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招标投标,从投标者中选择理想的项目运营商。这类似于管制理论中的特许投标,虽然最终只能由一家企业来经营,但通过投标的方式引入市场竞争,只有高效率的企业才能在投标中获胜,并最终获得经营权,虽然事后是没有竞争的,但事前的投标机制使得竞争机制在发挥作用,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经营的企业是有效率的。相反,如果政府投入资金建设项目并运营,经常出现项目运营亏损,政府需要拿出更多的财政资金弥补项目亏空,给政府财政带来更大的负担和压力。如,垃圾处理等环保项目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政府不得不维持相关环保设施的运营,而政府直接经营管理的项目又常常效率低下,不能维持自身的经营运转,使这些环保产业项目陷入恶性循环。但Bot模式由于具有强有力的法律约束,使得政府无须投入任何财政资金,仍能够提供政府所希望的公共服务,而且还比政府经营更有效率。

3.能够较好地满足居民的环保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众对环保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尤其在西部地区,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对相关环保产品的需求很大。Bot模式建设环保项目能够更好、更多地为民众提供相关的环保产品或服务,弥补政府因财力不足而产生的供给不足,缓解政府环保产品供给的压力。

三、环保产业发展的tot模式

(一)tot模式及在环保产业中的应用

tot即transfer—operate—transfer的英文缩写,意为移交——经营——移交。tot模式和Bot模式都是国际上非常流行的项目融资方式。在环保产业的发展中,都可以发挥独特作用。

与Bot模式不同的是,tot模式在运作过程中不涉及项目的建设问题。tot模式以现有的项目为基础,将现有项目的经营权从政府手中移交给私人主体,私人主体获得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但必须以支付政府一笔资金作为代价,然后通过未来一定期限内对项目进行运营以收回成本和获得利润,当约定的经营期限届满后,私人主体将项目移交给政府。这种发展模式能够为政府带来更多的资金继续发展环保产业,同时也能够改善既有项目的运营效率,不必对既有项目继续投入财政资金,从而缓解政府的资金和财政压力。因而,在一些环保基础设施和具有公共事业性质的环保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中,tot模式能够发挥其特殊作用。

tot模式运用的领域必须具有一定自我运营能力,这样才能保证项目能够最终收回成本和盈利,这和Bot模式一样,如污水处理、垃圾发电项目等领域比较适合。但tot模式的运作比Bot模式要简单得多,所涉及的利益主体更少、tot模式省去建设环节,也自然避开建设环节中的所有风险和程序,而Bot模式的建设部分和前期准备比tot模式复杂得多,所耗费的资源也有很大差别。

tot模式作为与Bot模式并列的在国际上得到广泛采用的融资模式自然有其独特之处。在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在盘活存量并筹措建设资金、提高项目运营效率以及减少风险和满足环保需求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二)tot模式在环保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1.可盘活存量并筹措大量建设资金。tot模式以现有项目为起点,运营商拥有现有项目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但同时给政府支付一笔资金,这使政府的环保项目能够发挥融资的作用。而在此过程中,政府不仅能够将获得的资金用于新的环保项目建设,还能够盘活现有存量,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2.能够提高既有项目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在政府运营的各种项目中,容易存在低效率和亏损的现象,但如果通过招标由私人机构来运营,私人机构为了盈利,必然需要提高项目的运营效率,提高管理水平。而tot模式能够通过私人机构的引入,提高政府运营项目的管理水平,提高既有项目的效率。与Bot模式一样,tot模式下政府不需要对亏损但又必须坚持的一些公益性项目投入更多的财政资金。

3.较Bot模式风险更小且程序相对简单。tot模式相比Bot模式面对的不确定性相对更小,因而风险更小,程序相对简单。tot模式着眼于既有项目,省去Bot模式中的建设环节,而建设环节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建设风险等都不再需要考虑。建设环节需要一定的时间,免去建设环节也减少了项目面临的不确定性及利率和通胀等风险。tot模式的操作较Bot模式简单易行,相关利益主体更简单,使得tot模式的操作成本更低,引发纠纷的可能性相对更小。

tot模式与Bot模式都能更好地满足公众的环保需求。利用tot模式不仅能够通过现有环保项目融资建设新的环保项目,满足公众的环保需求,而且能够改善既有项目的管理水平,提高效率,进一步提高供给能力。这些都能减缓政府的公共物品供给压力。在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tot模式应能够在更好的服务民众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尤其在西部地区由于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环保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大,tot模式更能发挥其功效。

四、tot模式与Bot模式的融合

tot模式与Bot模式都能够在环保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资金融通、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满足公众需求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tot模式更注重盘活现有存量,而Bot模式更多的是引进新资源,进行增量投资。当然将两种模式进行融合操作,既能够利用tot模式盘活存量,又利用Bot模式吸引新资金投入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值得研究。

在融合的发展模式中,政府首先利用既有项目进行评估,然后采用tot方式将现有设施的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转让给私人投资者,进而获得一定资金。同时,政府利用该资金进一步吸引投资者共同投资新的环保项目建设,此时采用Bot模式进行项目开发,私人投资者进行新项目的建设和约定期限的运营,当期限届满,将项目移交给政府。这个过程由于融合了Bot和tot两种模式,因此必须签订既有项目的特许经营合同和新项目的建设与特许经营合同,整个程序会更复杂。但相比单独进行Bot和tot模式,肯定会省去一些环节,享受规模经济效应,节约谈判、组织和运作成本。

环保产业研究篇6

北京龙源一手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目    录

1、项目概述………………………………………………………………3

2、公司基本情况………………………………………………………4-5

3、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6-8

4、技术性分析…………………………………………………………9-10

5、市场预测及产品选型……………………………………………11-15

6、生产可行性分析…………………………………………………16-19

7、劳动安全卫生……………………………………………………20-21

8、消防…………………………………………………………………22

9、工厂方案……………………………………………………………22

10、生产大纲指标………………………………………………………22

11、生产成本情况和材料来源……………………………………23-25

12、项目投资预算及资金筹措………………………………………26-31

13、效益及预期效果分析…………………………………………32-33

14、进度安排……………………………………………………………34

15、附件:

生态新材专项技术入股明细表

 

 

 

1、项目概述

该项目是以“生态新材”为基础而生产系列的环保建筑板材和工厂化生产系列房屋产品。

该项目是针对联合国环境规划暑所指出的目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中“土壤破坏”、“能源浪费”、“森林面积大规模减少”、“没有不受化学污染的区域”四项重大问题而进行的革命性技术创新。

“生态新材”是以植物纤维(农作物下脚料及森林三废所制造)为主要原料,加入资源广泛的轻质矿石粉和特效改性剂经混料搅拌、入模固化等工艺生产各类产品。产品具有防火、防水、防蛀、防腐、保温隔热、抗冻、耐老化、抗压、抗折、强度高等优异物理性能和无毒、无味、无辐射,恒久释放负氧离子的保健作用。并且具有可锯、可钉、可刨等加工性能。该新材以其优异物理机械性能可广泛的替代木、钢、石、塑、铝、陶、砖等制品,其产品应用范围涉及建材、整体房屋、包装、家具、工艺品等诸多行业领域。

该项目技术通过了国家权威机构和专家的技术检测和技术鉴定,并获得多项国家专利权保护。列入了国家五部委联合审定的“重点新产品”推广计划、国家星火计划、北京市火炬计划,并获得多项绿色产品证书。

目前,本项目已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公司除在北京建立生产基地外,同时在山东、云南、浙江等地建立了实验分厂,并在北京、天津、新疆、内蒙、云南先后组装了大量的示范样板房,得到了客户和专家及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和认购。所生产负氧离子装饰板及房屋得到瑞士、德国、俄罗斯、南韩等先进国家的认可和求购。产品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亟待实施产业化规模,以创造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公司基本情况

2.1、本项目承担公司为民营合资企业,于2004年7月29日建立,注册资本100万元。

2.2、股权结构

公司由“北京龙源绿镁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一手东北菜餐饮有限公司”两家民营公司合资组建。

其中龙源绿镁公司以专有技术、专利技术等工业知识产权入股,占总股本的25%。北京一手餐饮有限公司以人民币现金入股,占总股本的75%。

2.3、企业管理组织机构

 

2.4、公司主导产品及经营范围

公司主要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复合材料生产制造高性能负氧离子建筑装饰板材和组装式生态板式住宅房屋。

3、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3.1、保护森林资源,减少水土流失

   “负离子生态板材”以其独特的木质特性可代替传统的木制品(可锯、可刨、可钉而且握钉力超过木材)。在建筑、家具、包装、地板四大行业中推广应用,可将目前国内木材年均消耗3—3.3亿立方米降低至1—1.5亿立方米。每年可为国家节省成材林600万亩。

3.2、节省能源消耗

   推广应用生态板式住宅房屋,可节省能源消耗较高的传统建材(如黏土砖、木材、瓷砖、水泥、钢材等),如全面替代使用可为国家节省黏土砖34.5亿块,节省标煤345万吨。且因该房屋保温、隔热水平较高,可节省取暖降温的能源消耗。

3.3、节约土地

   “生态板式房屋”广泛应用于民居住宅、旅游别墅、商业门店、厂房仓库、救灾房屋及校舍等建筑。因其整体重量仅为传统建筑的六分之一,故对地基要求不高,非常适合用于沙地、湿地、坡地,可减少耕地的占用和基础工程费用。并且该房屋的实际使用面积比传统建筑扩大了百分之十五,提高了土地使用率。

3.4、变废为宝

   “生态新材”大量使用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使这些难处理废弃物通过高技术工艺转变为高性能的环保建材,对减少环境污染和减少政府经济负担起到很大作用。

3.5、防火灾

   连年来火灾频繁,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量的木质品及塑料制品的易燃和助燃性。本公司“生态建材”为a级防火材料,且无烟、无味、无毒,推广应用可有效的防止火灾。

3.6、防虫灾

   “生态新材”由无机胶凝料合成,其有机纤维成分被包裹起来,经实验证明能防止蚁害、鼠害及各类菌害,克服了木制品的缺陷。

3.7、无毒、无害、无污染、无辐射

  “生态新材”经国家权威机构测试证明其无毒、无害、无辐射。其生产过程中没有污水、废渣等产生。被确定为“建筑施工首选环保优质建材”。

3.8、恒久释放“负离子”,创造健康人居环境

   “生态新材”经“国家环境监测中心”和“韩国建材实验研究院”进行的科学鉴定清晰的发现本公司新材具备恒久释放负离子和放射远红外线功能。

   目前,空气负离子是衡量空气质量的主要指标,被称为“空气维生素”。自1889年德国科学家埃尔斯特等人首次发现,1902年认定了空气负离子的生物学意义,1932年世界上第一台医用空气负离子发生器诞生,100多年来,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开发应用的历程。对其环保保健功能,消除空气中正离子对人体的危害,改变人体微循环系统基本取得了一致的科学看法。而“远红外线”主要是杀菌消毒,是清道夫。用“负离子板”所建造和装饰的人居住宅、办公空间将会达到身处森林、公园的空气质量。将会极大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4、技术可行性分析

“生态板式房屋”是利用性能优秀的“生态板材”进行了力学及美学设计并采用现代化生产工艺制造而成。其房屋技术性能主要利用板材的物理性能结合科学的结构力学所组成。

?

4.1、“生态板材”是以农作物秸杆及植物纤维为主要原料,加入“轻烧镁粉、氯化镁和少量特效改性剂经特殊工艺制作而成。产品具有高强的物理性能。其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

 

 

 

? 4.2、“生态房屋”是我公司经过多年探索和反复试验研制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得多项国家专利技术证书和荣誉证书。通过了各项技术性能检测和技术鉴定。目前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

 4.3、所开发轻体板式住宅近年来先后在内蒙、新疆、云南、山东、天津、北京及台湾组装了示范样板房,通过样板房的组装和使用集累了大量的实际应用经验。已具备了批量生产的成熟性。

4.4、本项目所研制的板式住宅充分考察了其技术经济性,经过反复设计和试验。克服了性能与造价之间的矛盾。产品通过了云南省科技厅主持的板式住宅技术鉴定会及立项评审会。会后“省发改委”要求迅速组建生产基地,并计划分批解决云南省贫困地区异地搬迁住宅的建议(统计为十万人搬迁)。“省教委”计划利用该房实施每村建一个普及性教育的校舍。“省卫生厅”计划实施每村建一个村卫生所。云南抗震研究所提出准备一批救灾房屋。

由此可见该项目的成功对建筑人居工程,救灾工程提供了一条新路。目前该项目工厂正在筹建中。该技术的成熟性和可靠性已具备稳定的规模化生产基础。

?

5、市场预测及产品选型

5.1、产品选型

5.1.1、“新型建筑材料”的界定

“新型建筑材料”所包含的内容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个名词要反映符合时代要求的鲜明特性。“新型建筑材料”实际上就是新的建筑材料、即包括新出现的原材料和制品,也包括原有的材料制品。

5.1.2、产品选型

本项目拟定以生态新型材料生产建筑、装饰用板材、型材。以板材、型材之独特功能开发系列“集装模板式生态房屋”项目。

5.1.3、板材与型材

本项目生产的板材与型材产品主要有:外墙装饰板、内墙板、包角板、游廊总成、天花板、户外地板、檐口板、素板、栏杆总成、及栅栏……

5.1.4、欧式轻体住宅房屋

本新型住宅采用欧美国家优秀的设计典范、遵循木结构的成熟方案,实现本土化结合本项目材料特性进行设计生产、从而建立国际水准的建筑体系。

5.2、市场预测

5.2.1、产业产品结构和发展方向

序号 项目名称 内容  备注

1 外墙材料 1995年~2010年(15年)中,住宅外墙材料的发展分二阶段;(前五年)以砌块为主,包括不砼心砌块,加气砼砌块,黏土空心砖等为改革做准备,2010年(后10年)城填复合墙体在外墙中逐年增加。 不论住宅还是工业建筑。如果采用非承重品复合墙体,较优的技术经济体系是框架结构,使内外墙均免去承重功能。

2 住宅 复合墙体可以使外墙所需要的坚固耐久,保温隔热及装饰功能一起完成,而且施工简便,减少湿作业,易于机械化,预计2010年应达到10%左右。 

3 工业建筑 下大力量研究和推广外层、芯层为高效保温材料的复合墙体。特点是:建设速度快、投资省,美观适用。欧、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新建工业厂房,仓库等使用这种墙体,龙源新型板材将在工业建筑大市场占一席之地。 

4 内墙材料 今后15年,住宅结构、应加速推广框架轻板结和大开间的做法,则除分户墙外,轻质板做内墙最为合理。工业发达国家做为内隔墙的首选材料,龙源新材和系列板材将大有市 场 

5.2.2、预测(1995年~2010年)新型建材产值概况,根据《新型建材跨世纪发展与应用》一书介绍:

5.2.3、国民经济增长率:8%~9%

5.2.4、建筑业经济增长率:11%~12%

5.2.5、新型建材业经济增长率:20%~25%(即每隔五年产值增长2.5~3倍)

据此,经测算新型建材的产值如图所示:

其中

1995年建材年产值为:400亿元

2000年建材年产值为:1000~1200亿元

2010年建材年产值为:6250亿元(按10%低计)

                                                               6250亿元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200亿元

1000

400

                                                                         年      

         1995              2000            2005             2010         

5.2.6、新型建材业的发展趋势

依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和预测,新型建材以墙体材料为例:我国新型墙体材料占有的份额:2000年为全国总量的20%,城镇新型墙体材料占40%,2010年应占全国总量40%。

依据国内建材行业的发展情况分析,交涌现出一批集团公司,2010年应有15个左右年销售额达100亿元人民币的相当于国际上中型集团的企业,其销售额约占新型建材总销售额的25%,因此新型建材行业是大力发展,大有作为良好机遇的行业。

近几年来,由于国际卫生组织宣布石棉为1类名列榜首的致癌物质,不少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含石棉的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生态新型材料,无毒无味、无放射性,不仅解决了上述难题,同时解决了握钉力等难关,并具轻质高强,防火隔热、保温、耐磨、可锯可刨,生产工艺简单等优越性。

21世纪初期是中国建材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建材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总体分析“十五”建材工业的发展,有比较有利的外部经济环境:

1、国民经济仍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我国国民经济经过5年的调整,今年有望进入一个新的上升期,“十五”期间,GDp年增长率预计在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保持10%~12%。

西部实施大开发战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投资规模、提高城市建设和农村住房建设水平,会对建材产品的需求产生拉动作用。

2、城市化进程加快:“十五”期间加快城市化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2005年城市化比例计划提高到35%。城市化进程加快将大大提高对投资的需求,投资重点用于市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住宅建设等,这将对建筑材料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3、信贷和装修将成为21世纪初城镇居民的三大消费热点之一:我国住宅及房屋建设将保持一个稳定增长的需求,预计“十五”期间全社会房屋竣工将保持在18亿平方米以上,住宅竣工面积将保持在13.5亿平方米以上,住房和装修将成为21世纪初城镇居民的三大消费热点。

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八部委局《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建设部、国家经贸委、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建材局又联合颁布了《关于住宅产品中淘汰落后产品的通知》;去年建设部又颁布了76部长令《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这些文件对改善房屋建筑功能,提高住宅质量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并对艰制和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大力采用新型墙材都做了明确规定,《通知》还提出了大力开发与框轻结构体系相配套的装配式内外墙体材料。同时国内外许多建筑学者,像中国建筑材料学研究院副院长徐永模博士,提出的“发展大幅度减少建筑耗能的建材制品,如具有高强、防水、保温、隔热、隔音等优异功能的新型复合墙体和材料”;“开发具有高性能长寿命的建筑材料,大幅度降低建筑工程的材料消耗和服务寿命,如保温隔热、装饰装修材料等”,都对新型建材、饰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仅从中国建材市场来看,每年需求价值将达到200亿~300亿元人民币,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我国新型建材、饰材将占到全国总需求量的40%以上。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成功,我国建材出口前景喜人,年均以1亿美元的速度增长。尤其是世界诸多国家对木材、石材等资源性原料的限制使用,使得新型建筑材料进军国际市场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说,新型建材行业是大有可为并有良好发展机遇的行业。因此,生态新材制品必将在国内、外市场竟争中称雄。

5.2.6、国内市场相关产品需用量统计

1、合成类板材

2004年全国约为2110.82万立方米

2、住宅房屋

2004年全国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建筑平方米

3、地板

2004年全国需求面积约为11亿平方米

4、房面瓦

2004年全国需求近3.3亿平方米

5、外墙装饰材料

2004年全国需求近30亿平方米

6、内隔墙

2004年全国需求近40亿平方米

7、住宅门

2004年约为4000万樘

8、货运流通托盘

2004年约为8000万只其中港口用2000

万只(出口)

9、家具

2004年国内民用家具销售额为1200亿元,出口额超过100亿美元

6、生产可行性分析

? 6.1、生产方案论述

? 本项目产品执行标准为Q/CYLYL306-2003《建筑装饰板材》(注:该标准为我公司的企业标准,已在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见工艺流程图。

? 6.2、生产工艺叙述如下

? 6.2.1、原料准备工段

原料准备工段的任务是按工艺要求准备各种原料,按工艺规定配比进行混合,并送往板材成型线供使用。

? 原料准备工段与板材成型线垂直布置,并靠近原料仓库,以缩短运输路线。

? 6.3、准备原料

? 6.3.1、称量和混料

? 混料过程是要求按规定的配比进行均匀混合,混料的质量取决于称量的准确和混合的均匀性。

? 6.3.2、称量

? 改性剂、矿石份由日耗库通过皮带机送至中间斗进行电脑计量控制称量后送混料机。

? 植物秸杆粉碎后经筛分由气流输送至中间斗称量后送混料机。

? 氯化镁溶液直接采用定量泵直接送混料机。

? 6.3.3、混料

? 混料用10m3/h的混料机进行混料。

? 6.3.4、混合料的输送

? 混料机混合完的原料经螺旋输送机送往各板材生产线供使用。

? 6.3.5、下脚料回收

? 下脚料包括两类,一类为成型过程中散落的湿料;另一类为板材成型加工成各种墙板及构件的过程中的料头,其回收的方案为:

? a?散落湿料的回收

? 板材成型过程中散落的湿料通过成型线回收皮带机收集,然后送往混料机与新料混合供制板使用。

? b?下脚料料头的回收

? 板材切边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料头其大小及形状均不规则,可采用一台锤式破碎机进行破碎后再送往球磨机进行球磨成粉料供混料时与新料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

? 6.4、板材成型

? a?板材成型工段

? 本工段的任务是进行板材的成型(包括原料铺装、压型等)。

? b?板材固化部分(温控养护)

? 固化为温控过程(即控制温度和湿度)。

? c?板材与托盘分离与托盘返回部分

? 当板材固化完成,需要将板材与托盘分离,并将托盘送回到生产线的起始端供生产之用。

? 6.5、板材养护

? 板材养护的目的在于保证板材的强度和质量的稳定。养护车间采用温控及控湿装置以保证养护车间的温度及湿度。

6.6、板材加工

? 板材加工主要是将基材板进行切割,铣槽,钻孔。其设备主要是利用通用的木材加工设备以保证其装配精度。

? 6.7、组装总成构件

? 组装主要是将板材最大限度的组成总成如屋面瓦总成,墙体总成,隔墙总成等。其中包括线路、开关、上、下水管道等设施。

? 6.8、现场组装

? 将建房现场地基竣工后,将各总成部件进行总装。组装后的房屋即可以投入使用。

6.9、环境保护

6.9.1、设计依据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87〉国环字第002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9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95.9>;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6297-1996〉;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锅炉大气污染排放标准〈GB13271-91〉

6.9.2、设计范围

主要产品为人造板材及型材。本项目需建模具车间、制作车间、养护车间、加工车间、涂层车间、原材料库房、成品库房及办公室、餐厅、浴室、职工宿舍等。

本次设计将对上述车间、部门制定环保方案。

6.9.3主要污物的初步治理方案

a、废水处理

本厂生产过程中不产生生产废水,外排的仅为生活污水,其中厕所污水经化粪池、食堂污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浴室污水一起排入城市污水管网。

b、废气粉尘治理

车间内加工、工艺采用的切割机、铣平机设置的局部抽风装置和布袋除尘器,可满足环保要求。

c、噪声控制

产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切割设备采用低噪声的切割锯,其产生的噪声经建筑物隔声并经距离衰减,在厂界外一米处达到国家环保要求。

6.9.4、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处置

本厂的生产废料可作为生产原料重新使用。

6.9.5、绿化设计

本厂总面积为52800m²,绿化系数为14.2%。

6.9.6、环境保护机构、人员

本厂设专门负责劳动安全卫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的部门,各车间设兼职安全员负责本部门的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并接收当地有关部门的监督与检测。

7、劳动安全卫生

7.1、设计依据

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劳动部第3号令〉;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工业企业照明设计规范〈GB50034-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6067-85〉

7.2、劳动安全措施

7.2.1、电气安全

a.低压配电系统采用tn-S三相五线制系统,设备正常不带电的金属外壳与pe线可靠连接,电缆金属外皮,电缆桥架,配电金属管线均与pe线连接。

b.插座及插座箱回路设漏电保护开关。

c.各车间部门的照明应符合国家要求,车间内设值班兼事故照明。

a. 厂房按三类防雷工业建筑物进行防雷设防,冲击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

7.2.2、防火防爆

a. 锅炉设水位计、压力表及安全阀等安全设施。

b. 本厂选用的采暖设备及排风设备均系非燃烧材料制作。

7.2.3、防机械伤害

a. 生产线设紧急停车按钮,以防突发伤人事故。

b. 机械设备的2.5米以下的转动、移动部分设防护罩。

c. 特种设备(如起重设备、厂内运输车辆叉车等)应符合〈GB6067-85〉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的标准。

7.3、工业卫生

7.3.1、防尘防毒

   车间内加工工艺采用的切割机、铣平机设局部抽风装置和布袋除尘器;喷漆车间设封闭的抽排风系统,以满足室内空气的卫生要求。

7.3.2、降噪

操作间内的噪声满足工业卫生要求。

7.3.3、防暑降温

车间夏季降温主要利用自然通风,对车间工作担任工位设置壁式工业风扇,以改善工人的劳动环境。

7.3.4、辅助卫生设施

厂区设食堂、浴室等辅助卫生设施。

7.3.5劳动安全卫生管理机构及人员配备

本厂设专门负责劳动安全卫生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部门,各车间设兼职安全员负责本部门的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并接受当地有关部门的监督与检测。

8、消防

8.1、设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8.2、概况

本公司主要生产装饰板材、特型材等。厂区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包括原料准备车间、配料准备车间、板材成型车间、板材温控养护车间、板材切割车间、板材加工车间、特型材成型车间、特型材加工车间、原料仓库、自然养护库、涂层车间、包装车间;办公楼、宿舍、食堂、浴室、传达、警卫、收发室、水泵房、变配电所、车库等。

9、工厂方案:

? 我公司生产基地选址在北京怀柔区金宇瑞科技开发区进行建设,占地43亩,厂房及办公建筑面积2万平米,交通方便,生产、生活设施及加工设备正在筹建之中。

10、工厂人员组成(226人):

技术人员:22人、生产线工人:86人、房屋组装人工人:82人、管理人员:36人。

11、生产大纲指标:年产负氧离子板材:200万平方米,年产板式房屋10万建筑平方米。

  

11.产品成本分析及原材料来源(见表)

      

每平方米板材成本表(表11-1)

一、直接材料

序号 材料名称 消耗(公斤/平方米) 单价(元/公斤) 金 额(元) 产 地 备    注

1 轻烧镁粉           9.23      0.50    4.62 东北 储量占世1/3

2 氯化镁粉           7.85     0.70    5.50 青海山东 

3 特效改性剂           1.66      4.20    6.97 自制 

4 植物纤维           2.79      1.50    4.19 当地收购 农林物下脚料

5 增强纤维           2.00 2.70    5.40 山东河北 

6 粉煤灰           1.20      0.20    0.24 当地 工业废弃物

7 涂层           0.20    100.00   20.00   

8 其它材料        8.70   

 合 计     55.62   

二、燃料动力  3.32   水电气煤

三、直接人工费  2.19   

1 工资        1.51   

2 三险        0.47   养老失业医疗

3 福利费        0.21   

四、制造费用  6.67   

1 折旧        3.67   

2 修理费        1.00   

3 物料消耗        1.20   

4 劳保        0.05   

5 其它        0.75   

五、管理费用  9.47   

1 折旧        0.16   

2 工资        0.87   

3 三险        0.27   

4 福利费        0.12   

5 招待费        1.30   

6 无形资产摊销        1.25   

7 科技开发费        2.00   

8 财产保险        0.20   

9 差旅费        1.20   

10 办公费        0.35   

11 通信费        0.50   

12 工会经费        0.03   

13 教育经费        0.02   

14 税金        0.20   

15 其它        1.00   

六、销售费用  4.30   

1 广告费        1.30   

2 运输包装装卸        2.60   

3 其它        0.40   

七、财务费用  0.90   

单位成本合计(元/每平方米) 82.47   

注:此成本是按20mm厚度的板材平均计算

生态房屋成本表

(表11-2)

序号 名称 平均建筑平米金额 构成 备注

1 地板总成 320元 钢架、板材 

2 墙体总成 260元 板材、型材 

3 内饰总成 30元 板材 

4 屋面总成 360元 板材 

5 楃架总成 60元/米² 型材 购置

6 卫生洁具总成 60元/米² 型材 购置

7 电器、灯具、线路 60元/米² 型材 购置

8 门总成 40元/米² 板材 

9 窗总成 50元/米² 铝、塑 双层保温

10 安装工程费用 50元/米²  

11 包装费用 10元/米²  

12 合计 1300元/建筑平方米

产品出厂价

(表11-3)

序号 名称 平均出厂价格 备注

1 负离子建筑装饰板材 100元/平方米 包括地板内外墙板

2 生态板式组装房屋 1600元/平方米 不含基础工程费用

  12、项目投资预算及资金筹措

      

      

      

      

固定资产投资表(人民币:万元)

      

      

序号 名    称 规 格 单位 数量 金额 备注

1 土地   亩 43 688 16万/亩

2 厂房库房办公房       1050 

3 木片制备设备   套 1 309 

4 纤维制备设备   套 1 1579 

5 铺装热压设备   套 1 2649.2 

6 成品制备设备   套 1 170.6 

7 砂光设备   套 1 563.2 

8 电控系统   套 1 380 

9 安装设计费       90 

10 涂层流水线   套 1 161.45 

11 机械加工设备   套 1 123.1 

12 其他设备及模具       438 

13 现场安装费及未预见费用       308.45 按设备价值5%预计

 总     计       8510 

固定资产投资明细表

一 日产285立方米无机胶凝植物纤维板生产线设备清单 

序号 设备名称  型号或代号 单位 数量 价格(万元) 备  注

100 木片制备工段         

101 上料皮带运输机 按工艺参数设计 台 4 18 

102 鼓式削片机 BX218 台 2 44 

103 鼓式削片机 BX2113a 台 2 112 

104 下料斗 按工艺参数设计 台 4   非标自制

105 出料皮带运输机 按工艺参数设计 台 2 9 

106 皮带运输机 按工艺参数设计 台 2 6 

107 滚筒式木片转筛 X828a 台 2 14 

108 皮带运输机 按工艺参数设计 台 2 8 

109 斗式提升机 D600 台 2 22 

110 皮带运输机 按工艺参数设计 台 2 5.4 

111 分配器 按工艺参数设计 台 2   非标自制

112 木片料仓 X503(200m3) 台 2 6 仓体非标自制

113 振动下料器 X504 台 4 6 

114 皮带运输机 按工艺参数设计 台 2 9 

115 斗式提升机 D600 台 2 25 

116 皮带运输机 按工艺参数设计 台 2 7 

117 正反转皮带运输机 按工艺参数设计 台 2 11 

118 油冷式电磁除铁器 RCDe-8 台 2 6.6 

 工段价格合计       309 

200 纤维制备工段         

201 热磨预热料仓仓体   台 2   非标自制

201 热磨预热料仓底部 mF503 台 2 22 40立方米

202 50英寸热磨机 Bm1112/15(m401-409) 台 2 1260 主电机3500Kw/10KV

203 排料三通阀(分流阀)   台 2 6 

204 废料分离系统 按工艺参数设计 台 2   非标自制

205 石蜡熔化及施加设备 X614F 套 2 4.2 

206 胶料调配设备 X615DL 套 2 10 

207 胶料喷施设备 X616F 套 2 2 

208 施胶管组 X535a 套 2 0.8 

209 纤维干燥机(主机) X860 台 2 164 不含保温

210 纤维干燥机(风管) 按工艺参数设计 套 2   非标自制

211 纤维干燥机(分离器)   台 2   非标自制

212 纤维干燥机(转阀) ZRC-13 台 2 8 

213 灭火系统 四测点 套 2 50 进口

214 增压水装置 X690B 套 2 10 

215 防火螺旋运输机 X625a 台 2 6 

216 纤维分选机 X839a 台 2 36 可选择项

217 纤维气力输送系统 按工艺参数设计 台 2   非标自制

 工段价格合计       1579 

300 铺装热压工段         

301 纤维铺装成型机 X829a 台 2 270 

302 称重装置 LC-3101 台 2 6 

303 含水率测定仪 Ca62 台 2 7.4 国产

304 连续式预压机 X830 台 2 241 

305 板坯齐边锯 SC15 台 2 9 

306 板坯横截锯 SJ21 台 2 11 

307 同步运输机 SB16 台 2 10 

308 一号加速皮带运输机 SL834 台 2 6.6 

309 金属探测器 Jt3 台 2 8 

310 废板坯回收装置 X637a 台 2 10.4 

311 二号加速皮带运输机 SL835 台 2 7.2 

312 三号加速皮带运输机 SL836 台 2 6.6 

313 装板运输机 X888 台 2 13.8 

314 板坯预装机 X832 台 2 18 

315 双层驱动装置 X833 台 2 13.2 

316 无垫板装板机 X853aBZX114X16/15 台 2 350 

317 热压机(汽/油加热) X854/X854aBY124X16/28 台 2 1204 15层2800t

318 热压机组液压系统 X855LC 套 2 330 

319 卸板机 X856BZX124X16/15 台 2 127 

320 铺装废料除尘系统 按工艺参数设计 套 2   非标自制

321 二次除尘系统 按工艺参数设计 套 2   非标自制

322 粉尘气力输送系统 按工艺参数设计 套 2   非标自制

323 废板坯回收系统 按工艺参数设计 套 2   非标自制

 工段价格合计       2649.2 

400 成品制备工段         

401 毛板运输机 X571C 台 2 9.8 

402 冷却进板运输机 X846B 台 2 9 

403 翻板冷却机 X224 台 2 34 64格

404 冷却出板运输机 X848D 台 2 9.6 

405 纵向锯边机 X565D 台 2 24 

406 横向进板运输机 X575 台 2 10.4 

407 横向锯边机 X576D 台 2 28.2 

408 横向出板运输机 X577 台 2 9 

409 板垛对中机 X227 台 2 12.6 

410 液压升降台 X228 台 4 12 

411 板垛辊台 X229 台 4 5.2 

412 叉车辊台 X230 台 4 6.8 

413 锯边机除尘系统 按工艺参数设计 套 2   非标自制

 工段价格合计       170.6 

500 砂光工段         

501 叉车辊台   台 2 2.8 

502 横向辊式液压升降台   台 2 8.2 

503 推板机   台 2 3.4 

504 进板辊筒运输机   台 2 7.8 

505 4砂架砂光机   台 2 242 

506 过渡辊台   台 2 5 

507 4砂架砂光机   台 2 250 

508 出板辊筒运输机   台 2 7.8 

509 堆垛机(2垛位)   台 2 14.2 

510 横向辊式液压升降台   台 4 16.4 

511 叉车辊台   台 4 5.6 

512 砂光工段电控 500 套 2   价格含在砂光主机内

513 砂光机组除尘系统 根据工艺要求设计 套 2   非标自制

 工段价格合计       563.2 

600 电气控制系统         

601 主生产线电控系统 100-400 套 2 380 pLC控制

 工段价格合计       380 

 设备价格总计       5651 

700 其它费用         

701 工艺设计费       30 

702 指导安装调试费       60 

 一项工程总计       5741 

二 溢邦喷涂滚涂水性加色设备清单

序号 设备名称 型   号 单位 数量 价格(万元) 备   注

1 2米输送带   台 1 1.65 

2 3带砂光机   台 1 18 

3 双辊底漆机   台 1 9.8 

4 作色均匀机   台 1 7.2 

5 6米流平机   台 1 5.3 

6 二灯UV干燥机   台 1 7.5 

7 自动喷漆机(3枪)   台 1 21 6枪

8 6米流平机   台 1 5.3 

9 二灯UV干燥机   台 1 7.5 

10 三带砂光机   台 1 18 

11 粉尘清除机   台 1 6.2 

12 双辊面漆机   台 1 9.8 

13 二灯UV机   台 1 7.5 

14 自动喷漆机(3枪)   台 1 21 6枪

15 6米流平机   台 1 5.3 

16 三灯UV干燥机   台 1 8.5 

17 3米输送带   台 1 1.9 

 二项工程总计       161.45 

三 溢邦机械设备清单

序号 设备名称 型   号 单位 数量 价格(万元) 备注

1 6轴4面刨300mm宽   台 1 28 

2 8轴1200mm可调四面刨   台 1 38 

3 6轴双端铣   台 1 15.5 

4 8轴双端铣   台 1 21 

5 单所3米推台锯   台 2 5.6 

6 多锯开料机   台 2 15 

 三项工程总计       123.1 

四 其它设备及模具

序号 设备名称 型   号 单位 数量 价格(万元) 备    注

1 运输叉车   台 4 64 

2 包装设备       8 

3 打码设备       6 

4 工装模具       360 

 其它设备及模具总计       438 

五 现场安装费

序号 名     称 型   号 单位 数量 价格(万元) 备 注

 设备现场安装费总计       308.45 按设备价值的5%计算

六 设备类固定资产总计       6772 

七 基本建设投资

序号 名    称 单位成本 单位 数量 金额(万元) 备 注

1 厂房 600元/平米 平米 8000 480 已建成

2 库房 500元/平米 平米 3000 150 

3 行政办公宿舍区 1200元/平米 平米 3000 360 

4 土地使用权 160000元/亩 亩 43 688 

5 变电所(变压器)       60 

 基本建设固定资产总计 1738 

八 全部固定资产总计 8510 

12.2、流动资金测算

   根据年生产规模指标,板材200万平方米,板式房屋10万建筑平米测算如下:

    板材:月产20万平方米*60元=1200万元/月

房屋:月产1万平方米*1000元=1000万元/月

铺底流动资金按45天周转期计算,为3300万元

   12.3、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为         11810万元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8510万元

   铺底流动资金:       3300万元

   12.4、资金来源:

   公司已投入:1200万元。境外融资:10610万元

 

 

财务现金流量表(全部资金)                   单位:万元                   

序号

 

年 份

建设期 投产期 达到设计能力生产期

  项

目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第8年 第9年 第10年 第11年

 生产负荷( %)   56 82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 现金流入   20160 29520 36000 36000 36000 36000 36000 36000 36000 40151

1.1 销售收入   20160 29520 36000 36000 36000 36000 36000 36000 36000 36000

1.2 回收固定资产余值                     851

1.3 回收流动资金                     3300

2 现金流出 8510 18862 26127 31578 30984 30984 30984 30984 30984 30984 30984

2.1 项目投资(不含利息) 8510                   

2.2 流动资金   1848 858 594             

2.3 经营成本   17360 25420 31000 31000 31000 31000 31000 31000 31000 31000

2.4 所得税   420 615 750 750 750 750 750 750 750 750

2.5 净利润   2380 3485 4250 4250 4250 4250 4250 4250 4250 4250

2.6 累计净利润   2380 5865 10115 14365 18615 22865 27115 31365 35615 39865

2.7 折旧   766 766 766 766 766 766 766 766 766 766

3 净现金流量 -8510 1298 3393 4422 5016 5016 5016 5016 5016 5016 9167

指标计算:1.投资回收期=3+3819/4422=3.86年 (含建设期一年)

2.投资利润率=39865/10/8510*100%=46.84%   (不考虑时间价值)               

         3.净现值(ic=12%)=1298*0.7972+3393*0.7118+4422*0.6355+5016*0.5674+5016*0.5066+5016*0.4532+5016*0.4039

                                              +5016*0.3606+5016*0.3220+9167*0.2875-8510=13495.92(万元)

 

13、经济效益分析

改造项目达产后,其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经济评价指标表   

       

序 号 

名 称  单 位  指 标 

备 注   

1 总投资  万元 11810     

1.1 建设投资  万元 1738     

1.2 生产线设备  万元 6772     

1.3 铺底流动资金  万元 3300     

2 年销售收入  万元 36000 板材:20000万元   

    房屋:16000万元   

    正常年份   

3 年总成本费用  万元 31000 正常年份平均   

4 利润总额  万元 5000 正常年份   

5 所得税  万元 750 正常年份   

6 净利润  万元 4250 正常年份平均   

7 投资利润率(税后)  % 46.8 正常年份平均   

8 投资回收期  年 3.8 包括建设期一年   

9 项目投资净现值  万元 13495 按ic=12% 计算   

 

14、项目进度安排

2005年 2006年

1—3月 2006年4—6月 2006年7—9月 2006年

10—12月 2007年1—3月 2007年4—6月

项目论证、立项 

     

项目融资  

   

厂房、设备落实   

  

试生产     

正常生产      

进入市场     

生态新材专项技术入股明细表

一、专有技术部分

序号 名    称 内    容 技术持有人 备  注

1 改性剂配方 天然材料组合配制加工 纪勇

 独家专有技术

2 生产配方

 多种性能、材料的生产配方

 纪勇

 独家专有技术

3 模具设计技术 生态新材专项生产模具设计 纪勇

 专有技术

4 生产工艺方案 生态新材专项生产工艺流程设计

 纪勇

 专有技术

5 生产设备、

工艺装备主要技术参数 生产线设备的设计依据

 纪勇

 专有技术

6 产品结构设计方案 不同类产品的技术经济结构设计

 纪勇

 专有技术

7 产品材质、

艺术图案设计 各类仿真质感和文化图案设计

 纪勇

 专有技术

8 产品质量标准

 符合国际、国家产品标准的企业标准设计 纪勇

 专有技术

二、国家专利技术部分

序号 名      称 专利权号码 发明人 备    注

1 保温互锁式建筑砌块 022085661               纪勇 已转入龙源一手公司

2 复合瓦楞板 200420118699 纪勇 已转入龙源一手公司

3 仿木代木中空保温组装房屋 200420112272 纪勇 已转入龙源一手公司

4 无框架薄壳快速拼装组合建筑物 200420112275 纪勇 已转入龙源一手公司

5 新型活动房屋 98208289 纪勇 

6 可旋转楼梯 00201048.8 纪勇 

7 新型保温屋面瓦 00201045.3 纪勇 

8 植物纤维复合放火板 03276317.4 纪勇 

环保产业研究篇7

关键词:节能环保产业;产业创新系统;上海

一、引言

“十二五”期间,正值上海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过渡的重要阶段,“转型”成为上海的发展主题,这一转型必须依靠创新带动。因此,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促进上海市经济结构转型有着重要意义。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研究产业创新、组织与绩效的理论体系,在许多国家的产业研究中获得了广泛应用。自其引入国内以来,先后有学者基于对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分析,通过构建产业创新系统体系,对我国物流产业、服装产业、大飞机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等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节能环保产业的迅速崛起,其发展问题越来越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产生不少成果。岳锋利从社会效用和生产效益等两方面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外部性进行分析研究;唐静对节能环保的分类进行研究;任杰等人通过分析河南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从而提出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推进路径。众多国内学者对节能环保产业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策研究领域,而从产业创新系统理论角度出发的研究目前还没见到。

因此,本文力图在研究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当前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该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经验构建产业创新系统模型框架,对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系统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有利于上海“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完成及“两个中心”建设。

二、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构建

(一)节能环保产业的特点与内涵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节能环保产业是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紧密结合的跨行业、涵盖面宽的综合产业,具有科研、人才高度密集的特性和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带动和引领作用强的特点。因此,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内涵。从社会层面看,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于上海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有着长远意义;从经济层面看,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上海经济结构转型和建设现代服务型城市、智慧城市的必然要求。

目前,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和能源危机的凸显,世界各国对节能环保的投入大幅增加,推动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上海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并取得一定成效。据复旦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到“十二五”期末,上海节能环保产业总收入应达到2670亿元,占同期GDp的11%左右,在可预见的未来,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大力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号召下,上海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在2011年及时将节能环保产业纳入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并开始制订发展规划。虽然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资金政策优势及良好的市场前景,但是其发展还是面临一些挑战。

第一,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待培育,国有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民营企业实力需要增强,外资研发与自主创新体系的关联度不高,产学研结合不够,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低。第二,产业集中度较低。本市节能环保企业大多小而散,尚缺乏具备综合化运作能力的骨干龙头企业。节能环保产品标准化水平低、技术含量不高,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业链不尽完善,产业集聚还未形成。第三,政策机制不完善。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限制了产业需求规模。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尚未到位,财税扶持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在市场准入、资质管理、行业管理和产业化推进等方面缺乏有效衔接。第四,产业发展服务体系不健全。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有待建立和完善,综合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产业发展缺乏科技、资本等要素的有效配置,技术交易、科技信息服务等中介服务体系发展缓慢。企业融资担保困难,本市金融服务体系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三)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构建

推动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上海节能环保产业也不例外。构建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总目标就是要明确系统内部几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完善政策创新体系的支持下促进外部资源创新体系和市场创新体系的发展,推动形成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反馈系统保持系统的良性循环。通过几大创新体系的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创新行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产业的创新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在明确总目标之后,我们在了解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国内外产业创新发展的经验,构建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系统模型,如图所示。

(四)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系统模型分析

1.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创新政策支持系统

该子系统是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底层系统,其主要行为主体是政府,主要功能是引导或创造一种良好的产业创新环境,加强和实现产业创新效果,对于节能环保这样一种对政策依赖性强的产业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依据Rothwell和Zegveld的创新政策分类体系,将创新政策分供给政策、环境政策和需求政策三大类,详见上图。这些政策直接影响并某种意义上决定创新外部资源保障系统、创新市场驱动系统、创新技术开发系统的发展。

2.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外部资源保障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通过有关的环境渠道建设,形成有利于创新要素产业聚集的良好条件,保障产业创新资源的有效供给。其主要包括相关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其发展需要政策的引导、支持。

3.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市场驱动系统

市场需求是推动产业创新根本动力,从功能上说,该子系统是产业创新系统的驱动系统。其主要包括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需求和以企业主体的企业需求。

4.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创新技术开发系统

该子系统是产业创新系统的核心,起决定性作用。其主要行为主体是节能环保企业以及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一个良好的创新技术开发系统要有能力对技术、产品进行自主研发并不断培育系统吸收相关技术能力,创造条件机制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合作、技术交流,从而保障技术供给系统的高效运行。

5.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创新评价与反馈系统

创新评价与反馈系统主要运用相关的方法、通过相关的评价工具,对产业创新系统各子系统进行有效评价并给出反馈信息以保证系统的良性运作。

可以看出,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系统的5个子系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保持系统的良性运行,需要各子系统内部及节点间的互动及各子系统间的配合。必须坚持创新技术开发系统的核心地位,而其他子系统要为其提供需要的市场、资源和政策支持。

三、上海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系统结构模型的研究与分析,结合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特征、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技术开发系统,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是产业创新系统核心的核心及创新的主力、动力来源。上海节能环保企业应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创造条件进行技术合作,将引进消化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三种创新途径结合起来,逐渐提高技术自给率,掌握核心技术;重视与同类型企业的创新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建立符合自身能力的多元化创新机制。

(二)健全政策支持系统,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政府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完善相关的机制体制。目前,上海市对节能环保企业采取“三免三减半“等税收优惠政策,但由于节能环保产业前期的技术研发投入巨大,当前的优惠政策对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和金融服务政策,加大对节能环保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节能技改的财政奖励标准,加大对节能环保领域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等。

(三)改善外部资源保障系统,疏通融资渠道

产业发展创新离不开各种资源的直接支持。因此,推动上海节能环保产业的创新发展尤其应重视资本资源与技术人力资源。上海市政府应该完善节能环保各个领域中的资金来源渠道,重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激励循环经济与金融创新;发挥上海资本、技术和综合配套优势,推动组织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区域合作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争取在产业发展投融资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如设立节能环保投资基金、发展金融债券、对环保基础设施实行“资产证券化”等。

(四)推进市场驱动系统建设,提高公共需求

市场需求是产业创新系统的驱动系统,对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发展的推动最为直接。具体来说,就是要继续实行节能产品优先采购制度,扩大采购范围,对空调、照明产品、计算机等办公设备等实行强制采购,从而更大程度提高节能环保产业的公共需求。同时,做好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公民节能减排意识,激发节能环保产品的企业需求及个人需求,扩大市场规模。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与反馈系统

创新评价与反馈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控制系统。上海应积极鼓励各类有关节能环保产业中介机构、组织的挂牌成立,通过建立合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及时一些产业报告及公告,引导产业创新方向沿着合理、本地区计划方向进行。

参考文献:

[1]张治河,胡树华,金鑫等.经济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构建与分析[J].科研管理.2006(02).

[2]胡明铭,徐姝.产业创新系统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9(07).

[3]李碧浩,郝前进.上海市发展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2(01).

环保产业研究篇8

关键词创新驱动战略;农业环境;科技创新;现实需求;方向;途径

中图分类号X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5)15-0346-02

agricultural-environment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Basedoninnovation-driveStrategy

wanGnongZHoULiwanGYue-huaYanLi-jinwanGQian

(agro-environmentprotectioninstitute,moa,tianjin300191)

abstracttheagricultural-environment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basedontheinnovation-drivestrategicisanewproblemfacedinnewperiod,combiningthepractice,focusonthefuturedevelopment,therealisticdemandofinnovationoftheagro-environmentalwasanalyzed,goals,directionandapproachwereputforward.

Keywordsinnovationdrivestrategy;agricultural-environment;technologicalinnovation;realitydemand;direction;way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农业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农业环境科技创新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创新发展驱动战略是新时期我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积极探索基于创新驱动战旅下的农业环境科技创新也是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1农业环境科技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

1.1农产品安全离不开良好的农业资源环境

农产品是人类社会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石,也是农业生态资源环境凝聚人类劳动的重要产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农产品的安全,特别是是数量和质量安全的普遍关注,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生产安全、健康、高质量的农产品必须要有良好的农业环境资源作为基础支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要素和第一生产力将在生产中发挥积极作用,借助科技创新的手段,进一步提升农业资源环境的利用效能,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安全成为必然要求。

1.2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业环境科技的支持

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常规支柱产业,也是高风险的产业。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既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改善或者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支撑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面临的科技问题,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选择。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农业环境科技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减少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经济性,减少农业环境污染事故,降低环境经济损失,从而提高农业生态资源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农业环境科技创新活动也是促进经济活动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新技术推广、新设备研发、新的生产管理方式等变革都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促进和提高农业产业发展质量,增强农业农村的发展活力,也离不开农业环境科技的支撑。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保障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农业环保科技发展水平的飞跃,需要加快农业环保科技创新,抢占至高点。

1.3农业环境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科技创新为更多的环境技术应用、成果转化与推广示范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农业环境科技创新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质量的农业环境和资源是农业良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农业环境质量整体良好,但局部污染严重。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从全球化来看,农业环境问题没有国界。农产品质量问题、土壤污染问题、农业资源高效利用问题、农业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等涉及农业环境领域的问题普遍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伴随引起的次生态问题、社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警惕。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广大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提高,解决好农业环境问题,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服务,提升农业生态保护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广大民众的热切期盼。加强农业环境科技创新是解决好上述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必将成为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也是落实党的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新理论的具体实践。

2驱动发展战略下的农业环境科技创新目标与方向

2.1农业环境科技创新的目标

提高农业环境科技的创新能力,满足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提高解决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科技难题的能力,进一步发挥科技优势,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缓解和解决环境与生态压力,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为实现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服务。

2.2农业环境科技创新的方向

随着人类对农业环境问题的深刻认知,从人类保护中心主义逐渐转向生态保护――人类中心主义,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注重保护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践过程也逐渐有意识地消减科技发展带来的一些副作用,农业产业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产业活动,而赋予农业则有更多功能,在注重农业生产功能的同时,也在关注和发展农业的生态功能,维持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功能、抗灾减灾功能等,把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活动置于环境保护的大范围,大致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行业领域引导型创新研究。从污染防治的角度来看,以单一环境因子的研究向复合型多因子研究深化;从外源性环境影响向内外源环境影响深化;从早期的工业三废、化学投入品等对农业环境影响的研究;从保护人类保护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向保护人类――生态中心转变的研究;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自身平衡、再造平衡到既要保护生态自身的安全,也要保护环境中的人类生存安全、健康安全的研究等。二是从边污染边生产到边生产边治理。从使用生态环境资源价值的角度来看:资源保护的有效性得到共识,生态哲学、环境哲学、生态道德、环境道德、环境伦理等学科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实现蓬勃发展,使人类从不同的哲学角度来分析生态环境的存在价值、使用价值,从而从人类行为的规范上起到一定的自我约束。从经济学发展的角度上,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认可和资源保护的有效性得到实践。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研究到提高单位面积资源利用效率,从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到消除环境的不经济性,减少环境生态资源的损失(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从而提高生态资源的有效使用价值。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性保护,包括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控制,从产地到餐桌的一系列控制技术的应用。三是从研究到实践应用的创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本原则的使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大量创新型技术的组装和实际应用结合,产生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效应。解决了农业生产面临的资源短缺、利用效能低下、农业环境污染频发等问题,从生态和技术角度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建立一系列实用技术推广的培训体系和示范、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操作规范、标准和设施,实现从研究到生产实践的产业链条驱动,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关键技术瓶颈。

3基于驱动发展战略下的农业环境科技创新途径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眼于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发展,真正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和功能。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共同演进的产物,通过各学科门类集成创新和各学科间的协同创新,从领域上进行体系化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资源的利用效能和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支撑作用。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运行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1以研究为先导的知识理论创新,为提升、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以农业环境科学研究为依托,追求探索农业环境科技领域的未知领域,以理论创新为主要标志,旨在突破理论的束缚,为理论体系的创设创造构架。比如探索环境物质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物质元素在环境中的物化生理性状变化、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变迁与异化、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规律研究、农业环境资源的承载力研究等,探索农业环境领域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为提升、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1]。

应对上述的创新需求,应以开放、协作为总基调,进行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突出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的优势领域和亮点,同时加强相关项目的建设,从研究体系上设计和配置项目,引导广大科研人员进行知识理论创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3.2以应用为基础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效能,降低环境(生态)污染,避免环境或生态问题,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以解决产业重大需求和科技问题为导向技术应用创新,瞄准解决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农业环境问题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开发功能,更加注重农业的多元化功能,特别是以技术装备提升农业环境质量,确保农业生产正常运转,以提高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效能,降低环境(生态)污染,避免环境或生态问题,确保生态环境安全[2]。如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

应对上述的创新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国家应加大资金、政策等投入,建立农业环境应用技术的推广体系,加大和加快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推广、示范,加强技术链条的集成,以自主创新为标志,通过一批试点示范建设,带动和辐射,形成产学研一体化,以技术联盟、产业联盟带动的环境技术应用、推广和传播体系。

3.3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管理创新,为农业环境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由于农业环境与生态问题普遍受到各界关注,农业环境科学领域也成为科技市场竞争的热点之一。农业环境管理面临着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如何从这些海量的大数据中找出潜在的规律,加强动态数据的监控和研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性预见,以信息化高科技手段进行农业环境保护管理的创新,也符合我国国情和“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信息化带来农业环境科技管理决策的智能化、高效化和科学化,也促进提高管理执行力,使大量的农业环境科技活动更加贴近农业生产活动的实际,更加注重农业环境工作规律,更加注重农业环境科技的内涵开发和利用,实现农业环境科技管理的顶层设计和项目全链条式设计,加强农业环境领域各类信息的高度融合、整合和联动,以信息化为手段,以第三方为管理平台,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终极目标,不断完善国家农业环境科技立项、审查和社会公示,提高项目研究和应用的实效性、创新型,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科研工作的过程监督[3]。

同时,大力加强信息化条件下的科技管理创新,创导建立以解决问题和重大需求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技术应用体系,进一步深化和改革创新评价机制,使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尽可能地克服科技与经济建设“两张皮”、科技成果展示度不高的问题,避免单纯以发表高水平论文,特别是以SCi论英雄的局面。建立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让市场充分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政府充分发挥引导、调控、支持等作用,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合理科学的研究工作中,发挥好引导导向作用;建立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以解决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封闭低效、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

3.4适应新常态下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农业环境领域科技发展起步较晚,随着国家和广大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农业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等的不断重视,农业环境科技领域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环境科技领域是当展起来的新型学科领域,涉及多个领域交叉融合、多个部门的分段管理,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国际农业环境科技的发展趋势,必须提高我国农业环境科技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就要必要对现有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防止出现“九龙治水”的局面,加强科研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打破结构性缺陷,即以学科为统领,以解决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科技问题为出发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重点、有目标地突出,通过项目设计构建创新主体结构体系;打破功能性缺陷,即以学科集群为统领,以团队为主体,恒定团队研究方向和目标,避免在申报、组织项目之间相互打架和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造成研究目标的混乱,提高申报和组织项目的水平和质量,体现出技术研究、应用的特点和优势;打破机制性缺陷,即进一步强化研究机构的法人主体地位,针对不同性质的研究机构进行分类机构改革,以创新目标为导向,以项目研究为平台,以成果产出、解决产业重大问题为基点,进一步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盘活各类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打破体制性缺陷,即科技创新必须与人事制度、收入分配改革等改革一体化推进,与事业单位改革和现代院所建设的目标相一致,形成一个改革与发展的命运共同体[4]。

4参考文献

[1]于水,张海彬.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运行的政策环境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4):69-71.

[2]奚涛.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环境保护与科技创新[J].科技致富向导,2011(15):180.

环保产业研究篇9

【关键词】环保技术投资经济可持续增长传导路径技术创新

引言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环境污染日益加剧。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速度大大超过了环保技术水平的发展速度,协调好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的关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环保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兴主题。我国的环保技术科技含金量较低,环保设备运行效率不高,因此环保技术成为了环保产业研发的重点。环保技术的地域性较强,加上政府及企业对环保技术的投资与使用没有严格的限定标准,导致环保技术发展较落后。我国的环保技术局限于模仿发达国家,很少有自己的创新点,导致了环保产业发展缓慢。只有实现了环保技术的跨越发展才能够实现环保事业的高效益运作,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探讨了环保技术投资对经济可持续增长产生的影响。

一、环保技术投资及传导路径

(一)环保技术的内涵

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的将技术定为:是从产品的研究、开发到销售整个过程中所应用的知识。然而,由于技术具有异质性特征,对“技术”的概念做一个准确而又通用的描述却是困难的。环保技术属于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对生活环境、自然环境、起到保护与防止作用的技术手段,与生产设备紧密相连,包括清洁技术,污染防治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多个方面。环保技术是指一切保护人体健康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解决可持续发展为和谐内容的所有科技活动的总称。徐金秀,满丁玮(2009)认为重大环保技术的进步会推动环境领域的发展,同时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效果。郭永然(2012)将环保技术定义为可疑减少或者消除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一些负面效应,有助于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一些技术的总称,包括环保工艺及其物化的产品、环保生产技术。

(二)我国环保技术存在的现状

王娅丽,张彦(2011)认为我国当前的环保技术研发投入属于被动投资行为,很多投资都是迫于政府政策的压力。西方发达国家的环保投资行为大多都是事前投资,是以预防为主的目的;中国企业的环保投资大多是属于事后投资行为。事后投资行会使得治污成本大大提高,因此企业就会减少环保资金的投入金额。另一方面由于资金来源的有限性会使得环保技术投资品种单调,导致环保技术发展较为缓慢。区日成(2010)认为中国社会主体环保意识较弱,环保产业在我国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环保技术含金量低,管理不完善,导致环保产业效益不明显。李小胜,宋马林,安庆贤(2013)运用面板平滑的方法来建立非线性的计量模型,在研究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和作用引入了技术这一重要指标,强调了环保技术的进步对环境改善起到了显著的改善作用,同时强调了环保技术将会成为来研究的热点。

(三)环保技术与环境质量的关联

环保技术的扩散会对环境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同时,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程度也高于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程度。当前环境质量成为了环境问题研究的日热点。环境质量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改善环境质量同时可以改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李政大,袁晓玲,杨万平,2014)。董直庆,蔡啸,王林辉(2014)通过构建两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得出清洁技术的创新可以提升环境质量。当清洁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经济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环境质量也会得到相应提高,环境质量的提高相应的会提高生态效率。1992年世界企业可持续发展协会将生态效率定义为将某一经济主体的经济效率与资源环境绩效统一起来,通过提供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竞争性定价商品与服务,反映经济体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度,可以有效兼顾经济效率与环境效益两个层面,取得较好的发展效果。汪克亮,孟祥瑞,程云鹤(2015)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将生态效率与节能减排技术结合在一起进行相关研究,采用非参数Dea的方法测算中国各省的生态效率。由于节能减排技术具有异质性特征且不同区域的技术扩散速度不一,东部地区技术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生态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环保技术扩散的初始点来源于技术设计和技术构想,技术扩散是以满足生态环境的要求为根本目标(区日成,2010)。我国的生态效率应从资源投入、污染物排放指标、环境管理多个角度考察。生态效率的提高从某种程度上会提高一国的竞争力。宋马林,王舒鸿(2013)在研究环保技术和环境规制对环境效率的影响时强调环保技术应用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到环境效率的高低,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包群,彭水军(2006)强调了资源开采量的大小和环境质量的高低会影响经济的长期、稳定的持续经济增长。研究结果表明环保科研业务费用投入的增加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技术进步会对环境的质量产生正面的影响。

(四)环保技术的传导途径

在研究环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同时,很多学者引入了环境管制这一因素,环境管制大多时候表现为环境政策。刘宏超,张晓丽,王浣尘(2009)将政府管制分为补贴以及排污征税形式建立研究模型,分析了两种形式下垄断厂商对新环保技术的采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当政府管制为排污征税时,厂商会主动采用新环保技术。但采用新环保技术时其边际效应是降低的。当政府管制为排污征税与补贴并存时,排污征税的边际效应逐渐增强,从而激励厂商采用新环保技术。YangCH&tsengYH&ChenCp(2012)通过对台湾制造业的研究,得出了严格的环境管制可以提高行业竞争力的结论。环境现状引起了环境政策的出台,环境政策促进了环保技术的研发。环境政策实施的滞后性会制约环保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环保技术的发展会促进环保政策的实施(张红双,2012)。陈新武,钱晓辉(2014)指出环保技术扩散是指一种新的环保技术通过几种不同的渠道在社会系统中的各个成员或组织之间进行扩散,并逐渐推广应用的过程。通过“国家政策推动”模式、“经济效益拉动”模式,“重大研究项目研制,环保技术课题研究”模式,开发并推广实用环保技术的应用。彭水军,包群(2006)强调了环保技术的进步与环保研发力度的提高直接提高了环保力度。将技术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会对环境起到直接的改善作用,间接效应则通过技术进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改善环境的质量。

二、经济可持续增长

1776年,亚当斯密指出生产劳动在全部劳动中所占的比例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1817年大卫,李嘉图指出一定的利润率是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1890年马歇尔指出资本家的投资和企业家的经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1971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先进的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间相应调整的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研究的是增长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可持续发展变的日益重要。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发展的需求。1992年联合国第一次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开始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付诸行动。环境和生态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环境紧紧相连。因此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在利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中国经济的增长呈现出高增长、低效率的发展模式。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微小,加大环保技术投资,便于完善环保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高妍(2014)强调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有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时,并不一定会转向绿色经济增长模式。主要原因取决于经济内技术创新是否朝着清洁技术的方向发展(董直庆,蔡啸,王林辉2014)。因此技术进步会带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三、环保技术投资与经济可持续增长评述

亚当,斯密,李嘉图对经济理论进行了概述。斯密强调了劳动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李嘉图将资本积累作为影响国民财富的因素,利润率影响资本积累的扩张,由于规模报酬递减的作用资本积累会逐渐减少,从而会引起国民经济的下滑。二者综合来看,劳动分工和资本积累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0世纪5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者们将技术定义为外生变量引入到经济增长模型当中。Romer提出的新增长理论的发展就是将技术进步内生化,论证了由人力资本积累和知识积累引起的内生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决定因素。国内学者关于技术进步的理论研究很多,中国应结合具体国情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蔡海霞,2012)。环保技术作为技术的一个分支,在经济可持续增长中起到了关键点作用。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环境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作用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以理论和实证的分析方法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李寿德,顾孟迪(2007)根据实物期权的思想和方法,建立了排污交易条件下厂商污染治理投资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厂商投资新污染治理技术收益大于旧污染技术以及旧污染技术升级以后所得到的收益。黄茂兴,林寿富(2013)构建了考虑环境污染损害、环境管理要素的五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科学技术水平这一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表明环保技术对经济可持续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盲目追求经济增长,会严重破坏环境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合理运用自然环境,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发展经济,既可积累资金,又可提高环保技术,从而有效保护环境(黄茂兴,林寿富,2013)。

环保产业研究篇10

【关键词】环保投资产品市场竞争控制人性质

一、引言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基本条件,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改变当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迫在眉睫。据我国环保部门统计,目前我国70%以上的环境污染来自于企业,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环保基本原则,企业应该从源头抓起,控制自身污染,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加大环保投资,实现企业绿色价值的最大化。

经统计,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已达到60266.2亿元,占GDp的1.27%。而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在2010年已经达到2%~3%。可见,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环保投资概念

目前研究领域没有对环保投资的概念形成统一意见。本文综合现有研究中对环保投资结构的界定与分析,结合企业在年报、社会责任报告中的披露,将企业环保投资分为以下五类:基础设施投资(环境友好型生产园区、生产线、清洁生产设备的投资)、技术研发投资(清洁生产、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支出)、污染治理支出(工业三废的处理)、环境税费和其他。

三、研究假设

当企业面临完全竞争市场时,做决策的首要考虑因素是扩大收入、提高利润,而非进行收益甚微、不确定性高的环保投资。相反,当企业的市场势力强大时,一般拥有较高的利润水平和稳定的现金流,更加重视自身的声誉和企业形象,那么环保投资对于这类企业来说就是一项非常好的投资。

假设一:企业的环保投资规模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负相关。

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性质不同,所受的融资约束、项目投资目标与决策行为也有所差异,在维护企业声誉上的激励也不同。国有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是政府,有更强的维护企业声誉的动机。这类企业会通过积极投身环保事业,树立良好形象的手段。

假设二:实际控制人性质对企业环保投资规模有显著影响,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的环保投资规模大。

四、样本选择及变量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的样本为2009~2011年我国境内a股上市的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此处所指“重污染行业”是根据环保部公布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所确定的火电、钢铁、水泥等16个行业。通过查阅上市公司的年报、社会责任报告及环境公报,并根据本文对环保投资的定义,搜集公司各年度的环保投资额数据。由于存在大量公司未披露当年的环保投资额,本文剔除了这些数据以便消除其对最终结果的干扰。根据上述筛选条件,对本公司环保投资额做出披露的上市公司共有235家,分布在18个行业(根据《上市公司行业代码与分类》进行分类)。

(二)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企业年度环保投资额,记为ei。

2.解释变量。

(1)行业集中度HHi。

本文采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来衡量各行业的市场竞争水平。HHi指数是指行业中各个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主要衡量该行业的产业集中度的指标。

HHij=■■S■■

上式中,Sij指在j行业i公司的市场份额,本文用i公司的营业收入占该行业所有企业的营业收入之和的比例来表示,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在衡量一个行业的竞争情况时,本文只考察该行业的所有上市公司。nj指j行业的上市公司数量。

(2)实际控制人性质Soe。根据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性质划分,国有企业为1,非国有企业为0。

3.控制变量。

(1)企业规模Size。用各公司的期末账面资产价值来衡量企业的资产规模。

(2)杠杆水平Leverage。用公司的期末的资产负债率来衡量企业的财务杠杆。

(3)托宾Q值tobin’sQ。用公司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的比率,衡量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竞争优势,体现企业的市场价值。

五、模型设计及统计检验

为了检验产品市场竞争情况和上市公司控制人性质是否对环保投资额产生影响,本文构建以下模型来进行验证。

ei=α+β1*HHi+β2*Soe+β3*Size+β4*Leverage+β5*tobin’sQ+μ

多元回归检验结果如表一所示。从模型的回归结果可知:HHi回归系数为正,说明环保投资与行业集中度呈显著正相关,HHi指数越高对应的环保投资额越高;而HHi指数越高代表行业集中度越高,即产品市场竞争越不激烈,因此说明环保投资与市场竞争负相关,假设一通过了统计检验。而环保投资与控制人性质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呈正相关,即国有企业(Soe=1)相比非国有企业的环保投资规模更大,故而假设二也通过了统计检验。

表一统计检验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5%、10%显著性水平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探究企业环保投资的驱动因素为出发点,探究产品市场竞争和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性质对企业环保投资额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企业的环保投资规模与其产品市场竞争负相关,竞争越激烈的行业,其环保投资规模越小;控制人性质对企业的环保投资额有显著影响,国有企业的环保投资额显著大于民营企业。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探究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因素有借鉴意义,也为环保领域的政策制定提供了一些依据。政府在促进企业加大环保投资力度的同时,应特别关注处于激烈市场竞争的有关公司及民营企业,在政策制定时做相应倾斜,鼓励这类型企业进行更大规模的环保投资。

参考文献

[1]唐国平,李会龙.企业环保投资结构及其分布特征研究——来自a股上市公司2008-2011年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4):94-103.

[2]鲁焕生,高红贵.中国环保投资的现状及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6):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