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十篇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十篇

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3:51

农业科技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发展思路;保障措施;辽宁海城

21世纪,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随着加入wto,有效解决产量与品质、增产与增收的矛盾,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已十分迫切。因此,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满足新阶段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将是我国农业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

海城作为一个县级市,农业发展在全省较为领先,各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农业成果转化速度慢、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对生产贡献不高,因此,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显得更加重要。根据国家实施“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海城地区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和方向进行了相应调整。

1农业科技推广发展基本现状

1.1取得的主要成就

(1)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保证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序进行。海城市现已初步建成了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29个镇区为龙身,各行政村为龙尾的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全市共有农技推广人员300多人,其中市级占30%,乡级站70%[1]。

(2)推广应用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加快了农作物新品种的更新换代,使海城市农业由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过渡。

(3)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通过广播电视讲座、现场讲授示范、科技宣传栏、技术咨询点、科技大集等形式,把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1.2主要经验与做法

(1)加强政府部门在农技推广中的主导作用。海城市目前农技推广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政府部门推广;二是农业技术市场或科技企业,通过技术交易或新产品推销,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或技术服务;三是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农民自主参与,引进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而从实施规模及效果、组织力度及社会影响来看,政府占主导地位。

(2)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和发挥推广队伍积极性是保证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的关键。推广体系的建设,一是满足农业科学发展需要,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二是农民自身需要,引导农民接纳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和生产管理能力,实现生活改善和收入的增加[2]。

(3)有重点地开展重大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全市每年有大批农业科技成果出现,在组织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有重点地选择一批技术成熟、实用,覆盖面广、转化力强,能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的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应用,可以从整体上较快地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均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建设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典型引路,全面推进”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可为带动大范围区域发展,提供成熟的模式、技术和经验。这几年,全市建成了农业中心高科技示范园区、腾鳌四位一体示范园区等,都发挥了较好的带动作用。

2农业科技推广面临问题与困难

(1)农民对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首先,由于环境及待遇不好,基层农村推广部门很难吸引高知识学历人才、非专业人员进入,造成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其次,基层推广部门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第三,推广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不能很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与高效农业多样化发展,对农民缺乏足够的权威感。此外,广大农村普遍存在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的问题[3]。

(2)加入wto,农业产量与品质、农民增产与增收的矛盾更为突出。目前生产的主要农产品,由于品质差,不仅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不强,在国内市场也受冲击。

3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思路

(1)突出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和关键技术成果产业化,实现重点突破、全面带动。在大批农业新科技成果中,选择一批针对性强、辐射面广、带动力大,并能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农业技术进行推广示范。尤其抓好一批特色和优势明显、生产与市场需求大的关键技术项目,进行产业化开发,初步建立海城市农业科技推广的体系框架和发展模式。

(2)以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为龙头,带动和引导不同层次及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抓好部级重大农业科技推广计划。

(3)坚持实施大面积推广与建设科技推广示范、产业化示范基地并重发展的原则。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性任务,通过基地建设,可以实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和科技教育等综合功能。

(4)坚持技术推广与科技教育并重的原则。发挥农、科、教部门联合优势,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向纵向深入发展。协调农业推广、科研、教学部门,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从单纯技术推广向技术普及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与能力发展。

(5)立足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转化,兼顾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转化。

4农业科技推广的保障措施

(1)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保证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是指导我国农业推广的最基本法律,对稳定农技推广机构、健全农技推广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地方政府也应制定农业推广的相关法律法规。

(2)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一要增加农技推广资金的投入,并保证专款专用。二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农技推广力度。

(3)加强推广体系建设,更新观念和鼓励创新。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主要载体,是新阶段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依靠力量。必须加强以政府为主的推广体系的建设并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同时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一站两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4]。

(4)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力度,利用多种方式加快人才培训。一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编写当地的农业推广技术系列丛书;充分发挥农业广播学校作用,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科普宣传;组织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之间相互观摩、交流。二要对农民企业家进行农业技术、管理培训。三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

4参考文献

[1]王铸庭,胡惠根.车坊镇农林服务中心农业科技推广成效及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316-318.

[2]徐彬,里昕,揭筱纹.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困境及新发展思路探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9-11.

农业科技发展现状篇2

1泰和县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近年来,泰和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1.1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有较大突破

全县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据统计,2010年以来,全县农业科技人员围绕主导产业先后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其中《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东南丘陵区水稻高效生产技术示范》获江西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奖三等奖;2012年《双季稻轻简栽培标准化技术集成与示范》获县科学技术进步奖;《水稻旱育保姆育秧集成技术示范与推广》获江西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奖一等奖,次年又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2010年《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生猪养殖小区规范化技术与推广》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011年《草鱼出血病防治》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如草鱼出血病过去一直被人们视为草鱼的一大顽症,发病死亡率高,发生面广,严重制约了水产品产量的提高。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县水产技术指导站以《草鱼出血病防治》为课题,在全省率先引进草鱼出血病疫苗注射防病技术和草鱼“老三病”疫苗注射技术进行相关试验。注射疫苗后,养殖水域鱼类发病率降低了40%,亩产量提高了150~250kg,亩产值增加了1700~2000元,并减少鱼药投入30%以上,保护了渔业生态环境,提高了水产品质量。目前,该技术已推广到全县各乡镇,每年给渔农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

1.2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步伐明显加快

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是基层农业科技工作的落脚点。近年来,全县以促进农业主导产业提质升级、结构调整为重点,立足本地实际,推广应用了水稻超级稻良种以及水稻轻简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力强的农业科技成果,使农业产出效益明显提高。据统计,2014年,全县超级稻推广面积达26万亩,超级稻亩产比其它普通杂交稻增产约50kg,全县仅推广超级稻一项,就可以使农民增收3500多万元;此外推广水稻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25.7万亩,亩增稻谷21kg,减少化肥施用量5%,给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6927.52万元;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80万亩,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9500多万元。特别是通过扩大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加大无公害标准化技术推广力度,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绿色农产品品牌。目前,全县拥有5个绿色食品标志、2个有机食品标志、12个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与此同时,坚持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结合粮食高产创建,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截至2014年全县拥有插秧机866台,完成机插面积25.6万亩,仅此一项增产稻谷超2000万kg。

1.3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三农”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全县按照中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以乡镇为单位,将原来分设的农技、畜牧兽医、农机、水产四站整合建立农业综合服务站,依据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工作职责和实际承担的任务,统一设置了粮油、种子、土肥、植保、畜牧兽医、水产、农机、能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农情信息10个岗位,实行以人定岗、按岗定责、分级培训、量化考核的制度。每个站按规定模式设置了农技服务厅、学习培训室、化验检测室、办公室等“一厅三室”;配备了电脑、传真机、电话、展示柜、农技宣传栏,并开通了“12316”,农民热线“118”服务热线和“农技宝”短信服务平台,形成以农情信息、病虫情报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技术咨询等多位一体的农业信息工作体系。与此同时,为履行好农技人员的服务职责,全面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全县分行业组建了5个专家组,实行专家组挂片指导。每个行政村遴选2~3户科技示范户,在全县基层农技人员中遴选135名农技指导员,每个农技指导员负责抓好一个产业重点村,联系10户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带动周边10~20户农户。通过构建“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大大提升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共服务能力,有效地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1.4农业科技园区引领作用日趋凸现

为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2013年全县通过招商,引进江西佳和科技有限公司在泰和乌鸡发源地武山脚下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区秉承科技示范、现代管理、生态养殖、环保加工、优鲜销售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计划总投资2.57亿元,规划面积1万多亩,分一个核心区和肉牛标准化养殖、有机农作物、生态牧草、花卉苗木种植四个示范区,并先后与中科院、浙江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设立了“中科院千烟洲试验站佳和分站”、“浙江大学农学院叶明儿教授工作站”、“江西农大生物动物学院瞿明仁院长工作站”、“省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总站佳和工作站”四个工作站。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打造,目前园区已流转土地5000多亩,一期完成投资6500万元,建成了16栋钢结构标准栏舍以及10000m2的综合楼、专家楼、生活楼等基础设施,现已饲养肉牛1250多头,种植生态牧草1500亩、井冈蜜柚200亩,培训农民3600多人,建立科技示范户200多户。同时,通过实行“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全县发展肉牛养殖大户960户,年新增肉牛养殖4万多头,形成集产业发展、科技推广、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示范样板。

1.5农业科技创新投入逐年增加

近年来,全县除向上争取的科技项目资金外,县财政还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优质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围绕提升粮食生产水平,2010年以来在利用国家专项资金抓好禾市、冠朝两个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的同时,县财政从粮油大县奖补资金中切出了一块资金,在苏溪镇新辟了一个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通过多点开花、示范带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粮食增产。2009年以来,泰和县先后四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

全县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农业科技投入总体偏小,且缺乏专门的技术创新投融资平台,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的资金主要由农业部门承担,经济压力大。

2.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一是“产、学、研、用”链接不紧密,农技推广机构之间联合协作不强,条块分割,力量分散;二是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等不能满足生产实际需要,科技信息缺乏,手段落后,扩散能力弱,制约了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2.3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短缺

一方面,全县基层农技人员中大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农民技术员中招聘过来的,属于“半路起家”,起点低、理论知识有限,而且普遍年龄偏大,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另一方面,现有专业科技人员学科结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大部分人还基本停留在粮、油等传统农作物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4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活

农业科技人员常年工作在基层,条件艰苦、待遇偏低,加上“大锅饭”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使农业科技人员对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

3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而自主创新的前提和保障就在于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当前,农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其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而如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笔者结合本县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3.1精选“一批项目”

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入手,一是以发展精准农业、智能农业、装备农业、生态环保农业为重点,遴选确定一批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集中力量,协同攻关,通过抓好农艺、农机、信息等技术的集成组装,形成和推广一批区域化、标准化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二是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切实抓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据产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重点抓好农业主导品种和水稻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绿色防控、农业设施栽培、水产健康养殖、畜禽标准化养殖,以及节水、节药、节能等一批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专业大户扩大标准化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和到位率,不断增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3.2健全“两大机制”

3.2.1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保障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建立稳定增长的长效投入机制,确保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二是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农业科技需求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增加金融投入。三是加大社会资金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本着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城市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建立特色种养基地,实施农业科技项目,推动农业科技迈上新台阶。

3.2.2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一是在严格标准、规范程序的基础上,对基层农技人员评定职称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充分发挥职称评审对人才的激励作用。二是积极推进农业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工作,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缩小与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三是探索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奖励办法,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单位进行有效激励,尤其对来全县进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科研院所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实施“暖心”工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通过多措并举,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

3.3强化“三项建设”

3.3.1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一是进一步明确基层农技推广公益性职能和定位,多层次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培训,努力打造一支政治上强、业务上精、作风上实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二是进一步健全泰和县有专家组、乡镇有技术指导员、村有科技示范户、组有辐射带动户的四级农技推广体系,不断提升农技推广水平。三是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对接,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四是支持鼓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对农民进行技术帮扶,引导其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多元化农技推广网络。

3.3.2强化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建设

一是拟重新对科技示范园区规划进行修编。针对目前园区规划面积较小、规划产业不够健全、功能区划不够明晰的现状,聘请有关专家对园区规划进行重新修编,进一步明确园区的功能定位,扩大规模和产业类别。同时,强化高等院校及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投资园区建设,精选、储备和包装一批特色鲜明的重大项目开展招商,推动资金、技术、人才要素向园区集聚,增强园区辐射带动功能。二是抓好产业示范带建设。以万石线以及319、105国道沿线为重点,在优势产业主产乡镇规划建设一批集休闲观光、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农机全程作业以及精品果园、蔬菜标准园、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场为一体的产业示范带,力争打造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精品项目和亮点工程。

3.3.3强化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农业科技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我国是农业大国,历来重视农业发展问题,2014年3月5日,总理代表新一届中央政府报告一年以来政府工作时指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粮食产量超过1.2万亿斤,实现‘十连增’”。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形势确实很好。但是,越是形势好的时候可能就越容易出现麻痹松懈,连年增产增收之下可能就要出现减产的拐点!特别是近年来不断暴露出的农村农业的许多深层次问题,都在提醒我们:现阶段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长期稳定保障我国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任务艰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还需继续提高,现代化农业建设十分重要与紧迫。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名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深入分析了我国当前农业科技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突出表现在创新成果供给、农技推广服务、农业人才总量三方面存在不足;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对过去十年我国的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结,突出强调围绕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强调农业经营体系创新与农村综合改革,顺承了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部署;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继续在“农业改革创新”上提出新要求,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进行关于“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部署,就是要力求保持国内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良好的发展势头。本文将重点分析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问题,探索对策。

一、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问题

1.农业科技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但农业科研投入较发达国家差距巨大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技术整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农业科技技术特别是前沿和关键技术,如转基因、新品种选育等,整体水平上与国际同步,有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居领先地位。与这些成就不相匹配的是,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即农业投资强度严重不足。到20世纪末,农业投资强度大致维持在0.2%,不到同期发达国家平均数的十分之一;到2005年末统计,仅提高到了大约0.56%;2010年末统计至今,仍未突破1%(联合国建议的发展中国家应确保的水平)。这跟发达国家平均3%以上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而且经费归不同部门掌握,条块分割,配置不合理,难以集成使用,实际情况中时常拖欠,不能按时到位。

2.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转化率低、推广不到位

我国现阶段许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效率已有大幅提高,农业资源节约利用技术体系创新发展,规范化、标准化和无公害技术普遍应用,农业生物灾害防控能力大大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设施农业推广、加工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但是,我们仍需清醒的认识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还较漫长,我们现阶段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长期在50%以下,而发达国家的转化率有点高达80%,差距显著。

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显著提升,但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农科教、产学研合作不紧密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建国初期的20%不断提升,虽有波动,但到“十一五”末已达到52%,近年来持续保持在50%以上。但是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现象明显,很多时候,创新要素难以向优势农产品产区聚集,科技资源在农业生产的前、中、后期的配置也极不平衡。数据表明,大约75%的经费用在了技术研究上。多行政层级领导又很大程度的削弱经费使用效果。此外,众多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科技发展投入不足、资源缺乏、技术落后!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农科教、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呈现低效率,相关科研存在学术导向,而农业发展需要的是产品导,这对矛盾依然存在。

4.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但科研、生产脱节,企业尚未发挥主体作用

在农业科技投入方式上,众多投、融资渠道已经逐步形成,市场机制也初步在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相关推广机制日益完善,成果转化效率持续、大幅提升,新型的农业科技体系正逐步形成。这些都是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但是,存在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严重等突出问题,企业自掏腰包投入农业科研经费、搞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低,并未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目前,以国内种业企业为例,绝大部分的研发投入只占销售额的1%,这种投入下的创新作用也就极其有限了。

二、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探索

1.深化创新体制改革,加强推广平台建设

国家层面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制度建设是关键。当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度,农业生产设施化、向机械化转变,主要农产品供给早已克服了短缺情况,而急需长期的结构性调控。这种新形势下,最急需的是农业的科技创新制度的深化改革,有针对性、有效的对过往的制度障碍进行彻底破除,迅速有效的建立起新型的体制及运行机制,特别是完善投资体制,尊重市场需求,吸投资主体,形成以市场需求、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多元投资主体,这样才能有效调动企业和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与此同时,要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提高成果转化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经逐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但却缺乏稳定高效的成果转化平台支撑。应大力引导科研部门和高校,依托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部门,共同组建推广平台,形成新的推广体系,必将大大提高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

2.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完善创新平台建设

培养和聚集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是实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科研领军人物及其创新团队的培植、扶持,鼓励他们进行科研攻关。同时大力挖掘农村人才,进行分级和分层培养。培养农民专家可以采用举办培训班、外出参观学习,对于项目负责人和骨干技术力量要有针对性的展开培训,加强与各高校以及科研部门的合作。不断创造性的构建和完善以各大专院校、科研部门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发挥各大高校和科研部门的优势作用,加大对他们的扶植力度。从实际出发,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大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应该在坚持以往的自主创新基础上,鼓励农业高新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这种交流与国内实际相结合,非常有利于培养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3.探索技术市场建设,培育技术创新主体

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的市场建设必须要尊重市场本身的规律,技术在市场中一定是起到资源配置作用的,这是基础。同时应该努力让市场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应有的激励作用。现有农业技术市场明显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出台政策,深入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介入,健全农业技术市场的交易机制和价格机制,降低或分散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构建通畅的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农业部已经在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些都是市场建设的重要利好。建立起一个双向交流、具有反馈功能、有法制精神的现代技术市场,最重要的目的还是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创新主体的培育经过多年的有益探索,已经形成了比较统一的共识:以创新科技支撑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技术农户,逐步实现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龙头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具有先天条件:首先,这类企业普遍资金雄厚,既是农业高新技术的创新主体,也是需求主体;其次,这类企业辐射面强,企业下有基地,基地下有科技农户,技术转移有效快捷;第三,这类企业经营上多元化和一体化,农业生产的前中后三期管理衔接紧密,容易成为样板性的示范基地,已经在不少地区取得了成功。

三、总结

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显著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入世界农业科技大国行列。近十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凸显了国家对农业现代化建设重要性与紧迫性的清醒认识。我们必须不断总结现状,发现问题,在新的发展时期,结合国内发展实际,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通过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真正让我国由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

参考文献:

[1]郑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0).

[2]焦延魁,杨鹏鸣.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08-20.

作者简介:刘亭(1980-),男,山东胶州人,硕士,河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农业科技管理。

农业科技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精准农业;推广;关键技术应用;中国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07-0274-0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我国的人口数量众多,且依然面临着环境恶化和资源紧缺的问题,只有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精准农业。本文就精准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农业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门课题。精准农业是一种在信息基础以及地学空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化和集约化的农业技术,主要是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土壤学、生态学以及农学等有效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指导农业生产,以促进农业发展。

1精准农业概述

精准农业是指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其进行精耕细作,以现代农业的生产形式取代传统农业的生产形式,更加注重对农业生产的管理。精准农业通过建立生态学、地学以及农学等模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遥感技术等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各项活动进行精准的定位,并进行精细管理,以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信息化。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对农作物的产量和投入进行细致分析,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的生长、土壤以及机械设备等进行实时监测,使各种农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发挥农业资源的优势,以获得最大的产量,减少资源浪费,从而不断提高农作物的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促进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1-3]。

2精准农业发展现状

2.1我国精准农业推广现状

现阶段,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科技含量大大提升,很多高新技术都尝试着逐渐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但是我国农业的总体科技水平还有待提高;魍撑┮翟谥鸾ハ蛳执化农业转变,但仍处于初始阶段;由之前粗放经营的管理方式向精准农业的方向发展,但也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很多常规技术以及高新技术在不断推广,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也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农业总值的增长主要依靠投入生产要素,而科学技术的贡献率还比较低。国外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总值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但是我国只有35%左右,每年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不到30%,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总体来看,精准农业的推广率比较低。

2.2我国精准农业关键技术应用现状

精准农业的发展需要依赖很多高新技术,因而高新技术应用得越普遍,说明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情况越好[4-7]。精准农业发展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技术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

2.2.1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将统计学、环境科学、信息学、管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的新兴学科,其通过使用各种先进的手段和技术来对特定的地区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并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精准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针对特定地区的地理信息建立农田土地管理模型,然后对地区的自然条件、气候、土壤元素、农作物苗情以及病虫害的发生等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分析,并针对这些因素的发展趋势制定精准的调控措施,为精准农业的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可以将其与农业管理辅助决策系统配合使用。

2.2.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获取各种实地信息来源的技术,在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核心技术包括影像技术、农田多光谱图像信息分析系统等。遥感技术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其成本比较低,比航空摄影的成本减少1/2以上。在精准农业发展中,可以充分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田间时空变化信息,在规模化的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可以预测农作物的产量,同时预警宏观农情,以农作物和土壤为研究对象,可以建立农作物的条件模型和长势模型。遥感技术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为农业精细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8]。

2.2.3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是精准农业空间管理的重要设施,其具有采集定位信息以及进行农田测量的作用。目前,在小区式农作物产量的定位计算、农田变量信息的采集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其应用到精准农业管理中,还可以实现机械自动化播种、灌溉和喷药,实现农业机械化变量作业定位。不仅如此,其在环境监测和土地测量等方面也具有良好的作用,是一项发展前景广阔的技术[9-10]。

3结语

精准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相比,精准农业借助于各种高新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农业生产实施精细化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4参考文献

[1]朱勇.浅论我国发展精准农业的途径和策略[J].农业网络信息,2015,12(9):10-13.

[2]刘焱选,白慧东,蒋桂英.中国精准农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J].中国农学通报,2014,23(7):577-582.

[3]何志文,吴峰,张会娟,等.我国精准农业概况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5,16(6):23-26.

[4]金继远,白由路.精准农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农业网络信息,2004(增刊1):3-11.

[5]陈防,刘冬碧,万开元,等.精准农业与农田精准养分管理现状及展望[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15-518.

[6]何东健,何勇,李明赞,等.精准农业中信息相关科学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基金,2011(1):10-16.

[7]张仰洪,杨星卫,陆贤,等.精准农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3,18(1):10-13.

[8]韩永峰,李学营,鄢新民,等.精准农业的技术体系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3):146-149.

农业科技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化;现状;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中利用农机技术能够极大地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业人口农转非的进度,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加快国家农业建设,促进我国的农业生产尽快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但是因为我国的国情影响,农业生产方式受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惯性影响较大,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达国家之间还具有很大的差距,农机自动化利用水平不高。因此,要想提升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改善国家的农业生产现状就应当首先分析我国的农业农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然后寻找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农机自动化技术推广途径,促进我国的农业生产进入现代化阶段。

1发展现状

1.1农机制造水平低

因为我国的经济等各项发展起步晚,受到了历史因素的影响,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研究还不成熟,很多精良的机械设备只能通过进口的方式实现,或者是通过仿制生产简单的农业机械。这对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具有不利影响,对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也是一种阻碍。因为我国的农业机械设备科技含量低,很多时候通过仿制等方式满足农业生产需求,这类机械设备的故障率高,自动化程度低,操作困难,因此很多时候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工作,造成了国内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缓慢。

1.2精准化技术发展慢

根据目前国际发展的形势分析,未来农业生产必定是精准化的农业生产模式,这也是科技发展的一种不可逆趋势。但是很多高科技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比如结合GpS、GiS技术形成了新的农业科技,带动了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精细化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化发展,这些技术也得到了发达国家的重视。但是,我国对农业精准化作业的认识程度不高,很多时候人们的思想意识不认同精准化农业发展的意义,不仅科技发展落后,思想意识同样不高,因此我国的精准农业发展非常缓慢,已经明显落后于世界水平。提升科技研发能力,促进国内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1.3地域差异明显

从国土面积上分析,我国属于世界第三大国,我国的自然资源丰富,国土辽阔,国境内具有多种地形。因为我国的地形复杂,因此我国的农业发展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表现出很多差异。同时因为地理环境不同使得国内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有些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特别是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的思想落后,农业生产中使用机械作业的比例低。再加上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不适合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因此农机技术和农机使用的推广受阻。但是从农机设备的设计和研究过程中分析,要想针对不同的地形设计合适的农机设备这显然并不可能,不符合经济利益原则,因此这也造成了我国很多农业生产地区的农机技术推广受阻。

2发展趋势

2.1精准农业

科技带动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科技也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一种重要标志,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通过科技能够降低人工劳作的比例,提升人工劳动效率,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同样如此,通过科技的研发能够设计出更高效农机设备,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发达国家中,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了精准农业的阶段。精准农业指的就是通过高科技技术和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形成更加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科技的研发带动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改善国家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国家的经济更快发展。因此,要想发展国家的综合实力,就应当注重农业生产力提升,注重使用高科技的力量优化农业生产力,提升国家的农业发展效率,促进国家的农业进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发展现状篇6

>>农业综合执法现状及难点分析浅谈城市综合执法之现状及对策济南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济南市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利用现状及对策济南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济南市葡萄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济南市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固镇县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现状及应对措施浅谈嘉祥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现状及对策东港市林业综合执法工作现状及对策济南市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济南市新能源发展现状及规划目标展望济南市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探析济南市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现状及建议济南市旅游地产市场现状及发展态势济南市广场舞开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山东济南市区普通高中羽毛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济南市艺术市场现状调研太原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浅析及对策论县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4]刘梦琦.农业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1):42-44.

[5]魏相军,马梅,冉霞,等.西吉县农业综合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359-360.

[6]崔晓红.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4):291.

[7]贾小鹏.泾川县农业综合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3(18):46-47.

[8]常剑锋.浅谈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甘肃省平凉市农业行政执法为例[J].农业展望,2012(12):26-28.

[9]杨生凌,马锋,赵红刚.平凉市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现状与思路对策[J].甘肃农业,2014(8):67-69.

[10]吕永祥,鲍文欣.综合行政执法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11):60-62.

[11]龙晓明,刘永华.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创优农业发展环境[J].江西农业,2010(2):9-10.

[12]裴利华,秦铁铮.关于“农业综合执法”的若干思考[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8(6):137-138.

[13]黄振奋.浅析林业行政执法的规范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若干问题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2(6):65-66.

[14]林忠平.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若干问题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2(4):128-129.

[15]崔国军,徐安民.关于河北省林业综合执法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J].防护林科技,2013(6):4-6.

[16]魏云.水利综合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4(4):297,299.

[17]郑炜东,刘兆作,燕英荣.东营市水利综合执法实践与思考[J].山东水利,2014(3):4-5.

[18]金瑞清,彭贞.山东省水利综合执法现状分析及体制探讨[J].山东水利,2014(3):27-28.

[19]贺赞.综合执法体制下的海洋执法主体设置模式[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1(4):73-75.

[20]鞠艳峰.临沂市品牌农业的实践与思考[eB/oL].(2015-08-19)[2015-11-19].http:///special/linyiagri/lilun/detail_2015_08/19/4248342_1.shtml.

[21]刘波,刘佳才.胶州综合执法改革改出新气象[n].大众日报,2014-12-31(05).

农业科技发展现状篇7

   农业的发展变化时刻受着农业科技的影响,探讨农业科技发展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就显得很重要。在这方面,国内的学者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比较有意义的研究成果,肯定了农业发展进程中科技因素的重要性。目前的研究方法更多集中在农业科技的评价、测度,也通过建立相关指标来探究农业科技的发展情况,目前比较常用的评价农业科技发展情况方法有测算贡献率的比较法、单一指标评价法以及总体评价方法,这些方法能比较全面的衡量某一时期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刘明、王克林提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的支撑技术———多指标综合测度法的优化方案,来实现对农业现代化进程时空上动态特征的量化分析。卢亚丽、傅新红提出了区域农业科技进步测度模型的设计的依据和应该遵循的原则,并构造了一个测度模型。以上研究仅从测度和评价的角度对农业科技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研究,为了能更深入的研究农业科技的发展变化情况,本文将以系统思想为研究基础,结合灰色系统理论来探讨农业科技系统的发展变化状况。

   2基于灰关联熵的农业科技系统演化方向判别模型

   2.1农业科技系统的有序性分析

   由于农业科技时刻都在发展进步中,因此整个农业科技系统充满随机和不确定性,在对农业科技系统分析的时候,把其看作是一类灰色系统,根据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分析原理,来做定量描述分析,揭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和合理阈值之间的关联程度,获得的关联系数越大,就表示系统的有序性越强,所以计算性越强。但由于农业科技系统的多目标性,所获得的关联系数也比较多,不能很好的反映农业科技系统整体的变化规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将这种关联系数的变化规律用熵来表述,通过不同时段系统熵的变化来对其演化方向进行判别。

   2.2农业科技系统的灰色关联熵

   (1)有关的模型。农业科技系统演化发展的灰色关联系数:设时间序列为xi=(xi(1),xi(2),…,xi(m)),xi(m)表示在第m年第i个指标的数值。首先:要获得每个数列的初值像,令X′i=Xi/xi(1)=(x′i(1),x′i(2),…,x′i(m)),i=1,2,…,n。第二步:获得序列差的值。有Δi(k)=|x′o(k)-x′i(k)|,Δi=(Δi(1),Δi(2),…,Δi(m)),i=1,2,…,n。第三步,来求两极的最大差与最小差。因此,记m=maximaxkΔi(k),m=miniminkΔi(k)。最后,获得所需要的关联系数γoi(k)=m+ζmΔi(k)+ζm,ζ∈(0,1),i=1,2,…,n;k=1,2,…,m。(1)按照信息熵的概念做如下定义:定义1:设数列X=(x1,x2,…,xn),xi≥0,且xi=1,称函数nxilogxi为序列X的灰熵,xi为属性信息。定义2:设X为比较列,Y为参考列,Rj={ζ(x(k),y(k))}k=1,2,…,n,则映射map:Rjpj,pi=ζ(x(i),y(i))/nζ(x(i),y(i)),pipj,i=1,2,…,n为灰色关联系数分布映射,映射值称为分布的密度值。根据灰熵定义,以及灰关联分布映射,灰关联熵可以表示为:S(t)=-ni=1pilogpi(2)式中S(t)为农业科技系统在第t时段的灰色关联熵,它表示此时刻农业科技系统的状态,系统状态发生变化,相应熵值也就发生变化。由于农业科技系统耗散性的特点,系统能量不会消失,与外界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总熵有增有减,由熵的有序度联系可知,农业科技系统的演变方向即可良性化,也可恶性化,这取决于系统熵的变化机制。为此,可以借助熵的变化理论建立农业科技系统演化方向的判别模型,作为检验和判断系统演变规律的方法。ΔS=S(m)-S(n)(3)其中,S(m)为系统在m时点的熵值,S(n)为系统在n时点的熵值,而两者之差即为两个时间段下农业科技系统与外界发生能量和物质交换所引起的熵变,根据熵变值ΔS的大小,即可判断农业科技系统演化过程中所处的状态以及演化的方向:当ΔS>0时,系统出现了熵增,系统无序状态增大,此时系统的演化循环处于恶性。当ΔS<0时,系统出现了熵减,系统有序度状态增强,此时系统的循环演化处于良性,并且此时系统最稳定。当ΔS=0时,表明系统在某段时间间隔内熵无变化,此时系统状态和初始状态一致。

   3实证研究

   为了能更清楚的认识农业科技系统演化发展的状况,就有必要通过实证分析来论证。由于农业科学技术一直在发展更新,因此整个农业科技系统的演化也在不断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很多方面可以体现出来,为了论证的方便,本文选取两个大的类别:农业机械技术和农业生物化学技术。能表征这两方面技术发展水平的指标比较多,为了能较全面的反映农业科技演化的情况,本文从众多的指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同时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指标的选取必须尽量全面、完整,而且所选取的指标能根据不同的要求来考查。(2)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和典型性的指标,对于表征的含义相同、相近或者具有较大关联性的指标不予考虑,所选取的指标尽可能的含有更多的信息量,以此来反映问题的不同方面。(3)选取的指标应该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能反映某一时期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并且能有明确的含义,更易于量化分析和评价。根据以上几点的要求,本文选取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生物化学化这四个方面来反映农业科技在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具体而言,这四个方面分别指的是指的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和农药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本文参考《河南省统计年鉴》(2001-2009年)获得相关数据见表1。利用表征农业技术发展程度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的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这五个指标作为比较数列Xi={Xi(t),t}=1,2,…9,i=1,2,3,4,5,取农业总产值作为参考列X0={X0(t),t=1,2,…,9},计算X1,X2,X3,X4,X5与X0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由此得出X0与X1,X2,X3,X4,X5间的关联度为:γ01=0.7081,γ02=0.6332,γ03=0.6698,γ04=0.7644,γ05=0.6358。根据灰色关联熵的相关理论可知,在系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表征农业科技系统某一时期发展水平的值与某一合理阈值的关联系数越大,则演化过程中系统的有序性就越强。根据所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农业电气化和农业化学化的发展相对于其他方面呈现出较强的有序性,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中的有序性最弱。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电力、农药化肥、机械设备必不可少,由于河南人口众多,农业的发展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大规模机械化耕作不能实现。由于近几年政府一直加大农村电网的改造,农村电力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有助于农业科技的发展。通过改善化肥的效用和农药的功效,可以不断的增加农业的产值。由于河南省人口众多,加上不同地区的地貌差异比较大,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就要比平原地区难很多,个体农业耕种都会影响农业机械化的使用效率,进而就会影响对农业科技系统的演化进程。另外,国家政策、农业发展资金、劳动力素质以及气候等的原因,都会对农业科技系统的演化发展有影响。为更进一步了解农业科技系统演化的情况如何,本文根据熵变理论,把上述时间分为几个时间段,求其不同时间段的灰关联熵,以此来判定农业科技系统的演化方向。根据熵的变化理论,经过计算得出以上的灰关联熵值,可以看出,所选取的五个反映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指标,随着时间的发展,熵值都呈递减趋势,也反映了农业科技系统的演化发展是良性的。如果将三个时间段的数据相加可以得到s1=6.8122,s2=4.4978,s3=3.3204,可以看到熵值总体也在递减,农业科技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的演化发展过程中,也表明系统的功能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

农业科技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对策;辽宁桓仁

中图分类号F3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5)08-0314-01

桓仁县位于辽宁东部山区,属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生态环境,耕地面积2.73万hm2,有13个乡镇103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0.6万人,农业劳动者逾8万人。其中初中以下学历占劳动者人数的80%,文化素质低,而且年龄偏大。全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80人,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16%,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占27%,非专业技术人员占50%。笔者根据桓仁县农业结构以及农业科技推广实际,分析研究本区域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

1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现状

1.1农技推广人员队伍结构不完善

存在人员结构年龄偏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老化、观念陈旧等问题。农技推广人员新老接替出现断层,1993―2005年县农村经济发局新增农技推广人员比例不到6%,同时农技推广队伍中非专业人员所占比例很大。农技推广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1]。

1.2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目前,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新生代农村青年多数外出,充实二三产业,由于务农人员文化素质低,对新科技知识接受能力较差,且缺乏学习科技知识的主动性,从而使应用科技难以普及[2]。

1.3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机制存在散乱现象

由于乡镇农技站人财物归乡镇政府领导,乡镇的行政工作变成了农技推广人员的主要工作,农技推广人员没有更多精力用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制约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1.4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1998年以前,县级财政每年拨付少量事业经费,补充农技推广工作费用。1999―2005年,县、乡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工作经费,财政只拨付推广人员工资。2006年以来,随着国家农业项目的实施,依靠项目投资,部分缓解事业经费不足问题。

1.5农业技术的服务渠道和环节单一

农业技术推广渠道与环节单一,没有拓展多种渠道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新技术推广[3]。

2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发展对策

2.1国家政府计划支持

国家政府计划支持在农业科技推广中起到决定性的指导作用。通过国家政府项目投资带动,把最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有效地把各种农业科技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去,是行之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

2.2健全县、乡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县、乡镇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和人员培养,在明确职责的同时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建立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和科学的运行机制。

2.3加强科技普及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办班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广播电视讲座等)、3个层次(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3级网络(县、乡、村)实施各类农技培训。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其技能。同时,要注重加强对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组织的培训,引领农业产业化经营[4]。

2.4合理构建“县、乡、村、科技示范户”四位一体的推广网络

积极开展科技联帮活动。乡镇要重点突出试验示范的推广,县一级要突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发挥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作用,并根据各乡镇产业实际,配置相关专业人员,充分发挥人才优势,采取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户科技联邦形式,尽可能地为其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5]。

2.5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

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纳入全程配套服务内容。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6]。

2.6拓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渠道

一是大胆创新,把农业技术体系融入到农业企业中去。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创办自身的科研推广体制,加快新技术推广,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力;帮助农业企业建设农业基地,为农业企业提量高、质量优的原材料,从而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地发展。二是积极培育新型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培育更多的专业合作组织,政府部门进行技术扶持、培育先进典型、资金扶持等。

3参考文献

[1]县乡农技推广机构有新说法[J].新农业,2009(10):62.

[2]闫敖宏.现阶段农技推广的特点及现状分析[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12):53.

[3]耿显连.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势在必行[J].学习月刊,2010(2):84-85.

[4]罗耀美,王昌斌,李梅英.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园艺文摘,2014,30(3):206-207.

农业科技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科技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17-02

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农民富则国家强、农业丰则国家根基壮、农村发展则国家现代化实现。党的十报告再次强调了农业现代化道路,将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然而,农业发展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农村建设的根本举措在科技应用,农民致富的决定因素在于科技能力的掌握。考察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现状,我们发现农村的科技成分相对缺乏、农民的科技素质相对落后,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则在于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1农村科技人才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相辅相成

农村科技人才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城乡一体化要求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这就要求把农村现代化放在重要位置来抓,真正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而农村现代化要求用现代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现代的科学技术、工业装备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推动农村的科技进步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由此可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归根到底归结于科技的进步,然而,支撑条件确是掌握科技知识的农村科技人才。

农村现代化的实现首先是农民的现代化。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农村劳动者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题中之义。农民不仅是科技进步的受益者,而且还是农村科技进步的直接推动者。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从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形成引导农村发展的先进力量,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直接动力。引导和组织农民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变革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才能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才能逐步打通长期桎梏农村发展的科技、流通两个制约“瓶颈”,进而充分发挥科技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最终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

2农村科技人才发展困境与阻滞因素分析

目前,对农村科技人才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界定,该文认为,农村科技人才主要包括四类人才,即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实用科技人才、从事农业科技推广的人才、进行农业科研的研究型人才、以及进行农业科技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该文对农村科技人才的研究主要基于这四类农村科技人才进行。从总体来说,受建国初期政府城乡发展“二元”双轨制和先城市后农村发展政策的影响,农村相较于城市来说普遍落后,农村人才外流现象普遍,农村的科技人才普遍缺乏。

2.1农村科技人才面临的发展困境

2.1.1农村科技人才专业结构亟待完善

2006年5月中组部和人事部对我国人才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国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类别表”显示,具有高级技师职称的人数比例仅为2%,农民技术员的人数比例高达71%。这意味着我国农村科技人才中,学习传统农学、农艺的多,学习农业科技信息产业、农产品加工、营销、水土保持、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新型人才少,农村科技人才专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目前这种状况也没有得到很好地改善。

2.1.2农村高级科技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近几年农村外出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拥有一定技能、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劳动力通常较容易得到就业机会,并且具有技能和知识的劳动力往往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这也更加剧了农村其余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外流状况。

2.2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阻滞因素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开展不同层面的教育培训,投入大量资金、技术力量,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重大需求。目前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影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障碍因素。不破除这些制度上、政策上、机制上和意识上的障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将难以开展。

2.2.1对科技人才教育投资不足

我国政府在教育投资中,大量向城市倾斜,广大农村没有得到与城市相应的人力资本投资。城乡教育的差异化投入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瓶颈。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公共教育投资总量逐年增加,但农村所获得的基本公共教育资金仍极为短缺,而且很难保障农村基础教育的全面开展。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是“以县为主”,地方财政收入是公共教育经费支出的基础,然而对于很多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虽然名义上是由县级和乡级政府支付,但实际上很多乡镇财政紧张,难以支付必要的教育经费,这就使得由政府支付的义务教育落实困难。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农民家庭不得不重新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承担者,这不仅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而且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后续发展。

2.2.2对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认识不足

农业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在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竞争的新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对于农业发展还依循传统路线,对于农业、农村中科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我国农产品科技含金量少,竞争力弱,科技创新度低,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可持久性受到严重挑战。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意识薄弱,事实上成为农村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2.2.3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阻碍人才发展积极性

在我国,受长期执行的传统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普遍存在人才“外流”现象。现有农村科技人才大多土生土长,靠的是多年的实践积累,与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差距较大。虽然政府在基层人才的培育上开展了一些工作,但培训内容杂乱,简单;培训形式上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导致农村科技人才培训流于形式,技能提升不明显。

3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及途径

农村科技人才根据其类型不同一般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和方法。依据农村科技人才分成的农村实用人才、农村科研人才、农村科技推广人才、农村科技管理与服务人才四种类型,笔者认为针对不同人才应采用不同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3.1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途径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方积极参与下,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走形式、走过场、培训与需求脱节、师资队伍不完善、没有制度化、体系化等等突出问题。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应本着有用、科学、灵活、长效的原则进行。

3.1.1建立成果快速转化体制,促进实用人才的培育

建立以农业试验站为载体的成果推广机制,通过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推广和人员培训等等方式,强化农业试验站和所在地区基层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有效连接,使基层推广的作用通过试验站成果展示、人员培训得到充分发挥。

3.1.2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推广体制

科学有效的农业推广体制应包括方法多样的培训手段、灵活多样的培训渠道、不同客体的培训对象、多种多样的培训内容。就培训手段和培训渠道来说,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宣传手册等手段拓宽推广培训领域。就培训对象来说,要照顾到老、中、青不同年龄段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年龄结构开展针对性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及农村家政服务教育,引导农民合理规划、利用土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在科技推广的过程中实现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

3.1.3加强培训后的追踪服务

农民在参加了培训活动以后,可能会对培训中的若干方面尚不明白,亦或培训结束后,在实际生产中的技术运用中出现问题,培训机构应及时进行培训后的追踪服务,针对农民科技使用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和督导。对农民培训后的追踪服务是培训活动的持续性表现,是培训活动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3.2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途径

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是将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连接的有效桥梁。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养,不仅能满足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人才需求,而且能有效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技术水平。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主要培养措施如下。

3.2.1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学历教育

应鼓励农村科技推广人才进行学历的再教育活动。对各省、市、县、乡镇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开展有计划地逐级培训活动,并针对培训结果的考核情况给与一定的学历资格的认证,承认其培训行为,并及时地将培训结果与培训人员的薪酬有机结合,通过提升培训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工资报酬,承认和激励培训行为的正确性,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和正向激励作用。

3.2.2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职业培训

鉴于我国农村科技人才中,学习传统农学、农艺的人多,学习农业科技信息产业、农产品加工、营销、水土保持、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新型人才少的这种专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现状,应加强对科技推广人才的职业培训活动。

3.2.3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长效培养机制

政府应立足于统一规划,完善对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多层次、全方位、长效性培养机制。比如,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考核力度,确保推广人员的质量;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完善科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激励机制等,实现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由短期培养向长期培养、短期效应向长期效应的有效转化。

3.3农业科研人才培养途径

农业科研人才培养主要是解决农业生产试验型人才缺乏、农业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与实地结合紧密的科研体制,在此体制下,运用资助、教育、考核等方式培养科研人才。主要措施如下。

3.3.1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复合型培养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复合型培养模式主要是将生产一线或企业、农业院校、科学研究机构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组织和企业的联动,采取学历教育、长短期培训、企业攻关课题和项目等多途径复合型培养科研人才,教育培训组织与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在促进科研成果、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培养造就农业需要的科研一线人员。

3.3.2加大对农业科研人才的再教育,提高其科研创新的能力

农业科研人才是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科技转化的关键。农业科研人才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高低,成为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必要保障。为此,应不断加强对农业科研人才的再教育培训,从科研理念、科研内容、科研手段、科研实践能力等若干方面保障培训的质量和实效性。可以通过建立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将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与农业科技的现实需要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学习农业理论知识,提高学历和技能水平,创造出更多的农业研究成果。

3.3.3建立农业科研人才绩效评价机制

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可以激励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形成正能量激励效果。农业科研人才绩效评价考核的内容可以从工作结果、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成果转化等方面内容进行量化指标体系的设置,并以绩效工资和晋升职务等形式将考核结果客观正确的进行体现,从而激励科研人员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

3.4农村科技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途径

农村科技管理与服务人才是农村科技发展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承担着管理和服务的功能,是农村科技发展的重要的人才构成部分。

3.4.1加强农村科技管理与服务理念的转化

目前农村科技发展的落后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理念落后所致,并进一步影响到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农村科技转化、农村科技发展的主客观环境条件的配备状况等。因此,转换科技管理与服务人员的思想意识和管理理念成为农村科技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为此,使农村科技管理与服务人员意识到农村科技发展的必要性、农村科技发展的目标、农村科技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措施等宏观理论的培训,增强其管理思想与管理服务的目的性、前瞻性、规划性,才能为农村科技发展制定正确的宏伟蓝图、提供正确、科学、完善的服务活动。

3.4.2建立灵活的分层次培养机制,提高农村科技管理与服务的能力水平

农业科技发展现状篇10

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我国农业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现如今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依然以政府为主体并与科研单位、学校等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而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也产生了以下几类问题:

1.1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管理万式陈旧技术人员不足

现如今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其管理体制也是由行政管理机构来制定的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现如今农业组织管理体制已不适合现在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而通过对现如今各地区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的调查技术人员的配备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非常稀少

1.2科研、教育、推广、生产脱节

由于我国现如今农业推广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行政万面的倾向了非常强这也就造成了早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科研成果与农业发展严重脱轨科技的创新、推广不能很好地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这也就造成了现如今的院校研究与农业现状不相适应的现状

1.3条块、部门、地区分割

现如今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形式是由专人对这一地区进行推广其他人员不能进入本地区这也就造成了条块、部门、地区的分割使得技术不能相互借鉴从而影响了技术推广速度和推广质量

1.4政府统管所有的技术推广工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在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形势下政府依然作为技术推广的主体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然而这种推广形式已不能买行现如今的市场经济形势往往政府很好的构思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达不到预期效果从而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

1.5农业科技推广知识相对落后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推广队伍

在当前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人才力量是这一体系中的关键而当前我国农业推广过程中现买情况却是农业人才知识相对落后素质偏低缺乏接受先进技术的能力这也就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的政策建议

2.1确立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密切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

在现如今新的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应当发挥起主导作用通过合理手段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不合理的因素消除掉并能够注重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鼓励企业、科院等部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形成以政府为主体企业、科院、农民相互合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2积极推进农业科教体制改革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随着我国现如今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不断浮现我国继续通过建立一个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小组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在各地区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因地制宜并不断拓展推广领域、建立科学的推广机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利用到农业发展中同时可以通过不同部门多种形式的相互结合将农业人员、科研人员、教育人员联合起来从而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

2.3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基层组织的建设

农民合作组织在农科科技推广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政府应当加强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的支持力度通过在不同地区建立基层组织进行技术培训、法律支持、科技推广等工作从而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服务水平从买际出发因地制宜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向高层次发展。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