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管理体系建设十篇绿色管理体系建设十篇

绿色管理体系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1:48

绿色管理体系建设篇1

关键词:绿色物流;环境;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4001401

1概述

绿色物流指为减少对环境造成危害,充分利用物流资源而采取的一种节能环保的物流活动。绿色物流是一种新型管理理念,要求企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着眼长远发展,兼顾环境、资源与经济平衡发展。为实现企业绿色物流良好发展,一套系统匹配的企业绿色物流管理体系显得尤为必要。企业绿色物流管理体系指企业实施物流工作流程进行控制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一系列支持绿色物流实现的各种成分的有机结合。建设企业绿色物流管理体系是实现企业物流绿色化的关键突破口,是实现企业利润和社会环境良好发展的重要保证。

2企业绿色物流管理体系

2.1绿色物流文化制度体系

(1)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制定绿色物流制度,加强文化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从实际角度制定出适合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的绿色物流规章制定,培养和谐的绿色物流文化。发挥全体成员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是实施绿色物流有效保证。在实施全过程中,发挥全体智慧,制定绿色物流战略目标、管理制度,形成企业自有绿色文化,为企业长久发展绿色物流长期造血。

(2)组织教育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按照“高级、重点、普及”三个层次开展培训。各企业在培训规划指导下,结合企业实际,对企所属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人员定期参加绿色物流HSe培训。对绿色物流管理人员,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注重企业的绿色文化建设。从而使绿色物流管理的内涵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

2.2绿色物流管理控制方法

(1)非绿色物流防范与预警控制。

非绿色物流防范与预警控制系统地从计划、设计、制造、运行等过程中考虑绿色物流管理问题,找出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浪费因素、污染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建立使系统绿色物流最优化方案。比如评价设备、设施或系统的设计是否使收益与危险达到最合理的平衡;在设备、设施或系统进行试验或使用之前,对潜在的危险进行评价;评价设备、设施或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是否符合有关制度、标准、规范的规定,实现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风险评价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使潜在和显在的危险得以控制。采用这些先进的监测技术保证生产物流的安全,使物流能够高效连续地运行,同时使生产物流的成本最低化,并营造一个安全环保的环境,其本质上是在实现生产物流的绿色化。

(2)全过程的控制。

全过程控制要求企业开展物流活动时不局限在控制具体环节,而是从源头到结尾实现全过程控制。绿色物流管理并不在乎单个企业的“绿色化管理”,更主要的是整个供应链的“全过程”绿色化管理。因此,要有效地实施绿色物流管理,企业必须确定绿色发展战略,并在企业内部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从整体上优化才能保证绿色物流的连贯性实施。

(3)关键点控制。

关键点控制法指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对重要环节、关键环节采取重点控制,以实现各项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一种监管体系。通过对绿色物流关键点重点控制,实现对绿色物流全局控制。重点部位、关键环节,易错位置是考虑关键点的主要对象。控制点涉及物资采购、储存、保管、运输、流通加工等多个环节,从全局着眼确立控制关键点,采取必要制度措施,才能有效实施重点监控。企业充分分析实施关键点控制的内外部环境,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有效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为进一步保证实施质量,企业应组织定期检查,报送自查报表,及时找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措施及时加以纠正和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应重视协调管理、动态监控,强化各部门在内控制度管理中的责任,动态调整控制管理策略,充分保证关键点控制在绿色物流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4)pDCa(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管理。

pDCa循环法就是按照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这四个阶段按顺序开展管理工作,并且不断循环进行的一种科学方法。pDCa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绿色物流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动态循环的管理过程框架,以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企业以系统的管理方法实现其系统目标。通过持续改进的过程使绿色物流管理更高效、更优化。

(5)应急补救控制。

应急预案能使企业在第一时间对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的救援能做到有章可循。制定事故应急补救控制,要与实际相结合,针对各环节可能发生的重特大安全生产、环境污染事故,采取有效措施。事故可能造成的对周边地区人员及财产的危害,制定应急补救控制,应本着自救与社会援救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应对突发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物资储备、依托的单位及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及事故应急监测机构。同时,建立发生突发事故时的报告制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系统、事故抢险救援的组织、环境污染的紧急处理、危险区的划定及隔离警戒措施、人群的撤离疏散以及环境应急监测的组织、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的启用和环境的恢

--------------------------------------------------------------------------------

复等预警机制。应急救援预案应分级控制、重点控制、明确责任、各施其职。平时要加强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做到各级指挥者、生产现场的操作者、应急救援人员人人能够熟练掌握,一旦发生险情或事故,能够冷静应对,妥善处理。

2.3绿色物流管理标准化体系

通过标准化建设,减少实施过程中的偶然性、自发性等错误出现。绿色化本身就是一个标准化要求。物流功能贯穿多个行业、部门,环节之间,若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方案,很难保证其各个部分有效衔接,这必然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消耗,甚至带来环境破坏,增加货物中途损失概率,迫使物流费用上升、客户满意度下降。对此,从标准化入手,政府部门创造条件,牵头相关部门,制定绿色物流标准,如制定汽车最低排放标准、车辆技术标准、装卸工艺标准、包装材料标准等一套全方位的标准体系,将有效保证与促进绿色物流发展。企业方面则可积极建立自己的绿色物流标准体系,对物流服务产品在策划、采购、运输、贮藏、加工、包装、信息处理、客户服务、废弃品的回收、再生等方面制定相关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用国际标准来规范自身的物流行为,塑造绿色物流形象,进而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4绿色物流管理评价体系

绿色物流管理评价体系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跟踪反馈评价,在实施下一个绿色物流循环pDCa开始时,对各单位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不断提高,以保证活动质量。通过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各内控主管部门坚持对本系统的关键控制点进行自查,管理部门对各部门检查情况进行督查,通过检查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了不符合事项,使各单位更加重视绿色物流发展问题。此外,企业应根据自身活动,制定一套绿色物流管理评价指标,对各个指标的运营状况监控分析,以找到改进点,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

2.5绿色物流管理激励体系建设

为促进绿色物流活动在企业中顺利实施,政府应大力支持,搭建政企合作绿色物流激励体系。政府积极发挥职能,从财政、政策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保障,对物流系统资源能源消耗、污染超标实施严格惩罚措施,对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流活动予以充分鼓励,借助政策补贴,比如对积极采用先进环保设备、清洁能源以及积极实施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实施“绿色补贴”政策,引导绿色物流企业参与政府物流活动,帮助企业建立绿色物流体系。政府支持和鼓励是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关键动力之一。绿色物流的成功实施也必将造福人民,政府鼓励企业发展绿色物流是保证绿色物流实施的动力源泉。对此,应加快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自觉激励的绿色物流激励体系,使之成为保障绿色物流管理体系有效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结语

绿色物流管理体系从制度文化、教育培训、预防、实施过程控制、标准化建设,反馈评价等多方面角度进行深入而系统全面建设,确保防止非绿色物流活动发生,实现经济发展和环保与节约的有效结合,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长琼.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物流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213.

[2]赵媛,徐风光.绿色物流的经济性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J].世界海运,2004,(12):3032.

[3]杨履榕.绿色物流发展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5,(04).

绿色管理体系建设篇2

1.1缺乏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

当前在绿色建筑工程政策方面,虽然涉及到了绿色建筑的内容,但该内容缺乏实际操作性,大多法律在建筑节能方面做出的规定过于笼统,法律责任缺乏明确性,不具备可操控能力,大多法律法规中都是运用提倡、鼓励等字眼,缺乏一定的强制性,使得执行力薄弱;在绿色技术标准方面,仅仅局限于节能设计层面,对于材料、施工监理等没有制定相关的标准;对于建设单位或者开发商没有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行为也没有做出应承担的责任,这也造成大多人对于建筑节能问题不予以重视的原因;对于建筑节能管理而言,大多数企业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规章制度远远不及法律的权威性,在实际的管理中,并未发挥应有的效能,在建筑节能管理方面,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管理缺乏必要的奖惩制度,现代法律没有设立有效的奖惩机制。

1.2评价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很多先进经验,并从我国实际出发,建立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像《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虽然这些体系都具有明显的特色,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局限性过大,仅仅停留在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的层面,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评价系统的内容仅仅体现在环保方面,缺乏对经济、社会价值的全面评价,因此,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1.3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在施工企业管理中,大多都是传统类型的管理人才,对于新兴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人才而言比较缺乏,将传统建筑工程粗放式的管理运用在绿色建筑管理之中是不科学的,在管理中,缺乏绿色建筑管理的专业人才,给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带来一定的阻力,影响管理的水平;绿色建筑施工人才较少,传统的施工人员缺乏绿色建筑知识,不具备绿色建筑理念,不熟悉绿色建筑规范和施工要求,导致违规操作现象在施工中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施工的进程。

2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2.1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只有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使绿色工程建筑管理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完善法律、法规,对不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修订,从设计、建设、实施等方面充实立法的内容,完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法律体系,对政府的行为和决策进行有效的规范,避免政府不当的干预对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完善法律,通过法律的手段规范市场的行为,理顺权责关系后,进行责任追究,并及时完善理赔制度;政府要发挥自身的效能,切实做好绿色建筑的规划、审批和验收,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2.2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的首要是实行准入制度。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依据,对企业的相关资质进行评估,对于达不到资质要求的企业,要坚决拒之门外,严格准入制度,把好绿色建筑企业准入的门槛,对于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不予审批,要坚决取缔,防止一些建筑企业打着绿色环保的旗号,做着高能耗的项目,欺骗社会;实行全程的评价管理,从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到验收,都要进行有效的评价,完善相应的制度,建立完整的评估体系;另外,工程监理等部门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实行全程的监控管理,严格按照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要求执行,在设计、建设和招投标等阶段,实行建筑节能的强制性标准,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确保管理到位。

2.3引进人才,提高管理水平

绿色建筑管理需要新的管理和施工人才,因此,要拓宽人才的引进渠道,结合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需要,凭借高校招聘和社会招聘等多种渠道,引进人才,对于要引进的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要经过严格的筛选,选择优秀的人才,组成管理和技术团队,从根本上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以促进管理水水平的提高;加强培训,尽可能的为企业员工提供专业的培训机会,尤其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监理人员等,制定培训计划,培训绿色建筑知识,将培训的成效和工作绩效相结合,建立并完善激励制度,实行岗位技术等级工资,严格执证上岗,增强员工的绿色环保意识,提高绿色建筑建设和管理的能力,形成一支优秀的、复合型的绿色建筑人才队伍,进而有利于提高建筑管理水平。

3结语

绿色管理体系建设篇3

关键词:企业绿色财务体系构建措施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所能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在日益恶化,为了适应现今的市场经济,企业必须对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及构建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企业必须要深入的应用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企业内部构建绿色财务管理体系,来深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一、绿色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适应绿色消费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绿色产品更加关注,消费观念也逐渐趋于理性化。消费者将更加青睐绿色产品及可循环利用的产品,会在这些方面投入更多的消费。这时企业必须在企业内部构件绿色财务管理体系,更好的引导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及生产、销售环节更加趋向绿色理念,满足消费的需求,让企业的经营模式更加趋向绿色、环保、生态。

(二)提高企业国内国外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全球经济绿色管理理念的盛行及全球融资环境的不断变化,绿色管理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作为企业运转必不可少的财务管理环节更是需要推行绿色管理的理念及模式,及时的改革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和迎合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引导企业的经营管理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二、构建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几个要点

绿色财务管理,主要是让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企业效益这三者之间达到和谐统一,目的在于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前提下,让企业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实现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下是构建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几个要点。

(一)绿色体系构建中的宣传环节

宣传是企业进行市场推广的重要环节,然而现阶段有很多的企业在宣传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宣传的方式和理念过于陈旧,特别是在绿色宣传方面更是落后,这样无法迎合消费者的消费理念,致使市场竞争力下降。为此在构建绿色管理体系时,在绿色宣传这一环节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及财力,通过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绿色宣传活动,让消费者看到自身的绿色行为,达到宣传企业绿色形象的目的,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影响力。

(二)绿色体系构建中的筹资环节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绿色筹资体系主要源于政府的政策和企业财政支持。在绿色财务管理体系下,企业的各项活动需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及所付出的绿色成本。在筹资的时候,筹资方式需要向绿色负债及绿色股票的形式转变,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和环节企业在绿色资金方面的压力,同时也可以保持企业良好的绿色形象,进一步带动企业价值的提升,从而实现构建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目的。

(三)绿色体系构建中的投资环节

基于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体系,企业在进行投资的时候,需要考虑投资回报率和投资风险,并且要对投资过程中付出的绿色成本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多种因素制定和评定出最佳的投资方案。绿色投资还需要对相关的环境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及评价,做到本质上的趋利避害。如在制定绿色投资方案时,事先要对周边的环境进行勘察,接着考虑项目的经营与现行的法律政策是否有冲突,最后采取绿色环保的方式去获得国家的相关政策补贴及确保绿色投资方案的合理性及科学性,推动企业进一步构建绿色财务管理体系。

三、推进绿色财务管理体系构建的措施

(一)加快绿色文化建设

企业构建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目的在于使企业得到健康、良性、稳定的发展。企业绿色文化的建设,不仅可以在企业内部得到企业高管的重视和公司普通员工在思想上得到统一,意识到革新体系的重要性,而且还可以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舆论,这样不仅加快了企业的绿色文化建设,同时也起到了宣传的目的,使得企业的声誉得到巩固,进一步推进了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

(二)采用绿色会计的处理方式

在进行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时,是离不开国家的相关法律及政策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是一种科学环保的绿色股本收益模式,是符合目前利益追求的,同时也远远优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为了企业的更好发展,需要及时的更新财务管理体系,采用绿色会计的处理方式,才能进一步的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和推进构建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进度。

(三)力争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指导

任何改革都离不开政府的相关支持和指导,政府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确保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企业进行财务系统的绿色管理体系的改革,是一项响应国家建设经济性、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举措,是可以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及引导的。当企业的决策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企业的一些列决策都会得到很好的执行,自然就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推进企业构建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结束语

为了响应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企业构建绿色财务管理体系,不仅可以迎合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还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绿色财务管理体系不仅具有传统财务管理体系的优点,还具备了需要传统管理模式不具备的优势,在今后的企业管理中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最终必然会推进企业向着更高、更远、更强的方向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心阳;浅析中小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体系设计及其推进机制[J];《现代商业》,2008

[2]吴金波;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内容体系设计及推进机制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2007

绿色管理体系建设篇4

关键词:绿色工程;工程价值;管理研究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实施,各行各业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生态环保关注度逐渐增加,建筑行业中绿色工程建设及管理的研究也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绿色工程是在规划建设中与周围环境相互利用,最大程度减小环境污染的影响,实现无害、低耗的绿色工程。

1绿色工程管理概述及具体含义

1.1简介绿色工程管理

随着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后期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现出来,生态环境问题频出,直接制约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建筑工程是资源消耗的主要行业,引进绿色工程管理方案。绿色工程管理是以可持续科学发展作为指导方针,将生态自然发展作为工程导向,运用科学的管理体系、生态策略和可靠的管理技术,保障施工建设的科学环保生态化。在工程建设中,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位一体原则,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1.2绿色工程管理具体含义

绿色工程管理将生态目标作为其导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挥其生态导向作用,创建绿色工程的价值观念。绿色工程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保障生态环境,降低人为建设破坏,达到工程建设与环境的自然协调。其次,在工程建设中要将社会和环境因素考虑到工程实施中。有机整合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协调各方因素实现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绿色工程要有效安排建设周期和投入成本与工程质量。

2绿色工程管理的原则及评价体系

2.1绿色工程管理原则

绿色工程管理通常包含四个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及经济实用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工程管理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处理问题应该从工程项目的自身特征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情况选择解决方案。遵循系统性的相关原则。影响绿色工程管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充分结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全方位发展工程项目的建设。在工程管理中要全面理性分析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和矛盾变化,结合物流网和循环资源,完善绿色工程的生态循环建设,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工程的建造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绿色工程的建设管理,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生活状态。在建设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新能力,在结合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设计灵感,使得人与环境得到完美共存。经济实用和先进性相统一的原则是绿色工程管理原则中需要重点强调的一项。先进性就是要求与时俱进,时刻学习先进的工程管理理论经验;经济性和实用性是工程管理的目标与保障,两者是辩证的关系。将管理中的先进性作为其手段进行全方位质量力度监管,最终实现经济化效益。

2.2工程管理的评价原则

首先是建立评价体系的原则,设置评价标准时,要符合科学设计的原则,掌握相应的科学依据。评判过程不光要关注数量和工程自身特征问题,还要从宏观角度掌控全局,同时学会深入细节分析。其次,管理要实现全面综合性原则。工程管理评价体系是全方位整合信息的体系,在工程管理中坚持有机统一评价整体。综合各个方面和不同层次来研究工程建设对于周边生态所造成的影响和改变,依此来判断实际动工情况。工程管理要同时考虑建设的可操作性和协调性。在做出相应建筑设计方案之后,要经过实地勘探考察,准确采集数据和科学精确计算,使之能够方便的应用于实践操作中。在制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确保各项评价指标相互协调互补,使得最终计算结果科学准确。充分考虑到工程的周期、建设投入成本和项目质量以及建设过程中安全管理问题。项目的时间通常包含工程的整体规划和周期进度;工程的安全大致分为规划、意识和保护措施等方面的安全问题;而建设投入成本主要为成本的控制、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前期工程合理造价方面;质量问题则包含环境污染的情况、施工标准合格率以及建筑材料的质量问题。

3绿色工程管理的措施探讨

3.1提高公众参与度

绿色工程的核心也是以人为本,创造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工程建设要想达到高质量的严格监督,就需要公开公正,鼓励广大公众参与到工程管理监督中来。在前期的工程管理实施中,通过召开公众监督座谈会,一方面向公众宣传绿色工程建设的创新性理念,一方面通过征询公众环保建议使得工程建筑达到高标准严要求。公众有机会参与到绿色工程的管理建设中来,会对绿色环保有更高的认同度。

3.2解决绿色工程管理发展的制度障碍

绿色工程的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中,但仍然有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目前我国的工程管理分工较为杂乱,工程的前期规划、中期建造和周边生态环境保护都隶属于不同部门分管,负责人也只是各管各地,并没有形成整体的管理制度。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小组,导致绿色工程的发展进程较为缓慢,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因此,解决管理制度的障碍,破除部门保护主义,是当前管理方面需要改进的一项重要内容。

3.3提高绿色工程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绿色工程管理较为复杂,需要相应的专业性知识和综合素质。因此,绿色工程管理人员不但需要拥有工程管理的技术性能力,还需要了解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管理等相应专业的综合知识储备。在具备了相应的技术能力和知识储备后,作为绿色工程管理人员要确实承担起监督职责,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绿色建筑环保观念。

4结束语

未来工程管理的发展需要结合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将绿色工程管理理念切实深入应用到工程建设中,以期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科学发展。绿色工程管理不单是建筑行业需要探讨的重要内容,更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其在未来发展更加趋于科学化。

参考文献:

[1]王建廷,李迎迎,肖忠钰.绿色工程管理及其工程价值观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0,(1):41-45.

[2]周钟扬.对绿色工程管理及其工程价值观的相关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6):248.

绿色管理体系建设篇5

【关键词】:设计原则;总体框架;施工管理措施;现状下激励机制

一、设计原则

1、绿色建筑设计是建筑规划师及设计师进行绿色生态建筑全过程设计指导,从建筑布局,景观设计,到建筑护结构,内部格局以及系统设计,都存在建筑节能设计的极大空间,优秀的设计能够在不增加投资甚至减少投资,大大节约建筑的运行成本,提升建筑品质的同时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损害。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与结果评估建筑物全年逐时能耗分析小区热环境,风环境,日照模拟评估,室内环境品质评估;自然通风,照明采光,热舒适性评估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墙体构造,遮阳,门窗幕墙系统节能方案设计建设项目新能源资源分析、能源利用总体规划节能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热泵应用,滞水层技术,空调系统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可行性论证: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伏,风能应用,生物质能应用,其他绿色节能技术应用:光导管应用,节能电梯,智能照明,绿化,雨水与中水利用。

2、方案需因地制宜项目调研

(1)应结合当地的发展方向及当地特色来开展新城的低碳生态规划工作,对当地的相关规划及本地特色进行性一定的详细调研。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a)开发区域现状调研b)生态城管委会调研C)地区整体现状调研.

(2)制定低碳生态指标体系

根据低碳生态规划目标,制定生态规划指标,并对各个指标的量化数值进行一定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3)编制低碳生态指标实施导则

对低碳生态指标进行细化分解,将各个指标具体分解到落实层面,指导生态城的规划和建设。

(4)低碳生态城经济效益分析

详细分析进行低碳规划涉及到的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增量投入及建筑方面的增量投入,并分析进行低碳生态规划带来的各方面的收益,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5)、制定低碳示范技术体系

针对开发区域的规划制定低碳生态指标,充分考虑不同地块的功能性质却别,将指标融入地块的规划及设计中。

二、总体框架

绿色施工总体框架由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组成(图1)。这六个方面涵盖了绿色施工的基本指标,同时包含了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指标的子集。

图1绿色施工总体框架

项目经理部实施绿色施工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管理和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五个方面。

三、施工管理措施

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各项目部要成立由集团总公司公司、监理单位、施工总承包项目部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工程项目绿色施工全面工作。

“绿色施工管理领导小组”应明确专人负责其单位职责范围内的绿色施工管理工作,制定绿色施工管理责任制度,并组织实施。集团总公司责任集团总公司是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的责任主体单位,应向施工项目部单位提供建设工程绿色施工的相关资料,并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求施工单位整改或停工。施工项目部单位责任

集团总公司在内部考核文件及内部承包合同中对施工项目部单位的责任应约定如下:

施工项目部单位是建设工程的绿色施工管理的直接责任单位,负责具体实施绿色施工的各项工作要求,项目经理是绿色施工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建设工程实行施工总承包的,总承包项目部单位应对施工现场的绿色施工负总责。各专业分包单位应服从总承包项目部单位的绿色施工管理,并对所承包工程项目的绿色施工负责。总承包项目部单位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绿色施工技术措施或专项施工方案。总承包项目部单位应组织绿色施工教育培训,增强施工人员绿色施工意识。总承包项目部单位应定期对施工现场绿色施工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做好检查记录。

在施工现场的办公区和生活区应设置明显的有节水、节能、节约材料等具体内容的警示标识,并按规定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施工前,总承包项目部单位应根据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和人员安全与健康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按照集团总公司提供的设计资料,总承包项目部单位应统筹规划,合理组织一体化施工。施工合同中应约定施工单位绿色施工的权利、义务,及相关处罚措施,并应便于操作。

四、现状下的激励机制

绿色建筑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组成部分的低碳建筑的发展,必须意识先行。然而,现阶段绿色建筑理念并未普及,人们绿色建筑意识淡薄。往往激励企业注重短期的“低投入”、“高产出”,而这一“低投入”就必然伴随着“高碳排”。因此,旧有的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依然存在,并严重阻碍了绿色建筑在我国的推行。一方面,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及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阶段,由于缺乏先进、有效的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绿色技术,经济仍停滞在高能耗、高排放发展的落后时期,这势必带来更多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由于投入所限,至今尚未建立行之有效的绿色低碳监测系统,也是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重要制约因素。有数据表明,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场所使用中央空调的能耗为普通建筑能耗的2―3倍,由于缺乏对大型公共建筑的碳排放量的监测数据,不能及时观测与控制这些建筑的能耗和碳排放情况,因而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建筑能耗大户高碳排的问题。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不足,相关政策的缺位,以及目前我国科技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的限制、技术转让费高昂、产业结构的失调等,都极大地阻碍了低碳建筑的发展。

五、【结束语】在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发展低碳绿色经济的大背景下,打造国际水平的绿色建筑将对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和推进绿色建筑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对于业主、建筑承包商、或物业管理单位而言,绿色建筑评价不但能帮助管理者发现建筑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更能极大的提升企业形象,提高建筑物出租率和商业回报。目前,我公司将推广绿色建筑作为企业形象建设和社会责任之一。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概论》刘加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绿色管理体系建设篇6

关键词:建设工程;绿色施工;项目管理;技术措施

前言

《绿色施工导则》一书中将绿色施工定义为: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在使得工程质量、项目安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先进的生产技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四节一环保”,即节约材料、节约用水、节约能源以及环境保护。

北京市颁布的《绿色施工管理规程》一书中将绿色施工解释为: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需要严格执行工程规划、设计提法,以完善的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为主导,辅以合理的技术措施;全面地、彻底地落实国家关于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政策,减少施工作业对原有环境的影响,切实提高作业人员的素质安全教育,以保障管理人员、工人的职业健康与安全。

随着国家、行业、社会对低碳生产的呼声越来越响,绿色施工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自住建部于2007年下发《绿色施工导则》已有近10年,该导则对绿色施工作出了规定,但这些年以来,真正将绿色施工落到实处的建设项目却少之又少,作业现场的资源浪费、环境损坏、建筑垃圾等让人倍感担心,绿色施工的进程缓慢,企业参与积极性不够、政策力度不足、政府监管不严等这些问题急需解决。

1绿色施工管理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虽然国家提出绿色施工概念已有10年,但从事实层面是绿色施工目前在国内仍停留在起步阶段,许多企业仅注重“表面功夫”,主要从降低生产作业噪音、降低周边影响入手,对绿色施工仅是片面的理解,不情愿从根本进行改变,敷衍应付国家相关政策,实际上还是以老套的作业方式进行生产,没有采用更持续、更合理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也没有将绿色施工应用于作业全过程,更不用说企业把绿色施工作为赢得市场竞争力的出发点,制约绿色施工及其管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绿色施工意识不够。由于宣传力度不足,全覆盖的教育、系统性的培训也不够,加之建筑施工人员以民工为主,整体教育水平处于底层,导致在生产作业过程对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环境、合理节约能源等缺乏认识或者这方面意识空白,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人员也往往对绿色施工理解不深刻,习惯于常规不良做法。

企业盈利性目的趋势。企业存在的使命是盈利,现阶段绿色施工涉及绿色建筑材料(供应商较少,价格垄断)、绿色模板系统(如铝模、钢模等,全寿命周期经济性好,但一次性投入大,导致施工企业放弃使用),目前国家、行业对绿色施工的利好政策不够,提高成本而不得好的生产方式,施工企业固然不采用,后果便是一呼百应,然而没法落地。

技术相对落后,战略眼光不够。我国对建筑行业定位为传统行业,认为技术已经很成熟,但事实不是这样,与国外相比我们施工管理、作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不够、对可持续发展缺乏战略眼光,技术上和施工水平上无革新,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存在排斥心理。企业层面而言,我国目前施工企业市场存在两极分化现象,龙头企业不思改变,缺乏战略眼光,中小企业没能力改变,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不合理、随意管理等均制约绿色施工管理。

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绿色施工方面仅出台了导则、规程,并无操作细则;法律法规层面,缺乏绿色施工管理的条文,此来施工企业还是可以按照以往方式进行;相关部门也缺乏施工阶段消耗和排放指标,这些部门更多的只是注重工地安全与文明作业;除此之外监理对施工单位绿色施工缺乏监理细则。

2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模式分析

欲想全面实现绿色施工,管理水平与施工技术必须同步协调提升。首先要形成行业认可的绿色施工评价体系,该体系架构是进行全面管控的基础与重点;制定体系后需要建立科学的监管制度与措施,对工程项目进行“定量式”的动态管理;最后执行层面还依赖绿色施工技术的提升与应用,是绿色施工管理的保证。

组织管理是基础。建设工程本身具有复杂性,绿色施工更是如此,在原有基础上加上“绿色”的技术更显复杂,涉及的部门众多,除了常规的设计、建设、施工、监理单位等尚涉及政府监管部门,绿色施工评价机构。所以,绿色施工的组织管理是基础,需要把参与建设工程的人员组织、调动起来,监理以做好绿色施工项目为原点的纵向、横向二维管理坐标体系。横坐标为各参与单位,按重要性或参与时间进行排序,纵坐标为各单位的组织架构,最深层次的是落实到人。只有通过高效、系统、简明的组织形式,才能将涉及绿色施工管理的单位、人全纳入,实现全周期、全单位、全人员架构管理模式。

实施管理是关键。管理的目的是使得绿色施工方案能够真正地在施工阶段得以控制和落地,实施管理则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是建筑工程确保“成本低、品质高”的关键一步。实施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明确控制要点,实施动态管理。清晰掌握工程特点,提前预判施工过程要点,明确绿色施工关键点(可以参考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宣传教育,使得对绿色施工理解加深。在项目建造过程中,需要整理各施工段的实时监测数据,并将实时数据与目标数据进行比对,及时对比偏差分析原因,依次、逐步实现绿色施工。

制定专项措施。专项措施是指各施工时期的目标保证手段。譬如:节约用水措施、节约材料方法、节约能源手段、节约用地技巧以及人员的生命安全保障措施等;现阶段大型施工企业均有内部标准,但需要专项落实措施。

经济管理是动力。绿色施工技术看似一次性投入大,但实际上相对比常规作业手段,经济性会更加可观。具体应用案例,比如深基坑工程施工时选用逆作法;基础工程阶段时,可以将锤击桩施工方式改为静压桩,一来可以大幅降低噪声的产生,二来如若赶工,夜晚也可以进行作业;采用铝合金模板或者钢模,由于大型施工企业在全国范围内项目较多,而只要周转次数多,使用铝合金模板或者钢模在后期均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性,而且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技术管理是保障。技术管理包括软技术与硬技术,其中软技术是指各阶段的控制方法以及技术方案,硬技术可以指机械设备的正确、合理使用,是建设工程项目绿色施工实现的保障。软技术与硬技术的制定、使用必须要遵守国家、行业规范的强制性条文,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具体项目、作业现场情况以及自身技术能力,采用科学的技术管理,切实保障绿色施工正常进行。

绿色管理体系建设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全生命周期理论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00-00

1引言

绿色建筑主要指的是在建筑的全部生命周内,使资源最大限度的进行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同时还可以更好的保护环境,并且减少污染,为人们踢狗更加健康、舒适与高校额使用空间,也是与自然产生相互和谐共生的建筑[1]。建筑项目具有复杂性、个别性、一次性和投入资金量大的特点,由此决定了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绿色建筑相对于一般建筑的成本、工期、质量三大目标有了更多的目标延伸,包括环境保护、建筑耗能、建筑材料、地域性及室内舒适和安全等目标[2],管理目标的庞杂造成绿色建筑项目涉及的风险范围扩大,风险性较一般建筑尤甚。

目前,国外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集中在成本、设计、技术、市场等方面;国内的研究则集中在内涵、相关政策、成本效益、评价标准等方面。对于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针对绿色建筑的特点构建风险清单,代表性的有:美国marsh[3]公司的绿色建筑团队归类的十大类风险,Zou[4]等人识别出影响绿色商业建筑的179个风险因素,SimonRischmiller[5]建立42个因素的风险清单,以及国内学者建立的包含62项风险因素的风险清单;2)对绿色建筑风险进行评估,代表性的有:王景慧等[6]利用风险矩阵图、问卷调查、专家打分对绿色建筑项目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张福生[7]、肖楠[8]、丁古丽[9]分别引入了aBC分类法、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绿色建筑项目风险进行评估。3)万欣在其硕士论文中对绿色建筑项目风险分担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提出了绿色建筑项目三维风险管理体系的概念及要素,并进行了相关论述。

2绿色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2.1绿色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是指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进行整体的风险管理策划工作,对各阶段的风险进行识别,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分析风险的相关属性,评估风险的总体影响,制定并实施规避风险的计划,是一系列风险管理工作的集合。绿色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包括投资决策、设计、施工、运行和运行维护直至项目达到规定使用年限后报废五个阶段[10]。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从后到前依次增强,换言之,项目所处时间序列越靠前,风险管理对项目成败的影响越关键。风险管理最为关键的阶段――投资决策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技术评估等。下文建立的体系中将投资决策阶段直接细分为其包括的三方面主要内容进行研究。绿色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示意图及其相互关系见图1所示。

2.2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开发商在绿色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进程中,为了防止或减轻各种不利影响,保障项目的成功,在投资决策、设计、施工、试运行、运行维护等阶段对项目实施的风险管理工作规划以及风险识别、评估、处置和监控等工作及整个过程。根据我国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情况,这里将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风险规划;2)风险识别;3)风险评估;4)风险处置;5)风险监控五个阶段。

2.3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系统复杂性

众所周知,绿色建筑项目相对于一般建筑项目有其独特的风险特点,这里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标的延伸。相对于一般建筑项目的质量、成本、工期三大目标,绿色建筑项目有了更多的目标延伸,有室内舒适和安全、建筑耗能、环境保护、经济性和地域性、建筑材料等目标。建设目标的扩展造成风险范围扩大,必定将增加绿色建筑建设的风险性。第二,项目的初始投资高。从经济属性上,较一般建筑项目,绿色建筑项目的开发商要承担更多的建设成本,国内绿色建筑的成本对比一般建筑成本的增量为4%~16%。并且其属于外部经济型产品,其室内舒适度、保护环境等目标不能以经济利益的形式反应出来,并且回收期较长,一般需要若干年,而长期目标实现的风险更大。除此之外,绿色建筑项目相比于一般项目技术更复杂,要求也更高,有可能会增加工时,延长工期,随之而来的是成本的提高,导致项目的短期回报率低,增加项目风险。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管理是复杂系统,需要参考复杂系统方面的概念和方法,对控制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动态管理并提出应对措施,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管理,以求在同一框架的风险管理体系内进行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达到降低或消除项目风险不利影响的目的。

3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管理体系

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体系,是指在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各个进程中,采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实施等一系列管理手段,针对项目风险,由开发商建立的一系列管理方针和目标及其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的总称,即是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框架和方针。

3.1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体系

“霍尔三维结构”概念是由美国系统工程学家霍尔(a.D.Hall)提出的,在对系统工程、复杂系统的研究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方法。本文依照“霍尔三维结构”的结构形式,建立了一个由生命周期维、管理流程维和项目评价要素维组成的针对绿色建筑项目的三维风险管理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采用的管理工具和方法由三个维度相交叉形成的空间分布点来确定,所以工具的集合则组成成了风险管理的工具矩阵,见图2所示。

1)生命周期维

生命周期维是指绿色建筑项目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技术评估,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到运行阶段直至报废的工作阶段序列,是全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动态时间关系的体现。沿生命周期维的变化,评价要素维和管理流程维就构成了“评价要素-风险管理流程”平面,反映的是:针对不同的项目目标,如质量、工期、成本、建筑耗能、环境保护、经济性和地域性、建筑材料等,风险管理工作均按照同样的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平面上确定的各个点对应的评价工具就各不同或各有侧重了。随着生命周期维的阶段性变化,另外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一目了然,便于依据生命周期的阶段序列明确两者的复杂性关联,方便进行系统的风险管理工作,如图2所示。

2)风险管理流程维

风险管理流程是指对绿色建筑项目实施风险管理的一般步骤,包括风险的规划、识别、评估、处置、监控等工作。在实际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对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是能有所删减或者是侧重。沿风险管理流程维的变化,评价要素维和生命周期维形成了“评价要素-生命周期”平面,反映的是: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风险管理目标的变化及其动态关系,如图2所示。

3)项目评价要素维

一般来说,项目目标在项目立项之时便被确定了。值得注意的是,项目的不同阶段,其目标是有所侧重或不同的。沿评价要素维的变化,生命周期维和风险管理流程维构成了“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流程”平面,反映的是:在绿色建筑项目的不同生命阶段,风险管理均遵循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

3.2三维要素的空间关系

管理体系中的三个维度构成了三维空间,分别又两两构成了“评价要素-风险管理流程”、“评价要素-生命周期”和“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流程”三个平面,而且空间分布又确定风险管理的工具矩阵。

此体系可看出: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为完成项目评价要素的相关内容,按照风险管理流程要求,需要相应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工具的支撑。具体风险管理方法包括:故障树分析法、专家调查法、主观评分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外推法和蒙托卡罗模拟法、Swot分析法、流程图德尔菲法、故障树分析法(Fta)、灰色系统理论、敏感性分析法、马尔科夫过程分析法、决策树法、层次分析法(aHp)、模糊风险综合评估等等。以上丰富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就构成了图2中风险管理工具矩阵。风险管理矩阵的处理结果也将动态反映风险管理的阶段性成果,可为风险管理进行系统全面的决策提供相关依据。

3.3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体系的作用

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成功即是有了一个进行风险管理的工作规划和框架内容,本文针对绿色建筑这一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建筑类型构建的三维风险管理体系,反映的是绿色建筑风险管理的工作方向、相关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作用:1)有利于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的丰富;2)有利于绿色建筑项目风险集成化管理;3)有利于绿色建筑项目的项目评价工作;4)有利于开展对项目开发商系统能力的评价工作。

4总结

风险管理是对绿色建筑项目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手段。本文依据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要求及绿色建筑项目的特点,建立了绿色建筑项目的三维风险管理体系,说明了其构成的三维空间的相互关系和意义,对风险管理体系的作用进行了简要论述,希望能对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起到一定的参考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

[2]安晓晓,王雪松.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和目标体系研究.见绿色建筑与建筑新技术发展国际会议暨中国建筑技术学科第12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2008,48~53.

[3]U.S.marshGreenBuildingteam.GreenBuilding[m]:assessingtheRisks.2009.

[4]ZoU,p.X.w.,FanG,D.p.&LooSemoRe[m].2010b.LifeCycleRiskmanagementformultipleConstructionprojects:includingCaseexamplesofthe2008Beijingolympics,(forthcoming),Berlin,Heidelberg,Springerpress,Springer-VerlagGmbH.

[5]SimonRischmiller.managingrisksingreenretailbuildingdevelopment[D].theUniversityofnewSouthwales,2009.

[6]王景慧,秦旋,万欣.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因素识别与风险路径分析[m].施工技术,2012(11):30~32.

[7]张福生,林敏,刘明强,陈明珠.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绿色建筑的风险与防范研究[J].生态经济,2011(11):92~95.

[8]肖楠,张巍.绿色施工方案策划中的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价[J].价值工程,2008(7):125~128.

绿色管理体系建设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建筑施工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greenbuildingengineeringmanagementproblemsinourcountry,pointedoutthelackofpolicysupportsystem,improvethedevelopersandconstructionunitstopromoteenthusiasm,lackofevaluationsystemofgreenbuildinggreenbuildingdevelopmenttobeperfectisthecurrentgreenbuildingengineeringmanagementthebiggestproblem,andputsforwardsomesolvingmeasures.

Keywords:greenconstruction;engineeringmanagement;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71

一、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政策保障体系。在我国当前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政策方面,颁布于20世纪90年代的《节约能源法》以及《建筑法》中都有涉及到建筑节能以及绿色建筑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和强制性。《节约能源法》在建筑节能方面所作出的规定相对笼统和过于原则化,并且存在法律责任缺乏明确性的问题,这导致了《节约能源法》本身可操作性的欠缺。和《节约能源法》一样,《建筑法》也并没有在绿色建筑方面作出强制规定,只是提到了“提倡”、“支持”以及“鼓励”,强制性的欠缺直接影响了相关政策法规的贯彻性。在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规定中,有关的强制性标准仅仅局限于建筑的节能设计方面,而材料方面以及施工监理方面却缺乏相应的要求与标准。并且从我国当前实行的各项法律法规来看,对于开发商或者建设单位没有对建筑节能标准作出执行的基础上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导致了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对建筑节能标准作出改变或者根本不执行的情况十分普遍,这也使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流于形式而没有得到贯彻。虽然针对建筑节能管理,建筑工程相关管理部门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行政规章,但是这些行政规章并不具备如法律法规一样的权威性,在实际的工程建设和工程管理中,这些内容往往只能够发挥参考价值。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并没有出现建设单位因为违反了绿色建筑标准和规范而被的现象,这也反映出了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缺乏配套性和可诉性。从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来看,多年来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实践突出了对工程设计的监管,而在工程规划、工程施工、工程监理以及工程质量监督方面的监管力度并不十分到位,这些监管的薄弱环节直接导致绿色建筑本身的推广工作流于形式。

(二)开发商与建筑单位缺乏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积极性。开发商以及建筑单位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的积极性欠缺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绿色建筑相关节能标准的实现和推广。从我国地方性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法规来看,虽然强制性得到强调,但是大多数内容都比较滞后,同时激励性的经济政策相对缺乏。

(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设中对国外的许多先进经验进行了借鉴,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使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这些内容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等。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当前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仍有较大的片面性与局限性,绿色建筑技术评价的适应面还仅仅停留在奥运建筑、住宅建筑以及公共建筑等层面,在针对不同建筑类型所作出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本身的系统性以及全面性相对缺乏。同时评价体系的内容也只是局限于对环境的保护方面,而对经济价值、健康价值、社会价值所作出的全面评价相对缺乏。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应当进一步根据国情对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作出完善,从而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与支撑。

二、加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策略

建筑工程中的管理部门是建筑业发展的领导者与组织者,对绿色建筑推广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此过程中建筑工程的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对自身的职能作出明确定位,同时对自身的职能范围作出准确界定,在对国外绿色工程管理经验积极借鉴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科学可行的管理方法来不断推动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有序发展,从而对建筑业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根据我国当前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筑工程的主要管理部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推动绿色建筑管理工作发展并提高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质量。

(一)通过法律政策的完善来加强管理部门宏观管控能力。政策体系的完善是确保绿色建筑以及绿色建筑管理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通过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能够对政府的行为与决策进行有效的规范,从而减少因为政府不当干预而对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产生不利影响。在此过程中,一是要重视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首先要通过对法律手段的运用来对市场行为作出规范,并在对建筑主体的权责关系进行理顺的基础上进行责任追究制度与理赔制度的完善。并且要重视对咨询服务业的应用与扶持并促使其发挥出应有作用,同时要建立起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与资质管理体系。其次要对相关法规作出修订。如在《城乡规划法》与《建筑法》等法律中加入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内容,对已经有这部分内容的法律法规也要尽量进行补充与完善。再次有必要进行绿色建筑认证、评估、标识制度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分级评定,从而对市场的消费决策起到引导作用;二是要加强执法力度。当前我国的大部分民众对建筑业法律法规的了解十分欠缺,同时建筑人员也存在知法犯法的情况,所以不仅要重视对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绿色建筑监督机制,同时要落实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部门而言必须对法律权威性作出维护,通过违法必究来保证绿色建筑标准的落实。

(二)完善经济激励政策,调动开发商以及建筑单位积极性。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与优惠政策的实行能够对市场起到调节的作用,同时能够通过开发商以及建筑单位积极性的提高来促进相关管理问题的解决,所以对经济激励政策作出完善是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筑标准的有效途径。在经济激励政策的完善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政府进行财政补贴,其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补贴和贴息补充两种,通过财政补贴不仅可以对生产者的积极性作出调动,扩大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刺激消费,从而有效地扩大市场需求;二是进行绿色建筑专项资金的设立。对于开发商和建筑单位而言,在进行建筑投资决策的过程中绿色建筑投资成本较大并且回收时间较长是其放弃节能投资的直接原因。但是绿色建筑的推行能够创造出较大的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而为了推动绿色建筑开展,政府有必要进行专项资金的设置来进行绿色建筑的教育与宣传、对已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对节能技术进行推广和示范等工作,从而促进绿色建筑工程的推广以及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提高。

(三)积极进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构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严守准入关。在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中,准入制度的实行十分必要,在此过程中要重视评估指标的建立,如果一方面不符合绿色建筑标准则应当对下一步评估进行直接取消,从而从根本上杜绝非绿色建筑项目的进入;二是评价体系要确保操作的简单化,即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如果过于复杂则会直接影响评价体系的推行和应用。同时评价体系要具有时代性,即根据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建筑市场的需求对评估体系内容进行完善;三是根据地区实际制定相应标准。我国各个地区在社会习俗、居住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也有必要体现出地区差异性;四是加强对评价工作的监管。加强对评价工作的监管能够有效地规范评价工作行为,防止舞弊现象的发生,所以我国可以通过对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来建立具有独立性的监管机构并对管理行为作出评估以保证评估体系的专业、公平、公正和公开。

参考文献:

1.卢求,卓定疆.德国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和技术措施[J].北京房地产,2006

2.符敬慧.浅谈我国能源现状与建筑节能[J].建材发展导向,2006

绿色管理体系建设篇9

关键词:绿色施工;建筑工程;管理;现状;策略

低碳经济已经被广大企业和人们接受,并且我国在2007年颁布了《绿色施工导则》,对绿色施工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经过几年的实施,绿色施工在我国效果并不是理想,亟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绿色施工管理。

1我国建筑工程中绿色施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客观上讲,绿色施工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企业仅仅关注的“表层”上绿色施工,如降低施工噪音、减少施工扰民、减少环境污染等,对绿色施工的理解不全面、不完整,对绿色施工技术也是被动接受,仍以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规范的施工方式进行施工,不能系统地运用适当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绿色施工”全过程管理,更不用说企业把绿色施工能力做为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方向。影响绿色施工管理的因素主要有:

1)缺乏绿色施工意识由于缺乏大力度的宣传,再加上建筑行业多用的是农民工,教育水平偏低,在施工过程中他们对环境保护、资源消耗、能源节约等缺乏意识,甚至没有概念,工地的一些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存在对绿色施工概念理解单一,对传统的一些不良做法已习以为常。

2)企业经济利益驱动由于绿色施工往往存在选材范围小、成本高(绿色建材),先期投入大(如钢制大模板、提升脚手架等虽然综合效益好,但是常常由于制造成本较高而得不到采用),政府没有相应的要求和补贴等原因,施工企业都不会主动实施绿色施工,其结果必然是绿色施工叫的高、说的多、而做的少。

3)技术落后由于我国施工企业普遍存在人员素质整体不高、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的现象,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缺乏重视、意识淡薄,仍采用传统的落后的施工工艺和设备,对成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用的不够。

在企业管理中存在不规范、不科学、随意性大等问题,缺乏系统而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管理、企业制度、绿色施工等问题的研究。另外,在企业结构上,中小型企业偏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可持续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4)监管不够目前,我国缺乏对绿色施工管理的法律法规,也没有科学的完善的绿色施工的技术标准,如缺乏建造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定额等,政府相关部门在施工现场管理中,更多是关注文明施工和施工安全。部分业主单位虽然在施工招标中,要求企业通过iSo14001环保认证,但并没要求施工企业把绿色施工的技术与管理纳入施工的全过程。监理单位对绿色施工的管理也缺乏力度。

2提高我国建筑工程中绿色施工策略

科学管理与施工技术的进步是实现绿色施工的唯一途径。建立健全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责任职责层层分配、实施动态管理、建立绿色施工评价体系是绿色施工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制订切实可行的绿色施工技术措施则是绿色施工管理的保障和手段。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1组织管理--绿色施工管理的基础

绿色施工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和监理企业等,因此,要真正实现绿色施工就必需把涉及到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的人员统筹起来,建立以项目部为交叉点的“纵、横”二个方向的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即:施工企业以“企业--项目部--施工公司”形成“纵向”的管理体系和以建设单位为牵头单位、由设计院、施工方(项目部)、监理方参加的“横向”的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把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同组织、不同层次的人员都纳入到绿色施工管理体系中,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层次的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施工企业是绿色施工的主体,是实现绿色施工的关键和核心。加强绿色施工的宣传和培训、建立“企业--项目部--施工公司”“纵向”管理体系、成立绿色施工管理机构、制订企业绿色施工管理制度是企业实现绿色施工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环节。

绿色施工还需要建立一个以建设单位为协调单位、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参与的“横向”管理体系。建设单位应向设计、施工单位明确绿色建筑设计及绿色施工的具体要求,并提供场地、环境、工期等保障条件,组织协调参建各方的绿色施工管理工作;设计单位应在材料选用等参照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和要求,主动向施工单位作整体设计交底;监理单位应对建设工程的绿色施工管理承担监督责任,审查总体方案中的绿色施工方案及具体施工措施,并要实施中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2.2实施管理--绿色施工管理的关键

实施管理是对绿色施工方案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策划、落实和控制,是实施绿色施工的重要环节,是建筑企业实现“低成本、高品质”的重要内容。其管理措施与手段主要有:

1)明确控制要点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和施工过程,明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目标以及现场施工过程控制目标等,强化管理人员对控制目标的理解,将控制目标作为实际管理操作的限值进行管理。

2)实施动态管理在施工过程中收集各个阶段绿色施工控制的实测数据,并定期将实测数据与控制目标进行比较,出现问题时,应分析原因,从组织、管理、经济、技术等方面制定纠偏和预防措施并予以实施,逐步实现绿色施工管理目标。

3)制定专项管理措施根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制定各阶段绿色施工具体保证措施,如:节水措施、节材措施、节能与节地措施、环保措施、人员安全与健康措施等,并加强对一线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宣传教育。

目前,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绿色施工管理规程,但关键是落实。工程管理人员必须把绿色施工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工地管理、工序管理、现场管理等各项管理中去。只有参与施工的各方都按绿色施工的要求去做,抓好绿色施工的每个环节,才能不断提高绿色施工的水平。

2.3技术管理--绿色施工管理的保障

绿色施工技术措施是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方法和技术措施,是绿色施工目标实现的技术保障。绿色施工技术措施的制定应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规和强制性规定,依据《绿色施工导则》和规范的有关要求,结合工程特点、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及施工企业的技术能力,措施应有的放矢、切实可行。

1)结合“四节一环保”制定专项技术管理措施。将“四节一环保”及相关的绿色施工技术要求,融入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标准中,增加节材、节能、节水和节地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措施。细化施工安全、保护环境的措施,满足绿色施工的要求。

2)大力推广应用绿色施工新技术。企业要建立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绿色施工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要结合工程组织科技攻关,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大型施工企业要逐步更新机械设备,发展施工图设计,把设计与施工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专利技术。中小企业要积极引进、消化、应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事实上,绿色施工新技术的应用与传统施工过程相比要经济得多。例如:采用逆作法施工高层深基坑;在桩基础工程中改锤击法施工为静压法施工,推行混凝土灌注桩等低噪音施工方法;使用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采用大模板、滑模等新型模板以及新型墙体安装技术等。此外,通过减少对施工现场的破坏、土石方的挖运和材料的二次搬运,降低现场费用;通过监测耗水量,充分利用雨水或施工废水,降低水费;通过废料的重新利用,降低建筑垃圾处理费;通过科学设计和管理,降低材料费;通过健全劳动保护减少由于雇员健康问题支付的费用等。

3)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绿色施工管理水平。发达国家绿色施工采取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信息化(情报化)施工,这是一种依靠动态参数(作业机械和施工现场信息)实施定量、动态(实时)施工管理的绿色施工方式。施工中工作量是动态变化的,施工资源的投入也将随之变化。要适应这样的变化,必须采用信息化技术,依靠动态参数,实施定量、动态的施工管理,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完成工程任务,达到高效、低耗、环保的目的。

结语

绿色管理体系建设篇10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绿色建筑规划;城市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07.024

[中图分类号]F293;tU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2)07-0046-03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个50378-2006)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节约水资源、节约材料),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绿色建筑反映了人、建筑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海南省自1999年创建生态省以来,实施建设“绿色之岛”战略。然而,由于受到技术、管理体制、公众意识和岛屿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海南省的绿色建筑发展一直比较缓慢。2010年11月,海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建筑节能与发展绿色建筑,力争在2017年,实现所有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立起适合海南气候特点的,以遮阳、通风为主要技术措施,以低碳为特征的建筑体系,并开始着手编制海南省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符合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提高海南省建筑行业技术水平,对全面实现海南省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关于城市创新理论的文献回顾

绿色建筑的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可借鉴城市创新理论。创新型城市指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形态。创新型城市以其不断的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大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2]。城市创新系统可以表示为城市创新的扩散效应和科技产业聚集效应的矢量集合,以及一个独特科技、经济、社会结构的自组织创新体系和相互依赖的创新生态系统[3]。隋映辉等认为,城市创新系统从结构上分,包括知识基础设施、政策体系、制度框架、需求结构、生产结构等;从层次分,包括环境创新、制度创新、企业创新、研究创新等[4]。赵黎明等认为,城市创新系统需要以政府调控体系、研究开发体系、企业创新体系、创新服务体系作为系统运行的四大有效支撑。张小林等强调了城市创新系统具有开放性、本土化、动态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城市创新理论可从系统的角度分析解决海南省在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编制海南省绿色建筑规划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在提出绿色建筑规划的原则时,可根据城市创新系统的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和本土性特点展开,在制订保障措施时,则可以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标准创新、结构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加以考虑。

2海南省绿色建筑规划原则

2.1系统性原则

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通过政策、法规、计划、采购、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等多种形式,影响、引导与干预海南省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协调运作,共同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2.2本土性原则

大力推广符合海南本地特点的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建筑用能结构,节约一次性能源,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力求实现跨越式发展,实行节约建筑用能与推广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举。

2.3动态性原则

把发展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相结合。规划方式要有利于激励海南省绿色建筑实施主体的各项创新活动,按照目标化、项目化、资金化原则,确保可操作性。

2.4开放性原则

把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结合起来。从整体上规划部署、统筹协调、引导扶持、配套联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各要素,优化配置绿色建筑发展的科技和经济资源,以节约能源、节省耕地、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改善建筑功能、提高建筑质量为目的。

3海南省绿色建筑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1改进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绿色建筑激励机制

首先,建立建设局、规划局、法制局、财政局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加的绿色建筑领导小组,并在建设局设立绿色建筑管理办公室,承担绿色建筑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将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推广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作为对政府履职的重要考核指标[5]。其次,出台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的成套激励政策,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再次,编制与实施绿色建筑鼓励与支持目录,鼓励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全面、有效开展,例如,对列入支持目录的企业与项目,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最后,积极研究出台奖励措施,激励地产商积极建设高等级的绿色建筑,例如,对实施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采用补贴工程费用或按建筑面积予以奖励的办法。

3.2强化本土特点,创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时,在参照美国LeeD、英国BReeam、新加坡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等国外标准及《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的同时,研究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绿色生态建筑建设系列标准,指导海南绿色生态建设。制定《海南省文明生态村标准》、《海南省文明生态镇标准》、《海南省绿色生态城市标准》、《海南省绿色生态建筑标准》、《海南省绿色生态建筑实施细则》和《海南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标准》等,从整体上提高海南的生态文明水平。鼓励骨干企业加强技术积累与总结,积极制定企业标准。积极研究开发、引进适合海南的生态低碳城市规划和管理技术手段,促进从绿色建筑单体设计向绿色城区的生态运营发展。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从规划源头促进绿色建筑大力发展。

3.3应用绿色能源,创新绿色建筑用能结构

首先应积极发展太阳能,太阳能是海南省丰富的绿色能源,要加强规划设计引导,大力推广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利用,将海南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阳光岛”。编制实施《海南省太阳能建筑应用规划》,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编制完善具有海南特色的相关标准设计图集、实施细则等,按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的要求,推进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在全省从规划报建、施工图审查、施工报建、工程验收备案等各环节严格监督实施建筑太阳能热水一体化的应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中心,以技术为支撑,大力扶持太阳能产品、技术研发,鼓励引导本省企业和省外太阳能设备生产企业在我省设立生产基地,近期要重点抓好“海南省太阳能产业示范园”建设,开发适合海南省实际的太阳能设备;以三亚市为太阳能应用示范城市,组织开展“阳光城市”建设试点,以点带面推动海南“阳光岛”建设。其次要推广一些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因为其造价较低,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容易被老百姓接受;要支持采用地方材料、传统技术,接近自然,具有乡土性的建筑,尽可能利用本地自然能源,与环境本身形成良好的能量循环系统。通过应用绿色能源,创新海南省绿色建筑用能结构,不断提高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水平。

3.4从全寿命周期视角,创新绿色建筑节能闭合管理体系

按全寿命周期的理念,在绿色建筑中需要研究6个环节:一是绿色建筑的规划,二是绿色建筑设计,三是绿色建筑施工,四是运行和管理,五是维修和养护,六是拆除后的再利用[6]。6个环节涵盖建筑业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规划编制企业、勘察设计企业、建材生产企业、工程施工企业、工程安装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等。这些企业都将参与到建设绿色建筑的各个环节,都负有推进绿色建筑实践的责任。政府应从以上的视角,将对绿色建筑的管理范围,从现在仅对建设过程的控制往前延伸至规划报建,向后延伸至销售公示,形成从规划报建至房产销售公示的完全闭合的管理系统。建立严格的房地产商准入制度,在土地出让中明确承诺所有建筑达到绿色建筑基本级;实行绿色建筑审图制度,所有新建项目的审图项目,设计方案在施工图完成后要通过详细的模拟计算对建筑本身、能源转换及设备系统、可再生能源这3项与建筑节能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评估,通过节能评估后开发商才能获取开工许可证,准予施工建设,确保每个项目从设计阶段就达到绿色建筑基本级标准;加大对工程施工、验收等环节的执行监察力度;最后采用先进的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寿命对建筑进行评价。建立关于环境影响数据库开展建筑材料和建筑设计的环境影响评价必须有相关基础数据库;加强对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数据的采集与研究,包括生产过程的能耗、排放、资源的消耗、材料性能及其耐久性、重复使用性、资源化循环再生性等,为绿色节能建筑评价采用全寿命周期方法评价提供支撑。

3.5以点带面,创新绿色建筑使用范围

应以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为重点,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的绿色建筑典范,例如,积极推动海南大学、海口经济学院等高校新校区的绿色校园创建,建成一批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措施于一体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使用省市级财政性资金新建的公共建筑,应尽可能在设计时按照绿色建筑标准,竣工时通过国家绿色建筑测评,结合气候变化、入住率、设备状况等实际使用条件下的能耗分项计量数据,判断该建筑运行管理是否节能高效,从而罚劣奖优,比如对超出合理用能配额的能源消耗征收高额税费。鼓励公共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对围护结构、空调制冷、办公设备、照明等系统及网络机房等重点部位进行节能改造,例如,每年至少应选择1~2个重点项目如政府机关办公大楼、医院、商场,启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重点推动宾馆、饭店、医院、学校、城区老旧平房、小区住宅等既有建筑进行包括墙体、供热系统、耗电设备等在内的系统节能改造。在城市发展绿色建筑的同时,还应将农村绿色建筑作为其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选取重点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污水处理等)、试点区域进行推广。

3.6以文化为先导,创新绿色建筑宣传教育方式

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推广措施,需要政府去大力推动和实施,需要全社会广大群众的关注、参与和监督。营造绿色文化,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一种“软力量”、“软基础”,是城市创新的文化体系的一个方面。广泛开展绿色建筑的宣传教育培训,使绿色建筑观念深入人心,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至关重要。要让绿色建筑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让老百姓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绿色节能建筑,让绿色节能建筑的理念,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入人心,让绿色节能建筑进入普通百姓家中,融入日常生活。当社会共识形成之后,绿色建筑的市场就有了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就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

4结束语

2010年10月,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美国能源基金会共同签署了关于建设绿色建筑示范省合作备忘录,联手将海南打造成为首个绿色建筑示范省。虽然海南省政府将把推进建筑节能与发展绿色建筑作为加快建筑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对绿色建筑大力宣传与推广,但绿色建筑的推广普及仍任重道远,只有以规划为主导,从科技、政策及产业化等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努力在建筑节能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绿色建筑示范省的建设目标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2006.

[2]王志芳,邓博,马志强.创新型城市创新文化建设刍议[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2):6-7.

[3]李飞,张晓立,覃巍.城市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7(10):29-33.

[4]隋映辉.城市创新系统与“城市创新圈”[J].学术界,2004(3):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