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传统媒体的特性十篇传统媒体的特性十篇

传统媒体的特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0:44

传统媒体的特性篇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特网(inteRnet)迅速发展,网上媒体风起云涌,使传统的新闻实践发生了很大变化。因特网这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但对它进行科学、冷静的定量分析依然不可或缺。看起来,网络只是提供一种新的承载信息的媒体。似乎不会对内容的取舍有重大的影响,但事实上,网络带来的不仅是一种载体,还是一个读者空间。从理论上来说,这个空间比以往要大得多。从一般意义上说,它给上网媒体带来了更多的潜在用户。因此,上网媒体所提供的内容就不应再是简单的报纸或广播电视内容的翻版。它要更多地考虑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的不同需求,并且要解决好与之配套的形式问题,例如背景资料、写作风格、语言、中文字库等。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为全球的媒体提供了一个短兵相接的平台。小的媒体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就需要做出特色,这就要为自己找准一个合适的读者群。大的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续到网络。

作为我国新闻界的旗舰,新华社于1997年11月7日新华社成立66周年之际,其新闻信息全面进入因特网,目前已有中文简体、中文繁体、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和日文等5个文种的6个版本。现在中文版本的网上内容已形成各具特色的6大版块。

新华社网络版第1个板块是实时的新闻信息,包括新华社快讯、中国新闻、国际新闻、社会生活、体育新闻、经济信息、证券信息等。内容一部分选用新华社新闻稿件和经济信息稿件,一部分选用其他媒体的稿件。其最大特色是时效快,且大都是人们关注的国内外热点或贴近生活、贴近网民的新闻信息。每天实时300多条,15万字左右。

新华社网络版的第2个板块是根据国内外大事制作的专题。这些专题中,既有每天不断增加的大量最新信息,又有十分详尽的背景资料,每个专题都构成独立的专题资料库。已制作的20多个专题中,少则几十万字,多的达几百万字,且配有大量图片、图表。新华社各种专题网站最大的特色是内容丰富,资料权威、准确,且图文并茂,专题网页的制作也很有特色。一些重要专题一经推出,就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业界好评,被不少网站链接,也被不少报刊作推荐报道。

新华社网络版的第3个板块是新华社10多家报刊的网络版。既有综合类的报纸,又有时事性的周刊、半月刊,还有经济类,特别是证券类的报刊。每天这些新华社报刊网络版可供读者免费浏览的信息达40~50万字。

第4大板块是新华社地方网站。网站既是独立的省、市、自治区网站,又是新华社网站的整体组成部分。地方网站有实时的新华社地方新闻,又有各地特色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也是新华社网站的一大特色。

第5大板块是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与中国产业报协举办的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40多家产业报将他们精华稿件选编上网,使我国各行各业的经济新闻和信息汇集到了一起。

第6大板块是在网上销售的新闻信息产品。

新华社网络版的网络所带来的优势的出现彻底解决了传统媒体中“大而不全”,“综而不合”的弱势。那么,网络对现存媒体的威胁与挑战恐怕就是网络几乎具备了现存媒体的所有优势,同时弥补了媒体各自的不足。对报纸而言,它比报纸快;对杂志而言,它比杂志新;对广播而言,它比广播全;对电视而言,它比电视广。在某些情况下,网上媒体中流通的新闻、信息在广度、深度及速度、力度多个维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而且网络还正在或已经抢占了传统媒介没有或无法涉及的领域。网络现在的某些“势力范围”已毫无疑问的超出了现存媒体的传统范畴。从这一点上说,网络强于传统媒体。“传媒”的概念到了网络手里,就这样被无限地放大了。它大踏步地走出传统的概念,做成了许多我们传统媒体连想都没想过的举动。而且它的几何率的增长速度和日益扩大的社会影响更加叫人不敢小视。

网络媒体的出现,必然导致传统媒体在整个注意力市场中份额的流失;网络媒体以超出人们想象力的速度发展,必然导致传统媒体份额流失的加剧。有趣的是,传统媒体非但没有试图阻止这种发展势头,还在使劲地推波助澜。传统媒体争先恐后地上网,并起劲地在传统媒体上促销网络媒体,使网上媒体的影响力迅速增长,使网上流通的新闻及其他信息的质量迅速提升到与网下相同的水平。截至1998年9月7日,全世界已有4925家报纸推出了自己的网络版,在中国,到目前为止中央和地方报纸共有92家上网。从1998年10月20日起,人民日报网络版每天定时更新9次。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电视台以及港澳电视台纷建网站,在网络上精彩起舞并吸引相当数量的网络受众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电视网络和报纸网络版的发展一时还不能取代电视、报纸。有研究报告称,在网络服务入户率最高的美国,依然有80%的成年人阅读日报或星期刊。我国电视观众的数量仍数倍于“网虫”。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传统媒介的网络版将是数字化时代传统媒介的存在方式之一。

从客观角度来看,传统媒体不缺人,不缺钱,不缺资源,不缺品牌。面对网络的冲击,传统媒体几乎什么也不缺。如果说缺什么的话,就一样东西:那就是对于因特网这一新媒体平台的认识。但是当传统媒体真正将因特网这一新媒体作为一项逻辑延伸的事业来经营,当他们将手头拥有的资本、资源强有力地注入互联网时,他们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有条件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传统媒体的特性篇2

1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相同点

媒介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探索和创新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尽最大可能占据竞争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在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媒体的新闻传播形成媒介观察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上也具有了一定的相似之处。

1.1形成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析

媒体作为社会发展的观察者,在社会新闻事件传播中,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是媒体必须具备的职能。然而,媒体的新闻传播不能只停留在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上,还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新闻深度报道,形成新闻事件传播对受众的引导作用。以网络媒体的深度报道为例,在形成对受众的引导性上,网络媒体的网络意见领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网络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和信息的自由性使得网络意见领袖的信息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公知对网民的网络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析同样也对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价值产生积极作用,例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传播,央视的《新闻1+1》以及一些地方台的新闻评论节目等,还有报纸的新闻专栏评论等,都对传统媒体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职能产生重要作用。

1.2新闻娱乐化现象普遍存在

在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探索上,对新闻传播方式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这其中新闻传播娱乐化方式为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所共有,为社会新闻事件传播的改革带来不小影响。新闻娱乐化方式改变以往对新闻传播内容和形式中的刻板印象,形成轻松活泼的态势,这样更有助于实现新闻传播内容满足受众需求的目标。例如今年的两会新闻报道为例,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对两会的新闻报道除了报道会议的议程内容外,对参加两会的代表的采访中,很多媒体对准一些热点话题人物,采访他们的提案,例如采访毛新宇、倪萍、张艺谋等等,另外针对一些代表的提案,网民在网络媒体上进行评论,这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网民是带着调侃的目的发表意见,媒体的新闻娱乐化传播形式形成了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特色。

2网络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不同点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不同的媒介下,形成了对新闻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点,这是当前构成双方激烈媒介市场竞争的原因,在双方拥有共同传播形式基础上存在的不同传播特点,这才能构成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对受众的吸引力。

2.1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2.1.1注重信息传播的独家性媒介市场竞争的直接表现之一体现在对媒体传播信息的独家性上,通过独家新闻的才能形成媒体对受众的吸引力。利用这个平台,网民可以随时自己身边的新闻信息,在新闻时效性上远超传统媒体,例如2011年发生的7.23动车事件,网友苗苗最先动车追尾事件,微博发出后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同时在对事件的处理和善后上,网民也是通过网络媒体关注事件的最近进展。这些在网络微博中最先重大社会新闻事件信息的形式,构成了网络媒体强大的独家新闻传播特征,也是网络媒体优于传统媒体获取独家新闻信息的直接表现。

2.1.2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延伸新闻话题在媒体传播理论中,受众的反馈理论对形成媒体的传播效果产生重要意义。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实现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并成为其区别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最大特征。而在媒体的互动性之外,新闻传播信息话题的延伸性对形成网络新闻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产生了重要价值。2011年底,方舟子将打假矛头对准韩寒,对韩寒的部分作品持质疑态度,这在网络上掀起种种热议,韩方论战成为网民讨论的话题,网民利用微博、博客以及论坛等形式,各抒己见,由此也延伸出了对韩寒作品的挑错,以及韩寒一些列反击行为的讨论等。方舟子打假斗士的头衔不断收到网民的热议,总之事件的发展还有待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而网民在网络上的互动对事件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

2.2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2.2.1新闻直播形式满足受众需求在重大新闻信息的报道中,谁能在第一时间提供最快信息,展现真实场景,谁才能赢得受众的青睐。在受众对信息和新闻审美立体化、多元化、近乎苛刻化的今天,直播新闻仍然是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最有时效性、影响最广泛的传播方式。在国外,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成就了一些知名的媒体,例如半岛电视台,在对伊拉克战争以及关于围剿本拉登等新闻事件的传播上,半岛电视台传播的内容获得了全球受众的肯定。2011年3月日本发生9.0级地震,对日本的经济和民众人身财产安全等造成重大破坏,日本nHK电视台积极参与到新闻的直播中,海啸蔓延日本东部地区,日本民众在震后的自救等,都成为电视新闻直播的内容。

2.2.2对受众的信息引导更具有权威性媒体的信息传播需要发挥对受众的舆论引导职能,这是当前我国新闻媒体发展环境下对媒介的要求。在实现媒体信息引导上,权威的信息来源更能发挥媒体的引导性。相比网络媒体的信息引导,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更具有权威性,这主要是因为网络媒体中的信息引导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网络媒体中的意见领袖,他们在形成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和引导中,容易带有一定的个人价值取向,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权威性存在争议。传统媒体在信息引导上,站在媒介的立场,以媒体新闻评论的形式发出信息,因此更具有客观性,保证了信息引导的权威性,这对提升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影响力产生重要作用。

传统媒体的特性篇3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艺术形态、传播环境等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新媒体艺术的出现无疑是传统艺术的一种升华,新媒体艺术区分其他艺术门类的显著特点是其具有虚拟性、数字性、交互性。其中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是与传统艺术门类比较中最具有优势的特征,新媒体艺术是传统媒体模式的一种升华,新媒体艺术是传统媒体与现代先进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新媒体艺术是现代科技水平进步的体现。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交互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传统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人们从传统只能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广播传统媒介向新媒体过度,新媒体艺术成为现代人们的宠儿,新媒体艺术是传统艺术的升华,新媒体艺术具有交互性,从而更全面的挖掘了时代艺术优点,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更好的满足了人们对艺术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消费者满意度,对促进我国新媒体艺术发展、审美取向创新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新媒体艺术的界定

20世纪末摄影技术的出现拉开了最早“新媒体艺术”的帷幕。传统的艺术评价标准无非是某位作家无可复制的作品,独一无二的作品特点宣示的它的价值,20世纪末摄影技术的出现了人类这一艺术观念,摄影技术的出现可以说是“新媒体艺术”的开端,新媒体艺术的产生和时代的进步,技术水平的提升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传统艺术之上的,传统的四大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而新媒体艺术区分于传统艺术的最大特点使其具有交互性,现阶段新媒体艺术主要应用领域有影视制作、房地产领域、建筑规划、展示设计、工业设计、网络艺术等,计算机的出现是推动新媒体艺术发展的关键要素。

二、新媒体艺术交互性具体体现

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传统艺术之上的新型艺术表达手段,新媒体艺术与其传统艺术相比较具有传播范围广、互交性、时效性、立体性等特点,现阶段新媒体艺术主要应用领域有影视制作、房地产领域、建筑规划、展示设计、工业设计、网络艺术等领域,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先进手段相结合,为需求者提供了一场完真立体的视觉盛宴。针对新媒体艺术交互性,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2.1画面真实、立体感强

新媒体艺术具有虚拟性,利用这一特点虚拟现实影像,让人感觉画面更加立体真实,具有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在商品信息的传播上,可以借助高端的互联网科技,将产品信息,商家资料,声色并茂的呈现给需求者,充分发挥出新媒体艺术的优势性,传统艺术时常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及时性,比如电视广告的播报,需求者一旦错过了广告播放时间,就没有办法再获得广告信息,而新媒体艺术需求者可以随时观看,因此,新媒体艺术又具有时效性。另一方面数字电影的出现更加凸显了新媒体艺术的立体效果,是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逼真,从而提高了人与作品的交互性。

2.2新媒体艺术作品交互性强

针对新媒体艺术中的作品,需求者可以通过虚拟环境及反馈的其内容,进行人与作品间的互动,另一方面,需求者通过设计者所构造的人物、环境、声音切身的感受虚拟世界人物质量、声音、语言上的互动,进而实现行为交互。

2.3新媒体艺术互动性强

新媒体艺术有效的运用了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因为计算机网络具有灵活性,借助计算机网络可以充分实现设计者与顾客的互动,可以是局部区域亦可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互动交流,新媒体艺术在互动中了解自己产品的不足及优点,在交流互动中需求者可以真实立体有效的与设计者进行沟通,使身处异地的两个人没有距离感,进而了解需求者的反馈建议,用户的反馈意见对企业的发展很有价值意义,企业可以通过用户反馈的意见,进行收集,详细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趋向,设计者及时有效的掌握需求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和评价等等,从而实现及时有效的了解自身优点与不足,做到知己知彼,进而进行方案的讨论与调整,最终达到完善设计的目的,新媒体艺术形式的广告设计营销有效的推动了企业的营销效率,新媒体艺术可以让需求者立体真实的了解自身的设计作品,不但在提升设计者的同时也提高了需求者的满意度。

2.4虚拟传播,拓宽市场

新媒体艺术具有虚拟性,立体性、交互性的特点,正是借助新媒体艺术自身的特点,让新媒体艺术在娱乐游戏领域也有了突破性的成就,新媒体艺术具有虚拟传播立体真实,交互性强的特点,让其在娱乐游戏中迅速发展起来,仔细观察我们都会发现,每一款电脑游戏,设计者都会精心设计人物形象,游戏场景画面,吸引人的交互模式,如发出声音,游戏人物的肢体语言进而实现互动,新媒体艺术,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没有地域的束缚,可以将每一个人都变成消费者资源,同时也免去了现实生活中,因为地域不同,生活习性,生活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必要麻烦。

2.5广告营销互动

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营销手段已不能满足企业与消费者的需求,新媒体艺术常常被用在广告的设计中,互动广告逐渐成为企业宣传模式中的宠儿,互动广告抓住了人自然沟通双向沟通的特质,为广告赋予了灵魂,设计者借助新媒体艺术以及计算机营销的特点实现企业互动广告的有效传播,新型互动广告的本质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交互性强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广告形式利用这一特点,将企业信息,产品资料,及时有效的将信息传达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企业可自行设计产品的详细资料,顾客只要点击产品的一个链接,企业信息,商品资料便声色并茂映入眼帘,互动广告交互性强的特点,不但方便顾客间的互相交流、传播,也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营销效率。

三、结论

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艺术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新媒体艺术是传统媒体与现代先进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对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我国新媒体艺术发展、审美取向创新有着深远的意义,新媒体艺术是媒体艺术必然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唐雪雯.新媒体艺术交互性探究[J].艺海,2013,12:130-131.

[2]李琪.新媒体艺术交互性的时空特质[J].艺术品鉴,2016,03:154.

传统媒体的特性篇4

关键词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7-0139-01

国际互联网的兴起产生了一场新的媒体革命,互联网使得信息无局限,更快捷,信息的传递也已经不受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因为互联网具有的这些优势,最终使得其成为21世纪最为流行的媒体发展趋势,而且对大众的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产生着影响。网络媒体囊括了传统媒体的基本功能,同时还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1]。作为一个新兴的媒体,网络媒体发展速度可谓是迅速。同时,因其发展之迅速,影响之广泛,也得到了电视业界和学者的关注,意识到其对于传统媒体所产生的冲击。

1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网络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可从媒体传播的方式、采访方式等几个方面来看,具体如下。

1.1对传播方式的影响

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中,不受传播者和受众界限的影响。传统媒体的传播通常是以单向传播为主的,由传播者信息,受众接收信息。因此,从这点看,传统媒体在信息上就难以及时、全面的掌握受众的反馈信息,而且对于传播的效果如何也难以把握[2]。网络媒体出现以后,单向传播的方式已经不受大众欢迎,传播方式和交流也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受众作为媒体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者,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信息,及时向媒体反馈意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正是如此,网路媒体的传播方式开始向双向发展,使得交流更加的多向化。

1.2对信息时效性的影响

网络媒体的即时性无需大众再不断的等待信息的传递,人们可以随时的获取信息,关注社会、国际事件。而传统媒体新闻前需要经过写稿、划版、印刷等一系列的环节后还要通过中介传播。这样就导致最新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到受众。网络媒体具有的时效性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很多最新的事件在几分钟就可以在网络传播。网络媒体的实时传播和同步传播深受大众喜爱。

1.3对采访方式的影响

以往,新闻采访多是通过访谈和电话进行的,网上采访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根据调查发现,访谈是新闻采用使用最多的手段,其次是电话和电子邮件。而最近几年中,访谈和电话采访频率急剧下降,而电子邮件采访的频率不断增加。由此可见,网络技术发展后,利用网络可随时对各个地方的任何人采访。网络采访使得记者的采访的范围越来越大,而且所需的时间和费用也越来越少,对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也大大的也提高了。

1.4对新闻写作方式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传统的媒体进行报道的写作是以文字为主的。在新闻报道中,文字报道同电视报道等相比,存在很多弱点,不仅没有电视报道那么生动,而且还没有图像报道那样立体。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环境下,推出了很多软件,报纸记者不仅可以用文字描述新闻事件,而且对于声音和动画等表现的使用也更加的便利。新闻记者通过超文本结构可声色并茂的报道新闻事件。

2传统媒体的应对对策

2.1革新传播方式

传统媒体面对这种形势应该革新当前的传播方式,提升自己在网络时代的吸引力。大众传播在21世纪最为突出的一个变化是受众小众化,不同地位和教育程度的受众组成小群体,要求大众传媒提供更专门化的新闻服务。在未来的时间内,报纸将会不断的扩版,各大广播电视也将会增加频道,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专业节目来抵抗网络媒体。这样就要求新闻记者能够具备某一门学科的素养,成为报道领域中的一个专家,以更好的进行新闻报道工作[3]。

2.2形成传统媒体的自身特色

传统媒体要对抗网络媒体,吸引更多的受众就要有自己的特色。特色是媒体的生命,如果媒体缺乏个性和特色,那么就很容易在媒体市场中淹没。报纸、电视等传统的媒体有着自己的特点,在受众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加的今天,传统媒体要有一席之地,就要塑造出自己的个性特点。

2.3培养传统媒体的忠实受众群体

传统媒体可从网络媒体的受众特点出发,加以研究,培养属于传统媒体自己的忠实受众。受众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竞争受众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在获取一个群体的同时也会失去一个群体。从这点上来讲,定位受众是十分重要的。网络媒体是一个新的事物,因为大众没了解其产生的习惯性隔膜而不会去接受,加上经济等各种原因,互联网要获取受众并不是很容易的[4]。而传统媒体可利用这点,树立受众本位意识,通过报道内容等来贴近群众,满足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采用稳定的方式对受众形成持久的吸引力培养受众对其的依赖性。传统媒体在定位自身受众的同时,也应该争取潜在的受众群体。

2.4利用互联网进行辅助报道

网络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新闻人员的工作方式,新闻记者通过网络搜取实时信息,寻找新闻人物和线索,找寻灵感。利用互联网中的电子邮件或者是视频技术对异地的新闻事件的人物进行采访,拓展传统媒体记者采访的范围。

3结论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媒体具备的开放性、实时性和个性化等特点,这必然会给传统媒体带来很大的冲击。传统媒体在面对这样的情况只有运用自身的人才、资源等各种优势,更新观念,使用新的手段来改革,在网络时代中寻找生存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易崇英.试论传统媒体新空间的拓展策略[J].新闻界,2010(01):89-90.

[2]易绍华.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D].武汉大学,2009:19-20.

传统媒体的特性篇5

一、传统纸媒的发展现状

(一)新媒体打破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地位

新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使得话语权更加自由开放。通过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让受众体会到了交互式的交流传播方式,对建构公共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传统媒体逐渐被风生水起的新媒体所牵制。

(二)传统纸媒经济收入的变动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前年七月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用户已超过四亿[1]。新媒体对传统纸媒的冲击导致传统纸媒的经济收入发生变动。

根据网上数据分析,中国去年全年GDp增长7.6%,0.2个百分点的按年跌幅。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挑战,中国传统纸媒的发行收入下滑347%。可见中国纸媒的发行逐年下降。随着经济的缓慢增长,印刷媒体广告面临着新一轮的下跌。对广告客户来说,相比较传统纸媒的争抢广告现象而言,新媒体的即时性和免费性更具有优势,在新媒体上可以获得更好的收益。由此看出,经营收入的变化,传统纸媒经营出现困境。

(三)受众结构的变化

对于读者而言,报纸新闻的报道不及时、缺乏沟通交流,如果读者选择了报纸那么只能被动去接受,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阅读而放弃报纸,从而满足自己的阅读欲望。

据市场调查发现,中国受众每天看报纸的时间在慢慢减少,从最初的43分钟降低到35分钟。而互联网的使用时间首次超过了传统报纸达到了五十分钟。新媒体使得受众结构发生改变,它分流了传统媒体的受众,使得传统纸媒的受众人数和时间都在减少。根据另一项市场调查显示,我国报业读者的年龄日趋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受众平均年龄在41岁以上。中青少年已经习惯了新闻的获取途径是网络而不是报纸了。

二、传统纸媒未来面临更大危机

通过以上的数据以及分析传统媒体的发展状况来看,纸媒陷入困境。目前传统报业面临三种困难:一种是长期并且根本性的,也就是纸媒等传统媒体本身存在的体制缺陷问题;第二种是中长期性的影响因素,就是新媒体的冲击;最后一种就是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景气,虽然是短期性的影响,但确实是放大前两个问题的催化剂。

一方面,传统纸媒的读者开始流失,更多的人选择方便快捷的网络读报而舍弃传统纸媒。更多的中青少年选择使用网络媒体而不是读报纸。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的“专业壁垒”被打破,随着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兴起,创建了一个参与性、社交性强的新闻环境,公民新闻开始流行,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新闻来源越来越多样化。以往网络媒体的新闻大都是根据传统媒体的内容再上传,而现在网上的信息却成了传统纸媒的重要信息来源,纸媒变成了依靠网络媒体寄生的存在。

因此,要实现纸媒的稳固发展就需要先认清目前遇到的危机,找准自身的不足,弥补自身缺陷,才能在飞速前进的新世纪实现稳固持续的发展。

三、广西传统纸媒面临的变革

(一)数字报业是报业的传统转型必经之路

在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受众和广告逐渐转移到新媒体。因此传统媒体纷纷提出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目标。纸媒最大的优势和资本是采编资源,也就是内容资源,现在应该思考的是在受众阅读习惯改变的情况下,如何将报纸读者转化为数字用户。因此,把读者变为用户,将报纸订阅用户转化为数字订阅用户,这是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微博、人人网等社会网络的出现引起了受众市场的转移,传统媒体纷纷向新媒体靠拢以实现技术上的融合,但在此过程中纸媒也需要保持其自身的权威性、深度性、区域性等传统优势,利用好微博、微信等信息技术平台,使其成为传统媒体突发事件的报道平台和新闻线索的来源,利用新媒体实现技术上的融合。

现实中大部分报业都在尝试向新媒体转型。例如广西日报社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了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成立于2009年12月,根据资料显示,广西日报当时的发行量达200000份,拥有八种报纸类型、三种期刊、三个网站、十三个公司、一个工厂和其它媒介,形成了现代化多元传播模式。从广西日报现在发展趋势来看,需要利用新媒体来发展自己,要适应新的媒体环境特征,改变思维定式,整合资源,重新定位。

报纸的新媒体化转型是有一定风险的,因为各方面都与专业的新媒体公司有差距。因此,报纸向新媒体转型一要谨慎;二要量力而行,保证资金和人才技术的支持;三是要打造一个属于自身媒体品牌的全媒体平台。

(二)广西南宁地铁报的巨大商机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相比较传统纸媒而言,地铁报最大的特点就是“免费”,它作为有专属渠道的报纸,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趋势,找准自身定位,规划好自己的蓝图。以广西为例,广西南宁现在正在修地铁,预计在2015年前建设线网“十字骨架线”,作为南宁城市轨道运输规划的主干线。随着南宁城市地铁的建成及发展,地铁中的地铁报也蕴藏了巨大的商机。人来人往的地铁中,人们对地铁报的关注度和阅读量是很高的,密闭空间的媒体排他性,会让南宁的地铁报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也会给本地纸媒带来相当大的利益。

(三)发展自己的特色,精做分众市场,增加深度和厚度

当前,为抓住传统纸媒的受众,挽回正在流失的纸媒受众,可以利用其权威性、公信力发展自己的特色,精做分众市场,打造特色的公众服务平台,强化报纸版面内容的互动,以吸引更多的读者。

广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对传统纸媒而言,本地新闻是其生存的根基。对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地新闻,通过对事件的深入报道,吸引相关部门的目光并引发人民群众的思索,以促进问题的及时解决。本土特色报纸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发挥广西本地少数民族特色,以提高当地传统纸媒的竞争力。同时,做好解读性报道,开设深度新闻版面,增强新闻的深度和厚度,凸显传统纸媒的优势。

结语

现代新媒体正在慢慢改变传统媒体的构架和基本要素,传统纸媒只有不断探索,提升自身的品质和深度,同时注重传播渠道,实现内容的跨媒体分流,以实现传统纸媒的科学转型。

参考文献:

传统媒体的特性篇6

【关键词】 电视;媒体;发展;融合

一、新媒体的出现和对电视的影响

所谓新媒体,通常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体系上出现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的类型很多,但其基本类型可以分为基于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平台的新媒体。

较之于传统电视媒体,新媒体有着它自己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互动性、整合性、及时性、细众性。新媒体的这些特点使受众的选择度、交流度、参与度大大加强,并可以自由的选择媒体接收的时间、地点和形式。

新媒体的这些优势和特点决定了新媒体的继承发展和强大的生命力,也给作为被迫收视的传统电视媒体带来影响和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电视受众急剧下降。新媒体较之传统电视的鲜明优势,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分流了传统电视的受众人群。从年龄结构来看,目前电视的主要受众集中在中老年群体,年轻一代主要的信息和娱乐通道转向新媒体,庞大的年轻群体涌向新媒体,这必然会导致电视受众的流失和收视率的明显下滑。

电视广告遭遇瓶颈。电视广告长期以来一直是电视收入的支柱,目前由于电视收视率的下滑,广告投放也开始由电视向新媒体分流,而新媒体的广告收入则处于不断上升的成长期。

二、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的机遇

传统电视媒体将面临新媒体带来的危机,然而“危机”一词分开看,既是危险、又是机会。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当新媒体正在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对传统媒体造成威胁的时候, 并不是说电视媒体就将会消失在消费者的视野之中。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如何把握这样的发展机遇,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改革,为自己创造生机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将会是未来传统电视的一大出路,也是趋势所在。

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体现在优势互补和融合共赢上。虽然新媒体有着传统电视无法比拟的特点和优势。然而电视,经过多年的发展后,虽然已经处于相对饱和期,但是也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特质与优势,使其有着独立的生存空间。电视内容主流化、制作高端化和操作简易化是传统电视之所以不会被新媒体完全取代的重要原因。传统电视和新媒体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两者融合发展,才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达到双赢的成果。

三、混合传播,整合营销模式

对电视而言,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单纯依靠个体媒介形态无法形成传播优势,必须以电视为主体,与新媒体互相联合,形成1+X的立体式混媒传播构架,提供多样化的视听和营销服务。

目前的电视媒体热衷于跑马圈地,通过自身的网站或借助于知名的视频网站实现节目的网络播出,以求打破自己覆盖区域的限制,实现无盲点覆盖,进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然而,在电视目前的盈利模式下,电视节目实现新媒体播出,并不能有效提升收视,反而会起到分流效果,进而影响电视的整体营销和盈利。

渠道融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纯的电视节目多媒体播出,受众可以再电脑、手机登多种终端上实现电视收看,由于电视与新媒体受众的不对位,以及内容本身吸引度等原因,多数电视节目的所谓跨媒体播出只是打概念或造噱头,甚至是无偿提供版权或被侵权播出,并不能对电视媒体带来明显收益。另一种方式,则是在节目生产时,注重发挥不同媒体的特性,实现电视与新媒体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形成跨媒体积聚效应,发挥传播效益最大化,实现不同层面的整合营销,相较而言,第二种模式更符合电视媒体的利益诉求,而且该模式在季播活动等互动性较强,与新媒体传播范式较为接近的电视节目中运用的尤为明显。

四、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走向融合的模式

传统电视媒体的最优化发展途径就是与媒体走向融合,在这种融合中,二者能够形成优势互补,并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一个良好的媒体环境,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传统媒体只有认识到市场生存法则才能够有效地把握未来的机会。新旧媒体互存的时代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拼杀,而是一个共同进化、共同生存的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主要表现在手机电视和网络电视两个方面。

(一)手机电视

手机电视就是利用具有操作系统和流媒体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观看电视的业务。手机电视具有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重复阅读以及新媒体的交互性。 手机电视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电视形态。

(二)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是将电视机、个人电脑及手持设备作为显示终端,通过机顶盒或者计算机接入宽带网络,实现数字电视、互动电视的服务,网络电视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电视观看方法,它实现了电视以网络作为基础按需观看、随看随停的便捷方式。手机电视和网络电视已经改变了传统电视的传播含义,它体现出一种受众更加主动和积极的一面。长期以来,受众选择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或者说,受众选择电视节目是被动的。但是手机电视和网络电视时代,通过新媒体技术有效地避免了这种刻板性,而使消费者与电视环境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使以往的“点”对面的传播方式改变为 “点对点” 的双向互动。针对特定的用户能够设置特定的信息,网络电视成为了一个平台,没有了所谓的传统电视的“黄金时段”, 每一个用户所喜欢的时段就是所谓的“黄金时段”。在多元化的媒体环境下,每一种媒体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将新媒体与传统的电视媒体进行优势整合,才能够实现电视媒体的价值最大化,才能使电视媒体真正地走向新媒体时代。因为电视媒介本身的特征使其具有着运用新媒体的天然平台,这主要表现在二者都是视听同步的一种传播媒介,二者的受众都需要借助于屏幕来接受信息,而这也是二者进行资源整合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视媒体运用新媒体的某些特征补救自身存在的差异性成为了维持其发展的必然。

五、结语

电视人只有深刻认识和理解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并充分重视新媒体传播地位,积极探索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渠道和内容融合模式,才能真正地利用互联网和终端探索到受众需求,从而在即将到来的三网融合时代获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海霞.电视与新媒体的“竞合 ”策略探究 [J] .东南传播,2011 (11)

传统媒体的特性篇7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指导意见》,该文件要求在媒体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呈现传播移动化与社交化、尊重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快媒介融合的步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在互联网普及推广、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不断受到威胁,新媒体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人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在当今开放的环境下,媒体类型有所变化、优劣势明显,对现有的媒介格局提出巨大挑战,由传统媒体、新媒体及其因素所促成的媒介融合是大趋势,其出现及发展有其必然性: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大环境处于相对宽松的状态,宽松的政治环境给媒介融合带来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媒介融合的态势,同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客户主观需求日益增涨,刺激媒介发展,推动媒介融合。经济利益、市场竞争、客户主观需求成为媒介融合的助推力之一;三是交通运输飞速发展,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不断提升,扩大了海内外、国内外交流,加强了中西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包容性,同时,媒介融合实践丰富,刺激着专家学者完善媒介融合理论的想法;四是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发展态势趋好,为媒介融合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解决媒介融合所需要的技术问题,加快了媒介融合的速度。总体上讲,媒体发展壮大,其间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更多是融合共生关系。只有多媒体间融合才能获得彼此共赢,为媒体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满足人们更多的精神需求,推动媒体传播事业发展。

二、校园媒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问题

由于信息需求多元化、社会媒体冲击等因素,不应该孤立地看待某一种媒介,而是要以变化的动态眼光,研究相对的特点。各种媒介的特点是在比较中产生,又是在变化中发展的。另外,原有的将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几种媒体分开,完全不适合时展的需求,媒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旋律。

在校园内部、校园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媒体作为大学整个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大学校园媒体处于社会大融合的环境,必然脱离不了媒体融合的规律。与此同时,校园媒体隶属于大学系统,具有独特的个性与共性特征。

高校校园媒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这类型的传统媒体是一种以一对多为主的分散式传播模式,立足于学校、学院的相关情况,通过传统媒体传输到学校、学院各个点,报道学校教学、科研、后勤等多方面的工作,通过主动选择报道的事宜,来引导校园舆论环境,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加强学校、学院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由于传统媒体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所做出的报道具有正向性,肩负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重任。然而,伴随着新媒体的扩大普及,传统媒体的滞后性、官方性、信息量少、形式单一、互动性不够等,弱化传统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是包括网络、自媒体等在内的新媒体。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新媒体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网状结构传播模式,因其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低成本性、融合性等,发挥着舆论引导、丰富校园生活、传播文明、弘扬文化等重要作用。新媒体的多样性、娱乐性可通过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大学生对这些内容乐此不疲,过于沉溺于娱乐形式。同时,新媒体具有信息来源杂、安全性不够、风险不可控制的特点,容易导致信息的不准确、不安全。大学生天生具备的质疑性思维方式、叛逆性价值等,倾向于质疑传统媒体所传播的积极正能量信息。多元的价值视角和多样化的传播内容,干扰了部分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价值,加大了思想转化难度,削弱了教育的效果。信息的极度膨胀造成信息的低质化、碎片化、分散化,具有不确定性和离散性,多维的传播模式增加了控制信息源的难度。网络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表现出包容性和开放性。

三是辅媒体,包括横幅、海报、宣传栏等。这种类型的媒体所占份额较小,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宣传内容粘贴到大学生的宿舍楼、饭堂、教室,无形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然而,由于户外媒体的成本大、受众面小、场地的限制、时效性等,导致户外媒体的影响远不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单一的户外媒体影响力微弱,更多地是充当辅的角色。

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校园媒体来实现,然而各自独立、自成一体、无法融合的传播格局和媒介形态,已无法适应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下,媒介融合促使媒介各有所长,新的媒介形态产生,拓宽媒体创新和新闻创新的空间。因而,为适应社会发展环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必须把媒介融合理念融入大学校园整w环境,提高大学校园媒体融合度。校园媒体融合存在的问题:一是融合发展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以往状态,转变意愿比较薄弱;二是媒介融合落实不到位,融合力度不够、缺乏一支成熟的专业队伍、媒介融合过程中往往出现同质化发展的现象、融合特色不明显、新媒体发展迅速,主体性不够、监管难度大。

三、提升媒介融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途径

媒介融合理念已深入社会大环境,大学生作为活跃、涉世不深的群体,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校园媒体融合是保证大学校园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法,是维护校园和谐环境的有效途径。

1、纳入媒介生态平衡观,增强媒介融合意识

正确认识媒介融合,是理性推动校园媒介融合的重要前提。现存在对媒介融合的认知偏差和误区,没有正确地认识到新媒体出现后对大学生思维模式、话语体系和阅读习惯的改变,在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时,都与媒介环境和大学生自身需求相脱节。只有在理性认识媒体融合的前提下,才能积极应对及参与媒体融合。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之中。[4]校园媒体处于一定的生态环境中,正确处理媒介间关系,需尊重媒介生态平衡观为前提。伴随着新环境的变化,为维持媒介生态平衡,必须将媒介融合理念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不断培养自身的媒介生态平衡意识。在媒介大融合的趋势下,应当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对传播规律和内涵的尊重,万变的是传播方法和技术的更新变化,以遵循传播规律。

2、提升校园媒介融合的方法

构筑以校园生活为基点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户外媒体相融合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致力于优化媒体组合。传统媒体必须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和灵活等优势的基础上,冲破碎片化、浅表化的新媒体信息包围,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打造符合社会实际的高品质内容,集成和深加工社会、校园信息,凸显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新媒体具有很大的优势,如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符合大学生活跃、包容的心理特征,顺应信息快速扩散的时代潮流。发挥新媒体与大学生间的互动和联系的作用,调动大学生参与到媒体产品的生产、传播、接收和反馈中,使新媒体的发展贴近校园、贴近学生。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克制新媒体信息的过度泛滥、内容碎片化的问题。新媒体难以受到校园内部管理与控制,信息内容繁多且复杂,容易冲击校园内部所建立的信息结构。因而,官方媒体必须及时关注新媒体的动态,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小损失范围。充分利用户外媒体的辅作用,简洁地、长时间地带给人们直观的感受。传统媒体官方色彩与新媒体开放互动特征、户外媒体辅相辅相成,避免同质化发展,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能够及时并充分获得多元价值和多样化的信息。总而言之,彰显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发挥新媒体的交互性,户外媒体的辅力求获取信息的即时性,实现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加快媒介平台整合,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避免同质化融合,适合媒体自身特点的信息,丰富报道内容。

3、多管齐下,为媒介融合打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第一、打造专业队伍,提升师生媒介素养

提高师生的媒介素养是应对扑面而来信息的核心所在。良好的媒介素养不仅在于“说服”、“传递”信息能力,更重要的是信息“分析”、“鉴别”、“评价”、“引导”能力,让大学生坚定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造一支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熟悉大学生成长规律、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专业队伍。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合理配置人员结构,拓宽实践和理论人才范围,加强校园媒体管理。充分发挥一线专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着重培养媒介素养,提升媒介传播力;提升宣传部门等职能部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相结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加强媒介融合监管,突出媒介融合特色

媒介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媒介融合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新媒体技术发展,触及至校园的各个角落,易影响学生思想状况,必须加强信息监管,规范媒介融合行为。因而,需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信息监管。将媒介融合理念纳入到大学校园这个环境中,更多的是凸显大学特色。加深融合深度广度,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而不是简单相加、重复发送。适应校园新媒体环境,主动占i尚未成熟的校园新媒体阵地,把校园新媒体技术主动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阵地、舆论阵地、学习阵地。

第三、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内容,推动媒介融合

大学的基本功能是育人,引领大学生思想、协调大学生行为是育人的重要方面,媒介融合必须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根据外部环境、知识结构、专业特点、文化修养、兴趣爱好等情况,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丰富媒介融合的外在形式、满足信息需求多元化、将人文关怀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跟时代,从而,使得媒介融合是更为深度、更为紧密。

传统媒体的特性篇8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

一、新媒体的六大优势

no.1:新媒体个性化突出

以往所有的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化的,而新媒体却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定制自己需要的新闻,每个新媒体受众手中最终接受到的信息内容组合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no.2:受众选择性增多

对于新媒体而言,人人都可以接受信息,人人也都可以充当信息者,用户可以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播放音乐,同时还参与节目的投票互动,还可以对信息进行检索。这就打破了只有新闻机构才能新闻的局限,充分满足了信息消费者的细分需求;与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不同,新媒体是“受众主导型”。对于新媒体时代而言,每个人都可能是信息的者和信息的传播者。

no.3:表现形式多样化

新媒体形式多样,各种形式的表现过程比较丰富,可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的、无限的扩展内容,从而使内容变成“活物”。新媒体还有“易检索性”的特点:可以随时存储内容,查找以前内容和相关内容非常方便。目前网络电视、多功能手机、数字化媒体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让每一位观众更有选择权,它巧妙地将信息迅速传播普及,目前酒行业的媒体,特别是葡萄酒行业媒体对于这种传播媒介的多样性的利用比较广泛,大部分的企业利用微博、微信、博客等作为新媒体的传播平台,以及丰富的服务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广告商以及营销者的青睐。酒行业新媒体由此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

no.4:业务合作全员化

现在酒行业也在慢慢的走向媒体多元化,跨行业合作模式也渐渐地频繁起来。各大报业集团纷纷与各大网站合作,通过互联网技术、3G技术、跨媒体运作等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互动起来。这种互动不仅仅是企业和企业间的单纯业务合作,而是即将形成全媒体的战略格局。

no.5:信息同步实时性

新媒体交互性极强,独特的网络介质使得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走向平等,受众不再轻易受媒体摆布,而是可以通过新媒体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影响信息传播者。与广播、电视相比,只有新媒体才真正具备无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加工。新媒体是用强大的软件和网页呈现内容,可以轻松地实现24小时在线。

no.6:平台互动性和参与性

现在葡萄酒企业通过数字化媒体: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平台进行推广活动信息,使更多的受众接收信息并了解内容,与活动者互动,并参与活动新媒体的优势体现在它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尤其是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媒体,它们充分调动了受众的积极性,实现了一对一传播的模式,让受众在这种互动体验中获得更深刻的品牌认知。

二、新旧媒体的相融相生

新媒体的优势在营销渠道中凸显出来,以最传统的电视媒体为例,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体与传统电视媒体最大的本质区别在于:

①传播状态的区别:由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型,变为新媒体的多点对多点型。

②主导状态的区别:由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变为新媒体的受众主导型。

③受众状态的区别:由传统媒体的普通大众型,变为新媒体的细分受众型。

传统媒体的特性篇9

传统科技期刊的现状

发行量小传统科技期刊不同于生活服务类期刊,发行量小,有些科技期刊发行量几千份,甚至几百份,发行上万份的科技期刊寥寥无几。

受众面窄传统科技期刊发行范围往往针对的是特定人群,有些期刊由于专业划分过细,针对的更是一个行业的一小部分。随着广大读者的年轻化,其更热衷于在网络上寻找需要的信息,纸质媒体的接受程度越来越低。

时效性差传统科技期刊往往是月刊或双月刊,个别期刊近几年改为半月刊,数量特别少。稿件从作者投稿到刊登出来,大约需要半年到二年,行业不同,发表周期也不同。这样导致稿件内容时效性较差。

内容创新性强与网络等新媒体比较,传统科技期刊在时效性方面不占优势。但是传统科技期刊尤其是被业界公认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传统科技期刊,内容往往经过行业著名专家的审校,刊登的是科技前沿技术,这是吸引广大读者的地方。

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具有如下特点:

信息的海量化传统的科技期刊刊登的内容针对特定行业的特定人群,而新媒体却可以保存海量信息,其打破了行业之间、媒体介质之间、以及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边界,可以说生活、科技之间的各种信息一网打尽。

信息的个性化新媒体中的信息无所不包,但是针对某个人,又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检索定制适合自己的信息。

受众面宽随着计算机以及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计算机或手机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同时,人们也喜欢在网络上信息,这样信息的传播做到了人人参与。而不是过去的只有媒体工作者才能信息。

信息的时效性强通过新媒体,信息可以及时,对于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事情,可以通过新媒体实时。

表现形式多样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并且不断出现更新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图片、音频、视频、文字、微博、微信等。丰富的表现形式带给人们多种多样的感受。人们在接受信息时,能够更加容易和直观。

内容严谨性有待提高网络上的海量信息确实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由于监管力度不严,必然存在内容上不严谨甚至错误的信息。因此,对于新媒体上的信息,人们要有一定的判断力。

新媒体形势下传统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

传统科技期刊具有创新性、严谨性以及针对性的内容,新媒体提供了多种表现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必定能够使传统科技期刊绽放魅力。

第一,传统科技期刊的网络化建设

目前,大多数期刊借助于外部力量,将期刊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这种方式适应了广大读者客户的需要,是传统科技媒体的一大进步。但是,科技期刊时效性差的问题没有解决。同时,对传统纸质媒体的发行量造成了冲击,影响杂志社的经济效益。虽然“同方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目前开通了网上优先出版的业务,但是由于与传统纸质媒体在排版形式等方面的差异,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广大作者认可度不高。

要想做好一个与传统科技媒体有联系的网站,除了将期刊内容搬到网络上以外,还要作为对传统科技期刊内容的补充,丰富网站内容。让网站成为联系读者和作者的交流沟通平台,同时也是行业信息的传播者,是行业科学技术的引导者。当然,网站内容的原创新信息越多,越容易吸引读者。这样,杂志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影响力越大,受到关注的越多,杂志经营就会越来越好。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们由传统的阅读模式,逐渐发展成听书和看视频的方式。

网站建设中,对于一些新技术,可以以网络视频的形式来表现。网络视频表现一种技术,可以使读者直观、生动、易懂的形式来理解和掌握新技术。网站的另一大功能就是实现读者和编者的实时在线沟通。一个好的编辑通过与读者的沟通交流,能够了解到读者的需求,同时也能将杂志的定位和特点传达给每个读者。诚然,网络化科技期刊以其优于传统科技期刊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但是网络化科技期刊取代不了传统科技期刊,这两种是互补的形式,只有这两种形式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共赢。

第二。电子化科技期刊

在传统科技期刊的基础上,可以开通电子化科技期刊。电子化科技期是一种独立的新媒体。这种媒体与传统科技媒体相比,具有上述新媒体的特点,同时电子化科技期刊上刊登的内容,由于也有专家的审校,其具有传统科技期刊内容的创新性、严谨性和针对性。电子化科技期刊满足了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获取多样性、动态性和及时性的要求。而作为电子化科技期刊的编辑,要充分利用传统科技期刊编辑的优势,在认真和严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在行业的人脉资源,主动约一些大师的稿件,来提高电子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同时,电子科技期刊的编辑,要充分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要成为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编辑人才。

第三,科技期刊官方博客、微博和微信的开通

2002年,博客这种表现形式在中国出现以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大的关注。网络传播的及时性、广泛性,能够使人们在博客上的消息,尤其是人们感兴趣的信息被迅速地传播开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网络效应。知名人士的博客可以吸引数百万的粉丝,年轻人更热衷于通过网络了解信息。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50岁以下的人群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而这个年龄段在科技期刊读者群中占相当比重。针对这一情况,传统科技期刊通过开通博客的形式,与广大读者沟通,同时还可以吸引对期刊相关行业有兴趣的人士关注这一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信息共享。博客与微博的不同就是,博客不受字数限制,能够完整和全面地介绍一种新技术。对此信息感兴趣的读者,能够全面掌握和理解,对相关问题还可以与博主交流和沟通。

随着手机功能的多样化,微博和微信这种信息传播形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微博和微信的特点就是能更好地促进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并且内容短小精悍,符合现代人接收信息的特点,微博能使人大量掌握行业信息。传统科技期刊可以利用微博行业信息以及期刊动态,读者对于感兴趣的信息可以通过科技期刊的官方博客或网站了解具体内容。

博客、微博和微信的形式能够扩大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吸引年轻的读者或潜在读者关注科技期刊。

传统媒体的特性篇10

关键词:大数据;新媒体生态;传统媒体;融合转型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4-0140-005

面对大数据的无处不在与新媒体对人类生活的深度嵌入,传统媒体面临融合转型的迫切使命。大数据影响着社会各个行业,新闻行业如何面对大数据、利用大数据成为当下媒介融合的关键因素。[1]借鉴他人的转型经验、把脉当下媒体融合发展的崭新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于自身特点的实现路径,是摆在传统媒体面前的全新而又充满挑战的时代课题。

一、用精确化定位,把握传统媒体实质

1.系统思维。系统思维的具体内涵:一是要立足于全媒体语境。任何媒体如果要想在新媒体语境中生存,其必须首先思考的是当下面对的是一个“共在”的时代,麦克卢汉预言的地球村已变成现实。二是以服务受众的信息需求为根本。全面、系统、充分地分析、理解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收特点与受众兴趣,在宏观考察的基础上审慎地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媒介定位。三是充分激活媒体资源。全面科学地分析媒介自身的资源与优势、问题与不足,充分挖掘利用自身的全部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个元素的潜在价值。四是谋划媒体特色发展。在传播大系统中,分析理解当下受众特点,谋求自身传播特色,在产品的结构、层次与核心要素方面有高度的自觉,把控每一个具体环节,打造特色栏目,吸引集聚受众注意力,在数字传播中寻找机会。

2.目标受众。从读者到受众、使用者、用户,受众接收信息的状态已从被动转向主动。新的传播语境下,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并吸引受众合理、健康、正常的信息需求。融合转型的一个根本点首先在于媒介定位,其关键点在于对目标受众的分析与聚焦。具体言之,就是在日常的传播活动中如何实践不间断的传播能够满足并吸引目标受众的文本信息。从媒体定位到传播实践,这是一个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理念、方法到表达,一个不断层级化、具象化、精细化的对传播信息的发现与呈现过程,一个环环相扣的传播链条。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追求实践与理念的相渗与共融。媒体人不仅要在理论与实践上关注目标受众,在理念逻辑与实践逻辑之间保持内在的张力,最大限度地实现理念与实践的逻辑自洽。

3.精算成本。我国媒体目前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所谓企业化管理,就是媒体在经营上引入有限的市场逻辑,虽然这种经营模式与西方完全的市场逻辑有着根本的不同,但在对媒体经营成本的精打细算上应当是相似的。所谓有限就是媒体资本投入实行政府主导,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原则。所谓市场逻辑就是让市场这只无形的大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积极的调控作用。数字传播语境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开源节流、增收减支、精算成本,是一个必要的经营法则。因此,媒体运营成本精打细算,盘活用活媒体资源,最大限度地增收减支获取收益,是媒体经营的法宝。传统媒体那种粗放经营的理念必须迅即调整为精细化运营理念,必须最大限度地激活媒体资源,让企业成本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活力、转化为利润。有美国媒体出售报业大楼,组建“移动编辑部”[2]的探索与实践,其中的一些因素值得思考。它不仅是让编辑部的功能前移,让新闻传播更加快捷高效,而且通过减少办公空间,减少不动产资源,减少其运营成本,以提升媒体竞争实力。

4.释放特质。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相对于互联网是比较封闭、单一、自足的传播介质。传统媒体时代,传受关系分界清晰,传播者与接受者处于不同传播向度,整个社会的信息呈现还未达到过剩状态。互联网几乎颠覆了人类传统的传播方式,改写了人类传播的历史,让人类迅速地告别“光与电”[3],走向“共”时代、“融”时代。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现实的。但是,人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媒介本身即是信息,作为不同的传播介质,其自身特有的传播功能,尤其是媒介自身日积月累的“文化塑造功能”[4]不能彻底改变,相反,必须自觉地关注这一特殊功能,并最大限度地释放其独特价值。应当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是融合转型,融为一体,彼此之间不是相互替代,而是和而不同,生态型呈现,不同媒介介质既彰显出它们各自独有的功能,更表现为生态性融存在。就像文字、声音和图像,它们既有各自的特质,又叠加性地丰富着人类传递信息的手段。因此,从媒体介质的文化塑造功能出发,特别是从媒体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出发,媒体人既要考虑满足受众对媒介介质的偏重喜好,更要将媒介的主流介质与其生态性共在结合起来。

二、坚持数字第一,打造个性化贴身服务

1.主动融合。美国数字激进主义以先验的理想的数字化,对传统媒体进行根本的改造,坚信“互联网第一”、“技术至上”、“占据进步高地”[5],虽不免“激进”,但其背后确实彰显了媒体人对新媒体传播语境的高度关注与自觉,对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强烈追求,他们成立创意实验室用来培养全体员工的数字化转型意识,尤其值得我们借鉴。必须立足现实,变被动为主动,变徘徊为探索,变危机为机遇。所有媒体人都必须警觉:只有融合转型才能获得新生,要用一种积极、主动、创新的姿态适应转型,实现新闻传播的持续发展,与之相反,任何迟疑或等待都会带来难以挽回的被动效应。应该积极主动地站在数字科技发展前沿,融入新的传播理念,探索自身媒体在新的传播语境下的发展之路。

2.创建平台。传统媒体平台单一,无论是作为平面媒体的报纸,还是电子媒体的广播、电视。如今,以数字化为基础、互联网为平台的新技术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将印刷版、网页版、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终端系统内在地融合为“全能包”。新媒体语境下争取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有效路径就是由“内容供应商”转为既拥有媒体的专业编辑权威性,又拥有面向用户所特有开放性的数字内容实体的“平台型媒体”[6],充分发挥平台本身的功能价值,让不同的媒介在其传播过程中,既展示出各自的个性,又能够构建自身品牌,并在突出自身优势中提高传播效能。[7]但结合到具体的媒体,如何创建平台、使用平台,却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但是任何平台或终端,都不仅具有媒介自身运营的价值特质,而且还能够在媒介运营中满足不同受众的阅读兴趣并形成其平台黏性。平台的创建必须充分地考虑媒体的整体实力与运营特色,特别是对受众兴趣的满足及其吸引力,以及媒介自身文化塑造功能的彰显。媒体平台既是媒体运营的重要技术终端,也是构建媒体影响力、塑造媒介品牌力的一个独特工具,受众在经常性的借助特定媒体平台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其行为过程本身就在自觉不自觉地形成对特定媒体平台的阅读黏性。

3.平台黏性。传统媒体常用“忠诚度”来表达受众对媒体的依恋,其本质就是对内容的被动性接受。新媒体语境下的用户黏性,强调的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平等互动和传播者对受众的信息服务。媒介的平台建设是新媒体语境下打造媒体传播的一个基础性工程。相对于传统媒体,当下传播语境的平台建设,仅是一个镶嵌在互联网上的个体传播介质。个体介质的打造凝聚着媒体人全部的资源与智慧,是媒体传播的内容、技术、经营、管理、品牌等融合呈现的特色工程。所谓打造用户黏性,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媒体传播中每一个元素――平台、内容、服务、界面、体验、场景等对受众的内在吸引力、注意力,并使这种注意力在日积月累的集聚中固化为对媒体的信任与依恋。换言之,用户黏性的形成并不是某个独立的因素,其实是媒介传播各要素的层级性参与及其程度不同的功能彰显。

4.个性推送。从传统的大众传播到当下的分众传播,特别是web2.0时代的到来,媒体传播入口变得日益“社交化”与“私人化”,收受行为的入口选择成为信息获取的起点。大数据对受众阅读行为轨迹数据的捕捉与分析,使得从既往传播行为的大数据分析中容易获判受众的阅读习惯,由此信息的个人推送变得更为精准,分析用户的阅读行为成为传播的内源性驱动力。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发现受众的信息需求,发现特定受众收受信息的“入口”惯性,进而让信息传播活动的聚焦前移到受众信息“入口”的选择,从入口端开始吸引受众的阅读行为,并直接转化为持续的传播接收活动,已经成为媒体人的重要竞争策略。聚焦用户接收信息的环境与空间,实时在线状态,生活惯习,精心分析并递送与之适配的阅读信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并吸引用户在传收过程中从传播到传通,最大限度地提升传播行为的收受效果。

三、以产品为王,构建受众参与与专业呈现体系

1.内容新特。大众传播时代,总体上信息是稀缺资源,受众获取信息的路径并不多,受众对信息的获取还没有形成个性化要求。互联网的诞生,由于传播渠道的方便、多样、快捷,移动终端的使用,受众对信息的接收始终处于在线状态,大众信息无处不在。在这样的传播语境下,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信息仍然需要,但由于阅读上的方便就不再能够吸引受众,大众信息传播对读者已失去了传统的魅力,分众传播应运而生,传播满足特定目标受众需要的个性化信息成为趋势。追求传播产品的独家、独到、独特是媒体的竞争之策,是吸引受众阅读的魅力所在。换言之,只有追寻传播题材的独家性、内容的新颖性、产品的独特性、技术的优质性、时机的正当性,才是媒体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并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持久注意力的不二法宝。

2.价值发现。传播的内容包括事实(信息)与价值(意义)。狭义上的新闻只报道事实,追求事实的新闻价值,真实、客观、全面、公正、平衡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信息。实际上,任何事实报道的终极目标都必须展示出其价值。狭义上的新闻之所以特别关注于报道事实,其本质在于将事实的价值判断权最大限度地赋予受众。然而,互联网语境下信息传播的多而杂,一般受众很难揭示出某些事实的深层价值。而受众在对重要事实信息的收受过程中,既欲知其事,亦想明其理,这就要通过对事实信息及时地进行深度解读,让受众知道事实背后的真相与价值。因此,当下的新闻传播,既要报道事实信息,也要追求事实信息的真相、深度与广度,适时对事实进行观点性解读,从狭义的事实性报道延伸到广义的价值性呈现。对新闻事实的现场报道、深度追踪、观点性分析能够更加立体地满足受众信息的全方位需求。融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竞争不仅表现在及时报道独家的事实,而且还在于能否进行独家的深度解读,报道事实与揭示价值同等重要。

3.专业呈现。数字化互联网时代,职业新闻传播主体,民众个体传播主体,非职业、非民众个体的组织(群体)传播主体形成了一个共在的“三元”类型结构,他们在宏大的信息场域中共在地传播着新闻,形成了一个众声喧哗的新闻传播图景。所谓“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新媒体语境让传者、受者融为一体,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新闻人变得身份模糊。面对这一共在结构,作为职业的新闻工作者,如何凸显自己的职业身份,展示自身的专业品质,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运用专业主义理念“塑造新闻权威”[8],是一个必须仔细思考的当下命题。传统的新闻传播中,“谁”是职业的新闻工作者,其身份界限自明,新闻人自觉地追寻着自己的“生产性权力”[9]。新的传播语境,传播主体的多元,作为职业的新闻工作者应当更加自觉地担当起新闻报道的专业职能,在高度的自觉与责任中,用自己良好的专业素质进行更加专业的新闻报道,在新闻报道的实践中更加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专业功能”[10],为提升新闻报道的整体水平及受众新闻报道的整体专业素养作出引领。实际上,新媒体语境下的美国新闻业已经遭遇严肃新闻缺失的现实问题。[11]在当下中国的新闻传播语境中,新闻人必须在新闻实践中自觉地把新闻报道的“导向主义”与“专业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12]

4.受众参与。从传者本位、受者本位到传受本位,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从被动到主动、从接收到互动。更有媒介将受众感兴趣的话题采用“分包”或“众包”的方式,分配给各地受众,让他们共同完成某一个事件的报道任务;一些媒体充分调动资源,激发各地受众就某一新闻事实通过不同的受众新闻源共同提供关于某一个新闻事实的信息报道;把公众媒体与社交媒体链接起来,充分给予受众参与、互动、体验的机会。这些新闻报道实践,大大拓展了新闻报道的受众体验,汇聚了新闻报道的信息资源,尤其是激发了受众参与报道的热情,展示了受众的传播智慧。实际上,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吸引受众、培养受众参与传播过程,提升其新闻报道的专业素养及其媒体黏性的有效途径。传、收之间的共同参与、互动、体验是培养媒介用户黏性的深度模式,在满足受众参与新闻报道的现实需求中,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媒体的支出性成本。

四、拓展多元化经营,盘活传统媒体融合资源

1.精准广告。就目前而言,发行与广告收入仍然是媒介运营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在新媒介语境下,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面对新的传播环境,如何富有成效地经营好自身媒体的发行与广告始终充满着挑战与智慧,它需要媒体人实践的机敏与适时的探索。人们已经发现,网络的高流量并不一定带来广告的高收益。传统媒体那种粗放的广告经营思路必须进行调整,广告投放变得更加精准化。美国《那不勒斯每日新闻》创建以业务类别为基础的销售单元[13],变一般广告销售模式为商业单元销售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以业务类别为基础的销售单元探讨了广告销售更加精准的投放模式。实际上,针对不同的媒介介质如何组织广告与发行,广告与发行的价格如何确定,纸质媒介、网络媒介、社交媒介、移动终端以及其他不同的媒介介质之间,如何既有单独价格又有整体的价格,什么样的价格对受众才更有吸引力,对于每一个媒体,在其融合转型过程中都是必须深思熟虑并认真探索的。

2.付费阅读。在大众传播背景下,报业的运营基本上是靠广告收入,发行收入微乎其微。但传统媒体不仅运营良好,而且收入可观。新媒体语境下,媒介的运营面临的是危机与困境,不仅广告费急速下滑,发行收入也异常艰难。面对这一困境,媒体人应考虑新闻的价值及其商品属性,思量并探索着新闻付费的模式。华尔街日报网站设立根据内容收费的付费墙,美国其他报业也在探索着不同类型的付费墙。[14]我国《解放日报》、《南方周末》、《羊城晚报》、《晶报》、《深圳晚报》也都在尝试着提高报纸的售价。确实应当形成这样的共识:新闻资源的传播成本是十分昂贵的,优质的新闻必须卖个好价钱。但问题在于传统媒体天长日久培养出的免费习惯很难改变,必须重新培养受众付费阅读的良好惯习,才更加符合新闻的商品属性。应当认为,受众之所以愿意花钱购买新闻,一是因为新闻从其本质上满足了人类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现实需要;二是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花钱购买新闻完全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日常文化消费行为;三是受众付费使得媒体的收入提高,而随着媒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媒体就更有能力推出高品质的新闻,这有利于媒体运营的良性循环。

3.社会服务。传统媒体只是传播新闻的单一经营理念,在新的传播语境下应该拓展,必须从媒介产品转换到泛媒介产品,超越传媒集团理念,把自己打造成媒介产业集团。充分利用并激活媒体的所有资源,运用传媒的技术、平台、专业、管理、资金、人才等优势,寻找并利用商机为社会及受众提供相关服务,拓展媒体与社会广泛深入的业务交往,提升媒体与社会交往的深度与力度,用媒体的资源与智力直接服务社会需求,展示媒体的专业实力、形塑媒体的影响力,让媒体在多样化的经营中获取更多收入,从而更具竞争优势。实际上,泛媒介的经营理念已在探索。美国《圣罗莎新闻民主报》设立“媒体实验室”,为商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市场在线信息服务,为用户提供数字化服务,如普通网站开发使用、个性特色网站设计、优化搜索引擎功能等等。

4.收费策略。当下美国报纸网站实施内容收费已成趋势。如前所述,国内报纸提价也在实践中探索。针对某个媒体,是否收费,哪些项目收费,什么时机收费,并不具有通用的模式,必须充分考虑研究自身媒体的传播内容、在受众心目中的黏性、媒体运营情况、收费后受众可能引起的消极反应等诸多因素,寻找收费的合理时机、技巧,把控好收费的时、度、效。关于如何收费问题,美国报业一直在实践中探索。比如,从一开始读者在缴纳订阅费之前不能看到任何内容的硬付费;调整为要么限定内容,或者限定数量的计量付费;报纸网站免费开放绝大部分新闻内容,但对本报最有竞争力的独家新闻、独特栏目长期维持收费状态即残缺吸引;或报纸、网站、社交媒体、手机和移动终端的捆绑订阅;或在互联网上进行一些小额的微支付。实践已经表明,付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收费行为,而是一个充满策略技巧与精进渐行的机智性、探索。

参考文献:

[1]邓备.传播学视阈下的大数据研究――基于CnKi高被引论文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5):164.

[2]陶文静,编译.搬迁:后工业时代新闻生产的空间与地点[J].新闻记者,2014,(8):3-15.

[3]杨晓强.论媒体融合时代新型主流媒体的内涵、价值与构建[J].江淮论坛,2015,(6):174-177.

[4]何道宽,蒋原伦.“生命在于运动,意义成于互动”――关于新媒介文化及思想路径的对话[J].文艺研究,2013,(10):69-76.

[5]余婷.激进数字化的美国样本――新闻纪事报困境分析[J].新闻记者,2013,(2):37-42.

[6]喻国明,焦建,张鑫.“平台型媒体”的缘起、理论与操作关键[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6):120-127.

[7]欧阳宏生,等.论互联网时代“广电媒体+”之融合创新模型的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1):173-179.

[8]白红义.塑造新闻权威:互联网时代中国新闻职业再审视[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1):26-36.

[9]芮必峰.新闻专业主义:一种职业权力的意识形态――再论新闻专业主义之于我国新闻传播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1,(12):72-77.

[10]陶文静.功能界定:新闻专业主义建构的新趋势――《为何大众化的民主更需要功能型的新闻业定义》译评[J].新闻记者,2015,(4):21-27.

[11]郭之恩.危机中的艰难自救――美国高校资助非营利性新闻机构的模式与争议[J].新闻记者,2013,(5):49-54.

[12]支庭荣.实践新闻专业性实现新闻公共性――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