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案十篇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案十篇

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9:48

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案篇1

本文共分四部分。开篇阐明对通货膨胀作出定义的必要性。第一部分通过引述历史上通货膨胀的定义和分析其缺陷,进一步阐明下定义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列举了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的案例;第三部分通过对所列举案例的分析,得出通货膨胀的实质并非弗里德曼所讲的货币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第四部分以第三部分得出的结论为依据,提出一些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浅见,认为解决通货膨胀的根本方法在于分配结构的控制。

关键字:通货膨胀定义本质治理

正文

6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工业话国家出现了10%以上的严重通货膨胀,以及通货膨胀与衰退并发的滞胀。在严峻现实的迫切要求下,西方对通货膨胀的研究出现了一个高潮。各种关于通货膨胀的文献汗牛充栋,五花八门。维也纳理工大学教授赫尔穆特•弗里希把这些理论整理出来,系统地加以研究。发现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通货膨胀理论,都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的概念未经进一步说明就加以使用了。”

二、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

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条件下的特有产物,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这种看法是很不确切的。以下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中,有纸币条件下的更有金属货币条件下的。这要求我们更深刻地探求通货膨胀的本质。

(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铸币成色下降的恶果

公元138-301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至3实际末,小麦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涨了200倍。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于纸币,因为纸币要到其后1000年才出现。

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政府财政基本上采用现金形式。帝国的皇帝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金属。同时却希望凭这自己的权威保持其价值不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在罗马帝国时代代代相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公元235-284年,古罗马政治陷入无政府状态,通货膨胀臻于极致,铸币急剧贬值。在公元253-268年之间,银币的含银量还不到5%。

(二)黑死病与价格行为

14世纪中叶,欧洲普遍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在3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翻了一番。作为通货膨胀,这一时期并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视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这是一种能致人猝死的病疫。在当时,此病夺取了20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整个欧洲人口的1/3。在病疫流行期间,商品的价格出现了突然的、短暂的下降。原因很明显,人口锐减导致需求下降,而流通中的货币及商品存量却基本不变,但幸存者的需求却是有限的。而随着疫情的过去,物价又回升了。原因是储存消耗殆尽,同时由于人口减少,产量随之下降——因为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恶劣,因而生产人员减少的数量远大于有稳定需求的富人。

(三)西班牙:白银与价格革命

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1700万公斤纯银和18.1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除官方渠道,走私的数量估计相当于官方进口的10%,相对于已有的储存,来自新世界的金银可谓数额巨大。无论如何,贵金属的涌入掀起了一场价格革命。这次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缓慢,没有对西班牙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什么影响。想想年增长率1.5%,这在目前来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再合适莫过的数字了。它证明了这样一些观点:

1.货币不等于财富;

2.和缓的通货膨胀可以和经济增长兼容;

3.白银减缓了制度变革的压力;

4.以贵金属为保证的货币制度并不能预防通货膨胀;

5.西班牙最终没有留住海外流入的金属;

6.始于西班牙的通货膨胀扩散到其贸易对象;

7.对经济规律的懵懂无知并不妨碍人们自行其事;

8.货币幻觉尽管充满了神秘,但如果人们警惕周围的变化,其迷惑性必将大大降低。

(四)德国:经典的通货膨胀

1923年间德国的经济状况——恶性通货膨胀,迄今为止只有1946年的匈牙利和1949年的

四、通货膨胀治理的浅见

在此定义下,物价上涨并不等于通货膨胀,只是通货膨胀这个社会问题的一部分。解决通货膨胀的思路在此定义下得以拓展。一方面考虑物价为什么变化,一方面考虑社会制度对其的影响,例如信用制度、分配制度、工资制度等。关于物价为什么变化,一直以来是人们研究的重点,而社会制度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则需要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笔者认为,目前条件下,首先实现完全电子货币化是可以缓和货币问题的压力的。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用下图表示:

lgnp

bic0

cysi

b-中央银行l-银行贷款规模c-现金发行总量i-全社会投资规模

y-个人收入c0-消费s-储蓄gnp-国民生产总值

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案篇2

【摘要】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一直是各国学者和货币管理当局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系统阐述了该理论的最新进展,分析了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对其所做的改进,进而提出了降低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与通货膨胀偏差的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在历经恶性通货膨胀之后进入低通货膨胀时代,学术界和各国货币管理当局重新将控制通货膨胀和实现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这对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

一、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的基本思想

以基德兰和普雷斯科特(Kydlandandprescott,1977)的开创性研究为发端,人们开始注意到中央银行可信度以及对政策事先承诺的能力等问题。如果没有对采取特定政策措施事先做出保证,那么,中央银行可能会产生不按原来计划和宣示行事的动机,这就导致了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或“动态不一致性”。所谓时间不一致性是指:在t期为t+i期计划的行动方案,在t+i期到来时,实施该行动方案不再是最优的。在基德兰和普雷斯科特的基础上,Barro&Gordon(1983a)把供给冲击和稳定政策引入模型中,增加了预期形成理论,从而详细阐述了货币政策中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他们认为,尽管实现低平均通货膨胀率可能是最优的,但低通胀政策是时间不一致的。如果公众预期了一个较低的通货膨胀率,那么中央银行将面对某种现实的膨胀激励,通过制造意外高通货膨胀牟取产出的额外收益。然而,公众的预期是理性的,他们既了解上述动机,同时又确信政策制定者必将屈服于这种激励,因而一开始就会准确地预测一个比较高的通货膨胀率,结果中央银行既造成了通货膨胀,又得不到任何产出上的好处。

自Barro&Gordon以后,大量文献开始研究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并把研究重点放在如何降低或消除货币时间不一致引起的通胀倾向上。Backus&Drifill(1985)、Barro(1986)等提出的声誉模型,Rogoff(1985)任命保守中央银行家模型,Ball(1995)的通货膨胀持续模型,walsh(1995)的最优合同模型,minford(1995)及Lippi(1996)的选举模型和Svensson(1997)的通胀目标制都是针对通胀倾向而提出的解决办法。近几年来,一些学者把新凯恩斯主义模型运用于货币政策中,并提出即使政府没有扩大产出的动机,从而消除通胀倾向,增进货币政策的可信性也会产生更好的政策效果,这无疑推进了对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的研究。

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对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的再认识

tackYun(1996)等人利用个人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思想,得出了新凯恩斯主义的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最大的特点是包括了前瞻性的预期。Clarida,Gali&Gertler(1999),woodford(1999,2001),mcCallum&nelson(1999),Svensson&woodford(1999,2000)以及其他学者推动了这一模型在货币政策分析中的广泛应用。新凯恩斯主义模型是在垄断竞争、名义工资刚性、每个厂商以错开方式定价这些限制条件下而得出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当前的经济行为不仅取决于当前的货币政策,而且取决于对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可以用两个方程来代表,一个是iS曲线,它表示产出缺口与真实利率成负相关关系;另一个为通胀调整方程,它表示通胀与产出缺口成正相关关系。

xt=etxt+1-Ψ(it-etπt+1)+gt(1)

πt=βetπt+1+λxt+ut(2)

其中,xt为产出缺口,即产出相对于灵活价格条件下均衡产出水平的偏差;πt为通胀率;it为名义利率,所有变量都以围绕各自稳态水平的百分比偏差的形式表示;gt为需求冲击;ut为成本冲击。在Barro-Gordon框架中,是直接假定中央银行将一个取决于产出和通货膨胀的二次型损失函数最小化,由此来进行政策分析。这一假设虽然合理,但终究属于特殊化处理。在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人们对经济体的描述以对一个完整严密的一般均衡模型的近似表达为基础,同样的,在这里,政策目标函数也是从个人的效用最大化和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中推导出来的,所得到的社会损失函数为:]

其中,xt为产出缺口;α为社会加在产出缺口目标与通胀目标上的相对权重;k为目标产出缺口,它是指稳态有效产出水平和实际的稳态产出水平之间的缺口。在新凯恩斯主义框架下,通常假定k=0,这是由于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通胀率都较低,一些学者认为不存在通胀倾向或通胀倾向很小。在Barro-Gordon框架下,如果目标产出水平等于潜在产出水平,则承诺与相机抉择政策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而在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由于前瞻性的预期作用,即使目标产出等于潜在产出水平,相机抉择行事也会引起另一种无效率,即稳定倾向。由于大量文献已对通胀倾向进行了研究,新凯恩斯主义框架通过假定产出水平等于潜在水平,从而消除通胀倾向,而把重点放在分析这种稳定倾向上。

三、降低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与通货膨胀偏差的方法

(一)声誉模型

对货币政策中出现的时间不一致性进行分析,目的是降低或消除其不利影响。在Barro-Gordon框架下,主要是围绕如何降低通胀倾向。其中一种解决方法是强制中央银行为偏离它宣布的低通货膨胀付出代价,即丧失声誉。Barro&Gordon(1983b)考察了一个允许时期t的通货膨胀选择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产生影响的重复性博弈,以此来评估声誉的作用。他们根据无限期重复博弈的大众定理得出,只要中央银行的折现率不是太大,就存在通货膨胀低于随意性政策下均衡水平的均衡状态。但是在对中央银行的真正偏好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公众必须从中央银行的政策措施中推断出它的类型。而且在某些均衡状态下,中央银行为了树立声誉可能不会采用一次性最优政策。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提高政策透明度,通过设立目标使公众更加清晰地观察到中央银行的意图。

(二)中央银行最优偏好

解决随意性政策下通货膨胀偏差的另一种方法是直接针对中央银行的偏好。大量实证研究发现,平均通货膨胀率与中央银行相对于政治当局的独立程度呈负相关关系(eijffinger&deHaan,1996)。如果中央银行具有独立性,那么中央银行的偏好就会不同于当选政府的偏好,而且对于中央银行来说,通货膨胀的边际成本更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挑选一个比普通人更加重视实现低通货膨胀的人作为决策者,然后授予其政策操作方面的独立性。罗戈夫(Rogoff,1985b)是明确研究中央银行最优偏好问题的第一人。他认为,政府应该任命一个比社会(政府)整体赋予通货膨胀目标更多相对权重的人当中央银行行长。此类中央银行行长的特征就是比社会整体更“保守”,这种现象可以更为确切地称为“权重保守主义”(Svensson,1997)。虽然任命这样的中央银行家能够降低通胀倾向,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在供给冲击太大时会引起产出的较大波动,稳定化政策遭扭曲而造成的代价会超过低通货膨胀带来的好处;其次,政府无法正确识别偏好参数并对其作出承诺,一旦预期已经形成,政府就有动机解雇保守的中央银行行长并换以和政府立场一致者;最后,对偏好而不是动机的关注模糊了该模型对制度结构和设计的含义。只需正确的人事安排并不一定产生好的政策,还应该对制度进行设计,以使决策者产生正确的动机。

(三)最优合同方法

pearson,tabellini(1993),walsh(1995)等人先后提出了中央银行最优合同理论。他们认为,应该把货币政策委托给一个与政府具有同样偏好的中央银行,而且,中央银行能从政府那里得到转移支付,该转移支付可以看作是中央银行行长的直接收入或中央银行的预算,因此实现效用最大化的中央银行既关心由通胀及产出变化造成的社会损失,也关心其得到的转移支付。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通胀倾向,同时使中央银行对供给冲击做出最优反应。Schellekens(2002)考虑了最优保守程度与模型不确定引起的谨慎政策之间的联系,和保守主义中央银行行长方法一样,合同解决方法将引起通货膨胀偏差的承诺问题“转移”了地方。al-nowaihi&Levine(1996)指出,如果转移承诺的程序是公开的,它就可以使政府对某一合同的承诺令人感到可信。这种政策透明度正是1989年新西兰中央银行改革所确立的政策程序的主要特征。该国政府与储备银行通过《政策目标协议》(policytargetsagreement,pta)确定短期通货膨胀目标。对pta可以重新谈判,而且一旦观察到当前的经济扰动,政府与储备银行都会有动机要求对通货膨胀目标重新谈判。但是,由于这种重新谈判必须是公开的,出于对声誉的考虑,双方可能维持一种不对通货膨胀目标重新谈判的均衡状态。因此,政策的透明度可以起到支持低通货膨胀均衡的作用。

(四)通货膨胀目标制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中央银行灵活性的限制即指定一个目标规则,要求中央银行达到某个预先设定的通货膨胀率或者为偏离该目标而支付代价。一般而言,通货膨胀目标制也可以看作是委托的方法,即政府或相关的机构为中央银行确定具体的损失函数,如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偏好以及具体的通货膨胀目标和产出目标,并委托中央银行实现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可以增强中央银行的责任心和信用保证,约束其履行承诺,解决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少国家实行了通货膨胀目标制。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中央银行必须提高其政策透明度,为了建立信誉,他们经常公开声明和公告,阐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提供与目标和业绩有关的详细信息。mishkin&Schmidt-Hebbel(2001)分析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五个支柱特征,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政策确保透明度与责任制。walsh(2002)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核心成分为:1.对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作出承诺;2.这种承诺通过宣布以数字表示的通货膨胀目标来公开表达;3.为完成目标,中央银行具有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可见,这些都强调了通货膨胀目标制中的货币政策透明度特征,这有利于公众准确地理解中央银行的意图,对稳定长期通货膨胀预期具有积极作用。

四、启示与借鉴:货币政策透明度与降低时间不一致性

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案篇3

关键词:通货膨胀;企业经营;财务策略

通货膨胀是指在货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实际需求,引起一段时间内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导致货币贬值或购买力下降,其实质就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消费需求下降,企业还在不断生产,在这种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该如何经营、企业财务该用什么策略应对是每个企业都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通货膨胀对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的影响及现状

通货膨胀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有利有弊,在通货膨胀环境中企业要善于利用其带来的益处同时避开其弊端,确保应对得当。在一般的通货膨胀条件(价格增长在20%)下,企业之间的生存与竞争与正常状态时没有本质区别,甚至还可能在通货膨胀环境中抓住一些特殊的机会而使企业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在价格增长超过20%的通货膨胀条件下,所有企业的经营都开始趋于保守。

通货膨胀是一把双刃剑,对企业的经营与财务管理有利也有弊。首先说其有利的一方面:适度的通货膨胀是现实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同时它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货膨胀是优胜劣汰的试金石,通货膨胀环境中一些资金能力较弱的企业很可能倒闭,这反而为资金雄厚的企业提供了收购、发展壮大的契机;通货膨胀实际上是财富的再分配过程,也可以调节供需平衡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通货膨胀情况下物价普遍持续上涨,企业一般都会增加生产产量,增加销售量,如此可以使企业收入增长,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就业率以缓解社会就业形势。其次说其不利的一方面:通货膨胀一旦发生,政府肯定会对其实施人为干预,一般会使用提高利率的方法来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利率无形中就使企业的资金成本增加,通货膨胀使物价普遍持续上涨,企业的生产资料价格也不例外,如此也会增加企业成本,资金成本的增加对企业来说是十分不利的;通货膨胀会增加长期投资风险,因为长期投资项目占用资金大、周期长,通货膨胀率越高、建设时间越长相应的则会导致建设费用上涨越多,企业承担成本越大、风险也大,甚至资金量超出预算,最后还很有可能将企业拖垮;另外通货膨胀还会使企业的应收账款大幅度的贬值,对企业财务造成严重影响。

二、面对通货膨胀环境,企业应制定相关经营与财务策略,合理应对

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为了减轻通胀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必须做好财务经营策略。

第一,企业应加强经营管理,做好内部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对一个企业的成败来说至关重要,其并非一味的低成本,而是把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也可以说是优化成本,力争使企业成本最优化。在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企业购买的生产资料等价格也会随之上涨,这些不可控的成本对每个企业来说都一样,这种环境下企业之间竞争的就是可控成本,各种费用支出及资源配置使用的合理程度等都是企业努力的方向。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物尽其用、人尽其能是最理想的,这就要求企业做好资源的配置工作,人事部门对各部门人才的调用要切合实际,只有企业内各种生产要素得到了合理的优化配置,企业的生产工作才会顺利。

第二、企业在通货膨胀时期要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以解决企业资金供求矛盾的问题

通货膨胀时期,企业资金短缺,资金供求矛盾凸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大考验。通常,企业都是通过发行固定利息率的债券筹集资金,但到了通货膨胀时期,固定的利息率赶不上物价的飞涨,投资人就会感觉利息率太低而不愿去购买,这就限制了企业资金的筹集。在特殊时期应该变通,既然是通货膨胀时期,物价涨的较快,得让投资人感受到自己的投资所带来的收益赶上物价的速度,浮动利率的效果这时就显现出来了,浮动利率使得债券的利息率随物价的变动而变动,使投资人在通货膨胀时期不致遭受太大损失。发行股票时也应该采取高股利策略,增加对股东股利的发放,才会让股票更有吸引力,使得本公司股票顺利发行以达到筹集资金的目的。

第三、重新评估项目投资策略,公司在进行投资决策分析时必须考虑到通货膨胀对公司财务的影响

通货膨胀时期的项目投资必然会受到通胀的影响,公司要千方百计避免或者尽量减少通胀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在进行投资分析时把通胀因素考虑在内并同时从现金流量和资金成本中剔除,让投资方案在通货膨胀时期依然能够正确反映投资决策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对于长期投资项目进行重新评估时,更要充分考虑通货膨胀对投资资金的影响,因为长期投资项目的占用资金非常大,建设周期也相对较长,对公司财务影响重大,切不可在通胀时期盲目投资长期项目,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进而拖垮公司,所以要设法减少对长期投资项目的建设,尽可能的让公司资金能够快速的周转。

第四,平时对通货膨胀要有一定的预期准备,可以提前购买生产所必需的原材料并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以缓解通胀时期的资金紧张状况

,公司生产所需原材料价格也会不断上涨,如果对通胀有了一定的预期准备,合理的提前购买一定的原材料,就可以减少原材料价格对公司财务的影响,一般来说通货膨胀期间库存费用远低于通胀所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成本。另外国际市场的运作也会为企业降低运作风险,有一定的国际市场可以缓解通胀对公司带来的压力。

三、总结

通货膨胀时期,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对企业经营及财务管理是个很大的挑战,通胀对企业来说可谓是利弊共存,在这个特殊时期企业一定要采取相关的经营财务策略趋利避害,策略得当还很有可能将不利化为有利,为企业在通货膨胀时期带来更大的收获,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案篇4

【关键词】通货膨胀;企业理财;筹资

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通货膨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影响渐渐变得突出起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通货膨胀对企业理财带来的变化。通货膨胀的持续,从宏观角度来说会使国民收入超分配,货币贬值严重,从微观角度来说对企业也会产生严重后果。如果通货膨胀是持续而居高不下的,那么它将会严重地干扰着企业正常的资金需求,给企业理财带来一系列问题。

一、通货膨胀对企业理财的影响

(一)通胀对筹资管理的影响

通货膨胀引起资金占用增加,扩大了企业的资金需求。企业的经营过程,以物资购进为起点,通货膨胀会导致这些物资价格上涨,企业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才能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从而加大了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通货膨胀引起利率上升,加大了企业的融资资金成本。利率(K)是由纯利率(K。)、风险报酬率(iD)和通货膨胀贴水(ip)三部分构成的,即K=K。+iD+ip,因此,在通货膨胀期间,利率会随通货膨胀率的提高而提高;通货膨胀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的贴水就越高;同时,企业因筹资难度增加和经营风险加大,一般会要求获得更高的风险报酬率,这就进一步推高利率水平。如此循环下去,势必造成资金成本逐步攀升。

(二)通胀对投资管理的影响

企业把资金投放到内部生产经营所需要的长期资产上,具有相当大的风险。因为资金的保值增值最终要在资金的运用中实现,所以长期投资一旦决策失误,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长期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在通货膨胀期间,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否则很容易导致决策失误。

通货膨胀也容易导致成本补偿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企业再生产经营能力的维持。在我国,固定资产大多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日,在固定资产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如果仍按原始价值计提折旧,当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期满报废重购时,计提的折旧准备金按现行价格构建固定资产,则远不敷用,即仅能保持原有的货币资本,而不能保持其实物资本,从而使企业的资本和生产能力受到损失,导致企业持续再生产的能力降低。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虽然未来的收益将因通货膨胀而增加,但是各年的折旧费却是一个固定值。因此,应纳税所得额和所得税额将因通货膨胀而增加,从而使税后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降低。通货膨胀率越高,税后内部收益率的名义值越大,实际值越小。

(三)通胀对运营资金管理的影响

通货膨胀引起资金供应紧张,增加企业筹资困难。国家调控通货膨胀往往采取紧缩的金融政策和控制投资规模和货币发行量,造成社会资金短缺。这使的靠国家贷款货币性资金不断贬值,实物性资金相对升值。在通货膨胀下,投机利润大大高于正常生产利润,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囤积商品、购买外汇、乱集资、高利贷等投机活动,使银行信贷资金来源大幅度减少。另外,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会因物价上涨而丧失原有购买力的一部分,造成购买力损失,而持有实物资产或非货币性债权往往会获得持有资产收益;同理,持有非货币性债务一般会产生持有损失,而持有货币性债务往往会获得购买力利益。因此,资金流动环节增加,企业理财难度加大。

(四)通胀对利润管理的影响

通货膨胀引起企业利润虚增,造成资金流失。在我国投资膨胀引起的通货膨胀是主要原因,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固定资产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尤为明显,而企业会计在核算利润时必须采用历史成本的会计模式。历史成本偏低导致企业利润虚增,实际上企业资金在上交所得税和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时一部分流失。加上企业当前计提折旧年限大部分仍偏长,这样企业计提的折旧资金远不足以重新购置更大的生产能力或相同生产能力的机器设备。

如果按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财务报表,由于一般物价水平上涨,使货币的购买力下跌,从而影响财务报告所有项目的计量的真实性。由于会计报告的扭曲,会使企业主管人员对企业经营成果做出错误的评价,在收益分配方面做出不合理的或过多的分配,并且在按虚增的收益计算纳税额时,会使企业负担过多的纳税义务,给企业未来的经营带来严重影响;同时,扭曲的财务报表很可能使表现出来的企业财务状况与实际不符,从而影响企业的举债能力。

二、通货膨胀下企业理财的对策

(一)筹资管理的对策

在通货膨胀时期,利率的提高一般均滞后于物价上涨的速度,使实际利率下降。这时,企业若适当增加借入资金,降低实收资本比例,则可以使企业获得贬值的货币偿付债务的效益,减少通货膨胀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因此,企业必须针对这种环境做出科学合理的理财应变,采取合理有效的理财方法和程序:

1.发行债券融资时采用浮动利率。一般而言,债券利息在债券的发行年限内应保持固定,这对发行债券的企业和投资者都十分方便。但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固定利息债券往往会使投资人的实际利率非常低,甚至为负数。如果这时还采用固定利率,便很难引起投资者的兴趣,使企业达不到融资的目的。而采用浮动利率来发行债券,债券利息随物价变化而变化,这种债券类似于保值储蓄,使投资者不至于因通货膨胀而遭受损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投资者购买债券,使企业筹资成功。

2.利用股票筹资时采用高股利政策。一般而言,在通货膨胀时,有价证券的价格都普遍下跌,投资者对股票投资并不感兴趣。在高度通货膨胀时,企业可以等同于物价上涨指数来增加股利的发放数额。使用这种较高股利政策的股票筹资,是为了保证股东的实际报酬不致降低,保证企业普通股股票的市场价格,唤起投资者对股票的兴趣,从而使企业新股票顺利发行,筹集到预期的资金。

3.改变自有资金和负债资金结构。在通货膨胀时,虽然利息率在不断提高,但由于有时利率上涨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从而造成实际利息率下降,个别年份甚至成负利息率。这时企业若采用借款方式筹措资金,则对企业十分有利,所以在通货膨胀较高时,企业应改变传统的资金结构,增加负债资金的比例,扩大财务杠杆的作用。

(二)投资管理的对策

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金额大,对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长期性的影响,因而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加明显。所以,企业进行投资决策,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应对用于评价投资方案经济效益的指标进行分析和调整,以保证投资决策的准确无误,即评价投资方案的经济效益时,要根据通货膨胀对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量的不同影响程度,对销售收入、材料费用、人工成本、管理费用、所得税支出、原始投资、垫支的营运资金、设备残值等进行分析和相应调整后,评价各投资方案的经济效益,从中选择最佳方案。

(三)运营资金管理的对策

通货膨胀会使资金成本升高,这就要求企业节约使用营运资金,提高营运资金的使用效果:

1.对货币性资金管理采用净债务人法,尽量避免货币性资产贬值而遭受的购买力损失。近年来,西方财务学者认为,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只要企业保持净债务人地位,就可以从中获益。因为,在通货膨胀时,持有货币性资产会因购买力下降而遭受损失,相反持有货币性负债则会因购买力下降而获得利益,企业保持净债务人地位,即货币性资产小于货币性负债时,企业从货币性负债上获得的货币购买力下降的收益,会超过货币性资产购买力下降而遭受的损失,补偿货币性资产发生的购买力损失,这样便可获得购买力净收益。

2.对实物性资金管理采用超额储备法,尽可能地赚取实物资产的持有资产收益。营运资金管理中所说的实物资金,主要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等存货。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资产的估价具有不断升值的特点,因而,适当地增加存货会获取一定的持有资产收益。增加存货,可以保证企业生产、销售的需要,实现均衡生产,防止发生意外,从而使企业经营更具有弹性,但也会因此增加储存成本。

(四)利润管理的对策

在通货膨胀下,传统会计核算的结果具有两大弊端:低估资产存量,高估经营成果,这反过来就证明了通货膨胀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性。

1.采用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它采用固定于某时点或某时期货币购买力水平的货币单位作为统一的会计计量单位,即按一般物价指数来调整会计报表中各项数值,以消除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影响,从而得到按期末货币单位编制的财务报表。备选的一般物价指数有国民生产总值平减因子、消费物价指数、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等。在这一会计模式下,日常的会计处理基本上与历史成本会计相同,其特殊工作就是在传统财务报表基础上进行加工,编制出经一般物价指数调整后的财务报表。这种方法的显著特点在于改变了会计计量单位,将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服从于各历史时间的名义货币单位改变为统一于期末的不变币值货币单位。

2.采用现时成本会计,即以资产在报告期的现时成本(或重置成本)价值作为计价基础。和历史成本会计比较,它改变了资产计量和收益确定的基础,这种变化要通过日常会计核算来加以体现,因此现时成本会计并不是对历史成本会计核算结果的简单调整,而是具有一套完整的会计程序和方法。

现时成本会计的工作主要是先以现时成本反映报告期末资产与负债价值,并以各项业务发生时的现时出售价格和现时重置成本分别计算当期收入和成本费用,通过配比计算出当期营业收益;然后再计算当期持有资产收益,即由于持有资产(非货币性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动而使资产现时价值得以增加的价值;最后根据上述计算结果编制现时成本会计财务报表。

现时成本会计的优点在于按照比较现实的计价基础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克服了原来现时收入与历史成本费用配比的不合理性,所计算的营业收益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企业当期经营成果。同时通过计算持有资产收益,为反映资本消蚀状况,使资本得以保持提供了数据资料。从方法上看,现时成本会计尽管否定了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但仍保留了以成本计价的传统,其会计程序、遵循的原则、财务报表形式等都与原历史成本会计大体一致。

现时成本会计消除了物价变动对收益的影响,以期做出正确的收益分配决策,现时成本会计可以为理财人员制定理财决策提供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其中包括企业所拥有的各类资产的实际价值、企业各种产品的实际成本、以及各季度或年度的实际净收益,为企业经济资源和收益的合理分配奠定一个可靠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不同部门、行业的企业之间的差异,可以归结出消除或降低通货膨胀影响的措施。具体说来,对于大型资本密集型企业,宜于采用现代市场法或重置成本法;对于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存货比重较大,适合使用后进先出法;对于银行、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等大型金融企业,可以主要运用物价指数法和汇率调整法。总之,通货膨胀条件下的企业理财比任何时期都更加困难,这就需要企业经营者更加认真研究通货膨胀对企业理财的影响,更加有效地管理资金、投资与利润等。

参考文献:

[1]古继建.通货膨胀现状及其对投资影响探究[J].经济特区,2008(1):100-102.

[2]谢平等.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44-46.

[3]沈沁.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行性研究[J].知识经济,2010(13):70-80.

[4]何博.关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存在问题和解决手段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8):89-90.

[5]孙力涛.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际实践及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借鉴[J].价格月刊,2008(7):

152-154.

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案篇5

[关键词]医院 通货膨胀 会计核算 影响

通货膨胀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货币购买力下降,原先的币值不变,会计假设和历史成本原则存在依据发生动摇,收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客观性原则与稳健性原则的含义也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医院的未来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因此,通过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建立和完善我国通货膨胀会计模式进行开拓研究是需要的也是必要的。

一、通货膨胀会计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会计是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根据一般物价指数或现行成本数据,将传统历史成本会计加以调整,借以反映和消除物价上涨因素对传统会计报表的影响,或彻底改变某些传统会计原则,从而更真实地反映医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

二、通货膨胀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1、动摇了会计的基本假设

“货币计量一币值不变”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国外称为会计假设。会计的主要目的是为医院所有者、债权人、管理部门等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并据以参与医院管理决策。传统会计在物价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能较好的达到这一目的,但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则不能如愿以偿。通货膨胀现象否定了传统会计所依据的币值不变假设,在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仍依据币值不变的假设,以历史成本计列资产价值的传统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然是不真实的。

2、冲击了历史成本原则

传统会计在币值不变的假设下,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以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资产、负债、权益等各项目入账后始终保持其原始成本,损益计算以成本费用的历史成本为依据。当物价发生剧烈变动时,按名义货币反映的各个项目不同时期金额的购买力就不再具有可比性。通货膨胀的存在,使得会计核算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原则变得不合理和相应的数据也不可靠,需要通过通货膨胀会计将名义货币调整为不变购买力货币,或者用现行成本替代历史成本。

3、影响了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

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仍按历史成本计价,会导致会计配比原则出现内部矛盾。在物价不断上涨时期,会计收入往往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而与之配比的成本和费用则是按历史成本计算的。配比不正确就使据此计算出的损益不正确。通过采取通货膨胀会计的某种处理方法可以将收入与成本费用拉到同等币值上或同一价格水平进行比较,使得配比结果更趋于合理。采取通货膨胀会计,将购买力变动额视为购买力利得或损失列入损益表,或者计算和确认持有资产的持有利得或损失,从而对稳健原则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4、产生持有的利润或损失

历史成本下的财务会计,强调收入实现原则,所以对因通货膨胀而产生的利润或损失不加以反映和计量。但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医院确实会产生部分利得或损失。一般来说,医院拥有的现金及其他固定金额的债权因货币贬值蒙受损失,而拥有的非货币性资产和固定金额的债务因货币购买力下跌而获得利得。例如某医院在2000年向银行借入5万元的长期负债,直到2005年末方子清偿,这五年中资产负债表上都列有应偿还的长期借款5万元。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这5万元债务在2000年和2005年就其货币购买力而言是不等值的,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还要按收入实现缴纳所得税、增值税,这样医院就要预先支付现金,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对医院又是一个损失。

三、当前我国医院推行通货膨胀会计存在的问题

1、推行环境存在缺陷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物价变动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把全国统计的平均综合物价指数作为各地通货膨胀会计的参数,显然满足不了会计信息可比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如果分地区物资类别统计物价指数,虽然从理论上讲可行,但是信息处理技术的物质基础目前尚难以满足通货膨胀会计的要求。当前国家为加强其宏观调控的力度,更好地履行其职能,总希望多征多收,如果实行通货膨胀会计并以此作为医院利润分配的依据,必定会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国家财政收入。而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改革发展阶段,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成熟,实行通货膨胀会计后,国家对医院会计工作的监控难度将会增大。实行通货膨胀会计后,使会计工作更加复杂,从而对财会人员的素质要求以及对会计信息处理的技术及系统要求大大提高。

2、相关认识不足

对于我国大多数医院及医院管理者、会计从业者而言,对通货膨胀会计的了解及认识还不足。其一,一般医院认为产品的价格决定于市场,通货膨胀会计不能给医院带来直接的利益,反而使医院增加对财会工作的投入,得不偿失。其二,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管理模式的影响,一些医院的经营管理者对通货膨胀给医院造成的影响认识片面,他们只看到由于物价上涨而使采购资金的实际需要量、更新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需要量常常超过计划数,使医院资金受短缺之困,也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职工工资增长等导致医院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他们在经营决策中,考虑的是未来的名义收入和支出,而对未来的实际收入和支出不够重视,甚至还没有认识到,因此在决策中缺乏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其三,由于我国长期政医职责不分,现象比较严重,意识形态过于浓厚,使医院、政府更乐于看到上报的成绩,如果运用通货膨胀会计方法,会不同程度地降低“成绩、业绩”,有违其喜好。

四、通货膨胀下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方法

我国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的选择,应基于对通货膨胀下各种会计模式的比较分析,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在宏观经济情况与医院微观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前提下,根据我国物价变动的特点以及医院财会工作的状况综合考虑,以求作出合理的选择。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改进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在物价持续上升情况下,现行固定资产折旧的直线折旧法,造成按固定资产原始价值提取折旧仍无法实现固定资产的重置,难以维持医院的简单再生产,因此,应重塑固定资产折旧制度,把通货膨胀因素考虑进去,即在提取折旧时充分考虑医院固定资产重置相关行业的物价上涨因素,并以物价指数调整后的固定资产为计提折旧的依据。第二,对医院的存货发出成本或销售成本采用“最后进价法”或“年末升值法”,或对存货的结存成本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购入材料、物资及各类商品均按交易价和实际发生

的各项费用入账,平时不调整账面值,耗用和出售是以最后进价法来计算成本;至年末,按各类物资的最后进价一次性调整账面值。这样使得当前的售价与最近的较高进价的成本相配比,从而可以减少利润计算的水分。这样既贯彻了稳健原则,又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存货价格上涨的影响。第三,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我们可以按照物价上涨的程度重估存货和固定资产的价值,同时计提物价准备金。如对价格波幅较大的存货、短期投资等项目,可以在按历史成本编制的报表中,以括号的形式注明其重置成本,而对销售成本、销售收入的增加,可以以附注的形式说明由于进货成本、售价的提高对其产生的影响。

五、通货膨胀下合理应用会计核算应注意的问题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发挥政府在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和强大的组织情报功能,由国家经济部门建立一个多方位的物价指数指导情报网络,要细分各地区、各行业以及当前主要经济国家的数据信息,提高数据采集的广域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以供相关利益者根据其对财务报告所示的会计信息要求的侧重角度和程度不同,分别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以满足其各自要求。

2、制定独立的合并会计规范

面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冲击,我们的对策应在以政府为导向的国家宏观决策机制下,从完善医院会计准则及改善医院外部会计环境两个方面着手,双管齐下,相互配合,消除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使财务报告还原以真实,从而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为国家宏观决策、医院内部管理者和外部关系人员的经营决策服务。

3、完善我国通货膨胀会计规范

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案篇6

关键词:流动性通货膨胀宏观调控

近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外汇储备的增加,流动性过剩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进程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全球游资规模的扩大,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结束,我国经济流动性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在面临较大通货膨胀压力下,国家相继进行了多次的宏观调控措施,但就目前市场趋势而言,效果均有限。

我国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这一轮通货膨胀势头,是综合型的,其中有需求拉动的成分,有国际输入的成分,有结构性的成分,还有成本推动性成分,属于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着自己特色的“中国式”通货膨胀。下面就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对这次通货膨胀成因予以具体分析。

一、国际环境是本轮通货膨胀的重要动因

(一)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1)美联储为提振实体经济、降低失业率、扭转通货紧缩,在实施了总额为1.725万亿美元的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又于2010年11月3日宣布实施了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由于美国作为一个大型开放的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量流动性流入到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以美元为主要世界货币的国际经济交往中,全球性资源商品价格势必会呈现出逐步上涨的势头,而中国作为原油和有色金属、铁矿石的等进口大国,在全球经济基本复苏的环境下,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上升,我国国内市场将受到直接影响,面临原料输入性通货膨胀将会进一步加剧。

(2)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将引发本币的进一步贬值。由于世界上主要货币兑美元基本上是浮动汇率。而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相对固定。因此美元下跌必然导致其他非美元货币升值,进而会导致其他非美元货币兑人民币升值。在我国本来就面临偏高的m2/gdp的背景下,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剧必将进一步使人民币贬值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并且预期美元流动性回收的可能性比较低,美元将持续性贬值,对我国的通货膨胀将有一定的拉升作用。

(二)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入回收流动性的行列

金融危机结束后,各经济体均面临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世界各国都考虑退出刺激经济计划的方案,渐渐采取紧缩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纷纷采取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回收流动性,而同时期中国的存贷款利息率、存款准备金率均低于一些大型经济体。如果中国不退出经济刺激计划或回收流动性过晚的,流动性过剩所引发的通货膨胀的危机就会发生在中国。

(三)过多的国际流动性在直接加大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的同时,还加大了我国及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泡沫

由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与世界经济是统一的有机体。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共通性,相互之间联系进一步加深,资本市场泡沫迅速累积,在进一步加大新兴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预期的同时,势必将给我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四)国际热钱的涌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化,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具有较好的国际投资潜力,这将吸引国际投资者的眼球,国际热钱纷纷涌入,对通货膨胀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固定汇率

中国企业生产的商品出口至美国,每出口1美元就要按照汇率大约1:7增发7元人民币来平衡汇率,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大约2.3万亿美元,也即是说国内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就得增发16万亿的人民币,相当于2008年3.4万亿m0(纸币与硬币)的近5倍,这些以出口结汇投放的货币全以通货膨胀的方式转嫁给了普通老百姓。进一步来说,生产的商品出口到了国外(注:减少了国内供给),由出口商品换取的美元也已外债的形式借给了国外,只有把由此增发的人民币留在了国内市场,不断稀释着消费者手中的购买力。

二、国内因素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一)持续偏高的m2/gdp比例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现代银行体系逐步建立,中国的m2/gdp处于急速上升中,

m2规模过度膨胀,意味着投资过热、有效需求不足,泛滥的资金倾向于投资品市场,成为一国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不断孳生的直接原因。在主要经济国家中,只有中国和日本的m2/gdp是大于1的,即只有这两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其广义货币量。在没有一个良好的金融市场吸纳的情况下,过度的m2投放量会造就经济过热的局面,形成通货膨胀。

(二)金融危机环境下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滞后作用

金融危机环境下国家为了刺激经济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的结果完全显现需要一个时间段。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国家的四万亿救市计划于添加货币的发行,银行争先恐后的信贷量(将近10万亿的规模是历史最高水平2007年的近3倍。)都进一步加大的市场的流动性,虽然对金融危机的环节起到了一个较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宏观经济政策作用时间与作用结果的不可完全预测性,其滞后性都可能对本次的流动性过剩负有一定责任。

(三)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本次通货膨胀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通胀)

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重要农产品和关键生产或生活用品的价格上涨。例如2011年1月份食品类价格上涨10.3%,为cpi涨幅贡献了64.1%,已经成为本轮通胀的最大助推手。居住价格上涨是本轮通胀上行的另一重要表现。2010年我国居住类价格上涨达到4.5%,为全年cpi达到3.3%提供了22%的支撑。今年cpi中居住类比重上调4.22个百分点,其对cpi上涨的推动压力不容小视。

ppi上涨再添隐忧。1月ppi水平已经达到6.6%,各类别增幅不断提高。尽管工业品传导至消费品领域需要一段时间,但不断走高的ppi为严峻的通胀局势埋下隐患(因为ppi的上涨说明成本的进一步上涨,这将进一步刺激cpi的上涨)。

(四)成本的上升是本轮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较快发展,市场需求旺盛,而短期内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成本支出的增加,人力资源成本的加大,地价房价的上升,原材料及一些中间产品价格的提高,农产品价格的上升,都呈现出成本推进型的通胀压力。

三、通过前述分析可知,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式”通货膨胀,因此治理本轮通货膨胀应采取多手段综合治理

(一)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只要货币流量能回归到合理水平,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就会逐渐趋于稳定,但这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至于企业盈利预期,其重要性决不在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之下。如果企业尤其中小企业感到融资越来越困难,用工成本越来越大,汇率又不稳定,市场前景难以估量,那么投资信心会下降,企业盈利前景不看好,社会就业问题就会突出,这对于经济的害处是不言而喻的。

(二)治理本轮通货膨胀要适度调整供需水平与消费机构

生产者物价指数反映了生产环节的价格水平,cpi反映了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会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扩散,最后涉及到消费品。近年来,伴随着gdp连续五年超过10%的上涨速度,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可以说,无论哪个方面,需求增长都很旺盛,在供给出现很多问题的情况下(国际大宗能源价格的上涨,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土地价格、农产品价格的提高等),在供需关系没有调整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就几乎是必然了(市场供需原理,当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同时根据市场的供需原理,努力引导人们进行合理的消费结构的调整,增加供给较大的可替代品的消费,减少供不应求产品的不合理购买。

      (三)综合利用多种宏观调控措施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对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采取紧缩政策是有效的;对于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紧缩的宏观政策无效。宏观紧缩政策不能解决原材料短缺,不能解决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问题,也不能把劳动成本上升的问题消除掉。紧缩政策可能对房价上涨、土地价格上涨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既然已经上升了,成本还在推动着总价格的上升。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是多原因的导致的,因此应进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的联合运用。

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关键在于调控流动性。当前货币政策要真正回归“适度”,要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央行应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具体可进行:

(1)提高利率:提高利率是一个效果比较明显、快速发挥作用的手段,但利率调整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名义利率不低于通货膨胀率,二是微观行为对利率的变动要能做出比较灵敏的反应。同时提高利率的不利之处在于过高的利率容易涌入大量国际热钱,从而在固定汇率政策下可能产生更大的危害,因此需要一个较好的监管体制和一个比较成熟的国内金融消化市场。

(2)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与公开市场业务:主要都是缩减银行可利用信贷资金,抑制泡沫风险的产生,但不利之处是抑制投资的规模,有可能进一步导致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控制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影响社会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以求得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在通货膨胀背景下,政府应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调解方式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一方面,采取增加税收政策,减少社会成员可支配收入,从而限制消费,减少投资;另一方面,又采取缩减的政府开支的政策,以压缩社会成员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消费,限制投资。同时,应该通过收入政策的配合调节,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综上所述,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应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广泛使用财政政策,而在货币政策中主要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与公开市场业务为主,斟酌使用提高利率手段。

(四)增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

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减少通货膨胀国际传导压力。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其实际汇率必然升值,这是一个必然规律。实际汇率升值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名义汇率升值,另一种是通过通货膨胀的形式实现。而实际汇率是名义汇率通过通胀调整过的汇率,所以如果名义汇率不升值,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如果要想抑制通货膨胀,就得让名义汇率升值。人民币升值不但对抑制通货膨胀有好处,对我国在国际上的货币购买力的提升作用也是明显的。同时,可以解决货币增发与商品增加之间分离的矛盾。

(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根本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其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既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还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消费结构等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质量的协调与可持续。本轮通货膨胀突出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靠某一单个或若干个产业,各产业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因此治理的根本是尽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发展道路,从单纯的劳动密集型和高消耗,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向资本密集型的效率企业发展,大力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消化能力,为民间游资开辟投资实体经济的通道。

参考文献:

[1]郎咸平.中国低工资高物价的秘密.青年文摘,2011;5

[2]陈静思,厉以宁.紧缩政策治不了成本型通胀,东方早报

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案篇7

   [关键词]货币政策名义锚通货膨胀目标制

   货币政策框架(Frameformonetarypolicy)主要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具体来说就是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的有机组成。

   一、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框架的基本状况

   我国当前所构建的是以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以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以保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为最终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和构建对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和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影响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传递的新的因素的不断涌现,货币政策框架面临的许多新的问题正在制约其有效性的发挥。因此,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并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进行调整和完善无疑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二、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框架有效性探讨

   当前货币政策框架是否有效性在理论界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当前货币政策框架在总体上有效性的情况下,仍然面临以下诸多问题。

   1.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问题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的形式将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这一表述在学术界存在着单目标和多目标的争论,如果是单一目标,是稳定币值还是经济增长?如果

   是多重目标,各目标间如何确定优先次序和各目标间怎样协调?币值稳定的内涵是什么?以何具体指标来衡量?是通货膨胀率、汇率、Cpi、ppi、GDp还是GDp紧缩系数(名义GDp/实际GDp)以及该指标在什么浮动幅度范围内才意味着币值稳定?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没有加以明确界定或规定,这种模糊为货币政策提供了灵活性和相机抉择的较大空间,但不利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科学决策和操作,也不利于公众预期的正确引导,从而影响到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有效性的发挥。

   2.双名义锚的问题

   当前情况下,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制约因素。保持币值的稳定包涵了币值的对内价值稳定和对外价值稳定,这可以分别用通货膨胀率和汇率来衡量。因此,在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中就不仅有货币供应量这一名义中介目标,而且汇率也成为了货币政策实际上的中介目标。央行为了汇率目标往往不得不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在目前汇率弹性不足以及对冲不完全的制度下,外汇占款导致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这与抑制国内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目标背道而驰,货币供应量目标和汇率稳定目标间的固有矛盾使得货币政策操作不可能达到“鱼与熊掌”兼得的目的。

   3.货币数量调控的有效性问题

   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有效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即货币需求稳定和货币供给外生。也就是说货币量与最终目标的关系稳定,中央银行对货币量能够有效调控。但目前这两个前提均出现了问题,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货币化进程正在深入,改革由增量改革阶段进入存量改革阶段,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在不断发生变化,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央行对货币量的控制性较差,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和产出等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减弱,公众通胀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加大,稳定公众通胀预期正逐渐成为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目标。

   三、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完善

   1.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经济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其总体上受制于一国金融环境与经济基础。货币政策是通过调控总支出来实现政策目标的,相对来说,货币政策在抑制需求拉动型通胀比较有效,而在抑制成本推动型通胀和结构性通胀则比较乏力,也就是说对来自实体领域和供给面的冲击,由于其不能在货币面上找到原因,因而很难从货币政策方面找到对策。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对货币坏境的调控,为解决问题创造必要条件。货币政策“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不断生成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只能为经济增长创造平稳的货币金融坏境,并以此为结构调整和加快改革赢取时间。”

   2.深入研究货币政策框架调整问题

   鉴于当前货币政策框架遇到的困境,选择适当的时机转向新的货币政策框架是必要的。从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有效引导公众预期的方面来衡量,通货膨胀目标制无疑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其优点之一就是有较高的政策透明度。如果央行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同时加大政策操作的可信度,这对于稳定公众通货膨胀预期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即使在当前通货膨胀目标制暂不可行,中央银行的政策运作也应该增强可信度、透明度和独立性,不仅有货币政策目标的透明,也要求决策程序和决策结果的透明。当然,盯住通货膨胀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可能意味货币供应量操作不再特别重要。

   3.切实加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货币政策目标的制定权无疑应保留在国务院,以确保目标制定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人民银行则应该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负责。同时依据职权对等原则,应赋予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决策权,即人民银行有权独立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实现目标的能力,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增强也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从而有效稳定公众通胀预期。具体可行的方式是将目前作为咨询机构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升级为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赋予其独立选择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权力,由央行内部系统的代表和经济金融领域的外部专家以相应比例组成专家决策机构,从而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伯南克等: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视角[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学彬:金融博弈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三、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完善

   1.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经济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其总体上受制于一国金融环境与经济基础。货币政策是通过调控总支出来实现政策目标的,相对来说,货币政策在抑制需求拉动型通胀比较有效,而在抑制成本推动型通胀和结构性通胀则比较乏力,也就是说对来自实体领域和供给面的冲击,由于其不能在货币面上找到原因,因而很难从货币政策方面找到对策。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对货币坏境的调控,为解决问题创造必要条件。货币政策“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不断生成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只能为经济增长创造平稳的货币金融坏境,并以此为结构调整和加快改革赢取时间。”

   2.深入研究货币政策框架调整问题

   鉴于当前货币政策框架遇到的困境,选择适当的时机转向新的货币政策框架是必要的。从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有效引导公众预期的方面来衡量,通货膨胀目标制无疑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其优点之一就是有较高的政策透明度。如果央行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同时加大政策操作的可信度,这对于稳定公众通货膨胀预期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即使在当前通货膨胀目标制暂不可行,中央银行的政策运作也应该增强可信度、透明度和独立性,不仅有货币政策目标的透明,也要求决策程序和决策结果的透明。当然,盯住通货膨胀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可能意味货币供应量操作不再特别重要。

   3.切实加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货币政策目标的制定权无疑应保留在国务院,以确保目标制定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人民银行则应该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负责。同时依据职权对等原则,应赋予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决策权,即人民银行有权独立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实现目标的能力,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增强也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从而有效稳定公众通胀预期。具体可行的方式是将目前作为咨询机构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升级为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赋予其独立选择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权力,由央行内部系统的代表和经济金融领域的外部专家以相应比例组成专家决策机构,从而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案篇8

关键词:通货膨胀;固定资产;财务报表;会计信息

一、通货膨胀的概述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是总的物价水平以不同的形式(或公开的或隐蔽的)持续上升的一种经济现象,也就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过程,即是一个货币持续贬值的过程。

二、通货膨胀下会计信息扭曲原因分析

(一)通货膨胀违反了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取的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在通货膨胀时期,由于物价水平的变动,货币成为一种不统一的计量尺度,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反映资产价值的实际变化及其现行价值。如固定资产按购建时的价格作为其历史成本入账后,长期保持不变,直到报废为止,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早已背离其现行价值。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暴露了传统会计计量属性的不足之处。

(二)通货膨胀违反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会计的基本假设之一,它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从长期来看,如果币值变动的幅度小且变动的频率低,可以近似地认为币值是稳定不变的。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货币价值不断下跌,货币的购买力不断下降,物价水平不断升高,由于不同时期的货币对应着不同的购买力,如果仍以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其结果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货币币值的实际变动否定了会计理论上的币值不变假设。同样是100元,在期初和期末的货币购买力会有很大的差异。

(三)通货膨胀违反了配比原则

在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下,企业生产的产品是按出售时的价格取得收入,其计量的基础是现行价格,而销售成本是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存货价值,计量的基础是原始交易价格,在币值稳定的条件下,销售收入减销售成本以后的收益,基本上符合收入费用相配比的会计原则,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成果。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计价的货币性项目期末金额是以期末购买力水平表示的,而非货币性项目的期末金额则是以取得时的货币购买力水平表示的,二者不配比,因此按照不同时点的货币购买力水平表现出的各项目的数字之间的加减也就没有了意义。

三、通货膨胀情况下会计信息失真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对固定资产的调整

1.对固定资产进价及折旧按重置成本计量

重置成本是指在当前市场条件下,按现行价格购置与现有固定资产相同或类似的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采用这种会计模式,要求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按现行成本予以调整,再计算出现有固定资产由于现行成本变动而产生的、尚未实现的利润或损失。由于重置成本是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对固定资产进行计价,能够反映市场的实际情况,所以重置成本可以解决通货膨胀条件下成本补偿不足的问题。

2.固定资产折旧处理宜采用加速折旧法和平均贴现法

采用加速折旧法和平均贴现法则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些实际问题。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以使折旧额与实际消耗的价值水平相当,减少因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的损失,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平均贴现折旧法是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以固定资产原值与净残值现值的差额为计算折旧的基数,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内等额分配成本的一种计算方法。通货膨胀在我国国内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于折旧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有助于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处理的影响,加快企业的资金补偿,加强企业的发展后劲,但由于通货膨胀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产物,在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并未出台相关法律措施前,上述方法的合法性还有待于法律法规的规范。

3.对固定资产的决策

在通货膨胀时期,由于物价持续上涨,货币贬值,等量的投资成果需要比物价平稳期大得多的投资成本,并大大增加了投资的财务风险,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占用资金大,建设周期长,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所以要对固定资产的投资项目进行重新评估,在通货膨胀下,建设年限越长,则建设费用上涨愈多,项目建设费用也就越来越大,到时不但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甚至有可能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过计算资产的净现值决定是否进行投资。此时方案的净现值已经小于零,所以必须放弃此方案,否则将无利可得。从计算中可以看出,由于有了通胀的影响,有时一个本来可以接受的项目将变得无法接受。

(二)对存货的调整

1.对存货的流动计价方式采用后进先出法

对于企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中虽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但同时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目前会计界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第一种建议,即销售成本和库存成本同时调整,有“双重配合法”和“指数调整法”。另一种建议主张对于库存成本和销售成本均分别按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计算,再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差异以调整库存成本和销售成本,进而调整净收益。还有一种根据重置成本模式派生出的重置价格作为收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计价基础。还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等等。不过目前实务界大多还是采用后进先出法。

2.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要充分考虑物价上涨对存货的影响,为了减少因材料上涨所遭受的损失,企业可以在现金流量许可的条件下,适当提前购买囤积一定量生产必需的原材料。因为通货膨胀期间,库存带来的费用有可能要远低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成本,而且增加适当的存货可以保证企业生产、销售的需要,实现均衡生产,防止发生意外,从而使企业经营更加具有弹性。除此之外,企业应该与客户签订长期购货合同,以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

(三)对财务报表的调整

1.按照一般物价水平调节财务报表

①将资产负债表项目划分为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性项目。②调整非货币性项目的账面金额。③计算货币性项目的购买力损益。④编制按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反映的财务报表。

2.添加财务报表附注资料

运用会计报表附注消除部分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降低了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可比性,同时也降低了其有用性。为了提高会计报表的质量,可以采用一些补充方法(如括号、附注等)部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综上,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核算影响程度显而易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在通货膨胀发生时,采用传统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既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也不能使货币和实物资本得到维护,无法维持生产经营能力。希望通过本文,对通货膨胀下的会计信息核算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江辉.通货膨胀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2011(4)

[2]金永利;金静静;高健;.通货膨胀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及调整[J].商业会计,2011(01)

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案篇9

关键词:经济常识计算题商品价格货币问题

在现实经济社会生活中,价格现象是一种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经济社会现象,但价格现象不是孤立的。价格现象由其他因素和现象的影响而产生,而价格现象也会成为一个因素引起和影响其他现象的产生。近几年来,有关商品价格与货币问题的综合计算是高考的重点题型,表现为把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率、纸币贬值率、本外币汇率等放在一起综合计算。经济常识计算题在高考中本来就难度很大,这样一来更是难上加难,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以下总结归纳的有关知识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商品价格与货币问题关系的认识。

一、通过表格形式分析和认识有关商品价格和货币的关系

二、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计算的基本策略是“提高加,降低减;正比乘,反比除;先加减,后乘除”。

2.当题目没有具体相关的基本数据时,注意引用数学上“看作1的问题”的计算方法。

3.货币本身价值与实际发行的货币量成反比,货币本身的价值与货币的购买力成正比,货币本身价值与物价指数、商品价格、通货膨胀幅度成反比。

4.货币价值存在货币升值与货币贬值两个方面。

5.物价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两方面。

6.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幅度、通货膨胀幅度、纸币上涨幅度的计算方法相同,在实际生活中也往往用消费品价格指数的上涨幅度表示通货膨胀的程度和纸币的上涨幅度,即物价上涨率=通货膨胀率=纸币上涨率。

7.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本币升值和外币贬值,它们变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它们的变动幅度在理论上似乎相等,但从实际计算结果来看并不相等。我们一定要更正观念上的错误和认识上的误区。

8.汇率的直接标价法换算成间接标价法,即不同时期1元本币兑换的外币的数量。

9.我们在做题时要灵活应用,思路要清晰明确,公式要牢牢记住,步骤要适当简化。在应用中,我们要根据试题信息和相关条件灵活把握计算方向。特别是有关通货膨胀率与货币贬值率的计算,当题目涉及到纸币和货币量变化时运用表二中第一个方法计算;当题目涉及到价格指数变化时运用表二中第二个方法计算。第一个方法的计算公式要谨记。

第二个方法可以简记为:“通货膨胀率与价格成正比”;“纸币贬值率与价格成反比”。由此,我们才能正确地计算出他们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三、典型解析

例1:假定某国2008年生产的商品数量比上年增加20%,物价水平比上年上涨5%,如果货币流通次数不变,则该国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应该比上年()。

a.增加20%B.增加26%C.增加100%D.减少25%

解析:依据基本流通公式进行计算,假设原来的商品数量为1,物价水平为1,货币流通次数为1,则原来需要的货币量为1。那么现在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次数=(1+20%)×(1+5%)÷1=1.26。所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应该比上年增加26%。答案:B。

例2:如果一个国家去年的商品平均价格100元,今年商品的平均价格150元,那么通货膨胀率为(),纸币贬值率为();如果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100亿元,实际发行的纸币是200亿元,那么通货膨胀率为(),纸币贬值率为();如果现在一件商品a价格5元,货币贬值20%后,商品a价格应该是()元;如果现在一件商品a价格5元,通货膨胀率为20%后,商品a价格应该是()元。

解析:①通货膨胀率=(150-100)/100=50%,纸币贬值率=(150-100)/150=1/3。

②通货膨胀率=(200-100)/100=100%,纸币贬值率=(200-100)/200=50%。

③理论依据:“纸币贬值率与价格成反比”。具体算法:5/(1-20%)=6.25(元)

④理论依据:“通货膨胀率与价格成正比”。具体算法:5×(1+20%)=6(元)

例3:2009年,某国待售商品2000亿件,平均每件商品售价15元,该年度货币流通次数为3次,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该国政府多投入2500亿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国当年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幅度分别是()。

a.20%25%B.20%20%C.80%75%D.25%25%

分析:(1)物价上涨幅度的计算:

方法一:根据纸币和货币量计算(10000+2500-10000)/10000=25%。

方法二:可通过价格指数变化计算2000×15/3=10000亿元;2000×a/3=10000+2500,a=18.75元;(18.75-15)/15=25%。

(2)货币贬值幅度的计算:

方法一:根据纸币和货币量计算(10000+2500-10000)/(10000+2500)=20%。

方法二:可通过价格指数变化计算2000×15/3=10000亿元;2000×a/3=10000+2500,a=18.75元;(18.75-15)/18.75=20%。

结论:可见,当出现通货膨胀时意味着货币贬值,但通货膨胀的幅度并不等于货币贬值的幅度。虽然通货膨胀率和纸币贬值率都可以用来反映货币贬值的程度,但二者表现形式不同,计算方法不同,计算结果不同。由于计算方法不同,同样的通货膨胀率和纸币贬值率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幅度是不同的。

例4:假设2007年1单位m国货币/1单位n国货币为1∶5.5。2008年,m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其他条件不变,从购买力角度来看,则两国间的汇率为()。

a.1∶4.95B.1∶5C.1∶5.6D.1∶6.05

分析:2007年,1m/1n=1/5.5。2008年,m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n国货币购买力不变,由于汇率与物价涨幅呈正比关系,所以,1m/1n=1×(1+10%)/5.5,1m/1n=1/5。

答案:B。

例5:假设2010年1单位m国货币:1单位n国货币为1∶5。2011年,m国的货币贬值率为20%,其他条件不变,从购买力角度来看,则两国间的汇率为()。

a.1∶4.2B.1∶5C.1∶4D.1∶6

分析:2010年,1m/1n=1/5。2011年,m国的货币贬值率为20%,n国货币购买力不变,由于汇率与货币价值呈反比关系,所以,1m∶1n=1/(1-20%)∶5,1m/1n=1/4。

答案:C。

说明:(1)汇率指的是两种货币的价格比例关系。由于汇率变动与商品价格成正比关系,而货币价值与商品价格成反比关系,所以,汇率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关系。

(2)商品价值决定商品价格,在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与商品价格成正比关系。货币价值影响但不能决定货币价格,货币价格由市场货币供求关系决定。货币价值与商品价格成反比关系。

例6:2009年2月9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当天人民币兑换美元中间价为人民币6.8346元。按照汇改时8.11的汇率计算,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达到(),美元贬值已达到()。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解析:(1)可运用汇率的直接标价法计算美元贬值幅度:(8.11-6.8346)÷8.11=15.7%。

可运用汇率的直接标价法换算成间接标价法计算美元贬值幅度:

(1/8.11-1/6.8346)/1/6.8346=15.7%。

(2)可运用汇率的直接标价法计算人民币升值幅度:(8.11-6.8346)÷6.8346=18.7%可运用汇率的直接标价法换算成间接标价法计算人民币升值幅度:

(1/8.11-1/6.8346)/1/8.11=18.7%

例7:2008年1月28日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比率是1美元=7.2元人民币,假如6年后人民币升值20%,而美元又贬值10%,那么6年后,1美元可交换?摇?摇?摇?摇人民币。

a.5.4元B.8.64元C.7.776元D.6.6元

分析:由于汇率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关系,因此1/(1-10%)美元=7.2/(1+20%)人民币,1美元=7.2/1.2×0.9=5.4元人民币。

例8:假如国际市场上某商品的价格从60美元涨到90美元,同期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8∶1变为7∶1。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如果用人民币购买该商品,该商品价格()。

a.约降了14.3%B.约涨了31.3%C.约涨了14.3%D.约涨了50%

解析:过去买为60×8=480元人民币;现在为90×7=630元人民币;上涨630-480=150元人民币;上涨150÷480,约涨了31.3%。

四、结语

可见,当本币升值时意味着外币贬值,但本币升值的幅度并不等于外币贬值的幅度。它们计算方法不同,计算结果不同。但不管本外币汇率如何变化,其最终都会影响到商品的价格,使商品价格上下波动,从而影响企业生产、居民生活,以至国家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芳萍.例谈政治计算题的解题技巧.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3).

[2]李振康.商品价值并不是价格的唯一基础.商业研究,1990,(2).

[3]刘敢.对纸币认识的几个误区.中学文科:高中,2000,(8).

[4]黄邦根.传统货币数量论与货币流通规律的比较研究.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3).

[5]陈卫华.从概念入手解析外汇与汇率教学中的难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案篇10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验教训启示

一、通货膨胀的历史回顾

通货膨胀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当时葡萄牙、西班牙等少数国家物价异常上涨,但与20世纪相比,涨幅和持续时间相对有限,对经济的影响也较小,之后,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物价有过飙升,进入20世纪,通货膨胀幽灵般困扰着世界各个角落,一战期间欧洲国家价格高速上涨,二战过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不同程度地经受了持续通货膨胀的影响,1953年-1968年,拉美国家物价严重高企,1969年~1980年,开放型经济国家出现高通胀、经济滞胀、高失业并存的现象,20世纪最后二十年,中国等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多次较为严重的通胀。总之,20世纪以来的百年,通货膨胀频频发生,它严重扭曲市场价格,导致货币贬值,由此极大地破坏了市场运行规律,成为危害世界经济的罪魁祸首,它在引致大多数国家严重经济问题的同时,也对政治秩序产生消极影响,带来诸多社会动荡。

二、通货膨胀的内涵、起因及影响

通胀膨胀是复杂经济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经济学中通货膨胀的概念是商品和劳务总体价格水平持续上升。为了具体和量化它,国际上通常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两个核心指标来进行测度。不同时期的通货膨胀,其表现形式大相径庭,通货膨胀复杂化、严峻化成为趋势,因而对其成因分析的流派众多、莫衷一是,诸如包括流动性泛滥、成本推动、需求拉动、供求混合推动、制度性通胀、结构性通胀等等,此外,国别和立场的不同也影响分析者的判断。

通货膨胀是各类经济体发展绕不开的难题,对于通货膨胀的危害,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断言:恶性通货膨胀对一个国家的损害比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更加厉害,它在摧毁一种现存体制方面比战争更有效。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危害程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货膨胀往往引发经济衰退。众所周知,通货膨胀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超额的货币支出,经过一段时间的价格上涨和工资增长之后,由于对通胀的恐惧,政府往往不再采取有效的刺激需求措施,更多的是抑制投资与货币发行,而这种反通胀措施的副作用有时表现得非常明显,即造成经济衰退。二是通货膨胀从长期看,会使失业问题更加严峻。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虽然指出失业率也与通货膨胀率成反比,但是正是根据菲利普斯曲线,一些国家采取了激进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社会总需求,试图降低失业率,短期效果的确十分明显,然而20世纪七八十年达国家的高通胀、高失业并存,证明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不能解决就业问题。三是通货膨胀深刻地影响着全社会的收入与财富分配。通货膨胀最大的危害性是对社会上各阶层影响的不均匀性。依靠固定工资收入、拥有不具备出售条件的债主、退休人员以及银行存款和国债购买者在通货膨胀中受害较深;一些拥有物产并且能够自我调节价格加以出售的生产者与投资者是通货膨胀中的受爱护对象。四是通货膨胀导致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低下。正因为通货膨胀会减少人们实际购买力,人们也就以各种方式来节省开支,企业也是如此,尽量选择保守策略,以尽可能降低预期损失,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全社会的即时需求,降低社会经济运行效率。同时,投机资金兴风作浪,助长了房产、收藏品等市场的火暴,反观实体经济却被无情的摧残。五是通货膨胀扰乱政策的实施效果。众所周知,应对通货膨胀需要实施紧缩的政策,但是紧缩政策的轻重缓急很难拿涅,如果此药方下的轻缓,解决不了问题,下的太重,反而会形成既治不了通胀,还可能把经济打下来的结果。

三、应对通货膨胀的国家经验和教训

对于通货膨胀的认定和相应反通胀措施的选择是现代各理论学派区分的本质原则,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只有低级的通货膨胀才在危机上升时期和下降时期发挥相似的作用,并把通货紧缩政策和收入政策作为反高通货膨胀的措施。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只有反需求型通货膨胀的措施才是有效的,而对成本型通货膨胀只能靠提高市场竞争来解决。而供给学派则把促进商品生产和供应的措施作为反通货膨胀的支点。

依据不同学派的观点,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的实施反通胀政策,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其具体措施千差万别,实施效果亦参差不齐。研究各类成功的案例,在多数情况下,反通货膨胀措施各有特点和侧重,但基本上都是综合性措施。德国近30年的历届政府始终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宏观管理的首要地位,稳定货币和物价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8o年代,发达国家保守政府,包括美国的里根政府、英国撒切尔政府等均明智的选择把货币主义、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的理论方法结合起来,例如严格价格管理,加强市场调节,通过采取强有力的减税、削减政府开支等手段,来减轻居民和企业负担,以促进生产。拉丁美洲中的玻利维亚和智利完全或主要依靠货币措施成功克服了高通货膨胀,墨西哥则成功地运用了收入政策,90年代,阿根廷和巴西广泛运用了非货币方法制止了恶性通货膨胀,泰国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充足的农产品供给稳定了其他商品的价格,成为世界上控制通胀最好的国家之一。

与此同时,反通胀失败的例子也有,最为典型的国家是俄罗斯,1991~2009年俄罗斯始终饱受高通胀的影响,通胀最低的2009年,也达到了8.8%。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1991年苏联解体引发经济动荡,经济的垄断性和非市场性较长时间存在,阻碍了积极的经济和结构改革,新货币信贷体系亦迟迟未形成和完善;二是价格机制未理顺,原材料,尤其是电力能源等上游资源价格节节攀升,对通胀压力构成极大的威胁;三是卢布内部自由兑换失败等体制障碍重重,国家资源和国民财富大量流失国外。

综合来看,国外治理通货膨胀的基本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深入思考。一是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以稳定和降低通胀率。1984年~1990年,欧共体12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保持在2.3%~4.2%之间,与此相关联,通胀率也保持了较低水平。二是抑制通胀是一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美国政府从70年代的严重通货膨胀到80年代的反通货膨胀成功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必须始终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世界银行对80年代88个国家的经济数据进行统计,通胀率较高的国家,经济发展率较低,由此可见,以牺牲物价来促进经济发展是绝对不可能的。三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稳定物价的基础。美国、泰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保政策增加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保障了农产品的供需平衡,起到了稳定其他物价和经济全局的作用。四是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抑制通货膨胀的两大法宝。美德央行在控制货币供应量方面的绝对地位,保证了其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战后,英法日等许多国家为了抑制通胀,都坚持实行“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稳健财政政策,取得了较好的化解通胀的效果。五是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成为抑制通胀的又一重要因素。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日本政府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化工产业的政策,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变,推动了科技革命的发展,实现了集约效益型经济增长,经济的高速增长,良好的经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物价过快上涨,成为了反通胀的潜在力量。

四、当前我国的通胀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建国以来,我国曾发生过几次明显的通货膨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两个时期通货膨胀率超过GDp增长率,第一个时期为1988―1990年,因进行物价改革闯关,大幅度提高物价和放开物价管制,导致物价大幅度上涨,引起全国性商品抢购风潮。第二个时期为1993―1995年,因未全面理解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全国又进行了一次经济运动,经济过热造成物价大幅度上涨,经济难以持续。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又出现了一轮同以往不同的上涨情况,总体呈现物价结构性上涨向全面上涨的趋势,上涨的范围从终端食品逐步扩展到基础农产品、工业出厂品、大宗商品、资源类产品等,其复杂的国际背景和持续性,已经影响到了民众吃穿用行等方方面面以及预期,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重视。对于当前通胀的成因,国内各界的看法分歧很大,对通胀成因的不同看法,直接影响到应对通胀的策略和政策工具选择。因此,需要我们深入探究本轮通胀的“病情”,客观分析“病因”,以准确定位其形成机理,这对于保持经济增长,稳定当前通胀预期,以致对症下药,卓有成效的治理好复杂通胀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一)货币超发

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供给过多,流动性泛滥,必然诱发通货膨胀。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央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主动投放货币,刺激信贷扩张,同时,以外贸、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国外贸顺差和热钱大量涌入,央行被动购汇,投放了过量货币,据统计,2007年至2010年,我国广义货币(m2)供应量分别同比增长16.72%、17.82%、27.68%、19.7%,而同期GDp分别增长11.4%、9.0%、9.1%、10.6%,货币发行量大于经济增长速度,泛滥的货币为寻找出路,大量投机于地产和股市,推高资产价格和金融泡沫,物价的上涨成为必然。同时,2009年以来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国际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国际货币扩张寻找套利机会,美元的国际流动扑朔迷离,虽然目前暂无证据表明国际资本大举流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但利差、汇差的存在,客观上刺激着国际资本的贪婪欲望,给我国防通胀带来不小的冲击和压力。

(二)社会总需求骤增

2008年底,我国政府开出4万亿投资计划,政府投资的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等领域,必然增加对钢材、水泥等原材料需求以及能源的需求。随着资金逐步进入实体经济,政府投资以及财政赤字必然引起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致使ppi高企并带动下游和终端产品价格上涨,引发全面物价上涨。

(三)价格改革,国内要素成本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水、电、气、暖等公用事业资源价格低位运行,政府管制导致资源严重浪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近年来,公用事业资源价格改革提到日程,并持续进行,且有加快之势,这些要素定价的纠正,必然增企业生产成本,并通过产业链向下转移。同时,我国人口红利在逐渐弱化,“用工荒”现象愈演愈烈,劳资冲突时有发生,纠纷和矛盾加剧,据统计,我国现在的农民工后备力量每年比此前高峰时减少了600多万人,3年差不多少了2000万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报告认为,预计在2017年、2018年,我国总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出现负增长。如果劳动力持续短缺,以致供不应求,加之劳动者加薪和维权意识增强,肯定进一步抬高用工成本和工农业生产成本,进而引起工农业产品价格的相应上涨。

(四)输入性通胀和游资炒作并存

近几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加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在缺乏必要的定价权和谈判权的情况下,中国大量进口原油、铁矿石等上游产品,致使大宗商品价格节节攀高,国际通胀环境对我国的“发酵效应”凸现,从而抬升了国内物价。

资本具有逐利的天性,各路资金尤其是游资动作可谓神速,它们洞察入微,行动灵敏,不管是股市、房市,还是期货市场、现货市场,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而且所到之处必然兴风作浪、大肆炒作,助推各类商品价格的疯狂上涨。

(五)气候、地缘政治、战争等影响

近来,冰冻、极寒、干旱、洪涝频频出现,世界饱受极端天气的影响,造成粮食短缺,全球农产品供求失衡加剧,国际粮价持续攀升。中东和北非国家政局动荡带来的地缘政治因素和日本地震海啸触动着全球大宗商品脆弱而敏感的“神经”,国际资本随机游走,国际油价和金价大幅上扬,基本维持在每桶100美元、每盎司1400美元以上运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也紧随其后,轮番上涨,我国通胀压力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全面上涨影响进一步加剧,通胀预期升温,资本市场持续动荡,折射出经济前景遭受严峻考验。

(六)经济的内生低效率

中国当前“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位置,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占用了大量经济资源,尤其是超前建设了很多项目,这虽在当期形成了好看的GDp账面数字,但低效投资的广泛存在,必然在通胀上反映出来。除此之外,让社会诟病的物流重复征税,物流成本高企,也是推动通胀走高又一重要原因。

五、应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最佳途径选择

针对物价上涨和持续的严重形势,我国政府应科学借鉴国外反通胀的先进经验,着眼我国国情,适时调整发展节奏和调控政策,建立和完善公共政策框架体系,丰富政策池资源,合理进行政策叠加,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同时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根本出路。一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稳定粮食生产,农民持续增收。要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要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要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二是积极推进产业调整,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产品质量。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要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打破行政垄断和行业垄断,切实放开民间投资的准入领域,合理引导“漂移”、“浮萍”般的巨量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不再扮演资本市场的“搅局者”和通货膨胀的幕后推手。三是要积极改变主要靠投资、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加强房地产调控,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遏制房价过快增长,以稳定公众通胀预期,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重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缓解贫富分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引导消费发挥拉动经济的核心作用。

(二)实施审慎的宏观政策,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众多学界人士认为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不再具有长远优势,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的大背景下,大搞建设,追求靓丽的GDp数字已经失去了意义,但是,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唯有经济平稳发展,通胀水平才可能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更易于抑制通胀。因此确保经济稳步发展是防治通胀的一个必要条件。

要坚决选择稳健货币政策同适度宽松财政政策的政策组合,发挥正面叠加效应。货币政策方面,要注重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工具的有机搭配,应时收放货币供给,有效控制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尤其要严格控制m2的上涨幅度,防控和打击热钱。财政政策方面,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合理分配权责,改革税种,减少重复税负和不合理税收,降低物价的税负压力,要合理确定财政资金投向,控制支出规模,缩小财政赤字,提高使用效率,要认真对待和清理不规范的地方融资平台,弱化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减轻财政和物价压力。

(三)适时引入通货膨胀目标制

借鉴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等国的经验,在继续完善央行独立性建设、汇率改革和责任建设的基础上,适时引入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一货币政策框架,发挥通胀预测钉住,目标明确的优点,解决相机抉择货币政策中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达到最优的效果。同时,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改变通货膨胀目标制单纯钉住Cpi的方式,将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考虑的因素,构建一个包含股票、债券、土地等资产的广义物价指数,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前瞻性与有效性,以成功控制通货膨胀率,实现价格的长期稳定与经济的平稳发展。

(四)合理进行通胀预期管理

通货膨胀预期推动通货膨胀的观点已为学术界广泛接受,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公众对经济常识及运行情况的了解程度等的不断提高,因此要高度重视通货膨胀预期对我国通胀产生的实质影响,将通胀预期纳入货币政策制定范畴。一是提高货币政策的明确性和透明度,结合通胀目标制的要求,给公众指明恰当的预期方向,稳定和合理引导公众实施各类经济行为,并谨防通胀预期过度。二是在宏观经济政策设计中加入通胀预期管理政策,切实关注不同人群的预期差别,科学建立不同人群的通胀预期数据库,并实施分类管理。

(五)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和国际化进程

一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合理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在升降交错中,实现人民币有序升值,寻求遏制通胀压力与减轻经济增长放缓之间的动态平衡。二是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积极实施人民币“走出去”战略,减少对外投资的限制,合理引导国内过剩流动性向国际市场输送。三是适度增加我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资本份额,提高地位、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加大同发展中国家合作,共同遏制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国家滥发货币,转嫁经济危机的行为。

(六)建立物价监管体系

一是成立类似于韩国和法国的跨部门物价监测和稳定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部门包括财政部、央行、发改委,工作组跟踪物价走势,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商和制定相应政策。二是发挥发改委作为我国物价管理部门的权力,强化对生产、供应、销售等各环节的监控,重点关注原材料、日常消费必需品、公共服务品领域,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行为,及时曝光和制裁价格垄断行为。三是建立物品供给基金,完善政府储备管理,根据市场物品供需变化,及时进行储备投放等举措,平抑物价;同时,政府要切实关心民情,认真倾听消费者对物价的意见和建议,接受消费者的咨询和投诉,强化民众监督。

参考文献

[1][俄]C・m・尼柯金博士.世界各国反通货膨胀的经验.《特区经济》,1994.2.

[2]陈敏.通货膨胀的历史回顾与国际比较.《浙江经济》,2007.22.

[3]王美丽.通货膨胀压力与宏观经济策略选择.《华北金融》,2008.5.

[4]陆岷峰,高文芳.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治理通货膨胀.《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5.

[5]谌争勇.“中国式”通货膨胀:形成机理及治理对策.《海南金融》,2009.1〔6〕.

[6]徐杰.各国应对通胀的非货币性政策措施.《学习时报》,2010.12.

[7]王茹,王健.审时度势,治理通胀.《中国经济时报》,2010.11.29.

[8]王东.大宗商品价格攀高全球通胀风险升温.《中国经济时报》,201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