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于职业规划的看法十篇对于职业规划的看法十篇

对于职业规划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0:09

对于职业规划的看法篇1

【关键词】上海;体育教师;职业规划

所谓“教师职业规划”,是指在开放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主体在内外双重机制的交互作用下,自我规划设计、主动谋求个人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的动态活动过程[1]。作为普通高校教师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对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16所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进行文献检索,查阅、收集相关文献30余篇,了解当前对教师、体育教师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学的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走访专家、学者5人次,就本研究问卷调查表的设计与修改等方面进行了咨询和访谈,并征求他们对本研究的建议,为提高本研究的可行性、有效性创造条件并提供指导性帮助。

1.2.3问卷调查法:通过本人或委托专人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13份,有效回收率为87%。

1.2.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6.0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2.1年龄特征

从被调查者年龄特征看,24-35岁的教师50.4%,36-45岁的教师占37.2%,46岁以上的教师占12.4%,以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说明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是一支相对年轻化的队伍,未“凸现”体育教师年龄趋于“老龄化”的问题,能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对体育教师体能的需要。

2.2学历特征

从被调查者学历特征看,具有本科学历者占67.7%,硕士研究生占26.2%,博士研究生占3.5%,专科学历的教师占2.6%。从所获得的学位分析,学士学位者占67.7%,硕士学位者占调查总数的29.3%,博士学位者占调查总数的3.0%。说明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从总体上呈现出向高学历与高学位方向发展、本科学历与学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在逐年下降的趋势。

2.3职称特征

从被调查者职称特征看,助教职称占22.1%,讲师职称占40.1%,副教授职称占35.2%,教授职称占2.6%。从总体上分析,教授职称比例偏低,助教、讲师、副教授职称比例趋于合理。由于年龄结构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比例将会不断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高级职称比例会越来越高。

2.4工作年限

从被调查者工作年限看,工作年限在5年内的占19.5%;工作年限在6-10年的占16.5%;工作年限在11-15年的占17.7%;工作年限在16-20年的占15.8%;工作年限在21-25年的占11%;工作年限在26-30年的占11%;工作年限在31年以上的占8.5%。一般说,教学工作年限可以反映教师的工作经历以及工作经验,教学工作年限越长,对自身体育教学经验的积累越有利。当然,教学工作年限与教学水平之间并不是绝对的“正比”关系,需要正确地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师职业规划内环境现状

3.1.1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理解

从调查结果看,体育教师对职业规划知识的了解相当缺乏。具体表现为仅有8.3%的被调查者对“职业规划”的知识表示“非常了解”,43.2%的表示“了解一些”,还有48.5%的教师表示“不了解”。(见表1)这一结果同样在开放题的回答中得到印证,如有教师表示“感觉职业规划离自己很远,不够现实”、“做了这么多年教师,从未想过教师也要进行职业规划”。

表1体育教师对职业规划知识的了解情况

3.1.2进行职业规划的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4]。从调查结果看,体育教师进行职业规划的动机多数是“为了晋升职称”(40.3%),这也说明体育教师将职业发展定位于沿着职称评定的路线进行,这一模式稍嫌狭隘,却不失为相对现实可行的途径。另有32.3%的被调查者认为,进行职业规划“完全出于自己对职业的兴趣,希望取得更大成就”,抱有这种想法的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内心渴求成功,往往这部分人对自己的职业有较完整的规划设计,仍有部分教师(27.4%)认为,进行职业规划主要是由于“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的要求”,即迫于外界环境的压力。(见表2)

表2体育教师进行职业规划的动机

3.1.3职业兴趣的自我认知

兴趣是指个体力求掌握某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人的兴趣对象指向职业活动时,就形成了人的职业兴趣[2]。职业兴趣对个人的职业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职业规划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从调查结果看,有72.8%的教师表示喜欢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有20.4%的人表示“刚开始有兴趣,现在逐渐觉得工作有点乏味”,选择这一结果的,多数工作年限在7年以上,这部分教师刚刚读了职业发展的适应期和稳定器,开始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产生困惑。仅有6.8%的人表示“完全没有兴趣,有点入错行的感觉”,选在该结果的教师可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比较盲目,且大都抱有得过且过的想法。

3.1.3职业价值观的自我认知

价值观是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现象对自身或社会的重要性所持有的内部标准。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3]。从调查结果看,被调查者的价值观取向,排名靠前的依次是,从事体育工作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82.3%)、体育教师工作相对比较轻松,压力小(66.2%)、体育教师工作环境比较愉快(54.1%)、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50.7%)。说明上海市高校体育教师群体有健康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取向,但对自己的职业地位认同度较低缺乏信心,可能与体育在我国长期未受到足够重视和理解有关。

3.1.4职业发展中主动行为表现

职业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实际行动。从调查结果看,在所采取的行动方面,有68.1%的教师表示能够主动参与培训、进修等再学习途径来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有12.3%的教师表示迫于学校或管理部门的政策要求而被动参与再学习,另有19.6%的教师表示自己在职业发展上没有采取有效的行动(见表3)。

表3体育教师在职业发展中的主动行为

3.2体育教师职业规划外环境现状

3.2.1职业规划知识的培训、指导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教师表示有意愿参与职业规划培训或指导,但实际调查显示,仅有11.1%的教师参与过单位组织的与这方面有关的培训或指导,75.5%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未参加过类似培训或指导,其余13.4%的人了解职业规划知识是个人行为。以上调查表明职业规划相关培训或指导严重不足,尚不能满足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这也是导致大部分被调查者对这一内容不了解,缺乏自觉规划意识和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3.2.2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对体育教师职业规划的指导情况

调查显示,73.2%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规划缺乏足够重视,认为职业规划完全是个人行为,有25.1%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学校已经在开展职业规划培训,仍有1.7%的教师表示不清楚。这说明目前部分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开始有意识地关注“教师职业规划”,并能引导教师发展,但支持力度还不够,尤其对体育类公共课程的教师关注甚少。仍有多数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对学校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而将其看成是教师自己的事情。如,有教师表示,“学校不重视体育,更何谈体育教师的职业规划”、“目前工作量太多,没有精力考虑职业发展的事情”、

3.2.3家庭对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理解与支持情况

在关于家庭对自己工作的支持态度的调查中,89.3%的被调查者表示家庭成员非常支持自己的工作,并能给出适当的建议。

3.3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因素

学者程振响在《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一书中,提出影响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三个层面(见表4)。

表4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层次表

摘自《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依据该表,笔者结合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图表(见下图)

如上图所示,性格、兴趣、价值观等是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个人因素,是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在推动力,而体能、技能方面的要求也是影响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能逐渐下降,容易造成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外部环境如学校、社会的引导和支持,是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和谐的家庭生活也是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大多数体育教师对职业规划知识了解不多,认识上有一定误区;在进行职业规划的动机上受外界影响较多,进行规划的自我意识不强;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反映出大多数被调查者对自己的职业比较热爱,这也是促使其思考职业规划发展的重要条件。此外,整个体育教师群体有较清晰的短期职业目标,但缺乏长期的职业规划。

4.1.2目前,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对体育教师提供职业规划指导或培训知识匮乏,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培训效果作用不大,学校对体育教师的支持力度不够,未能以人为本的考虑教师的职业发展。

4.1.3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受其工作特点的影响,体能、技能水平下滑是工作发展中的最大困扰,也是职业发展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4.2建议

4.2.1体育教师应明确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考虑到体育教学对其体能、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其职业发展最佳黄金时期大概仅有20年,因此体育教师进行职业规划要趁早,宜提早确定志向,正确进行自我评估和外部工作环境评估,制定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同时根据个人所处工作阶段(如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高原期、超越期)合理规划近、中、远期职业发展计划。

4.2.2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应从行动上给予体育教师有力支持。包括开展专门的知识讲座,工作上给予适当的倾斜政策,采用多种激励手段,支持和鼓励体育教师在专业上的创新或发展。

4.2.3体育教师要寻求多种职业发展途径,如可走教学专长线路、行政管理线路、科研创新线路或者教学、科研、管理三线并行。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可考虑以职称评定为自己的主线路,把晋升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根据职称晋升的要求,让自己在教学、科研、训练等方面有所建树。

4.2.4职业规划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体育教师既要有明确的定位也要学会在成长中反思,通过不断修正来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设计,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程振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

[2]石建勋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8.

对于职业规划的看法篇2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教学思考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需要、能力、经历及价值观等各方面进行测评和综合分析,结合客观职业环境,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规划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技能,发展相关的职业能力,促进职业生涯健康发展的综合性教育活动。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外就开始实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我国近几年来才在高校中不断普及。

一、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意义

从大学生个体的角度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更清楚地回答“我是什么样的人?”“我需要什么?”“我喜欢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怎样才能实现职业生涯成功?”等一系列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认识就业形势、居安思危、唤醒规划意识,做出正确合适的职业选择,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方案的设计实施,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增加自我效能感,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高校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的用人需求,更好地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2007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教高厅[2007]7号文件,指出高校职业规划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能通过学生自身的成长,有效地提高本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有利于学校品牌的打造。教育以育人为本,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是以生为本,是教育人性化的体现,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另一方面,由于十几年来我国采取高校扩招的政策,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由2001年的114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0万人,毕业生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下,高校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对口的合适工作及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尽早做出合理的规划并发展自己相关的职业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人才在市场上高流动状况及流动的无序性,有利于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灌输式教学现象突出。

目前,许多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中依然存在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简单“填灌”的现象。这也导致学生因缺乏师生互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学生全面深入地分析自我和客观的职业环境,职业定位也不合理、不清晰,兴趣特长与职业专业发展结合度不高。当然,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难以全面深入掌握学生的信息,难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规划,没能很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学生职业认知和自我认知缺乏,影响教学效果。

大学生还没真正踏入社会,基本都从学校到学校,社会阅历浅,对社会各行各业普遍缺乏了解,自我认知也不够全面、客观和准确,甚至有的连就读专业的基本情况也缺乏了解,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难以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全方面的讲述分析,也难以运用各种测评软件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测评分析,只能依靠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觉测评分析自己,只有学生全面深入了解主客观条件,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科学合理地制订规划方案,少走弯路。

(三)教师缺乏专业知识技术,影响指导质量。

目前,许多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方面比较薄弱,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一般由从事学生工作的院系书记、辅导员、学生处、团委和招生就业办的老师兼任,这些教师的专业背景复杂多元,虽然有一定的工作实践和指导经验,但毕竟大多没有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系统学习研究,专业化水平有限,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对学生的自我测评的分析只停留在简单的经验分析上,不能进行深入系统的专业剖析。有的教师甚至忙于日常工作事务而无暇顾及教学,导致教学和指导的质量不高。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思考

(一)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行为导向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由学生扮演某一角色处理这一角色所做的某些工作,以体验不同类型人物的心理,使自己和观察者从中受到启示,从而改进自己行为的教学方法。比如对文秘专业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秘书如何接待来宾等,表演结束让学生发表看法,全班讨论,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深化认识和效果。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由学生处理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只起到咨询、指导与解惑的作用。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地进行,学生能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和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锻炼相关职业能力。

3.课前讲演法

对于职业规划的看法篇3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路径

浙江是一个劳务输入大省,温州也是一个劳务输入比较集中的城市。2005年起温州市政府把到温州务工的农民工称为“新温州人”,充分体现了政府号召人们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认可和尊重,从思想观念上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和偏见,切实让农民工享有平等待遇。据温州市公安局统计,2008年12月,温州市公安局对外公布全市登记在册的外地暂住人口为3396053,主要以湖南、湖北、贵州、江西、安徽、四川等省,暂住人口中务工的为3135307人,从事服务业的58805人,务农的24250人,温州已经成为创业的第二故乡。温州对农民工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温州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农民工。

一、职业生涯规划内容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朋友进入到城市里展开个人的城市生涯,每个人都要借助于谋求职业而实现自我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简称职业规划,就是对个人的职业历程乃至整个一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规划性的设计的过程。从个人角度和企业角度,职业生涯规划又划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

1.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企业中的大多数员工,其中包括受过良好教育的员工,都有从自己现在和未来的工作中得到成长、发展和获得满足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为了实现这种愿望和要求,他们不断地追求实现职业的理想,能主动根据个人的特点、企业发展的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2.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在广大员工希望得到成长、发展的强烈要求推动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人事部)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在了解员工个人的特点,成长和发展的方向及兴趣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宣传、教育和咨询等活动,帮助员工制订有关个人成长、发展的计划以及与组织需求和发展相结合的计划,不断地增强他们的满意感,并使他们与企业组织的发展统一协调起来。可见,职业生涯规划既要体现员工发展的需要,又要体现企业发展的需要,是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一种协调与相融。

二、农民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对所有工作年龄的人来说都很重要,在人一生的历程中,需要靠职业来生存和发展。每个人都需要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主动去把握它、迎合它、顺应它才是生存之道。有些农民工朋友会说,职业生涯规划,那是大学生的事,我们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生活如无根的浮萍,天天生活在变化中,甚至工作有没有着落也不清楚,还需要做职业生涯规划吗?实际上这样的看法并不在少数,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观点,很多农民工朋友的城市生活才没有更多的长进。离开家乡进城工作,可不能像当年游击队一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合理的、长远的、多方面的规划,就无法进一步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那么怎样看待农民工做职业生涯规划这个问题呢?

1.从社会的角度看。每年一度的春节,大量的农民工返乡,春节过后又有大批农民工进城,在上亿的劳动力大军流动过程中,许多人完成了一年的职业劳作,来年又重归游离的状态,不能也无法重新回归从前的单位,也不能从事原先的职业。于是乎,大量的人力资源耗费在等待、煎熬、徘徊和痛苦之中。这中间有很多原因是由于农民工朋友在自己进入城市之后,没有对自己能做什么,个人想要什么,有什么基础,个人发展的方向是什么等问题,做深入、系统的分析和探讨而造成的。农民工朋友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建立科学的择业观,提高就业的成功率,还可以减少失业、被辞职的情况,从社会角度来看对降低就业压力是有较大帮助的。因此,农民工朋友做职业生涯规划是社会现实的需要。

2.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拥有巨大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整个劳动力市场呈严重的供过于求的状态。大量进城务工人员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上到国家、下到企业都逐渐产生了员工流动和使用的依赖,中外企业招聘员工一般不用发愁。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对待农民工劳动力,都是重在使用而轻视培养,重视招聘新员工而轻视已有劳动力的再提高,更不用说对员工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和技能提升。实际上,企业员工缺乏职业安全感和职业发展需求的满足感,员工的安心工作就会出现波动,企业发展就会有隐患。如果农民工劳动力资源没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规划、开发与储蓄,大部分农民工很可能将永久性地退出劳动力市场。为了农民工的“再出发”与产业的“再发展”,就必须做好劳动力供给的“蓄水池”,进行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与开发。

3.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农民工朋友绝大多数原来是在土地上从业的农民,由于寻求个人的发展等动力促进,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乡,来到全新的城市环境里,谋求有所发展,但是如果个人在进入城市职场之前,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规划和目标,那么会对个人的发展造成障碍的。特别对刚刚成长起来的步入城市的年轻打工者(新生代农民工),该用怎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将对其一生的成就产生重大影响。农民工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分析自我,个人可以准确评价自身的职业能力、性格特点、价值追求、优势与劣势等,在职业竞争中发挥个人优势。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2)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重新安排自己的职业生涯,突破原有生活的局限,塑造全新、充实的自我。即使自己已经进城打工多年,还可以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提供前进的动力。(3)通过职业生涯规划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通过自我评估,知道自己的优缺点,然后通过反思和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使个人价值增值。还有助于全面了解自己,增强职业竞争力,发现新的职业机遇。(4)职业生涯规划通常建立在个体的人生规划上,因此,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个人生活、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让生活充实而有条理。

三、农民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路径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农民工朋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评价自我。即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自我评估。自我评估就是对自己做全面分析,通过自我评估才能对自己的职业作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生涯目标作出最佳抉择。因此,自我评估是职业规划的重要步骤之一。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内容。也许农民工朋友会说,我没有什么特长,其实不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是平时没有去挖掘发现而己,仔细分析自己,就会发现原来我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特长。

2.评估职业机会。主要分析内外因素对自己职业选择的影响,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离开了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与成长。所以,在制定个人的职业规划时,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

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等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做到在复杂的环境中避害趋利,使职业规划具有实际意义。农民工要把自己作为一个职业人来了解周围的环境、你所在的地区、你将要就业的行业等,只有清晰掌握周围的环境,才能权衡利弊。

3.选择职业。通过自我评估、生涯机会的评估,认识自己、分析环境,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职业作出选择。也就是在职业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特点,即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兴趣,特别是个人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往往是限制一个人在劳动力市场选择合适岗位的因素。分析自我、了解自己、分析环境、了解职业世界,使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与职业相吻合。通过对自己以往的经历及经验的分析,找出自己的特长与兴趣点。选择职业重要的是能正确地分析自己,找到自己最适合做的专业,然后努力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职业的选择决定以后的成长道路,所以每一位农民工朋友千万不要简单的认为找一份工份就是自己以后的职业,随意从这个工作跳到那个工作,这里不行就到那里。对待自己的工作选择要慎重。

4.制订职业计划。在做个人职业发展计划的时候,要考虑你所选择的工作,能否帮助你实现人生的最终目标?你是否有办法可以让你现有的职业与你的人生基本目标一致起来?简单的说,就是你希望在多少年之内达到什么目标,根据这个目标我又该怎么做?通常在制订职业计划时,先制定一个长期目标,然后把长期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短期和中期目标,这样对于每一个短期目标就会变得贴近生活、容易达到。

5.实施行动。开始行动,这是所有生涯设计中最艰难的一个步骤,因为行动就意味着你要停止梦想而切实地开始行动。如果想法不转换成行动,就是一纸空文,目标也只能停留在梦想阶段。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电工或家政人员,当你制定职业规划后就立即行动起来,你可以参加政府提供的免费技能培训,针对大量需要培训的农民工,政府每年都会提供大量的资源为农民工进行多种形式的免费培训的,那农民兄弟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立即行动,无论你是处于刚刚踏上职业路途的年轻人,还是40岁左右并且正陷在一份你不喜欢的工作之中的中年人,现在都是你进行职业规划的好时机。只要你还没有到安享晚年的地步,任何时候开始你的职业规划都不为晚。

参考文献:

[1]邹树新.中国城市农民工问题[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陆汉洲.聚焦中国民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沈立人.中国农民工[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4]隋光明.中国民工调查[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5]叶忠华,王柏民.关于温州农民工情况调查及建议[eb/ol].http://www.wenzhou.gov.cn/art/2008/12/16/art_6844_444.htm.

对于职业规划的看法篇4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矛盾

【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085-02

时下,当“毕业即失业”、“毕业不失业”等说法被广为关注时,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然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热点问题。各高校纷纷开始重视并着手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但却遇到了一些存在于观念和实践领域的矛盾。这些矛盾其实就是我们在探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时需要去面对和探索的。或许当其解决之时,也就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真正建立自己特色和体系之始。

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矛盾

1.从学生的主体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来看存在着两方面的矛盾

第一,在观念层面存在着因就业压力导致的心理焦虑与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的矛盾。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对就业形势的忧虑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焦虑。另一方面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职业生涯规划有何用处,或者零星参加了学校举行的一些活动后,就主观的认为生涯规划不过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用处;对相关的活动不感兴趣,对开设的一些课程也只是应付了事。毕竟由于长期在应试教育、学历教育的影响下,正处于在职业发展探索阶段的他们却很少正面接触职业世界,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大多是听从家长的意见,故而导致一直没有养成一定的择业意识和职业发展意识,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也就不足为奇。

第二,在实践层面则存在着部分学生为积极应对就业压力而呈现的盲目行为与科学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缺乏。校园里流行的诸如“考霸”、“面霸”、“巨无霸”等词汇,反映了部分学生为积极应对就业压力而表现出的一些盲目行为。例如,一社会保障专业的女生在校期间考了英语、计算机、驾驶证、普通话证书、会计资格证和教师资格证,并参加了法律专业的自学考试。毕业时她本可做幼教老师,但却拒绝了,理由是她发现自己曾经很羡慕的教师职业原来根本不喜欢,于是目前仍处于茫然的求职过程中。当问她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时,她认为规划再好不如考证有用。这类盲目忙碌于考证的学生并不少见,他们因缺少科学规划,所考证书没有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于是形成了貌似积极应对就业其实是盲目行动的矛盾局面,陷入了积极准备但仍准备不足的怪圈。盲目不仅分散了他们有限的精力,还导致了就业时仍然缺少准备和缺乏竞争力。这就是典型的因缺少有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带来的盲目行动。在一份对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七所大学的调查中显示:有34%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即便是在“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所了解,也有了初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并制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中,也没有把自己的行动与规划统一起来,认真按规划执行。有46.9%的被访学生他们虽然想过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需要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但并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

2.从学校角度来看主要遇到的矛盾

观念上开始重视,但具体课程建设中则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观念上看,由于受到有限课时资源的制约,于是会有一些专业系部认为该课程在与专业课抢课时。实践上看,主要遇到的矛盾是供需的矛盾,毕竟职业规划课在我国才刚刚开始起步,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如理论体系、管理机制、师资队伍、教材等客观困难,从方法到途径、从理论到实践都缺乏系统建构。故而虽然各高校从各种渠道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努力,但是因为覆盖的范围与深度、内容的适配度等,学生的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有11.6%的学生没有参加过本校的职业生涯指导;42.7%的学生没有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或相关的讲座或招聘面试技巧、就业理念相关的培训。”

可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处于一种矛盾的进程中,从学生层面看有需要但却缺乏必要的认知,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则是力求给予指导但并没有满足学生的需要。此外,还存在着一些争论:这门课程是该课程化还是实践应用化?是该专门化还是将其渗透到其他相关课程中去?对这些遇到的矛盾和争论,我们尝试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二、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矛盾的思考

第一,就学生应对就业心理上的焦虑和行为上的盲目来看,重在规划意识唤起和实践中给予科学规划指导。具体而言就是唤起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使之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实践,从而真正在有限的大学时光里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积极应对就业。首先,真正唤起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从三个观念入手:一是自我负责,每个人的生涯最终的责任人只可能是自我,不能指望或者依靠别人来负责;二是人人都需要规划,每个人的一生仿佛一次飞行,而科学的生涯规划无疑是为其装导航系统,失之则人生这场飞行变成了一次盲目的漂移。三是生涯规划是终身探索的动态过程,规划不是一劳永逸的,它实际上是理想和现实权衡妥协的产物,通过规划与探索帮我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其次,充分考虑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导向性、时间阶段性和全程发展性特点,从认知教育、能力训练和服务指导等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知识体系的建构,使得他们能够较好的完成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得到必要的职业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从容应对就业。并且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角色转换适应职场,培养自己的职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上可见,心理的焦虑感只有靠充分的就业准备来消除,盲目的行为则要靠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来规避。

第二,面对学校观念上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但因客观因素制约导致的欲速则不达的矛盾,需要双管齐下,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来进行课程建设。首先,扎扎实实的从课程建设的微观处入手,抓好大纲、教材、考核评估和师资四项建设,真正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育教学落到实处。尽管受到师资、机构、大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但决不能坐等东风,应尽快建立贯穿大学全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并结合现有实际情况整合教学资源旦完成渗透教育。其次,从宏观来看应着力于课程的整体建设,进行深度探索,实现立体建设。通过提供整体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成长提供高质有效的服务,进而真正改变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供需矛盾。我们知道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了结式就业,即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尽可能使学生顺利转为职业人,以免毕业即失业;第二是和谐性就业,即帮助学生寻求匹配度较高的职业;第三是发展性就业,即培养大学生自主择业发展的意识、理念及能力,以图其长远的职业发展。基于此该课程的整体建设必须是两全:即全面、全程。全程既是指课程覆盖学校各个年级;还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养成对自己整个生涯的可持续职业发展力的自觉规划。全面指的是以择业为显性特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实关注的是学生全方位的生涯教育,择业不过是一个方面而已。立体建设就包含课程体系、测评辅助体系、辅导调研体系、职业咨询体系、学校和社会资源整合体系的建设。其实只要完成了“两全”建设也就实现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立体建设。立体建设自然实现了课程化与渗透化的结合,展现了实践与理论的相得益彰与互不取代。而诸如“专门化与渗透化”、“实践化与课程化”等争论也就自然消解了;由此可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这些矛盾,恰恰反映出其整体建设不够。

总之,我们在进行该课程的整体建设时,既要构筑其知识体系,但绝非将其教学知识理论化;教育过程中凸显应用性的同时绝不只是短视的唯实用至上;引导学生科学规划以获幸福人生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明白规划不是点石成金,制订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并努力实施,既是一种自我教育,更是一种人生准备。对学校而言,建构起能培养学生可持续职业发展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更是势在必行。

【注释】

1张生妹、吕京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成因的浅析[J].人才开发,2007.2:14~13

2马亚静、谷世海等.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2:136

参考文献

1高桂娟.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教育转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8.1

对于职业规划的看法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对策

一、职业生涯规划涵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从定义可以看出,这种规划是从自身出发,以学生为依据,以学生为目的,用系统的、科学的、合理的方法将就业与微观考量结合起来的科学方法,对在校大学生的人生进行的计划性指导。

二、职业生涯规划在高职院校的现状及问题

(一)高职院校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它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就贯穿了学院建设的各个方面,但目前存在着一种现象,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的选择和方向缺乏很深入的了解和指导,学生只是为就业而就业,学院本身一味追求就业率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素质的完善和心理层面的建设,导致学生毕业后面对工作不能保持热情,抵触情绪严重,甚至出现违反劳动合同等不负责任的表现。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职院校初步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是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点,是大学生树立就业自助观念和自强意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高职院校目前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和智力支持,如引入大学生职业测评系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这些环节的设置无疑加强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也使得学生就业向着科学化系统化发展。

(三)高职院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中处于劣势

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是推广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方法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通过这种形式,不仅能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充分表达出来,还可以提高参赛者的综合素质,同时学生以职业人的形象出现能够更直接的让学生体验职场的感觉和氛围,以及职业赋予的个性与气质。但目前高职院校每年的参赛情况不容乐观,和本科院校交流中往往出现“陪太子读书”或“有人气没成绩”的尴尬境地,学生素质的限制和辅导老师水平不高都是缺乏竞争力的因素,但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和研究不够透彻或许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四)高职院校具有后发优势

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不断推动使得全国就业系统正在研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标本兼治的就业指导方案,一些重点高校通过理论体系建设、就业工作机制完善以及市场与高校无缝链接的实现率先确立了就业工作新模式的建立,就职业生涯规划而言,很多重点高校都走在了前面。而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等方面起步较晚,起点较低,虽然暂时有较大差距,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可以最大程度的吸收好的经验和方式方法,摒弃旧观念和效果不好的工作模式,对于高校间的经验交流去粗取精,是高职院校的后发优势。

(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职院校收效不理想

高职院校较之本科院校无论从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各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因此,对于这门重要的课程,从理念的灌输到课程的宣传都不甚到位,学生无法对职业生涯规划产生浓厚兴趣和学习动力,教学目标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导致这种教育方法流于形式,无法对学生产生直接效果和深远影响,因此如何顺利有效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成为就业指导工作中一个不容回避且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对策及解决方案

(一)高职院校应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投入足够重视

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大一入校开始就列入日程,让学生踏入大学校园的一刻起就产生紧迫感,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和长期学习计划,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并通过大二大三的学习实践修正或及时调整目标,做到不盲目,不盲从,学生毕业时才能以轻松沉着的心态来应对社会的压力和职场的挑战。

(二)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劳动一线输出实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因此学校应建立一整套完备体系,将网络、课堂、调查访问、心理辅导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建档备案、跟踪调查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辅导,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职业及社会的认知,使其及早的从“眼高手低”的状态中走出来,切实加强学生专业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水平。

(三)提高参赛水平,提高学生素质

高职院校不乏优秀的、各方面素质都很高的学生,但高职生往往在知识水平、美学欣赏、心理素质、大赛经验等方面与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承认差距才是我们进步的动力,因此我们要真正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和个性出发,因材施教,鼓励并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充实提高自己,例如充分发挥社团协会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的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

(四)教师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有待加强

对于职业规划的看法篇6

一、当前我国高职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在国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并引起我国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关注。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按照职业生涯设计的流程,认真做好每个环节。从当前我国高职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开展的情况来看,存在着下面一些问题需要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第一,从思想认识的角度来看,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根据笔者调查的数据表明,71%的高职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工作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25%的不明确,只有4%的对自己未来的有较为明确的规划。究其原因,其一是大一新生刚入学校,对学校的生活还未适应,在刚走过辛苦学习的高三阶段后,普遍会感觉择业、就业对自己来说还非常遥远;其二是高职学院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基本上从来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更没有体会过就业方面的压力;三是当前高职学院在入学教育的时候普遍会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上的指导,但这些指导是粗放型的、大班式的或是以做报告形式进行,这些指导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从工作实践的角度来看,职业生涯规划的体系缺乏科学性,其效用性有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模糊必然导致其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科学性,存在很多心理误区。例如,有的认为计划不如变化,没有必要做生涯规划,有些大学生认为职业规划等到即将毕业时再做不迟,未认识到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已经让一些大学生意识到职业规划从大一起就应该作为重点工作来做。有的把职业规划等同于职业目标或学习计划,其实职业规划并非学习计划,达成职业目标往往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所以,职业规划的重点是工作能力提升的规划。有的制定职业规划急功近利,他们往往忽视了对个体年龄和发展的考虑,就业目标定位过高,导致择业过程中的眼高手低。有的认为专业就是职业,认为专业就决定了职业。有的认为高文凭者就有高技能,只要是高学历就等于好人才,就有高就业能力。甚至还有的把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大学生涯规划,认为整个人生生涯规划一部分的大学生涯规划就是职业生涯规划。还有不少大学生选择以考取学位和证书作为发展主路径,以考研和考博来作为自己职业设计的职业目标,有些大学生“为保险起见”准备了四条以上的发展路径,但这些路径的结果悬殊较大,路径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

第三,从规划指导的角度来看,规划设计的指导缺乏专业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的学生在进行自我认知时比较肤浅、表面化,没有对自己的优点、缺点以及特长准确定位;有的学生则在职业选择时依赖于职业测评工具或者仅凭个人兴趣或是把职业规划等同于学历规划;还有的学生即使选择了将来的职业目标,但是对于如何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也不清楚,没有系统的学习计划,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措方向不明确。很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主要安排的是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或报告。在教室上课过程中主要讲授的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而每个学生对于应该怎样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怎样去了解本行业的发展动态和社会行情以及在确定职业目标之后怎样去实现则并不是很清楚。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和规划时缺乏全方位、个性化、一对一的辅导。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辅导员来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辅导员工作本身就很繁杂,用于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时间就很有限;同时一个辅导员通常要面对近200个学生,如果要一对一辅导的话,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而且辅导员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外,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非常需要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教师的意见,因为只有专业教师才了解学生所选择行业的动态和行情。

第四,从外部环境的角度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着诸多束缚。很多高职学院在进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主要关注的是大一新生以及大三毕业生,对大一新生主要进行职业测评和规划,对大三学生则进行就业指导,而忽视了对大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多学生在大一刚进校时就定好了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了自己每学期的学习计划,但是之后就没有下文了,对自己制定的生涯规划的效果没有及时进行反思,指导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生涯规划进行跟踪指导。同时,各高职学院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大学生的真正需求,课程设置形式单一、内容空泛、课程渗透力度不够、缺乏实践性。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采用集体授课和讲座的形式进行,比如邀请专家和企业负责人来传授求职技巧,这些形式普遍缺乏针对性,学生对于此类讲座的兴趣也不是很高,只有毕业班的学生会把此类讲座当成是求职前的救命稻草而“临时抱佛脚”地去听一下。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理念的灌输与普及。政府首先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规的形式规定下来,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再次,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学校自身也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发展、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来开展,而不是流于形式或者为了完成任务。同时,就业指导中心要做好宣传和教育的工作,让学生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生涯规划活动中来。另外,还要做好学校与学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互相汲取经验,借鉴方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全国的各所高校中开展起来。

第二,要构建科学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探索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有具体的指导部门及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行全程职业规划,从学生一入校就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大一要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大二要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职业选择范围,帮助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认知,进一步思考和修正自身的职业规划;毕业班主要对大学生在就业心理、就业技巧等方面进行专题辅导,引导他们对选定的专业进行实际的尝试,做好职业目标修正和完善。为激发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热情,各高职院校应实施“一根主线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注重职业式指导实施的全过程监控,通过加强过程监督和后续的跟踪调查,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正、调整和效果评价的一体化。“一根主线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终身教育的认识,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职业规划的看法篇7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

2003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从这一时期开始,各地高校逐渐重视并开展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加强了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建设,同时相继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各高校也相应开办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它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发展了大学生职业教育,增强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了学校的学风建设,加强了大学生综合性教育。但是,该课程起步较晚,尚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统一的模式。下面笔者便结合自身的工作特性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避免盲目就业。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大学生对其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帮助他们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引导他们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树立与自己主客观条件最匹配的职业定位,从而避免在择业当中出现的各种高不成、低不就,最后只好盲目就业的现象。第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大学生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及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和实践,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努力克服缺点,挖掘潜在的能力,不断增强职业竞争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的自立、自主精神;有利于他们根据社会需求信息和自身条件努力学习,提高文化和专业、职业能力水平。第四,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对生活需求和工作需求进行恰当的调整。在职业变动的过程中,面对已经变化了的个人需求及工作需求,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平衡家庭与朋友、工作与个人爱好之间的需求,使其作出更好的职业选择。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政府及学院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中,政府相关部门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创新和职业测评工具开发的资金投入不足。首先,从教育理论研究看,目前,我国还没有权威性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简单搬用西方生涯教育理论的现象,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突出个人因素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与我国强调天地人和的传统观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其次,从职业测评工具来看,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通过自身的Swot分析,明确自己的优势、劣势、外部可能提供的机会和可能面临的威胁,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而自我认知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既有自我的感性认识,又有很多主观性。因此,标准化职业测评是认识自我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现今却缺少专业化的标准测评工具和专业的测评人员。

2.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构有待完善。

首先职业指导课在我国起步较晚,缺少统一的教学大纲,使用的教科书良莠不齐。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但目前学院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过于偏重理论,比较空泛,所引用的资料和案例较陈旧,与现实求职和职业发展过程的实际情况联系不够紧密,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操作性、新颖性都有待加强。其次,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较大,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同时没有针对专业和年级的特点来安排课程,课时量也严重不足。最后,缺乏课程的配套设施,在职业指导课程配套上缺乏信息化、网络化的互动平台和科学的心理测试系统。这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职业素养的提升都极为不利。

3.高校缺乏专业化和高水平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队伍。

作为职业生涯的指导教师,应具有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经过经常性的专业培训,通过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考试,具备职业指导相应年限的工作经验。但目前各个学院均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且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方面更是“捉襟见肘”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业人员数量不够、精力不足。学院虽然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但多数没有严格按照师生1∶500的比例配备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二是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不足,学院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老师大多数不是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或相近学科(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出身,也没有经过系统、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理论功底不深,专业水准不高。目前全国仅有1万多人取得由国家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千人。近年来各地相关主管部门虽然都开展了一些职业资格的培训和认证工作,但其内容也基本是笼统的就业指导教育,覆盖面广,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言,专业程度明显不足。另外,多数老师是毕业后直接留校,或者是从学校到学校,自身缺乏找工作的经历和与企业打交道的经验,很难为大学生提供真正实用、有价值的职业规划教育指导,很难满足就业形势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

三、解决的对策

1.提高重视程度。

高校要树立起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教育重要环节的理念,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已经不仅是高校的工作,而且是全党全社会都高度关注的工作。教育部长周济明确提出“所有高校要从2008年起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更是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带来了有利契机――课程设置的稳定性对学科成熟发展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要提高学校管理层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首先,要在高校管理层当中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思想,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规划大学生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职业课程设置观念,重视前瞻性的职业课程指导;其次,学院要加大对职业生涯教育经费的投入,充裕的经费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保障。

2.完善课程体系。

(1)应设立专门的教研机构,构建职业指导课的持续性管理机制。

高校实施“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必须健全机构,建章立制,确保课程研究与教学工作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因此,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教研室,人员组成应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教师为基础,根据需要增加心理辅导、人力资源、公共管理等学科的专职教师,以提高专业性并实现各学科的优势互补。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制定严格的教学检查制度,定期检查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试考核,提高教学质量。

(2)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缺乏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教育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学院要针对自己的培养特点,重视课程的应用价值,强调“学以致用”,尤其是非专业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等“隐性”能力)的培养和个体综合索质的形成。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院的办学特色为依靠,将地区、行业就业方向作为着眼点,形成具有鲜明的系列的职业规划课程。要真正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从大学生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职业世界,掌握择业的方法和技巧,为未来的职业自我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3)建立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与学校的沟通机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有效,需要实践的验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可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验证和及时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要与毕业生接收单位合作,对大学生毕业后在其工作单位的表现进行信息反馈,以便进一步改进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符合实际。

3.加强和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

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是顺利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前提。职业指导课教师要有丰富的理论与职业实践经验,要有对用人单位以及人才需求信息有广泛、及时和深入的了解,同时教师队伍还要有合理的结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老中青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多学科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养,应以校内培养为主,引进、兼职为辅,从实际的情况看,仅有专业课老师的指导还不够,因为他们在专业方面虽然是专家,但对学生的了解却无法与辅导员相比,所以,在从事学生工作的队伍中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的专家队伍是务实的、可行的和有效的,并让他们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专家,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和长期做学生工作的经历经验优势,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使大学生们不走或少走弯路。其次,学院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吸引一部分企业人力资源专家或本专业成功人士作为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兼职教师。最后,要定期地组织师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指导水平,为持续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人员创造学习深造、学术交流、职称评定的条件和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与教学水平,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晓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2]徐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发行动研究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07,(17).

[3]赵慧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6.(4).

[4]李萍.关于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设计》课程实施的冷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20).

对于职业规划的看法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新时期中职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是让中职学生充分认识所学的专业,确定专业学习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所以,在中职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应开设这门课程。如何提高职业生涯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1.课程介绍

刚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较为陌生,对新课程感到好奇而又有疑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先向学生详细介绍课程,不但要解答学生的疑问,还要激发学生对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期望。可采取自由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理解课程的字面意思,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从旁点评,给予一定的表扬,再进行总结,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认识课程的重要作用。

2.成功教育

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弱,成功体验相对较少,未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缺乏良好的学习信心。自信心缺乏是造成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教师在完成课程介绍后可开展成功教学:一是介绍本校成功的、优秀的毕业生事迹,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认识到中职学生一样能成功;二是在教学中,可适当应用励志故事,让学生调整心态,激发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和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更重视学生的参与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多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考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成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师应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具体而言,在职业生涯课程教学中可使用如下几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名人创业的成功故事激励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树立职业发展的目标。小组讨论法,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对课程教材提供的案例或问题进行讨论,再让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不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还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

1.职业生涯规划演讲

就是让学生设想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工作,让学生通过演讲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改进课程考核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和提升自我,积极挖掘学生的潜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标准不仅在于试卷测试,更应该重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通过课程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观念意识等均得到积极的转变。所以,应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作为该课程考核的出发点,应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三方面综合性考核。在日常学习表现方面,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课程教学,考核注重学生参与讨论、发言、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表现。对学习过程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在学习中的笔记、成绩进步等。学习笔记并不是简单的课程笔记,应包括学生对每节课的学习体会。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笔记进行仔细的批注,应给予一定的鼓励。学习终结考核的主要考核项目有求职信息、创业计划方案、职业生涯规划书等。教师对这些材料不应单一地评分,而应对材料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做出客观、全面、合理的评价。

3.促进课程的专业化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业性、实践性较强,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素养要求较高。教师不但要讲授基础理论,还需要传授学生提升自我能力和素养的技能,给予学生心理和技能上的指导,例如,做人做事、学习态度、团队意识、职业道德等。因此,教师应实现专业化,应多参加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并考取相关的资格,强化教学的专业性。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应从教学理念、方式方法、课程考核及专业教学等方面提升教学质量,这样才能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靳艳玲.关于提高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践和思考[J].广西教育,2010(23).

对于职业规划的看法篇9

关键词:职业生涯课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姜进梅(1978-),女,汉族,江苏南通人,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德育课程教学、职业教育研究。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现状及分析

2012年2-4月,我们对南通地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进行了问题调查和访谈。问卷和访谈分别为学生(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教师(包括德育课、文化课和专业课老师)两大类,其中问卷调查共发放各类问卷532份,收回有效问卷514份。接受访谈的学生和教师共42人。涉及的学校有四星级、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共5所。

(一)职校生职业生涯知识储备不充足。

如表1所示,职校生的职业生涯知识储备令人担忧,将直接影响其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表1职校生职业生涯准备状态情况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高二学生的职业生涯知识储备比高一要好,说明中等职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产生一定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高二的学生将要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而且他们已经学习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从统计的数值上看,学生整体的职业生涯知识储备情况并未出现任何根本的改变。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效果满意率低。

如表2所示,学生和教师对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效果均不是特别满意。选择完全满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学生和认为完全达到教学目标的老师均没有超过50%。在调查和访谈中,学生抱怨没有太多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提不起兴趣;教师抱怨学生学习时过于被动。

表2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效果认同情况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认同度高。

如表3所示,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都是非常认同的。学生对课程开设的认同度尽管不如教师,但无论是高一还是高二学生对课程开设的认同度都在75%以上。同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认同度有所变化,高二比高一的认同度低。按常理,高二学生应比高一学生认同度要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效果影响了学生的认同度。因此,职业生涯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已得到大部分师生的一致认同,关键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表3中等职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需求情况

在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的对接是错位的,已影响到学生对课程开设的认同度。职校生的特点在于“职”字,专业是学生发展的基础,要想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必须从学生所学的专业出发。因此,我们提出从学生专业视角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让专业成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与学对接的“指南针”。

二、专业视野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策略及建议

(一)教学理念:立足专业,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学生发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学生发展”理论的实质就是坚持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多元发展。在中等职校坚持“学生发展”理论的关键在于让职校生明白如何以职校为起点发展自己,自己可以发展为什么样的人。为此,2008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文件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时间放在职校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中等职校学生发展的基础是专业,离开学生所学的专业谈学生发展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中等职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必须立足学生专业,让学生学会提高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建设要有专业类别之分。

只有教学资源充足,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所有职校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但在教学中,教学对象因为所学的专业不同而各有特点。只有针对学生的专业进行教学资源建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多渠道收集和开发不同专业类别的教学资源。

德育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教研组为团队,加强校际合作,进行教学资源的收集和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发与本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企业家、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等教学资源;收集本地区职业学校,特别是本校、本专业优秀的毕业生事迹资料;平时主动与专业课老师咨询交谈,从中获取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源。

2.建设不同专业类别的教学资源网络平台。

为了使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设专业类别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德育教师可以将自己制作或编写的具有专业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ppt、学案和其他教学资源放在网络平台上,开设师生交流互动、讨论等栏目,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延伸到网络中。学生在平台上可独自针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堂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一网络平台的建立需要学校的投入和网络技术人员的配合,一旦建立并投入使用,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将非常大。

(三)教学内容:有计划、有层次地融入专业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离不开学生所学的专业,许多德育老师教学时经常会提及或联系学生所学的专业。但在调查中发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却还是在专业上。我们发现许多德育老师联系学生所学的专业进行教学时比较随意,拿来就用,有的甚至出现教学内容重复、老调重弹的现象。从职校生的学习特点来看,他们大多学习兴趣不浓厚,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持续感觉到课程学习对其学习、生活、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学生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同样,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重复说教,学生也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施时,融入学生所学的专业常识须具有计划性、层次性特点。

以江苏教育出版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教材为例,如图1所示,从每一个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上看,教学内容都与专业紧密结合,专业类的基础知识、专业类的事迹介绍、专业类的各类活动、专业类的实践体验等内容要有计划地融入教学中,以实现课程内容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而不是“满堂灌”、没有章法。即便是同一个教学材料,也应有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呈现形式。例如,在学习领域一中提到邓建军,可用图片和文字形式在ppt中展示其取得的成就,通过其成就引起学生注意,说明职校生也能成才;在学习领域二中提到邓建军,可用对邓建军的访谈、别人对他的看法等视频,重在让学生理解职校生如何完善自我,实现职业目标。

……

图1机电专业班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各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部分)

(四)教学过程:充分考虑专业因素。

教学过程是教学成败的关键部分,其成功的标准是引导学生多层次、全员性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学习乐趣。

1.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专业无论是自选还是他选,同一专业的学生群体在理论基础、对课程的认同程度、关注点、兴奋点等方面相似度很高。例如,机电类学生男生居多、好动、爱表现、学习自觉性差。因此,组织选择教学方法时遵循“三原则”:一是少理论。说教的内容要少,用多种形式创设情景进行教学;二是多活动,教学中多组织活动竞赛,如表演、小品、辩论等;三是及时评价,对学生好与差的评价要及时给出,多鼓励,批评要适当,以激发斗志,促进学习。

2.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教学评价。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中等职校培养计划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学校培养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选择教学评价时应考虑到不同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例如,在组织不同专业学生进行主题辩论时,德育教师可以让机电类学生制定辩论的方案,并适时指导学生自我评价辩论方案。在评价时,注意对学生独立制订计划的能力、独立决策的能力、独立对实际工作结果进行检查的能力和独立评价的能力等评价。而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德育教师应重点对辩论内容设置障碍,对辩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抗挫能力等。

参考文献:

[1]胡卫芳.实效德育课堂教学的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5):73~75

[2]吴建东.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新议[J].职教通讯,2009(10):40~42

[3]童卫丰,朱慧.基于“学生发展”理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7):100~103

对于职业规划的看法篇10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团体辅导;优势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67-0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惑

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很多高校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之中,旨在培养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与能力,但是事与愿违,学生认为,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计划赶不上变化,因此,学生上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认为自己不能胜任任何职业没有出过校门的学生对自己和社会缺乏全面客观的分析,常常认为3~4年的专业学习只能学到一些皮毛,又因为没有工作经验,择业时没有自信心,觉得自己“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择业动机不明确职业生涯分为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内职业生涯是指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通过提升自身素质与职业技能而获得的个人综合能力、社会地位及荣誉的总和,外职业生涯是指在职业生涯过程中所经历的职业角色(职位)及获取的物质财富的总和。很多大学生受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影响及生存压力所迫,择业时过分看重经济效益,追求社会地位,忽视个人的职业发展。对工作本身的价值和兴趣关注不够,不懂得外职业生涯要依赖内职业生涯的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机会前面犹豫不决没有机会感到苦恼,有了机会,学生觉得烦恼更多,他们不想错过任何一次机会,忙碌于各种考试,如考公务员、考研、考选调生,考注册会计师证、司法资格证、人力资源师证和物流师证等各种上岗的资格证书等。太多的选择让他们迷失方向,结果忘记了自己最初的需要。

感觉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受实现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大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很高,有的学生期望短期内有丰厚的经济收入,月薪在5000元以上,5年内就有自己的房子和车子,甚至是别墅,较少的工资他们不会轻易动心,宁愿在家啃老,也不愿意从月薪1000多元做起,工资太低,失落感强,求职动力不足。

生涯规划太书生味浏览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会发现学生规划的大多数都是专业方面的学习,如什么时候参加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在多长时间内攻克自己薄弱的功课,涉及的都是与学习和考试有关的内容,虽然教师一再强调,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包括核心职业素质的提升,但这些话好像很难让学生听进去,也就很难体现在学生的职业规划书里并落实到行动中。

大学生职业规划产生困惑的原因

对职业规划重视不够在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的高校中,由于上课的人数、教学条件、师资情况的限制,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案例讨论、模拟面试等强调互动及鼓励学生参与体验的活动极少。以讲授的方式上课,学生觉得这些知识并不难理解,但没有经过体验的知识,不能触动内心,知识很难变成能力和职业品质,对学生的帮助不大。很多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师反映,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在看专业书籍。在学生看来,未来是变化的,当下重要的任务是功课,在学习任务的压力下,大学生活没有时间谈这些虚无缥缈的计划,觉得那简直是一种奢侈,是浪费时间的做法。

自我感觉不清晰“80后”和“90后”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赏识教育的环境中长大,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什么事都无需自己动手。在学校,我国的赏识教育曾经经历过这样一段误区,以为对学生只要夸他们很棒就行了,而不是对学生某一方面、某一细节的赞赏。抽象的夸奖让学生觉得莫名其妙,但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等6个长辈长时间的赞美下,学生良好的自我感觉形成了,似乎很有自信心,其实,学生的这种自信心是虚幻的,禁不起实践的考验,遇到困难时,他们感到心理落差很大,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所在,也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所以,人云亦云,随大流,看到别人考证,自己就考证,就业无门就试图用考研缓解就业压力,对未来没有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规划缺乏灵活性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职业探索之后,指导教师常常要求学生确定一个规划目标,然后按照这个目标制定实践计划。一般而言,学生自身发展的理想化程度很高,实际情况却是令人沮丧的,理想与现实差距甚远。很多大学生错误地认为职业规划是一锤子买卖,是一步定终身的事,急于求成的思想导致职业目标定位很高,规划缺乏可操作性,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其实,职业规划可以分几步走,应先选择一个次理想的状态,并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工作,把目标分为手段目标和终极目标,手段目标为终极目标服务。在完成手段目标时,学生会对自己有更多的、更真实的认识,或者有新的机遇,这样也许会意识到原先的终极目标并非自己的需要,会在现实手段目标时逐步调整目标,并寻找终极目标实现的机会。

缺乏对职场的了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显得幼稚,不像一个职业生涯规划书,更像一个学习计划,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不了解职场,不知道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他们错误地认为专业成绩可以代表一切,不知道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与人合作相处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也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也应该在大学期间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