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经济安全十篇关于经济安全十篇

关于经济安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7:01

关于经济安全篇1

关键词:经济安全个人(家庭)国家本质

我国经济安全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关于经济安全的研究有很多,基本都给出了一些定义,其中赵英[1999]、王永县[2000]、雷家[2000]、曹鉴燎[2002]、张志波、齐中英[2002]等学者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分析较为透彻和全面。

本文认为,上述研究虽然提出了较为详细的定义,但基本上没有提出经济安全的本质,往往都是对于现实经济现象的描述,其中目前研究最为集中的领域有:对外直接投资(FDi)的引进,外贸依存度,金融领域(以银行业的改革为主,以及部分证券业,很少涉及保险业),能源储备,粮食问题等。

当前和平与发展仍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首要课题,也是时代的主题。在这种背景下,当前世界经济领域的联系愈来愈紧密,虽然世界经济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部分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但毕竟体现了一种大趋势:国与国之间在经济领域通过贸易、投资两大途径实现了较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一个国家要发展和提高本国国民的福利和生活水平,就必须加深这种与国外的联系。

在这个背景下,一国国内经济发展必须面对一些必然要出现的问题,也就是上面所述的一些重点研究领域。FDi不仅体现在母国资本的趋利性上,还体现了东道国的受益上,中国引进FDi曾经一度成为世界第一,而当时我们却提出了FDi与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美国在2004年又重登榜首,但似乎美国没有为此分心,这其中固然存在中美经济总量方面的差距,但FDi引起的争议起源应当不在于此,应当有着其它方面的原因,这就涉及国家经济安全本质的分析。其中就涉及到外贸依存度的概念,我国1997年前后外贸依存度刚刚超过50%,有人惊呼,之后迅速超过60%,反而出现了更为冷静的分析,即中国的外贸结构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同,故该指标应当改变计算,但无论如何,更多人的意思是目前的80%还是高了,可是按照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超过100%的贸易依存度不是不可能的,而且指日可待,到底这个指标保持多少才适宜这个问题在实际中并没有意义,因为不同国家的经济免疫力是不同的,关键是过高的贸易依存度如何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这也涉及到对于国家经济安全本质的定义和理解。

至于银行业的开放,能源的大量进口以及粮食的自给等问题就其独立而言并非存在好坏的问题,关键之处在于这些问题在何处与国家经济安全接轨。

总之,一些经济领域的具体数据并不能够说明其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到底是否威胁了国家经济安全,具体如何威胁到了国家经济安全,其要点在于明确国家经济安全的本质。

个人(家庭)经济安全本质分析

经济安全的最初含义是指个人经济安全。美国前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有责任为民众做到两件事:保障经济安全(economicSecurity)和人身安全。他还说:“没有经济安全和独立,真正的个人自由是不存在的。”个人的经济安全具体而言,就是包括能够避免失业,并非苛刻的工作环境,一定的可支配收入和时间,以及承受再教育的支出等。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家庭是社会的重要单元。1994年“国际家庭年”使全社会都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各国政府也开始制定一系列政策促进家庭的福祉。家庭对全球的和平与发展事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的经济安全是类似的。本文通过举例来简单说明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的本质。

设存在两个人(家庭)甲和乙,与经济安全相关的因素如表1。

从表中分析,在确定所有影响因素Xi之前,很难确定甲和乙谁处于经济安全或不安全状态。对于甲来说,a值如果很大,未必意味着甲处于破产的边缘,e和n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逐步降低a值,即便e和n较低,如果甲可以得到更多的借贷b,除了用以归还到期负债a,还可以用于弥补提高技能的成本c,这样同样可以实现s的增加,从而提高甲的还债能力,提高其生活水平;从另一角度来看,更高的e和n并不意味着甲处于经济安全状态,尤其是d和m值很大时,会造成入不敷出的可能,如果b值很小,a值很大,则甲就很难跨过这个难关。总之,以个人(家庭)为例,充分说明了影响个人(家庭)经济安全的因素集合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各因素的总集,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某个因素固然可能有较大的影响力,但绝不可过分夸大某个要素单独的影响力,应当全面观察。

下面分别给Xi赋值,进行简单的比较,以便更加清晰,见表2。

①X1:a=2a,很明显,甲的还债“压力”要远远大于乙,但是这种压力是否是真实的,此处并不能说明问题;

②X2:b=4B,这表明在关键的时候甲可以在不动用自己财产的情况下可以完全负担自己的债务,并且还可以进行借贷,而乙则明显处于劣势,B=a,通过信用方式还债,结果是无法得到进一步的融资,除非自有资金;

③X3,X4:甲具有技能上的优势,但是乙通过付出一定成本C可以获得与甲同样的技能,关键在于乙必须能够负担C的支出,来源则是自有或借债;

④X5,X6:d>D,但是二人(家庭)发生同步增长的概率确是m<m,对于收入较低的乙来说,这是一个很不乐观的情况;

⑤X7,X8:甲的收入水平高于乙,并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

⑥X9:甲的收入水平最低可以保证为e=200,而乙还要受到失业的威胁。

通过表2的假设,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可以得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甲的生活质量要明显高于乙,通过正常收入可以保证正常支出,并借用相应信用额度可以解除当前到期债务,并同时利用相应信用余额进行预期消费,而改善生活质量;对于乙而言,只可以利用目前信用额度归还到期债务,为了提高收入水平必须付出的C=200却无从着落,只能是在一个怪圈中循环,直至破产,如果此时乙的信用额度B可以提高至400,则乙便可以通过技能投资,转变至甲的基本状态,尽快结清债务,逐步提高生活水平。

总之,个人(家庭)经济安全是一系列因素综合决定的一个均衡状态,该状态并不会因单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绝对变化,同理,国家经济安全也具有类似的特征。

国家经济安全本质分析

首先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本质进行定义。

笔者曾持有以下的观点: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解偏重于从经济发展效率及其分配的角度,认为一国经济发展不论其各产业如何发展,只要经济整体和局部的发展是有效率的,并且发展的主要收益为该国最大程度的行为主体所共同获得(即追求收益的合法与合理性),则可以称该国经济处于安全状态,并因此具备抵御较大经济风险的能力。上述观点对于国家经济安全本质的分析并不是很全面。

国家经济安全在本质上应是一个国家保证经济正常投入、生产、运行和输出的状态,该状态不是一个均衡点,而是一个均衡面,该均衡面的大小取决于该国的经济综合素质,只要影响该状态的所有要素决定的最终经济状态处于该均衡面上,则可以说该国的经济处于安全状态。

此处对于其本质的分析强调了国家经济安全本质上是一种状态,而非一种能力。状态虽然体现了一种静态的分析,但是该状态在均衡面的游动仍体现了一种动态的思维,而能力过分的强调了一种动态的思维,强调了维持安全状态或从危险状态向安全状态的一种动态趋势性,而忽视了具有该能力的静态性,在某一时点虽然具有能力,但如果此时的基本状况很差,客观环境恶劣,很难想象此时是安全的。

国家经济安全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经济运转必须要素的投入保障。该部分相当于个人(家庭)的必要的生活资料,没有这部分的充分投入保障,必然会牵扯到以后的各个方面,但是,如何正确的理解“保障”是十分重要的:能够保障和不能够保障之间存在着质的区别,不能保障必要投入的供应则必然会使经济的运转受到停滞的威胁,这是一个必须迫切解决的问题,否则经济安全状态脱离均衡面是必然的事情;低成本保障和高成本保障之间则是一个量的区别,只要投入和产出之间保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高成本的保障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多付出的部分可以从收益中得到补偿。

非人要素的结合进行的生产。在保障要素的供给之后,就是非人要素在人控制之下的结合再组合的过程,该过程的顺利与否也关系着经济安全状态的落点。通常所说的相关产业均属于该范畴,一国无论是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还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只要能够顺利地进行生产,在这个环节意义上,就可以保障经济安全,而无平常意义上的优劣之分。

作为经济运转核心的人的利益分配,决定着经济运行的速度和方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就是当事人所组成的各个利益集团,不同的利益集团对经济安全因素起着不同的影响,经济增长和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必须合理的在其间进行分配,这也包括国内利益群体和国外利益群体之间的分配,即本国要素的增值利益必须尽可能最大化的为本国所拥有,而非外流。

输出环节,即经济运转的产物得以被有效的利用,不仅仅被国内有效的吸收,而且向国外输出的通道和途径必须通畅,否则国内大量的要素闲置和存货生产会阻碍整个经济的运转。这里强调的正是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二者虽然在不同时期会有一定的侧重,但是无论如何,国内市场的培育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大量产品的输出不仅仅是对外过分依赖的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影响他国国内就业引起国际争端等问题。

一个国家保障了上述四个环节,以及其间更多细节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则该国便处于国家经济的安全状态。下面用简单的函数形式加以说明。

设neS表示国家经济安全状态,用函数形式表示则有:

其中Xi(i=1,2,3,…,n)表示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αi表示Xi的权数,Σαi=1。

对于neS而言,其取值应当处于某一合理空间内;各相关因素xi由于性质的不同,所以其合理取值范围也就存在很大差别,同时由于权数之间的差别,故不同因素对于neS的影响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是由于其中所涉及因素的多样性,这样也就可以得出一个前提:单一因素的变化对于neS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因此,由于个别因素的变化,而导致的neS值出现的恶性变化,并不能说明国家经济安全受到了冲击,也不必过分紧张而强调采取相关措施,非最优值并不意味着负值,实际上,由于其它相关因素的共同作用仍然会起到自动调节的作用,自发的遏制neS的持续恶性变化。但是,大部分的因素,或是权数较大的若干因素同时促进了neS值的恶性变化,这是一个neS值脱离均衡面的信号,必须引起企业和相关部门的注意,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正是如此,多方面因素正促使neS值脱离均衡面,这也正是更多研究出现的根本所在,但是很少有研究分析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所形成的合力作用。

纵观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史,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多方原因而出现了经济发展的波动,但是可以提到经济安全高度的似乎不多,究其原因,就在于对于经济安全的本质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进而影响到该思想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英主编.超越危机――国家经济安全的检测预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2.张幼文,周建明.经济安全:金融全球化的挑战.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雷家主编.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与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王永县主编.国外的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与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曹鉴燎.制度冲突与国家经济安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关于经济安全篇2

汇能锅炉论坛旨在为锅炉行业提供一个可以相互交流的环境,目前设有锅炉供求信息、锅炉技术交流、锅炉招聘求职等栏目,欢迎大家畅所欲言广为利用。

1、燃油锅炉燃烧调整

燃油锅炉点火成功,转入正常运行后立即可进行负荷调整,此时,要经常观察炉内燃烧情况。如果出现油气的雾化不好、火焰跳动,排烟温度过高或过低等现象,应及时对油压、油温、风量、风压进行调整,以确保锅炉安全经济运行。油压的大小与锅炉负荷大小有关,油压的调节是通过调整燃烧器压力或回油量的大小来实现的。调整负荷时,进行油量的调节,同时,风量调节必须同步进行,以确保油量与风量的合理匹配,从而达到锅炉经济运行的目的。

2、燃油锅炉的燃烧调整方法

正常燃烧时,炉膛中火焰稳定,呈白橙色,一般有隆隆声,如果火焰跳动或有异常声响,应及时调整油量和风量。若经过调整仍无好转,则应熄火查明原因,待采取措施后再重新点火。简单机械雾化油嘴的调节范围通常只有10%~20%。当锅炉负荷变化不大时,可采用改变炉前油压的方法进行调节,增大油压即可达到增加油量的目的。当锅炉负荷变化较大时,可以更换不同孔径的雾化片来增减喷油量。当锅炉负荷变化很大时,上述两种调节方法都不能适应要求,只好通过增加与减少油嘴数量来改变喷油量。回油机械雾化油嘴的可调范围比较大,当锅炉负荷变化时,可相应调节回油阀开度使回油量得到改变。回油量越大则喷油量越小,反之,则喷油量增加。在正常运行中,不得将燃油量急剧调大或调小,以免引起燃烧的急剧变化,使受压元件骤然胀缩而损坏。

送风量的调整,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送风量的增加,油雾与空气的混合得到改善,有利于燃烧。但是,如果风量过大,会降低炉膛温度,增加不完全燃烧损失;同时由于烟气量增加,既增加了排烟热损失,又增加了风机耗电量。如果风量不足,会造成燃烧不完全,导致尾部积炭,容易发生二次燃烧事故。因此,对于每台锅炉均应通过热效率试验,确定其在不同负荷时的经济风量。在实际操作中,司炉人员通常根据油嘴着火情况和烟气中含氧量来调整送风量。如果发现某个油嘴燃烧情况不佳,或更换了不同孔径的雾化片,应保持送风道风压不变,通过调整该油嘴的风道挡板开度达到正常燃烧。如果由于改变炉前油压使燃油量变化,需要调整送风量时,应调整送风机挡板的开度,通过改变送风道风压和风量来达到正常燃烧。

3、采用低氧燃烧

采用低氧燃烧,减少烟气中的过剩氧,阻止和减少So2转变为So3,减少对炉管的低温腐蚀。低氧燃烧可以降低风机电耗,是一项经济价值很高和很有发展前途的技术措施,要求司炉运行人员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

4、加强员工责任心

司炉工按照职责分工,对工作要认真负责,坚守岗位,认真搞好安全、经济运行。

①、司炉工在值班中应做好各项运行记录,加强监视,及时调整。搞好技术经济指标分析,做好节油、节电、节水工作。

②、司炉工应经常巡回检查锅炉本体、辅机设备的运转情况及泵房、油罐、水罐等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③、对燃油锅炉要做到“一细、二看、三无、四勤”;“一细”即油粒雾化细。“二看”即常看火、常看烟。“三无”即烟囱无黑烟、火焰无黑色、飞灰无油滴。“四勤”即勤联系、勤检查、勤分析、勤调整。

④、司炉工要做到“听、闻、看、摸”;即运行设备有无异常噪音,设备有无异味,运转设备电机及轴承温度是否偏高,有无跑冒滴漏现象。

关于经济安全篇3

1食品安全的基本问题阐述

1.1食品安全内涵的界定

此前,我国实行的《食品卫生法》只是对食品要求很笼统的泛指为无毒、无害,具有色、香、味并应具有相应的营养成分,而对能给消费者带来的潜在危害并没有给予更多的重视,如转基因食品、加入过量添加剂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对食品安全的界定,是按用途在生产和制作中没有超出规定的有毒、有害剂量的物质的加入,不会使消费者及其后代由此受到急性和慢性的危害及不良的影响。此次《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做出了明确界定,即能够供人饮用、食用的成品、原料,但不包含用于治疗的药品。同时,在第99条规定食品安全、无毒,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类不会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这一概念的界定是对食品内涵的一个质的升越,这不仅表明法律对广大消费者人文的关怀,也彰显了法律防患未然的特有属性。

1.2经济法对食品安全所提供的法律依据

消费者的安全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7条规定:消费者具有在采购和使用其商品以及在对其服务时应享有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害的合法权利。消费者的合法权利还包括,经营者所提供给消费者的商品和服务,必须符合消费者自身以及财产安全的要求;消费者的知情权。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1962年3月巧日向国会提交的关于保护消费者权利的总统特别国情咨文,首次提出知情权,之后国际条约和世界各国结合本国实际对此都做出了相应而又明确的规定。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对消费者知情权也做了明确的规定,其宗旨是为了解决消费者自身局限性和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其实质是为了更好地规制市场失灵现象的发生。

2从经济法角度分析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成因

我国市场不断发生问题食品导致伤亡事件屡见各种媒体,这种问题食品的产生从表面上看似矛盾,追其根源是有着很深层次的经济原因。

2.1市场规制失灵的成因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如果没有有效的规制措施的约束,不法生产经营者会不择手段地将成本降低到最小化甚至转嫁成本乃至侵权等。在经济活动中不努力把企业做大,只图占有市场的大份额,这种经营策略最终会引发对市场规制的失灵。在经济学中对市场规制的失灵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市场自身调节能力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也是引发市场规制失灵的重要成因。信息不够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生产经营者,还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来说,他们都是最为理性的经纪人,也是两个相互对立的群体。因此,两者只有在获取同等充分的信息时,才能真正做到实现市场资源最优配置;外部问题。外部问题是指基于经济行为对外部所产生的影响,而造成企业或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企业或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问相互偏离的一种现象;公共物品供需不平衡。公共物品在经济学中是针对私人物品而言的一种产品,且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消费的非排他性(nonexclusioninConsumption),其含义是消费资格不是以某个人是否支付了相关的费用而决定的;二是消费的非竞争性(noncompetitioninConsumption),即某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消费时,不排斥其他消费者同时消费同一种公共物品,而且该人消费公共物品的数量也不会因为其他消费者的消费的增多而减少对自身供给的减少。

2.2政府管控失灵的成因

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客观存在的缺陷,其很难对市场资源有效地调节配置。正是由于此种原因,社会性规制作为控制市场失灵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便应运而生。社会规制是规制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性规制是指对社会的劳动者、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安全、环境保护、防比灾害的保障为目的,对所提供的产品以及服务、质量等所产生的一切活动而制定相应的标准并限定行为的管制。①利益博弈理论。法国哲学家埃尔维修(ClaudeadrienHelvetius)认为利益是整个社会生活的根基,是社会发展和进步唯一的、普遍起作用的动力和造成社会矛盾的源头厂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错综复杂现象都能从利益中找出合理的答案。利益,通常是由社会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某种需求和需求的现实条件,是指社会一定的主体生存、延续和发展以及享受并实现自我的需要,也包括了实现这些需要对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的外部条件。可以说,一切社会活动的核心是利益,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②以利益博弈理论分析政府失灵问题的成因。在市场食品领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监管者三者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所做出的一切决策和行为都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都是客观生成的理性经纪人。所以,这种博弈在这个环节中形成3种博弈结构。第一种生产者、消费者两者问的博弈;第二种生产者、监管者之问的博弈;第三种监管者内部以及消费者之问的利益博弈。从理论上,在规制食品市场层面看,监管者与消费者有着利益上的根本一致性。执法部门应该为消费者营造一个信息既对称又充分的市场,以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能够在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中以最小化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满足。

3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建议

3.1转变模式、有效整合监管机构

我国食品监管模式一直都是采用分段管控的理念,多个执法部门分别把守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食品安全法》第4条规定:国家质监、工商和食监部门按其职责,分别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管。这种监管模式看起来分工明确,但其实质上却隐藏重大的监管缺陷。陈君石教授一直从事营养与食品安全的研究,他认为《食品安全法》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做出实质性的改革,是其最大的遗憾。①从各环节中就有一定的监管交叉、也有空白现象,这是客观存在的。这样就很容易造成重复监管或出现监管缝隙;②各执法单位凭其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对市面上所有食品进行监管是力不从心的,很难做到全方位的监管;③要求相关执法监管人员掌握各种食品的专业知识是不现实的,同时在履行职责时肩负检查和处罚两项职能,由此很难实现信息专业化。因此,食品安全监管方式变分段监管,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一家负总责,对食品的分类、食品安全长期发展计划作出规定,研究制定信用体制的建设以及各部、委、办提出的有关食品安全的行政法规,协调各执法部门之问职权关系问题的处理。

3.2风险评估和信息制度

消费者在交易中处于明显劣势地位的主要原因是缺失共享机制、信息资源缺乏等,《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风险评估制度,以减少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消费者知情权的实现。但该法的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①关于风险评估的规制。wto框架中的SpS协定指出:风险评估是指根据可能适用的动植物检疫措施来评价虫害或病害在进口成员境内传入、定居或传播的可能性及评价相关潜在生物和经济后果。由于风险评估的专业性以及重要性,必须由相关的专家进行,并对其作出细化,保持其特有的独立性,才能对食品安全问题做出客观公正的结果;②制度的。可以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食品安全红绿灯规制的办法,根据评估结果,将食品安全问题给予不同的信号。卫生行政部门还专门设立了食品安全消费咨询站,消费者从网上通过该机制就能轻易地了解到食品安全的风险度,这会促使生产者加强自律意识,从源头就做好防患未然的预防。

3.3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①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我国一直采取的是以政府为核心和主导地位,忽视了发生供求利益诉求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严重地削弱了具有原动力特性的社会力量可能对其做出的贡献;②对执法部门的责任追究。《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生产者是第一安全人的理念,但对执法者却没有规定其责任问题,一旦有问题食品的发生,生产者便成为众矢之的,而对执法监管者问责的却很少。随着三鹿奶粉事件的曝光,对执法人员的问责才进入法律视野,但在《食品安全法》实施一年后,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再次出现,落马官员也再次复出,这不能不说是法律的缺陷。

3.4健全行之有效的维权机制

在高昂的诉讼费面前,低廉的食品成本显得微不足道,加上消费者坐蹭车的心理,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学界对私人执行法规调研表明,私人诉讼有利于提高规制效率,完善机制等作用。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诉讼制度有利于消费者维权。消费者诉讼时法律可以做出有倾向性的保护规定,如可以采取诉讼时效的延长、举证责任的减轻、加大受制主体的赔偿责任等,使消费者最终能降低诉讼成本。综上,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尝试。①移植国外的集团诉讼制度。相对个人来讲,集团诉讼最为核心的特点是一次性解决大量小额具有共同争议的请求,达到低廉化和效率化的目的;②建立公诉制度。调动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中来,发现问题食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参与监管以及诉讼,这样会从更广泛的层面有效地进行社会监督;③在审理程序给予特殊规定。问题食品是具有争议明确、证据充分的特点,因此在审理过程中应该设立绿色通道,尽早审结有效遏制问题食品的流通,尽快使受害的消费者得到赔偿。

关于经济安全篇4

由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在不同文献有着不一致的表述,因此,要弄清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发挥重大作用这一问题,首先要对研究问题中所用的国家经济安全概念的内涵作一个较准确的界定。只有应用统一合理的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分析才有意义。这种内涵的理解既要是科学客观的,与研究问题本身所指的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是一致的,又要尽量与大众所理解的国家经济安全的含义相贴近。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包括:一是张幼文(1999),雷家(2000)认为的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生活中要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自卫力和竞争力,要能防范来自于外部的冲击,避免整个国民经济利益受损;二是顾海兵(2007),刘秀丽(2009),王素梅(2009),何玉芬(2009),官银(2010)等学者给出的内涵,认为要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必须做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不受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威胁,经济能够稳定、健康、持续发展,能抵御来自国内外的经济风险;三是叶卫平(2009)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经济安全,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战略利益处于无风险或低风险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国家经济制度和经济没有受到严重损害,而导致经济危机的风险也处于可控状态。同时他还认为,国家经济安全具有三个重要特性:国家经济安全的个性大于共性,不同国家性和历史性的情况下,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从构成要素上,战略重于非战略性,即国家经济安全所表示的不是一般的经济状态,而是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利益的经济状态;在我国目前开放条件下,安全威胁的外源性多于内源性。学者们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理解基本类似,都指出了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利益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只有保障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利益,才有可能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所不同的是雷家啸等学者是从经济全球化视角的角度来定义国家经济安全的,强调了国家经济来自于外部冲击的部分;郭秀琴等学者强调了要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威胁都要考虑,国内外经济风险都要抵御;叶卫平则重点强调了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也应包括在国家经济安全内,同时因一般的区域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不涉及到安全问题,所以不应该包括在国家经济安全范围内,即国家经济安全考虑的不是一般经济安全问题,而是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安全问题。上述三种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所分析的角度不同,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不过结合分析政府审计对国家经济安全所起的作用,在此应这样界定和理解这一内涵:(1)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既包括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安全,又包括一般意义上涉及到国家层面的经济安全。这一点理解在文中分析的前两种内涵中没有明确指出,又与上述的第三种内涵相异。之所以要明确指出包括涉及国家利益和一般意义上涉及到国家层面的这两种情况是因为要考察政府审计在国家经济安全中所起的作用,首先得弄清国家经济安全包括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而第三种内涵是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的,所以只考虑涉及到国家利益的。本文借鉴一般意义上大家所认知的国家经济安全,因此在考虑政府审计和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上时,还是要加上除涉及到国家利益外的其他影响国家经济利益的经济安全,即一般意义上涉及到国家层面的经济安全。(2)结合各学者的观点,国家经济安全应从对内和对外两方面加以考虑,应在考虑内源性风险的同时,也要特别重视外源性风险,即张幼文、雷家文中所指的外部冲击。(3)根据叶卫平文中的观点,每个国家的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都是不一样的,应单独考察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另外还要注意该内涵也具有时期性,是动态变化的,要注意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安全的重点方面。(4)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涵义是以我国经济能够稳定、健康、持续发展为基础的涉及到国家层面的经济安全问题。

二、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的作用

我国政府审计的功能分为三个方面:预防功能,揭露功能和抵御功能。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在进行政府审计工作时,必须在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的各个方面围绕这个根本目标,充分发挥这三个审计功能来展开工作,为国家经济安全工作保驾护航,而不是替代别的部门的工作,来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担负全部的责任。比如政府审计机关在进行财政审计时,并不是要控制财政政策如何制定,而是对财政政策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审计,尽审计机关应有的经济职能,保证财政经济安全。政府审计工作是有一定权限的,也是有法可依的,必须在审计法律法规的依据下,根据其职责范围来定位对国家经济安全究竟有多大的影响。

(一)政府审计与金融安全金融安全在经济安全中占据首要的位置,政府审计对于保障金融安全无疑需要起到较大的作用。根据政府审计的三大功能,政府审计对于我国金融机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预算执行情况可以起到审计作用,同时对于识别金融领域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揭露该领域内的违纪违法行为,是其他政府以及社会机构不可替代的。但政府审计是不是在金融安全的每一个方面都发挥着作用呢?根据我国2006年修订的《审计法》第十八条,我国的政府审计目前只对中央银行,国有银行和国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等进行审计,同时《审计法》第二十一条指明,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也包含在审计范围内。而对于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如非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则不在审计范围内。因此,对于非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中如何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需要通过政府审计之外的途径来加以解决。另以汇率安全为例,汇率安全是金融安全中的一种,是指国家的汇率较稳定,波幅较小,能较好地发挥汇率的资源配置作用,也有助于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增强货币政策的效用,从而能避免因汇率制度抉择不当而带来的经济风险加剧,避免给我国的经济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显然,从汇率变动这个角度来说,由于汇率变动是由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国民收入、通货膨胀率等多种因素来决定,政府审计是不可能靠提供预防、揭露,抵御的三大审计功能来维护汇率安全问题的。但汇率安全不仅是一种金融安全,也是一种经济安全,政府审计在这一种经济安全问题上并不能提供解决方法。

(二)政府审计与财政安全财政安全是指政府合理、有效地使用财政资金,确保整个国家的财政运行状况良好,能控制政府债务风险,使该风险占GDp的比重在一个合理、安全的范围之内。而政府审计确实能够通过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的预算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如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以及政府部门管理的和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等)进行审计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财政债务风险,揭露了“三公”经费信息和违法违纪行为,保障了中央和地方财政安全。也就是从财政安全角度来看,有效的政府审计工作确实可以为财政安全提供预防、揭露、抵御的审计监督的功能。

(三)政府审计与资源环境经济安全资源经济安全和环境经济安全可以统称为资源环境经济安全,是当今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资源经济安全是指资源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有效地获取的问题,同时还包括资源运输经济安全问题等。资源经济安全所指的主要资源有土地、水源、天然林、地下矿产、动植物、大气、粮食、石油等。资源越丰富,经济发展的空间越大。但目前我国部分资源生产率减少,比如石油采储比急剧下降,如果忽视这一问题,极有可能制约我国经济发展。而环境经济安全是与资源经济安全紧密相联的,是指发展经济要在可持续发展情况下进行。以破坏环境和损害浪费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急功近利,科技含量低,不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短期行为,必然会造成环境资源过多消耗和枯竭,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关于政府审计如何对这两类经济安全施加影响,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明确的法律依据,但是审计署已经据此设立了有关资源环境方面审计的机构,即审计署农业与资源保护审计司。目前该司已经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林业资源项目,城市排污费项目,河湖污染治理审计工作,由于资源环境经济安全问题比较复杂,环境审计业务理论和技术还在探索中,我国这方面的政府审计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政府审计工作目前可在一定程度上来保障资源经济安全和环境经济安全,但保障程度还有待提高。

(四)政府审计与产业经济安全产业经济安全是指国民经济中各行业的发展得到保障,特别是重点关键行业能够稳步健康发展,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粗放经营、技术落后的夕阳企业遭淘汰,新兴产业、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得到大力加强,减少了行业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同时从外源性经济来看,开放型经济得到稳步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提升了产业国际竞争力。我国《审计法》第二十条指出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同时指出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也在审计监督之列。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也具有重要地位的民营企业则不在政府审计范围之内。以前,民营企业在我国处于弱小的地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也有可能在某一行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如果仅用政府审计的方式,会形成民营企业审计的缺位,会影响行业经济安全。也就是,政府审计最终只能在维护国家产业经济安全的某一局部范围内发挥作用,而国家产业经济安全的其他部分则需要由其他方式来解决,如民间审计等。

(五)政府审计与经济信息安全经济信息安全是指国家经济信息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受到保护,是否有着完整的信息传导和控制机制,是否不被侵犯,不被窃取,其范围大到国家重要的秘密经济信息,小到企业商业机密等,如国外信用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投行占领中国市场,电子商务安全措施不严,经济腐败现象严重,经济信息数据失真等都给经济信息安全带来不稳定的因素。但由于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关于信息安全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许多方面的经济信息安全对于政府审计来说,无法可依,还有的经济信息安全并不是依靠政府审计的的根本目标和三大功能能够解决的,如国外金融机构占领中国市场的问题,主要依靠金融监管部门来处理。也就是,经济信息安全的维护还会涉及到公安部门、国家安全部门、保密部门、国资委、金融监管机构等部门的工作,政府审计不能在所有涉及到经济信息安全的环节中起作用。

(六)政府审计与外贸经济安全外贸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即该国产品市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有一定的抵御国际各种贸易风险的能力,还有一定的国际经济谈判和合作能力。除了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涉及到外贸经济安全外,我国的许多外贸出口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对于他们的审计一般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来执行。而我国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的《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时,有权对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进行核查,也就是政府审计机关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关于民营企业的审计报告进行核查。如果把我国政府审计对于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的经济安全的维护看作是直接维护,那么政府审计对于民营企业的经济安全的维护可看作是间接维护,因此,总的来说,我国的政府审计对于外贸经济安全的维护上是充分发挥作用的,是通过直接和间接维护两种方式共同起作用。

虽然我国政府审计在面临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时发挥着重大作用,但政府审计并不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唯一途径,其他政府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社会团体等也有重要的职责,政府审计应是一种“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审计,政府审计是在一定的职责范围内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起作用的,职责范围是由根本目标和三大功能决定的。其根本目标要求政府审计必须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审计范围内发挥作用,其三大功能要求政府审计是靠预防功能、揭露功能和抵御功能发挥作用的。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时也有涉及不到的地方,如:一是涉及到两国经贸谈判的问题时,因其与两国经济利益和利益高度相关,显然也是属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它需要国家外交部,商务部等部委和其他相关机构等来共同解决,这时需签订合同,建立国际经贸合作关系。合同签订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利益的维护和保障,而不是靠政府审计在其中发挥作用。二是涉及到宏观经济的问题时,如GDp变化,物价变化,汇率变化,失业率变化,股市波动等,政府审计的审计工作是涉及不到这些方面的,但这些问题也与国家经济安全有关。如果从宏观经济指标的角度来看,政府审计难以控制这些宏观经济问题显得更加明显,如在叶卫平(2010)一文中所涉及到以下指标:基本经济制度安全状况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涉及到国家经济和安全状况中的经济方案政策的自主制定率,重要国际经济组织的投票权重,重要海峡无危险通过率,与经济危机风险状况中的GDp负增长率,采购经理指数,失业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率等。这些指标涉及到宏观经济,需要用宏观经济政策来解决。三是涉及到产业经济安全问题或外贸经济安全问题时,因民营企业和外贸企业不在政府审计的范围之内,但这些企业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关系,对于它们的审计一般是靠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起作用,因此,政府审计在产业经济安全和外贸经济安全问题中所起的审计作用虽大,但仍需要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协助。

三、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路径

(一)厘清政府审计边界,制定相应策略正确认识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发挥作用的地方,明确政府审计边界,对于政府审计职责范围内的事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好,对于政府审计职责范围外的事,要找到相应对策,如对于与宏观经济政策有关而不需要进行审计的经济活动,如GDp,汇率,这部分的经济安全应由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不应由政府审计部门来负责;对于政府审计这种审计方式单独解决不了的经济安全问题,如产业经济安全,外贸经济安全问题,要与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方式相结合,这样兼顾了对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的审计,使保障经济安全落到实处;对于我国没有审计立法,但已经开展审计工作的审计项目,要抓紧立法,研究切实可行的政府审计方法和步骤,为我国经济安全保驾护航,如资源环境经济安全就可以采用这个办法。

(二)高层领导重视,分工共同完成国家经济安全的维护并不是一两个部门能单独负责的,也不是仅靠政府审计的力量能完成的,高层的高度重视是非常必要的。这样的国家大事的组织权和执行权应该掌握在国家最高机构手中,进行统一布置协调,成立依托以国家审计署为主要力量,发改委,财政部,金融监管部门等相关部委及其他相关机构共同参与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领导小组,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战略计划,时刻关注国家经济安全动态,对战略计划及时进行跟踪和调整,做到重要责任到位、有效管理到位、具体措施到位、相关人员到位,做到落实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工作时相关的各个部委、各个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全面覆盖,并将该工作贯穿到战略设计、战略执行、战略调整、战略反馈、战略再设计等各个环节,反复测试,调整并运行,以减小国家经济安全风险,监测和维护各种国家经济安全,保护国家经济利益。

(三)关注经济安全变化,实施动态预警国家经济安全各个时期最需要关注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必须从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的各种问题中找出主要问题,抓大放小,使大问题能及时解决,比如某段时期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问题是要解决金融危机给出口企业带来的巨大影响;某段时期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问题是要解决某些产业发展的问题,比如我国钢铁产业经济安全,我国房地产产业经济安全。而某段时间的主要问题是要解决环境破坏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人们就需要根据不同情况,由以国家审计署为主要力量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领导小组,及时制定战略计划,进行战略调控,加强某一方面的经济安全。同时也加强国家经济安全预警。利用预警理论,建立相应的预警指标,可以帮助在信息畅通的情况下国家经济安全战略领导小组可以观察到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异常变动风险,发现警兆,并做出灵敏的反应,以较好地帮助分析我国经济安全发展状况,预测未来我国国家经济安全发展趋势。可以用LoGit判别方法,具体根据不同的国家经济安全,如财政安全、金融安全、产业经济安全等情况,分别和汇总设置一些敏感性与国家经济安全有关的财务和非财务预警指标,确定适当的判别阀值,分析预测的精度,使模型的误判率最低,处理好灰色地带的判断问题。利用预测指示灯由绿到红的逐步转化的信号,起到对国家经济安全的预测、警示、报警的作用。

(四)采用多种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成效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时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对政府审计的工作效率进行提高就显得至关重要。用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审计方法仅仅用传统的政府财务审计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应大力提倡绩效审计,网络化审计和跟踪审计等方法。应用绩效审计,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能力,使审计工作由注重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向效益性转化;应用网络化审计,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方便快捷地进行各地区、各行业、各项目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信息查询和交流,扩大了审计工作覆盖面,极大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应用跟踪审计,对国家经济安全中发生的重大事项,突发事项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才能有效地发挥审计部门的免疫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顾海兵、沈继楼、周智高、唐帅:《中国经济安全分析:内涵与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第2期。

[2]叶卫平:《国家经济安全定义与评价指标体系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第4期。

[3]王素梅、李兆东、陈艳娇:《论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第1期。

[4]吕金忠:《政府审计的再定位:还“万能审计”为“有限审计”》,《中国审计》2002第6期。

[5]张幼文、周建明:《经济安全:金融全球化的挑战》,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关于经济安全篇5

【关键词】国家安全;国家经济安全;经济竞争优势

一、问题的引出

1943年,美国报纸专栏作家李普曼首次提出“国家安全”这一概念。传统上,对安全构成威胁的主要因素为宗教冲突、民族矛盾、领土纷争等。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安全观也发生很大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国家安全主要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外交安全等五个层面。在冷战期间,国家的安全观主要体现在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两个层面,而其他安全层面均从属并服务于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冷战结束后,国家安全战略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使经济因素成为影响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更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支柱。由于各种壁垒的设立,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日益加剧和频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国经济的发展。为此,世界各国先后调整国家安全战略,并将国家经济安全战略至于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位置,如,俄罗斯于1996年第一次明确提出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并在《国家经济安全战略》中强调“保障国家安全应把保障经济安全放在第一位”。

近些年来,各种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尤其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09年希腊债务危机并逐渐扩大,使世界各国重新考虑国家经济安全状况。2011年5月,美国债务违约危机更是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恐慌,这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安全状况。然而,国家经济安全的外在表现就是国家经济竞争优势,因此,这些危机也给各国国家经济竞争优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正是基于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竞争优势之间存在这样的内在联系,文章将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相关研究现状

早期,很多学者对国家经济安全就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理解。例如,西方政治学者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一国经济强权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军事学者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指维护一国的经济免受外部因素的侵害;而有些经济学者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一种经济竞争力及由其带来的相应的国际政治地位和能力[1]。但到目前为止,“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仍然没有得到统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学术界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解和研究有了很多新的进展。在国外,neuetal.(1994)对“经济安全”有两重理解:第一,经济安全是使一国面临可能威胁或妨碍其经济利益的事件、事态发展或行动时能够保护那些经济利益;第二,经济安全赋予一国塑造符合自身利益的国家经济环境的能力。[2]Richards(2009)研究了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融合,并认为测量真实的经济安全水平,需要运用经济物理学的相关知识。[3]pankov(2011)探讨了2008-2010世界经济危机形势下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际经济安全问题。[4]在国内,卢林(1990)将定义“国家经济安全”为:维持公认的经济生活水准和确保本国资本对影响国计民生的国内重要经济部门的控制。[5]赵英等(1994)认为,应该根据国家经济安全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来定义“国家经济安全”: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国家经济抵御国内外各种干扰、威胁、侵袭的能力以及国家经济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6]聂富强(2005)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整体处于不受各种因素尤其是外部因素的冲击,即使受到冲击也能保持经济利益不受重大损害的状态,维护这种状态的能力及其所获取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安全。[7]此外,叶卫平(2008)认为,国家经济安全不是指各个产业安全和区域经济安全的简单累积,而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战略利益的无风险或低风险的状态,表现为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没有受到严重损害,使得经济危机的风险因素处于可以控制的状态。[8]顾海兵和张一弓(2010)剖析了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在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性,并得出我国经济安全战略的内容和形式。[9]叶卫平(2011)分析了维护经济安全对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且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怎样发展经济及如何保障经济安全进行了论证,并认为经济安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10]张汉林和魏磊(2011)从九个方面构建中国经济安全量度体系,以反映中国经济安全的整体状况,并通过评估和判断经济安全所面临的局部问题,提供可量化的决策依据。[11]

作为国家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经济竞争优势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外在表现。因而,如何通过增强国家经济竞争优势来提升国家经济安全水平,就成为研究的关键。在国外,aleshchenkoandnedelea(2008)研究了开放市场条件下俄罗斯的国家经济竞争优势,并认为,在当前基于低技术再分配产品阶段,俄罗斯的经济竞争力将继续由于策略性价格因素的存在而得以维持。[12]macerinskieneandSakhanova(2011)从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方面研究了哈萨克斯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经济竞争力,并认为哈萨克斯坦具有经济竞争优势是由于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13]azarov(2012)强调,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乌克兰必须充分调动其国家经济竞争优势。[14]在国内,林子铭(1992)提出从管理教育层面来建立国家经济竞争优势[15];章玉贵(2010)提出在结构升级与战略转型中构筑中国经济竞争优势,从而提升国家竞争力。[16]秦嗣毅和胡根华(2011,2012)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视角研究了中国经济竞争优势状况,并对比分析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国家经济竞争优势。[17]-[18]

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关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鲜有文献阐述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竞争之间的联系。基于此,文章进一步探讨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竞争优势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以提升国家经济竞争优势,从而提高国家经济安全水平。

三、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竞争优势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首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一国国家安全水平就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安全水平。因而,提高国家经济安全水平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由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外在表现是国家经济竞争优势,因此,提高国家经济安全水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稳定的状况,就为增强国家经济竞争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相对较为抽象的概念,它首先应该表现为一种经济的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就表现为经济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在当今世界的开放形势下,各种竞争逐渐加剧并愈演愈烈,这使得增强经济竞争优势就成为各国竞争与合作中的首要战略。一般情况下,如果国家经济安全水平越高,状况良好且稳定,经济免疫力越强,且风险防御能力也较强,那么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就越强,其经济竞争优势也会越强;然而,如果国家经济安全水平较低,状况欠佳且不稳定,经济免疫力较弱,且难以抵御外界不利因素的冲击,那么该国的经济就会失去竞争力,也就无法获得经济竞争优势。

国家经济安全是能够使一国经济处在一个持续、健康发展的运行状态,而这一良好的经济运行状态又需要国家在经济上获取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一国国家经济安全程度越高,其经济竞争优势就越容易获得,其水平也会越高。当一国经济处于安全状态时,经济就能够获得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这有利于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当一国经济处于不安全状态时,有利于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因素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从而妨碍或阻止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因此,一国应该通过维护其经济安全水平来提高经济竞争力水平,进而增强国家经济竞争优势。

国家经济安全是能够使一国经济在整体上抵御外部风险。影响一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主要来源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因而国家经济所面临的风险有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其中,内部风险主要包括国家经济制度、三大产业结构与政策、金融、科技、战略性自然资源等等。就这些内部风险如何影响国家经济安全方面,许多学者和实务者都作过很多详细的阐述。就外部风险的来源,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在世界经济方面,各种危机的频繁爆发,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动力不足,这严重影响了一国的经济运行状态;在国际合作关系方面,如果一国在政治和军事关系等方面不能处理妥当,将会影响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冲击。因此,一国经济必须能够有效地防范、抵御这些风险,才能提升国家经济安全状况,进而提高经济竞争优势。

我们认为,国家经济竞争优势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竞争与合作进程中,一国(或地区)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实力及获取更多经济利益、更有利国际经济地位的能力。因此,一国经济竞争优势越强,经济实力越强,就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也能够获取更有利的国际经济地位;反之亦然。实际上,国家经济安全是一国经济竞争优势的综合反映,而这一优势又体现在经济竞争力上。如果经济竞争力越强,经济越具有竞争优势,那么国家经济安全水平也就越高;反之亦然。因此,对经济竞争力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就应该提高其绝对规模水平和相对质量水平;而对经济竞争力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则应该采取有利的措施来减少或消除,从而减少它们对经济竞争力的负面影响,并使国家经济竞争力朝增强的方向发展。正是基于此,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考虑如何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提高国家经济安全水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稳定状态。

综上所述,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竞争优势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即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即国家经济安全能够提升国家经济竞争优势,而后者又能够促进前者的提高。实际上,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竞争优势是经济竞争过程的内在表现形式与外在表现形式,而这两种表现形式具有一致性。

四、政策建议

第一,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与区域合作,获取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从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外部风险的不利影响。同时,积极利用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安全。

第二,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推动经济高效运行。同时,完善与国家经济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国家经济竞争优势的增强提供保障。

第三,建立科学的投融资机制,增加人民币汇率波动性,避免“热钱”给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同时,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科技创新力度,为经济提供可持续增长的驱动力。

第四,开展技术合作、技术互换,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新能源,来发展低碳经济,抢占全球新一轮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第五,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大力发展民主政治。加强政治互访、增进政治互信,促进政治安全,为国家经济竞争优势提供良好的国内外政治环境。

第六,加强军事交流,扩大军事合作,加大国防与军队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提升国家核威慑的力量,以增强国家的军事安全,为国家经济竞争的提升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RobertGilpin.thepoliticaleconom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7.

[2]neuC.R.,newC.R.andwolf,C.Jr.theeconomicDimensionsofnationalSecurity[m].Santamonica:RanDCorporation,California,1994.

[3]Richards,JamesG.economicSecurityandnationalSecurity:interactionandSynthesis[J].StrategicStudiesQuarterly,2009,3(3):8-49.

[4]pankov,V.economicSecurity:essenceandmanifestations[J].internationalaffairs,2011,57(1):192-202.

[5]卢林.经济安全问题的性质、发展及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0,(7):39-44.

[6]赵英,胥和平,邢国仁.中国经济面临的危险——国家经济安全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7]聂富强.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预警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8]叶卫平.国家经济安全的三个重要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1):35-40.

[9]顾海兵,张一弓.后30年: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总体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0,(1):10-14.

[10]叶卫平.论经济安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2):56-60.

[11]张汉林,魏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安全量度体系构建[J].世界经济研究,2011,(1):8-13,87.

[12]aleshchenko,V.,nedelea,a.CompetitiveadvantagesofthenationaleconomyunderConditionsofopenmarkets[J].theannalsofthe“Stefancelmare”UniversityofSuceava,FascicleoftheFacultyofeconomicsandpublicadministration,2008,8(1):17-21.

[13]macerinskiene,i.,Sakhanova,G.nationaleconomyCompetitivenessofKazakhstanRepublic[J].inzinerineekonomika-engineeringeconomics,2011,22(3):292-299.

[14]azarov,m.premiersaysitisnecessarytomobilizecompetitiveadvantagesofnationaleconomy.(2012-02-16)/[2012-03-30].nrcu.gov.ua/index.php?id=148&listid=164269.

[15]林子铭.以管理教育来建立国家经济竞争优势——中国所面临的战略问题(代序)[J].管理工程学报,1992,6(5):2-5.

[16]章玉贵.在战略转型中构筑中国经济竞争优势[J].经济视角,2010,(1):10-11.

关于经济安全篇6

国家安全就字面来讲是国家不存在危险和不受威胁之义。本文认为,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关于国家安全问题的研究存在三个发展阶段。

1现实主义的传统安全

国家作为安全主体,“所致力维护的是构成国家的四个基本要素的安全:独立、领土完整、国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合法政府的存在和正常运转,维护这四个要素的安全都是国家权力机构的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安全是政治”[3].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生存与发展首先是确保国家的安全,这也是传统安全观的核心所在。在二战结束以后的很长时期里,占据国际关系理论主流的现实主义理论把国家权力作为国家间竞争的核心,研究国家利益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为传统国家安全观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根据。

2相互依存理论的经济安全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各国经济往来日益密切,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增多,经济一体化、区域化和集团化的趋势增加。国家的军事安全、国家权力受到了来自经济安全的挑战。围绕着国家与市场的核心问题,国际关系理论在实证分析中拓展研究路径,使得经济因素在传统安全中与政治因素一样具有重要的国际关系层面的战略意义,非传统安全观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上升到政治和外交的高度,在非传统安全中占重要地位的经济安全受到普遍的重视。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经济竞争加剧,使经济安全问题成为国家安全关注的首要问题。

经济安全观的提出扩大了国家安全问题的范围,各国日益重视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理论依据超越了现实主义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国际贸易、对外投资和货币合作等领域为背景探讨世界市场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研究的广泛议题,侧重国际经济相互依存理论的发展。在理论进展中,“复合相互依赖”强调多层次--国际组织、国家、跨国公司、民间团体等--和多领域--经济、政治、科技、文化领域分析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3经济安全中的制度安全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政治经济学关于国内政治的探讨表现出了理性主义的一般性特点,把国家这个基本单位进一步分解,行政机构、立法部门、官僚机构、政党以及利益集团成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揭示在不同的国内结构下,不同的国内偏好是如何聚集成政策选择的。主要研究两种关系:一是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二是国内政治经济与国际政治经济的关系[4].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研究国际经济要素影响国家政治层面的问题,即国际力量对于国内政治的影响。经济安全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经济运行本身的问题,而是与国家制度、政治体制以及经济政策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学问题。“重大特别是根本的国家经济利益被列入到国家经济安全的研讨对象,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受损和经济危机发生。……”[5]经济安全观在某种程度上或可以称其为制度安全。

全球化背景下国内政治模式的探讨成为美国政治制度背景下国内政治过程研究,从而使国内政治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模式具有一般性意义,带有美国背景的问题意识。“目前,在全球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界,美国的国际政治理论居于主导和统治地位,以至于在许多人看来,”真正“的国际政治理论基本上就是美国的理论,美国的理论就是全球性的理论”[6].国内政治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国内政治过程,即政策出台机制,反映国内社会行为体的利益偏好从个体偏好转变为国家偏好的过程。从形式上看,西方国家国内政治过程表现为通过公民选举的民主制度形成国家政策,依此逻辑,国内政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实质上,公共选择分析把政治过程看做是类似于市场的过程,“政治人”理性本身存在着有限理性的问题,国内公民选举并不能够反映出全民利益。新制度主义分析则是“将政治行为镶嵌进规则的、规范的、预期的与传统的制度化结构中的一种方式”[7].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美国国内政治模式目标在于如何取舍两个政党所代表的利益偏好,进而出台何种经济政策。“对于长期凝聚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对于支持美国实力增长的盎格鲁?撒克逊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美国的政治主流仍然坚信不疑。美国的左派和、保守派和自由派所信奉的,乃是同一套价值体系,其区别仅在于采取哪种方式和政策予以实现”[8].

在实践中,在国际力量的压力之下,某些占有竞争优势的利益集团的利益偏好通过国内政治过程和结构的改变得以实现。俄罗斯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20世纪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以美国民主政治模式为参照进行政治变革到普京时期民主思想的提出,俄罗斯对于民主政治的探索经历了一个国内政治失序的过程。俄罗斯曾经寻求国际动力来促使民主政治转型,进而推动经济改革,但是国际力量在拉动俄罗斯进入西方民主框架之后,政治体制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制度框架,经济发展问题转变为政治冲突问题,既打乱了原有的经济秩序和经济生产链条,又没有新的市场经济主体有序运行。尤其是国外资本投资多在金融市场,极少进入生产领域,严重地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给俄罗斯社会带来重大灾难。在21世纪初变化着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里,俄罗斯受到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两方面的压力,当各国纷纷从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措施中寻求保持国内经济增长的时候,俄罗斯国内问题暴露出来,那就是“低效的经济”和“旧有资源出口结构”,严重威胁着俄罗斯经济增长。国际压力随着世界市场萎缩而成为俄罗斯国内经济发展的障碍。俄罗斯以西方民主模式为起点的政治转型在历经20年发展演变之后,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甚至被称谓“损失的二十年”.目前俄罗斯国内依然存在着“脆弱的民主”和“薄弱的公民社会”.正如俄罗斯学者所言,“在全球化和区域化过程中,经济被提到首要位置,而俄罗斯近期难以在经济领域发挥主导作用。”[10]可见,当全球化进程把各国相继带入世界市场时,国家能否确立与本国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制度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二、国际经济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途径及国家安全的维护

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看,国际经济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突显出国际力量对于国内政治的影响。国际力量从一个客观存在的国际体系中的外生变量演变成内生变量,作用于国内政策选择过程,成为国家政治决策不可忽视的内生变量。国内政治过程与结构是国际力量影响国家政策的渠道,也是国家应对全球化负面影响的重要环节。那么国际经济力量如何影响国内政治结构及国家制度安全呢?

1国际力量影响国内政治的途径

国际力量的界定大体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国际体系中的战争体系和贸易体系对国内政治发展的影响。二是国际制度、国际规范和国际组织等制度性力量对国内政治的影响,以及国际机制、规范等制度性国际力量对国内政治的同化作用等。三是国际服务、商品和资本流动等跨国经济力量对国内政治过程和政策选择的影响。

国际力量之所以能够作用于国内行为体,是因为国际力量通过国内结构这个渠道进入到国内政治过程当中,进而影响到国家政策的选择与实施。“国内结构涵盖了政治和社会制度中的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惯例,结合在法律与惯例中的决策规则与程序,以及深嵌于政治文化中的价值与规范”[2].国家社会内部的利益主体经济关系制约着从政策决策到政治制度的国内行为,国内政治结构和社会的联系影响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及一个国家的议事日程。

国际经济力量的影响深入到国内结构,使国家经济政策处于应对国际经济力量和国内社会行为体利益偏好的双重约束中。由于各国国内政治模式的不同,各国国内制度对国际力量存在着抵抗,国际力量对于不同国家造成不同的影响,那么,国际力量进入到一个国家的政治过程与结构中,就产生了两种结果:或者是国际力量塑造国内政治的变迁方向朝趋同方向发展,或者是国际化在一些国家促成政治危机,导致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美国学者海伦?米尔纳和罗伯特?基欧汉分析了世界经济变化改变国内政治的途径:创立新的政策偏好和同盟,引发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削弱政府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控制。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国际化可能通过强加给自给自足国家日益高昂的机会成本而影响其国内政治。在自给自足经济国家,随着效益下降,公众不满增加,政府的合法性受到不利影响。全球化导致各国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尽管各国制度存在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但是国际化仍然对国内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际力量影响着经济变化,从而影响着利益体的关系发生变化,直接影响着国内政治,造成国内政治冲突。因此,无论是短期国内政治对于国际力量的抵制,还是长期国内政治受到国际力量的同化影响理论问题的提出,对于国内政治层面而言,其所面临着外部冲击已经构成国家经济发展道路前行中的重要挑战。

2国家安全的维护考验经济政策形成机制与政府政治行为能力

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到90年代的金融危机,再到21世纪第一个10年还没有结束时由美国金融危机袭卷而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各国均受到巨大冲击,这也成为欧美各国探寻应对国际力量变化的国内政治过程的国际背景。如何有效防范国际经济危机的连带性影响,各国政府开始思考本国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因素的考虑已经远远超过自由贸易规律的影响。无论国际贸易政策,还是汇率政策,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内政治的稳定与政策机制的有效性成为迫切需要。国内社会行为体的不同政策偏好直接影响着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内政治力量不仅仅是干预力量,而且是被看做国内不同行为体的集合,反映着国内行为体利益关系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深刻地考验着国家政治行为能力。

“虽然国外有关国家的政府运作机制不尽相同,但都将经济安全决策列为政府决策的最高层级”[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对外开放经济体的国家安全的重要环节在于国内政治过程。在这个环节中,符合社会需求的决策机制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也是经济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内政治的稳定与发展关键在于能够抵制国际力量的压力并且能够利用国际力量发展本国经济,保障制度安全与经济安全。

国际政治经济学关于国内政治的研究启示我们,国家安全在国际关系领域面临着新的挑战。第一,经济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紧密相关。第二,对于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问题领域,更是国家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从而经济安全问题更细化为国家决策机制和民主政治制度问题。

三、关于国际经济与国家安全问题研究的中国意识

伴随着对中国经济转型的探讨,中国的政治转型成为国际政治理论关注的对象,中国经受着进一步政治经济改革的考验。为此,深入探讨国家决策机制成为国家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在成功进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治制度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抵制了国际力量对于国内政治的冲击,并且已经利用国际力量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在中国经济转轨历程中,国内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发生着变化,如何使政治体制改革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政治发展面临着新的任务,国家安全问题的探讨需要深入研究政治发展模式。

中国政治体制面临的是国内行为体的利益偏好与利益关系发生变动的历史时期,由于国际力量的渗透作用,国内政治变化内容既包含了自身的转型内容,也包含了对于国际力量的反应,国内政治过程与政治结构将变得更加复杂。今后,认清国际背景,规避风险,应对国际力量的冲击仍然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前行路上的重要任务。中国学者必须看清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国家安全观及国家安全战略理论体系。

1在国家安全问题研究基础上深入国家经济政策选择机制研究

当国内政治过程受到国际力量的直接影响时,国家政策选择就是一个国家政府在全球背景下综合平衡各种国内国际因素而形成的博弈结果,“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要有一个胜任的决策机构,这个机构应拥有高水平的政治领导人,他们能够将外交政策中的经济与非经济因素互相结合,并与国内政策适当结合起来”[2].在此种情况下,政府整合国内行为体的能力面临着考验,有可能表现为自主性政府或亲外国势力政府,从而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等发展模式和战略相应发生改变。尤其是,对于转轨国家而言,国内社会行为体在国际力量的影响下利益矛盾冲突加大,整个社会面临全面转型,而政府本身同样面临转型与重建的过程,国内政治过程与政治结构必然经过一个失序的过程,国家经济战略和政策将发生重大变化。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基础的,经济体制改革为政治发展提出了相应的任务。受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政治结构各要素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巨大的。这要求中国政治发展必须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以经济渐进转型为基础,反映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和利益格局。

在国际化压力下,政府面临着几种可能性选择:一是隔绝于国际化压力之外,这是可能的,但是这样做的代价高昂,所以只能是短期或中期战略。二是操纵国际市场,这也是可能的,但是也需要付出可观的代价。三是与其他国家协调,进行国际合作。四是国家向国际市场压力让步,采取改变国内既有政策的做法,重新设计制定新的制度[9].对于前两种类型的国家属于极端,比如前计划经济国家,霸权主义国家,大多数国家属于后两者,选择对外合作,或者是改变本国的制度。转轨国家面临的情况就是改变本国的制度,生成新制度的过程。在制度生成机制中,行为体偏好是自变量,通过对利益的界定,偏好决定制度的设计和选择。在不同的领域,由于行为体的利益不同,那么偏好就不同,从而进行制度设计和选择也就不同。随着转轨经济的演进,能够进入转轨国家国内结构的国际因素范畴在扩大。从主体上看,国际因素包括国家间的权力争夺,非国家行为体的冲击。如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进行经济权力的冲击目前已经进入到各国内部社会利益体冲击。从领域看,国际因素有国际政治安全问题,也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多地涉及到国际贸易规则、关税壁垒、国际投资、跨国公司东道国法律法规和价格转移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等因素。因此,转轨经济演进过程中,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比较困难,国际风险的可能性更大。受国际因素冲击的所有国家中,转轨经济的特殊性在于:市场经济不完善,国内行为体自身的保护意识与竞争力不强,受到国际规范、观念的影响更大。国际力量会对转轨经济的不利的国际环境。美国新保守主义代表性人物罗伯特?卡根认为,俄中领导人有一套关于政府和社会以及统治者和人民之间关系的信仰,并把它作为对内对外政策的指导方针,而中国和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旨在为所有的独裁政府,至少为他们自己在构建一个安全的世界。“民主政府和独裁政府之间的全球竞争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特征”[10].而美国自由主义理论家、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国际政治学的教授约翰?伊肯伯里认为现有的由美国制定的国际秩序更加具有合法性,因此也能够更加持久。现有的规则建立在不歧视和开放市场的基础之上,同时具有以联盟为基础的领导性质,再有这些规则和秩序包罗万象、获得了广泛认同。美国无法阻止中国的崛起,但是可以确保中国在美国制定的西方规则和制度框架内行使权力。西方国家对于转轨经济的进展态势存在着防范和深入的关注,这也需要我们对转轨经济的研究要全方位地关注国际因素的动态。

2重视转轨经济进程中政府整合行为体偏好的能力的研究

经济转轨发生以后,各种关系的重新构建过程就开始了。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对政府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是维护制度安全遇到的挑战。

国际因素冲击不仅指向对政府本身,而且是对各类社会行为体的冲击,对于国内行为体偏好的影响,可能聚合成国家偏好,也可能不会,反而成为国家内部矛盾的根源。因此,政府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家应对国际力量的战略对策,而且要考虑国家如何在社会层面整合社会行为体的利益形成应对国际力量的战略对策。首先,政府满足社会基础,这是转轨制度有效生成的一个重要保障。整合国内利益体的基本途径是通过集体选择的逻辑,协调国内行为体利益。其次,政府促进制度环境生成,思考政治改革路径和法律规范问题,这是提供制度环境。政府的职能就是协调各利益体之间的矛盾,保证经济转轨国家社会和谐有序。

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来看,经济转轨的启动是国家重新整合国内社会行为体利益偏好从而形成新的制度的过程。在转轨发生以后的若干年里,转轨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依然是对于国内政治的把握,即在国内-国际层面正确处理国家-市场-社会模式下的行为体偏好问题。但是,从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理空间的进展看,国家偏好与社会利益体偏好的整合受到多种因素的冲击,特别是受到国际因素的冲击,包括国际经济力量,也包括国际社会规范力量。这使政府面临对偏好来源的界定与整合的双重任务,政府协调利益体矛盾的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在转轨经济演进过程中,转轨国家会继续面临国际-国内互动影响,但是社会行为体的利益偏好及其受到的影响途径与转轨启动时期存在着差异。在各转轨国家里,来自于国际体系中的各种国际力量,包括经济力量和观念力量对国内行为体的影响加剧,而且变得更加直接,通过生产链、贸易链、资金流或者是某种规范、观念、文化以及主体间信念等因素直接作用于国内某一产业、行业或企业以至于个人,使个体偏好与集团偏好的矛盾增加。在转轨经济体发展过程中,这种矛盾将长期存在。因此,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整合行为体的利益偏好,从而使社会和谐稳定,将是转轨经济中国家安全问题研究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于经济安全篇7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安全挑战对策

一、引言

经过二战之后各国的经济迅速的崛起,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通过资金、资本、人力、资源等将各个国家紧密联系起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市场消费能力巨大自动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通过改革开发以及加入wto世贸组织等使得我国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经济经历住了世界经济对于我国经济的冲击。经济的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获得了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资金、资源等,这些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另外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公司直接参与到了和我国企业的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我国很多的企业都处于劣势的地位,这使得我国经济遭受了严重的冲击。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安全内涵的分析

从专业角度来讲我国的经济安全并不属于传统的安全问题。关于我国经济安全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巨大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在这背景下我国才开始了对于经济安全的研究。对于我国经济安全的研究也就是研究一些对策来应对外来的经济实体对于我国经济的严重的冲击,使得我国的经济在外国经济的冲击下能够实现生存和发展。通过对于我国经济安全的分析可以大致将经济安全的范畴划分为5个方面:对外贸易中的经济安全,经融领域中的经济安全,产业结构方面的经济安全,能源方面的经济安全,人力资源方面的经济安全。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安全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面对世界经济出现了很多的挑战。这些挑战在上述经济安全范畴中的几个方面对于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了挑战。

3.1经济全球化对对外贸易安全的挑战

在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中我国进口的总额几乎达到了1978年的100多倍。进出口总额每年都以百分之十几的速度猛增。可以看到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规模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从进出口总额来看我国俨然成为了一个进出口贸易的大国。此外据相关统计我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也在逐年的上升。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上升说明我国经济受到与之进行经济贸易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如果该国家的经济发展遇到问题,那么与之有贸易往来的国家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在200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对外贸易的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经济的下滑的趋势非常的明显,对外贸易出现了停滞不前甚至是负增长的局面,这使得我国的经济更加依赖于经济的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发展。而且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产业一般都属于低附加值的产品,也就是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于先进的管理手段、技术以及设备等由于国外的严格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我国高附加值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对外贸易经济领域我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2经济全球化对金融领域安全的挑战

金融经济属于虚拟经济,但是这种虚拟经济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虚拟经济对于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组织我国的金融也在朝着全球化的趋势发展,我国金融机构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中国经济金融实体的位数排在20多位,所以我国金融机构在维护世界经济秩序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这种冲击下跨国的金融机构凭借自身的优势对我国的经济进行了新式的掠夺,发展中国家遭受了很多利益的损失。

3.3坚持把维护中国经济安全与推进国内体制改革相结合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正在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也仅仅是几十年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相比我国的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有着很大的差距。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包括5大方面。在我国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过程中不断的取长补短不断的充实自身我国的经济才能够得到实质的发展,只有对经济的体制进行深入全面的革新,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扫除体制障碍。体制革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有助于我国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巨大的帮助。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中国经济安全的对策

根据我国经济在全球化的趋势下面临的新挑战,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我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我国经济领域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对策。

4.1在政府职能机构设置层面

我国政府部门要为企业创造各种条件以及政策帮助企业融入到经济全球化这个进程过程中,但是也要及时的关注经济的全球化对于我国经济的不良影响。所以应当在我国成立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委员会,该委员会和我国的经济部门密切联系,来对我国经济领域中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并采取一定的对策来应对上述挑战。对于经济安全还应该制定在国家经济安全领域中的法律法规使得我国能够在制度上应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并且使得我国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也使得各个方面的利益都能得到充分的保证。

4.2在维护对外贸易安全层面

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方面应该利用经济危机的契机,来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使得我国经济在国家投资与消费需求的拉动下不断得到实质的发展,在消费方面尽量向国内的消费群体进行倾斜,使得我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贸易其他国家的依赖程度减小,使得国外的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冲击程度不断减小。对于对外贸易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大体扶持推进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增加企业的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等,并且对于遭受损失的国内企业积极帮助其进行运作维护企业自身的利益,对于稀缺的资源以及我国急需的技术要增强进口,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4.3在维护金融领域安全层面

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关系到一国的经融盛衰,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工作的核心。在全球化经济中,各国的经济竞争已经虚拟化。正因为如此,我姑在步入全球经济的过程中要完善已有的经济市场,使自身经济和国际接轨并融合,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建设金融市场,培养大量的国际金融人才,使得中国在世界的国力更加强大。从外债中看出,中国购买了大量的美国债券,为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中国应减少购买美债比重。在经济总量占充分优势的国际经融里,以及排名前列的对外贸易总量的中国若推行有效的货币政策,实施人民币汇率,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趋势,使得人民币也能像美元欧元般具有国际货币的作用。

4.4在维护产业结构安全层面

国家应当提倡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中国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力度,支持具有技术创新和科技产品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中国在全球产业领域内改变以往以劳务输出的低端地位,改变为资本、科技和知识型产业结构的比例,这样才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取巨大盈利,改变世界加工工厂的地位。中国要利用国际经济法提供的便利,根据反垄断法,不让外资入驻国家重要的产业,关注外资,不允许外资在国内的任何行业形成垄断。

4.5在维护资源能源安全层面

减少稀有资源和能源的出口量,重视外资和本国企业合作开发的项目,谨慎对待外资,对于世界上较为稀有的资源国家要尽量减少相关资源的出口,应该谨慎对待与国外资本之间的合作,要在保证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然后注重自身的短期的利益,应当将相关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联盟,在共同采购资源的时候能够减少利益的损失。在国家能源发展领域应当尽量减少具有高污染以及高投入的企业、要杜绝企业浪费的情况,要对资源充分利用提高其利用效率,作为企业应该加大在清洁能源方面的投入与研发力度,使得企业对于国际能源的利用力度依赖程度有所减小。

4.6在维护人力资源安全层面

在很多的调查数据看来经济安全问题并不涉及到国家的安全问题,目前很多的观点并不认同我们国家所面临的首要的安全问题就是经济安全问题。所以要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进行相关的教育,使得我国的国民和培养的人才能够在从事与外企相关的工作的时候能够不做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事,做到始终不背叛国家。

五、结束语

本文对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经济安全所带来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对于经济安全的理论进行了阐述,并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对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从5个方面阐述了经济安全所面临的挑战,然后从6个方面给出了应对国外经济冲击的对策,本文能够为国家应对经济安全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戴晓敏,陶雷,丁周.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7(01).

[2]戴晓敏,陶雷,丁周.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及对策[J].消费导刊.2006(11).

关于经济安全篇8

关键词:国际经济;国家安全;国内结构;决策机制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12001805

冷战结束以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世界经济相互依存为各国发展开放经济带来动力,与此相伴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1],当代国家安全的威胁因素在增多。在传统国家安全战略中,经济安全的地位在上升,以经济安全为主要内容的非传统安全观成为各国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不过,对于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安全的含义是有区别的,这是由各国国情、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决定的。随着国际力量对于国家的影响日益深入,经济安全的范畴也不只停留在国家间的经济实力的竞争方面,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把经济安全首先界定为“国内经济问题”,认为经济的不安全成为重要的“国内政治和经济事务”,经济安全的根本保障在于“国内的经济力量”[2]。自从20世纪70年代起,当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渗透到各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政治决策过程,影响着国家间的传统政治关系时,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国际政治的前沿领域,把经济因素引入到国际政治领域来探索全球化日益发展过程中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本文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最新进展,分析国家安全中的国际经济因素,以及国际经济影响国家安全的途径,以期对国家安全特别是国家经济安全得到全面理解,并开拓经济问题研究的新视野。

一、国际政治经济学视野里的国家安全问题

国家安全就字面来讲是国家不存在危险和不受威胁之义。本文认为,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关于国家安全问题的研究存在三个发展阶段。

1现实主义的传统安全

国家作为安全主体,“所致力维护的是构成国家的四个基本要素的安全:独立、领土完整、国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合法政府的存在和正常运转,维护这四个要素的安全都是国家权力机构的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安全是政治”[3]。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生存与发展首先是确保国家的安全,这也是传统安全观的核心所在。在二战结束以后的很长时期里,占据国际关系理论主流的现实主义理论把国家权力作为国家间竞争的核心,研究国家利益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为传统国家安全观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根据。

2相互依存理论的经济安全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各国经济往来日益密切,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增多,经济一体化、区域化和集团化的趋势增加。国家的军事安全、国家权力受到了来自经济安全的挑战。围绕着国家与市场的核心问题,国际关系理论在实证分析中拓展研究路径,使得经济因素在传统安全中与政治因素一样具有重要的国际关系层面的战略意义,非传统安全观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上升到政治和外交的高度,在非传统安全中占重要地位的经济安全受到普遍的重视。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经济竞争加剧,使经济安全问题成为国家安全关注的首要问题。

经济安全观的提出扩大了国家安全问题的范围,各国日益重视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理论依据超越了现实主义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国际贸易、对外投资和货币合作等领域为背景探讨世界市场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研究的广泛议题,侧重国际经济相互依存理论的发展。在理论进展中,“复合相互依赖”强调多层次――国际组织、国家、跨国公司、民间团体等――和多领域――经济、政治、科技、文化领域分析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3经济安全中的制度安全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政治经济学关于国内政治的探讨表现出了理性主义的一般性特点,把国家这个基本单位进一步分解,行政机构、立法部门、官僚机构、政党以及利益集团成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揭示在不同的国内结构下,不同的国内偏好是如何聚集成政策选择的。主要研究两种关系:一是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二是国内政治经济与国际政治经济的关系[4]。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研究国际经济要素影响国家政治层面的问题,即国际力量对于国内政治的影响。经济安全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经济运行本身的问题,而是与国家制度、政治体制以及经济政策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学问题。“重大特别是根本的国家经济利益被列入到国家经济安全的研讨对象,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受损和经济危机发生。……”[5]经济安全观在某种程度上或可以称其为制度安全。

全球化背景下国内政治模式的探讨成为美国政治制度背景下国内政治过程研究,从而使国内政治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模式具有一般性意义,带有美国背景的问题意识。“目前,在全球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界,美国的国际政治理论居于主导和统治地位,以至于在许多人看来,“真正”的国际政治理论基本上就是美国的理论,美国的理论就是全球性的理论”[6]。国内政治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国内政治过程,即政策出台机制,反映国内社会行为体的利益偏好从个体偏好转变为国家偏好的过程。从形式上看,西方国家国内政治过程表现为通过公民选举的民主制度形成国家政策,依此逻辑,国内政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实质上,公共选择分析把政治过程看做是类似于市场的过程,“政治人”理性本身存在着有限理性的问题,国内公民选举并不能够反映出全民利益。新制度主义分析则是“将政治行为镶嵌进规则的、规范的、预期的与传统的制度化结构中的一种方式”[7]。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美国国内政治模式目标在于如何取舍两个政党所代表的利益偏好,进而出台何种经济政策。“对于长期凝聚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对于支持美国实力增长的盎格鲁•撒克逊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美国的政治主流仍然坚信不疑。美国的左派和、保守派和自由派所信奉的,乃是同一套价值体系,其区别仅在于采取哪种方式和政策予以实现”[8]。

在实践中,在国际力量的压力之下,某些占有竞争优势的利益集团的利益偏好通过国内政治过程和结构的改变得以实现。俄罗斯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20世纪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以美国民主政治模式为参照进行政治变革到普京时期民主思想的提出,俄罗斯对于民主政治的探索经历了一个国内政治失序的过程。俄罗斯曾经寻求国际动力来促使民主政治转型,进而推动经济改革,但是国际力量在拉动俄罗斯进入西方民主框架之后,政治体制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制度框架,经济发展问题转变为政治冲突问题,既打乱了原有的经济秩序和经济生产链条,又没有新的市场经济主体有序运行。尤其是国外资本投资多在金融市场,极少进入生产领域,严重地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给俄罗斯社会带来重大灾难。在21世纪初变化着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里,俄罗斯受到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两方面的压力,当各国纷纷从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措施中寻求保持国内经济增长的时候,俄罗斯国内问题暴露出来,那就是“低效的经济”和“旧有资源出口结构”,严重威胁着俄罗斯经济增长。国际压力随着世界市场萎缩而成为俄罗斯国内经济发展的障碍。俄罗斯以西方民主模式为起点的政治转型在历经20年发展演变之后,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甚至被称谓“损失的二十年”。目前俄罗斯国内依然存在着“脆弱的民主”和“薄弱的公民社会”。正如俄罗斯学者所言,“在全球化和区域化过程中,经济被提到首要位置,而俄罗斯近期难以在经济领域发挥主导作用。”[10]可见,当全球化进程把各国相继带入世界市场时,国家能否确立与本国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制度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二、国际经济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途径及国家安全的维护

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看,国际经济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突显出国际力量对于国内政治的影响。国际力量从一个客观存在的国际体系中的外生变量演变成内生变量,作用于国内政策选择过程,成为国家政治决策不可忽视的内生变量。国内政治过程与结构是国际力量影响国家政策的渠道,也是国家应对全球化负面影响的重要环节。那么国际经济力量如何影响国内政治结构及国家制度安全呢?

1国际力量影响国内政治的途径

国际力量的界定大体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国际体系中的战争体系和贸易体系对国内政治发展的影响。二是国际制度、国际规范和国际组织等制度性力量对国内政治的影响,以及国际机制、规范等制度性国际力量对国内政治的同化作用等。三是国际服务、商品和资本流动等跨国经济力量对国内政治过程和政策选择的影响。

国际力量之所以能够作用于国内行为体,是因为国际力量通过国内结构这个渠道进入到国内政治过程当中,进而影响到国家政策的选择与实施。“国内结构涵盖了政治和社会制度中的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惯例,结合在法律与惯例中的决策规则与程序,以及深嵌于政治文化中的价值与规范”[2]。国家社会内部的利益主体经济关系制约着从政策决策到政治制度的国内行为,国内政治结构和社会的联系影响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及一个国家的议事日程。

国际经济力量的影响深入到国内结构,使国家经济政策处于应对国际经济力量和国内社会行为体利益偏好的双重约束中。由于各国国内政治模式的不同,各国国内制度对国际力量存在着抵抗,国际力量对于不同国家造成不同的影响,那么,国际力量进入到一个国家的政治过程与结构中,就产生了两种结果:或者是国际力量塑造国内政治的变迁方向朝趋同方向发展,或者是国际化在一些国家促成政治危机,导致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美国学者海伦•米尔纳和罗伯特•基欧汉分析了世界经济变化改变国内政治的途径:创立新的政策偏好和同盟,引发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削弱政府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控制。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国际化可能通过强加给自给自足国家日益高昂的机会成本而影响其国内政治。在自给自足经济国家,随着效益下降,公众不满增加,政府的合法性受到不利影响。全球化导致各国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尽管各国制度存在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但是国际化仍然对国内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际力量影响着经济变化,从而影响着利益体的关系发生变化,直接影响着国内政治,造成国内政治冲突。因此,无论是短期国内政治对于国际力量的抵制,还是长期国内政治受到国际力量的同化影响理论问题的提出,对于国内政治层面而言,其所面临着外部冲击已经构成国家经济发展道路前行中的重要挑战。

2国家安全的维护考验经济政策形成机制与政府政治行为能力

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到90年代的金融危机,再到21世纪第一个10年还没有结束时由美国金融危机袭卷而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各国均受到巨大冲击,这也成为欧美各国探寻应对国际力量变化的国内政治过程的国际背景。如何有效防范国际经济危机的连带性影响,各国政府开始思考本国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因素的考虑已经远远超过自由贸易规律的影响。无论国际贸易政策,还是汇率政策,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内政治的稳定与政策机制的有效性成为迫切需要。国内社会行为体的不同政策偏好直接影响着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内政治力量不仅仅是干预力量,而且是被看做国内不同行为体的集合,反映着国内行为体利益关系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深刻地考验着国家政治行为能力。

“虽然国外有关国家的政府运作机制不尽相同,但都将经济安全决策列为政府决策的最高层级”[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对外开放经济体的国家安全的重要环节在于国内政治过程。在这个环节中,符合社会需求的决策机制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也是经济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内政治的稳定与发展关键在于能够抵制国际力量的压力并且能够利用国际力量发展本国经济,保障制度安全与经济安全。

国际政治经济学关于国内政治的研究启示我们,国家安全在国际关系领域面临着新的挑战。第一,经济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紧密相关。第二,对于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问题领域,更是国家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从而经济安全问题更细化为国家决策机制和民主政治制度问题。

三、关于国际经济与国家安全问题研究的中国意识

伴随着对中国经济转型的探讨,中国的政治转型成为国际政治理论关注的对象,中国经受着进一步政治经济改革的考验。为此,深入探讨国家决策机制成为国家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在成功进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治制度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抵制了国际力量对于国内政治的冲击,并且已经利用国际力量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在中国经济转轨历程中,国内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发生着变化,如何使政治体制改革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政治发展面临着新的任务,国家安全问题的探讨需要深入研究政治发展模式。

中国政治体制面临的是国内行为体的利益偏好与利益关系发生变动的历史时期,由于国际力量的渗透作用,国内政治变化内容既包含了自身的转型内容,也包含了对于国际力量的反应,国内政治过程与政治结构将变得更加复杂。今后,认清国际背景,规避风险,应对国际力量的冲击仍然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前行路上的重要任务。中国学者必须看清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国家安全观及国家安全战略理论体系。

1在国家安全问题研究基础上深入国家经济政策选择机制研究

当国内政治过程受到国际力量的直接影响时,国家政策选择就是一个国家政府在全球背景下综合平衡各种国内国际因素而形成的博弈结果,“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要有一个胜任的决策机构,这个机构应拥有高水平的政治领导人,他们能够将外交政策中的经济与非经济因素互相结合,并与国内政策适当结合起来”[2]。在此种情况下,政府整合国内行为体的能力面临着考验,有可能表现为自主性政府或亲外国势力政府,从而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等发展模式和战略相应发生改变。尤其是,对于转轨国家而言,国内社会行为体在国际力量的影响下利益矛盾冲突加大,整个社会面临全面转型,而政府本身同样面临转型与重建的过程,国内政治过程与政治结构必然经过一个失序的过程,国家经济战略和政策将发生重大变化。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基础的,经济体制改革为政治发展提出了相应的任务。受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政治结构各要素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巨大的。这要求中国政治发展必须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以经济渐进转型为基础,反映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和利益格局。

在国际化压力下,政府面临着几种可能性选择:一是隔绝于国际化压力之外,这是可能的,但是这样做的代价高昂,所以只能是短期或中期战略。二是操纵国际市场,这也是可能的,但是也需要付出可观的代价。三是与其他国家协调,进行国际合作。四是国家向国际市场压力让步,采取改变国内既有政策的做法,重新设计制定新的制度[9]。对于前两种类型的国家属于极端,比如前计划经济国家,霸权主义国家,大多数国家属于后两者,选择对外合作,或者是改变本国的制度。转轨国家面临的情况就是改变本国的制度,生成新制度的过程。在制度生成机制中,行为体偏好是自变量,通过对利益的界定,偏好决定制度的设计和选择。在不同的领域,由于行为体的利益不同,那么偏好就不同,从而进行制度设计和选择也就不同。随着转轨经济的演进,能够进入转轨国家国内结构的国际因素范畴在扩大。从主体上看,国际因素包括国家间的权力争夺,非国家行为体的冲击。如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进行经济权力的冲击目前已经进入到各国内部社会利益体冲击。从领域看,国际因素有国际政治安全问题,也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多地涉及到国际贸易规则、关税壁垒、国际投资、跨国公司东道国法律法规和价格转移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等因素。因此,转轨经济演进过程中,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比较困难,国际风险的可能性更大。受国际因素冲击的所有国家中,转轨经济的特殊性在于:市场经济不完善,国内行为体自身的保护意识与竞争力不强,受到国际规范、观念的影响更大。国际力量会对转轨经济的不利的国际环境。美国新保守主义代表性人物罗伯特•卡根认为,俄中领导人有一套关于政府和社会以及统治者和人民之间关系的信仰,并把它作为对内对外政策的指导方针,而中国和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旨在为所有的独裁政府,至少为他们自己在构建一个安全的世界。“民主政府和独裁政府之间的全球竞争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特征”[10]。而美国自由主义理论家、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国际政治学的教授约翰•伊肯伯里认为现有的由美国制定的国际秩序更加具有合法性,因此也能够更加持久。现有的规则建立在不歧视和开放市场的基础之上,同时具有以联盟为基础的领导性质,再有这些规则和秩序包罗万象、获得了广泛认同。美国无法阻止中国的崛起,但是可以确保中国在美国制定的西方规则和制度框架内行使权力。西方国家对于转轨经济的进展态势存在着防范和深入的关注,这也需要我们对转轨经济的研究要全方位地关注国际因素的动态。

2重视转轨经济进程中政府整合行为体偏好的能力的研究

经济转轨发生以后,各种关系的重新构建过程就开始了。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对政府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是维护制度安全遇到的挑战。

国际因素冲击不仅指向对政府本身,而且是对各类社会行为体的冲击,对于国内行为体偏好的影响,可能聚合成国家偏好,也可能不会,反而成为国家内部矛盾的根源。因此,政府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家应对国际力量的战略对策,而且要考虑国家如何在社会层面整合社会行为体的利益形成应对国际力量的战略对策。首先,政府满足社会基础,这是转轨制度有效生成的一个重要保障。整合国内利益体的基本途径是通过集体选择的逻辑,协调国内行为体利益。其次,政府促进制度环境生成,思考政治改革路径和法律规范问题,这是提供制度环境。政府的职能就是协调各利益体之间的矛盾,保证经济转轨国家社会和谐有序。

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来看,经济转轨的启动是国家重新整合国内社会行为体利益偏好从而形成新的制度的过程。在转轨发生以后的若干年里,转轨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依然是对于国内政治的把握,即在国内―国际层面正确处理国家―市场―社会模式下的行为体偏好问题。但是,从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理空间的进展看,国家偏好与社会利益体偏好的整合受到多种因素的冲击,特别是受到国际因素的冲击,包括国际经济力量,也包括国际社会规范力量。这使政府面临对偏好来源的界定与整合的双重任务,政府协调利益体矛盾的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在转轨经济演进过程中,转轨国家会继续面临国际―国内互动影响,但是社会行为体的利益偏好及其受到的影响途径与转轨启动时期存在着差异。在各转轨国家里,来自于国际体系中的各种国际力量,包括经济力量和观念力量对国内行为体的影响加剧,而且变得更加直接,通过生产链、贸易链、资金流或者是某种规范、观念、文化以及主体间信念等因素直接作用于国内某一产业、行业或企业以至于个人,使个体偏好与集团偏好的矛盾增加。在转轨经济体发展过程中,这种矛盾将长期存在。因此,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整合行为体的利益偏好,从而使社会和谐稳定,将是转轨经济中国家安全问题研究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四、结论

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是国际经济相互依存现象日益加强,国际力量不仅影响国家行为,而且更深入到国家内部结构,通过国内政治过程与社会结构,影响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甚至制度变迁。在此背景下,国家安全这个概念的外延在扩大,不仅包括传统安全,也包括非传统安全,更为重要的是,在非传统安全中的经济安全领域,不仅存在国家间经济安全,而且存在着国内―国际互动过程中的制度安全问题。国家经济政策处于应对国际经济力量和国内社会行为体利益偏好的双重约束中。受此影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对外开放经济体的国家安全的重要环节在于国内政治过程。一个国家的政府如何面对国际力量与国内社会的双层压力,这严重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符合社会需求的决策机制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也是经济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缉思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全球角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国家经济安全[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5,20,21

[3]何贻纶国家安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3

[4]JeffryaF,David,L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y:perspectivesonGlobalpowerandwealth[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

[5]叶卫平国家经济安全定义与评价指标体系再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4)

[6]梅然该不该有国际政治理论的中国学派?――兼评美国的国际政治理论[J]国际政治研究,2000,(1)

[7]march,JG,olsen,JpRediscoveringinstitutions:theorganizationalBasisofpolitics[m]newYork:Freepress,19895

[8]王缉思美国政治变革与这场金融危机[J]国际经济评论,2009,(5-6)

[9]Россия,вперёд!СтатьяДмитрияМедведеваhttp://wwwkremlinru/news/5413

[10]БН库济克,МЛ季塔连科2050年:中国――俄罗斯共同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6

[11]thomasRisse-Kappen,ed,BringingtransnationalRelationsBackin,p20

[1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国家经济安全[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20

[13]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国家经济安全[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21

[9]罗伯特•基欧汉,海伦•米尔纳国际化与国内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69

关于经济安全篇9

【关键词】安全投资方向决策

StudyontheDecisionofSafetyinvestmentDirection

meiQiang

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

abstracttherelated-modelofsafetyinvestmentandbenefitsystemisbuiltwiththeaidofthegrey-systemtheory,whichcouldjudgewhatishighlysensitivetoaffectthebenefitofsafetyinvestmentsoastoproposearelativelycompletecriterionforthedecisionofsafetyinvestmentdirection.theexemplifiedresultshowsthatthemethodisascientificandfeasible.

Keywords:SafetyinvestmentDirectionDecision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企业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安全生产形势仍十分严峻。事故频发,职业危害严重,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影响社会安定。企业安全投入不足,固然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每年均有一定的安全投资,只是投资方向随意性大,表现出较低的安全投资决策水平。因此,重视并合理地进行安全投资,是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笔者拟就提高企业安全投资方向的决策水平作一探讨。

1安全投资构成及安全投资效益

1.1安全投资构成

安全投资,是指为了提高企业的系统安全性、预防各种事故的发生、防止因工伤亡、消除事故隐患、治理尘毒作业区的全部费用,即为保护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所支出的全部费用。表1列出了安全投资的分类。

表1安全投资分类

1.安全技术措施费主要包括生产设备和设施的安全防护装置,生产区域安全通道与标志所需费用

2.工业卫生措施费主要包括生产环境有害因素治理以及为改善劳动条件的设施所需的费用

3.安全教育费用主要包括购置或编印安全技术、劳动保护书刊、宣传品、电化教育所需设备;设立安全教育室,举办安全展览会、安全教育训练等所需费用

4.劳动保护用品费为保护职工在生产过程中不受各种伤害所必备的个体防护用品费

5.日常安全管理费企业安全管理部门日常办公费及其人工费用

1.2事故经济损失构成

事故既造成财产损失,也导致人员伤亡。职业病使劳动者暂时或永久性地丧失劳动能力。事故(含职业病,下同)不仅产生直接经济损失,还有更多的间接经济损失。发生事故的经济损失之统计范围见表2。

表2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

直接经济损失1.人身伤亡所支出费用(1)医疗费用(含护理费用)

(2)丧葬及抚恤费用

(3)补助及急救费用

(4)歇工工资

2.善后处理费用(1)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

(2)现场抢救费用

(3)清理现场费用

(4)事故罚款及赔偿费用

3.财产损失价值(1)固定资产损失价值

(2)流动资产损失价值

间接经济损失1.停产、减产损失价值

2.工作损失价值

3.资源损失价值

4.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

5.其他损失费用

间接经济损失统计难度相对较大,于是人们就尝试如何根据事故直接经济损失来估算间接经济损失,进而估计事故的总经济损失。

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H.w.Heinrich)通过对5000余起伤亡事故的经济损失的统计和分析,得出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的比例为1∶4的结论,即伤亡事故的总经济损失为直接经济损失的5倍。这一结论至今仍被国际劳工组织所采用,作为估算各国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的依据。

由于国内外对伤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划分标准不同,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比例也不同。我国规定的直接经济损失项目中,包含了一些在国外属于间接经济损失的项目。一般认为,我国的伤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所占的比例应该较国外的大。另外,就行业而论,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别也很大。

表3事故损失直间比

仪表机械化工综合值

1∶5.881∶3.541∶2.141∶2.314

为了了解我国企业的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之间的比例,笔者所在的课题组,近几年来,曾系统地调研过兵器工业系统中仪表、机械、化工等行业。以兵器工业企业(1950~1986)年100多家主要企业伤亡事故统计材料和机械部(1949~1983)年1000多家骨干企业工伤事故分析资料为基础,在重庆、包头、西安、太原、沈阳、长春、南京、无锡、扬州等城市以及安徽、浙江等省,有针对性地调查了兵器工业企业中机械、仪表、化工3个行业26家工厂的工伤事故状况和职业病危害等方面的统计材料,得到机械、仪表、化工3个行业的事故经济损失的直、间比,如表3所示。

因此,在无法准确统计事故间接经济损失时,仪表、机械、化工行业可根据表3的数据与直接经济损失相乘得到,其他行业可根据直间比综合值进行估算。

1.3安全投资效益

安全投资效益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隐性”的。通过安全投资,消除了事故隐患,也就减少了事故经济损失,这就显示了安全投资效益。但是,安全投资效益表现形式不同于生产经营投资带来利润增加的效益表现形式。前者不是显而易见的,是隐性的效益表现形式。

2安全投资——效益系统关联分析

从表1可见,安全投资视内容不同,主要可分为5个投向:安全技术措施投资、工业卫生措施投资、安全教育投资、劳动保护用品投资、日常安全管理投资。这5个方面的安全投资因素,分别地和协同地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安全投资的效益,形成一个安全投资——效益系统。在这系统中,各安全投资因素与安全投资效益关系非常复杂,等额安全投资由于在各个因素之间分配比例不同,其投资效益差异较大。人们希望通过定量方法,准确地认识安全投资因素中,哪些是影响投资效益的主要方面,即寻找影响安全投资效益的安全投资敏感因素,以便为制定正确的安全投资方向决策提供依据。为此,笔者引入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方法。

2.1灰色系统关联分析

对于两个系统或系统中的两个因素之间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关联性大小的量度,称为关联度。它定量地描述了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之间相对变化的情况,即变化的大小、方向与速度的相对性。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如果两个因素变化的态势基本一致,即同步变化程度较高,则可以认为两者关联度较大;反之,两者关联度就小。其作用在于明确并理顺因素间主次、优劣关系。因此,灰色关联度分析是对于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的定量比较与描述。只有弄清楚系统或因素间的这种关联关系,才能对系统有比较透彻的认识,分清哪些是主导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为进行系统分析、预测、决策、研究打好基础。

5个安全投资因素与安全投资效益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事故发生的随机性,更容易混淆人们的直觉,因而难以分清哪些因素与安全投资效益关系相对密切,哪些关系相对不密切。借助灰色系统关联分析理论,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2.2安全投资——效益系统关联模型的建立

设安全投资——效益系统中有6组时间序列,安全投资效益序列记为x0(t),每个投向的安全投资额序列记为xi(t),i=1,2,……5,则在时刻t=k时,x0(t)序列与xi(t)序列的绝对差Δoi(k)为:

Δoi(k)=|x0(k)-xi(k)|(1)

则在时刻t=k时,x0(t)序列与xi(t)序列的关联系数记为Loi(k),其关系式为:

(2)

式中,Δmax、Δmin分别为所有比较序列在各个时刻的绝对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ρ为分辨系数。分辨系数用来削弱Δmax数值过大而失真的影响,提高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ρ∈(0,1),一般情况下以(0.1~0.5)为宜。

关联系数反映了某个投向的安全投资额与安全投资效益这两个比较序列在某一时刻的紧密(靠近)程度,如在产生Δmin时刻,Loi=1,关联系数最大,而在产生Δmax时刻,关联系数为最小,因此,关联系数变化范围为0<Loi≤1。

系统中各序列数值大小的数量级可能相差悬殊,因此,对原始数据往往需要变换为有利于比较的数据序列。原始数据的变换方法可用初值化变换,即分别用原始序列的第一个原始数据去除后面的各个数据,得到其倍数数列,即初值化序列。新序列中各数无量纲,且在曲线图上各比较序列有同一起点。因为各个原始序列中的数据变换后,比较序列为同一起点,故式(2)中的Δmin为0。则公式(2)成为:

(3)

安全投资效益的表现形式,是事故经济损失的减少。在现实统计中,往往只能得到一组事故经济损失额的序列,为此,可用序列中最大值减去其它数值,从而得到一新的序列。该序列可视为事故经济损失减少额,即安全投资效益,故该序列就被确认为x0(t)值。若两比较序列在各个时刻都重合在一起,即关联系数为1,则关联度也必为1;对于两个时间序列来说,在任何时刻都不会垂直相交,关联系数均大于0,故关联度也必大于0。因此,两比较序列的关联度,便可用这两个序列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之平均值来定量表示。其表达式为:

(4)

式中,roi为xi(t)序列与x0(t)序列的关联度;n为两比较序列的长度(即数据个数)。

关联度数值本身的实际意义不大,而关键是比较各个xi(t)序列对于同一序列x0(t)而言,关联度孰大孰小。因此,将5个xi(t)序列对x0(t)序列的关联度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便组成关联序,它直接反映了各个投向的安全投资额对于安全投资效益的“主次”关系。这些关系可分别表示为:

1)若roi>ro(i+1),则称序列xi(t)对于序列x0(t)的密切程度优于序列xi+1(t),可记为(xi|x0)>(xi+1|x0);

2)若roi

3)若roi=ro(i+1),则称序列xi(t)对于序列x0(t)的密切程度等价于序列xi+1(t),可记为(xi|x0)=(xi+1|x0)。

3实证分析

现收集某化工企业(1990~1998)年的安全分项投资及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状况的资料,如表4所示。该企业没有专门统计“日常安全管理费”。现进行安全投资方向与安全投资效益灰色关联分析。

表4某化工企业安全分项投资及事故直接损失状况表单位:万元

年份安全技术投资工业卫生投资安全教育投资劳保用品投资事故直接损失

199088.013.34.031.27.0

199142.116.23.437.510.2

19928.811.41.420.114.8

199330.020.12.244.613.4

199419.211.51.932.616.9

199562.318.41.425.215.2

199680.423.61.337.116.1

199775.613.90.854.223.8

199875.825.10.736.123.5

根据表3,可以得知化工企业事故的间接经济损失是直接经济损失的2.14倍,则总的经济损失是直接经济损失的3.14倍。于是,该化工企业从(1990~1998)年的事故总损失额分别估算为:21.98、32.03、46.47、42.08、53.07、47.73、50.55、74.73、73.79。这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为74.73,用74.73依次去减各年事故总损失额,可得安全投资效益序列x0(t)。

x0(t)=(52.75,42.70,28.26,32.65,21.66,27.00,28.18,0,0.94)

表4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投资、工业卫生措施投资、安全教育投资、劳保用品投资,各年的数值分别组成了序列:x1(t)、x2(t)、x3(t)、x4(t)。

分别对x0(t)、x1(t)、x2(t)、x3(t)、x4(t)作初值化变换。可得:

x0(t)=(1,0.8095,0.5357,0.6190,0.4106,0.5118,0.5342,0,0.0178)

x1(t)=(1,0.4784,0.10,0.3409,0.2182,0.7080,0.9136,0.8591,0.8614)

x2(t)=(1,1.2180,0.8571,1.5113,0.8647,1.3835,1.7744,1.0451,1.8872)

x3(t)=(1,0.850,0.350,0.550,0.475,0.350,.0.325,0.20,0.175)

x4(t)=(1,1.2019,0.6442,1.4295,1.0449,0.8077,1.1891,1.7372,1.1571)

据公式(1),分别计算当t=1,2,……9时,x0(t)与xi(t)(i=1,……4)的各个绝对差Δoi(t),全部结果如表5所示。

表5绝对差汇总表

t123456789

Δ01(t)00.33110.43570.27810.19240.19620.37940.85910.8436

Δ02(t)00.40850.32140.89230.45410.87171.24021.04511.8694

Δ03(t)00.04050.18570.06900.06440.16180.20920.200.1572

Δ04(t)00.39240.10850.81050.63430.29590.65491.73721.1393

从表5可知,Δmax=1.8694。因为Δmax较大,可取ρ=0.1。

将上述数据代入公式(3),可以进一步计算出各个投向的安全投资额序列xi(t)与安全投资效益x0(t)之间,分别在t=1,t=2,……t=9时的关联系数,计算结果见表6所示。

表6关联系数汇总表

t123456789

L01(t)10.36090.30020.40200.49280.48790.33010.17870.1814

L02(t)10.31400.36770.17320.29160.17660.13100.15170.0909

L03(t)10.82190.50170.73040.74380.53600.47190.48310.5432

L04(t)10.32270.63280.18740.22760.38720.22210.09720.1410

根据表6,应用公式(4),就可以得到每个投向的安全投资额序列与安全投资效益序列的关联度,其计算结果为:

r01=0.4149,r02=0.2996,r03=0.6480,r04=0.3576

据此,可以排出以下关联序:r03>r01>r04>r02。

由此可见,该化工企业的安全分项投资中,安全宣传教育投资额的大小与事故经济损失减少额关联度最大,然后依次是安全技术措施投资、劳保用品投资、工业卫生措施投资。所以,该化工企业的安全宣传教育投资因素对安全效益的影响最大,应特别加大安全宣传教育投资的力度,全面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需强调的是,以上顺序是该企业安全投资投向重要性顺序的依据,而不是各投向投资额所占比重的依据。

4结束语

安全投资方向决策是安全生产决策的重要内容,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关联模型,可以有效地判断影响企业安全投资效益的关键因素。这就为找到正确的安全投资方向,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实用的指导方法。

作者介绍:副教授“”版权所有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大学

作者地址:江苏省镇江市;江苏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邮编:21201

参考文献

1梅强.安全投资技术经济分析的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7,7(4).

2邱少贤、梅强等.安全投资与发展生产率、减少事故经济损失关系研究.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研究报告,1993.

关于经济安全篇10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经济安全;挑战;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我国经济安全问题不可避免也受到了来自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与威胁。本文试图从我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正确把握国家经济安全的涵义和重要性的角度出发,辨证地研究和探讨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以及面临的挑战,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采取相应的对策,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助于提高我国经济安全度,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国家经济安全指的是国家的经济在全局上合理而全面的持续发展;在国际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自卫力和竞争力,不会因遭到外部因素的巨大冲击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受到强烈的波动,从而达到规避经济风险,化解经济危机的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世界各国之所以备加重视国家经济安全这个战略问题,并从各个方面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基于以下几点理由:(1)经济安全是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国际环境和国家竞争的变化要求维护国家经济安全。(3)危害一国经济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国际的,又有国内的,但更主要的取决于国内因素。第四、国家经济安全程度是决定一国政局稳定与否的重要因素。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安全的挑战

由于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全球金融一体化,使世界经济具有很强的投机性和风险性;加上我国国民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落伍,资金缺乏,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投资严重不足;还存在制度的缺陷,使融入经济全球化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市场安全受到威胁,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后,由于削减关税壁垒和各种非关税壁垒,逐步取消商品的配额和贸易审批制度,使我国市场开放程度大大提高

2.农业安全受冲击,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也是最薄弱的产业,融入经济全球化后,国外廉价高质的农产品长驱直入,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安全。从中长期看,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产业化水平不高,科技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农业安全的重要因素。

3.关键制造业安全遭威胁,关键制造业包括机械、电子、石化、汽车等。由于这些行业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关联度强等特点,因而它们也构成我国的支柱产业。衡量制造业的优劣,就看它是否具有世界品牌,能否依靠品牌优势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从品牌上看,我国几乎没有驰名世界的品牌,而美、日、德三巨头,独占全球最具价值100种世界著名品牌的2/3。

4.金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现阶段我国金融运行中还存在着金融不安全的隐患。如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偏高,并且整个金融资产质量偏低,金融市场不够完善、金融企业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加上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必然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的下降,必然导致流动资金的短缺,这也是诱发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

5.信息安全存在着极大的隐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融入经济全球化后,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面临信息技术落后造成的信息依赖、技术依赖和经济依赖。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尚未构筑保卫信息安全的长城,一旦西方国家发动信息战,我国的信息体系将全面瘫痪;以及软件系统等困难。

6.战略资源安全不容忽视

我国是石油、天燃气资源较稀缺的国家。一旦遇到价格的波动或石油供应线无法畅通,必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高级专门人才关系国家的安全,进而也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资源之一。

三、维护我国经济安全我国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鉴于经全球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和动荡,为实现经济社会安全的目标,我国政府应采取如下对策:

1.增强综合国力,维护经济安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保证我国国家的经济安全。因此,我国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的步伐,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实现经济、人口、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

2.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只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才能获得较稳定、快速的增长,我国在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利用国际市场上有利益资源,弥补我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稀缺,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

3.积极支持和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性经济组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在加入世贸以后,我国应该在该组织有所作为;要努力参与和培植以港、澳、台为主体的华人经济圈和东亚经济合作组织等区域经济组织,以保证我国经济安全。

4.努力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5.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6.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兴利除弊,使我国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