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十篇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十篇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1:42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篇1

关键词:新加坡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城市管理模式

abstract:Singaporeisacitycountry,injust40years,hebecametheworldrecognizedasaconstructionofoneofthebestplacestolive,theplanningandconstructionmanagementexperienceisworthreference.inthispaper,theSingaporecityplanningregulationssystemandurbanmanagementmodeanalysis,andwithChina'surbanplanningsystemwerecompared.

Keywords:Singaporecityplanningregulationssystemcitymanagementmode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在历史上曾经沦为英国殖民地,1959年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1965年又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由于历史原因,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明显地受到英国的影响。新加坡独立后,仅仅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就建设成为一座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走出了一条超常规的快速发展之路。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城市管理模式和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二、新加坡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新加坡的规划法规体系包括三个部分,规划法由议会颁布,是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核心,为城市规划及其行政体系提供法律依据。从属法规由政府主管部门(国家发展部)制定,作为规划法的实施细则,主要是编制发展规划和实施开发控制的规则和程序。除此之外,专项法是对于城市规划有重要影响的特定事件的立法。

1、新加坡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演进历程

新加坡第一部有关城市建设的《市政法令》出现在1887年,1927年颁布《新加坡改善法令》,1955年颁布《土地征用法令暂行条例》,直至1959年才编制第一部《规划法令》。随着城市规划法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加强,后期新加坡规划法系的建设进入主干法与从属法相结合的阶段。

2、新加坡城市规划法及其修正案

新加坡规划法规体系的核心是1959年的规划法令及其各项修正案,包括规划机构、发展规划和开发控制等方面的条款。根据1959年的规划法令,建立了规划局取代Sit的规划职能。1964年的规划法令修正案增加了有关开发费和规划许可有效期限的条款。根据该项修正案,凡经规划当局允许,可以变更总体规划规定的开发强度和用途区划,但要交纳开发费,目的是将由此带来的土地增值收归国有。在1989年,颁布了两项规划法修正案,并被纳入1990年规划法。

3、新加坡城市规划法的主要内容

现行的1990年规划法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名词解释以及规划机构的设置。第二部分是关于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报批程序。规划法的第三部分是关于开发控制。规划法的第四部分是关于开发费的核定和征收。

4、新加坡城市规划从属法规

从属法规包括各种条例和通告,是规划法各项条款的实施细则。规划法授权政府主管部门(国家发展部)制定这些细则。包括关于总体规划的条例、关于开发申请的规划条例、关于用途分类的规划条例、关于开发授权的规划通告、关于豁免的规划通告、关于开发费的规划条例。

5、我国和新加坡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比较

从控制对象和行政主管部门职能来看,新加坡城市规划的控制对象为“发展”,我国为“建设”,“发展”的概念比我国“建设”的概念宽泛得多,它不仅包括一般意义所说的“工程建设”还包括了“采矿”或其他涉及地面、空间和地下的建设活动。从法律和项目实施方式来看,我国城市规划法的实施是纵向管理式的,即只规定了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力和职责,而新加坡城市规划法则对主管部门和私人土地所有者,发展商的权力和职责作了明确划定。从行政管理体系来看,新加坡政府中与城市规划关系密切的有国家发展部、交通部、贸易与工业部等部门。我国规划部门在建设部内设规划司,省建委、建设厅内设规划处,在各市大多数都设有规划局,在州和县则又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内设规划科,有的与土地管理部门合在一起,层级体系较为复杂。

新加坡与我国相比最显著的两个特点:一是新加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划职权全面、清晰;专业部门和规划部门协调机制健全、有效。我国现有的规划行政体系容易造成事权不统一、各专业部门规划不协调、城市政府和区政府(以及县政府、乡镇政府)的规划意图不协调等问题。二是新加坡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公共参与机制完善,公众参与度高、决策开放度高。我国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公众参与度低,应提高公众参与度、专家参与度、决策开放度,完善划修改制度。

三、新加坡城市管理模式

1、新加坡城市管理组织模式

新加坡城市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国家发展部下的公园及康乐局和市镇理事会以及环境部下的环境卫生局负责。这3个部门除了经常性的交流之外是相互独立的。市镇理事会是1988年以后,新加坡政府依据所颁布的市镇理事会法令,在全国各个市镇分别成立的,是新加坡城市管理的主体,它负责新加坡城市管理中绝大多数的日常管理工作。

2、新加坡城市管理方法体系

新加坡城市管理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方法体系,其中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罚款制度、考评制度和对管理资金的经营是城市管理的基本方法,它们构成了新加坡城市管理方法体系的基本内容;同时还阶段性地开展城市管理宣传教育、评比活动和全国运动,作为城市管理的辅助手段推动城市管理工作的进行。此外,还通过市民参与城市管理来保证城市管理有效地进行。

3、新加坡城市管理特点

新加坡的城市管理特点具有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分离、法制化的城市管理、重视宣传教育、与城市管理相关单位及个人的有效沟通、充分发挥基层领袖的协调作用。

4、新加坡城市管理的借鉴意义

新加坡的城市管理模式非常值得我国借鉴,如健全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执法过程中“严”字当头、循序渐进执法,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城市执法“硬中有软”、城市管理相关部门有效沟通等。

四、总结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篇2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995年的《北京宣言: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

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5)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

通过方案评价,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交通流的,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

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可按道路网络抽象化、交通管理方案抽象化、交通流重分布模拟以及管理效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

2.3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三个规划层次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层次越高,其规划效果越大。

图1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

道路交通网络的组织规划的目的是在城市交通网络已建成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各种技术措施,平衡整个交通网络的交通流量,均衡交通分布,提高运输效率,使这个交通网络发挥最大的效用。如通过实施单行线、专用线、诱导系统、绿波、特殊运输线路、转向限制等措施的综合运用,使交通网络的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得到优化利用。

重点交叉口、路段的交通管理方案设计是交通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也是解决近期局部交通问题最简捷的手段。具体措施有:交叉口渠化、信号灯配时优化设计、转向控制、路段机非分隔、车道划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停车管理、设“严管街”等。

2.4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操作过程

管理规划过程的核心是管理方案设计及方案评价。方案的设计是在掌握现状交通信息,分析出其存在问题,并预知未来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案评价过程是对未来交通运行情况的模拟过程,它是建立在掌握现状及未来交通信息基础上的。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过程如图2示。

图2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过程

3.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及发展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的基础,要做好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首先要对出行进行定量预测,并对某一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3.1出行生成预测

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目的是建立小区居民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小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规划年各交通小区的居民出行发生量、吸引量。出行产生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

居民出行分布预测是将预测的各分区出行发生量、吸引量转化为未来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的过程。预测方法大体分为三类,即:增长率法、概率模型法和重力模型法。其中,双约束重力模型法在国内外交通规划中使用最为广泛。

3.2交通分配预测

在掌握各分区出行产生、出行吸引,以及出行分布情况后,即知道了各分区之间有多少出行交换量后,就可着手进行交通分配。交通分配就是把各分区之间的空间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过交通分配所获得的路段、交叉口交通量资料是检验道路规划网络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应用较广泛的交通分配是随机用户平衡模型(stochasticuserequilibrium)。该模型建立了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考虑了通行能力的限制,通过反复迭代计算,直至达到要求的精度为止,最后分配出各路段上的交通量。

3.3停车需求预测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均对停车需求预测进行过深入研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城市发展形态不同、经济增长不同,停车预测模式也不同,其计算方法差异较大。常用的预测模型有:停车生成率模型、用地与交通影响分析模型、相关分析模型、机动车od预测模型、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下面对应用较为广泛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和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作一简要介绍。

(1)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根据停车调查数据汇总可得到各交通小区的日停车数,再根据停放车辆车型比例换算为标准车,利用综合交通规划中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现状及发展预测所提供的现状和近、远期规划年的就业岗位数,抽取一定的样本,可建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pij=∑ailij(i=1,……,mj=1,……,n)(1)

式中:p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的基本日停车需求(标准车次/日);ai为第i类用地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标准车次/100工作岗位·日);l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第i类用地的就业岗位数(人);n为小区数;m为用地分类数。

对模型的求解采用非线性优化的方法,即建立非线性优化模型:

式中参数意义同前。

(2)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

通过对几种停车需求预测方法的比较可知,该模型虽不能具体得到区域内每一土地使用的停车设施需求量,但由于它与动态交通的预测方法相结合,因此比较适用于对交通小区的宏观停车需求分析。因此该模型可用来检验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的计算结果。

模型表达式为:

logpi=ao+a1·logvki+a2·logvhi(3)

式中:p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日停车需求量(标准车次/日);vk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客车日出行吸引量(标准车次/日);vh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货车日出行吸引量(标准车次/日);ao、a1、a2为回归系数。

4.应用实例

4.1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

哈尔滨市作为

4.1.1规划内容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及数据库的建立

为了明确城市交通发展目标、找出城市道路交通存在问题,项目组于2001年6月和2001年8月对哈尔滨市区19个主要路段和56个交叉口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大量丰富、翔实的第一手交通流资料,并对有关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建立了相应的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为后期交通管理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调查内容包括主要路段、交叉口、行人及非机动车、主要交通枢纽、单向交通管理设施、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交通拥堵、事故、交通停车设置及其它监控设施等交通调查。

(2)现状资料分析与问题诊断

在掌握了哈尔滨市道路交通全面资料情况下,重点从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事故与安全、停车状况、公共交通、交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现状分析及问题诊断。

(3)理论研究与模型建立

以transcad、visum、transtar等软件为基础,配合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进行交通流量验算等评价工作,并建立了针对哈尔滨市的一系列交通模型。如选用双约束重力模型进行居民出行分布预测,采用随机用户平衡模型进行交通分配;选用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进行停车需求分析,并利用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检验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的计算结果。

(4)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拟定与评价

交通管理规划方案主要包括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its发展规划、交通管理设施规划、停车管理规划、公共交通管理规划、交通监控系统规划、交通管理其它规划等方面内容。针对上述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进行系统地分析、讨论和评价。

4.1.2主要成果

本项目成果主要由下述几部分组成:

(1)在大量基础性实地调查数据资料基础上,建立了内容全面、数据翔实的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对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采用四阶段法及综合预测法,并利用目前世界上先进的交通规划软件对哈尔滨市交通发展进行预测,进而得到规划年道路网各路段、交叉口的分配交通量,以及公交客流量、停车需求量等交通管理所需要的规划依据资料。

(3)对哈尔滨市现状道路管理设施、交通组织方案、cbd交通管理、公共交通、停车场和加油站、对外交通等存在的问题及交通运行质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评价。同时,开发了城市停车规划地理信息系统upp-gis,使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利用及组织管理更直观、科学、高效。

(4)对哈尔滨市近、远期道路网、主城区二环路以内的路段、交叉口以及cbd区域公交、停车、安全和政策法规等交通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规划,提出了各项规划指标及管理、实施建议,并给出了相应的规划图、表及建设项目库。

(5)立足于战略发展的高度,对哈尔滨市智能交通系统及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进行了近期和远期规划,为哈尔滨市城市交通管理迈入现代化行列确定了目标和方向。

4.1.3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针对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规划项目,该规划实施后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

在短期内改善城市部分区域交通阻塞的现状,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通过对道路基础设施规划,采用交通信号线控和面控、规划路网结构等手段,增加主要干道道路通行能力,合理控制非机动车车流和行人人流,突出“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政策思想,进行专项公共交通规划,并对哈尔滨市停车管理进行专项规划,避免车辆乱停乱放、节约市区土地占用。上述规划措施可以有效缓解城市行车难、乘车难、停车难和行路难等问题。同时,规划中建议采取减少城市用地占用和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的汽车进行严格管理等措施,这对城市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经济效益

借助先进的管理手段来改善道路交通环境,防止资金的盲目投入和重复建设,从而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此外,规划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通事故,从而避免人身的意外伤害和车辆物品的意外损失,也就有效地避免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4.2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

4.2.1规划背景与内容

作为享誉世界的石油基地,大庆市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经过多年的交通发展,大庆市城市交通框架基本形成。但截至目前,大庆市在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规划方面还是一个空白。为此,本项目结合大庆市城市布局、交通组成、出行方式、土地利用等具体特点,确定和提出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这对于改善大庆市城市道路交通现状,适应未来城市交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项目研究工作计划,本项目分十个专题进行,主要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与问题诊断、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智能交通系统(its)发展规划、交通管理设施规划、停车管理规划、公共交通管理规划、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其它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系统。

4.2.2规划过程

根据大庆市道路交通现状、发展设想以及城市畅通工程对交通管理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自然环境等条件,对大庆市道路交通的管理提出近期和远期的规划方案。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大庆市与同等规模城市相比地广人稀、规划发展空间比较大的自身特点,同时,为了使规划方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交通预测中对交通小区的划分、出行产生、吸引量预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各种出行目的出行吸引与土地利用的基本关系;在道路网络规划方面,按先整体、后局部的规划思想,对市政道路和油田道路进行了具体分析、统筹规划。

4.2.3建议与展望

建议交通主管部门按照本规划中市区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的内容,加强和完善道路交通管理,改进存在问题的路段和交叉口交通组织形式;在停车、公共交通、智能交通系统、道路交通设施、监控系统和法规政策等领域中逐步落实规划方案。为了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建议尽快开展世纪大道、重要干线道路、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交通控制问题及综合交通管理方案的交通设计工作,提高交通服务质量,最终实现达到模范管理水平的目标。

总体来讲,大庆市道路交通在城市布局、道路网及车辆拥有等方面具有较扎实的基础条件,加上大庆市日趋成熟的现代交通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这一切均表明,大庆市已具备了向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迈进的条件。可以相信,随着《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大庆市的道路交通管理与规划必将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5.结语

近年来,随着城市“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各地城市都在积极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工作。本文结合我国哈尔滨和大庆这两座具有重要政治、经济意义的东北边陲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全面、系统分析和阐述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方法及相应理论模型,并在具体规划实践中,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软件基础上,开发了适合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应用软件,建立了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系统。这些工作,希望能够对其他同类城市今后的规划工作有所借鉴和帮助。理论与实践表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对于改进和加强我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哈尔滨市赴大连等六城市考察团.关于对大连等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情况的考察报告.交通工程通讯,2000(2)

庄严、罗辑.促进城市交通发展、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交通工程通讯,2000(2)

盖春英、裴玉龙.基于公路网的路段交通量预测方法研究.交通工程通讯,2001(2)

王炜、徐吉谦、杨涛、李旭宏.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transcadtransportationgissoftware(traveldemandmodelingwithtranscad3.2),1999.

meyerd.urbantransportationplanning.mcgraw-hillbookcompany,1984.

debbiea,etal。optimizationmodelsfortransportationprojectprogrammingprocess.transportationengineering。journalofasce,1990,116(3).

researchonthemethodologyanditsapplicationforurbantrafficmanagementandplanning

peiyu-longzhangya-pingmaji

(collegeoftransportationscienceandengineering,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harbin,150090)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实施;存在问题;对策

1、城市规划管理概括

城市规划管理就是对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后进行的规划实施管理,对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内

容进行审批核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是保证城市规划实施的最基本的手段,是城市规划能不能顺利实施的关键。规划部门的职能就是利用自己的权力保证城市规划合法顺利的实施。城市开发要根据城市规划的安排来进行。

2、目前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越来越快,住房分配出现新的政策制度,房地产市场发展越来越

火爆。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市场制度政策的不断变化给城市规划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所以,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城市规划管理进行合法保障。由于城市规划本身并不完善存在一定的问题,造成城市规划的缺位;城市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健全,对于城市违法建设等问题不能依法进行干预惩罚。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自由权力比较大,对于房地产商来说,投资建设的项目存在一定的风险,造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入到租房的行列中。因此,规划行政管理工作中的腐败现象越来越多。规划部门对规划的编制、审批也会受到政府相应制度的影响。目前,城市的每个单位之间的协调能力不够完善,在政府的整体利益的干预下,规划的审批工作必然会为政府让步,所以规划的审批是要受到政府机制的影响的。

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缺少群众的监督。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规划最终基本都是由领导决定的,缺乏群众参与和意见。政府和规划部门对于规划的决策有很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对于规划审批的监管制度还不健全。

3、城市规划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分析

3.1建立完善规划法规制度

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必须根据相关的法律制度体系,使规划管理工作的流程和内容

更加规范化。政府和规划部门的裁量权过大,必须限制其自由决定权,让规划管理工作具备科学合理的规范流程和内容。坚持原则,不断创新和完善规划管理工作。从而使规划编制审批流程标准化、法制化。建立规划的法律法规时,要将规划编制、审批、技术等问题与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制度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健全的管理系统,使我国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与科学、法制完美结合。

制作合理有用的规划许可审批程序。只有依据科学的审批管理程序,才能使城市规划管理与城市的发展和规划建设相协调适应。在城市规划内的土地和建设等情况都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进行科学合理的申请、报批和管理等程序。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城市规划审批管理工作中的裁量权过大,从根本上限制违法违规的操作流程和的行为发生。

3.2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完善规划决策制度

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城市进行管理,可以建立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让专家、学者和城市

不同群体的代表一起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去,对于城市的规划有一定的决策权,从而能够科学有效地管治城市。建立规划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部分地区领导对规划决策的随意性,避免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大的问题出现,从而体现出城市规划等问题的大众参与和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委员会有着重大的决策权,虽然是政府成立的,但为了体现公平民主的原则,公务员的参与人数要比非公务员要少。

3.3增加对规划实施的监管

由于城市发展是一个长期工作,所以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也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工作。只

有城市规划的相关部门对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及流程依法进行严格监督。才能保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严格保证规划审批之后的建设等活动按照城市规划相关部门的要求依法进行。在管理工作中,不间断的进行监管工作,提升监管力度,对于出现的违法违规规划、建设等问题进行严厉的处罚。对于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的监督力度也要加大,严肃处理管理工作中的和的行为。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的监管制度,只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才能更好地监督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没有法律保障的监管是乏力的。在近几年的规划管理工作中,部分地区在工作前没有做好充分的监督,管理过程中监督力度不大,大部分注重于形式。

为了使城市规划监督体系更加完善,上级政府可以选派出优秀的监督员,实现对城市规划的有效监督。在监督工作中,以法律为基础坚持原则,对审批通过的项目进行前期和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对检查出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的制止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和降低了因为违法规划建设造成的损失。

3.4提高规划管理行政人员的业务素质

城市规划管理能够有效地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而城市规划管理的好坏取决于规划

部门的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所以,只有提高城市规划管理行政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才能保证规划能够顺利正确的实施和制度的约束效果。

另外,让群众参与到城市规划编制的工作中去,不仅能够起到监督作用,还能让群众了解和接受城市规划的目的,保证城市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和规划主管部门必须增加宣传和传播途径,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并了解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4、结束语

只有合理的城市规划,才能更好地建设和管理城市,使城市的土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和开发,促进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虽然近几年,我国城市规划部门的管理工作正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以下是对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一些解决措施:

建立并完善规划法律制度,针对相关问题制定有效合理的实施方法和管理程序。对规划审批体制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成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加强规划管理工作的监管力度,充分的体现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的作用。让公众参与到城市规划中,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起到监督作用,这样可以避免因为裁量权过大造成随意决策的问题,还能充分利用城市公众的意见等资源,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高规划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规范工作流程,保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篇4

城市规划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01-01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把握好规划原则,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真正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就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来说是问题与成绩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寻求解决对策,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1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缺乏法制保障,导致规划缺位,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规划审批权。当前缺乏完善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处罚与违法行为不对称,缺乏对违法建设直接当事人的处罚,另外地方性法规不完善造成规划权威性受损,同时规划行政处罚权分割影响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行政程序立法不完善影响城市规划管理的规范化。还有就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规划审批权,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城市规划受政府和规划部门双重领导。负责城市规划管理各个部门在不同层次不可避免地存在既得利益冲突,由此所制定的政策,就难免会影响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还有就是城市规划管理缺乏大众监督。缺乏大众监督是城市规划管理遇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我国的很多城市规划决策往往还停留在领导者才是“决策者”,规划决策权集中领导和少数几个规划专家手上,是少数人的决策。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对行政审批缺少约束和监督机制。规划管理的主管部门既是规划管理者又是规划单位的直接上级,这就使得规划管理和实施一直是处于规划管理者单方面的动作之中,这往往会造成决策主体的错位,使得决策缺乏大众监督,容易滋生腐败等问题,从而使城市规划管理背离城市规划目标,同时公共利益会被某些群体利益所替代,造成最终使城市规划管理的方向偏离原有的发展轨道。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监督,也会造成一些政府官员利用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建设进行干预,谋取个人利益,并产生各式各样的寻租行为。

2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首先是要完善规划法规。建立健全规划法规体系,运用法律手段,保证科学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管理的综合协调职能,城市的土地利用各项活动都纳入统一的城市规划管理,实施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够保证城市合理发展和协调运转。充分运用法制管理手段,是切实搞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保证。这也就要求各级城市规划管理主管部门抓紧法制建设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效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注意运用法制手段维护城市规划及其管理的权威,将城市规划行政执法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要节制规划许可自由裁量权,使遵守法定程序,严守合理性原则,逐步推行城市规划审批法制化、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化,最终组成严密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

其次是设计合理的规划许可审批程序和管理体制。要使城市规划管理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就必须按遵循科学的审批管理程序。也就是必须依照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必要的环节来进行。这样就有效地防止审批工作随意性,制止各种行为发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严格的审批程序是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条件,对于城市规划区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也要以有关的城市规划管理法规为依据,对违背城市规划管理法规的行为要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另外一个就是改革管理体制,有效发挥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作用。要改革规划行政管理体制,就要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和审批制度,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城市规划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健全城市规划管理决策机制,城市规划管理的重点由开发转向保护。

再次是加强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各级城市规划部门要把规划实施的监督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做好土地使用建设活动审批后的各项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城市规划违法活动,及时发现纠正,督促提高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质量水平。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将规划管理的行政责任具体分解落实,使城市规划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都有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对于由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要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城市规划管理责任的确立,其目的在于保护行政管理的法律秩序,保障国家和人民权益。

3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的同时,当前城市规划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城市发展的龙头。尤其当前不断优化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等城市规划管理的手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要完善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听证制度,有效防止决策的片面性,提高规划实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以期市场经济行为影响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更有前瞻性的发展下去。

健全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城市规划管理上,应坚持“三关一跟踪”,对规划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管理,并在管理方法和方式上创新,有效地制止违反规划进行建设的现象,确保规划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篇5

摘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的同时,当前城市规划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城市发展的龙头。尤其当前不断优化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等城市规划管理的手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本文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 管理 分析 

 

引言: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而城市规划管理作为一项综合性技术行政管理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城市规划管理很好的保障城市规划顺利实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管理相对滞后,以至于不能满足于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需要。普通老百姓对城市规划缺乏应有的了解,也缺少对城市规划的支持和参与,由此城市规划的管理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其他问题,本文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探索解决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问题思路。 

一、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缺乏法制保障,导致规划缺位,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规划审批权。当前缺乏完善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处罚与违法行为不对称,缺乏对违法建设直接当事人的处罚,另外地方性法规不完善造成规划权威性受损,同时规划行政处罚权分割影响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行政程序立法不完善影响城市规划管理的规范化。还有就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规划审批权,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城市规划受政府和规划部门双重领导。负责城市规划管理各个部门在不同层次不可避免地存在既得利益冲突,由此所制定的政策,就难免会影响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还有就是城市规划管理缺乏大众监督。缺乏大众监督是城市规划管理遇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我国的很多城市规划决策往往还停留在领导者才是“决策者”,规划决策权集中领导和少数几个规划专家手上,是少数人的决策。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对行政审批缺少约束和监督机制。规划管理的主管部门既是规划管理者又是规划单位的直接上级,这就使得规划管理和实施一直是处于规划管理者单方面的动作之中,这往往会造成决策主体的错位,使得决策缺乏大众监督,容易滋生腐败等问题,从而使城市规划管理背离城市规划目标,同时公共利益会被某些群体利益所替代,造成最终使城市规划管理的方向偏离原有的发展轨道。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监督,也会造成一些政府官员利用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建设进行干预,谋取个人利益,并产生各式各样的寻租行为。

二、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首先是要完善规划法规。建立健全规划法规体系,运用法律手段,保证科学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管理的综合协调职能,城市的土地利用各项活动都纳入统一的城市规划管理,实施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够保证城市合理发展和协调运转。充分运用法制管理手段,是切实搞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保证。这也就要求各级城市规划管理主管部门抓紧法制建设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效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注意运用法制手段维护城市规划及其管理的权威,将城市规划行政执法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要节制规划许可自由裁量权,使遵守法定程序,严守合理性原则,逐步推行城市规划审批法制化、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化,最终组成严密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篇6

一、我国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的法制与行政

城市地下管线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依附于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基本相同,即作为城市地下管线规划行政的依据的城市法律规范体系。

(一)我国城市规划法制建设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的法制建设大致经历了以下的过程:上世纪50年代,我国学习前苏联的经验,颁布了《城乡规划编制办法》;1978年全国城市工作会议,中央了《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1984年国务院颁布《城市规划条例》;1989年12月26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城市规划法》并正式颁发,1990年4月1日,《城市规划法》正式施行;2007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城乡规划法》并正式颁发,2008年1月1日,《城乡规划法》正式施行。

(二)城市地下管线规划法规体系

1、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国家法律,主要协调城乡空间布局,调整城乡规划与经济社会、城市建设及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关系。通过它,确立了城乡规划法规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相互关系;确立城市规划编制、审批的各类主体,建立城市规划行政的程序和框架;确定对违法行为的处置方式及执行主体;确立政府行政部门执行城市规划的职权范围及相应的运作机制。

2、城市规划实施性行政法规

主要是根据国家城市规划法建立国家整体的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行政组织及相应的行政行为。其中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权力和义务;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相互分工和协作;制定城市规划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基本程序和主要原则;明确政府城市规划管理的操作过程及运作机制的互动关系。如建设部制定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城市黄线管理办法》等。

3、地方城市规划法规

地方城市规划法规,由地方立法部门根据国家城市规划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明确地方城市规划制度的具体框架,划分地方立法、行政、司法等部门之间的分工和协作,用来确定地方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的基本组织和相应的职责权限,明确当地规划编制、实施的具体程序和原则,建立城市规划法规与地方法规之间的相互协同关系,对违法行为处置的主体和相应的量度原则等。如《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吉林省城市规划条例》、《吉林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等。

4、城市规划行政规章

包括国家和地方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保证城市规划顺利开展的规章制度。该类法规应当能够覆盖城市规划过程中所涉及的城市规划部门内部、城市规划部门与社会各部门及个人与城市规划直接相关的所有行为。确立这些行为合法化的途径、界限、组织机制和相应的原则,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置的程序和量度标准等;同时应当包括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实施的依据、决策途径和相应的行政措施。

5、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

城市地下管线规划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其他所有行为密切相关,既受到规范这些行为的法律法规的制约,同时也对这些行为进行规范。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道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管理条例》等。同时,城市地下管线规划作为政府行为,必须符合国家的行政法律的有关规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

6、城市地下管线规划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

城市地下管线规划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是城市地下管线规划行政的技术依据和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具有合法性的客观基础。它的内容应当能够覆盖地下管线规划过程中所有的、一般化的技术行为。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同样包括国家和地方两个层次。地方性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可以与国家的技术标准与规范重叠,并根据地方条件作出相应的修正。

(三)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的行政权力、行政行为及实施管理体制

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的运作与公共政策、公共干预密切相关,是一种政府的行为。根据现代行政法制的原则,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的各项行为都要有法律的授权,并依法施行管理。法国学者拉卡兹(Jean-paulLacaze)说过,“人们可以对城市规划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分析,但是为此必须同意将它作为权力行为来研究,以便理清政治管理的决策、意识形态和专业实践经验各个范畴之间的关系”。对城市及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和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能,与行政权力密切相关。城市地下管线规划作为城市政府的一项职能,其行政权力来源于立法授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及其他的有关行政法律赋予了各级政府领导和管理城乡建设的权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赋予了城市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审批、实施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及城市地下管线规划行政执法方面的种种必要权力。1990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其相关法规和配套法规,已经使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体获得了相应的授权。《城乡规划法》实施时间虽然不长,与其配套的法规还有待完善,但已经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的原则、内容和程序。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对国家行政事务进行管理并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作为城乡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权由被宪法和法律赋予职权的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城市地下管线规划行政行为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规划行政主体的行为;二是规划行政主体对城市地下管线规划进行管理的行为;三是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由于行政行为是一种依法行为,所以行政行为的内容必然都是对权力和义务的规定,也就是行政行为对一定权力和义务或法律事实的影响。在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的编制、实施过程中,城市地下管线规划行政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立权力和义务;二是撤消权力和免除义务;三是变更法律地位;四是确认法律事实。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实施管理,就是按照法定程序编制和批准的规划,依据国家和各级政府颁布的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有关法规和具体规定,采用法制的、社会的、经济的、行政的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活动进行统一的安排和控制,保证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的目标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得以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为我国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的实施管理体制提供了法定依据,该法还授权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依法制定各地的实施细则。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职能也在发生着转变,城乡规划体系也在悄然变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我国各地在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实施的管理细节方面略有不同,但基本程序还是一致的,基本按如下程序实施:一是工程建立依据,主要有工程计划依据、规划依据、法规依据和经济技术依据。二是报建审批,这是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实施管理的关键程序,是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超前服务,经受理审查、现场踏勘、征询相关部门意见等环节后,审批下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过程。最后,签发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绝非是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实施管理的终结。城市地下管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还必须负责对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后的检验和监督检查工作,对违法建设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罚。

(四)《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对地下管线规划管理的影响

《城乡规划法》通篇强调了政府及其规划主管部门在城乡规划编制、实施、修改和城乡规划监督检查各阶段的职责,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加大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这是我国现行的行政法领域的一次突破。一是在政府的规划职责、行政程序补偿赔偿责任、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严格规定。二是强化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明确了在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等全过程的人大监督。上级行政部门监督以及全社会公众监督的法律权力和义务,为形成完善的城乡规划监督机制提供了法律保障。这些新增内容,不仅有利于增强城乡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减少规划随意调整,不按规划实施建设等行为,还可减轻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面临的各种压力,杜绝暗箱操作等现象。《城乡规划法》较《城市规划法》在对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工作中存在的规划执行难,违法处罚标准等问题细化了不同主体的不同法律责任,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加大了处罚力度,进而能进一步遏制违法建设行为。《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将对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二、我国大部分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的基本情况

(一)规划管理机构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52年成立了最早的国家规划管理机构,即建工部城市建设局。1955年,该局改为国家城市建设总局,为国务院直属机构。1956年,撤销城建总局,设立了城市建设部。“”期间建工部撤销。1979年中央批准成立国家建设总局。1982年全国人大正式批准国家建委、国家建工总局、国家建设总局等单位合并成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1988年3月,该部改名为建设部。1998年,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发〔1998〕5号),设置建设部,是负责建设行政管理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其主要职能包括:研究拟定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工程建设、城市建设、市政公用事业的方针、政策、法规,以及相关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并指导实施;指导全国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城市勘察和市政工程测量工作;负责国务院交办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审查报批;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查;管理城市建设档案等。目前,国家城市地下管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是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及城市建设司,其职责分别为:城乡规划司:研究拟定全国城市发展战略及城市、村镇规划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组织编制和监督实施全国城市和村镇体系规划;负责国务院交办的城市总体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审查报批;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查;承担对历史文化名城相关的审查报批和保护监督工作;指导全国城市规划执法监察;指导城市和村镇规划;指导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城市勘察和市政工程测量工作;拟定规划单位的资质标准并监督执行;提出城市规划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标准。城市建设司:研究拟定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改革措施、规章;指导城市供水节水、燃气、热力、市政设施、公共客运、园林、市容和环卫工作;指导城市规划区的绿化工作;负责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及其规划的审查报批和保护监督工作;指导城市规划区内生物多样性工作;指导城市规划区内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指导城市市容环境治理和城建监察。

(二)规划管理体制

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可以简单地分为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两种,而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采取的是一种介乎二者之间的混合型管理体制。我国城市规划体系实行的是双重领导,即既有规划系统上下级的垂直领导(纵向),又有规划管理部门所属地方政府的领导(横向),其中纵向为:中央(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省级(省建设厅、直辖市规划委员会或规划管理局)—地市级(独立规划局;或与国土局合署(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城建局;城市建设委员会等);其横向则为所在地区政府的领导。

三、我国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的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属性

(一)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及公共产品的概念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解决和处理公共问题,达成公共利益或公共目标,经过政治过程所发展出来的原则、方针、策略、措施和办法。在现代社会,公共问题层出不穷,且问题愈加复杂,性质越来越严重,对其解决和处理亦更加趋于艰难。政府如何及时发现公共问题,提出行动方案,从而化解问题,以保证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应该说是当今政府公共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责所在。公共政策的定义,可谓是多种多样,不胜枚举。有学者从广义的角度去界定公共政策,戴伊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所选择去做或不做的任何事情”;也有学者从狭义的角度去界定公共政策,认为公共政策是“执行公共计划以实现社会目标的政治决定”(Cochranandmalone);政治学家伊斯顿则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上的价值所做的权威性的分配;也有的认为公共政策是指政府解决公共问题的规范、措施和方法。我国权威教材《公共管理学》对它的定义为: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当局,为解决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某项公众需要,所选择的行动方案或不行动。所谓公共管理,它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资源,广泛运用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等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公共管理具有以下特点: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强调政府、企业、公民和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共同承担的责任;强调多元价值;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既重视法律及制度建设,又关注管理战略及方法;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公共管理机构的职能则主要包括: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和控制职能。公共产品则是相对那些可以划分为企业或个人消费单元的基本生活或生产资料等私人产品而言的共享性物资产品和服务项目。随着社会文明与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公共产品日益丰富,如公路、桥梁、排水管线、城市绿地、广播电视、国家安全、基础教育、自然科学与公共技术成果以及其他社会福利项目等。可见公共产品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物质产品,更严格地说它是一种公共服务。西方经济学者一般将企业消耗的物质生产资料和个人消费的物质生活资料称为私人产品,而将那些非物质形态的、社会全体成员共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服务型项目以及公共生活环境条件称为公共产品。

(二)城市地下管线的公共经济性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之间总是存在差别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一些交易成本也会阻碍资源的自由转移。这些因素都会增强个别生产厂家影响市场的能力,削弱市场的竞争性。在城市地下管线系统中,一些行业如通讯、电力、供水、燃气等,可以通过大规模生产来降低单位成本,提高收益,一旦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实现了规模经济,就会阻碍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在城市地下管线中,既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纯公共产品”,这类产品必须由政府投资,如雨排水管线、污排水管线等;也有所谓的“准公共产品”,如供水管线、燃气管线、有线电视管道等;还有“竞争性产品”,如存在竞争者的供热管线、通讯光缆等。

1、城市地下管线的双重性和效益特性

城市地下管线大部分是介于非经营性和纯经营性之间的城市基础设施(见图1)。既有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公益性成分,也有可以通过运营获得经济效益,甚至是可以竞争的一面,既有公共性的一面,又有盈利性的一面。城市地下管线产品竞争性与公用性、盈利性与非盈利性之间,以公用性和非赢利性为主。其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任何一项城市地下管线工程都不仅仅是为某个部门、企业或个人而特设的,而是为城市的整体功能提供的社会化服务。二是城市地下管线的服务对象既有企业也有居民。据资料显示,城市自来水的30%,燃气的50%用于居民生活服务,而其余的均为企业物质生产服务。城市地下管线的公共性决定了其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间接效益大于直接效益,整体效益先于局部效益,长期效益重于短期效益,不可计量效益多于可计量效益。

2、城市地下管线运行的协调性与系统性

城市地下管线是一个有机的综合系统,也是城市内部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其本身又是由分类次子系统组成的。城市地下管线的自身系统性决定了其运行的系统性,又决定了其必须具有协调性,才能保证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其协调性表现为城市地下管线必须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总体规划、人口规模等保持协调发展,各分类次子系统的功能要相互匹配。

3、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建设的超前性与形成的同步性

首先,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在时间上具有超前性,作为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必须先行。其次,是容量上的超前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各类地下管线的需求会越来越高,但地下管线的建设由于工期长、涉及面广等原因,不可能随意地变动和实施。因此,其规划和建设必须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马路拉链”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现象,其根源就是在修建城市道路时,地下管线没有按照规划超前性原则一次建成。重复施工,既浪费了人力和物力,又影响了市容。城市地下管线形成的同步性是指城市地下管线是要与其他相关设施相配套的,只有如此才能形成服务合力。地下管线建设过分超前于其他相关设施会造成无谓的投资闲置和浪费,而滞后又会影响服务合力和整体效能的发挥,因此地下管线建设必须在时间和计划安排上具备形成同步性。

4、资金回收的长期性与间接性

城市地下管线的运行和管理,主要是为了提高城市的发展条件和满足城市的正常运转,增进城市的总体效能。除个别项目外,大多数地下管线的投资费用不可能从其运行中直接收回。根据国际调查资料显示,通信事业的总效益中,直接效益仅占5%-10%,间接效益却能高达90%-95%。一次性投入大,使用期限长,设施建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短期内难以得到反映,只有通过一段长期的使用和运营才能表现出来。

四、政府在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中的角色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和经营与计划经济时代有很大的不同:

(一)政府是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的权力主体政府始终是城市地下管线合理规划及建设的协调者。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功能定位等问题不仅关系城市自身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区域的发展和稳定,乃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就显得极为重要。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隶属于公共权力的范畴,必须由政府代表人民群众行使这一权力。

(二)政府是城市地下管线建设项目的投资主体之一由于城市地下管线的公益性和非排他性,政府就成为提供其建设资金的主体和中介。从国际经验来看,大约90%的基础设施基金来自政府。政府介入城市地下管线类设施建设与经营的方式无外乎有两种,即政府直接投资并控制运营企业生产和政府投资但间接调控运营企业生产。政府应该对非经营性和社会效益大的项目完全纳入政府预算。

五、我国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的行政体制

环境与社会功能分析所谓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的社会功能,是指其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从公共政策的角度考察,城市地下管线规划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必须将其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制度环境下研究,在这里着重分析一下行政体制环境的影响。根据我国政府中城市规划职能的设置情况,可以将建立新中国50多年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统一规划时期(恢复初期)、规划与计划走向分离的时期(“一五”计划期间)、规划扰时期(“”至“”期间)和规划职能分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基本上是从统一的政府城市规划职能,向城市规划职能分置的分化过程。这样一种分化的局面,虽然有政府按行业管理部门的需要的好处,但是忽视了政府规划的整体性,忽视了城市规划的综合性,不可避免地冲击到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从上世纪50年代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开创初期,规划作为一项政府的工作与计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国国际建筑与规划学届颇负盛誉的陈占祥曾说过,“我们在50年代初学习苏联经验时,苏联专家穆欣同志花了很大的劲,试图向我们说明计划与城市设计的区别。在俄语中,这两个词的区别极其微小,只在字尾有一点儿小区别。翻译岂文彬同志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暂时用了‘规划’一词,使之区别于‘计划’,结果,规划一直沿用至今。而今天‘计划’与‘城市设计’(规划)实际上仍混在一起,不过规划代替了计划而已。”当时我国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计划或规划部门,而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经委员会中设置了具有计划(规划)职能的内设机构。这种模式比较有利于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问题;策略

一、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

指在城市总体规划或城市详细规划被批准后城市当局对规划实施的管理,主要包括城市用地的管理和城市各项建设的管理。广义的城市规划管理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及有关工作的管理。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是用地管理和建设管理两部分。用地管理的根据我国相关法定条例规定,所有使用土地都应该持有经国家程序批准证明向城市规划部门申请,申请通过后方可按照申请内容进行建设。建设管理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域内的建设,都应该有城市规划部门统一管理,在城市改建或者新建时应当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进行建设。所有建设都要根据现有建筑物功能和提点综合考虑,保证协调才能发放建设许可证。

二、城市规划管理中表现的突出问题

2.1法制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缺乏相关城市规划管理法制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规划缺位,规划行政处罚与违法行为不协调,对违法建设直接当事人的处罚力度不够,城市规划的权威性不够。另外,影响城市规划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城市规划行政处罚权分割。目前,我国有些城市规划受政府和规划部门双重领导,负责城市规划管理各个部门在不同层次不可避免地存在既得利益冲突,由此所制定的政策,就难免会影响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2.2城市规划设计自身存在缺陷

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城市自身,城市是由人类的各类活动组成,如经济、文化、政治、生活等,规划过程中要想实现这些因素的和谐共存、和谐发展是一件很难的事,这对规划设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事实上,由于很多城市规划师虽然具备丰富的规划专业知识,但经常缺少为未来的预见性,有时候规划还需要满足具体规划总体要求,限制了综合知识的运用,此外,很多地方政府在城市规划时缺少对城市发展速度、发展重点、发展方向及发展时间与规模等信息的综合分析和论证,所提出的城市定位与现实脱节,经常发生变更。导致城市规划方案在设计上就存在着许多缺陷。此外,城市规划管理中还经常遇见以下问题:

(1)城市建筑行业无序开发。多年来各地的建筑一年比一年多,房地产开发的热情有增无减,这样无序的开发看似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实可能给城市带来严重的后果。(2)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城市建设中,我们经常发现一条道路每隔几年就会重复修一次,很多住宅才刚刚建成20年就进行拆除,这不仅仅造成了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给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影响,而且建筑所遗留下来的垃圾对环境是一个很大的污染。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少前瞻性和系统性。城市道路、电网、给水排水网、电讯网等的建设各自为政,缺乏总体的预测、总体规划、总体协调,这一方面不能很好的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也造成管网安装的重复开挖。既增加费用,也影响市民生活。

(4)管理方式滞后。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管理中,管理分工及职能不明确,尤其城乡规划管理不健全,导致管理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另外,城市规划管理的经费没有纳入到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城市规划管理缺乏稳定的资金保障及来源,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不能有效开展。此外,一些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人员素质较低,工作队伍力量不足,这与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管理是不能配合起来的。

三、城市规划管理对策

3.1坚持科学、合理规划

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应当先进行城市规划,然后再进行建设。对城市的整体状况应当有科学的定位、定向和定性。在制定城市的总体规划、功能区分、专业规划时,应当符合本城市的实际情况,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发展设计应当考虑发展中的维护,明确城市规划需要时也应结合城市发展形势挖掘城市发展的潜力,将城市的形象作为重要的规划管理环节。规划后应当分步骤实施建设,不能因规划的不足造成后天建设的落后,进而衍生出建设问题,如重复建设,这样就造成了投资的浪费。此外,在进行规划时,应注意彰显本城市特色。

3.2完善城市规划管理法律法规

要保证城市规划管理的规范,就应当对规划管理的自由权进行限制,使其符合城市规划管理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健全城市规划管理法律法规,从而为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这不仅可以方便政府展开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城市居民的利益。

3.3加强政府的领导、协调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承担起责任,将城市规划纳入政府重要的工作日程。明确规划的目标、要求及实施方法,各相关部门也应当积极履行好自身职责,与政府宏观目标进行协调配合。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近期规划应当与社会发展计划及国民经济规划密切配合,做好衔接。

3.4对开发商加强监督,避免重复建设、无序开发

重复建设问题在很多城市都经常遇见,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建设、无序开发现象的发生,城市规划部门应该加强监督,严格审批制度,对违规单位追究行政责任。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要对审批后的各项建设管理工作加强监督,及时纠正违法活动,督促提高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质量水平。将规划管理的行政责任具体分解落实,使城市规划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都有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对于由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要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此外,还要加强城市规划的大众监督作用,实行群众听证制度,这样能够很好地防止决策片面性,提高规划实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3.5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

市场经济是按照一定的价值规律来实现资源分配的,城市经济活动也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城市的规划应当实行有效的市场管理、市场调节。从本质上来看,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行为,是通过政府的干预和管理来保障公众利益。市场经济形势下,我国的土地资源供应紧张,土地价格上涨快,仅仅通过市场调节,则投资者会专注于经济收益高的建设项目,因此要依靠具有社会利益整体性的城市规划来解决。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篇8

关键词:国内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制度

abstract:inthe21stcenturyChinafurtheracceleratetheconstructionspeedofurbanization,theurbanizationlevelincreases.Butofthesmallandmedium-sizedcityplanningmanagementsystemhasbeenplaguedbymanysmallandmedium-sizedcities,influencethe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thisarticlehasanalyzedChinesesmallandmedium-sizedcityplanningmanagementsystem,andtheproblemsfromseveralperspectivesimproveurbanplanningmanagementsystemandtheconcretemeasures.

Keywords:domesticsmallandmedium-sizedcity;planningmanagementsystem;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中小城市对城市规划越来越重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城市规划监察管理力度不足

中小城市规划监察机构设置不足。只有少数成立一级局的城市有规划局直属的规划监察队伍,其它中小城市均为建设部门直属城建监察队伍。在这种情况下,规划部门城市规划的执行情况缺乏监督,对城市规划监察的指导没有力度。因此,由于缺乏监督,监察队伍以罚代管的现象严重,贪污受贿的情况时有发生。其次,规划审批与规划监察的脱节,是造成管理失控、部门相互扯皮和违法建设滋生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本身处于困惑与无奈之中。

另外,规划执行主题不统一也影响着城市规划监督的进行。就执法方面而言,城市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被非法肢解,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模式尚未形成。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和国务院明确规定,市级规划管理权不得下放。某些中小城市不依法行政,将城市规划权任由区级政府或机构独立承担规划和审批职能,先导区等也片面强调封闭管理,致使统一的城市规划难以得到落实。

1.2管理审批混乱

在很多中小城市中开发区虽在规划区范围内,但其规划管理机构属开发区而不是收归市里,规划建设自成一体,与城市相分离。市辖区建设部门也有越权发证的情况,各县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张图、几支笔审批的现象。各级部门各自发证,影响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城市规划管理力度不到位。

1.3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工作不足,规划人员素质低

目前,许多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普遍存在管理职能缺位,管理机构不健全,规划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结构单一,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难以担负起对规划编制的管理重任。作为城市规划管理机构的技术参谋和规划具体编制部门――规划设计院,也普遍存在着缺乏力量和机构,缺乏资质等级等问题。如此状态,在规划编制与管理上难以起到规划管理部门的助手作用,这必然对城市建设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

1.4政府、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缺乏有效的决策机制

规划管理部门既是规划的编制、审批单位又是规划的决策、执行机构,导致了规划只是政府与规划专家之间的单向交流,政府缺乏对规划的宣传,群众对规划缺乏了解,缺少了群众对规划的参与和支持。

并且,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滞后于规划管理和城市建设需要,在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审批后,由于受资金和规划力量的限制,有关部门未能及时组织编制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不能形成城市规划编制体系。这不仅给有计划地安排城市建设带来了一定困难,而且无法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

二城市规划管理的对策

要做好城市规划就必须注重城市规划的管理和制度的改革。因此,笔者有一下几个建议:2.1解放思想,进行规划管理制度、体制的改革

城市规划需要起到如下作用:既能保护公共利益,又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作用,根据不同时期的目标特点,区分强制性和指导性两种不同的功能。规划管理的重点是对强制性的管制,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强制性指标;非强制性指标作为政策导向,应具有适应市场弹性。进一步放开规划编制和规划设计市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规划编制水平的提高。目前,在规划管理中,要依据强制性指标加强宏观管理,做到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指导各项建设活动。

2.2要全面落实责任制度应依照法定程序组织编制、审批、实施和变更规划,完善规划管理行政执法程序,落实规划强制性内容贯彻实施的法律责任,明确规定详细规划在建设项目立项管理中的先决地位,建立健全规划管理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依法处罚违反规划强制性内容、干预规划管理实施的行为,杜绝因领导人的变更和因领导的好恶而随意变更规划的现象,督促规划管理机关和管理人员增强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2.3发掘自身优势,继承和发扬自己城市历史文化为了发掘自身优势,应该继承和发扬自己城市历史文化,充分重视历史街区与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价值,将更多的历史街区与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使城市的建设具有自己的特色。应该进一步协调处理好历史街区与文物古迹保护与城市化、现代化的关系,使城市现代化与尊重传统文化和谐共存,各得其所,体现文化的延续及现代化对传统的继承和包容。同时,在城市建设中,应依据城市规划建设方案总要求,加强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建筑物外部色彩的研究,注重高品位的总体建筑形态设计,在保持建筑单体美的基础上,形成区域的总体美与和谐美,形成城市特有的风貌。三城市规划管理体系设置原则

3.1城市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应有利于统一规划、依法行政

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城市的重要依据和手段。要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首先必须规划好,城市规划具有整体性和战略性,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城市规划处于首要地位,《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1996]18号)明确指出:“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集中精力抓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其首要地位,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活动,具有明显的政府行为属性,城市规划工作,也就应该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否则,城市将会处于无章、无序的发展状态。只有城市政府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城市作为首任,并充分赋予其职能部门――城市规划管理机构以应有的地位、责任和权力,使其能有效地发挥行政管理职能,城市规划的作用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城市规划影响到城市中的方方面面,关系各行各业,影响千家万户,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城市结构和功能日趋多样化,城市各项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关系日趋复杂,城市土地开发和各项建设活动日趋频繁,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的方法,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弊端,亟需改变。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城市规划法》、《行政处罚法》的颁布实施,使我们可以依法行政。事实证明,只有具有执法主体地位的规划管理机构,才能对城市实施有效的管理。历史经验早已证明,无头管理、多关管理,对城市的建设均有百害而无一利。我国不少城市都是由政府一把手分管城市规划部门,所有规划管理权限,都统一集中在规划管理部门,全市规划工作实行一个领导、一个机构、一支笔的决策办法。同时成立专家顾问咨询班子,保证决策的科学与合理,无疑,这是一个极好举措,值得借鉴。

3.2城市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应能提高规划运行的效率。

城市规划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对城市建设用地、建筑工程以及工程施工的规划管理。具体内容包括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监察管理三大部分,此三项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应紧紧围绕《城市规划法》规定的“一书两证”的核发和管理程序的运作来确定。

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就是运用法律手段,按程序,科学、合理地制定或修订城市规划图则,严格地进行规划管理。编制规划的工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不同于工程设计,需要资料的积累、内容的连续、人员的衔接,不能完全依靠外来的力量,一个城市应有自己专门的规划设计队伍。

城市规划的审批管理,是对建设项目的选址、建设用地以及建筑工程、道路工程、管线工程进行管理审查,在审批程序的每个环节,规划管理部门对不同建设项目提出具体的规划要求,并通过核发“一书两证”,使这些规划要求具有法律的约束力,针对审批程序的不同环节,应设置相应的管理科室。

四结束语

只有解放思想改革城市规划管理,建立现代化的管理规划体制,才能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才能使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群众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实现对城市的良好管治。

【参考文献】:

[1]《中小城市总体规划解析》刘贵利;东南大学出版社

[2]《城市规划设计手册》郑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篇9

摘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的同时,当前城市规划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城市发展的龙头。尤其当前不断优化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等城市规划管理的手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本文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引言: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而城市规划管理作为一项综合性技术行政管理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城市规划管理很好的保障城市规划顺利实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管理相对滞后,以至于不能满足于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需要。普通老百姓对城市规划缺乏应有的了解,也缺少对城市规划的支持和参与,由此城市规划的管理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其他问题,本文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探索解决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问题思路。

一、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缺乏法制保障,导致规划缺位,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规划审批权。当前缺乏完善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处罚与违法行为不对称,缺乏对违法建设直接当事人的处罚,另外地方性法规不完善造成规划权威性受损,同时规划行政处罚权分割影响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行政程序立法不完善影响城市规划管理的规范化。还有就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规划审批权,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城市规划受政府和规划部门双重领导。负责城市规划管理各个部门在不同层次不可避免地存在既得利益冲突,由此所制定的政策,就难免会影响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还有就是城市规划管理缺乏大众监督。缺乏大众监督是城市规划管理遇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我国的很多城市规划决策往往还停留在领导者才是“决策者”,规划决策权集中领导和少数几个规划专家手上,是少数人的决策。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对行政审批缺少约束和监督机制。规划管理的主管部门既是规划管理者又是规划单位的直接上级,这就使得规划管理和实施一直是处于规划管理者单方面的动作之中,这往往会造成决策主体的错位,使得决策缺乏大众监督,容易滋生腐败等问题,从而使城市规划管理背离城市规划目标,同时公共利益会被某些群体利益所替代,造成最终使城市规划管理的方向偏离原有的发展轨道。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监督,也会造成一些政府官员利用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建设进行干预,谋取个人利益,并产生各式各样的寻租行为。

二、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首先是要完善规划法规。建立健全规划法规体系,运用法律手段,保证科学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管理的综合协调职能,城市的土地利用各项活动都纳入统一的城市规划管理,实施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够保证城市合理发展和协调运转。充分运用法制管理手段,是切实搞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保证。这也就要求各级城市规划管理主管部门抓紧法制建设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效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注意运用法制手段维护城市规划及其管理的权威,将城市规划行政执法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要节制规划许可自由裁量权,使遵守法定程序,严守合理性原则,逐步推行城市规划审批法制化、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化,最终组成严密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

其次是设计合理的规划许可审批程序和管理体制。要使城市规划管理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就必须按遵循科学的审批管理程序。也就是必须依照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必要的环节来进行。这样就有效地防止审批工作随意性,制止各种行为发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严格的审批程序是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条件,对于城市规划区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也要以有关的城市规划管理法规为依据,对违背城市规划管理法规的行为要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另外一个就是改革管理体制,有效发挥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作用。要改革规划行政管理体制,就要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和审批制度,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城市规划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健全城市规划管理决策机制,城市规划管理的重点由开发转向保护。

再次是加强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各级城市规划部门要把规划实施的监督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做好土地使用建设活动审批后的各项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城市规划违法活动,及时发现纠正,督促提高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质量水平。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将规划管理的行政责任具体分解落实,使城市规划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都有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对于由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要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城市规划管理责任的确立,其目的在于保护行政管理的法律秩序,保障国家和人民权益。

最后是要完善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听证制度,有效防止决策的片面性,提高规划实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任致远。透视城市与城市规划。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存在问题;加强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城市发展正在迈上新的台阶。城市规划管理业也将迎来巨大变革。要充分发挥城市的规划管理在城市发展中的基础保障和引导作用,建立健全城市规划法律保障体系,细化执行细则,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提高城市规划编制水平和实行效果,为打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工作,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事业的繁荣发展夯实基础。

一、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城市的一切建设活动都要围绕城市规划来执行。城市规划是城市实现科学发展的理论保障。严格执行城市规划,能够有效保证城市土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最大程度减轻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能够从宏观角度,对城市经济发展进行布局,集约利用各种资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上述一切目标的落实,在实际工作中都需要通过规范科学的规划管理来实现。

1、引导作用

城市的规划管理是投资的“指挥棒”和方向标。经由招商政策、规划编制和规划信息的管理,对投资的种类、规模和布局予以规范引导。政府出台并实施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之作为对城市自然资源实行优惠配置的总纲。规划内容包括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安排。同时,城市的功能布局和城市土地的开发方式也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进行了详细说明与要求。以上这些,都起到了引导经济投资方向的巨大作用。

2、调控作用

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实现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对规划编制和投资项目的审批对政府与投资者之间、各级政府之间及各投资者之间进行协调,平衡利益关系。此外,规划管理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还体现在有效控制投资开发的速度和规模上。

3、规范作用

城市规划管理通过编制管理和审批管理来实现对经济发展的规范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行为会因为投资者对利润的盲目追求发生混乱乃至失败。因此,一个规范的市场行为准则对于经济健康发展必不可少。它能够有效保障市场秩序,给予投资者安全感,是持续投资的基础。

4、保障作用

科学的城市规划管理是保障投资者合法利益的有效措施,而这一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规划的审批管理和规划的监察管理来实现。当投资人依法取得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后,其在相应地块上的合法权益就受到法律保护。如果因他人在该地块上进行违法建设损害投资人利益,可以通过对违法建设的查处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5、服务作用

城市的规划管理还具有服务工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管理职能的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相关服务。规划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服务水平和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形象息息相关,成为城市建设软环境的重要组成。实践证明,高水平的城市规划管理服务对经济投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城市规划所遇到的问题

1、城市的地方综合功能不配套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出现了不能满足当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等风土人情的情况,不能和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导致城市规划方面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情况,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很大的阻碍,很多的领导人员对城市规划的理解只是一种政绩的体现,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对眼前的利益更加重视。很多的房地产以及土地开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规划滞后而施工超前的情况,资源配置问题没有进行重视,同时,用地结构也出现了比较松散的问题,导致很多的投资被浪费,而且,这些项目的时候对人民群众的利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城市规划的实施准则不完善

在社会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主体已经不再是开发商,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有限的空间资源进行争夺。城市规划规程中更多的是对多元素、多因子、多利益群体的需求体现,规划的过程需要政府和人民群众进行参与,实现各种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实际中,公众参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人们的权利没有得到重视,利益集团的参与导致城市规划实施的结果和内容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3、缺乏对土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现有生活出现了不再满足的情况,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城市只有进行更好的规划建设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城市的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导致土地资源的利用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也在不断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利用出现了不合理的情况。现代城市规划中对土地的生态安全问题没有进行重视,因此,也导致了土地资源的超强度开发等问题出现。

4、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社会公众参与性不强

在国外,规划工作已经慢慢由政府行为转向为市民,有下至上的参与了,相比较国外的这种管理体制来讲,我国在规划管理方面,公众参与的程度远远不够。很多时候,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只是由领导专家组成的小组进行决策,虽然相关的法律把公众参与纳入了法律内容,但是真正的决策者还是有关单位的领导,公众只是执行者而已。这样公众的监督就失去了意义,也会导致城市规划不能实现城市原有的目标,使个人利益代替公众利益,给人民带来损失。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中的大事业,以上的两大问题必须得到解决,从而才能促进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对策1、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应逐步的实现法制化

现阶段,摆在每一位城市规划管理人员面前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怎样更好的借助于法律手段,真正的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从而使这项工作逐步的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龙头”,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要想将城市中各式各样的建设活动纳入到统一的城市规划管理的轨道中,更加充分的发挥出城市规划管理的作用,保证城市中的各项机制灵活的运行,并且促进它们的和谐共存,那么我们就必须依靠法制,高度的重视法制建设工作,大力的推行法制管理,这不但是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衡量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制建设不但是依法治理城市的重要需求,同时其也是保证各项城市规划活动能够顺利实施的“生命线”,更是推进城市各项改革顺利完成并且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迫切需求。

2、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应逐步的实现数字化

当下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密集,传统的手工为主的工作方式已经无法与更加现代化的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的工作方式相适应了。而为了更好的服务城市现代化建设工作,并且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继续提升,那么就应大力的推进城市数字化工程的顺利实施。数字化可以逐步的转变传统的管理人员手工操作的方式,促进城市规划管理更加的现代化,同时也保证了城市规划、管理以及建设中的各项决策更加的科学化,大大的提升了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增加了信息含量,提高了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字化并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同时其也代表了人类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代表了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应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入手,推行数字化的城市规划理念,同时建立基于网络化的基础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更加透明并且规范的管理制度,而这也是我国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的必然需求。

3、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应逐步的实现民主化

所谓的民主化实际上指的就是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进行过程中是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的。首先,政府在社会中的职能不应是以往的大包大揽和直接干预了,政府部门应更加的注重法律引导以及市场调节,这样才能为社会和市场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另外,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社会精神也开始慢慢的变迁了,因此,在社会上也出现了更多类型的社会组织,而社会大众参与到社会活动中的很多载体就是这些新兴的组织。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土地、住房以及公共设施等很多要素已经进入到了市场领域中,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所采用的传统的独断式的决策手段已经无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了,其暴露出了很多的缺陷和问题,并且也根本无法平衡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群体的利益。而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各项决策是会直接的影响的人民大众的个人利益的,社会大众对城市规划中的各项活动自然就会更加的关注。因此,城市规划管理人员应及时的转变自身的角色,借助于大众媒体多与社会群众进行交流和沟通,深入的了解并且尊重他们的想法,从而真正的实现民主化。

4、加强城市规划中的监督力度

城市规划管理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所以为了使得城市规划顺利进行,城市规划的管理部门必须加强规划工作中的监督力度。相关单位不仅要对于城市建设中的批后工作,还要做好日常的的监督检查工作。主管部门对于各类违法建设行为要及时的发现,而且要严肃处理,还要纠正施工单位在建设过程中的偏差。监督工作要严格执行,从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建设的水平。

5、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要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

人类和环境是有机整体,人类的各种各样的活动都会对于环境造成影响,现如今我国要求的是要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兼顾经济和环境是管理的原则。有关单位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对于污染严重的建设要及时治理,重视城市的绿化建设,不能使城市失去人文景观。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方式必须摒弃,我们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将城市规划做到最好,从而达到城市和环境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