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文教学十篇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文教学十篇

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文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4:04

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文教学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核心素养

引言

在几千年历史的长河中,古诗文的发展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语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情操,帮助其建立健全的审美标准,通过对诗文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古诗文教学是一个传播知识传播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途径,而不应该把它当做外在的没有用的附加产品。核心素养其实就是人文素养,它表现为积极乐观、自立自强、淡泊名利等方面。人文素养不是生来就有的,是人在后天的学习中形成的一种对于物质文化需求的较为高级的意识形态。它侧重于人的精神层面和精神建设。一个有人文素养的人,品格一定同样优秀。

一、当前学校古诗文教学的现状

(一)对教学工作认识不够,重视度不高

S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对于古诗文的教育培训工作,甚至有些人觉得,学习古诗文毫无用处,或者没有直接的帮助。这种观念的蔓延,导致一些学校的老师和家长也消极懈怠,认识不清。但其实,作为流传了数千年的文化,一字一句都有它独特的魅力,更是我们探索一生的奥秘。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明确

很多学生不喜欢接触晦涩难懂的古诗文,甚至毫无学习兴趣,应付了事。不能正确掌握学习方法,没有主观学习的欲望,这已经成了大多数学生的现状。其实究其根本,主要还是学生的文化素质不高,不能正确理解学习古诗文的意义。作为老师也有原因,老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舞台剧、歌舞表演等形式融入到教学当中,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使课堂轻松能够活跃,从而弘扬传统文化。

二、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一)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引导学生增强爱国热情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里,古诗文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古诗文,可以领略到中华灿烂的文化,加深对我国悠久历史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自尊。

(二)通过对劳动人民的歌颂,增强自立自强的精神

读《悯农》知道了什么是汗滴禾下土,知道了珍惜粮食,明白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读杜甫的诗懂得了一个国家的兴衰带给人民的都是残酷,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控诉。《观刈麦》描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苦农民,他们生活在最底层,却勇敢的生活。通过这些古诗文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更加真切的知道劳动人民的困苦,讴歌了他们伟大的精神,从而使学生自立自强,少年强则国强。

(三)通过对祖国山水的描写,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大自然是奇妙的,上一秒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下一秒就“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千变万化的自然界是祖国留给我们最美的财富。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清水秀,通过山水田园诗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岳阳楼记》里的气象万千,《醉翁亭记》里的四时之景美的惊心动魄。

(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加强修养

读古诗文,也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视野,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景物都会出现在画卷上。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一生对知识的追求不应该停止,多阅读一些古诗文,会增长人生阅历,由内而外提升内涵,加强自身的修养。

(五)提高诵读水平,培养诵读能力

现在是电子设备普遍运用的时代,很多人不再关注书本,不再关注传统文化,很少人愿意花时间诵读一段话、一本书。学习古诗文其实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状态,当你理解意思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得诵读。所以,学习古诗文,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三、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核心素养的含义

核心素养其实就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指的是在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审美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古诗文的学习。要利用教科书上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如何利用古诗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古诗文里不管是描写山川河流,还是家国天下,都蕴含着人文核心素养。学习古诗文不仅是对于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于美的传递,对于精神的传递。优美的古诗文可以洗涤人的心灵,在身心上得到放松和满足,散发出独特的人格魅力。因此,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地方,要让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最后爱上古诗文。社会的发展需要更优秀的接班人,中华文化的传承同样需要代代相传。

(三)领悟古人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

古诗文大多都是将一句话或者一段思想提炼成简洁的语言,虽然言简意赅却意义深远,耐人寻味,往往蕴含着很多哲学方面的思想。古代的哲学思想都是从经验入手,利用唯物思想,揭示辩证统一。

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告诫人们想要成就一番大事,必定会先忍受很多困苦;《伤仲永》告诉我们不能自满,不能止步不前,人生往往是在一念之间改变;《长歌行》说年少的时候不努力,老了只有徒伤悲……

其实有很多古诗文都蕴含着哲理,这些前任总结下来的精髓,会渗透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一直影响着我们。

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文教学推动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二者相辅相成。前人把祖国的秀美和自己一生的悲欢凝练成了优美的古诗文,在中华文化里留下了财富。古诗文让无数学子建立起健全的人格,提升了自身修养,时代在变,文化长存。

【参考文献】

[1]刘召元.依托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112-115

[2]张攀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古诗文教学必不可少[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79-82

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文教学篇2

关键词:古诗文;素养;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7-0115-01

一、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课本中的《论语》、《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思想观念。《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同时也赞颂了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高明的医疗技术。《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从雕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印刷术的发明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及伟大的创造精神。《核舟记》中的“核舟”,用现在的眼光看,属工艺美术品,通过教学、阅读和品味,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口技》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古代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读后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

在古诗文诵读中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吟诵是阅读古诗文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吟诵对学生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这些古典篇章的教学,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会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广大学生立志为民族的振兴、为中华的崛起、为家乡的富裕而勤奋学习。

二、读中陶冶,培养学生报孝祖国的志向

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孝祖国的志向。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御侮,以天下为己任。《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木兰诗》通过对木兰替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晶质。

《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发边疆,注重农业,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禅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都是治国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司马迁曾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读诗,是接触、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并与之共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感到屈原那颗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高洁之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我们看到陶渊明那颗追求自由、向往和平的平常之心,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谁不为李白人格的独立清高而仰慕!口惟心诵,咀嚼体悟,共鸣感情,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着精神原动力。

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同时在诵读中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读中体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感情

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裹,秀丽而美好的大自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境界。《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干变万化的气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表现了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明丽、宽阔安逸。《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图画。

品读这些诗文,其自然美与情感美的和谐统一,包蕴着一种诱人奋发的力量,激发着学生热爱祖国牡美河山的思想感情。讲解这些诗文,做为学生的导师,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祖国悠久的历史、国土辽阔、山川壮丽、人民勤劳和新时期建设成就的巨大以及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培育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坚强信念。

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文教学篇3

1什么是经典文化教育

我们知道,传统时代的儿童教育,首先重视的不是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传授,而将文化熏陶、性情教育、人格培养放在第一位。从古老的《论语》直至清代以来广为流传的儿童教材《弟子规》中都有这样的教育思想,“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当人格行为教育到一定程度后,才进行现代教育所重视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有识之士将几千年来的中华传统教育总结为“人生四阶段教育理念”,即“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儿童阶段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性情和志向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性情和远大的理想,而后进行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育,才能造就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真正有益的人才。这种教育的核心就是用传承优秀文化、凝聚民族智慧的经典来教育少年儿童,被称为“经典教育”或“经典文化教育”。

2开展经典文化诵读活动的意义

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就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诵读经典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儿童时期是“古诗文经典诵读”的黄金年代。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也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同志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2003年,他在专门为《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一书题词: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总书记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辟概述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和最新发展。学习经典,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诵读经典对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促进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诵读经典,是对新课程改革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建设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培养人才的新途径,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延伸。

3开展经典文化诵读活动的做法

实验小学是“中华经典教育工程榆树市试点单位”结合《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背诵160篇优秀诗文,我校积极开展经典文化诵读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3.1制定方案,督促落实。根据诵读活动实施方案,各班根据配发的经典文化读本,由语文老师组织,学校安排具体时间,教导处对各班诵读进行实际考核。

3.2营造氛围,促进开展。本着“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则,要求学生多背、熟背经典诗文,无需面面俱到的进行分析讲解,只要初步理解大意就行。我们还在每节语文课上开展“课前一诵”,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

3.3激发兴趣,提高素质。学校将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班级诵读比赛,个人诵读展示,学校组织的配乐古诗文朗诵等。通过诵读经典,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朗读技巧、舞台台风,学生的记忆力,启迪了他们的心智,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教育,培养了多方面的素质。

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文教学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2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璀璨的诗歌文化遗产。它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倍受人们的喜爱。它以简练、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读诗让我们了解了旷夫之悲、闺妇之怨、征夫之愁等等。一堂堂语文课,一首首诗歌,给我们创设出一个个悠远意境,勾勒出一卷卷历史画卷,让人回味无穷!

一、抓牢基础,提升美感

古诗词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常识,为今后美育培养打基础,因为美感是美育的基础。

譬如词。从诗词的发展历程看,词即所谓“歌词”,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诗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诗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古诗词在古代是和乐歌唱的,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特别是词的创作,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得到充实和提高。很多士大夫从个人经历出发,抒写个人思想感受,极大地提高了词的艺术境界,最后,使词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同时,一批词学大家登上词坛,像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秦观等人,他们以自己出彩的文学创作,奠定了词在宋代乃至整个文学史上的坚实地位!高中生赏析部分经典词学作品,能有效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了解以上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找出相关的例子加以解析,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

二、注重意境,推进美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通过古典诗歌这一媒介,大力推动审美教学。

美育是一种审美教学,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美育实践,能净化和丰富人的情感,美化人的心灵,完善人的人格;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经过美育陶冶的人不是全面发展的人。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甚至学生今后的发展影响深远。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这应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

高中阶段所学古诗一般有两大类:叙事诗和抒情诗。叙事诗以叙事写人为主;抒情诗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像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类诗歌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情思,言短情深是其特色。

另外,开展古诗词诵读社会实践活动,既是语文课堂外向型延伸,也是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诵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但有效补充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而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三、抓好美育,提升素质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国学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是民族之魂。它对维系家庭、社会、国家的和谐稳定起到了巨大的调节作用。通过古诗词诵读活动,会使高中生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文美心,嘉言懿行,从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中汲取营养,潜移默化、陶冶性情,追求自信自强的人格,培养和形成和善诚信的良好品质。

作为一个国家经过传统传承并得以固化下来的文化体系,古诗词构建了我们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一种价值理念体系,对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极大的实践价值。高中生通过古诗词诵读活动,传承、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象,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理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得以高度凝练和提升。在教材学习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作品中圣人之道等国学内容进行课外延展,可以引导学生在领略家乡美基础上,在学习中诵读感悟经典,把家乡融入诗词歌赋的意境,读出节奏,读出收获,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总之,古诗词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在读古诗词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在大脑中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作者给我们塑造出一幅凄清的意境,引导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幅幅“黄花堆积”、“梧桐细雨”的图景,这会让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加强了美育。

参考文献:

[1]童升远.诗歌教学中阅读想象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1995(02):65

[2]鲍惠新.品味语言启发想像揣摩意境――诗歌教学的钥匙[J].云南教育.2004(16):25

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文教学篇5

一、古典诗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培养审美能力

诗歌是作者的情感体验,也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精神以及文学的美学特质,渗透了诗人新颖的审美情趣和崇高的审美思想。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在对古典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可使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方法,通过对作者写作背景的理解,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挖掘,在对不同的美进行欣赏的同时,也使自己的鉴赏水平得到提升。

古典诗词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和凝练,可发挥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在《天净沙?秋思》里,“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通过凝练的文字,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形象。似乎是赫然而立一位思乡心重、浪迹天涯的游子,艺术家们拥有着跳跃和沸腾的想象力,往往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句脍炙人口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唯见长江天际流”诗句,所描绘的是一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情境,类似于意象画派的意境。湖光山色朦朦胧胧又郁郁葱葱,使人产生一种超然物外又身临其境的感觉。而所描绘的诗情画意带给人再创造的余地,又给人充分的联想。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地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通过诗词所展现的画面,展开审美想象,在头脑中呈现具体的形象。在有限的篇幅里,通过自己的想象,得到美的享受,对无限宽广的艺术内容进行领略,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也接受了知识,既提高了想象力,也扩展了思维。学生学会了对生活中的美进行欣赏,既提高了对生活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艺术创造能力。

二、古典诗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语言的基本属性就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素质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理念。课堂教育是中学生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必须依托于教材,而古典诗词在语文教材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白居易那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本来是描写经过火烧之后,古原上的草依然会在春天发芽,而如今这句诗词却被赋予了深刻的哲理内涵,所要诠释的是,进步事物的生命力都是极其旺盛的,尽管经历了残杀和打击,但依然会复苏。这首古诗词的意蕴,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启示,当代青少年正应该具备这种顽强的精神。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人感触颇深,表达了作者阔达的襟怀及对天下贫困人民的深深的同情和悲悯。所有的这些古典诗词,都蕴含着一种爱国主义情感,并渗透了一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去深刻地体会和理解这些诗词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当今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信仰危机的现实社会中,依然能洁身自爱,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信仰,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完善自我、健康发展。

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文教学篇6

语言是文学素养提升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的积累包括对词汇的积累和经典诗文的积累。为实现语言的积累,增强其语感,实现文学素养的提升,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在初读古诗时,教师应该对于古诗的语言进行梳理,将诗文中的生字、生词划出,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翻阅词典,在读准字词的拼音之时,理解其含?x。其次,指定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从而加强学生对于诗歌中生疏词语的印象,形成进一步的语言积累,并达成粗略的语感认知。最后,教师进行范读和领读,教师应该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真正做到读出感情,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的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二、品味诗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学习古诗之时,对于意境的把握、解析和品赏是尤为重要的,不仅能够深化对诗中客观景象的印象,更能与诗人写诗之时的情感状态形成共鸣。而意境通常都要求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只有真正地对意境达成理解之时,才能准确地理解诗文内容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品味诗意,首先学生应该借助联想或者想象,抓住诗中的画面和气氛,达成对诗中的景象、人物和情感的感官理解。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时,先点出袅袅升烟的“香炉”、白绸悬挂的“瀑布”意象,让学生形成对于庐山瀑布的初步印象,然后再引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丽和“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观,让学生能够置身于雄伟壮丽的庐山瀑布之境中,感受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其次,学生应该对于诗文中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进行体会和分析。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反复推敲字词,品味诗意。三、读诗作画,学科渗透,由景激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入选的古诗,大多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并有着鲜明的画面感,教学时可以进行学科渗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山行》等古诗之时,可以通过学科渗透运用简笔画来进行辅助教学。在表达“朝辞白帝彩云间”之时,教师可以画上一座高高的白帝城,然后让学生添上朵朵彩云;在学习“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时,可以画上一条长江加上一叶小舟和重重高山,来帮助学生进行画面感的塑造和对诗意的理解。四、反复吟诵,让学生品味诗意

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地吟诵诗歌,不仅能够让学生体验古诗所传达的情感,还能够在朗读之中进行思考,了解诗中深意,在吟诵之间进行品味,鉴赏其美。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之时,其中一句“晨兴理荒废,戴月荷锄归”,写出了诗人劳作的辛苦和愉悦的心情。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一情感,在教学之时可以进行情感范读,让学生在聆听之中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景,同时再加以想象,去感悟诗中所传达的意境。当学生对于诗文的意境无法完全理解时,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如“晨兴”和“戴月”会让人想到什么?在遇到这样的景象之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等。五、启发想象,激活思维

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文教学篇7

一、培养兴趣,激发动机

“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认知方面的因素、人格与动力方面的因素、社会方面的因素等”。“大量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动机在各种非智力因素中又处于核心地位。无论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动机教育应成为非智力因素教育的突破口,我们应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了解、培养和激发。要让学生学好古诗词,得先激发出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之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呢?所谓学习动机的培养,就是“让学生把社会、学校、家庭的需要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的过程”。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帮助学生明确古诗词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使他们认识到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从人类童年的歌唱《诗经》,到文人愤怒的《离骚》;从汉魏晋士人的风骨,到唐诗宋词元曲的经典奇葩,这棵诗歌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深深的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追求。所谓“诗内乾坤大,词中日月长!”孔子曾训诫他的弟子鲤道“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说话就会言不达意,苍白干瘪。可见,诗词乃是我们灵魂的栖居地,深入的领会诗歌,可以让我们诗意地栖居于大地,提升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同时,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也有责任让这一文化瑰宝代代传承下去。

其次,要在实际的教学中给学生制定合适的古诗词学习目标,不提过高要求,但也不流于表面、走马观花,要让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有实现目标的可能,这样才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另外,还可营造一些适度紧张的竞争气氛,通过各种形式的竞赛增加学习过程的乐趣。如魏书生先生提出的一分钟背诵竞赛、一分钟默写竞赛等,都是很好的帮助学生积累诗词、加深理解的好方法,只有激发出学生自我超越的意识,使他们享受到竞赛胜利的欢乐,才能达到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的目的。

二、诵读领悟,体会“三美”

美学泰斗、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读是智慧之母、鉴赏之源、教学之魂,是诗词鉴赏的第一步,是形成语文素质,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

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无庸质疑,“读”肯定是扣开古诗词门扉的重要手段。教有千法,读为上策。学习古诗词更应读字当头,反复吟诵。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诗词语音上的押韵、优美深远的意境、协调匀称的结构,即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结构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审美的需要是人类成长的需要之一。学生在这美的熏陶中感受诗歌、享受诗词,久而久之,怎会不为之所动,融入到古诗词的学习当中呢?

当然,读也要有读的方法。我们应教会学生读出轻重、读出缓急、读出抑扬、读出高低,不能单按一个调门儿,否则会单调得使读者疲倦,听者厌倦;读的时候,要放开了读,疯狂地读,声嘶力竭地读;读得摇头晃脑、心醉神迷,才会熟读成诵,才能找到语感,悟得诗词的意蕴,享受到诗词中的无限乐趣。

三、知识储备,注重实用

读从语音、结构上对诗词有了初步的感悟,要进一步的理解诗词,还必须有古诗词基本知识的积累。因为有了这些基本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感觉对诗词的理解不那么突兀,才能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实现“水到渠成”的境界。因此,我们还应根据学生掌握诗词的实际需要,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储备。

那么学生主要应该掌握哪些古诗词基本知识呢?

首先,要有区分诗词类别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知道自己所读诗词属于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羁旅怀乡、即事感怀中的哪一种,自己所咏之词是豪放、婉约中的哪一派。

其次,要了解一些诗人、词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诗词毕竟是一种高度浓缩、简约、含蓄的艺术,“知其人,方能解其言”、“言为心声”,若不能解其“心”,怎能悟其“言”?所以,古诗词教学中的相关背景知识及作者介绍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古诗词中的一些惯用意象必须掌握。在古诗词中,创作者常借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譬如“杜鹃”有寄寓“哀怨、思归”之意,“柳枝、明月”有表达“离别、相思”之情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意象的含义,才能更准确的解读诗词,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四、感悟诗情,循序渐进

有了诵读的基础,有了必要的知识储备,我们就可着手引领学生走进诗词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悟那蕴涵在诗歌中的浓浓诗情了。

诗词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质,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所绘意象入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自己的生命直觉去感悟、冥会,方能悟得诗词中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一步步引导学生先把握诗词中的“意象”、再由“意象”进入“意境”之中,体悟出作品的诗情。

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文教学篇8

一、更新教学观念,重视文化传承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所流传下来的精华,是民族的宝贵财富与精神所在。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教师在授课时,要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重视文化传承,让青少年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二、开发课本素材,渗透传统文化

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也是让学生深入认识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1.鉴赏古诗文,发掘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其中蕴藏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展示诗人希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归园田居》时强调诗人宁静淡泊的隐士情怀,代表了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在教《劝学》《师说》时阐释勤学好问、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受到情操陶冶、心灵熏陶,更热爱祖国灿烂文化,对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自主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素质教育要求,落实新课标教学理念。

2.品味现代文,挖掘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材中,现代文是重要的构成部分,间接或直接地阐明了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掘现代文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如生活习俗、传统节日、忠孝观念等,并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巧妙渗透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

三、开展课外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开展校外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还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因此,要全面运用课外时间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文化底蕴和综合素养。

1.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座

定期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请相关专业老师来进行讲授。

2.开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比赛

比如举行诗歌朗诵大会,让学生积累知识,并能从中锻炼自己;开展古诗词默写活动,既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而古诗词书法比赛中的获奖作品也可以悬挂在教室的墙壁上,用来营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一举数得;开展成语故事比赛,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自己所了解的成语背后的故事讲述出来,让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加深自己对故事背后寓意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3.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电视节目

用电视媒体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心向往之。如组织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观看《朗读者》,享受经典文化视听盛宴。

四、借助节日习俗,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习俗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真正地了解,才能期望他们延续这些传统。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时,也可以让学生挖掘和整理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自觉参与传统节日的各种实践,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弘扬民族文化。

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文教学篇9

总的来说,应用技术院校人文学科面临的问题的实质,是对人文学科在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下的认识不到位。这种认识的不到位应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管理者的认识不到位;一个是授课教师认识不到位,导致学科转型不到位。应用技术院校的管理者为强调“应用型”,提高就业率,以求在短时间内办出特色,根据社会需求,开设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提倡实践课程,希望学生就业时能“上手快”,理论课程的课时被大量压缩,学分被削减。而人文学科,如古代文学所讲授的是过去的知识,是历史形态的信息,看上去与现实生活是脱节的,对学生的就业似乎没有直接的帮助,久而久之,从直观上看,这些学科就成了一门“没用”的学科,学生也逐渐以为学习这样的学科是浪费时间。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如此片面强调应用型专业,狭隘地理解实践课程,无论是对学校发展,还是对学生的人生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另外,人文学科的教学转型往往未能与学校的转型同步,表现为授课教师不能为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找准位置,在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上依然沿袭研究型院校的做法,教学实际效果与培养目标有距离。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如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它一般强调学科的理论性、知识的系统性,比如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各种文体的流变、各个流派的发生演变影响等。並且,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古代文学教师,大多出自研究型院校,在教学中不自觉地沿袭了这种模式,但这显然与应用技术型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了疏离。就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要求理论‘坚实’,就是理论的科学性很准确实在,但是不要求过深。具体来说,一个正确理论摆出来,把它说清楚,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个理论就可以了。至于这个理论的来龙去脉、构成学派等等,就适可而止。”就其他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来说,如在古代文学教学中依然着力于探究文学发展的规律,各种文体或流派的发生演变,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作家创作的特点与差异,就势必会导致这样的结果:授课内容和方式陈旧,课堂上以教师的满堂灌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学习热情得不到提高,并认为学的东西都“没用”。可见,应用技术型院校中古代文学一类的人文学科面临的困境的实质是,在新的培养目标下,由于自身的非功利性,在课程体系中定位模糊。这种定位模糊,极易引起管理者、学生甚至授课教师对这门课的轻视。任凭这种轻视发展,势必会导致这门课程的日益边缘化,最终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为根据国发[2014]19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应用技术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文化素质”从哪里来?当然要从人文学科的学习中来。那么如何将非功利性的人文课程与培养应用技术人才这一功利性的目标结合起来呢?还需要管理者和授课教师正确深入理解“应用技术人才”的含义,转变观念,切实地为这个培养目标服务。

2解决应用技术型院校人文学科教学所面临问题的途径

解决应用技术院校人文学科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还得从思想认识和教学实际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思想认识方面。就管理者来说,要记住“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如果学校的管理者被急功近利的办学思想所挟持,被浮躁的社会舆论所裹挟,一味地迎合市场需求,单方面追求技术、技能,那么大学将会变成没有“大学精神”的技能培训班。相反,应该牢记“高素质”、“职业技能”两条腿走路。如何确保“高素质”目标的实现?就是要重视人文类学科的设置。“大学教育不等于职业教育。大学教育的目标不能只限于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而是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教育(科学技术教育),而且要注重文化素质和人文品格的教育(人文教育)。”“人文学科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的塑造。”“如果忽视或者轻视人文学科,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注民生疾苦,歌颂生命,热爱生活,赞美道德才华和独立的品格,亲近自然,重视乡情、亲情、爱情与友情……由于天然的感染力,文学作品在加强学生的人格修养、提升内在品位、提高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而人文素质的高低,对学生职业生涯的长短和职业空间的大小有着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杀医案、伤医案频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学院教学重技术不重人文的培养模式,导致了医生人文情怀缺失,行医过程中与患者沟通不畅,频频引发惨案。所以,从管理层面来看,古代文学等人文学科应该受到相应的重视,课时、学分应该提高。

这样才能使“高素质”和“职业技能”均衡发展,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技术和技能层面,制造没有文化的工程师。其次,教学实际方面,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法,不是仅指多媒体的运用等,“今人津津乐道的‘教学法’(如讲解时如何动静结合,以及怎么制作精美课件等),基本上可忽略不计。”也不是指我们通常理解的引导与鼓励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创作与鉴赏。适当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创作与鉴赏,曾被充分肯定过。但事实证明,这一做法只是针对少数对这方面有兴趣、有天分的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有意义。这里说的改进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古代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衔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自主探究精神。具体做法,笔者以为最佳莫过于以下两种:一是以服务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宗旨,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现实中的时事热点为案例,引导学生在古代作家、作品中寻找与现代精神相契合的例子,学会从古代文学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智慧。比如以中日事件为话题,串联起自屈原至陆游、文天祥,乃至秋瑾、黄遵宪等作家的经历和作品,探究爱国主义的真正内涵,使学生在事件持续发酵的过程中,既能坦然面对日系汽车等日货,又能坚定“是中国的”立场;以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为话题,串联起李斯与韩非的关系、《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的内容,探究如何建立友善融洽的同学关系,面对别人成功时如何保持赞赏祝福的心态,遏制羡慕嫉妒恨等不良情绪;以网上流传的“丈母娘推高房价”之说以及电视相亲节目女嘉宾“宁可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择偶标准为话题,分析其婚姻观,并将之与《孔雀东南飞》中焦母的婚姻观、《西厢记》中崔老夫人的婚姻观、崔张的婚姻观作对比,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采用这样的案例教学法要求授课教师不但能还原作品本身所包含的知识信息,还要能准确把握时事热点,并能敏感地将二者“接通”,探究这些知识信息与当今生活的联系,使书本上的“死”知识“活”起来。只要教师古今联系畅通谈吐自如,学生听讲定会“莫逆于心”,形成良好的课堂效果。

久而久之,无形中学生会有古今“不隔”之感,通过“尚友古人”学到古人的智慧,并将之内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其作为应用技术人才的内在涵养。二是以服务社会、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一方面发现并阐释古典文学在现实中的运用。比如当今随处可见“中国梦我的梦”的宣传画,每一幅宣传画旁边都配有一首诗歌,可发动学生搜集这些诗歌,并分析古典文学知识在这些诗歌中的运用。如一个发式衣着古朴,正抱膝凝思,憨态可掬的小姑娘的宣传画旁边配的诗歌是:“始信泥土有芬芳,转眼捏成这般模样。你是女娲托生的精灵,你是夸父追日的梦想。让我轻轻走过你的跟前,沐浴着你童真的目光;让我携手与你同行,小脚丫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呵,中国,我的梦,梦正香……”再如另一幅“管弦少年”的宣传画配的诗歌是“高山流水有知音,管弦少年奏心声。善曲歌罢和风煦,中国梦里处处春”。另外一幅“诗书继世长,忠厚传家久”的宣传画配的诗歌是“山路上的少年一脸阳光。山路上的书声诵着吉祥。山路上的书包装着未来,山路上的憧憬向着远方。诗书继世儿孙福,德耀门庭满族芳!”这些宣传画中包含着的古代文学知识:女娲抟土造人、夸父追日、高山流水等典故,“诗书”概念,古诗对偶押韵等常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搜集这些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请学生尝试着上讲台分析这些知识在当今宣传画中运用。这样做既能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古代文学的有用性,又能锻炼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当众阐释见解的心理和胆量。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扬弃“传授知识型”的传统教育,实行“启发思考型”的创新教育,让自己成为一个促学者,指导学生做准备工作,纠正学生理解或讲解中的错误,使“教”与“学”两个主体的主动性都能调动起来。这无疑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也有利于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后能关注现实、勤于思考、敢于展示自我。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古代文学知识转化成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创造性。应用技术院校一般都有一些校外实习基地,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以这些基地为依托,积极参与社会上的有关活动,如地方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社区服务策划,广告公司、婚庆公司的创意写作等。这些新兴行业,为社会各阶层提供着适合现代生活的服务,但都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为底色,以满足当下人们思想深处复归传统的渴望。如旅游产业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社区服务弘扬仁爱、淳朴的风气,婚姻庆典插入孝道的宣传等,学生一旦深入这些活动就会不由自主地运用起在古代文学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他们不但会提高对古代文学的认识,也会改变学习古代文学的态度,更会体会到创造性劳动带来的快乐。而创造性也是应用技术人才必备的素质。教学中做到了以上两点,学生会早些融入社会,对社会所需、自己的优缺点有更明晰的认识,在就业时做到胸有成竹、自我定位准确。思想认识到位,才能发挥人文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教学内容调整、手段更新,才能赋予过去的知识和历史形态的信息以新的生命力,这样的人文学科教学才会既能满足学生这一生命主体获取知识的需求,又能满足他们自我发展的欲望,主动学习,增强就业适应性和竞争力。过硬的技术,加上良好的文化修养,才是真正的应用技术人才。

3应用技术型院校人文学科教学改革的配套措施

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文教学篇10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古诗教学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生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其中以古诗为主。这是对小学生进行文学美的教育,陶冶他们情操的一份很宝贵的教材。然而在古诗教学中,由于古诗高度凝练,学生受认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在理解诗意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仅停留于“译”诗和背诵,赏析古诗、体会意境只能是肤浅的、表面的。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优化了教学效果,也为古诗教学开辟了新天地,让古诗的无穷魅力大放异彩。

一、应用现代教学手段,赏析学习古诗

1.创设情境,从旨意中赏析。小学所选古诗,多为绝句,虽廖廖四句,但描绘了丰富的景象,抒写了多彩的心曲。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与思路、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从旨意上赏析,由感知诗意到进入诗境,从而真正把握诗的意蕴。

在教学《登鹳鹊楼》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这样一幅景象:远处,一轮红日依山将尽;下面,黄河之水滚滚东流;近处,三层鹳鹊楼矗立在黄河岸边的山上。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诗人在什么地方?他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在怎样的心境下写下这首诗的?”让学生想象诗人写诗时的情景,直观的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积累的经验与情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谈到诗人攀山登楼,就是为了饱览大好河山,美景吸引了诗人兴奋地上了一层又上一层楼,因为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其中一位学生结合自己登黄鹤楼谈到自己一直登到顶楼,江城景色尽收眼底,“登高才能远望,高瞻才能远瞩”触动了诗人的心。

2.由诗到画,从意境中赏析。清人王夫之曾说,诗人“只于心目相取处得景、得句”。诗歌中“意境”,就是诗人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对客观现实中的人情、风俗进行观察、体验之后,凭借艺术想象力所创造出的审美意象。“诗中有画”是我国古诗的一个显著特点,要让学生融入诗境,就必须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

一位教师教学清代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时,制作了动画让学生欣赏,再让学生对诗中描写的景象进行创造性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使“景语”再现,让学生在叙述中感悟隐含的“情语”。一位学生这样描绘:幽静的黑夜里,一只渔船停泊在水面上,渔灯似萤火般微弱。这时,微风拂过,船轻轻摇晃,泛起微波,水面像散落了满天星星。一会“一点萤”,一会“满天星”,多么清纯的自然之景。听了学生的描绘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被深深地吸引了。

3.配乐配像,在朗诵中赏析。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严格追求格律,本来就有一种音乐美,其深层次美感集中表现在澎湃的激情,飞腾的想象,深邃的意境,和谐的韵律。如果借助音乐的烘托,加上形象的画面,则十分有助于朗诵者进入意境,表现出诗人那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感情、真实的形象和真切的语言。一位教师教学《静夜思》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这样的画面:一轮圆月滑过窗棂,如水的月光泻在床前,诗人来到窗前,举头望了望明月,又低下了头。这时,一些故乡的景和事如电影般在明月中淡淡闪过,淡淡的画面和低沉、深情、舒缓的朗诵珠联壁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学生在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悟诗境,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有益尝试。

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拓展学习古诗

1.网络环境下的新课堂。最近几年,许多教师利用网络公司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古诗教学的尝试。网络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料和教学信息的共享,增加了教学的知识容量。同时,灵活方便的交互方式,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位教师教学《早发白帝城》时,课件是用网页的形式制作的,上面设置了“老师的话”、“课文欣赏”、“学习帮助”、“小辞典”、“作者点击”、“认识三峡”、“三峡景色”、“小电影”、“小练习”等几个栏目。课堂上学生都能自由地与计算机互动──在网上自己阅读、进行资料查阅、在平台上表述自己的意义,真正实现了网络环境下的语文个性化学习。实践证明,运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古诗教学,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采用“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可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在拓展中学习感悟。古诗在教学安排上,往往一课时学习一首古诗。教师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收集有一定关联的几首古诗和信息,在比较中“鉴赏”,不贪多,不求全,不搞全方位的比较,挑出一首或若干首经典古诗进行比较,让学生去读、去吟诵、去品味,初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感受力和艺术想象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日积月累,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而且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会极大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后,有一个学生在网上搜到了“中国李白网”,阅读了论文“李白诗歌中的数字美”,并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些诗句中,体会李白善于运用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质朴的语言的艺术特色。在教学朱熹的《春日》后,学生将在网上查询到的描写春天的古诗佳句制作成一本《春天的诗》供大家阅读、欣赏。这些知识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建构而成,其价值远远超过传统课堂上教师的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