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教育建议十篇体育教育建议十篇

体育教育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9:10

体育教育建议篇1

首先,政府要注重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注重舆论宣传和引导工作。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其特殊性,受政府的关注和支持相对就比较多,也从属于政府民生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有必要重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抓好特殊学校体育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进行舆论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并利用一定的政策优惠引导,鼓励高素质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体育爱心教师,进驻到特殊教育学校从教,让优秀的人力资源不断输入,让这批优秀的教师资源去对已有的教师资源进行培训和引导,带动整个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其次,学校积极做好制度考核和培训工作。学校是直接影响因素,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中扮演着主导角色,学校需要承担职责,做好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工作。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考核制度变更,让体育教师能够在工作行为被严格考核的情境下,不断地去自我总结、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另一方面,学校有必要增加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可以通过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专家,或者专业的医药专家,来校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技能辅导。

最后,体育教师自身要有思想觉悟,从自身身上入手,做好自我体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工作。一方面,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参与各种专业体育教学技术培训,或者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学习渠道,增加对体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学习,也可以通过参与专业的体育教学协会,在协会中与大家共同交流和学习,总之,体育教师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理论知识能够不断得到补充;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在针对特殊学生所开展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并要时刻保持对其的关心和关怀,不断保持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也要通过这样的沟通和交流,不断询问其接受自己目前所运用的教学方式的感受,以及其对于这方面的建议,从而能够保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此外,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保持自己的良好心态,不能让同情心泛滥,对学生有太多不同的看法和行为,让其感受到旁人因为其特殊性才对他好或者怎样的,一定要让其觉得自己是一个正常人,也能够成为一个正常人。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种康复教学,不仅仅是能够提高特殊儿童自我生存能力,更是能够帮助他们从阴影中解脱出来,找到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其拥有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尽管现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教师教学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但是还是不能满足客观的需求,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国家、学校和教师都要长期坚持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真正满足特殊儿童或者青少年的需求,最大满足社会的需求。

作者:高培军杨勤单位:江西九江学院

体育教育建议篇2

一、完善、加强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公平监督、约束与评价机制

在法制上重视、完善现有有关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真正实施,把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工作纳入各种检查和评比。例如,纳入高校的评估体系。真正引起的高校重视,从而加大对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在体育教师人员培养、完善适合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教材、场馆设施上的投入。

二、加强从事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的科研工作

当代,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但关于体育锻炼对残疾人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研究报道却极为少见。在国外,有些学者曾做过关于残疾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在国内,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位学者曾做过有关体育锻炼对弱智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然而,大范围的关于各类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其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要更好地开展残疾学生的体育活动必须有科研工作做保障,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不断地改进残疾学生体育运动方法,才能了解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以及体育活动带来的积极与消极结果;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才能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做到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使康复锻炼知识、方法、运动处方原理等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实效。医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均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体育科学也应为特殊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各种康复装置、康复手段、科学合理的锻炼处方是帮助残疾学生学会自立、自强的一种手段。随着《全民健身纲要》的施行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贯彻执行,我们有必要重视和加强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的科研工作。

三、教材选择“普适性”和“个别化”的统一

教材内容选择是特殊群体体育课程中的难点问题。从目前高校体育保健大纲来看,这个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原因,是难以切合特殊群体的特殊要求,特殊群体的特殊性在于其个体化,这和课程的普适性原则存在着矛盾。关键是如何创造一定条件,把这种矛盾统一起来,这和普通学生的因材施教原则是相通的。但是,由于特殊群体的个体差异性更大,难度也就相应突出,这是目前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从理论上说,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应有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内容,进行个别化教学指导,但实际上由于高校的教学资源不足及其他原因,针对特殊群体的教材内容,只能满足普适性,对个体的特殊需要尚无解决手段。而且,在教材内容选择上,未能很好考虑科学的系统性与个体的实用性,对于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能达到什么目的,对特殊群体将来的终身体育习惯培养有什么帮助没有明确的目标,教材就不能不表现出相当严重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不看对象,一味片面追求养生康复,而传统的养生之道基本上是针对中年和老年的,忽略了这个群体首先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其次才是有特殊体育需要的人群。从教育机会均等的角度讲,特殊群体可以进入大学并和普通学生一样接受体育教育,这已经体现了形式上的平等或起点的平等,但受到人们对特殊群体认识的限制,人们还不能从多角度来考虑特殊体育教育,在这方面,我们的学术积累还比较薄弱。因而,还不可能真正实现全方位地帮助、教育特殊群体学生,要实现过程和结果的平等,非得把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学术研究水准大大地提高不可。

四、设置一定的理论课

实践课是在理论课的指引下完成的,理论课又可以帮助学生对体育建立一定的理性认识。每一学期要开设一定量的理论课,理论课讲授关于残疾人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体育与身心健康、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应遵循的原则、怎样制定运动处方、传统保健内容的基础知识以及所学专项的技术、战术、竞赛规则、裁判法等。这样对学生强身益智、防病治病、涵养道德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作用,并为走上工作岗位继续坚持体育康复锻炼奠定了基础。

体育教育建议篇3

一、高中体操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对体操重视程度不高

虽然我国已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高中生还是更注重学习成绩的高低,因为这直接影响着高考。学生每天都在进行着题海战术,在各学科间寻找着做题的灵感,挑灯夜战的现象在高中生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同时受到教师和家长施加的双重压力,使高中生更加烦躁。以上种种原因也就使得高中生无暇顾及体育课,对体操的学习更加没有时间和精力,使得高中体育课无法正常进展。甚至有的教师会借用体育课的时间去给高中生补课或者考试,这样不仅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无法进行,也剥夺了高中生的运动和锻炼时间。

(二)部分学生认为体操动作难度大,心理挑战能力弱

很多高中学生都把体操当作是自己无法完成的一项体育运动,在他们看来,体操难度性很大,需要很高的技巧性和身体柔韧性,而且学习体操还要有悟性,所以他们在体育课上的参与度很低,不能配合体育教师完成体操教学。由于现在的高中生都是生长在“蜜罐里”,很少经受挫折的打击,因此对于学习体操他们往往是恐惧的,不敢突破内心的防线,不敢挑战自己的弱点。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只顾学习,不进行体育锻炼,就更加使身体素质下降,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在学习时会出现身体不适、头晕目眩等现象。

(三)高中体育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创新性

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对也给学生学习体操带来一定的困扰,部分体育教师学历不高,虽然自身掌握了体育教学各项目的技巧和方法,但是在给学生分步讲解时却让学生难以理解。而且还存在有的高中体育教师思想跟不上时代步伐,因循守旧,体育教学中没有创新,走传统体育教学的老路。在体操的教学中,还一直是教师做示范,然后学生跟着做,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中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还存在高中体育教师对新课改的定义理解不到位,导致高中体育教学改进程度不明显,无法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热情。

(四)学校体育设施陈旧,限制体操教学的进展

近年来学校一直在建设校园文化,希望通过营造和谐愉悦的校园氛围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关注度,但是学校并没有意识到通过体育课能够更好地提高学校的形象,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资投入不足,使体育教学实施陈旧,跟不上教学的要求。体操是一种徒手或者需要借助体育器械来完成的体育项目,学生掌握好体操的要领,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也能够养成饱满的精神更好地为学习做准备。高中生的课间活动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学校没有完善的体育设施,课间学生也只能在操场上无目的地走动,无法进行体育训练。

二、提高体操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一)营造愉悦的体育课堂氛围,缓解高中生的学习压力

高中生学习压力大是众所周知的,因为他们面临着高考。因此,体育课堂教学要发挥优势,让高中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放松自己的心情,将学习放在一边,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课的学习中。对于体操的学习有很多的技巧,而且步骤要规范,这就要求高中体育教师能够给学生分布的讲解,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操课,让高中生在欢乐的环境下学好体操,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讲授体操动作要领的时候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有创新的地方,利用体育课缓解学生繁重的学习压力。

(二)引入体育趣味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体操的兴趣爱好

对于体操的学习需要高中生具有浓厚的兴趣,能够认识到体操给他们带来的益处。在体操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感受,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高中生能够将体操知识掌握的更透彻。在适当的情境下,引入趣味教学法是高中体操教学的创新点之一。利用趣味教学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练习体育课讲授的体操要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体操习惯,而且也在学生深入学习体操的同时强化了高中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为进一步的体育锻炼做铺垫。

(三)增加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体育课教研机会

体操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责任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不断强化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意识,给教师更多的进修或者教研机会,让体育教师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同时,体育教师要及时扩充自己的教学思路,经常上网或者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查看当前比较实用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多学习比较先进的教学经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尤其是体操教学时大胆创新,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将体操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去对待。

(四)提高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完善体育设施

学校对于体育课的支持程度影响着体育教学,学校在体育教学技术装备上的投入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的教学质量。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强化师资队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采购日常教学中需要的体育设施。高中生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体育课是他们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必须提高对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在体操教学方面,如果没有体育器材,就无法进行训练。可见,要想高中生上好体操课,就必须有学校的硬件设施作为基础。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体操教学的任务非常艰巨,需要我们体育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提高自身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利用新时期的各种新型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体操的兴趣,让体操学习真正给学生带来快乐。我们都知道,学习体操有利于培养高中生坚韧不拔的个性和审美能力,同时也会增强高中生的身体力量和协调性。因此,高中体育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刘贺松.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体操教学的现状[J].学周刊a版,2014,(31).

[2]王永洪.体操教学在中学体育课中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0).

体育教育建议篇4

关键词:士官教育教学方法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166-01

士官任职教育在我军院校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针对性地搞好士官任职教育是提高士官队伍素质的重要手段。同学历教育相比,士官任职教育的对象、目标、周期、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学历教育全面转向士官任职教育,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为了提高士官任职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不仅要更新教育思想理念、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型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还要改革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全新的教学方法体系。

1以士官任职教育需求为导向,切实优选教学方法

学历教育以基础教育和学科性教学为主,而士官任职教育与之不同,应着眼于岗位任职的现实需求,侧重于士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士官任职教育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必须根据岗位任职的需求,采用重点讲授、专题研究、案例分析、模拟演练、部队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实行精讲。士官学员大部分是具有一定学历的在职士官,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认知能力,对教学内容已能独立理解,对教员讲授的需求已不再是获取现成的知识。因此,教员课堂讲授不应坚持面面俱到,而应坚持精讲,着重讲重点、讲难点、讲方法、讲解决问题的思路,其目的不是简单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士官学员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同时,应注重讲授与自学、研讨等教学方法的结合,深化士官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士官学员的学习能力。

另一方面要突出实践。任职教育同学历教育相比,更强调实践应用,突出培养学员岗位任职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更加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士官任职教育中,应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精心选择和设计,尤其应突出装备操作、战术演练、演习实习、参观见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从而消化理论、掌握专业技能、发展综合能力,特别是实际运用能力。

2以促进知识内化为牵引,注重能力素质培养

知识、能力、素质是处于不同层面、相辅相成的整体,知识掌握是基础,能力发展是关键,素质养成是目的。士官任职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的积累,而在于专业能力和军事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为此,应对所传授的知识进行必要的筛选,着重传授基本知识、结构性知识、方法论知识和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知识;应教会学员思考问题,尤其要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营造实践锻炼的环境,加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应注重知识的“内化”,促进优良军人素质的养成。要促进知识的“内化”,在教学方法上就应注重讲授与研究、听课与自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让学员明确“为什么”和“怎么办”,并通过独立思考、独立实践,掌握知识的精髓,将“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

3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途径,着力发挥经验作用

士官学员或是经过了系统的学历教育,或是在工作岗位工作了一段时间,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工作经验,有的学员甚至在实践中通过对本专业、本岗位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已经成为某一专业、某一领域的行家,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积累。实践经验丰富是任职教育士官学员的最大特点,这也是任职教育一笔难得的宝贵财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是应把经验的学习和借鉴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通过学习实现经验向理论的升华。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时,不应只注重教材上现成的知识和经典的知识,还应注意收集学员的实践经验,尤其是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经验,将其加工整理后作为教学内容。事实证明,经验的启迪有时往往比理论的说教更有效、更容易被学员接受。二是应将经验作为理论联系实践的中介,充分发挥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应当鼓励士官学员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认识。同时,可以请一些有经验的士官学员登台讲课,就某一问题谈感想、谈体会,将自己的经验同其他学员共享,这比教员面面俱到的讲解往往更有说服力。

4以强化问题意识为切入,努力加强求异思维培养

士官任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复制过程,而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发挥创造性、积极探索未知答案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士官学员理解知识的能力,更要培养士官学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其求异思维的培养。只有士官学员建立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展开积极的思维,产生创造的欲望和动力。

教员首先应调动士官学员的问题意识,鼓励学员发现问题,积极思考,敢于争鸣。其次,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士官学员思考,重视其求异思维的培养。教员要成为一名引导者,引导学员进入问题情境之中,通过“问题式”教学法,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出新的问题”的过程激发学员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牵引,大胆假设,积极思考,探索求证,讨论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发现士官学员有独到见解时,教员要及时予以鼓励;当士官学员之间有争议时,教员要适时点拨,不要急于下结论;当发现讨论问题层次较浅时,教员要善于引导士官学员进人深层次的讨论。

5结语

士官任职教育培训对象大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等与生长军官有较大差异,因而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有其特殊要求。因此,要根据士官任职教育特点,科学构建士官教育教学方法体系,注重以士官任职教育需求为导向,优选教学方法,以促进知识内化为牵引,加强能力素质培养,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途径,着力发挥经验作用,以强化问题意识为切入,努力加强求异思维培养。

参考文献

[1]周其军,汤根沐,陈明贵.士官高职创新教育目标体系构建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4):29―31.

[2]祝勇仁,王循明.论高职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99―100.

体育教育建议篇5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问题;建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基础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阶段,体育课必须改革与之相适应,体育教学改革在学校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体育教学,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发展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体育教学的改革是把体育课变成学生尽情快乐的场所,而怎样把学生导入这快乐之中,是上体育课的重中之重。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增强体质,培养优秀品质及高尚品德的重要阵地,因此,搞好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是对学生素质教育不可逾越的阶段,笔者在初中体育教学方面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

在素质教育的大气候下,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主体创新的精神,应成为体育教师新的教学观。这要求体育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对学科意义及相关理解的传达,改变教学组织形成及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探究能力。教师的教学观必包含以下四个观念:(1)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体验学科魅力。(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强化人际互动,使学生踊跃参与教学活动。(4)改变评价观,强化评价的发展。具体地说,新的教学观要反映出如下特点:第一是开放性。这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

开放性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封闭性而言的,它集中体现在打破“三个中心”——教材、教师、课堂。第二是民主性。教学的民主性主要反映的是师生平等、参与、互助、进步的过程。第三是生成性。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指向活动对象的主动构建,积极探索,不断改造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传授不仅仅是技能的培训,重要的是对教学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索、发现和创新,在学习和活动中不断形成新的标准,并使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二、强化意识,培养兴趣

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还不高,这在很多初中生中普遍存在。他们重视中考科目的学习,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都给学生的学习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学生便集中精力进行考试科目的学习,尤其在初三阶段。因此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他们对体育功能认识,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非常重要。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为健康做投入,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体育教师应怎样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的教学、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习惯的养成,都是提高学生体育兴趣和意识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师在设计环节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从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出发,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三、培养能力,自觉锻炼

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教是为了不教。体育教师应该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最重要的是形成他们的体育意识,进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并且把这种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目标去实施。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让他们在体育运动中享受运动带来的愉快,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体育锻炼的动机,引发体育活动的兴趣,这是体育教师必须认真考虑和实施的教学任务。

四、体育游戏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方法

体育游戏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身体锻炼手段,经常参加体育游戏活动,能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为提高运动能力打好坚定的基础。如“跳山羊”游戏中,通过假“山羊”的练习,不仅可以消除真山羊器具在学生心中的恐惧障碍,增强了跳越成功的信心,而且能够在跳越假“山羊“的同时体会跳山羊的动作技术。因此,体育游戏即可作为中学体育教学基本教材之一,通过在体育课中进行体育游戏的活动,使学生直接达到锻炼身体、掌握知识的目的,又可作为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手段,为完成教学和训练服务。

五、个性化教学是目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难点

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课程的主战场,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随着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体育教学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次。单元式引导型教学,如何体现体育教学个性化,是目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难点。第一,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的体育观和价值观;第二,公平性原则,每个学生都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学生不存在好生和差生,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才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学生是体育课的主体,每个人都有充分享受快乐的权力,体育运动是奔放而富有激情的,是学生尽情快乐的场所,因此要淡化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权威性,教师是体育教学的引导者,是快乐情景的设计者,只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才能使学生动则有趣,动则有方,动则有理,动则快乐,动出健康;第四,重视学生自我评价。

只有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健康水平进行自觉、科学的评价,体育教学质量才能才有“质”的提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第五,体育教学应大力推广游戏法教学,这样教学既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使学生们在游戏的活动中不断了解自己,评价自己,并能在快乐中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第六,不断创新,创新是教学的灵魂,是教学改革的动力,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学生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学创新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创新,因为它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发展水平。

体育教育建议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女生问题建议

一、大学女生体育锻炼中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很不乐观。据统计,只有30%的大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50%的大学生其体育锻炼行为还需进一步的强化,还有20%的大学生根本就不参与体育锻炼;而在这些大学生中,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又远远低于男性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1]。

从具体的体育锻炼行为来看,女生普遍不喜欢篮球之类强度较大、对抗性较强的项目[2]。而在实行体育自主选课学校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女大学生偏向于运动强度不大、授课条件较好的项目,如健美操、形体舞蹈、体育舞蹈、体育保健、乒乓球等项目,而足球、篮球、排球等一些较脏和累的室外项目则相对冷门[3]。

1.这种状况的影响

首先,不参加或过少参加体育锻炼对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都有危害。

其次,女大学生完全依照自身意愿来选择运动强度不大的运动方式,这就容易造成身体难以得到全面锻炼,也不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第三,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不积极的态度也会影响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比如有些女生“身体稍感觉累或不适就停下来休息或请假,特别是到生理期就会有学生请假不上课,甚至不来上课,这样造成一些学生一旦不想上课就以生理期为名请假或不上课,直接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4]。

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首先,女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极大地影响了她们的学习兴趣。有些女生对体育运动存有偏见,认为“女孩子就应该文文静静,而不应该像男孩子那样又跑又跳;还有些女生害怕运动使肌肉粗大,或者运动后停止锻炼会发胖影响其外在形态美;还有的人怕苦、怕脏、怕累”[5]。这些认识上的原因使得不少女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

其次,体育课的教法和考核方式对女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影响。有的体育课教学方式陈旧死板,缺乏乐趣,整节课都是教和练,难以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现自我,特别是体力不那么好的女生,这就会使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降低或失去兴趣。而有些体育课课业负担太重,比如对篮球课的考核就包括身体素质、技能和战术三方面,在这些考试内容中,学生既要速度达标,又要技能和战术达标。和其它体育项目考试相比,篮球课的学习负担较重,所以女生容易对篮球课产生厌倦的心理,从而导致厌学[2]。

第三,体育课场馆设施不完善、器材设备落后也是影响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重要因素。在高校扩招及实现全员选项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缺乏的现象比较突出,大部分高校现有的体育教学条件和环境不能满足学生和教学的最低要求[6],这也使得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减弱。

二、对大学女生体育教学的建议

有鉴于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改变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转变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偏见来增加其体育兴趣。可以通过在教学中系统地讲解相关的体育知识,通过理论教学帮助她们树立科学的身体观、体育观,帮助她们消除心理顾虑和心理障碍[5]。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丰富教学组织形式和内容,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以此来培养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女大学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是健美操、形体训练、羽毛球、体育舞蹈、篮球、乒乓球、瑜伽、游泳等可以看出,高校女生更希望通过体育锻炼使自己身材健美,更注重体育的健身、娱乐、趣味、交际等功能。因此,高校体育活动应考虑到女大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在体育教学内容、教材的安排、教学考核标准和方式上做出适当调整。比如可以开设女生感兴趣的健美操、街舞、体育舞蹈、瑜珈、跆拳道等课程[7],也可以在专项课的教学中加入一些休闲项目,如毽球、网球、瑜伽等,以此来培养她们的体育兴趣,巩固自我锻炼的习惯,还可以建立女子健身俱乐部并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使女生可以自由地进行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活动,实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6]。健美操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把形态、姿态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节奏明快的音乐伴奏下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动作舒展、韵律感强,很适合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街舞能提高练习者的协调性并达到健身减脂的目的,既时尚健康,又可以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瑜珈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塑身练习,能帮助练习者伸展肌肉、灵活关节[8]。新颖的教学内容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体育教学。

对于不同个性的学生,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比如对于抑郁型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练习标准,让她们可以通过努力很容易获得成功的经验,并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要求,使她们感受到经过自身努力不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兴趣,帮助她们逐步树立信心。而对于豪爽型和活泼型的学生,则可以在练习中对她们适当提高要求,在练习中增加难度,在练习的关键时刻,注意鼓励其积极面对,沿着既定的目标,不放弃努力,使她们面对挫折时能努力克服困难,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制力和坚韧性品质[3]。

最后,可以通过增加体育投资,改善锻炼环境来帮助女大学生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让她们感到想锻炼就有项目,有场地、有设备,这样她们自然会更愿意参加体育锻炼[6]。

总之,通过体育课程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和授课环境的调整和改善,相信女大学生不爱锻炼的状况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变。

参考文献:

[1]栾丽霞.大学生体育习惯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2).

[2]李晓红.对普通高校女大学生篮球课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山西体育科技,2007,(3).

[3]余勋.体育课中对大学女生意志品质培养的教学研究.广西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

[4]王安芬.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培养初探.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5]张晓鹏.运动美学――激发女生体育学习兴趣的钥匙.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6]陈佩辉.影响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及对策研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

体育教育建议篇7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对策

中学体育教育,包括了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情感储备、智能开发、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身体健康诸多人类基本素质的培养。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可以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了学生这些方面的发展,但是,体育教育在现今的中学中受重视的程度、大纲教材、场地器材、师资状况等软、硬件严重滞后和缺乏。严重地阻碍了体育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功能发挥。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剖析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找出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1当前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教育理念陈旧。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纯粹是为了考试而服务,甚至由于器材缺乏和场地的限制,仅把体育课程当成娱乐放松的游戏时间,可有可无的对待,这就失去了体育课程的真正意义,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提高。当然体育课程在有的学校也被当作重要课程,成为学校锻炼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但这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给教师带来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一些年轻或经验不足的教师无法适应高质量的教学工作,导致体育教学质量低下,达不到预期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要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以教致学”,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

2、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内容一切为了考试服务,考什么学什么,有相当一部分不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可以说我们过去在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时,只考虑到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较少从中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忽视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对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开放性重视不够,以致于很难吸纳更多的、学生喜欢的内容进教材,让体育教学显得乏味、呆板和无缺,会让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厌烦的负面情绪,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学习效果差。

3、教学方法不够完善。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方法,这种偏离教学真正涵义的教育完全丧失了体育课的价值。真正的”教学”是有”教”有“学”,忽视了“学”的过程,教师就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制定教学策略和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所以失败的方法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体育教学的失败。此外,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和机械式模仿学习方式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阻碍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造成了教学质量低下的后果,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培养创造性思维。同时课堂过分看重服从纪律,强调听从指挥,步调一致,这种做法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挥,阻碍创造思维的发展,偏离了教学目标,主定了教育失败的结局。

2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思路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发展适应新世纪的体育教学。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体育在职教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领导,健全职教系统的体育教学、科研、竞赛体系,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教学环境。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以适应新世纪体育教学的需要。

2、改革课程体系和脱离学生实际的教材内容。中学生是一个比较好动的群体,对于体育活动的需求较为强烈,兴趣较大,大多数学生渴求掌握一定的健身知识和方法,培养一两门体育爱好和专长,以备考上大学乃至走上社会之用。然而,每周两节体育课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在保留原有体育课大的基础上,增设体育选修课或体育专项活动课。他们对各项运动非常痴迷,热爱有加。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各项活动中。他们旺盛的精力得到宣泄,运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避免了许多违纪事件的发生。学生还可以通过体育课学习各项基本技术,而在活动课中利用充足得时间,系统地专门学习某一项运动技术、技能、技巧,增强其熟练性。有利于学习产生良好地自我锻炼意识和习惯。对参与其它体育项目地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为各项运动竞赛储备人才。

3、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一是要有高尚的师德风范。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品德。作为一名体育老师,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以身立教。二是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首先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有效地去开启学生地心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要兼融其他学识和技能。这样教学时才能融会贯通,游刃有余。三是要有较强地教育、教学能力,课外体育活动地组织和训练能力及创新能力和广泛地社会交往能力。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较好地体质状况。这样,才能适应新世纪地体育教学。四是体育教学改革措施的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改革刚刚起步,肯定就有其不足和不完善的一面。新生事物想把原来的传统全部改变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这些还要靠我们在实践中慢慢的摸索。可喜的是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大部分学生已经在这样的新的教学中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身心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对学习成绩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充分说明学生对新课程改革的肯定。至于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想随着改革的慢慢开展一定会很快地得到解决,以使新的体育教学发挥出更大作用,培养出杰出人才。

3改进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对策分析

一是教师应该树立先进的体育教育教学观念。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只有首先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的本质与内涵,才能够在实际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地去践行、去实施。与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所不同的是,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对于学生能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二是实现中学体育课堂教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要想真正让中学生积极、广泛、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要求一线的体育教师要尽快实现多样化的体育课堂教学。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由于过分重视技能教学,而步入了一些误区。为此,我们必须尽快走出来,并做出改变。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学习、去思考,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讨论做出总结与点评。然后再让学生就刚才探讨出来的一些结果到操场上进行验证,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同时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中学体育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体育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在于个体的身体素质对于成绩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尽量不要采用终结性的评价方式,而是改用过程性的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为生本理念的贯彻实施提供保障。

总之,体育教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我们要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不断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思考和处理体育教学有关的重大问题,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新华,高文清,赵元吉.我国体育教师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对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01).

体育教育建议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建议;开拓创新

体育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重要基础学科,是整个国民素质提高的基础。直接影响到民族在国际上的地位,间接影响到了国家运动水平技术的高低,比如奥运会运动员冠军,为国家争夺的荣誉是无所能及的。由此看来对青少年体育素质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必须给予相当的重视。

一、目前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体育教学上,传统方式对教学效果体现的不明显,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来说,有些枯燥乏味,没有主动学习体育的兴趣。对于整个学校来说,体育教学是最不受重视的几门学科之一,原因和中考科目有一定的关系,体育的考试成绩在中考要求上很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而且学生觉得学习体育的好坏和成绩没有关系,所以很不重视体育的学习。学生越不重视,老师在教学的方法上也降低了重视的程度,并且对开发新的教学模式也不感兴趣,循规蹈矩,逐渐的形成恶性循环。体育课教得项目单一,很多都是学生不喜欢的项目,所以对上体育就缺少了兴趣。体育课管理制度不严格,导致学习态度懒散。现在是数字信息广泛应用的年代,在体育的教学上也可以适当的引入高科技技术授课,教学效率比传统的一定提高很多。老师对体育专业知识不注重,很少对学生讲解专业的体育知识,这会导致学生不理解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老师应当课外和课堂相结合进行授课。

二、初中体育教学的几点意见

1.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教学也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这会发挥学生内在的体育潜能。有些学生不知道自己在体育上有特长,如果一直不去挖掘,那么会埋没终生。首先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课,不仅学到了专业的知识,而且开发独立思维。在对问题的回答上,采取分组做答的方法,会激起学生讨论的热情,自由的讨论不受老师的干涉,老师的职责就是纠正其错误言论即可。其次,对体育课外项目的学习,可以采取一对一的形式,比如在投掷铅球的学习中,可以让最擅长此项目的和最不擅长此项目的学生为一组进行学习。最后,老师讲课或者课外学习,以幽默的方式传授知识。

2.加强专业知识的讲解。专业知识的讲解,可以加强学生对其学习的重视,清楚的了解体育对自己的重要,而不是给老师学习,有目的性的学习很重要。这就需要老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过硬。

3.加强体育课教学的重视。体育的学习被学生忽视,甚至有些教师对其也不重视,这会阻碍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原本初中时期是学生生理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如果缺乏锻炼,会导致发育不成熟,或者发育延迟。在外国学校就非常注重体育的锻炼。

4.增加体育课程中的项目。现在的体育课非常的单调,都是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比如田径运动项目等,试想一下,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体育就是关于这几个项目的教学。现在可以引进一些新型的教学,比如大型运动会的一些比赛项目等,引进这些不但加强了体育的锻炼,还培养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也增加见识,对今后人生成长的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多媒体教学的引进。数字时达的今天,多媒体教学逐渐遍布整个社会,在体育上也应当引入,比如在足球的教学上,老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世界杯的比赛,比赛的激烈场面印在同学的眼帘,在视觉和感官上直接强烈的刺激,大大引起学生的热情,会和老师一起欢呼,一起雀跃,同时老师参考专业的足球技巧,非常清晰的现场解释,学生掌握起来,通俗易懂。

6.增加课外社会实践体育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课外实践,比如,全校式的马拉松比赛,组织所有的学生参加。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爬山运动,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体能。现在很多学生玩网络CS游戏,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野战真人版的CS,不但加强了体育的锻炼,而且增强了团队团结友爱的精神,这和政府提倡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谋而合。

三、初中体育教学未来发展趋势

在未来的体育教学中,会逐渐重视学生体育方面的特长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会引进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和现代潮流的发展相结合。注重体育的多元化教学,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把智育和体育相结合,相辅相成不能分割。而且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以学生为出发点,不断的开拓创新型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

四、结语

总之,初中体育的教学需要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注重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发学生的体育特长,为学生学好体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未来的发展中,根据影响教育模式变化的因素,改进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万里.如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教学效率[J].教育教学论坛,2010(36):248.

体育教育建议篇9

医学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创业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是培养开创未来业绩人才的一种教育指向。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是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提出的。会议报告指出,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本教育护照,即创业教育。高校创业教育在国外已有近40年的发展历史。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近年才开始发展,2002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北京召开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并指定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试图探索创业教育的成功模式和推广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我国不少专家学者对创业教育这一全新的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研究,并形成了许多符合中国特色的创业模式和创业途径,并借鉴国外先进的创业教育和创业理念,集思广益、开拓创新,不断为我们创业教育提供新的发展生机。

一、国外创业教育的特点

1.美国的创业教育

美国第一个创业教育课程诞生于1970年,直到1980年,第一个本科创业教育专业在百森(Babson)商学院、贝勒(Baylor)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目前已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1)课程体系完备

其一,创业教育课程由认识机遇、整合资源和创造操作型商业组织三个部分组成;其二,创业教育课程应侧重于评估市场机会、使资产保值和促进维持企业发展三个观念的形成;其三,创业教育课程应着重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创业者所应具有的品质;其四,基于创业教育对象的变化性,创业教育应该制定出学习的起点和课程的目标体系。

(2)开展范围广泛

目前美国开设有创业者教育课程的大学有500多所,20多所代表性理工科类大学中具有独立创业志向的学生占30%,而真正在学期间就去创业的人很少。

(3)实施终身教育

美国创业教育协会提出,创业是一项终身的学习过程,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都普遍开设就业与创业教育课程。

2.日本的创业教育

日本的创业教育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努力:开发出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自我负责原则和投资意识、风险意识等的课程体系,提供给希望在教学中运用这一课程体系的学校。从1998年起,文部省就和通产省合作在小学开始实施“就业与创业教育”。日本小学课前有个“早起会”,敦促孩子们很早起来,利用早上课前的二三个小时给人送报纸、送餐饮搞勤工俭学,这既是艰辛的创业教育,又是对将来创业的一种准备和尝试,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就业心理意识和意志品质。

3.澳大利亚的创业教育

在澳大利亚,大学里的创业教育已经进行了40年左右,研究生水平的创业教育历史较短,只有12年。澳大利亚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针对创立小企业,积极开展小企业创业教育。澳大利亚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小企业创业教育,体现了以下特点:以学生为教育主体教学思想,教学的重点在于对受教育者个人潜能的挖掘和综合素质培养;不以单一专业知识或技能的传授为目的的教学目标,采用大量的案例启发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和研究;采用分层次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在基础阶段,对创业教育的几个通用模块进行学习;以案例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评估与考核。

二、我国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兴起是伴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而逐步推开的。学术界普遍认为,当前我国创业教育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种模式:

(1)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

该模式的特点是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业教育。

(2)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

该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学校成立了“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专门负责与学生创业有关的事务。

(3)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即一方面将以创新教育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

2.我国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创业教育的认知不明确

①高校管理者的认知偏差

其一,许多高校管理者认为创业教育只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对创业教育还停留在技巧、心理、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还未引起重视,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其二,许多高校管理者很少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潜能,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忽视了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把专业知识学好就可以了,勿需创业教育。

②大学生的认知偏差

第一,许多学生认为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他们认为只要拥有大学毕业文凭,将来就会出人头地。第二,多数学生认为创业教育是对少数创新能力比较强、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开展的教育,而大部分学生是难以涉足的。

(2)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不系统

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由于没有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开展并未形成有机联系,只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教育,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使学生失去自身专业优势的有利依靠,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业教育决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因为人的创造性是不能像具体技能和技巧那样教授和传授的,它必须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才能潜移默化地生成。

(3)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匮乏

创业教育成功与否与教师的水平息息相关。从事创业教育教师除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外,更应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目前在高校中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没有自身创业经历,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承担创新创业教育任务的教师与其他课程的教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不仅要教给学生创业必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通过互动式的教学,从思想上深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欲望,从而调动他们的潜能,去从事创新创业活动。

(4)创业教育的氛围不浓厚

浓郁丰富的创业教育环境是学生创业的基石。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两种类型。其中校园文化既体现为一种观念也体现在学校的制度和物质环境中,它对创业素质的提升具有整体引导、塑造和培养的功能,具有耳濡目染、点滴渗透的效果。把创业教育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对学生思想行为可以产生持久而深入的影响,并能有效地诱发受教育者的某些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

三、构建医学院校创业教育的实施体系

1.设置明确的创业教育目标

(1)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结合我国国情,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思维的新一代复合型经济与管理人才”。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创业意识,在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高层次的创业能力,形成稳定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的人格特质,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竞争力和生存力。

(2)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可分解为认识领域和情感领域两类具体目标。认知领域的具体目标是领会、理解和把握有关创业知识,综合运用所学创业知识理解创业实际问题,通过求异思维、多向思维提出独到见解,力争能有新的突破创新。情感领域的具体目标是认真、积极参加创业教育的学习活动,认识创业识与创业心理品质的价值意义,完善创业素质以实现自我价值,在创业实践中独立开展工作充满信心,不怕困难和挫折,善于与他人交往和合作,以坚定的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来规划自己的未来。

2.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1)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没有或者很少开设创业课程,这显然无法达到创业教育的核心宗旨和基本要求。要改变这种滞后现象,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以相关课程有机整合和整体优化的课群建设,将创新、创造、创业教育贯穿在整个大学阶段的教学之中。还可以单独开设创业课程,系统介绍创业理论、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案例等,增加跨专业、跨科学的课程,加强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为大学生成功创业奠定基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一是加强基础课程,加强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教育,使学生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二是加强文理融合课程,培养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探讨、分析问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设置综合课程,创设跨学科、边缘学科课程,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加深文化底蕴,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四是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和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传授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培养学生经营、管理能力;加大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2)深化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的革新

任何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若想要真正能落实到学校的办学实践,必须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的保障。而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是其中两个最基本的保障制度。因此,高校在加强创业教育的时候,应该深化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度的改革和创新。在教学管理方面,要大力改革和完善学分制,实施弹性教育,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育人环境和创业环境;在学生管理方面,在规范的基础上,要更多地强调激励,激励学生进行创业训练,培养创业意识和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3)建立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影响创业教育实施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质量问题。实施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教育者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能力、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技能。因此要改变师资现状,要从目前的“知识型”、“传授型”向“智能型”、“创新型”、“全面型”的人才转化。其次,高校应完善创业教育师资的选拔制度。教师队伍应采取聘用制,要向全社会敞开大门,从校外各领域聘请一批具有创业经历的专家作为“创业导师”来开讲座和辅导,让学生体味直接来自实践的真知灼见,定期考核、优胜劣汰。最后,高校应加大现有老师培训力度。提高创业教育师资的理论水平,并给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感知。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大学教师得先有创业意识。

3.营造浓郁的创业氛围

所谓创业文化是指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总和。要营造一个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必须得到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本身的大力支持。一是政府必须转换职能,为创业提供高效率的行政服务,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同时为创业者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二是社会各界要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要通过各种舆论支持、鼓励创业,宜传创业典型,使人们敢于创业、乐于创业,树立创业光荣、创业伟大、创业致富的思想,充分激发广大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三是各高校必须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校园环境。比如学校要制定鼓励学生创业的有关政策,并形成一种创业制度,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设立创业基金,提供经费上的支持;设立专门机构,为学生创业提供各种配套服务;开展各项活动,如创业设计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精神。

4.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1)搭建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也是提高实践技能和技术水平及验证运用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过程。高校应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活动扩展到学生自学活动、科学研究活动和各企事业现场实践中去,从生产实习、专业劳动和研究设计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医学义诊活动、商务促销、社区服务、结对扶贫、模拟创业等形式的挂职锻炼,由原有的专业实习的定向范围进行全方位的扩充,使他们将在学校学到的一些书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运用到实际课题中去,增强创业的能力。因此,高校应建立一批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训练和演习的场地,并可将毕业设计或研究课题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又可为社会及企事业解决实际问题。

(2)优化和规范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

事实上,除了自身的一些因素限制了大学生放开手脚去创业外,社会的大环境也让大学生创业感到有些难。现在整个社会还处于转型期,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还不完善,关键的就是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亟待更好地落实。国家在出台创业优惠政策的同时,有必要附上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让各地基层政府或部门在执行时,明确如何具体地操作这些政策。各地方政府应减少大学生依据优惠政策创业时的手续流程,加快落实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规定,不要让大学生吃到“尚未接到有关规定”的闭门羹。也有些地方根据自身的创业情况,已出台多项扶持政策。从2003年起,辽宁省只要有创业意愿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都可免费申领一张全省通用的《自主创业证》。截止到2005年,全省发放的《自主创业证》已经超过了3000张,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潮在辽宁大地上形成。2003年,辽宁省政府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若干政策的通知”,2004年又了“补充通知”,共出台了70条政策措施,其中涉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具体政策达30多条。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以《自主创业证》为载体,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可以享受到户籍管理、税费减免、贷款担保、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政策。

参考文献:

[1]潘嵩.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南京: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7.

[2]周晓宏.就业・创业・成功――大学生必读.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体育教育建议篇10

摘要:本文分析了通识教育的内涵,同时阐述了通识教育与大学体育教学之间的关联,最后总结了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旨在强化多远特色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优化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充实和完善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提高大学体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建议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这一概念起源于欧洲,指的是弱化专业技能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公共事务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追求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人性化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保障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通识教育还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一种非专业、非功利性的素质教育模式,通过为学生提供基础的能力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对于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另外,通识教育还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教育模式,通识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保障全体大学生学习内容的一致性,帮助学生更好的树立价值观与道德观,强调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过程。

总而言之,通识教育可以从性质、教育目的和内容三个层面进行细化分析,从性质上来看,通识教育是大学生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从教育目的上来看,通识教育强调对学生品质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和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多方面发展状况,为社会输送全面型人才;从内容上来看,通识教育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和知识的教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是一种非专业技能的教育活动。

二、通识教育与大学生体育教学之间的关联

(一)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大学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大学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都存在过度强调运用技能教授的问题,对于学生身体素质、对体育运用的兴趣以及心理状况等诸多内容较为忽略,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

2.教学主体不明确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导致出现“填鸭式”的教学问题,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气氛,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3.课程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

目前,通过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安排和设置进行了解,发现大部分的高校将体育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两个学年,只有少部分的学校,或者是体育相关专业的院系才会在大三与大四学年设置体育课程,这实际上是一种很不合理的课程安排,使得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不能持续性的进行,整体上影响了体育锻炼的效率与质量。同时,大部分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容安排较为单一,甚至存在不少学校体育课直接就是自由活动的时间,消磨了学生体育活动、锻炼的积极性。

(二)大学体育教学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

从教学目标和教w重点上来说,大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通识教育是一种强调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为社会输送全面型的新时代人才,二者在教学目标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教学重点上具有一致性,换句话说,大学生体育发展与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应用通识教育模式。

三、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强化通识教育理念

强化通识教育理念的主体在于教师和学校各级领导,只有正确树立和深化学校领导与教师的通识教育理念,才能更好、更准确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将通识教育理念作为教学课程安排与内容设置的理论基础,意味着大学体育的教师团队将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当做大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优化和完善大学教育体系的改革策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明确体育教学目标、教学主体

明确体育教学的主体和目标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识教育模式的应用强调了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大学体育教学突破了传统的单向技能传授模式,强调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实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体育教学的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和运动的兴趣,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同时,大学体育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面向的是校内各个院系内的所有大学生,因此需要教师在考虑到学生差异化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不同需求,强调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完善学生的品德和行为。

(三)完善和健全体育教学方法

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设计时,应当在参考通识教育教学要求和当代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进行,尽可能的提高学生对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与运动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领悟和实现体育教学的教育目的。

(四)优化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上文已经说明过,大部分的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在通识教育视野下,应当纠正和解决大学体育课程安排中所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说,解决大三、大四学年没有体育课程安排的问题。结合通识教育的教学目标,调整体育课程课时数量安排。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于基本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保障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不合理的课程安排与较短的课时会限制大学体育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因此大三、大四年级也是需要设置体育课程的,应当相应的增加体育课的课时安排。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通识教育的内涵,了解了当前大学体育教育问题的诸多问题,明确了大学体育与同事教育之间的关系,然后从强化通识教育理念、明确体育教学目标与教学主体、完善和健全体育教学方法以及优化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完善了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过程,优化了大学体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综合性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慧芳,蔡皿.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0:92-95.

[2]姜彬.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7,0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