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信息资源管理基础十篇信息资源管理基础十篇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1:12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篇1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培育特色产业的重要手段。某省电信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手段,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和模式,构建了以第三方为主的高水平复合式工业园区信息化基础技术平台和立体式信息服务体系。

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建立起信息化基础技术平台后,将在因特网上统一形象宣传、扩大招商引资、提高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园区加快发展。

工业园区管委会可在此基础上为园区企业提供各种基础性政务管理及信息服务,并建立内部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办公资源集成和共享。

同时,入园企业可利用因特网开展企业形象和产品宣传,以及运作企业商务。入园企业通过构建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平台,满足各种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需求。

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

一体化的用户管理技术

系统基于基本用户集,按功能形态和权限层次进行双重管理,具有灵活的授权方式和权限递归机制;同时按频道对象层和信息层进行二级管理,具有密级递归功能。

丰富多样的内容管理技术

系统将信息按属性特点分为频道信息和对象信息两大类进行管理。频道信息的显著特征是沿时间轴具有连续性,且内容层有图片而表示层无图片。系统以频道为容器进行基础管理,不仅沿时间轴提供信息的各种处理功能和组合方式,而且在内容层上提供了多达16种图文混排模板。

对象信息是指以图片(包括多媒体影像、动画、声音)为主、文字信息为辅的一类信息。其显著特征是信息沿时间轴的点状分布和查询的不可逆,且内容层和表示层均可有图片。系统以对象为容器对信息提供离散性的管理和强大的编辑处理功能。

快捷灵活的体系架构技术

系统将频道集和对象集作为页面元素集的子集进行管理,具有与其他页面元素进行自由组合形成信息体系架构的功能。同时还提供静态和动态两种组合架构方式,用户可以在一个架构中混合使用。

协同工作技术

系统具备分布式信息和管理的功能,使信息资源的拥有者以信息管理员的身份,直接参

与相应信息资源的管理。同时系统提供功能强大的信息工作实时考核管理工具,使工作目标下达、动态实时监测、统计结果公布三大功能有机融合,再辅以行政管理手段,即可构成完整的协同工作环境。

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数据管理技术

系统对承载信息资源的数据库采用集中和分布相结合的组合式管理方案。一是将共享资源直接发往平台系统的数据库实行集中存储分布管理,二是开放本地数据库实行分布存储分布管理,从而实现不同技术基础的信息资源的多样化集成。

多系统无缝连接的集成技术

系统是基于网络基础之上的基础性应用系统,可以最大范围地实现信息资源的集成,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还可与其他异构的专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实现无缝连接,形成统一的整体信息、技术资源管理平台。

园区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

省级工业园区主网站平台

全省工业园区主网站依托电信基础承载平台建设。它具有服务器独立空间、独立域名,可配置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作为网站应用开发平台。

网站基本内容包括:信息服务类(政策、公告信息、园区动态)、政府工作系统类(园区运行监测系统)、园区市场推广类(重点园区推荐、园区宣传广告)、企业市场推广类(企业商务信息、供需信息、产品宣传、其他广告宣传)、电信增值服务类(企业级邮箱服务、企业短信服务、企业信使、集团彩铃、超级总机)。

园区因特网应用网站平台

园区网站依托电信基础承载平台建设。每个园区网站享有一个独立的服务器虚拟空间,配置一套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作为网站应用开发平台。网站基本内容包括:信息服务类(企业动态、问题反映)、基础设施维护系统类或园区突发事件处理系统类(电力、桥梁、道路、供水、排污、绿化、安全)、政府工作系统类(统计系统、税务系统、工商系统、环卫系统等)、园区市场推广类(园区介绍、园区招商引资、入住企业介绍)、企业市场推广类(企业商务信息、供需信息、产品宣传、其他广告宣传)、通信应用服务类(企业级邮箱服务、企业短信服务、企业信使、集团彩铃、超级总机)。该省电信为园区提供基础通信接入、长途电话、本地电话、网络电话等工程服务,实现宽带到户。

园区管委会内部信息化管理平台

园区管委会内部信息化管理平台依托电信基础承载平台或园区管委会自有基础承载平台及网络资源建设。以电信基础承载平台建设的方式,利用园区独立服务器虚拟空间配置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构建园区管委会内部信息化管理平台;以自有基础承载平台建设的方式,在园区管委会内部网络服务器中新增一套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独立构建园区管委会内部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园区管委会内部信息资源的部署、信息共享和集成各种办公应用系统。

平台建设包括的基本内容为:按管委会内部各职能部门划分各类文件数据库,建立数据维护系统、文件查询检索系统、管委会领导专用查询系统;同时还具备公告信息系统、工作动态系统、工作资源信息查询系统、突发事件处理系统。

园区企业因特网应用网站平台

园区企业因特网应用网站利用园区级应用平台子网站功能或在电信基础承载平台获取独立服务器空间,配置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建设。它享有独立的域名,网站内容主要有:企业介绍、企业产品展示、企业商务信息、企业产品订购系统、企业服务热线处理系统、企业销售体系管理系统、企业全球化数据处理中心。网站信息全部由企业自主维护。

园区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平台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篇2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我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实施*工程,加快推进全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刚才,德胜同志代表局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总结了信息化工作(*工程)情况,并对下一步工作作了具体安排,我都同意。肥城局作了典型发言,并向大家演示了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开展情况,市局交易中心演示了*工程系统软件开发阶段性成果。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肥城局的好做法、好经验,按照德胜同志作的具体安排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全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按照省厅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信息化建设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以实施*工程为契机,以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切入点,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电子政务建设进展顺利。全市电子政务整体构架基本形成,技术体系逐渐完善。市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投入资金550万元,电子政务平台即将建成,建成后可以实现国土资源主要审批流程、管理事项以及收发文的网上操作和运转。

(二)信息化基础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大力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在基础网络、业务数据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安全系统建设和信息化工作标准规范制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肥城局、新泰局、岱岳区分局、泰山区分局已完成局域网建设,为开展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注重信息系统的应用,特别是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起步早、应用好,在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第二次土地调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加快各类系统的研发,覆盖土地、矿产、地质、测绘领域的基础空间数据库相继建成应用,“数字*”地理信息平台、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土地整理复垦项目信息报备、矿山开发利用统计、采矿权登记、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建设用地报盘等管理系统已经安装运行,基本农田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即将开发完成。

(三)信息化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依据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结合我市实际,按照高标准规划、分步骤实施的原则,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编写完善了《*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工程)建设工作规划》,并于去年4月底通过了*市信息产业局组织的专家评审。规划确定了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内容和工作计划,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思路,确立了信息化建设投资框架,为我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奠定了基础。

(四)服务社会水平不断提高。市局和泰山区分局、新泰局、肥城局、宁阳局建立了门户网站和网页,并通过开发应用动态信息、数据查询、导航等网上服务系统,向社会国土资源法规、政策、新闻和公告,提供信息公开查询和服务,基本满足了社会各界对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的需要。

(五)工作机构不断健全。市局和各县市区局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市局在交易中心专门设立了信息综合科,具体组织实施信息化建设工作。肥城局、宁阳局成立了具体工作机构,明确编制和人员,保障经费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各级国土资源部门通过建立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加强信息队伍建设,为开展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技术人才保障。

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加快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当前,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加强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准确把握国土资源现状和动态变化,提高国土资源工作合理规划、高效管理、快速反应和科学决策的能力与水平。加快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利用方式转变,坚守耕地红线,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加快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做好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国土规划,严格保护耕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要全面履行好我们所担负的职责,就必须更新管理理念,加快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进程,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土地、矿产、测绘管理各个环节,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国土资源部把基本完成*工程作为“十一五”国土资源工作规划的四大目标任务之一。省厅把实施*工程,全面推进我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任务。去年10月下旬省厅专题召开信息化建设座谈会,对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近期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强调要加快全省业务网和视频会议会商系统建设。

(二)加快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转变国土资源管理利用方式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市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浪费和低效利用资源、破坏生态地质环境、违法违规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等现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和保护,有利于准确掌握资源家底,更加精细地管好资源,提高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利于强化资源监管,化解因资源占用引发的社会矛盾;有利于科学制定资源分配政策,实施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有利于转变职能,增强社会化服务能力。

(三)准确把握信息化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一方面,国家*工程的实施为加快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国家*工程于20*年6月正式实施,通过实施*工程,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国土资源管理运行体系。我市前几年做了一些工作,特别是地籍变更调查数据库、“数字*”地理信息平台和电子报件的应用,为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我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国土资源信息化整体水平与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先进地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二是信息化工作进展不平衡,个别县市区思想认识不高、重视程度不够,机构不健全,工作进展缓慢。三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缺少统筹规划,标准和规范不统一,资金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加快推进我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三、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强力推进全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我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厅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部署要求,按照“统一领导、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强化应用”的建设方针,以全面实施*工程为总抓手,加快国土资源信息化进程,以国土资源信息化带动国土资源管理技术跨越式发展,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监管和社会服务水平,确保我市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达到“*工程”建设的目标要求,跨入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当前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加快*工程实施步伐。要根据省厅*工程的总体框架和我市实施*工程一期建设的现状,紧密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全面规划部署我市*工程,做到既与省厅*工程相衔接,又充分体现*特色,实现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全覆盖,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管理的需求。加快推进涵盖土地、矿产、测绘三大领域,包括基础设施、运行平台、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建设等内容的*工程。要抓紧落实总体规划工作方案,加强与市发改委、市财政等有关部门沟通,加大资金争取力度,确保我市*工程顺利实施。市局信息办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市局交易中心信息综合科全力做好技术支持,各有关科室和单位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工作开展。各县市区局(分局)要在市局的统一指导下,按照部省*工程的总体框架和要求,尽快组织实施。

(二)加快以国土资源网上审批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建设。国土资源电子政务是我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主要任务是在构建市、县两级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上,实现数据库间的集成整合,建成全市统一的国土资源电子政务运行环境。在土地管理方面,要以建设用地审批为主线,将规划审查、权属审查、指标审查、占补审查、执法监察、项目审批等审批业务进行集成,建立完善耕地后备资源规划与利用、基本农田保护等系统。在矿产资源管理方面,要以矿业权管理为主线,将矿业权管理、储量管理、矿产资源规划计划管理、矿产资源执法监察、地质环境与灾害管理、地热矿泉水资源登记管理等业务在数据和应用方面进行整合,以矿业权数据库、储量数据库、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为支持,形成综合的矿产管理信息系统。在测绘管理方面,以基础测绘管理为主线,加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测绘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更新补充完善测量标志、测绘成果等数据库,加快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步伐,建立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各县市区局(分局)要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做好相关工作,确保电子政务的建设进度。当前要抓紧建立市、县两级国土资源业务网和网络视频会议会商系统,按照省厅的部署要求,配置软硬件设备,统一调试,确保今年投入使用。

(三)加快构建国土资源信息化技术支撑标准体系。*工程要成功实施并高效运行,关键是要构建全市统一的国土资源信息化技术支撑标准体系,确保在统一的技术框架下,组织开发应用。要抓紧组织制定我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平台环境标准、应用体系标准、数据体系标准、系统集成标准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等。在严格执行国家及部业务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全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完善各类业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业务标准的培训和推广应用,促进市、县信息化建设标准统

一、协调一致,确保全市信息化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运行。

(四)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搞好信息化的前提条件。要加快国土资源网络体系建设,科学设计和建设国土资源业务网络系统,建成覆盖全市的市、县两级网络。要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建设好中心机房,配备满足信息化建设需要的高性能服务器、交换机、存储设备等硬件设施。要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着力抓好数字“*”地理空间框架等重点工程实施。要建立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维护和服务。要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应用先进的安全保护技术,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安全防御系统,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各级网络和应用系统的安全保护能力。

(五)切实搞好国土资源信息开发利用。要切实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开发,提高国土资源信息综合利用水平。围绕第二次土地调查、规划修编等重点工作,加大开发力度,为国土资源管理各项业务工作提供有效支持。要按照统一标准,对国土资源基础数据进行挖掘整合,建立综合的数据交换和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利用。加强门户网站建设,今年各县市区局(分局)务必要把门户网站建设起来,搞好网上政务信息的组织、和更新,整合网上政务公开内容,面向社会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技术复杂、标准较高的系统工程。全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全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抓紧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亲自部署,带头使用信息系统办公,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要把国土资源信息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将信息化建设任务列为国土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的重点内容,进行检查、考核和评比。市局信息办要加强统筹和协调,搞好技术支撑,加强对全市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全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广大干部职工要从大局出发,主动配合,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

(二)统筹规划,强化应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原则,统筹规划,逐步实施,始终把系统及数据的实用性摆在第一位,边建边用,注重实效,逐步完善提高。要围绕需求,做好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推进。要紧紧围绕国土资源管理的职责,特别是加强资源监管的实际需要做好调查,搞好整体规划,分解任务,狠抓落实。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在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时要与市局总体规划相衔接,信息化建设方案要经局信息办统一审核把关后实施,确保全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统一和协调。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篇3

一、重要性和迫切性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关键性资源,是21世纪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对于推动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辅助政府决策、提升城市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面临新的需求。一方面,“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城市发展战略对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利用提出了新要求;举办2010年亚运会要有完善的地理空间数据体系作支撑;公共安全、应急联动、智能交通、城市管理、环境整治、防震减灾等对地理空间信息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地理空间信息产业正成为迅速崛起的新兴服务业,预计到2010年我国地理空间信息产业的年总产值将超过8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5000亿元以上。因此,作为我市支柱产业之一的电子信息产业,必须牢牢把握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机遇,迅速提升发展水平,确保其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我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建设具有一定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市政管理、导航定位等领域的建设应用成效显著,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取得初步成果,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各大城市位居前列,但仍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应用需求,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相关保障机制不健全,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外部环境有待改善;地理空间信息产业规模小等。

因此,完善我市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加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提高信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当前推进“数字广州”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总体思路和实施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规划、需求主导、稳步推进、做大产业”的原则,以推进应用为导向,以建设完善的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平台为重点,完善保障环境,推动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高应用和服务水平,促进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实施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0年,基本形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服务便捷、安全可靠的“数字广州”地理空间框架,建立多部门联合共建共享地理信息资源的支撑环境,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网络化服务水平明显增强,地理空间信息产业规模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机制与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基本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需要。

具体实施目标:

——初步完成我市电子政务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全市完整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体系和地理空间信息应用支撑平台,明显提高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水平。

——建成一批综合性、公益性的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示范工程,为政府决策、城市管理、社会公益性事业发展提供支撑。

——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地理空间信息高新技术企业,明显增强我市地理空间信息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到2010年,地理空间信息产业总值超过70亿元,年均增速30%以上。

——制定地理空间信息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完善地方配套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确保我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工作可持续开展。

——基本建成“数字广州”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体系,其中1:500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覆盖全市城镇地区,1:**0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覆盖全市行政区域。

三、实施内容

(一)建设完善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以公共平台建设促资源整合,加快推进以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和应用支撑平台为核心的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部门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为开发利用提供支撑。

一是建设全市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体系。我市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体系包括: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地理编码数据库、政务电子地图数据库和政务信息图层数据库。其中,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和地理编码数据库由市国土房管局、规划局负责,市信息办、公安局、民政局配合;政务电子地图数据库由市信息办牵头负责,各相关单位配合;政务信息图层数据库由各相关单位分工负责。市国土房管局以现有工作成果为基础,整合其他部门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形成我市统一标准的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并将统一的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和地理编码数据提供给市信息办。市信息办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以全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和地理编码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市政务电子地图数据库,为各部门的政务信息图层生产提供支撑,适应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的普遍性需求。

二是建立地理空间信息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交换平台,面向全市电子政务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目录服务、数据服务、功能服务和交换服务等应用支撑服务,实现跨部门、覆盖市、区(县级市)两级的数据共享交换,落实配套保障措施,为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应用需求提供服务。继续完善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形成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网络和信息安全支撑平台。具体工作由市信息办牵头,市国土房管局、规划局及各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分工负责。

三是整合开发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加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解决“信息孤岛”问题,避免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高效推进相关工作。利用地理空间信息应用支撑平台,实现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与人口、法人和宏观经济数据三大基础数据库的联接。编制全市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目录,按照“一数一源”和“依职能共享”的原则,明确各部门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内容、范围、用途和方式。各区(县级市)、各部门要按照统一标准,根据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目录的要求,建设和维护本部门职能范围内的政务信息图层,通过地理空间信息应用支撑平台开展信息共享,推进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提高电子政务管理综合效能。具体工作由市信息办牵头,各相关单位分工负责。

(二)广泛深入推进应用服务。

按照需求主导的原则,以项目促应用,支持和联合有关部门建成一批业务化运行的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系统和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地理空间信息的社会化、公益,满足政府决策、社会服务和经济发展对地理空间信息的需要。

一是支持政府各部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建设。

市国土房管局负责“金土工程”建设,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地政、矿政、地质环境、测绘事业等国土业务工作。市规划局负责完善城乡规划空间信息平台建设,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规划编制、规划审批、项目选址、设施协调等规划业务工作。市市政园林局负责完善“数字市政”信息工程建设,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市政设施和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管理等市政业务工作。市交委负责完善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车辆定位、运输安全监管、行政业务审批等业务工作。市公安局负责完善市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安全保卫、警力部署、报案定位、警情分析和指挥调度等公安业务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完善市三防指挥系统建设,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水文监测、工程设计、资源调度和应急处理等业务工作。市环保局负责完善环保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环保审批、环境评价、排污监控等环保业务工作。市农业局负责完善农业、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辅助精准农业、生态农业、海洋监管等业务工作。市林业局负责完善“数字林业”信息系统建设,辅助林火监测、火灾扑救、森林病虫害管理、森林资源管理、森林公安等林政业务工作。市安监局负责完善“金安工程”建设,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审批等工作。市道扩办负责完善征地拆迁决策支持系统,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征地拆迁决策、拆迁监控、指挥调度等业务工作。

二是推进一批综合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建设完善数字亚运指挥调度系统。以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为依托,整合市航空影像图和数字地图,整合处理各相关业务属性数据,建立亚运场馆平面图与三维虚拟图相结合的场馆资源库,建立指挥调度预案管理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辅助2010年亚运会中设备定位跟踪管理、物资调配、车辆指挥调度、场馆人群疏导等各项运行指挥工作,为亚运会的顺利召开提供保障。具体工作由亚组委信息技术部牵头,市信息办、公安局、交委、市政园林局、国土房管局、规划局、旅游局、卫生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建设完善全市综合应急指挥系统。以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为载体,整合人口、组织机构、宏观经济、国土资源及地质灾害、区划地名、城乡规划、建筑、道路、水文、环境等重要专业信息,建立分布式综合政务信息系统,辅助事故定位、危险等级评估、应急预案生成、资源调配、损失估算、善后处理等有关应急业务工作,提高政府应急管理水平。具体工作由市应急办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

建设完善城市管理信息平台。为配合“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的城市管理体制深化改革,以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为载体,整合相关职能部门的城市管理信息,建立全市统一城市管理信息平台,提高市容环卫、市政园林等方面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能力,逐步实现精细化的城市综合管理。具体工作由市建委和市信息办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

建设完善“平安广州”治安视频监控信息系统。以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为载体,依托地理空间信息应用支撑平台,整合自然人、法人、视频设备定位、治安等信息,辅助视频资源规划管理、智能分析等业务工作,实现视频资源综合管理智能化应用,建立使用和管理长效机制。具体工作由市信息办和市公安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

三是大力推进地理空间信息公益。

建设公共地图服务体系。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基础定位平台,整合经济社会、人文历史、自然环境、城市建设、旅游资源等有关数据,结合空间媒体表现形式,编制我市综合地图集,充分展示我市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全面系统地体现广州形象,迎接2010年亚运会。基于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编制各类数字专题地图产品,以满足社会和政府部门日常工作用图的需要。具体工作由市国土房管局、规划局、统计局、旅游局、经贸委等相关单位负责。

建设“数字广州”公共服务网站。“数字广州”公共服务网站作为市政府门户网站的组成部分,以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为载体,整合各种城市专题数据,对外解密后的地理空间信息,同时向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出行参考、生活旅游查询、移动服务等基于位置的公共服务。具体工作由市信息办牵头,市国土房管局、交委、工商局、统计局、旅游局、文化局、市政园林局等部门共同负责。

(三)推动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以推进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业,提高我市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核心竞争力,扶持壮大一批企业,加快形成地理空间信息产业链。

一是鼓励地理空间信息增值开发与商业服务。不断推出基于地理空间信息的集成化、知识化和技术信息一体化产品,重点支持广州市导航电子地图、三维电子地图、基于3G网络的地理空间信息增值产品的开发建设,满足社会大众对便捷、实用和多样化的地理空间信息产品的需求,带动旅游、餐饮、文化消费、广告等行业增长,促进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二是加强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依托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促进企业与本地科研教育机构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发挥科研教育机构的科研和人才资源优势,加快导航定位、数字航空摄影、空间信息网格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重点支持自主开发地理空间信息快速获取、集成管理、网络共享、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软件产品和技术装备。开展政企合作,优先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产品和服务,支持地理空间信息自主创新。

三是增强地理空间信息产业自主发展能力。积极扶植地理信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发展壮大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重点支持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研发企业、数据生产加工企业、汽车导航产品研发企业、网络地图增值服务企业;大力扶持电子政务、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医疗教育、金融保险等行业性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企业;积极培育地理空间信息科技咨询、技术评估、质量检验等服务机构,探索发展地理空间信息咨询服务业;试点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创新基地、产业孵化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明显增强我市地理空间信息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具体工作由市信息办牵头,市经贸委、发改委、国土房管局、规划局、科技局、统计局及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

(四)健全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进一步整合利用优化环境,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促进我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

一是健全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出台广州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管理办法,加强政策研究。针对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中出现的问题,要坚持科学合理、有效适用的原则,逐步建立以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交换、开发应用、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地理空间信息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政策宣传和监督,营造有利于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水平提升和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法制环境。具体工作由市信息办和市国土房管局牵头,市法制办、规划局、公安局、保密局、建委、物价局和市政府研究室配合。

二是完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标准体系。进一步强化地理空间信息标准化工作,建立和完善由数据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组成的地理空间信息标准体系,提高我市地理空间信息标准化工作整体水平。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制订适合我市实际的地理空间信息地方标准以及采集、处理、存储、应用的规范,重点制修订地理空间信息采集更新、共享交换、安全保密等标准以及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建设、政务信息图层建设、政务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建设等规范,加快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工作。加强标准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实施监督,加强标准化人才培训,提高标准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具体工作由市信息办和市国土房管局牵头,市规划局、质监局、保密局分工负责。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整合利用。

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订本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的方针和政策,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组织协调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中的重大问题,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研究制订本市加快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扶持性政策措施及行业管理法规、规章;组织研究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中涉及的关键性技术和应用标准规范。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把本地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列入信息化发展规划。市、区(县级市)政府各部门要把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工作列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加强联合协作,建立共建共享机制。

加强市、区(县级市)各有关部门之间的联合协作,建立完善部门间分工明确、高效顺畅的联合共建共享机制。公共财政投资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原则上应免费提供给政府部门和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使用。妥善处理地理空间信息利用与保密的关系,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加强信息的安全管理,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科学界定地理空间信息的保密范围。各部门职能范围内非专业地理空间信息应根据其他部门的行政职能需要进行共享。在建设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相关的电子政务项目时,市政府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全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库的公共资源,要统筹考虑区(县级市)部门的业务需求,避免信息资源和系统的重复建设。

(三)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属信息化基础设施范畴,应进行统一采购,统一分发。市发展改革部门和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核和项目验收;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的组织协调,以及对地理信息系统项目的立项审核和项目验收,充分依托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市财政主管部门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共同建立和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制定评价标准,严格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市、区(县级市)应加大公共财政对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把建设工作列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财政预算,建立保障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对地理空间信息产品开发和应用服务的投入,配套相关扶持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篇4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构建;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K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054-02

一、前言

在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为了有效实现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需要根据实际国土资源情况建立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从目前国土资源管理来看,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国土资源管理取得更积极的效果,构建地理信息系统成为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地理基础数据管理信息化也成为了国土资源管理的必然要求。从这一角度来看,在国土资源管理中构建地理信息系统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发挥国土资源管理的积极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二、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搜集

构建国土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时候,数据的搜集是一种重要的环节。由于国土资源管理涉及的土地数据种类多,总体信息量巨大,如何保证数据的搜集效率和准确性成为了数据搜集工作的关键。所以,为了保证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发挥正常作用,我们就要在数据搜集方面下功夫。通常的做法是利用现代信息测绘技术搜集基础数据,成功搜集数据之后,对数据进行初次核对比较,确定数据准确后,将搜集到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储存。这样以来,可以保证数据搜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从目前国土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来看,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数据子系统: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子系统、土地基础数据子系统、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数据子系统、元数据子系统。以下我们重点分析这四个子系统:

1、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子系统

在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子系统中,主要包含以下数据:(1)基础测绘数据(2)数据正射影像图(3)地名数据(4)遥感信息(5)行政区域界线信息(6)属性数据。这六种数据,是组成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子系统的重要数据,也是整个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基础数据之一。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城市和农村是主要的两个土地资源管理方向,因此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子系统包含了城市土地资源的主要信息。在对这些数据进行测量和搜集的时候,我们要利用GiS技术进行测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要根据数据的类别进行分类存储。

2、土地基础数据子系统

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理数据信息系统中包含了大量的土地基础数据,这些土地基础数据主要以下几种:(1)土地利用数据(2)土地利用规划数据(3)地籍数据(4)地价数据(5)农用土地分等定级数据(6)建设项目用地数据库和土地开发、复垦与整理数据等,这些数据涵盖了国土资源管理中土地基础的各个方面。从目前的国土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土地基础数据子系统中数据种类越多,地理信息系统覆盖的范围就越广,所起到的作用也越积极。由此可见,我们必须不断丰富土地基础数据子系统中包含的数据,不断拓展数据范围。

3、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数据子系统

在国土资源管理中,除了对土地的管理,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也是重要的管理内容。而对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的管理也是依靠地理信息系统来实现的。所以,我们在构建地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要将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数据作为重要的子系统。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基础数据主要包括矿业权管理数据、矿产资源储量数据、矿产资源规划数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数据和地质环境管理数据。从以上的数据种类可以看出,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数据子系统中包含了大量有用的数据,我们必须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并不断更新矿产资源数据和地质环境数据。

4、元数据子系统

元数据(metadata)是“关于数据的数据”,也称描述数据或诠释数据的数据。它用以描述现有数据的位置、来源、内容、属性和状态,是数据标准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元数据是描述跨地域、跨行业的各类数据来源、权属、精度、范围等信息的数据,将整个集成系统的各个数据纳入统一的管理之下,形成跨系统的数据管理,并维持整个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地理信息系统之中,元数据子系统成为实现地理信息系统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保证了整个系统数据的有效性,提高了数据管理效率和准确性,使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四、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如何实现资源共享

由于国土资源管理中涉及的地理信息数据种类多、信息量大,要想实现全面管理并发挥信息数据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困难。构建了地理信息系统之后,不但有助于对地理信息数据的全面管理,也为地理信息数据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在目前地理信息系统中,对信息数据实现资源共享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

1、将地理信息数据通过打印、印刷以及复制等方式,以纸质文件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实现地理信息数据的资源共享。

2、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搭建地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与网络技术结合,将平台搭载在互联网上,使用户在权限内实现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网络查询和调用。

3、将地理信息数据放在互联网上,支持地理信息数据的文件传输和在线下载。

4、将地理信息数据系统与局域网络或公共网络互联,为专属网络的群体提供地理信息数据的查询和下载服务,实现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理信息数据的资源共享。

五、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在构建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的时候,我们要根据系统功能的需要,遵守以下设计原则:

1、保证视图的有效性原则

视图可以被看成是虚拟表或存储查询。可通过视图访问的数据不作为独特的对象存储在系统数据库内。系统数据库内存储的是SeLeCt语句。SeLeCt语句的结果集构成视图所返回的虚拟表。使用视图与使用表的方法一致,即在SQL语句中通过引用视图名称来使用虚拟表。

2、保证存储过程优化性原则

存储过程是SQL语句和可选控制流语句的预编译集合,以一个名称存储并作为一个单元处理。存储在数据库内,可由应用程序通过一个调用执行,而且具备允许用户声明变量、有条件执行等其他强大的编程功能。

3、正确使用系统中的触发器

触发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存储过程,当使用下面的一种或多种数据修改操作在指定表中对数据进行修改时,触发器会生效:UpDate、inSeRt或DeLete。触发器可以查询其他表,而且可以包含复杂的SQL语句,它们主要用于强制复杂的业务规则或要求。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对如何在国土资源管理中构建地理信息系统有着初步的认识。从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国土资源管理中构建地理信息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对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所以,我们今后要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积极构建地理信息系统,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积极作用,促进国土资源管理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 叶建中.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研究[J].浙江国土资源,2006,22(11):49-51

[2] 杜培军,方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有关数据问题的探讨[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2,5(3):24-27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篇5

关键词:

一、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全方位应用服务

1、为土地规划审批提供服务。发挥基础测绘前期性作用,为土地规划审批提供各种不同的基础图件。利用规划图与不同年代的航空正射影像迭合,从中分析是否按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建设、规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需要修编等。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利用城市不同时期的影像、地形图资料,可以掌握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展程度,根据建设占用耕地情况,分析人口、土地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从而修订城镇扩展有关政策。

2、为土地利用提供服务。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往往以管理区为权属单位,范围面积较大,可以利用正射影像划定权属界线,位置与面积精度可达到现阶段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的要求。

3、为土地监测提供服务。利用数字正射影像、卫星影像实现对违法用地进行监测,可及时掌握违法用地地点、发生时间、违法面积等,为依法处理提供证据。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信息系统,可以显示基本农田的位置、范围、面积、责任人以及保护区比例达标情况有效保护基本农田。将农田保护范围线与不同时期的影像迭合,还能监测保护区变迁情况。

4、为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环境保护提供服务。现由于目前我区1:1万地形图很少,在矿产资源中只能使用1:5万地图,放大后成为1:2.5万使用,现在我们可以提供已完成区域的1:1地形图,满足地质调查的需要。

5、为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服务。测绘可为国土资源系统电子政务提供了大量具体、准确、科学的基础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并在此平台的支撑下,实现电子政务的现代化。

二、测绘工作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以“3s”技术(GpS、GiS、RS)、计算机及数字通讯技术为主要特征,以提供国家地理空间信息数据框架为主要内容的测绘工作,是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基础工作,是保证国土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重要工具。基础测绘信息数据是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的空间定位框架,是加载国土资源管理政务信息、专题信息和其他信息的平台,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进行空间分析和空间辅助决策的基础,是“数字国土”乃至“数字中国”的核心组成部分。测绘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基础性、前期性工作。测绘不仅可以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各项基础业务工作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服务,而且可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测绘部门定期更新的航天、航空影像数据以及航测与遥感技术,可以为土地利用动态遥感分析与监测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测绘部门利用已有的丰富测绘成果资源,运用现代测绘技术手段,可以为国土资源管理及各项基础业务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

2、开发、利用已有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国土资源管理服务在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几代测绘工作者经过50年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测制了大量测绘成果。先后建立了由5万点组成的全国天文大地网,布设国家精密水准23万千米,建立了国家重力网并加密测设各等级三角点、水准点几十万点;测绘了全国范围的比例尺基础地形图,编制了各种比例尺系列图;测绘了大量城镇大比例尺地形图及各项工程用图。丰富的基础地理数据和图件,保障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测绘需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满足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要求,测绘部门致力于对传统测绘技术体系的数字化改造,以便加快基础测绘更新的速度,提高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含有数字影像数据库内容的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工程已开始启动。各种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将为“数字国土”及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空间定位框架和支撑。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篇6

关键词:系统建设;信息;数据

中图分类号:F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14-0000-01

BuildingprogramsofHenantelecommunicationsinfrastructureSharingCo-managementplatformSystem

LiZhenzhen

(HenaninformationConsultingDesignCo.,Ltd.,Zhengzhou450008,China)

abstract:inordertofurtherpromotethesharingwork,sharingintheprovincetoresolvethecurrentproblemsfacingtheimplementationprocessandchallenges,sharingco-managementplatformcannotbedelayed,thesystemreliesonweBGiSplatform,usingourownresearchspatialdataanalysisengineandworkflow,frombasicresourcedatamanagement,workflowprocessingtobuildashared-benefitanalysis,sharingrate,reportgenerationandotheraspects,afullrangeofworktoachievethesharingofelectronicoffice.

Keywords:Systemconstruction;information;Data

一、系统建设的意义

共建共享工作开展以来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下:

(一)无法及时掌握各运营商基础通信资源数据。各运营商之间互不共享电信基础设施相关信息,这就导致各运营商在进行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时进度缓慢,容易产生纠纷;是否没有可供共享的资源、已建设施的具置,无法判断。(二)难以准确全面掌握运营商电信基础资源建设情况。每个省电信基础设施数以万计,对于各运营商的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实际落实及是否存在违规建设等情况难以监督检查。(三)无法准确高效的统计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执行情况。工信部要求的资源共建共享统计数据由各运营商上报通信管理局,数据的准确性难以验证,同时,资源共建共享数据的汇总、整理,各通信管理局基本靠人工方式处理,工作量大、处理周期长。(四)不能有效地跟踪监督各运营商的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进度。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参与各方基本采用电话、传真、纸质函件的方式处理相关工作流程,工作进度难于跟踪、监控,不便掌握资源共建共享进度情况。

二、系统的提供的解决方案

搭建信息沟通的平台,在省通信管理局、运营商、行业协会、相关第三方之间建立了共建共享信息沟通渠道。建立基础资源数据库,为共建共享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基础数据和信息,为进一步整合全省各类基础资源信息奠定基础。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直观准确的展现各类基础资源的准确位置和周边环境。提供电子化分析工具,分析判断是否符合共建共享和自建预留的相关标准。建立共建共享流程、审批流程、争议处理流程电子化的解决方式,形成规范的本地网之间、省市公司之间、运营企业与监管部门之间协调沟通流程和申诉处理流程,加强对共建共享工作的监督、管理。实现运营企业本地网共建共享需求的协调、确认电子化,并为共建共享结算提供依据,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三、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

Bpm工作流引擎,协同办公自动化和共建共享流程管理两个分系统,每个分系统由若干模块组成。各相关模块、子系统之间实现了无缝连接,全程共享数据。多级weB报表,采用主流的数据双向扩展、多源分片、纯拖拽等方式来进行报表设计,利用报表展现、填报、汇总、统计分析、打印输出等功能轻松完成各类报表处理事务。webGiS内核,预设多种空间缓冲区分析算法,能够处理地图数据、空间数据、SDe分析过的数据。

四、系统具备的主要功能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篇7

【关键词】基础测绘促进钦州市土地管理

现阶段,我国人均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迅速,人地矛盾突出,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冲突日益严重。今后一段时期,上述矛盾还将继续存在,而且有加剧的趋势,因此,科学、合理、持续利用好资源,特别是加强土地资源的利用管理,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基础测绘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期性、先行性的基础工作,既为经济建设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提供基础地理信息,又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测绘的成果数据是各项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也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1基础测绘的主要内容及服务功能

基础测绘成果是认识世界、利用自然不可或缺的媒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保障手段,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随着土地管理工作范围和领域的拓展及延伸,急需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土地管理行政管理体系,利用现代技术强化宏观管理,实现科学决策。由于基础测绘与土地管理是服务与被服务、保障与被保障的关系,如果进一步把基础测绘与土地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基础测绘的技术、成果等优势,不仅能为土地管理提供服务和保障,也能更大范围地发挥基础测绘的作用。www.lw881.com

1.1基础测绘的主要内容

1.1.1建立经省级人民政府或其测绘主管部门批准的基础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空间定位网及加密和复测。

1.1.2对国家1:500、1:1000、1:2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测制和更新。

1.1.3本区域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更新。

1.1.4根据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周期,对前述项目的内容进行复测或者更新。

1.1.5其他基础测绘项目。

1.2基础测绘的服务功能

1.2.1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服务。

1.2.2可以为土地利用管理提供服务。

1.2.3可以为土地监测调控提供服务。

1.2.4可以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服务。

2土地管理对基础测绘的需求分析

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如实准确地测量土地面积,绘制地形图,建立地籍资料,形成数据库。基础测绘作为前期性、基础性工作,能够为土地管理提供详实、准确的基础数据和基础图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土地规划进行动态控制,才能达到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工作目标。土地管理对基础测绘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等方面:

2.1地籍管理需求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地籍测量是地籍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类型、面积等。它具有提供计税依据、产权管理依据以及用户需要的地块信息等功能,而且地籍信息系统还是多种信息系统的空间定位系统。

2.2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势必会造成土地利用状况的改变,为保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现势性,必须选择快捷有效的方式来更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以实现真正意义上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与管理。为此我们需要用现代测绘科学技术来发现和提取土地变化信息,以满足土地利用数据建设的需要。

2.3耕地保护工作需求

鉴于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党中央、国务院决心采取世界上最严厉措施、最严格制度来保护耕地,严格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切实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为了落实这一要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借助基础测绘成果先后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编制,开展耕地数量质量、耕地后备资源普查等专项工作。

3基础测绘对于土地管理的促进作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迫切要求各级国土部门为国家提供准确的数量、质量和土地利用现状等信息。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土地规划、整治、开发利用、税收等提供有关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建立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势在必行。

基础测绘的快速发展,使得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不断丰富,为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应用领域的最高形式,它向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定性、定量、定位以及可视化的工作条件,不仅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土地管理办公的效率,而且可以为全方位地考虑土地问题的方方面面,为科学决策提供基础信息,有效地提供土地管理工作质量。同时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还是土地管理部门面向社会的窗口,它的运行所提供的信息服务有助于国土资源管理执法行政公平、公正、公开。伴随着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必将增强土地管理的综合效益,提高土地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

4钦州市基础测绘工作已经成为土地管理工作飞跃发展的瓶颈

钦州市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起步较晚,1993年钦州市城区才有了第一批65.75平方公里的1:500地形图,2001年才有了第一批100平方公里的1:1000地形图。在随后的几年的时间中,钦州市地形图的测绘和更新一直紧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步伐,较好地满足了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需求。但由于对基础测绘工作缺乏一个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不能及时对土地变化情况进行更新,致使土地信息更新跟不上土地管理工作发展的步伐。目前,地籍图件内容陈旧、现势性差是土地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且又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5把土地管理和基础测绘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基础测绘实施,促进钦州市土地管理快速发展

为了改变钦州市基础测绘成果现势性较差的现状,明确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基础测绘的目标和任务,发挥基础测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钦州市国土资源局本着统筹规划、保证重点、满足急需、分步实施的原则,紧密结合全市经济和城市规划发展,构建数字钦州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地理框架建设的需要,组织编制2008—2020年钦州市基础测绘规划,为土地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基础。

5.1空间基准体系建设,为土地信息获取提供了技术保障

5.1.1建立钦州市统一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近期布设d级gps控制点18个,于2007年布设完毕,控制整个钦州市市本级,控制面积约4542平方公里。另外,2007年布设e级gps控制点,共计51个点,控制面积约500平方公里。

5.1.2启动钦州市cors系统建设。在钦州市规划区约1089平方公里范围内建立4个固定基准站和1个网络监控中心,并辅以高精度的大地水准面,建成高精度、高效率、高覆盖率的网络gps系统。通过数据通信网络,如因特网和广播网,可24小时、连续地向各类需要测量和导航的用户提供厘米级的定位精度的信号。

5.2建立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地籍图的测制与更新体制

目前,地籍图件内容陈旧、现势性差是土地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且又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地籍图的测制与更新体制。

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地籍测量与地籍实时修测的工作成果是提高基础测绘成果现势性的有效方法。同时,为保持基本比例尺图的现势性,必须修测更新现有的地形图。根据钦州市城市建设与发展需要,2006年正在进行钦州市主城区1:500和1:1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修测工作。2007年-2010年将对钦州市金光工业园进行1:1000地形图23平方公里进行修测。2007年修测金谷工业园1:1000地形图8平方公里。修测在原有数字化地形图基础上进行,并采用全数字化成图法修测。

此外,从节约型管理角度考虑,土地管理部门可以在基础测绘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地籍要素的测绘,从而避免重复测绘,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降低生产成本。

5.3建立钦州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提高土地管理工作效率

根据钦州市发展的需要,建设钦州市基础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分三步走,首先,选择基础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建立各种子系统,如数据采集、管理和数据转换系统、基础地形信息和基础空间数据管理、应用与数据更新系统、地名库管理与应用系统、控制测量成果管理系统等。其次,建立钦州市1:10000以下的城市空间数据库、元数据库,初步建立基础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最后,推进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建立钦州市基础地理数据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开展应用服务。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真实再现全市的地形地貌,为我们全面了解钦州市的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空间支撑,并为可视化地掌握生态资源、模拟和仿真生态重建过程中重大决策实施提供基础支撑,确保我们能够科学地开发自然界,动态监测和合理地配置资源,有效把握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平衡,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国土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数据增值服务。例如:通过以不同时期的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和正射影像图为数据核心,结合土地利用详查图,可进行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为科学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为数据核心,结合人口经济、土地利用等专题数据,运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以及3s技术,可更好地分析耕地分布现状,提出社会经济与生态合理退耕还林规划方案,增强退耕还林规划的可操作性。

5.4加强测绘队伍建设

《物权法》的实施对测绘尤其是地籍、房产测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地确权、房产面积等纠纷可能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测绘成果经得起公开查询、经得起行政诉讼。当前因为编制的限制,测绘队伍普遍存在人员少、技术人员紧缺的现象,有不少业务人员对政策业务还不够熟悉,以致引起土地权属和房产面积的争议、行政复议诉讼等。这需要加强宣传,学习政策法规,并通过培训提高测绘人员的政策和业务水平。

5.5推进钦州市信息化测绘进程

信息化测绘以基础地理信息获取空间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智能化、服务网络化社会化为特征,强调数据采集内容的多样化和专业化,强调对测绘成果的再加工、信息整理、综合分析和深层次应用,这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相符的。在思想上,测绘单位要改变观念,由提供产品转换到提供服务,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测绘服务领域;在技术上,要跟踪国际测绘科技发展趋势,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组织快速空间定位、智能数据获取与生产、网络管理与分发服务中的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改造和完善现有的技术和工艺流程;在管理上,要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投入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创新工作机制,促进信息化测绘建设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钦州市基础测绘规划(1997-2010年).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篇8

关键词:信息资源整合;电子政务;云平台

在网络时代,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为了进一步发展电子政务,必须有效的整合电子政务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因此,必须通过构建电子政务云平台的方式来提高政府信息的公开水平,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电子政务系统之间存在的各种问题,使电子政务系统之间能够实现互动互联。

1面向信息资源整合的电子政务云平台的构建意义

构建面向信息资源整合的电子政务云平台的根本目的是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和并行式计算的延伸来积极应用计算机网络的计算处理能力,对待处理的程序进行拆分,使其成为若干个子程序。再通过多部服务器对其进行分析、计算和搜寻,并向用户回传处理结果。这样一来,网络中的“云”就解决了终端的负载、存储和运算等问题,使网络能够协同工作,实现了政务资源的共享。构建电子政务云平台有利于降低电子政务的运行成本,通过提高运行效率的方式来使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得以提高[1]。

2构建面向信息资源整合的电子政务云平台的措施

要构建面向信息资源整合的电子政务云平台,要经过三个阶段:虚拟化构建阶段、搭建平台阶段和提供服务阶段。电子政务云平台的构建基础就是第一阶段,也就是实现应用程序、存储和服务器的虚拟化。以此为基础能够进行第二阶段的构建,也就是将支撑云、业务云和公众云搭建起来,从而能够管理和调度与政务信息资源相对的虚拟化资源,并对其进行整合。在第三阶段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转化,使用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来整合不同层次资源上的服务,从而将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电子政务服务[2]。

2.1虚拟化构建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以物理状态无关、物理存在、物理位置的方式来对底层资源进行调用,从而将物理资源转化为服务形态。要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对物理资源进行复用,就必须对其进行虚拟化。虚拟化还能够使管理维护的复杂程度得到降低,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协调配置。

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整合存储设备和服务器,并实现基础设施的虚拟化,动态分配和整合管理现有的计算存储资源,从而使计算存储资源的利用能力得以提高。当前我国各级政府主要是使用虚拟化软件来完成该阶段的构建,对与电子政务密切相关的设备中心、技术和数据进行虚拟化,将一个抽象层建立在底层硬件和虚拟服务器之间,并向该虚拟层迁移与电子政务密切相关的各应用模块,使存储资源和底层硬件计算能够在不同的应用模块之间实现共享。在该阶段,要通过虚拟化软件来对新购买的应用程序、存储设备和服务器以及原有的设备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统一资源池,能够向各应用系统分配所需的资源,并动态的迁移应用,例如用户接口虚拟化、应用程序虚拟、存储虚拟、服务器虚拟化等等。

2.2搭建平台阶段

云平台的搭建要以基础设备虚拟化为基础,并整合对应的数据资源和信息,搭建支撑云、业务云和公共云平台。

2.2.1搭建公共云平台。电子政务系统以及用户的使用的云平台为公共云,主要通过公开途径来获得数据。各政府部门的信息、数据和资源都可以放置在该平台上。通过支撑云上的权限管理技术和用户认证基础,公共云能够将不同的接口提供给不同的用户。为了使政府各部门之间实现联通,必须搭建公共云,实现政府内部的资源和数据共享。

2.2.2搭建支撑云平台。支撑云平台能够连接业务云、公众云和虚拟化的成果。也就是从应用接口层、基础管理层和计算存储层三个逻辑层面来整合各种资源。其中最上层的是应用接口层,主要是共享和整合各技术和资源,具有众多的云平台功能,例如权限管理、用户认证和网络接入等。云平台资源网格信息资源的核心是基础管理层,其能够维护和管理电子政务相关信息资源,并调度各应用任务,具有安全管理、任务管理和资源管理等内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各类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和管理服务器组成了计算存储层,能够分配和管理基础设施等资源[3]。

通过云平台的搭建能够实现用户和资源之间的联系,使用户的资源需求得到满足。不同的政务部门和电子政务系统之间也能够进行信息资源整合,为下一阶段的云平台构建奠定了基础。

2.3提供平台服务

该阶段是构建电子政务云平台的最后阶段,主要是将丰富的云端服务提供给不同的电子政务系统,以虚拟化和整合为基础,使用一定的服务模式,以用户的需求为根据来调用和管理底层资源和功能。其主要具有三种服务模式:软件作为服务、平台作为服、基础设施作为服务。

基础设施作为服务主要是向用户提供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等服务,使用户能够经济、快速的获得基础设施服务。通过基础设施作为服务,使各部门之间能够实现基础设施的资源共享,例如公共存储空间和公共服务器池。这样也可以使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得以提高。

平台即服务主要是将系统运行的软件平台提供给用户。其主要的设计对象是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程序开发者,使其能够获得数据库、开源代码和编程接口,从而将具备并行扩展能力的大规模软件系统构建起来。使用平台即服务理念可以使政府部门将共同的基础服务平台搭建起来,从而将不同的服务开发资源提供给不同的电子政务系统,例如数据库资源、软件开源代码等等。

3结语

作为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能够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政府的信息资源,使政府能够更好的实现职能转变和体制改革。电子政务云平台能够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使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事务的参与程度提高。因此,必须不断发展和完善电子政务云平台,更好的实现电子政务的核心功能。

参考文献:

[1]胡亨伍,张俊兰.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应用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1(23).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篇9

摘要:本文根据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和石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发展现状,构建了一个基于云计算的石油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模型,以解决石油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的诸多问题。通过对石油公司的业务流程分析,提出构建一个企业混合云管理模式。在云计算下,石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较低的it运营成本,通过整合企业各部门及下属公司的信息资源,形成规范化集中式信息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云计算;石油企业;信息管理;规范化

1.引言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终端等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受到挑战。Gartner公司在2012年公布了十大技术,云计算也在其中。云计算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众多企业采用了云计算服务,例如:电信、金融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港口等行业已全面介入云计算。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的水映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同时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也惠及各行业,石油公司应该抓住这项新技术的机遇,提升企业管理效率。

近年来,国内石油公司像中石油集团和中石化集团被允许进入成品油批发和零售行业,信息化管理已经融入公司的各项业务中:勘探、开采、炼油、销售等。石油企业具有复杂的组织结构,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出现了瓶颈,例如:(1)随着勘探、开发、科研、生产和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软件的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企业需求增多数据量增大,增加了服务器的计算能力,增加了系统运行、维护的成本。(2)不同业务部门和下属公司的数据难以实现资源共享,没有规范化管理信息系统标准。(3)it资源的利用率低,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本文提出的云计算信息管理模式,改善石油企业现有的信息化管理的瓶颈。

2.云计算中信息化管理的概述

2.1云计算基本含义和原理

云计算是以“一切作为一种服务”(XaaS)的模式出现的,基础设施、硬件、软件、网络作为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云”指的是多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计算机实体的虚拟化资源,操作原则是云计算提供商集中虚拟化物理资源,将基础设施、软件平台和应用软件形成一个“云风景”,通过网络提供给有远程点播的需求者。按照服务模式来分,云计算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按照部署模式来分,云计算包括:私有云、混合云、公有云。

2.2云计算在石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云端强大的硬件资源及软件资源能迅速处理用户的需求,并通过网络即时反馈给用户。由于企业以付费形式丰富了自己企业的软实力,这种硬件与软件集中式的服务,在一定层面上降低了企业在it方面的费用,也降低了人力成本。这样既可以保证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安全高效地运营,也可以使企业的信息无忧的保存在云端,而且即时需要,即时访问。云计算让硬件和软件共同构成了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云计算下信息化管理的特征可以归纳如下:信息化管理成本低、具有动态的资源部署、用户可灵活地操作、规范化标准。

云计算下石油公司信息化管理的优点概括如下:(1)石油公司具有复杂的组织结构,使用云计算部署石油企业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提高石油企业在多组织多层级间的资源使用效率。(2)云计算提供商提供了用户按需付费的服务,地点和时间不受限制,可以降低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成本。(3)石油企业在勘探、钻井作业中产生大量的数据,数据存储需要较高的安全性,云计算中的私有云可以确保数据的安全。(4)云计算可以使石油企业的多部门和公司间形成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形成高效的资源共享。

3.石油企业云计算信息化管理的分析

3.1石油企业管理信息化现状的分析

石油企业拥有大规模的it基础设施,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炼油化工、工程建设、工程配件、海外业务、勘探与生产和销售。石油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投入巨资,重复部署新系统,一定意义上浪费了资源,也增加了工作量。

石油公司面临着诸多问题:(1)复杂的基础设施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和维护成本,部分项目是孤立的管理信息系统。(2)存在硬件资源利用率低,服务器间接口不兼容。(3)石油公司的下属公司重金引进中软项目和硬件设施,造成沉重的负担和资源冗余。(4)多个服务器采用不同技术进行部署,导致设施使用受限,企业内部资源难以实现共享和整合。(5)随着石油公司业务的不断增多,服务器资源需要增加,缺乏灾难系统,出现了数据丢失情况时很难管理。

3.2石油企业云计算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首先,建立石油企业的数据信息整合的云计算平台,颠覆传统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以更有效的方式管理和整合企业的it资源。

其次,把云计算技术应用到企业现有的各业务流程中,其原理是不同的业务采用规范化的云计算策略。企业内部上游从事油和天然气勘探、钻井和开采,中游储运和运输,下游则是流程复杂的炼油和化工业务,最终进行销售及分销业务。石油企业的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最后,针对石油企业的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进行分析,实现云计算的云部署。石油企业的核心业务包括勘探、开发、基础设施引进、基础建设、物料管理。大量的技术数据和资料积累在这些环节中,这是石油企业的独特的智慧。对于企业,数据的安全性永远要放在第一位,核心业务要融入企业私有云。

石油企业非核心业务主要包括办公业务(客户关系、电子邮件和文件管理),销售和分销,人力资源等。这些业务应考虑实施公共云战略,公共云的部署模式具有更多的灵活性,这样石油企业可以从SaaS提供商服务中选择低成本的软件应用。石油企业的混合云可以实现用户方便地取得应用需求,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效率之间的平衡,这会使企业以较低成本,确保临界数据的安全。

4.石油企业云计算信息化管理的构建

通过对石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和策略分析,根据云计算部署模式的原理,石油企业云计算信息化管理的构建可分为四个级别:基础设施层,基础服务层、业务逻辑层、用户层。基础设施层是部署it基础设施资源,石油企业应选择“混合云”模式,自建私有云与公共云部署组合模式。基础服务层是平台的“心脏”,主要是设置基础服务层的系统环境和功能组件,数据接口及服务框架。业务逻辑层,根据不同的业务流程,进行服务包整合,用户可以根据接口进行请求通过api进行响应。石油企业云计算信息化管理的架构如图2所示:

4.1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是云计算平台的硬件基础,石油企业选择由企业私有云和公共云构成的混合云。主要是信息化管理平台基于硬件和软件源资的创建模式。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和其它硬件资源,以及管理分布式计算的硬件资源框架。

基础设施层的私有云是自用的,石油企业通过私有云实现有效地资源配置。对于石油企业,它本身有很多基础设施资源,公司完全具备建立私有云的条件。确保核心主业务数据和机密数据都在私有云上,确保了引用数据的安全性。基础设施层的公共云是无需构建的,需要做的就是确保非核心业务可以通过唯一网络访问公共云。公共云是由第三方提供,企业可以通过付费方式租赁取得,这样企业不用担心维护和升级问题。企业可以自由的选择公共云服务提供商,如果企业用户不满意的租用的软件服务,协议到期后,他们可以终止,并选择其他的供应商。因此,公共云不仅使石油企业节省支出,还能使用户灵活地使用,而公共云中的数据安全由云计算提供商负责。

4.2基础服务层。基础服务层是一组虚拟化的服务器和应用中间件。云计算实施的关键是虚拟化技术,充分利用云计算基础设施,通过虚拟化技术将计算能力、存储容量、网络、容灾设备等进行部署,形成超级计算机中心。石油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是分散的,其下属单位的标准不统一,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了不同的部署标准。云计算基础服务层提供了一个规范化的开发平台,给石油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服务,下属单位不用重复开发系统平台,只需将需求发送到云计算中心,并通过该中心的资源动态分配,将需求进行封装后连接到用户平台接口。云计算部署模式统一了石油企业各业务和各公司的开发的环境,有利于内部信息规范化的发展。

4.3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建立在基础服务层上,最贴近用户服务层,石油企业的所有业务流程都在这里。各级部门和下属公司可以选择基础服务层的功能平台服务满足自身的业务需求,可以是一个模块也可以是多个模块的组合,而规范化的云计算信息化管理模式在商业逻辑层实现了动态的管理。当业务需求发生变化时,不用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程序作出重大修改,只需调整响应需求的业务模块的组合和排序,就能快速对业务的需求变化作出响应。业务逻辑层最大限度地提高动态配置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提高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效率。

4.4用户层。用户层包括石油企业的不同部门和下属公司,如油田分公司、存储运输公司、分销公司等。用户不再局限于什么地方,只要接入网络,用户就可以访问企业云平台,云计算即可按需进行服务。石油公司用户共享企业内部资源,提高了企业信息资源利用率。

5.结束语

本文从理论的观点来分析,结合石油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现状,对石油企业云计算信息化管理的构建提出了建议,而现实的工作中是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的。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石油企业云计算的实施需要三个步骤:第一,建立私有云,以满足企业核心业务的需求;第二,进行数据收集,对业务流程的整合,形成规范化的云计算服务中心;第三,随着石油企业云计算规模的扩大,数据的增多,建立中国“石油行业云”。云计算在石油行业的研究和应用,将会加快信息化在传统行业中的发展步伐,为整个行业乃至国家的发展提供高效推动力。(作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纪荣艺,周英操,樊洪海,王果.石油集团企业的云计算战略[J].信息技术,2011(3):18.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篇10

[关键词]地方政府 电子政务 总体规划 逻辑设计

[分类号]C931.9tp302.1

1 引 言

电子政务是加强政府管理、实现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科学决策、改进和完善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它利用信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管理与服务通过信息化集成,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割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规范、透明的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电子政务的对象和职能看,功能完善的政府政务系统可分为内网、专网和外网三个部分。内网是指相关的地区级以上政府信息共享的办公业务资源网。专网主要是各级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以及各公务员之间政务信息资源有效流动的载体,是政府机关内部的办公业务网,承担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职能。外网主要是政府与企业、市民之间对外服务信息资源有效流动的载体,承担政府对外服务和监管职能。电子政务建设要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特别要针对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应用信息技术,增强为民办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迅速,自2002年中办17号文以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从部门办公自动化,开始走上支撑部门职能业务的发展道路。《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2006年中办18号文以后,进一步推动了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应用深化和整体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中央级传输骨干网已经开通,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也投入运行,可承载中央和地方部门的部分政务业务,为进一步整合内、外网及专项网资源,实现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连互通和政务业务系统的协同互动奠定了基础;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已开通运行,各级政府网站基本建立,为党和政府有效联系群众、服务人民建立了新的桥梁和纽带。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覆盖了税务、海关、农业、银行、公安和社会保障等大部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为政务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电子政务治国理政和服务于民的架构已具雏形。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已不再仅仅停留在信息服务阶段,而是更关注网站后台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本文以我国地市级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应用解决方案为核心,围绕其政务信息的有效传输和资源共享问题,针对其政务工作模式和已有的信息技术,对其电子政务应用平台进行了总体规划与逻辑设计。

2 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应用平台的基本框架

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从逻辑结构上分为公共体系基础建设、电子政务应用支撑平台、基于pKi/pmi安全服务体系、业务应用系统、管理运行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等六个部分,如图1所示:

2.1 电子政务基础建设

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基础建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物理基础设施、资源基础设施、安全基础设施、通讯基础设施。

・物理基础设施:包括主机、网络、存储等物理基础设施。

・资源基础设施:包括资源目录的建设、目录共享和交换以及资源库;政务信息资源库主要包括基础信息资源、公共信息资源和部门业务信息资源等。基础信息资源指各政务部门在中均需使用到的基础性、战略性的公用信息资源,主要由人口基础信息、法人单位基础信息、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等构成,数据来源于各部门的业务信息资源;公共信息资源是由各政务部门开展跨部门综合服务所需的共享信息资源以及在各部门的业务信息资源基础上,经过分析、整合之后形成的综合性信息资源组成,能够为跨领域、跨部门的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支撑,数据来源于基础信息资源和部门业务信息资源;部门业务信息资源由各单位业务数据库、文档资料库所组成,数据来源于各政务部门在中产生或使用的业务信息。

・安全基础设施:提供数据基础安全、系统基础安全、网络基础安全和物理基础安全。

・通讯基础设施:提供视频、短信、语音以及邮件等通讯基础设施。

2.2 应用支撑平台

由于历史的原因,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条块分割,形成“信息孤岛”,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信息资源难以共享,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的推进。合理有效的电子政务系统应该将内网中的各个应用系统有机联系在一起,并能顺畅地与相关的业务部门进行联系,这就需要构建应用支撑平台。应用支撑平台主要解决资源共享、信息交换、业务访问、业务集成、安全可信和可管理等电子政务应用的共性和关键问题。

2.3 业务应用系统

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不能简单地将现有业务应用、办公、办事程序原封不动地搬上计算机,而要对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流程进行革新,将政府业务应用系统集成到电子政务平台上来。应用系统的建设策略包括:①社会服务应用:对社会、企业、公众的服务项目,全面提升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②部门间应用:部门间应用系统,主要针对部门间的协调和信息共享(如:应急管理系统)提高政府内部协同能力;③部门内部应用:部门内部应用系统(如内部业务系统),主要是提高政府部门的业务水平和监管能力。

2.4 安全保障体系

电子政府不同于传统的实体政府,它主要依靠网络技术进行管理,是网上“虚拟政府”,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需要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来保障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正常运行。建立安全服务体系策略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树立整体观念。在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中采用整体安全策略,从安全需求分析、安全风险评估、安全设计、安全工程实施、安全管理、安全动态监控、应急处理、安全审计维护等各方面规划整个系统的安全。

・重点建设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公共安全支撑平台和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体系。

・建设安全服务体系要抓住市、区、县和乡镇(街道、社区)数据中心安全防护和部门专用数据的安全防护两个关键。

・要坚持三项原则:①区域安全原则,按照不同的安全需求划分不同的安全区域,配置不同的安全策略;②适度安全原则,在市、区县级的电子政务中,数据的保密程度安全要求相对较低,信息安全资金投入有限,可以根据资产风险评估,制定适度安全策略;③分级负责原则,市、县市区、部门对数据保密、安全防护、安全管理各自负责。

・加强贯彻执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在遵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华人民共

和国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可以加强地方立法,以法律为后盾来保障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的正常运行。

2.5 管理运行体系

电子政务系统涉及众多部门,信息技术环境多样,网络设备不一,结构层次复杂,需要监控管理的网络、主机、专用设备、系统、数据等较多,必须建立完整的管理运行体系。建设策略包括:

・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建立新的运行管理模式。政府相关部门对网络的ip层、数据中心、部门网络进行运行管理,网络传输平台、安全系统、技术含量较高的专用系统等可以利用社会力量进行外包服务。

・全面监控和分布管理相结合,加强运行管理的职责和手段。通过网控中心的监控平台,对整个网络资源进行全面监控,部门配置相应的设备,进行分布式管理,紧密联系,各负其责。

・技术设备和规范流程相结合,提高管理的整体水平。配置功能齐全、管理方便的网络管理、监控的软件和设备,提高技术管理手段。制定严格的规范管理制度和运行管理机制,实现规范化的处理流程,提高管理水平。

・职能服务和市场服务相结合,探讨新的发展模式。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一定的规模后,运行维护部门在保证对政府机关、社会、企业、公民提供优质的职能服务的前提下,积极探讨新的运营模式,对那些能够产生增值服务的项目,进行深度挖掘和合理经营,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取得经济效益,使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的建设、运营取得成效,持续发展。

2.6 标准规范体系

电子政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领域,标准化是支撑电子政务的重要手段。为确保网络环境下实现地方政府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地方政府电子政务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施:

・要以国家相关文件作为基础建立电子政务的标准规范体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成立了“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编写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指导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这是制定地方政府电子政务标准规范的技术基础和互联互通的基础。

・要结合各个地方政府的具体情况,根据自己的应用特点来制定地方性电子政务标准规范;结合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各个部门的有关工作制度和章程,制定和颁布保证电子政务标准规范得以顺利执行的各种文件和规章制度;结合地方各级政府机关、部门的应用水平,制定可操作、可检查、可监督的工作手册和管理流程。

3 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应用平台的逻辑结构

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应用平台主要是基于外网平台、专网平台和内网平台进行构建。外网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的政务信息资源查询、共享和接受政府提供的网上办公服务;专网平台为政府内部工作人员提供内部办公系统,方便对一般的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和传输;内网平台则是为实现政府信息共享而构建的独立的业务资源网,由专人操作,可以防止机密信息的外泄。为了信息安全的需要,杜绝外网用户访问专网平台,专网平台与公众门户之间进行逻辑隔离,使传输的方向是可控状态下的单向,不能在两个网络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交换。但是外网用户可以通过相关的渠道对专网用户进行监督。

电子政务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硬件设施、应用支持、信息资源分布、安全保障等核心构件及相互关系见图2。

3.1 电子政务外网平台

作为电子政务全局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电子政务外网是政府面向公众服务的重要信息网络枢纽,也是政府各部门实现纵向和横向互联互通,避免重复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管能力,降低行政成本的重要举措。在这个平台上,主要运行政府不涉及国家机密、可以公开的信息数据以及提高为方便公众和企业网上办理相关业务的接口。由于目前已有相当多的部门建成了一批专业业务系统,有了不少孤立的外网平台,但缺乏统一的外网平台,地方政府在外网平台规划与设计时重点应该从整合已有的平台着手,在充分了解当地经济运行和网络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考虑网络技术的主流发展方向,科学设计,保证业务,逐步整合,平稳过渡,使各级、各部门的纵向网络资源,逐渐整合到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逐步实现统一网络平台、统一通信通道、统一网络管理的目标。具体可以从一两类业务关联性高、网络基础条件好、管理队伍强的“片区”人手,进行互联互通,统一规划,集中管理,然后逐步向行政区域内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迈进,最终形成功能完善、结构层级明显、体现地方政府特色的外网平台,这样既能保证业务运行的持续性,又节约了投资,避免了重复建设,极大地提高运行的整体效益。

3.2 电子政务专网平台

电子政务专网平台的规划与设计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专网平台作为政府内部各级部门的办公网络这一性质,专网平台要建成连接市、区(县)政府及各级行政机关内部的“办公业务网”,设计优良的专网平台还要能够以“办公业务网”为依托实现辖区内各级行政机关的协同办公,并建成覆盖面广、内容准确、更新及时和实用有效的“政务信息资源库”,从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增强决策支持。

根据逻辑的应用功能层次,电子政务专网平台包括基本的访问服务应用,如提供基本的B/S应用结构的接入服务功能;交互的数据应用,主要是基本的数据服务、信息查询以及全文检索服务等;高速的可视化应用,包括基于数字信号的可视会议系统(VC)、视频点播(VoD)和视频广播(VB),基于模拟信号的远程监控及远程指挥以及内部短信系统和内部邮件系统等。从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逻辑功能角度,应用系统可分为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服务三个部分。

3.3 电子政务内网平台

政务内网是党政机关的内部独立办公网,主要用于机关公文、信息的传递和业务流转,它与外网一般进行物理隔离,双方不相交、不搭界,在满足工作需求的前提下,覆盖范围尽可能少,对上与上一级直至部级电子政务内网互联,因而内网基本不受国际互联网不安全因素的威胁,具有相当高的安全性。

4 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