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安全的作用十篇经济安全的作用十篇

经济安全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7:13

经济安全的作用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律;完善;经济发展;推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29日

一、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这一阶段我国的社会、经济等领域中会不可避免的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的整体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无论是我国的社会体制还是市场经济,要想实现发展、壮大,就必须经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就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看,虽然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机制、法律、道德等方面也逐渐地暴露出来了一些问题,如市场经济对利益、利润的追逐本性,不正当竞争等现象都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以及后果。我们只有对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正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找到克敌之法,以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使我国的经济体制得到不断的完善。为此,我国有关部门必须加强与之相关的法律建设,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完善的法律体系的保障下得以健康、稳固的持续发展下去。

就如今我国的食品行业来讲,一些企业为谋取利益最大化通过降低食品质量、以次充好、制造假冒伪劣等方式,以低价格在市场上进行不正当的竞争,在获取非法利益的同时也对人们的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阻碍了其他正规食品企业的发展,搅乱了食品行业的正常秩序,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无论对于食品企业来讲还是社会大众、政府相关部门,都必须对日渐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从法律层面出发,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进行不断地完善,加大法律监督、打击力度,以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食品安全法律的完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食品安全问题简单来讲就是由于食品生产质量、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等不符合规定而产生的一系列的安全问题,由于食品生产涉及范围较广,且涉及到民生安全问题,因此食品安全是一项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大事。当前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方式主要以粗放型为主,虽然目前我国具有庞大的从事食品经营、生产的企业群体,但其中一半以上都属于私人小作坊式的食品生产企业,正规的从事食品经营、生产的大企业所占比例较小。这些大量的从事食品经营、生产活动的小摊、小作坊、小贩、无证经营户等,在食品生产上存在卫生状况不达标、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生产地点不固定等问题,给食品安全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使食品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进行完善,能够进一步加快我国食品行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国的食品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有效改变以往食品生产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能耗高、质量差等现象,保障食品的安全生产,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食品行业中所暴露出来的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被污染的环境而引起的,对食品安全法律进行完善是一项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对促进我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建设能够有效地保障农牧产品生长、养殖环境不受到外界的污染和破坏,对我国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劲。

(三)促进我国外贸经济的稳固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下,我国企业开始逐渐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建立起了良好的经济合作发展关系。外贸经济的发展壮大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食品企业在外贸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品牌缺乏知名度、产品质量水平偏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的出口,并且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国外食品进口企业对我国食品质量的信心,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食品行业外贸经济的发展。为有效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对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进行完善,以从法律的高度建立起一套全面、严谨、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法律保障体系,在提升食品质量的同时,保障我国食品企业外贸经济的稳固发展。

三、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进行完善的具体策略

(一)对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机制进行完善。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机制进行完善,使其监管的实效性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专业人员来针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监管相关条例、规定进行全面的修订和清理,尤其要加快对《食品安全法》的完善;其次,食品卫生管理部门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加大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管理力度,并对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标准做出合理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我国食品企业的发展;最后,在对国家相关食品部门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的基础上,要加快食品安全基层监管网络的构建,以促进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等基层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减少监管盲点,使食品生产的各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监管。

(二)对食品安全法律责任体系进行完善。为更好地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对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法律责任体系在程序、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完善和构建。对违反食品安全法律规定的行为,依照法律对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对食品监管人员以及生产、销售等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予以依法追究,以通过食品安全法律惩戒作用的发挥来提升食品安全的法律保障水平。针对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责任体系,在追责程序、责任形式、责任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一是食品安全民事责任。主要包括根据食品安全事故确定合理的赔偿金额,降低求偿成本,对惩罚性赔偿条件的适用范围适当地进行扩大;二是食品安全行政责任。主要包括,对食品安全相关行政主体的具体责任形式进行明确,进一步提升行政责任食品安全相关追究程序的实际操作性以及可行性;三是食品安全刑事责任,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划分范围进行适当的拓宽以强化对食品安全相关违法犯罪行为的威慑和打击。

(三)对食品安全法律召回制度进行完善。针对当前我国法律在食品召回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应从两方面来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召回制度进行完善:首先,对食品召回的相关实施细节、规定进行完善,对食品召回的具体分类、范围以及监管、责任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作出明确的规定;其次,促进全过程食品召回程序规范标准的编制,以确保我国食品召回工作能够依法开展。

总之,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的完善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对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进行不断地完善,才能有效保障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在保证人民生命健康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稳固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曾力,张文涛.关于《食品安全法》实施后的几点思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36.

[2]刘丹静.从“三鹿奶粉事件”对《食品安全法》影响看乳品行业的发展[J].轻工标准与质量,2009.4.

经济安全的作用篇2

关键词: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调整燃料级配安全经济

一、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现状

循环流化床锅炉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第一台济南锅炉厂生产的35t/H在山东济南明水电厂投运以来,就以其独特的燃烧效率较高、煤种适应性广,运行调整简单,负荷调整范围广、环保、灰渣综合利用率高、脱硫效果明显等优势在电力、化工等行业得到大力的推广。特别是电力行业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目前大量大容量循环流化床锅炉投入商业运行,最近四川白马电厂、云南红河电厂300mw连续刷新连续运行记录,云南红河电厂更是创造了连续运行200天的300mw机组的最长运行记录。因此循环流化床锅炉是可以通过运行人员精心调整来确保机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的。这就要求我们电厂生产人员不断的努力学习新知识、积极探索锅炉调整对电厂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性,来确保循环流化床锅炉长周期,安全高效经济稳定的运行。

二、运行床温风量的调整

锅炉既是一个蒸发设备又是一个燃烧设备,燃料在炉内燃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如何搞好完全燃烧这种化学反应,不但是研究人员、设计人员、制造、安装、调试,监督检验单位的责任,也是使用者的责任。在理论上煤中的炭原子、氢原子、可燃硫原子能和空气中的氧原子发生完全的化合反应,但在实际运行中很难做到。就运行设备而言,在现有的设备基础上通过精心调整,摸索出比较合适的运行工况,按完全燃烧的四个条件(温度、时间、均匀的混合、充分的氧量)来达到最佳的燃烧工况。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的是低温燃烧技术,由于燃烧稳定相对电站煤粉炉来说温度偏低,而温度是燃料燃烧中最重要的条件,温度越高,反应的速度就越快,燃烧所需要的时间就相对缩短,一般来讲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效率要低于常规煤粉炉,但在循环流化床锅炉实际运行中,大中型锅炉都接近了常规煤粉炉,150mw和300mw配套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效率都能达到90%左右。所以说在一个比较低的温度场内能获得一个较高的燃烧效率且减少了污物的排放是循环流化床锅炉能得到大力发展的前提条件,循环流化床锅炉对燃料的品质要求相对较低是其优于常规煤粉炉。

循环流化床锅炉刚入炉的煤和其它炉型一样,先预热逐渐蒸发出内为在水分,而后析出挥发分在炉内密相区进行燃烧。较小的颗粒的煤被强烈的气流送到稀相区继续燃烧,未燃尽的炭粒子被旋风分离器分离出来,通过返料器返回炉膛继续在炉内燃烧。大颗粒的煤在炉膛内被流化风吹到一定高度,靠自由落体从炉膛四周回到床上,这样燃料煤在炉膛内进行多次循环,直至燃尽。这是因为在整个循环过程中,炉内温度场变化很小,有利于可燃物与氧原子的混合而充分燃尽,使得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效率保持在很高的状态(大型流化床锅炉的燃烧效率>98%)锅炉运行人员在运行调整中,只要将一、二次风量、风压、给煤量、床温、床压和氧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就可以保证循环流化床锅炉正常的运行。根据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各电厂运行的经验,一、二次风量比为燃烧烟煤、褐煤等挥发分较高的煤种时为6:4左右比较合适,燃用挥发分低的煤种时,根据挥发分的含量一、二次风比例为5:5到6:4之间较为合适,这种风量比例下锅炉燃烧效率就比较高。锅炉负荷在50%以下时可停用二次风机以减少锅炉厂用电。为减少锅炉排烟热损失,烟气中的氧量应控制在3~6%之间,燃烧挥发分高的烟煤、褐煤时烟气中的氧量应控制在下线3~5%,挥发分低与10%的燃料氧量尽量提高到5~6%。料层差压根据锅炉设计进行控制,挥发分高的煤种由于燃尽时间短可小些;挥发分低的煤种燃烧较为困难燃尽时间要多些,料层差压可采取高位运行,以增加其在炉内的燃烧时间。炉膛差压控制在1000~1500Kpa较为合适,正常运行时炉膛保持正压运行,炉膛温度尽量控制在950℃以下,尽量不要低于900℃,这样燃烧效率比较高,负荷控制容易,脱硫效率较好,nox化合物也能符合国家控制标准,锅炉的各项参数就比较正常,锅炉的循环倍率也能和设计值相吻合。相反,锅炉燃烧效率低,锅炉负荷难带外,对锅炉的安全运行带来很大的影响,也对炉内脱硫脱硝效率影响很大,给企业的外在形象和经济效益带来影响。

三、燃料粒度级配比的调整

循环流化床锅炉负荷的调整,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说对循环物料的调整即:煤、床料、返料量。锅炉点火后需要相对长的时间锅炉才能带满负荷,其根本原因就是锅炉点火后,炉内料层较薄,蓄热量小和炉内内衬材料的制约,使循环物料少,循环倍率低物料难以建立有效的循环。当循环物料达到一定的浓度、床温比较稳定时,锅炉内物料建立正常的循环后,锅炉负荷就比较好控制。研究和实践证明,进入炉内物料颗粒度比较均匀且颗粒度较小时,锅炉内物料循环就好,燃烧效率就高,飞灰和炉底渣的可燃物就越少,锅炉运行就经济。这就需要我们生产运行人员控制合适的入炉煤粒度,经科技人员研究和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上多次实践给出,比较合适燃料的级配比为,无烟煤入炉煤的粒度应控制在8mm以下,烟煤入炉煤的粒度应控制在13mm以下,褐煤等挥发分高的煤可适当提高入炉煤的粒径控制在30mm以下(云南红河电厂燃烧褐煤最大粒径为50mm)。无烟煤比较合适的级配比为0~0.45mm约占40%,0.45~1mm的约占30%,1~5mm的占20%,大于5mm的约10%。尽量不要出现大量的超过8mm煤粒。燃烧烟煤时比较合适的级配比为0~0.45mm约占35%,0.45~1mm的约占20%,1~8mm的占40%,大于8mm的约5%,尽量不要出现大量的超过13mm煤粒。燃烧褐煤时由于褐煤煤中灰分较少、热爆性强,成灰密度较小,灰质软易磨损飞失等特性,在排渣允许的情况下,为保住床压维持炉内平衡,可适当提高入炉煤的粒度,对褐煤的级配比可适当的放宽。因此无论燃烧那种煤种都要积极的探索,摸索出适合自己锅炉的燃料的级配比和颗粒度,来保证我们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能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每个电厂燃烧的煤种都不可能相同,建议各个电厂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燃烧可磨性系数较大或成灰性较好的煤,这对锅炉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是有好处的。进入炉膛的煤粒度偏大且不均匀(级配比不好)原煤的可磨性系数偏小,成灰性差,不但造成炉膛料压高,炉内流化不好,灰渣可燃物上升,循环倍率偏离设计值,还造成锅炉燃烧效率降低,热效率降低。强化送风量、风压还易造成炉内磨损加大,连续运行时间缩短,就难以达到循环流化床锅炉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因此煤的粒度、粒度的级配比、一、二次风量的比例、送引风量、原煤的可磨性系数、循环倍率、炉内气固两种物质运行的速度、烟气中的含氧量、炉内温度等参数的优化是保证循环流化床锅炉安全、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

四、结束语: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调整相对常规煤粉炉来说较为简单,但要调整好,以达到最安全、最经济稳定的工况却较为困难。安全和经济有时是很矛盾的。我们生产管理人员一定要充分认识这种矛盾,决不能回避矛盾,才能去解决这种矛盾,安全和经济矛盾的相对解决就能保证循环流化床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生产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知道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生产运行人员的职责和工作就是要做到精心操作调整好处理好安全和经济的矛盾。也就是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保证机组在最经济的工况下运行。让燃料的可燃元素在炉内的燃烧反应过程中与空气中的氧原子有一个最佳的混合和配比,使其充分的燃烧,就是根据蒸汽的压力、温度、负荷、炉内燃烧各部温度、煤质情况、循环倍率物料浓度、料层差压和返料温度,返料量等工况,调整好一、二次风的比例和引风量。参考文献:

岑可法等:循环流化床锅炉原理设计及运行.中国电力出版社.北京.1998

刘德昌:《流化床燃烧技术的工业应用》。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党黎军: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启动调试与安全运行。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经济安全的作用篇3

结合自己长期从事安全工作的体会,笔者就安全投入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安全生产投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所谓“安全生产”,就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避免发生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故而采取相应的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企业的财产安全。显然,如果不能保证安全生产,在生产经营中发生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就会给各方面造成巨大损失,产生严重的负效益。而要做好安全生产这项工作则离不开安全生产投入。很多企业认为增加安全投入只会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和企业收入、利润的减少,认为增加安全投入是摸不着、看不见、只投入不产出的亏本事。诚然,作为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要争取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然而许多血的事实却证明那些在追求最大经济效益过程中急功近利,忽视了对安全生产方面投入的企业只顾盲目追求安防成本最小化,超期使用设备、超负荷生产,减少安全管理人员、减少劳动保护经费和安全培训经费等行为,最终却导致了企业员工安全素质下降,企业“本质安全”度降低,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增多。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任何事情都存在一个投入与产出的问题。“丰硕的产出,来自于积极的投入”。投入是产出的前题,产出是投入的体现,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搞经济工作如此,安全生产工作同样是这个道理。

笔者所在公司近几年来,每年用于生产设备更新、消防安全设施建设、安全培训教育、员工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建设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投入多达上百万元,正是这些资金的投入有力的强化了企业的安全基础,推动了企业安全稳步发展,保证了企业经济效益多年来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而同样作为国有企业的许多煤矿、化工企业近年来却因为安全投入不落实,最终发生安全事故而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甚至一蹶不振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无数铁的事实告诉我们,企业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必须要注重安全,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就是要给予安全工作必要的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通过不断提高设备本质安全、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员工安全素质等措施,运用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研究、分析、评价、控制以及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减少和避免发生各种事故,从而最终使得生产经营性投入不受损失,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行,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安全投入所产生的效益有其自身的特点,即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复杂性,他不同于一般生产经营性的投资,没有直接的、很明显的盈利收入,他是渗透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成果中潜在的效益。尽管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安全效益的具体数值,但他往往却通过减少事故的损失表现出来。虽然他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不像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经济效益那样可以通过企业的上交税金、企业利润、职工工资福利等多方面直观表现出来,但一个企业安全工作搞得好,没有事故发生,也就意味着没有发生损失性费用,这项没有发生的损失费用,实质上就是安全管理部门创造的效益和前期安全投入的回报。因此,通过适当的安全投入实现安全生产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或基本保证之一。

总之,安全投资无论是人力投入还是资金投入,获取的经济效益都是可观的。安全投入少,就会严重影响企业整体安全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就会严重束缚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许多血的事实证明,安全生产工作没有可靠的投入,就不可能有企业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发展的大好局面,适当的安全生产投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经济效益的提高对安全生产起着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经济安全的作用篇4

论文摘要:安全是法的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安全是民法和经济法的共同价值目标。本文通过对经济法与民法中关于经济安全理念的比较,以期对安全价值理念的研究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在法学界,大多认为法律的基本价值包括秩序、自由、正义和效益,而安全价值的地位却没有得到同等的重视。人们一般只是把安全视为实现正义价值的一个相关因素,但事实上,安全始终是法律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且不可替代的重要方面。

一、安全价值与经济安全理念的界定

(一)安全价值的界定

“安全”由“安”和“全”两个语素构成,“安全”一般有三层意思,即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安全有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指外界的现状;主观方面指人们的心态。所以,安全是一种状态,是指一种主、客观一致的状态。应看到在这两方面中客观方面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因为只有客观方面的安全是可以通过法律规范进行调整的,是法律可以真正发挥其价值的。

在法的价值体系中,安全是一切法的首要价值和基础价值,其他基本价值都是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的。而且,安全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为基本的需求和保障,只有人们的安全得到了保障,才有可能使法的其他价值得到实现。在以往的研究中安全仅是被当作实现正义价值的一个相关因素,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法的安全价值有着与其他价值同等重要的地位和实现意义。

(二)经济安全理念的界定

经济安全已成为现代国家追求的一种基本秩序与正义,并上升为一种新型的安全观念。对经济安全含义的界定,在理论界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主权及基本经济秩序以及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利益或行为的保障程度及其受损害的可能性。”第二,认为“剩余权与经济安全权是经济法的特有范畴。宏观经济法的核心是对人们共同需要的经济安全权作出规定。”第三,认为“国家经济发展,经济利益处于不受外因和国际威胁的一种状态。”

笔者认为,对于经济安全理念的界定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经济安全的范围,本人同意第一种观点,即包括国家经济的基本经济秩序和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相关保障;第二,经济安全的内容,主要是保障经济秩序与经济活动主体免受威胁、危险或危害的客观状态;第三,经济安全的范畴,要想实现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的、实质的经济安全,需要所有相关的部门法共同作用进行维护和保障。而在各部门法中,最能直接、有效的保障经济安全的应当是民法和经济法,二者在宏观和微观对不同的经济安全的利益进行维护和保障,在经济安全方面处于核心地位。

二、民法和经济法安全理念的联系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经济安全的主体需要的是对其利益全面的、多层次的、直接有效的维护和保障,仅通过单个的部门法是不能起到预期的作用和效果的。而且,经济安全的保障范围包括国家的经济基本经济秩序和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相关保障,所以需要与社会经济关系联系最为密切的民法和经济法的共同作用。

在保障经济安全中具有核心地位的民法和经济法,对经济安全的保障体现为一种互补的关系。从调整范围上来说,由于民法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不同,因此民法主要是维护个体经济安全,而经济法通过其具体的法律规范为国家的经济基本经济秩序实现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从调整手段来看,民法由于其以个人利益为本位,主要通过意思自治对社会经济关系进行调整,但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仅靠市场的自发调整已经不能起到作用时,就需要经济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运用国家的强制力对国家的整体经济安全进行维护和保障。

三、民法和经济法安全理念的区别

经济法与民法关于经济安全理念之间的区别也是不容忽视的,正是由于两者的区别,才使两者的互补成为可能。转贴于

(一)在保障经济安全的原因上不同

由于民事主体的自利本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使得主体采取非理性、非正当的手段去获取利益。而民法保障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通过民法维护各个体经济安全就变得尤为必要。但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一个社会不仅存在个体与个体的关系,而且在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这种新的社会关系的出现,使民法的调整显得苍白无力,使传统的部门法体系出现了调整的“缺位”。因此,为了保障国家的基本经济秩序,需要经济法进行调整。

(二)在保障经济安全的内容上不同

郑玉波先生曾将民法的安全分为静态的安全和动态的安全,前者着眼于利益的享有,所以也称为“享有的安全”;后者主要着眼于利益的取得,所以也称为“交易的安全”。而经济法所追求的经济安全是国家整体经济秩序的经济安全,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在积极意义上,表现为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状态;在消极意义上,表现为抑制经济系统中不协调因素,控制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防止经济疲软、过热和动荡以及通货膨胀、经济危机等消极经济状态。”经济法的大部分内容都具有维护和保障国家整体经济安全的功能。

(三)在保障经济安全的实现方式上不同

保障经济安全的实现方面的不同,主要是由于民法与经济法的性质不同而导致的。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主要的价值理念是个人本位,设立的交易安全保障制度实际上是为具体的私人个体服务的。而经济法调整的是国家介入平等主体间的经济关系,主要的价值理念是社会本位,经济法保障的经济安全不仅涉及到私人个体,还涉及社会的整体安全。所以,经济法的经济安全的实现方式仅通过制度设计、当事人防范以及司法救济是不够的,还应通过国家的适度干预来实现其经济安全。

民法和经济法在保障经济安全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民法和经济法在保障经济安全方面都有自身的缺陷和空白点,只有民法和经济法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才能有效地实现个体经济安全和国家整体经济安全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单飞跃.经济法理念与范畴的解析.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2]薛克鹏.经济法定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经济安全的作用篇5

1.1实验室多设在学院楼内

实验室多设在学院楼内是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在地理位置上的特点。无论学校是否成立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也不管学校采用何种管理体系,作为专业实验室,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大多设立在学院楼内部,没有专门的实验楼宇。这就导致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外部通道相对较为狭小,消防栓、逃生楼梯等远离实验室。

1.2实验室多、分布零散

实验室多、分布零散是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在构成上的特点。随着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发展,开展实验教学的学科越来越多。一般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包括会计实验室、物流实验室、金融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仿真模拟实验室等[2]。受到实验室多设在学院楼内部的限制,这些实验室往往分布在不同的楼层,对实验室的集中化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

1.3实验设备以计算机为主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与理工类实验室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实验设备以计算机为主[3]。一间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内的计算机少则几台,多则上百台。因此,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最易发生的是电器火灾,并且一旦发生火灾其传播速度快,损失巨大。

1.4实验室使用人员复杂

由于实验室既是教学场所,又是科研阵地,同时也是社会服务基地,因此使用人员较为复杂[4]。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使用人员既有学生也有教师。由于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基础性与交叉性特征,因此在学生的范围上往往涉及多个学院多个年级多个专业的学生。例如,物流实验室的使用学生既包括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的学生,也包括工程学院物流工程的学生,同时也有选修物流管理第二学位的学生。

2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安全存在的问题

2.1安全设施投入不足,摆放随意

长期以来,学校或者科研单位把大部分资金用在科研上,认为这才是物尽其用,很少用在安全设施方面,因此造成安全设施投入不足[5]。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内一般只配备1~2个干粉灭火器,摆放位置比较随意,甚至为了实验室环境美观,摆放在较为隐蔽而不易拿取的角落。更为严重的是,实验室安全设施虽然由保卫处等校级机构统一配发,却往往是日常检查的盲点。

2.2安全教育覆盖面不全,存在漏洞

安全教育是防范安全事故发生的最好措施。从对象上而言,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安全教育多针对于学生进行,往往忽视对教师及其他使用实验室人员的教育,一旦发生事故,教师就无法有效组织学生逃离灾害现场。从内容上而言,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安全教育多侧重于介绍消防器材的使用、灌输安全理念等,很少组织学生进行消防模拟演练,经济管理实验室容纳人数较多,因此,人流的疏散将可能成为逃生隐患。

2.3安全意识不强,责任不明

随着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实验室人员被列入教辅人员,以人才派遣方式用工。工资和待遇的落差使实验室人员缺乏归属感[6],无法真正把学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当成事业,凡事得过且过,对于实验室安全这类难以量化的责任更加不愿负担,安全意识薄弱。当然,高校普遍存在的重教学科研、轻安全环保,安全工作是有投入没产出的糊涂观念,也使实验室人员不重视实验室安全建设[7]。

3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安全建设

搞好实验室安全不仅是保护使用人的安全,也是保护学校安全和社会安全,只有真正做到“安全”,才能使实验室发挥最大的效能。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安全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资金投入以配备完善的安全设施,而且需要部门间合作以推进实验室安全运行,更需要制度完善以提升实验室管理效果。

3.1安全设施

安全设施是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安全建设的物质基础,它是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的前提,也是安全事故发生时最直接有效的减灾手段。1)人性化。在配备安全设施时,必须充分考虑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特点,以学生、教师及其他实验室使用人员为本进行思考[8]。由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多计算机等电器设备,多为电气事故,在事故发生时实验室内会因断电而漆黑一片,此时若实验室内正在上课,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恐慌,而这又可能引发撤离时拥堵踩踏次生灾害。因此,一方面可以在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内设置夜光地贴,标示逃生方向,方便有关人员有序撤离;另一方面可以在灭火器上方设置夜光定位贴及夜光使用方法贴,方便有关人员在火灾第一时间找到灭火器并正确使用,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2)专门化。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由于涉及学科众多,不同学科的实验室布局各不相同,因此安全设施配备必须因地制宜。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实验室应当配备足够的灭火器,而诸如物流实训室等有实物实验设备的实验场所,还应当配备急救箱、千斤顶等意外救援设备。夜光地贴的设置也应当根据实验室内部布置的不同而作专门化铺设。3)有效化。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安全设备的配备必须满足其特定的要求。针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多电器事故的情况,必须配备能够扑灭电器火灾的泡沫灭火器。并且灭火器的摆放位置必须在明显且易于拿取的地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由于要排布大量网线,实验室内地面高于室外地面,因此在设置夜光地贴时应当在台阶处张贴“小心台阶”的标示。

3.2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安全建设的核心。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人为原因或者疏忽大意造成的,因此对人的教育可以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9]。1)系统化。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系统化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及科研人员、学生三个方面。首先,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定期接受上级管理部门组织的专业化训练与考核[10],熟练掌握各种安全设施的使用方法,熟悉各实验室的空间布局特点及内部设备,懂得安全事故的紧急处置方法,能够系统地向教师及学生传授安全知识。对于未能通过安全考核的人员不得安排上岗。其次,任课教师及科研人员必须定期接受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会正确使用各种安全设施,懂得安全事故的紧急处置方法,了解所使用实验室的空间布局特点及内部设备,能够在灾害发生时组织学生有序撤离。最后,学生必须定期接受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并通过考核[11],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会正确使用各种安全设施,懂得安全事故的紧急处置方法。安全考核将与学生的课程成绩挂钩。2)多样化。首先,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安全教育应到做到内容多样化。包括实验室安全理念教育、安全设备使用教育、实验设备使用教育等[12]。其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安全教育应做到形式多样化。传统的教育形式以口头讲授和实物演示为主,教育对象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在新时期,可以加入视频学习、网络考核、模拟演练等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对象的学习兴趣,丰富教育对象的学习途径,改善教育对象的学习效果。最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安全教育应做到教育途径多样化。课堂教育固然是安全教育的主阵地,校园广播、宣传栏亦可以发挥作用,使有关人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安全教育。3)经常化。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安全教育一般安排在第一堂实验课之前,难以做到常态化。由于人们的安全意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化,因此,安全教育应当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强化的过程。一方面,实验室人员可以以突发安全事件为契机进行教育;另一方面,实验室人员应当引导实验室使用人员进行自我学习[13],如利用网络对实验室安全教育进行积分,要求实验室使用人员定期完成网上安全教育的学习。

3.3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安全建设的运行载体,安全管理服务于安全设施和安全教育,是两者发挥作用的保障。1)制度化。安全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础。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必须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做到安全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14]。根据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特点,制定实验室安全用电管理条例、实验室安全卫生条例、实验室临时借用条例、实验室安全检查防护维修条例等,从多角度、多层次来规范实验室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的行为,杜绝灾害事故的发生。2)责任化。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因为麻痹大意,因此提高责任意识是当务之急。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由于其通用的特性,一般一个实验室管理人员要负责多间实验室,其工作量可能是其他类型实验室人员的数倍。要实现责任化,必须实现“权、责、利”一致。要赋予实验室管理人员一定的权力,发挥其工作创新能力;明确每位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职责,做到时间上不断档,空间上无盲点;将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实验室管理人员考评体系,作为绩效管理的一部分,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3)现代化。首先,现代化的监控设备可以有效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减轻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通过在经济管理实验室安装高清摄像头,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实现异地管理与远程办公,数字图像技术可以清晰捕捉实验室的每一个角落。其次,门禁系统的使用可以有效杜绝非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室,保证实验室秩序井然,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以准确查找到相关责任人员[15]。最后,学校层面的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使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分享其他实验室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先进做法,取他山之石,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

4结语

经济安全的作用篇6

【关键词】国家经济安全;政府审计;路径选择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安全受到了来自国内外不同程度的冲击。例如国内的通货膨胀、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国出口商品的贸易壁垒、美国对我国发动的汇率大战和能源大战等,这些都成了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和危险因素,因此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迫在眉睫。政府审计的首要职责是监控国家的经济活动是否在规定的轨道上运行从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另外,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现代政府审计应是经济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更是从一个更高的战略层面上确定了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时的重要性和地位。我国政府审计工作自开始以来,从监督经济的角度上一直履行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职责。但是对于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研究成果还不多,主要集中在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依据、具体路径选择以及如何发挥政府审计的作用等微观层面的内在机理研究,本文试图从宏观层面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政府审计路径进行探讨,以探究微观层面的政府审计功能。

二、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功能定位

国家经济安全是一国经济战略利益的无风险或低风险的状态,强调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不受严重损害从而致经济危机的风险处于可控状态,即国家经济安全是在一个特定时期,一国经济能够抵御内外部威胁从而保持相对均衡的状态。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尚不完善,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介入市场经济的行为还很普遍。因此,本文认为国家经济安全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政策性国家经济安全和非政策性国家经济安全。任何一项政策都会带来一系列后续的经济反应,会影响国家经济的运行,例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或者财政资金预算政策,这些政策带来的经济问题即为政策性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而偶发的或者是由于国内外经济的变动给我国经济带来危机的一系列经济问题,比如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带来萧条的国家就业形势和高强度的通货膨胀压力,会缩减人们的财富,从而给国家的经济带来压力,这些不是由于政策制定的不合理或实施的不到位引起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就是非政策性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根据社会契约理论,政府源于社会契约,政府与公众之间是一种委托的契约关系。在这份契约中,公众赋予政府权力并将社会资源委托给政府由其来配置。但是作为委托人的政府由于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容易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政府失效和的现象会使政府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时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人民有权建立有效的监督机构,使行使权力的政府的行为符合人民的利益。而政府审计产生的动因就是对政府接受公共受托责任就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资源配置的监督,也就是对政府通过行使权配置国家经济资源的行为进行监督,即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拓展的现实需要。因此不管是政策性国家经济安全还是非政策性国家经济安全问题,都是政府基于受托经济责任对经济资源的非合理有效配置所造成的。政府审计则作为政府权力的监督者,其职能是保证和促进政府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履行,因此其有权利也有义务来正确引导或者监督政府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时是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是以公众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通过政府审计来完善政府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时存在的缺陷,来促进政府作出更明智、更正确的决策,使我国国家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将免疫系统运用到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中,同样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时也应具有这三大基本功能:防御功能、稳定功能、监视功能。

(一)防御功能

防御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免疫屏障。针对外来病菌起到一种免疫保护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保护机体不受外来病毒和细菌的感染。而政府审计的防御功能则要求政府审计在问题的关口实施相应防范措施,并且尽早通知相关部门提高警惕,扼杀潜在威胁的根源,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失,预防危害国家经济行为的发生。现代审计工作实务中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时还没有充分发挥其防御功能,仍然以“事后监督”为审计的主体,这种审计模式既浪费了审计资源,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政府审计将功能定位在“提前防御”层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政府审计应该要达到的目标。

(二)稳定功能

稳定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二道免疫屏障。指的是对于机体内的变异、衰老和死亡细胞进行清除,从而使机体内部环境保持相对平衡。政府审计的稳定职能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坚持以风险导向审计为基础,采取专项审计、绩效审计等审计方法,利用审计所特有的独立、客观的素质将危害国家经济运行的问题、风险、威胁进行识别,同时将这些弄虚作假、舞弊腐败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并对影响经济秩序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与此同时,政府审计机关还要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从而维持国家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保护国家经济环境的稳定。

(三)监视功能

免疫监视系统具有识别、清除突变细胞和持续性感染细胞的功能。政府审计的监视功能要求政府审计具有相当强大的职业怀疑态度和敏感度,能够运用其专业优势和信息集合优势迅速并且准确地嗅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当前,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过程中,一般出具了审计报告后的一段时间内则标志着审计工作的完成,这仅仅是以“审计”为目标而进行的审计,没有站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宏观层面来进行审计。监视功能要求政府审计在事前、事中、事后都要进行全局监视。在风险未暴露之前主动扫描和分析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些关键环节以及一些制度的缺陷;审计完成之后仍应在一段时间里保持高度敏感性,实行后续监督,防止某些隐患的潜在后续反应。“监视功能”将政府审计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方位,更高的层次。

政府审计的三大功能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监视功能是基础,稳定功能是手段,防御功能是目的。通过政府审计的监视功能将国家经济运行中的危险进行识别,然后通过防御功能将潜在的风险杜绝于门外,而通过稳定功能将已存在的危险进行清除。这也就要求政府审计要重点发挥事前审计作用,消除潜在危险,加强事中纠差审计和事后修复审计,来保证我国经济健康稳步的发展。“免疫系统”理论所定位的政府审计的三大功能为我国建立一套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相适应的并具有时代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政府审计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政府审计路径选择

政府审计要有效发挥其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的防御、稳定、监视三大基本功能,必须依赖一个审计模型来系统化地指导其开展工作。基于对政府审计定位的三大功能的分析,防御功能要求政府审计关口前移,稳定功能要求政府审计及时清除,监视功能要求政府审计全局监视,因此政府审计就如同一个系统的“安全卫士”,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时,政府审计这个“安全卫士”必须具有“防火墙”、“稳定器”和“监视器”三个基本“软件”。其中“稳定器”存在于经济运行的整个过程中,来识别国家经济运行中的风险,以一种全局性的眼光和角度来监控国家经济的运行,然后将已存在的风险交由“稳定器”清除,从而确定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潜在的风险则交给国家经济的“防火墙”,在最源头处进行封杀,降低损失的发生,为国家经济保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安装审计“监视器”以监视国家经济运行中的重点环节

由于审计资源的有限性,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不可能在经济运行的每个环节都安装一个“监视器”,考虑到审计的效率和成本,政府审计机关只能有的放矢,在重点环节安装“监视器”。国家经济安全的重点环节指的是国家经济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项目以及一些容易出现舞弊的环节中,也就是重要的政策性和非政策性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在国家经济运行的重点环节安装“监视器”要求政府审计从全局、宏观层面来进行监视。在国家经济安全的两种类型上政府审计“监视器”的全局监视作用没有区别。

政府审计在国家经济运行的重点环节安装“监视器”是建立在政府审计拥有强大的信息优势的基础上的。因此政府审计必须时刻保持及时、快速、准确地获取经济运行中的各种信息。第一,由于在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不同,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也不同,所以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时必须结合当年的经济环境监控本年度极易出现舞弊的环节。另外,国家经济是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各级审计机关必须共享信息才能保证检测到的经济信息的精确度。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内部必须建立一个内部信息共享网站,体现经济信息和审计成果的共享。第二,政府审计必须培养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在我国,政府审计机关的人才主要局限在会计、审计方面,所以政府审计必须培养金融、计算机、管理、法律等各个方面的人才,以便对经济环境中的信息更加敏感。另外。监视功能对审计人员的素质给予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国家经济运行中热点和难点问题,政府审计主动进行一些审计调查来识别风险是否存在,在这一识别过程中,审计人员不仅应具有审计准则所要求的职业怀疑态度和公平公正客观外,还必须加强对信息的搜集、过滤以及对数字的超强敏感度,而对各种信息的筛选也是政府审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之一。第三,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审计结果。政府审计在监控国家经济运行时,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应该有效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审计资源,来弥补政府审计某些方面的不足,以及政府审计对某些信息的不了解,从而更好地发挥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使命。政府审计在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之后,则要对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信息进行识别和筛选,审计人员的职业敏感度是信息筛选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政府审计也可以设计一些指标来帮助识别国家经济安全的危险和隐患。例如在识别金融安全时,可以计算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如果某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值超过一个“临界值”,政府审计机关就要高度重视该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检测该金融机构是否还存在一些其他隐性的不良资产等。同理,在国家经济安全的各个领域都可以制定一些指标来衡量某风险是否影响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这就从定性的角度来帮助政府对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不确定因素进行了识别和筛选。

政府审计“监视器”在对国家经济运行中的重点环节进行监视时,会识别出两类风险:潜在风险和已存在风险。潜在风险指的是即将发生的经济事项中可能会发生的风险;已存在风险是指已经发生的经济事项中已存在的风险。“监视器”进行识别和筛选后,将潜在风险和已存在风险分别传递给“防火墙”和“稳定器”。因此“监视器”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时的作用路径是:获取信息——识别和筛选风险——传递风险和威胁。

(二)建立一道审计“防火墙”以防御国家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

我国政府审计机关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经济监督中还有很大部分遵循着传统的审计模式“差错纠弊”,只有当某种风险已经威胁到了国家经济的安全,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浪费时,我国政府审计机关才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来进行审计,审计机关实际上成了处理善后事宜的部门。如在我国政府投资审计中采用的竣工决算审计,往往当资金已经被挪用,弄虚作假的行为已经发生之后,审计机关才开始介入。这种事后审计模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警示作用,但是对已经无法弥补的损失再进行审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建立一道审计“防火墙”来消除国家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政府审计努力发展的方向。“防火墙”的建立要求我国政府审计对于政策性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开展政策制定审计,对于非政策性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则将审计关口前移到源头处,重点突出事前审计,积极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对审计项目的动态进行全程关注,从而增强审计的及时性和效率性。

对于政策性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开展的政策制定审计要求“防火墙”对从“监视器”处接收来的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审计,即对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的提出、政策的审议、政策的表决通过的合法合规性以及新政策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审计,以减少经济政策决策的失误,防患于未然。政府审计只有赶在政策实行之前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才能彰显其价值。因此,政府审计机关在维护政策性国家经济安全时应该扮演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政策的制定全过程,依靠其具有的信息优势和独立第三方的天然地位,给政策制定机关提供一些以数据为基础的建设性建议,从而使政策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公平公正。

对于非政策性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政府审计通过“监视器”将国家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需要高度重视的重点项目和经济问题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扫描和汇总,政府审计机关的“防火墙”在接到“监视器”所发来的预警信息时,则在第一时间投入审计资源,开展审计工作,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因风险的发生而导致不必要的损失。例如,在重点工程项目审计中,不仅应该有竣工决算审计还应该有项目预算审计,对于重点项目、重点环节应该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审计。这样就不会因单纯进行事后审计而忽视事前、事中审计,造成损失和浪费,而且能够有效遏止项目工程完成过程中现象的发生。因此我国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时要坚持“先审计后实施,审计与实施同时进行”的新型审计模式。

“防火墙”的建立增强了政府审计对国家经济实行审计的效果,发挥着早期防范功能,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完善政府审计“稳定器”的稳定功能以降低已存在风险带来的损失

“监视器”将国家经济运行中已存在的风险传递给“稳定器”时,“稳定器”开始启动。在我国政府审计现阶段,稳定功能是审计的主体,也是目前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保障。传统的审计观念主要是从微观层面揭露问题,将国家经济安全分为政策性国家经济安全和非政策性国家经济安全则要求政府审计不仅仅从微观层面揭露问题,更要从宏观层面即经济政策执行层面去解决问题。因此政府审计的“稳定器”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时要以“宏观审计”为核心,以“微观审计”为手段来完善自身的稳定功能,以降低经济运行中已存在风险带来的损失。

“宏观审计”即对国家出台的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也就是针对政策性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进行的审计。国家政府机构中的各部门是经济政策的制定者或执行者,当然也行使宏观政策的制度执行情况检查职能。这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体制,缺乏独立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起不到监督的作用。而审计作为独立的监督部门,有能力以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对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情况行使检查权。并且审计作为国民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也有义务检查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政府审计在进行“宏观审计”时首先必须分清是政策本身存在着缺陷还是政策执行不到位带来的风险,即找到风险的来源,对症下药。对于政策本身存在的缺陷,政府审计运用其特有的专业知识和独立的身份揭示政策的不足,并给相关部门提供一些改进的建议。而对于未执行到位的政策,政府审计机关要追究问题出现的环节,是不是政府部门的官员贪污舞弊行为或者是疏忽导致的,因此在此环节要实行“先审计后任命,先离任后审计”的官员经济责任审计,并将查处的官员提交司法机关处理。

“微观审计”即识别经济运行中的违法违规、舞弊的问题,并严惩这些违规违纪舞弊现象,即对非政策性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审计。“微观审计”是我国现阶段审计的主要手段,也是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保障。政府审计依据其所具有的法律权限以及其应该具有的职责,识别、揭示我国经济生活中腐败、犯罪问题,并给予一定的处罚。由于国家经济安全涉及的领域和范畴比较广,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的现状是对一些不熟悉的领域听取外部专家意见来辅助完成审计,因而这也会丧失审计的主动权,同样也会给审计的独立性带来影响。因此政府审计机关要培养一批既具有专业的审计知识,又对其他领域知识了解的审计人员,对全面、深入地了解影响国家经济中的风险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完善“稳定器”的一个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3-9.

[2]唐建新,古继洪,付爱春.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基础和作用路径[J].审计研究,2008(5):29-32.

[3]蔡春,李江涛,刘更新.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依据、作用机理及路径选择[J].审计研究,2009(4):7-11.

[4]张庆龙,谢志华.论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J].审计研究,2009(4):12-16.

[5]李健,冯均科,侯兴国,曹广明.政府审计监督与国家经济安全[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5):7-9.

[6]王素梅,李兆东,陈艳娇.论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1):95-99.

[7]秦审言.政府审计监督与国家经济安全:机制保障[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S1):4-5.

[8]左敏.国家审计如何更好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J].审计研究,2011(4):8-13.

[9]叶卫平.国家经济安全定义与评价指标体系再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4):93-98.

[10]冯均科.以问责政府审计为导向的国家审计制度研究[J].审计研究,2005(6):13-19.

经济安全的作用篇7

关键词:中国;经济安全;战略;演进;内涵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3-0010-07

一、中国以强国为支点的国家发展战略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观察,中国都是当今世界当之无愧的大国之一。

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已经形成以强国、富民、环保为重点的三角形战略。在1952―1977年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可以认为实行的是放慢富民速度的强国战略。实际上是先生产后生活、重工业优于轻工业的发展战略,是强国(强军)为支点的点状战略。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我国的国家战略由放慢富民转向了重视富民的强国战略。近30年来,我国富民的速度得到了相对较快的增长,我国人民初步进入了小康社会的建设,在1978―1999年实行的是以富民为支点、强国为高点的条状战略。这里选择倒三角战略而非正三角战略,是由于我国国力的限制,只能将有限的资源向一个重点倾斜。但是,强国、富民、环保这三大元素之间需要有一个协调的关系,如果以牺牲其中任何一个或两个来换取另外两个或一个,从长期看也并非是零和而可能是负和。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在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推进改革和自主创新。在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基础上,针对伴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创建和谐社会的对内发展战略。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四位一体”的平稳而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发展战略不是粗放而简单地实行强国战略或实行富民战略,而是将强国、富民、环保三大元素更加统筹协调发展。

以强国为支点,突出强国的作用,是由于强国涉及国家的安全,而国家安全是国家能够生存的前提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国家安全战略必然包含于国家发展战略中。因此,一个国家的安全战略是关乎到国家发展战略能否得到有效执行,关乎到战略从制定到实行的每一个步骤,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

二、中国的非传统国家安全战略

传统的国家安全概念是指国家的生存不受外来威胁,因此,各国一直把军事安全看作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而在“冷战”之后,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世界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一些非传统(非军事)因素已经成为威胁一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尤以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体现最为明显。因此,从要素的角度分析国家安全战略的内涵,其包括国家政治安全(或国家军事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

“政治”一词早在中国先秦诸子被使用,列宁认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国家政治安全的内涵是指“能在社会内部矛盾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中,维持原有基本结构和基本性质,及时有效地消除不安定因素,防止政治动乱”,其包括的要素主要有统治者政权及其政治制度安全、国家安全、国家领土安全等。我们认为国家政治安全战略是指一国为保障其政权稳定、独立、领土完整,利用法律、法规等手段制定的统领性的、全局性的谋略和对策以及将其实现的方法和步骤。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目前已经有一些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其中如“一国经济在整体上独立、基础稳固、健康运行、稳健增长、持续发展;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自卫力和竞争力”;“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的根本经济利益在不受伤害条件下正常运行的态势”;“把经济安全的本质,规定为经济和政权机构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国家利益的捍卫,政策的社会目标,足够的国防能力,即使在内外环境均不利的条件下,都能够得到保障”等。考虑我国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界定,国家经济安全内涵的理解和定位是:通过加强自身机制的建设,使我国经济具备抵御外来风险冲击的能力,以保证我国的经济在面临外在因素冲击时能继续稳定运行、健康发展。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内涵是:通过加强自身机制的建设,使我国经济具备抵御外来风险冲击的能力,以保证我国的经济在面临外在因素冲击时能继续稳定运行、健康发展的统领性的、全局性的谋略和对策以及将其实现的方法和步骤。至于国家文化安全,其要素包括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公共文化等,这里不做进一步分析。

综上所述,国家安全战略是指一个国家力求达到:在国家内部,国家拥有政治独立、经济自主和文化自成一家并对促进国家发展、避免危机产生积极影响的状态;在国家外部,国家能够抵御外部的威胁和干扰,并能够对区域安全和世界安全产生积极影响的状态所采取的谋略和对策。在国家安全战略三方面要素中,国家政治安全是核心,国家经济安全是基础,国家文化安全则是联通二者的纽带。如果将国家安全比做一座房子,那么,国家政治安全就是房顶,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房基,国家文化安全则是房柱。

我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可以由两种方式演进而出:一是从我国的国家安全到国家安全战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应对复杂安全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新的安全外交和战略思考模式: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协调并兼顾政治、经济、国防和信息等综合安全利益,运用多种手段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和营造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是从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到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发展离不开国家安全的维护,这需要辩证地处理国家安全与发展经济二者的关系。国家安全的根本在于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制定和实施我们的安全战略,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推进现代化建设。我国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的同时,坚持发展的眼光,以最大限度地营造良好的国家安全环境。国家安全环境的营造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时时处处都会遇到各类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因此,强调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国家安全的保障和建设。

三、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

经济安全无异于国家这座房子的房基,房基是否牢靠是房子能够加盖的有多高、能够存在有

多久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国家经济安全战略也成为了国家安全战略之基础。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是位于国家发展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结合部的战略。

(一)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研究综述

国内学术界在谈论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时,几乎较为一致地都是在民族国家的层面上而言的,并没有很宽泛地将其与普通层面上的一般经济生活中的具体安全,如生产操作安全等安全经济概念相混使用。所以,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是由国情和历史决定的。虽然学者们对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定义不完全相同,但有两点是共同的。经济安全战略关注外来挑战、对抗和不确定性。经济安全战略就是当国家经济利益受到某些事件威胁和影响时,国家具备加强或保卫自身经济利益能力的手段。实施经济安全战略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保障一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性,保障国家未来的经济达到人们可以接受的期望值;经济安全战略的内容包括一国依照自己的意愿来发展本国经济以及影响外部经济环境,以及一国战胜非经济挑战。

所以,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涵盖两个目的:保证国家的经济不受侵犯;消除导致经济危机的经济风险。经济包括五个要求:一国能保证本国人民自主选择经济制度,不受外国干涉;一国能独立自主地决定本国的经济发展决策、方针、政策,不受外国干涉;一国能够有效地控制本国的战略资源,不受外国干涉;一国能够平等地参与国际活动,不受外国干涉;一国能够自由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通道,不受外国干涉。然而,我国经济安全战略研究领域存在着将经济安全问题的泛化,这使得将经济安全与经济发展、经济稳定等混同起来,自然使得对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研究难以深入且容易导致研究成果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因此,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应该与国家经济稳定战略相区别开,不能把经济安全战略看作是各个产业安全战略和区域经济安全战略的简单累积。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顺利实施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的成功发展是对经济安全战略执行的最终检验,也是制定下一步经济安全战略的物质保证。经济稳定是相对于经济波动而言的,实现经济稳定有助于经济安全战略的实施,不稳定是小起小落,经济危机是超过临界值的大起大落,应对经济不稳定、应对经济不安全主要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综上可以看出,诸多学者对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研究仅涵盖定义和目的两个层面,而对其内涵属性,尤其是对其内容和形式的把握欠缺,对战略重点认识的缺乏等,以至于不能充分地掌控我国经济安全的动态及指导我国经济安全战略的制定。为弥补上述研究的缺陷,并结合已有对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界定部分,笔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安全战略应该建立在“双向分析(国内与国际分析)、多维思考”的原则之上,坚持“从外部着眼,内部着手”,在借鉴世界经济大国经验和厘清本国特殊国情的同时,对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所包含的要素、所构成的形式加以判别和分析,以准确把握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内涵。

(二)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内涵

国家对经济安全战略的内涵即内容与形式的界定,往往受国情、战略目标等因素制约,也因不同国内外环境、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战略也会随之而改变。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内容是指其所包含的要素总和;形式是指战略的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内容与形式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内容往往涵盖对国家经济安全能够造成重大影响而具有重要地位的经济领域,一般包括能源、粮食、贸易、金融、产业和科技等。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形式,按世界大国经验判断,如果按战略的政府制定和执行部门来分析,分别有集中型即战略的制定执行部门集中于政府某一部门;与此相对,分散型战略即制定执行部门分散于政府的各个部门。如果按战略的演进来分析,相对于国家安全战略,分别有单独型即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独立于国家安全战略,与之相对的是嵌入型即国家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战略为包含关系。笔者选取了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四个国家――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为例,根据其战略目标和措施的异同,分析对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所应有的内容和形式。

1.世界大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内涵

美国经济安全的战略目标为保持美国经济繁荣和向全球推广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其涉及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要素主要包括战略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贸易安全、金融安全、产业安全和信息安全等。纵观美国历史,其经济安全战略的核心都是通过加强自身经济实力的建设确保其经济霸权地位。依据以上战略演化的过程,美国没有单独明确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只能在国家安全战略和许多美国政策措施及法律体系看到其存在。经济安全战略分散在各个部门执行,形成一整套组织机构实施保障经济安全的政策和法律。由此可见,美国经济安全战略为嵌入分散型。

2009年俄罗斯在《联邦2020年前国家安全战略》中涉及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要素主要包括产业安全、外贸安全、财政金融安全、科学技术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地区安全。关于俄罗斯保障经济安全的政策措施和机制,在战略中只提到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思路并未列出具体内容。联邦安全会议并没有独立的权力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战略,而是通过发表战略或构想的形式指导相关部门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可见,俄罗斯经济安全战略的形式为分散嵌入型。

日本主要分两条线来制订和实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战略:一方面及时迅速地应对当前面临的外部挑战,另一方面在各种内外政策中体现经济安全的要求,特别是经济安全的中长期目标,进而形成相应的两个安全措施体系。其内容主要是战略资源安全战略、产业安全战略、贸易安全战略和科技安全战略几个要素。日本安全保障会议是日本经济安全的最高部门,同时针对各领域的经济安全日本内阁府也设定相应的委员会、研究小组,各省亦下设研究机构对经济安全进行分析研究。日本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整体特点是具有很强弹性的应对经济问题和危机的决策机制,即当出现国内经济问题时内阁迅速成立由首相领导的,各经济相关领域如财务省、经济产业省部长、金融厅、经济财政政策委员会会长组成的对策本部和研究小组探讨提出政策建议并出台相应的报告,由各省具体实施。由此,可以认为日本的经济安全战略形式是具有弹性的分散嵌入型。

印度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在不同的时期是不一样的,经历了从“经济独立”到“经济发展”的转变。综观印度的经济安全战略,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其内容包括能源安全战略、产业安全战略、财政金融安全战略和贸易安全战略几个要素。印度没有单独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而是将其包含在印度国家安全战略之中,并由政府的各个部门施行,属于典型的分散嵌入型。

2.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内涵之评价

本文评价中国经济安全战略内涵采取了三种方法:一是国外法――一种客观评价方法。借

鉴世界大国的已有经验分析我国经济安全战略所应涵盖的内容和采用的形式;二是专家法――一种主观评价方法。利用专家所给出的建议来评价我国经济安全战略所应涵盖的内容和采用的形式;三是指标评定法――一种结合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方法(中观评价方法)。从我国的经济安全评价中寻找严重不安全的指标,并利用这些指标来评价我国经济安全战略所应涵盖的内容和采用的形式。最后综合三种方法,得出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内涵。

对世界大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内容和形式分析,在内容方面,包括产业安全战略、能源(战略资源)安全战略、贸易安全战略、粮食安全战略、金融安全战略、财政安全战略、科技安全战略、信息安全战略和地区安全战略等。在形式方面为分散嵌入型等。笔者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内容较为多样,战略的形式较为单一,因此在下文用较大的篇幅论述内容的评价,相对较少的篇幅论述形式的选择。

(1)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内容之评价

中国经济安全战略的内容是综合国外法、指标法、专家法等三种方法,得出综合评价结果。国外法是参考世界大国的经济安全战略的做法,分析各国国情的差异寻找其共性对其经验加以借鉴;指标法是在综合考虑了我国实际情况,广泛听取专家意见以及借鉴美、日、俄、印各国做法的基础上,评价出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应有内容;专家法是为科学反映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所处的状态,根据我国经济安全评价系统中的关键指标,评价出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重点。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内容最终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分析表1: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内容目前应以贸易安全战略、产业安全战略、能源安全战略和科技安全战略为主;粮食安全战略、财政与金融安全战略次之;地区安全战略、信息安全战略尽管在目前比较前者较为次要,但是应随国家发展战略变化、国家安全战略变化给予应有的关注。

贸易安全的重要意味着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国家之间的分工合作即以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分析国外情况:在2007年,美国、日本、俄罗斯三国在贸易总额排名中分列世界的第三、第四、第九位;尽管印度的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不大,但是其贸易总额在占GDp比重2005―2007年已经达到44.9%,美国为27.3%、俄罗斯为42.8%,日本为31.5%,可见贸易在这些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上述四国贸易安全战略共性为:贸易安全战略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变化、国家发展战略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修订,重视对其进口商品尤其是战略资源来源国的外交关系,通过各种政策、法律向其他国家推广本国在国际市场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分析国内情况:我国是无可争议的贸易大国。在2007年我国贸易总额已经达到2万亿美元左右,是世界上第二大出口国和第三大进口国,贸易总额占GDp比重2005―2007年已经达到71.3%,在与世界各国的贸易中贸易合作与贸易摩擦伴行。由此可见,贸易安全关系到我国国家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安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贸易安全战略理应成为经济安全战略不可或缺的要素。

产业安全的重要意味着国家的发展,国家经济的安全离不开支柱产业的支持,国家的支柱产业是国家经济活动的命脉,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来源。分析国外情况:近年来,美国的贸易收支逐渐恶化,其产业安全战略主要以国内重点产业的保护为主,即只在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领域内推行自由贸易;利用多种法律手段防止外来商品对国内产业的侵害;利用配额手段对大宗商品进行保护。与之相对,俄罗斯、印度、日本等三国贸易收支良好,其产业安全战略侧重于对本国支柱产业、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力争使这些产业在世界同类市场中实现高占有率,以促进本国发展。上述四国产业安全战略的共性为:对国内发展薄弱的产业利用多种手段加以保护,对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利用贸易、法律等手段加以推进,对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利用资金、政策等手段加以扶持。分析国内情况:中国产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产业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工业领域产业安全风险加大。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能源、资源的保障能力下降;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在经济安全战略中产业安全战略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

能源安全的重要意味着能源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在国家经济安全保障方面已经起到并且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起到不可替代的催化剂作用。与中国相似,美国、日本、印度三国均为能源进口大国、消费大国,其共性表现为:高度重视石油战略储备制度;通过外交分散石油进口来源,拓展石油市场,实现能源来源供应多元化;谋求能源结构多样化,努力开发新能源,重视节能环保和能源使用效率。分析国内情况: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中国的能源消耗虽然仅占全球需求总量的8%左右,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需求正在迅猛扩张之中。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费量的急剧上升。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在中国都存在缺口,能源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大。因此,能源安全日益成为国家生活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安全的隐患和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科技安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特别是国际大环境中以国家价值准则为依据的对科技系统与相关系统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国家安全态势的一种动态描述。科技安全战略的重要是因为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引领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分析国外情况:科技安全战略究其共性为:政府对科技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利用法律、政策等手段加速科技产业发展、维护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保障相关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中的利益等。分析国内情况:我国科技形势目前仍不容乐观。我国科技研究的动力和激励较缺乏,科技研究成果与现实生产的结合不紧密,科技研发投入尽管逐年增加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由于我国科技市场体系的不完善,知识产权概念还远没有深入人心,科技安全战略的实施力度依然有待进一步增强。近30年来,我国科技水平持续快速成长,对推动国家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我国加入wto后,这种状况在延续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消极作用也越发明显。我国的科技能力、科技安全防护能力,大大低于美国、俄罗斯、日本等科技强国,许多科技行业仍依赖国外的技术与产品,无法确保政府及企业关键业务系统的安全稳定,可以说,我国的科技安全仍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对科技安全战略给予足够的重视已经势在必行。

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是因为粮食往往关乎该

国居民的生存,而居民的生存是国家生存的必要条件。分析国外情况:不同的国家根据其自身情况和需要对粮食安全战略有着迥异的要求。如美国在粮食安全战略方面较重视国内粮食供需的稳定以及对国内粮食生产的扶持;而日本在粮食安全战略方面是采取国内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国外粮食市场的开发、粮食储备制度的建立三方并行。分析国内情况:近年来,我国粮食安全仍然是经济安全的薄弱环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粮食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等。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受人口、耕地、水资源、气候、能源、国际市场等因素变化影响,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

财政、金融安全战略的实施是因为财政是国家实现职能的需要,同样也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与各有关方面之间的分配关系;金融是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二者均为国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国外情况:俄罗斯和印度把财政、金融两者捆绑于一处即财政金融安全战略,美国并没有财政安全战略,而是将金融安全战略单独列出,而日本对此战略的制定实施并不明显。财政、金融安全战略因国别不同实施目标、过程、手段等差异较大,需要根据国家发展需要等客观因素加以不同对待。分析国内情况:中国金融业正在成为世界金融格局中的新生力量,但中国金融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水平不高。金融发展的历史和当前金融危机的发生均证明,防范化解风险是金融发展的永恒主题。处理得不好就很可能引发金融动荡,影响经济乃至整个社会政治的稳定。我国的金融安全直接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大局,关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因而,把维护金融安全战略放在经济安全战略的重要位置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安全和地区安全在我国同样也存在着一定隐患,在某些时间段信息安全战略与地区安全战略对国家发展战略与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影响也相对重要。但与前面分析的几种安全战略相比,无论从影响力和紧迫程度来看都相对较差,且在世界大国的经验借鉴与比较中,都具有国家特色,因此笔者不再展开分析。

(2)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形式之评价

分析美、俄、日、印关于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形式,归结其共性为:在经济安全战略机构设置方面,由有关国家安全问题的最高审议机关,针对国家安全提出关于国家安全的相关法案或报告如美国的《美国国家安全报告》、日本的《安全保障设置法》等。其法案或报告规定由国家安全报告执行者(部门)由总统(首相)及政府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等组成。从国家安全相关法案或报告的内容可以看出,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国家安全报告执行者(部门)也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最高部门。同时针对各领域的经济安全也设定相应的委员会、研究小组,国家安全报告执行者(部门)的组成部门亦下设研究机构对经济安全进行分析研究,如美国成立的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FCiC),日本的内阁官房中由首相领导的经济财政政策委员会(CeFp)、财政系统管理委员会。

上述各国均没有固定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报告,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只在其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中涉及。但经济安全战略的各相关机构会出台相应的经济政策,如美国国会根据《反倾销法》《反补贴法》还有《贸易和综合竞争综合法案》,著名的301条款,贸易法201条款,337条款对于提高临时性补救和调整措施和外国侵犯性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采取的报复行为做出具体规定;日本的信息安全中心和信息安全政策委员会提出一个三年国家信息安全战略计划,后每一年根据具体情况出台年度信息安全战略。各国政府根据经济形势年度报告,同时也出台经济财政改革基本政策等。在这其中日本经济安全战略出台形式较弹性视形势而定,如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经济环境的改变对其造成威胁,于是单独提出国家经济安全战略。但是,世界大国目前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则主要嵌入到各个发展规划或要素的安全战略报告中,总体的执行形式为分散嵌入型。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本文对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形式的定义,借鉴美、俄、日、印四国经验,利用十位专家意见并对所选指标赋以权重,得出如下结论(见表2所示)。

如表2结果显示,四者比较,指标分散嵌入型评价明显高于单独集中性评价,这表示专家认为该战略形式被世界大国普遍使用之同时,中国也应采取该种形式。分散型主要考虑经济安全战略的要素组成成分较多,从隶属关系上看,每个要素分属不同的国家部委管辖。如科技安全战略由科技部制定,贸易安全战略由商务部制定,产业安全战略由工信部制定等。如果采用集中型形式则必然需要打乱各部委职能划分,导致各部委权责不明;增加经济安全战略制定过程中的中间环节,降低战略制定效率;不能充分发挥各部委机构职能优势,降低战略制定质量。嵌入型主要考虑我国有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发展规划)的传统,经济发展战略一直嵌入于其中。采取嵌入型战略形势旨在使经济安全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避免就安全谈安全,只重安全而轻发展;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综合国力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经济安全战略,使其具有时效性;经济安全战略的制定离不开国家安全战略,而国家安全战略对安全的定义具有指示作用,往往一个时期某要素被定义为不安全,在另一个时期则是安全的。

但是笔者在调研时仍注意到,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政府组织结构与上述四国有较大差异,加之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建立处于襁褓阶段远非完善这一特殊国情限制,所以在采取分散嵌入型形式时,仍需要某职能部门(如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做统一的协调和指导,其他部门做具体实施(如财政部、商务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能源局、国家粮食局等)。在这一阶段需采取所谓“集中―分散嵌入型”形式,并随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完善,逐步向相对标准的分散嵌入型过渡。

参考文献:

[1]顾海兵.大国与大国经济发展战略[J].太平洋学报,2005,(1).

[2]列宁全集(第31卷)[m3.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28.

[3]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09.

[4]马林,雷家骗.完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制度与机制框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5]张士铨.国家经济安全的整体研究[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3,(3).

[6]宿景祥.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eB/oL].省略,2006―07―14.

[7]韩源.国家文化安全引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6).

[8]赵英.建立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构想[J].科技新闻,2007,(2).

[9]商务部.2008年度中国产业安全状况评估报告[R].

[10]汪玉.中国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J].中国国情国力,2008,(11).

[11]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

[12]谷源洋.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3]王瑛.经济安全――中国面临的挑战[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

[14]周道许.金融全球化下的金融安全[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5]王维安.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6]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国家经济安全[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经济安全的作用篇8

关键词:经济分析建筑安全经济对策

1、引言

建筑安全生产与人民群众生命和切身利益,国家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建筑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还会带给企业和国家巨大的负面影响。虽然我国十分重视建筑安全生产,不断加大对建筑安全的监管力度,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年建筑安全事故率仍然偏高。建筑安全仍是我国建筑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对建筑安全问题的研究就显得更加迫切了。

建筑安全经济理论给人们提供一种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佳工作质量和优质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建筑安全经济问题的研究,对建筑业本身以及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之,研究建筑安全经济问题有利于建筑企业安全水平的提高,对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1]。

2、建筑安全的经济分析

2.1一般均衡论对建筑安全的分析

一般均衡论,即多个产品市场在价格引导下的同时出清的理论,是经济学中基础的理论,也可以很好的应用于建筑安全领域。在一般均衡理论中,每一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而且也取决于所有其他商品(如替代品和互补品)。从时间上分析,建筑安全利益一般经历负担期——微利期——持续强利期——利益萎缩期——无利期的循环。从经济的着眼点看,建筑安全具有两项主要功能:一,避免与减少事故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二,维护生产力与保障社会经济利益。从建筑安全的作用对象上看,建筑安全的目的为:一,避免或减少人员的伤亡及职业病的预防;二,保护建筑设备、工具、材料等免遭毁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三,消除或减少环境危害,核工业污染,使人的生存条件免遭破坏,维护人类整体利益[2]。

由于安全事故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人们从空间和时间上对它的把握具有不确定性。首先,建筑安全对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滞后性”。其次,建筑安全措施具有时效性。因此,在制定建筑安全发展规划时,在时间上应“优先”,在功能标准上应“优越”,以充分实现建筑安全与社会经济的“本质协调”。

2.2建筑安全投入产出理论分析

建筑安全投入是指工程建设项目用于安全工作的成本,包括安全管理方面的投资、安全措施和建筑安全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我国建筑安全投入水平长期偏低,主要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安全投入是一种纯粹的消费。而事实上,与其说安全投入是一种消费,不如说它是一种投资,只不过这种投资产生的回报跟常规投资不同,安全投入的回报人员伤亡的减少,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避免和减少,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3]。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安全投入不仅能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社会损失,而且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充分做好安全投入的分析研究,合理决策,认真落实,措施到位,管理到位,安全投入的回报必然会表现出来。

2.3建筑安全的保险分析

保险通过契约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的形式建立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保险是一种损失分摊方法,多数单位和个人缴纳保费建立保险基金,使少数成员的损失由全体被保险人分担[5]。

保险的功能为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补偿功能是基本的功能,也是保险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最鲜明的特征。资金融通功能以经济补偿功能为基础,社会管理功能是保险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一项重要功能,它发挥作用在经济补偿功能和资金融通功能发挥作用之后[6]。

承包商为工人购买职业伤害保险的制度在世界范围内非常普遍,但形式却不尽相同。保险制度最初的目的是保证受伤的工人能够方便快捷的拿到受伤的经济补偿,可调保险费率制度的引使得保险成为一种可以有效预防事故的经济激励方式。

职业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主要有三类:一是采用工伤保险制度,其基金由政府或社会公共机构统一收缴、管理,工伤职工享有短期的医疗和长期的生活补助;二是由雇主依法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伤害保险,也称雇主责任制度,其资金由商业保险公司运作,一次支付工伤职工伤害赔偿:三,在我国是两种制度并存。我国采用的是工伤保险制度与雇主任制度并存的制度[3]。

2.4政府经济学在建筑安全方面的分析

政府经济学是主要研究政府及其行为的学科。政府与市场也同样存在着失灵的现象,因此就需要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科学的研究。

政府决定一经形成,必然影响现实的经济。政府决定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根据实际的调查状况,发生事故后大部分的事故损失并非由企业承担,而是由职工以及家庭,社会承担。这样就会造成企业决策者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做出建筑安全决策。如果政府不加以管理,建筑企业很难自觉得加大建筑安全投入,提高建筑安全投入积极性。经济理论告诉我们,由于外部损失的存在,经济人在社会利益最大化和个人利益最大化面前,会做出有利于个人利益的决策[2]。这时,可以采取措施缩小内部损失和总损失的差距,让事故损失主要落在雇主身上,建立一个使建筑企业超脱自身利益,改善工作环境的规范体系。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建筑安全生产的需要。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加大经济激励,另一方面要加强规章体系的约束力。

3、提高建筑安全水平的经济对策研究

在对建筑安全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提高建筑安全水平的对策:

3.1加大安全保障投入

我国要提高建筑安全水平,建筑企业必须对安全投放的含义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应收集有关建筑安全的数据,以便更好地进行建筑安全研究。国家应建立专门的安全研究机构,进行安全和安全数据统计,在此基础上进行安全对策研究并出台相应的建筑安全强制性规定,保障建筑企业和国家的利益。

3.2税收政策

正确运用税收手段,可以充分体现政府的建筑安全管理导向。社会市场主体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利益体,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主体所承担的经济成本和收益与对要素运作所产生的社会成本和收益有时不一致。运用适当的税收手段,可以使建筑企业主体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达成一致,促使建筑企业主动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可采取与税收政策相关的经济方式促进建筑企业安全水平的提高。

3.3补贴政策

对建筑安全管理好的企业进行补贴,有利于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国家财政补贴、金融贷款的优惠等政策激励都可以用于建筑企业加强安全管理。金融贷款的优惠政策将建筑企业安全状况与企业贷款能力有机联系起来,能够获得低息多额的贷款的企业必须达到一定的建筑安全管理标准。这种方式能够增加安全管理达不到标准企业的建筑成本,促使建筑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3.4将安全评判准则引入招投标制度

工程招投标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工程建设预期管理方式,对于工程建设的各方面的指标控制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工程招投标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式,参与投标的投标人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使互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建立可以科学评价建筑企业安全水平的标准,并将这种标准引入施工招投标的评判准则中,才是解决建筑业安全管理问题的最佳方法。

3.5保险机制

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需要大力培育和规范我国建筑保险市场,完善保险立法,鼓励保险市场的竞争。建筑施工企业为其所有雇员办理工伤保险必须强制施行,并依据企业安全管理情况实行弹性保险费率。利用市场杠杆,形成一种良性的市场运行机制,理顺保险公司、地方安全监督机构、投保施工企业三方的关系,建立职责明晰的分工和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颜培军.提高建筑安全经济效益的对策[J].现代商业,2009,12(2):17-19.

[2]龙英等.建筑安全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11(5):23-25.

[3]夏力.建筑安全管理的经济学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38(2):40-42.

[4]廖向晖.关于建筑安全成本的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8.

经济安全的作用篇9

【关键词】我国建筑企业;施工;安全效益

一、建筑企业施工与安全效益

建筑企业施工安全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水平,经济问题是产生安全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由此产生的安全经济学就是研究安全的经济(投入、收益、效益)形式和条件,企业通过对安全活动的合理组织和控制,实现最合理的安全投入,达到人、技术、环境的最佳安全效益。

安全的目的首先是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病残,减少财产损失及环境危害。所以,人们不仅关心哪一方案或措施能获得最大安全,而且关心哪一方案或措施的实现最省时、投入少,以求综合的最佳效益,实现系统的最佳安全性。

对安全与经济进行合理调控,宏观上要避免只顾局部不顾整体,只顾当前不顾长远效益的现象;微观上既考虑到先进性也考虑到适用性,既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内部的和直接的效益,也考虑到社会的、外部的和间接的效益,使社会总体的安全得到合理的规划和发展,调动社会各方面安全的积极性,使其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安全效益是指安全条件的实现,对社会(国家)、对集体(企业)、对个人所产生的效果和利益。安全的直接效果是人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的保障和财产损失的减少,这是安全的减轻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功能。安全的另一重要效果是维护和保障系统功能(生产功能、坏境功能等)得以充分发捍,这是安全的“价值增值能力”。对安全效益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经济效益的方面,也要重视非经济效益的方面,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

建筑企业安全效益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利用其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对企业工程项目进行投入后,降低安全事故,减少事故损失,而产生的一种效益,这种效益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

安全措施的作用和效果往往是长效的,不仅在措施的功能寿命期内有效,在措施失去“功能”之后其效果还会持续或间接发挥作用。如安全教育措施的功效,不是当时当事的作用,如受安全教育者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意识,将会使教育者受益终身。从层次上,安全效益分为企业的安全效益和社会的安全效益。对企业生产与销售等经济活动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反映了安全的企业经济效益,即内部效益;安全活动对社会投入与产出的影响和作用,对国家、社会发展及企业或集体生产的稳定、家庭或个人的幸福所起的积极作用,体现其社会效益,即外部效益。

二、我国建筑企业施工安全效益实现及发展

安全的非经济效益指对人的安全与健康的保障,对社会安定、环境污染和危害控制的功能等。对于安全的非经济效益的实现,是通过安全技术的、管理的、教育的手段,把事故发生量、危害事件发生量减少,即能达到目的。社会长期以来对安全的要求一直是建立在这种思路和认识的基础之上。由于安全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因此这种对安全的认识及其实现过程的请求和指导,是自然与合理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日益增长,一方面,事故或灾害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命与健康的问题,由此带来更为严重的是经济损失对人类的影响,人类的科学技术在对人类自身的安全实现了一定保障的基础上,应考虑的是经济的发展和高效;另一方面,当今的文化和经济条件使人对安全的要求大为担高,安全的实现手段在当今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其经济的消耗与过去相比,负担大大加重,国此,安全的成本向安全科学技术提出了挑战。基于这种背景,对安全的要求,只考虑其非经挤效益的实现过程就显得极为不够了。

建筑企业安全经济效益的实现在于“减损”和“增值”。为达到这个目的,首先保证事故或灾害得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实现“安全高效”的目标;同时要进行安全过程的优化;实现“高效的安全”。前者是从安全的目的出发,表明了对安全的“结果”的要求;后者是从安全的过程出发,是对安全手段的要求。

建筑安全的活劳动消耗是指建筑安全活动中所消耗的安全专兼职人员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可用安技人员的“全员安全生产率”、“年均完成安全投入量”、“人均保护工人数”等指标来反映安全括劳动消耗的水平。显然,从降低安全活劳动消耗的要求出发,安全专职入员的配备量是越少越好。在进行安全活劳动消耗或投入的决策时,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评价,使安全人员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和利用,在安全工作和任务得以较好地完咸的基础上,在安全生产的水平得到可靠保证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安全活劳动的消耗。

学习运用现代安全管理技术,做好安全工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现代安全科学管理是指用安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安全生产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管理。它是劳动保护工作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发展起来的,是劳动保护管理的一个质的飞跃。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其基本条件就是不发生或少发生事故,所以防止事故的发生,是企业生产活动的基础,而科学的安全管理是防止事故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施工企业要加大安全投人,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全员安全素质,建立现代企业安全效益计算、考评体系,以此对企业及其高层领导进行考核。把系统工程原理、控制与信息技术运用到安全管理上,对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实施过程监控,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安全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跟踪,使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达到事先控制和预防的目的。把现代安全管理与传统的安全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分析、评价、控制以及消除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有效地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为旎工企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超,刘俊.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评价操作实务.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2]冯斌.建筑工程安全效益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蔡心田.建设工程安全投入及安全管理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经济安全的作用篇10

关键词:经济理论;国家经济安全;新自由主义;发展中国家;华盛顿共识;经济地位;经济决策;经济

中图分类号:C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5-0116-05

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在经济领域,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对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等国家安全的其他方面有着重大影响,有时候甚至有决定性影响。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经济改革和建设,关系到经济改革的方向和经济建设的最终成就。俄罗斯、东欧、拉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惨痛的教训表明,经济理论的误导能够导致国家巨大的经济灾难,严重威胁和破坏国家经济安全。可见,指导经济运行的经济理论也存在安全问题,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研究对象。由于经济理论是经济运行的“操作系统”,是经济系统的“大脑”,因此其安全性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中之重。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极力将新自由主义这套“操作系统”植入发展中国家经济系统中。本文基于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以及新自由主义的分析,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探讨了新自由主义的危害。

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及其威胁

在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地位是决定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概念包含了经济地位的差异,隐含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安全所处的状态的不同,经济安全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来说具有不同的内涵。在一个整体上依然是弱肉强食的现有国际经济秩序中,作为强者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安全观的根本出发点是确保其在世界经济秩序中地位,将自己的经济安全定位于外部经济资源和利益的攫取上,避免经济从安全的状态进入不安全的状态,是“攻”的态势;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始终处于受威胁的不安全状态中,其经济安全观的根本出发点则是使经济如何从不安全的状态进入安全的状态,即如何避免国家经济、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重大经济利益不受剥夺、破坏或威胁,是“守”的态势。

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改变自身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这种不利地位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安全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的上升意味着发达国家地位的下降,这是发达国家所不愿接受的。从这个角度讲,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利益是对立的,发达国家特别是其中的霸权国家为保持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优势地位,必然要设法遏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大国的发展。这种对立决定了处于强者地位的发达国家是处于弱者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来源。

发展中国家要改变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地位往往又需要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市场,这必然存在对发达国家资金、技术、市场的依赖所带来的经济安全风险。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处理好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市场在发展经济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安全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发展中国家需要在保证经济安全的条件下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市场等来实现经济发展。如果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保护好国家经济安全,甚至以经济安全利益为代价获得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成果很容易就会被发达国家“剪羊毛”,很可能会瞬间被剥夺或摧毁,经济可能发生轻则数年、重则数十年倒退,国家陷入长期的社会政治危机中。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将经济安全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重大的经济决策需要经过经济安全方面的评估,以保证经济决策不会危及经济安全。

二、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及其在发展中国家的传播

新自由主义与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彻底破产的古典自由主义理论相比,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创新,“新”字作为前缀只不过是在古典自由主义内核外面加上了理性预期、公共选择、货币主义等新的外衣而已。由于自由主义无法解释“大萧条”,对如何走出和避免经济危机更是苍白无力,于是主张通过国家干预来治疗和防止危机的理论――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并且在之后的几十年中获得巨大的成功。在这个背景下,一直坚持与凯恩斯对抗的新自由主义只能是一个边缘学派,只是少数人在那里自弹自唱。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以“滞涨”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自然地被认为是危机的罪魁祸首,从而导致了凯恩斯主义的危机,反凯恩斯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则获得了生机。为摆脱“滞涨”危机的泥潭,无计可施的英、美政府抓住了新自由主义理论这根救命稻草,纷纷推出了一些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政策,新自由主义由此逐渐成为英、美等国的“官学”,实现了从边缘向主流的转变。新自由主义在英美等国国内兴起的同时,国际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前苏联经济陷于停滞,开始在全球战略收缩,特别是前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主宰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美国得以在全球全面扩张,而新自由主义理论与其扩张的需要不谋而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新自由主义从一种经济理论政治化为发达国家特别是霸权国家的意识形态,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范式化“华盛顿共识”①,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殖民扩张、进一步巩固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地位的理论武器。

尽管新自由主义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取得了“官学”的地位,但我们可以看到主导英、美等国国内经济政策的依然是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措施在各个经济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新自由主义只不过是加在凯恩斯主义外面的“小马甲”,只在局部领域的部分环节实施,并且是以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为限度的,根本不存在全面的自由化、市场化和私有化。以美国为例,主张市场化,政府却要在金融危机时拿出8000亿美元来救助陷于困境中的企业,即使这些企业是造成危机的罪魁祸首;主张贸易自由化,却严禁高技术产品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即使贸易赤字连年大幅增长在所不惜;主张金融自由化,却将金融业视为自己的“核心利益”,以国家安全的名义进行严格的保护,即使其金融业已经是世界最强最大;主张投资自由化,当中海油并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时,却以国家安全的名义百般阻扰,即使优尼科公司是一家陷于破产的公司;主张私有化,却要将通用汽车、aiG等企业国有化,即使被指责为社会主义也不忌讳。

与“大萧条”之前的时代相比,当代经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经济主体行为的外部性更强,经济运行更加离不开政府的作用。作为在“大萧条”中彻底破产了的古典自由主义的继承者,新自由主义对当代经济现实已经失去了解释力,更无力解决当代经济问题,是一个陈旧的、落后的理论,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如果全面搞新自由主义,最终都难免会再次陷入“大萧条”般的灾难。其实发达国家的决策者们也非常清楚新自由主义的危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美国等发达国家却要通过种种手段向发展中国家灌输新自由主义,唆使、引诱、强迫发展中国家按照新自由主义方案来进行“改革”,可见其居心不良。这进一步说明了新自由主义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殖民扩张的理论工具,是为“狼吃羊”服务的理论。

为了让发展中国家接受新自由主义,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充分利用了其主导和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在发展中国家经济遇到困难时,将提供援助与进行新自由主义改革捆绑,强迫发展中国家实施新自由主义的改革。此外,美国等发达国家还通过利诱的方式,比如设立各种基金或奖学金,为发展中国家培养、输送和包装经过大量新自由主义思想洗礼的“人才”。新自由主义思想经他们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学校、媒体、政府,从而左右发展中国家经济政策,使得一些发展中国家自觉不自觉地执行新自由主义教条。新自由主义正是在发达国家不遗余力的推销下,得以在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广泛传播。

三、新自由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危害

实现羊的安全需要有富有经验的牧羊人、结实可靠的围栏、衷心尽职的牧羊犬等一起来保证。与此相对应,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需要有能够有效发挥组织和资源配置作用的政府、能够有效保护本国经济利益的法律法规、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国有企业来共同保证。政府、法律法规和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作用类似羊群安全中的牧羊人、围栏和牧羊犬,而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主张分别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保障的这三大关键为主要目标,卸除发展中国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屏障,以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之羊”完全暴露在发达国家的“经济之狼”中。

(一)市场化削弱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经济是国家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包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选择权、经济发展政策的决策权、经济活动的管辖权、对自身重要资源和战略产业的控制权等。经济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内容,独立、完整的经济是一国经济安全的基础。丧失了经济的国家,即使经济有一定的增长甚至短暂的繁荣,但这种没有安全保障的增长是无法持续的,经济发展的成果很容易毁于一旦,也就毫无经济安全可言。

经济通常需要代表一国的政府来实施和维护,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规制来实现。新自由主义将市场奉为万能,鼓吹市场能够自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资源配置的最好方式,主张“市场”对经济的绝对统治,甚至认为民族国家和国家失去了意义,要求发展中国家放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让货物、资金等完全“自由”流动,其实质是以市场化的名义来限制发展中国家政府应有的作用,从而削弱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使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产业、资源等能够任由居于强势地位的跨国垄断资本以某种形式上“公平竞争”方式被掠夺、被摧毁;使发展中国家无法实施有关产业和技术政策以集中力量实现关键产业和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打破发达国家的垄断,从而形成对发达国家的长期依赖;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地位无法改变,经济安全状态永远无法改善。

在国际经济秩序中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国家在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显得更为重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市场化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受到外部威胁,经济安全的形势就越严峻,对维护经济安全的能力要求就越高,就越需要政府能够有效行使经济,通过行使经济这一天然拥有“特权”来维护自身的经济安全。面对发达国家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必须通过非市场的方式以维护自身经济安全。比如对国家经济安全起着基础性作用的网络信息技术,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垄断优势地位,如果按照市场法则,发展中国家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的公司竞争,这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网络信息技术永远依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始终无法得到保障。发展中国家只有依靠政府的力量,集中各种资源在这一重点领域实现科技突破,才能打破发达国家的科技垄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市场能够有效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前提是各市场主体的实力相当,但现代经济中这种市场几乎不存在,现实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经营规模甚至超过了中等规模国家的经济总量,具有富可敌国的国际垄断能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若不发挥应有的作用,利用好经济这个盾牌,经济安全根本不可能实现。

其实,是否市场化、什么时间市场化、哪些领域市场化、市场化到什么程度等本身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范畴内的事情,发达国家强行要求发展中国家全面市场化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超越了国家边界的政府干预行为,侵犯了发展中国家经济,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破坏。

(二)自由化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安全和经济稳定

如果说市场化主要针对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关系,自由化则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关系。自由化要求发展中国家取消对国内外经济主体之间“不公平”对待的法律、法规等,让资本、货物等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自由”竞争。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竞争力的巨大差异,“自由”往往变成发达国家单方面的自由,而发展中国家虽有“自由”的权利,却没有行使它的实力。因此较之市场化,自由化与发达国家的利益联系更直接、更具体,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也更直接、更具体。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弱,多数产业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保护才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生存下来,那些对国家经济安全具有关键作用的战略性产业,如金融、能源、电信、农业、网络等产业,不仅需要通过法律、法规对国外资本进行禁止或限制,而且还需要国家直接组织人、财、物等资源来进行培育和扶植。只有相关产业具备足够的竞争力之后,才能抵御发达国家的冲击,才能够平等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才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自由化政策使发展中国家失去对民族企业和产业应有的保护,发达国家的商品可以自由地输入,发达国家的资本可以自由地投资和并购,自由地操纵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

在新自由主义的“三化”中,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危害最为明显。贸易自由化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产业链中总是处于“具有比较优势”的低端而更加依附于发达国家;投资自由化使发展中国家包括战略性产业在内的诸多产业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垄断公司控制,国家重大经济利益无法保障,无法实现经济自;金融自由化方便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经济危机,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市场变得更加不稳定,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频发。

(三)私有化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支柱

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往往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安全,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支柱,在国家经济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分散、薄弱,往往需要国家聚集资源实现在某些重要领域对发达国家的赶超,以减少对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依赖,维护和巩固国家经济安全,而国有企业则是发展中国家聚集全国资源的重要载体。其次,国有企业能够以国家经济安全利益为重,更好地服从国家意志,从而能够去从事符合国家长远利益但没有短期经济效益的战略新兴产业投资,为发展中国家在新兴产业方面超越发达国家成为可能。再次,发展中国家能够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有效地实现反周期调节,从而有效地维护国家经济稳定,减少内外经济危机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冲击。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没有对关键部门和企业的直接控制,仅仅依靠货币、财政等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效果会大打折扣或者根本无效。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时期,如果没有一定规模的国有企业直接发挥调控作用,根本无法有效实现调控的目标,只能任由危机扩大和蔓延。最后,发展中国家的国有企业能够直接与国外公司进行竞争,从而制约跨国垄断资本的垄断能力,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

发展中国家国有企业的上述职能直接或间接地节制了跨国垄断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的扩张。为了消除跨国垄断资本扩张的障碍,鼓吹私有化成了最直接的方法。为了让私有化看起来具有合理性,新自由主义者将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无限扩大,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私有化正是在对国有企业各种似是而非的批判中进行的。在私有化过程中,一部分国有企业解体为原子化、碎片化的中小企业,根本无力与跨国垄断资本竞争,最终被收购或被淘汰;一部分则落入部分高官和高管之手,形成各种寡头。由于寡头本来就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得国有企业资产形成的,他们根本不仅不会维护国家利益,还可能与跨国垄断资本进行勾结;还有一部分则直接被跨国垄断资本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收入囊中,国家则丧失了对某些关键产业和资源的掌控。

四、余论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灌输新自由主义,绝不是为了发展中国家的繁荣,而是为了实现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事实表明,几乎所有实施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国家,最终都会陷入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的危机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因为实施新自由主义政策实现了持续的繁荣,哪个发展中国家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越彻底,后果就越具有灾难性。新自由主义在理论上是落后的,在实践中是失败的。那些曾经饱受新自由主义危害的国家,很多已经醒悟过来,开始抛弃新自由主义。但由于新自由主义背后有国际垄断资本的支持,仍占据着经济学的一定地位,对那些还没有充分遭受新自由主义所带来苦难的国家来说依然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吸引力。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一个快速崛起中的国家,这都决定了中国是新自由主义的重点兜售对象。中国应该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看清新自由主义的危害,避免掉入新自由主义的陷阱。中国顺利的崛起不仅有利于改善自身的经济安全状况,而且将提升发展中国家在现有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地位,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改善发展中国家整体的经济安全状况。

注释:

①主要内容包括:(1)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2)国有企业私有化;(3)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即为富人减税,增加对中低收入者的征税;(4)利率市场化;(5)汇率市场化;(6)放松对外资的限制;(7)放松政府的管制;(8)保护私人财产权;(9)压缩财政赤字(实质是减少对中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减少政府公共产品供给);(10)降低通货膨胀率。

参考文献:

[1]雷加X.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与分析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斯蒂格利茨.全球化及其不满[m].李杨,章添香,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张夏准.资本主义的真相[m].孙建中,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4]杨斌.“新自由主义”的泛滥及其危害[J].探索,2005,(4).

[5]李慎明.从国际金融危机看新自由主义的危害[J].前线,2010,(4).

[6]叶卫平.国际经济旧秩序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0).

[7]何秉孟,李千.金融改革与经济安全――警惕“金融自由化”对我国金融改革的干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