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研用地评估方法十篇科研用地评估方法十篇

科研用地评估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7:04

科研用地评估方法篇1

关键词:Rae;学科评估;借鉴

一、引言

英国高等学校的科研评估(Researchassessmentexercise,Rae)被视为是英国最具权威的两大评估之一。Rae每3~5年一次,首次评估始于1986年,已先后进行了5次评估。

Rae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学科作为评估单元。由于高等学校发展历史的不同和整体水平的悬殊,办学又各有特色,因此,以学校为评估单元很难体现公平性。为解决这一问题,英国的高校科研评估在具体评估操作过程中都是以学科为评估单元,按照各学科科研质量进行排名的,实际上就是学科科研质量评估。

二、Rae评估的基本情况

1.Rae的评估过程

在正式评估前,Rae会在网上公布各高校参评学科所要提交的材料。材料提交完成以后,每个评估委员会按照网上公布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对科研质量进行判断,对参评材料的判断要结合科研表现、战略和科研文化等方面的评价。最终,科研评估结果会在网站上公开,既有科研评估的整体评估结果报告,也有按评估单元、参评学校分类的评估结果报告。

2.Rae评估委员会的构成

Rae评估委员会成员来自不同的机构和组织,不仅包括学术界的专家,还包括一些工商界的代表,尤其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都会邀请社会人士参加。

3.Rae评估指标的构成

Rae的评估指标包括学科研究成果(权重一般为70%);学科研究环境(权重一般为20%);学科名誉指标(权重一般为10%)[1]。根据各学科的自身特点,权重会有所不同。

(1)学科研究成果

学科研究成果指标用来评价学科以往的研究水平。参评学科需要提交学科参评人员5年内发表的四项研究成果,包括专著、编辑的书、专著的部分章节、期刊论文、会议稿、专利申请、软件、外部报告、网络出版物、演讲、设计和展览等。

(2)学科研究环境

学科研究环境指标主要为了评价学科活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参评机构需要提交学科的教师、研究生和科研奖学金、科研经费、科研环境、科研战略计划等信息。

a.教师信息;

b.研究生信息;

c.科研奖学金信息;

d.科研经费信息;

e.科研环境、政策、战略信息。

(3)学科名誉指标

学科名誉指标,是指学科同行以及科研成果使用者、企业和其他外部资助者等社会人士对学科名誉的评价。

4.Rae评估结果

评估组成员根据各学科提交的材料,确定各学科机构的科研质量等级,科研质量等级将决定学科的科研拨款系数。Rae的科研质量等级标准如表1所示。评估结果举例如表2所示。

转贴于

三、Rae评估的特点及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1.评估过程的公开性

Rae的各个环节的信息,都可以直接从Rae的网站(rae.ac.uk/)上查阅得到,充分体现了评估的公开性、透明性。在评估前几年,Rae评估机构就会在网上公布各个高校学科所要提交的资料。同时,每个学科的评估委员会也会公布本学科评估的方法和标准。评估结束后,公布每个高校参评学科的得分情况和提交的参评资料。而在我国,对学科质量的评估,除少数有关人员外,社会对整个过程知之甚少。因此,为了保证学科评估的可靠性,我国可以采用一些公开手段,用网上公示的方法,使评估数据信息公开、可查,加强社会监督。

2.评估成员的广泛性

Rae评估组的成员包括学术专家和社会人士。学术专家除了本国的还有很多海外的,在界定5和5这两个等级时,要参考来自非英国科研机构和学者的意见。社会人士参评有利于学术和应用的结合,能够从社会服务的角度对学科进行客观评价。英国Rae评估委员会成员的广泛性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特点。我国学科评估的专家组成员主要是了解本学科专业国内外发展前沿,能够对被评估的学科专业的学术水平做出权威分析的国内专家,还没有能力聘请国外的专家和学者,但应当考虑让部分社会人士参评,以促进学术和应用的结合,使学科更好地体现社会服务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3.评估指标的合理性

首先,Rae指标能够更好地体现质量。Rae只要求每人提交四项科研成果,开始注重考察成果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其次,Rae评估的指标还反映了学科活力和未来发展潜力。Rae通过科研环境和结构、教师政策信息、科研发展战略等指标来科学地反映学科活力和潜力。这些做法对我国也颇具借鉴的价值。我国目前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会误导各学科点的研究人员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比如,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的一级学科选优评估、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等,这些评估指标基本都是数量和规模指标,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科质量。鉴于此,我国学科评估也可以限制提交科研成果的数量,评估对象可以提交最有代表性或最优秀的成果,在评估中强调在质量基础上的量化。这样就可以克服在评估中出现的数量多而质量无法保证的问题。我国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都忽略了研究活力和研究潜力指标。因此,我国的学科评估指标的选择应适当考虑研究环境、结构、策略和政策等,这样才能够比较全面科学地反映学科的实力和潜力。

4.评估方法的科学性

Rae评估方法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我们采用的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而且更侧重于定性评估的方法。我国的评估虽然一直强调定量和定性的结合,但是仍然偏重于定量。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一直是评估中的难题。我们在定量的研究上比较成熟,但对于如何把握质量标准却一直没有办法。但是纯粹的定量的评估方法又不能真正科学地反映科研水平,尤其对文科评估,很难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

科研用地评估方法篇2

关键词:科技项目;评估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编码:a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7.03.001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economyandtheshiftofgovernmentwork,thegovernment'sfundingforscienceandtechnologyresearchisincreasingyearbyyear.However,theevaluationsystemofscienceandtechnologyprojectshasnotyetbeenfullyestablished,andthecurrentsystemsneedsfurtherinnovation.theauthorbelievesthatweshouldlearnfrominternationalcasestoestablishlegislationandprovidethesystemandlegalguaranteeforthescienceandtechnologyassessmentsystemtoimprovetherestraintsystemforprojectevaluationexpertstoensurethequalityoftheevaluation.moreover,itisanurgentmattertoacceleratetheimprovementprocessofthirdpartyassessmentmechanismandstrengthensthe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projecttrackingassessmentintermsofitsindependenceandaccuracy.

Keywords: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project;evaluationSystem;innovation

1我国科技项目评估的发展

所谓科技项目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一定的标准对科技项目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价活动。一般认为,科技项目具有整体性、一次性、生命周期、约束性和冲突性的特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我国政府对科技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用于科技研发的资助经费也在逐年增加,科技项目在我国科技资源配置中占较大的份额,因而,对由政府资助的科技项目从立项到验收的质量把关均逐步走向正规。但对科技项目评价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现有的各级各类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创新(见表1)。

2014年,我国科研经费占世界比例提升至14.4%。2015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1.4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研发人员总量达395万人,居世界第一。

科技项目评估活动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随后日本、法国、德国以及瑞士等国家也开始进行科技项目评估工作。我国的科技评估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最初由原国家科委开始将科技评估手段引入科技宏观管理环节,1995年开始评估试点。1996年,我国广东、辽宁、山东、云南、天津、武汉等省市相继成立了科技评估机构。1997年,国家科技部正式成立了“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并开展了科技评估试点工作。1998年以后,以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引领,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科技评估机构并开展了科技评估工作。之后几年,又相继出台一系列科技项目评估的主文件和配套文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科技项目评估工作的规范化。2005年11月22日,科技部下发《关于评估中心内设机构、编制、中层管理人员职数等有关事项的通知》,2007年~2008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配套政策制定与落实情况年度跟踪调研与评价;2010年,公益科研财政专项经费管理政策评估;2010年-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年资助与管理绩效国际评估;2010年~2011年,《科技进步法》有关制度立法后评估;2012年~2013年,参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评估;2013年始,科技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实施情况年度监测与评价;2014年,农村领域科技管理改革情况评估;2016年,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在原有7个业务部基础上,筹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价值、战略与规划研究3个新部门,标志着科技评估范围进一步拓宽与升华。

截止到2015年,我国已有7个中央部委、27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科技评估机构,组建的省级科技评估机构已近80余家,专职评估人员近3000人,已形成以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为主体,由地方、行业科技评估机构组成的国家评估体系。科技评估的内容已从开始阶段的项目评估,发展到群体项目评估、科技政策评估、科技计划评估、科技发展领域评估、验收评估、科研成果及专有技术评估、科技机构及科技人员评估等。评估内容越碓椒岣唬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泛,明显表现出评估机构多层次、评估范围多角度、评估标准多维度、评估方法多种类、评估指标多样化、专家选择多渠道、评估程序多元化等特点。

2我国科技项目评估体系的缺陷

一般认为,科技项目评估体系包括:评估总则、评估内容、评估分类(包括不同类型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组织、质量监控、评估结果与运用、能力建设和行为准则等等。体系可以理解为总体系和子(类)体系,总体系和子体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大的框架相同,具体内容和侧重面不同,尤其是评估指标体系,会有较大的区别。也有学者认为,科技评估应当具备几大基本要素:即评估方与被评估方、评估内容(科技评估活动的客体,具有多元化的特质,其包括科技项目评估、科技机构评估、科技政策评估、科技成果评估等)、评估类别(包括事前评估、事中评估和事后评估)、评估的原则依据及评估程序及方法等等。

我国现有的科技评估管理系统是由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组成,以国家为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国家科学技术部是我国科技评估活动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国的科技评估活动进行总的组织、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评估机构主要是在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实际运行方面,存在以下缺陷。

2.1我国科技评估主体仍以政府为主导,独立的第三方科技评估机构尚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部分科技评估活动仍然是以政府为主导,主要体现在,科技项目大多来源于国家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项目评估系统主体也是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地方科技评估中心。科技评估办法和评估指标体系由政府制订,评估专家的征集和评估委员会的建立由政府来组织,所有的科技项目评估活动均由政府来推动,服务对象也主要是政府,经费也主要来源于政府。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项目评价活动往往会受到一定的行政干扰,有时候甚至与政府部门的利益相冲突。相关政府部门是否愿意执行科技项目评价制度,是否可以找到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式,评价结果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采纳,都受到行政文化的影响。

2.2科技目评估活动缺乏相关制度安排和法律意义上的监管

我国开展科技项目评估几十年,至今尚没有一部明确法律规章制度来规范科技管理部门,科技评估主体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缺乏对信用的经济制裁、法律约束等强制性的外在约束。具体体现在:①科技评估的规划和明确的任务导向缺失,尤其是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在科技项目评估管理中普遍存在“重立项、轻过程、不问结果”的倾向;②评估经费来源没有适当和稳定的渠道,常规的做法就是从计划管理费、项目费中安排,这样很容易造成“谁给钱,为谁服务”的评估思维;③评估程序变动随意,评估程序缺乏规范;④评估活动透明度低,评估标准、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等有关评估信息不能及时公布于众,不能受到来自评估对象、社会公众的有效监督,很容易导致“人情风”盛行,使评估工作的信度和效度都大打折扣;⑤评估报告制度不完备,评估报告水分大,严重与实际不相符合。

2016年12月11日,虽然科技部、财政部和发改委三部委联合颁布了新的《科技评估工作规定(试行)》,该《规定》分总则、评估内容及分类、组织实施、质量控制、评估结果及运用、能力建设和行为准则、附则7章35条,但在操作层面上一时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2.3科技项目评估活动参与者单一

科技项目评估工作在我国提出的时间还很短,参加的单位和人员数量还不够多,目前的科技评价活动多以政府或单位行政部门为主导,多元化评价主体尚未形成,评价活动还不能全面反映与之相关的社会组织及利益群体的诉求,难以发挥市场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政府组织的科技评价中,专家大都以个人身份出现,不能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的优势。少数大企业开展的科技评价活动,只限于为本企业内部服务。行业组织在科技评价中还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职能和作用。社会公众参与科技评价的范围小、机会少,对公共研发活动的知情权和监督作用还十分有限。

2.4科技项目评估行业管理组织缺乏

由于我国在科技项目评估中没有行业协会的统一管理,科技项目评估机构的资质认定问题悬而未决。各评估机构在评估的技术规程上缺乏相应的指导和规范,难免在科技项目评估中出现科技评估概念上的异化、评估行为规范失准的现象。早在2000年,国家科技部就在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中提出了建立评估行业协会的问题,相隔三年后,科技部又在的《科技部落实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年工作要点》中再次提出要积极筹建“中国科技评估协会”。十几年过去了,至今中国科技评估协会仍未筹建。2016年04月27日,全国科技评估机构协作网成立再次将筹建中国科技评估协会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3国外科技项目评估体系的特点及借鉴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科技体制普遍开始变革,一些先进国家为保持和推进综合国力的增长,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专业高科技人才,而且还制定了相对完善的科技管理体制。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对科技评估体系的建设也十分重视,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有包括科技评估机构的建设、评估结果的认定等在内的比较完备的科技评估体系,表现出明显的特点。

3.1美国:典型的多元分散型

美国的科技研究开发工作通常分散在联邦政府实验室、私人工业公司、高等院校和其他非赢利机构四大类研究机构中独立进行的。联邦政府对政府以外的科研机构的管理是通过研究合同影响的。美国政府重视计划管理和自由研究的协调,使全国科技工作成为一个整体。美国是使科技评估活动制度化最早的一个国家,美国的科技评估机构一般都采用有限公司形式,分为3大类:①综合性公司,为所有的科技评估业务提供服务;②专业性公司,有的只为某一科技评估提供服务;③兼营性公司,对科技评估信息进行保护的同时,又确保了评估的透明度。[3]

3.2新西兰:市场机制型

新西兰建立起由政府科技决策机构、科研经费拨款机构和公司化运作的科研执行机构组成的科研体系,其中的三个机构职责分明、绩效可测。既体现了政府对科技组织进行间接管理的职能转变,又体现了市场经济下的法人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4]

3.3韩国:集中型研发体制

总统亲自担任国家科委委员长,集中管辖由政府部门中分离出来研究院所,如基础研究会、产业技术研究会和公共技术研究会等。并且建立了“韩国科学技术企划评价院”,对重点科研项目进行评价和管理,对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调查、分析、评估和评价,充分保证项目的科学性与完成质量。

3.4日本:民间主导型

日本的科技评价机构较多,大致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由国家直接管理的综合性科技评价机构,如科学技术会议政策委员会;二是专业性评价机构,如文部省的学术审议会(主要评价大学类的研究机构负责的课题),经济产业省的科技评价处(主要评价省厅负责的国立经费资助的项目);三是企业性评价机构,这些机构由公司主办或单独设立为评价公司;四是各个研究机构内部设立的评价机构,如日本理化研究所设立的“顾问委员会”等,主要目的是对本所的科研课题进行评价。事实上,早在1986年,日本的科学技术会议政策委员会就编制了“研究评价指南”,为国立研究机构的科技评价规定了具体的标准,日本对科技项目的评价把重点放在事前评价和事中评价方面,评价机构以第三方为主,对评价结果通过网络或召开记者招待会的形式。

3.5德国:集中协调型

其特征是以联邦和州政府的财政支持为手段,既考虑保护自由竞争,又利用国家重点干预优势,实现国家重点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德国对重大的国家科技项目评估,一般也由政府部门做决定,但德国政府和科学界达成科学研究的评估只能由科学界通过同行评议来承担的共识。

此外,法国政府也十分重视科技项目评估工作,规定,无论任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在没有经过评估之前,都不予以启动,并且科技评估采用的标准、评价程序和评估办法均要透明。英国的科技评估活动的社会化趋势也日益明显,评估活动具有比较明确的分工,政府负责国家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计划的评估,而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则负责涉及具体科学研究项目、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评估。

政府在国家科技发展中的定位是由各个国家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我国的科技管理机构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政府科技管理机构,因此,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心在于“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上。与此同时,由于各国的科技体制不同,对科技评估的要求也不同,在进行项目评估的时间段方面,其侧重点和采用的模式也不尽相同。美国、法国、日本、韩国、英国、瑞士等国都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连续评估;澳大利亚、加拿大侧重计划的中期评估、项目的后评估;瑞典比较重视计划的事中评估;马来西亚侧重项目执行中的跟踪评估,项目的后评估则有选择地进行。[5]我国在科技评估方面发展较快,虽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科技评估体系、评估立法,评估机构及评估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还是在评估程序、评估各个环节的管理以及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等方面都相对滞后。因此,中国科技项目评估体系的建设已迫在眉睫。

我国科技项目评估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应该是加大评估过程和结论的透明和公开。同时,加大科技项目评估能力建设,制定评估规范,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管理和科技项目评估的理论研究。在评估规范方面,主要涉及规范评估人员的资格和能力,评估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评估方法的选取以及对结果数据的使用等方面。

4推进我国科技项目评估体系创新改革的建议

4.1对科技评估制度给以立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

要做到两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强对科技项目评估的立法工作,包括规范与相关规章制度之间的兼容性问题,通过法律解决评估权的缺位问题,在相关法律中要明确科技项目评估的作用与地位,为科技评估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二是要建立科技项目评估信息反馈机制,将评估数据反馈给被评估对象和相应范围的政府部门及公众,可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4.2严格项目评估专家审查约束制度,确保评估质量

一方面是要建立健全评估专家的资格审查制度,健全评价专家库,完善专家选择机制,必要时,可以邀请一定比例的境外专家和外省市专家参与,随机遴选专家。抽选专家坚持回避和更换原则,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另一方面,要加强评估专家的信誉制度建设和问责制度,对于信誉度差的专家,在适当范围内公布,以起警示作用。对于在评估过程中舞弊造假,造成不良后果的,⒂谰萌∠该其专家资格,直至追究法律责任,从而确保评估质量。

4.3加速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保证评估过程的独立性

扩大第三方机构参与科技项目评估,并且确保第三方独立机构评价的独立性、专业性,是实现科技项目客观评估发展的需要。按照承担评估领域的不同,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科技评估的模式。经验表明,评估的独立程度越高,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也越大。在评估时让评估负责者有充分的权力,让评估执行者独立于接受评估的研究单位和独立于实施评估的机构,以避免干扰,达到最佳评估效果。

4.4健全科技项目评估体系,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从项目的性质、研究目的及项目等级对科技项目进行分类评估意义重大。在科技项目分类方面,国外及国内各省市均有不同的划分,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科技活动的性质特征出发,将项目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三种类型;按照我国科技部颁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我国将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整合形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无论何种类型的项目,从时间上都存在从立项到过程再到项目验收三个阶段,项目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应采取不同的评估目的和检验标准,建立不同的评估体系和模式,更有助于体现科技项目评估的客观、公正、科学和公平的原则。以应用研究项目评价为例,立项评价的重点是考察研究目的、技术的创新性与实用性、研究方案的可行性、技术实力与研究基础、预期应用前景等;中期评估主要侧重于项目的进展和后续工作建议;后期评估是对应用研究的绩效评价,评价标准主要考虑知识产权、专利及技术应用等方而以及潜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6]此外,还应注重后评估指标体系的完善,端正评估目标价值取向,提升评估方法的适用性。根据评估对象开发特定的评估方法,综合使用多种评估方法,不断改进评估方法等都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4.5加强科技项目跟踪评估

建议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有关科技项目评价信息公示、公开制度。二是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在适当的场合,以适当的方式,将评估标准、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及评估结果对外公布,既能使评估主体及时获取外界的建议和意见,接受社会的监督,又能使被评对象及公众更多地了解评估的目的和导向。同时,如果被评对象认为评估反馈数据有误,可按照相关制度程序进行申诉,既通过对评估数据的二次核查提高了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又可以防止评估者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疏漏。

注释:

1本表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201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6年7月国家统计局实施了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对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统计口径作了调整,并修订了1952年以来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修订结果,相应修订了1995-201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数据.

参考文献:

[1]张菲菲.关于改进我国科技项目评估工作的措施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3):26-27.

[2]马志强,朱永跃.美、日等发达国家科技评估的实践对我国科技评估管理的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7,25(6):122-125.

[3]肖利.科技项目评估的必要前提[J].科学学研究,2004,22(3):290-293.

[4]王再进.国外科技评估的历史、现状及其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4):76-80.

科研用地评估方法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评估;制约因素;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农业科研工作在全国科研事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量日益提升,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农业扶持和开发力度,以至于每年产出的农业科研成果量巨大。因此,对农业科技工作做好科学有效地管理就成为一个历史性的命题。农业科技评估是现代农业科技管理的必要手段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一个科学、公正、有效的科技评估结论不仅能加强农业科技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还对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调动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因此,对我国农业科技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正确认识,以便于加强农业方面的科技管理,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农业科技评估概念

农业科技评估是指评估机构和人员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农业科学技术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的专业化咨询与评判活动,从而为决策提供参考意见的咨询活动。因此,农业科技评估不仅是农业科技咨询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农业科研管理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影响我国农业科技评估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农业科技评估工作起步较晚。国家科技部1997年正式批准设立了“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同时在12个省市和部门开展了科技成果评估试点工作。近几年,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评估活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地的农业科技评估工作都积极开展起来,对提高科技管理和决策水平以及对当地农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农业科技活动的特点及目的决定了农业科技评估的定位。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之一的农业科学,有其自身的研究体系。因此,农业科技评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不但与农业学科本身有关,也与现行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有关,与大的社会环境有关。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科技评估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3个方面。

2.1评估机构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世界各国的管理模式和属性不同,评估机构大致分为政府和非政府两种属性,部级、地方级以及科研院所级3个层次。美、英、法等国家的科技评估机构设置都相当健全,2种属性和3个层次的机构同时并存。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评估机构基本上是由各级科技行政部门组建和管理。服务对象非常单一,主要是政府,经费的来源也主要源于政府拨款,因此,在开展农业科技评估工作的过程中就往往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政府行为的干扰,从而影响其客观、公正和科学性的原则。目前,我国的评估机构很多、规模较小、业务能力较弱,并且没有市场化和商业化的竞争意识,大多数是在科技项目管理部门的委托下对某些项目进行评估的,这对全面开展评估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在这种模式下想要完全坚持“第三方立场”和发挥评估机构的主动职能都产生了一定的约束性。

2.2评估制度和方法的不规范性

农业科技评估机构想要真正发挥作用,其评估制度和方法的规范化是十分重要的。在美、英、法、日等一些发达的国家,都有一套十分健全的科技评估制度及方法。而我国的评估制度、体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健全、不完善、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文献计量学方法在农业科技评估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由的数量、刊物等级、论文被引次数及专著数量这些指标作为依据。但是,量化评估的绝对化和简单化,却导致科研中倾向于重视刊物级别、轻视论文档次。由于应用研究领域的价值主要应体现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主要集中在技术操作方式及方法的系统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的研究,因此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评估并不适合。在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由于受到主观化影响,选择的评估指标的不同,各指标赋值标准的确定标准不同,评估结果的科学性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如果对评估指标体系的过分倚重,评估标准的过度量化,对进行科研活动的创造性就会产生障碍,有碍于农业科技发展与公平竞争。

2.3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科研活动是人们未知世界的研究和探索,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科技评估过程和结果中更是承载了这种风险值,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说数据采集不充分,导致预测新技术效应的难度非常大,加上绝大多数科技评估活动都是在科技管理部门内进行,缺乏市场需求性,这就进一步加强了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由于农业科技评估涉及科学、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所以,农业科技评估的对象也非常广泛,选择的评估指标也要包括环境、价值等多种指标特征。根据评估者的能力和所能收集到的数据信息的不同,评估方法的选择也存在多样化,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也会受到评估人员的评估能力及素质的影响。目前农业科技评估领域还缺乏专门独立的评估机构和专业评估人员队伍以及有效的评估监控机制,有碍于农业科技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公正性。由于评估的结果存在着的不确定因素,致使科技评估对政府和各科技管理部门制定科技政策和决策的实际效用性存在误差。从而带来人们对农业科技评估能否为科技决策提供正确依据、能否在决策中起到实质性作用产生疑问。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评估工作的快速发展。

3解决制约我国科技评估快速发展因素的措施和办法

科研用地评估方法篇4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全方位综合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测算模型

高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促进国家或区域经济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都要通过其优化来实现。但大量的、很有发展前景的中小高科技企业无法有效地与社会资金资源相结合,从而严重影响到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本文寻求根据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模式、发展特点、及评估目的,从系统的角度分析构成和影响高科技企业价值的因素,探讨一种建立适合高科技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和测算模型,使高科技企业的评估价值更趋于企业的客观价值,促进资金资源与中小高科技企业相结合,这对促进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综述

企业价值评估在国内外早已不是一个新课题。价值评估的方法很多,现在国际上通用的有四大类:成本法、市场比较法、收益法、以及期权定价法。

成本法是把被评估企业的各项资产按照其成本单独评估后,将各项资产的评估值相加得到。成本法的优点是能较好地反映企业的有形投入,但它却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无形投入,包括人的智力、管理能力和知识。高科技企业是智力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企业,其核心资产是无形资产。传统有形资源在高科技企业中的地位下降,技术资产、知识资产、智能型人力资产在高科技企业资产中占主要地位,所以,成本法无法完全反映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潜力和真实价值。

市场比较法是将被评企业与已知企业进行比较,根据已知企业的整体价值得出被评估企业的整体价值。优点是评估价值能反映现时的市场价值。但由于高科技企业多属创新型企业,企业间差异较大,如创意不同、创业人员的经历不同、研发团队的结构不同等等,于是市场比较法很难找到可比较的已知整体价值的高科技企业,因而如果用市场比较法来评估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就会很低。

收益法是将企业现实情况下的实际收益以及未来净收益折现的评估方法。其优点是反映了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和发展机会,是比较理想的一种价值评估方法。但由于高科技更新速度愈来愈快、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环境的愈加动荡和不确定,以及高科技企业的R&D投入与产出的“非线性”特征,风险较大,因此很难准确评估R&D活动的生产率和预测未来盈利。

期权定价法具体的思路步骤是:把项目的未来收益机会看成一个买方期权,项目未来收益的现值即为标的资产的现价,未来的投资额即为期权的约定价格,投资时间即为期权的到期期限。然后运用期权定价公式求出项目未来收益机会这个买方期权的价值V。

此式中:S—标的资产的当前价值;X—期权的执行价格;t—距期权到期日的时间;r—期权有效期内的无风险利率;n(d1)和n(d2)为正态分布积分函数的值;σ2为标的资产价格的自然对数方差。

期权定价法是标准现金流贴现模式的变异,它融合了净现值和决策树形图两种方法的优点:从净现值方法中借用了估计风险值的观点;从决策树形图分析方法借用了决策结点以模拟灵活性。有期权特征的高科技企业科技成果可用期权定价法进行估价,但操作起来有一定复杂性。

由于高科技企业具有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特点和成长发展模式,即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多、成长性好、风险大、投入产出的“非线性”等等。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四大类价值评估方法在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上都有些缺陷。

高科技企业全方位综合价值评估指标及方法

从系统的角度分析,高科技企业是一个系统,是由资产、人才、技术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结合起来的有机体,其产品是科技成果。高科技企业科技成果产出的数量与质量主要取决于其科技创新和产出能力。科技创新和产出能力是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基础,也是价值创造和转移的基础。科技创新和产出能力越强,科技成果产出的数量与质量越高,其潜在的价值增值就越大,成长性越好。因此,高科技企业的价值不仅表现在企业现有的资产和科技成果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反映高科技企业科技创新和产出能力的价值。所以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应从企业资产、产品和能力这三个方面全面着手,根据全面性、可测度、精炼性原则,建立能反映高科技企业成长性的综合全方位价值评估方法。

根据上述原则,分析构成和影响高科技企业价值的因素,建立高科技企业全方位价值评估指标体系(见表1)。

(一)资产层的价值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

资产层的价值评估对象是高科技企业所拥有的所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1.有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有形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有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采用重置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是基于重置某有形资产为假设前提,其基本公式为:

固定资产评估价值Vm11=重置成本-实体性损失-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

高科技企业的流动资产Vm12主要包括短期投资、现金及存款。

2.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科技企业无形资产价值主要包括其所拥有的专利和专有技术的价值、以及正在研究的新技术价值。

关于专利技术价值评估方法有确定专利价值要区分自行研发出来的专利和购买的专利两大类。

对于自行研发出来的供企业自己使用的专利,可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将研发费用视为为取得未来收益所进行的投资,直接进行资本化,即按自行研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数核算价值;另一种方法是如果能找到类比专利,则运用相对比较法,按计算购买类比专利价值的方法来对比求出。

对于购买的专利,按照缴纳的专利年费,专利距离保护期届满的时间,利用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Vm21专利价值,Ft为第t年缴纳的专利年费,k为贴现率,n为专利距离保护期满的年限。

专有技术和正在研究的新技术的潜在价值评估方法。为了较为准确地评估专有技术和正在研究的新技术的潜在价值,我们选取一个子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根据Delphi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见表2)。具体评价过程是:对于上述指标,在分别得出各指标的具体描述后,利用专家评分法,通过等级评分制使各指标给出评价分值。再对各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得出综合评分值。找一个已知价值的具有代表性的类比技术对象,设正在探讨的新技术的综合评价值为p,类比技术对象的综合评价值为p’,价值为V’,则正在探讨的新技术的价值Vm22为:

(二)产品层面的价值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

高科技企业产品层的价值评估包括现有科技成果价值和正在研究的科技成果价值。

1.现有科技成果价值包括已转化为生产力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已知未来净收益现值、现有科技成果一定时期内可能转换为生产力所能带来的未来未知净收益现值。

现有科技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的部分所带来的已知未来净收益现值采取净现金流折现法计算公式:

其中:Vp11为科技成果的收益现值,R(t)为第t年净收益,k为贴现率。

对于现有科技成果未来的未知收益现值,由于科技成果未来未知收益很难直接估价,我们也选取一个子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技术的先进性、鲁棒性、简约性、不可替代性指标含义与前面相同。有效市场容量大小可以用潜在科技成果的潜在市场规模及潜在市场份额来决定。市场亲和力可由同类产品群进入市场的障碍和竞争情况来决定。市场中其他新技术导入的频率越大,市场竞争越激烈,该技术的市场亲和力越差。科技成果市场转化能力可用类比科技成果转化率表示。

对于上述指标,同样在分别得出各指标的具体描述后,可以利用专家评分法对他们给出评价分值。然后加权求和,得出综合评价值。该综合评价值即可看成作为现有科技成果所能带来的已知未来收益现值的调整系数e1,则现有科技成果所能带来价值的计算公式为:Vp12=Vp11•e1。

如果现有科技成果还没有已知收益,则选择一个可比科技成果。设可比科技成果的综合评价值为e1′,可比科技成果价值为V′,则现有科技成果未来的未知收益价值为:

2.正在研究的科技成果价值:由于正在研究的科技成果的未来收益也是很难直接进行估价。我们仍采用与现有科技成果未来的未知收益现值的求解方法,利用表3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正在研究的科技成果价值系数e2。与现有科技成果的价值比较,则正在研究的科技成果价值计算公式为:

高科技企业产品层的价值计算公式为:Vp=Vp11+Vp12+Vp2=(1+e2/e1)(1+e1)Vp11

(三)能力层面的价值评估与评估方法

能力层面的价值评估实际上是评价科技企业的成长能力。然后在其成长性的基础上预测出未来可能的价值增长。评价科技企业的成长能力主要从企业家素质与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两方面入手。

1.企业家素质与能力。企业家是高科技创业企业的核心领袖人物。他的素质与能力对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具有素质高的企业家就意味着未来较高的价值增值。企业家的素质与能力7个指标,包括道德素质、勤奋精神、创新与洞察力、行业经验、教育背景、管理战略前瞻性和可行性以及管理方法先进性。

2.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技术创新是高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它可由科研人员比重、科研团队素质、R&D的生产效率等3个指标来衡量。科研人员比重用科研人员人数与全体职员人数的比值来表示。科研团队是科技企业创新的主要力量。科研团队素质可以从科研团队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团队精神等几方面来考察。R&D的生产效率是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R&D的生产效率一般可针对R&D科技成果预计能带来的收益与R&D支出之间的关系,通过绘图、选择非线性拟合曲线、参数估计等方法来确定。

对于高科技企业能力层的价值评估:首先根据Delphi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见表4)和各指标综合评分,然后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其能力价值系数Sc。能力价值系数Sc作为企业成长能力参数和预期收益的调整系数,对企业的科技成果价值进行调整。即能力价值Vc=Sc•Vp。

全方位价值评价的数量化综合测算模型

综上所述,因为资产价值不能代表高科技企业的整体价值,高科技企业产品—科技成果的价值虽然是企业收益的主要来源,但它只能代表高科技企业现有的产出能力和产品获利能力,而不能完全代表高科技企业未来收益增长的潜力。按照企业能力理论,企业的能力是企业最具战略意义的基础。企业的产品只是企业能力的外在表现。企业的能力是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的基础。因此,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要落在以资产和产品为基础的评估价值基础上,再以其能力价值系数Sc作为企业成长能力参数和预期收益的调整系数,对企业的科技成果价值进行调整,以更好地体现高科技企业的良好的成长型。

因此,全方位价值评价的数量化综合测算模型为:

科研用地评估方法篇5

关键词科研管理;绩效评估;内涵;原则;设计;建议

中图分类号g4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0)21-0032-03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教育规划纲要对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等也作了重要部署。在这样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如何做好科研绩效的管理与评估,已成为科研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单位的科研进展、成果获得、经费使用、效益高低都会产生直接影响[1]。对科研绩效作出公正的评价,有利于培育创新团队的发展成效;有利于管理部门对科研人员的工作有一个科学的了解,为科研项目的管理和连续资助等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表彰优秀的科研团队和个人,保持奖励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有利于发现高素质人才;也有利于创造一个公正的学术发展氛围,减少科研上的不规范行为[2-3]。通过绩效评估使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对单位和自己重新定位,及时调整科技计划和研究机构的方向,提高管理水平和科学研究的效率。有利于表彰优秀的科研团队和个人,保持奖励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有利于发现高素质人才,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统一、科学的科研绩效评估体系,对于科研绩效的评估基本还是以同行评议为主。在同行评议中,如果所选专家正确,且专家能够实事求是地表达意见,同行评议是完全可以信服的。但现实工作中,由于科学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同行评价也受到诸如专家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学术偏好、人情关系和非学术因素的影响,而使同行评议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因此,搞好科研绩效定量评估,并以此作为同行评议的补充,将提高同行评议的准确性,准确、量化的考核体系对科研绩效评估工作至关重要。

尽管科研绩效评估已逐渐从尝试阶段走向成熟推广阶段,从局部应用向整体应用推进,然而由于科技劳动及其成果表达形式的复杂性和无形资产的多变性,至今未形成较为公认的评估体系。

1科研绩效评估的内涵

科研绩效评估是指在科研活动完成后,对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对科研活动的完成情况、实施过程、实施效果及影响所进行的系统、客观、公正的分析,并为今后的投资或决策提供意见或建议[4]。科研绩效评估的单元包括研究项目、科技人员、研究机构等。

1.1研究项目评估

科研活动类型的传统划分方法将科研活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三大类。基础研究成果强调其学术价值,即重在对科学共同体的影响,其绩效表现形式主要为科学论文和学术专著,因此对基础研究成果绩效的评价实质是对其产生的科学论文和学术专著进行评价;应用研究是针对具体的实用目标,提供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流程的研究,主要以应用前景为评价标准,即强调其技术性,其绩效表现形式以技术论文、技术专著和专利为主,但一般情况下,应用研究专利形式比论文形式更能体现其技术特征;技术开发研究是对实验室成果进一步扩大或具体化所做的工业性中间试验,主要以商业价值为评价标准,即强调其实用性基础研究为应用研究提供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研究为技术开发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技术开发研究将所遇到的问题又反馈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三类研究既有分工,又有联系,构成整个科研活动。由于学科特点的不同,特别是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有些研究很难明确地区分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是开发研究,因此其科研绩效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定量时应综合考虑。

科研绩效评估通过对科研项目的绩效进行跟踪、评估和反馈,达到优化资金分配,调整科技计划和研究机构的方向,提高管理水平和科学研究效率的目的。它有4个层面的作用:一是通过公正、严格的评价,将政府的有限资金集中在可行的重点研究领域;二是通过对工作绩效的恰当评价,建立能够充分发挥研究人员创造能力的开放、灵活和竞争的学术环境;三是从整体上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塑造科学研究的机制观念;四是积极公布评价结果,使公众理解和支持政府的科研投资,强化对政府能力的信任。

1.2科技人员评估

科研绩效评估通过对科技人员的绩效进行跟踪和评估,并对其结果进行反馈,从而促进科技人员绩效的提升和科研管理水平的改善,达到优化单位人力资源配置、全面提升本单位整体绩效水平的目的。它有2个层面的作用:一是及时发现科研院所中每位科技人员的客观绩效,让科技人员明晰并认可自己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从而为其他管理活动提供依据;二是让科技人员了解单位对自己的评价,明晰自己在单位所处的位置,使科技人员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和自我评价,以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工作潜能。

1.3研究机构评估

根据研究机构的性质划分为科研型研究所、公益型研究所、科技型企业三大类。科研绩效评估通过对科研院所绩效进行跟踪、评价和反馈,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提高知识创新的能力和效率,促进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5]。它有3个层面的作用:一是通过公正、严格的评价,对研究所的科研实力和综合能力给予正确评价;二是通过工作绩效的考核,对研究所的发展潜能和团队建设进行恰当评价;三是通过绩效考核,改善研究所的内部管理能力。

2科研绩效评估的原则

2.1鼓励创新原则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绩效评估存在的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强调数量而轻视质量,结果造成由于创新的难度较大而导致数量的产出较低。相反一些平庸的“成果”由于创新难度和投入的成本较低,出现了一些泡沫绩效。因此,在绩效评估中要坚持“鼓励创新,减少平庸,拉开档次,计量有据,褒贬分明”的原则。

2.2公开公正原则

所谓公开原则是指在绩效评估当中一定要公开其权重设计的依据。公开是公正的基础,也是改进绩效考核的唯一前提。公正、公平、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并接受监督,才能使人们对考评产生信任感,自觉接受考评结果。

2.3分类分层管理原则

应根据不同研究类型、不同岗位和层次,分别制定不同的绩效管理体系,确定不同的考评内容和标准,采用不同的考评办法。评价指标要体现可比性,标准要统一。评估指标体系是整个评估工作的核心,指标体系选取必须建立在对额定的科研活动特征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如同样是“绩”,对管理人员是以其管理和服务的效率、质量和满意度来衡量;对科技人员是以其主持和参与课题的等级、课题经费、的水平、科技成果等来衡量,对科技开发人员是其研发新产品的能力、成果推广能力及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等来衡量。

2.4定量定性相结合,量化易操作原则

在制定绩效管理评估体系时,既要针对不能量化的内容设置定性考核评价标准,又要有针对能量化的内容设置定量考核标准,所有的考评项目和考核指标清晰明了,易于采集,便于操作,尽量减少主观干扰。科研院所的考评应以其定量考核为主,定性考核为辅,充分体现考评的客观公正。

3科研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

3.1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

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是科研绩效评估系统的基础。选取评价指标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评价指标的科学性是评估结果真实、可靠的基础。因此,在选取评价指标时,要严格按照农业科研研究的规律和特点,结合单位实际,尽量选取能真实、准确反映客观实际的指标,科学确定其权重。二是引导性。科研绩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研能力,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承担科研项目、科技论文、专利和科技著作、奖励成果、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等。对获得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奖励成果、高层次的论文等给予较高的评估分值,引导科研人员投入到高层次的科研活动中。

3.2构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是绩效管理的起点,指标体系的制定要适应现代科研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科研院所的发展与科研人员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立足于科研院所的战略经营计划和对科技人员的工作进行岗位职责分析,并予以界定与说明[6]。因此,优化评估指标,完善评估内涵非常重要。

3.3绩效考核的实施与管理

绩效考核的实施与管理主要是对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工作过程进行跟踪。绩效考核的实施是一个动态过程,一般按年度进行考核评估。科研单位应坚持科研、开发、精神文明并重的原则,绩效评估围绕科研绩效考核、开发创收和精神文明等方面分别进行考核。科研绩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科研能力。结合工作实际选取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论文、专利和专著、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为一级评价指标;二级指标逐级细化。科研项目根据项目级别和到位经费设置不同的量化系数;科研成果划分为部级、省部级、地市级;科研论文划分sci论文、核心期刊和普通刊物;专利按申请与授权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当量。

3.4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对科研机构来讲,一是以其科研实力、发展潜能和科研团队建设为主要内容。因此,对项目进行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二是对科研团队进行评价。科研团队是完成课题的重要保证。三是是对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进行评估。这关系到科研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四是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绩效评估对科技人员来讲是以科技人员的工作过程中的行为、努力过程和工作态度为主要内容,注重培养和发展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保证科研院所的可持续发展。

3.5绩效反馈及结果应用

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绩效管理必须对影响绩效提高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其工作得以改进。通过绩效反馈,促进管理者与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之间的沟通,从而有效地提升科研院所的绩效管理水平。

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关系到整个绩效管理的成败与否。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和效率,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评议制度和评价方法,形成符合现代科研院所管理要求的制度体系,必须通过后续的评估结果反馈和绩效改进,才能确保评估的结果能产生影响,使评估结果能得到贯彻落实。

通过绩效评估使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在绩效评估中对单位和自己重新定位,及时调整科技计划和研究机构的方向,提高管理水平和科学研究的效率。有利于表彰优秀的科研团队和个人,保持奖励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有利于发现高素质人才,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

4建议

4.1不断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

绩效评估应充分考虑科研机构属性上的差异,采取灵活、渐进的推进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使绩效评估的结果更加科学、客观、真实,具有说服力。

4.2绩效评估与科研机构战略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相结合

以长期效益为重,避免科研机构追求短期成果或表面效果。科研活动具有探索性、长期性、风险性和累积性的特点,因此,在对科研机构的绩效考核中,如果只关注即时可见的短期成果指标,致使科研机构倾向于研究风险小、时间短、见效快、容易出成果的短平快项目,这对国家科研事业的长期发展极为有害。单纯地统计数量等,只能鼓励研究人员去追求发表文章的数量而忽视对真正有价值研究的投入;对科研成果经济效益的强调则可能导致忽视对研发人员能力的培养。评价不应只看一年的绩效,而应往前滚动若干年,看过去几年的累积表现。

4.3采取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重视专家评议机制的使用。科研绩效要力求可衡量和量化,但对科研绩效完全量化是不现实的,必须与定性的专家评审结合起来。量化可以得到一些客观的数据,但量化指标无法完整呈现研发成果,因为科研工作的产出指标都不具备均一的价值,因此结合专家评审是一个比较适合于研发绩效考核的方法。只有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依目标结果管理模式,由各方面专家参照其定位及研究方向,通过定量和定性指标,以及对科研机构的深入了解,才能对科研机构的绩效作出综合的判定。

4.4提倡互动、参与式考核

使考核过程最大程度地得到研究所和科技人员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打破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考核方式,采用自评估与专家考核相结合,加强考核专家与受评单位科技人员之间的沟通,让考核专家与科研机构负责人能一起研究前期的工作总结、成绩和不足以及未来的战略规划与目标,提出意见,这样有助于考核结果的反馈利用。

4.5建立完善的科研机构绩效管理体系

以科研机构绩效考核为核心,建立完善的科研机构绩效管理体系,特别是建立严格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从机制上保证绩效考核得到实效。

5参考文献

[1]李庆贺,崔凯.绩效评估方案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基础科学,2010,12(3):52-54.

[2]刘莺.关于区域教育科研管理绩效评估的思考[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8(9):17-18,29.

[3]彭博文,何涛.高校科研绩效评估的现状、矛盾及解决原则[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4):52-53.

[4]吴伟.绩效评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3):114-117.

科研用地评估方法篇6

〔关键词〕政府绩效管理;科学知识图谱;热点主题;研究演化路径;CiteSpace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2.026

〔中D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2-0141-10

〔abstract〕inrecentyears,thegovernmentperformancemanagementhasbecomethefocusofacademicandpracticalcircles.itismeaningfulfortheresearchofthehotspotsinthefieldandthequantitativeanalysisofevolutionpath.Basedonthe472researchpapersfromCnKi(2002-2015),andbyusingCiteSpaceforcountinghighfrequencykeywordsandmappingallkindsofscientificknowledge,thepapercouldlearntheresearchhotspotsandevolutionpathandtheresearchhotspotsinthefuturecombinedwithexpertadvice.

〔Keywords〕governmentperformancemanagement;scientificknowledgemap;hottopics;researchevolutionpath;CiteSpace

伴随公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及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的行政效率、效果成为公众热切关注的核心话题,政府绩效管理研究随之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并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梳理文献发现,目前关于该领域的研究综述相对较少,且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综述,如杨亚莉通过对绩效管理内涵以及国内外政府绩效管理发展历程的描述,分析了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1];胡卫卫,施生旭以2000-2014年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288篇文献为样本,从研究类型、研究视角、研究趋势等角度进行了统计分析,概述了主要观点,并对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建议作了梳理[2];包国宪、向林科通过对“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梳理了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并对研究前沿论域进行了预测[3]。以上综述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部分成果谱系,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存在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大样本的计量分析等不足。

本文主要以CiteSpace作为分析工具,选取CnKi中2002-2015年“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472篇研究期刊为数据样本,通过高频关键词统计及各类科学知识图谱绘制分析,结合专家建议对该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及研究演化路径进行细化梳理,以期为该领域的后续探索提供不同的研究视角。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为保证原始数据的全面可靠性,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为研究数据来源;为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以“2002-2015”为检索年限,文献类别中期刊的检索条件均为“模糊”,检索得到篇名和关键词中包含“政府绩效管理”的期刊共计472篇。

12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由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团队开发的一种用于文献数据识别与可视化其演化动态和研究热点的Java应用软件[4]。其基本原理是对分析单位(文献、关键词、作者等)的相似性分析和度量,本质上是一种宏观知识测量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因此有其独特的计量指标及含义[5]。自2005年该团队率先在中国命名和引入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KnowledgeDomains)[6]以来,科学知识图谱或知识图谱作为科学计量学的新方法和新领域在国内勃然兴起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具体操作上,首先利用CnKi数据库自带的数据分析功能(Refworks),对检索到的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数据资料进行格式转化并导出CiteSpacce能够识别的数据格式;其次,在借助CiteSpacce分析软件对转化后的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作者共现、机构共现等技术处理的基础上,分别绘制多元、分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最后,结合高频关键词矩阵、高被引文献等数据资料以及相关专家建议对各类知识图谱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探寻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演进路径和热点主题。

2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研究的基本状况

21文献量变化统计

统计发现,2002-2015年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研究文献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2002-2009年期间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文献不断增多,在2009年达到历年研究期刊量的最大值64篇;2009-2015年期间整个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发文量呈波动下降趋势。

22核心作者

作者发文量以及期刊被引频次往往能反映其在相应科研领域的学术贡献与影响力。本文利用CnKi数据库的被引频次统计功能,对发文量3篇以上以及单篇被引频次超过27次的作者进行统计(表1、表2),有助于探寻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核心作者和作者群,进而更加准确地挖掘和梳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权威知识体系。

23主要研究机构

通过对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数据进行机构共现(CiteSpace中nodetypes选项设定为institution)分析,可以得出近年来该领域研究机构发文量的排序列表(见表3)。由表3可以发现,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发文量相对较高,是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

24合作机构与合作作者分析

作者之间以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往往暗含着学术共同体的演化脉络。通过CiteSpace对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合作机构与合作作者进行共现图谱绘制分析,有助于明晰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团队和科研规模,更好地把控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走向。在政府绩效管理领域合作机构与合作作者共现图谱绘制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将CiteSpace中的“nodetypes”值设定为institution+author,“topn”值设定为30,其他设置选择默认值,经过图谱修剪等技术处理最终绘出较为理想的科学知识图谱(见图2)。

3研究过程

31关键词抽取与词频统计

关键词作为论文主题内容的代表性词汇,是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凝练概括,当某个关键词在该领域文献中反复出现时,该词就能反映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动向[7]。高频关键词体现了当前政府绩效管理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主题,也是研究者共同注意力的汇聚,代表了该领域研究的焦点主题。利用CiteSpace软件中的关键词共现统计功能,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关键词频统计的基础上,整理出政府绩效管理研究领域前30位的高频关键词(见表4)。由表4可知,绩效管理、政府绩效、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绩效评估指标、绩效管理工作、评估主体、平衡积分卡等词十分活跃,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

32自动聚类标签视图分析

聚类视图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示出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可视化分类,便于研究者高效梳理冗杂的数据信息。此外,自动聚类标签视图是在默认视图基础上,通过谱聚类算法[8]生成知识聚类,继而从引用聚类的相关施引文献中经过算法获取标签词,以此来表征对应于相关知识基础的研究前沿。

通过绘制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自动聚类标签视图,最终析出排名靠前的11个聚类(见图3)。其前沿标签分别为乡镇政府、考评结果、审计、因果分析、公共部门绩效、中央国家机关、全面深化改革、工具理性、公共服务型等,这些聚类标签表征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沿视角。

33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综合知识图谱分析

为了能更直观清晰地挖掘政府绩效管理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及潜在热点,通过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原理,将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数据以1年为时间片进行切割,保留每个时间片上前30个关键词,结合图谱剪修及人工调整等技术处理,最终绘制出该领域的综合科学知识图谱(见图4)。

观察图4发现,政府绩效管理与绩效管理所对应的节点最大,且与其他节点的连线最为密集,表明它们是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核心研究主题,处在该领域关系网络的核心位置;政府绩效、绩效评估指标、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绩效目标、平衡积分卡、绩效评估、绩效管理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价值取向、公众参与、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公信力等词对应的节点也相对较大,表明这些主题也是近年来众多学者所关注和青睐的研究焦点;电子政府、行政改革、考评结果、公共服务型政府、评价指标、工具理性、公共价值、第三方评价、战略管理等词对应的节点虽相对最小,但基本都处在整个关系网络的连线末端,很可能是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

4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热点主题

综合政府绩效管理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统计、自动聚类标签视图、综合知识图谱分析以及相关专家建议,最终将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概括为政府绩效管理理论、政府绩效管理模式、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政府绩效评估主体、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电子政务绩效、政府绩效审计等7个方面。

41政府绩效管理理论

政府绩效管理作为提升政府绩效的一项主要工具,需要集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等宗旨于一体,以公共价值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梳理文献发现,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研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阶段(1994-1999年)、研究的拓展阶段(2000-2003年)和研究的细化和创新阶段(2004年至今)3个阶段[9];此外,学界关于政府绩效管理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建立行政决策专家来推行政府绩效评估[10];为什么评估、评估什么、谁来评估、如何评估等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问题探讨[11];建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12]以及健全政府绩效管理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优化组织环境;完善政府绩效管理的流程与环图4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综合知识图谱

节;促进政府绩效评估更加科学;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政府绩效管理有机结合[13]等具体理论思考。因此,未来的政府绩效管理理论发展需要立足解决传统行政官本位文化理念、集中发展经济的管理理念、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长期具有的“政府本位”的价值取向[14]等理念困境,寻求彻底解决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内部矛盾的突破性进展。

42政府绩效管理模式

作为解决政府绩效问题的方法论,政府绩效管理模式对提高和改善政府绩效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模式主要以福建的“效能考核”、广东的“科学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以及深圳的“政府绩效评价”3种模式最为代表[15];基于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视角,学界形成了“下评上”模式、“评估团”模式、“政务公开”模式、满意度调查模式、“万人评议政府”模式以及“第三方评估”政府模式等基本模式和做法[16];u价模型主要包括类指标、评价维度、评价指标、指标要素以及技术指标等5个方面的内容[17]。此外,部分学者针对时下流行的“公众参与”式的政府绩效评价模式与“技术理性”的政府绩效评价模式进行了利弊分析等模式评估,认为前者会因公众的知识限度影响政府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后者则会因专家的“经济人”天性影响到政府绩效评价的公正性、公平性以及公共性。由此,提出建立一种公共政策中技术理性与公共精神相统一的“复合型”绩效评价模式[18]。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方面主要是以决策战略目标化、指标设置目标化、目标责任明晰化、目标考核综合化、目标过程程式化为特征的南通模式最为代表,是集目标管理与现代绩效管理优势于一体的绩效管理模式[19]。

43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由图4可以看出,学界在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大量研究的同时,对与其相关的绩效标准、平衡计分卡、政府效能、绩效管理制度等研究热点进行了探讨。梳理文献发现,学者关于该热点研究主题的论域主要集中在指标设计的类型和方法[20];绩效指标的地位和功能、设计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坚持的基本原则、确定指标权重的思路[21];影响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的内部因素(政府职能、政府发展的战略和规划、政府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和政府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和外部因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治体制、公民参与度、文化传统和各利益主体间的博弈与整合)[22]等方面;此外,部分学者针对当前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设计的线性化和表象化,提出应基于治理过程对构建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考察,利用平衡记分卡合理设计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以突显其民主行政的价值观[23];为解决现有指标体系设计框架的自适应问题,有学者提出建立一个基于“绩效维度――层级特征――样本属性”三维立体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逻辑框架[24]。

44政府绩效评估主体

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作为政府绩效评估活动的推动者和实施者,是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界关于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探索和争议并存,其研究视野大都集中在对缺乏社会组织和公众的有效参与的多以上级评估下级的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形式进行多元化重构。具体来看,学者的研究论域主要涉及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构建的观念、制度和技g障碍、价值取向、合法性、结构特点和发展建议等方面。倡导在分析政府、公众、企业作为政府的主要绩效评价主体所蕴含的不同价值取向及其各自的优劣势基础上[25];从规范政府绩效评估主体资质、优化政府绩效评估流程、增强对政府绩效评估结果的回应性等方面增进政府合法性[26];构建政府绩效评估多元化主体,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有人大、政协、第三部门组织、专业评估机构等参与的、协同共助的多元化评估主体模式[27];坚持公共本位价值取向,突出社会民众、社会中介组织、专家等主体在绩效评估中的价值,建构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公众积极广泛参与的多元主体治理系统[28]。

45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

由图4可以看出,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研究同绩效目标和公共服务质量密切关联,正确的政府绩效价值取向往往能够为绩效目标的达成与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论域主要集中在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的作用、要求和层次分析;价值扭曲的表现、成因以及确立原则等方面,对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的“民众本位”或“政府本位”等应然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受道德价值观、公共责任机制不完善、政府职能界定不明确、目标价值的冲突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国内政府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往往出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缺失、经济价值的过度泛化、公共价值导向的偏差、对效益原则的扭曲等价值失衡现象[29];此外,部分学者进一步对绩效评估实践中价值取向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鸿沟展开了探微。通过评估主体、评估指标、评估程序、民众满意度4个维度的测量,发现当前的政府绩效评估存在评估主体单一化、评估信息封闭性和神秘色彩严重等“政府本位”诟病,并提出专家决策、公众参与、公开评估信息等旨在构建“民众本位”的价值取向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30]。

46电子政务绩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这一新技术革命潮流下的衍生品得到了各国不同程度的重视,对其进行绩效评估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竞相研究的热点主题。比较发现,国内外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价都十分重视,并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内容和价值取向、评价模型、评价指标、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国内外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研究在研究水平、研究要点、研究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异[31]。国外的电子政务绩效研究成果主要分布在埃森哲咨询公司、联合国、美国Brown大学、tnS公司、Jerseynewark大学等机构;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聚集在广州时代财富科技公司、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电子政府思想库网站、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东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等研究机构[32]。此外,我国学者对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价模型原理和结构以及评价过程[33]、提高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水平经验与途径[34]、模型比较与本质分析、方法和技术等部分进行了探讨,强调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并选用恰当的评估方法和指标,建立合理的制度体系,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中的重点[31]。

47政府绩效审计

20世纪40年代,政府绩效审计逐渐在国外兴起,经济危机后国家公共开支的大幅增加和人民民主意识的提高,使得公众开始主张对受托经管其公共资源的政府部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展开检查。相较而言,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政府目标管理。国内外日益常态化的政府绩效审计实践逐渐引起了学界众学者的研究兴趣,梳理发现,国外学者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大致可概括为政府绩效审计比较研究、整体制度安排下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政府绩效审计角色和作用研究3个主要研究领域,且存在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缺少系统性、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整体性不足以及与审计学基本理论系统的衔接有效性不够等现实问题[35];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实践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的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初步研讨阶段以及21世纪初至今的深入研究阶段,并在政府绩效审计的内涵、内容和范围、职能和目标、程序和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审计报告等方面成果显著[36]。未来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需要在审计主体和对象、审计层次、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革新,并注重政府绩效审计结果(信息)的价值发掘与应用[37]。

5研究的演化路径与未来潜在的研究热点

51研究的演化路径

近年来,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学者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也日趋多样,除了研究成果数量呈波动变化趋势外,该领域的研究主题也具有一定的演化规律。为更加清晰地梳理该领域研究主题的演化轨迹,以政府绩效管理研究成果峰值的时间节点(2009)为限,分两阶段分别进行归纳梳理(见图5)。

511研究探索阶段(2002-2009年)

统计发现,这一阶段政府绩效管理的研究成果数占总体的42%,且呈不断增长趋势,2009年达到增长状态的临界值。图5显示了2002-2015年政府绩效管理的年度研究热点主题演化轨迹,其中2002-2009年期间学者的研究焦图5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时间分区图谱

点重点指向重塑政府、服务型政府、效率政府、电子政府、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结果、目标和指标;行政体制改革、理性与反思、公共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行政价值取向、公共支出绩效、公民参与、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等。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政府绩效管理研究整体处于探索阶段,学界对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理论和概念界定的研究较多;同时,很多学者开始关注政府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问题,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探讨投入较多;评估过程开始重视公民参与,在反思绩效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了解决对策和建议。

512研究深化阶段(2010-2015年)

较之前一阶段,这一时期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数呈波动下滑趋势,但总体科研数仍占比较大(58%)。图5显示,该阶段学界的研究论域转向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公众满意度、政府执行力、第三方评价、绩效评估体系、政府公信力、行政管理方式、政府职能、法制化等层面;继续对政府效能、绩效标准、绩效评估结果和指标、地方政府绩效、公共价值、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效目标等研究进行了深化;价值取向作为政府绩效管理的灵魂,长期以来得到了学界的持续探讨,极力倡导构建“第三方评价”等能切实保障公众权益的绩效评估模式;伴随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日渐丰富以及实践活动的不断开展,政府绩效管理的法制化构建成为该领域发展的核心话题,如何将政府绩效管理的各实施环节纳入到法制的运行轨道,仍需学界的进一步研究。

52未来可能潜在的研究热点

521乡镇政府绩效管理

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政府组织系统的基层组织单位,是党和国家政策在基层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其行政绩效好坏直接关乎国家政策方针的落实程度和水平,对乡镇政府进行绩效评估和管理,能够督促其行政活动更具效力和活力,提高乡镇政府行政活动的绩效水平。目前,学界关于政府绩效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县市级,对乡镇一级的政府绩效管理的研究方兴未艾,且学者对该主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乡镇政府现行绩效评估体制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功能定位、困境解读、弊端分析和对策建议[38];评估理念、评估要素以及评估结果的运用[39];指标体系构建、问责制度与组织绩效相关性分析等方面。此外,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对过去政绩的考核,不是把评估放在绩效管理的大框架中去操作,而是仅为考核而评估,没有更多地考虑到乡镇政府的可持续发展[39],需要学者的进一步挖掘和探讨。

522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

目前,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价模型主要有“公众参与模型”与“技术理性模型”,受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集权行政思想的影响,政府部门往往乐忠于依靠“技术理性模型”进行自身的绩效评估,而轻视甚至排斥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活动。伴随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以及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逐渐成为民心所向。当前公众参与的政府绩效评估活动主要有行风评议和公众评议机关活动两类。且学者的研究主要涉及政府绩效、公众参与与公众信任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40];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价的意义与历史沿革[41]、现状与思考[42]、模式及展望[16]等方面。然而,受自身知识水平和利益权衡的影响,单独的“公众参与模型”与“技术理性模型”难免会身陷囹圄,因此需要在重视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借鉴“技术理性”之所长,构建“复合型政府绩效评价模式”。

523政府绩效评估结果

随着政府绩效管理实践活动的日渐推广和普及,关于其评估结果信息的运用情况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正如Harry所言,“公共管理者是否把绩效数据实际应用于管理过程是绩效管理是否值得投入的最好衡量指标”[43]。梳理文献发现,政府绩效评估结果的使用方式主要包括诊断与控制问题、组织学习与发展、配置组织资源、调整工作安排、为预算做准备、改进绩效、与下级沟通和协调工作目标、实施奖惩、激励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向公众公开评估结果等方面[44]。且存在评估结果缺乏实质性应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其在预算决策、调整工作安排以及干部培养晋升等方面的使用还不充分[45]。此外,部分学者注意到政府绩效的评估结果与政府绩效的真实值之间往往存在差异,这种由价值导向、指标体系设计、绩效立法、评估方法等与评估目的无关的因素引起的评估结果的不准确程度被称作政府绩效评估结果误差[46],学者分别从评估结果误差的概念、类型和生成机制[47]等角度进行了研究。但关于政府绩效评估结果偏差的降低甚至消除,仍需学界立足于具体的政府行政环境,综合现有的各种研究成果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性研究。

524第三方评估

20世纪20年代,英美等国家逐渐出现第三方评估的弥端,其实质是由政府以外的学术性组织、研究组织、投资组织、中介组织或民间社团来评估政府绩效[48]。国内的第三方评估发源于2004-2005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委托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对全省各市(州)政府和省政府职能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的“甘肃模式”,此后第三方评估成为学界持续的关注热点。当前第三方评估存在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理论引导力度不强、评估标准尚显单一、指标设置不够细化、评估方法尚欠科学、评估手段不够先进、评估结果缺乏实质性应用[49]等问题;在制度环境建设中主要面临硬制度、软制度和实施机制等3个方面的困难[50]。未来的第三方评估需要兼顾各方评估主体的利益诉求,重视绩效评估结果的二次评估制度建设,加强评估信息公开法制化和透明化建设,完善信息共享制度,降低政府绩效评估成本,为政府绩效水平的提升继续努力。

6结语

经过学者10多年的学术探索,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样态已呈多样化、纵深化的发展之势,研究视角越发新颖、研究观点更加聚焦、研究论域亦更显广阔,整个学科研究业已形成体系。通过对近年来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发现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政府绩效管理理论、政府绩效管理模式、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政府绩效评估主体、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电子政务绩效、政府绩效审计等7个方面;研究演化路径经历了研究探索及深化两个阶段;未来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则更加趋向于乡镇政府绩效管理、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政府绩效评估结果以及第三方评估等主题的研究和深化。

参考文献

[1]杨亚莉.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0):165-167.

[2]胡卫卫,施生旭.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综述――基于2000-2014年288篇期刊文献[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6,(3):8-12.

[3]包国宪,向林科.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知识图谱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46-53.

[4]Chen,Chaomei.CiteSpaceⅢ:Detectingandvisualizingemergingtrendsandtransientpatternsinscientificliterature[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06,(3):359-77.

[5]ChenChaomei,Fideliaibekwe-SanJuan,JianhuaHou.theStructureandDynamicsofCo-CitationClusters:amultiple-perspectiveCo-Citationanalysis[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10,(7):1386-1409.

[6]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149-154.

[7]张洁,王红.基于词频分析和可视化共词网络图的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热点对比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2):76-83.

[8]赵丹群.基于CiteSpace的科学知识图谱绘制若干问题探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10):56-58.

[9]蓝志勇,胡税根.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J].政治学研究,2008,(3):106-115.

[10]姜晓萍,范逢春.地方政府建立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探索与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5,(2):86-90.

[11]刘旭涛.关于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四个基本问题[J].新视野,2005,(6):45-47.

[12]冯伟林,汪攀.论建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3):22-23.

[13]蔡立辉,吴旭红,包国宪.政府绩效管理理论及其实践研究[J].学术研究,2013,(5):32-40,159.

[14]王郅强,文宏.政府绩效:理论期待、内在困境与制度化构建[J].长白学刊,2006,(2):19-22.

[15]方辉,段静.省级“政府绩效评价”模式及比较[J].中国行政管理,2012,(3):34-38.

[16]桑助来.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模式及展望[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1):43-45.

[17]卓越.政府绩效评估的模式建构[J].政治学研究,2005,(2):88-95.

[18]王锡锌.公众参与、专业知识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模式――探寻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的一个分析框架[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6):3-18.

[19]臧乃康.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南通模式”:效应、瓶颈及努力方向[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6):8-12.

[20]卓越.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设计的类型和方法[J].中国行政管理,2007,(2):25-28.

[21]姜仁良.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7):154-155,188.

[22]陈天祥,陈芬.影响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多维因素[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6):88-93.

[23]陈天祥.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基于治理过程的考察[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82-87.

[24]彭国甫,盛明科.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三维立体逻辑框架的结构与运用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0-46.

[25]包国宪,冉敏.政府绩效评价中不同主体的价值取向[J].甘肃社会科学,2007,(1):103-105.

[26]卢小平.从合法性视角看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J].求实,2012,(S2):16-18.

[27]王爱冬.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及其在中国的构建[J].河北学刊,2006,(6):67-70.

[28]盛明科.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体系建构的问题与对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8-72,85.

[29]廖晓明,孙莉.论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价值取向[J].中国行政管理,2010,(4):27-31.

[30]陈天祥,陈琦.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偏差性研究――来自广东某市S镇的调查[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79-188,208.

[31]马艳霞,顾懿德.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述评[J].图书与情报,2009,(3):55-61.

[32]王立华,覃正,韩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述评[J].系统工程,2005,(2):9-13.

[33]吴韫夏,龚花萍,吴杰.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7,13:64.

[34]丁雅敏,孙荣.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与途径[J].行政论坛,2008,(6):63-67.

[35]刘秋明.国际政府绩效审计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审计研究,2007,(1):15-19,85.

[36]周亚荣.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2):15-21.

[37]戚振东,吴清华.政府绩效审计:国际演进及启示[J].会计研究,2008,(2):76-85,96.

[38]刘华.乡镇政府绩效评估问题探讨[J].工业技术经济,2010,(6):23-26.

[39]张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镇政府绩效评估[J].前沿,2011,20:145-147.

[40]吴建南,高小平.行风评议:公众参与的政府绩效评价研究进展与未来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06,(4):22-25.

[41]杨永恒.政府绩效评价中的公众参与:述评、实践与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3-28.

[42]徐双敏.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现状与思考――以“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为例[J].行政论坛,2009,(5):15-18.

[43]Harry,H.performancemeasurement:GettingResult[m].washington,DC:Urbaninstitute,1999.

[44]⑷铮刘佳,吴建南.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结果使用现状――基于德尔菲法的研究[J].情报杂志,2009,(10):19-23.

[45]颜海娜.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结果使用现状的实证探索――基于公职人员感知的视角[J].新视野,2014,(6):65-72.

[46]范柏乃,余有贤,程宏伟.影响政府绩效评估误差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软科学,2005,(4):33-35,39.

[47]何文盛,姜雅婷,蔡明君.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结果偏差探析:基于pV-GpG模型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4,(10):80-83.

[48]孟惠南.第三方评估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应用[J].领导科学,2012,23:60-61.

科研用地评估方法篇7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研究进展;风险评估;发展现状;参考信息

结合可靠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及风险方法,可以逐渐地加快其研究进展,增强研究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处理。现阶段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中各种不利因素的客观存在,对其研究进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未来的发展做出必要地预测,全面提升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研究水平,为农业气象领域服务范围的扩大提供可靠地保障,更好地确定未来我国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1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的发展

最初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运用风险评价的措施,加强了对风险形成机制的深入分析,并结合系统的方法对各种风险要素及相关的作用进行综合地评估,间接地推动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为其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打下了建设的基础。现阶段有关农业气象灾害形成机制的理论较多,像“区域灾害系统理论”、“致灾因子轮”等,在实际的应用中为灾害风险评估效果的增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促使农业气象风险评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有效地处理,间接地提升了整体的研究水平。同时,随着“三因子说”及“四因子说”实际应用范围的扩大,一定程度上为农业气象灾害学研究领域服务范围的扩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国际上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主要是通过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对果树等农业经济作物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形成了基于产量损失风险计算、定量评价等方法,并通过对风速、干旱风险等因素的风险,获得了可靠的气象观测数据,加快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我国在农业灾害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要点主要集中在:(1)农业生态区中相关农业经济作物风险分析模型构建;(2)基于遥感、地面信息资源的农业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体系构建。这些研究要点相关计划的有效开展,为我国农业灾害风险评估整体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可靠地保障。

2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的内容

通过对现阶段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的深入分析,可知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研究内容。这些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有关各种致灾因子危险性方面的评估

致灾因子危险性主要针对的时灾变强度及活动频率,进而对灾害风险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地评估。具体的评估内容包括:灾害发生时的类型、致灾因子的强度大小、影响过程中的持续时间、等级等,评估过程中主要依赖于构建可靠的危险性评价模型及风险估算模型,增强了农业灾害风险评估的有效性。与此同时,通过信息扩散技术的有效使用,为我国农业气象站的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2.2相关承载体脆弱性方面的评估

这种评估主要是指在一些较为危险的区域中承灾体面容易受到一定强度致灾因子的损害,通过对损害程度而做出的综合评估。现阶段承载体脆弱性方面的评估主要集中在:(1)设置科学的评估指标,对不同因素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地评估;(2)对减灾能力、耦合防灾等不同的要素进行深入地分析,从而构建出相关的参考模型;(3)绘制出有效的作物脆弱性曲线,对不同的灾害类型进行必要地分析,掌握脆弱性规律的同时增强实际的评估效果。

2.3灾害风险的综合评估

通过对农业气象形成机理的分析,在合成法的支持下对各种影响农业生产的灾害风险进行必要地评估,进而构建出可靠的风险综合评估模型,促使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风险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得到有效地排除。与此同时,通过农业灾害风险综合评估模型的合理运用,可以获得可靠的参考数据,间接地降低了相关农业生产活动开展中各种风险发生的几率。

3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的方法

现阶段适用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1)基于指标的综合评估方法。这种方法使用中主要选取的是灾害风险指标,并在参考模型的支持下计算出相关的参数,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2)基于数据的概率评估方法。这种方法使用中需要确定资料样本数量,并通过对资料序列的有效利用,计算出灾害L险发生的几率;(3)基于情景模拟的评估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关注的是可能发生农业灾害的过程,利用风险动态评估方式处理实际的问题。

4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4.1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当前形势下我国农业灾害风险评估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发现其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未来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有效预防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理论体系不完善,研究中的应用方法较为薄弱。现阶段很多的研究理论注重于农业灾害的自然属性,忽略了其社会属性,影响着研究数据的准确性;(2)缺乏必要的农业灾害风险评估标准缺乏规范性,在评估方法、风险表征等方面的缺少必要的规范标准;(3)动态化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有待加强。

4.2研究展望

作为农业气象灾害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未来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1)加强动态风险评估技术的合理运用,构建完善的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体系;(2)注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相关理论及方法的深度,利用量化评估及模型支持的方式,全面提升灾害风险评估水平;(3)通过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的有效设置,扩大动态评估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构建可靠的作物生长模型,加强对各种农业灾害风险属性要素的合理运用。同时,需要深入研究多灾种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技术,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

结束语:

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的相关工作,深入理解其中的研究内容,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加强对评估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会不断地加快我国农业气象学的发展速度,扩大其实际的应用领域,满足实际农业生产活动需求的同时扩大其应用范围,促使我国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水平能够始终保持在更高的层面上。在未来农业气象学及灾害学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信息化技术及其它专业技术手段的有效使用,将会更好地发挥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实际作用,进而为我国农业生产效益的持续增加提供可靠地保障。

参考文献

[1]徐磊.农业巨灾风险评估模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06).

[2]喻红银.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2016,(15).

科研用地评估方法篇8

基金项目:四川省软科学计划项目(2011ZR0092,2013ZR0110)

作者简介:张世慧(1954-),女,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宋艳(1966-),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王俊(1983-),男,审计师,研究方向为政府预算、财政管理。

摘要:以四川省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目标为出发点,依据财政投入的绩效特点和绩效主要表现形式,确定了优化设计原则及思路,围绕财政科技投入项目类别特征构建了创新环境与能力建设和创新活动资助两大类别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的实施评价流程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F8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8-0136-05

一、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文献综述

理论界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些著名观点并指导着政府实践。国外Kerssens和Cook指出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早期应该更多地关注对战略方面的绩效评价,中后期则应该更多地关注运营方面的绩效评价[1];Brown和avension提出了用来评价R&D实验室的科研活动的分析框架和方法[2];在基础研究的绩效评价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较为深入[3~5]。在这一系列研究基础上,发达国家建立了系统的政府科技投入绩效管理制度,将科技投入绩效分析和评估作为科技资金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以追求投入-产出的最大效率。如:美国国会在1993年通过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6];欧盟则于2001年9月颁布了14项国家科技评价基准指标[7];日本主要是由一些归政府直接管理的事业评估机构和专业性评估机构来进行财政R&D项目的投入产出绩效评价的[8],基本建立了开放型的科技资金研究评价体制,使科技评估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9]。

国内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层面(包括国家和地区),研究主要分析财政科技投入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赵红光[10]、师萍等[11]、李石柱等[12]、张玉赋等[13]、罗卫平等[14]、张青等[15]、谢虹等[16]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们主要探讨如何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并用典型地区的实践数据进行了实证。二是针对具体的财政科技投入项目,研究财政科技投入的评估思路、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谢福泉等从集中程度、离散程度和协调程度三个方面,将财政科技投入评估指标分为目标层、要素层和指标层三层[17];邓向荣、刘乃辉和周密以我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为例,在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的同时针对影响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成因进行了对策研究[18];余振乾和余小方构建了创新性研究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科技产业化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以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三类评价指标体系,并从系统的构成和流程对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19];胡兴旺从过程管理的角度对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目标、指标体系、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20];赵丽娟从基础研究绩效评估的产生与发展、评估方法、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评估结果的利用方面评述了目前基础研究的绩效评估方法,并提出了基础研究绩效评估的改进思路[21]。

以上研究对本文的探讨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基于项目层面的评价思想、方法及部分评价指标体系将会被引用,但由于区域和科技投入项目的特点不一样,目前没有一套指标体系是被公认的、直接可用于操作,因此有必要选准具体区域和特定项目做深入研究。

二、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问题与优化目标

(一)指标体系通用化,体现不出科技项目绩效特点

目前,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考评指标并未真正建立,而是建立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考评的通用指标体系上,该通用指标体系主要将项目归集为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基础设施、行政运行四大支出类,对于指标权重的确定、定性指标计分等也缺乏有针对性的方法,没有体现出科技项目的侧重点和特性,仍处于粗放状态,导致考评结果在后期一定程度上难以利用,横向也欠缺可比性,这是由科技支出多样性、专业性与财政部门作为考评组织实施行为主体间的矛盾所决定的。因此,下一步的优化工作应重在“细化”,按照突出重点与全面系统相结合、相对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出不同支出类型、不同层级、不同地区的科技财政投入绩效指标。

(二)科技主管部门对目前绩效评价工作参与度不高

由于目前的财政绩效评价工作主要是财政部门组织开展,科技主管部门在其中主要是扮演协助和配合的角色,一定程度上并未真正融入到绩效评价工作和运用绩效评价成果的工作中。若能够由科技部门牵头,从自身管理需要出发形成一套有序、规范、完整的考评制度,将对科技主管部门的工作开展和监管起到一定的完善作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系统内部对资金效益和项目运行的关注,及时调整偏差,对科学申报项目、项目流程控制和科技资金管理都大有裨益。

(三)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资金核算管理制度不衔接

由于科技主管部门在整个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中处于被动状态,并没有与财政考评方建立一种完善的对接机制来共同管理科技资金,使财政资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不用说主动运用财政绩效考评的结果对于以后年度的部门预算安排具体指导和调整,由此时常会造成资金效益统计口径不一致、资金核算管理制度不衔接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科技系统内部形成一套参照财政绩效考评制度,在实质上能与该制度相匹配的更细化、更有针对性的科技资金绩效考评体系。

(四)评价结果的运用缺乏制度约束和保障

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考评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方利益,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和保障将很难开展下去,即便得到考评结果,也无法从制度层面进行规范和运用成果。当前的制度规范主要由财政部门制定,无法切实落实在对科技项目的考评过程中。同时,由于科技项目本身就可细分为多类具有不同特点的项目,当前由财政部门作为考评主体,难以在考评范围、内容、指标体系、考评方法等方面进行平衡、规范,导致随意性很大,模糊评价内容多,影响考评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必须在科技行业内建立体现项目特色的评价体系,将考评工作制度化,并明确其在整个财政资金使用、监督过程中的作用,增强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考评工作的权威性。

如果不改变目前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现状,很有可能导致财政科技投入项目绩效考评工作流于形式,无法为科技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提供切实有力的决策依据,影响科技工作大局。为进一步做好绩效评价工作,就需要从科技主管部门的角度考虑问题,根据财政科技投入的主要类别,不同类别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标准,并对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进行实证研究,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和体系,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效率和使用效益提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

三、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特征及主要表现形式

财政科技投入绩效是指财政科技投入在一定时期内与其目标相比的实现程度、产出成果、经济效益[22]以及对科技发展产生的主导性和带动性等社会效益及影响效果。因此,科技投入的产出不完全体现在投入带来的直接经济产出上,而是以多种形式、多种方式显示在不同的时间、方面和领域。具体来说,财政科技投入的产出不仅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利税总额、出口创汇等;还包括在科技成果方面的产出,如专利申请及授权、科研成果及获奖、人才培养等;也包括在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方面带来的间接影响,如带动社会科技资金投入金额、派生的新项目数量、签订的技术合同收入、新增就业人数、节能减排指标、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改善等等。因此,财政科技投入绩效呈现出如下基本特点:①公共性;②间接性;③时滞性;④差异性和多样性;⑤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⑥难以准确度量性。

由于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具有上述诸多特点,为科学有效地评估带来了较大困难。本文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针对四川省财政科技投入现状拟定优化原则,并对财政科技投入项目类别进行划分,再按照财政科技投入绩效产出的递进关系,从①科技成果方面的产出: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水平;②资金的间接影响:财政科技投入的带动效应;③资金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④资金带来的间接效益和社会效益4个方面,加上项目的执行完成情况(管理绩效),共计5个方面来考量其绩效,对每一个方面选取一些公认的统计数据或专家评测来获取数据。

四、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和构建

(一)财政科技投入指标体系优化的主要原则

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除了遵循指标选取科学性、指标之间避免相关性、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等通用原则外,还应重点突出以下原则:①系统性原则;②层次性原则;③针对性原则;④可操作性原则;⑤导向性原则;⑥体现间接绩效原则。

(二)财政科技投入类别划分及指标体系优化思路

1财政科技投入的类别划分

财政科技投入的类别划分有不同的标准,典型的归类方法包括:①根据财政科技投入的方向可划分为创新性研究类、科技产业化类和创新能力建设类;②根据科技活动的属性可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发成果转化、科技服务5大类[23];③根据财政科技投入支出功能可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科研条件建设等4大类。

对财政科技投入项目类别的划分应该既能体现财政科技投入的投向特点又要包含功能特征,更要使操作具有可行性。本文以四川省情况为例,依据近年来专项资金支出情况,并结合其他省市的项目归类划分情况,将四川省科技项目划分为两大类:

(1)创新环境与能力建设项目。创新环境与能力建设这类财政科技投入的目标是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引导科技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四川省整体创新能力,具体包括:①科技培训计划;②产学研创新联盟合作;③国际合作计划;④技术市场及成果交易计划;⑤成果转化平台;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此类项目财政资金起到的引导性、带动性作用较强。

(2)创新活动资助项目。创新活动资助类财政科技投入,包括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具体包括:①科技支撑计划;②软科学计划;③青年基金;④重点新产品计划;⑤应用基础计划;⑥战略性新兴产品计划。此类项目的特点是政府将资金拨付(包含补贴)给企事业单位专款专用,财政资金主要起到支持、奖励、补贴的作用。

2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根据对财政科技项目分类的划分,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体系按层次进行构建,可分为目标层、要素层和指标层,其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

(1)目标层(一级指标):是针对不同类别的财政科技投入项目绩效的总体评价目标。

(2)要素层(二级指标):是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主要体现。选择项目计划执行(完成)情况、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的带动效应、直接经济效益、间接效益和社会效益5个方面构成二级指标。

(3)指标层(三级指标):由可以具体反映评价目标特点及要素层含义的定量或定性指标组成。三级指标中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且权重不尽相同,主要以准确反映不同评价目标和不同项目类别的绩效为准,具体指标选取和权重赋值是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关键所在。

(三)财政科技投入指标体系的设计

1.创新环境与能力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

创新环境与能力建设类项目是由政府主导的,以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提供科技服务、引导科技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目的。它是整合、利用及共享社会、经济、科研条件资源,使得地方、企业及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支撑地方科技创新与进步,提升科技实力、改善科技环境等,但这种项目的直接效益难以立即体现并得到合理测量,因此其测量指标要侧重间接效益,更要体现其服务特性、引导性、带动和影响力,以及在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环境改善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其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创新活动资助的评估指标体系

创新活动资助类项目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科技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涉及到技术创新链上的各个环节。客观地说,要对这样一大类项目建立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指标的数量必然要多,体系势必会变得庞大,但对具体项目评价的操作性就有所降低。因此,本文考虑一个相对繁简适中的指标体系来提高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如表2。在实际评价时,还可根据项目的创新属性和特点进行取舍。

五、绩效评价的实施流程设计

鉴于全国各地(包括四川省在内)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估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绩效评估的原始数据均相对匮乏,绩效的实现过程、作用机理尚未完全被揭示的现实情况,因此在项目层面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的方法选取上,推荐选用专家评价综合计算法。该方法适用于历史资料不足或不可测因素较多的情形,对目前财政科技投入项目的绩效评估较为适用。本文的评估程序设计如下:

1.确定评估对象。并非每一项财政科技投入都必须评估,可根据投入额度、关注重点、战略规划等有选择地进行评估。

注:由于这一类别的科技项目种类较多,具体针对某一评价对象,可能22个三级指标会出现不适合项目特点的情况,届时评价组织可决定不做考核,将该指标的权重按比例分配给其他指标2.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评估要求。为了让项目承担单位明确绩效评估的意义和要求,科技管理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文件,对此项工作的目的、意义、程序、评价依据、目标分解及数据填报内容等给予明确规定和要求,以引导和规范项目承担单位顺利开展绩效评估的前期准备工作。

3.项目承担单位自评。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相关文件和合同要求,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做好相关数据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在项目完成三个月内完成自评报告(含项目评价指标表)。

4.数据核实。科技管理部门在收到项目单位自评报告后,需组织核实填报数据,对照绩效评估要求检查数据是否完备、合理,需要时可要求项目承担单位进行补充和完善。

5.绩效评分。在完成以上工作的基础上,由科技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专家,根据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求进行评分,由管理部门进行综合计算得出评估分值。

6.得出评估结论。在综合有关专家的意见基础上得出初步评估结论,初步评估结论反馈给项目承担单位征求意见,无异议或无充分理由要求修改评估结论,则评估结论成立。若项目承担单位有新的补充材料(限于自评后直接与项目相关的材料),科技管理部门可酌情根据评价标准对相应指标的分值进行修改,并重新计算出绩效分值,得出评估结论。

7.评估总结。每年完成评估工作后,建议都对评估工作进行总结,对评估结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对重点项目可召开相关部门座谈会,对评估工作开展及完成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为今后开展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工作积累经验。评估总结材料发至相关接受评估的单位,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8.结果应用。绩效评估的结果应用将对以下科技管理工作起到积极作用:一是提高科技统计数据管理水平,有利于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二是作为对相关项目主管部门、承担单位和项目相关人员信誉与能力评价的重

六、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四川省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目标为出发点,依据财政投入的绩效特点和绩效主要表现形式相关研究,确定了优化设计原则及思路,围绕财政科技投入项目类别特征构建了创新环境与能力建设和创新活动资助两大类别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的实施评价流程进行了设计。该设计相对目前四川省通用型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有一定程度的优化,针对科技类项目特点有具体体现。而且,本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财政科技投入评价的不同对象、内容和要求具有开放性,可针对绩效评价实际合理增减三级指标,以构成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准确性的项目评价指标。

但本文的评价体系并未对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具体的确定,这需要结合具体评价项目,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经验判断法等予以确定,按其重要性程度直接给出权重分值,并进行归一化处理。本文尚未对一个具体项目做出具体实际评价,这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加以实践,使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目标更具体,指标更量化,体系更完善且具操作性。

参考文献:

[1]KerssensCookDesignprinciplesfortheDevelopingofmeasurementSystemsforR&Dproeesses[J]R&Dmanagement,1997(4):345-357

[2]BrownavensionmeasuringR&Dproductivity[J]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1988(6):30-35

[3]Benmartin,ammonSalteretaltheRelationshipbetweenpubliclyFundedBasicResearchandeconomicperformance[R]ReporttoHmtreasury,Brighton:SpRU,1996

[4]martinB,irvineJassessingBasicResearch:SomepartialindicatorsofScientificprogressinRadioastronomy[J]Researchpolicy,1983,12

[5]SalteraJ,martinBRtheeconomicBenefitsofpubliclyFundedBasicResearch:aCriticalReview[J]Researchpolicy,2001(30):3

[6]曹展,田大山美国科技评估立法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6):57-61

[7]林涛欧盟的14项科技评价指标[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2(12):7-9

[8]张平日本科技评估及对我国的借鉴[J]中国科技论坛,2005(2):142-144

[9]FreemanCtechnologypolicyandeeonomicperformance:LessonsfromJapan[m]London:printerpublishers,1998(8):50-55

[10]赵红光建立我国政府有组织科技活动绩效评价制度初探[J]中国软科学,2003(5):110-112

[11]师萍,许治,张炳南我国R&D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6):125-129.

[12]李石柱,李冬梅,唐五湘影响我国区域科技产出单指标效率要素的定量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3):14-18

[13]张玉赋,张华江苏省科技投入的绩效模型分析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5):135-138

[14]罗卫平,陈志坚基于Dea的广东省21地市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7(03):38-41

[15]张青,王桂强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以上海市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04):62-69

[16]谢虹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科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4):12-16

[17]谢福泉,任浩,张军果财政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科技项目后评价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06(6):25-28

[18]邓向荣,刘乃辉,周密转型期我国政府科技投入绩效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10):38-42

[19]余振乾,余小方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施[J]中国软科学,2005(4):63-69

[20]胡兴旺财政科技支出绩效管理研究[J]财政研究,2007(7):63-65

[21]赵丽娟基础研究绩效评估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0):46-50

科研用地评估方法篇9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傅家骥、仝允桓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0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0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04]赵志、陈邦设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2.

[05]王亚民、朱荣林.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风险投资.2002/6

[06]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控制与决策.2002/6

[07]夏清泉、凌婕.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2/5

[08]陈劲、龚焱等.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中国软科学.2001/1.pp86-88

[09]严太华、张龙.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经济问题.2002/1

[10]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学术研究.2001/4

<11>孙冰.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2]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3]杨力.基干Bp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4]杨国栋、贾成前.高速公路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5]楼文高.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三江平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与预测模型.中国管理科学.2002/1

[16]胥悦红、顾培亮.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品成本预测.管理工程学报.2000/4

[17]陈新辉、乔忠.基于tSa-Bp神经网络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预测模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

[18]刘育新.技术预测的过程与常用方法.中国软科学.1998/3

[19]温小霓、赵玮.市场需求与统计预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5

[20]朱振中.模糊理论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科学管理研究.2000/6

[21]KimB.Clark&takahiroFujimoto.productDevelopmentperformance–Strategy、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inindustry.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on1993

[22]GobeliDH,BrownDJ.improvingtheprocessofproductinnovation.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1993.36(2):46-49

[23]SimonJ.towner.Fourwaystoacceleratenewproductdevelopment.LongRangplanning1994.27(2):57-65

[24]abdulali,etal.productinnovationandentrystrategy.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5.12(12):54-69

[25]ericVinHippel.thesourcesofinnov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88

[26]Shtuba,ZimermanY.aneural-network-basedapproachforestimatingthecostofassembly.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1993.32:189-207

[27]wee-Liangtan,DattarreyaG.allampalli,investmentCriteriaofSingaporeCapitalists,1997internationalCouncilforSmallBusiness,SanFrancisco,California,June1997

[28]michaelHenos,theRoadtoVentureFinancing:Guidelinesforentrepreneuts,R&DStraregistmagazine,Summer1991

[29]ChowGC,theLargrangemethodofoptimizationwithapplicationstoportfoliandinvestmentdecisions.JofeconomicDymamicsandControl1996

[30]Jensen,R..informationCostandinnovationadoptionpolicies,managementScience.Vol.34,no.2,Feb,1988

[31]R.K.Zutshi,t.w.Liang,D.G.allampulli,SingaporeVentureCapitalistsinvestmentevaluationCriteria:aReexamination.SmallBusinesseconomics13:9-26(1999)

科研用地评估方法篇10

关键词科技评估风险投资风险管理

1科技评估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2.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杜沔.关于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控制工具的探讨[j].中国科技产业,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