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十篇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0:54

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1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是西方国家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与任务,在教育目标、内容、模式和方式、保障、平台和载体等层面均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对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具有诸多启发。提示我们采取科学的教育对策不断提升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水平:一是构建以培养现代公民为主的复合型教育目标和多视角的教育理念;二是凝练和提升教育内容,将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纳入其中;三是采取个性化、生活化的道德实践教育模式,推动教育模式多元整合、创新发展;四是整合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学生工作、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互联网等载体,推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多渠道进行;五是从制度、组织、人员与经费等层面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

关键词

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

一、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做法

1.教育目标

在教育目标上,西方国家基本上都是把培养一个合格的好公民作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大目标。在这个目标下,还对青少年成长发展架构了一套细化的具体目标体系[1]。

2.教育理念

在教育理念上,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定位视角多元化,价值取向也多元化。主要体现为:一是坚持从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从人学视角出发去思考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问题;二是在国家视角下,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放在国民教育和国家现代化发展视角思考,注重国家诉求和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三是坚持创新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模式不断进步;四是坚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教育理念,将青少年教育纳入科学视角进行思考,按照教育科学的规律运行,注重对青少年价值观及其相关问题系统化处理。

3.教育内容

在教育内容上,一方面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价值观的教育,还将青少年遇到的日常问题,比如情感问题、犯罪问题、就业问题、学业问题和公民素质问题、人格教育、道德品质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都纳入其内容建构视域之中,注重对青少年进行人性人格和现代公民教育,使其价值观教育富有很强的现实性和亲近性。另一方面突出本国的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特色,在此前提下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炼为简明扼要、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的话语系统。另外,针对青少年不同时期的接受能力、学习和生活情况,将价值观教育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细化。比如:6岁以下的孩子要求爱父母、7岁培养爱他人与动物、8岁培养同情心、9岁培养助人、10岁培养爱他人和理解尊重各行业的从业公民、11岁培养爱家乡、12岁开始培养爱国的情感等,这就把抽象的价值观教育细化为一个一个逐渐升级可行的任务。

4.教育模式

在教育模式上,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教育教育范式和模式以及教育机制。一是西方国家重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其中尤其注重隐性教育和实践教育,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倡导体验式、个性化的教育模式。二是注重与各类课程教育整合,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育中,在历史、地理、艺术教育、物理、化学等教育中融入和渗透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三是重视道德实践和志愿服务的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

5.教育途径

在教育机制与途径上,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机制。一是形成网络教育平台、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教育载体的联动协作教育体系,形成了一种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合力推动机制[1]。二是注重从认知、实践和情感途径上推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行进[2],力求多途径对青少年有效实施现代价值观教育。

6.资源配置

在教育的配套工作上,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做得很不错。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对青少年管理的体系比较完备,一般都有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全国青少年事务,制定了相关的青少年教育管理制度。二是西方国家一般都拨付专门的青少年教育管理经费,以便开发教育资源和培训教师的教育能力;同时,引导学术界研究青少年教育问题,鼓励学校、社会、家庭参与到价值观的培育工程中来。三是注重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和学者化,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队伍。西方国家均有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从事着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在美国,对从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工作人员要求是硕士以上学历,而且还要经过专门的资格考试才能入行;同时,也鼓励众多的学者参与到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来。

二、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存在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3]。

首先,从青少年本身来说,青少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践行不够,在职业价值观、爱情价值观、交友价值观、学业价值观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功利性、世俗性和多样化,展现了当代青少年在价值观上的变异[4]。

其次,从教育视角来分析,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教育途径上,目前多强调认知途径,对于实践途径和情感途径采纳不多,导致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实际开展和情感体验不多,很难真正融入青少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二是在教育内容上,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注重共性的教育,强调一个人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培育和养成,个人本位的价值观提倡不多,对于青少年个人的追求、爱好和兴趣等方面在意不多,导致了这种价值观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温馨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关照。三是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上,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基本上定位在为意识形态和政治建设服务,从文化、教育和公民素质等视角思考不多,导致了这种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等大打折扣,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四是在教育模式上,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模式基本上还是采取课堂理论教育模式,实践教育模式有待加强,网络教育模式起步不久。这些均说明了我国隐性教育模式开发不多。五是在教育的平台和阵地上,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还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重视不够,三维教育机制不健全,导致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合力效应不足。

第三,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主要面临着三大困境:一是青少年价值的多样化选择与价值观教育的一元化要求之间矛盾,彰显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困境;二是青少年多样化的特点、需求与单一理论化的教育模式之间矛盾,彰显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模式和方式的困境;三是价值观教育的整体价值和个体价值之间矛盾,彰显了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取向困境。这些困境都严重影响了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推进。

三、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做法,启示我们在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目标时,应该服从国家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将培育现代公民作为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大目标,在此目标下勾勒出培育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具体目标。

西方国家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做法,启示我们在推进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时,要有一种宽视角和多视角的思考方式和胸怀。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高到公民教育视角,从国民教育视角推动青少年教育和青少年工作,将国民教育和公民教育理念贯穿于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求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模式、教育平台和载体、教育保障等力求以公民教育的要求来运行和构思。西方国家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一个显著而重要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就是人本主义和科学化的教育理念。这启发我国在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理念时,应该坚持以青少年的诉求和存在的问题为核心,构建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同时,遵循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生理、学习规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推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科学化运行。

西方国家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还具有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这种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工作视野和思路启示我国也务必要从全球化视角思考,从当今信息化发展的浪潮来架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将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纳入国际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轨道,以此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公民。

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其社会适应性和对象适应性。这种与时俱进和不断调适的教育理念启示我国在推进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时,务必要解放思想,根据世界、国家、社会发展对青少年发展的要求,科学调整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方式等[5],将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纳入创新发展的轨道。

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注重教育内容的构建与话语系统的创新,启示我国在推进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时,要从以下几方面架构教育内容和话语系统。一是注重吸收西方社会思潮[6]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等的有益成分,不断丰富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养分。二是根据青少年的话语习惯和特点,不断变通与调适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话语系统,增强其吸引力和感召力。三是注重吸收国外先进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将人格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民族精神、现代法制等纳入其视阈,不断丰富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7]。

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注重各种教育模式的整合创新,倡导生活化和个性化的体验教育模式,启示我国在推进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时,要积极学习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模式[8],整合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模式、理论教育模式和实践教育模式,大力开展生活化教育和个性化实践教育模式,引导青少年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从这些活动教育模式中体验价值观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9],由此推动青少年价值观在认知、实践和价值领域等都取得进展。

西方国家推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注重渠道多元化,启示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开展行进也务必要注重教育平台和途径的整合。一是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与青少年各个学科的教育相结合,将青少年课程融合渗透到各大学科教育体系中,力求两者互动共赢和驱动创新[10]。二是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渠道,力求形成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整合型动力体系[11],以此增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驱动力。

西方国家在推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时还特别注重构建配套的保障制度和保障措施,启示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开展时,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供制度支撑;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体制和机构,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从财政预算上,实施专项经费扶持;教育队伍建设上,多方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和学者加入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和参与工作。

总之,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存在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目前最关键的是要根据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有针对性地创新发展,构建起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模式体系和途径平台体系,以此形成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董轶文,姜相志.澳大利亚青少年价值观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

[2]刘正锋.中外大学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途径比较[J].江苏高教,2013(3).

[3]陈延斌,周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3).

[4]崔振成.拯救孱弱的灵魂――我国当前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危机与救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

[5]周颖.新时期以人为本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6).

[6]王利华.当代社会思潮影响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及教育,2008(3).

[7]上官酒瑞.核心价值观:新加坡与中国的比较.学术论坛,2008(9).

[8]张陟遥,戴玉琴.核心价值观教育范式问题探析――以新加坡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例[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9).

[9]李大捷.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生活化的人本性及实施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1(5).

[10]孙宏艳.国外少年儿童价值观培育的经验及启示[J].青年探索,2014(2).

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技能教育教学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90-01

近些年来,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要注重提升能力和身体健康这双重的教育教学目标,并且要将重点放在培养青少年体育技能上面,在这里需要我们明确的是,任何一项技能的培养都是将知识作为前提以及基础的,要求教师在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引导青少年踏踏实实学习,一点一滴积累经验和教学,为提升自身体育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培养青少年体育素质,使他们能够自觉养成一种良好的体育习惯,在最大程度上获得体育感悟,并且将体育知识和自身的意志、能力有效融合到自身行为之中去,最终将体育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下面,笔者就探讨如何培养青少年的体育技能。

1培养青少年体育技能要实施体育必修项目综合教育和发展

学习好体育课程最为基本和根本的目标就在于提升青少年体育技能以及身体素质,青少年之所以存在弱势情况,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体育技能以及身体素质很差,因此,对于青少年实施体育教育教学的重点就是实现这两个基本目标,体育教师可以在重点培养青少年体育技能的过程中,通过提升青少年的体育技能来将青少年身体素质提升。要求在体育教师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教育教学重点放在青少年体育技能重点培养以及全面培养之上,比如说,在体育教师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类似于跳高、铅球、赛跑、跳远等等田径项目以及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等体育技能都是教育教学的范围和重点,因此,教师必须要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青少年的身体情况,鼓励青少年去认真学习和体会,进而达到提升青少年技能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将青少年体育技能提升,使青少年的技能得到全面的指导。在此基础之上,还要重点开展体育技能的指导以及教育,要求根据青少年爱好具有倾向性的特征,有选择性的实施重点的培养,教师要综合考虑青少年擅长哪一个项目,进而根据青少年实际情况来形成一种优势项目,这样能够使青少年体育技能培养更加专一和多能,最终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

2培养青少年体育技能要实施体育专项综合教育和发展

根据我国新课程教育教学目标来看,新课程教育教学目标要求青少年必须要掌握必修课程中所要求的体育项目基本技能,这些体育技能都要求体育教师亲身传授给青少年,要求教师必须要为青少年讲解基本的程序以及规则,要求青少年进行掌握和体会,体育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对青少年运动的兴趣进行培养,这不仅仅能够全面锻炼青少年运动技能,更加能够为青少年提升自身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提升青少年技能,就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培养青少年体育技能要实施体育特长综合培养与发展

想要提升青少年体育技能就必须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所具有的差异性,在全面培养青少年这一基础上,做到有所侧重的演练以及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重点培养。比如说,有些青少年十分擅长跑步,而有些青少年特别擅长球类的运动,有些人喜欢长跑,有些人喜欢短跑,男青年和女青年的兴趣和爱好也不同,因此,要求教师在实施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擅长发现青少年的这些优势以及差异,做到因势利导以及因材施教,能够对青少年进行重点培养,鼓励青少年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使青少年能够终身受益。比如说,在一百米跑这一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蹲踞式的起跑方法,右腿在后,左腿在前,在起步的过程中,要求运用腿后蹬力来实现加速,逐渐将速度提升,在中途中还要加快进行挥臂,保持一种无氧运动,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一气呵成,要求在这一项目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侧重于提升青少年肌肉快速收缩的速度,加强对于青少年神经系统预制以及兴奋过程灵活的训练,提升青少年肌肉放松能力以及快速收缩力量。着重对青少年实施脚掌着地速度的联系,这样能够尽最大可能将青少年腾空时间缩短。

4培养青少年体育技能要实施兴趣培养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老师,更加是前提和基础,在对青少年实施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要将篮球运动以及跑步项目进行相互混合,除了组织一场篮球比赛外,还要想出一些其他的体育项目,比如说实施运球接力赛等等,运球接力赛也是一项不错的体育运动,要求每一个小组由几名同学组成,每一个小组的第一名同学运球到百米的地方,返回,然后下一名同学要继续进行运球,小组与小组之间比赛看谁运球的速度最快,看谁运球最好,这样就能够使青少年在竞争和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快乐,并且收获一种体育技能,与此同时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师不仅仅是体育课程的讲课者,更加是青少年生命思想的一位重要的导师,通过对青少年实施体育锻炼,能够引导青少年发现体育锻炼中的兴趣,将自身的特长很好的发挥出来,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要做到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将青少年自身的特长发挥出来,根据青少年的优势以及特长来对他们的体育技能进行培养以及提升,与此同时,实施系统性完善以及整合,最终达到整体提升青少年体育技能这一目标。

5结语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培养青少年体育技能要实施体育必修项目综合教育和发展、培养青少年体育技能要实施体育专项综合教育和发展、培养青少年体育技能要实施体育特长综合培养与发展以及培养青少年体育技能要实施兴趣培养这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培养青少年的体育技能。

参考文献

[1]黄安泉.中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习惯的调查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102-103.

[2]徐芳.对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排球教材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对97高教版排球教材的分析[D].苏州大学,2002.

[3]王景贤.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城市中学体育教师素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

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重要性;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54-02

一、当前形势下的青少年德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家对青少年德育工作尤为重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来临,使我们在教育手段、途径、方式方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积累了珍贵、丰富的经验。但与此同时,也要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看到新形势下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1.学校的教育体制不够完备。学校在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任,可以说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主力军。但是,在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中,并没有把德育工作贯穿到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中,仅仅局限于德育课堂的硬性教育远远不够,同时,学校的各项工作也缺乏与德育工作的紧密联系,这就导致德育工作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使青少年在深度和广度上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2.缺乏家庭教育意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尤其是青少年德育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每个人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孩子从心理、性格和人格等方面产生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思想意识、教育方式以及言行举止对青少年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然而,有的家长缺乏家庭教育意识,在对待孩子时,过分溺爱,从而使孩子养成了任性、刁蛮、虚荣等性格;而有的家长又对孩子要求过高,把自己的未了心愿强加给孩子,希望孩子可以成为“人中之龙,人中之凤”,过分管束孩子,使孩子根本没有自由玩乐的时间,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滋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孩子的性格养成也是不利的。这就需要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给孩子树立榜样模范,并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3.社会环境较为复杂。现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是有利的一面。但是,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是非观念还不太清楚,很容易利用现代化手段,对一些充满暴力、色情的产品产生兴趣,而学校和老师又不便于掌控,从而对青少年道德教育产生了影响。

二、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

我们应该认识到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青少年担负着国家未来建设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明确教育对象,即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针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采用适宜的方式方法。如果不明确这一主题,在进行教育实践时就容易产生偏差,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明确以青少年为主体,提高青少年主动接受道德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其次,教师要把道德教育落到实处,不但从思想上重视,而且要以人为本,制定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内容,采用适宜的方式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制定适合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教师制定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内容,要适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贴近青少年的生活实际,适合青少年的发展规律。人的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就是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也是青少年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时期,这时,青少年思想有很大的变化性和可塑性,这时就需要教师做他们的引路人,帮助和指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外部世界。这个时期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将对青少年今后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要有适当的教育方式。针对青少年特殊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应该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这个时期的孩子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如果方式得当,就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如果方式不当,不但不能很好地实施德育工作,同时,也将会事倍功半。青少年道德教育效果的好坏,要看教师实施教育的方式是否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青少年是否乐于接受。方法对了,青少年愿意主动接受,教育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方法不对路,教育无法让学生产生共鸣,反而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效果就会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重视方式方法,使学生能真正地在情感上接受,身心得到有益发展。

3.要有正确的师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在言行上尊重学生,更是思想意识上的尊重。真正把学生当作朋友,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屈服和迁就。要从根本上改变靠“架子”和“威严”教育学生的思想意识,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是青少年,教师只有在进行教育时采取平等、互助、合作的态度,才能使青少年对老师的教育心悦诚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引路人和教育者的作用。学校不是加工厂,对青少年的教育也不是生产产品,被动教育不可能取得成效。学校的教育要紧密联系青少年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以人为本”。

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青少年宫;校外教育;重要性

所谓校外教育,即是由校外教育机构、社会团体组织实施的,在学校教育教学范围之外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回顾校外教育的发展过程,校外教育是从青少年宫或青少年之家发起,即以配合学校教育为主要职责,其基本任务是补充校内教育的不足。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今天校外教育的发展在教育理念的思想解放中产生了突破性的变革,各地青少年宫积极主动地组织创新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思想道德教育、合作精神活动等。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我们更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个体需求和发展规律,学生在青少年宫组织中的活动表现,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关注。因此,青少年宫的校外教育不容置疑地成为国家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是整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一、青少年宫的校外教育是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力推手

思想品德教育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基础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将通过校内的各科目教学来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通过政治科目、道德科目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和思想教学教育。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固然重要,但是学校教学的形式过于单一、枯燥、呆板,青少年接受的程度、理解的深度,仍不能达到实际的效果。所以,应当同时利用更多、更丰富的校外教育活动来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青少年宫作为校外活动的重要载体,以其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形象化、生动化的特点,通过更多的互动,把思想道德教育寓于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青少年往往能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提高个人思想道德分析辨别能力,磨练自我的意志品格,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另外,青少年精力充沛,热爱课外活动,青少年宫为他们提供了多样化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更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和感染,接受的教育和得到的收获远远超于校内课堂。青少年宫组织的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形象化的教育活动,往往会在青少年的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产生非常好的教育效果。总之,青少年宫的教育活动为青少年学生创造了轻松愉悦的环境,在此环境下,他们情感思维的动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

二、青少年宫的校外教育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修养和习惯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同样适用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青少年要求多层次的需求满足,需要多样化的精神层面的生活支撑,他们有学习求知的需要、独立自由活动的需要、从事创新创造的需要、对美的享受和娱乐的需要,等等。这一系列的需要单靠校内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完全满足的。青少年宫的校外教育,恰好弥补了校内课堂教学的不足,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赛、表演、联谊、游艺、科技创新、生存训练等项目,让更多的青少年儿童在知识的海洋里驰骋和翱翔,有效地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均衡发展。总之,青少年宫校外教育活动是丰富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通过情感的陶冶、习惯的培养、意志的磨练,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三、青少年宫的校外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的重要主题。目前,学校教育虽将素质教育作为重要的任务来抓,但目前学校教育以升学考试为目的,整个教学以应试为主题,就注定了素质教育的开展效果会大打折扣。而青少年宫的校外教育就成了满足青少年素质能力提升的主战场,有着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在青少年宫组织的各类校外教育活动中,青少年通过动手、动脑、听、看、写、画、玩、做等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自己动手实践,从中不断得到锻炼,受到启发,加深了他们与社会、自然以及生活的联系,有效地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四、青少年宫的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和特长

素质教育提倡青少年培养自身能力、发展自我个性。而强调个性发展是青少年宫的校外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青少年宫的校外教育的多样性,就决定了青少年可接触各类活动,科学的、艺术的、人文的,等等。通过对青少年学生的合理引导,使其自我发现兴趣、爱好,自由灵活地选择其所喜爱的各种活动和兴趣小组,有效扩大和深化青少年的知识领域、活动空间,把从课本上获得的知识,在具体的实践中加以深刻理解和运用,培养各种技巧、技能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良好个性的塑造、特长的获得,将最终使青少年们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孙艳.浅谈校外教育[J].科技信息,2012,(04).

[2]李海峰.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J].科技资讯,,2011,(09).

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青少年;教育团体;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以及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团体之间的关系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启蒙和教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能否收到良好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团体的教育。然而,家庭教育具有很大的变量,每个家庭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不一样的阶层,有不一定的地位,

家庭中的父母接受的教育不同,价值观、世界观等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教育团体的教育效果。

1.越来越多的双工作父母

现代家庭有别于以往家庭,越来越多的父母都从有工作,无暇顾及孩子,工作所剥夺的对孩子的关照,使青少年更加的叛逆,敏感的情绪增加了对父母的埋怨和责怪,为了寻求父母的关注,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犯罪行为,以此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得到父母的关照。这种家庭教育的失败,在某些方面是青少年犯罪的源头,这就要求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进行关怀和照顾帮助他们正确的对待处于青春期的反叛。

2.离婚率的增长

越来越多的家庭离婚率,对孩子的教育无疑是重大的伤害,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要比双亲家庭的孩子接受的教育要少,在父母离异的家庭中,大部分孩子的监护人是母亲,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从此失去了对父亲之间的联系。此外,单亲的家庭收入往往是偏低的,有数据显示,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上以及健康上,都存在着更差的问题。

3.家庭暴力

父母对孩子的忽视、粗暴的对待和虐待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大的伤害作用。虐待不仅仅是身体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很难以修复,更有甚者能够对孩子产生一种对社会的报复感。尤其对处于青少年来说家庭暴力是无法挥去的阴影,可以伴随其终身,当他们长大成家后,在对待孩子时,他们往往也是施暴者,因为,在青少年犯罪中,家庭教育必须反思和认识到自己所做的榜样作用。

二、学校教育团体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学校在青少年受教育的过程中,扮演者继续教育和优化教育的角色。学校教育团体担负着智力、体力以及适应未来生活要求的技能方面的重任。我们也应该看到,学校教育在某些方面给青少年成长所带来的不公平和负面的影响。在负面的影响中,应该找出哪些对青少年的犯罪行为起到了助长作用,学校作为最重要的教育团体应该怎样去改变和修复。并且要认识到,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是与学校教育团体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学校中按学生成绩划分的优差之别

在学校这个教育团体中,考试是一种区别优差的最好方式,对于青少年来说,这个时期,他们过多的呈现自己的独立性和价值,当学校按照成绩来划分优差等级时,会过度刺激青少年的自尊心,他们会用行动来反抗学校这种不合理的划分。那些所谓的差生,便会自暴自弃,把学习看作一种无用的徒劳挣扎,增加了他们觉得社会不公平的心理,随之而来的是躁动和不满,躁动和不满的背后隐藏着犯罪。

2.教师没有做到真正的公平对待

面对优等生和差生,更多的教师表现的是对优等生的喜爱和对差生的置之不理或是厌烦。一个教师能否公平对待学生,是一个教师能否做好教师职责的重要考评。如果一个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是关爱的,那么,学生在心里就会认可这个教师,把教师当作可以信赖的人。可以说,教师在学校教育团体中起着塑造灵魂的作用,因此,在学校教育团体中,教师的必须公平的对待学生,尤其是那些青少年学生。

3.文化的融合

当少数名族学生在以主流文化为主的学校中学习的时候,遇到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文化的差异使他们认为是社会和主流文化抛弃了他们,尤其对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当他们面对这种主流文化而又无能为力时,便极有可能产生报复主流文化以及主流文化人群的可能,那么一旦这种报复行为发生,就已经开始了犯罪的道路。

三、社会教育团体对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不管是家庭团体教育还是学校团体教育,都依赖于社会团体教育才能完成,社会团体教育没有强迫性,又带有一些放任自流的性质,当青少年在家庭、学校无形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和限制,在社会教育团体中感觉比较自由,有时候青少年在家庭和学校中接受学习和训练,却并未有达到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但在社会教育团体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1.社会教育团体的无组织性

社会教育团体是一个超越了家庭和学校教育规模的一个庞大的组织,青少年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当社会教育团体授予青少年的是一些不道德的、不合理的东西时,就会使青少年误入歧途。当青少年在发生犯罪行为的时候,社会教育团体会对其进行惩罚性的教育,例如坐牢、被判死刑,这些惩罚性的教育对改正青少年的犯罪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当犯罪行为被确定为死刑时,社会教育团体则不能对青少年的犯罪行为进行补救和改过。

2.社会教育团体的无纪律性

社会教育团体是一个混合体,由于它的庞大构成和人员混合,使青少年无时无刻不受其影响。社会教育团体的无纪律性,使得青少年逐渐的失去了行为上的约束,一旦行为失去约束,那么就不会遵守社会教育团体所规定的法则,就会演变成犯罪行为。所以,在面对社会教育团体出现无纪律性的时候,家庭和学校要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做出重要引导,使他们能够面对社会教育团体的无纪律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

3.社会教育团体的无责任性

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6

伴随着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错综复杂的利益交织以及传统、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三重冲突,青少年面临的死亡事件越来越多,汶川大地震造成6万余人罹难,青海玉树地震造成2000余人遇难……同时,青少年自身面临的各种压力较大,抗挫折能力也较差,造成厌世轻生事件频发,统计数据显示,自杀已成我国青少年头号死因[1]。死亡问题愈发增多及各类灾难带来的死亡恐惧、身体与心灵创伤不得不引起我们对青少年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的深入思考,反思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死亡教育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这一重任。面临严峻的现实和形势的迫切需要,青少年死亡教育的实践探索却步履维艰,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实践研究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通过死亡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在认知层面上了解并整合与死亡相关的信息,在情感层面上学会如何面对死亡、濒死和丧恸的感情与情绪,在行为层面上知道正常的反应表现及正确帮助他人表现哀伤的情绪,在价值层面上帮助澄清、培养、肯定生命中的基本目标与价值并反思生命的意义及其价值[2]。因此,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问题研究就显得尤为关键,不仅在理论方面很有必要,而且在实践中也很可行。

一、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的必要性解读

对死亡教育的高度重视,源于对死亡现象及其影响的深刻理解。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死亡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成长历程中意义重大,而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也必须了解死亡[3];从教育学角度来看,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青少年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实现生命的完满、人格的完善。由现实的可贵探索出发,由死观生,正视不足,方显死亡教育之意义重大。

1.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有助于推动形成正确的生死观长期以来,死亡一直是中国人的忌讳语,受“未知生,焉知死”的传统生死观影响,忌讳死亡、恐惧死亡、回避死亡,不去谈死,即使谈到死,也多以其他词代替,对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死用不同的词代替,如民族英雄之死为“以身殉国”,一般人之死为“逝世”、“去世”……这种注重当下、忽视死亡的生死观阻碍着青少年死亡教育向纵深方向探索与发展。事实上,死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即通过对死亡的认识和思考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有助于全面认识自我、理解死亡、把握人生,通过对死亡的审视,由死观生,勇敢、积极地入世、承担死亡,在本真的生活方式中认识并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超越死亡,提高生命质量,推动形成正确、科学的生死观,进而形成浓厚的死亡教育文化氛围,实现青少年死亡教育的纵深发展。

2.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有助于推动青少年自身生存状态向良性发展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然而面临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青少年的死亡意识欠缺,他们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影响,盲目地接受新鲜事物,容易走向极端,甚至走向死亡,但他们对死亡却很无知,不知道死的价值和意义,对生死的认识模糊,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对生命的思考过于草率,不知道如何珍惜生命和尊重生命。同时,许多青少年的死亡品质普遍较低,不知道什么是死亡、死亡的原因,不知道怎样正确对待死亡、形成什么样的死亡观,不知道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避免不必要的死亡。青少年的死亡意识和死亡品质现状及面临的身心、生死考验显示了青少年的生存境遇和状态堪忧,亟待引起对青少年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的深入思考,反思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死亡意识、死亡品质,使他们能正确对待生命、珍惜生命、面对死亡,使他们能学会必要的心理调适,实现自身生存状态的良性发展。

3.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有助于推动实现教育的终极使命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学校教育回避死亡问题的讨论,偏重知识的传授,以考试为指挥棒,只重视应试教育,教育的功利化色彩明显,很少涉及死亡及相关问题,忽视了青少年人格的培养,忽视了对青少年生命的关注,淡化了青少年对生命价值的关切,缺乏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文关怀,致使青少年体会不到生命的乐趣,感受不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反而对死亡产生好奇与向往。同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理论知识灌输,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自身的生命体验缺乏关注,对学生的死亡困惑和焦虑缺乏回应。学校教育使命的失真、人文关怀的缺失使得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成为必需。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有助于增强学校教育的生命力,使其与生命教育相结合,与青少年成长、青少年的生活感悟和生命体验相得益彰,彰显教育的人文关怀,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终极使命。

二、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的可行性剖析

1.学术界、教育界基本达成共识我国学术理论界已对开展死亡教育基本形成共识,对死亡教育的重要性、目的、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从哲学、心理学等角度进行了深入思考。学者们既翻译了国外相关论著,又出版了相关论著,还创办了相关刊物,举办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也借鉴了国外相关经验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界也认识到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山东大学、广东药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等大学陆续开设相关课程,广东省教育厅、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等部门进行投资、培训,此相关课程、行为、观念已逐渐受到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死亡教育曲折发展。

2.死亡教育相关制度已初步形成目前,我国死亡教育相关制度已初步形成,其中尤以生命教育相关制度较为健全。2004年辽宁省出台《辽宁省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2005年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黑龙江省、湖南省、重庆市、长春市、云南省、南平市、苏州市、石家庄市等省市随之下发了开展生命教育的指导意见,分别在全省市中小学系统开展生命教育。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重视生命教育。这些生命教育政策、制度为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提供了制度性依据。

3.理论积淀初见端倪我国对死亡教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80年代初,对死亡问题关注的焦点是安乐死。1988年7月,第一次全国性“安乐死”学术研讨会提出努力开展“死亡学教育”,更新死亡观念问题。同月,天津医学院成立大陆第一家临终关怀研究中心[4]。同年,《医学与哲学》杂志最早刊登了译文《死亡教育》,死亡教育的研究由此起步。随着青少年自杀现象增多、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国内学者开始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进行多维理性审视,对死亡教育进行深入理论探讨,先后出版了《死亡哲学》《死亡教育》等相关论著,创办了《医学与哲学》《中国医学伦理学》等刊物,举办了“安乐死”、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等学术研讨会,部分学者也借鉴美国、日本等国的死亡教育经验对我国死亡教育进行研究,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积淀。

4.实践探索积极有效我国已对死亡教育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实践探索,尤以生命教育的实践推广较为成功,生命教育系列活动相继开展,各类生命教育基地纷纷建立,中国生命教育网、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网等一系列网站及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组织宣传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得到了公众的关注、认可和支持。这些生命教育实践为开展死亡教育提供了可能。段德智教授于1989年在武汉大学首开“死亡哲学”选修课;南昌大学郑晓江教授自1994年开设中国死亡智慧选修课,1997年开设“生死哲学”选修课。2004年西安市二十六中初二年级一班班主任让学生给自己写墓志铭,2005年海口某校组织高一学生参观殡仪馆引起了全国范围内大讨论。江西师范大学自2006年开设“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选修课。2008年广东药学院开设《死亡教育》选修课,并配有专门的教材《死亡教育》。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也开设了生死学课程,让学生写遗书、撰墓志铭,并到殡仪馆参观直面死亡[5]。随着广东省死亡教育课程开设范围的扩大,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广东省教育厅投资300万用于对偏远地区中小学校医的培训。广东药学院邹宇华教授还对全省70多位中小学校医开展了“青少年死亡教育”专题培训[6]。继广东各大高校之后,浙江传媒学院、吉林大学、云南思茅师专、长春医专、包头医学院等学校也相继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这些高校和中学开设的死亡教育课程为青少年死亡教育深入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5.可资借鉴的经验丰富而系统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都开展了死亡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和中国台湾都在死亡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为健全的青少年死亡教育体系。美国死亡教育发展得相当成熟,死亡教育课程、死亡教育与谘商协会、与死亡相关的专业期刊在20世纪时已发展得较为健全,联邦政府教育部对儿童死亡教育的具体实施也十分重视和详尽[7]。德国实施了“死的准备教育”,除在医学院校开设死亡教育课程外,教育界还组织中学生参观殡仪馆,让16~18岁的青年直面人生的终点。他们还从儿童抓起,通过游戏活动让小学生接触到死亡的话题,帮助青少年战胜死亡的恐惧和焦虑[8]。台湾是我国最早开展死亡教育的地区。目前,台湾小学没有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但都有生命教育的内容;中学普遍开设正规的生命教育课,编制了生命教育教材和生命教育教师手册[9]。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死亡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逐渐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促使我国开始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这就使得死亡教育被青少年普遍接受成为可能。这些丰富而系统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其启示我们应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年龄选编不同教材,开设不同的死亡教育课程,学校与社会也应采用多种教育方法联合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以期为开展我国青少年死亡教育提供有益的支持。

三、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的实施原则

1.指导思想在青少年中开展死亡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才能正确处理生与死的关系,才能正确定位,找到指引方向,并且内化为青少年的死亡意识和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以理论化系统化方式为死亡教育提供一般思维和理论前提,同时又在方法论的高度上对死亡教育加以指导”[10]。它强调死亡的客观实在性、死亡的辩证性、死亡的社会历史性、死亡的阶级性、死亡的实践性,是一种“对传统死亡哲学持开放的心态和扬弃的原则,因而能够成为人类死亡哲学史上迄今为止内容最宏富又深刻的死亡哲学”。因此,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为基本指导思想,使青少年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死亡观,指导他们的实际行动和生活实践。

2.实施原则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的指导思想基础上,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国内外青少年死亡教育的经验启示我们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从我国的文化传统、存在问题、现有资源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开展死亡教育的精神资源和人文基础,利用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形成自身特色,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死亡教育体系。(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既需要相关理论研究的支持,又需要实践的积极开拓,二者缺一不可。我国对青少年死亡教育的抽象理论研究较多,实证探讨较少;实践探索还处在起步阶段,仅有部分地区、学校开展,使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显得愈发重要。(3)“度”的原则我国忌讳死亡的传统文化、青少年面对死亡的应激反应告诉我们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要审慎,既不能过分忌讳死亡,使青少年产生神秘感和好奇心,又不能过分谈论、讲授死亡,使他们对死亡产生恐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度”的原则,保持客观中立态度,不美化死亡或把死亡描绘得阴森恐怖,或者轻描淡写地看待生死问题。(4)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要继承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从经验借鉴中获得有益启示,更要在继承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和发展的思维,把握新时期死亡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以适应时展需求和个人需求的举措,从观念、内容到形式、方法上做到与时俱进。(5)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死亡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国民,开展死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全体国民树立科学的、正确的死亡观,由死观生,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最终达到普及死亡教育的目的,同时存在的共性问题、采取的相应对策具有共通性、普遍意义,这是普遍性的反映,而青少年在死亡教育的内容、课程、教材、方法上会有所不同,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具体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教育,因此应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青少年个体的差异和心理承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6)协同教育原则青少年死亡教育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媒体等多个主体,推动青少年死亡教育开展,必须使各教育主体相互协调、协同发展,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群体,同时作为受教育者的青少年应积极配合教师的行动,主动认识、了解、理解与面对死亡,教师也应选择合适的方式使青少年更容易接受死亡教育,方能使青少年死亡教育深入开展、更有成效。(7)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由于对死亡的忌讳,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对适宜进行公开讲授、宣传推广、开展实践活动的教育内容(如生命教育)采取显性教育的方式,以课堂传授、模拟演练培训、开展活动、宣传、自身示范等形式大力开展,而对暂时忌讳的教育内容则宜采用隐性教育方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以课程渗透、改变观念、分类、分阶段与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开展。

四、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的基本思路

1.加强青少年死亡教育的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对青少年而言,死亡教育是一项全新的领域,要使青少年接受死亡这一概念,直面死亡,学术理论界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很关键。学术理论界应加大对死亡教育的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力度,总结凝练我国死亡教育的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成立专业研究学会,组织出版专业性教材(书籍)、普及性宣传读物,通过举办定期的大型学术研讨会、讲座、各地区和学校的理论宣讲等方式普及相关理论知识,由生物学、医学角度探讨拓宽到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使青少年看到死亡教育的积极意义,为推动青少年死亡教育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2.建立健全死亡教育相关制度在当前生命教育相关制度建立的基础上,考虑全面推广实施青少年生命教育系统工程,把死亡教育纳入这项系统工程。在已有文件的基础上,总结实施经验,使其上升为制度,出台全国青少年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此形成珍爱生命、正视死亡的文化氛围。同时,政府、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自上而下大力推动,出台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和具体实施方案,对资金投入、人员培训、编写教材、课程建设、建立专门指导机构、设立专项基金、配套设施建设、理论研究、宣传推广等方面做出明确部署,以此推动青少年死亡教育深入发展,改善青少年的生存境遇和状态,提升青少年的生命质量。

3.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阶段实施死亡教育仍需谨慎,教师应区别对待不同学生,并尤其注意学生的情绪反应。教师首先要在教育理念上清楚,在实践操作中灵活把握,避免造成家长与社会的误解[12],并善于发现、把握死亡教育的时机,适时进行死亡教育。就现实情况而言,受各方面因素制约,不适宜大规模、全面进行死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政府、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成立死亡教育专家组较为可行,在此基础上待时机成熟后大规模、全面进行死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就要求实施死亡教育的教师必须先接受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专业的、特别的训练,使自己“在相关的知识资讯,认清自我价值观,以及助人技巧,调适行为等方面有充分的学习、了解与准备”[13]。

4.加大对死亡教育的媒体宣传力度为形成良好的死亡教育氛围,亟待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加大对死亡教育的宣传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新闻媒体、网络的监控力度,在专门的死亡教育指导机构带动下,成立宣传机构,负责开展死亡教育宣传教育;新闻媒体、网络应增强自律意识,共同整治恐怖、暴力、迷信等不良文化产品,逐步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的死亡观。同时,新闻媒体、网络应动员各种力量大力宣传死亡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开设专栏介绍国内外先进经验,刊登死亡教育相关文章,相关视频、讲座报告及动员组织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开展普及性死亡教育宣传,争取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使青少年能逐步转变传统观念,深入了解各种死亡知识,学会珍惜生命,正确面对死亡。

5.实现死亡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我国传统文化重生忌死,避谈死亡话题,但有关生死智慧的观念性资源较为丰富,儒家入世的死亡观、道家出世的死亡观、佛家消极的死亡观都有其合理之处及价值展现。死亡教育由西方引入中国,要使青少年死亡教育在我国落地生根,必须尊重我国的文化传统,找到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切入点,以青少年、家庭能接受的方式循序渐进开展死亡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抓住适当时机等形式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提升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同时,增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能力,积极深入挖掘传统生死观的精髓,把其纳入各级各类教育中,在教育中与实际相结合,逐步实现死亡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寻求新理念、新途径和新方法。

一、目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

1、青少年思想教育整体性不强。

目前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不健全、不系统,尚未形成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的政治教育、以共产主义为重点的理想教育、以近代历史和党史为重点的革命传统教育、以讲道德、树新风为主的道德教育、以法律规章为主的法制教育为具体形式的学科教育,以及独立、自强、拼搏、奋斗、爱国、创兴等较为科学的一整套青少年思想教育系统。

2、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社会参与

有些地方基层党、团组织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上级的精神贯彻执行不到位,形成上热下冷的不正常现象。从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来看,只有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提高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才能保证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积极效果,进而满足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实效,达到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发展的目的。

3、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的方法

由于家长的溺爱导致了青少年缺乏独立面对社会的能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有些家长自身道德水准不高,无形中给青少年造成非马克思主义、非科学的影响,错误的引导了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这些不科学的方法,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自卑、自私、封闭等不良的性格。如果家庭教育方法错误,青少年心理健康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4、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在激发创造力的同时亦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快节奏的生活和学习工作压力使青少年感到精神压抑。党政机关内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形式主义等不良风气,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心理和生理都还未发育定型的青少年们。

5、校内教育导向的问题。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学习的摇篮。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学校片面追求应试,在教学过程中偏重应试教育,只看学习成绩单,而忽视了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

二、完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一)完善青少年思想教育大体系。采取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体系,在以学校为龙头的基础上,家长、社会有关方面要相互协同。在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为了保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就要从思想教育体系建设入手,对现有青少年思想教育情况全面掌握,结合青少年思想教育建设实际,积极建设并完善青少年思想教育体系,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指导。

(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分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很强,因为其对象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复合体。

1.从青少年学生群体来说,其积极的一面是:具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努力勤奋、乐观向上,追求科学知识的热情较高,其消极的一面是:少部分青少年学生有政治信仰多元化和模糊现象;2.从青年职工群体来说,必须突出教育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同时引导青年职工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发展、社会进步有机统一起来。

3.从青年农民群体来说,主要存在着思想落后保守、缺乏长远眼光、团队意识不强、缺乏组织协调等问题。另外在当代青年农民身上也体现出善良淳朴、务实勤奋、崇尚新知识等新特点。因此,需侧重引导青年农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争做“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两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和生力军。

(三)高度重视家庭基础教育。首先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然后就是“言传身教”。要培养青少年做一个有着基本做人的道德和高尚情操的人。每个青少年即是家庭的未来,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明天。只有每个家庭教育都有着对国家、民族、家庭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做好每个阶段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个社会才会形成关心青少年思想教育、促进青少年茁壮成长的良好氛围。

(四)不断总结创新教育方法。总的来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联系热点问题,贴紧现实需求,坚持把学习和日常生活工作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虚功实做,才能取得实效。具体来说:

首先要坚持继承与创新,把一般号召与典型宣传、文化熏陶与精神塑造相结合,实现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方法向开放型、个性化、引导式转变。注意解决广大青少年的实际性和热点性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为青少年办好事办实事结合起来。

其次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作为党和青少年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真正做到“走群众路线”,真正做到“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

再次要围绕青少年成长成才,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网络读书节”、“知识大比武”、“下基层体察民情”等。要针对青少年弱势群体,开展志愿者结对、爱心帮学、就业培训、维权等多种工作。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做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深入到青少年中去,心中装着青少年,行动为着青少年,真正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青少年中去。

思想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时甚至是反反复复的。为此,我们应明确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难度,要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创新工作理念,对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进行进一步完善,保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有效开展,满足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敏.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理论与改革1999年第5期。

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8

【中图分类号】G479R512.91

【文章编号】1000-9817(2010)06-0724-03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教育;卫生服务需求;学生

艾滋病的流行已经在世界上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截至2008年9月,我国有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约70万,报告264302例[1]。引人注目的是,在每年580万新增加的感染者中,50%年龄在24岁以下。性传播感染是HiV的主要传播途径,也是所有性活跃青少年的主要健康危险[2]。将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相结合,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降低青少年HiV感染率的最切实可行的措施[3]。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艾滋病相关教育尚缺乏一个较为完善的、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教育策略和模式。针对职业学校性质、学生特点,现对职业中学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教育需求与策略进行探讨。

1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需求

1.1在青少年人群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迫切性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统计,全球共有500万青少年感染了HiV,新增的感染者中45%是15~24岁的青少年[4]。青少年已经成为感染HiV的高危人群之一[5]。资料显示,全球的HiV感染者大约75%是通过性途径传播的。因此,开展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个人行为,是降低青少年HiV感染率的最切实可行的措施[6-7]。

1.2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的权利与需求从切断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角度出发,青少年感染HiV比例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青少年的性和生殖健康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的权利得不到普遍的尊重和关注。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第一次提出,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有着明显区别于成年人的需求[8]。青少年在身心发育过程中需要知情的本能和欲望,应视为一种正当的维权行为。2003年的世界人口日,联合国人口基金提出“性教育――青少年的权利”。《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要求政府应承担以下义务:(1)尊重青少年权利,包括为他们提供有关性和生殖健康的教育,对避孕和预防艾滋病性病提供咨询服务等。(2)保护青少年权利,使他们免受犯,帮助他们确立规避风险的行为模式和健康生活方式[9]。

1.3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性与生殖健康问题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性病、艾滋病蔓延和婚前的增加。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最新数据显示,每年至少有1.11亿例性传播疾病在10~24岁的青少年中发生[4]。如果性病得不到治疗,会使感染艾滋病的危险高出10倍。在高危行为的群体中,艾滋病毒的覆盖率在1~2a内可以从5%以下迅速增长到50%[10-11]。近几十年来,青少年性成熟期提前和初婚年龄推后已是世界性趋势,由此而导致性等待期的延长成为婚前增加的重要原因[12]。

1.4影响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的因素(1)生物学因素。青少年正处于身心逐渐发育和求学阶段,气质、性格、情感和认知模式尚未完全定型,心理脆弱,分析事物、辨别是非及抗干扰的能力较差。伴随着“性”发育和成熟过程带来的生理、心理、智力、行为等方面的巨大变化,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学习与工作能力,乃至终身健康,可能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13]。(2)社会因素。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青少年营养状况的改善和医疗科技水平的提高,都促进了青少年性发育的提前,促使青少年性意识、性情感、性冲动的提早出现。然而,传统的医疗卫生体制中,青少年性与生殖卫生游离于儿科、内科和妇科服务范围之外,成为空白地带。此外,大部分学校受传统观念影响和缺少师资等原因,有关性生理、生殖健康教育、性道德等内容的课程设置较少,且教学方法古板单一,缺乏有效的健康技能教育与培训[14]。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服务体制不完善以及来自网络、游戏、电视节目和漫画等给青少年带来的大量“负面性教育”都是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2相关教育策略分析

2.1国际推荐策略近些年来,性传播疾病的发生趋于年轻化[15]。青少年在性成熟过程中缺乏信息和技能,得不到所需的卫生保健和支持,特别易处于性传播感染(包括艾滋病毒)的危险之中。然而大部分改进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集中在性健康咨询和计划生育上,忽视了性传播感染防治。第卫生大会报告提出针对青少年性与生殖卫生的策略干预[16]:(1)在青少年和年轻人中加强性传播感染监测。性传播感染资料需要按年龄和性别进行分层,使之能进行适当的规划评估和作出反应,以满足青少年的需求。(2)提高青少年在性传播感染及其并发症以及如何进行预防方面的意识和知识。向所有需要者提供适宜的性教育和不间断获得男性和女性安全套以及关于正确使用的明确信息。(3)改进青少年获得性传播感染服务。服务可建立在现有服务的基础上,包括通过卫生保健提供者的专门培训使成人卫生门诊方便青少年使用;针对青少年的性和生殖卫生门诊;年轻人可以获得所有卫生保健服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卫生中心;基于学校或与学校相关、适合年龄的服务。此外,提供一些创新形式,如流动门诊来覆盖绝大多数易感年轻人,包括性工作者和街头儿童。

2.2我国政府关于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相关政策我国是世界上青少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针对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的现实状况,我国政府遵循“关爱、理解、尊重和支持”的基本原则,以健康教育和适宜服务为手段,在改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状况、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宽松社会环境方面不断改善工作。在政策方面,制定或修订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等相关的政策、规划,为保障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权利提供适宜的信息和服务,创造出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17]。1988年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计生委联合下达了《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正式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正规学校教育,同时加强倡导和咨询服务,确定了政府等相关部门对学生保健工作的职责。2001年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意见要求中学将青春期教育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18]。2002年教育部《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基本要求》提出强化和增加青春期性生理发育相关教育[19]。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和2004年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的意见中均要求将艾滋病专题教育纳入健康教育课程[20-21]。2008年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将青春期保健列为教育目标,避免婚前对青少年身心的严重影响。最近通过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13条规定:“学校应当在学生中,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适当方式,有计划地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22]。此外,国家控制艾滋病中长期发展规划把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作为重要工作目标之一,并在部分省市组织实施了青少年健康教育和服务项目[17]。

2.3中等职业学校艾滋病相关教育开展现状

2.3.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主要以初中毕业生为主,年龄一般在14~16岁。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自我闭锁心理、自卑畏难心理、自负嫉妒心理、逆反心理、极度表现欲望心理、自由主义心理、困惑紧张心理等[23-24]。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是中考落榜和未参加中考的学生。因此,学生心理受到挫折,普遍处于不平衡状态。生理成熟期提前,使得早熟、早恋普遍存在,然而心理成熟期延后使得学生的自控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理性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25];不能合理组织利用相对较多的课余时间,出现网络成瘾等不健康行为[26];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环境压力下,有厌学情绪滋生;在专业实习期间难以转换角色,缺乏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易产生落差感[27]。

2.3.2存在问题及差异目前我国预防艾滋病相关教育中的瓶颈问题有:(1)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权利和需求尚未被社会完全认识和充分重视,尚未建立完备的政策体系。(2)缺乏全面反映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状况的全国性信息和连续性数据,不利于相关政策的制定、宣传倡导、项目规划实施以及工作绩效评估。(3)涉及性的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依旧受传统文化习俗所制约,不能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知识普及方面的积极作用。从事青春期性教育的人员缺乏人际交流和咨询辅导的技巧,使得青少年参与程度非常有限,其宣传形式和内容难以为青少年所接受。(4)有关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实际开展工作的范围主要限于城市中学和试点地区;内容侧重于生理解剖知识的介绍,缺乏心理、伦理等方面的辅导及安全和避孕知识的教育;正规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开始得太晚。另外,未充分重视不同年龄、性别、生长环境青少年在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不同特点和需求[17]。(5)现行宣传教育和服务体系尚未覆盖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中国欠发达地区以及流动人口中青少年面临着比同龄人更多、更复杂的性与生殖健康风险问题。

3中等职业学校艾滋病相关教育策略建议

3.1学校政策制订学校领导重视并制订系列相关政策。具体包括:建立专门的预防艾滋病相关教育工作小组,将学生社团纳入工作小组,建立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机制;制定师资和同伴教育者培训计划;确定教学内容,拓宽预防艾滋病相关教育知识的广度,涉及远离烟、酒、兴奋剂、以及预防性病等;保证艾滋病相关教育的覆盖面,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采用特色针对性教学,如高一学生侧重教师课堂教学,高二学生侧重活动的组织参与,高三学生则侧重于将艾滋病相关知识与实习相结合;制订教育效果评估方案,邀请专家进行阶段性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育工作。

3.2建立“不歧视”的环境关爱和不歧视HiV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重要策略。在学校全面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使全体教职工和学生都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减少对艾滋病的恐惧和对艾滋病人及其家属的误解与歧视,在宣传教育中将树立健康观念与消除歧视误解相结合,营造“不歧视”的健康学校氛围。

3.3为学生提供生活技能为基础的课程学校的艾滋病相关教育应打破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开展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高度尊重学生,将课堂学习和课外生活相结合,组织开展多种多样、形式活泼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个人技能。此外,需要建立与家长的沟通机制和社区的协调,这是生活技能教育成功的关键[28]。

3.4提高全体教师的参与度,增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热情,提高教学效果重点培训艾滋病相关教育骨干师资(校医、生物教师、班主任、健康教育教师),使其具备培训其他教职工的能力;发展“双师型”教师,并予以一定奖励;对新上岗人员进行预防艾滋病的专题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多媒体、网络等)开展教学活动。

3.5培训同伴教育者,建立与社区、学生实习单位的协调机制突出生活技能教育的优势,建立与社区的合作协调,通过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获得家长支持,将学校的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利用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机制,鼓励学生在实习单位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实习学生个人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将艾滋病相关知识辐射到全社会。

3.6创新艾滋病宣传教育方法,增加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采用参与式教学,创造教师与学生互动氛围。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游戏或活动、小品、小组讨论、辩论等。针对学生对体育、文娱、美术、游戏等的浓厚兴趣,课堂外教育则围绕艾滋病相关教育组织开展趣味性强的活动,如对入学新生派送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健康生活宣传册,定期邀请专家讲座(包括邀请演艺明星中的艾滋病形象大使),举办图片展,现场咨询等;组织同伴教育等针对不同群体的教育活动,并邀请本校或外校学生心理咨询团体就学生关注的话题进行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骨干开展知识竞赛、辩论赛、有奖征文、影片放映、主题文艺演出、艾滋病宣传周等活动,吸引广大学生踊跃参加,并自觉成为预防艾滋病的宣传者。

4参考文献

[1]联合国艾滋病论坛会议资料.meetingminutesofUnForumonaiDS.[eB/oL][2009-08-06].?tx_ttnews%5Btt_news%5D=2760&tx_ttnews%5Bbackpid%5D=699&cHash=27e293e663.

[5]BeKaeRt.meetingthehealthneedsofyoungoffenders.paediatrionursing,2008,20(9):14-17.

[6]屠宇平,译.2004年底全球HiV/aiDS流行形势.疾病监测,2005,20(1):53-54.

[7]吕姿之,常春.打破沉默,共同行动:来自第十三届国际艾滋病大会的声音.中国健康教育,2003,19(7):157.

[8]mnGaDipt,FaXeLiDe,Zwaneit,etal.Healthproviders'perceptionsofadolescentsexualandreproductivehealthcareinSwaziland.intnursRev,2008,55(2):148-155.

[9]中国网.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eB/oL][2009-07-22].省略/chinese/zhuanti/zgrkyfz/668996.htm.

[10]wHo.thehealthofyoungpeople1achallengeandapromise.Geneva:wHo,1993:11-51.

[11]曾毅.艾滋病的流行趋势、研究进展及遏制策略.微生物学通报,2000,27(6):462-463.

[12]俞颖,高晶蓉.试述青少年现状及影响因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8,3(4):53-56.

[13]何钻玉.青春期妊娠对生殖健康的影响.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4,15(4):248.

[14]葛静,马克新.我国青少年和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7,9(1):77-79.

[15]wHo.programmingforadolescenthealthanddevelopment.ReportofawHo/UnFpa/UniCeFStudyGrouponprogrammingforadolescentHealth.worldHealthorgantechRepSer,1999(886):Ⅰ-Ⅳ,1-260.

[16]预防和控制性传播感染:全球战略草案秘书处的报告.第59届世界卫生大会.2006-05-18.

[17]中国网.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eB/oL][2009-02-02].省略.cn/yjwx/yjwx_detail.asp?id=3316.

[18]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的意见.2001-10-10.

[19]教育部.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基本要求.2002-05-28.

[20]教育部办公厅,编.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1]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的意见.2004-03-16.

[2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2008-12-01.

[23]俞国良,侯瑞鹤,姜兆平,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特点的调查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2:32-35.

[24]李毅,肖丹.中等职业学校新生的理特点与入学教育.卫生职业教育,2005,23(7):31-32.

[25]聂建波,钱学礼.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期间不稳定因素的分析及解决措施.消费导刊,2007(2):71-72.

[26]孙冬英.职业中学住校生课余时间管理初探.中等职业教育,2005(22):45-47.

[27]徐荷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价值观现状特点与分析.职业技术,2008(90):70.

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9

ichpromotestheyouth''''shealthandfitnessanddevelopstheirpersonal-socialattributessuchasselfdiscipline,cooperativeness,achievementmotivation,courageandpersistenceaswell.thesuccessfulexperienceofnon-schoolyouthsportsinnorthamericaenlightensusonthat:(1)thevalueonandinvolvementinyouthsportsbyparentsandthe

wholesocietyisanimportantprerequisitetodevelopingyouthsportsprograms.(2)establishingangenciesandsportsorganizationsguaranteesessentiallypromotingthegrowthofyouthsportsprograms.(3)thefrequent,prolongedandvoluntaryparticipationintheyouthsportsisamusttotheirphysicalandmentalhealth.(4)itisanimportantmeasureto

establishresearchcentersofyouthsportsandtotraincoachesfordevelopingyouthsports.

1、70年代以来,北美青少年体育运动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下迅速发展。据统计,至1987年北美就已有25个大机构与数以千计的地方体育组织专门负责组织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开展。在美国与加拿大各有3500多万与250多万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北美的3000多个基督教青年会使200多万青少年有机会参加有组织的体育运动。青少年奥林匹克体育运动计划开设了21项不同的运动项目,主办了2000多项地区与全国性的比赛活动,每年有计划地开展各项运动,支持与吸收低年龄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体育已成为北美广大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有效地促进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研究与分析北美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特点,无疑可为我国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

2北美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

2.1社会与家长十分重视并积极支持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

50年代,深受北美大众欢迎的观赏性运动项目迅猛发展,如棒球甲级联赛、大学橄榄球、职业冰球、拳击等项运动,人们对这些有组织的体育运动的狂热最终逐渐积极影响到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开展。据伯瑞曼分析,促进青少年体育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美国人开始认识到向孩子们提供各种体育运动机会的重要性,少年儿童时期是培养未来成人生活态度与良好习惯的最适宜时期。北美青少年问题专家督促人们运用体育运动来培养理想的个人——社会技能。当学校尚未积极支持青少年体育运动时,义务组织机构与教育网络之外的各少年儿童组织便承担起组织与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与竞赛的任务。

青少年体育运动在北美日益普及,实践使人们体会到运动中感情的表达,与队友、对手的人与人之间交往以及教练员、行政官员、家长关注与支持的价值。因此,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被视为是向青少年提供一种外界环境,这一环境有利于改善青少年对待事物的态度,提高对比赛、运动道德、纪律、官员及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人们还认为通过对青少年提供向征着稳定、秩序、传统习惯、公共兴趣的体育运动,可满足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为此,大量的社会财力、人力资源被投入到青少年体育运动方面,如地方商人资助运动队,志愿教练员、体育解说员、记分员以及家长亲临现场鼓励等。此外,北美纳税人的资金也用来修建运动场,购置运动设备、器材,使青少年体育运动成为各城镇的一项重要社区活动。

北美青少年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与家长的重视与积极支持密切相关。伦恩·格雷弗斯和基思·享切对犹他州盐湖城以及新墨西哥阿布奎基青少年橄榄球联盟365名家长的调查发现:“这两个社区的家长均喜欢看这一年龄层次的比赛”。在密执安州,家长也被作为青少年体育运动计划的一部分,在收到自己子女所属的组织机构支持的各青少年体育运动联盟计划书目的家长中,98%的人表明他们同意制订这些训练计划。在一项有关家长对青少年体育运动对家庭生活影响的看法的调查中,盖尔·伯莱基报道:“家长们一致认为青少年儿童体育运动对家庭生活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开展体育运动有助于家长对孩子们进行社会化教育,教育孩子们了解与全队合作以及遵守纪律的重要意义。”

北美家长对青少年体育运动积极支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长自己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给孩子直接的行为影响;二是通过自己对孩子参加体育运动表示的极大兴趣,亲临现场给予孩子们必要的鼓励,从而促进孩子积极参与。一项对美国家庭所做的全国性调查发现有40%的家长经常与他们的孩子一起参加体育运动,还有35%的家长说他们有时候这么做。实际上,有多项调查已证明家长是其子女参加体育运动的最重要组织者。

2.2北美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形式及社会效果

北美对参加体育运动的青少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青少年对运动经历极感兴趣。在问及什么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运动经历时,他们总是列举出成为一名有组织的运动队成员,会见他人与交友以及有机会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等快乐经历。在对密执安州青少年体育运动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对10余项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参加者进行了参加运动动机的调查(见下表),结果表明“快乐”,“提高运动技术”、“身体健康”是他们从事体育运动最重要的原因。

表北美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

原因男女认为运动快乐9394希望提高运动技术8081希望身体健康5656我的朋友参加了运动5550希望交新朋友3344我的父母希望我参加3330

北美青少年体育运动开展项目较多,但基本运动形式主要有两种,即由同等对象自发组织的形式与由成人组织的形式。自发组织的青少年体育运动是由参加运动者控制的,他们根据非正式的活动规则制定经双方同意的分组与比赛规则,各运动队通常很快随意组成,而且孩子们往往为适应比赛过程中的情况而改变规则。科克莱恩调查发现孩子们较为关注活动的开始与保持,个人的参与,比分接近的比赛以及加强友谊。有组织的青少年体育运动主要在成人的控制下,训练与比赛是由教练员与联盟安排,并且是在严格规定的时间里进行,各项活动趋向于规则化,技术要求严谨。在整个运动中强调秩序、准时,尊重师长,服从指导。两种运动形式与作用虽各有不同,但北美的青少年体育运动倡导者研究认为体育运动培养了社会所需要的良好的个人品质,如自律、团结合作、成就动机以及勇敢顽强等。同时它也促进了青少年的健康与素质水平的提高,使他们为未来现实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

2.3新闻媒介对体育运动的广泛宣传促进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

北美各种新闻媒介以其自己特有的方式宣传体育运动,促进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北美各种报纸对职业、大学以及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宣传及时、频繁,使人们对各项体育运动产生了极大兴趣。杂志与书刊对获得巨大成就的体育明星的描述,使北美几代年青人把一流运动员作为英雄崇拜。收音机和电视对家庭进行体育比赛实况直播,直接吸引了广大体育爱好者的关注。相比之下,电视对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影响最为深刻,它对在青少年中普及推广各类体育运动所起的作用在上述新闻媒介中占主导地位。电视体育节目的播放极大地提高了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的观赏性,促进了这些项目的开展。例如,橄榄球、棒球以其一系列决定性的情境,网球渐进的戏剧性发展,篮球的快速动作,拳击在指定空间的猛烈博击均成为深受北美大众欢迎的电视节目。无须赘言,新闻媒介对体育的宣传吸引广大青少年并促使他们积极投身于体育运动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4开设业余教练员训练班,建立青少年体育研究中心,保证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顺利进行

据估计,北美有600多万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志愿教练员,他们大多数没受过正规的教学与训练的教育,为努力帮助志愿教练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一些青少年体育运动机构面向所有教练员开设了义务训练班。在加拿大,全国教练员证书项目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在美国,雷纳·马丁斯已开设了美国有效训练培训项目,这是一套完整的电视教育节目,已被全国各地的许多青少年体育运动教学采用。此外,华盛顿大学的罗纳德·史密斯与弗兰克·斯莫尔建立与发展了教练行为评估体系,他们建立了一套理想的教练行为指标。为验证该指标效果,他们观察了一组在指导青少年训练的教练员,然后采用这些指标对50%被观察的教练员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经过培训的教练员受到其运动员较多的肯定。同时,运动员在队内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相互吸引,与培训前相比,运动员的自尊显著提高。

在培训教练员的同时,北美还建立了一些青少年体育运动学习研究中心。例如,总部设在密执安州立大学的青少年运动研究院,设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一尚佩恩分校的青少年体育运动办公室,北卡罗来纳青少年体育运动学会。美国全国青少年体育运动协会在北方肯塔基大学建立了研究与发展中心,这些措施,从根本上保证了北美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顺利发展。

3北美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3.1家庭与社会的重视与参与是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重要前提

促使北美青少年体育运动迅速发展的因素之一是家庭与社会各界已充分认识到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体育不仅有利于青少年体质的健康发展,而且也是培养青少年的自律、团结合作,成就动机感以及勇敢顽强的良好品质,从而为未来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北美对青少年体育运动认识的普遍深化,使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开展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家庭与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和积极参与,这极大地促进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社会学研究揭示,家庭与社会,尤其是家庭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是第一,也是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家庭的结构、文化修养、活动形式,对青少年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因此,家庭以及由家庭构成的社会对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重视与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态度与行为。我们应该注重提高人们对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重要意义的认识,充分调动家庭与社会的积极性,使青少年体育走向社会化,成为青少年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3.2建立组织、制定计划是使青少年体育运动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为发动全社会来办青少年体育,使之成为一种社会行为,北美建立了许多地方体育组织。这些组织一方面有计划地开展青少年力所能及的、喜闻乐见的各项体育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参加;另一方面,他们还根据奥运会设置的体育竞赛项目内容有计划地开展青少年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从组织形式与计划内容上保证青少年体育运动在普及的基础上,健康地发展与提高,这对我国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是很有启示的。

3.3经常、持久与自觉地参加各项体育运动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青少年法制教育;动力;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众所周知,青年一代的法律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如何提高青年一代的法律素质?邓小平早在80年代曾指出:“加强普法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那么,青少年法制教育在我国应如何开展呢?显然,要回答这一涉及法制教育实质性运行的关键方面,只有首先正确、全面认识法制教育的“原本”,才能顺藤摸瓜地理顺“针锋相对”的消解路数。青少年法制教育功能的优化发挥及效果的良好彰显,不仅需要有足够的动力予以支持,更需要有健全完善的机制作保障。所以,寻求法制教育的动力之“源”,构筑法制教育的保障之“垒”,是解决青少年法制教育有序开展的根基性问题。

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动力

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讲,动力源于需要。常态意义上,“需要”有两个典型特征:一是“需要”与“满足”的对立统一性。要达到“需要”的“满足”,就必须根据这一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参与社会生活以获得丰富的满足物。二是“需要”的永不满足性。“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它一切动物。”“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了新的需要。”说明,需要在事实上是永无止境的,一种需要的满足总是不断引起新的需要。

青少年法制教育也不例外,其根本动力来自主体对教育内容和手段的需要和满足之间的矛盾、“供体”(教育者)与“受体”(受教育者)之间互为主客体关系的需要和满足之间的矛盾、教育活动对于“受体”全面发展的目的的需要和满足之间的矛盾等等。由是观之,为了能正确揭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动力机制,需要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动力主体”、“动力内容”、“动力载体”进行深入研究。

(一)动力主体

动力主体既指动力发生主体,又指动力利用主体。就整个青少年法制教育而言,动力主体既可能是发生主体,又可能是自身的利用主体。不过,高层次的动力主体总是低层次动力主体的利用主体,如社会、组织对个人就是这样。基于这个意义,我们可以从“动力源”角度把青少年法制教育动力主体分为三类:个人本体、群体组织、和社会整体。

1.个人本体。就微观个人而言,青少年接受法制教育是为了满足个体自我实现需要,是为提升个体自身素质而产生的心理动力。如果撇开主体以外的因素,仅就个体自身行为的动力系统而言,推动青少年个人从事法制教育活动的最直接的“原驱力”当属个人本身接受法制教育的需要。这是因为,我国正在融入法治社会,对置身于未来社会的任何一个人,是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的。

2.群体组织。青年个体是未来的社会从业者,面对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普适性国际规则迅速渗透到各个经济角落,群体组织往往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提升自身的社会形象,提高办事质量和办事效益,会逐步地把“法律素质”纳入考察和录用员工的基本环节,由此必然促使青年个体产生参与法制教育的冲动。

3.社会整体。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全面发展,必然导致社会成员积极参与法制教育活动的推动力。这种宏观作用的推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群体组织必须培养出大批能适应加入wto后法治时代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这样一来,青年个体也只有通过系统的法制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第二,社会的法治化推演,不仅能为青年个体的人参与法制教育提供各种条件,而且还产生了要求行为个体参与法制教育快速提升法律素质的社会整体“拉动”。

应当看到,个体“微观动力”、群体“中观动力”和社会“宏观动力”是三种分力,法制教育动力总量的大小取决于这些分力整合而成的合力的大小。当这三种分力互相协调,个人、群体、社会三者利益趋于一致时,三种动力就会形成一种合力,这种合力所产生的动力总量会超过各分力简单迭加所不具有的新质和新能量,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大大加强法制教育发展的动力;当三重动力形不成合力,甚至于方向相反、背道而驰时,法制教育的运行就会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因此,青少年法制教育各动力要素是否互相协调、形成合力,直接影响到青少年法制教育功能的发挥。关于这一点,20年来的“普法”实践是值得我们好好反思的,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精细设计不能紧局限于“供体”的视角和立场,如果过度地忽视“受体”的真实需要,其最终不得不面临的结果是:“手术成功了,但病人死了。”

(二)动力内容

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动力内容,是指促成青少年法制教育功能及其价值实现的动力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与一般法制教育的动力内容应该无多大差异。粗略地讲,法制教育的动力形态包括精神动力和物质动力。

1.权利意识之精神动力。所谓精神动力,就是指思想、信念、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对人从事的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推动力量。开发精神动力,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科学动力、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教育与引导,精神文化已成为公认的社会资源之维。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要旨就是把真正的法治精神告诉人们,努力培育他们同现代法治文明相一致的自主性心理价值诉求。

通常认为,法治精神应包括四层涵义:第一,尊重与保障公民权利是法律的基础;第二,只有法律才是解决社会冲突的主要手段;第三,立法必须经过民主程序;第四,法律具有至高权威,它是社会所有成员、机构的行为规范。其中,保障权利限制权力越来越成为现代法治的核心理念,因为“只有权利成为目的、权力成为手段的地方,才谈得上法治。”我们认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路数应当调整,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心不在于仅教育人们如何遵守义务、服从法规,而必须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呼唤人们对权利意识的觉醒。奥斯丁曾提到:“权利之特质在于给所有者以利益。”正是因为法律基于权利设定可能带来各种便利和利益,包括心理和感情上的利益(公正),才会赢得人们遵守、诉诸或全身心信仰的直接动机;才会激起他们把法律也当作一种追求个体利益的资源而诉诸、利用,让他们坚信唯有通过法律才能更好地获取某种利益或保护既得的利益,以至于让他们把全身心都卷入到法律实践的话语中,直至无法解脱。

2.法律产品之物质动力。物质动力,是指满足人们需求的物质推动力量。满足需求的对象称为满足物,最简单的划分是“硬性”满足物与“软性”满足物。任何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满足物都被称为“硬性”满足物,大部分物质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它,如吃、喝、住、穿等。与“硬

性”满足物相反,传统上人们将同非物质需要联系起来的满足物称为“软性”满足物,如社会秩序、权利、地位、民主、自由、荣誉等。满足物能否足够地满足需要,关键要看“满足物”是否符合需要主体的利益。

毫无疑问,青少年法制教育推动力的直接物化诱因之一就是法律产品。需要澄清的是,人们是否愿意接受法律,并不是由法律的“重要性”和“强制性”所决定的,而是由法律本身的规定所决定的,之所以愿意接受这样的“规定”,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接受者对法律的品质的认同;二是法律符合接受者的利益。由此可见,人们选择接受或遵守法律,是因为法律不仅仅有效,还必须有益。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如果法律与他的利益无关或者相悖,他就可能选择疏远或违反它。按常识,现代立法是对社会利益关系的第一次分配,从这个角度讲,立法质量如何,对青少年法制教育产生的影响极为重大。

(三)动力载体

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动力载体,是指促成青少年法制教育功能及其价值实现的“中介”,主要表现为传递渠道的动力媒介,如各类宣传教育工具。青少年法制教育是一项将“法律”交给青年一代,使他们知法、守法、用法和树立法治观念,进而提高法律素质的公益性社会事业。法律的普及过程,既是信息传导过程,即由某一动力主体将法律信息传给另一个动力主体,如各种传媒的宣传鼓动;同时也是文化传导过程,因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要务之一就是法治精神培植,只有特定的法律文化通过社会化和内化过程融入个体的人格系统里,才能影响并改变微观青少年法制教育动力主体的需要结构,从而使他的动力发生变化。

三、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保障

保障机制,是对事物发展运动的方向、规模、速度、质量等方面予以指导、协调、控制的,由一系列组织、制度、思想、观念和关系因素整合作用的机制。显然,保障机制的构成要素极其丰富,比较普遍的有理论保障、物质保障、制度保障、组织保障、环境保障等等。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而言,尤以观念导向保障、政策指引保障、环境协同保障、途径优化保障四种要素最为特殊。

(一)观念导向保障

观念是制度的灵魂,是制度得以产生和运转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大凡良好制度往往都源自于文化渊深的观念积淀。所以,以期通过青少年法制教育推动社会的法治化进程,必须首先从改变观念开始。

“法治”观念要求人们习惯于将社会事务纳入法律和制度的轨道中来加以分析、思考、处理,是管理国家和社会有效的手段,是不允许任何政党、组织、团体和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信念。可见,法治观念的基本内核就是诉求“法律的统治”(RuleofLaw),内含公平与正义地衡量行为的价值准则以及法律至上的观念。要形成法律至上观念,首先得信仰法律,“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需要注意的是,只靠周而复始地强行灌输法律条规是难以解决信仰法律问题的。因为对于观念确信乃至信仰坚守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语言的说教,而是行为的感召;不是一般的倡导,而是具体的示范。而这种感召与示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法律自身的尊重、服从与遵守。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普通人的法律态度,不仅取决于法律规定了什么,政府号召了什么,更取决于法律在政府那里被怎样尊重、服从和严格执行。因而政府守法程度从一定意义上关系着法律至上观念培育的成败。

(二)政策指引保障

一般来说,政策指引保障必须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满足需要。二是对需要的调节和引导。这显然要求,“政策”本身的设计必须正当、科学、合理,并且供给充足,否则无法满足需要,更无法良好地发挥调节和引导作用。

从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政策实践看,1995年12月28日国家教委、中央综治办、司法部合文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和2002年10月25日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是迄今为止有关青少年法制教育最为详尽的官方性政策文件。两《意见》随着近年来的社会变迁已日益显露诸多问题。《意见》规定:“法制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显然,传统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在地位上是从属于德育教育的,即把法制教育视为“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为目的的观念教育。我们认为,这样的认识及定位是不大合理的。因为,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由此还将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没。近年来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数据足以说明:现行的学校法制教育课,既没有让学生真正懂法,更没有达到对学生予以“观念改造”的效果。所以,在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政策定位”上,必须构建一个属于法制教育本身的体系完整且地位独立的法制教育安排。

(三)环境协同保障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系统的成功运行和功能出色发挥,靠要素的优化和协同。根据这一原理,如果我们把青少年法制教育看作一个系统的话,那么立法、司法、执法、护法、法律文化、法律产品、社会、国家、组织和个人等等就是要素,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成功运行及法治社会的最终实现,要靠上述各要素的不断优化与协同。

于青少年法制教育而言,所有要素中,司法和执法的影响是最为致命的。这是因为,行政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直接行使着大部分的国家权力;司法是人们权利的最后一道屏障,是保证法所追求的自由、平等、正义、秩序等价值得以实现的手段和途径。“司法”和“执法”作为人们可以直接感知与体验法律的基本“场域”,是人们塑造法律形象的重要质料,公正司法与依法执法对法制教育活动的同化感应比法制教育本身更为重要。

(四)途径优化保障

1.机构设置。在实践操作上,青少年法制教育应当建立起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党委宣传部门、司法行政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协助的运行机制。以此构筑司法行政部门指导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实施及有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格局,形成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会为依托、校内外结合的法制教育组织机构实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