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岗位实习方案十篇岗位实习方案十篇

岗位实习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0:07

岗位实习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方针政策,把做好新疆高校毕业生培养实习工作作为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长治久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工程和民生工程,切实为新疆受援地区培养一批急需的、热爱祖国、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骨干人才。

二、培养目标

通过岗位实习期间的帮带指导,使学员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定期交流、典型示范与社会实践、参观考察,帮助学员开阔眼界,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使学员进一步增进民族感情,增强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加快建设新疆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三、实习对象、时间、方式及岗位安排

1、实习对象:新疆籍2002-2010年未就业的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已在新疆当地通过政审、资格审查、考试考核、体检、公示等程序择优选拔确定的培养对象,在我局培养合格后,回新疆的乡镇、街道(社区)事业单位进编上岗。本次分配来我局岗位实习的学员共计14名,其中哈萨克族3人、维吾尔族7人、回族2人、锡伯族2人,均为女性。

2、实习时间: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底。

3、实习方式:采用岗位实训、定期交流、典型示范与社会实践、参观考察方式进行。

4、实习岗位安排:实习岗位安排要与学员拟就业的岗位相对应,拟任该岗位的助理职务,每个实习点安排学员2-4人。

14名卫生服务专业的学员实习岗位安排:7名去区妇保所(由区卫生局安排),另7名安排分别为莫愁湖街道3名、兴隆街道2名、南苑街道2名。在11月19日去妇保所7名人员与去社区7名人员互相对换。

四、组织领导

(一)组织机构

局成立新疆普通高校毕业生岗位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局长董寒任组长,副局长严秀云、孙大保任副组长,岑岚、邬晓云为组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人口计生局,严秀云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邬晓云具体负责。领导小组负责岗位实习期间的组织协调工作,建立健全会议制度、领导挂钩制度、走访和检查制度,各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二)责任分工

邬晓云:负责《新疆籍普通高校毕业生来区人口计

生局岗位实习工作实施方案》的制订;《双休日及节假日活动计划表》的制订;《实习指导师名单》的上报;负责每天报告学员情况;负责学员的考核鉴定工作。

岑岚:负责成立新疆籍普通高校毕业生岗位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落实14名卫生服务专业学员的社区实习岗位。

茆玉国:负责905会议室的协调及投影仪设备的准备。

马艳春:负责每周报送信息简报。

各工作人员按《双休日及节假日活动计划表》的安排负责各自的培训任务。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8月10日)

区人口计生局召开专题会议,对岗位实习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分解下达各项工作任务。

(二)准备阶段(8月14日前)

各成员根据任务分工,周密安排,精心准备。及时成立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一对一”实习指导师;制定实习工作实施方案和详细的岗位实习计划,并报区协调小组办公室备案。

(三)工作人员培训(8月16日前)

对实习期间承担任务的全体工作人员及实习指导师,由区协调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进行培训教育,充分了解新疆少数民族的饮食等生活习惯和宗教习俗,熟悉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掌握新疆籍普通高校毕业生培养的意义和目的,明确目标任务,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增强实习指导、管理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学员对接(9月初)

区人口计生局加强与区人社局联系,掌握学员来宁时间,及时安排工作人员,做好接对工作。

(五)学员入职培训(9月中旬)

由区协调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安排欢迎仪式,集中介绍我区的基本概况、学员日常管理规章制度、学员岗位实习计划。

(六)岗位实习(9月中旬-2013年1月)

1、组织岗位实训。区人口计生局组织街道建立“实习导师制”,实行“一对一”指导、帮带,全程负责所带学员的工作指导和专业技能培训。建立台账资料,做到指导帮带有计划、实习工作有日志、学员实习有笔记有心得。

2、定期组织交流活动。区人口计生局定期组织实习指导师和学员进行实习交流活动,提高学员沟通协作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群众意识,指导积累岗位工作经验。

3、注重典型示范与社会实践。组织基层就业、创业先进典型报告会,引导激发学员争当先进、勇于创业的动力,增强学员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信念。

4、参观考察。相关街道组织学员参观考察,使学员开阔视野、转变观念。

5、考核鉴定。各相关街道负责学员实习期间的考核管理工作,实习结束后,对实习学员进行考核鉴定。

六、有关要求

岗位实习方案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岗位实习;多学期、五段式;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40-02

岗位实习(或称顶岗实习)作为提高学生技能的重要实践教学形式,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国内高职院校岗位实习的模式主要有:(1)“411”模式:4个学期校内学习,1个学期岗位实习,实习回校后再安排1个学期的培训提高;(2)“2+1”模式:在校学习2年,第3年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实习3~6个月,然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就业;(3)“l+l+l”模式:第1年在校内学习基础知识,第2年在校内实习实训,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就业性实习。

岗位实习是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参与的,其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给岗位实习的管理和监控带来了不小的难度。由于多种因素,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岗位实习的方案设计上,没有从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做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普遍存在实习目的简单、模式单一、组织形式不科学、实习管理制度不健全、实习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往往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如何探索出一种既有理论支撑,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岗位实习新模式,成为职教界关注的课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很多高职院校对多学期、分段式岗位实习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三段式”模式、“四段式”模式等,但现有的方案在理论支撑和可操作性方面仍难以尽如人意。为切实提高岗位实习的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可探索采取一种“多学期、五段式”的岗位实习新模式。

“多学期、五段式”岗位实习新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多学期、五段式”岗位实习新模式的内涵“多学期”是指将实习过程分布在3个以上的学期;“五段式”岗位实习是指以递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将岗位实习分为五个阶段实施,即认知性实习(约2周)、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考证性实习(约6周)、适应性岗位实习(约4周)、生产性岗位实习(约12周)、就业性岗位实习(约12周)。通过对岗位实习实施“循序渐进、分段实施”的方法,系统、渐进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多学期、五段式”岗位实习模式的时段安排(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岗位实习教育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适应性岗位实习、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证性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生产性岗位实习和就业性岗位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

“多学期、五段式”岗位实习新模式的实施意义传统的岗位实习一般是学生在所有专业知识学完之后进行,大多集中在第三学年的最后两学期。这种实习往往存在实习模式单一、实习内容简单、实习内容枯燥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当学生在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存在不足需要回学校弥补学习时,因面临毕业和找工作已经无法实现了。另外,这种集中时间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后又集中进行岗位实习的模式不利于学生将专业理论与企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多学期、五段式”实习模式是将传统的一次性岗位实习分成五个阶段,分别安排在4~5个学期,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专业要求及教学进程等因素,结合实习企业的岗位标准,科学设定各阶段的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及实习方式。其优点在于:(1)便于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分段式实习方式便于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前后贯通,相互连接,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实习层次逐步提高,可以实现全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2)符合认识论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的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通过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3)可避免学生在同一岗位上实习时内容单调、枯燥乏味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学期、五段式”岗位实习新模式的实施方案在实施“五段式”岗位实习时,可将企业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术员等部分岗位标准加以转换,成为岗位实习教育、适应性岗位实习、生产性岗位实习、就业性岗位实习的考核标准。同时,可在对五段式岗位实习积分法评价的基础上,将积分转换为学分。五段式岗位实分为100分,获得90分以上为优秀,74~89分为良好,60~73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五段式”岗位实习学分为3分,优秀得3分,良好得2分,合格得1分。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五段式”岗位实习的实施方案如表1所示。

岗位实习新模式的质量保障措施和实施效果

实施“五段式”岗位实习的必要条件是实习企业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我院与毗邻的开发区工业开发总公司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建成了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的生产性实训校区。入驻实训校区的企业在租金、用水用电价格、招聘员工等方面享受相应优惠条件的同时,在配合学生实习实训方面必须满足相应的要求,这样就为学校推行“五段式”岗位实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为保证“多学期、五段式”岗位实习新模式的效果,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1)将企业的部分岗位标准转换为岗位实习的考核标准,这样学生进行岗位实习时目的就很明确,考核的针对性也很强。(2)实行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的“双导师”制度,在对学生的考核中,企业的兼职教师将与学校教师共同考核、评价学生的实习情况,在评价中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共同评价、监测教学质量。(3)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对于生产性岗位实习和就业性岗位实习,学生一般要轮换2~3个岗位。(4)加强过程监控,参考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制定“五段式”岗位实习的运行管理制度,以加强对“五段式”岗位实习的过程监控。

笔者所在系部2008级学生完成了“五段式”岗位实习的全过程,实习单位为三家电子企业,实习时间分布在五个学期。从反馈的信息来看,实习效果非常好,学生在就业单位适岗上手非常快,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通过这种“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反复递进式实习,学生对电子企业的运行管理和电子产品制作的各个工艺环节理解得更加深刻,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并且有充分的时间可返回学校“回笼”学习。

参考文献:

[1]杜家龙,刘敬尔.关于实践教学基本问题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4(4).

[2]蒲海.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3]任淑清,张宇,等.高校医药营销专业分段式实习模式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8(2):43-44.

[4]孙小梅.三段式统分结合的教师教育实习模式建构与述评[J].文教资料,2009(8):196-198.

[5]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2-54.

[6]王雅琴,戴建平.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组织和操作管理模式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46-48.

岗位实习方案篇3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131)

摘要:构建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标准是为了科学检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院校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作用和行业优势,通过校企合作,联合构建顶岗实习的内容和考核两个实习标准,在顶岗实习的内容上细分岗位、明确流程,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分类指导、分段实施、整体推进,在顶岗实习的评价中引入实习基地第三方机制,达到规范学生实习活动的管理与指导,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帮助学生创造就业“零适应期”的目的。

关键词:职业院校;顶岗实习标准;刑事执行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111-04

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综合性环节,顶岗实习是学校组织、帮助学生将校内所学理论知识与企(行)业工作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与企(行)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方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完成全部课程并考核合格后进入企(行)业一线参与实际岗位工作,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综合强化训练,形成较强的职业意识和独立胜任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因此,有必要按照专业与企(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或职业内容对接、教学过程与企(行)业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研究构建学生顶岗实习目标与任务、内容与要求、考核与评价等标准。

构建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标准的作用与意义

学生顶岗实习作为职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教学环节,是把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具体操作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合格专业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内容。构建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标准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一)是加强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需要

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顶岗实习的目标确定、内容优化、过程管理、质量考核以及基地建设等内容。顶岗实习标准是贯穿于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所有内容中的红线,能将整个顶岗实习管理体系通过量化的形式体现出来而便于操作。标准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针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而制定的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

2011年9月1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实习管理工作视频会议”。有关领导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结合本企(行)业实际岗位要求,加快研究制定学生实习标准和监督检查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实习标准,探索建立实习标准动态更新机制。

2014年5月2日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

缺乏顶岗实习标准不仅使学生无法明确实习目标,也使得职业院校和实习基地在实习过程监管中责任不明,更对学生实习的结果考核无据可循,实习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目标。职业院校要落实教育部加强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有关文件精神,提升对学生顶岗实习标准的重要作用与意义的认识,构建格式规范、结构清晰、内容明确的学生顶岗实习标准。

(二)是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育人模式、教学模式和就业模式等三个方面,但人才培养的效果最终都要体现在毕业生的能力与素质能不能符合新形势下企(行)业发展的要求。以刑事执行专业为例,毕业生在就业后能不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打得赢”,就是看能不能做到“四强八会”——即政治素质强、适应能力强、体能素质强、格斗防卫能力强,会管理、会办案、会教育、会矫治、会应急处置、会调解纠纷、会做群众工作、会文书制作。“四强八会”职业能力既是刑事执行岗位工作能力要求的具体内容,也是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对刑事执行专业而言,就是要通过在刑事执行工作岗位的顶岗实习来培养学生“四强八会”能力,也最终以对其“四强八会”能力的掌握情况来检测顶岗实习环节甚至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实际效果。因此,制定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标准,既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学生顶岗实习方向性指针、切实保障顶岗实习质量的需要。

(三)是帮助职业院校毕业生实现就业“零距离”的需要

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以企(行)业工作岗位核心技能指标为基点,以“实际、实用、实操”为质量标准,使学生正式进入企(行)业岗位工作后“来之能用,用之能成”。因此,除了在校内理论教学环节要引入真实案例作为教学载体,引入真实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引入真实流程改革教学方式,营造职业岗位环境和氛围,推动岗位核心技能教学情景化、模拟化和实操化,实现课堂与岗位的紧密对接外,在校外顶岗实习环节要以“岗位—职责—任务—能力—内容”主线为路径,按照统筹布局、多方参与、分类指导、分段实施、整体推进的形式,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作用和行业优势,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共同制定、实施包括顶岗实习项目内容标准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体系在内的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标准,帮助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的主要任务、基本环节和考核标准等,规范他们的实习活动管理与指导,促进他们专业技能的提高,帮助他们创造就业零适应期。

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

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标准体系主要应该包括顶岗实习的内容体系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标准两个部分。前者解决学生实习的目标问题,后者解决学生实习的成效问题。

(一)立足企(行)业工作岗位,制定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体系标准

首先,梳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确定的就业岗位(群),将其确定为学生实习的目标岗位(群)。例如,刑事执行专业实习的目标岗位(群)统一为监狱基层一线民警。

其次,解构企(行)业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责,分析各个工作岗位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如监狱一线基层民警岗位应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新犯收监,罪犯学习、劳动和生活“三大现场”管理,罪犯思想、文化、技术“三课”教育,监管安全防范与应急事件的处理、安置帮教、释放等。

再次,在明确企(行)业相关岗位职责和应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分析其所需的核心职业素养,再对应构建学生顶岗实习的职业能力模块。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包含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等四个方面。以刑事执行专业为例,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对应的顶岗实习职业能力模块是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忠诚、勇敢、坚韧、奉献的警察职业道德,公平公正、依法行刑的执法理念;学生文化素质对应的顶岗实习职业能力模块标准是具有较强的表达、沟通、交流能力,能有效开展罪犯教育和矫治工作,能较好地制作执法文书;学生身心素质对应的顶岗实习职业能力模块标准是具有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和较强的警务技能;学生职业素质对应的顶岗实习职业能力模块标准是具有较强的刑务处理、现场管理、罪犯教育矫正及安全防范等业务能力,具有一定的管理水平等。

(二)遴选典型工作任务,设计顶岗实习项目,形成顶岗实习的内容标准体系,要求学生逐项完成有关项目训练

以刑事执行专业为例。监狱基层一线民警职业能力模块中“现场管理”的基本工作任务与实习项目对应情况如表1所示。

(三)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标准

首先,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按不同的实习阶段和实习工作岗位分解为学生具体的实习任务标准,同时相应地确定每个实习阶段和岗位指导教师的工作标准。如刑事执行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为7个月,分成特警队、入监监区、常规监区、出监监区、教育科、狱政科、刑罚执行科等七个阶段,每个阶段为一个实习岗位,各为期约一个月。

其次,确定各实习阶段考评内容的关键指标、考评实施方案与标准、考评人员结构等。按不同的实习阶段递进实施,完成一项,考核一项,逐项达标。不达标的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实习。以刑事执行专业为例,学生顶岗实习第一阶段的岗位、任务标准及指导教师工作标准对应情况如表2所示。

再次,建立以职业关键能力为核心,最终反映人才培养素质的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专业综合技能考试题库及测试办法。学生顶岗实习考核与评价按百分制进行计分。其中,顶岗实习成绩由四个部分构成:(1)顶岗实习态度(包括遵守实习单位纪律、工作表现、出勤等方面)占总成绩的20%,由基地指导教师评定;(2)顶岗实习表现(包括顶岗实习中的学习态度、实习日志记录、实习内容掌握程度等方面)占总成绩的30%,由基地指导教师评定;(3)综合技能测试占总成绩的30%,由学校教师和行业专家评定;(4)顶岗实习报告占总成绩的20%,由学校专业教师评定。而顶岗实习成绩按四级分制确定,即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合格(60~79分)、不合格(60分以下),且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原则上应呈正态分布,优秀的比例不超过20%。学生在结束顶岗实习结束之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参加专业综合技能测试。学校应会同实习基地,以学生顶岗实习的主要内容为模块建立专业综合技能测试题库,每个模块应包括100个以上真实案例或情景模拟测试题。如刑事执行专业综合技能测试题库包括警务技能、罪犯集体讲评教育、罪犯个别谈话、监管安全与防范、法律文书制作等模块。测试方法应当包括测试内容、测试流程、评分标准、等级评定等。刑事执行专业实习学生“罪犯集体讲评教育”综合技能考试题库及测试办法如表3所示。

最后,制定其他考评制度标准体系。包括《顶岗实习单位标准和考核办法》、《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标准和考核办法》、《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顶岗实习学生考核办法》等。

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标准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学生顶岗实习标准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构建学生顶岗实习标准,就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重点突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

(二)细分岗位、明确流程构建顶岗实习标准

职业院校在对整个顶岗毕业的内容体系和考核体系进行系统设计时,要按照企(行)业相应的主要岗位,以及在不同的岗位上主要工作内容,明确出学生在每个实习岗位、每个工作流程中所要达到的目标,使得实习的内容和考核标准定量化、精细化,尽可能让学校专业教师、基地指导老师和学生对实习目标都一目了然,并且可实现、可操作。

需要指出的是,考评应与各个实习岗位和实习工作流程紧密结合,实习一环、指导一环、考核一环。此外,还应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既从各个环节把握顶岗实习的质量,又总体上把握学生顶岗实习的成效及其职业技能的提升情况,使整个评价结果更趋客观公正。

(三)校局联盟、校狱(所)合作构建顶岗实习标准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行)业的参与和支持。对任何专业而言,实习基地应该既是实习岗位的提供者,又是学生的主要就业接收单位。实习基地对专业人员的需求量,对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工作内容等都比学校要更加明晰。以刑事执行专业为例,学校构建本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标准,先要取得省司法厅和省监狱管理局的支持,按“校狱合作”的理念,牵头组建并充分发挥好司法行政职业教育集团平台作用,形成由学校牵头,司法厅领导,监狱管理局、各监狱参与的“双主体”共同育人格局,探索多方参与、共同建设、互利共嬴、多元评价的长效运行机制,增强办学活力。校狱合作构建、执行学生顶岗实习标准,就可以按照监狱基层一线民警的职业要求培养学生,又能使学校和基地共同评定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表现,共同约束学生,是一举两得的举措。

实践证明,职业院校结合企(行)业工作岗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逻辑严谨、内容科学、结构清晰、覆盖面广、操作性强的学生顶岗实习标准,是对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集中检验,不仅可以规范学生顶岗实习活动的管理与指导,而且对综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其较强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独立胜任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的形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学生和企(行)业单位“三赢”良好局面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覃曼卿,龚江南.高职文科专业顶岗实习标准的制定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3(7):62.

[2]包世萍.高职顶岗实习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152.

[3]龚江南.高职分散型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2(1):50.

岗位实习方案篇4

摘要: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对人才培养产生了深刻影响。应用互联网思维解决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提高顶岗实习质量,是解决高职院校进入互联网时代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生;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思维

基金项目: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2014年立项课题“民办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转型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mC1412)

作者简介:陈家颐,男,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教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58-03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提高顶岗实习质量,在互联网时代不懂互联网思维不行,不用互联网思维也不行。

一、用户思维:为学生量身定制顶岗实习方案

用户思维的核心是强调用户至上,一切为了用户,千方百计满足用户需求,这也是互联网的取胜之道、成功之道。中国电子商务平台“双十一”活动,连续不断创造销售奇迹,从2009年的0.6亿迅速增长到2014年的500多亿,靠的是互联网便捷快速,靠的是服务至上的思维定位,得客户者得天下。

(一)坚持学生为中心

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根据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特殊要求,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高职院校通常会在学生毕业前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时间有半年、也有一年。意在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积累职业岗位经验,以便顶岗实习结束后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就业。由于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存在的不对称性,顶岗实习的专业差异较大,有的机会多求大于供,有的机会一职难求。学校量身定制顶岗实习方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顶岗实习做到精细服务,精准服务。

(二)细化学生顶岗实习的目标

顶岗实习的总体目标是综合能力训练和就业。理想的目标是两者兼顾,但事实上往往不能兼顾。因为无论是行业还是企业对学生的就业都有门槛,学生对就业也有各自的选择。学生顶岗实习后,有的可以就业,有的不能就业,有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学校只有对学生顶岗实习目标进行细分,才能满足量身定制的要求,提高顶岗实习目标的适切度。

(三)通过挖掘企业和学生顶岗实习的需求,合理安排顶岗实习内容、时间和模式

这不是估摸与猜测,积极探索“旺入淡出”、“岗位轮换”等不同的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多元模式,丰富学生顶岗实习的体验。顶岗实习坚持用户至上,不仅要注重多少学生参加顶岗,进行数量统计;更要重视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心理体验,善于将学生实习的体验Roi变成绩效考核的Kpi[1],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环节的满意度。

二、产品思维:为企业发展提供合格人才支持

产品思维是产品制作过程中,由目标引导到产品的思维习惯。互联网产品日新月异,在虚拟空间实现真实产品赢利,离不开产品思维的影响。微信借鉴QQ发展的思路,坚持目标引领,在短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用户破亿。互联网企业强调产品经理的基础要求规则是:把自己当成用户。做任何事,能够从产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用做产品的思维来开展整个工作。顶岗实习期间高职院校向企业提供的是初级产品,最终是为了向企业输送合格的岗位人才。

(一)确立合格人才培养与使用的代价意识

学校通过压缩校内学习时间增加企业顶岗实习是一种代价,企业为得到合格员工付出对学生指导也是一种代价。只有付出代价,才能得到回报。如果学校仅仅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甚至以此作为激发企业提供岗位的动力,只会与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如果企业将学生顶岗实习只是当作廉价劳动力,让学生从事简单劳动,只会使学生对实习失去兴趣,影响学生对本职业的正确认知。不仅不利于合格的人才培养,而且会加剧员工的流失,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确立合格人才培养与使用的代价意识,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将企业的需要与学生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同步。

(二)加强实习生管理,提高学生自我成长的能力

有效的顶岗实习是学校带教老师、企业指导师傅和实习生共同努力的结果。顶岗实习管理要遵循顶岗实习的规律,带教老师要定期检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的困难,尤其重视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2]企业师傅要根据真实生产的规范与要求,指导学生实施安全生产、规范生产、有效生产。顶岗实习生要按照实习要求,努力工作,及时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三)合理评定顶岗实习质量

企业生产与人才培养有相通之处,但两者之间对人才质量评价客观存在差异。企业所需要的合格员工仅靠学校的培养是不够的,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对学生所提出的要求有时是模糊的,对学生的评价是建立在一种对学生质量的体验上,企业对学生只能给出的答案是“好、不好或者一个分数”。很少能够告诉学校,学生哪里不好,哪里教育出了问题,更不可能告诉学校用什么的方法改。因为,学生经过顶岗实习的训练,毕业后对职业还有各自不同的选择,企业对顶岗实习生的体验好不代表学生成长的无限生机。所以,合理评定顶岗实习生的质量,学校需要征求企业的反馈意见,还要确立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主体意识。[3]

三、极致思维:为顶岗实习学生做好指导

极致思维是将互联网产品做得最好的思维,互联网企业对极致的理解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是“把自己逼疯,把别人逼死”,是“不疯魔,不成佛”。本质是为用户做得最好。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服务怎样将做到极致,体现出专业态度与专业精神。

(一)加强顶岗实习生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指导,激发学生对职业的热爱,提高他们职业的理解度和忠诚度

顶岗实习生从学校环境走到企业环境,有诸多的不适应。企业反馈学生的不适应,往往是职业理解和人际沟通问题大于技术问题。学生存在岗位认识理想化、人际沟通简单化倾向,对岗位要求不理解,导致顶岗不安心,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将顶岗实习中的职业认识教育做到极致,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定位,是做好顶岗实习的基础。

(二)重视顶岗实习网络指导

一个专业学生往往是分散在不同的单位和地点顶岗,老师要做好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必须善于通过互联网与顶岗实习的学生保持沟通。比如,运用微信、QQ等社交平台,组织顶岗实习的学生及时分享经验,共商解决困难的办法,丰富学生的实习体验,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三)充分发挥校内指导教师的作用

顶岗实习生的时间主要在企业,指导工作往往容易依赖企业指导教师完成,校内指导教师的作用发挥不足。事实上,顶岗实习期间,无论是学生还是企业都期望校内指导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校内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长,对学生更了解,对学生实习的目标和要求更明确,比企业指导的协调能力更强,校内教师要主动介入顶岗实习,主动想实习生和企业所想,做实习生和企业所做,并且要主动发现,解决企业指导所不能发现的矛盾和问题。

四、迭代思维:快速改进,提高顶岗实习质量

迭代是快速改进,是产品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任何一个成功的互联网产品都经过一个怀疑、接受、追捧的快速迭代的过程。顶岗实习模式在职业院校推进同样经历不理解到理解、试点到全面推广的过程。顶岗实习环节要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必须借鉴互联网迭代思维方式,快速改进诸多方面的不足,但快速改进不是方向的变化,而是细节不断完善。

(一)不要错过每个工作改善的机会

顶岗实习是学校的人才培养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代表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改善顶岗实习首先要改善工作方案。在现有校企合作背景下,顶岗实习方案刚开始不能有完美主义情节,或是将方案做到100分才让学生去顶岗。尤其是受专业岗位人才需求的影响,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机会不等,统一的顶岗实习质量标准,也不完全能适应所有顶岗实习生的质量要求。所以,学校要制订统一的要求,对顶岗实习生有基本的要求,又要对不同顶岗实习的学生有个性化的质量要求,包括顶岗中轮岗的标准,克服重顶岗实习生集中单位学生的指导和质量考核,轻人数分散的学生的顶岗实习指导和质量考核;重首岗顶岗质量标准考核,轻转岗顶岗的质量标准考核,以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有效性。

(二)丰富学生顶岗实习改进工作的参与感

顶岗实习改进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实习质量,学生是顶岗实习质量的体验者,也是质量的最终评价者。学生参与工作改进体验的前提是参与,学校在顶岗实习前的方案制订、方案实施、实习结果的考核和反馈等各个环节让学生参与。顶岗实习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他们通常会将学校所学和实际岗位所需进行比照,顶岗实习过程中他们对在校学习效果有最直接的感受。学校除了实习前要详细介绍校内外实习的差异,让学生有一定的思想准备,用足够的热情,与学生一道解决顶岗实习过程中问题,丰富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改进的参与感。

(三)提高顶岗实习迭代的创新度

迭代要求创新,要从顶岗实习的专业需求出发,针对专业岗位能力的差异,切忌标准雷同模仿。创新需要做减法,顶岗实习重点做到不复杂,一目了然。专业的重点在什么情况下,是学生对专业顶岗实习要求需要花一段时间才能了解时,就必须减少,让学生在顶岗实习的每个环节都能知道应当做什么。做减法是简约,简约不是简单。简约的背后是技术与模式创新,是“少一分太少,多一分太多”。创新需要做细节,只有将每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顶岗实习才是完整。互联网时代的模仿和抄袭,难以避免。顶岗实习方案可以借鉴模仿,但做好每个细节,并且具有完整性,就不惧别人抄袭模仿,最终必将形成独具特色的模式,必定会培养出独具一格的人才。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开放、合作、共享的时代,应用互联网思维改进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工作,提高顶岗实习质量,需要合理定位、以人为本,强化指导,快速改进,不断完善顶岗实习的制度,加强学校、企业和实习生的合作,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真正进入互联网时代。

参考文献:

[1]郝静.结合职业技能大赛的高职毕业设计创新模式探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2(1):32-35.

[2]曹晓兰.论校企合作中的毕业生顶岗实习[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2(2):90-92.

岗位实习方案篇5

一、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伤害的法律定性现状

大专院校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受到意外伤害,引起人身伤害赔偿纠纷的情形越来越多。但目前在法律上对此类纠纷定性为何种法律关系却没有定论。我们先来看看相关案件在司法实践中是如何处理的。

[案例一]2006年11月2日,安徽某大学学生张某在永康某塑料制品公司实习期间,右手手指被机器轧伤。张某在要求该公司支付其各项费用3.2万元遭拒后,于2007年底向劳动部门提出申诉。劳动部门认为张某受伤时属在校学生,与塑料制品公司不存在劳动关系,此案不属于劳动争议的处理范围。张某不服,向法院。法院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一条规定,即“本条例所称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认为实习生应包含在“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内,并以此作为案件定性依据,最终通过调解由厂方一次性补偿张某1.5万元。

[案例二]2006年10月,江苏某药科大学学生王某在常州药业下属某制药厂毕业实习时,误启动了混合机,造成左手食指、中指及第二掌骨被切除,治疗费用103934.67元由制药厂垫付。2007年5月,制药厂正式录用王某,一年后,将其辞退,同时要求王某出具借款近一万元医药费的借条。王某向常州市行政审批中心提出工伤认定的申请,但因不符合工伤赔偿的规定,审批中心不予受理。2008年8月,王某在镇江京口区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审理认为三方在这一案件中均有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之后判决由常州药业赔偿王某103934.67元,药科大学承担连带责任。常州药业不服,提出上诉,经二审法院调解,三方达成调解协议,即由常州药业赔偿70000元,药科大学赔偿33934.67元。

将法院对以上两则个案的审理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前者,法院依据《工伤保险条例》中的宽泛条款认定张某为工伤,其实质就是肯定了全日制大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属于劳动关系;而在后一则案例中,王某不被认定为工伤,一、二审法院均依据民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调解,其实质就是否定了全日制大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是劳动关系。

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伤害的法律关系分析

从以上司法判例不难看出,此类案件的确存在定性、归责不一的情形。究其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对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顶岗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如何定性问题,是否属于劳动关系?

我们来看看“顶岗实习”“劳动者”等概念及相关法律规定。

“实习”,《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运用和检验,以锻炼工作能力。”[1]“所谓顶岗实习就是学生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加与一般职业人一样的工作,它是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专业人才、技术、设备及经营环境等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环境下采用由师傅(企业技术人员)带徒弟(学生)顶岗工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实现‘毕业即就业,就业就上岗,上岗即顶岗’的零距离培养目标。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培养环节。”[2]学生顶岗实习属于学校正常教学的一部分,其过程同样是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与学校的关系属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这一过程将一直延续到学生从学校毕业,这也就意味着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仍属在校学生,这一主体性质并未因学生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而有丝毫改变;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学生顶岗实习主要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虽然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为实习单位提供了一定的劳动,但那也只是进行实际学习的一种必需手段。因此,学生顶岗实习是教学的一个环节(属实践教学),其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获得经验和技能,更好地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而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

关于“劳动者”。在我国,作为劳动关系一方当事人的“劳动者”是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的自然人,“劳动法中的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取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3]。是否属于企事业单位的劳动者要依据法律的规定来判断,我国法律在劳动者资格认定方面有如下规定:首先,需要满足法律规定的年龄条件,即年满16周岁,从这个层面上看,自然人如果没有达到这个年龄下限,是不可能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其次,作为劳动者还应具有劳动能力。对于这一能力要求,大专院校学生一般都能具备。

那么,顶岗实习学生是否具备劳动者的身份呢?要定性这一问题,不能孤立地仅从“劳动者资格认定”的方面去考虑,而应当从劳动关系的法律层面去把握。“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及平等关系和隶属关系相互交错的特征。”[4]劳动关系是由当事人双方按照平等协商的原则建立的,双方当事人各自有平等的相互协商的权利;但“劳动关系一经建立,劳动者则必须听从用人单位的指挥,把劳动力的支配权交给用人单位,服从用人单位的管理。”[5]与此同时,“劳动者劳动的过程即劳动力的消耗过程与劳动者的人身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劳动关系毫无疑问地具有人身性,是一种人身关系”[6];“从现实的经济意义上来说,劳动者将劳动力的支配权交给用人单位是为了换取生活资料,用人单位因为劳动者的劳动而予以其对等的给付,从而显示出劳动关系的财产性。”[7]劳动关系的这一特征表明,劳动者对用人单位不仅仅是服从,而且还具有依附性。因此,“劳动者的许多正常需要也应当依靠用人单位来解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从事实际劳动,既是劳动者行使劳动权的具体表现,也是劳动者及其家人赖以生存的保障。”[8]我们知道,在校生参加顶岗实习是为了积累实践经验,不是以实习劳动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而实习单位也没有为实习生付出的劳动支付报酬的意思,有的实习单位会在实习中发给实习生一定数额的费用,但是这种费用充其量也只是一种补偿性的报酬(应定性为生活补助)而不是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工资。实习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虽然要服从实习单位的实习管理,但是对实习单位并不具有依附性。因此,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与用人单位建立的不是劳动关系,在身份认定上实习生并不是劳动者。

既然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形成的关系不是劳动关系,那么,实习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伤害就不能按照《劳动法》和国家《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进行工伤认定。

那么,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属何种法律关系呢?在案例二中,无论是常州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还是镇江京口区人民法院都没有简单地将此类案件牵强附会地定性为劳动法律关系,而是从民事法律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认定。笔者认为,大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与学校是教育管理关系,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是一种以学生为关系人的实习合同关系,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是一种以实习合同为依托的教育管理关系。学校承担的义务是公法意义上的义务而非私法意义上的义务,因此,学生与学校之间不存在契约关系,其实质是一种教育管理关系。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实习单位无论是经由学校安排还是通过学生自己寻找获得的,实习单位都应当与实习生所在学校而不应是与学生本人签订实习合同,因为“实习合同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的、约定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期间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9]。“在实习合同中,双方当事人是实习单位和学校,学生是作为关系人而非独立的合同当事人存在”[10]。“根据规定,实习合同应当明确实习期限、时间安排、双方的管理职责、津贴和伤亡事故的处理办法等”[11]。实习合同的签订是建立在学校与实习单位双方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的,它本身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民事意义上的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

综上所述,由于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与实习单位之间是合同关系而非劳动关系,不是劳动法保护的对象,因此,学生在实习期间受到意外伤害,不能按照《劳动法》和国家《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进行工伤认定。学生在实习期间受到人身伤害,如果学校、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签有实习协议且协议中对学生实习期间的人身伤害赔偿问题有明确约定(约定不违背法律),可直接按照协议处理;如果双方没有签订实习协议或虽签有实习协议但仍无法解决学生实习期间的人身伤害赔偿问题,则可按照民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即如果学校在组织学生实习过程中因过错(如未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没有指导老师进行学生实习过程的教育管理等)造成学生伤害的,学校应承担民事侵权法律责任;实习单位在组织学生实习过程中因过错(如未与学校签订实习协议、未对学生进行实习安全教育、将学生安排在不适合学生实习的岗位上、未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等)造成学生伤害的,实习单位则应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如果学校和用人单位对责任分担有约定的,双方可以按照约定分担责任,但该项约定不能构成任何一方责任的免除,实习生可以选择要求其中一方或者两方承担赔偿责任(该两种责任为连带责任);如果学生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亦应承担相应责任。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管俊杰,杨海.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8(12).

[3][4][5][6][7]郭捷.劳动与社会保障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岗位实习方案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003-0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随着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和对高职教育规律认识的加深,人们都意识到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将受教育者从学生培养成劳动者的必经过程。近几年,各个高职院校都在探讨如何根据社会职业教育环境搞好顶岗实习。但在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分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顶岗实习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措施

1.制订可操作性强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纲领,如何确保实践教学环节高质量的完成、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率,是学校的主要关注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体现“三化”、“四个结合”。即: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

2.成立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的相关指导小组

为保障对顶岗实习的科学有效管理,需要设立由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专业顶岗实习指导小组和顶岗实习学生自律小组组成的三级管理机构。

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应由学校系、部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组成,负责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领导和策划。专业顶岗实习指导小组由专业教研室主任带头,校内专业教师、学生辅导员和各实习单位校外兼职指导教师组成,负责对本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进行全面管理。顶岗实习学生自律小组由学生自我选举,由顶岗实习领导小组确认后成立,负责本小组成员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习与工作的自主管理。

3.制定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的相关措施

为保证高职生顶岗实习的顺利、有序进行,保障工学结合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顶岗实习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它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只有从顶岗实习指导到学生实习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都由校企共同组织实施,才能保障顶岗实习工作的有序、有效完成。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双导师制”,即学生在实习期间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双重管理与指导,同时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双考核制”是指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同时接受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双重考核。“三监控制”是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一是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情况的考核。二是学生实习期满返校后要撰写实结,学校组织学生座谈,了解学生对顶岗实习工作的真实体会和收获。三是由学生自我管理小组根据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各方面表现提出综合的自我评价意见,为专业指导教师的考核提供参考意见。

二、加强学生顶岗实习过程化管理

1.顶岗实习的计划

(1)确定顶岗实习的目标。顶岗实习的目标是: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等。

(2)编制顶岗实体工作计划。依据已确定的顶岗实习目标,考虑学校现有的校外实训条件,结合学生的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等现状,制定好顶岗实体工作计划。总体工作计划主要包括:编制计划的现实条件分析;总体工作计划实施主要内容;总体工作计划预期绩效分析等。

(3)编制组织方案。顶岗实习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需要设计一个合理的人员组织结构;同时实习工作能否正常进行,还有赖于参与顶岗实习管理的教师及其他人员的努力和相互配合。

(4)实施方案。依据已编制的总体工作计划,编制具体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对总体工作计划的事实化、具体化,实施方案即行动指南,能指导整个顶岗实习的具体实施。实施方案包括:顶岗实习学生工作安排、顶岗实习准备工作计划、顶岗实习内容安排、顶岗实习工作过程计划等。

(5)编制质量管理计划。顶岗实习要达到预期目标,必须执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全员质量控制。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进行监督;辅导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跟踪并予以辅导;督导人员对教师的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各层次的质量管理须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并做到“量化考核”。

(6)编制进度管理计划。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过程进行分解,明确主要步骤,设计每个步骤的工作持续时间,据此编制合理可行的进度计划。此进度计划编制完成后,指导教师根据进度计划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进行跟踪、指导、考核。

(7)编制安全管理计划。学生的顶岗实习是真正的工作,在工作环境及工作过程中,会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必须制定安全管理计划。如: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对学生进行作业前及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指导;编制安全事故处理预案等。

2.顶岗实习的实施

(1)顶岗实习动员。顶岗实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习实训活动,顶岗实习要求学生以“工作者”的身份独立完成企业岗位工作。在顶岗实习活动开展前,学院必须召开由实习教师、聘请的企业管理人员、全体实习生参加的实习动员大会,使所有人员在思想上统一认识。

(2)顶岗实习准备工作。第一,实习学生在了解顶岗实习目的、意义及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自己的能力要求,提出自己的实习计划,该计划由实习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审核、修订,作为每位学生的实习活动指导计划。第二,实习教师应理解顶岗实习的真实“内涵”,即:培养学生独立的职业实践能力,应了解顶岗实习的具体任务,明确实习教师在实习活动中的职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实习教师顶岗实习的具体工作计划。第三,聘请的企业管理人员应理解顶岗实习意图,明确学生急待提高的实践能力的内容,并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企业工作任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计划。

(3)顶岗实习的实施。实习学生按照各自编制的实习计划,结合实习企业下达的工作任务,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以独立“工作者”的身份开展实习工作,并接受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监督。

实习教师根据顶岗实习计划及自身的工作计划,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有效地技能指导、过程管理、成果验收。聘请的企业管理人员应根据顶岗实习计划及自己的工作计划,对顶岗实习学生下达工作任务,对工程过程、工程成果进行考核。

(4)做好顶岗实习过程、成果资料的记录、整理、归档工作。第一,顶岗实习过程资料包括:学生的出勤、实习态度、实习纪律记录;顶岗实习的工作记录、顶岗实习日记、顶岗实习调查报告等。第二,顶岗实习成果资料包括:实习实物成果、以图片记录的成果、以视频方式记录的成果、实结等。第三,资料记录:学生的出勤、实习态度、实习纪律记录由实习老师(或委托企业单位管理人员)记录;顶岗的工作记录由单位相关人员出具;顶岗的工作成果资料由本人或单位提供;顶岗实习日记、顶岗实习调查报告、顶岗实结等由学生撰写。

3.顶岗实习的监控

为了确保顶岗实习达到预期目标,必须对顶岗实习的计划、人员等进行全方位、过程化的监控。

(1)配置专门的督导人员。高职院校为确保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需要在人事上配置专门的教学质量督导人员。督导人员深入企业,了解实习教师、实习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协调、处理,保障顶岗实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2)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在顶岗实习的实施过程中,应按已制定的工作计划,实习教师、聘请的企业管理人员对参与实习的学生进行过程点的质量考核;督导人员对实习教师、聘请的管理人员进行阶段性的质量考核。

4.顶岗实习的改进

在顶岗实习完成后,应及时组织专门人员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事项进行讨论,对可行的做法进行总结,并作为经验加以推广;对出现的问题要积极思考、寻找对策,并将对策作为下次编制实习计划时的重要的参考性方法。

顶岗实习工作作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加强管理,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将顶岗实习工作落到实处,以保证顶岗实习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忻.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

2万平.提高高职顶岗实习质量的策略[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3徐丽香、黎旺星.推行“顶岗实习”保障体系的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08(9)

4卢飞跃、渠川钰.高职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岗位实习方案篇7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1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概念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通过深度合作,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的模式。为培养更能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工商企业管理专门人才,借鉴了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双重资源,真正培养既有较高专业素养,又有较强实践管理技能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

2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2.1学生职业选择标准过高,与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脱节

通过对2015级和2016级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跟踪调查发现,学生的岗位工作要求与企业的岗位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认为自己是“管理型人才”,不屑做诸如酒店客房接待、顾客接待等工作,而企业则要求学生必须从这些基层的工作做起。

2.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足,急需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目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约500人,现有的实训设施设备无法满足学生技能训练需要,急需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2.3所学与所用存在差距,就业学生岗位适应慢

通过重庆财经职业学院2015级、2016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满意度的调查统计,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在校学习的知识与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差距,希望在专业教学中加大岗位技能训练的力度[1]。

3校企协同育人,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1“学校+企业”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围绕“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主题,邀请了包括北京交换空间永川分公司、重庆智汇人才开发有限公司在内的10余家企业的管理者代表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最终形成了以质量管理内审员和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为培养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2]。2)校企双方共同建设课程资源。为了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标准,使课程内容更贴近企业实际,邀请了多家企业的管理人员参与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和在线课程建设,丰富了教学资源[3]。3)校企双方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在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实行“双导师”制,即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学校专业老师和企业老师共同指导,理论学习任务由学院老师负责,岗位实践任务由企业兼职教师负责。“双导师”制度的推行,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岗位实践能力两方面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3.2校企协同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

1)专任教师完成理论课程的教学。结合各专任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特长,《管理学原理》《员工关系管理》等理论课程的教学大部分由学院的专任教师来完成。2)学院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对《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现代企业管理实务》等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任务,由具有三年以上企业管理经验的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3)企业兼职教师完成实践课程的教学。为了有效缩短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岗位的距离,构建了一条“企业认知实习—校内实训—企业实践调研—多岗位实践—专业岗位实践—顶岗实训”的实践贯通途径。①专业认知实习:第一学期的学习中,安排学生到重庆智汇人才市场、北京交换空间永川分公司等企业的行政及人事岗位进行为期2天的参观学习,让学生对专业岗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②认真做好校内实训工作:第二学期的学习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综合实训室及“HR”实训软件,完成“员工招聘与培训”的校内模拟实训任务。③企业实践调研:第三学期的学习中,对难度较大的《绩效与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实行了“企业调研”的实践教学方式。④多岗位综合实训:第四学期的学习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岗位实操能力,安排学生到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智汇人才开发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的行政、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岗位进行多岗位多角色实训,进而锻炼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⑤专业岗位实践及顶岗实习:第五学期的10周以后及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者到校园专场招聘会的部分单位进行专业岗位实践及顶岗实习,让学生真正融入企业的岗位实践工作,实现所学与所用的有效对接[4]。

岗位实习方案篇8

关键词顶岗实习方案计算机通信

顶岗实习是高职计算机通信专业培养计划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通信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同样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从所学的知识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

一、实习任务

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从事与计算机通信应用有关的工作,包括电信、互联网公司设备维护、网络管理、移动应用程序开发和wap网站开发以及电信增值业务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顶岗实习接触认识社会,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学习各单位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通过顶岗实习找到将所学的计算机通信知识与企业实际需要的结合点,增强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实战能力;

本专业分为通信设备维护和安装、网络构建和管理、移动应用程序开发三个实习方向,各个实习方向的学生应根据所学专业知识选择合适的岗位。

二、实习地点、单位与岗位

1、实习地点的选择

本着“就地就近、专业对口、满足大纲要求”的原则,在保证实习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就近安排实习单位,以便节省实习费用,方便管理。

2、实习单位的选择

(1)学生可以在商业部门,政府机关,生产技术较先进、规模较大的企业等进行实习。要求各实习培训部门有一定的接纳能力和培训经验,有进行实习指导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时应能提供较充足的顶岗实习所需要的各种软硬件设施;

(2)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网络科技公司等;

(3)顶岗实习采用集中和分散实习方式。集中顶岗实习的单位由所在系统一联系安排。分散顶岗实习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

3、实习岗位

具体岗位包括:通信监理(通信设备维护和安装方向);网络工程师(网络构建和管理方向);软件工程师(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客服代表(移动业务咨询、办理)。

三、实习方式与实习内容

1、实习方式

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基地或合作单位),实习基地可以是移动业务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企业、网络科技公司、电脑公司、与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根据学生偏好分成小组,如通信设备维护、安装项目组、网络管理项目组、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项目组等,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务运作。

首先听取企事业实习指导老师的介绍,然后在实习单位实习岗位跟班实习或顶岗实习,最后查阅有关资料,撰写实习报告及毕业论文。

2、实习内容

对于通信设备维护和安装方向,实习内容主要包括:

(1)熟悉各种通信设备的原理,能够认识和安装;

(2)判断出通信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

(3)能够对通信设备进行维修;

(4)能够进行网络系统集成、软交换系统安装与配置、Voip应用维护。

对于网络构建和管理方向,实习内容主要包括:

(1)了解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进行构建的基本流程;

(2)能够独立构建3G移动通信网;

(3)能够独立构建计算机网络;

(4)能够对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进行维护。

对于移动应用程序开发方向,实习内容主要包括:

(1)了解和掌握移动应用程序开发软件,例如android软件;

(2)利用移动业务开发软件进行电信增值业务的开发;

(3)利用开发软件进行手机程序的开发。

四、实习时间安排与进度

1、实习时间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制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年进行,顶岗实习时间不能少于六个月。

2、实习进度

首先进行岗前教育,然后落实顶岗实习单位和岗位,进行顶岗实习,最后上交实习资料及总结。

五、实习考核与成绩评定

1、实习考核

考核方式为考查,实习结束后,学生应提交顶岗实习手册。顶岗实习手册是指导、安排学生实习、记录实习内容、进行实习考核的基本教学文件,要求每生一册。学生自行下载填写并装订成册。学生顶岗实习必须携带实习手册,并按实习进度记录实习内容。

2、成绩评定

顶岗实习成绩评分标准为:顶岗实习手册的填写30分;实习单位评价40分;校内指导老师评价30分。成立顶岗实习考核评定小组,并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和顶岗实习手册综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顶岗实习的考核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并以实习单位的考核为主。

顶岗实习成绩评分采取5级记分制,即优(100~90)、良(89~80)、中(79~70)、及格(69~60)、不及格(59以下)。

六、对实习学生的要求

(1)明确实习任务,提高对实习的认识,做好思想准备。

(2)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听从学院指导教师的安排、服从分配,遵守实习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尊重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以积极的态度完成实习内容。

(3)在实习期间,虚心向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学习,按照统一要求完成实习报告(设计)的构思与写作,并按规定格式以word电子文档形式同时发给指导教师邮箱。实习结束后,应在规定时间内上交顶岗实习手册。

该顶岗实习方案比较完善,包括了实习的各个方面。按照这个实习方案进行实施,可以较好的完成计算机通信专业的顶岗实习。

参考文献:

[1]皇甫静,李贤政.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

[2]石月皎.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求实,2010(1).

岗位实习方案篇9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应对策略

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顶岗实习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从事营销管理类岗位的社会需要、行业认可、企业能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顶岗实习可以弥补学校实践教学的不足,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实施顶岗实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市场营销专业经过近几年来的实践,顶岗实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影响了顶岗实习的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对实现学生顺利就业也带来不利影响。

一、顶岗实习现状调研

(一)顶岗实习时间安排

目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顶岗习主要有三阶段:第四、五学期各为期四周的实习,第六学期为期18周的实习。其中第四、五学期主要以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第六学期以学生自主联系企业为主。

(二)顶岗实习企业统计

以2015年14级营销专业学生第四学期的实习为例,有东明家具、信誉楼百货、迪信通等10家企业,共接收130名学生。

(三)顶岗实习现状调研

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与企业、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访谈交流,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获取有用的信息。

(1)顶岗实习岗前调查,主要包括实习企业及岗位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接情况等。

(2)顶岗实习过程调查,主要包括学生的工作情况、教师的跟踪管理及企业的管理情况等。

(3)顶岗实习结果调查,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对顶岗实习学生综合评价、用人单位对市场营销系顶岗实习工作评价等。

二、顶岗实习存在问题

(一)实习企业方面

1.实习岗位单一,不能与人才培养方案良好对接

人才培养方案是为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专门制定的,课程的设置以此为依据,专业培养方向涉及房地产、医药和汽车等行业的营销岗位,但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并没有完全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2.企业有担忧

市场营销专业一直以来就业形势不错,有一部分企业以能留住人为目的,非常欢迎学生顶岗实习,但企业在与学校合作过程中,也有自己的担忧。

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因此企业在接受顶岗实习学生过程中,主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由于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学生到企业需要由企业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如果顶岗实习时间短,学生刚能上手实习就结束,企业很难获取直接的经济效益。

(二)学校方面

1.教学计划中实习安排时间与企业用人安排不合拍

学生顶岗实习的安排是以学校管理的方便为出发点,安排在学期末和第六学期,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

2.实习过程管理欠规范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第六学期学生实习以自己联系为主,地点分散,给日常管理带来难度,这也使得教师的指导和考核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3.实习管理力度不到位

由于许多企业都是第一次合作,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双方还需要进一步协调,需要完善管理规章制度。

(三)学生方面

1.对顶岗实习认识片面

对于顶岗实习,部分学生及家长存在认识偏差,不能正确对待顶岗实习的利弊,甚至认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签有不利于学生的约定。

2.职业意识缺乏

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实习岗位以销售代表为主,工作既有挑战性又较辛苦,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实现由学生到准员工角色的变化,对于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时间等不能适应。甚至有学生“中途退岗”,这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较大困扰。

(四)法律制度方面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大学生实习制度,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来讲,实习期间的权益不能有效保障,在受到侵害时,没有合法途径维护,这也使得学生有后顾之忧。

三、应对策略

(一)构建适合市场营销专业的顶岗实习模式

顶岗实习由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参与,要想实现三方共赢,应就顶岗实习的目的、实施、考核、评价进行共同探讨,制定规范的校企合作协议、学生顶岗实习协议等,建立健全顶岗实习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市场营销专业特点建立实习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指标,设立各实习阶段的考核指标,将实习全过程分解并量化,使实习过程便于考核和监控,建立快速的信息反馈系统,保证实习过程的信息和情况及时地反馈,构建适合市场营销专业的顶岗实习模式,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校企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与信誉良好的实习单位建立互动,在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交流培训等方面加大校企深度融合,利用学校科研资源,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可以与商联会等行业协会合作,主动出击,寻求效益好、能够持续发展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

(三)做好岗前思想教育工作

加强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就业指导与宣传动员工作,使学生提前做好思想准备,调整心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顶岗实习,把握好实习与学习的关系。加强学生职业营销人的道德素养,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明确学校、学生、实习企业三方责任

教育部教职成[2006]4号规定,“职业院校要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合作,遵守国家有关教育培训、劳动就业、生产安全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妥善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场合、方式,避免学生在生产、服务中受到身心伤害,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所以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责权关系,使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权益能有效维护;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签订实习协议,明确责任,切实保障学生权利和安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2006]16号.

[2]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

岗位实习方案篇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紧密结合市场和企业需要,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一般来说,工科院校学生可以较早“规模性”地进入企业进行专业操作实习。而财经类高职院校则不同,一方面参加实习学生多,另一方面企业容纳能力小,这种“面”与“点”的数量对接关系在校企合作中严重失衡。如何突出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有效的合作方式改革与机制创新,推动“面”与“点”的无缝对接,是今后校企合作探索的中心课题。

校企合作的困境是“点”“面”脱节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设置专业,逐步形成了以财务会计、物流管理、金融保险为特色的多学科财经专业体系。这些专业就业辐射面广,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好。但在学校高就业率的背后,毕业生的就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就业层次相对较低,部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偏弱,这些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还存在一些软肋,还没有完全摸准财经类高职院校“引企入校,办校进厂”的切入点和关键点,学生“面”与岗位“点”数量脱节现象依然存在。

岗位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比如,财经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目标企业的产业归属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主要是为顾客提供增值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快速融入全球化,各种新的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从业者既要有熟练的工作技能,又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较强的创新思维,而这些能力对于刚出校门的毕业生是不可能完全具备的。即便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学生可能更多的是给企业增添“麻烦”,增加企业的行政成本和管理负担。出于经济效率与管理成本等因素考虑,企业不愿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

岗位具有较为严格的准入制度。像财经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标企业在规模性质上,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这些企业接纳实习学生的能力十分有限。而那些接纳能力强的大公司或国有金融机构,其工作内容又往往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和重要决策,对从业者的从业资格、工作资历都有较高要求。

如在一些大型会计事务所或财务公司,会计信息的内部性决定了其核心业务工作只会由公司高资历的员工来掌握。有些金融机构如银行,必须是省一级机构才有权力接受实习生或者招聘人才,下属支行等基层机构无任何用人权力。在这些机构,学校与之很难开展深度合作。学生即使进入企业实习,一般也主要从事一些日常琐事,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业务实践操作。

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相对滞后。要保证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就必须有与教学需要配套的教材、课件、案例、实训仿真系统等教学资源。

现实中,有的专业课程特别是基础课程,除了难度降低以外,理论性偏强,缺乏实践指导性,体现不出与本科教学的区别;有的实训课程内容与教学案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及时更新案例。

另外,目前有些专业课程,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加实验实训来完成,往往就是教师讲解、示范操作,然后学生进行操作,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书本,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实践操作,而对于真正的业务处理还是束手无策。

很多学生毕业后反映,在学校所学与实际工作岗位所做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些因素决定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岗位要求与学生业务素质达不到“无缝对接”,增加了企业提供实习岗位的顾虑。

校企合作的突破口是化“面”为“点”

“点”“面”脱节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的结点所在。解决问题的思路无非有二:要么聚“点”成“面”,企业提供的岗位“点”数量增加至岗位“面”,实现“面”与“面”之间的规模性对接;要么是化“面”为“点”,通过机制创新,将学生“面”分解为“点”,实现“点”与“点”的直接对接。

利益失衡决定了聚“点”成“面”在校企合作中的乏力。合作企业出于种种因素考虑,不可能为学校大量增加实习岗位。究其本质,还是校企双方缺少利益结合点。企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其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就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企业为学校提供岗位培养学生支付成本,但没有获得与之平衡的对等利益。从理论上讲,企业只有通过直接参与职业教育,将企业实践条件提供给学校,才能培养出为自身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提高在岗员工的工作能力。但从实际情况看,企业似乎并不是很“买账”,参与热情度不高。

比如对于物流、物业管理等专业,企业的合作意愿不强,因为企业在普通本科院校也可以寻求到合格的毕业生,甚至可以通过招收中专或者高中毕业生,然后进行岗前培训来满足岗位要求,因此觉得没有必要花费成本参与校企合作。

对于企业员工的在岗培训,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培训讲师,高层次的培养进修也大都放在重点大学进行,在高职院校进行在岗员工培训,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

另外,财经类企业不同于工厂车间的流水生产,其技术研发需求小,学校与企业通过“产学研”方式达到“利益平衡”的可能性小。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得不到来自学校对等的现实利益,聚“点”成“面”,让企业增加实习岗位也只能是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

教师项目工作室为岗位“点”与教师“点”对接提供了切入点。相对实习学生数量“面”,专业教师的数量就成了一个“点”。聚“点”成“面”在校企合作中的乏力,决定了摆脱校企合作的困境,只能通过学校的主动性,化“面”为“点”,将学生“面”与岗位“点”的对接,转化为教师“点”与岗位“点”的对接。而实现岗位“点”与教师“点”对接的载体就是“教师项目工作室”。

工作室是学校与企业深度沟通,达成共识,签订协议,在企业内部成立的合作基地。在非教学时间,专业教师进入工作室,参与企业实际业务实践。与直接接纳实习学生相比,企业接纳教师参与实务操作的积极性更高。

一方面,专业教师长期从事该专业的教学研究,无论对该专业的学科前沿还是发展趋势,都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企业在岗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良好的带动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本身较高的自律性及校企协议作保证,每个专业教师可以长期深入不同企业的具体业务。在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也为企业分担了一部分工作任务。

项目案例库成为教师项目工作室的成果“蓄水池”。各系部教研室根据教学安排,统筹商定各位教师在工作室业务实践的方向和重点。

在工作室期间,教师按照要求,结合实践,概括整理出一套或几套完整的教学项目案例。邀请企业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对项目案例进行逐一演示答辩与审查,不符合要求的要求负责人整合修改,符合要求的进入“项目案例库”。“项目案例库”实际上是一个连接专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资源共享平台,三方都有自己的进入端口,都可以详细浏览每个项目案例,并可以通过邮件的形式给项目案例负责人提出意见,但修改只限于在教研室主任的监督下负责人才能进行。“项目案例库”作为教师实际业务成果的“蓄水池”,随着时间的推移,“蓄水池”里的项目案例将不断丰富,并在长期“再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和修正,成为一个可以完整反映学校教学水平、办学历史的高质量庞大的教学资源库。

校企合作的关键是转“点”回“面”

校企合作的归宿点是学生“面”与企业岗位“点”的对接。通过教学改革,实施项目教学法,将“项目案例库”里的业务实践成果高效、真实地还原给学生,将教师“点”成功回归为学生“面”,是校企合作“点”“面”无缝对接的关键所在。

项目案例教学的前期筹备。教研室主任根据教学计划,在项目案例库里挑选确定符合各个专业不同教学进度的项目案例,每个项目案例教学原则上由负责教师授课。

一般来讲,这些项目案例都要安排在完成相应专业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后进行。

项目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是还原情境。

项目案例确定后,将其在企业中实践的真实情景,通过教师亲身讲述(配以现场图片或视频)完整地还原给学生,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使学生明确该项目案例教学的目标,概括性了解将要实施的项目案例需要的技能是什么。同时,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授课学生进行分组,并设立作品展示台,引入竞争和合作机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是操作示范。

本阶段以教师的讲解为主。首先对涉及该项目案例所对应的知识点,进行强调、回顾、复习。然后对项目案例进行举例示范,演示项目案例的实施过程。可以通过挂图、投影等多媒体直观呈现方式,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动作样板,建立起动作执行的定向印象。

三是实施计划。

本阶段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师讲解完后,确定学生在各自小组的分工,通过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完成项目案例的重演,或者完成教师根据已讲案例所设立的相似案例。教师通过巡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项目任务完成情况给予帮助、鼓励和督促。

四是项目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