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司社会责任案例十篇公司社会责任案例十篇

公司社会责任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6:42

公司社会责任案例篇1

《新智囊》在2007年开辟了“公司责任”专栏,用了一年时间,以管理观察站的形式,梳理和挖掘了丹麦的生物创新公司诺维信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实践,诺维信像管理企业利润一样管理社会责任的理念,对中国广大企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必定成为企业“未来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也和《新智囊》关注困惑、关注未来的方向不谋而合,这个话题也将注定是《新智囊》持续关注的课题。在此,我们公布该课题的策划方案,欢迎各界人士,尤其是管理者的积极参与。

如果说,以前企业所说的社会责任更多的是一种公益和奉献,那么,相信现在很少有企业不把公司的社会责任当成经营企业的一部分,当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虽然这些年“企业社会责任”讨论得热热闹闹,但总是显得雷声大,雨点小,中国本土企业真正有价值的案例仍然缺乏。有人说,“社会责任”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为时尚早,或许在更多人的理解里面,社会责任还是“付出”,其实,探讨一下跨国公司在社会责任方面的经验和感悟,我们发现,诺维信、微软、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一些优秀的跨国公司再次向我们证明:把“公司责任”纳入企业管理的架构会给企业带来利润和竞争力,而且这也将成为企业在全球化下生存以及发展的必然条件。

中国经济以及企业的发展是与跨国公司共同成长起来的。跨国公司的出现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市场经济造就了跨国公司的各个方面。正确客观地认识跨国公司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再深入研究中国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的作为和实践,不但能更好得给大企业提供经验和借鉴,或许也是中国广大中小企业的又一个机会。

2008“企业社会责任”课题策划

内容:

1.企业社会责任优秀案例挖掘和释放。

背景:作为很多优秀的跨国企业,长期在世界和中国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和生态效益,努力成为优秀的企业公民。他们的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企业战略和运营,无不诠释着可持续发展的运行轨迹,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效果。对这些优秀企业来说,经济责任、环境责任、社会责任是作为优秀企业公民所必须承担的,几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具体这些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努力的背后有什么样的理念支撑,有什么样的制度保障,这些努力除了给这些企业带来了好名声,还带给企业什么样的发展?

运作:采访+资料解读。

呈现形式:《新智囊》“公司责任”专栏,中国管理传播网转载和互动。

2.分析和解读优秀跨国公司的优秀案例对于中国企业的意义和帮助,梳理、归纳和总结关于“公司责任”方面的规律性成果。

背景:企业是一个追逐利润的经济体,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为利润而奋斗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却在大肆推行企业社会责任,这一矛盾的现象令许多人大惑不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跨国公司在保持领先的竞争地位的同时又不遗余力地推行社会责任呢?探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因,认识企业这一行为的本质原因,对中国企业了解企业竞争演变和自身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智囊管理研究院”的相关课题就是要研讨相关的内容。《新智囊》在第一阶段对跨国公司案例挖掘、报道的基础之上,特别邀请这些“跨国公司案例的实操者”对这些案例作进一步解读,为中国企业“软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参考、献计献策。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现状是什么?企业间的竞争与企业的生态环境之间有重大关系,企业的竞争形式是一定要与企业的环境相适应的,任何企业的竞争行为的变化我们都可以从企业的环境变化中找到原因。

运作和呈现形式:智囊管理研究院课题研讨会/沙龙/实战培训等,《新智囊》“公司责任”特别策划内容。

3.公司责任与道德中国――中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祝福。

背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的挑战,这些挑战有来自自然界的,比如资源的短缺、环境的破坏等,也有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人口膨胀,道德、伦理等方面。所有这些方面任其发展下去都将导致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如果社会和环境的发展不可持续,那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成为了无稽之谈。针对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国际公约,先进的企业已不再把它单纯地看成是国家的事情,同时也把它看成是企业的事情,企业也必须尽社会义务遵守这些规则,以实现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运作:管理产业联盟相关专家的集体贡献,个人研究成果呈现以及研讨会的相关成果。

呈现形式:“未来管理”丛书“企业社会责任”系列。

2008年“公司责任”栏目策划

1.《新智囊》继续设立“公司责任”全年专栏。

2.专栏的定位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经典案例和解读(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典型案例)。

3.全年设计阶段性案例分析和课题研究成果研讨,相关沙龙研讨3-4次。

公司社会责任案例篇2

关键词:电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应用创新实践

2009年7月,国家电网公司在江苏无锡正式启动首个地市级供电企业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工作,无锡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指南》的要求和国家电网公司对试点工作的有关部署,坚持理念引领、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深入实践。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工作得到了公司广大干部员工的主动参与和真心实践,公司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工作连续三年(2009、2010、2011)载入国网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履责实践写入哈佛案例,荣获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金蜜蜂・客户至上奖”,自行组织编写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手册》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国家电网公司在无锡公司的责任根植基层实践入选“2011中央企业优秀社会责任实践”,中央电视台特邀记者专程到无锡实地采访,相关内容在中央电视台1套晚间新闻进行播出。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是一个崭新的管理课题,既无样板参考也无经验可循,只能依靠自身的探索实践去摸索。无锡供电公司自启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工作以来就积极研究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在促进企业管理之中的客观规律和创新实践。受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鼎・心”模型启发,无锡供电公司以完善“鼎・心”模型提出的四大模块和二十一项构成要素为重点,积极推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实践。

1.提升管理目标

一是倡导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加强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宣贯,积极引导员工从责任内容、行为性质、判断标准、落实机制四个维度认识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充分理解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不是”(不是单纯支持公益事业、不是要求无私奉献、不是回归“企业办社会”、不是强调开展新的业务)和“四个是”(是新的工作方式、是新的发展方式、是新的沟通方式、是新的管理模式)。

二是优化公司使命,无锡公司主动策应地方发展实际,结合实际工作延伸和丰富“奉献清洁能源建设和谐社会”的公司使命,提出助力建设“四个无锡”,甘当服务无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先锋”。

三是丰富企业价值观,无锡公司深入实践“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提出“点亮品质生活”的责任宣言,把服务地方经济生活转型升级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作为公司的履责动力。

四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研究制定《公司发展规划》、《员工发展规划》,为后期制定无锡供电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五是实施社会责任“三全”管理,进一步探索实践“领导表率、专业融合、班组建设”的推进模式,在全公司系统组织开展全面社会责任管理问卷调查,征集包括责任管理案例、履责实践案例和责任故事在内的各类典型经验和良好实践,汇编《点亮品质生活――我们的责任故事》。

2.完善管理机制

一是责任领导力建设方面,创新开设“排头兵”训练营,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内容。在各部室、单位明确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工作的分管领导,全面加强对该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是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结合“三集五大”完善提升工作要求,深入开展“三集五大”新体系下企业治理模式构建试点工作,以加强组织结构分析、优化管理关系、发挥协同效应、挖掘原动力、理清业务界面、加强公共关系管理等工作为重点,着力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治理模式构建试点工作中,丰富和提升企业治理模式构建试点工作的内涵和质量。

三是社会责任推进管理方面,根据“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完善提升工作带来的组织机构调整和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公司品牌建设(全面社会责任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成员,为推进试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同时建立品牌建设(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例会机制,定期研究推进试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公司创建国际一流企业工作部署,深刻把握建设国际一流企业目标的工作内涵,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作为扎实推进市公司国际一流企业对标工作的重要内容,参与完成市公司“国际一流”企业对标指标体系的意见征集修订和数据初次征集上报工作。

四是优化决策管理方面,修订完善《无锡供电公司“三重一大”决策实施办法》,明确决策前充分听取多方意见。深化民主管理,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职工民主管理纲要》,开展职工代表提案征集,实行总经理联络员制度,多渠道、多层面广泛听取员工意见。

五是优化流程管理方面,作为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单位,公司在认真贯彻执行省公司确定的各项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的同时,全面修订市县公司工作标准377个(其中市公司298个,县公司77个),有力推动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标准流程。

六是完善制度建设方面,积极加强合同授权委托以及规章制度管理,研究制定《无锡供电公司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并进行宣贯实施,明确公司各类规章制度需经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决策审订。

七是完善绩效管理方面,制订《无锡供电公司全员绩效管理办法》,建立全员绩效考核体系;创新开展员工劳动强度分析,组织编写调控中心地区调度组、自动化班,客户服务中心电费班、计量仪表的典型量化考核指标,开展班组员工绩效量化考核,逐步把社会责任有关指标体系纳入绩效管理,尝试从社会履责实践的维度考核工作。

3.丰富管理内容

一是优化业务运营方面,不断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理念融入电网规划、电网建设、电网运检、营销服务等各项核心业务。如公司深入开展“保供电、促增长、助发展”专项活动,制定实施稳增长电力服务十项举措,坚持开展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重要客户“三挂钩,三服务”活动,主动服务180项重大项目建设单位,全力做到保开工、保投产、保投资,有力助推无锡经济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实现公司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是优化职能管理、运行机制方面,不断提升人力资源、财务、物资管理水平以及计划、考核、管控能力。例如公司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体系,明确包括突发事件总体应急、专项应急、现场处置三个层级共74个预案,除常规预案外还综合考虑利益相关的因素制定“突发事件舆情管控”、“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供应”等应急预案,切实优化公司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公司的应急管理能力。

三是优化公益管理方面,有效整合红马甲志愿者服务队等公益资源,筹备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在无锡建成首批四家“国家电网希望来吧”,通过建章立制有效加强公司公益事业管理工作,切实珍惜和充分利用公司的爱心资源。

四是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按照“营造文化氛围、搭建文化平台、挖掘文化产品、加强文化管理”的思路,大力实施企业文化传播工程、落地工程、评价工程,积极把开展文化创新、挖掘文化产品作为企业文化落地实践的重要内容,从文化角度总结、提炼公司落实“五统一”要求的重大事件、典型人物,坚持以小见大、由点及面、有效实用的原则,以文化案例、文化故事、文化示范点等多种形式,努力挖掘可借鉴、能启发、好示范的文化产品,引导干部员工建立良好的心智模式,着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与公司中心工作和员工利益诉求有机衔接,为推进公司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公司的文化产品在省公司企业文化案例中获第一名。同时,公司率先在无锡窗口行业建设“道德讲堂――弘德堂”,成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精品工程。

五是服务地方方面,建立“日―月―季”用电分析报送常态机制,坚持编印报送《电参谋》,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撑,当好市长办公室的“电参谋”。建立政府、媒体、客户等社会电力工作机制,定期邀请外部利益相关方来公司调研指导工作,为无锡电力事业建议献策,为公司改进工作提供帮助。

六是社会沟通管理方面,对内创新建立员工手机报平台,制定《无锡供电公司手机报管理办法》,开设网上“安全生产、行风建设、工作作风”曝光台,对外组建公司现场新闻发言人团队,适时召开新闻会,加强有效沟通。

4.增强管理动力

一是建立利益相关方识别模型,构建“利益相关方识别三维模型”,从任务、过程和角色三个维度,全面梳理日常业务涉及的利益相关方。综合考虑各方在电网建设、营销服务等各专业,项目准备、启动、计划、实施和收尾等全过程,所承担的参与者、关注者或受益者等角色特性,梳理出公司7大类、68小类利益相关方。

二是优化感知渠道,对内,通过问卷调查、专题座谈,梳理“三集五大”各专业部门、各层级利益相关方常见诉求形式、感知渠道,并进行整合和优化;对外,通过走访、参观、网络自查等感知渠道,获取政府、媒体、供应商、客户、协作单位等利益相关方诉求。经过综合分析,梳理出81种感知渠道、24类利益相关方诉求表现形式。

三是完善信息处理机制,在领导层、职能部室、班组供电所和基层岗位设置四级联络员,负责感知后的筛选、定级和转化。公司先后出台《利益相关方沟通管理标准》、《利益相关方社会责任评议工作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形成统一的沟通语系,实现利益相关方沟通责任化、规范化和指标化管理,更加高效地处理利益相关方诉求信息。

四是强化信息分类定级,制定信息筛选标准和办法,根据信息的可信度、与公司业务的关联度等,划分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剔除无效信息后,根据诉求信息感彩不同,将有效信息划分为正面、负面和中性三类。根据信息的影响程度和紧急程度,将诉求信息划分为三个等级:Ⅰ级信息影响重大,涉及政策方针、时事新闻、突发事件、重大业务问题等内容;Ⅱ级信息紧急程度和影响程度较高,通常为常规业务类信息;iii级信息影响程度一般,通常为咨询类信息等。

公司社会责任案例篇3

美国的案例的大致情形是这样的,一个妇女服用一种药物多年后得了癌症。这时,一个科研机构发表了一份权威性的科研报告,认为这种药物长期服用会导致癌症。这个妇女一查,共有三家大公司在生产这种药物,她自己也已经记不清楚到底服用了哪家公司的药物了。于是,她同时起诉这三家公司。法官最终以这三家公司的这种药品在美国市场中的销售比例为标准,判令由这三家公司按比例承担赔偿责任。

但是,从法律上说,美国的案例与我们这个案件并不相同。

第一,侵权行为领域不同。美国的案件发生在特殊侵权领域,适用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这三家公司生产药品的行为并没有过错,只是当初的科研水平没有能够发现药品的副作用。但尽管如此,由于是在无过错责任领域,他们也必须承担责任。但我们这个案件发生在一般侵权领域,而是实行过错推定责任。这是可以证伪的法律推定,即推定建筑物的主人有过错,除非他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否则必须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侵权行为性质不同。美国的案例中,尽管无法证明哪个被告的行为导致了侵害结果,但可以肯定的是三个被告都有积极行为,即都在生产和从事这种危险的物品,在民法上也叫共同危险行为。而我们这个案件中,各被告人中只有一人有扔烟灰缸的积极行为,其他人都是消极行为,即不作为。消极行为不举证,这是证据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因为消极行为无法举证,如要求行为人证明自己并没有贪污,这是无法证明的。如果像我们的案件中那样判决,则根据普遍正义优先于个案正义原则,类似案件类似处理,假设出租司机撞伤人后逃逸,伤者就可以将全市的出租司机都作为被告提起诉讼,无法证明没有过错者都要分担赔偿责任,这会导致典型的司法不公。

第三,当事人之间的经济能力差别程度不同。美国案例中,被告与原告之间的经济能力相差悬殊,一方是个体消费者,另一方是财力雄厚的大公司。但在我们的案件中,一个人和二十个人之间,经济能力的差别远没有那么悬殊。(郝跃自称是拥有千万资产的私企老板,而被告住户是下岗或退休职工、还有无业人员和残疾人,可见不同之处)。

正是综合考虑上述三方面的因素,美国法官才创造了一个典型案例。但我们的案件中不存在这三方面的因素考虑,法官有的只是一腔让人民满意的道德热情,把道德优先于法律来考虑。当然,也有人会问,如果法官不同情弱者,那么他的不幸谁来弥补。然而,一方面,法院不是上帝,它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矛盾,弥补所有的不幸,法官的职责应该是依法裁判;另一方面,保障风险、弥补不幸可以通过其他社会、立法的途径来实现。如推行保险制度,政府实行社会救济制度,对社会最底阶层的风险分担进行最低限度的保障,另外,有能力者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投保商业保险。

公司社会责任案例篇4

【关键词】审计师法律责任趋势

一、学界对审计师法律责任的看法

学术界对审计师法律责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师法律责任的内容、产生原因和规避措施方面,另有少数研究者对审计师法律责任的轻重发展趋势作了研究。

在审计师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问题上,李旭等研究者认为审计师的法律责任是审计师因违约、过失和欺诈对委托人或第三者造成损害而按有关法律法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其法律后果具体表现为应负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三种。李旭认为,审计师的行政责任多为过错责任,因此其归责原则应采用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刑事责任多为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因此其归责原则应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审计师的民事责任较为复杂,其归责原则包括过错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通过一系列分析,李旭认为审计师本身承担的风险较大,为了避免审计师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应该适当缩短对审计师法律责任的诉讼期间。

在审计师法律责任的产生原因方面,刘付喜等人肯定了审计师事务所的经济压力是审计师法律责任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认为,在当今经济社会中审计师的法律责任是在扩展的,在审计师事务所的组织方面,有限责任合伙是避免有限责任公司和合伙制二者缺点的有效组织形式。

对于审计师的法律责任是太多还是太少,佘晓燕从审计师法律责任过小和审计师法律责任过大两个视角作了分析,最后得出应在规避风险和责任之间寻求平衡的结论。很多专家和投资者认为过小的责任导致了审计师有胆量造假,所以提出了“乱世用重典”的主张,但是佘晓燕认为过大的风险让人不敢从事这一职业,过度的责任对审计职业本身也是沉重的打击,会让这一职业无所适从,甚至出现倒退。

安然公司破产案及其后的一系列公司财务欺诈案件,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会计丑闻的关注,各方的压力迫使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王素梅基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视角对审计师法律责任进行了政策性的研究,提出了保护投资人利益、加重刑事责任、延长诉讼时效以及强化刑罚的观点。

二、案例资料简介

1、案例一

上市公司:东方锅炉;审计所:四川会计师事务所。东方锅炉在上市前,就通过调整财务报表而虚增净利润1.23亿元,上市后又将1996年度的销售收入1.76亿元和销售利润3800万元调整至1997年度,1997年度又以同样的方法进行账面调整,从而造成连续3年稳定盈利、净资产利润率增长平衡的假象,而四川会计师事务所一直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处罚:财政部暂停四川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业务3年。

2、案例二

上市公司:黎明股份;审计所:沈阳华伦会计师事务所。1999年,黎明股份在年报中虚增资产8996万元,虚增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15277万元和8679万元。经过财政主管部门的审定,该公司当期利润总额由检查前对外披露的5231万元,变为-3448万元,并且大部分交易或事项数额是人为凭空编造的,沈阳华伦会计师事务所却对如此大面积造假行为视而不见,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处罚:华伦没有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年检,并被财政部吊销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

3、案例三

上市公司:银广夏;审计所: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曾经是60多家上市公司的审计者,其业务收入在深圳排名第一,全国排名五强。在银广夏事件中,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对银广夏1999年和2000年度会计报表出具了严重失实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处罚:财政部吊销签字注册会计师的资格、吊销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资格,并会同证监会吊销中天勤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两名签字注册会计师因触犯刑法入狱。

4、案例四

上市公司:郑百文;审计所:郑州会计师事务所。郑百文公司上市前采取虚提返利、少计费用和费用跨期入账等手段虚增利润1908万元,并据此制作了虚假上市申报材料。公司上市三年内采取各种手段累计虚增利润14390万元,郑州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出具了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

处罚:财政部吊销了郑州会计师事务所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证监会对签字的两位注册会计师分别罚款30万和20万元,并暂停其证券从业资格。

5、案例五

上市公司:锦州港;审计所: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2001年9月,财政部对锦州港作出行政处罚并处10万罚款。财政部认为锦州港在2000年及以前年度多确认收入3.6717亿元,少计财务费用4945万元,少计主营业务成本780万元,多列资产1.1969亿元。锦州港公司在上市前和上市后的信息披露中都存在着虚假陈述行为,而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处罚:财政部对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通报批评。

6、案例六

上市公司:中关村;审计所: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所。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所在对中关村科技2001年和2002年年报审计过程中,在未对其对外担保事项执行函证程序,也未取得中关村科技贷款卡及借款、担保信息的情况下,对这两份年报发表了带解释性说明的无保留意见,对中关村科技2001年和2002年年报存在的重大遗漏负有审计责任。

处罚:证监会对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所下达行政处罚决定,并罚款20万元。

7、案例七

上市公司:京东方;审计所: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2004年4月23日,普华永道对京东方2003年年报出具审计意见,认为其会计报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但事实上,根据相关会计法规,京东方2003年需要更正的会计差错多达6项,涉及多结转成本、少计财务费用、多计投资收益、漏计银行借款等。

处罚:财政部对上海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公开点名,要求整改。

8、案例八

上市公司:银河科技;审计所:华寅会计师事务所。2005年1月10日,银河科技紧急停牌并公告:2002年、2003年,公司通过将与大股东及其关联企业的资金往来确认为收入的方法,虚增销售收入2.63亿元,虚增净利润4300万元。华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年报数据显示,银河科技下属一家子公司四川永星电子2004年净利润为2002.18万元,而据知情人士透露事实上净利润仅有751.1696万元。

处罚:财政部对华寅会计师事务所予以警告。

三、审计师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轻重趋势分析

由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违规的审计师事务所所受的处罚主要是行政处罚,除了验资诉讼涉及到民事赔偿外,证券市场中各违规事务所尚很少涉及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虽然审计师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一直在加重,但是相比美国一个安然事件就导致作为全球“五大”之一的安达信的情况,我国对出现审计失败以及涉嫌与上市公司合谋造假的审计师事务所的处罚过轻。所以本文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想使我国的审计师真正发挥其“经济警察”的作用,我国不能简单地跟着国际上减轻审计师的法律责任的趋势走,而是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加重审计师在违法情况下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原因如下。

1、相关法规不健全

在我国1993年版的《会计法》里,还根本找不到“注册会计师”这几个字。即使现在已经对审计师的法律责任进行了立法行动,也仅可从《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和《刑法》等法律中见到,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和立法顺序的先后不同,现行法律中涉及审计师的责任的条文存在不少矛盾之处。在对审计师的调查中,约有77%的回函者认为目前规范审计师的法律规范并不明确,部分条文用词过于抽象,相对于我们国家的立法现状,法国在十九世纪就对审计师有特殊的职责规定。法国审计师从十九世纪起,就有报告舞弊的义务,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如果发现企业有违法现象,必须向检察官揭示,否则可能承担刑事责任,而我国大多数是进行行政处罚,过轻的处罚对于审计师而言违法成本是很低的,因而审计师事务所涉嫌与上市公司合谋造假的案件屡禁不止。为了有效地减少合谋造假事件,我国应明确立法加大审计师的违法成本,从而加重审计师违法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建议引入刑事制裁,对审计师违法行为的惩戒,由目前的行政处罚为主过渡到刑事处罚、经济处罚与行政处罚并重,一旦审计师事务所违规就要付出惨重代价。

2、监管缺位

会计师事务所为上市公司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80%以上都是“无保留意见”,只有20%的报告可能会指出某些问题,而此时法规的虚置、监管的缺位,使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被发现成了“小概率”事件。对事务所和Cpa的监管,无论是政府型的、司法型的还是自律型的都是有缺陷的,并且在我国法律纠纷中,审计师可以通过选择标准较宽松的行政处罚规定来避免承担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使一些问题得不到公正的解决,这也是我国刑事处罚和民事处罚不多的一个原因。所以,为了避免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审计师再出具不实审计报告的情况,应该加大对审计师出具不实审计报告的处罚,进而有效制止审计师滥出具不实审计报告的行为。

3、司法机关不积极

“不受理、受理不开庭、开庭不判决、判决不执行”的怪现象经常发生,致使审计师不再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审计及审计失败。另外,这种怪现状一再发生也是因为我国法院没有竞争因而不注重信誉的结果。为了避免上述怪现状的屡次发生,我国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无论从执行成本、判决速度,还是从判决的公正看,商业仲裁机构在解决商业纠纷方面比政府的法院要有效得多。法院竞争机制的引进,可以使法院改善处理审计失败案件的态度,进而可以降低此类案件的数量。

4、审计师事务所差异大

单从注册会计师的报考资格来看,我国“具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学历、或者具有会计或者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中国公民,可以申请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但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早在1959年就提出要把注册会计师的学历资格提高到硕士研究生的水平,而我国的法规中未见相应的规定。

现在审计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审计师事务所的无序竞争已经出现,一些审计师事务所为了占有市场份额、保持客户,不惜降低审计收费,导致审计独立性丧失,这是很无奈的。由于我国审计师事务所90%仍属有限责任公司,即使被发现造假,审计师事务所承担的责任也以注册资本为限,而国际通行的合伙制却要求当事人承担无限责任。我国有必要在这方面学习国际通行的合伙制,加大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责任,变“有限责任”为“无限责任”,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加大其过失成本。

5、经济社会诚信环境不健全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即以“己之诚实”换“他人之信任”。诚实与信誉是两个等价的概念。信誉的基础是产权,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所以中介机构的诚信是信用社会的基础。相比我们国家,发达国家对中介机构诚信要求比一般公司要严格得多,对中介机构失信行为的惩戒更加严厉:1999年安永(ernstYoung)为theCendantCo.的会计丑闻支付了3.35亿美元;两家日本保险公司指控德勤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家再保险公司进行违规会计操作、掩盖负债情况,造成他们的经济损失,结果德勤支付了超过2.5亿美元的赔偿金。而在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里,即便是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内地不断爆发信誉危机,其所受处罚也是相当轻的。比如毕马威受到财政部通报批评;普华永道被财政部责令限期整改;德勤深陷“科龙门”。此外,我国Cpa的赔偿也通常较少,如红光事件就是没收相应收入并罚款1到2倍。王善平也认为经济赔偿是衡量处罚力度的重要方面,因此,相对于美国及欧盟立法要减轻审计师的法律责任而言,不是因为其审计师的法律责任相对于我们国家太重了,而是因为在美国及欧盟,经济社会诚信环境已经比较成熟,我国此时应该要做的是建立健全经济社会诚信环境。张维迎认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不仅不是不道德的行为,而是维持经济社会信用制度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进一步可以说,过分原谅欺骗行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行为。所以加重审计师的法律责任是建立健全一个经济诚信社会必经的过程,我国在此时应该考虑加重对审计师出具不实审计报告行为的处罚,然后才能在经济社会诚信环境健全的前提下考虑减轻审计师法律责任。

四、结论

综上所述,要想根除审计师出具不实审计报告并帮助被审计单位造假的“毒瘤”,必须加强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对严重违法、违规的审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个人,坚决实施“一次造假,终身禁业”的原则,这样虽然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对审计师事务所以及审计师个人而言是过于严格,但是对审计行业长远的发展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丛晓华:欧盟各国降低法定审计师法律责任风险的措施及其启示[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6).

[2]段培阳: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现状分析[J].中州审计,2002(3).

[3]郭艳玲: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6(7).

[4]李旭、刘方乐: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探讨[J].会计之友,2007(5).

[5]刘付喜、张芳华:对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若干的问题思考[J].商业经济,2006(2).

[6]刘峰、许菲:风险导向型审计・法律风险・审计质量[J].会计研究,2002(2).

[7]刘开瑞: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现状及改革思路[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4).

[8]佘晓燕:法律责任:太多还是太少――解读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两种视角[J].JournalofYunnanFinance&economicsUniversity,2006,21(2).

[9]孙杨俊:从安然公司破产案看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及其完善[J].当代法学,2003(1).

[10]王善平:独立审计的诚信问题[J].会计研究,2002(7).

[11]王素梅、邓云: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体系的政策研究――基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视角[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11).

[12]谢德仁:Cpa行业管制模式:理论分析[J].会计研究,2002(2).

[13]余应敏:会计造假案中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J].中国审计,2003(8).

[14]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J].经济研究,2002(1).

[15]赵亚南: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J].金融・财税,2007(5).

公司社会责任案例篇5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董事,受信义务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08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司规模的扩大,公司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作用越来越大,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出现了对于公司应否承担社会责任,如何实现社会责任的探讨。在理论界对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关注更多的围绕着如何在法律上确认公司管理者的地位和责任而进行的,因为公司的管理决策通常是由公司管理层做出的,对此问题的探讨形成了20世纪30年围绕公司的“管理人是谁的受托人”争论。本人认为,公司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公司运作利用了社会资源,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只有承担社会责任才能与社会相和谐,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

什么是公司的社会责任呢?明确公司的社会责任的相关概念是进行其他问题分析和讨论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公司法》并没有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作出明确的规定。曾经2006年1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企业社会责任”国际研讨会上,学者们基本认同“企业社会的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责任除了为股东追求利润外,也应该考虑影响及受影响企业行为的各方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其中雇员利益是企业社会责任中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内容。但专家学者们对于概念的提炼方法、侧重点、范围、内容、体系方面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一般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指的是,公司应当依法设立,依法经营,在以营利为目的同时,也应当树立增进社会利益的理念;在保障公司股东利益的同时,也应当保障公司利益相关人权益的实现。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的董事是各种利害关系人的受托人,并因此而应当履行有助于增进受托人利益的义务。

二、公司社会责任的特点

首先,公司的社会责任属于一种关系责任,而并非积极责任。关系责任指的是,由于一方主体与对方主体具有某种关系而负有一定的责任,这种责任实际上属于就是义务的范畴;积极责任指的是,负有关系责任的主体因其不履行其应当履行的关系责任而所应承担的否定性后果。

其次,公司的社会责任是公司社会法律责任和社会道德责任的统一。我国2005年修改的《公司法》第5条明确提出: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第一个“遵守”,即遵守法律、行政法规,这是公司在法律层面的社会责任;第二个“遵守”,即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这是公司在道德层面的社会责任。二者一硬一软,相互配合,共同约束公司行为。

最后,公司的社会责任是对传统的股东利润最大化原则的修正和补充。传统观点认为:公司具有营利性,应当以为股东谋利益为最终目标,努力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公司的社会责任是从社会本位的观点出发,认为公司的目标应该是二元的,除了为股东争取利益最大化外,还应该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

三、日本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规定及思考

相比之下,日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不在公司法中做一般规定,而是通过改善公司法上的种种制度以实现企业社会责任,包括:1950年商法修改时所导入的股东派生诉讼,规定只要有一股就可以提起股东诉讼;1993年将股东派生诉讼的诉讼费用划一的规定为8200日元。在股东派生诉讼胜诉的情况下,原告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支付律师费等诉讼费用。

日本大阪高等法院2006年6月曾有一个通过股东监察组织提起股东派生诉讼追究食品公司社会责任的判例。在此案中,DaSKin公司进口委托中国工厂的肉馒头中,存在日本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部分董事知情不举,继续容许销售,并掩盖违法添加剂存在的事实,结果造成公司是营业额减少,从而给公司造成损失。在提起的派生诉讼中,股东监察组织,不仅追究直接负责销售的懂事的责任,而且也追究在接受无许可添加剂使用馒头销售报告后怠于进行事实调查、对外界进行公布的董事的责任。判决结果是,直接负责销售的董事承担106亿的损害赔偿责任。负有监督董事责任的社长和专务董事承担5亿日元、其他董事监事承担2亿日元的损害赔偿责任。

在确立董事因违反企业社会责任的义务而承担责任方面,该判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公司组织和治理的层面。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实施企业社会责任要求建立公司内部的控制机制,明确董事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受托义务,并完善董事涉及企业社会责任受信义务。

四、董事的受信义务在实现公司社会责任中的地位

董事对外责任和董事豁免权是董事受信义务的两个方面。董事对外责任意味着把“按照行业准则和国际惯例,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回应国家政策导向等”即对利益相关人承担义务视作董事勤勉注意义务的应有之义,在董事违反了上述义务并且存在恶意和重大过失的情况下,该董事可以被要求对公司、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董事的豁免权意味着,董事善意的相信为了全体成员的利益,遵从多数人对企业的期望,即使做出了不营利或者违反营利目的的决策也应受到豁免。上述案例确认了食品的安全性是食品公司应负有的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回收已销售问题食品,向消费者公开事实是企业的义务。如果怠于公布销售违法食品的事实,即使是没有直接参与产品销售的董事或监事,因违反善管义务,也应当对产生损害的一部分承担赔偿责任。从此判例可以看出,日本商法对于董事的义务不是局限于股东而且也需要考虑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人的权益。当然,本案例是通过股东代表诉讼的方式追究企业社会责任,董事在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造成公司营业额减少,给公司造成损失。

但是,在企业社会责任实施中要求董事向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有可能演变成“对所有人负责,也就是无须对任何人负责”。也可能出现利害关系人彼此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董事如何取舍的问题。而且从现有规定利害关系人条款的大多数相关公司立法来看,这些利害人条款仅授予公司在经营决策时的一种裁量权,并未确立董事对于利害关系人的义务与责任,这样有可能会让投资人觉得自己的投资收益可能受到公司董事擅断的影响,影响其投资预期。因此,赋予董事在股东与利益相关人之间怎样的平衡标准,还需进一步思考。

五、公司法第五条相关规定的解读

我国新修改的《公司法》第5条的规定体现出我国通过成文法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努力,但该条实质上只是宣示性条款的性质,并无强制力,也无相关配套规定,不能在公司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我国公司法中对董事的义务的规定只限定在忠实、勤勉,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未将利益相关人利益纳入董事的考虑范围。其次,在董事作出决策侵害社会公众利益时,无法通过股东代表诉讼追究其责任。一方面,我国股东代表诉讼的提起主体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复制日本“一股运动”通过购买股票成为股东可操作性不强。通过请求股东提起的方式也需考虑实务难度。另一方面,股东代表诉讼要求董事对公司造成损失。一般而言,对于污染环境等行为,虽然造成社会公众利益受损但是短期来看节约了公司生产成本,对于公司利益受损的举证较为困难。可见,目前我国无法通过第5条的规定实现董事社会责任的受托义务。

结语

公司社会责任案例篇6

关键词:公司独立人格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人格否认

一、公司法人格否认的概念

其产生源于公司法人人格的异化和股东有限责任的滥用,最早是在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中出现的,之后为一些大陆法系国家所借鉴和采用。在德国被称为“直索责任”,在日本则被称为“透视理论”。就公司法人格否认的概念而言,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可以从其产生的背景和一些经典论述中去探讨它的含义。公司法人格否认是与公司法人格独立相对应的一项法律制度。传统公司法赋予了公司独立的人格,公司应当具有自己独立的意志,以其财产独立承担责任,股东则以其所投入的资本为限承担责任,即为有限责任。

二、公司法人格否认的法律特征

1、以承认公司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为前提。虽然公司法人格否认具有否认公司独立法人格的功能,但它针对的是具有法人格且人格被滥用的公司。如果公司未能成立或者虽然成立但因严重违法情节而导致成立无效的结果(如因严重违反法定的设立程序或者设立条件而被有关主管机构或者法院依法撤销或者解散等)则不属于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或制度适用的范围。

2、公司股东滥用了公司人格,且损害了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当股东存在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法律在承认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时,降低了股东的投资风险。同时也通过一些制度设计对公司和股东的关系进行了限制,以维护交易安全、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3、仅就具体个案中的特定法律关系否定公司的独立法人格,不具有普适性。公司法人格否认“是对公司在某一特定情况下己经丧失独立人格特性的一种确认和揭示,是典型的个案否定,是在追求法律关系的具体妥当性和实质正义性基础上的一种反思性平衡”。它只是针特定个案,在该案中否定公司的独立人格。

三、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本质特征

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是指对照法人制度的目的,就某一公司而言,“贯彻其形式的独立性被认定违反了正义、衡平的理念,并不对该公司的存在给予全面否定,而是在承认其法人存在的同时,只就特定事案否定其法人格的机能,将公司与其股东在法律上视为同一体。”由此可见,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本质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公司法人格否认的前提是该公司具备独立法人人格

公司法人格否认在个案中具有否认法人人格的功能,但它针对的是法人人格被滥用的公司,这意味着公司法人格否认必须以公司有效成立为前提,如果公司根本就未成立或成立无效,那么公司无法人格可言,更谈不上公司法人格的否认。虽然公司的成立需要具备法定的条件,但是在实践中,不具备法定条件的组织由于种种原因也可能获得登记并成立。

2、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是在个案中对公司独立人格予以否认

公司法人格否认不是对该公司法人格彻底、永久的否认,只是对特定法律关系中法人人格的否认。公司法人格被否认绝不是对法人组织的撤销(关闭),不具有绝对的对世效力,它只是“基于法人制度的目的在存在一定要件的情形下,仅就成为问题的该具体法律关系,并且仅就该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其法人格的效力被当作不存在来处理”。

3、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是对失衡的公司利益予以事后救济的法律规制

从根本上说,任何法律规则的制定和运用,都是一种利益的调整,公司法人格否认也不例外,其根本的功能在于通过追究法人人格滥用者对公司债务的连带责任,对因法人人格滥用而无法在传统的法人制度框架内获得权益救济的当事人给予一种法律救济,是对失衡的利益关系的再调整和再补救,以体现公司法律所要求的将利益和负担公平、合理地分配于当事人之间的法律规范目的。

四、建立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最高人民法院及时作出司法解释

从目前的理论基础与立法技术上看,对公司法人格否认理论的条文宜粗不宜细,对于法律条文本身所不能够一一包容的内容,可以在今后通过司法解释的方法进行规范,待以后各方面的经验与技术比较成熟后,再在立法中对之作出相对详细具体的规定。

2、实践中重视判例的作用

在重视成文法的同时,虽然判例在我国不具有法律渊源的意义,但在立法尚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司法实践中由法官依据民商法诚实信用、权利滥用禁止等基本原则为法律基础,发挥法官在特定条件下对法律进行解释及法律漏洞进行补充的作用,通过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突破现有法律的具体规定,实现当事人双方利益与社会利益三者之间的平衡,以判例来解决公司法人格否认理论适用的问题。

3、公司法人格否认滥用禁止

“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利的人们使用权利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是对传统法人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如被滥用,不仅是对公司法人制度的一种冲击,是对该制度自身存在价值的一种否定,还有可能导致新的不公平、非正义发生。

五、结语

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倾注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不乏激烈的学术争论,他们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公司人格否认的理论铺垫与立法构想上,但是对于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如何适用却鲜有论及。笔者认为,公司人格否认案件属于侵权案件,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分析方法对于判定股东是否存在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同样适用。另外,公司人格否认案件作为诉讼案件也有其特殊性,管辖法院、当事人的确定、举证责任的分配、判决的适用效力等一系列程序性问题都与一般侵权案件有所不同。当然,要使纸面上的法成为现实法,法律制度的运行状态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司法机关加强自身的相关制度建设,从而真正彰显各级法院的威信与效能。

参考文献:

[1]江平主.新编公司法教程[m].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版.

[2]江平,李国光.最新公司法条文释义[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3]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孔祥俊.公司法要论[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

公司社会责任案例篇7

在现实生活中,公司进行慈善活动是很常见的。按照卡罗尔的“公司社会责任金字塔”理论,公司的慈善责任是最高层次的公司社会责任,[1]但此时将导致公司社会责任和股东权利之间的紧张关系。因为,一方面公司在履行的社会责任过程有可能出现实现自身利益的情形,甚至不排除进行利益输送的可能;而另一方面,股东也可能以信义义务的违反而干预或阻止管理层履行正当的社会责任。司法作为最后的一道争议解决机制,如果没有一种明确的理论作为裁判依据,法官很容易陷入裁判困境,正如学者所言,“失去了可裁判性,法律规则与一部随时可以翻看和抛弃的文学作品并无二致。”[2]而英美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审判经验,也许可以为我国原本贫乏的公司社会责任审判提供某些借鉴的资料。

二、英美法上公司慈善行为的裁判路径

历史上,英国的案例法表明,法官在长时间内对于公司的慈善行为表示的并不怎么热衷,有时甚至还带有明显的敌意,因为慈善行为的利他性似乎很难与资本主义精神协调起来。“多数人也认为公司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股东牟取最大收益。尽管这一观点已经走进到历史的终点,但是多数人还是认为它仍然是公司主要的目的,而公司捐赠则减小了这种收益,除非它能够为股东带来长远利益,否则它就违反了这种哲学思想。www.133229.com”[3]

(一)商业判断理论

英国法院最早用于解决公司捐赠问题的理论是商业判断理论,尽管该理论在当时还并不为英国法学界所熟知。[4]

英国法院最早适用商业判断原则解决公司捐赠问题的案例是taunton诉royalinsuranceco。[5]本案中,保险公司的小股东试图去阻止公司向80多个利物浦的房东支付补偿费用,原因是这些房东向保险公司投保,而他们的房子在火药爆炸中受损。此外,原告还要求法院宣布董事在向因爆炸受损的被保险人支付补偿费过程中负有个人责任。经查证,该保险公司的章程已经授权董事去解决投保人对公司索赔请求,同时也授权董事按照有利于公司利益的原则处理保险公司对受害人的赔付的公司事务。原告的律师认为,首先,保险公司对房屋所有人的赔付逾越了保险公司的正常赔付范围。然而,被告的律师依据foss诉harbottle所确立的原则提出,保险公司对于爆炸受害人的赔付行为属于公司内部事务,法院对此无权干涉。其次,这种赔付对于管理人员而言也是属于“顾客友好型”,尽管这些赔付本身并不符合保险公司赔付政策,但保险公司可以从这些“友好对待客户行为”中受益。负责审理此案的沃德法官认为原告提起的诉讼并不符合公司的利益,因为它不必要的阻碍了公司正常的商业运营。董事按照有利于公司的利益进行商业活动不应该受到束缚,公司资产的耗费本身也是符合追寻最大利益原则。由此,沃德大法官认为,董事做出这样的补偿决定无需承担法律责任,但是他们必须谨慎行为。最终,本案以原告败诉而告终。

本案还派生出另外一个问题,即如果保险公司没有对投保人作自愿性补偿,那么公司的利益和公司在社区中的声誉又将出现什么问题。公司可能试图通过对相关当事人的补偿来避免诸如顾客按照严格责任原理对公司提起诉讼,以及顾客对其吝啬的指责问题,也就是说,如果公司没有对其顾客进行这样的补偿,公司的“形象”将受损,同时顾客也会对其表达强烈的不满情绪。

(二)慷慨原则

在特定的情况下,英国法院也适用过慷慨原则处理过公司的捐赠案件。在公司的章程没有明确授权公司进行捐赠时,一些法院在某些案件中推定公司的这些捐赠有利于公司的商业利益,继而得出公司有进行这种行为的资格。1962年,jenkins委员在公司法修改过程中曾经重申了这种“慷慨原则”,并且走得很远:“公司对与其商业利益没有直接关系所做的捐赠已经发展为一种传统,英国法院过去从没有对此行为进行挑战,并且我们斗胆认为这种有利于公司长远利益的行为也终将被现今的法院所接受。”[6]

在evans诉brunnermond一案中,“慷慨原则”被第一次适用。公司章程内部细则第三章明确记载着“公司可以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以及有益于实现上述目标的活动。”公司的股东通过了一项决议,授权公司的董事为了支持教育和科学研究对不同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捐献10万英镑。一个持异议的股东为此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对公司的捐赠行为发出禁令,其理由是这种行为属于越围行为。[7]原告的律师认为,捐赠超越了公司的权利能力范围,而且对公司没有直接的利益。然而,公司的律师则认为捐赠对公司主业有合理的促进作用,因为公司需要训练有素的人员从事科学研究,而向大学捐助则有利于公司这一方面的业务开展。通过董事宣誓方式提供的证据证明,公司进行这样的捐助确实是希望鼓励一批研究人员能够进行持续性的科学研究。那么,这恰恰符合原告律师所述的“捐助有利于公司”,由此这是合法的。eve法官认为,公司在为了推进科学研究和教育的思想下,公司的营业范围应该被解释可以进行捐赠。他对过去法院区分公司的权利能力(power)与营业范围(object)的做法表示充分的认可,但是认为现在没有必要再对二者进行区分,现在仅仅对公司经营的范围进行解释就足够了。

“慷慨原则”也曾被美国法院用于解决公司的捐赠案件。在apsmithmfg诉barlow一案中,公司的董事试图向普林斯顿大学捐赠1500美元以及其后续研究做进一步捐赠。[8]公司中的中小股东提起诉讼要求制止公司的这种行为,认为公司的经营范围并不涵盖捐助行为,此外,公司业确实没有隐含的权力去这么做。但是公司的总裁认为这种捐赠是一种很好的投资,并且社会公众也会期望公司去资助慈善团体和机构。他还强调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当公司在资助自由艺术团体过程中,实际上是通过确保训练有素的行政性和商业性人才的自由流动而有利于公司的自身利益。负责审理本案的jacobs法官回顾了公司治理方面的历史文献,发现早期的公司章程中都强调了其对公众的服务。他认为公司的捐赠行为是有效的,因为这有利于公司的目标,并且通过与当地教育机构建立良好的关系对提高公司的声誉也是收益菲浅。同时,法院也认为公司的捐献行为是公司对当地社区的广义的义务。jacobs法官陈述道:“新的形势要求公司学会感恩,要求它们作为它们所运行的社区的一个成员去履行私人和社会责任。”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会发现“慷慨原则”其实质就是运用公司对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来解释公司进行捐赠的合理性。

(三)限制性原则

当公司处于破产或濒临破产而处于“歇业”状态时,公司也就不能进行捐赠或无法履行社会性义务时,法院就会适用“限制性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耗费其财产就属于“越围行为”。这种原则的宗旨是保护公司的债权人和对公司投资的股东的利益,使他们免受公司的董事肆意耗费公司财产的行为的侵害。对限制原则的进一步解释就是,处于解散过程中的公司其存在目的已经不再是为了股东的最大利益而服务了。这一原则反映了传统的经济视角,即公司的唯一社会责任就是为了其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而服务。根据sealy的理解,“股东的钱原则建立在这样一种预设之上,即创立公司的首要目的就是盈利,而投资者也是基于这种理解贡献出他们的钱。”[9]

在英国法院中,hutton诉westcork铁路公司一案中就适用了“限制性原则”。[10]该案中,铁路公司的债券持有人在对公司高管补偿决议中投了反对票,后为此提起诉讼。法院需要裁决公司给予其董事和高管1050英镑以对其失业的补偿是否合法。铁路公司试图将其资产出让给其他公司,但是对其董事进行补偿在其章程中缺乏明确的依据,并且以前公司也没有进行过这种行为。根据当时关于公司营业转让时的相关法律规定,公司的营业转让完毕时,公司就必须解散,除非是为了解决公司内部相关事务而继续存在。上诉法院认为,在公司停止营业后无法推断出公司还具有这样的权利能力。公司的权利能力仅仅在其行为有利于公司自身利益时才能被推定,但决不是在公司即将倒闭之时。

cotton男爵法官将本案与traunton和hampson案进行了对比,认为后者涉及到正常运营过程中的公司所作的捐赠问题,而本案公司已经停止了运营,提议支付给董事1050英镑是一种无偿行为,但法官却无法合理得出这种行为将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利益的期望。公司的这种行为被认定为是越围行为。

bowen法官对本案中的董事的处境表示同情,但同时认为董事的利益和持异议股东利益之间应该一个平衡。“董事可以去花公司的钱,但这是建立在这种花费有利于公司商业运营的前提条件下。”[11]bowen法官同时强调,善意原则并不是唯一的准则,“否则你可以胡乱地处理公司的事务,同时在善意的幌子下但却是相当非理性地花光公司所有的钱。”这种原则就是,一个支付是否合理地有利于,并且在合理的范围内处理公司的事务。在公司章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对公司董事的任何支付事实上就等于是捐献。bowen法官认为公司拥有排他性的决定什么将是有利于公司利益的行为,然而,当公司停止运营时它就不会从其无偿行为中获得任何利益。此时,公司仅仅能够从事特殊和有限的事务,即“主持其葬礼,进行资产清理和处理内部事务。”

(四)三个相关问题理论

三个相关问题理论来自于leebehrens有限公司一案,该案中公司的董事试图给予已去世的前任执行董事的遗孀支付五年的生活费,而公司的章程也明确规定了公司享有这项权力。此后不久,公司通过了解散的决议。该遗孀在解散过程中提出诉讼,要求公司履行剩余生活费的给付义务。原告的律师认为,这种生活费的给付不属于越围行为,因为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了公司对于其雇员以及雇员的子女和配偶的生活补偿的责任。[12]但是,公司的清算人认为对该遗孀的生活费给付是一种无偿行为。eve法官认为这种行为并不有利于公司或者对公司的业务有合理的推动作用,公司的章程中并不涵盖这种给付行为的权利能力,公司也没有通过股东大会决议方式对此事进行表决,因此是越围行为。在eve法官看来,这种支付行为是否属于公司章程明示或默式的授权,主要取决于三个相关问题,即该行为是否合理地有助于公司业务;是否是一个按照诚信决定的行为;该行为结果是否是为了公司的利益或者有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而在本案中,eve法官认为董事仅仅考虑了救济该寡妇,根本没有考虑到这是否有利于公司。此外,法院驳回该诉讼请求的原因在于,这种支付完全是董事会对寡妇所作的馈赠,而在公司章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董事绝对是不能进行这种行为的。但是在本案中,确实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eve法官按照公司权利能力来作判断的话,那么他可能就是错的,因为本案中公司章程确实明确规定了董事会有此权力。所以,该案可能错误适用了越围原理。相反,本案的诉讼请求只能根据董事义务违反的原则为依据被驳回。

三、未来我国法院裁决公司慈善案件的原则和路径

(一)对董事职责的框定是裁判公司慈善问题的核心所在

目前,在公司社会责任裁判过程中,除了法官审判素养的缺乏以外,公司法中的“社会责任”条款本身的不确定性也是制约司法审判的重要因素。因为董事会与管理层是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13]对董事会和管理层职责的框定成为处理公司慈善行为的关键所在,也是搭建“更具说服力的理论框架”的关键所在。[14]在上述英国法的案例中,我们看到法官都是紧紧围绕董事职责来裁决公司慈善案件的。美国在实践公司社会责任方面也是通过重新界定公司目的,改革董事的义务责任体系来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15]

(二)对越权理论和越围行为的重新解释是裁决公司慈善问题的具体路径

在上述英美法的案例中,虽然出现过不同的裁判理论,但就其实质都是围绕“越权原则”和“越围原则”而展开的。“越权原则”是指公司的董事超越了公司对其授权,而“越围原则”是指公司超越了其经营范围。正如我们在上文所见,即使是在英美法内部也曾经出现了混淆二者之间的区别。如果属于“越围行为”,该行为是当然无效的;“越权行为”是效力待定的,在股东大会批准或追认时,可以是有效的。

公司社会责任案例篇8

一、会计责任社会化的含义及表现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成为企业在激烈角逐中胜出的关键,因此为了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企业对于会计责任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一)会计责任社会化含义会计一词由来已久,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的含义也在不停地演进。1950年期间,会计只被人们当作使成本与收益相互配套的手段和技术,经过10多年的发展,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赋予了会计更为详细的含义,将会计记录、分类等活动上升到了艺术的层面。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更是有人提出了对会计多种多样的解读,但几乎每个定义都无法脱离会计对信息承载的功能,基于此,笔者对于会计的解读是,会计是对经营实体经济活动的信息归总与传达活动。从以上的会计定义可知,会计覆盖了当前商业活动的诸多方面,故而会计完全可以上升为社会化的“会计”,从而承担起其履行的会计责任。会计责任从范畴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应做且必做的事、应承担且必承担的事两种类型,二者之间是一种顺承关系,只有应做且必做的事未能有效完成时,才会发生其应承担且必承担的事。所谓应做且必做的事,是社会对会计做出的要求,会计责任必须保证会计资料的安全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证会计内容的完整性。而所谓应承担且必承担的事,则是当会计责任人未能尽到应尽义务,违反了法律规定,对会计的公平、公正、真实产生了损害而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综上,会计是一种经济活动,责任是某种主体需要承担的义务,社会化则是在全社会普及、推广某种概念的过程,将这三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会计责任社会化”的提法,但它的整体含义并不限于三者的简单加总。实际上,会计责任社会化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在社会的大环境下,会计行为主体围绕会计目标多元化、会计资料使用多样化的过程;第二,会计行为主体不再囿于传统的负责框架,突破企业的小限制,向大众负责,向国家负责。第一层意思是具象的行为规定,第二层意思则是抽象的负责指向规定。

(二)会计责任社会化具体表现会计责任社会化的具体表现除了会计目标多元化、会计资料使用多样化之外,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会计信息失真危害大众化。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之处不仅在于信息的不可靠,还在于这种不可靠的无限延续性。因为会计信息在经济活动中来源于会计系统,它是会计系统在会计相关材料的基础之上进行整理、计算、编写之后形成的,方便企业、政府各部门在投资、监管中进行参考。在会计行为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因素的主导下,编制假账、私设金库等行为屡见不鲜,不仅破坏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更是使得会计失去了公众信任的基础。可见,即使只是最初的会计信息有所扭曲,但在经济链条中层层递进的情况下,这种扭曲的程度会被无限放大。在这种情况下,会计责任社会化的提议声自然不绝于耳。

(2)会计使用对象延展化。会计资料由企业管理并更新,但会计资料的使用者却覆盖了企业内部决策者、企业外部政府调控部门、社会公众三大类对象。首先,企业内部决策者需要完成对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的有效结合为企业良性运作而努力,信息在这其中又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市场的瞬息万变使得信息成为企业决胜的关键,而只有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才能带给企业内部决策者精准的分析、判断能力,抓住运作中产生的关键弊端和问题。其次,企业外部政府调控部门必须从保障国家经济利益、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维护整体社会经济良好运行的高度出发,使用会计资料为社会谋福利,如果会计资料已经“面目全非”,那错误的决策结果造成社会的经济损失该由谁来负责?最后,社会公众是会计信息的取信受众。建立良好的会计形象极为不易,但摧毁辛苦建立的形象却一夕即可,公众是判别会计责任完成程度最公正的评委。

(3)审计责任社会化。虽然审计看似与本文论述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但它作为会计的监督环节,是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合法性的监察。会计责任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审计责任的社会化,审计责任的社会化也会促进会计责任的社会化,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孤立开来分析。而审计社会化的历程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的审计集中于查错防弊,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审计目标转向了判断信用情况,审计方法也开始使用抽样审计,20世纪40年代,会计失真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审计质量开始遭到质疑,审计目标成了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可信度发表见解,直至今日,审计准则逐渐趋于完善,审计目标是对企业报表的合法性、真实性、公允性提供意见。

二、会计责任社会化演进历程与启示

会计责任社会化的演进过程与现代会计的发展路径一致,因为会计是会计责任社会化的基础,因此,会计责任的社会化演进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19世纪之前19世纪之前的会计发展不够成熟,充其量只是一种行为主体从方便自身的角度出发使用的一门“技术”而已,会计活动的目标也是为了寻求一定的规则对现有的和过去的收益进行确认,即“计算期间损益”,对于未实现的收益不进行确认,因此这一阶段的会计活动较为简单,会计目标也不复杂。与此同时,会计报表的责任制默认规定是:谁使用谁编制谁负责,单一的活动、单一的目标再加上单一的负责方式,个体对他人的伤害几乎不存在。

(二)19世纪-20世纪初这一阶段的会计活动从企业内部衍生到了企业的外部,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的信息生产、负责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了,企业必须相互交往,有双方的利益关系才能使大家都做大做强,获取更多利益。并且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推动了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要维持这种态势就要求企业的资金要足够,单个投资者对于这种巨额资金的需求已经无力供给,整个社会的发展强烈要求企业之间联合起来,集聚社会资本,以股份公司的形式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此后,股份公司的形式分离了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股东数量的增多,股本总额的不断增长,使股东的地位逐渐向债权人靠拢,事实上股东已经失去了公司的实际经营权。此时股东为了及时了解公司财务状况,对会计目标和会计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活动也在原有的确认现有收益的基础上,逐渐侧重于对未来收益的确认和计量。会计信息使用者范围不断拓展,从原有的单一个体发展成较多的利益相关方。正因如此,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在增加,会计责任拉开了社会化的帷幕。

(三)20世纪30年代之后从20世纪30年代之后,会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股份公司的形式要求会计报表除了满足对债权人的供给之外,还要满足公司股东的需求,之后随着潜在投资人的增加,会计报表也开始对投资人进行供给。除了这些掌控公司财权的阶层,公司员工、政府、金融机构、审计部门都参与到了公司财务状况的了解、调查中来,会计信息需求者的构成不断地多元化,会计信息的提供方式也在不断改进,从手写版到电子版,从单纯反映资产信息到附注相关决策建议,会计信息影响到的部门、人员越来越多,信息真实则一切环节发展、衔接顺利,信息一旦失真,后果不堪设想。从政府部门、企业高层到中小投资人,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整个社会也会面临会计公信力的缺失。可见,会计责任得到了进一步的社会化。

从会计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总结出会计责任社会化发展的两点规律: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是推动会计责任社会化发展的潜在动力;资本市场的兴旺发展是会计责任社会化的直接动因。

三、会计责任社会化对社会经济的冲击与影响

会计责任社会化有利有弊,鉴于目前社会化的推进步骤尚未到位,所以它对于社会经济的冲击方面表现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会计责任社会化维持了上层的公平、公正,的确为社会树立了严格明确责任的观念,但下层的利益受损,无人维护,在会计信息失真中受害的社会群体利益没有办法弥补。以银广厦为例,据报道,1997-2001年间,银广厦累计虚构了公司的销售收入10亿之多,编造利润达7.7亿元,这种造假行为已经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这个案件从受理直至一审判决中间历经了2年半的时间,之所以久悬未决是因为案件庭审中控辨双方在“财务报告是否虚假陈述”、“责任主体是否存在过错”、“虚假陈述与损失之间因果联系证明”、“投资损失如何计算”这四个关键性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未能争辩出结果。最终法院以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惩治了银广厦原董事长、总裁、财务总监(兼总会计师)、总经理共4人并予以罚金处罚,以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判处被告会计师事务所共2人有期徒刑并予以罚金处罚。就此,案件对于社会、对于公众、对于投资者和公司才有了交代。银广厦的财务舞弊案不可谓小,其影响也堪称巨大,在这样一个案件的审理及判决过程中,不由得要思考几个问题:银广厦的造假行为使参与人员得到了法律的制裁,可是在此造假行为背后深受其害的众多中小投资者该如何自处?他们的权利如何得到保障?最终受到的经济损失该向谁要求赔偿?同时,银广厦案件造成的社会公众信任倒塌又该让谁来负责?之后的信任重建如何进行?尽管在案件审理结束后,有中小股民自己联系律师进行维权,但从维权实际执行情况来看,中小股民要成功维护自身权益,前路艰辛。总结以上案例中的问题,会计责任社会化对社会经济的冲击与影响可以从其正冲击效应与负冲击效应进行考虑:

(一)会计责任社会化的正冲击效应在银广厦的案例中,如果企业可以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秉持着对所有股东充分负责、为股东正当谋取利益的原则,合法经营企业,不仅可以维持企业的长期运营与发展,还可以正面维护企业会计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故而无论是从企业内部决策者、企业外部政府调控部门,还是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说,会计责任社会化无形中已经建立起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桥梁,这是企业维护会计形象时会计责任社会化的正冲击效应。

(二)会计责任社会化的负冲击效应除了会计责任社会化的正冲击效应,会计责任社会化自然也有负冲击效应,银广厦的案例更是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会计造假为部分上层人士谋取了暴利,其代价表面上来看是中小股东的利益损失。诚然,中小股民的损失的确构成了会计责任社会化负冲击效应的一部分,但从更深层次挖掘,会计造假击穿了公众对于会计信息真实公平的信任防线,公众的心理防线一旦崩塌,社会中所有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资料的完整性、甚至于会计相关负责人员的行为都已经失去了可信度,人们对于会计责任的尽职履行很可能已经不再抱有期望,也很可能从对于一个企业的不信任延伸到社会中大部分企业的不信任,如果会计在社会中已经处于这样尴尬的地位,将无法起到对经营实体经济活动的信息归总与传达作用,其必然也会失去公信力。

四、会计责任社会化负效应体现的法律规制弊端

通过对银广厦案例的进一步分析,发现银广厦案例已然暴露了我国现行会计法律法规体系的弊端,正是因为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的不严密才带给了违法分子“钻空子”的行为。

(一)立法中处罚较轻银广厦作为会计造假中的典型案例,充分折射了企业会计责任切实履行的缺失情况,在该案例中,投资者遭遇的风险不是来自于企业经营,而是来自于人力干扰,最终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证监会的惩罚行为却令投资者失望,仅仅通过对上市公司进行罚款惩处以正视听,经历了一个较短的停牌期之后又上市,本该对企业声誉形成重创的行为就这样被“重重举起、轻轻放下”,企业管理层并未遭受到任何实质性的惩处,这显然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责任重民事责任的缺失所导致的。这样的结果会令管理层在今后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更加谨慎地继续支持其人为造假行为,而非从根本上审视自己,改变其不道德行为。

(二)执法中信息不对称会计执法中会涉及到多方主体,有投资者、会计相关负责人、专业人员资格管理部门、政府监管部门等,这些主体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会计执法的基本环境。会计信息在这些主体间的传递正确与否取决于各主体之间的信息对称性,现实中,企业内部监督功能不强,审计的独立性成为空谈,政府部门多头监管、监管分散等问题,均产生于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源头,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政府部门等主体间信息不对等,真正的问题难以被发现并揭发,给予了信息造假的生存空间。

(三)司法中制度与人员缺乏银广厦案例中中小股东维权难有两大主要因素:缺乏股东集体诉讼代位制、法务会计人员稀缺。缺乏股东集体诉讼代位制体现在发生了企业董事和高管违反法律规定出具虚假会计信息时,中小股东只能凭借个人力量单独,无集体的力量为其维护权益。法务会计人员稀缺体现在该案件中法官、律师甚至于当事人对于会计审计的知识一片混乱,对于专业术语、专业行为标准理解不到位,造成了案件久拖未决的情况。

五、会计责任社会化负效应的纠偏

会计责任社会化负效应要得到有效纠偏,进行法律规制的规范是必然的路径,可从立法、执法和司法方面共同考虑推进纠偏工作的开展。

(一)立法方面我国法律不完善的地方较多,在立法方面国外的经验值得借鉴,国外对虚假会计信息应负责任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法律规定,而我国在这一方面法律条文尚且缺失。如,美国1995年12月通过的“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令”就对虚假会计信息被时不得乱用“深口袋理论”进行了规定,规定指出:应根据被告错误程度承担相应的比例赔偿责任,取代过去的连带责任。对该规定,我国可予以借鉴,可以在将来具有更加成熟的经济条件时制定单独的法律法规来明确虚假会计信息的承担主体应负的责任。但立法方面的核心思想,应秉持维护会计公正、履行会计责任的原则,认识到会计责任社会化正效应的重要性,加大惩处力度,对企业的监管、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对违法人员的处理都要严密、谨慎、力度适宜,坚决维护会计责任社会化的正面形象,打击违法行为,逐步完善、填补法律当中的漏洞。

(二)执法方面会计执法涉及到诸多的利益相关方,而会计执法的环境也是由这些利益相关方决定的。我国在会计执法方面,就企业内部来看,会计监督功能未起到应有作用,以大股东为首的利益集团基本掌控了监事会的行为走向,导致企业缺乏独立审计的能力;在企业内部,多头监管、监管盲点问题普遍存在。就企业外部来看,政府监管力度不够,寻租现象的存在甚至使得政府也成为公司的利益同盟,政府非但没有成功监管好上市公司的财务问题、会计问题,反而为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大开方便之门,最终导致政府管制的无力。

我国执法不力的现象非一日之弊,也非一方之弊,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努力建成公开、公正、公平、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造福市场交易主体,重新构建起各个相关方(如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客户)对信息的信任机制和相互之间的信任机制。包括:第一,从公司内部的源头入手,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萌芽,建立有力的监督机制。可以通过设立独立董事会促进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有效沟通、使独立董事会真正起到维护股东利益的作用,也可以通过设立独立审计委员会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帮助上市公司规范其信息披露情况,还可以通过不断对企业会计师加强道德和法律意识的教育进而提升会计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其所披露会计信息的质量。第二,在公司外部,建立一套依靠市场的监管机制。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督促上市公司定期更换会计公司,避免二者在长期合作中形成共谋关系、产生联合欺诈行为,对多头监管问题应花时间进行理清,明确财政部门对各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职责,其他部门对会计资料的监督检查权则不包括在法定范围内。会计报表一经相关部门确认,则确认部门对其合法性进行负责,即“谁确认、谁负责”。

(三)司法方面在司法方面,针对缺乏股东集体代位诉讼制的问题,我国可考虑积小成大,将各个中小股东集聚在一起,引进股东集体代位诉讼制,汇聚各个小股东的力量,节约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也使得中小股东的流程专业化,减少其维权的曲折和艰辛。股东集体代位诉讼制有一定的前提:现代公司制度最明显的特点是公司所有权与公司经营权的日渐分离导致了股东力量的逐渐分散,股东大会原有的决定性地位已不复存在,董事会的力量开始兴起,目前,公司已经出现了这两种力量日趋减弱、“经理中心主义”盛行的趋势。而股东利益的最终维护事实上依赖于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如果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缺乏诚信,又得不到有效的机制约束,司法救济不能发挥作用,股东的利益势必受损。因此要保障股东在实体法上享有的各种法律保护,就需要在程序法上为股权提供司法救济的制度,主要就是公司法上的股东集体代位诉讼制度。针对缺乏法务会计人员的问题,我国必须尽快引入法务会计,吸引相关人才的加入,法务会计人员既要求精通证券法、民商法,又要求精通会计法,在因果关系证明的事实认定中既可以充分发挥其作为“法务人员”的专长,又可以运用其“会计人员”的知识,结合二者的特性为中小股东(或会计违法行为中相关方)进行维权,充分运用其职业特性,为涉及到会计知识的诉讼得以合理解决提供便利。

尽管上述纠偏路径是停留在理论的层次上,尚且需要在实际企业运行中进行验证,但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补充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也是不容延迟的任务。现代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行为违法,归根结底,是由于违法的成本小于违法所得的收益,导致这种不法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有必要及早采取切实的监管行动,扼杀会计违法日益泛滥的苗头,早日肃清会计行业的积弊,重构社会各界对于会计主体、会计信息的信任,为企业造福,也为企业相关利益主体造福。

参考文献:

公司社会责任案例篇9

关键词:法律方法法律解释法律适用

案情简介:2004年2月起,原告漆建国采取包工不包料的方式承包银利来公司的建筑工程,漆建国组建建筑工程队已有几年时间,工程队人员经常保持有十几人以上。但由于既无营业执照,又未依法登记,属非法用工。唐国生2004年正月参加漆建国的工程队,在拆除一栋旧厂棚时不幸从房顶摔下受伤。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确认唐国生和漆建国建筑务工队的劳动关系,认定唐国生所受之伤为工伤。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六级伤残。县劳动仲裁委员会裁决由漆建国一次性赔偿唐国生各种损失共计72455元,在漆建国无能力赔偿时,由银利来公司承担。漆建国、银利来公司不服,向法院提讼。

一审判决被告的各项损失共计82351.45元,由原告漆建国负责赔偿,原告湖南银利来公司对原告漆建国承担的上述赔偿款负连带责任。

二审判决被告的各项损失共计82351.45元,由原告漆建国负责赔偿,原告湖南银利来公司在47988.75元范围内对唐国生承担责任。

本案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该案是否构成工伤事故,二,伤者医疗费用等损失应该由谁承担以及应该怎样承担。

一、该案是否构成工伤事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规定,工伤是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劳动时间在劳动场所因为工作原因受到人身伤害。根据法律方法的的文义解释,本案被告在原告的工程队接受原告的安排,从事其安排的工作,获得相应的报酬,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因为工作原因受到人身伤害,符合工伤的三大特征。所以一审二审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三条第一款“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的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该单位向伤残职工或者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给予一次性赔偿,赔偿标准不得低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第二款“……就赔偿数额与单位发生争议的,按照处理劳动争议的有关规定处理”,都认为漆建国所组建的建筑工程队是未依法登记的单位。同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一条“本条例所称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所以被告唐国生应属漆建国建筑工程队的职工。这些法律规定以及法律解释就是当地劳动部门以及一审二审法院认定该案应按公司事故处理的原因所在。

但笔者认为像本案原告这样没有资质的工程队在我国农村广泛存在,所谓的工程队其实也就是个人雇佣的形式将周边的农民组建起来的,因此组建者与工人之间应该适用劳动关系调整还是运用雇佣关系调整,值得商榷。

此类民间工程队人员流动性很大,组建者个人财力也非常有限,由组建者为工人缴纳社会保险几无可能。而且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二条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本案中的工程队不具备法人的条件,不符合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所以在发生此类案件时到底应该按照工伤事故处理还是人身损害纠纷处理应由相关部门作出相应的法律解释。

二、法律适用问题

1、对原告漆建国的法律适用问题。

根据一审二审法院的判决依据,该案被认定为工伤,所以原告漆建国应该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规定承担责任。但笔者对此保留意见,认为按照人身损害赔偿解决更合理,原因不再赘述。

2、对原告银利来公司的法律适用问题。

一审法院认为根据《安全生产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以下统称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适用本法”,根据该法第八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的,……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承包方、承租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之规定,判决原告银利来公司对原告漆建国承担的赔偿款负连带责任。

二审法院认为,银利来公司未直接与发生劳动关系,不是唐国生的用工主体,在工伤认定的过程中,也未作为当事人参与工伤认定程序,《职工工伤认定决定》也没有赋予银利来公司申请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对于工伤认定的过程和结果银利来公司处于完全被动承受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均未规定应由发包方的银利来公司承担用工主体责任,因此一审法院根据上述法律法规判决由银利来公司对漆建国所承担的工伤事故损失负连带赔偿责任有失公平。

公司社会责任案例篇10

集体参加座谈会

3月14日,无限极(中国)、绿之韵、炎帝、完美(中国)、太阳神、安然、克缇(中国)等29家直销企业代表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直销企业践行社会责任与保护消费者权益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消费网主办,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直销监管局、中国消费者协会等相关人士参与了座谈会,就直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话题进行探讨。

座谈会上,大家就直销企业如何提高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服务,杜绝虚假宣传,做好消费维权,承担社会责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其中,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直销监管局局长张国华就一些行业性问题进行了集中解读;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国晋作为直销企业代表介绍了企业履行《直销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承诺书》,践行社会责任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做法;炎帝生物董事长黄佳林在会上谈到,炎帝从规范发展、产品质量、健康管理、热心公益四方面扎实践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完美继续推行产品体验

2013年3月14日,完美(中国)重庆分公司再度荣获了由市消协授予的“2012年度售后服务先进单位”称号。公司应邀参与了由重庆市江北区区政府、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重庆市工商局联合举办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展销活动。活动期间,完美不仅将企业的四大系列产品向消费者做了展示,同时向消费者提供完美芦荟矿物晶、沙棘茶、肽藻营养粉三种产品免费试饮,而就近的完美经销商也纷纷对前来咨询的人员做了细致地讲解。

这只是完美公司“3.15”全国总动员的一个缩影。据悉,完美总部每年都积极号召全国各地分支机构积极参与当地3.15活动,具体由总部统一规划年度主题,分公司照此上报计划,最终落实。

三生多渠道宣传消费权益

3月的三生特别忙碌。为纪念“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和贯彻中消协提出的“您的权益・我们的责任”消费年主题,三生联合当地相关机构举行了丰富多彩的保护消费者权益活动。

3月7日,“三生杯”石浦镇中小学生手抄报有奖竞赛活动正式拉开序幕,略显稚嫩的手抄报以独特视角展示了孩子们对消费权益的认知;3月15日,三生参与“我的权益我做主”2013年消费咨询与消费教育进广场大型现场活动,不但讲解了如何鉴别优质健康产品,还进行了产品现场派发和试用;除宁波地区外,三生公司还积极参与了湖南、广西、内蒙古、四川、湖北、黑龙江等全国多地形式各样的3・15宣传活动;而在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上,三生(中国)蝉联了“中国食品安全十强企业”称号。

玫琳凯不为假货埋单

临近“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玫琳凯连续披露了两起经由工商部门查获的假货窝点案件。这两个假货窝点分别位于石家庄和广东,涉及假冒的1069个玫琳凯舒活眼膜霜和8500支爽肤水,产品金额超过人民币125万元。两地工商执法部门已责成造假者停止侵权行为,没收所有假冒产品并对其处以罚款,或将查获的所有假货异地封存以待进一步处理。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特别消费警示:玫琳凯官方认可的销售渠道是玫琳凯的美容顾问和授权经销商,除此以外的所有销售渠道均无法保证真伪。

玫琳凯中国新闻发言人周立羽表示:“玫琳凯在打击假货的行动上始终不遗余力,我们也希望中国消费者能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玫琳凯没有网店,也从未授权任何企业或个人在网上售卖玫琳凯的产品。”

新时代企业社会责任案例入教材

3月14日,新时代总经理黄永刚应邀出席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系列教材》会,这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第一本应用教材。黄永刚在会上介绍了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责情况,并指出作为央企下属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新时代与生俱来的使命。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履行社会责任的案例将编写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教学案例集(2013)》,成为社科院社会责任mBa教学的重要案例。

另悉,安徽、浙江、陕西、湖北、黑龙江、贵州、甘肃、江苏等地的新时代分公司开展了3・15现场宣传咨询活动,向当地消费者介绍了公司的产品和健康生活理念。

绿之韵总部承诺规范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