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生德育教育案例十篇小学生德育教育案例十篇

小学生德育教育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5:35

小学生德育教育案例篇1

   案例1: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艺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二:跪拜的藏羚羊教学目标1.利用图片和影像资料了解藏羚羊及它们的生存现状;欣赏文学作品《藏羚羊跪拜》,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及生态道德价值观。

   2.运用绘画、制作等手段对藏羚羊这一题材进行创作练习,能创造性地使用表现材料进行个性化的表现。

   3.根据文学作品《藏羚羊跪拜》,学生尝试用表演等综合形式进行表演,注意把握不同角色的心理特征,用艺术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学生对藏羚羊产生深厚的情感,树立保护珍稀动物的生态道德意识。

   教学准备

1.自然界中表现藏羚羊的影视资料、图片资料。

   2.表现藏羚羊的美术作品。

   3.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时所需的工具、材料等。

   一、导入

1、借助图片、影视资料的欣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藏羚羊,了解藏羚羊的基本结构,观察、分析藏羚羊都有哪些显著特点。

   二、新授

1、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藏羚羊是怎样一种动物,它们现在的处境如何,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藏羚羊。

   2、结合学习活动内容,有选择性地观看藏羚羊惨遭杀害的图片,以此激发学生对藏羚羊命运担忧的情感,树立自己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感,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由于人类的贪婪,野生动物正面临着灭顶之灾。让学生知道美丽的羚羊角与柔软的羚羊绒,只有生长在活着的藏羚羊身上才能构成真正美丽的风景线。

   3、制作参考:(1)创作一幅表现藏羚羊题材的绘画作品。(2)选择多种材料进行表现藏羚羊题材的手工制作。如:挂饰、装饰画等。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3)组织学生制作表现藏羚羊的头饰、面具,为以后的戏剧表演学习做准备。

   三、布置作业

试一试,用连环画的形式进行《藏羚羊跪拜》的艺术创作。可以用“接龙”的方式分组进行连环画创作。

   四、小结展评

1、能否抓住特征将藏羚羊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2、能否在作品中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并有一定的创新。

   3、能否欣赏其他同学的优点?

4、能否在本课学习中体会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并由此延伸课后讨论。

   五、课后延伸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无节制的向自然索取,所导致的生态灾难最终受害的只能是人类自己。不要让我们子孙后代孤独地生活在一个没有野生动物的世界里。

   案例2:结合包头本地特色,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人文为目的的美术综合探究活动《“小丽花文化科技节”美术综合探究活动方案》一、活动创意:国有国花,市有市花,人们常用花卉的品质、外形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形象,而小丽花作为包头市的市花,其喻意何在呢?活动通过对小丽花起源、种属、习性、栽培等知识的了解,探究其作为市花的喻意;通过美术拓展性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对植物生长与环境改善关系的认识,体验绿色与环保的关系及重要性;通过对小丽花及包头历史文化的了解,引发对拓展小丽花文化,打造包头文化大市形象的兴趣和行动。从而使队员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建立活动新型评价机制,充分发挥队员的自主意识,培养队员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活动准备:1、召开队干例会,组织假日小队,确定活动方案。

   2、联系家长,做好协同调研准备。

   3、联系市园林研究所,做好调查访问准备。

   三、活动组织领导机构:

组长:左琳(校长)沈宏伟(副校长)常廷俊(书记)副组长:赵欣(大队辅导员)顾问:汪恩长(校外科技辅导员)组员:一—五年级中队辅导员和美术教师、常磊(校科技辅导员)四、活动过程及进度安排: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4月初):通过队干例会、队会、校园广播等途径向全校队员宣传“小丽花文化科技节”的活动创意,调动队员参与的积极性。

   要求:三~五年级每中队选出5名队员,其中小队长一名,自定队名,以假日小队的形式组织中队调研活动。

   第二阶段:活动阶段(4月—12月):(一)、刨根问底:为什么?(4月初—5月中旬)包头作为祖国的塞外明珠,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条件恶劣,只适合耐干旱、抗风沙、花期长的植物生长。而小丽花为什么会在“市花”评选中脱颖而出?其中有许多原因和故事……三—五年级各假日小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1、小丽花的起源、种属、习性;2、小丽花的栽培;3、小丽花的品质与象征;4、小丽花被评为市花的根本原因及意义。

   要求:以调查报告、资料册的形式写出调查结果。(如是资料摘抄,请写清出处;如是网上下载,请保留网址、网名,最好附带图片资料。)(二)、奇思妙想:做什么?(5月中旬—10月中旬)小丽花不畏恶劣环境,仍然顽强生长,而且其姹紫嫣红、竟相开放的景象,把包头装点得如塞外春城一般,这种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和坚忍不拔的品质也是包头人民所认同和宏扬的包头精神。我们作为包头的一个小市民,既应积极学习种植小丽花的知识技术,培养更多的花卉美化城市、净化环境,还应从不同角度去开发“小丽花”资源,发展“小丽花”文化,继承和宏扬小丽花精神。

   1、活动标志征集:为我校“小丽花文化科技节”设计标志(每假日小队设计一份);2、花仙子行动:以小队或个人为单位,栽培小丽花。一段时间后以花卉生长效果及体验日记的记录情况为标准,以年组为范围评出“花仙子”若干名。

   3、各假日小队以查资料、访问、上网等形式调查:“小丽花”文化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开发?以此拓宽活动思路。

   4、以中队课题组为单位,成立“小丽花”文化资源开发组,从衣、食、住、行、玩等方面,开发小丽花的文化资源,如:研究小丽花植株品质、制作小丽花系列插花(干花)、设计小丽花服装、制作小丽花相关网页等。

   5、找出队员身边与小丽花品质相似的人和事,在黑板报中建立“小丽花在闪光”专栏,宣传我们身边的“小丽花”。

   要求:各中队自选一项感兴趣且力所能及的内容来开发“小丽花”文化资源,活动强调队员间的合作、互动,重在培养队员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日积月累:show(秀)什么?(10月中旬—11月)将前期活动成果以各种形式积累起来,展示出来!1、“花海如潮”时装设计展:以花的形状、色彩为设计元素,采用环保材料设计、制作“小丽花”系列童装,进行展示。

   2、“花香满径”花卉图片展:以植物分科为范围,拍摄或积累菊科花卉的图片,进行专题展示。

   3、“花草影集”干花标本展:制作小丽花系列干花标本,并附说明文字或诗歌等。

   4、“花之物语”花卉知识册:将一些花卉知识、花卉礼仪等积累制作成册,进行展示。

   5、“花间小憩”网页作品展:将小丽花的相关知识及个人作品制作成专题网页,进行展示。

小学生德育教育案例篇2

关键词:中职,德育,案例,基本原则

当下,多数学生对德育课的理解往往是传统说教、死板无趣,这一现状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德育课认识的偏差,尚未意识到德育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这种普遍逆反心理的存在也影响着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改变学生对德育课的认知,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是广大德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

对此,我们认为,应从教学内容入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现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与学生共鸣,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在课程内容一定的前提下,教师对教学案例的选取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可选在此处破题。在选取德育课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应主要依据以下基本原则。

1.与时俱进,内容不断更新

德育课与其它基础课程相较,更具有时代性的特征。由于教材的出版和更新有一定的周期,教材案例与实际生活脱节的现象在所难免。这时,教师若仍沿用教材上提供的案例,就可能出现与社会生活、学生思想实际背离的情况,再加上学生对德育课原本就有的抵触情绪,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德育课教学案例选取的过程中,应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德育案例,以贴近当下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

2.控制半径,时间空间接近

德育课教学案例选取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案例发生的时效性和空间性原则,发生时间越接近当下,地点越接近本地,学生对此案例的兴趣度越高,教学效果会越好。

时效性原则即选取时间轴上距离当下越近的案例故事,其效果越好。中职院校学生对历史的认知相对浅薄,对古代或近代历史人物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而时间上离己身越近的人物或事件则会越熟悉,当然这也得益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娱乐节目的丰富化、多元化。

空间性原则即选取在空间半径上距离教育对象越接近的案例越好。即使是教学对象十分熟悉的外国人物的案例仍远不及本土化的故事更贴近教学对象,教育对象甚至会因为自己身边、自己国家就拥有可以与国外人物相“抗衡”的优秀代表而倍感自豪。

3.关注热点,结合学生兴趣

此处所指的热点可以是新闻时事热点,也可以是案例选取时社会大众关注较多的社会热点。当然德育案例应特别针对德育课教学对象的兴趣点来选取社会热点,很多成年人关注的热点问题未必是当下中职院校学生感兴趣的,如教师课堂上讲授成功和挫折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选取时下深受青少年追捧的“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等电视节目中参赛选手的成长故事做案例。“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是青年人成就梦想的舞台,也承载了观看此节目的人们对实现梦想的渴望,因此,在教师讲述这一案例时,教学对象会立刻兴奋起来,话题感十足。

4.年龄相仿,人生经历相似

德育课教学案例所涉及人物的年龄段和人生经历越接近教学对象越好。教学对象会对这类人物倍感亲切,甚至对案例人物的故事感同身受,从而引起教育对象的情感共鸣,更容易进行同类或相似对比,更容易从案例中受到启发。例如,在如何使教学对象了解职校,对自己充满信心的问题上,可以选取王洪军、苗俭等职校生通过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取得职业生涯成就的案例,因为他们在校学习时,年龄段与我们的教育对象相同,也有相同的职校生活经历,这样的案例说服力更大。

5.见微知著,从细小处着眼

德育课程包含着许多学生认为的“大道理”,在讲授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如果一味从理论高度阐述或选取英雄事迹来做案例讲解,其效果未必理想。而如果从生活小事或教学对象的个人微小行为引申出“大道理”,则更能够使学生从情义上接受进而内化为个人思想上的认同,最终通过外在行为的一致性体现出来。例如,在讲爱国主义时,选取、等英雄人物舍生忘死的事迹,其效果可能不及选取汶川地震时万人齐聚天安门默哀呐喊爱国的案例。在这里,虽然英雄人物是伟大的,他们的事迹是惊天动地的,但同时他们离我们的生活实际太遥远了,令普通人望尘莫及。这时,选取切入点小,起点低的案例,反而能使教学对象体悟到即便是力所能及的“小事”也能实践“大道理”。

6.导向正确,信息传递准确

选取的案例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对案例进行再加工以符合实际教学需要是必须的,在案例再加工的过程中,应注意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如案例论述的角度和得出的结论应保持一致,案例的内容应该与事实一致,避免数据或其他方面的错误等。整个案例在论述的过程中应注意价值导向的正面性,特别在运用反面案例时,更要给予全面的评价并注意阐述其正面意义。例如,在讲授拒绝沉迷网络世界时,可以介绍一些学生因沉迷于网络导致猝死的案例,在案例的介绍过程中,对事件人物及事件过程的介绍应准确,从中得出结论,沉迷网络十分有害,但同时应传递一个信息,即网络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方便,问题不在于网络是好是坏,网络是中性的,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网络的作用,不能因为网络存在危害就一味排斥,只要在运用网络的时候把握好“度”,凡事不可“过度”即可。

7.图文并茂,呈现手段多样

“酒好也怕巷子深”,好的案例若要达到好的效果,也需要注重其呈现方式。单纯的口头介绍一般较为枯燥,如果采用图片或简短视频等方式呈现案例,其效果往往比较理想,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对图片或视频进行一定的编排,其效果会更好。例如:讲授知识点爱国主义时若涉及到问题,单纯口头讲述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图片展示更加直观,会立刻吸引学生眼球。

8.总结启示,画龙还需点睛

小学生德育教育案例篇3

以鲜活生动的案例为载体,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互动,将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种适用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开放性、启发性、参与性特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一般分四个步骤:教师导向,展示案例—学生思考,分析案例—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教师总结,评价案例。

1.教师导向,展示案例这是案例教学的引入阶段。常见案例呈现方式有:

(1)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文字案例;

(2)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

(3)教师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

(4)教师利用即时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或者学生自己表演案例。课堂上教师以恰当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增强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学生思考,分析案例

根据案例篇幅的长短、难易程度及教学时长,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案例。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发现关键信息和核心内容,联系相关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实现由传统灌输式教学到参与式互动教学的转变。

3.小组交流,讨论案例

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案例教学中的决定性因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小组讨论,后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全班交流。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背离主题或在一些枝节上纠缠不休,教师可参与到小组的交流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其次,注意把握学生的讨论时间。小组内每位成员的发言时间不能过长,内容简洁明了,以免其他成员丧失发言机会。另外,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充分地肯定,对模糊的认识和错误的观点适时给予纠正。在学生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给予启发、诱导,提出新问题活跃学生思维,保证讨论效果。

4.教师总结、评价案例

这是案例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内化提升学生对案例的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总结发言时,应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和学生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二、案例教学法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与传统教学相比

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相应高得多,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很大转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权威,处于统治者地位,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这样日积月累,很容易养成依赖、被动的习惯。“双主体”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对教学过程负全责。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使学生对案例中包含的问题获得更透彻地理解。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和接受者,是知识的探索者和真正的认知主体。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需要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中,学生为了参与其中,需要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并与其他学生非正式地讨论相关案例,进而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作出相应贡献。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和见解,并发展自身团队合作能力。

2.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的有机统一

在德育课教学中引入具体案例,并不是完全抛弃理论讲授,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达到案例探讨和理论掌握统一的效果。德育课案例教学的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案例作为教学知识的突破口,将德育课程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具体案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掌握课程知识。但是,由于教学案例相对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案例本身更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如果把握、引导不好,就事论事地分析案例本身,则往往会导致讨论与课堂内容脱节或相背离。因此,德育课案例教学必须处理好具体的案例研讨与抽象的理论知识讲授之间的关系,把教学案例的研讨与德育课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有机统一起来。

三、德育课中案例教学法的积极导向作用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参与性强的教学方式,消除了德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导向作用。

1.克服传统教学弊端,提高教学时效

案例教学把真实、典型的问题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把学习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案例学习过程中民主开放的讨论气氛,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课堂氛围下积极探索,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德育课教学时效。

2.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析问题,遇到类似情境或问题时该如何对待,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案例教学为学生自主性发挥创设了弹性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并提高实践能力。因而案例教学是一种适用于德育教育并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它增强了德育课的吸引力,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目标,进而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小学生德育教育案例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德育实践有效教学正确思想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76-01

德育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树立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实际价值。随着改革的深入,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了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新课改也特别强调案例教学作为教学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在中职德育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中职德育课教师不断探讨的新课题。

一、案例教学法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1.案例教学法的涵义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需要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通过对案例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特征,强调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这种教学方法是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也是被广泛应用和认可的方法。

2.案例教学方法在中职德育课中的重要性

中职教育取消了入学门槛,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自觉性差,理论学习热情不高,但他们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外界诱惑非常大,热衷于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方法适应中职德育教育教学的要求。

案例教学法,重视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中职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分析,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重视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了德育课程的实践作用。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真实案例,设置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凭借案例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对事情的判断能力,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当事人的身份对事情进行判断,并通过讨论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1.案例的选用

选取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中职德育课国家规划教材中,精心设置了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节首案例、文中案例,便于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在选取时我们要注意如下几点:第一,案例必须从实际中来,如果是教材案例,也要贴近学生实际;如是教师编写,要符合客观实际,最好是学生看得见,闻得着的。第二,案例必须精炼、生动,选取择的案例数量不能多,只要高质量的典型案例。第三,案例必须有针对性,适合中职学生的特点。第四,案例必须具有系统性,层层深入,含盖教学的知识与观点。案例的选取,是发挥案例教学方法的前提和基础,案例选取的成功与否,更是案例教学法能否实现有效性教学的关健所在。

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这门德育课,讲《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一课时,选取了教材案例故事《他的选择没有错》,案例内容中,关于就业的职业选择问题,是中职学生即将面临的实际问题,选择与专业有关的技术岗位还是与专业无关的管理岗位也是困惑他们的实际问题。案例内容精炼,但讲出了中职学生小强的职业理想,就业选择,小强的专业、兴趣、性格、能力、价值取向、学习工作状况和行为习惯,社会科技发展与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等等内容,仅此一个案例,能全面地复习《职业生涯发展的条件与机遇》课程内容,又足够用来学习本节课的确定发展目标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的思想观点等内容。此案例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是精炼、典型的好案例。

2.案例的引入与讨论

真正让学生了解案例、抓住案例、体会案例,才能实现吸引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进而达到有效课堂的目的。案例使用有几点建议:第一,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案例,让学生概括讲解案例,不要吝惜时间。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剥去案例非本质的细节,抓住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部分。第三,案例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只给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大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四,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以肯定,即使学生思考的结果和回答偏离正确答案,也要加以鼓励,不要急于下结论,要让他们自我反省,自我更正,通过引导,达到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是德育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德育课有效教学的重要衡量指标。

以上述案例故事《他的选择没的错》为例,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讲述案例故事,学生反复讲述,来完成对案例中晓强的职业目标、就业方案、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价值取向、学习工作状况等内容的理解和归纳,完成故事中关于家庭、社会、行业、职业等相关信息资料的提炼,进而独立完成老师设置的问题。

3.总结与评价

学生讨论后,教师要做出总结,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教师的总结很重要,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总结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特别要明确指出应树立的思想观点,需要学生深入思考之处,要加以引导,培养思维能力,培养树立正确思想观点。第二,要对学生的讨论做出全面客观的总结,要看到学生的成功之处,并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对于学生中有代表性的看法,教师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对于偏激的观点和不足之处要指出来,通过点拔和引导的方式使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和观点。有效的总结以保证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而不至于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评价是检验案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案例评析无所谓正确答案,主要看重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过程,观点是否正确新颖,以及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二,可通过加强实践练习环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进行正确客观地评价。

小学生德育教育案例篇5

根据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即道德教育应当服从于追求受教育者思想道德修养的改善和提高及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以及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唯一追求目标就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他们为人民和社会服务的思想品质。当代大学生由于生理上和心理上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思想可塑性大,如果忽视课堂教育这个重要的领域,道德教育就会缺少较大的优势。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而且在形成中还会有反复。因此,必须把道德教育工作贯穿于教学活动中,让大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法学课程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路径

任何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都需要社会调节机制来维持正常的秩序,道德和法律就是社会的两大调节机制,共同担负着调节社会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把某种价值体系、价值观念、行为和观念的准则灌输到人的意识中,使其形成相应的信息、品质和习惯,达到自我调节控制和自我监督的目的。法律体现和表达了阶级的意志,是推行国家、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制手段。人们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还要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它们均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既关系密切,但也有不同之处。在评价大学生是否优秀时,不仅要评价他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同时应从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因而,在法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有利于使学生掌握道德与法律的平行关系,以及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交融关系,理解“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为了更好地在法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可以采取下列两种基本路径。

1、理论教学路径

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因此,在法学课程教学中,可以针对已上升为法律内容的最重要的道德问题进行探讨,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真善美教育,等等。在法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宪法中有关“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等的内容。民法中有关合同订立的基本原则,如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公平原则。婚姻家庭法中的“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等。继承法中的“继承人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等等。通过在对上述法学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

2、实践教学路径

法学课程有其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教学规律,必须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案例教学、模拟法庭和其他司法实践与观摩活动。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设置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它更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应当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典型的大学生犯罪或者违背伦理道德的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寓教于理,将伦理道德与法律相结合。如在法学课程教学中引入马瑞丰案例和李征案例。这两个案例的基本情况是:2005年10月4日,马瑞丰是河南郑州市某职业学院学生,一直以来都被家长、老师和同学认为是好学生的大学生,但是他为了得到一部手机,竟然伙同社会人员杀死一名出租车司机。2006年8月8日,在河南南阳市新野县的一个小村庄里,江西某医学院22岁大学生李征拎着镢头20分钟连伤8人,7人致死,其中3人与他有点“小恩怨”。这些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不能简单归结为是因不懂法而造成的,这种犯罪行为与其他犯罪行为一样,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中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与接受的道德教育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其次,对案例的分析不能仅停留于表面,而是深挖掘其所包含的对大学生具有道德教育作用的内容。其三,注重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进行道德教育。案例教学以来源于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或虚拟案例为基础,分析该案例中所牵涉到的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点。针对案例中涉及的某些思想道德等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探寻出妥善的解决方法。法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但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伦理观念的灌输也是法学课程教育内容的一部分。随着教学手段和方式的现代化,如果仍旧依靠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事实上很难起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法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经过法律实践是无法真正学好法律的,与此同时,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因此,运用角色扮演、模拟案件等多样化安排,对真实或模拟的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让更多的同学通过观察、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其优点是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案件的分析,容易从群策群力的多种方案中,鉴别、筛选、产生最佳方案,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课堂的案例分析深入、实用,而且使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老师不再是单纯教育者和大案提供者,而是平等的案件参与者和学生的帮助人;再如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书本与现实的分割,开辟第二课堂教学,经常性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让大学生在面对面的亲临感受和事实分析中自觉获得价值判断,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与道德行为。

三、结语

小学生德育教育案例篇6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教学原则 德育课

论文摘 要: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典型案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探索的过程。它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化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发掘自身潜能的客观规律,践行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教师若能高屋建瓴地运用案例,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在长期探索案例教学中不能盲目效仿,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基础环节。首先要坚持以下教学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面临的对象大多是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失败者,内心深处充满自卑,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甚少,甚至对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认真的思考,职业意识、职业理想、正确的择业观有待形成。因此,这是进行职业道德与指导教育的最佳契机。在选择案例时,应尽量选择成功学生的案例,最好是本校或本专业的;让学生不觉得遥不可及,感受到“行行出状元”的真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热爱所学专业。

二、目的性原则

教学大纲指出:“要注意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高职业道德认识,激发职业道德情感,指导职业道德行为,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行为训练结合起来,做到知识统一”。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单纯去引导学生追求一种正确的答案,追求这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教材上结论性语言学生在生活中时有所闻,并不陌生。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案例讨论或辩论过程中,越辩越明,互通有无,把德育主线落在实处。

三、互动性原则

教学互动可以避免“教”与“学”的割裂和教学惰性,其中“生生互动”会使学生互相启发,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成为教学的主体;“师生互动”会使教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更新教法,成为教学的主导。

四、实践性原则

“明理笃行”是各教学法育人的最终价值取向。而案例教学是最省时、最经济的“社会实践”。面对纷繁复杂的职业生态环境,教师要利用案例教学“授之以渔”,让学生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奠定职业人生的根基,绘就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

总之,选择的案例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同时又要贴近学生生活,收集整理与大纲要求相符的案例,特别是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的案例。教材上的案例在教学中应重点选择。

一堂成功的德育课,应该有起伏有致、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有循序渐进、动静相生的过程优化;有人性关怀、寓教于乐的角色转换。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不容置疑——课堂。教师要驾驭好案例教学,还应该注意以下策略:

一、抓住课堂。精雕细琢。环环相扣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在教学实践中,要抓住案例教学课堂,教师应做以下努力:

1.细读案例,自主探究

这个起始环节必须抓牢,否则如建空中楼阁,使整个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本课程中的案例,人物形象光彩夺目,可读性、趣味性都很强,易于学生阅读。

2.讨论案例,集体攻关

这是培养组员合作精神、集中智慧的核心环节。教师可布置学生事先预习书上案例。然后进行陈述、讨论,也可将另外准备的案例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讨论务必要展开,但不得走过场。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小组长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有号召力;二是控制小组人数,5-7人为最佳;三是议题应集中,不宜宽泛;四是轮流发言,不让小组长唱独角戏;五是限时完成,“超时下岗”。

3.案例评价,提炼升华

在展示各自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教师要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观点呈现给学生,目的是引导学生辨清是非曲直,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案例评价也可以发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以达到对主题探究的升华。

二、知行统一,纵横交织,铸就人生

孔子十分推崇“力行”的道德教育。他说:“力行近乎仁”,成功的职业课教师必须践行“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规范内化为个人内心坚定的情感、意志和信念,并将之外化为个人自觉行为,大胆实践。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案”与“理”脱节

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误入顾此失彼的歧途:对案例印象深刻,但忽视理论提炼。

2.教学时间难于调控

在教学中,教师“预设”与学生“实作”往往难于掌控,因此教师应随机应变处理偶发事件。对于“节外生枝”的教育资源,应向课外延伸。对于“冷场”状况,教师要“加温升热”,可用“降难”“化小”“切实”之术以启之。

3.善用现代教育手段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引入课堂,具有大容量、超时空、交互式、多感官等特点,将会对德育工作增加效能。职业课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案课件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繁为简,让学生有身l临其境之感,优化育人环境。

总之,教材淡化了职业道德、职业指导原有的学科体系,围绕德育主线进行了内部取舍,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职业课中案例教学更需要教师身体力行,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方能彰显它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李书华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学习与训练教育科学出版社

小学生德育教育案例篇7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中职学校对于德育的教学模式已经向着案例性的方向发展,对于教师新的要求是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案例教学的内涵,并且从案例的编选、案例教学的实施来研究中职德育课教学策略的构建以及实施,最后分析了在案例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中职德育课上实施案例式教学策略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且能够取得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职德育;案例教学;教学策略;实施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的内涵具体来讲就是教师通过对具体的案例情景进行设置来对学生的分析、讨论以及思考进行引导的活动,一般情况下,案例的选择是由教学的目标以及内容来决定的。具体来讲,就是使学生在实际构建的案例情景中来进行思考、探索,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发现、分析以及解决的能力,进而达到教学质量以及效果的提高。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第一,案例的选编。案例的选编对于案例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需要精当的对案例进行选编,并且还需要对问题的设置进行思考,确定案例问题的科学以及恰当性,这些因素能够对实际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及效果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对于课堂教学中选择案例是否得当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衡量:教育性、新颖性、趣味性、针对性以及综合性。案例的选择需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导向,也应该体现一定的新颖性,还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目标以及内容来进行,其实际选择的案例需要具有一定的学习上的趣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最后在深度以及广度方面需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教师在对案例问题进行设置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知识水平以及认知能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对案例问题进行设置。第二,案例教学策略的实施。在实际的中职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以下一个步骤来具体实施案例式教学策略:其一,案例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个生动的情景来引出案例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二,初探阶段:使用已有的理论知识,组织小组对案例问题进行初步的讨论,由此激发出思维性的火花,在此过程中激发出一定的困惑以及疑虑;其三,理论学习阶段:小组成员在初探阶段产生的困惑可以自主学习课本上相关的理论知识,对于相关的理论知识做一定的笔记记录;其四,再探阶段:小组成员针对以上两个阶段所学习到的知识以及原理再进行讨论,在这种小组成员的交流中来实现加深理解以及深刻掌握理论知识的目标;其五,评价总结阶段:经过以上几个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应该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并且将所需要进行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阐述,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反思,科学合理的介绍案例的关键点;其六,课外延伸阶段:学生需要所掌握的理论性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实现执行统一的目标。

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现阶段,案例式教学的方式在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相对是比较广泛的,但是达到的实际教学质量以及效果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成果。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力的发展案例式教学的策略,并继续对其进行一定的创新,使其实际的实施过程进行一定的系统性,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质量以及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下几点问题:第一,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以小组或者是个人的方式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一定的启发以及引导,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小组的实际讨论中,并且需要进行一定总结归纳。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小组一定的讨论以及自主学习的时间,并且充分的给予学生发问的机会,需要语言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得形成一定的良流互动,帮助学生自主的探索理论知识,但是在此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其引导的作用,不要过度的去干涉学生的自主分析以及对问题的探索。第二,教师在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比较以及总结归纳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探究,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探究思维进行培养。第三,需要将案例以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本质上注意教学的本质是从案例中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论知识作为对案例问题分析解决的依据,需要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注重案例问题、理论知识之间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正确的认识案例,案例式的教学并不是摒弃课本的理论知识,相反,本质上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正确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注意不要把案例以及理论知识相分离。第四,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要求之一就是需要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及多样性,首先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目的,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来讲比如兴趣、爱好、认知能力、知识面以及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来选择灵活性的案例,案例的形式可以设计多领域,比如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歌曲或者是电影也是不错的案例选择的方案。在实际的案例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案例提前发放到学生手中,使得实际案例呈现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方面,可以科学恰当的选择案例式的教学策略来进行,这样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还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所以,案例式教学策略的实施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中职学校应该在实际的教学中勇于创新,使其能够达到更加良好的教学质量以及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海芳.浅谈新课改下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J].学园:教育科研,2012(5):167-168.

[2]喻问琼.案例教学法在实践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1):46-47.

[3]张天杰.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54-54.18(20):20-21.

小学生德育教育案例篇8

一方面,中职德育课程的新教材为“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德育课是德育工作的一大主渠道,也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强化中职德育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中设置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都十分适合应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它们为“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是改变中职学生德育学习现状的必由之路。众所周知,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较差,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欠缺热情,他们很多都是家长逼迫或者没有办法才来到学校学习的。所以,相对来说,在德育课程的学习现状也并不理想,不少德育课堂上出现“特困生”,一上课就开始睡觉、开小差,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失败的。鉴于此,笔者认为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动手实践的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他们的特长。因此,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具有必要性。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自己去处理,包括对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以及最终的评价等一系列工作都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并探索创新。而小组工作又是项目教学法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德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以这样做:首先,可以把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可分配4-6人,由各组成员为小组设定名字和口号,并设置组长、发言人、资料员、书记员等职务。然后结合德育教材的教学内容,拟订若干个项目任务分派给各个小组,让小组成员自行合作讨论完成,在此过程中可做适当的引导,比如从什么方向入手。最后在教师检查项目完成情况或者作出总结之前,由各项目小组上台展示。在这样的行为导向教学过程中,不仅激励了学生大胆探索与尝试,而且使得学生之间形成了默契,德育学习好的带动学习较差的,从而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

(二)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又叫“仿真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的背景中,把现实中的情境渗透到模拟课堂中,并运用专门的教学工具进行模拟讲课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比如,中职德育教师在讲解“双向选择与竞争就业”这个内容时,就可以在教室内组织一个模拟招聘会,把学生分配成面试官、应试者、现场工作人员等不同角色,然后让各位学生现场发挥,各自想象招聘会的情景自由进行模拟,最后让全体学生和老师共同点评。通过这个模拟活动,教师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就业和择业心理,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还能够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人特长帮助学生设计职业规划。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的实用性,也能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三)案例教学法

当前,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较为普遍,这是因为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起来相对简单,学生更乐于接受。它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列举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和锻炼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解“法律基础知识”这一内容时,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可以列举著名的“马加爵案”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在教师阐明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后,可以组织学生对整个案例进行讨论,谈谈该案给自己带来的教训和启示。有的学生可能会对马加爵给予同情,也可能会对马加爵深恶痛绝,,但德育教师应当允许各抒已见,这样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三、结束语

小学生德育教育案例篇9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式教学

中职德育课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职学校各专业的必修课,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和课程的合理设置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党的教育事业,加强中职德育教育的关键。但是从目前中职德育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来看,大部分中职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时代的发展具有滞后性。随着教改的深入,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当前中职德育教育所处的现状,对德育课的教学进行合理的改革和大胆的创新尝试。

一、中职德育课教学水平现状

要了解当前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现状,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中职生的基本现状。中职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而自卑心理严重,老师、家长或者其他同学都会有看不起中职学生的思想;并且中职生普遍没有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对未来的工作生活非常迷茫;而且由于中职学生年龄小,心理不够成熟,容易产生思想偏激的行为。要使中职德育课真正起到实效,必须针对这些方面对德育课教学进行改革。目前大多数学校片面追求学生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德育课程基本流于形式。而且,目前的德育教学明显有一定的滞后性,仍然是一种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期末考核仍然以考试成绩为主,德育成绩只占不足10%的比重。在目前需要大力提倡社会道德的情况下,中职德育课程肩负着帮助中职学生提高道德素质,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重要意义。既尊重个人权益,又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既鼓励公平竞争,又不忘互相帮助等应该是中职德育教育的具体要求。

另外,目前中德育教学过分强调社会价值而忽视了个人的发展。中职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死板,未能真正注重学生的内在需求、情感及其心理变化。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没能从学生希望了解的实际内容出发,使得传授的理论知识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并且没能及时跟上时代的脚步,对社会上出现的热点、焦点问题不能有效利用,使得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普遍较低,大大地削弱了德育课程教学的作用。因此,提高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思路势在必行。

二、中职德育课教学创新策略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向所有中职类学校的德育课程提出了改革创新的要求。目前一些中职教育专家和学者相继提出了一些改革创新的策略。笔者通过归纳,总结如下:

1.采用互动式教学法。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允许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来,使教与学的双方能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和探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挖掘中职学生的潜能,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方式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教师互动”和“理论的实践检验”。

2.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为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而选用的真实的、典型的和具体的案例,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和评价,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上能够积极地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把握好三个重要的环节,分别是“激发兴趣,广泛积累案例”,“遵循教学内容,精选案例”和“科学高效地使用案例”。通过选取一些和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合理运用,能够使中职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细致分析、独立思考和明确判断的能力,牢记依法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3.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课堂教学法是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探讨作为前提,探究教材的基本内容,教师负责给学生提供答疑、讨论问题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以及“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具体操作时,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营造思想碰撞的氛围,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然后通过归纳总结,引申结论,最后拓展自己的探究能力。探究式课堂教学法遵循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作为过程和前提,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还有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如“三自一导”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方法等,基本都是以增加中职德育课的有趣性和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来创新课堂教学的策略。这些都不失为一些好的创新策略。

三、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水平的创新策略分析:

1.教学中始终贯穿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改变课堂气氛。中职德育课教学水平的创新首先必须以改善课堂的教学环境为主要目标,充分调动学生上德育课的积极性。

2.新的教学方式要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最终提高全体中职学生的德育素质。教学方式不拘泥于教材内容,通过采取案例教学或者情景式教学,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现实问题。对中职学生来说,德育教学本质上属于一种养成和非认知教育,在于培养中职学生对社会基本常识的认同感,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的教学方式必须向中职学生传播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道德观念,必须具有足够的开放性,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增加中职学生的创造力。

3.中职德育课程的创新策略离不开中职学校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和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中职学校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选择,包括学生自发组织的课外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教学之外的形式。应灵活安排德育课的教学场合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最终考核应呈现多样化的方式。

四、小结

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创新策略必须紧紧围绕学生主体、结合教学内容展开,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突出德育课程在中职学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庆芳.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思路探讨[J].卫生职

业教育,2011(11).

小学生德育教育案例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德育课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此种方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其案例大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到1980年,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而我国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代以后之事。

案例教学法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主,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思考,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他真正重视的是求出答案的过程。在德育课上,运用该种教学方法课堂效果显著。

一、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上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案例教学法对中职德育课的作用不言而喻,德育课本身枯燥、理论性强,一节课下来,通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睡的不亦乐乎。而案例教学法能提供真实生动的案例,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加深感性认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二)提高学生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群体活动,师生一起讨论,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在讨论的过程中树立团队意识。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后选出代表阐述本组观点。对阐述最完善的一组给予肯定和表扬,能增强本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

(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教学法为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组织语言提供了平台。通过听、说、讨论,

学生能学会理性思考问题。每位小组成员都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仅锻炼了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促使他们勤动脑、勤思考,养成在“做中学”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

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精选案例、展示案例、探究讨论、归纳总结和思想升华五个步骤。本人仅以教授过的《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课为例,重点阐述。

《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中职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第八课的第二个框题。本课的重点是“学会依法维权”,难点是“增强证据意识”,而关键在于运用案例教学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精选案例

案例的选择关键在于典型性,即案例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而不是实践中根本不会发生的案例。例如,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教学中,我共选择了5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非诉讼途径的教学中我分别选取了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三个案例宅基地纠纷、劳动争议纠纷和500转刑第一案例加以展示,该案例不仅是调解、仲裁和行政复议的典型代表,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尤其第三个案例的选取,对迷恋于网络的青少年更有警示意义。在民事举证责任上我精选了建筑物上的悬挂物致人损伤的案例,在增强证据意识的知识讲解中我精选了教材第95页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涉及的关系比较全面,涵盖的法律知识较多,有助于学生从各个方面对所学理论加以验证。

(二)展示案例

教师把精选的案例以恰当的方式适时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案例的热情,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或情境)去探讨课本理论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本理论知识打开思路的大门。展示案例的方式主要有书面形式、视听形式和表演形式。书面形式往往过于乏味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而言,视听形式往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而表演形式让学生参加到案例的二次创作中,而且直观、形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改编教材第95页案例并以微小品形式表演出来。该种呈现形式既有利于培养同学的服务和奉献意识,通过表演环节激发他们“我服务、我奉献、我快乐”的精神,加深对该案例的直观感知,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为未来参加工作做好思想准备。

(三)探究讨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根据案例和教材内容,设置能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去探索课本理论知识,尝试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案例问题。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教学重点上,我设置了角色扮演这一环节:李某请了律师,律师搜集到:在王某借钱的现场李某6岁的儿子当时正在玩手机,无意中录下了借钱的全过程。律师将这一证据提交法庭,但一审判决结果明显对李某不公平,而且李某发现本次审判员张某是王某的表姐。同时设置问题1、如果你是李某,你将怎么办?2、结合借钱案例,你能说出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有哪些吗?在问题的设置上我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设置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由案例到教材内容,难度适中,有针对性。然后开展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后选出代表阐述本组观点。

通过这一案例,让学生对证据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对什么是上诉、什么是申请回避,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等知识进一步深入。

(四)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点评是案例教学法的归宿。我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中涉及到的案例讨论的总结点评中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点拨,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热点、时政焦点及自身实际问题,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延伸、应用,内化为自己的具体行动。

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中互相启迪,从中得到启发教育或产生新的知识,培养能力,,在实行智育的同时实施德育,既教书又育人。

(五)思想升华

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回顾《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知识要点,帮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对于处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而言,不但应该学习法律知识,而且还应该像意大利18世纪著名的法理学家切萨利·贝卡利亚所说的那样:“让法律的力量跟随着我们,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时刻约束并指导着我们的行为,让法律变成我们的生活方式。”总之,只有懂法,才能增强法律意识,才能守法用法,依法护身。最后,以一段普法三字经结束本节课,并与同学共勉:“不懂法,害处大;如盲人,骑瞎马;学法规,长知识;心明亮,走天下。”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