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十篇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十篇

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1:48

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篇1

在这秋高气爽、硕果飘香的美好季节,在我矿全体党员意气风发、扎实开展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关键时期,公司在我矿召开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现场会。这既是对我矿广大干部职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也将对我矿后勤系统工作产生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党政和全矿职工家属,向亲临大会的公司领导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莅临会议的兄弟单位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

×××矿井是我国重点矿井,于××年××月开工建设,××年××月正式投产,矿井年设计生产能力××万吨,服务年限××年。近几年来,在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弘扬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奉献精神,紧紧抓住煤炭市场好转的战略机遇期,创新思路,锐意改革,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安全生产稳步发展,经济效益逐步提升,职工收入快速增长,矿区环境日益改善,“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经过××年的不懈努力,今年我矿原煤产量将实现××万吨的达产目标,成为×××经济腾飞的又一个起点。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回顾过去,我们为公司后勤系统取得的突出成就感到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对公司后勤系统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取得新的成就充满信心。让我们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扎实推进后勤系统改革改制步伐,为我们的煤炭主业轻装上阵,为我们的安全生产提供优良服务。我们热忱欢迎大家在×××多走走、多看看,更多地了解××,关心××,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借此次会议的东风,进一步强化管理,开拓创新,为实现公司“×××、×××”战略目标、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因×××地处偏远,受地域限制,在会议过程中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加之我们的接待能力、服务水平有限,难以令各位领导、同仁满意,还请谅解。

最后,祝公司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现场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和来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篇2

一、锐意改革、适时推进、分步实施,河北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实现了三次跨越

几年来,河北大学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整体规划、适时推进、分步实施的。从20__年以来,河北大学后勤集团已经经历了三个轮次的改革。

第一轮改革是站在学校发展的角度,改变后勤的行政型管理模式,成立后勤集团。这一轮次的改革从20__年开始,以后勤与学校的规范剥离为标志,初步引入市场的概念和企业化管理模式,成立了后勤集团,构建学校与集团甲乙方关系,变行政拨款制为服务收费制,并签订了《后勤社会化服务委托协议书》,当时更多考虑的是为学校减轻负担,提高办学效益。改革当年为学校节约资金300多万元,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改革为后勤注入了生命力,也就是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第二轮改革是站在后勤实体发展的角度,后勤集团与实业公司两块牌子并行。这一轮次的改革从20__年陆续开始,以股份制改造和注册独立法人企业赫达实业有限公司为标志,公司与集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并行;通过改革,理清了产权关系,建立了学校控股、职工参股的、学校与企业职工连股连利又连心的股权模式。企业法人的建立,在集团与学校之间建起了一道“防火墙”,同时也获得了“市场准入证”,为集团带来了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第三轮改革是根据市场不同类型,按服务型、保障型和经营型划分为三个公司,以不同的经营服务理念,分轨运行,多元发展,从而以打造“职业化后勤”入手,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也进入了一个发展经济、回报学校的后勤新时期。20__年初,随着后勤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集团意识到,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必须打造“职业化后勤”,就是队伍专职化、服务标准化,对校内建立“管家型”服务队伍,为学校提供忠实的服务,对外积极开拓市场,为回报学校建立雄厚的经济基础。集团一直认为,市场是生存的基础,为了进一步细分市场,按照各单位的不同性质和不同的经营理念,集团按照服务型、保障型、经营型对市场资源进行了重新划分,组建了后勤服务公司、赫达餐饮服务公司、赫达实业公司三个公司,构建起了后勤集团与三个公司之间的两级管理框架和集团、公司、实业公司控股的二级独立法人单位之间的三级管理框架,实现学校要求、师生需要、与企业发展在更高层次上的和谐统一。

赫达餐饮服务公司坚持“全成本核算、零利润运行”的原则,全力打造“价格合理、品种丰富、卫生安全、服务多元”的餐饮服务保障体系。早在20__年,为了稳定饭菜价格,最大限度的让利于学生,集团就推出了“全成本核算、零利润运行”的餐饮管理模式。后勤社会化改革后,餐饮公司自主开发了完备的原料采购、库存、出库、加工、出售等网络监控体系,把原来餐厅月核算改为日核算,规定了餐厅饭菜制作标准,明确了各种原料的搭配比例,确保了餐厅饭菜价格和质量的稳定;为了丰富伙食品种,优化菜品结构,餐饮公司20__年调整优化餐厅中低档饭菜50余种,并推出60余种特色风味小吃,满足了师生不同口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餐饮服务公司设有河北省第一家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室,餐厅的每一餐、每一个品种都要进行留验,20__年5月底又将试管化验改进为试纸检验,使原来的化验数量提高了一倍以上;餐饮公司还推出了特色餐厅,开设了“自选餐厅”,给广大学生就餐提供了一个更大的选择空间,实现了服务的多元化。

后勤服务公司的经营理念是要做学校的“大管家”,建立忠实的服务队伍、树立管家型的服务理念。因此,他们不但推出了标准化的服务,而且致力于高校后勤服务标准的建设和专业化队伍的塑造。后勤服务公司不仅设立75320__、7532555两部综合服务热线,提供24小时咨询、报修和意见投诉等标准化服务,提出了“有困难找后勤”的口号。更重要的是,服务公司一直致力于高校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通过“春晖行动”、“质量风暴”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在广泛征求服务对象意见,参照同行业工作规范和操作标准的基础上,制订了后勤服务项目的对外承诺标准和内控标准五大项共计700余条,并提出了“服务有标准,岗位有职责,作业有规范,过程有控制”的管理理念。为了使标准深入人心,用人的发展来带动企业的发展,后勤服务公司根据后勤工作特点自编了水电管理、物业管理、学生公寓管理、校园绿化管理、供暖与中央空调管理等专业教材,并以职工夜校的形式开展了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为职业化后勤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赫达实业有限公司提出了“发展经济、服务教育”的理念,不断完善市场机制,肩负起了为集团创造利润的重担,专心致志的把事业做大做强,并回报学校,真正实现了后勤企业教育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结合。赫达实业公司树立了市场经营理念,建立起市场型经营管理机制,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目前,赫达实业公司下属经营实体全部完成了二级法人的登记注册,进一步理顺了公司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了母子公司的管理体制,各单位进一步树立了市场意识和经营理念。以赫达实业有限公司为依托,河北大学后勤集团的支柱产业已经初具雏形,产业空间和产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集团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对学校后勤保障工作的支撑力度也在随之不断增强。

回顾第三轮后勤社会化改革,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改革的思路更加清晰,改革更加深入。

河北大学的第三轮后勤改革是对前两轮改革:请记住我站域名的深入,通过这次改革,集团建立起了规范的管理构架。三个公司作为集团的二级管理单位,分别确立了不同的经营理念和发展目标,发展思路更加明确,为建立“职业化后勤”从体制上理顺了关系。

二是发展经济、服务教育、回报学校的思路更加明确。

通过几年的深化改革、大胆实践,我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河北大学后勤集团已经进入一个回报学校的发展时期。集团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河北大学后勤服务体系进行整体把握,在减轻学校负担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后勤服务的支持力度。在近年来物价、人力成本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学校仍按照20__年集团成立之初的标准拨付委托费,为学校节约了经费。第三轮改革之后,后勤服务公司资金封闭运行,靠管理节约的资金不再纳入利润分红,而是用于后勤设施的改造建设。餐饮公司从20__年起就提出了“全成本核算,零利润运行”的管理模式,集团不但不再向学生伙食要利润,近两年来还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对学生餐厅进行更新改造,改善了学生就餐环境,提高伙食质量,得到学校和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二、全面提高质量、全力推进发展、全心回报学校,加快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

1、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全面实施标准化建设

集团始终把质量工作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制定了“超出顾客期望值”的质量目标,并围绕服务工作实时推进后勤标准化建设。20__年底,河北大学后勤集团创造性地导入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高校后勤企业。几年来,集团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严格按照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开展工作,根据后勤企业自身特点推行了标准化公寓建设、标准化餐厅建设,并于20__年上半年全面推出了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餐饮服务公司制定了菜品的投料标准和主副食制作标准,后勤服务公司制定了各操作项目的内控标准和对外承诺标准,为后勤企业的职业化建设、行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是由于集团始终重视质量工作,在集团每年由学生组织进行的两次顾客满意度调查中,集团的顾客满意度由改革初的70%上升到现在的92%以上。

2、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助推企业向现代后勤发展

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集团经营项目分散在十几个行业和不同的校区,信息的层层流转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效率,信息的非对称性给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集团实施了信息化建设不但真正实现了集团的无纸化办公和异地办公,而且使管理模式由金字塔型转向了扁平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集团引入oa办公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文件管理网络化、公文审批网络化、行政事务和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和网上实时交流;集团为所有中层管理人员配置了具有5000字以内文件传输功能的cdma手机,实现了校园网、因特网和手机通讯网三网合一,提高了办公效率;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越来越被师生所接受,集团开发了网上报修系统,师生可以通过这套系统进行网上报修,系统可以对报修环节和维修时间情况进行自动监督、汇总,使维修工作更加及时;集团还自主开发了网上招标竞价系统,实现了招标项目、招标价格的透明化,有效的防止了商业贿赂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3、升华服务理念,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高校后勤企业面对的服务客体与社会企业不同,后勤的服务对象是长期的、固定的客户群,是熟人加朋友,是零距离的服务。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期,后勤员工的工作作风、责任感、服务态度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后勤还是服务加教育,后勤员工是服务员加老师。高校后勤服务对象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后勤企业不仅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人的生活需求,还应该提供一种导向性的服务,实现育人的功能。

高校后勤社会化以后,人们认为后勤企业化了,必然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这便在后勤与师生之间产生了一种对立的情绪。为了消除这种误解,河北大学后勤集团提出了“服务高于利润”的理念和“服务与需要同步,员工与顾客共舞”的口号。实施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共建共管”工程,创建了后勤集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先后吸收了1300余名学生参加勤工俭学,近百名学生走上了集团的管理岗位。“共建共管”工程不仅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生活问题,还锻炼和培育了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后勤的育人功能,也充分体现了河北大学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的办学特色。

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对学生生活园区的管理变以前学生处行政式的管理为后勤以服务为主的物业式管理。后勤在强化服务的同时,却削弱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本文来源:文秘站治教育。为此,集团和学生处联合,成立了园区管理委员会,通过服务和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实现了后勤的育人功能。

4、立足市场,多元发展,回报学校

市场是后勤企业生存的基础,而不是依靠学校拨款求生存,这是河北大学后勤集团成立之初就确立的生存理念。高校后勤服务项目教育属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功能性和微利性,因此,仅凭学校拨付的委托经费,后勤企业很难生存,更谈不上发展。河北大学后勤集团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几年来始终坚持立足市场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拓展服务项目,实施多元发展战略,努力做大做强,最终实现了后勤企业服务师生、回报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几年来,河北大学后勤集团已经实现了由原来单一的、以功能为主的如学生食堂、公寓等“线型”服务项目,发展成了多元的、以需要为主的、“圆面”市场。市场边界的不断拓展,服务项目的不断增多,使传统后勤项目与新增市场项目和校外市场的收入、利润份额发生了显著变化,到20__年新增市场和校外市场的收入、利润比例已经超过传统项目,成为集团的利润支撑点。同年,集团用两年积累的发展基金将赫达实业公司的注册资金由600万元扩大到1200万元,并更名为“河北赫达实业有限公司”,突破了制约集团多元化发展的瓶颈,为集团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集团通过资本联合,控股注册成立了赫达房地产开发公司,合理利用校外资源向房地产领域进军,开发了“新东方·凤凰城”房地产项目。集团不断探索新的服务领域,注册了科教图书公司和赫达传媒有限公司,与北京时代光华管理学院合作成立河北大学时代光华管理培训中心;集团积极拓展食品加工市场,注册“易百糕点”品牌,并将业务范围扩大到保定市及周边地区,树立起了集团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河北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特点和下一步发展思路

通过近八年的后勤社会化改革,集团对自身的状况和发展实际进行审视和思考,认为我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始终坚持发展的理念,改革永不停步

河北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始终坚持发展的理念,不断进行探索,不断开拓创新,从剥离到转制,再到“分轨运行、多元发展”,河北大学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永不停步,在改革过程中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20__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专程来我校调研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并对我校的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河北省省长郭庚茂深入到学生餐厅,了解学生伙食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原河北省委书记王旭东、原省长钮茂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彭珮云,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原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副省长付双建、孙士彬、龙庄伟,原河北省副省长刘健生等多次来我校检查指导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20__年教育部第二期简报专题报道了河北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并上报中央政治局、国务院,下发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高校进行推介。

2、始终坚持服务教育的理念,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几年来,集团一直坚持服务教育的理念,努力提升服务品位,丰富服务内涵,以优质的服务为河北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同时也得到了国家及省市多家媒体的关注,得到了社会、政府的充分肯定,后勤的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河北大学先后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后勤先进集体”、“全国后勤报道优秀集体”;多次被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和人事厅评为“河北省后勤系统先进单位”;被省教育厅评为“河北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集体”;后勤集团下属单位也多次得到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表彰和认可。《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高等教育》、《高校后勤研究》等部级媒体对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进行了多次报道。20__年7月,在河北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评估中,我校改革得到省评估组专家的一致认可,认为: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各项扶持到位;后勤队伍配备得力,转制实现突破;管理制度健全有效,服务水平提升;改革效果影响巨大,典型作用突出。10个评估项目均为a级,总得分比例为96.4%,最终评估结果为优秀。

3、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

提高服务质量是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集团成立之初就把质量工作当成头等大事来抓。集团制定的质量目标是:超出顾客的期望值,并提出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追求卓越,直到永远”的口号。在以后的时间里,公司没有停步在改革层面,而是一步一步将iso9001的理念、原则渗透、覆盖到每一个层次、细节。20__年,河北大学后勤集团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河北省优秀服务质量奖”。同年,河北大学后勤集团被国家方圆认证中心授予“管理优秀奖”,成为全国两万多家认证企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后勤企业。

4、始终坚持立足市场的经营理念,做大做强、回报学校

后勤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与其他社会企业相比,我们的优势在于有着基本稳定、风险较小的校内市场,但依靠校内市场不等同于依附学校。集团生存的基点并非学校,而是我们所拥有的校内服务市场。因此,集团始终坚持立足市场的经营理念,做大做强,回报学校。几年来,后勤承载能力大大增强,减轻了学校负担。根据学校财务部门数字统计,与改革前相比,学校后勤经费投入节约近20__万元。在为学校减轻负担的同时,后勤规模不断扩大,后勤实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由于服务市场的拓展,后勤集团通过增加服务项目营业额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20__年营业额突破2亿元。为回报学校,后勤集团利用自身积累和银行信贷资金先后在兴建和改造学生公寓、学生餐厅、学生浴池、大学生汽车驾校、学生超市、校园商务中心、学生网络阅览室等建设项目上投资5400余万元,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后勤基础设施条件。

5、始终坚持建设节约型后勤

对于后勤集团而言,节约就是创造效益,既是经济效益,也是社会效益。后勤集团一直十分重视节能降耗工作,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向管理要效益”的战略思想,不断深化管理,加大对能源消耗的控制,努力降低成本。

在加强管理的同时,集团坚持从技术改造上要效益,通过采用新技术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几年来,集团加大投资力度,对水电等基础设施进行节能改造。如,集团投资10万余元,在全校学生公寓建造了洗漱间废水回收利用设施,用高一层洗漱间的废水冲洗下一层卫生间,每年节省用水3万多吨,节约水费10多万元。集团投资7万多元,修建蓄水池,将浴池废水收集起来,经过简单处理后,用于采暖锅炉的除尘设备,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每个采暖期可节水3万多吨,节省水费10余万元。通过这些技术改造和资金投入,集团各种能源的消耗率逐年下降。

20__年,集团实施水电加价运行的水电改革,改革当年,在学校规模扩大一倍的情况下,学校支出的水电费由20__年的520多万元,降至20__年的294万元,当然,除了节约之外,有一大部分费用是集团承担了,为学校节省了资金。

6、始终坚持领导班子建设

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是确保集团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集团领导班子重视思想政治学习,始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每周一次的总经理办公会议制度,定期向董事会汇报工作,集体研究、集体决策;坚持每学期有针对性的召开两次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沟通思想,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拉动力,进一步统一班子成员认识,建立起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的领导集体。这是河北大学后勤改革不断前进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集团领导班子连续五年被学校评为优秀中层班子。

有人说:21世纪是职业化的时代,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必须引入职业化管理模式,后勤也不例外。职业化后勤正是河北大学后勤集团下一步发展和努力的方向。职业化本质上就是专业化和标准化。职业化的内涵可以分三个层面:一是职场氛围,二是专业化的队伍和标准,三是员工的技能加敬业精神。从技术上来讲,我们就是要制订我们自己的标准,并能够推广和应用到其他高校的后勤企业管理中去,努力使高校后勤成为被社会所认同的一个行业,河北大学后勤集团正是要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成为这个行业中的领军人。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员工的职业化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员工培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就是要以人的发展来带动企业的发展,把员工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由初级培训、到中级、高级培训的晋级制度,使培训不仅是学习的机会,也是考察人、选拔人的机会,更是一种荣誉、一种待遇。我们要把通过初级班培训发现的人才选,晋升到中级班学习,和那些优秀的中层主任一起学习培训,再把中级班的优秀人才选,晋升到高级班和公司总经理们一起培训学习,把培训工作与干部的考核、使用结合起来。

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篇3

关键词:后勤管理;后勤设施;规划;建设

一、核电企业后勤保障管理的主要职能

1.核电企业后勤保障管理的服务性职能。核电企业后勤保障管理职能主要是以服务为宗旨,为公司的职能活动提供服务保障的机构。服务性职能主要表现在,为企业开展工程建设,生产运营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保证每项服务措施合理且服务到位,后勤管理应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后勤服务,才能保证企业有充足的动力运转。

2.核电企业后勤保障管理的保障性职能。核电企业后勤保障职能主要在日常运行的过程能够更好的为员工提供较好的生活保障以及办公、生产环境,从而保证企业运营得到正常的运作,核电企业后勤保障管理的保障性职能,主要是针对生产一线的大小修,抢修,应急的员工提供加班、值班的交通,住宿,就餐服务及时有效的保障。

二、提升后勤保障的策略与措施

1.进一步提高管理者对后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领导重视是提升企业后勤服务保障能力的前提。在新形势下,后勤保障的管理难度相应增大,企业无论在文化建设,活动创建还是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方面都需要一个优美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这些都需要后勤管理工作来实现。因此加强对后勤的管理意识,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提高对后勤的重视,在后勤建设及服务中把员工生活的舒适度、幸福度作为后勤管理的指标。在后勤基础建设及服务投入较高的人力物力。

2.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市场化。核电企业大多是新公司,因此要从公司刚组建时就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走后勤社会化的道路。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基本形成公司精简、优质、高效的后勤管理体系,不承担或尽可能少承担生活后勤任务的具体工作从一开始就把能交社会服务的工作交社会来做,如物业,餐饮、医疗、交通由专业化公司依据合同提供后勤服务,为员工提供系统化、标准化、周到化的服务。使后勤队伍较少的管理人员提供了公司上千人的后勤保障,并为生产一线的大、小修承包商提供服务支持。这种模式让公司的后勤队伍不庞大,后勤管理人员不进行烦琐的后勤事务,而是从管理与监督、创新上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

3.后勤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在核电现场的总体规划中,后勤设施作为规划中的重要内容,需要明确现场后勤服务的定位问题。科学准确、实事求是的定位,关系到后勤服务的发展方向、工作重心和管理模式。在核电一期后勤设施建设中,行政后勤部门作为最终用户,从用户需求角度参与了后勤设施的规划、设计和评审,从餐厅的功能,餐厅的设计及餐厅的配套设施,宿舍的酒店管理方式、开放的办公室设计,职工文体活动厂所及设施等提出大量的建议,减少了设施投用后的改造。后勤资源建设行政后勤从员工住宿、办公、就餐的舒适度,美观度,实用度进行全方位的参与与讨论,这种人性化的设计从源头上就提高后勤保障的能力与水平。

4.后勤管理的标准化、信息化、创新化。标准化:后勤保障工作涉及到各个部门及个人的切身利益,只有严格按照标准制度执行才能确保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后勤服务的固化与提高,离不开后勤服务管理的标准化建设,服务合同监督,资源分配,管理巡视频次,检查内容,承包商操作规程,承包商考核评价都进行标准化建设,并随着公司的发展不断完善与修订。核电后勤保障的管理程序,服务标准,管理巡视,承包商激励都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阶段,并将标准化延升到承包商的操作规程及操作流程,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并保障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信息化是企业转型的基础和必经之路,目前企业信息化转型正在快速发展,这就需要相应的后勤保障工作的信息化与其相适应。要积极构建信息化的后勤保障生活管理平台,一站式的客服服务平台,提高信息沟通的速度与精度,保证客户诉求渠道的畅通;财务管理系统的建设使后勤成本管理节约化;物资管理系统的建设保障了公司资产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实现物资管理精细化。借助信息化使企业由粗放向集约转型成为可能和必然。创新化: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对核电企业来说,生产一线的技术创新是其主要的核心竞争力,但只有技术创新而无管理创新是不足的。而核电企业的后勤保障又是其最为重要的管理工作之一,因此,核电越来越注重后勤保障管理的创新,在保障机组大小修方面,后勤已走进一线贴进核岛并提供24小时就餐、开通夜间班车等服务,制定为员工做实事的计划与方案,为留住人才做坚实的后盾,力争打造公司超越竞争对手的优势。

5.贴心服务员工,提升员工的满意度。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增加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不仅需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更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当满意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后勤服务的重点就转向了提升管理,重视员工的期望值。在提供后勤服务时,还要做到“四个统一”: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的统一;方便、舒适与艰苦奋斗的统一;员工优惠待遇与市场化的统一;勤俭节约与安全、高效的统一。因此,为提高员工满意度,行政后勤推出增值、便民服务如提供邮件包裹收取、职工探亲房、引进理发室、便民超市、宿舍送水等服务,实实在在解决员工的生活顾虑,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

6.实施差异化服务,对服务对象进行分类管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细分客户,分类管理,提供个性化服务是提高服务的必经之路。行政后勤部门将服务对象分为Vip客户、新员工、老员工、重点客户、外来人员,根据每一类客户的特点和服务需求,实行差异化管理和服务:Vip客户的特点工作忙,无时间打理生活,客户服务就提供细心周到的增值服务。新员工的特点对公司文化不理解,入职时的接待、住宿及入职生活后勤保障的培训提供及时全面。运行人员的特点倒班,客户服务提供送餐服务要饭热汤鲜,住宿要安静、清洁。细分客户,提供争对有效提高了后勤保障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建设一支高素质能战斗的后勤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是搞好后勤管理的一项关键性工作,随着物业自动化、信息化、现代化等科技含量的提高,服务对象需求的多样化,服务对象环境意识的增强以及对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的后勤管理,要从提高后勤队伍的思想,知识素质上下功夫,要加大培训力度,倡导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构筑团队学习的氛围,促进全面提高,要建设一支懂管理,会经营的后勤干部队伍,因为后勤管理只有适应服务对象的需求,才有生存的必要与发展的可能。企业文化培训,在岗培训,程序学习,团队建设,达成最佳绩效,计算机、英语、系统建设等培训套餐已深入到员工的工作与生活中,使行政后勤有精干、年轻的后勤管理队伍,由较少的管理人员提供了公司住宿、物业、交通,餐饮、办公、物资采购高效安全的后勤服务保障,展示了企业的风采。

三、结语

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篇4

建设优良的教育环境是校园和谐的基本要求,优美的环境对师生的身心健康起着良好的作用,环境优雅、整洁、秩序良好是教书育人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后勤服务企业做好工作的前提。该校的基础建设,如校舍建设、设备设施装配,公共场地建设,无不体现出和谐校园的建设理念。多年来不停的建设与改造,为后勤服务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逐步令师生满意。除了学校进行基础建设之外,凡是进驻学校的企业都必须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基础建设,以达到统一标准,展示良好的服务形象。如该校打造三个生活区,并在硬件方面大力投资,使得全校师生对后勤服务印象大大改观。事实证明,消费者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吃住行等基本需求,良好情感需求如审美等也需要得到满足,以此,在基础建设上,需要学校与后勤服务企业摒弃短视的经济投资眼光,立足长远的发展,共同做好投资建设,使校园的商业环境逐步改善。

二、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各项管理机制,但仍需以服务

育人为本,使得商业活动良性竞争经济属性是高校后勤的重要特征,后勤服务企业的经营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如企业的进入,价格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该校对后勤服务企业的管理,同样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企业的进入须遵循竞争规律,该校大部分企业的进驻都是通过招投标形式择优准入,使得后勤的服务水平,专业水平大大提高。同时,校园内的商业活动必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一定的业务范围之内开展,在保证一定盈利的前提下,不能扰乱正常的教学与生活秩序。这个时候,需要对后勤服务企业的商业活动进行适当的调控,适当允许区域商业垄断,规范盈利水平,保证价格水平对企业与学校师生都能接受。该校为保证师生生活成本处于合理状态,主动降低管理费,并对各企业的价格进行调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学校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让服务外包工作更持续良好发展。

三、制定全方位的、严格的服务标准及考核评价体系

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决定了对后勤外包单位的监管难度。经过多年的摸索,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从企业的招投标,合同条款签订、管理制度约束、日常考核评价到企业的退出,全方位的服务标准及考核评价体系使得该校的后勤服务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企业的监管先从招投标服务承诺开始,到合同明细条款的签订,把服务标准以契约形式明确下来;同时为保证这些企业按照契约执行,颁布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量化考核细则,考核与经济处罚直接挂钩,管理效果十分有效。为了构建全方位的监控体系,对外包单位的考核不仅由后勤处的专人落实日常监控,同时,学生自主管理团队也参与其中,如该校成立了学生膳食管理委员会、学生舍区管理委员会等,这些学生团体也参与到外包单位的日常考核工作当中。在实践中证明,对外包单位的监控必须以契约形式,全方位的监督、全员性的参与,才能较好约束其短视图利的行为,才能尽可能引导其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

四、建设有育人特色的“高效有序,服务育人”后勤文化

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篇5

关键词:企业党校后勤工作规范化建设

一、提升电网企业党校后勤工作科学理念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指出:“后勤服务是党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要按照管理科学化和服务规范化的要求进行各项必要的改革,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后勤保障能力。”这不仅指出了党校后勤工作的重要性,而且对后勤工作进行了规范,也为电网企业党校后勤工作规范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此,推进电网企业党校的科学发展,不仅要有高水平的培训教学科研工作,而且必须有规范化的、高效率的后勤工作。具体讲:一是要持续强化与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理念,才能用新的思维方式研究和解决电网企业党校在培训班次规模扩大和培训学员服务标准提升情况下后勤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结合电网企业“三集五大”体系改革创新发展实际,注重从社会化大后勤工作的系统性、专业性、保障性、开放性等特性出发,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不断探索企业党校后勤工作发展的新趋势,不断创新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升后勤工作规范化管理进程。二是要增强企业党校与企业内其他单位之间的工作衔接和团结协作意识,努力形成企业内“大后勤”整体协调、应急和保障体系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从而实现后勤工作安全、顺畅、高效运转。三是要树立后勤工作社会化管理科学效益观念,有关设备采购要尽量选择大品牌正规产品,确保经久耐用,售后服务有保障。正确处理养人、养事、养资产的关系,在充分挖掘并整合后勤管理人员潜能基础上,从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油、节约办公用品等四个方面予以详细规定。用制度管人、管钱、管事,不断提高人力资源、设施设备和资金资产的使用效益。

二、提升电网企业党校后勤工作能力建设

一是必须依据国家电网公司通用制度内容,结合企业“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情况变化,重点查找规章制度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健全工程建设、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集中采购、车辆管理等各项后勤管理制度,形成完备的党校自建制度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切实从制度建设上为后勤工作的规范化顺利运行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落实好企业党校后勤工作流程、质量和效益的规范化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落实电网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后勤保障政策、解决困难问题、增加党校后勤工作经费等内容结合起来,合理确定后勤工作保障结果、质量和效益考核分值比例,以此持续推动后勤规范化建设能力持续提升。对于实行后勤服务委托管理社会化的电网企业党校,在选择托管公司时要把服务水平、服务理念放在第一位,不能简单地以“最低价中标”的办法招标物业公司,应优先选择服务资质较高、机制灵活的民营托管公司。要对入驻公司一视同仁,统一标准,统一规矩,借助规范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公开服务承诺等方式,逐步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能,做到以监带管、以督促管,确保委托管理公平公正,敢抓敢管。三是提升后勤工作隐患定期排查能力,按照设施设备全寿命管理理念,定期、全面地对管辖的各项设施设备及时进行安全检测、故障维护和保养更新,对人员、物资财产、设施设备、工程建设等工作管理环节中可能出现和发生问题的薄弱环节进行再强化、再完善,确保培训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处置,确保后勤工作应急处置力量科学、有序、高效运转。

三、提升电网企业党校后勤工作队伍建设

一是要重视后勤专业工作人员的遴选工作。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用企业党校正式员工和务工人员,并采取专业机构培训、日常作风历练和“师带徒”跟班培养等方式,引导他们提高技艺,不断规范服务行为和服务标准。二是借助电网企业党校培训教学优势,对全体工作人员经常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使大家自觉地与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在工作中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需依托电网企业党校群团机构,通过选树劳动模范先进典型、宣贯“五统一”企业文化理念和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式,教育工作人员牢牢树立强烈的“爱岗敬业”职业意识。三是突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后勤工作业务技能培训,依托党校自身和企业驻地专业培训机构所具备的培训优势并给予适当的激励机制,积极帮助他们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四是推行人性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通过制定《服务人员管理手册》,对服务行为加以规范,注重服务细节管理,在服务流程中推行微笑服务理念,服务结束后要求主办单位填写“服务评价”内容,及时收集意见和建议并认真整改提高。

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篇6

abstract:thelogisticsworkofpBConlyadjuststhethinkingaccordingtotherequirementof"eightprovisions",fromruleofmantoruleoflaw,fromspittingtoconcentration,andvigorouslypromotesthetransformationoflogisticservicessocialization,andimprovesthemanagementsystemandoperationalmechanismintheconstructionof"economicalauthority",soastobettersupportthedevelopmentofthecentralbankbusiness.

关键词:央行后勤;改革;思考

Keywords:thecentralbanklogistics;reform;thinking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149-02

0引言

随着“八项规定”的提出和《机关事务管理条例》的深入实施,对公共机构“三公”经费的管理日趋加强,机关后勤保障工作有从“服务保障型”向“管理保障型”转型的趋势,央行后勤工作只有按照“八项规定”要求调整思路,从人治走向法治,从分散走向集中,适应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趋势,大力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在支持“节约型机关”建设中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才能更好地为央行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我国机关后勤改革发展的指导沿袭

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部委成员单位,央行后勤改革一直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后勤改革的精神引领下稳步推进的。1989年《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中央国家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1993年国管局、中编办共同了《国务院各部门后勤机构改革实施意见》,首次将机关后勤管理科学化和后勤服务社会化并列。1998年国管局、中编办在《关于深化国务院各部门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提出“推进后勤服务商品化、市场化,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机关与后勤服务单位的结算制度。”1999年,朱镕基总理在全国机关事务工作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机关事务工作要坚持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得方向,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新时期机关建设需要的后勤保障机制。”至此,机关后勤改革的“三化”目标得到充分确立。2012年10月,《机关事务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为机关后勤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

2国外机关后勤改革的启示借鉴

西方发达国家的机关后勤改革是和公共机构改革一起进行的,在公共部门中引入私人部门以及市场机制是根本性转变,其主张后勤服务由专业化社会机构通过市场手段提供,政府采购成为机关事务工作特别是获得后勤服务的主要方式,经济和法律手段成为管理后勤服务的主要手段。公共部门通过招标、采购等方式购买服务和商品,以此来降低公共管理成本,提高政府绩效。西方国家机关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实践,从管理体制、工作方法到法制环境,都有学习和借鉴之处。

2.1机关后勤管理法制化程度较高西方国家机关后勤工作基本做到有法可依、机制完善、程序合理。为了提高资产和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美、英、法等国还实行严格的经费预算制度,机关后勤经费是严格按照预算标准执行。

2.2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程度较高这些国家政府机关没有众多的后勤服务设施、设备和庞大的后勤服务队伍,政府采购成为获得各种后勤服务的主要方式,后勤服务设施和服务队伍规模很小。由于西方国家第三产业发达,社会保障机制健全,公务员生活服务基本不需由机关提供。因此,政府不需要大量的后勤服务设施、设备和队伍。

2.3机关后勤服务集团化和信息化程度较高西方发达国家实行“开放式”办机关后勤的模式,政府机关的后勤服务,以“服务外包”形式为主,大都实行集团化的统一服务。而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电子商务,进行网上招标采购,降低采购成本,体现出较高的管理科学化水平。

3完善央行后勤改革的对策建议

根据国务院加快国家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精神,人民银行1999年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机关后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十多年来,人民银行按照“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和自身实际逐步推进后勤改革工作,实现了运行机制由行政管理向行政与市场相结合转变,服务方式由行政型后勤向服务保障型后勤转变,服务范围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服务转变,初步形成了新型的机关后勤管理体制与服务运行机制。但是,央行后勤工作在现阶段还存在种种弊端:一是自我封闭、自给自足、无偿服务福利型的供给制,缺乏内在活力和动力机制。二是依附于机关单位办后勤,重投入、轻产出,经济效益低下,忽视了它在服务中创造的价值功能。三是缺乏动力机制,劳动效率和服务水平不高。结合当前人民银行机关后勤的现实情况,要从总体上提升央行后勤管理和保障水平,应从五个方面统筹考虑。

3.1推动后勤管理与服务职能分离新形势下央行后勤部门直接提供后勤服务的职能应逐渐退出,管理机关事务的职能应逐步增强,恢复行政处行使管理职能,纳入人民银行机构编制,负责房产管理、基建管理、资产管理、后勤服务规划、协调和监督,监督服务质量、效率和安全。保留后勤服务中心承担服务职能,承担车队、食堂、培训中心、医务所、印刷厂等方面具体工作。依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寻找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成熟一个项目推广一个,在核算、产权与收益分配等关系进一步明晰的基础上,采用合同管理模式,对机关实行有偿服务,实现后勤服务商品化,适应新形势下后勤社会化的需要。

3.2推动后勤服务社会化转变当前国家机关后勤改革以转换机制为重点,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需从两个方面破局:①财事分离,将原来机关财务从后勤服务中心划归财务处管理,实现财事彻底脱钩。②引入服务外包模式,根据服务项目的类别不同及性质差异,将机关后勤服务项目主要采取整体或分项、委托管理、授权经营等方式签约外包给社会服务企业,使后勤服务尽快融入社会第三产业之中。

3.3推动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机关后勤要想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加强资产、政府采购、政策标准等机关事务集中统一管理,建立一套包括成本核算、市场准入与退出的标准体系,健全监管评价体系。机关后勤可以引入iSo9000体系中的pDCa(计划、实施、检查、改进)方法,其模式为:p—计划(plan),根据顾客需求确定服务目标;D—实施(Do),按照方案计划组织实施;C—检查(Check)。对项目过程动态检测;a—改进(action),依据检查结果持续改进。对机关后勤实施科学化管理,加强服务统一规范管理,对提升央行后勤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3.4推动后勤事务公开监督机制建设机关后勤是人民银行的“大管家”,也是风险点集中,因此要切实推行机关事务公开。一是改革后勤服务评价制度,持关口前移,以人、财、物为重点,坚持重大问题、重点项目应广泛征求各部门和职工的意见,让职工评议,让群众监督,防止“暗箱操作”。二是健全审计工作机制,内审部门应发挥其了解规章制度、熟悉操作规程的优势,参照社会同行业标准,制定出后勤服务质量监控体系、价格标准跟踪体系、工程建设和维修项目达标体系等,积极开展后勤服务绩效审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防范隐性风险。

3.5推动后勤双向交流人事管理体制建设做好央行机关后勤管理的关键就是人才问题,在人力资源配置上,要建立“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管理岗位实行竞选聘任制,聘用“懂经济、会管理、能干事”的人员经营管理,达不到要求者下岗。在人力资源引进上,建立“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采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在我、人员外包”的措施,对物业管理、机电维修、工程监理等技术性岗位采取人事制,双向交流。针对后勤队伍结构现状,执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政策,对年龄大的保稳定为主,努力发挥老同志的经验,对年龄轻的调结构为主,加大轮岗力度,帮助其在多岗位历练中成长,不断优化后勤人力资源配置,产生最大效益。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工作已成为提升保障效益的关键环节,要实现人民银行机关后勤由“后”到“先”的转变,必须紧紧抓住创建“节约型机关”的主线,沿着“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的改革方向,按照“先分离体制、后转换机制、再整合资源”三步走战略,推动“管理信息化、保障专业化、服务标准化”,加快机关后勤体制机制改革,才能实现机关后勤社会化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韧峰.浅析央行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J].黑龙江金融,2002(04).

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篇7

[关键词]大学后勤文化后勤保障服务环境育人

大学后勤文化源于高校这一特殊的环境中,它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后勤文化具有育人的功能,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文化的一大特色。“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等后勤文化的育人功能充满了高校校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为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服务”等理念和精神,都是后勤文化具有育人功能的要求与体现。

一、大学后勤文化的重要意义

大学后勤文化是在社会化条件下,以大学文化为基础,以后勤员工为主体,以参与市场竞争为特征,在保障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经营服务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员工素质、产品质量以及环境建设的总和。它的基本内涵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要素。大学后勤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后勤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大学后勤良好的形象,增强大学后勤的竞争力

大学后勤文化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所大学后勤的形象和精神,良好的大学后勤形象,需要大学后勤文化作为支撑。大学后勤从领导水平到员工素质,从后勤产品生产到后期服务质量,从市场营销策略到服务经营管理,无不渗透着文化的因素,无不体现着大学后勤的形象。因此,加强大学后勤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大学后勤树立良好的形象,而且可以增强其在大学后勤的竞争力。

2.大学后勤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后勤的凝聚力

大学后勤的动力和凝聚力都来自于大学后勤的文化,没有良好文化素质的后勤,生命力是有限的。在大学后勤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三服务、三育人”的宗旨和以社会效益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凝聚人心、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源。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关系融洽的学校,会使师生对学校工作产生比较强烈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义务感,团结一致,积极参加各项活动,顺利完成有关工作,“人和”思想对大学后勤管理工作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大学后勤文化建设有利于规范大学后勤的各项活动

大学后勤文化从总体上、制度上和形象上对职工的后勤服务和经营活动进行了规范和约束。有效的约束力能够提高后勤职工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大学后勤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原有高校后勤保障单位基本上完成了经营体制、运行机制、人员身份等方面的社会化角色的转换。但是,这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而要最终“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确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以文化为底蕴和依托,在社会化条件下千锤百炼。有些高校后勤服务机构因受种种因素影响与制约以及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后勤文化理解的深度不够

目前,高校后勤管理者比较注重对后勤员工的业务培训和管理培训,也时常聘请后勤管理专家进行指导或收集时下流行的管理影像资料组织员工学习讨论。然而,由于受后勤员工整体的认知能力的制约,对文化的认识基本上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只是粗浅的认识后勤文化是后勤生存发展之本,是后勤全体员工长期凝聚的结果且不可复制,而缺乏对后勤文化三大层面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内在有机联系所筑成整体文化魅力的基本内涵深刻理解。

2.只重形式不重品质

主要表现在将后勤文化的核心层文化、中间层和表层文化相脱节,把后勤文化建设作为后勤实体管理的副业,没有把它放到企业战略决策层面来考量。有的后勤服务机构只把后勤文化作为一项文体活动来安排,认为组织员工唱唱歌、跳跳舞,举办一些书法、球赛等就是企业文化的全部。重视形式模仿,忽视核心渲染灌输,使组织生存发展的理念未能与组织个性化发展所求相适应。有的后勤服务机构,在文化建设中采取了“拿来主义”的办法,跟着别人转,热衷于搞一些诸如统一服装、统一标识,员工文明用语等形式模仿,忽视了在渲染灌输企业价值观上下功夫。在制度建设方面只追求各项制度的完整性、全面性,忽视员工对制度的认同,使各项规章缺乏应有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3.注重自身文化建设忽视系统性协调

一些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在文化建设中过分强调以我为中心,未能充分考虑校园文化、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及相关利益主体等客观因素对其文化建设的影响。对后勤文化在校园、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合理定位认识不清。文化建设孤立进行,盲目追求自身建设的完美。其文化理念的形成、行为与制度的规范和物质文化的体现等都很难符合客观实际,整体文化难以形成坚实的运作平台和良好的发展氛围,使后勤文化建设顾此失彼,事与愿违。

4.“老人老办法”的用人制度严重制约后勤文化品质的提升

国内高校后勤服务组织普遍推行“老人老办法”的用人制度。此项制度从根本上解除了后勤机构中“老人”的后顾之忧,也是原高校在编员工分流到后勤部门或特殊人员安置的先决条件。“老人”既得利益的保证和高校相关制度的软约束,后勤服务组织难以利用有限的物质激励资源使这部分人由衷的参与后勤文化建设中来,而且“老人”的工作能力、作风、态度和薪酬水平与“新人”相比较所存在的非对称性,必然对后勤文化内涵的提升形成较严重的负面效应。

5.将“老板”文化视为组织文化

将“老板”文化视为组织文化是国内高校后勤服务组织建设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后勤实体“老总”听命于分管校长,分管校长听命于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校党委书记、校长听命于教育厅、教育部等上级行政管理主管。以上各级行政主管或管理单位均直接或间接掌控高校后勤服务组织部分或全部的管理资源。后勤服务组织的文化理念、行为与制度规范和外在表现受制于上述“老板”。“政企分开”在目前高校后勤服务组织文化建设中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三、大学后勤文化建设的思路

1.以制度创新,构建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重视对后勤规章制度、规范标准的建设。多年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制度创新,重视对后勤规章制度、规范标准的建设。对后勤管理、保障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岗位职责规范、流程、标准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现今后勤系统中有一部分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运作,通过了iSo9000等质量认证。根据本学校的实际,以高标准要求的原则,编制出从后勤管理、基本建设、修缮施工、保障服务等涉及纵多细节和全过程的程序工作规范,构建出高校后勤独特的制度规范标准体系。形成了后勤职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遵循民主、科学的原则,强化执行力,逐渐把制度的外化作用转化为内在自觉,真正发挥制度文化的育人作用。

2.以管理创新,构建强悍的后勤职工队伍

高校后勤系统中的干部职工由于历史原因,文化素质、管理水平、业务技能普遍偏低,但同时面对的服务保障对象和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又对后勤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勤人是后勤文化的倡导者、实践者、也是受教育者,因此,后勤人在建设有文化的后勤工作中成为必然的主体,在这方面应当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后勤服务理念教育

坚持向后勤干部职工宣传我们的文化理念、倡导我们的价值原则、喊响我们的口号、实现我们的服务规范和标准、提升我们有文化的服务。使后勤保障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真正发挥文化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2)坚持开展专业培训,提升职工基本素质

和谐社会的基础特征,也是首要前提是人人能够各尽其能。因此,要坚持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每一个职工基本素质。培训学习是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和形象的关键因素。对于培训活动的开展,可采用“分层培养,分类培训”的模式,对于管理干部,重点对管理理念、管理技能、管理模式、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培训;对于专业技能人才,重点对操作技能、技术更新、技术认证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培训;对于一线服务人员,重点进行服务意识、服务礼节、服务态度、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多形式、多途径进行,如集中举办培训班、开展岗位技能竞赛、将管理骨干送出去培训,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各类考试和技术资格认证等。

(3)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和科学的分配制度

机制和制度作为后勤文化的固化形式对约束激励员工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竞争机制和分配制度则更显直接。我们要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以岗位工资制为主体的新的用人机制。以岗定酬、竞争上岗,打破干部、工人界线,打破全民职工和临时工的界线,一些管理岗位可由临时工担任,比照合同工的有关政策,诸如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险都给予承担。对达不到服务保障规范和标准的职工,实行待岗学习制或辞退。做到“闲人不养、懒人不留、能人不亏”,要形成“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的良好氛围,努力做到人尽其才。这样做能使后勤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发生奋发向上的变化。工作积极、爱岗敬业、学习业务、勇于创新成为一种风气。

(4)聘用高素质员工,改善后勤职工队伍结构

目前,各高校后勤骨干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文化水平低、年龄老化等状况。显然建设有文化的后勤,这部分人不能适应这个需要。因此,我们要在抓好对现有员工素质提高基础上,更要重视聘用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人员,有选择的充实到宿舍管理岗位、餐饮管理岗位、绿化技术等岗位,改善现有职工队伍的结构,按照新的用人政策强悍后勤职工队伍。

3.以环境创新,构建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

(1)构建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校园是师生生活和大学精神、文化、学术活动的载体,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是社会文化的辐射源。除了有形的物质环境,还包括无形的人文环境。世界知名大学的校园许多都兼具两种优势,从而构建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精神品质和场所氛围。我国大学为了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学校后勤在规划建设校园环境时,要通过校园环境建设如何能够弘扬学校丰厚的历史文化沉积,又能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气息,并且与自然相和谐是我们提升校园文化品味一直在思考实践的课题。

教育环境的品味将决定人才培养的品味和质量,按照既有齐全的现代化功能、又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的原则设计规划校园新建筑,打造高品位的“人文校园”;不断提高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水准,建设高质量的“绿色校园”;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师生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同时,优化校园的文化软环境,尤其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其中的作用。要强化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努力创造出更多的符合广大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具有强烈吸引力、感染力,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优秀活动项目。要探索新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模式,实施项目化管理,以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为中介,通过科学立项、认真评审、具体实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基层组织的活力,培养学生个性,从而更好地推动大学文化的建设。

(2)坚持可持续发展,构建节约型后勤文化

坚持可持续发展,构建节约型后勤文化。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征。校园建设在积极寻求学校、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既满足现阶段需要,又不妨碍长远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节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意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一切资源,包括节水、节电,开发对水、风能、太阳能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利用可再生能源。

参考文献:

[1]柯昌万.实施文化立校战略提升学院办学品位――西安文理学院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纪实.中国教育报,2009.6.15.

[2]张政文.简谈大学精神.光明日报,2008.6.17.

[3]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篇8

一、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现状

1.思想认识到位,后勤信息化建设开展普遍

在被调查的高校中,从学校领导到后勤员工对后勤信息化均具有一定的认识,认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对提升后勤管理水平、增强后勤服务能力、提高后勤劳动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在京高校情况看,自1999年开展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以来,后勤信息化迅速从利用word、excel、access基础数据库等满足后勤基本核算、工作需求阶段,发展到引入专业业务软件,使用“一卡通”阶段,目前正向建设网络化的后勤信息系统平台,也就是“数字后勤”阶段迈进。根据调查,所有29所高校全部启动了后勤信息化项目,已经投入使用的高校后勤业务应用系统达到132个,平均每校4.6个。从中可以看出,随着高校的发展和对后勤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各高校普遍认识到后勤信息化的重要性,全面开展了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

2.业务应用较多,具有较强的新建和更新需求

在被调查的29所高校中,2/3以上的高校建设了“一卡通”系统、餐饮管理系统、学生公寓管理系统,1/2左右的高校建设了后勤综合办公系统,1/3左右的学校建设了资产管理系统、物业报修系统、节能管理系统。在现有信息系统基础上,24所高校(占调查对象的82.6%)未来三年内有明确的新建或更新后勤信息系统的计划,计划新建或更新的信息系统总数超过90个,平均每所学校超过3个。根据需求情况,近一半学校将公寓管理系统、物业报修系统优先列入计划,约1/3的学校将后勤综合办公管理系统和人力资源系统优先列入计划,其他传统业务系统像餐饮管理系统等也有一定的更新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出更新需求时,大部分高校均提出了建设或完善本校“数字后勤”的愿景。可以看出,高校后勤无论在业务开展还是在后勤管理上都广泛开展了信息化应用工作,对下一阶段信息化建设需求强烈。

3.得到一定支持,基本具备软、硬件建设条件

调查中发现,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一定程度上得到学校政策支持,超过八成的学校领导明确表示会在人、财、物等方面支持本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在被调查的29所高校中,7所高校通过申请教育部等中央部委或北京市专项资金建成现有后勤信息系统,占总数的24.1%;22所学校通过学校拨付资金或后勤实体自有资金建成现有后勤信息系统,占总数的75.9%。经过这些年的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校园“一卡通”建设,大部分受访高校已具备“数字后勤”建设的网络环境或硬件设备条件。高校后勤信息化在政策支持、软硬件条件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建设基础。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整体规划缺乏,各校发展很不均衡

调查发现,各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起点、环境和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大多数学校是为了满足具体的业务需求,从分散的各个基层部门启动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调查数据显示,仅有9所学校制订了明确的后勤信息化建设规划,其他学校都是根据工作需要随机安排系统建设。整体规划的缺乏使各校后勤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应用最为广泛的一所高校已初步建成“数字后勤”平台系统,内含19个后勤业务应用子系统,而有近1/4的学校建成的后勤业务应用系统还不到3个。

2.专业研究薄弱,亟待统一技术规范

受对后勤地位、信息化认识偏差性、片面性的影响,高校后勤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对高校后勤信息化技术的专业研究尚不成熟。同时,受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机制的影响,高校后勤业务之间信息封锁、阻隔、垄断现象突出,这都为制定高校后勤信息技术规范、统一技术标准带来巨大阻力。以上因素致使市场开发和高校自行研发的后勤信息系统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各个后勤信息子系统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无法与数字校园的其他系统实现业务流程关联,后勤信息系统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大打折扣。据统计发现,调查对象中只有约15%学校的后勤信息系统能够与后勤业务深度融合,约60%学校的后勤信息系统只能局部使用,还有部分学校后勤信息系统基本闲置。

3.应用范围有限,建设效益发挥不充分

调查发现,高校已经投入使用的后勤信息化系统多属于单一业务应用系统,只能满足某一部门业务需要,如餐饮管理系统、公寓管理系统。一些需要多个部门协同配合使用的综合业务系统,如物业报修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或技术含量较高的业务系统,如校园地理信息系统、节能系统等目前应用比例较低。同时,一些信息系统与业务结合较差,只能起到数据采集作用,对后勤劳动效率、管理水平提高起不到实质作用。此外,受制于技术规范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上级决策部门也不能利用高校后勤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地获得相关统计信息,不能为贫困生资助、高校食堂稳定等高校后勤工作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4.资金人才不足,制约建设水平提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项事业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与高校的快速发展相比,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受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在系统建设、信息化手段应用上还比较落后。在被调查的29所高校中,仅有1所学校后勤设有信息化建设部门,仅有4所学校在后勤部门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大部分高校认为现有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在调查反馈意见中,全部受访高校都在建设资金、专业人员配备和员工信息技术培训等方面提出需求。不难看出,当前资金和人才已成为制约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的桎梏。

三、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工作的对策和思考

1.发挥行业组织引领作用,做好后勤信息化建设规划

高校后勤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后勤业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同后勤业务之间的结合,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的结合,人机结合等丰富内容。在面临着资金和人员条件匮乏、缺少必要的技术储备和建设经验的情况下,仅靠高校自发地去推进这项工作势必不会取得理想效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研究分会敏锐地发现这一问题,于2011年6月建立了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推进工作委员会。要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就要充分发挥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推进委员会、各地高校后勤协会、研究会等行业组织的引领作用,指导各高校后勤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规划,通过技术培训帮助他们组建专业团队,为他们申请专项资金,提供信息和便利条件。同时还要通过行业组织加强对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建立各高校交流学习平台,发挥先进学校的示范作用,带动各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

2.开展信息标准研究,促进后勤信息化建设实施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具有技术标准共性和实施模式个性的特点。各高校在开展后勤信息化工作时虽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实施模式,但必须符合后勤行业规范及其信息技术标准。要促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组建专业研究队伍,深入开展高校后勤信息化研究,建立行业信息规范和技术标准。这样才能够在后勤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减少信息孤岛的产生,提升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促进后勤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融合。进行行业规范研究和建立行业技术标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现阶段可以考虑按照“统一标准、集中开发、推广使用”的方式,在通用业务环节形成研究、开发、应用的良性循环。

3.推动“数字后勤”建设,提升后勤信息化建设层次

随着高校后勤事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已进入“数字后勤”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在于,它不仅是后勤消费层面、成本层面、核算层面的数据整合,而且是后勤多项业务流程的综合处理、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面对这一转变,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应当开拓思路,充分利用移动终端、物联网、云技术等先进技术,结合“数字校园”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后勤”建设。要结合高校科学发展的需要,改变信息系统仅在餐饮、公寓、物业等后勤传统业务领域应用的现状,推动在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绿色校园建设、后勤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不断丰富后勤服务和管理手段,改善师生员工的体验方式和满意程度,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和师生员工生活提供坚实、可靠、经济、环保的后勤保障,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深化高校后勤改革,完善后勤信息化建设条件

高校后勤信息化不单是技术的创新,同时也是制度的创新和观念的更新。要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必须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改革,通过改革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良好的后勤服务机制、运行机制,奠定后勤信息化制度基础。通过改革,加强高校后勤职工队伍建设,提高管理干部信息化意识,提升后勤职工信息应用水平,延揽一批既懂后勤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行业专家,奠定后勤信息化人才基础。通过改革,规范各项后勤业务,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形成制度统一、数据标准、信息全面、结构合理的后勤管理和服务体系,奠定后勤信息化应用基础。通过改革,进一步提高高校领导及社会各方面对高校后勤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建设资金、软硬件环境等方面取得支持,奠定后勤信息化保障基础,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四、结束语

高校后勤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不断发展的创新工程和需要后勤员工人人参与的全员工程。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必须充分调动政府、行业组织、高校、社会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加强研究、规划、实施和条件建设,不断加快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进程,丰富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水平,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一流的后勤服务,促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吴汉龙.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实施策略与方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3):24-25.

[2]王海亮,王福明.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建设现状与对策[J].机械管理开发,2009(2):117-119.

[3]李业龙.高校后勤信息化服务与实现途径探讨[J].企业家天地,2011(4):121-122.

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篇9

1增强服务意识

强化后勤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带动员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首先,要引导员工从小事做起,让员工认识到后勤工作不是小事,但又必须从小事做起。其次,培养员工做好事情的耐心和决心,做到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促进员工不断创新观念,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后勤工作琐碎繁杂,需要后勤工作者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优质的服务水平。

2创新管理模式

全面梳理工程建设、食堂管理、物业分包、物资采购等后勤管理工作,探索管理机制、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升空间,通过改变物业分包模式、实行超市货品公开招投标等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创新和突破后勤管理模式,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服务效能。非生产性技改、大修项目管理。全面推进小型基建和非生产性技改、大修项目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进程,确保项目建设目标顺利实现。强化项目资金的全过程管控,从项目可研、初设评审,到依法合规施工、竣工决算审计,实现非生产性技改、大修项目全过程闭环管理,同时指定专人负责全过程监督管理,及时跟进工程质量和时间进度,保证工程顺利进行、按时完成,确保不发生任何违规违纪事件,在房屋大修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施工班成员出入证制度,开工前进行安全交底,做好安全措施。进入变电站作业一律严格执行工作许可制度,并设专人监护,做到严格规范工程建设。食堂建设。按照创建健康食堂的标准要求,完善管理办法,规范运作流程,延伸推进二级健康食堂建设,推行“五常法”管理,严格食品加工管理,实施从原料、加工制作到成品全过程管理,加强食堂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定期开展厨师技能比武、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同时抓好蔬菜基地建设,加大培植力度,提高蔬菜质量。努力创建星级食堂、二级健康食堂,争创浙江省“阳光厨房”,实现厨房设备现代化、加工生产流程化、饭菜品种多样化、食品安全责任化、就餐环境温馨化、管理服务人性化。车辆保障。加强车辆集中管理,科学、合理安排各类车辆,确保快速、安全出车,严格车辆管理,加强制度保障,加大GpS监控管理,科学合理调配车辆使用,做到安全意识强、业务技能强,调度、监控、维修“三统一”,确保公司车辆交通安全和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物业服务管理。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后勤管理与服务机制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和规范标准,切实做好办公大楼、生产场所设备大修技改和房屋设施修理,大楼设备日常运维、安保服务、会议服务、礼仪接待、员工就餐、保洁绿化等工作。后勤应急保障。完善后勤应急保障制度、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加强车辆集中调度、健全应急队伍体系,开展应急实战演练,形成“上下联动、区域协作、快速响应”的应急机制,持续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3提升管理水平

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篇10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高校后勤 社会化

南京理工大学以科学的发展观做指导,紧密结合高校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

1 积极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牢牢把握后勤改革的正确方向,是时代赋予学校的历史使命

学校的发展除做好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外,还需提高后勤保障能力,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以后勤的持续发展支撑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正确把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把后勤社会化改革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确保后勤社会化改革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

1.1 始终把握后勤改革的方向

学校牢牢把握后勤改革的正确方向,明确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以保障学校发展为中心、以服务学校建设为根本,坚持“四个不能变”。即学校党委和行政对后勤改革的领导不能变,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中心工作不能变,为学校培养人才服务的目标不能变,坚持“三服务两育”的宗旨和为高等教育服务的产业属性不变。提出了“规范分离、集约经营;精干高效,保障有力;立足学校,面向社会”的后勤改革方针,以及“以规范分离为突破口,以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重点,以建立校园管理的契约化物业管理体制和面向师生服务的社会化经营服务体系为阶段性目标”的后勤改革思路。进而将剥离后的后勤实体建设成为“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服务专业化、标准化”的、有高教特色、我校特点的后勤保障与服务体系,以满足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1.2 处理好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学校发展稳定的关系

学校的发展是目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手段,稳定是保证。因此,正确处理好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是保证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序、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要认真考虑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各个环节,认真分析后勤职工的思想动态,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做到改革中求发展、稳定中推进改革,分阶段地实施改革目标,确保改革中“队伍不乱、人心不乱、工作不断、质量不减”。

1.3 始终把握好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扶植

后勤社会化不仅涉及到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活力,也是学校办学模式和办学思想的重大突破,必须将后勤改革纳入到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全局中统一安排,必须将后勤的发展纳入到学校的事业发展中统一规划。在后勤改革中,在国家政策、法规的范围内、给与后勤政策的支持,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充实后勤领导岗位选调和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后勤队伍。在校内提供规划用地建设、后勤服务实施的支持,以及在后勤实体扩大对外经营、服务时的有关支持等。促进了后勤的发展与壮大,使后勤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4年来,学校坚持不移地在发展建设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改革之初组建了后勤集团,实现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中规范分离,成立了后勤集团董事会,组建了后勤集团;学校与后勤集团全面实行经营服务合同化管理。后勤集团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享有独立的用人自,实行收费服务,财务独立运行;按照市场运作规律,依靠优良的服务质量和公平的价格服务学校,在服务中求发展。

2 构筑以管理科学化、服务标准化为主要标志的新型后勤服务体系

2.1 内打基础、外树形象,提高后勤的竞争力和战斗力

2.1.1 理顺管理体制,转换运行机制

我们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入手。对后勤原由各专业工作按照专业化、集约化的原则进行拆并调整,机构调整使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分工明确,责任分明,提高了管理功效。

实行内部企业法人制度,模拟企业运行,明确了责权利,调动了基层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效力、工作积极性都显著提高。

2.1.2 深化后勤改革,建立新型的人事分配制度

在后勤改革中,学校根据用工的特点,打破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按企业化管理模式,在后勤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和劳动合同制聘任制。通过成本核算到位、将个人收入与岗位责质,劳动贡献挂钩,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

2.1.3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为适应后勤改革的需要,在学校的支持下,采取了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各种培训,选送职工进行学历教育。

2.1.4 开展文化建设,注重调查研究

在改革过程中,实时建立了相应的各级基层党组织,保证了改革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各组织,增强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教代会和工会围绕后勤改革的各项工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文化建设。企业职工牢固树立了服务宗旨,强化了服务理念。与此同时每年选派干部职工到全国各地兄弟院校、优秀企业调研学习,积极组织后勤职工开展探索后勤社会化改革新课题研究。

2.2 规范管理,标准服务,全方位提高后勤工作质量

实现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全方位提高后勤工作质量。为实现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以学生公寓管理公司为龙头,进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2003年6月率先取得认证资质。通过认证,确立了自己的质量目标,建立了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了服务范围以及服务实现的全过程,并在《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中,对各方面都提出了简洁而明确的要求,初步实现了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

学生公寓管理公司通过iSo9000认证之后,迅速在其他部门深入推广,进行认证贯标活动,真抓实干,全面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实施后勤管理和服务,全方位提高后勤工作效率。

2.3 后勤实体不断开拓市场、完善服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后勤自筹经费,全面改造学生食堂,扩充食堂功能,提高学生食堂的使用功效,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完善的学习、生活服务;紧跟时代步伐,每年度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先进的生产设施、仪器设备,借用科技发展成果,改善服务条件、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工作效力和工作质量。

3 深化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体会

3.1 领导的支持是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4年来,学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始终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有关领导同志们多次来到我校,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给予了具体指导,就后勤改革的规划、实施方案等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困难所有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

3.2 坚持以实际出发,因校制宜是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

学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着“立足服务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将触角伸向社会化”的思路,坚持立足于现有的改革基础,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尤其是对于像南京理工大学这样有一定规模的高校,始终着眼于建立自己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而对于涉及后勤改革中的资产制度、社会资本投入和走向社会等方面,我们积极探索、稳妥推进,这一点对我校做好后勤社会化是至关重要的。

3.3 指导后勤正确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在后勤社会改革中,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或忽视社会效益,要正确处理好国家、学校和后勤实体三者的关系。近几年来,学校后勤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赢得了服务的经济效益,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社会效益,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在学校“211工程”项目评审、50周年校庆等重大任务中,后勤以“后勤不后,保障先行”的精神状态,以首先确保后勤保障任务的完成为第一要求,高质量高要求地完成了学校的各项任务,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3.4 以改革求发展,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竭的动力

我们认为,没有通力合作的精神,没有相应人员的合理流动,没有激励机制,后勤改革就失去了活力,没有创新,就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在改革中,不断抓住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教育创新,全面推进了后勤社会化改革。4年来,我们着重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下功夫,通过理顺管理机构,强化标准化服务,规范岗位责职,划小核算单位,实行干部竞聘上岗和职工劳动合同制以及效益工资和劳动贡献挂钩等一系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