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十篇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十篇

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5:35

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篇1

共同点之一:统一考试内容都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

由于高中新课程各科内容都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所以各省份新高考的统一考试内容也都包括必修模块与部分选修模块,且以必修模块为主。尽管各地选修课程开设情况不完全一致,但目前被纳入高考范围的选修模块都属于选修Ⅰ课程系列。除了*省2009年高考暂时对选修课程指定必考外,其他省份基本上都采取了选修、选考的命题方式。

共同点之二:统一考试科目的设置都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主体。

“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含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含物理、化学、生物)”是近年来我国各省份高考统考科目设置的主流模式。由于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本着积极、稳妥的改革方针,20*年*、*,2009年*、*、*、*与*的高考改革方案都保持了原有高考模式的延续性,即将统考基本科目都设置为“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省的文史类考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理工类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也是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基础,只不过把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所含的学科分开考试而已。*省20*年~2009年高考方案中的文科基础(政治、历史、地理占70%,物理、化学、生物占30%)与理科基础(物理、化学、生物占70%,政治、历史、地理占30%)则是对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的拓展,但2010年*省又将回归到“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模式。

共同点之三: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逐步构建高校招生录取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为了体现多元评价的特点,*、*、*、*与*等省(市、区)的高考改革方案都无一例外地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了高校招生录取综合评价体系,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依据。如*省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方面评价,以学生主要行为表现的实证材料为依据,综合评价结果及其实证材料进入考生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2: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的不同点

不同点之一:*省、*省、*省的考试科目有自己的特点

省自20*年高考开始,增加了一项基本能力测试,内容涉及高中课程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卷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题考查必修内容,选做题考查选修内容。

*省20*年高考采用“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式,与其他省份相比较为复杂。其中的“3”指语文、数学、外语统考科目(语文、数学每科160分,外语120分,总分440分。包括语文、数学各设附加题40分),“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选修测试科目两科与必修测试科目5科。

*省2009年高考则实行在全科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第一层次招生院校、专业为全国重点本科院校(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211工程”高校等),统考科目在“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基础上,加试自选模块;第二层次为普通本科院校、专业,统考科目维持了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第三层次为高职高专院校,统考科目只测试“语文+数学+外语+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考生自主选择报名和参加考试的相应类别,分批填报志愿,分批录取。

不同点之二:各地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和对其成绩的运用方式不同

*、*、*等省市实施全部科目考试,考试科目覆盖了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等11个科目,基本上都采用a、B、C、D等级制的方式来呈现考生的成绩;其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时的参考依据。其中,*省2009年高考还明确要求应届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C等级或补测合格,方能被二本及以上院校录取。大多数省份都鼓励高校在高考分数相同的考生中,优先录取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a等级多的考生,而*、*等省的学业水平考试则实施部分科目测试。

*省的学业水平考试称之为基础会考,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实行文理科“反向考试”。文史类、艺术类的考生须参加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会考;理工类、体育类的考生须参加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会考。其成绩折算为10%的分数(满分40分)计入高考总分。

*省20*年的“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7科,其中选修测试科目两科(文科必测历史、理科必测物理,再从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一科),剩余的5科为必修测试科目。不同类别的高校在录取时对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设置不同的等级要求,且7科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为6a且技术合格的考生增加10分投档。

不同点之三:各地高校招生录取方式各有特色

除了*省20*年高考针对不同类别的院校设置不同的学业水平测试等级门槛、*省2009年高考实行分类测试与分批选拔之外,*省2009年高考积极探索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在将高中毕业生的综合评价结果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的同时,还积极开展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经批准试点的高校,可划出一定招生比例,试行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以及高校测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的选拔办法;符合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确定适当招生比例,依据考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与院校测试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招生选拔模式的改革。

*市2009年高考方案规定:“本市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试行自主招生,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试行自主招生学校(专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学校以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实施录取工作;被试行自主招生学校(专业)录取的考生可以不参加高考。”

教育部指导意见为高考改革明确方向

20*年1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是各省份制定与调整高考改革方案的基本依据。

该指导意见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主要任务界定为:“促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相结合,促进国家统一考试改革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相结合,促进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基础上的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

具体地说,该指导意见将本轮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明确为以下三项:

首先是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

各地要加快建设在国家指导下由各省份组织实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且切实做到可信可用,逐步发挥其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对高中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评价,以及为高校招生选拔提供参考依据的作用。

其次是进一步深化统一考试内容改革。

考试内容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考试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再其次是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选拔录取模式和方式改革。

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篇2

当前高职教育中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很大程度上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这显然与高职教育本身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式不一致。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适应生产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应更为注重实践教学,包括各种实验、实训、实习和设计。因此,人工智能课程中单纯的理论讲授并不能有效地适应高职教育的实际教学环境要求,有必要对人工智能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加以改革。三个改革途径(一)引导学生阅读应用研究文献

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由于人工智能课程理论性强,难于从课本理论联系到实际的专业应用上,这样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技能应用水平是不利的。

实际上,人工智能涉及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其中在专家系统、模式识别、智能控制、数据挖掘、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尤为突出,每一种应用都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特点。因此,在课程学习的开始阶段,应让学生按照个人兴趣自行选定某个应用领域,在一定的提示和引导下通过检索有关文献,访问相关的科研院校网站等方式获取资料,了解当前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具体产品的开发和使用情况,最后在课程的结束阶段以学习报告的形式在课堂上加以演示和共同讨论,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人工智能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资料的收集阅读与思考是知识应用的首要环节,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应用技能很有帮助。(二)安排学生对经典算法程序进行实验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加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实践中学习和理解理论知识,并且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人工智能课程内容抽象而概念性强,单纯的理论讲解学生难以从中得到启发,也难以体现出高职教育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为此需要安排学生动手实验,从实践中理解人工智能科学的理论原理和应用途径。

在人工智能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先后提出了一些经典的优秀算法程序,如a*算法、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的Bp学习算法等,在科研和工程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实践教学中同样有着重要价值。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情况,学生并不需要自行设计关于这些算法的具体程序,在提倡开放和共享源代码的今天,通过网络能够获得大量相关的程序代码资源。同时,一些软件平台也集成了一些工具箱,如遗传算法工具箱、神经网络工具箱等,只需设定相关输入参数和数据,便可通过调用工具箱函数实现算法,极为简便而易于理解。

学生应通过对这些程序作验证性实验来理解所学内容。为安排学生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师应结合当前阶段所讲授的内容准备相应的算法程序,当该部分内容结束后在课堂上讲解和演示算法程序的运行方法。学生获得该算法程序以及具体的实验任务后在课后完成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

例如,在讲授启发式搜索时,可向学生提供a*算法求解八数码难题的算法程序,并对某个学生给定某个初始棋盘状态,要求学生动手运行程序并记录由算法扩展所得的每个棋盘状态的估价函数计算结果,以及相应的open表和CLoSeD表的变化情况,从中理解a*算法的原理特点。又如,在讲授Bp学习算法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调整,强调Bp神经网络的实际工程应用价值,而对Bp算法的基本原理只作简单介绍。向学生提供利用Bp神经网络学习特定目标函数的matLaB程序代码后,要求学生动手运行该程序,并且记录和对比神经网络在训练前后对目标函数的逼近效果。

(三)启发学生引入人工智能理论方法对毕业设计加以创新

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对以往所学知识作系统性总结,通过毕业设计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应用水平。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来讲,毕业设计不仅仅要求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简单重复运用,更重要的是强调学生能够主动独立地分析实际问题,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新的观点并付诸实践。然而从教学的实际来看,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创新的主动性不足,往往停留在继承和模仿阶段,毕业设计作品少有突破和创新。究其原因,并非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不足,而是学生未懂得如何分析已有问题,在其基础上引入新的解决方法或提出新的应用内容。

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篇3

表1是上海体育学院体教专业专项课程改革方案的架构比情况,由表显示,新旧两套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的课程架构及考试方式基本相同。不同之处:第一,旧方案总课时数比新方案多了240学时,是新方案的1.5倍;第二,课程学时分配比例上不同,新方案在旧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专项理论3.89%、能力培养1.11%、考核3.75%和机动0.97%的比例,减少了各项基本技术实践课9.72%的时数比例;第三,专项考试的内容比例及排序上有所不同,新方案增大了专项技术实践的考试比例,减少了理论和能力的考试比例。形成了专项学习学时多得考的少,学的少反而考得多的格局。

田径专项课程学习内容与学时、学期分配比较

田径专项课程是在田径普修课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将来工作的需要而选修的进一步提高的课程,其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各占学时的比例、课程内容、学期的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和人才培养的方向及质量。据调查,在理论教学的内容和学时数上两套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基本相同,只是新方案所占总学时的相对比例提高了。在授课学期安排上,旧方案在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与田径普修课同步教授,新方案第一学期没有专项课,只有田径普修课,到第二学期才开设专项课,即在学完田径普修课后开始学习专项基础理论,在时间上新方案推迟了半年进入专项基础理论学习。在实践课程安排上,旧方案第一学年学生是在跑、跳、投三类中各选一项进行专项训练与提高学习,新方案是在重复田径普修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项掷标枪技术和教法的学习。

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实施效果比较

教师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者和指导者。教师根据专项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通过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发生联系,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和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接受旧方案教学的学生有88%人认为田径专项课在教学训练方法与手段上比较多样,信息量比较大,较好的地掌握了各自专项特有的技能技巧,形成了一定的专业“核心竞争力”;新方案认同的学生比旧方案少16%,这与专项课时的减少和掌握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关系。与此同时,在实施旧方案教学的学生中有58%的人认为专项教师在大学期间所讲授的田径理论知识及技能与实际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不相符,应用的很少;新方案中有42%的人认同,稍优于旧方案。对学生在解决田径教学课中问题,最缺乏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旧方案有六项因素指标低于新方案,其中旧方案的专项基本知识、技术技能、训练方法与手段及示范与纠错能力的掌握程度要优于新方案二个等级,说明旧方案的专项教学能力实施效果明显好于新方案。同时也可以看出,旧方案侧重于对学生田径理论知识和技术往纵深方向的训练与培养,在课程改革方案的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未能充分考虑到未来体育教师的工作对象,脱离了中学体育教学需求,导致了学生学非所用,缺乏各项运动知识、技能之间的迁移能力的教学与应用。没有能很好的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实践消化应用,及时寻找出症结,适时进行调整教学方向和方案。针对上述调查统计结果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我们找到了相关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任课教师们普遍反映,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参加全国统一高考选拔上来的,接受体育正规训练的时间比较短,体育技能基础一般,进入大学以后很多方面的体育技能要花时间加强。因此,从目前上海体院体育教育专业生源的现状和培养目标来说,适当增加田径训练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课时,处理好田径专项知识技能的广博性和精深性的矛盾,结合学生未来工作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田径训练理论与实践课程改革方案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重组,使之结构更合理、科学。将有利于打造出学生具有一定的田径专项“核心竞争力”。

学生达到课程教学训练规格要求的结果评价

跟随上海体院实施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课程一轮两套不同的课程改革方案的结束,我们对实施两套不同改革方案的田径专项学生达到田径专项课程教学训练规格要求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达级的项目中,实施旧方案学生中有40%选择径赛,60%的选择田赛项目;而新方案中有54%学生选择径赛项目,46%选择田赛项目。通过与学生交谈得知,实施新方案教学的大部分学生选择径赛项目是因为技术动作比较简单,对身体条件要求不是太高,在教学时数少的情况下,容易达到教学训练的规格要求。而田赛项目技术动作比较复杂难学,对身体条件要求相对较高,为了减少学习难度,尽早达到课程教学训练的规格要求,只能选择径赛项目。

田径专项课程规格要求与培养目标实施成效评价

在上海体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对培养学生“多能”教学训练目标中,学生认同所学的知识比较实用,实现了田径专项课程教学目标的人数,旧方案为64%,评价等级为中等;新方案为52%,评价等级为合格。经过大学田径专项课程学习,认同自己达到了学校对学生“一专多能”复合型高级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数旧方案为68%,评价等级为中等,新方案为56%,低出12%。综上所述,在深化田径专项课程改革的教学训练过程中,不同学习水平的共存现象,给教师的教学训练安排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如何设计优秀的课程,如何将优秀的专项课程设计转换成完美的产品。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在两套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中均未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篇4

关键词:财务会计;案例教学;财务报表

良好的财务信息决策能力是每个经管类学生的必备素养。目前,财务会计教学以了解会计工作流程、编制会计分录为主,对于财务报表并不重视。在以往的教学中,财务报表作为单独的教学内容,在整体教学效果上不突出,不符合应用型本科的要求。只有先从整体上认识财务报表,以“财务报表”为起始,再落脚到财务报表上,才符合目前“业财融合”环境下对业务人员的要求。只有真正理解业务的本质及准则内涵,才能了解报表中每一个分录的真实含义,才能将会计知识从理论学习转为实践。因此,对财务会计的教学改革应侧重于财务报表的运用,以财务报表作为学习的开始,最后落脚到财务报表的教学上,把财务报表的案例融合到教学中。

1财务会计教学现状

目前,财务会计教学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讲解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填制等,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现在的教学改革依赖于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一个突出的缺点是不能够将会计知识进行串联,有一些会计案例脱离了实际,学生不感兴趣。财务会计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学脱离实际业务

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只让学生学会借贷的会计分录,脱离了实际业务,学生基本上只学会了理论知识,不理解财务报表的含义,不知道具体的科目和财务报表的关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在实务操作过程中,只能硬套理论知识,遇到复杂一点的问题不能灵活应用。

1.2教学脱离认知规律

目前教学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多学生对会计的学习比较吃力,易混淆会计科目。很多学生不了解经济活动的实质,只是机械地记住会计分录,这不利于以后会计科目的综合运用,一旦离开学校到了工作岗位,发现业务依旧不会处理,而且会计的准则更新比较快,如果脱离了财务报表,单纯地学习准则制度,会让学生难以接受。

1.3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差

财务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常常感到枯燥无味、晦涩难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生动现实的案例,教师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不利于学习效果的体现。

1.4教学方法单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简单地学习会计要素含义、借贷复式记账法原理、几大类型的业务处理。教学方法单一,一般都是教师讲例题,学生练习会计分录。学生对业务知识的理解比较模糊,处于比较抽象的阶段,不太理解会计的整体循环,故急需创新教学方法。

2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改革的意义

目前,会计学的教学改革大多数都是以案例教学为主。案例教学法多是单一的案例,教学的知识不成系统,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吸引力。而采用“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且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更加接近实务要求。

2.1案例系统化

“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在编写案例时,要更加注重案例的系统性,不再以某一章节的知识点为依据搜集案例,而是将财务报表项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每一块的内容对应的财务报表位置,将知识系统化,并且用同一个案例贯穿教学的始终。

2.2理论与实践结合

“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改革在原有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丰富的公司报表内容,并且在编制报表的过程中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教学时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更加紧密结合,符合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要求。

3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改革目标

3.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财务会计系列课程以“填鸭”教学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在当下案例教学中,所谓的案例都是单独一个一个的案例,不能将所有的知识串联起来。“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不仅会引入上市公司的案例,还从财务报表着手,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此外,“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还可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实用化。

3.2提高教学的实践性

传统的会计教学把会计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知识割裂开,教师单独讲解会计凭证的填制,学生单纯学习会计分录的编制及会计账簿的填报,这不利于学习知识的系统化,学生的财务会计知识仅停留在理论层次。以“财务报表”为导向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解决了目前财务会计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

3.3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目前,教学集中于会计分录学习,一般学校的会计实训里也多是重复的会计凭证填制业务。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会计教学不再把财务报表的编制作为最后一个课程内容,而是将财务报表的学习贯穿到整个学习环节,这样更加容易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不仅可以编制报表,还可以简单地分析报表。

4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改革内容

以金课“两性一度”的建设标准为指导,财务会计的教学改革以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相结合。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需要学生掌握会计实务中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形成一套适合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财务会计案例库,设置完善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案例改革和课程设置改革。

4.1案例改革

目前,编制案例的教师大多是教学岗位的人员,缺少实务锻炼,且案例都比较老旧,单独的案例不成系统,不符合“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要求。另外,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科研压力也比较大,缺乏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教学改革上。故改革案例是学校的首要任务。

4.2课程设置改革

目前,财务会计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而应用型本科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在财务会计教学改革中明确学生的位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学生建立财务小组,教师讲课为辅,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课程设计时,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实务案例,以会计活动为主线,最终形成财务报表。

4.3课程效果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大多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在客观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时,要侧重于课程三大教学环节的过程性评价,而不仅仅是期末结果性评价。在教学中要适当提高学生平时作业的分值,对最后形成报表的完整度进行考核。课程的评价机制不再是单一的平时考勤加上期末考试成绩,而是渗透到学习的过程中。

5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5.1案例编写

首先,财务会计教研室应组建专业团队,充分重视案例库的编写,成立相应的案例编审委员会,将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和会计教师纳入案例委员会,同时聘请会计一线人员以及一些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参与案例的编写和审核。其次,做好案例设计的总体布局,结合相关的会计实务活动循环编写实际案例。在财务会计中的相关课程中明确每位教师的职责。每学期对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进行回顾和总结,提出修改建议,经完善后编入相关业务内容的案例库。已经编写好的案例及时发送给相关任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不断提出修正意见,完善案例,要时刻结合会计准则以及财政制度,不断调整案例的相关内容。

5.2课程改革

整体课程改革可以进行五个模块的设计。模块一,学生分组组建公司,以内容比较全面的制造业为主,用同类型的经典的公司报表让学生观察,重点引入报表,展示会计信息查找过程和报表项目,讲解反映财务成果所对应的报表及其联系;模块二,设置过渡模块或是理论讲授模块,讲解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包括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方法等;模块三,日常业务核算,从筹资业务、供应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到利润分配业务等主要的业务流程,学习会计分录的编制、会计凭证的填写、会计账簿登录等,在学习业务流程的课程中,要了解日常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业务流程,了解票据的形式,并且要熟悉基本税务知识,学会简单的报税环节;模块四,落脚到会计报表的具体编制方法和分析方法上,将所有发生的经济业务事实整合到财务报表中;模块五,结合典型的会计案例,学会阅读报表、分析报表和决策管理,形成闭合学习思维。

5.3课程内容的具体设置

在课程具体内容设置上,既要满足传统教学任务的要求,也要具体实现财务报表的作用。财务会计教学的具体改革思路见表1。

6结束语

目前,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经管类人才的要求,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财务会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主导,将实务活动贯穿其中,模拟公司情景,以财务报表为学习启示,落脚到财务报表上,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好地完成培养目标。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财务会计教学改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学的实践性,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这需要涉及到课程案例改革,课程内容改革以及课程效果评价改革,具体可以从案例编写、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周滢.非会计专业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思考[J].市场观察,2020(9):50.

[2]高惠.基于“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会计,2020(13):14-16.

[3]任慧敏.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问题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12):69-70.

[4]王晓军.《财务报表分析》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情况及效果分析——以延安大学为例[J].财会通讯,2020(9):165-168.

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篇5

关键词:课程方案改革实践

1.问题的提出

一直以来,高师体育院系的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深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一直沿用以竞技运动为主的教学手段和教材教法,其造就了大批专项运动成绩突出的体育人才,充实了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但是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迫切需要,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兴起和全民健身计划的进一步实施,体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终身体育思想正逐步替代以竞技运动为主的健身方式,因此,如果我们还停在以竞技运动为主的培养模式,就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的课程方案的指导思想必须转变到以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上来,对原有的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改革。本文通过对t高师体育院系课程方案改革前后的比对分析研究,以期对高师体育院系课程方案的改革实践提供进一步的实证参考与借鉴。

2.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1研究对象:以培养体育教育的t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院系课程方案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因为高师体育院系体育专门人才培养体育历史,其课程理念与方法等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性。

2.2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

3.结果与分析

3.1课程方案改革基本情况的前后对比研究分析。为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培养需要,t高师体育院系自2007年起对原来的课程方案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优化了各级各类课程的分配比例,充分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通过课程方案改革前后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分配比例的对比分析研究得知:课程方案对必修课和选修课学时所占比例和所学科目上作了调整。必修课的学时总数由原来所占比例的82.3%调整到72.6%,减少了近10百分点,而科目总数由28个上升到36个,增加了8个必学科目。其中,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学时总数的比例调整的幅度较大,分别下降了5.7%和3.4%,而所学科目总数由原来的8个和16个分别增至9个和21个。在选修课中,专业选修课调整的幅度较大,学时总数比例上升了6.9%,所学科目总数由原来的9个调整为12个。由以上的统计分析来看,课程方案的思维模式一改过去以运动技术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了适合于终身体育的教学模式上来,根据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的配置,在确保完成基础核心课的教学的基础上,调整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时总数和所学科目总数的比例,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把学生培养成多能一专,一专多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3.2课程方案改革前后基础核心课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分析。对学生的田径和篮球普修课的运动成绩及技术评定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课程方案改革前后学生在基础核心课上取得的成绩基本在同一标准上,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改革前所取得的成绩,当然这与教师们的努力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学生的身体条件差异和努力程度是有关联的,但是主要说明在课程方案改革后,在基础核心课上仍可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并没有偏废这些科目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各类专业和非专业选修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广泛兴趣和爱好,摆脱了以前单纯以竞技运动为主的老框框,在增设了如体育经济学、运动营养学和保健推拿按摩等实用性强交叉性的课程科目,不但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为适合终身体育的需要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3.3课程方案改革前后学生学习兴趣变化的调查分析。对学生对所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兴趣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课程方案改革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明显提高。

4.对高师体育系课程方案改革的对策措施

4.1提高认识开拓思路,是课程方案改革的前提。我们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体育的范围来认识,而应着眼全民健身计划和与国民体育相衔接来考虑问题,以终身体育教育为目标,探索出培养新时代体育人才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才能真正成为国民体育的基础,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而卓有成效。

4.2提高教学质量,是课程方案改革的核心。面对终身体育教育这一形势,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朝着多样化发展,我们的教育工作应该充分的实践三个基本、五个终身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更应给学生一种理念,特别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设计和自我评价、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自我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组织群体活动等各种实用体育能力,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体育人才。

4.3制订科学的教学大纲和选择实用的教材,是课程方案改革的重要保证。在教学大纲的制订和教材的选编上,要破除以掌握运动技术为主的体育教学观念。选编能结合终身体育锻炼的教材,彻底改变目前教学内容脱离大众需要,重竞技而轻理论的现状,合理安排与终身

体育目标相配套的教材。教材体育尽可能从促进大众健康角度来考虑,加强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实践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形成合乎群体需要的教材体系。

5.结语

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篇6

【关键词】电气控制pLC技术误区例析

1前言

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回顾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历史,不仅事关高职任课教师如何汲取教改经验,而且也事关未来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对其教改误区的分析,更具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因此,本文结合对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现状的总结与反思,对其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误区进行逐一的例析,以期实现提升教学效果的客观目的。

2存在的误区

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上:

2.1指导理论的片面性

在课改的大潮下,每一位高职任课教师都是课改的参与者。但是,由于任课教师所掌握的理论有限,致使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出现了“指导理论片面性”的误区。所谓指导理论的片面性是指任课教师用以指导自己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存在单一性。虽然这单一的指导理论易于任课教师把握,但也正是易于把握的优点而使之教学改革出现误区。因为,面对复杂的教学实践,任何一个单一的课改理论都是难于解决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例如,对于微课改革就是这样。

微课,也称“微课程”,是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以某一知识点为主要讲解内容,包括交互性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在内的一种简短、完整课程。它具有内容短、主题明确、交互性强、模块化、半结构化的特点。如何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可编程控制器的功能及作用昵?这时,在课堂的教学中就要借助多媒体课件了。于是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就要运用FLaSH动画讲解传统继电器控制下电机实现正反转的全部过程,然后再把过程与pLC技术控制技术参与的电机正反转实现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发现后者的优势。从而使学生直观理解可编程控制器的功能及作用的同时,对其理性的思考。

这是一个繁琐的教学过程,通过动画的演示虽然能够直观地讲解相关的知识,但它却因此浪费了许多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这就不如把微课与翻译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进行整合。通过学生在课下的自学完成这一过程的讲解。从而把宝贵的课堂时间用于师生之间交流解答其它的疑难问题。因为,对于“理解可编程控制器”定义的理解毕竟是一个基础而简单的教学内容。

2.2教法的选择单一性

教法是实现任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媒介。可是在高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任课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单一。面对学生基础的差异,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现整合的特点。有任课教师这样安排自己的n堂教学:为了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授课之前,带学生到阿拉尔周边的自来水厂、棉花加工厂、滴管带厂、天山雪米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纺织厂等实际调研,让他们了解工厂电气控制线路和pLC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典型应用案例。

这是一则案例教学法典型的运用个案。但是这样的教学个案却存在这样的问题:首先,这样的实践观察,虽然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但它却不能在使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自己所需要的教学情境。其次,这个教学案例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即,浪费教学时间。因为面对自来水厂与棉花加工厂相同的pLC应用,就没有必要再去带领学生到纺织厂调研了。因为,调研的过程永远都要比学生观察教学动画耗时、费力。这就不如把微课与案例教学法进行整合。

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虽然在这则教学案例中任课教师精心选择的工厂里都有pLC的应用,但过多的相同案例除了旨在强调电气控制线路和pLC有广泛应用的现实之外,没有其它任何的教学意义。因此,仅对于案例教学法而言,这种“为案例而案例”的教学实践也是不可取的。除了这样的案例之外,任课教师还应该选择一些工厂技师如何处理其存在事故的案例供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内容后参考。从而通过实例解决他们在学习中的误区。这也就是说,在这则教学个案里,任课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解也存在片面性的问题。

尽管案例教学法是一门备受高职任课教师喜爱的教学方法,但对它的喜爱不应该使其成为高职教学唯一教学法的理由。这也就是说,任课教师应该结合自己所面对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差异,组合式地选择与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并且,通过这些教学方法之间的互补,实现对教学效果的提升。

2.3背景融入的欠缺性

教学改革是应该与其教育背景融为一体。在不同的教育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也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很多高职任课教师却未能把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融入到互联网+这一教育背景之中。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高职任课教师没有思考如何把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构建成一个网络资源

众所周知,作为一门技术骨干课程,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如果把这些任课教师所制作的微课视频通过网络实现校际间的共享,这无疑是最具实践价值的教学资源。可惜的是,这种共享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在极小的范围内共享。即在各个高职院校内部实现了共享。因为,在网络上看不到有关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的慕课构建的研究文献。

2.3.2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没有融入互联网+教育背景的另一个表现是高职任课教师没有把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改革之中

如果说这个结论稍有些绝对化的话,那么,任课教师没有充分地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这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对于那些仅存在于高职院校校园网络中的相关精品课程而言,很少有其他院校的高职教师关注。

2.3.3教改热点课题没有能够融入到目前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之中

例如,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这一教改热点而言,几乎没有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的任课教师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改革之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实现学生终生学习的关键,也是落实以人楸窘萄Ю砟畹幕础。可是,任课教师由于过度强调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的技能性,而忽略了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再如,对于“工匠精神”而言,它也没有能够有效地融入到对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的改革的探索之中。虽然说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是一门技术性的课程,但它却是任课教师用来检验学生工匠精神的基础。如果能够根据这种检验的结果,任课教师制定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无疑更能突出工匠精神的内涵。

2.4效果评价的简单性

作为一种教学改革,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性评价存在着过于“评估结果简单”的误区。所谓评价结果简单的误区就是指针对这门课程改革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真实地反馈教学改革的真实情况。

“电气控制”和“pLC技术”两大块教学内容的核心技术都是针对控制要求和问题,完成工程设计实现控制要求的。但是在对其教学效果的评价中,这两部分内容的评价结果往往会合二为一,通过一组抽象化的数字来体现评价的结果。但是,这一组抽象化的数字又怎能使任课教师发现自己在“电气控制”教学中的问题,在“pLC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呢?退一步讲,即使任课教师能够发现这在任何一教学内容中存在教改的问题,他们又怎样才能发现这些问题是由教学方法选择不当引起的,还是由理论指导的单一性引起的呢?因此说,这评价结果的简单性也是目前这门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重要误区之一。

3结语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既涉及到课程教学改革与互联网+这一时代教育背景相互融入的问题,也会涉及到教学方法的整合,指导理论的互补等诸多的方面。因此,本文以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改革过程中的回顾与反思,对这些“教改误区”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进行了详细地说明,以其引起任课教师对解决这些“教改误区”方法、措施的思考。

参考文献

[1]丁伟.教学改革动态初探――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为中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2).

[2]槊饔保姜丕杰.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09).

[3]裴玖玲,孙少杰,周丹.《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6(04).

[4]刘玉,徐天宏.《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3(50).

作者简介

李伟文(1968-),男,湖南省长沙市人。现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电气控制。

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篇7

一、回顾历史――三次注重学术的课程改革

第一次课程改革在20世纪50-60年代。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使美国人突然醒悟到:当学校教育注重儿童个性发展以及为学生个人生活服务的理念和实践走向极端时,它将不得不背负起国家高科技人才减少、科技水平下降的罪责。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以要素主义、结构主义为指导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课程目标方面:要求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术能力、培养学术人才、确立国防意识。课程内容方面:将数学、科学、现代外语定为核心课程,加强3R的教学,加强数学和理科的教学,提高课程标准,增加课程的理论性等。课程结构方面:逐渐形成了以必修课程和学术性课程为主、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为学生升学和就业服务的中等教育课程结构。

第二次课程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由于科技的发展,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科技、经济与人才的竞争,有感于70年代以来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下降,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美国以《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为契机开始了一场“高质量教育”运动。提出了一系列课程方案:课程目标方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课程内容方面,加强学术教育,提高中学毕业学术标准,规定核心课程为英语(4年)、数学(3年)、科学(3年)、社会研究(3年)、计算机(半年);课程结构方面,课程由共同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恢复和确立了学术性学科在课程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占2/3),加强了全国范围内课程结构的统一性,减少了差异性。

第三次课程改革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课程调整。美国真正认识到学术素养不强乃是本国学生培养质量低下这一基础教育的传统症结的主要原因。为此,1990年美国确立了《全美教育目标》,制定了“实施目标”的《2000年教育战略》(1991)以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2001)的具体措施。课程目标方面,强调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使学生毕业时业已证明“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方面应付挑战”。课程内容方面,加强课程的学术性,保证所有学生,包括“处境不利学生达到较高的学业标准”。课程结构方面,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统一性,一再强调中小学的核心课程,即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外语和艺术等。

二、全面科技大扫盲――“2061计划”及其启示作用

1.由来

“2061计划”是美国科学促进会联合美国科学院、教育部等12个机构于1985年启动的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它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当年恰逢哈雷彗星临近地球,改革计划又是为了使美国当今的儿童――21世纪的主人,能适应2061年彗星再次临近地球的那个时期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所以取名为“2061计划(project2061)”。“2061计划”认为,美国青少年的科学知识非常薄弱,应在全国范围内搞一次科技扫盲,以及普及科普知识,重点应集中在最根本的科学基础知识。这项由非官方机构推出的这项“2061计划”,试图通过对美国教育改革蓝图的勾画,引起人们尤其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教育未来发展的充分关注,并希望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为美国培养21世纪的人才。这种人才能适应21世纪将要发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并能使美国在21世纪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其科学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

2.“2061计划”的进展及重要举措

作为对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挑战的一个回答,美国科学促进会在制定“2061计划”的过程中,从全国召集了数百位著名的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并组成了美国科学技术教育理事会和5个学科专家小组。这些机构承担着各自的专题分工,它们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的改革成果,分析了战后世界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中发生的深刻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从而提出了美国自8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构想,拟订了相关的改革实施方案。具体分三阶段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分述如下:

第一阶段及其成果:在1985~1989年的四年时间里,研究美国中小学生教育改革的理论和思想,确立21世纪美国特别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总体方案,并确定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应掌握的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中的基本知识、观念和技能。这一阶段的理论成果就是《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的出版。与此同时,美国科学促进会还提交了由五个学科专家小组制定的分别题为《生物科学与保健科学》《数学》《技术》《自然科学信息科学和工程学》《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五份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提出了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和总体方案。

第二阶段及其成果:在1989-1992年的三年时间里,各专题小组根据第一步提出的理论和主导思想,研究当前实施所需要的条件、手段及战略并设计不同模式的课程。这一阶段的成果主要是美国有6个地区的10个教师组织依据“2061计划”第一阶段的成果开始着手制定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课程模式。在每个地区的新课程模式设计小组人员包括教师、校长和课程专家。美国科学促进会试图将这些新课程模式用来指导美国中小学教师和高等院校教师共同制定课程实施计划;指导各学区制定自己的课程改革计划和科学课程模式;指导编写新教材,培训教师以及设计、使用新的评估方法。到1993年,这些课程设计小组完成了第二阶段课程改革的指导文件,即《科学文化的标准》,标志着“2061计划”第二阶段的圆满结束。该报告阐述了数学、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科学的性质、特点,并确立了不同学生应达到的知识水平及发展程度。

第三阶段及其成果:1993年以后在完成前两阶段任务的基础上“2061计划”拟用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在一些州和学区进行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教育改革实验依此全面启动美国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改革计划。目前的实验以“2061计划”的6个美国课程改革方案为骨干向四周辐射。一般每个分部依据《科学文化的标准》制定实验学校的教育大纲,组织编写相应的教材,进行教师培训,开展大学、中学、科学家、企业家甚至包括家长和社区之间的多向交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目前美国的许多地区正开展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各自的实践探索。

3.启示

“2061计划”作为对21世纪社会深刻变革的回应,主张对美国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以适应明日之社会。对我国目前开展的素质教育的探索和改革,提高全民科技教育知识,培养跨世纪人才以及制定科技教育发展规划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1对科普推广的意义

“2061计划”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要重视科普知识的普及,特别要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作为其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因为只有科技基础打牢了,才能在面临21世纪深刻的科技变革中做出反应,适应明日的世界。从中我们应该受到启发,在我国的素质教育探索和改革中必须重视对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否则学生的素质将是不合格的。重视科学、数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的需要。

3.2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启示意义

以《普及科学》为代表的上述系列报告所确定的关于科学的新理念对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即课程改革不应只强调某一学科的价值和地位,而应该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价值;不应将课程视做书本知识的简单拼凑和堆积。而应将课程的内容和学生发展及社会进步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坚持科学教育对象的应是所有儿童;课程内容应是少而精,课程实施应坚持儿童主体性原则;课程评价坚持发展性原则,即以学生身心的发展为评价标准,以具有持久价值而非陈旧和琐碎的科学知识为评价内容。

这些对我国的课程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例如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指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改变课程结果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态,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程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三、政府立法参与――《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Goals2000:educationamericaact,下文简称《2000年目标》)

《2000年目标》是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公布的国家性教育改革方案,同时作为国家性法案提交美国参众两院审议通过,完成了立法程序,从而揭开了新一轮的美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此次改革是在继承布什政府教育改革方案,总结布什政府教育改革成果以及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育改革要重视立法保障《2000年目标》作为国家性教育改革方案,同时也作为国家法案提交美国参众两院审议通过,完成了立法程序,从而使改革有了法律保障与监督,使基础教育改革有法可依,这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有一定启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有教育法规、条例可循。为推行课程改革,教育部于2001年6月印发了由国务院批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比较教育研究111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9期下半月刊《纲要》指出,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0年目标》在教育方案中提出“编制全国性教育标准特别是课程标准”是此项改革计划的重中之重。美国教育部长赖利(R.w.Riley)指出,《2000年目标》“要求编订自愿采用的国家标准”,这样我们就可以对什么是学生们在基本学科领域里所必须掌握的东西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这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在课程目标的制订方面,要继续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这是儿童适应社会、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基础。

《2000年目标》在国家教育目标中提出了关于“教师教育和专业提高”的目标。到2000年,国家的教学队伍将拥有旨在持续提升其专业技能的计划,并使获取教学所需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为21世纪的美国学生做准备。这说明布什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教师素养的重要性,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加强“教师培训,为实施新课程作好师资准备”。因为师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继续加强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的培训。地方教师培训应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目前,逐步向教师专业化过渡,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强教师素养。

《2000年目标》在国家教育目标中提出了“家长参与教学改革”的目标。具体是到2000年,每所学校改善与家长的伙伴关系,使家长能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在社会、情感和学术方面的发展。这说明布什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家长参与教育的重要性。这对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颇有启发。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中提出“建立教育部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的制度”,积极发挥家庭、学校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合力来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四、启示

从美国历次实行的教育改革来看,其基础教育改革基本上是围绕两个目标做钟摆运动,一个目标是:“严格学业标准,提高教育质量”,另一个目标是:“追求个人完善发展,适应现实生活需要。”从结构主义到人本主义都体现了这一轨迹,但他们竭力追求的目标,都是把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提高美国国民教育素质和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美国90年代以前的课程改革虽然风起云涌,但是这些改革并没有引起任何全国性的课程要求和标准的制定。但近年来,随着各州肩负起教育改革的责任,地方控制已经削弱,全国处于危急之中,全国性问题需要全国来解决。因此,全国性的课程标准是联邦与各州在教育改革的整体目标上达成共识之后,作为实现这些目标的一大措施而提出来的,并且成为90年代美国课程改革的主线。它的出现无疑反映出一种要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解决教育问题的发展趋势。对于一个一向由各州具体负责教育事务的国家来说,建立这样一种全国性的课程标准,很显然,从某种意义上可视为课程改革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这一点对于目前我们的课程和教育的改革也很具启示意义。

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中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现阶段有些人所认为的:为追求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而降低教育的学业标准,把“合格”作为普遍的甚至最高的学术标准,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而简单的取消严格的考试和考核,想当然地认为取消了考试就会减轻学生负担,给创新思维以空间等,这种以降低学业标准为代价来进行的改革只会使我国的基础教育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导致国家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在实施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改革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复新・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评介[J].课程?教材?教法,1991(9).

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篇8

关键词:矿物加工;学分制;培养方案;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1009003

收稿日期:20100726

作者简介:张东晨(1965-),男,安徽合肥人,博士,教授,从事矿物加工与研究。

Discussiononthefeaturesofacademiccredit

systemofmineralprocessingengineeringmajor

――takingtheexampleof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ZHanGDong-chen

(SchoolofmaterialScienceandengineering,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uainan,anhui232001,China)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thegraduatecultivationpatterninthedomesticmainmineralprocessingmajor,thispaperexploresthefeaturesofcultivationpatterninthemineralacademiccreditsystemofprocessingengineeringmajorin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proposingthatthekeyoftalentcultivationistovaluetheintersectivenessofsubjects,theofferingofapplicativecourses,thereformofteachingmethods,andthereinforcementofpracticaltraining.

Keywords:mineralprocessing;academiccreditsystem;cultivationpattern;features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实行向完全学分制的转变[1-6]。安徽理工大学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采用学分制,并为此出台了许多改革措施,制订了《安徽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试行)》校政[2009]7号、《安徽理工大学2009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校教务[2009]3号等文件,各专业按照文件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培养方案的制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明确培养目标和总体思路前提下,通过进行大量调研和学习讨论,逐渐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新培养方案,随着对新方案的实践和逐渐完善,将会大大增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整体办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对本专业人才的更高要求。

一、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基本情况及学分制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

据查,如表1所示。可看出近年来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是在系统内就业,且就职于生产企业的学生比例占到70%以上,其中大部分都工作在生产一线。目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总体就业率达90.54%。人才市场对矿物加工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较高,用人单位对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是:基础扎实,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

国家经济政策决定了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会继续得到加强,矿物加工技术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对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预测分析,此专业毕业生属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量还在不断加大。反馈信息表明,用人单位急需懂技术、知识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矿物加工工程本科的专业培养应主要着眼于视野开阔、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中对矿物加工专业的要求,针对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特点,制订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时应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以掌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强化工程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专业培养模式制定培养方案。总体思路是:课程体系设置平台化,基础与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特色突出,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以促进矿物加工学科发展为目的,以增强学生就业为导向,结合专业要求,加强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矿物加工高级专门技术与管理人才。

二、国内高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比较

本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考察了国内有关高校同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对中南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及黑龙江科技学院等院校的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调查和比较。调研表明,国内高校同类专业培养方案有以下特点:

1.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及其专业培养要求,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进行矿业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

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内容的综合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强化实践教学四个部分。以当前矿产行业发展形势为基准,调整和重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尤其是改变专业教材思想滞后、教学内容偏窄过深、部分内容陈旧落后的现状,科学协调先修、后修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提出整体优化的改革思路。

2.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学改革首先从培养方案的改革着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掌握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强化工程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实现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原则制定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

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势在必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可通过课程设置板块化和课程内容综合化来实现。主要特点是:课程设置板块化,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3.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安排研究探索性强的专题实验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工程{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从实践中巩固和加深对专业课的认识。同时,按照“突出工程训练,体现培养特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直接参加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前期研究工作和工程实践训练。使学生受到了更为系统的工程训练。

4.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高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除利用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外,还加强专业机房建设,为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

三、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的主要特色

在对国内主要矿物加工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基础上,制订了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新培养方案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符合学校整体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基础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突出本专业的培养优势和特色。

(一)注重学科交叉与应用性专业选修课程开设

新方案以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淡化专业和重视专业特色为原则,以专业学科大类构建为基础,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进行了整体优化,在课程设置上提高了学生就业的针对性,体现共性与个性培养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扩大了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在新培养方案中,选修课涉及范围广泛,特别注重学科交叉性、前沿性与应用性等课程的开设,例如:矿业生物技术、组态软件在计算机控制中的应用、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管理、矿山资源综合利用、选矿CaD等等。其总数量接近学校规定学分上限的2倍,充分满足学生对专业课程选择的需要,为毕业生开阔视野和在更广范围内就业与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主干课程的改革是构筑学科课程新体系的突破口。确定“学时要少、内容要新、水平要高、效果要好”的课程改革总体目标。在课程内容的优化中,注重知识的选择,不能只做简单的增删,而是加强重点,提炼核心,同时妥善处理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的关系,做到传统专业课程内容和现代课程内容和谐统一。

(二)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完善教学效果

随着煤炭洗选加工生产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的发展,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和课时的有限是一对十分尖锐的矛盾,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量是根本出路。在教学手段改革中,本课程改变了以前传统教学手段,采用板书教学与Cai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既考虑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又考虑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结合典型案例和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旋流器选煤工艺、跳汰粗选重介精选选煤工艺适应性技术、煤泥水深度净化及工艺优化、表面微生物处理泡沫浮选技术、浅槽重介分选机技术、选煤厂产品性能优化、螺旋分选机分选细煤泥工艺、动力煤全粒级分选优化等新技术和新工艺。通过典型案例和科研成果的讲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达到不断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科研能力培养

新方案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际工程能力培养。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创新大赛等课外教育环节纳入新方案中。尤其注重科研学分的教学内容,突出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特色。例如:在实践教学中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研究项目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意识;在课程实践模块中增设了矿物加工自动控制专题等,突出实际工程能力培养;同时,把毕业设计的选题与指导教师从事的科研课题紧密联系等等。

本科生具有相当程度的科研创新潜力,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7-8]。国内外许多高校的学生都认为,参加科学研究的经历是大学本科教育中最难忘、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经历之一。创新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最重要的是形成宽松、自由、浓郁的科学氛围。而营造科学氛围的最直接措施便是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激励学生创新热情,这样能使他们在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完成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同时,科技实践属于集体活动,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互相启发和共同讨论更有利于产生创新成果。

本科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培养体系改革,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丰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充分反映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实际要求,将科研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教学渗透和贯穿到专业教育之中,使知识教育、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结合起来。相信随着新的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一定会更有利于新时期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岳,旋天颖.对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2):33-34.

[2]阴医文.高校本科学分制改革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3):64-69.

[3]张薇薇.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分制运行模式分析及发展前景探讨[J].商业文化•学术探讨,2007(6):212-213.

[4]李训贵,邵国良,刘楚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名牌大学的经验对我校的启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1-5.

[5]朱庆之.本科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及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2(5):16-18.

[6]刘楚佳.适应时展深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导刊,2003(2):27-29.

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篇9

【摘要】高中地理是高中知识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学科,是文科综合中最难以掌握的学科。随着高中地理的教学改革在不断推进,发现了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导学案教学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针对高中地理导学案方法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导学案;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措施

前言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改革的步伐在逐步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是我国社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3年教育部颁布新的课程标准之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速度在逐步加快。导学案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出的教学方法。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授课之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研读和理解,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出相应的学案,学生根据老师制定的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提前的理解和预习,发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高中地理的知识体系相对复杂,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将导学案方法引进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之中,对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1.导学案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1.1导学案教学可以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003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新课标指出,现代教育教学的过程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主题,以教师为主导,教学过程要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导学案这种教学方式,就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对于促进我国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1.2导学案教学可以促进合作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导学案教学过程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制定和设计的学案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学习和合作学习,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和全体同学以及老师进行相关的交流与合作,最终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1.3导学案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提升

高中地理的知识体系相对复杂,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应用导学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提升。在导学案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还要进行积极的发言与讨论,这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总之,导学案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多种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2.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导学案的实施现状

2.1教师制定学案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中地理教师由于业务水平和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制约,造成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在制定学案的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设计出的学案缺乏科学性,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甚至造成了教学主次不分的情况,不利于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推进。

2.2学生逐步淡化记课堂笔记的意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导学案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在授课之前会给学生发放相应的学案,这些学案中会把知识体系和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标注,这就给一些喜欢偷懒的学生以可乘之机。由于学案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因此有些学生记课堂笔记的意识逐步淡化,反而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

2.3学生利用学案进行课前充分预习没有得到保障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会将相应的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以此为基础进行充分的预习,但是预习的过程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但是,由于各种方面的因素,往往造成学生不能把这种预习习惯持之以恒,或者在预习的过程中根本就是草草了事,不能做到充分预习。

3.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3.1进一步提高教师设计学案的水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也是学案设计者,学案设计的水平直接影响着高中地理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切实提高高中地理教师设计学案的水平。提高地理教师设计学案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学校应该定期的组织学案设计的培训,邀请相关的专家对学案设计的方法与原则进行讲授,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设计学案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引进一些水平较高的高中地理学案,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让地理教师学习这些优秀学案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最终提高高中地理教师设计学案的水平。

3.2学案和课堂笔记相结合

课堂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让学生的思路与老师的思路保持一致,避免开小差的现象;另外课堂笔记是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思考和加工的基础上得来的要比学案的内容更加深刻。由于高中地理知识点相对比较繁琐,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案和课堂笔记相结合,以此来推进高中地理教学改革。

3.3督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

导学案应用的前提就是学生对于知识的充分预习,在对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课前预习的基础之上才能体现导学案教学方法的价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预习时间摆在课前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让学生之间先互相讨论。交流知识和答疑解惑,或者索性把基础习题在后20分钟里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几分钟用来答疑解惑。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预习的可见性,教师可以起到相应的督导作用,从而保障预习效果。

结论

导学案教学方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学习,对于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教师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导学案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切实推进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杨军辉,翟禄新.新课标背景下地理教学导入模式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34.

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篇10

一、深入学习,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

首先是学习,明确高考方案和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初衷、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以及所引领的教育理念。新课程高考方案下来后,不能只是去思考应对的办法,研究“考什么教什么”的问题。一项好的改革、一个好的方案,如果不去认真学习、不去正面解读,而是想办法对付,那么再好的方案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希望大家静下心来,深入学习,尤其是教育行政、教研部门的领导和校长,首先要明白这次新课改和高考方案的本质。

第一,进一步理解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质。我们是发展中的国家,与发达国家比较,基础教育的差距,首先是受教育年限上的差距。在上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公民的受教育年限是很低的,而那时,美国早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省“两基”普及后,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同志的努力下,基础教育实现了大的跨越,基本普及了十五年教育,在受教育年限这个指标上跟发达国家已经没有差距。我们现在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教育进入普及阶段后,教育的理念、组织形式、课程、评价、教育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差距,关键是要实现核心理念的转变,要从“寻找适合教育的孩子”转变到“建设适合孩子的教育”上来,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全体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有选择的、有差异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有的从初中开始、有的从高中开始普遍实行选课制、走班制。选课制、走班制就是为了使教育更符合每个学生的需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所有的学生在他们能够得到发展的方向得到发展,这就是我们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

传统的教育是划一的,学生必须按统一的要求学同样的课程。现在,我省初升高的比例已经达到了96%,让所有的学生学一样的内容,事实上是不科学、不公平、不现实的,从某种角度上讲也是不需要的。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高校对人才的选拔也是多角度的,所以这次新课改高考方案,我们采取了分类选拔的办法,分成三类,但没有高、中、低之分,而是让不同的学生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实现全体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有差异发展,建立选课制,实行走班教学,这既是世界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全面把握新课改高考方案的实质。新课改高考方案的核心是“多元”,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分三类考试,让不同的孩子朝不同的方向发展;第二层面反应在“三位一体”,高考不仅是反映全国规定的6月7、8、9日三天统一考试的书面成绩,还有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也就是会考,以及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

从教育部高考改革的长期目标来讲,就是要让学生平时的表现、学业成就,越来越多地成为高校录取新生的依据,改变原来单一的评价制度,改变以前划一的、一次性的、一卷定终身的评价。以前划一要求的高考方式,很多时候,是让80%的学生花80%的时间,去学他们弄不懂的20%的内容。于是,采取题海战术,打疲劳战,这样做对考试可能会有点效果,但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害的。所以,大家要静下心来,把这次课程改革和高考方案的价值取向搞清楚。

二、扎实工作,切实做好选课和评价改革工作

第一,满足学生需求,切实做好选课工作。这次课改,最关键的是选课,八个领域大量的模块不是必修的,而是选修的。为了第一阶段的改革工作更加稳妥,我们把选修Ⅰ的模块分为选修Ⅰa、选修ⅠB和选修ⅠC。选修1a是指定选修,学生必须要学习的;选修ⅠB由学生自由选修;选修ⅠC由学校视条件开设。需要明确的是选修ⅠB中共有40多个模块,而不是18个模块。列入高考要求的18个模块只是选修ⅠB中的一部分,属于四个学习领域九门科目,学生在规定的18个模块中自选6道题目,不分文理科,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优势。高考中不作要求的其他选修ⅠB模块,学校也是必须开设的,希望学校开设更多的选修模块课程供学生选择。另外,根据教育部规定,高中实行学分制管理,规定学生毕业总学分必须达到144学分。我们根据**实际进行了细化,其中必修学分不少于110学分、选修Ⅰa不少于16学分、选修ⅠB不少于12学分、选修Ⅱ不少于6学分。

学校要明确选修课程的范围、内容,做到按照学分规定的要求去指导学生选修课程。首先,要尊重学生个人意愿,学习的原动力来自于兴趣,所以要让学生选择适合他的、感兴趣的领域;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人生规划”,减少盲目性,改变以分数的高低来选择专业或方向,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以及社会需要,做好规划;再者,在做好指导的同时,还要征求家长的意见,取得家长的共识。

选课是一项新的工作,请大家一定要重视,要认真研究。我曾经带队去国外考察,外国的教育同行很难理解学生厌学这个问题,在他们看来,学生都是充满好奇的、渴望求知的,怎么会厌学。刘希平厅长去年带队去芬兰考察高中课程改革,芬兰的学生不愿意毕业,还希望在学校多学习一些东西。这种反差,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学生的需要。在实验的第一阶段,要求从高二年级开始,每周安排1-2个单位时间让学生选课,让走班走起来。高中的课程改革如果选课选不起来,走班走不起来,那么改革就不能说是成功的。

第二,把握难度,努力改革教学方式。新课程实施以来,反映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科难易程度把握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把握新课程的难度,我们分别制订了各学科的教学指导意见,希望学校引导教师研究教学指导意见,不要过度“深挖”。因为这次课程改革总的方向不是要把基础教育的难度加大,而是要让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选择的学习、有差异的发展;舍弃陈旧的、通用性不强的知识,使我们的教育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要求大家把握难度、把握进度,不要赶进度,提前结束课程,再去炒冷饭,重要的是要改变教育教学方式。课改的核心环节是课堂,学科的教育目标由单一的“两基”变为“三维目标”,请大家认真研究课堂。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课程改革的阶段,希望校长认真地走进课堂,亲自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与时俱进,不能游离于课堂教学。

第三,严肃对待,认真做好会考工作。新课改高考方案中,进一步强化了会考,使会考成为高考“三位一体”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会考的性质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希望大家更认真的对待会考,尤其要严格会考的考风考纪。教育部门如果考试组织不好,这是最大的腐败。相信我省的教育工作者、各级领导能把会考工作认真做好。会考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将尽快成文下发,指导各地会考工作。

第四,统筹兼顾,扎实做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综合素质评价也是高考“三位一体”中的一位。希望学校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及时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和相关项目的测评工作。学生成长记录和相关项目的测评结果要通过“**省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系统”统一管理,一年上报一次,高三时自然生成高考所需要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表。请各地要把电子学籍系统建设好、维护好,严格控制项目测评的等第比例,以设区市的城区和县为单位,各测评项目的a等比例不得超过25%,e等比例不得超过5%。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做好把关工作,协调学校之间比例的平衡,并要按规定时间上报信息。

三、立足“两创”,走出打造优质教育的“**道路”

省党代会提出“创新强省,创业富民”的发展战略。“创新强省,创业富民”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根本在教育,教育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将直接影响到上述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实现质量。所以教育必须创新,必须将培养创新、创业的人才作为目标,才能体现教育为国家的人力资源建设,为增强国家软实力所作出的贡献。我们要立足于省情,**教育能否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就要看我们的新课改能否顺利推进,能否正确推进。新课改的推进,希望大家能够创出特色。

第一,积极创设**高中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有关选课、走班、学分制等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方面,积极探索和创设**高中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实验的第一阶段,虽然要求不是很高,做到每周两次走班,但还是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有大量的问题要研究。

第二,这次新课改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极好机会。在一些真正搞课改的学校里召开座谈会,我们欣慰的听到:“在这短短两三年时间里,我们在教学教研中获得的东西相当于过去十几年的总和。”所以,我们有理由出一批课程改革方面的典型,出一批教育家式的校长、教育家式的教师。

第三,这次课程改革是打造学校品牌的极好机遇。目前,高中学校存在着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就是学校间的同质化,这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品牌大家都很重视,所谓学校品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就是学校的选修课,希望我们**能够出一批真正有个性的品牌学校,使不同的品牌学校适合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让教育真正的百花齐放,真正各得其所,真正满足不同孩子的发展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