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传统教学的缺点十篇传统教学的缺点十篇

传统教学的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1:17

传统教学的缺点篇1

一、传统教学的特点

(一)传统教学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

传统教学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较高,其中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语言组织能力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基本素质,这就在客观上促进了青年教师要在这几方面上多下功夫,完善自身专业的知识结构,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之融会贯通后,采用学生较容易加收的方法向其传授知识。这不仅巩固了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也锻炼了教师的书写、语言和应变能力。

(二)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控性强

传统教学因有较强的主观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情况的把握,因学生个体的基础参差不齐,每个人的接受能力不同,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施教的过程中,更容易增进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来完成各个重要环节。

二、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传统教学形式单调,影响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形成

传统教学因在教学过程中时间、地点的固定性,教师就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黑板是教学的主要媒介,但黑板白字很难在视觉上刺激到学生,反而会让学生感觉到视觉疲劳,即使是在听觉上,自始至终也是一个老师的声音,这很有可能让学生觉得授课过程枯燥无味,对于知识的接收都处于被动状态,从而影响了创新型思维的形成。

(二)传统教学备课工作繁琐,授课更为劳累

传统教学会造成教师工作量大,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因教学知识更新速度较快,各类教科书籍层出不穷,教师不仅需要去查阅大量的教学资料,而且需要设计好授课过程每一个环节,这就造成了在教学成本上的时间成本的增加,不仅如此,在授课期间,教师不仅需要口头授课,还需要手写大量的板书,也造成了教师在生理上的劳累。

(三)传统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

在传统教学中,黑板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但在一节课四十分钟内所传授的知识却是十分有限的。若是加之其他因素,比如后排学生看不清字体,也会影响到授课质量。

三、电子教学的缺点

(一)不利于教师的全面发展

虽然电子教学有着诸多优势,但有得必有失。随着教师的电子教学技术日益完善,有可能造成板书教学和绘图能力的生疏,而互联网上又有着众多已成体系的教学课件的免费共享,教师很可能在授课过程中直接拿来用。如果再有以外情况发生,比如电脑故障,停电等情况,就会造成无从下手的可能。

(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利用电子教学,由于课件都已成体系,一张幻灯片可能一晃而过,不像传统教学中板书的运用一样有过渡的时间,这就很有可能造成信息量大、讲课速度又太快这一问题,从而导致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更不能充分的消化掉所学知识。加之学生的底子各有不同,但基础较弱的学生缺难以理解。

(三)可能造成师生之间互动环节的丢失

互动环节是授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明显的反映出授课质量、学生掌握情况和课堂氛围等重要因素。教师在把握信息量大、速度快的课件的同时,很有可能为了完成课件的完整性而造成重点不突出这样的情况。而学生也无法及时的跟进教学进度,甚至有可能被电子教学中的动画图片和视频文件所吸引,分散了注意力。

四、电子教学的优势

(一)电子教学可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在授课前将授课内容、教学大纲和本节重点做成电子课件,这不仅大大的节约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同时也能更清晰明了的给学生展示图像、视频,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授课信息量。不仅如此,教师还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完善自己的课件,给课堂增添活跃的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二)电子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自21世纪起,人类就已经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从这个角度看,电子教学很好的迎合了时展的需要,从教师的层面看,该教学方式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有着种类丰富、渠道众多容量较大等优势,这就在客观上培养了教师搜集信息的能力,从学生层面来看,色彩丰富、各科知识互相交叉,多层次全方位的授课方式也更容易拓展学生的事业,丰富学生课外的知识量。

(三)电子教学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的缺点篇2

多媒体的引入使得高职教学更容易、更简单,而对于高职课堂来讲,传统教学依然不可忽视。多媒体的诞生不仅推动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面对全新的形势,是更适应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而多媒体教学的创新与传统教学的有效融合,使得高职教育能够随机应变,互利互补,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下文就针对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展开分析,就如何结合两者,实现高效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二、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分析

(一)传统教学的优缺点

高职课堂传统教学有利于师生感情的交流,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过程,促使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交流,增加课上练习和课后指导的效率。传统的教学的最大优势就在于知识传播的过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一方面,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注重的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会刻意的引导学生去体会、学习,从而实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传统课堂对于教师把握课堂情况更有利,同时有利于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创新。但事实上,因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演示,加上枯燥的课堂环境和氛围使得学生不能产生兴趣,最终课堂效率得不到提升。而因传统教学的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使得传统教学暴露很多问题。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对媒体的信息传递需求逐渐增大,教师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多媒体工具,也因此创新出多样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引入不但使得教师的教学更为形象化,更解决了高职课堂中很多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然而很多教师认为,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只是一种辅的教学工具,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不仅如此,很多教师不习惯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缺乏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技能,往往在进行实际的课程教学时,忽视了多媒体技术的功能和作用。然而很多教师认为,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只是一种辅的教学工具,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不仅如此,很多教师不习惯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缺乏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技能,往往在进行实际的课程教学时,忽视了多媒体技术的功能和作用。

三、结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实现高效教学

(一)明确多媒体的目的,发挥其辅助作用

要改善当前的现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实际作用与优势,就应创新教学模式和思维,促进高效课堂的开展。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打造生动的教学氛围,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根据高职课本上的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表现,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境,以身临其境的效果发展学生的高职思维,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主动积极的参与到高职教学过程中去。一方面,我们要保证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功能、优势与作用的看法,对于比较抽象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多媒体引入,以播放动画、电影等方式,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将多媒体教学方式作为教学的主体,要保证其使用的适当性、恰当性。

(二)注重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互动

首先,要统一思想,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在修改教学计划时,课时适当增加实验和实践的环节,减少传统理论课时的投入,并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信息、掌握的技能。因高职教材不完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从网络资源中选取适合的教材资源,安排学生进行职能训练以及知识扩展。而在实际的课堂开展中,我们还应明确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目标,正确定位对象和使用方式,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维。此外,要注重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互动,结合传统教学的目的和模式进行创新。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杜绝滥用行为

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使两者起到相互有利的作用,就必须掌握好多媒体使用的度。一方面,要加强多媒体在高职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和优势。把握好课堂教学进度,以学生为主体,创造生动、富有表现力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通过开展相关的培训和讲座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意识和使用多媒体工具的技能,从而提高高职教师整体的多媒体工具使用水平。与此同时,充分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适当的多媒体课件,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一弥补传统教学学生参与率不足的情况。

四、结束语

传统教学的缺点篇3

一、课堂教学的权威化

1、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适应内容;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纯粹是客体。

2、在现实的数学课堂中,教师惟教材、教案至上,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绝对遵从,把教材、教师讲授的内容视为绝对真理,造成了学生缺乏批判性地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是以同一标准来塑造、培养学生。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和评价标准等等。这种教学严重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成了压抑学生个性、扼杀创造力的“元凶”,致使本应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缺乏生命活力和生机。

以上三方面弊端致使数学课堂教学在整体上严重忽视了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课堂教学的空洞化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以知识的传授来统领课堂,致使课堂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难以体现课堂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对真实生活的体验。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即考试的成绩),而没有认识到学生的未来生活是不可限定的,致使课堂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学生缺少了自由展现他们活泼可爱的天性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的生活空间和氛围。

三、课堂教学的孤立化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思想影的响下,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往、沟通和互动。这样就导致了课堂教学中教育主体之间在交往性质上的垄断性和在交往形式上的单一性。

不仅如此,在课堂交往中,教师往往依据自己的认识选择交往对象,一般教师通常更多地选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干部学生以及人际地位高的学生作为交往对象,给予这部分学生的交往机会较多。在内容和时间分配上,教师喜欢让差生回答一些诸如“对不对”这样的判断性问题,而把复杂问题给自己认同的优等生。

四、课堂教学的单一化

由于中考选拔方式以及升学率的评价机制的影响,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以应试教学为特点。只要是考试要考的或有可能要考的,教师就会不厌其烦地讲解,并配以大量习题以巩固,而那些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则被视为无用,一带而过或者干脆不讲。这样一来,学生的眼中也只剩下考试这一目标。

综上,传统的手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权威化、空洞化、孤立化和单一化的四大弊端,致使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教育路线。

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被动性、封闭性、接受性和单调性的特点。

一、学习方式的被动性

由于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以灌输为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在这里学生没有自己的主观创造可言,更不用说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一切惟师是听,整日面对各科教师的各种学习要求,像机器一样完成着各种喜欢的、不喜欢的繁重的学习任务。

二、学习方式的接受性

由于被动性学习方式的影响,学生逐步丧失了创造、探索的能力,养成了接受现有的知识经验的学习习惯,无法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创造。教师说的就是对的,书上写的就是对的,接受性学习使学生丧失了质疑的能力。不管对错全盘接受;许多学生把各种辅导班、竞赛班当成速成的法宝。其实这正体现出其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特性。

三、学习方式的单调性

在应试教学的引导下,学生学习方式必然呈现出单调性的特征。学习上重知识积累而不重方法,重记忆而不重应用,重接受而不重实践。写不完的习题试卷,死记硬背数学公式,题海战术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主要的方法。合作、探究等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个个陌生的名词。这样致使学生思维僵化,缺乏必要的归纳分析、逻辑推理能力,而成了一个个容量颇大的存储器。

四、学习方式的封闭性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交往中,师生交往成了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而学生之间的交往则往往被忽视。学生学习时只从教师那里汲取,而很少与同学合作去解决问题,封闭于自我知识体系。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传统的数学教学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而新的时代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人的发展需要实践,脱离现实的学习只是一纸空谈。因此,这种传统的教与学必须变革,那么变革的出路在哪呢?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结合本人对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从逐步改变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使学生真正成学习的主体,真正成学习的主人。

一、加强教师教学模式的认识

数学教学模式受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思想的制约,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受到教师本身素质和教学风格的影响。在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由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的关键就是对教学模式的认识。在对数学教学模式的选择上,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改进和变迁,正确地选择适合于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模式,确立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二、注重知识的运用,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培养,教师应适当加大知识运用教学的力度,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理安排适当的课题学习,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综合培养学生的设计、操作、分析、评价能力。

三、扬长避短,发挥各种成功教学模式的整体作用

可以说任何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都有它的优点,同时也应该辩证看到任何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必然有它的弱点和局限性,不能因为强调了某一方面而无意中忽视了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时可以同时对几种教学模式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传统教学的缺点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等教育;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17)03-0055-03

高等教育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姚海涛(2009)认为它包括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种文化基本形态。这个文化体系的建构和完善,需要多方材料的支撑,而文化基底的夯实更是重中之重。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载体丰富,对其精神内涵的进一步发掘、推广,对当今校园文化的建构将大有裨益。

一、大学生群体失范行为及原因的初步观察

1.大学生群体行为失范现象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失范的集中体现,主要在到课率低、考试作弊、用语不文明三方面,这在网络上的海量相关信息及近几年相关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有力证实。

一是到课率低。据报道:南京师范大学体科院实行“对名入座”式点名、文学院实行拍照查缺,华中科技大学文学院实行上、下课拍合影比对查缺,武汉长江商学院新闻系“网络新闻实务”课堂采取微博点名,吉林大学珠江学院计算机系老师专门研发出蓝牙点名系统,厦门多所高校实行指纹刷卡,等等。不同学校的点名手段花样繁多,不一而足。该盘点从侧面反映出到课率低已成为目前大学课堂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

二是考试作弊。无可否认,尽管各高校近几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考试舞弊行为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惩罚措施,但这种诚信缺失行为仍然屡禁不止。陈巍(2010)使用科学的问卷方式对大学生作弊现象进行了调查,在有效问卷统计结果中:35.8%的学生认为作弊现象非常普遍,49.2%的学生选择了较普遍。而周鸿渐(2015)对目前大学生作弊现象的形式、原因做了分析,认为:目前大学生主要通过交头接耳、伺机偷看、随身夹带、请人替考、传递试卷、约定暗语等方式作弊,基本上涵盖了大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现状。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考试的可信度,败坏了学风,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是用语不文明。用语文明本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发现在大学校园里,用语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用语不文明似成普遍现象,是大学生个人素养缺位的典型外化特征。

而以上三种主要失范行为实际是信仰、诚信、个人素养等个体人格、道德因素局部缺失的突出外化表现。

2.行为失范现象原因分析

一是新媒体信息传输的影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微信、微博、app软件等新媒体形态通过手机、互联网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且较之传统媒体,这些方式功能更完备,其“短”“平”“快”的传播模式更能突破地缘、时间局限,使信息传播的渠道更通畅。在这些传播行为中,主体决定着输出信息的内容和质量,时政热点、家长里短、情感话题、见闻趣事都可成为内容主体呈现出来,缺乏传统媒体的准入门槛。新媒体传播形式和内容的这些特点在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同时,新媒体“过分依赖症”侵蚀着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手机为例,2016年1月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新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手机,使用率71.5%;2015年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学生群体占比为46.4%;20-29岁年龄段网民在网民群体中占比最高,达到29.9%;在职业结构上,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5.2%。这种过分的依赖使他们失去了学习与理性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加剧其人文素养的缺失。

二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构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得不到应有的观照,即使有相关制度的构建,也只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缺乏对其精神文化的真正改造。长期以来,我国校园教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依靠《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守则》《弟子规》《论语》以及《中国革命史》等,对学生实行更多的是道德说教式的教育,缺少新颖的、生动形象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引导,陈旧的教育语言势必给学生僵化的“脸谱”之感,很难完全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尝试新的方式,积极拓展案例和引导材料。

综上所述,大学生群体出现以上行为失范现象的诱因是多方的。但究其根本,是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构中的缺位,传统人文素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缺失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是道德文化培育的土壤,它的缺位导致信仰危机的出现,使得大学生群体学习源动力不足,缺课、逃课现象日益严重,考试时要分、作弊等不良现象随之滋生;而传统人文素养的缺失,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外化突出特征即在社会、网络不文明语言使用的误导下,在个人情绪需要排遣时,没有积极、努力地找出合适的渠道,却把说脏话作为发泄通道。要根治这些失范行为,就必须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培育着手。

传统教学的缺点篇5

(一)传统教学的优缺点

高职课堂传统教学有利于师生感情的交流,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过程,促使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交流,增加课上练习和课后指导的效率。传统的教学的最大优势就在于知识传播的过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一方面,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注重的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会刻意的引导学生去体会、学习,从而实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传统课堂对于教师把握课堂情况更有利,同时有利于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创新。但事实上,因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演示,加上枯燥的课堂环境和氛围使得学生不能产生兴趣,最终课堂效率得不到提升。而因传统教学的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使得传统教学暴露很多问题。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对媒体的信息传递需求逐渐增大,教师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多媒体工具,也因此创新出多样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引入不但使得教师的教学更为形象化,更解决了高职课堂中很多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然而很多教师认为,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只是一种辅的教学工具,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不仅如此,很多教师不习惯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缺乏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技能,往往在进行实际的课程教学时,忽视了多媒体技术的功能和作用。然而很多教师认为,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只是一种辅的教学工具,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不仅如此,很多教师不习惯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缺乏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技能,往往在进行实际的课程教学时,忽视了多媒体技术的功能和作用。

2、结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实现高效教学

(一)明确多媒体的目的,发挥其辅助作用

要改善当前的现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实际作用与优势,就应创新教学模式和思维,促进高效课堂的开展。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打造生动的教学氛围,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根据高职课本上的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表现,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境,以身临其境的效果发展学生的高职思维,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主动积极的参与到高职教学过程中去。一方面,我们要保证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功能、优势与作用的看法,对于比较抽象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多媒体引入,以播放动画、电影等方式,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将多媒体教学方式作为教学的主体,要保证其使用的适当性、恰当性。

(二)注重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互动

首先,要统一思想,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在修改教学计划时,课时适当增加实验和实践的环节,减少传统理论课时的投入,并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信息、掌握的技能。因高职教材不完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从网络资源中选取适合的教材资源,安排学生进行职能训练以及知识扩展。而在实际的课堂开展中,我们还应明确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目标,正确定位对象和使用方式,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维。此外,要注重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互动,结合传统教学的目的和模式进行创新。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杜绝滥用行为

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使两者起到相互有利的作用,就必须掌握好多媒体使用的度。一方面,要加强多媒体在高职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和优势。把握好课堂教学进度,以学生为主体,创造生动、富有表现力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通过开展相关的培训和讲座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意识和使用多媒体工具的技能,从而提高高职教师整体的多媒体工具使用水平。与此同时,充分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适当的多媒体课件,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一弥补传统教学学生参与率不足的情况。

3、结束语

传统教学的缺点篇6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德育建设中存在着一些暂时性的困难和问题,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且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是有意义的工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存在许多积极的因素,并且曾经在极其恶劣的社会环境下培育出了一个个具有高尚人格的炎黄子孙。以此而推,在更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会对旨在培育对社会有用的全面的人的高校德育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大学校园是培育~代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地方,是否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道德水平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同时也是最敏感,最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一个群体,如何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是高校教育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一些落后的理念、思想和意识,但是也有许多催人上进、与人为善和以人为本的优秀传统。如何汲取中困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以之注入当前的高校德育工作,造就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新一代大学生,将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课题。

一、简析当前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l、高校德育形式单一,缺乏与时代相契合的活力和创新点

目前,高校德育丁作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总体上没有跳出课堂的范围。尽管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规定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这些课程也成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但这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内容缺乏实效性,教材缺乏合理性。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个阶段,各门课程内容重复现象比较严重,学生耳熟能详。听起来如同嚼蜡。而且整个教学过于强调知识性、系统性、统一性,反而不能很好地把握时代特色,不能跟上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现实,所以教育内容显得陈旧、僵化、空洞,大学生们学完以后,往往感觉是虚的、空的。

2、高校德育内容单调,缺乏核心价值和教育力度

当前的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指导思想灌输给学生,比较来说缺少公民基本精神、社会基本规则和做人的基本道德操守的教育,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培养大学生树立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宽容的基本公民修养和实事求是精神的教育,就更是被放在了相对次要的位置。因此,社会上把现在的8o后的大学生称之为“颓废的一代”,这与“四有”的现代公民要求相比,差之甚远。加之现行的校园德育内容已经多年未作实质性调整,没有时代感。而最关键是缺少一个核心价值,一些学生在校园中生活不知要干什么?为什么?缺少目标,没有动力。相反,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却有着不同民族精神的精髓,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胸怀.有“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境界,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理想追求。可是试问当代的大学生,有没有一种东西能够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热血沸腾?答案可能是模糊的。正是因为缺乏一种核心价值的指引,高校德育才不能最有力地塑造学生的道德和品格。

3、高校德育手段生硬,缺乏情感关怀和深入人心的震撼力

当前高校德育的手段比较生硬,主要是上传下达的圣喻式、铺天盖地的宣传式、长短不一的口号式、不假思索的教条式和孤注一掷的训话式。教育者在依托青年学生成长的特点挖掘新的方式方法这个高校德育的重要环节上还缺乏实践。总体上来说,高校德育给人一种生硬和冰冷的感觉,这样很容易使正处于青春期末期的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现在的大学生掌握的知识总量在增加,接触到社会范围在扩大,思考问题的程度在加深,而思想还不够成熟,生硬的手段往往只能使高校德育教育的效果停留在表面,难以深人人心,处理不好,还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二、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及其对当进高校德育的意义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矛盾的统一体、复合体,它是长处和优势与短处和缺陷掺杂在一起,对它们要认真分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历史的沉积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形成了“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的十大传统美德。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主要有:

i、重视道德,教育有着浓厚的道德色彩

中国自古以来称为礼仪之邦,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道德色彩,而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导学生如何进行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将来按照道德原则为人处世,即学习: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道德,“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可渭四维,一日礼,二日义,三日廉,四日耻。”(《管子·牧民》)可见,道德唯上的思想自古就有。重视道德修养的传统为提示当今高校德育要把道德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上,并切实纳入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以道德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指导和方向。

2、普遍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忧患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这种以对国家民族的关注、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缔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增强着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凝聚力。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正是高校德育中缺失的核心价值,这是道德最崇高的部分,一个大学生对与国家的热爱是激励他奋发向上的最高动力。

3、群体意识与团结和谐的人际观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的理解总是从这种关系上去把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传统文化中的集体原则加以改造,无疑对于我们坚持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具有借鉴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否定以个人主义为动力,而是注重群体和谐,肯定敬业乐群、勤奋合作,提倡齐心协力等等。这些对于重建校园公正、扶植校园正气,调节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问的关系十分重要。

4、“修身为本”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修身为本”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的修身之道认识到道德修养对于提高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在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有其现实的价值。以仁义为原则,包括“五爱”和“三德”在内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培养和形成,同样能够而且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伦理道德中汲取营养。

5、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孝敬父母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明人伦”,所谓“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在人伦要求中,儒家尤重“父慈母孝”,孝顺父母被看成道德的根本和教化的出发点。今天,弘扬家庭美德,提倡“孝敬父母”,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养老、尊老、敬老的道德风尚。高校德育应从细处着眼,从学生身边人手,结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

三、将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注入高校德育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教育,作为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的道德教育,更应该体现民族特色。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合理的因素值得当今的高校德育借鉴,我们更应该把高校德育作为传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个意义上,将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注入当今高校德育不仅是培养一代社会所需人才的客观要求,更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所在。具体说来。应该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l、调整课程设置,以中国传统文化丰富高校德育内容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在教育,而当下高校思德教育恰巧缺乏核心,泛泛而不集中,缺少主题,使得高校德育建设没有力度,缺乏说明力。建议在高校普遍开设传统文化课,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比如,开设精典诵读,精选《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老子》、《庄子》及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等文史哲经精典著作,作为德育教材,把祖国传统文化所宣传的“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作为高校当前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以课程为载体,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为人处事、学习生活所应具有的道德规范、意志品质、行为习惯教育。并通过教育,使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领悟其精华,弘扬其美德,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严于律已、善待他人、关心社会、受人敬重的社会所需人才

2、调整教育手段,以中国传统文化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目前高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手段单一,形式陈旧,主要还是以说教、课堂教育为主,很多思政工作者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对学生已经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之以法”了,但教育的效果就是不明显,有些学生一犯再犯校规校纪,或者说根本就是缺乏自我约束的意识和本能。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能一味以传统的说教、灌输来强制性要求学生去盛守校纪校规。学生不能自我约束,一方面是因为行为主体缺少思想信奉和意识核心,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现行的教育方式有抵触情绪,认为生硬,不近人情,缺少人性化,和当代大学生思想状态相差甚远,所以教育功效不大。而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弥补了思政教育内容上的空洞,尤其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里仁》、《论语·宪问》)的为人道理,更是比政治教科书的条文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另外,我们也可以走出课堂,不要把课堂作为道德教育的唯一阵地,可以以学生公寓、社区为单位,让传统文化走进社区,走进宿告,让德育教育离学生近些、再近些,让枯燥的说教因距离的拉近而显得更有人情味,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我们可以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做成网页、网站.利用动漫、视频等手段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传统教学的缺点篇7

关键词:微课;传统课堂;关系

一、微课的缘起及定义

国外微课最早起源于1993年,由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麦克格鲁教授开发的“一分钟有机化学课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我国,2011年7月,胡铁生最早在广东省佛山市首创“微课”模式。

微课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最早对它进行定义的是胡铁生。随着他对微课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他最新提出的微课定义是: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j课程资源。

二、微课与传统课堂的对话

微课与传统课堂共同服务着广大学习者,它与传统课堂的对话从下面几个方面展开:

1.时间与内容。传统课堂通常围绕某一课题或线索来展开,涉及的知识点可能比较多,时间一般为40~45分钟。而微课是在短小、有限的时间里对一个集中的主题或者是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刻的阐述,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甚至更短。传统课堂涵盖的知识点广泛,更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微课时间短,人的注意力会较容易高度集中,随之效率也会变高。

2.传授形式。传统课堂以面授为主导形式,讲授者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通过交流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而且教师可以按具体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微课以视频文件为主,一般是老师对着录像机提前录好教学视频,后期再经过视频的剪辑、配音、添加字幕等程序出来。学习者观看微课就可以不受时间地点控制,并且可以按自身需要进行反复学习。

3.适应人群。微课作为一种线上学习模式,大多适用于有一定自学能力或者是有相关学习兴趣的人群,这类人往往自觉性会高一些。而传统课堂更多地适用于在校中小学学生用来培养学习习惯,这类学生注意力不那么容易集中,往往需要通过当面的交流谈话与督促而达到学习效果。

4.从心理学角度看两者对人的影响。传统课堂是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人与人有直接的交流过程,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锻炼口语能力,有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而微课作为“微时代”的产物,它是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不必直接与讲授者打交道,若长期仅将微课作为主要学习手段,缺少互动,那么学生的思维会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状态,不利于身心的长期发展。

5.应用的广泛度。我国的传统课堂教学有数百年的基础与经验,方案与形式都已经比较成熟,体系也比较完善,故应用的范围很广,现在的小学、中学及大学的教学方法还是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微课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只有数年,很多方面还在慢慢地探索,体系也正逐渐搭建,尚不如传统课堂健全。微课以一种“细微”的形式渗透到人们零碎的时间中,起到一个丰富与提高学习质量的作用。

三、微课与传统课堂的关系

1.“点”与“面”的关系。微课与传统课堂有着“点”与“面”的关系,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内容和使用层上。传统课堂的时间较长,可以对一整块的课题内容进行讲授,称之为“面”,而微课更细致化,内容为某一个小的知识点,称之为“点”。“面”的内容多而广泛,“点”的内容小且深刻,二者各有特点。

2.交融与互补的关系。微课发展至今,以其短小精悍、可移植与推广能力强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欢迎,但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教学模式,体系还不够完善。而传统教学模式的体系经百年的锤炼已完善,但亦有不能长时间抓住学生注意力等缺点。因此,将微课与传统教学模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用微课教学辅助传统教学,用传统教学推动微课教学,将二者的教学优点共同放大,最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四、结论

微课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各层面来说,它与传统教学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而二者的关系如今更是水融般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只有扬长避短,充分融合它们的优势,才能真正推动教育的革新。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传统教学的缺点篇8

关键词:大学生中华传统伦理缺失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046-02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华传统伦理对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因为重构后的中华传统伦理对于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行的培养和树立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大学生内外兼修所依赖的重要准则。另外,由于中华传统伦理在大学教育和大学生自身培养中的缺失导致大w生道德水平下滑,这对于当代大学生自身培养和大学教育来说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挑战。笔者将“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精神作为切入点,来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中华传统伦理缺失问题。

一、大学生中华传统伦理缺失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仁”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人性关怀。学习和承袭“仁”的精神可以教化人们首先关心自己,其次关心他人,及至整个社会。关心自己就是要求人们确认自己是作为一个社会人而存在。“义”的核心内涵是公平正义、坚守原则。遵守“义”的精神,就是要求人们遵守被全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原则,遵守天下之公义,在确立起来的社会的“义”的基础上,培养人们的公平、正义信念,唤起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自觉和坚信。个别大学生甚至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大学生缺乏“义”的教化,很容易导致行为标准的扭曲,重利轻义,没有底线原则。“礼”的核心内涵是恭敬尊重、礼仪文明。对于个人而言,“礼”就是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和教养程度的外在表现。有了礼的约束,既可以规范自己的言行,又能正确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智”的核心内涵是明辨是非、追求真理,其不仅引导人们追求、积累知识和学识,还要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突破自我、追求真理、创造文明、学会思考。“信”的核心内涵是忠于职守、诚实守信。守“信”之人也就是真心诚意、忠于自己,也忠于他人的人。没有了诚信也就失去了作为人的基本道德。

综上所述,由于大学生缺乏对“仁义礼智信”的追求,产生了许多不良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这一方面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值得深刻反思和反省;另一方面也浪费了国家在人才教育上所花费的宝贵资源,也值得国家深思今后大学教育发展的方向。大学生中华传统伦理缺失,不仅表明了社会道德水准的下滑,更由于大学生作为宝贵人才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文明程度,因此大学生失德现象得不到纠正和改善,对社会和国家造成的影响要严重于普通民众。从而要关注中华传统伦理以及其对当代大学生造成的影响,分析中华传统伦理缺失的形成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造成当代大学生传统伦理缺失的原因是多重的,既有自身传承因素,也有外部的社会环境因素,而这些外在的因素,例如:教育的因素、社会的因素,对传统伦理缺失的影响又高于本身传承的因素。那么具体而言,这些因素又如何影响中华传统伦理,详言之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1}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制的教育。虽然在传播知识方面的能力可能弱于学校教育,但在塑造和培养人的人格和价值观的影响上却比学校教育重要得多。现如今受社会因素影响,新时期家庭教育也产生了诸多问题。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更加成为了家庭教育的核心,而造成中华传统伦理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也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方法存在弊端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1)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性格;(2)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易形成以学习成绩为标准的功利性格;(3)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易形成望子成龙高压力下的不良性格。

以上现象表明,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但并不是每个独生子女家庭必然会产生以上问题。因此可以说,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关键还在于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所以,中华传统伦理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不仅仅在于独生子女上,也在于家长的教育观念中没有形成培养中华传统伦理的意识,加之家长本身也存在着对中华传统伦理认识不足,本身缺乏对“仁、义、礼、智、信”理解和践行的问题,故此,更难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中华传统伦理的教导和培养。“正如前苏联教育学者所说,家庭的教育影响可以为以后的社会教育的土壤‘施肥’,或者相反,是土壤‘贫瘠’。”{2}要想使中华传统伦理思想更好地被独生子女所接受,就要更好地培育好家庭教育这片肥沃的土地,以便为社会教育强化中华传统伦理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2.学校教育因素。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而学校教育又包括初级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无论学校教育处于哪个阶段,都有重应试教育而轻素质教育的问题存在。而中华传统伦理作为一种伦理道德是内在化于人的思想,外在化于人的行为之中,是一种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需要学校通过素质教育进行传播。而中华传统伦理不是国家规定的学校教育的应试科目,当然地成为了学校教育中被忽略的对象,这同样也是学校教育中中华传统伦理缺失的原因之一。

3.社会环境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正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轨道。“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3}而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与中国传统伦理的精神要义相去甚远,市场经济要求主体之间具有平等性,而中华传统伦理思想讲究尊卑,讲等级,维护严格的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故此,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由于中华传统伦理与市场经济的特征不相符,不是市场经济倡导的主流文化,逐渐被市场经济所排挤走向了边缘。

从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中国就不再处于闭关锁国的封闭状态。许多外来文化随着战争的侵略和济全球化逐步传播到中国,并对中华传统文化带来了挑战。外来文化是指“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4}随着国门的打开,特别是在现如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西方外来文化的侵入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西方文化强调理性、尊重崇尚科学、尊重个人的发展更符合市场经济和时代的需求,逐渐削弱了中华传统伦理作为本土文化在中国的继承,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外来文化,使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继承受到了挑战,其传承性在逐渐减弱。同时,网络的流行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使人们可以更快捷地获取大量知识和信息,缩短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距离,为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但由于技术的使用和对技术使用的制约不对,导致网络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特别严重。

除了上述讲到的教育因素、社会因素成为中华传统伦理缺失的原因外,中华传统伦理其本身也存在一定问题,致使中华传统伦理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具体来看,主要表现为:(1)传承内容缺乏创新性,不能与时俱进;(2)传承形式缺乏创新,吸引力不足;(3)传承机制不健全,缺乏保障和转换机制。

二、解决大学生中华传统伦理缺失问题的对策

“中华传统伦理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类生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5}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尊道尚德的国家,整个社会十分重视伦理道德建设,尊重有德之人。然而,目前中华传统伦理在当代大学生中缺失问题严重,没有很好地被继承和吸收,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成为当今众多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导向,大力弘扬中华传统伦理精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机体。{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华传统伦理有着无法割舍的内在联系,两者相互贯通,相互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提升中华传统伦理社会地位,融入当代大学生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构建“三位一体”的中华传统伦理教育模式。所谓“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就是通过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教育职能,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方式。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补充。“三者必须密切结合,实施全方位的整体育人,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而三者之间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是决定性的环节。学校教师必须主动联系家长和发挥社会力量,形成三位一体的和谐教育网络。人才完整的培养需要经过家庭教育打好基础,学校教育传授技术和能力,社会教育实践锻炼,三者互为补充,共同发挥教育的重要功能,实现人才全面发展的目标。坚持“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有效强化对学生特定技术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和在未来的持续发展力。构建“三位一体”的中华传统伦理教育模式,在教育层面上基本涵盖了中华传统伦理培养的全过程,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伦理的内化、吸收,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形成一种素质能力,支配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3.加强对中华传统伦理传承的创新性建设。中华传统伦理构成了中华民族整个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伦理,从根源上讲是一个正确处理现代化与民族化关系的问题。坚持现代化和民族化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出发点,因此,要用现代化和民族化的观点看待中华传统伦理。现今,中华传统伦理的民族化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需要进行新的现代化,进行新的历史创造和重构。特别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继承和发扬重构的中华传统伦理成为创造新的崇高道德价值观的承担者和开拓者,这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学生工作专项课题,项目名称:“当代大学生中华传统伦理缺失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4Shxz201503)。]

注释:

{1}谭林,张明丽.浅议现代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对策.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60

{2}吴奇程,袁元编.家庭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63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7

{4}刘述先著.中国思潮与外来文化.台湾中研院,2002,29

{5}刘波,赵庆梅.论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及其现实意义.职大学报,2006(4):17

{6}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道德与文明,2007(1):6

传统教学的缺点篇9

关键词:高中篮球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235-01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益迅速,教学改革的不断与时俱进,篮球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积极作用。将篮球运动充分运用到我国高中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有力发挥篮球教学的育人与锻炼效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是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的不可忽视的责任。保证篮球教学的良好进行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与有效培养国家篮球运动人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1我国高中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想要进行篮球教学,完备的篮球场馆是学校进行篮球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物质条件

但目前我国高中学校中多数存在着篮球场馆的设施或器材缺乏的问题。甚至一些学校中的篮球场地与设施器材都无法满足学生进行篮球教学与课外活动的需求,严重制约着我国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场地不足与器材缺乏的限制,许多高中学生都无法进行篮球运动,结果降低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1.2目前高中教学方式陈旧,教法手法缺乏创新

虽然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但在我国体育教学中,多数篮球教师教学仍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变。目前我国体育教师进行教学中多只是先讲再示范最后任由学生自由练习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信息的单向传递。教法缺乏创新、师生缺乏沟通、教师对学生的体育水平了解不足,这些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弊端在当今的体育教学中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我国现今的篮球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较少,教师基本都是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照本宣科”,对篮球运动规定的技术与理论教学都基本靠口头传授,没有充分发挥当今媒体教学的优势,对一些寓意深刻、有较强发散性思维需要的篮球战术理论不能有效讲解,从而对学生理解、掌握篮球运动内涵方面造成了制约。

1.3高中学校篮球教师的结构比列问题

篮球教学是体育教学中重要的一个项目,它不仅需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较高的道德素质理念,还在其教师的身体素质与体力状况方面也有也有较高的限制。所以,对于高中篮球教师的教师的选择需要科学的分析。

1.4重技术传授,忽略育人进行

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我国篮球教学一直以技能教学为核心的,在运动技能的传授方面有着系统的、完整的教学手法。但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苛求技术细节,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要,从结果造成了学生对篮球技能教学的缺乏兴趣问题。

1.5篮球教学过程缺乏规划,教学与现实不合

如前多数教师进行篮球教学中缺乏合理的计划,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体育能力与学校师资情况进行统一规划,多数教师只是依靠每年一次篮球教学检测,缺乏现实有效的信息。另外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结果对篮球教学中的一些技术性教学缺乏联系,结果造成了教学片面性问题,使学生难于理解,缺乏兴趣。

2改进高中篮球教学的有效措施

2.1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实现合理结合

第一,篮球教学是需要通过学生的篮球的学习和积极参与才能实现其教学成果的,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对学生的培养是其活动的出发点与根本所在,这是所有师生应追求的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导向、激励、评价等作用。在学生掌握篮球知识、技术的同时,使得学生通过运动的方式感到集体配合间温暖和快乐;在篮球运动的锻炼中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从而培养其坚韧的意志;在获得进步、成功的体验中加强自己自尊心与自信心树立,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最终达到现代社会所需的合作竞争意识。在社会发展中学会尊重他人,关心集体,有着强烈的道德精神和集体主义,树立积极向上的健康良好的生活心态。

第二,篮球教师需要在传统篮球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改造,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篮球教学简单易行,富有乐趣,使得学生更加乐于接受、掌握。另外,在篮球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健康主体,通过加强练学生的运动练习,达到学生掌握基本篮球能力,提高篮球水平的目标。

2.2完善教学师资队伍

第一,作为现代化的篮球教师,必须需要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譬如对篮球教学课件的制做,合理运动多媒体设备等能力。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如今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篮球教师除了需要加强改善传统教学手段、积极扩张其的知识面,还要努力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勤于学习、加强创新为前提,充分掌握多元化教学的特点和技能。另外,由于篮球教学的特殊新,要求根据教师身体素质与体力状况方面的评价,在进行组建篮球教师队伍的选择中需要加强关注教师的年龄与性别的比列结构。通过加强对资深篮球教师的学习和对年轻教师的培训,使得其可以更好的达到篮球教学的需要。此外,在进行篮球教师的学习与培训中,可以使其完善深入的了解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从而在根本观念上树立全新教学的理念,有效提高篮球教师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2.3合理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进行篮球教学实行中,教师需要做到合理分配课堂重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少讲却高效的前提下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练习。另外,教师也应该注意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学生在合理指导下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目标。

3结语

教师在篮球教学中应该明白现代篮球在是学校体育教学项目的同时也是文化娱乐活动的一种。学生可以通过篮球活动达到进行交友、娱乐、健身等效果,并以此调借其学习过程中的负面情绪。所以,教师对于篮球教学,应该将重点放在对于学生的身体锻炼、享受篮球运动乐趣等方面,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通过比赛、竞争等运动活动对学生的体育生活进行丰富。同时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棕合学生的技术评价与学生的态度评价,达到合理且全面的对学生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明举.普通高校篮球教学内容的改革[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1):137-140.

传统教学的缺点篇10

随着人们对体育教学行为规律的不断认识,不同时期人们对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和特征的认识也不同。因此,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的差异是体现了不同时期体育教学方法所具有的特定内涵。本文就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两者之间异同点和发展的共性规律,从而有利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情感陶冶和人际交往的功效,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等,对提高现代体育教学实践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概念

在近300余年间,教学理论是沿着与启蒙和工业化相适应的、追求效率和数量的方向迈进的。[2]传统教学理论的发展与这近几百年的社会历史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是以传统的教学理论为基础,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对体育教学及其对人掌握运动知识、技术等培养要求的教学方法。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产生于社会发展较慢的时期,是一种只注重传授技术而没有考虑学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传统体育教学方法是以“学会”和“锻炼”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潜力的挖掘。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是以现代的教学理论为基础,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对体育教学及其对人终生体育培养要求的符合现代体育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是根据我国不同时期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产生于现代社会,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了补充和修善,强化了探究意识,增进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等。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是以“学懂”和“学乐”为主要目标,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情感陶冶和促进人际交往”功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特征比较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学生对体育教学的不断需求,使得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差异。

3.1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特征相比较,其优点在于注重学生组织纪律性的培养和意志品质的磨练,同时还注重遵循体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其缺点为:(1)只强调增强体质和传授“三基”,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只会刻板地复制教师的知识;(2)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完全听从老师,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3)体育教学过于死板。传统的体育课一直沿用“四段式”教学,即分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由于教学过程的过分规范化,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体育习惯的养成;(4)强调适应班级教学条件,忽视了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5)局限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活动,使得体育教学中资源利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3.2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与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相比教,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具有多方面的优点:(1)侧重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打破学生只会刻板复制教师知识的做法;(2)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互动的过程,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变互动,并且能充分开发和利用体育教学中各种资源,减轻师生之间的负担,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肯定教师的指导作用,但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是二位一体的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强调了学生的独立性与主动性;(4)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侧重学生学法的指导,是学生能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为学生体育相关方面的学习提供理论指导;(5)寓美于教,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美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则教师要研究美的结构、美的规律与美的价值,并使美育充分融入到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中。(6)尊重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的个性化,教学中力争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又要协调好与集体的关系,能尊重和帮助同伴,使集体能和谐相处,同时能各具特色。(7)体现了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动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作用,提倡“创造性学习”、“合作性教学”、“自学互学教学”、“自主动教学”。使学生能提前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实现师学共同参与课堂的设计、教学、评价等。(8)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打破单一的讲解示范,现已注入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实现目标的成就感、参与体育锻炼的满足感以及得到发展的快乐感,使不同体育能力和体质的学生都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其缺点在于:(1)过分注重体育的娱乐性,极其容易导致体育教学只从体育兴趣出发,忽视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志品质;(2)教师提出的浅问题,原本可以直接教给学生,却非得让学生去“探究”,减少了学生学习和练习运动技能的时间,降低了学生体育课的运动量,使得体育观摩课、示范课带有应付性;(3)在教学中,教师为显示学生的主动性和愉快地运动参与,不合理地使用教学方法,结果体育教学内容变得空洞化、体育课的幼稚化和体育教学庸俗化等。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