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通货膨胀的优点十篇通货膨胀的优点十篇

通货膨胀的优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0:00

通货膨胀的优点篇1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通货膨胀目标制目标化规则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的综述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指在货币政策过程中中央银行依据事前既定规则,运用政策工具直接予以调控至特定的水平以图影响最终目标实现程度的可供观测和直接调整的指标,是介于操作工具(诸如法定准备金比率,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变量。

依据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三个标准: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及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特定经济环境,历史上主要有利率、货币供应量、银行信贷量、汇率、通货膨胀率,这几个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对于通货膨胀率来说,这个中介目标是随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行而开始盛行,它既是最终目标也是中介目标。

二、西方国家和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演变

随着特定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及其运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金融状况和背景。各国历史背景、经济发展起点及金融体制不同,中介目标的选择不同。同一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变革与创新不断进行,中介目标的选择也不应固定在一个模式上。如图:

我国的政策中介目标也经历了一个选择与演变的阶段。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正式引入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始于1996年。在我国中央银行制度建立以后,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基本依靠现金投放和信贷规模控制。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资产的多元化,1998年初取消信贷规模的计划管理,最终结束了以指令性信贷计划作为中介目标的历史。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央银行每年都提出货币供应增长目标。但以下几个实际存在的问题必然降低货币供应量目标的有效性:首先,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和货币渠道堵塞降低了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和相关性。其次,货币供给的内生性降低了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再次,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也存在“不断调整的问题”。

三、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目标化规则的相对优势

在对于中国现在是否适合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讨论之前,首先需要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性质有所界定。笔者同意SvenssonLarse.o.的观点,把通货膨胀目标制解释为一个带有相对显性的、有待最小化损失函数的目标化规则(targetingrule)。

Svensson把通货膨胀目标制定义为最小化期望损失的政策,其中通货膨胀对目标的偏离是衡量损失的重要因素。Svensson进一步认为由最优问题得到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货币政策规则,是一种“目标规则”。其目标是某一通货膨胀目标值,中介目标是通货膨胀预测值。在这种规则下,中央银行不承诺使用任何特定政策工具;可通过调整利率或基础货币等使有条件的通货膨胀预测与通货膨胀目标的偏差缩小到零。因此政策操作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伯南克等人把通货膨胀目标制归结为一种有约束的相机抉择体制,而不是政策规则。但是,通货膨胀目标具有透明度高的优点,公众容易根据通货膨胀的预期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判断货币政策的走势,故通货膨胀目标起到名义锚的作用。同时,较高的透明度和明确的数量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政策操作的随意性,降低了货币政策落入时间不一致问题的可能性。因而,通货膨胀目标可以看成一个政策规则。

国内学者杨建明试图在一个委托框架内,提出对通货膨胀盯住的一个新的解释,考察了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他在通货膨胀模型中设定了四个方程,并得出了三个命题:(1)存在通货膨胀粘性的条件下,通货膨胀钉住下的通货膨胀波动低于完全相机抉择下的波动。(2)存在通货膨胀粘性的条件下,通货膨胀钉住下的产出波动大于相机抉择下的产出波动。(3)通货膨胀钉住下的社会福利损失小于完全相机抉择下的社会福利损失。其认为,通货膨胀能够在有效降低通货膨胀的同时,使得社会福利的损失达到最小化,因此,通货膨胀钉住是一种理想的制度安排。

四、结论

在特定的条件下,由于经济、金融环境不同,中央银行置身的经济体制背景不同,中央银行为实现其不同的货币政策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目标就不同。我们不能说所有国家都适合通货膨胀目标制,但是世界经济的联系愈来愈密切,中国的经济也愈来受到别国经济的影响,我们可以考虑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同时反思中国的现状。针对中国当前的情况和结合通货膨胀的相对优势,可见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个时间问题也是个时机问题。

参考文献:

[1]Larse.oSvesson,“optimalinflationtargets,‘conservative’centralbanks,andlinearinflationcontracts,”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87,no.1,199

通货膨胀的优点篇2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标准的失业与通货膨胀模型;最优合同模型

中图分类号:F8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2-0025-04

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Kydland和prescott(1977)以及Barro和Gordon(1983)的研究。自从新西兰于1990年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取这一货币政策框架,理论和实践经验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一、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

(一)标准的Barro-Gordon失业与通货膨胀模型

Barro和Gordon在1983年提出失业与通货膨胀模型。他们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出发,通过分析政策制定者的最优行为,解释了相机抉择会产生通货膨胀倾向的原因,从而验证了Kydland和prescott(1977)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会产生通货膨胀倾向的观点。鉴于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为了研究的方便,他们用失业率来代表实际经济总体状况,目标函数为:

其中,失业率代表实际经济状况;参数为phillps曲线的斜率,为研究方便,假定其为常数;

为通货膨胀预期,()为实际通货膨胀与其预期值之差。

公众根据政策制定者的最优行为形成预期,政策制定者在预期给定后,目标函数最优化要求均衡的通货膨胀率等于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但是,均衡的通货膨胀率有可能大于通货膨胀目标,这就形成了通货膨胀倾向。他们通过长期均衡分析对央行的名誉(可信性)均衡进行了研究,发现博弈范围的有限性和信息的不完全等造成了央行名誉的破坏。

虽然以物价稳定(即低通货膨胀)为货币政策唯一最终目标在最近一二十年才开始流行,但是物价稳定一直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一,通货膨胀倾向的提出为通货膨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下通货膨胀倾向问题的存在为规则政策的使用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支持。

Barro和Gordon的最大贡献在于为通货膨胀目标化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开创了通货膨胀目标化理论的先河,相机抉择会产生通货膨胀倾向的观点使通货膨胀目标化发展成一种货币政策规则,并最终成为一种货币政策框架。另外他们提出的政府名誉(可信性)问题有利于通货膨胀目标化政策的确立和实施,极大地提高了该理论的政策可操作性,这对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以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Carle.walsh的最优合同模型

在Kydland、prescott、Barro和Gordon之后,经济学家就开始研究如何消除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下的通货膨胀倾向。虽然Kydland和prescott已经提出可以通过规则政策的建立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大部分经济学家仍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央行激励问题。在大部分国家,公众选择政府,政府选择央行行长,这就形成一个复合的委托问题。这是个包括众多委托人(即经济中的个体)和一个人(即央行行长)的激励问题。由于委托人众多,很难统一意见并指出人的目标函数。至于激励的手段,可以通过立法制订一个目标规则,在央行没有实现目标时就对其进行惩罚,这样的央行制度结构以及其与政府的关系可以看成央行和政府之间的合同。政府通过这个合同对央行进行激励。最优合同的确定正是委托关系分析的问题。央行的制度设计可以影响其面临的激励。比如,央行政策决策委员会成员的委任和连任、定期向公众公告的要求的存在与否、决定央行运作资金的预算程序和法定政策目标的存在等制度规定都可以影响央行面临的激励。另外,Rogoff(1985)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央行预算和将央行行长的收入与经济状况相联系激励央行的通货膨胀选择。

walsh(1995)通过采用委托模型,构建了央行和政府之间的合同,解决了最优合同的确立问题。政府可以构建一个合同,促使央行能够对自己面临的激励进行反映,在货币政策框架中,央行的制度设计可以影响它在货币政策中面临的激励,比如,央行的激励可能是央行行长的聘任和解雇、央行行长的收入或央行的预算。walsh(1995)还证明央行和政府之间的最优合同可以消除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倾向,这样一个合同可以被解释为通货膨胀目标法的政策规则。

假定社会福利损失是由通货膨胀率和实际产出对其目标水平的偏离形成的,即:

其中,是社会福利损失,为通货膨胀,为实际产出,则是目标产出。政府的目标就是最小化社会福利损失。因为关心的是央行和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而不是公众和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所以上式是政府偏好和社会偏好的共同反映。

walsh(1995)还分析了不完全信息对最优合同的影响。当央行拥有预测总供给冲击的私人信息,而政府只能观察到反映央行行为和控制误差的广义货币总量,并且央行可通过影响经济的备选方案选择,以控制相应的信号输出时,最优合同就可能实现。在各种情形下,合同均可以在消除通货膨胀倾向的同时对冲击作出最优反映。

(三)Larse.o.Svensson的目标规则模型

Svensson(1999)从货币政策规则的角度讨论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给出了货币政策规则的总体概念框架,并界定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特征。Svensson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区别了工具规则和目标规则的差别。他认为存在两种货币政策规则:工具规则和目标规则。工具规则是一个指导货币当局选择货币政策的特定反应函数。taylor规则是工具规则的典型例子。他认为之前的货币政策规则大都属于工具规则,而且,工具规则在实施时不存在央行必须遵循的承诺机制。相反,目标规则提供了潜在的承诺机制,需要一定意义上的对于特定损失函数的承诺,而工具决策仍然是相机抉择的。

Svensson将目标规则定义为包含目标变量的方程或方程组。它包含一个目标变量、一个目标水平和相关的最小化的损失函数。例如连续的损失函数:

其中,是t期的实际通货膨胀,是通货膨胀目标,是产出缺口,是通货膨胀缺口和产出缺口的相对权重。如果,只包含通货膨胀,损失函数被称为严格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当时,产出缺口介入,损失函数被称为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总体上,大部分通货膨胀目标制是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

Svensson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之所以可以消除通货膨胀倾向是因为它有一个要求央行实现其通货膨胀目标的较强的约束系统,即高度的透明度和明确的责任。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通过指定央行的产出目标等同于实际产出水平来解决通货膨胀倾向问题。

(四)BenS.Bernanke,FredricS.mishkin与mer-

-vynKing等人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的贡献

与Svensson将通货膨胀目标制视为货币政策规则不同的是,Bernanke和mishkin(1997)与King(2003)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化实际上不是一种规则,而是一个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个具有高度透明度和责任的、非常灵活的货币政策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即使是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也可以实现。这个框架至少有两个作用:提高了政策制定者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为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多的规律和责任。他们还指出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两个功能:增强央行和政府的沟通及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保障。

他们认为将通货膨胀目标制视为一种工具是错误的。原因在于:就技术水平而言,通货膨胀目标制不能够作为一种政策工具,这是因为通货膨胀目标制没有为央行提供一种简单的可操作的转换工具,而是要求央行使用经济模型决定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政策行为,与简单政策规则不同的是,通货膨胀目标制不需要央行忽略关于其目标实现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包含相当程度的相机抉择政策,在中长期通货膨胀目标的总体约束中,事实上央行可以对失业率、汇率等其他短期指标进行反映。

Vegh(2001)认为在有粘性通货膨胀的封闭经济模型中,货币增长率规则、利率规则和通货膨胀目标制传递了同样的结果。而Bernanke和mishkin(1997)与King(2003)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与货币增长规则和利率规则不同。Vegh(2001)研究表明:在工具规则、货币政策规则和通货膨胀目标制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许多政策工具均可以用于实现通货膨胀目标,其中主要的政策工具是短期利率。事实上,明确的与潜在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是通过为影响目标而设计的利率规则实现的。例如,美国联邦储蓄委员会是通过调整联邦基金率而执行货币政策的。当利率超过明确的或暗示的通货膨胀目标时,联邦通过提高联邦基金率来紧缩货币政策。如果央行同时公布降低通货膨胀目标和调高名义利率,货币增长率就会响应较高的名义利率而外生地降低。或者说,通货膨胀目标可以通过改变货币增长率以调整利率而实现。因此,这三种货币规则作为货币政策是基本相当的。

二、实证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

(一)影响一国通货膨胀目标制决策的因素

YifanHu(2003)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采用对数回归的方法对影响通货膨胀目标制决策的因素做了实证检验,分析了影响一国通货膨胀目标制决策的因素。数据范围包含了1980-2000年20年间,遍布oeCD、东欧、拉美、亚洲和非洲的66个国家,其中22个国家是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广泛的数据范围有利于更好地评估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和没有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的绩效。

YifanHu收集了21个变量的数据,其中9个是关于经济条件或绩效(C)的,8个是关于经济结构(e)的,3个是关于经济制度(i)的,还包括一个关于非燃料商品价格的变量,用于衡量非燃料商品价格的年度变化。9个代表一国经济绩效的经济条件变量是:实际GDp增长及其易变性、实际GDp缺口、名义和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及其易变性、外汇压力和m2增长。8个经济结构变量是: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易变性、财政状况、经常账户状况、贸易开放度、贸易项目(tot)易变性、外债和金融深度。3个经济制度变量是:是否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央行是否自治以及一国是否拥有浮动汇率制度。

回归结果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证经验是有价值和令人鼓舞的。回归中的大部分变量与预期的符号一致,此外,许多经济条件、结构和制度变量与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与否正相关。

GDp增长和实际利率与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与否的相关性非常强。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确实可以提高总体的经济表现,提高GDp增长和实际利率。

通货膨胀与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与否负相关。当局在低通货膨胀率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是由于对可信性的担心。因为担心失去公众可信性,央行有可能在低通货膨胀率时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使得通货膨胀目标更容易完成。

健全的财政状况在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时对当局有利。实际GDp增长和GDp缺口与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与否负相关。

(二)支持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证研究

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国家在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后,通货膨胀率都迅速降低,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新兴市场国家总体表现稍差。mishkin(2000)强调通货膨胀目标制已经逐渐成为越来越有吸引力的货币政策框架,而且被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采用,包括智利、巴西、捷克共和国、波兰和南非。

Clarida,Gali和Gertler(1998)分析了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他们证明G3①自1979年就在追求潜在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且受到德国货币政策的严重影响。mishkin和posen(1997)对最早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发达国家――新西兰、加拿大和英国货币政策框架和实践经验作了详尽分析,通货膨胀目标制成功地帮助这三个国家维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mishkin和Hebbel(2001)回顾总结了通货膨胀目标制10年的历程,将二十世纪90年代实行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18个国家与9个其他工业化国家进行了比较,肯定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效果,并通过回归估计得出与通货膨胀目标制相关的变量,分析了各国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程度。

Roger和Stone(2005)对15年来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和未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通货膨胀表现进行了比较,认为大多数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成功地使实际通货膨胀趋近于目标通货膨胀率。

imF(2005)在新兴市场国家中使用最小二乘法估计了13个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和22个非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发现通货膨胀目标制在降低通货膨胀及其预期的同时还能逆转长期存在的通货膨胀惯性和降低物价的波动性。

Corbo和Hebbel(2001)从一个广阔的视角分析了拉美5国运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经验和结果。他们发现这些国家在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后通货膨胀率均大幅降低,其中运用时间最长的智利的实践经验是非常成功的,通货膨胀率已达到一种长期均衡的低水平2―4%,巴西基本维持在6―8%,Bernanke(2005)甚至认为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标志着拉丁美洲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三)反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证研究

Cecchetti和ehrmann(1999)对23个国家的研究表明,二十世纪通货膨胀厌恶提高了,但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二十世纪90年代的作用不大。

Ball和Sheridan(2003)调整了oeCD国家内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宏观经济表现,他们比较了二十世纪90年代初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7个国家和没有采用的13个国家。模型开始于一个包括从1960-2002年oeCD大部分国家的各种经济指示器的数据组。之后,他们考虑下面的两个计量特征。

其中,是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后的变量,

是采用前的变量,如果一国采取名义通货膨胀目标,其效用值用虚拟变量表示,和是误差项。

Ball和Sheridan认为没有明显证据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能够提高经济绩效。两组国家的平均通货膨胀都下降了。为了检验通货膨胀目标制是否影响产出增长,Ball和Sheridan检验了实际产出增长的均值和标准差。在一些国家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之后,平均产出增加了,并且在没有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也稍微上升了。随着向均值回归的控制,对产出增长的效应不太显著,显然,这个结果并不支持通货膨胀目标制。

Fraga,Goldfajn和minella(2003)给出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一些事实,包括两类国家的货币政策管理和绩效的统计比较;用小的开放经济的理论模型模拟了冲击和通货膨胀目标改变的影响;给出了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易变性的解释,分析了巨大的外部冲击的影响、建立可信性和降低通货膨胀水平的挑战以及财政控制和金融控制问题,最后解释了如何处理实际经济冲击。

mSH(2006)通过估计泰勒曲线构造有效性边界,对各种货币政策战略对宏观经济绩效的贡献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和非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经济绩效的差异主要来源于经济冲击的不同(64.4%),其次才是政策效率(35.6%)。

三、总结性评论

自Kydland和prescott(1977)与Barro和Gordon(1983)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开创性研究开始,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的发展,主要包括积极的、逆经济周期货币政策理论趋于衰落;通货膨胀与产出(或失业)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的观点被广泛接受,货币政策的可信性和预先承诺的价值的理论讨论;低通货膨胀可以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主张被广泛接受。

随着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的增多,实证研究资料日渐丰富,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且大部分研究结果都是支持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当然这还远不能排除人们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疑虑,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转向政策实施的影响因素和具体实施。

注:

①G3代表德国、日本和美国三个国家。

参考文献:

[1]Ball,L.andSheridan,n.,“Doesinflationtarge-

tingmatter?”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workingpaper9577,march2003.

[2]Barro,R.J.andGorden,D.B.,Rules,“DiscretionandReputationinamodelofmonetarypolicy.”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2(1)101-122,July1983.

通货膨胀的优点篇3

[关键词]货币;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述评

2007年我国居民cpi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2008年1季度cpi上涨高达8%,涨幅比上年同期高5.3个百分点,创11年来的新高。通胀的袭来给全社会民众都带来了福利的损失,实际收入的降低和自有资产的缩水,尤其是对中低收入者带来了最直接的痛苦感受。面对通胀,政府不仅要控制物价的上涨,还要制定适当的政策缓解通货膨胀对社会公众造成的福利损失。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正确计量是政策制定的一个主要依据,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一、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研究述评

关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研究是货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它也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通货膨胀的成本较为隐蔽,经济学家将其归纳为鞋跟成本、菜单成本、相对价格变动的加剧、税收负担的不合意变动、混乱,以及任意的财富再分配等,这些成本在理解上虽比较直观,但是在总量上如何衡量却是一个难于回答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意义上的成本才可以被称为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sidrauski(1967)认为由于持有货币能够产生直接效用,而物价上涨会导致实际货币余额的下降,故通货膨胀必然会对个体造成福利损失,这种个体的福利损失就称之为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www.133229.comsidrauski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定义意味着,无论通货膨胀是预期还是未预期的,只要存在通货膨胀就一定存在福利成本。当然,关键问题是合理地度量通货膨胀的福利损失,从而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正确的依据。对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度量自bailey(1956)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至今,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于消费者剩余理论估算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基于sidrauski模型的补偿变量法(compensationvariableapproach)以及基于mccallum-goodfriendframe-work的估计方法。

1.基于消费者剩余理论估算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弗里德曼的最优货币数量法则认为,在一个货币经济中,为保证完全竞争的均衡达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名义利率必须等于零,此时通货膨胀所造成的扭曲最小。因此,最优通货膨胀率是使得名义利率等于零时的通胀水平。当经济中通胀率高于最优通胀水平,即名义利率大于零时,货币均衡配置不再是一个帕累托最优配置,此时社会福利下降从而产生福利成本。bailey(1956)认为通货膨胀就像是对货币征税,货币征税(通货膨胀)的福利损失就是位于货币需求曲线下方,生产货币的社会成本上方之间的面积。当生产货币的社会成本为零时,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就是逆货币需求曲线下方的面积,即名义利率从i减少到0时所能获得的“消费者剩余”,这一推论与friedman的最优货币数量法则相符。

随后,很多学者在bailey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如marty(1967)得出了在有产出增长和考虑货币流通速度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计量结果。barro(1972)认为通货膨胀提高了人们的交易成本,人们会加快支付的频率,也会减少使用货币来进行交易。因此,他重建了货币需求曲线,重估了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craig和rocheteau(2005)先利用bailey(1956)的方法,通过log-log型货币需求函数和semi-log型货币需求函数计量了在传统方法下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指出bailey(1956)的方法实际上是一个假设掉外部性、一般均衡效应(generalequilibriumeffects)和分配效应(distributionaleffects)的局部均衡模型,它一个重要的隐含假设是实物资产的报酬率与通货膨胀无关。

消费者剩余方法虽然为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提供了一种简单、便捷的计算方法,并开了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研究的先河,但这一方法由于缺乏必要的微观基础,因而无法对个体在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也无法对形成宏观的加总的个体进行推测和判断。与此同时,这一方法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如一些学者认为即使通胀率为零,名义利率仍可能为正,这样持有实际货币余额仍然可能有正的机会成本,无效率仍然存在。因此,以通货膨胀率为纵轴计算货币需求曲线下方位于零通胀率和另一通胀率之间面积的计算方法有可能低估实际的福利成本。如foster(1972)计算了完全预期为4%的通胀率相对于零通胀率的福利成本小于产出的0.05%。garfinkel(1989)得到4%的通胀率相对于零通胀率的福利成本为国民收入的0.3%。这些估值远小于其他经济学家的估计。laidler(1990)认为消费者剩余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当名义利率改变时,货币需求曲线的位置不变,只是沿着货币需求曲线移动。这就需要假定实际余额的边际效用独立于其他商品的需求,而这一假设条件事实上限定了这种计算方法是一种局部均衡的方法。gillman(1995)指出了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bailey认为在稳定价格时的福利成本就是为零,但是,这种认为的零福利成本和真正的零福利成本却有很大的不同,其差额有时竟可以高达50%。基于这一方法存在的缺陷,一般在对问题进行分析时,这一方法主要用来进行补充性说明。

2.基于sidrauski模型的补偿变量法(compensationvari-ableapproach)。这一方法在sidrauski模型(1967)的基础上应用了福利经济学的补偿原则思想。sidrauski模型将货币直接进入效用函数,由于这种内含货币效用函数方法允许我们根据一个符合经济人最优行为的货币需求模型来计算通货膨胀的成本,从而使通货膨胀升高所引起的实际货币持有额下降直接表现为个人效用和福利的变化。福利经济学的补偿原则思想认为,市场价格的变动肯定会影响人们的福利状况,很可能使一些人受损,另一些人受益,多数情况下很难实现帕累托最优,此时关键是如何对受损者补偿,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改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补偿变量法认为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就是在某一通货膨胀水平下,应补偿给家庭多少额外的收入才能使家庭在给定利率的均衡状态所获得的效用水平与名义利率等于零时的效用水平相等。这一方法考察了通胀给社会中每个人所带来的获益或损失,从而增加了必要的微观基础,为我们从个体效用函数出发,分析在预算约束和资源约束下计算通货膨胀的稳态福利成本提供了一个方便好用的框架。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方法得到了普及。

lucas(2000)用收入补偿的思想,以sidrauski(1967)的一般均衡模型为框架,对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给出了估计方程。lucas定义在名义利率i下的福利成本w(i)是收入的百分比,即用使得家庭在名义利率为i和0时达到福利水平无差别的收入差额,估计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在实证方面,lucas利用美国1900-1994年的数据,估计得到:对于美国经济,10%的通货膨胀率对于消费者的福利损失仅相当于消费者总消费水平的1.3%,即如果要保证在通货膨胀率10%和通货膨胀率为0时消费者的福利水平是一样的,那么必须增加消费者约1.3%的收入。

jones、asaftei和lianwang(2001)在lucas(2000)研究的基础上,加入了货币总量理论(monetaryaggregationtheory),从而建立了一个包含现金和利息的一般均衡模型,弥补了前人研究中将m1层次货币全部视为无息资产的缺陷。他们发现,由于个体持有现金(无息的)的份额与持有生息储蓄的份额相比是非常小的,并且在稳态下持有生息储蓄的份额是不随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从这个一般均衡模型中计量得出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比前人的研究结论小得多。

虽然补偿变量法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货币、尤其是没有实物资产支持的纸币会产生效用,但这一方法将货币直接进入效用函数,而且该模型具有的货币超级中性性质表面、效用函数的另一个变量——实际消费不随通货膨胀率变动而变动,从而使福利成本计算得以简化。不过利用这种方法研究通货膨胀的福利损失时,在选择适当函数以及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赋值时,常常需要主观事先判断和利用经验来为参数设定不同的值,这势必会导致因参数赋值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测算结果。

3.基于mccallum-goodfriendframe-work估计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这种方法通过引入交易技术方程将货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间接化。mccallum-goodfriend(1987)建立了一个购买——时间(shopping-time)模型,这一模型假设时间和货币共同为购买消费品提供交易服务,并且时间和金钱在实现交易方面可以互相替代。交易服务技术决定了在既定的消费和货币持有水平下所必须花费在购买上的时间。购买时间模型从时间的角度来理解和度量通胀的福利成本:在家庭持有货币数量一定的条件下,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导致货币贬值,降低了家庭的实际购买力,家庭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获取同样数量的消费品,从而减少了劳动时间或休闲时间,因此,造成了福利损失。simonsenandcysne(2001)研究了在购买-时间模型中包括有息资产的情形,并从理论上给出了福利成本的上下界。cysne(2004)研究了连续时间下的购物时间模型,并得到了福利成本的解析表达式,他还从理论上讨论了引入家庭异质性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

除了上述三个比较代表性的方法外,经济学家还提出了其他一些计量方法。如fischer(1981)将货币和其他资产同等看待,把货币看作是资源跨期转移的载体,建立了一个禀赋经济的olg(overlap—generation)模型。lagosandwright(2005)首次利用货币寻介理论,估计了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imrohoroglu(1992)刻画了在一个收入波动且没有保险经济环境里,经济个体为平滑自己的消费而持有货币的计量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模式。

二、对目前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研究的启迪

反观国内,当前对通货膨胀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成因、对策等定性方面,而专门针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研究则很少,且大多是基于国外已有的研究,主要利用国外研究中已有的模型对中国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进行估算。如欧俊和李花(2006)利用bailey(1956)研究方法对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进行了估算;陈彦斌、马莉莉(2007)分别使用消费者剩余方法、miu模型和cia模型计算了中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谢赤(2002)则在购买-时间模型下讨论了金融创新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理论上的影响;陈利平(2003)在一个引入消费攀比的shopping-time模型中讨论了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龚六堂、邹恒甫和叶海云(2005)利用他们研究的框架,在lucas模型基础上,应用kruz(1968)和zou的思想,把消费者的财富引入效用函数,给出了货币供给的改变对经济不确定影响的分析。

但问题是这种利用国外研究中已有的模型对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进行估算的方法存在较多的局限性,因为纵观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计量方法的发展,尽管不同经济学家的模型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基于货币对于公众的有用性或者货币能提供给公众便利为出发点,进而考虑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如何影响公众的货币持有,并引起公众效用的变化,从而对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进行计量。由于公众效用本身的抽象性和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已有的关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计量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此外,国外既有的研究大多基于美国的经济背景,而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与美国有许多不同的特殊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计量的准确性。

1.已有的研究所采用的模型大多是引入货币的效用函数模型框架,加上各种外部约束来推导货币需求,进而对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进行计量。但从各种模型的计量结果来看,各种模型间不仅存在不小的差距,而且其结论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2.已有的研究大都只限于在稳态下得出的比较结果,而当通货膨胀率剧烈波动或迅速上升(下降)时,实际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会与稳态下的计量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差距。这使得已有模型的结果其实用性大打折扣。

3.很多模型都假设名义变量对真实变量不产生影响,即货币和通货膨胀是中性的。这与很多现存的研究结果相悖。尤其在中国,由于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高,货币冲击对经济实体的影响与货币主义的前提假设不符,货币中性依然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

4.国外既有的研究大多基于美国的经济背景,而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相对独特的中国式发展之路。如中国至今还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特征,城市和农村在使用活期存款时的便利性方面有很大不同、活期存款普遍是付息的,这意味着货币层次的选择上m0和m1都不准确。

5.已有的研究大都将名义利率作为通货膨胀福利成本函数的自变量,从名义利率的角度来计量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其隐含假设为名义利率的水平和变化,可以反映出通货膨胀的水平和变化。但在中国,由于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利率市场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利率水平的反应比发达国家相对更迟缓,也更具有粘性。因此,根据名义利率计算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有时无法反映中国的真实情况。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在对中国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进行研究时必须在把握主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现实约束条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对我国采用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以来的各期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水平作出正确计量和评价,并对中国通货膨胀率的确定给出一个社会福利的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bailey,martinj.thewelfarecostofinflationaryfi-nanc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56,64(2),93-110

[2]sidrauski,m.rationalchoiceandpatternsofgrowthinamonetaryeconomy,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7,57(2),534.

通货膨胀的优点篇4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可行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局限性日益显现,许多工业化国家开始采用一种新型的货币政策理论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西方发达国家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之后在促进经济增长及抵制通货膨胀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瑞典、芬兰、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发达国家率先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接着,巴西、波兰、捷克、智利、以色列、南非、泰国、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效仿。这些国家的实践结果表明: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后通货膨胀率明显下降,基本达到了稳定物价的目的。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为4.8%,涨幅比2006年提高3.3个百分点。2008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1%。其中,城市上涨6.8%,农村上涨7.7%;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1.5%;消费品价格上涨8.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6%。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现象较为严重,我国在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如何控制物价上涨是政府需要调控的重点。既然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其他国家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能否也采用这种新型的货币政策呢?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主要理论观点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含义是:货币当局预测通货膨胀的未来走向,并将此预测与已经确定的通货膨胀目标相比较,根据两者之间的差距决定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和操作;如果通货膨胀预测结果高于目标或目标区上限,采取抑制性货币供给调整:如果通货膨胀预测结果低于目标或目标区下限,采取松动性货币供给调整;如果通货膨胀预测结果在目标区范围内或非常接近目标,货币政策倾向则可以保持不变。有专家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货币政策策略,它包括五个因素:(1)对公众宣布通货膨胀的中长期数字目标;(2)一种价格稳定的制度性的承诺,并以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其他目标从属于该目标;(3)不仅是货币总量或汇率,其他各种信息和变量都可被用来确定政策工具模式;(4)通过与公众和市场交流以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5)为保持通货膨胀目标,应增加中央银行的责任度。

与汇率目标相比,通货膨胀目标制使货币政策集中于国内的经济状况,对国内经济冲击进行反映。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点在于,货币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稳定关系对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成功并不重要,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并不依赖与这一关系,而是使用所有可用信息去决定货币政策工具的最优设定。其优点表现在以下几点:(1)通货膨胀率的公布简单易行,并且很容易被公众所理解和接受;(2)通货膨胀目标制拓宽了央行与公众的沟通渠道,增强中央银行的责任感,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为衡量中央银行的业绩提供了一个相对严格的量化标准,从而也就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制度化;(3)消费者可以享受价格稳定所带来的其他好处,避免或减小通货膨胀所造成的社会损失,如市场体制扭曲,分配不公等。另外,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可以降低通货膨胀水平及其易变性,提高产出增长并降低了其易变性,降低通货膨胀的持续性。

二、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前提条件

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执行需要三个先决条件。第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即中央银行能够独立地执行货币政策。第二,货币当局有愿意和有能力不钉住其他目标,如汇率等目标,不使通货膨胀目标从属于其他目标而使政策无效。第三,货币政策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并且与大众进行良好的沟通。

1.中央银行应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指的是在三个大的领域必须排除或大大削减政府的影响:人事的独立性、融资的独立性和政策的独立性,而后者可以分为目标的独立性和工具的独立性。任何国家要考虑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其货币政策,其首要条件是中央银行应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即便说中央银行未必需要拥有完全的法律上的独立自,但是货币当局至少必须具有为了达到某些名义目标而采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自由。为达到这一要求,国家不能显示出有任何“财政主导”的迹象,换句话说,货币政策的实施不应受纯粹的财政上考虑的支配或制约。

2.货币当局具有单一货币政策目标

一个选择固定汇率制的国家会将其货币政策目标从属于汇率目标,从而在追求其他名义变量(如通货膨胀率)时变得无效。如果通过固定汇率制的变相形式来放松这一限制条件,那么从理论上讲,汇率目标是可以与通胀目标同时并存的,但前提是这种目标足够清晰明确,并且中央银行的行为能够表明通胀目标在这两者发生冲突时处于优先地位。然而,实践中这两种目标的并存会带来一些问题,因为货币当局可能不会事前就将这些优先目标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公之于众。相反,公众可能会从货币当局面临汇率压力时的实际反应来推测其优先目标。而且,在此情况下,货币当局到底是调整工具组合以维持汇率目标还是允许汇率波动超出预定范围,以及对这两种行动过程是否公开,理论界至今仍无定论;而事实上,这两种过程恰恰能向公众传递恰当的信号或提高货币当局的可信性。因此。避免这些问题的最安全的方法是货币当局不要对汇率水平或其跨期变动做出承诺。

3.货币政策具有较高的透明度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核心内容是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决策结果的公布,以及对决策理由的解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拟定的《货币和金融政策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中,把透明度定义为“一种环境,即在易懂、容易获取并且及时的基础上,让公众了解有关政策目标及其法律、制度和经济框架,政策制定及其原理,与货币和金融政策有关的数据和信息,以及机构的职责范围”。从目前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各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实践可以看出,他们主要是通过引导和管理公众的市场预期来实现。如果中央银行不能通过及时准确的政策信息披露来正确引导公众预期,就将会增加公众预期错误对宏观经济的扰动,致使货币政策操作滞后于公众预期,最终必然加大调控的试错成本。在实行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国家,其货币政策无一例外具有很高的透明度。

从理论上来讲,满足了上述三项基本要求的国家都可以采用与通货膨胀目标制相一致的方式实施其货币政策。除此之外,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还必须具有对国内通胀建立模型及进行预测的技术与制度能力,能够准确评估政策工具变化对未来通胀的影响,同时密切关注货币政策传导对主要宏观变量的影响方式。

三、我国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分析

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大部分国家,其宏观经济运行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越来越受到更多国家的青睐。从实践看,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必须具备一些前提条件:中央银行有相当的独立性、有明确的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有较高的统计和预测通货膨胀的能力、信息透明度高等。我国是否具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呢?

1.我国中央银行缺乏足够的独立性

目前,在政治独立性和组织独立性方面,我国央行都不具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由于政府与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并非完全一致,所以在两者的目标发生冲突时,缺乏独立性的中央银行可能会屈从于政府,从而无法完成既定的通货膨胀目标。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要求相当高。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较低:(1)货币发行不独立;(2)制定和执行金融政策上不独立;(3)监督和管理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方面不独立。另外,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来看,由于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是寡头结盟的市场结构,而国有商业银行又在其中居垄断地位,货币政策主要依靠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渠道传导,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这些方面会使中央银行在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时受制于政府和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考虑,使相应的货币政策操作可能缺乏呼应,从而会使中央银行公布的通货膨胀率有实现不了的风险。

2.我国不具有明确的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

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但是通货膨胀目标制要求中央银行将物价稳定作为首要目标,并且目标期的实际通胀率是否落入目标区间被认为是评价中央银行政策绩效的首要标准,这常常会激励中央银行“不顾一切”地去完成自己的目标,这种唯“物价稳定”是图的作法有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构成一定的威胁,而这也是中国政府最不希望看到的。譬如,当通胀率上升时,中央银行会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若通胀率上升是由过度需求引起,则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正确的;但若是由供给条件恶化引起,则紧缩性货币政策会进一步减少产出,增加失业。1991年加拿大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不久,就受到了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引起的供给冲击,但中央银行为了实现通货膨胀目标,反而提高了利率,从而引起经济的严重衰退,1990年~1995年加拿大的产出损失累积高达4000亿美元,平均失业率高达15.7%。由此可见,我国暂时还不具备这个条件。

3.我国货币政策的透明度程度不高

中国人民银行的问责机制将随着其独立性的增强而加强,其透明度和沟通状况正在不断改善,但是通过与其他国家央行的透明度和问责机制建设相比,我国的中央银行问责机制建设仍旧比较滞后。按照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的规定,货币政策委员会只是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议事机构,货币政策委员会议案和例会讨论的重要内容不得对外提供或公开发表,有关议案表决通过后形成建议书,人民银行在向国务院报送有关货币政策重要事项的决定方案时,将建议书或会议纪要作为附件一并报上。媒体所报道的内容就是每个季度之初,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一次例会,然后在有关报纸上发表非常简短的“会议纪要”。由于“会议纪要”简短而且均为原则性表述,所以传达出的信息量有限,公众从中了解到的,充其量是未来一个时期的货币政策取向,而没有更多实质性的具体内容,这种信息披露方式,透明度应该说是不够的。

四、结论

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换句话说,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暂时缺乏可行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后也会将其拒之门外,我国中长期内应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把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直接钉在通货膨胀率上,同时将利率、货币供应量和经济景气指数等其他主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以长期性的“核心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重构一个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参考文献:

[1]艾洪德武志: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的适应性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5(8)

[2]贺力平:“货币政策新方向:反通货膨胀目标制及其理论依据[J].经济研究,1998(2)

[3]生蕾:从西方实践看我国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行性[J].求索,2007(9)

[4]江秀辉李伟:论通货膨胀目标制被广泛采用的必然性[J].集团经济研究,2007(7)

通货膨胀的优点篇5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本.伯南克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09)010-017-04

众所周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主席不但对美国而且对世界经济都存在非常大的影响力,现任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教授曾任职于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伯南克教授本身是一位杰出的、多产的货币经济学家,而且他是“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坚定支持者。本文的目的在于围绕伯南克教授大力主张的“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对伯南克的货币政策思想进行综述,这将有助于系统分析与理解美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意图,同时对我国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选择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最优的货币政策框架――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践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大多数国家选择盯住货币供应量或货币总量的增长率(moneyGrowthtargeting)作为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基本框架,但是伴随着“货币迷失”(moneymissing)现象的出现,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地区采用一种全新的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也就是说中央银行放弃盯住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指标而改为盯住通货膨胀率这一传统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最初是新西兰、加拿大、英国、芬兰、澳大利亚、瑞典和西班牙这些发达国家先后采取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然后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比如巴西、智利、韩国、以色列、墨西哥、泰国、菲律宾)与部分转型经济国家(比如捷克、匈牙利与波兰)也开始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而德国与瑞士虽然对外声称是采用货币总量的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但这两个国家却从70年代中期以来就开始实施以通货膨胀为核心(inflation-focused)的货币政策,并且BenS.Bernanke(1996)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德国中央银行与其说是盯住货币总量的增长还不如说是盯住通货膨胀率,因为当货币总量目标与通货膨胀目标之间存在冲突的时候德国中央银行给予了通货膨胀目标更大的权重。总之,转为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都获得了比较满意的货币政策效果,最为明显的证据就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准备放弃这一新的货币政策框架(BenS.Bernanke,2003)。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混合的货币政策框架

BenS.Bernanke&mishkin.F(1997)从货币政策的“相机抉择”与“规则”之争的角度分析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特征,并得出结论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货币政策规则而是兼有“相机抉择”与“规则”特征的一个混合的货币政策框架。但是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相机抉择”是一种“有约束的相机抉择”(constraineddiscretion)。这种有约束的相机抉择是试图在严格货币政策规则与无约束的相机抉择之间达成一种有机协调。从短期来看,为了应对不能预期的供给冲击和其他外部冲击,中央银行仍然可以采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这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仍然为短期的稳定目标(比如说产出与就业目标以及汇率的相对稳定)留有一定的余地,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并不仅仅集中于控制通货膨胀。但是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相机抉择是有约束的,这一约束就在于中央银行应该坚决承诺并实现事先宣布的通货膨胀目标,由于货币政策实施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有一个滞后期,因此中央银行应该预测通货膨胀率的走势并提前实施货币政策手段,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天生具有前瞻性(BenS.Bernanke,2003)。

(三)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特征

后来BenBernanke&markGertler(1999)提出最优的货币政策框架是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一货币政策框架具有以下三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通货膨胀目标制承诺在长期内将达到一个特定的、事先宣布的通货膨胀目标,并且这一特定的通货膨胀目标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因此维持价格的稳定将成为货币政策最重要的(overriding)目标;二是在长期内达到通货膨胀目标的约束条件下,中央银行可以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政策灵活性,比如说追求产出的稳定,因此命名为“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三是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具有很高的开放性与透明度,比如说定期通货膨胀状况报告,对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展开开放式的讨论。而且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既不同于美国目前所采用的含蓄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也不同于英国等国家所采用的非常明确与透明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因为美国目前采用的含蓄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不符合第三个特征,而英国所采取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则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后来伯南克出版了著作“inflationtargeting:Lessonsfromtheinternationalexperience”(2001)对通货膨胀目标制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论述。

二、货币政策不应该直接盯住资产价格而应关注资产价格波动带来的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压力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世界大部分的中央银行已经比较成功的控制了通货膨胀,那么未来对货币政策的最大挑战将是金融的不稳定性以及资产价格波动性的不断提高,而金融的不稳定将给实体经济带来持续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影响,那么货币政策是否应该盯住或者关注资产价格的波动?BenS.Bernanke&markGertler(1983,1995,1999,2000,2001,2004)对这一问题给出了独特的解释。

(一)资产价格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信贷渠道”与“金融加速器效应”

伯南克从攻读博士学位开始就对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非常感兴趣,从此以后他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后来这些论文都被收入到论文集“essaysontheGreatDepression”(BenS.Bernanke,2004)。在这一系列论文中伯南克就资产价格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进行非常独到的分析,伯南克认为资产价格波动通过“财富效应”影响消费支出的途径得不到实证分析支持的原因在于:股票与债券主要不是居民自己持有而是由养老金机构持有,那么资产价格的波动对居民可支配现金则很少有直接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他开始从“信贷渠道”来分析资产价格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由于信贷市场本身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并不是一个无摩擦的完全竞争市场,因此家庭、企业与金融中介机构的借贷能力受到其资产负债余额的影响,那么资产价格的波动通过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表余额进而影响其借贷能力,当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导致微观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状况恶化,在短期内将影响宏观经济的总需求,从长期来看将通过影响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形成并减少总供给。

在资产价格影响实体经济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显著增大的相互反馈过程。在第一阶段,资产价格的急剧下降显著减弱了微观经济主体的借贷能力,而借贷能力的减弱将导致总需求的减少与失业率的升高,且总需求的下降将导致现金流入的减少并进一步导致资产负债状况的恶化;在第二阶段,总需求的下降与资产负债状况的恶化导致资产的被迫出售与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降,然后又回到第一阶段,这一显著增大的相互反馈过程被伯南克称之为“金融加速器效应”。这一效应类似于欧文.费雪(1933)年提出的“债务紧缩机制”,但是BenS.Bernanke&markGertler(1989)最早对这一机制用数理模型进行了系统的表述。其后BenS.Bernanke&markGertler(2000)还根据资产价格波动对实体经济影响的“信贷渠道”得出一个与一般常识相反的结论:货币的贬值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紧缩性的。这是因为当本国货币贬值时,本国居民、企业与金融中介机构以本币来衡量的外币负债价值将上升,这将恶化微观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状况并最终导致总需求与总供给下降。

(二)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波动

伯南克对从大萧条以来的经济史的研究表明:如果货币政策不积极应对由资产价格大幅度下降带来的不断增强的通货紧缩压力,资产价格的下降就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持续的破坏。但是BenS.Bernanke&markGertler(1999,2000)认为货币政策本身并不足以牵制资产价格大幅度波动,这可能给实体经济带来破坏性效应,并且他们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如果货币政策直接盯住资产价格波动本身,反而将导致资产价格更大幅度的波动。这是因为:其一,资产价格的波动可能是由实体经济因素造成的,也可能不是由实体经济因素造成的,这非常难以辨明;其二,试图“刺破”资产价格膨胀带来的“泡沫”将给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运行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即使是由非实体经济因素带来的资产价格波动也会给实体经济带来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压力,这将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因此货币政策应该对资产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压力进行反应。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则进一步要求货币政策主动并提前应对资产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压力。在预见到资产价格上升将刺激总需求的增加并给宏观经济带来通货膨胀压力时,自动升高利率不但可以稳定总需求并提供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而且可以稳定金融市场本身。那么当预见到资产价格大幅度下降将通过信贷渠道给宏观经济带来通货紧缩压力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等手段有效缓解负向“金融加速器效应”给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带来的进一步冲击。最后,假设金融市场的投资者都预期到中央银行将采取“逆风向”的货币政策规则来对冲金融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压力时,他们将有效约束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并最终抑制资产价格的过度反应。

三、美国的最优货币政策框架选择――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而非格林斯潘时期含蓄的通货膨胀目标制

BenS.Bernanke&FredericS.mishkin,(1997)认为沃尔克与格林斯潘主政美联储时期所取得的成功应该归因于他们采用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制定理念或框架,并认为这是一种含蓄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但是BenBernanke&markGertler(2000)明确提出美国当前最优的货币政策制度是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而非格林斯潘时期所采取的含蓄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因为采用这一货币政策框架有如下的优点:

(一)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将降低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的不确定性

目前含蓄而模糊的货币政策框架导致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的不确定性,而不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将使得长期储蓄与投资决策变得更加复杂化,同时给名义的金融与工资合同带来更大的风险,这最终将导致商品市场价格与金融市场价格更大的波动性,给宏观经济运行与金融市场带来不确定性,比如说金融市场分析人士就需要不断地揣摩美联储主席话语背后的隐藏信息。而采用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以后美联储通过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当然这里隐含的假定就是这一承诺是可信的),可以稳定公众对未来的通货膨胀预期,有利于减少私人部门经济决策的复杂性,减少金融市场由于对货币政策方向预期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价格波动。同时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即使实际的通货膨胀短暂的偏离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也是如此)不但可以更容易地维持价格的稳定并达到通货膨胀目标(对上个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石油价格波动对美国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的价格与产出的影响程度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这一结论),而且美联储可以更加容易地达到稳定产出与就业的短期目标。

(二)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增加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与可信度

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允许公众参与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讨论从而增加货币政策形成与实施过程的透明度,这样可以有效制约来自政府给予中央银行进行短期经济刺激的压力。比如,在面对即将来临的政治大选或者缓慢的经济复苏时,政府可能要求中央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但是这一货币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导致中期或长期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将向公众解释短期的货币政策实施与长期的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然后政治家、新闻媒体、专业人士与公众可以参与讨论,这将有效制约来自政府要求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压力。而且透明度的提高将有效增强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因为未预期的冲击将使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偏离事先宣布的通货膨胀目标,这时如果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策与实施程序不具备透明性,公众将对货币政策的可信度表示怀疑。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透明度的作用在于:当未预期的冲击发生后,使公众能够有效判断实际通货膨胀与事前宣布通货膨胀目标之间的偏离究竟是由政府或者中央银行的“短视行为”或“欺骗行为”造成的,还是由于未预期到的冲击所造成的,从而确保公众对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监督并增强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反之亦然。

BenS.Bernanke&FredericS.mishkin(1997)还认为美国采取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将形成一个制度性的承诺,可有效地避免由于美联储主席更替给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带来的不连贯性,并减少货币政策对单个领导者货币政策思想的依赖。该文另外得出美国由目前模糊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转为更加明确的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前提是: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较低以及公众与市场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理念比较熟悉。因此BenS.Bernanke(2003)认为在过去的20多年里面美联储在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方面获得了非常高的声誉,其货币政策理念已经比较接近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框架,而且目前实际的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也比较低而且相当稳定,因此目前是美联储转为更为明确的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的有利时机。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框架的成功转型,美联储首先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改善:第一,量化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所称呼的“价格稳定目标”,并且明确这其中的价格是以哪一特定的价格指数为基础;第二,定期出版类似于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所出版的通货膨胀报告。

四、对我国货币政策选择的启示

本文从最优的货币政策框架、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及美国的最优货币政策框架选择与走向这三个方面对美联储新任主席本.伯南克教授的货币政策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个兼有“相机抉择”与“规则”特征的混合的货币政策框架,其“相机抉择”是一种“有约束的相机抉择”,即在长期内达到通货膨胀目标的约束条件下中央银行可以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政策灵活性,因此伯南克称之为“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它是一种最优的货币政策框架。

(二)资产价格的波动将通过“信贷渠道”的“金融加速器效应”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但是货币政策不可能也不应该盯住资产价格的波动,而是必须主动并提前应对资产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压力,这不但可以稳定宏观经济的运行,而且可以稳定金融市场本身。

(三)美国当前最优的货币政策制度是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而非格林斯潘时期所采取的含蓄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因为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将稳定通货膨胀预期,这不但可以更容易的维持价格稳定并达到通货膨胀目标,而且美联储可以更加容易的达到稳定产出与就业的短期目标。同时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还可以增加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与可信度。

那么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可以从伯南克的货币政策思想得到哪些启示呢?我国从1996年开始正式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但是将近十年来的实践表明我国实际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预定的增长率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幅度的偏离。1978年以来的数据表明我国两个层次(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货币流通速度处于下降趋势并且呈现不规则波动,尽管对货币流通速度的预测在理论上可行,但实践中尚无一个模型能很好的拟合现实(谢平,2000)。同时易行健(2007)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的年度、季度与月度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的实证研究也表明货币需求函数的参数并不稳定而且要准确预测货币的增长率是不现实的,因为市场化改革、城市化、货币化、股票市场的发展以及预期汇率变化都对货币需求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在这种现实背景之下,我国中央银行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循序渐进的由目前的货币政策框架转为采用“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

参考文献:

1.谢平:《新世纪货币政策的挑战》,《金融研究》,2000年第1期。

2.易行健:《经济转型与开放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函数: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BenS.Bernanke.“nonmonetaryeffectofthefinancialCrisisinthepropagationoftheGreatDepression”,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3,vol,73,no.3,257-276.

4.BenS.BernankeandalanS.Blinder.”theFederalFundsRateandtheChannelsofmonetarytransmission”,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2,Vol.82,no.4.pp.901-921.

5.BenBernankeandmarkGertler,“insidetheBlackBox:theCreditChannelofmonetarypolicytransmission”,the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1995,Vol.9,no.4.pp.27-48.

6.BenS.Bernanke.“themacroeconomicsoftheGreatDepression:aComparativeapproach”.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1995,vol,27,no.1,1-28.

7.BenS.Bernankeandilianmihov.”whatDoestheBundesbanktarget”,nBeRworkingpaper,1996,w5764.

作者简介:

通货膨胀的优点篇6

    货币政策具有长期中性和短期非中性的特点。因此,在长期内价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而在短期内货币政策必须兼顾价格稳定和产出稳定两大目标。可见,不管是在长期还是短期,价格稳定都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因此,准确地度量通货膨胀是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先决条件。然而,关于如何度量通货膨胀,目前存在标题通货膨胀(headlineinflation)和核心通货膨胀(coreinflation)两种不同的度量方法。标题通货膨胀度量居民生活成本的变化,包括居民消费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并根据支出比例进行加权平均,以常用的消费价格指数(Cpi)为代表。很多学者认为,度量生活成本变化的标题通货膨胀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目标。核心通货膨胀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的,并在此后的货币政策讨论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对于如何度量核心通货膨胀,始终缺乏统一的认识。而且,在核心通货膨胀被提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核心通货膨胀在货币政策的讨论中被频繁使用,但是却很少出现在主流学术出版物中。直到最近十几年,才出现一种新的趋势——在更加坚实的统计基础或理论基础上度量核心通货膨胀,核心通货膨胀再次得到经济学界的关注。本文将从定义、度量、评价和应用等角度对核心通货膨胀理论进行一个系统的综述。

    二、定义

    核心通货膨胀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的。当时石油出口国大幅度提高原油价格,导致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发生了严重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又导致经济的停滞。当时的学者经过反思后认为,在监测通货膨胀和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将Cpi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由总供给与总需求决定的趋势性成分,被称为核心通货膨胀;另一部分是由食品价格或能源价格波动所决定的暂时性成分,被称为非核心通货膨胀或暂时性通货膨胀。个别商品价格的暂时性上涨只会引起Cpi的暂时性上升,当这种暂时性上涨结束后,Cpi将会回落。因此,Cpi的暂时性波动不应该影响中央银行的决策,中央银行应该根据Cpi的趋势性成分即核心通货膨胀制定货币政策。

    此外,一些理论研究也表明,度量生活成本变化的Cpi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目标。Bryanandpike(1991)指出,因为各类商品的价格中包含的通货膨胀信息不一定与其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相关,所以在度量通货膨胀时根据支出比例加权平均是存在问题的,会导致权重偏差。BryanandCecchetti(1993)和Cecchetti(1997)指出,各类商品的价格中包含有与货币政策无关的暂时性噪声,比如自然灾害和天气原因导致的食品价格上涨、opeC(organizationofthe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减产导致的石油价格上涨、不同种类商品的非同步价格调整等。因为这些暂时性噪声导致的价格变化与货币政策无关,所以应该在度量通货膨胀时剔除掉。mankiwandReis(2003)建立了一个以稳定产出和稳定物价为目标的货币政策评价模型,发现将Cpi作为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目标会导致产出剧烈波动。

    动荡的20世纪70年代促使了一个沿用至今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的诞生,这就是在标题通货膨胀中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方法,而且这种度量方法一度成为核心通货膨胀的代名词。此后,虽然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方法,但是关于核心通货膨胀应该如何定义,即核心通货膨胀应该度量什么,始终缺乏统一认识。各种不同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方法都倾向于定义一种特定的方法来计算核心通货膨胀,而不是定义核心通货膨胀应该度量什么。Dolmasandwynne(2008)引用了埃奇沃思(edgeworth,1919)的一段话来反映核心通货膨胀理论研究存在的缺陷:“在开始回答问题之前,必须发现问题的真正涵义”。

    文献检索的结果显示,eckstein(1981)最早提出核心通货膨胀的正式定义。eckstein将核心通货膨胀定义为“总供给价格的趋势性增长”,即“稳态的通货膨胀”。parkin(1984)指出,eckstein(1981)定义的核心通货膨胀其实就是单位劳动成本的稳态增长率。可见,这与对核心通货膨胀的现实需求并不吻合。本文综合Roger(1998)和wynne(2008)对核心通货膨胀定义的回顾和总结,将核心通货膨胀的定义归纳为如下三种。

    (一)“持续性通货膨胀”定义

    弗里德曼(Friedman,1963)将通货膨胀定义为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并特别强调要区分价格水平的持续性上升和暂时性上升。货币政策要经过一个较长且不确定的时滞期才能发挥作用。如果货币政策对价格水平的暂时性上升作出反应,则当货币政策发挥作用时,价格水平的暂时性上升可能已经结束。从而,货币政策不仅不能熨平经济的波动,反而成为经济波动的原因。因此,货币政策不应该关注通货膨胀的暂时性部分,只应该关注其持续性部分即核心通货膨胀。由于只有宽松的货币政策才能造成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所以才有了弗里德曼的著名论断“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对持续性通货膨胀的定义与度量核心通货膨胀的初衷是一致的,都是要剔除标题通货膨胀中由暂时性冲击导致的暂时性价格变化,因此可以将核心通货膨胀定义为标题通货膨胀的持续性部分。这个定义也为货币政策应该盯住核心通货膨胀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支持。

    

    (二)“普遍性通货膨胀”定义

    奥肯(okun,1970)和弗莱明(Flemming,1976)将通货膨胀定义为商品价格的普遍性上涨。货币政策是一种总量调节政策,并不具备结构调节功能。因此,一些部门特有冲击导致的价格变化,比如opeC减产导致的石油价格上涨、自然灾害和天气原因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不应该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否则,虽然紧缩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石油价格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但是也会使整个经济陷入衰退。当然,如果这些部门特有冲击传导到整个经济并且导致商品价格的普遍性上涨,则货币当局必须予以重视。因此,可以将核心通货膨胀定义为所有商品价格变化的共同趋势,在度量核心通货膨胀时应该剔除由部门特有冲击导致的某些商品特有的价格变化,即异质性相对价格变化(idiosyncraticrelativepricemovements)。这种定义与最初度量核心通货膨胀时剔除食品和能源等价格波动剧烈的商品的思路是一致的。根据核心通货膨胀的“普遍性通货膨胀”定义,可以将各类商品的价格变化分解为:

    

    侯成琪等(2011)认为,式(2)假设核心通货膨胀对所有商品的价格变化具有相同的影响,这是有悖经济直觉的。至少从价格粘性的角度来说,不同类型商品的价格粘性程度是不同的,价格粘性越弱,则商品价格对核心通货膨胀的反应就越快。他们在多部门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的基础上,根据核心通货膨胀的“普遍性通货膨胀”定义给出了核心通货膨胀的表达式,并提出了如下的商品价格分解公式:

    

    (三)“福利损失”定义

    wynne(2008)认为,货币当局反对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通货膨胀是有成本的,因为通货膨胀会扰乱经济活动的协调一致并妨碍法定货币在市场交易中的使用。因此,货币政策应该反对会给整个社会带来福利损失的通货膨胀,而不是反对导致居民生活成本变化的通货膨胀。按照wynne(2008)的分析,核心通货膨胀可以被定义为带来福利损失的那部分通货膨胀。SivieroandVeronese(2011)、eusepietal.(2011)和HouandGong(2011a)认为,尽管直观看来核心通货膨胀的“持续性通货膨胀”定义和“普遍性通货膨胀”定义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其能否应用于货币政策决策过程却备受争议。首先,这些核心通货膨胀度量完全建立在统计标准之上,缺乏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其次,对于如何评价这些核心通货膨胀度量在货币政策决策中的应用价值,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检验标准(详见本文第四部分)。既然度量核心通货膨胀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更好的货币政策,而目前评价货币政策的标准是Rotembergandwoodford(1997,1999)和woodford(2003)倡导的福利准则——假设中央银行的目标是使代表性家庭的终身效用最大化并通过将代表性家庭的效用函数在稳态附近的二阶泰勒近似来计算福利损失,所以最优的通货膨胀度量方法应该能够使福利损失最小化。因此,核心通货膨胀就是能够使福利损失最小化或者说能够使名义摩擦导致的扭曲最小化的通货膨胀度量方法。

    但是,要根据这个定义提出度量核心通货膨胀的方法,必须将经典的单部门货币理论模型推广到多部门情形,因为在单部门货币理论模型中所有的通货膨胀都会带来福利损失。比如,Rotembergandwoodford(1997,1999)和woodford(2003)证明的单部门新凯恩斯模型的福利损失函数如下:

    

    三、度量

    (一)基于“持续性通货膨胀”定义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

    

    一元平滑方法主要包括Cecchetti(1997)的移动平均方法和Cogley(2002)的指数平滑方法。其中,Cogley(2002)根据Sargent(1999)的简单学习模型得到了计算核心通货膨胀的指数平滑公式:

    

    模型得到。这类方法虽然方便计算,但是实时性差,主要依赖历史信息。

    

    

得到与VaR模型对应的Vma模型并计算核心通货膨胀。我国的一些学者也采用这种方法估计了中国的核心通货膨胀,比如:简泽(2005)将核心通货膨胀定义为“从Rpi或Cpi观察到的一般价格水平变化中由货币冲击导致的成分”,并通过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来测量中国1954-2002年的核心通货膨胀;赵昕东(2008)扩展了QuahandVahey(1995)的两变量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建立了包括消费价格指数、食品价格指数与产出的三变量SVaR模型,并通过对变量施加基于经济理论的长期约束估计了1986-2007年中国的核心通货膨胀。

    QuahandVahey(1995)的缺陷在于,①假设真实产出和通货膨胀是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单整序列,所以模型建立在真实产出和通货膨胀的一阶差分向量基础上,度量的是核心通货膨胀的变化而不是核心通货膨胀本身。而且,这种处理方法意味着货币政策是超级中性的。虽然货币政策的长期中性已经被广泛证实和认可,但是否超级中性还备受争议。②将真实产出和通货膨胀受到的随机冲击划分为正交的核心通货膨胀冲击和非核心通货膨胀冲击,而现实经济中的冲击种类很多,这种假设实际上是将所有的非核心通货膨胀冲击同等对待。③由于根据有限的样本数据永远无法得到无穷阶的VaR模型和Vma模型,如何根据有限的样本数据进行无穷阶的长期约束检验,即检验,成为一个统计难题。Blix(1995)解决了前两个问题,而FaustandLeeper(1997)和CooleyandDwyer(1998)解决了第三个问题。

    滤波方法可以剔除一个时间序列中的噪声,因此常用的滤波方法,包括Hp滤波(Hodrick-prescottfliter)、带通滤波(bandpassfilter)和卡尔曼滤波(Kalmanfilter),都可以用来过滤标题通货膨胀中的暂时性价格波动。由于小波方法(waveletmethods)能够处理时间序列数据的非平稳、不连续跳跃和结构变化等传统方法很难处理的问题,所以也被用来估计核心通货膨胀。andersonetal.(2007)、Downetal.(2010)和Baqaee(2010)采用小波方法估计了美国和新西兰的核心通货膨胀。

    (二)基于“普遍性通货膨胀”定义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

    根据核心通货膨胀的“普遍性通货膨胀”定义,各类商品的价格变化可以分解为核心通货膨胀和异质性相对价格之和。根据这种分解方法,衍生出三类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方法,本文将之称为基于波动性的计算方法(methodsbasedonvolatility)、基于持续性的计算方法(methodsbasedonpersistence)和基于动态因子的计算方法(methodsbasedondynamicfactor)。

    1.基于波动性的计算方法

    

    

    剔除法是剔除价格易受非经济因素影响且波动剧烈的商品(相当于权重等于0),根据剩余的各类商品的价格通过支出比例加权来计算核心通货膨胀。剔除法是最常用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方法,而剔除的对象通常包括食品价格、能源价格、间接税和利息支出。

    

    如果α=50%,则得到加权中位数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利用截尾平均法计算核心通货膨胀与α的选取密切相关,tahir(2003)提出了确定α大小的均方根误差准则(rootmeansquarederror,RmSe),按照均方根误差最小的原则选择α,即

    

    当然,除了方差以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指标,比如标准差和绝对离差,度量各类商品价格变化的波动性。与剔除法、加权中位数法和截尾平均法相比,波动性加权法不需要剔除某些商品的价格,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各类商品价格中包含的通货膨胀信息。但是,采用不同的波动性指标,得到的核心通货膨胀权重有时差异很大。而且,各类商品价格变化的波动性是随时间变化的,所以需要不断根据新的样本数据重新修正权重。其实,基于波动性的计算方法都面临权重修正问题。

    基于波动性的计算方法是最常用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方法,尤其是剔除法、加权中位数法和截尾平均法这三种方法。范跃进和冯维江(2005)基于剔除法、加权中位数法和截尾平均法计算了1995-2004年中国核心通货膨胀,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国核心通货膨胀与宏观经济状况的关系。但是,这类方法最大的问题在于,仅仅根据各类商品价格的波动性计算核心通货膨胀,价格波动性较大的商品将被剔除,完全没有考虑各类商品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重要程度。比如,食品在我国Cpi中占有1/3左右的权重,即使食品价格的波动性很强,但是将食品价格在核心通货膨胀度量中剔除也是不合适的。andersonetal.(2007)提出了一个改进的波动性加权法,各类商品的价格变化在核心通货膨胀中的权重不仅取决于价格变化的波动性,还取决于支出权重的大小,计算公式如下:

    

    重新标度使其和等于1,即可得到各类商品在核心通货膨胀中的权重。

    但是,由于缺乏选取预测期的标准,现有的研究不是按照预测未来通货膨胀的能力给各类商品的价格变化赋权,而是根据各类商品价格变化的持续性给各类商品赋权。Cutler(2001)和BilkeandStracca(2007)假设各类商品价格变化服从如下的自回归模型:

    

    GadzinskiandFabrice(2004)还提出了一个根据半衰期方法(half-lifeindicator)计算持续性系数的方法,所谓半衰期是指暂时性冲击影响超出其最初影响一半的时期数。范志勇和张鹏龙(2010)采用GadzinskiandFabrice(2004)的方法,构建了中国基于价格上涨惯性权重的核心通货膨胀指标。

    3.基于动态因子的计算方法

    式(2)假设各类商品的价格变化中存在一个共同的动态因子,即核心通货膨胀。基于动态因子的计算方法采用统计方法,通过从各类商品的价格变化中提取共同的动态因子来估计核心通货膨胀。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方法是将估计核心通货膨胀的计量经济模型表示成状态-空间模型(statespacemodel)的形式并用卡尔曼滤波估计不可观测的核心通货膨胀;一种方法是利用Fornietal.(2000,2005)提出的广义动态因子模型(generalizeddynamicfactormodel)来估计核心通货膨胀;一种方法是采用协整-误差修正模型的调节系数矩阵正交分解技术来估计协整向量系统的共同因子即核心通货膨胀。

    (1)状态-空间模型

    

    侯成琪等(2011)认为,式(2)所示的分解方式有悖经济直觉,提出了式(3)所示的分解公式。在这个分解公式中,核心通货膨胀的系数不再是常数1,而是一个需要估计的参数。核心通货膨胀及其系数都需要估计,这会造成不可识别问题。他们提出了一个两阶段估计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阶段根据核心通货膨胀的变量估计式(3)中核心通货膨胀的系数,并采用wooldridge(2001)提出的多指示器方法(multipleindicatorsolution)和广义矩估计(Gmm)来解决变量的测量误差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第二阶段将估计核心通货膨胀的计量经济模型表示成状态-空间模型的形式,代入第一阶段得到的核心通货膨胀系数的一致估计值,通过卡尔曼滤波估计不可观测的核心通货膨胀。他们采用这种方法估计了中国的核心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HouandGong(2011b)进一步在式(3)中引入通货膨胀的惯性作用,估计了美国的核心通货膨胀。

    (2)广义动态因子模型

    Fornietal.(2000,2005)提出的广义动态因子模型的基本结构与式(2)非常相似,从而被Cristadoroetal.(2005)和Reisandwatson(2010)用来估计核心通货膨胀。为了用广义动态因子模型估计核心通货膨胀,首先需要将式(16)中的动态因子即核心通货膨胀进行进一步的分解:

    

    Baglianoandmorana(2003a,2003b)、王少平和谭本艳(2009)分别用这种方法估计了美国、英国和中国的核心通货膨胀。但是,这种基于协整-误差修正模型估计核心通货膨胀的方法仅适用于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是1阶单整序列且存在协整关系的情形。一般情况下,同比通货膨胀序列是非平稳的,而环比通货膨胀序列是平稳的,因此这种方法仅可以分析同比通货膨胀序列。此外,如果k=J-r>1,则协整向量系统存在多个共同因子,无法识别核心通货膨胀。

    (三)基于“福利损失”定义的核心通货膨胀

    SivieroandVeronese(2011)假设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福利损失最小化,其中福利损失函数取如下的形式:

    

    再通过重新标度得到四个部门在核心通货膨胀中的权重。SivieroandVeronese(2011)发现,虽然四个部门在基于福利损失定义度量的核心通货膨胀中的权重会随着参数取值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食品和能源的权重始终很小;而且,与盯住基于福利损失定义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相比,货币政策盯住Cpi、盯住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和盯住采用波动性加权法计算的核心Cpi都会使福利损失显著上升。然而,SivieroandVeronese(2011)的模型完全是先验性的,没有建立在厂商、家庭和中央银行的优化行为的基础上。

    eusepietal.(2011)采用了与SivieroandVeronese(2011)相同的思路:通过最小化福利损失来求解各部门通货膨胀在核心通货膨胀中的最优权重。eusepietal.(2011)建立了一个多部门新凯恩斯模型来描述各部门在价格粘性和劳动收入份额等方面的异质性以及厂商、家庭和中央银行的最优决策。他们发现,货币政策盯住基于福利损失最小化计算的核心通货膨胀时的福利损失要显著小于盯住标题通货膨胀和盯住剔除食品与能源的核心通货膨胀时的福利损失;而且,决定各部门在核心通货膨胀中权重大小的关键因素是各部门商品的价格粘性,价格粘性越大则该部门在核心通货膨胀中的权重越大。这与aoki(2001)和Benigno(2004)的结论是一致的,即因为价格粘性越大则名义摩擦导致的扭曲也越大,所以货币政策应该更加关注价格粘性较强的部门。

    HouandGong(2011a)建立了一个存在多个异质性生产部门的新凯恩斯模型,证明了多部门情形下的福利损失函数:

    

    四、评价

    根据第三部分可知,目前存在大量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方法。那么,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该如何在这些不同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中进行选择呢?不幸的是,对于如何评价核心通货膨胀度量,同样存在许多不同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可以大致分为定性标准、统计标准和福利标准。其中,基于“持续性通货膨胀”定义和“普遍学术参考网dylw.net性通货膨胀”定义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都采用统计方法来估计,通常也采用统计标准来评价;而基于福利损失定义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则采用福利标准来评价。所谓福利标准是指根据福利损失的大小评价核心通货膨胀度量的优劣,货币政策盯住某个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时名义摩擦导致的福利损失越小,则该核心通货膨胀度量越有效。下面主要介绍定性标准和统计标准。

    (一)定性标准

    Roger(1998)和wynne(1999)最早提出了核心通货膨胀应该满足的几个定性标准,主要包括:

    (1)及时的(timely)或者实时的(real-time),要求核心通货膨胀指标应该能够根据最新的价格调查数据及时计算和更新,这样货币当局才能根据最新的经济动态制定货币政策。根据平滑方法计算的核心通货膨胀不能满足这个性质,比如,中心化的移动平均无法实时计算,而非中心化的移动平均和指数平滑则过度依赖历史信息。

    (2)可信的(credible),要求核心通货膨胀指标能够被公众信赖。只有货币当局采用的通货膨胀指标是可信的,货币政策才可能是可信的。可信性要求核心通货膨胀指标能够被货币当局和统计部门之外的外部机构重新计算和验证。如果一个核心通货膨胀指标不能被外部机构验证,则其可信度将显著降低。

    (3)可理解的(understandable),要求核心通货膨胀指标的计算方法易于被公众理解。虽然要求度量方法的计算细节能够被广泛理解可能不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Cpi的具体计算方法,缺乏专业背景的公众也可能无法理解),但是至少其计算方法可以用一种非技术性的语言来描述,能够明确解释核心通货膨胀和标题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异。

    (4)稳健的(robust),要求核心通货膨胀指标不会面临重大修正。随着数据的不断完善,或者是计算方法和分类标准发生了变化,需要对统计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修正,这是统计领域的国际惯例。核心通货膨胀指标的稳健性,重点强调核心通货膨胀指标的计算结果不会随着样本区间的变化而发生显著的变化。

    (二)统计标准

    统计标准是核心通货膨胀评价中最常用的标准,目前也存在许多不同的统计标准。

    1.基本统计性质

    Clark(2001)认为,因为核心通货膨胀主要剔除了标题通货膨胀中由暂时性或部门特有冲击导致的价格变化,所以核心通货膨胀应该具有与标题通货膨胀相同的长期均值,同时应该具有比标题通货膨胀更小的波动性。marquesaetal.(2003)认为,由于这些冲击导致的价格变化不应该对标题通货膨胀具有系统性的影响,所以标题通货膨胀和核心通货

    

    2.追踪通货膨胀趋势

    Bryanetal.(1997),Cecchetti(1997)和Clark(2001)认为,既然核心通货膨胀要剔除标题通货膨胀中的暂时性波动,度量通货膨胀的长期趋势,那么就应该根据核心通货膨胀追踪通货膨胀趋势(trackingtrendinflation)的能力进行评价。RichandSteindel(2007)认为,可以用两种方法评价核心通货膨胀追踪通货膨胀趋势的能力。第一种方法认为,核心通货膨胀既不能低估也不能高估标题通货膨胀,因此应该与标题通货膨胀具有相同的长期均值。这是易于理解并且容易检验的。第二种方法认为,核心通货膨胀应该能够很好地描述趋势性通货膨胀的变化。要实施第二种检验方法,必须先完成两个工作。①要构造一个能够反映通货膨胀趋势的序列,记为π[trend][,t]。Bryanetal.(1997),Cecchetti(1997)和Clark(2001)都对标题通货膨胀序列进行高阶中心化移动平均来计算趋势性通货膨胀,而RichandSteindel(2007)则采用了带通滤波来度量趋势性通货膨胀。②要选择一个度量核心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趋势之间差异的标准,常用的标准包括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derror,RmSe)和绝对离差(meanabsolutedeviation,maD):

    

    

    很显然,如果能够追踪通货膨胀的趋势,则能够提高核心通货膨胀指导货币政策操作的能力。但是,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选取趋势性通货膨胀序列。如果已经有一个能够反映通货膨胀趋势的序列,则依据该序列制定货币政策即可,不再需要计算核心通货膨胀。如果没有能够反映通货膨胀趋势的序列,则如何构造或者选择能够反映通货膨胀趋势的序列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3.预测标题通货膨胀

    BryanandCecchetti(1993)、Lafleche(1997)、Clark(2001)、Cogley(2002)和Smith(2004)等认为,货币政策存在滞后效应,因此,如果核心通货膨胀能够预测未来的标题通货膨胀(forecastingheadlineinflation),则货币政策盯住学术参考网dylw.net核心通货膨胀显然要优于盯住标题通货膨胀。然而,对于如何检验核心通货膨胀预测标题通货膨胀的能力,存在很多争议。BryanandCecchetti(1993)采用如下的回归方程直接检验核心通货膨胀对标题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

    

    

    除了上述这几篇文献之外,还有许多文献也非常强调核心通货膨胀预测标题通货膨胀的能力,比如Song(2005)、Stavrev(2010)和tierney(2011)。然而,marquesaetal.(2003)认为,不应该根据对标题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来评价核心通货膨胀。为了能够很好地预测未来的标题通货膨胀,核心通货膨胀必须能够描述标题通货膨胀中的短期波动。但是,度量核心通货膨胀正是要剔除标题通货膨胀中的暂时性波动,因此预测标题通货膨胀正是我们不希望核心通货膨胀具备的特征。wynne(2008)认为,如果度量核心通货膨胀是为了预测标题通货膨胀,为什么不采用信息更多、效果更好的多元预测方法呢marquesaetal.(2003)建议用如下的因果关系检验代替预测能力检验。

    4.因果关系检验(causalitytest)

    因果关系要求核心通货膨胀是标题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Granger-Cause),即在预测当前的标题通货膨胀时,过去的核心通货膨胀具有过去的标题通货膨胀不具备的有用信息。但是,反之则不成立,即标题通货膨胀不应该是核心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当标题通货膨胀和核心通货膨胀都是1阶单整序列时,可以采用marquesaetal.(2003)提出的如下检验方法:

    

    

 

    (三)检验结果

    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和不同国家的数据对各种核心通货膨胀度量进行了统计检验,但是检验结果并不一致。

    BihanandSedillot(2000,2002)根据法国的Cpi数据对采用基于波动性的计算方法、基于动态因子的计算方法和SVaR方法计算的5种核心通货膨胀度量进行了预测标题通货膨胀能力的检验,发现虽然在样本期内核心通货膨胀是标题通货膨胀的Granger原因,但是样本外的预测结果很不理想。相对而言,截尾平均法略胜一筹。

    marquesaetal.(2003)根据美国的Cpi数据对采用剔除能源和食品、截尾平均法和加权中位数法计算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进行了基本统计性质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发现采用截尾平均法和加权中位数法可以得到有效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而剔除能源和食品不能得到有效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marquesaetal.(2003)采用marquesaetal.(2002)提出的方法对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六国采用剔除法计算的核心通货膨胀进行了有效性检验,同样发现采用剔除法无法得到有效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

    DixonandLim(2004)根据澳大利亚的Cpi数据对采用基于波动性的计算方法和基于动态因子的计算方法计算的5种核心通货膨胀进行了基本统计性质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只有基于动态因子方法计算的核心通货膨胀(采用卡尔曼滤波)能够通过这些检验。

    RichandSteindel(2007)根据美国的Cpi和pCe(personalconsumptionexpenditure,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数据对采用剔除法、加权中位数法和指数平滑法计算的核心通货膨胀进行了追踪通货膨胀趋势的能力和预测标题通货膨胀的能力两方面的比较,发现采用不同的标题通货膨胀、不同的样本区间和不同的评价标准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不能找到一种最好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

    Bermingham(2010)根据美国的pCe数据对采用单变量滤波和平滑方法、基于波动性的计算方法、基于持续性的计算方法、基于动态因子的计算方法和SVaR方法计算的10种不同的核心通货膨胀进行了追踪通货膨胀趋势的能力和预测标题通货膨胀的能力两方面的比较,发现很难找到更加有效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而且,这些核心通货膨胀度量追踪通货膨胀趋势的能力和预测标题通货膨胀的能力居然无法超越简单的基准序列。

    Downetal.(2010)根据美国的Cpi数据对采用基于波动性的计算方法、单变量平滑方法和小波方法计算的核心通货膨胀进行了基本统计性质检验以及追踪通货膨胀趋势能力和预测标题通货膨胀能力的比较,发现根据小波方法计算的核心通货膨胀表现最好。

    上述这些研究表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标题通货膨胀、不同的样本区间和不同的评价标准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至于无法得到一致检验结论的原因,RichandSteindel(2007)认为,暂时性价格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千变万化,一种特定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方法显然无法有效地剔除所有的暂时性价格波动。Silver(2007)认为,应该使用多个核心通货膨胀作为操作目标。如果不同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给出了类似的结果,则货币当局可以根据这些度量作出令人信服的决策。如果结论不一致,则需要根据这些核心通货膨胀构造方法的差异来分析通货膨胀过程。此外,适用于一个国家的核心通货膨胀评价标准,可能对另一个国家是不适用的;适用于一个国家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也可能对另一个国家是不适用的。因此,核心通货膨胀的计算和评价要基于具体国家的数据。

    五、应用

    在核心通货膨胀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是,核心通货膨胀是否比标题通货膨胀更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目标。其实,本文归纳的三种核心通货膨胀定义已经回答了“为什么货币政策应该盯住核心通货膨胀”这一问题:因为货币政策要经过一个较长且不确定的时滞期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货币政策应该盯住持续性通货膨胀;因为货币政策是一种总量调节政策,不具备结构调节功能,所以货币政策应该盯住普遍性通货膨胀;因为名义摩擦会带来扭曲,所以货币政策应该盯住能够使福利损失最小化的通货膨胀度量。现有的研究也多从以上三个角度对为什么货币政策应该盯住核心通货膨胀进行定性分析,但是定量研究还很少。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一些学者利用多部门新凯恩斯模型对核心通货膨胀领域的这个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的定量分析。

    DhawanandJeske(2007)在新凯恩斯模型中引入能源部门,并假设能源既进入家庭的最终消费又进入厂商的生产函数,研究货币政策应该如何应对能源价格冲击。冲击-响应分析表明,与盯住标题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相比,货币政策盯住剔除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货膨胀能够减轻能源价格上升导致的产出下降和通胀上升。因此,货币政策应该盯住核心通货膨胀。mishkin(2007)利用美联储建立和维护的FRB/US模型,在联邦基金利率分别盯住pCe和核心pCe(剔除食品和能源后的pCe)这两种不同的货币政策情景下,模拟了石油价格上升对美国经济的学术参考网dylw.net影响,发现相对于盯住核心pCe的货币政策,盯住pCe会导致货币政策过度紧缩,联邦基金利率大幅上升从而失业率显著上升。Bodensteinetal.(2008)建立了一个包含能源部门并存在价格粘性和工资粘性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证明了代表性家庭的福利损失函数,发现完全灵活的能源价格波动不影响福利水平。Bodensteinetal.(2008)比较了盯住标题通货膨胀和盯住剔除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货膨胀两种不同的前瞻性泰勒规则,发现当经济面临能源价格冲击时,采用第二种泰勒规则可以得到与完全承诺的最优货币政策非常相近的反应模式,而采用第一种泰勒规则会严重偏离最优货币政策并导致较大的福利损失。

    以上三篇论文建立的都是包含能源部门和消费品部门的两部门模型,只能够比较标题通货膨胀和剔除能源价格得到的核心通货膨胀。但是,还存在许多不同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方法,剔除法仅仅是其中的一种。要在众多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和标题通货膨胀之间进行系统的比较,必须建立更加贴近现实的多部门新凯恩斯模型。SivieroandVeronese(2011)、eusepietal.(2011)和HouandGong(2011a)都建立了标准的多部门新凯恩斯模型,并采用福利标准对盯住标题通货膨胀和各种核心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比较,发现采用基于“福利损失”定义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能够显著减小名义摩擦导致的扭曲。SivieroandVeronese(2011)和HouandGong(2011a)还发现,盯住基于“福利损失”定义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能够提高货币政策的短期非中性程度。

    现有的研究都表明,货币政策更应该盯住核心通货膨胀,这为核心通货膨胀在货币政策决策过程的使用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实际上,自20世纪90年代通货膨胀目标制出现以来,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越来越重视核心通货膨胀。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经验》一书中指出,因为核心通货膨胀度量的是标题通货膨胀的潜在趋势而不是暂时性波动,所以核心通货膨胀更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目标;而且,使用核心通货膨胀有助于中央银行向公众解释并不是所有冲击导致的价格上涨都会导致持久的通货膨胀。美联储特别关注核心pCe。自2004年7月起,美联储开始在每半年一次向国会提交的货币政策报告(monetarypolicyReport)中提出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对核心pCe的预测。欧洲中央银行虽然没有明确将核心通货膨胀作为其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指标,但是其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消费者价格调和指数(harmonizedindexofconsumerprice,HiCp)年度增长率低于2%,即中长期的价格稳定,这与在度量核心通货膨胀时要消除短期内的暂时性价格波动是不谋而合的。而且,欧洲中央银行还在其月度公告(monthlyBulletin)中例行公布各种核心通货膨胀指标。新西兰在1990年就开始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这种货币政策策略的国家,其通货膨胀目标是在中期Cpi年度增长率在1%—3%之间,但是新西兰储备银行与政府签订的政策目标协议(policytargetsagreement,pta)指出,因为包含各种暂时性波动,所以实际的Cpi会围绕中期通货膨胀趋势波动。1999年的pta更是明确指出,价格的潜在趋势即核心通货膨胀才是货币政策的合适目标。加拿大银行于1991年开始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虽然与新西兰一样,其通货膨胀目标是用标题通货膨胀描述的,但是加拿大银行认为核心通货膨胀能够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用的指导。表1给出了世界各国官方采用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很显然,简单易懂的剔除法依然是最常用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方法。但是,正如RichandSteindel(2007)指出的那样,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剔除法是一种好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

    

    六、结论和展望

    本文归纳了三种不同的核心通货膨胀定义——“持续性通货膨胀”定义、“普遍性通货膨胀”定义和基于福利损失的定义。其中,根据“持续性通货膨胀”定义和“普遍性通货膨胀”定义度量核心通货膨胀需要借助于统计方法剔除由暂时性或者部门特有冲击导致的价格变化,可以归结为一类,即基于统计模型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估计此类核心通货膨胀度量需要区分由持续性和普遍性冲击导致的价格变化和由暂时性和部门特有冲击导致的价格变化,需要识别哪些冲击是持续性和普遍性的,哪些冲击是暂时性和部门特有的,以及这些不同种类的冲击对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造成了什么影响。很显然,式(1)和式(2)所示的分解方法还过于简略。侯成琪等(2011)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他们通过多部门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对各部门商品的价格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商品价格变化的分解公式。本文认为,多部门货币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将有助于更加深入地剖析总量因素和部门因素对各部门通货膨胀的影响,为有效地度量核心通货膨胀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此外,如果能够综合“持续性通货膨胀”和“普遍性通货膨胀”这两种定义,在度量核心通货膨胀时既剔除暂时性冲击导致的价格变化又剔除部门特有冲击导致的价格变化,将能够提高此类核心通货膨胀度量的有效程度。另一类基于福利损失的核心通货膨胀定义认为,货币当局反对通货膨胀的原因是通货膨胀会带来福利损失,因此核心通货膨胀是能够使福利损失最小化亦即能够使名义摩擦导致的扭曲最小化的通货膨胀度量方法。SivieroandVeronese(2011)、eusepietal.(2011)和HouandGong(2011a)等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他们构建了存在多个异质性生产部门的新凯恩斯模型,借助于福利分析求出了各部门通货膨胀在核心通货膨胀中的权重,然后通过对各部门通货膨胀的加权平均计算核心通货膨胀。他们发现,各部门通货膨胀在核心通货膨胀中的权重主要取决于各部门商品的价格粘性水平,价格粘性越大则该部门通货膨胀在核心通货膨胀中的权重越大。然而,除了价格粘性水平之外,还有哪些部门异质性因素造成了部门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福利损失,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这两类不同的定义衍生出两类不同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方法。基于持续性和普遍性通货膨胀定义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都建立在统计模型的基础上。其中,基于动态因子的计算方法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横截面和时间序列两个维度的信息,从而更具优越性。而且,在估计核心通货膨胀的状态-空间模型中,观测方程可以随着商品价格分解公式的改进而扩展,适应性很强。当然,采用计量经济方法估计核心通货膨胀面临一个问题:新的样本数据学术参考网dylw.net的加入会改变历史上的估计值。只有当历史估计值的改变可以忽略不计时,才可以放心地采用计量经济方法估计核心通货膨胀,因此结构断点的甄别和样本周期的选取至关重要。基于福利损失定义度量的核心通货膨胀是根据代表性家庭的福利损失最小化直接求解出来的,所以这类核心通货膨胀度量的构造直接取决于货币理论模型的构建。只有当一个货币理论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现实经济时,根据该模型构造的核心通货膨胀才是有效的。

    评价这两类不同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需要不同的标准。基于统计模型估计的核心通货膨胀更多地采用统计标准来评价。虽然评价标准很多,但是本文认为,核心通货膨胀应该满足具有与标题通货膨胀相同的长期均值、具有比标题通货膨胀更小的波动性、标题通货膨胀和核心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异是一个均值为零的平稳序列等基本统计性质,以及核心通货膨胀是标题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而标题通货膨胀不是核心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这种因果关系。特别是满足“标题通货膨胀和核心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异是一个均值为零的平稳序列”这个性质使得盯住核心通货膨胀不仅有助于制定更加有效的货币政策,而且可以兼顾稳定居民生活成本的目标。从构造原理来讲,对基于福利损失定义度量的核心通货膨胀没有统计性质的要求。SivieroandVeronese(2011)甚至认为,因为统计标准在这类核心通货膨胀度量的构造中不起任何作用,所以不应该要求这类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满足这些统计性质。但是,本文认为,如果这类核心通货膨胀度量具备优良的统计性质,相当于兼具统计基础和理论基础,对于核心通货膨胀的推广和应用大有裨益。

通货膨胀的优点篇7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框架;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8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6-0060-0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央行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选择作为调节对象的目标。既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的桥梁,也是实现间接调控机制的基本条件。因此,中介目标的选择是货币政策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选择

1.货币供应量。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来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中央银行可以完全控制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可以预测、货币流通速度稳定。但在我国现阶段,基础货币投放总量具有较强的内生性;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很不稳定,我国现行货币供应量指标与国民经济运行的相关性已出现了明显问题,货币供应量能否继续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宜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利率。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货币政策主要集中在对利率的调控上,1996―1999年间,我国连续7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但刺激消费功效甚微,对经济刺激作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1)只有在主要依靠央行再贴现来实现基础货币扩张的国家,采用利率中介工具(再贷款利率)才可能是有效的。我国1995年之前是向金融机构再贷款,但在之后则主要是外汇占款。(2)由于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性以及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的区别,导致利率难以被精确控制,而且利率的变动通常和我们的直觉相反。

3.汇率。汇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采取钉住目标国的固定汇率制容易导致钉住国丧失实施独立货币政策的机会;二是目标国的经济波动容易通过利率变动而传导给钉住国,从而导致钉住国的经济波动;三是钉住国的货币容易受到国际游资的冲击。就我国而言,由于稳定(包括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因此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十分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汇率不适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既然上述这些变量都不适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那么长期内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把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直接钉在通货膨胀率上,同时将利率、货币供应量和经济景气指数等其他主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这应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长期策略有诸多优势:与货币供应量目标相比,通货膨胀目标并不依赖于货币量与价格之间是否有稳定的联系,而是利用所有可得到的信息来决定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预测性和相关性十分突出,便于公众理解和增加政策透明度,有利于公众形成稳定合理的预期,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由于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增加了中央银行的责任,通货膨胀目标制有助于避免中央银行跌入动态不一致性陷阱。

但是鉴于发展中国家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特殊性,和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以及当前国内经济环境,短期内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并不具有可行性。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短期内在中国不可行

到目前为止,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的通货膨胀状况是令人满意的,但仍有许多国家没有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原因主要在于:一些国家的央行不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其货币政策的操作效果也相当不错;有的国家通过法律规定了央行的多重目标以及通货膨胀目标制要求政府的配合和支持;有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目标是由政府制定的,通常由财政部长下达,除非政府各部门对于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必要性意见一致,否则政府不可能把通货膨胀目标强制施加给中央银行,而央行是不可能接受选择通货膨胀目标的。

鉴于发展中国家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特殊性和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短期内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并不具有可行性。原因如下:(1)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各种市场规则、市场行为有待于进一步塑造,在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实施中也存在财政控制、金融制度不完善;(2)在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运作过程中,还受到其他方面的干扰,特别是政策工具尚未实现市场化,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仍然过度地依赖信贷渠道,这样央行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就受到极大的限制;(3)货币政策的传导一定程度上受财政政策的约束,从而造成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多重性,虽然我国货币政策法定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事实上我国货币政策目标还肩负着解决国有商业呆坏账问题、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与解决下岗失业问题、扶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为政府融资等多层责任;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尚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性;(4)再加上我国目前以Rpi(零售物价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而我国现行的两种物价指数中初级产品价格所占权重大,服务价格所占权重较小,这便使得货币政策对物价的控制力较弱,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政府便可能面临着到期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的信用风险。

三、中国中长期内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建议

短期内还不具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但中长期内应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把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直接钉在通货膨胀率上,同时将利率、货币供应量和经济景气指数等其他主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以长期性的“核心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重构一个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为此,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物价指数的选择

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大多数国家是选择一个特殊的物价指数作为通货膨胀率的衡量标准。消费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减缩指数是两个自然的选择。尽管后一个指标很有吸引力(因为它更加全面地反映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含义),但在操作上消费物价指数具有明显的优势:它是公众最为熟悉的指数;它通常是每月公布一次,比较及时(因此可以进行周期性的监控);另外它很少需要调整。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货币政策是否要钉住通货膨胀的所有变动,或者是,在短期内发生的、被认为是由外生因素引起的变动是否应该排除在外。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货膨胀目标制关注通货膨胀的基本趋势或核心通货膨胀。这项指标排除了消费物价指数中容易受异常物价变动影响的项目,如能源与食品等。因此,应当采取不包含食品、能源、利息等央行不能控制项目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作为中国的“核心通货膨胀率”指标。

2.通货膨胀目标区的上下限的确定

在国际实践中央行通常保持正的通货膨胀率。原因在于:(1)Friedman提出的人口增长因素。货币增长要与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相适应。(2)负的通货膨胀率即通货紧缩,容易导致“债务紧缩”,加剧经济衰退。(3)货币政策存在“零利率限制”因素,央行为了保持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就必须保持名义利率大于零。

如果以我国目前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平均值作为通货膨胀率的参照,目标通货膨胀率的上限不应该超过5%,但与3%的世界通行的通货膨胀目标上限相比,这显然偏高。在开放经济中,如果长期实行超过大多数国家通货膨胀目标上限(3%)的货币政策,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国际收支恶化,增大人民币压力。因此,我国的通货膨胀目标上限应设为3%左右。

3.通货膨胀目标区下限的确定

Friedman曾经从理论上说明最优的通货膨胀率应该等于负的实际利率,以保证名义利率为零。这种想法并不现实,长期的负通货膨胀率会导致通货紧缩,这会对经济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而,央行不可能使通货膨胀率长期低于零,一般保持大于零的通货膨胀率。这样,通货膨胀目标区的下限就很容易确定了。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国家一般将通货膨胀目标区设定为0%~3%。通常央行不会让通货膨胀率降到零,因为这可能导致经济陷入困境,同时使货币政策失效,日本20世纪90年代经济的长期低迷,中国的通货紧缩都是货币政策失效的典型例子。为防止这种状况的出现,央行一般会采取预防性措施,使通货膨胀率与零通货膨胀保持一定的距离。

4.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性

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基本原理就是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的透明度,增强央行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并加强对央行的约束以提高公众对央行的信任,从而稳定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达到在长期内锁定低通货膨胀预期的目的。

但是,在现行的框架下,即使中国不可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国的货币政策也可以吸取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一些优点,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信性。具体措施有:

(1)央行更频繁地按时正式公布对经济的预测性报告,增加预测性报告的实质内容;更多、更及时地公布金融数据等。

(2)对价格指数进行更仔细的统计分析,比如,分别研究消费者价格指数中的能源、食品、住房、衣着、医疗、交通等部分的变化与货币政策操作的关系。

(3)增加货币政策委员会中研究人员的比重,提高决策委员会会议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Bernanke,BenS.andFredericS.mishkin.inflationtargeting:anewFrameworkformonetarypolicy?Journalof

economicperspectivesv11,pages97-116,February1997.

[2]Svensson,Larse.o.,inflationtargetingasamonetarypolicyRule.Journalofmonetaryeconomyv43,pages607-654,

June1999.

[3]王大用.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问题[J].经济研究,1996(3).

通货膨胀的优点篇8

通过国内外通货膨胀的差异比较,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借鉴国际上通行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和有效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的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通货膨胀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传统的以历史成本和币值不变为主的会计体系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的优点,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审计的成本较低,而且己被人们所熟悉。但在通货膨胀时期,这种模式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却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为物价变动会计的一部分,消除通货膨胀影响的通货膨胀会计便应运而生。正如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所言:“只要物价变动不能遏止,个别物价的涨落或一般物价水平的升降幅度不可无视,物价变动会计就有相当重要的存在价值。”而且“即使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并不明显,但特殊物价变动仍可能非常显著。”

2007年至今,我国物价上涨幅度较大。因此,当前进一步开展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一、通货膨胀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1、通货膨胀对企业资产的影响

通货膨胀直接影响到企业资产的计价。在通货膨胀期间,货币性资产的名义价值不变,但其实际价值会因购买力下降而受到损失。同时,企业拥有的债务,会因货币购买力下降而获得利益。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如果不剔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就很容易导致报表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判断。为了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和相关性,企业急需采取有力措施去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2、通货膨胀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的营业收入是以现实的物价水准来计量反映的,当企业采用历史成本核算原则时,其与收入配比的成本、费用很大部分反映的是按过去的物价水准所计量的资产价值,两者配比的结果,会出现低估成本,虚增利润,难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的情况。造成的直接矛盾是成本补偿不足,它既影响企业当前利益,又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

3、通货膨胀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3.1货币性资产不断贬值

银行存款在保值储蓄中所受影响较小,但现金、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等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则日益贬值。这是因为,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虽然其账面价值不变动,但会因物价上涨而降低购买能力或兑现能力,从而可能形成一种资产损失。

3.2库存物资原价偏低,流动资产补充不足

库存资产平均储备期约一百天左右,其原价与领用时的市场现行价有一定差距,而我国会计制度只规定发出材料用先进先出法和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实际上是一种不允许使用的方法。材料费用低,计入成本数不足,再生产所需储备资金不能相应补充。要维持简单再生产,补充必要的储备资金,势必又会对改变流动资金短缺状况起相反作用。再者,库存材料发生盘亏损耗时,昔日记载的价格已不能反映损耗的真实程度。

3.3固定资产更新无力

对于各种固定资产,其价值会随着经营活动的进行而逐渐以折旧的形式转入产品的价值之中,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按现行会计上的折旧计算方法计提的折旧必然使折旧费用偏低,从而,一方面造成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力更新,再生产能力大受影响,另一方面使国有资产遭受侵蚀,造成产品成本或利润不实。

3.4企业税负加重,实际盈利能力并未增加

由于销售收入与成本计价时点不同,受通货膨胀影响,企业利润增加不少,其实是虚增了利润,使企业多缴纳所得税,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纳税义务,但经营能力并未随之改变。从长远看虚增利润对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效益无任何好处。

二、国外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实务影响的方法

1、局部消除法

它是指试图在不动摇历史成本会计基本框架的前提下作出局部的改革。其主要表现为:

1.1存货采用后进先出法

这种方法是指生产产品时,假设后购进的存货先发出,并按购入时存货价格计入产品成本的会计方法。

其优点是当期销货中的原材料成本更接近现行成本,使成本与收入达到更好的配比,较好地体现当前销货收入与销货成本相配比的原则。其缺点是歪曲了期末存货的价值,因为期末存货以早期价值列报,与当前价值可能相差较大,造成企业财务状况失实。

1.2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

快速折旧法的特点是前期折旧额计提得多,后期计提得少,它与直线法相比,折旧的速度加快了。如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

上述通货膨胀条件下的会计处理方法,都试图通过改进成本计算,完善配比原则来达到企业收益真实的目的,但都未曾考虑到企业资产的真实性,甚至会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最终未能解决成本补偿不足的问题。一般来说,局部改革法只能从某一局部改善会计信息的质量,但无法对物价变动给企业造成全部影响做出衡量。

2、全面消除法

它是指改变现行会计模式,以另一种会计模式取而代之的改革之举。

2.1一般购买力会计

它是以一般物价指数将会计报表中的数据加以调整,从而消除变动影响,按货币的现行购买力的不变价格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特点是对货币性项目直接计算损益并计入企业净收益,对非货币性项目,按期末一般物价指数调整为报告期货币单位,然后与报告期收入相配比。

2.2现行成本会计

这种会计模式,将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都用现行成本重新计算,以现行成本与现行收入相配比,求得净收益。将价格变动引起的历史成本与现行成本之间的差异,作为持产利得直接记入所有者权益。

2.3现行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

这种会计模式,在计算产品现行成本的同时,还按一般物价指数进行调整,即在现行成本的基础上,再用一般物价指数调整利润表中非年末发生的项目得到持有利得,用一般物价指数去调整货币性项目得到一般购买力损益。

2.4变现价值/一般购买力会计

这种模式将现行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中的现行成本换成了变现价值,处理方法与现行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相同。

三、国内外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实务影响方法的环境比较分析

1、会计信息的披露范围较窄

美国现行会计准则中,鼓励但不强求企业披露物价变动的补充资料,准则委员会同时声明,如果再次发生通货膨胀,可能再次要求披露物价变动影响信息。《国际会计准则第29号公告》――“恶性通货膨胀中的财务报告”,要求以恶性通货膨胀环境中的货币为记账本位币的财务报告,应该以资产负债表日的不变购买力为单位重新表述。

我国除股票上市公司在发行股票前需公布资产评估及其账项调整的资料外,有关物价变动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影响的信息,尚未被列入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内。

2、会计准则与相关法规滞后

国际、美国、英国和巴西等会计准则委员会都过对通货膨胀会计处理的准则,指导企业在通货膨胀时期减轻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目前,我国只有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里有一条“企业对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应当对资产负债表项目运用一般物价指数予以重述,对利润表项目运用一般物价指数予以重述,再按照最近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进行折算。”的规定。但对本国处于通货膨胀时期的会计处理没有提出指导意见。

3、企业管理当局对通货膨胀会计不了解

发达国家很多都经历过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使用通货膨胀会计的处理方法的时期,其管理者对通货膨胀会计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我国大多数企业为中小型私营企业,管理者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经历过国家会计准则要求采用通货膨胀会计处理方法的时期,对通货膨胀会计的效用不太了解。不愿意花费成本去采用一个未接触过的会计模式,只在法规要求的特定情况下才使用资产评估、重述报表等减轻通货膨胀影响的方法。

4、会计处理手段及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下

发达国家会计已经经历很长的发展时期,各方面的理论都比较完善,会计人员较为受企业重视,接受教育培训较多,对通货膨胀会计的处理方法较为熟悉。

而我国会计处理手段尚停留在传统会计的完善阶段,会计人员不太受企业管理当局的重视,受教育培训的程度不够高,对通货膨胀会计处理方法不熟,或者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通货膨胀会计。

5、疏于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

发达国家大都经历过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对通货膨胀会计有较丰富的研究,并且深知通货膨胀的危害,不敢疏于对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

而前些年我国物价水平没有发生通货膨胀,反而有些通货紧缩,使得对通货膨胀会计疏于研究。

四、我国适用的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实务影响的对策

1、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

1.1坚持中国国情与国际先进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应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选择采用不同的适合本行业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另一方面,在加强对我国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研究的同时,注意吸收和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少走弯路。

1.2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实际意义上的通货膨胀会计,将会使企业账面利润减少,从而短期内会减少国家财政税收。因此,必须首先考虑国家财力的允许状况,同时企业账面利润的减少也会使得企业职工个人收入减少。这与通货膨胀条件下职工要求合理提高工资水平极易形成矛盾。但从长远来看,企业获利后必将对国家和个人进行分配,实施通货膨胀会计并不会导致三者的利润减少。

1.3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与资本保全原则

通货膨胀会计方法体系的设计应具有科学性,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可行性,能使企业资本得以真正保全,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以真实反映、消除虚假利润。

但要同时考虑到成本和企业的承受能力,在企业财力和人力可以承受的情况下实施。没有必要实行统一的通货膨胀会计,只能由分行业采取通货膨胀会计模式中的部分来实行。例如,报表使用者只想了解企业的资产状况,报表就只需用现行成本或资产评估调整编制资产负债表就可以,对其他报表不需做调整。

2、根据政策法规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2.1存货的计价和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

2006年2月15日,我国开始施行《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中,明确规定对于企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来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去掉了过去在主则中允许施行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同时在新的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指出,企业可以根据固定资产所包含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来选择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其中,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都是加速折旧法。这两种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减轻了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影响,使我国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的能够反映资产本身的价值与其经济内涵。

2.2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当企业在通货膨胀时期购进资产,在通货膨胀过后,货币购买力升高,资产的账面价值将高于可回收金额,会造成账面价值高于资产的真实价值,这时就出现了资产减值。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增加当期费用,减少资产,减少当期利润。如果少计或不计资产减值准备就会减少当期费用,增加资产,从而虚增当期利润。按未计或少计减值准备的账面价值计提折旧将会造成多计成本,不能反映真实的营业利润。通过计提减值准备可以消除通货膨胀过后的持续影响。

2.3资产评估

资产评估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满足人们在各种条件下了解资产价值的需要,以便人们据此从事有关的经济活动。

3、改进财务报表的披露范围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设想。历史成本原则仍然是编报企业财务报表的基础,但在会计年度终了时则应提供物价变动影响的补充报表。根据企业经营特点采取不同的调整方法。

企业资产中,货币性项目占比重较大时,可以采用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机器设备占比重较大时,可以采用现行成本会计;固定资产和存货占比重较大时,可以采用重置成本会计。

4、加强对会计及相关人员的培训

通货膨胀会计的直接业务处理者是会计人员,而我国大多数会计人员没有接触过通货膨胀会计,势必影响到通货膨胀会计处理的直接实施。要实施通货膨胀会计,就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

通货膨胀的优点篇9

关键词:通货膨胀;员工收入;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104-02

通货膨胀既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种常见现象。通货膨胀的具体表现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对企业员工的收入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如何制定薪酬政策以更好地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冲击,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通货膨胀概述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大概可以分为“货币派”和“物价派”两类,前者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强调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即货币数量的发行超过社会产出的增长率,造成流通中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际需求量;后者以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为代表,认为通货膨胀是指包括工资、劳动力等所有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水平持续上涨,且上涨趋势不可逆转。因此,综合上述两个学派的观点,通货膨胀可以界定为在经济运行中由于货币过量发行或者其他因素共同影响下的价格总水平大幅度持续上升的现象。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通货膨胀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通货膨胀的本质为物价总水平全面的、持续的、大幅度上升的货币现象;(2)通货膨胀的发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可能是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际需求量,也可能是其他经济因素发生了变化;(3)各国应该结合国情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率、工资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以及社会心理预期等等来确定通货膨胀率和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分界线。

在复杂的宏观经济背景下,通货膨胀现象日趋多样化,在现实中,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通货膨胀分类。其一,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程度划分,通货膨胀可以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压抑型通货膨胀,前者指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或者服务的超额需求引起的价格或者工资水平的上涨,后者指经济运行中存在政策等因素干扰时,商品或者服务的超额需求不能完全通过价格表现出来,而是反映为排队、购票等;其二,按照通货膨胀率的不同程度来划分,物价总水平上涨率不超过4%,为爬行的通货膨胀,上涨率在4%~7%之间的,为温和的通货膨胀,上涨率在7%~10%之间的,为奔腾的通货膨胀,上涨率超过10%,且加速上身的,为恶性通货膨胀;其三,按照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来划分,可以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即超额总需求引起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即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推高企业商品价格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即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引起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导致的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对员工收入的影响

中国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时期,通货膨胀的发生对国民经济的各方面均产生影响。考虑到中国的国情以及价格总水平数据的可获得性,下面用物价上涨来说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既可能推高企业员工收入,也可能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使得员工工资的购买力下降。

1.在超额需求引起的通货膨胀条件下,商品或者服务的需求超过供给,为企业提高利润提供了可能,因此,企业有必要扩大生产规模,需要补充劳动力资源。这时候,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了,名义工资相应的也会增高。

2.通货膨胀条件下,物价持续上升,使得企业员工生活压力加大。据《新资本》杂志针对企业职员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93.17%的接受调查者认为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对其生活有影响,2.15%的接受调查者认为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对其生活没有影响,4.68%的接受调查者对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没有感觉。可见,通货膨胀对企业员工的生活具有较大影响。据《新资本》杂志针对企业职员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48.56%的接受调查者表示通货膨胀影响最大的是工资涨幅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34.53%的接受调查者通货膨胀影响最大的是房租、房价等不断攀高,生活压力倍增;12.95%的接受调查者表示通货膨胀影响最大的是粮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不断攀高;3.96%的接受调查者表示通货膨胀影响最大的是生活其他方面。可见,通货膨胀条件下,物价上涨,员工工资的购买力下降,给企业员工的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

总之,通货膨胀不仅让企业员工工资购买力下降,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之一。

三、针对性措施

在通货膨胀背景下,由于员工面临的生活成本不断增加,而薪酬水平上涨幅度有限,员工生活压力加大,负面情绪增多,士气容易低落,离职意愿加强,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采取措施帮助员工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帮助企业留住合适人才。具体来讲,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制定精细化的战略规划,应对通货膨胀对员工收入的冲击。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员工面临的生活成本不断增加,企业的人力成本相应地不断上升。为了更好地应对通货膨胀给企业以及员工带来的影响,企业应该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对短期内的通货膨胀水平做预测,了解当前实际通货膨胀率,从而为制定战略规划提供参考。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企业人力资源专员可以制定相应的措施,帮助员工应对通货膨胀对收入造成的负面影响。

2.工资与物价指数挂钩,即根据物价补偿的原则,企业员工的货币工资随当期物价指数浮动,从而达到自动调节企业员工收入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上,工资表只列出等级工资的指数,实际工资的货币额等于工资指数乘以最低生活费,最低生活费则依物价的变动而变动。这样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随物价指数变动而变动,工资的增长高于或至少不低于物价的上涨。

3.优化员工薪资福利。针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其一,企业可以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多种娱乐方式,为员工提供工作餐、带薪年假等福利,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其二,企业可以优化薪资结构,如适当调薪、带薪年假、发放节日礼金等,让员工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其三,可以为员工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为员工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让员工看到未来的晋升空间;其四,制定员工持股的相关政策,让骨干员工入股,使员工能够为企业奋斗。

4.构建常态的内部培训体系。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可以通过构建常态的内部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水平,为员工进行知识和技能投资。具体而言,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通货膨胀的契机,通过培训疏导员工的负面情绪,提高员工工作的士气;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安排员工参加各种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为员工充电。

5.打造无缝隙员工沟通平台。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员工负面情绪增多,士气容易低落,离职意愿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员工的工作效率,严重时甚至发生悲剧。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牵头打造沟通平台,搭建员工与企业决策人、员工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员工与主管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平台,帮助员工疏导负面情绪,应对通货膨胀的冲击。

总之,通货膨胀作为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具体表现为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对企业员工的收入具有明显的影响。企业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战略规划、工资与物价指数挂钩、优化员工薪资福利、构建常态的内部培训体系、打造无缝隙员工沟通平台等措施,降低通货膨胀对员工收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通货膨胀的优点篇10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验教训启示

一、通货膨胀的历史回顾

通货膨胀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当时葡萄牙、西班牙等少数国家物价异常上涨,但与20世纪相比,涨幅和持续时间相对有限,对经济的影响也较小,之后,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物价有过飙升,进入20世纪,通货膨胀幽灵般困扰着世界各个角落,一战期间欧洲国家价格高速上涨,二战过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不同程度地经受了持续通货膨胀的影响,1953年-1968年,拉美国家物价严重高企,1969年~1980年,开放型经济国家出现高通胀、经济滞胀、高失业并存的现象,20世纪最后二十年,中国等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多次较为严重的通胀。总之,20世纪以来的百年,通货膨胀频频发生,它严重扭曲市场价格,导致货币贬值,由此极大地破坏了市场运行规律,成为危害世界经济的罪魁祸首,它在引致大多数国家严重经济问题的同时,也对政治秩序产生消极影响,带来诸多社会动荡。

二、通货膨胀的内涵、起因及影响

通胀膨胀是复杂经济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经济学中通货膨胀的概念是商品和劳务总体价格水平持续上升。为了具体和量化它,国际上通常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两个核心指标来进行测度。不同时期的通货膨胀,其表现形式大相径庭,通货膨胀复杂化、严峻化成为趋势,因而对其成因分析的流派众多、莫衷一是,诸如包括流动性泛滥、成本推动、需求拉动、供求混合推动、制度性通胀、结构性通胀等等,此外,国别和立场的不同也影响分析者的判断。

通货膨胀是各类经济体发展绕不开的难题,对于通货膨胀的危害,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断言:恶性通货膨胀对一个国家的损害比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更加厉害,它在摧毁一种现存体制方面比战争更有效。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危害程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货膨胀往往引发经济衰退。众所周知,通货膨胀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超额的货币支出,经过一段时间的价格上涨和工资增长之后,由于对通胀的恐惧,政府往往不再采取有效的刺激需求措施,更多的是抑制投资与货币发行,而这种反通胀措施的副作用有时表现得非常明显,即造成经济衰退。二是通货膨胀从长期看,会使失业问题更加严峻。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虽然指出失业率也与通货膨胀率成反比,但是正是根据菲利普斯曲线,一些国家采取了激进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社会总需求,试图降低失业率,短期效果的确十分明显,然而20世纪七八十年达国家的高通胀、高失业并存,证明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不能解决就业问题。三是通货膨胀深刻地影响着全社会的收入与财富分配。通货膨胀最大的危害性是对社会上各阶层影响的不均匀性。依靠固定工资收入、拥有不具备出售条件的债主、退休人员以及银行存款和国债购买者在通货膨胀中受害较深;一些拥有物产并且能够自我调节价格加以出售的生产者与投资者是通货膨胀中的受爱护对象。四是通货膨胀导致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低下。正因为通货膨胀会减少人们实际购买力,人们也就以各种方式来节省开支,企业也是如此,尽量选择保守策略,以尽可能降低预期损失,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全社会的即时需求,降低社会经济运行效率。同时,投机资金兴风作浪,助长了房产、收藏品等市场的火暴,反观实体经济却被无情的摧残。五是通货膨胀扰乱政策的实施效果。众所周知,应对通货膨胀需要实施紧缩的政策,但是紧缩政策的轻重缓急很难拿涅,如果此药方下的轻缓,解决不了问题,下的太重,反而会形成既治不了通胀,还可能把经济打下来的结果。

三、应对通货膨胀的国家经验和教训

对于通货膨胀的认定和相应反通胀措施的选择是现代各理论学派区分的本质原则,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只有低级的通货膨胀才在危机上升时期和下降时期发挥相似的作用,并把通货紧缩政策和收入政策作为反高通货膨胀的措施。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只有反需求型通货膨胀的措施才是有效的,而对成本型通货膨胀只能靠提高市场竞争来解决。而供给学派则把促进商品生产和供应的措施作为反通货膨胀的支点。

依据不同学派的观点,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的实施反通胀政策,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其具体措施千差万别,实施效果亦参差不齐。研究各类成功的案例,在多数情况下,反通货膨胀措施各有特点和侧重,但基本上都是综合性措施。德国近30年的历届政府始终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宏观管理的首要地位,稳定货币和物价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8o年代,发达国家保守政府,包括美国的里根政府、英国撒切尔政府等均明智的选择把货币主义、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的理论方法结合起来,例如严格价格管理,加强市场调节,通过采取强有力的减税、削减政府开支等手段,来减轻居民和企业负担,以促进生产。拉丁美洲中的玻利维亚和智利完全或主要依靠货币措施成功克服了高通货膨胀,墨西哥则成功地运用了收入政策,90年代,阿根廷和巴西广泛运用了非货币方法制止了恶性通货膨胀,泰国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充足的农产品供给稳定了其他商品的价格,成为世界上控制通胀最好的国家之一。

与此同时,反通胀失败的例子也有,最为典型的国家是俄罗斯,1991~2009年俄罗斯始终饱受高通胀的影响,通胀最低的2009年,也达到了8.8%。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1991年苏联解体引发经济动荡,经济的垄断性和非市场性较长时间存在,阻碍了积极的经济和结构改革,新货币信贷体系亦迟迟未形成和完善;二是价格机制未理顺,原材料,尤其是电力能源等上游资源价格节节攀升,对通胀压力构成极大的威胁;三是卢布内部自由兑换失败等体制障碍重重,国家资源和国民财富大量流失国外。

综合来看,国外治理通货膨胀的基本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深入思考。一是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以稳定和降低通胀率。1984年~1990年,欧共体12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保持在2.3%~4.2%之间,与此相关联,通胀率也保持了较低水平。二是抑制通胀是一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美国政府从70年代的严重通货膨胀到80年代的反通货膨胀成功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必须始终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世界银行对80年代88个国家的经济数据进行统计,通胀率较高的国家,经济发展率较低,由此可见,以牺牲物价来促进经济发展是绝对不可能的。三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稳定物价的基础。美国、泰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保政策增加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保障了农产品的供需平衡,起到了稳定其他物价和经济全局的作用。四是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抑制通货膨胀的两大法宝。美德央行在控制货币供应量方面的绝对地位,保证了其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战后,英法日等许多国家为了抑制通胀,都坚持实行“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稳健财政政策,取得了较好的化解通胀的效果。五是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成为抑制通胀的又一重要因素。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日本政府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化工产业的政策,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变,推动了科技革命的发展,实现了集约效益型经济增长,经济的高速增长,良好的经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物价过快上涨,成为了反通胀的潜在力量。

四、当前我国的通胀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建国以来,我国曾发生过几次明显的通货膨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两个时期通货膨胀率超过GDp增长率,第一个时期为1988―1990年,因进行物价改革闯关,大幅度提高物价和放开物价管制,导致物价大幅度上涨,引起全国性商品抢购风潮。第二个时期为1993―1995年,因未全面理解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全国又进行了一次经济运动,经济过热造成物价大幅度上涨,经济难以持续。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又出现了一轮同以往不同的上涨情况,总体呈现物价结构性上涨向全面上涨的趋势,上涨的范围从终端食品逐步扩展到基础农产品、工业出厂品、大宗商品、资源类产品等,其复杂的国际背景和持续性,已经影响到了民众吃穿用行等方方面面以及预期,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重视。对于当前通胀的成因,国内各界的看法分歧很大,对通胀成因的不同看法,直接影响到应对通胀的策略和政策工具选择。因此,需要我们深入探究本轮通胀的“病情”,客观分析“病因”,以准确定位其形成机理,这对于保持经济增长,稳定当前通胀预期,以致对症下药,卓有成效的治理好复杂通胀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一)货币超发

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供给过多,流动性泛滥,必然诱发通货膨胀。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央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主动投放货币,刺激信贷扩张,同时,以外贸、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国外贸顺差和热钱大量涌入,央行被动购汇,投放了过量货币,据统计,2007年至2010年,我国广义货币(m2)供应量分别同比增长16.72%、17.82%、27.68%、19.7%,而同期GDp分别增长11.4%、9.0%、9.1%、10.6%,货币发行量大于经济增长速度,泛滥的货币为寻找出路,大量投机于地产和股市,推高资产价格和金融泡沫,物价的上涨成为必然。同时,2009年以来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国际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国际货币扩张寻找套利机会,美元的国际流动扑朔迷离,虽然目前暂无证据表明国际资本大举流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但利差、汇差的存在,客观上刺激着国际资本的贪婪欲望,给我国防通胀带来不小的冲击和压力。

(二)社会总需求骤增

2008年底,我国政府开出4万亿投资计划,政府投资的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等领域,必然增加对钢材、水泥等原材料需求以及能源的需求。随着资金逐步进入实体经济,政府投资以及财政赤字必然引起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致使ppi高企并带动下游和终端产品价格上涨,引发全面物价上涨。

(三)价格改革,国内要素成本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水、电、气、暖等公用事业资源价格低位运行,政府管制导致资源严重浪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近年来,公用事业资源价格改革提到日程,并持续进行,且有加快之势,这些要素定价的纠正,必然增企业生产成本,并通过产业链向下转移。同时,我国人口红利在逐渐弱化,“用工荒”现象愈演愈烈,劳资冲突时有发生,纠纷和矛盾加剧,据统计,我国现在的农民工后备力量每年比此前高峰时减少了600多万人,3年差不多少了2000万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报告认为,预计在2017年、2018年,我国总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出现负增长。如果劳动力持续短缺,以致供不应求,加之劳动者加薪和维权意识增强,肯定进一步抬高用工成本和工农业生产成本,进而引起工农业产品价格的相应上涨。

(四)输入性通胀和游资炒作并存

近几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加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在缺乏必要的定价权和谈判权的情况下,中国大量进口原油、铁矿石等上游产品,致使大宗商品价格节节攀高,国际通胀环境对我国的“发酵效应”凸现,从而抬升了国内物价。

资本具有逐利的天性,各路资金尤其是游资动作可谓神速,它们洞察入微,行动灵敏,不管是股市、房市,还是期货市场、现货市场,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而且所到之处必然兴风作浪、大肆炒作,助推各类商品价格的疯狂上涨。

(五)气候、地缘政治、战争等影响

近来,冰冻、极寒、干旱、洪涝频频出现,世界饱受极端天气的影响,造成粮食短缺,全球农产品供求失衡加剧,国际粮价持续攀升。中东和北非国家政局动荡带来的地缘政治因素和日本地震海啸触动着全球大宗商品脆弱而敏感的“神经”,国际资本随机游走,国际油价和金价大幅上扬,基本维持在每桶100美元、每盎司1400美元以上运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也紧随其后,轮番上涨,我国通胀压力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全面上涨影响进一步加剧,通胀预期升温,资本市场持续动荡,折射出经济前景遭受严峻考验。

(六)经济的内生低效率

中国当前“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位置,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占用了大量经济资源,尤其是超前建设了很多项目,这虽在当期形成了好看的GDp账面数字,但低效投资的广泛存在,必然在通胀上反映出来。除此之外,让社会诟病的物流重复征税,物流成本高企,也是推动通胀走高又一重要原因。

五、应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最佳途径选择

针对物价上涨和持续的严重形势,我国政府应科学借鉴国外反通胀的先进经验,着眼我国国情,适时调整发展节奏和调控政策,建立和完善公共政策框架体系,丰富政策池资源,合理进行政策叠加,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同时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根本出路。一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稳定粮食生产,农民持续增收。要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要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要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二是积极推进产业调整,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产品质量。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要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打破行政垄断和行业垄断,切实放开民间投资的准入领域,合理引导“漂移”、“浮萍”般的巨量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不再扮演资本市场的“搅局者”和通货膨胀的幕后推手。三是要积极改变主要靠投资、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加强房地产调控,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遏制房价过快增长,以稳定公众通胀预期,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重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缓解贫富分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引导消费发挥拉动经济的核心作用。

(二)实施审慎的宏观政策,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众多学界人士认为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不再具有长远优势,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的大背景下,大搞建设,追求靓丽的GDp数字已经失去了意义,但是,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唯有经济平稳发展,通胀水平才可能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更易于抑制通胀。因此确保经济稳步发展是防治通胀的一个必要条件。

要坚决选择稳健货币政策同适度宽松财政政策的政策组合,发挥正面叠加效应。货币政策方面,要注重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工具的有机搭配,应时收放货币供给,有效控制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尤其要严格控制m2的上涨幅度,防控和打击热钱。财政政策方面,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合理分配权责,改革税种,减少重复税负和不合理税收,降低物价的税负压力,要合理确定财政资金投向,控制支出规模,缩小财政赤字,提高使用效率,要认真对待和清理不规范的地方融资平台,弱化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减轻财政和物价压力。

(三)适时引入通货膨胀目标制

借鉴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等国的经验,在继续完善央行独立性建设、汇率改革和责任建设的基础上,适时引入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一货币政策框架,发挥通胀预测钉住,目标明确的优点,解决相机抉择货币政策中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达到最优的效果。同时,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改变通货膨胀目标制单纯钉住Cpi的方式,将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考虑的因素,构建一个包含股票、债券、土地等资产的广义物价指数,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前瞻性与有效性,以成功控制通货膨胀率,实现价格的长期稳定与经济的平稳发展。

(四)合理进行通胀预期管理

通货膨胀预期推动通货膨胀的观点已为学术界广泛接受,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公众对经济常识及运行情况的了解程度等的不断提高,因此要高度重视通货膨胀预期对我国通胀产生的实质影响,将通胀预期纳入货币政策制定范畴。一是提高货币政策的明确性和透明度,结合通胀目标制的要求,给公众指明恰当的预期方向,稳定和合理引导公众实施各类经济行为,并谨防通胀预期过度。二是在宏观经济政策设计中加入通胀预期管理政策,切实关注不同人群的预期差别,科学建立不同人群的通胀预期数据库,并实施分类管理。

(五)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和国际化进程

一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合理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在升降交错中,实现人民币有序升值,寻求遏制通胀压力与减轻经济增长放缓之间的动态平衡。二是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积极实施人民币“走出去”战略,减少对外投资的限制,合理引导国内过剩流动性向国际市场输送。三是适度增加我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资本份额,提高地位、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加大同发展中国家合作,共同遏制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国家滥发货币,转嫁经济危机的行为。

(六)建立物价监管体系

一是成立类似于韩国和法国的跨部门物价监测和稳定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部门包括财政部、央行、发改委,工作组跟踪物价走势,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商和制定相应政策。二是发挥发改委作为我国物价管理部门的权力,强化对生产、供应、销售等各环节的监控,重点关注原材料、日常消费必需品、公共服务品领域,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行为,及时曝光和制裁价格垄断行为。三是建立物品供给基金,完善政府储备管理,根据市场物品供需变化,及时进行储备投放等举措,平抑物价;同时,政府要切实关心民情,认真倾听消费者对物价的意见和建议,接受消费者的咨询和投诉,强化民众监督。

参考文献

[1][俄]C・m・尼柯金博士.世界各国反通货膨胀的经验.《特区经济》,1994.2.

[2]陈敏.通货膨胀的历史回顾与国际比较.《浙江经济》,2007.22.

[3]王美丽.通货膨胀压力与宏观经济策略选择.《华北金融》,2008.5.

[4]陆岷峰,高文芳.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治理通货膨胀.《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5.

[5]谌争勇.“中国式”通货膨胀:形成机理及治理对策.《海南金融》,2009.1〔6〕.

[6]徐杰.各国应对通胀的非货币性政策措施.《学习时报》,2010.12.

[7]王茹,王健.审时度势,治理通胀.《中国经济时报》,2010.11.29.

[8]王东.大宗商品价格攀高全球通胀风险升温.《中国经济时报》,201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