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电子合同的流程十篇电子合同的流程十篇

电子合同的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9:08

电子合同的流程篇1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协同

abstract:Developmentofe-commerceisaninevitabletrend,andthelogisticsine-commerceinanewdevelopmentsituation,theircombinationalsobecomesnecessary.thentheircombinationwillderivenewbusinessandlogisticspatterns,thusgivingprofoundinfluenceonthedevelopmentofbusinessandlogistics.thearticleanalyzesthemutualrelationbetweene-commerceandlogistics,discussestheirnecessityofintegrationandthesignificanceofcollaboration,andputsforwardthemeasuresoftheirintegrationandcollaboration.

Keywords:e-commerce;logistics;collaboration

1概述

电子商务是各参与方之间以电子方式而不是通过物理交换或直接物理接触完成的任何形式的业务交易。电子商务是网络与信息时代商务模式发展与变迁的必然结果。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很可能成为未来商务发展的真实写照。电子商务不仅影响了商务本身,也影响着物流及商业文化中的交流与沟通。随着电子商务的到来,传统物流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电子商务要求快捷、高速、划分细致的物流方式,典型的电子商务顾客是一个未知的实体,它们根据欲望、季节需求、价格以及便利性,以个人形式进行订购。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有三个最主要的发展方向:首先,物流会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向综合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其次,物流业以协同方式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电子商务提供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后勤支持;最后,物流业以电子物流的方式发展,电子商务中的物流或称电子物流,是指物流过程的某些方面,通过因特网实现,从而实现物流的电子化。电子物流从流程上表现为电子执行,是指在线购买之前、进行过程之中以及购买以后,为使消费者满意的人、过程以及技术的集合。第一种方向,信息化和物流技术的采用,与电子商务有一种自然的技术交集;第二种方向以电子商务为主体,使物流完全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三种方向以物流为主体来考虑,但电子物流本身就离不开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这三个方向都表明:客观上,未来电子商务与物流总是交织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存与共生关系。电子商务物流依据主体和角色不同,可分为以生产企业、物流企业、电子商务公司和商业公司为主的四种不同类型,但每种类型的电子商务与物流的整合与协同都存在明显差异,甚至完全不同,需要因类制宜,选择最适合的整合与协同策略。

2电子商务与物流整合的必要性

电子商务绝不是单纯的技术系统,电子商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了技术、社会和物流三个系统及它们之间的整合集成。任何一个系统的成熟都是电子商务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但任何一个系统的问题都可能使电子商务遭遇失败。电子商务的成功无疑需要相对成熟的电子商务系统、信息基础设施和组织的信息化基础。信息基础设施包括网络与运行环境、集成接口及标准、开发环境等。网络环境包括internet、intranet、extranet,分别实现与用户、组织内部信息系统及外部信息系统的低层与高层互联。电子商务需要良好的信息化基础支撑。对社会系统而言,需要良好的信用、法律、制度、安全感和客户偏好的商务模式及理念,需要时间培育和建设。“鼠标+水泥”的电子商务模式需要快速响应和低成本的Jit物流系统支持。在这一模式中,无疑信息先行,“鼠标”高效率地完成信息流,“水泥”完成物流,实现物的空间转换,把商品送到客户手中。缩短时空距离,创造时空效益本是物流的使命。没有物流,电子商务将成为无源之水,只有两者整合协同才能真正同步,缩短时空距离,创造时空效益,为客户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电子商务与物流的整合是“鼠标”与“水泥”的资源整合,信息流与物流的协同。

2.1发展电子商务对物流业的影响

入世和电子商务是影响我国物流业的两支重要力量,会给我国步履维艰的物流业带来深刻的革命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

(1)发展电子商务可以更快、更有力地促进和推动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体系的完善,尤以对物流配送业影响最大,它需要综合物力上的配送,对综合物流商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

(2)发展电子商务可以拓展物流空间——物流第二空间,即电子物流,这将是物流发展的彼岸,物流第一空间与物流第二空间将日益走向融合。

(3)发展电子商务可以促进物流信息化,电子商务必须以信息化为基础,离开信息化,电子商务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物流信息化至少包含三个层次,即全国性及大区性的物流Com建设、物流企业信息化和企业物流信息化,确保的重点是配送企业信息化,这必然带动整个物流的信息化,全面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4)发展电子商务可以极大地促进物流和商流的融合,这种融合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配送成功的重要保证,在网上交易和物流配送的过程中,物流与商流的界限将日益淡化、模糊,不再像传统物流业,比较严格地区分生产与生活资料,电子商务面对的客户及需求日趋多元化。

(5)发展电子商务将推动物流技术的应用,电子商务注重速度和同步配送能力,要适应这两点,就必须采用现代物流技术,尤其是配送环节的各种技术,如条码技术、GiS、射频技术、eDi、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配送也必须引入Jit技术。

电子商务极大地拓展了物流空间,也缩短了物流业变革与重构的时间,如果没有这些因素,靠物流业渐进的发展,物流业将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也许没有完成变革,就失去了生存空间。现在的挑战和压力,对物流业而言是一件好事,为物流业提供了难逢的促进机会。电子商务对物流业,尤其是对物流配送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配送是现代流通发展的重要趋势,将逐渐形成新型市场,这与电子商务的要求是完全吻合的,殊途同归。电子商务对物流配送业有着特别的影响:

(1)促进配送向综合化、多功能方向发展,促进综合物流商的成长。

(2)促进配送业的信息化。

(3)促进区域性配送中心的形成。

(4)促进配送向专业化的新型市场发展。

2.2发展物流业对电子商务的影响

发展物流可以为电子商务提供强有力的物流支持,使配送交付更快,成本更低,使电子商务有坚实基础,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泡沫,电子商务能健康稳步发展;发展物流可以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的融合,其融合的结果必然是:11>2;大力发展物流,尤其是物流配送,可以显著降低电子商务成本,从而吸引更多顾客;发展物流可以提高电子商务的服务品质,而服务在现代商务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物流可以使电子商务公司更专注于商务,使电子商务作得更快、更好、更专业。

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只要能同步发展,也是一种双赢关系。物流是电子商务的物理基础和最重要的支撑,也是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和最大障碍,物流能独立存在和发展,但电子商务离不开物流,没有物流的现代化、信息化,尤其没有物流配送和区域性配送中心的形成发展,电子商务就只能完成信息流。必须通过多方面努力,促进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协同繁荣和共同发展。

2.3电子商务与物流的整合措施

虽然电子商务和物流存在着一种强依存关系,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它们在朝着各自的轨道前进,并未融合。电子商务与物流应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整合,主要表现在:

(1)组织与渠道整合。目前,电子商务营运机构和物流营运机构都在向对方的营运区间渗透,这是值得研究的,电子商务公司和物流公司各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应扬长避短,按照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要求,确定各自的核心业务和营运边界。电子商务公司具有技术优势,但没有自己的网络优势,可以实施物流外包;物流公司有设施和网络优势,但信息处理能力相对逊色,物流公司可以致力于物流,而将信息处理外包。

(2)基础设施整合。基础设施包括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区域物流平台和信息基础设施。区域物流平台是区域物流的载体,一个包括诸多的复杂网络体系,其结构包括物流基础设施、物流设备和物流标准。因此,电子商务需要整合区域物流设施,通过共同配送为电子商务提供快速、低成本的Jit配送。

(3)信息整合。区域物流信息平台需要与电子商务系统对接,实现信息集成、共享与整合,也包括信息技术的共享,如eDi、射频及标签系统、GpS、GiS、eoS、poS、Cao等。eDi是电子商务与物流共有的,其他是电子商务配送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不仅要实现信息集成,也要实现各自信息系统的跨系统集成。3电子商务与物流柔性协同的策略

柔性是一个系统所具有的快速而经济地适应环境变化或处理由环境所引起的不确定性的能力。电子商务系统、物流系统及其所面临的市场环境都具有快速多变和不确定性特征,其典型客户是未知和分散的。因此,电子商务与物流要求协同和应变。协同论是由哈肯创立的。“新三论”之一的协同论,是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在时间、空间以及功能上的有序结构的。它以现代系统控制科学的最新成果为基础,同时吸取了耗散结构理论的精华,采用系统动力学的综合思维模式,通过对不同学科、不同系统的同构类比,提出了多维相空间理论,并且建立了一整套统一的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在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过程中,描述了各类有着不同特殊性质的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性。

3.1协同学释义

(1)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比利时的普利高津把开放系统和远离平衡的条件下,系统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通过能量耗散过程和内部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来形成和维持的宏观时空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或“自组织现象”。

(2)自组织:各种自组织系统,都存在当外界的控制参量不断改变时,在一定条件下会经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有序,从有序到混沌的系列演化模态,在模态形成前后,控制参量的性质未发生变化,就是说它们并未给系统提供形成何种模态的信息。系统中新形成的模态是在一定外界条件下自发产生的,这就是自组织的含义。

(3)序参量:在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由无序向有序转化的过程中,系统不同的参量在临界点处的行为大不相同:有的参数阻尼大,衰减快,称为快驰豫参量,对转变的整个进程没有明显的影响;有的参数出现临界无阻尼现象,衰减缓慢,称为慢驰豫参量,在演化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控制着系统演化的整个进程,决定着演化结果所具有的结构和功能,代表系统的“序”或状态,它就是表征系统有序程度的序参量。序参量支配子系统,子系统伺服于序参量。

(4)协同:当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中的物质或能量的集聚达到某种临界值并开始自发地进行协调一致的、集体的规则运动,产生某种相对稳定的结构,使系统从无序变得有序,出现序参量;序参量的合作和竞争最终导致只有少数序参量支配系统,这是更高程度的协同。“协同”反映了开放系统在形成自组织结构时,由于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产生了序参量,序参量之间的协同合作又形成自组织结构。因此,协同是形成自组织的内在根据。

(5)广义进化(演进原理):从协同学来看,在任何系统中子系统的合作竞争产生序参量,序参量的合作竞争产生自组织,从而完成从无序到有序的进化过程。这种进化论对无机界或者有机界同样是适应的,具有普遍性,因而是广义的。

3.2协同学原理

(1)模式原理:协同学的模式原理是研究有序结构形成的基本原理。所谓模式是在一个系统内各种不同的集体运动方式,大量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概括起来为快变量与慢变量两种模式,其中慢变量起主导作用,快变量或归化为慢变量,或者略去不计。

(2)涨落原理:即“涨落导致有序”这是耗散结构理论,也是协同学的基本原理。“涨落”概念一般指系统的宏观状态参量对其平均值所作的随机的,微小的偏离。而在协同学中则指系统整体状态的那种运动。在系统自组织过程中,由于控制变量的不断变化,将系统逐渐由平衡向非平衡推进,当超过阈值时,系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某种随机的微小的涨落可能通过相干协同效应而迅速放大,形成客观整体性的“巨涨落”,使系统由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跃迁到一种新的稳定的有序状态,形成新的有序结构。

(3)支配原理:概括地说是在系统自组织过程中,一方的属性支配着另一方的属性,使另一方丧失自己原有的某一属性,而以一方的属性为自己的新属性,或一方的属性同化了另一方的属性,使对方的属性与自己的属性相同。简言之,一方同化另一方,另一方异化为这一方,这就是支配原理。

(4)协同原理:“协同学的精神,就是通过将控制参量做出一个全局性的变化,在自组织的作用下,让系统发生一个质的变化”。这里的所谓“全局性”的变化,是指控制参量达到阈值以后引起热力学分支失稳跳跃式的变化。

3.3协同策略

(1)组织上协同

在协同供应链理念的基础上,根据涨落原理建立彼此适应的“自管理队组”。两个系统的组织结构都应该是扁平化的,物流系统组织的扁平化要相对困难,通过支配原理,实现组织结构的协同。自管理队组在理论上是完全可以起到涨落作用的,根据“涨落导致有序”来完成自组织协同过程。自管理队组的涨落作用直接导致了企业组织子系统的自组织协同,即企业组织扁平化。同时加强行业作用,注入能量。

(2)战略上协同

专业化和多元化是企业组织子系统的两个弛豫变量,企业组织子系统要走出混沌,达到自组织协同的目的,使系统熵值降低和向有序化发展,应先确立专业化经营的序参量支配地位。两个系统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核心能力确定经营模式、营运边界和竞争方式,形成竞争、合作、协调的关系,发挥各自在信息流和物流方面的优势,不能越位和错位。

(3)信息上协同

信息要先行,物流应同步。不仅仅是协同,更重要的是依靠信息流同化、推动信息和信息平台的集成,从而推动电子商务与物流在作业层上的同步,消除信息孤岛。数据不可靠与“信息孤岛”同样导致软件系统的混沌。作为慢变量的pDm和eRp系统是关系到企业信息化最终成败的软件系统,其实施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信息化结果所具有的结构和功能,代表企业的“序”或状态,因此pDm和eRp就是表征企业信息化过程有序程度的序参量,其实施程度支配了整个企业信息化进程,而企业信息化进程伺服于pDm和eRp的实施程度。

参考文献:

[1]苏选良.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思考[J].物资流通研究,2000(11):6-9.

电子合同的流程篇2

1前言

目前,据统计我国电子商务物流人才需求缺口达600万人,电子商务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根据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提出的人才需求预测,到2015年和2020年,仅物流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别需要技能型人才510万人和560万人,需要高技能人才148万人和167万人,高技能人才需求量约占物流企业总用工数的40%,但是目前物流行业高技能型人才比重还不到1%。我国电子商务物流业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对技能型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我国电子商务物流教育的起步较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整个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教育尚未形成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体系。尤其是高职电子商务物流教育,由于对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定位模糊,还没形成针对高职电子商务物流教育的专业开发与建设的管理制度。当前为了解决高职技能型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养的短板,本文提出高职―本科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电子商务物流人才。

据调查,企业对电子商务物流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四种类型:战略规划人才,高级管理人才,中、低级管理人才以及从事基本操作的技术人员。而企业战略规划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主要负责企业整体战略和实施目标的制订,起着总指挥、主持大局的核心作用。从事基本操作的技术工人可以是具有中职或经过短期培训上岗的人员,他们负责具体的业务操作事宜,偏重于体力劳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定位主要是培养专科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主要培养本科层次技术型、工程型人才。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报告,对电子商务物流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人才需求,省物流业发展现状、趋势以及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2高职和本科校校协同创新的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本科电子商务物流优势特色,开展高职与本科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高职院校老师通过参与本科院校大型电子商务物流科技攻关项目、聘用本科师资、共享本科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和实验室资源等途径,充分释放本科院校人才、信息、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活力。当前可着重探索建立优质电子商务物流教育资源共享、协调合作,共同搭建创新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养大平台。高职―本科协同培养下建设体现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电子商务物流课程及专业教学资源库,与企业合作开发体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案例教学的专业课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库,丰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手段。

3高职与校所协同创新的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科研院所优质科研团队和优质的科研设备资源,瞄准国家电子商务物流相关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国家重大电子商务物流基础研究,构建优质信息资源平台,实现优质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电子商务物流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下放。实现高职院校建立更为灵活的电子商务物流教学组织形式,强化“教学做”一体化,突出知行通达。具体思路是“走出去”与“请进来”两步走策略。“走出去”就是组织教师到行业企业的一线去调查、咨询、走访,获得第一手的资料。“请进来”就是把物流行业企业专家、一线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聘请过来,集中讨论分析确定岗位群,分析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如何将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以及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学习情境的设置等内容,从而制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

4高职与电子商务物流行业协会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协会与行业紧密结合的优势,探索建立跨学科融合、多团队协作、多技术集成的电子商务物流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大力开展电子商务物流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坚持行业引领核心理念,全面构建面向职业领域适应岗位群需要的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开发。以“七双七互”内涵建设为重点和突破口,深化校企合作互惠互利平台。创建校企文化育人环境。对企业和行业文化进行归类和细分,从中提炼出其文化内涵,总结出若干类型文化,如国有企业文化、民营企业文化、外资企业文化,或者航运企业文化、港口企业文化、货代企业文化、物流企业文化等,并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相互交融的“文化育人环境”。

电子合同的流程篇3

【关键词】±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绝缘配置

0引言

糯扎渡至广东±800kV直流输电线路起于云南糯扎渡水电站,落点在广东江门市,途径云南、广西、广东三省。线路按双极设计,电压等级为±800kV,线路全长约1451km,沿线高山和山地占比近70%。绝缘子型式的选择及不同污秽地区的绝缘配置水平,不仅直接决定输电线路工程设计的结果,影响工程造价,而且,关系到特高压直流线路的安全可靠运行,因此,必须对线路绝缘子型式的选择及配置进行深入研究。

1系统参数

根据统计[1-2],以往±500直流工程的操作过电压倍数在1.6~1.8之间,±800kV工程中,云广直流工程操作过电压倍数为1.7,向上直流工程操作过电压倍数为1.74,锦苏直流工程操作过电压倍数为1.635。因此,本文操作过电压倍数为1.7,系统最高运行电压为816kV。

2绝缘子选型

直流线路绝缘子积污速度快,污闪电压低,因此,直流线路绝缘子的串长主要取决于工作电压下绝缘子的污闪特性,目前,在国内外数十条直流高压线路中,瓷绝缘子、玻璃绝缘子、复合绝缘子和长棒形瓷绝缘子等四种型式的直流绝缘子均有采用,其中,应用得最广泛是玻璃绝缘子,约占直流线路绝缘子总数的80%,次之是瓷绝缘子,复合绝缘子的用量呈迅猛的增长趋势,长棒形瓷绝缘子目前用量最少,后两种绝缘子主要应用在重污秽区域及不便清扫的区域。不同绝缘子的性能比较如表1所示。

表1不同类型线路绝缘子的性能比较

综上所属,并参考已有类似直流工程的经验[3],线路绝缘子的选型建议如下:

(1)轻污区悬式绝缘子可采用盘式绝缘子或复合绝缘子。

(2)中污区和重污区悬垂绝缘子采用复合绝缘子。耐张绝缘子采用盘式绝缘子,部分可以试用复合绝缘子和长棒形瓷绝缘子。

3绝缘配置

绝缘配置应同时满足工作电压,操作过电压和雷电过电压的要求。直流输电线路的绝缘子片数选择主要取决于工作电压下的污秽耐压特性。因此,一般是根据污秽性能选择绝缘子片数,再校核计算操作及雷电冲击特性[4]。

3.1绝缘子片数选择

在相同污秽和潮湿条件下,直流电压下绝缘子污闪电压较交流下低。由于单向电场的影响,直流绝缘子的表面积污远高于交流绝缘子。随着污秽的增加,直流污闪电压下降的比率增大。根据国内外有关测试数据表明,悬式绝缘子串负极性污闪电压略低于正极性污闪电压[5]。

2003年设计的±500kV三广和贵广直流线路的绝缘配合设计参照了已建±500kV葛南线和龙政线调爬经验[6],其基本绝缘配置为:一般地区和轻污区采用37片Ca-735型瓷质绝缘子(结构高170mm,爬距560mm。若无说明,以下均指此型绝缘子);中污区采用44片;重污区全部为复合绝缘子。自2004年投运以来,未发生过污闪事故。2000年日本开始建设的±500kV阿南纪北线,0级污区采用34片。

根据国内外对绝缘子的人工污耐压试验证明:在相同的盐密下,直流条件下的污耐压值较之交流低15~20%,因此,直流的爬电比距应是交流的2倍以上。参照交流线路的爬电比距,可以推算出直流线路的绝缘子数,在轻污区下需约62片。

根据不同污秽情况下绝缘子的耐受电压选择绝缘子片数,是确定绝缘配合的较好方法。根据nGK公司2007年提供的各型直流绝缘子污秽耐受电压数据[7],在轻污区下需约62片。

综上所述,并结合已有的工程经验,本线路轻中重污区分别按64、73和90片配置。

3.2按过电压条件校核

根据±500kV直流线路过电压研究,其操作过电压水平在1.5~1.8pu,最大操作过电压发生在线路中间。目前国内±800kV直流线路操作过电压水平计算结果在1.6~1.8pu。根据美国epRi试验验证,在同一污秽条件下,同型号的绝缘子的直流操作耐压为直流耐压的2.2~2.3倍。又根据大量试验研究证明,当预加直流电压时,其50%操作冲击电压是50%污闪运行电压的1.7~2.3倍。因此,操作过电压对绝缘子片数的选择不起控制作用。

由于污秽原因,直流线路的绝缘子片数(串长)较交流1000kV线路还多(长),其在雷电冲击电压下的绝缘裕度较大[8-9],反击雷电流超过200ka,雷电过电压对绝缘子片数的选择不起控制作用。

3.3高海拔的影响

试验表明[10]: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污秽(尘土和覆冰)绝缘子的闪络电压下降。标准DL/t620-1997给出了海拔对外绝缘放电电压的影响关系。大体而言,海拔每升高500m,绝缘子应补偿3.1%。

4总结

对±800kV线路绝缘配置的选择,综合考虑了已有类似线路的设计经验、爬电比距、污秽耐受电压等方法,并对内外过电压进行校核,分析了高海拔对绝缘片数的影响。今后随着运行数据的积累和试验研究的深入,特高压直流的绝缘配置合理性将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万帅,陈家宏,谭进,等.±500kV直流输电线路用复合外套带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研制[J].高电压技术,2012,38(10):2714-2720.

[2]周沛洪,修木洪,谷定燮,等.±800kV直流系统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研究[J].电力建设,2007,28(1):12-19.

[3]吴光亚,罗兵,王蕙.±800kV特高压直流绝缘子可靠性分析[J].高电压技术,2008,34(9):1802-1806.

[4]李勇伟,周康,李力.±800kV直流特高压输电线路的设计[J].高电压技术,2009,35(7):1518-1525.

[5]周刚,李力,刘仲全.±800kV直流架空输电线路绝缘选择[J].高电压技术,2009,35(2):231-235.

[6][加]泰西蒙公司.葛洲坝-上海直流输电线路研究[R].温尼伯,加拿大:泰西蒙公司,1983.

[7]舒立春,冉启鹏,蒋兴良,等.瓷和玻璃绝缘子人工交流闪络特性比较[J].高电压技术,2007,33(3):9-13.

[8]朱文卫.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耐雷水平和雷击闪络率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31):751-752.

电子合同的流程篇4

1.1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概念

在电子商务时代,传统的交易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传统的商场、商店转向电子商务平台,这种转变大大减少了交易行为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交易行为的效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为消费者和厂商提供了交易中的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但是交易对象实体的转移仍然需要借助于物流平台来实现,所以说,物流作为电子商务各环节中的最后一步,直接影响到电子商务过程的质量和效率。如何才能保证顾客享有最低的价格、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服务质量,是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企业在构建自己的电子商务物流体系时,可以适当考虑与第三方物流公司或者仓储、运输公司合作,并在物流的各个环节上整合各合作伙伴的资源,形成高效优质的供应链。对于自身物流体系较为完善的企业,还可利用自己的物流网络资源承担其他企业和商家的物流配业务,从而减少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达成网络配送规模效应,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配送。

1.2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特点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配送活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配送的新发展,具有信息化、现代化和社会化特征的物流配送。与传统物流配送相比,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1)虚拟性。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虚拟性主要来源于网络的虚拟性。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配送活动已由过去的实体空间拓展到了现代的网络虚拟空间,实体配送活动的各项职能和过程可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仿真,通过信息技术虚拟配送,寻求最优化配送方式,使实体配送过程做到费用最少、效率最高、时间最少、距离最短。(2)实时性。配送虚拟性的特性不仅有助于辅助决策,让决策者获得高效的决策支持信息,还可以实现对配送过程实时监控管理。包括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信息的代码化、数据库化。通过对信息的及时处理,使得实体物流配送活动更加高效和合理。(3)个性化。个性化配送是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重要特性之一。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配送企业能够按照客户的不同要求做到一对一的配送服务。这个特性要求配送能够适应客户需求多样化的趋势和潮流。(4)增值性。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除了传统的备货、分拣、配货、加工、包装、送货等作业以外,其功能还向上游延伸到市场调研与预测、采购和订单处理,向下延伸到物流咨询、物流方案的制定、选择和规划,库存控制决策,物流教育与培训等附加功能,为客户提供具有更多增值性的物流服务。

2电子商务物流中的联盟配送的形成及其运作

2.1电子商务物流中的联盟配送形成

随着经济全球化、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和企业对物流的需求逐渐增大,同时对物流的时间、效率和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如何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为客户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随着第三方物流的蓬勃发展,企业自营物流出现了很多缺点,大多数企业选择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物流话语权逐渐的转向第三方。但是由于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时间较短,体系尚不成熟,企业规模和体制也不够完善,无法提供全球化、综合化的需求。在这种环境背景下,整合物流企业、组建物流联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可以推动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物流行业健康发展并提升物流企业国际竞争力。

如果电子商务物流企业虽然有一定的物流配送能力,但是竞争力不强,配送规模和配送实力有一定的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选择与其他物流企业组建物流配送联盟,采用联盟配送的形式。联盟配送模式由于有企业自身的参加,其掌控自身物流的能力更强。物流联盟的出现是物流社会化向纵深发展的结果,达到了比单独从事物流活动更好的效果,是物流企业为加强合作而组建的战略联盟。物流联盟可以使众多物流企业实现集约化运作,从而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物流联盟可以提供综合化的物流服务,其一体化的物流运作、效率及价格的优势、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使物流联盟深受顾客的青睐,因而一旦形成就会在市场中占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物流配送联盟由于多个企业的协同运作和统筹规划,减少了各个物流企业的重复劳动,所以还具有制度竞争力和组织竞争力的优势。但这种物流配送模式往往要求合作伙伴有共同的目标、理念和利益;同时还要求物流联盟有规范的治理机制,能够有效处理伙伴成员的利益纠纷;联盟的系统化、整体化运作也需要科学的规划,这都给联盟配送模式的选择带来了难度。一般来说,这种模式往往被那些具有相对均衡规模和实力、共同利益较多、业务互补性强的企业所适用。可以说,物流联盟是适应市场需要的物流运作模式,是未来物流行业的发展方向。

2.2电子商务物流中联盟配送运作

由于物流配送联盟是由多个物流配送企业组成的联盟体,物流配送联盟采用和推行的是共同配送模式,在物流配送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表现出了集约化的优势。它是物流配送企业之间为了提高配送效率并实现配送环节合理化所建立的一种利益均分、功能互补的配送联合体,进行联合配送的核心在于充实和优化配送的功能,联合配送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实现有效配置的配送资源,弥补物流配送企业功能的不足,并提高企业配送能力和扩大配送规模,促使企业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需要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协调联盟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流程协作以及业务衔接等问题。

2.2.1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

电子商务的运作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物流配送联盟得以形成的基础,它是物流配送联盟运行的基本环境。电子商务时代物流配送联盟实质是物流配送信息与物流配送活动的集成,其离不开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的支持。只有通过构筑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物流配送联盟运行环境,联盟成员的信息交换、协同业务、业务协调才能实现,物流配送联盟的高效率运作才有成为可能。所以说,完善物流配送信息共享平台功能非常重要。物流配送联盟的的信息共享平台,首先,它是一个汇集物流信息的数据库,合作伙伴企业能够将物流配送信息和数据准确及时的传递到信息平台,并及时在信息共享平台上出去。其次,信息共享平台必须是开放的,不但合作伙伴企业能够远程访问,及时获取信息,针对即时信息作出反应,开展合作活动,而且必要的物流信息应该能被客户或潜在的客户远程及时访问和获取。最后,信息共享平台还应该提供一些在线处理功能,以便能够即时进行任务管理、资源管理、时间管理、工作流管理和简单优化管理如配送路线优化等方面的自动处理。

2.2.2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与物流配送活动衔接

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是基于理想化和标准化的流程与功能所实现的虚拟系统,这个系统与实体配送系统的接合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物流配送联盟信息系统这些功能能否最终发挥其价值。接合的是否有效取决于以下方面:一是物流联盟配送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的是否合理,它是否按照物流配送联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是否符合物流配送企业的合理流程,有没有考虑到一些流程的拓展性、是否考虑了物流配送联盟客户的配送需求及其流程等等;二是物流配送联盟实体配送活动的功能调整应符合联盟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系统的要求,以最优化使用配送系统、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为目标,不断优化和完善配送活动的功能,打造有效的配送执行力;三是基于实际配送业务过程的变化和配送客户的实际需求,及时对联盟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系统及联盟配送活动进行重新调整,确保联盟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系统和联盟实体物流配送能力能够支持业务的不断扩张和客户群体的不断变动和增长。所以,电子商务物流联盟配送系统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设计实现与之协调一致的各功能,并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适当的调整。

2.2.3运作过程中不同业务活动的相互协调

电子商务物流联盟配送的出发点在于各个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但是各个物流配送联盟合作伙伴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它们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同时,不同企业的管业务流程、理水平、企业文化等都有所相同,这样可能使联盟配送伙伴之间的业务流程难以实现连接,从而使联盟的配送运作过程达不到预期的成效。因此,如何在配送联盟伙伴成员之间建立有序的协调机制,实现高效的协同运作,对物流联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为此,一方面,配送联盟的业务流程设计应当规范、合理,具有教强的纠错能力、包容性及兼容性,充分考虑到各个配送联盟伙伴的实际情况和业务流程差异;另一方面,配送联盟各个合作伙伴应该以联盟整体的业务流程为标准,改进或者修正自己的业务流程,使各个配送联盟伙伴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取得预期效益。流程异常,联盟须做调整,及时的优化业务流程,甚至进行流程再造。

电子合同的流程篇5

钱英(2004-6-1410:11:08)

[摘要]:随着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物流对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也日益严重,如何使双方协同发展,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正是基于此,从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关系入手,剖析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的必然性,对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对策。



[关键字]: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必然性、问题、对策



1、引言



电子商务是指通过采用最新网络技术手段来解决商业交易问题,降低产、供、销成本,开拓新的市场,创造新的商机,从而增加企业利润的所有商业活动。



现代物流,是指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整个供应链,运用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进行高效率计划、管理、配送的新型服务业。它通过对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与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从而达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利润。

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获取生产资料的途径与产品营销的范围日趋扩大,同时,现代企业竞争的结果使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都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产品的成本和利润变得非常透明。而电子商务的推广,加快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在网上实现商流活动后,需要一个有效的现代物流对实物提供低成本、高效率、适时、适量的转移服务,这使现代物流在整个商务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子商务带来对物流的巨大需求,而物流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瓶颈也日益突出。这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变革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其管理方式。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正好顺应了这一要求。因此,研究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协同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然而在具体实施方面,发现许多问题:协同发展的运作模式还处于探索、试验和发展中,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有待研究、协调和解决。而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

2、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



随着因特网的日益普及,电子商务的应用呈现迅猛增长之势,推动了现代物流的发展,而现代物流也在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说二者互相依存,共同发展。



2.1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的可能性



2.1.1基于信息化商务平台的共同要求。电子商务模式下,现代物流的运作是以信息为中心的,信息不仅决定了现代物流的运动方向,而且也决定着现代物流的运作方式。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通过网络上的信息传递,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物流的实施控制,实现物流的合理化。电子商务高效率和全球性的特点,要求现代物流也必须达到这一目标。



2.1.2电子商务对需求的多样性与分散性,为现代物流拓展了广阔的业务范围。电子商务要求现代物流提供更完善、更周到的服务,要求协助电子商务公司完成售后服务,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内容,这样现代物流的发展才有内在的动力与外在的需求,二者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

2.1.3电子商务为现代物流功能集成化、服务系列化提供了运作空间,提高运行效率。在电子商务模式下,现代物流企业可充分利用internet巨大优势建立信息系统和网络平台,开展商品物流跟踪、客户响应模式,信息处理和传递系统,提供更加完善的配送和售后服务,现代物流企业应该认识到,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是合作博弈,网上网下及早合作可共创双赢模式。



2.2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的必然性



2.2.1现代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障,是电子商务运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最终实现的根本保证。电子商务=网上信息传递+网上交易+网上结算+物流配送=鼠标+车轮。电子商务的整个运作过程是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流动过程,其优势体现在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运作方式的高效率上。通过互联网进行商业交易,毕竟是“虚拟”的经济过程,最终的资源配置还需要通过商品实体的转移来实现,否则就不会真正实现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只有通过物流配送,将商品或服务真正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商务活动才能结束,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而物流配送效率也就成为客户评价电子商务满意程度的重要指标。



2.2.2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最终保证,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电子商务的出现,在最大程度上方便了最终消费者.他们不必再跑到拥挤的商业街,一家又一家地挑选自己所需的商品,只要坐在家里,在internet上搜索、查看、挑选,就可以完成他们的购物过程。缺少了现代化的物流技术,电子商务给消费者带来的购物便捷等于零,消费者必然会转向他们认为更为安全的传统购物方式。现代物流的功能应该是把准确数量的准确产品在准确时间内,以最低的费用送到客户手中,它直接影响到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在价格、交货期、服务、质量等各方面的竞争力。



2.2.3电子商务是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作为首先提出电子商务概念的美国,物流管理技术早已日臻完善,而作为一个发达国家,需求拉动技术创新,edi的生产就是为了简化繁琐、耗时的订单等处理过程,加快物流的速度,提高物资的利用率。电子商务的提出最终是为了解决信息流和货币流处理上的繁琐对现代化的物流过程的延缓,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的物流速度。



2.2.4现代物流的发展是电子商务的利润源泉。以现代电子网络为平台的信息流,极大地加快了现代物流信息的传递速度,为客户赢得最宝贵的时间,使货物运输环节、方式科学化和最佳化。以快节奏的商流和先进的信息为基础的现代物流,能够有效地减少流动资金的占压,加速资金周转,充分发挥资本的增值作用,被认为是继企业节约原材料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又一经济利润增长点,是电子商务的利润源泉。



3、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中存在的

问题



3.1观念和服务模式落后。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其功能主要局限于信息的交流,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还没有在社会上得到普遍的认识。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脱节,重电子商务轻物流,导致配送效率低下,经常出现拖延交货期、出错等现象,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快速、准确、及时的现代物流服务要求。



3.2与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发展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法规尚未完善。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税收制度、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还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进行全球商贸活动时,涉及到各国的法律制度,企业在改善自身物流效率时,必然要在企业内外重新配置物流资源,而制度和法规的缺陷阻碍了企业对现代物流资源的再分配。现代物流企业跨区域开展物流业务时常常受地方保护主义困扰,发生经济纠纷时,有关的金融法规及行业标准对当事人之间经济责任难以确认。



3.3基础设施落后,电子化、信息化程度较低。电子商务要求相对均衡的运行环境,要求企业有足够的后台支持系统来响应对方的即时服务请求,目前,市场达不到应有的经济网络规模,网络基础薄弱:网速慢、出口带宽不足、资费过高,现代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和配送管理手段更是落后,道路的建设、配送中心的规划与管理、仓储设施的现代化配置、配送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物流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的优化等等问题亟需解决,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协同发展。



3.5人才的稀缺。国外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发展实践表明,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知识和操作经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国外的物流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物流教育系统,许多高校设置了与物流相关的课程,为物流行业培养并输送了大批实用人才。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还相当落后,人才严重缺乏,无法为新的体系建立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成为目前发展的巨大障碍。



4、我国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协同发展的有效对策



4.1必须提高全社会对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认识。电子商务是商业领域内的一次革命,而现代物流则是物流领域内的一次革命。国家与企业共同参与,共建电子信息化环境。政府要在高速公路和铁路、航空、信息网络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以保证交通流和信息流的通畅,形成一个覆盖全社会的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企业要通过信息网络进行商贸活动,为客户提供快捷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上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从而促进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发展。



4.2选择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现代物流发展模式,实现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的产业化、社会化。在我国目前条件下电子商务企业不宜普遍采用自建物流中心的物流模式,应采用综合物流: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共同配送模式,削减物流企业间的不当竞争,从整体上提高供方取得价格优惠的能力,并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企业走向联合的规模经济之路。



4.3整合业务流程,提供优质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服务。目前世界许多大公司都拥有“一流三网”,即以订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同步模式”,来实现零库存、零距离、零营运资本的三零目标。电子商务的个性化、多样化特点,企业在商品生产、经营和配送上充分对应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和不同消费需求的客户需要,客观上也要求多品种、少批量、大频度的现代物流服务,通过电子化、集成化现代物流管理把供应链(supplychain)上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保证电子商务物流通畅。如采用电子商务的“量身定制”方式,客户可以利用计算机或手机来决定包裹何时送达目的地,而包裹送到后,信息将自动反馈到客户指定的计算机或手机上。



4.4建立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信息平台对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协同发展极为有利。搭建信息平台是运用互联网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电子商务是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高度对称、融合与互动,信息流贯穿于商务活动的始终,引导着商务活动的发展,现代物流是商流的继续,是商务活动中实际的物资流通过程,同样需要信息流的引导和整合。信息流在现代物流过程中起到了事前测算流通路径、即时监控输送过程、事后反馈分析等作用。在环环相扣的现代物流过程中,虚拟的场景和路径简化了操作程序,极大地减少了失误和误差,使得每个环节之间的停顿时间大幅度降低。现代物流朝着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柔性化方向发展,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销售反馈信息和配送货物跟踪信息,从而大大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提高电子商务的效率,赢得客户信赖,并不断降低成本。



4.5制定一套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发展的可行性方案。根据消费者的收入、需求偏好、地理分布等条件的不同,合理定位销售区域,对不同的销售区域采取差别性的物流服务政策;认真筛选销售品种,确定最适合自己销售的商品,将品种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减少流通中的过多费用;再由专业人员精心设计配送细节,一个好的配送方案应该考虑订货状况信息、库存的可供性、反应速度、送货的可靠性、送货频率等;要根据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的不同,扬长避短,实现供应链集成,共同完成向消费者提供电子商务服务工作;要扩大在特定的销售区域内消费者群体的基数,不断降低物流成本,合理控制库存,规范库存控制技术,对实时数据、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参照模型对未来需求进行长期预测或短期预测,或对时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合理确定库存,并充分考虑配送途径和结算方式等。



4.6高度重视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把国外先进物流的经验与本土化人才有机结合起来。随着许多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物流企业信息密集程度的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和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物流从业人员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是彻底改变物流领域信息技术水平落后的关键。政府应当拓宽教育和培训渠道,鼓励行业协会、企业和大专院校开展多方面、多层次培训工作,加快培育物流领域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人才,要培养从事现代物流理论研究与实务的专门人才,懂电子商务理论和实务的专门人才,既懂it技术又懂电子商务的网络经济人,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现代物流的有创新思想的复合型人才。



5、结束语



电子合同的流程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现代物流;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

电子商务是运用电子通信作为手段的经济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对带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宣传、购买和结算。现代物流是指从起始点到消费点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的有效流动和存储进行计划、实施和控制,旨在满足顾客需要的流程,是物质实体的流动过程,包括运输、储存、装卸、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项活动。

电子商务是一场商业领域的根本性革命,它是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而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商务运作方式。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产业革命。因此如何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协同发展是电子商务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

一、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关系

现代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障,是电子商务运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要分成三个步骤来完成,即订单、付款及递送,其中递送是非常关键的一环。通过互联网进行商业交易,毕竟是虚拟的经济过程,最终的资源配置还需要通过商品实体的转移来实现。只有通过物流配送,将商品或服务真正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商务活动才能结束,因此物流配送效率也就成为客户评价电子商务满意程度的重要指标。

物流技术主要包括物流硬技术和物流软技术。物流硬技术是指在组织物流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材料、机械和设施等;物流软技术是指组织高效率的物流所需的计划、管理、评价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方法。物流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实现物流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高素质的人才将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应用于物流管理中,才能确保物流的畅通进行,实现物流的合理化和高效化,从而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的可能性

(1)基于信息化商务平台的共同要求.电子商务模式下,现代物流的运作是以信息为中心的,信息不仅决定了现代物流的运动方向,而且也决定着现代物流的运作方式。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通过网络上的信息传递,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物流的实施控制,实现物流的合理化。电子商务高效率和全球性的特点,要求现代物流也必须达到这一目标。

(2)电子商务对需求的多样性与分散性,为现代物流拓展了广阔的业务范围.电子商务要求现代物流提供更完善、更周到的服务;要求协助电子商务公司完成售后服务,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内容,这样现代物流的发展才有内在的动力与外在的需求,二者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3)电子商务为现代物流功能集成化、服务系列化提供了运作空间,提高了运行效率。在电子商务模式下,现代物流企业可充分利用internet巨大优势建立信息系统和网络平台,开展商品物流跟踪、客户响应模式,信息处理和传递系统,提供更加完善的配送和售后服务,现代物流企业应该认识到,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是合作博弈,网上网下及早合作可共创双赢模式。

三、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的必然性

(1)现代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障,是电子商务运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最终实现的根本保证。电子商务=网上信息传递+网上交易+网上结算+物流配送=鼠标+车轮。电子商务的整个运作过程是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流动过程,其优势体现在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运作方式的高效率上。通过互联网进行商业交易,毕竟是“虚拟”的经济过程,最终的资源配置还需要通过商品实体的转移来实现,否则就不会真正实现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

(2)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最终保证,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电子商务的出现,在最大程度上方便了最终消费者.他们不必再跑到拥挤的商业街,一家又一家地挑选自己所需的商品,只要坐在家里,在internet上搜索、查看、挑选,就可以完成他们的购物过程。缺少了现代化的物流技术,电子商务给消费者带来的购物便捷等于零,消费者必然会转向他们认为更为安全的传统购物方式。

(3)电子商务是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作为首先提出电子商务概念的美国,物流管理技术早已日臻完善,而作为一个发达国家,需求拉动技术创新,eDi的生产就是为了简化繁琐、耗时的订单等处理过程,加快物流的速度,提高物资的利用率。电子商务的提出最终是为了解决信息流和货币流处理上的繁琐对现代化的物流过程的延缓,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的物流速度。

(4)现代物流的发展是电子商务的利润源泉。以现代电子网络为平台的信息流,极大地加快了现代物流信息的传递速度,为客户赢得最宝贵的时间,使货物运输环节、方式科学化和最佳化。以快节奏的商流和先进的信息为基础的现代物流,能够有效地减少流动资金的占压,加速资金周转,充分发挥资本的增值作用,被认为是继企业节约原材料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又一经济利润增长点,是电子商务的利润源泉。

四、如何促进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协调发展

1.提高全社会对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认识

电子商务是商业领域内的一次革命,而现代物流则是物流领域内的一次革命。国家与企业共同参与,共建电子信息化环境。同时,企业要通过信息网络进行商贸活动,为客户提供快捷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上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从而促进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发展。

2.加快物流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

(1)要加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枢纽、工业基地、商贸中心、物资集散地等,都要全面筹划,建设合理配套的物流基础设施。

(2)要加强现有物流资源整合。工业、商贸、运输、仓储等部门是现代物流的主要力量。要全力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合理设置物流设施,发挥整体合力,避免存量资源闲置,增量资源浪费。要大力推进物流的共同化、合理化,积极推进综合配送和第三方配送,使物流资源的潜力发挥到最大化,共享物流规模效益。

(3)要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逐步构筑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在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调度等方面,广泛运用信息资源,深入开发各种相关的信息资源,加快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

3.选择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现代物流发展模式,实现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的产业化、社会化

在我国目前条件下电子商务企业不宜采用自建物流中心的物流模式,应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共同配送模式,削减物流企业间的不当竞争,并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企业走向联合的规模经济之路。

4.整合业务流程,提供优质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服务

电子商务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特点,企业在商品生产、经营和配送上充分对应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和不同消费需求的客户需要,客观上也要求多品种、少批量、大频度的现代物流服务,通过电子化、集成化现代物流管理把供应链上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5.高度重视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把国外先进物流的经验与本土化人才有机结合起来

加强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要培养从事现代物流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的专门人才,懂电子商务又懂现代物流的有创新思想的复合型人才,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应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加深对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的研究。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作为网络时代的一种全新的交易模式,相对于传统交易方式是一场革命。但是,电子商务必须有现代化的物流技术的支持,才能体现出其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在最大程度上使交易双方得到便利,获得效益。因此,只有大力发展作为电子商务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化物流,电子商务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2-53.

电子合同的流程篇7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应用于实体经济,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与资源整合的优化作用,提升实体经济的生产力和创新力。2015年3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5月4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国家鼓励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态度,指明了利用电子商务培育经济新动力的发展方向。5月15日,商务部制定了《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立足于互联网技术在我国流通领域的应用现状,提出了以互联网为载体,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明确了以电子商务推动物流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任务。

互联网+的本质在于创新,核心理念是包容、开放、共享与共赢,而高效物流配送运作的目标是整合资源、优化流程、降低成本。然而,由于根深蒂固摒弃传统的竞争思维,导致我国企业将互联网作为竞争的工具,阻碍了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快速实施。如何实现互联网+与物流配送的融合创新是我国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鉴于此,本文以河北省特色产业基地为例,探究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的重点工程,研究结果不仅可为政府部门通过加快电子商务与物流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可操作性参考依据,而且为我国产业基地在互联网+环境中高效配置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竞争优势提供可行路径。

河北省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现状

截至2016年1月,国家火炬计划批准了部级特色产业基地412家,其中河北省13家,分别为沙河现代功能与艺术玻璃特色产业基地、保定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唐山焊接产业基地、唐山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承德仪器仪表产业基地、邯郸新材料产业基地、安国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大城保温建材特色产业基地、廊坊信息产业基地、宁晋太阳能硅材料产业基地、衡水工程橡胶特色产业基地、张家口新能源装备特色产业基地与唐山陶瓷材料产业基地。可见,河北省初步形成了一批以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新材料、机器人以及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技术领域为专业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目前,我国统计部门尚未建立完整的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暂无精确到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相关统计数据,调研工作中数据收集整理、统计资料获取比较困难。笔者对省内外部级、区域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发展情况进行了电话访谈与实地调研,发现河北省特色产业基地与其他省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数字鸿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低下

与广州、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特色产业基地相比,河北省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仅部级特色产业基地衡水工程橡胶特色产业基地、安国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大城保温建材特色产业基地建有网站,其功能局限于宣传与信息交流。调研结果显示,存在特色产业基地内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水平低、基地内企业入网数量少、基础设施不配套、市场体系不规范与网络安全不成熟等问题,尚缺标准规范和法律支撑电子交易,处于一种局部、离散和自发性状态,在技术水平、应用规模、配套环境等方面差距明显。

(二)物流配送发展水平滞后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河北省统计年鉴2015》的数据测算,河北省特色产业基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增长值占GDp的比重在5%-7%的区间内波动,物流相关产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在17%-20%之间波动,物流业发展实力并未高于全省总体水平,与其他省市特色产业基地相比较而言尚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性、配套性与兼容性,运输设施区域布局不合理,物流网点分布过于分散,尚未建成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实现跨企业资源整合与业务过程协同。

(三)组织规划各自为政

目前,政府部门、产业基地与入驻企业尚未对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之间相互推动发展以及相互依赖的关系具有足够的认识,对面向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重视程度不高,缺少总体规划和企业间协调,特别是物流各环节相互割裂分离,不具备系统性,难以实现全局优化。没有专门的政府机构负责、协调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工作,从而导致物流配送系统落后,限制了电子商务快速、高效、便捷等优势的发挥。入驻企业对现代物流的作用认知仍旧停留在传统的仓储、货运等基础层面,仅仅关注于商业经营,却忽视了物流配送的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对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协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作用。

(四)复合型人才缺乏

河北省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业发展时间较短,人才的储备和培育无法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要求。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趋向于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物流配送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河北省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的一大瓶颈。同时,由于互联网+时代刚刚到来,真正实现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的成功案例缺乏,难以快速复制成功样本。

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的重点工程

(一)特色产业基地物流配送中心建设

根据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基地型电子商务模式的需求,规划建立基地物流配送中心(非库存),应用互联网+时代的先进的管理手段、现代化硬件设备、网络化的先进技术及软件系统,比如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快速及有效的客户反映、企业资源计划等,真正实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深度融合,实现物流配送的柔性化、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通过与产业基地的良好对接和合作使其运作效率更高。

(二)特色产业基地电子物流系统建设

物流的电子化、网络化、自动化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要求,规划建立特色产业基地电子物流系统。改革现行物流体系的组织结构,建立涵盖整个特色产业基地的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平台,通过物流组织、交易、服务、规范的管理方式、有序的电子化程序,从而保证产业基地的物流配送实现整合现有资源、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建立综合性与专业性并存的多层次物流配送网络,保证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相互支持,提供物流信息、一体化服务交易、服务流程优化与全程跟踪服务,从而真正实现提升物流配送速度、提高物流服务水平、规范物流配送作业以及流程自动化与管理法制化,进而提升产业基地运营效率。

(三)特色产业基地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特色产业基地内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是实现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的基础,发挥重点企业电子商务示范带动作用,根据战略支柱特色产业基地与传统特色产业基地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以企业为点、以产业基地为线、以物流腹地为面,整体推广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过程的应用。同时,以产业基地为单位加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协助企业资源管理、客户管理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实现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共存的管理机制。

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建议

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工作应立足抓规划、抓协调、抓试点三个环节,突出围绕扶持鼓励政策、规范管理政策实施推进,加快发展。

第一,编制《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规划与政策》,将该项工作提升到产业基地经济发展战略高度。2015年是十三五发展规划准备工作的启动时期,各省先后编制了《十三五规划编制方案》,建议将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纳入十三五专项规划,将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提升到省级产业基地经济发展战略高度。组织政府相关部分编制《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规划与政策》,构建统一、高效的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体制,特别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的组织模式创新、运营模式创新,为实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积极推动建立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联席会议制与工作责任制,统一领导、责任到位、任务落实。加快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是一项紧迫、艰巨、长期的重要任务,建议采取联席会议制与工作责任制,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综合协调机制,共同研究协调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与政策。把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工作成效作为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准,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确保责任到位,任务落实。

电子合同的流程篇8

关键词:国际物流;电子化;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F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11-57-02

一、国际物流电子化发展历程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就在国际物流纸质单证标准化和简化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成立了联合国贸易便利化和电子商务中心。2005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召开贸易无纸化和国际供应链论坛,并于2006年了《无纸化贸易的发展路线图》作为无纸化贸易发展的指南性文件。其中对国际物流单据和程度的电子化都作了详细指导。apeC作为无纸化贸易重要的推动力量也进行了大量工作。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于1998年马来西亚吉隆坡会议通过了《apeC电子商务行动蓝图》,制定了apeC推动电子商务的行动框架,提出了发达经济体于2005年、发展中经济体于2010年、apeC经济体于2015年全部实现无纸贸易的工作目标。apeC在很大程度上将贸易无纸化集中到国际贸易链过程,涉及海关通关、政府管理、货物运输和国际结算,并通过其应用情况来评价无纸贸易的实现程度。中国作为国际贸易无纸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于2005年完成了《apeC无纸贸易评估报告》,2007年完成了《apeC无纸贸易能力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并于2010年举办了第四届apeC电子商务联盟论坛。

划分各个国家国际物流电子化发展阶段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不同机构给出了不同的划分标准。本文主要参考联合国关于无纸化贸易发展的路线图和2005年apeC无纸贸易发展阶段评估模型,采用功能整合程度和运营模式两个维度的划分,对各国物流电子化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其中,功能整合程度反映了国际物流电子化的应用情况和效果,而物流运营模式反映了国际物流电子化推动情况。从功能整合维度来看,根据联合国关于无纸贸易发展的路线图,国际物流电子化的发展大体要经历以下发展阶段:

关于运营方式的比较,我们将apeC各经济体实施无纸贸易的实施模式划分为3种:政府主导型、政府支持型和企业推进型。一是政府主导型。即政府在实施无纸贸易中起到主导作用。通常。政府机构成立与其有密切相关的网络贸易服务机构,或者全资控股,或者占有较大的控股比例。二是政府支持型。即政府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投资,但其是重要的参加者。三是企业推进型。即政府较少涉足具体的无纸贸易运作,而是由企业或行业主导来推进无纸贸易的实施。

由此,我们得出本研究中关于国际物流电子化发展阶段的评价模型,

二、各经济体国际物流电子化发展比较

在各国国际物流电子化发展过程中,功能整合比较成功的是新加坡和中国香港。1999年。新加坡政府制定了物流业的科技发展纲领,以建设公共电子走廊、促进该行业的低成本电子数据交换为目标,实现了物流所涉及到的多个环节的无纸化和自动化,为商家节省了人力和财力,也提高了政府运作效率。目前为止,新加坡政府已经建成了“港口网络”、“贸易网络”等公共电子平台,并将推出空运业电子发票、电子付款系统以及空运业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不仅简化了贸易程序,也为新加坡节约了相当其GDpi%的成本,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利用无纸化系统,将贸易审批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整合在一起,年贸易流量达1700多万次、系统注册用户企业达53000多家。对于尚未达到电子化流程的中小企业和进出口机构,该系统专门设置了27个服务网点,以便将纸质文件转换成电子文本,从而输入系统。

在美国和日本的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都是大型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已经在公司内贸易中广泛使用eDi等电子方式来传递商业数据。另外,这些大的跨国公司还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要求其贸易伙伴也实施无纸贸易。例如,进行订单的传输、商业发票等商业单证的传输。而对于拥有许多中小企业的经济体而言,没有大型企业的先导作用,因此就需要政府来推动无纸贸易的实施,特别是在无纸贸易发展的初期。例如,新加坡、中国台北等新兴发展中经济体,其政府力量足以使许多中小企业获得明显的效益优势,

欧盟作为一个整合的经济体,因其成员之间的协同成本较高,因此虽然市场化程度较高,但是仍然需要欧盟的整体协调和推进。2002年,为统一内部市场、方便成员国之间的人员和商业信息往来,欧盟信息通讯委员会提议建立的信息中心在各成员国正式运营。欧盟于2008年3月23日通过了《共同体现代化海关法典》,为国际物流电子化的实施提供了法制保障。

三、对我国的借鉴价值

第一,国际物流电子化进程可以实现“跳跃式”发展。为了能在国际贸易发展中不断提升本国的竞争力,很多国家或地区都依靠政府部门的力量,以帮助本国企业跨越国际物流电子化的发展阶段,用“跳跃式”的发展,来促成国家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例如,中国香港就通过政府部门对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大力推动,从基础性的建设阶段,“跳跃式”发展到了目前的第四个阶段。

第二,国际物流电子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说,所牵涉的部门之多、所触动的利益之广,是在其他电子化领域难以企及的。因此,这种协调和整合,既需要政府、中介组织、企业的共同参与,同时还要考虑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贸易习惯等诸多软性要素,因此,这一整合过程还会比较漫长。

电子合同的流程篇9

一、电子治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新途径和新趋势

电子治理(e-governance)是近年来国际上对信息社会的来临而提出的一种先进的社会治理形态。尽管电子治理这一概念在国内学术界还未普及,但早在2004年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26届行政学国际会议上就以电子治理为主题,多角度探讨了它将给未来民主、行政和法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今天,政府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已是大势所趋,但如何应用?应用到何种程度?会有哪些结果?这之类的问题还没有答案。事实上,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信息化中已出现大量的“管理病症”,如政府组织内部信息孤岛丛生、部门垄断公共信息、权责不对称、信息化投资效益低下等[1]2。政府信息化应用始终在低水平阶段徘徊而无法突破。但随着近年来治理理念的勃兴,政府管理形态与治理、善治理念互补相融的电子治理概念应运而生[2],为政府管理拓展了新的视角。电子治理是治理理念和当代网络信息技术碰撞的产物,同时伴随着21世纪公共服务的热门领域“整体政府”(HolisticGovernment)提出而日益引起关注。整体政府包括网络化治理、协同政府、水平化管理、跨部门协作等核心理念,强调“跨界”合作以增进公共价值,积极避免因科层制和过于专业化分工所导致的“碎片化政府”[3]2。在实践领域,新加坡2006年新电子政务战略“iGov2010”中首次提出“集成的政府”,澳大利亚、加拿大也在政府相关文件中提出“一体化政府”(wholeofGovernment)的概念,尽管提法各异,但其基本内涵趋同,都试图借助数字化革命,跨越组织界限、协同向公众提供信息,并智能化地向公众提供服务。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打造新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技术手段。《发展中国家的电子治理》报告指出:“电子治理将电子技术应用到政府与公众、政府与企业的交互中以及政府内部的操作中,能提高民众的、政府的和企业的等各个层面的治理水平。”[2]“互联网将跨越组织界线之间的伙伴沟通和合作变得更好、更快、也更廉价。”[3]15电子治理不同于有限的、低风险的、试验性的信息应用初级阶段,而是要达到集成的“互联治理”阶段,将跨部门、跨机构的后台办公作业全部无缝地集成到一个系统之中,信息系统由独立运行走向互连互通和资源共享,从而实现高效治理。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吸收和融合了当代最前沿的公共服务思路和理念,以“善治”为公共价值目标,强调以人为中心、公民广泛参与、行政公开透明、政府与公民互动、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而成为符合数字时代的现代治理模式,对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关于目前方兴未艾的电子政务或者电子政府,绝大部分学者都认同电子治理将是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两者的区别在于,电子政务局限于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范围内的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国际上所提出的电子治理目标则更为高远,即更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社会群体相互间关系领域,如实现系统整合,部门间的合作,建立电子化社区、数字化城市,完成公众与政府间的完全电子协作,等等。当然,就目前中国的现实条件而言,一些学者也指出,电子治理可以分步骤实施,其初级阶段是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对公共事务领域进行有效治理,推动行政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现代化和信息化。而其高级阶段则是应用信息化理论、技术与方法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各个层面进行上下互动的管理,真正达到全面的管理变革。

二、电子治理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介入和功能发挥

各地政府信息化管理经过上世纪90年代集中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到目前已走到了需要整合和创新的阶段,从初期的单部门系统建设全面转向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从重建设、重自我服务向重深化应用、重公共服务转变。为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引入电子治理,可大力推进行政审批的模式创新,推动审批部门和机构数字化“网络集成”,着力打破分布式的审批组织架构,将点散状的审批结构和审批模式转化为网络集中式模式,推动跨部门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并联审批、数据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一)推进流程再造,打造“一站式”电子审批服务平台以往的审批制度改革过于强调各审批部门的职能建设,而忽略了跨部门的系统流程整合。推动电子审批,面向流程设计整体规划,建立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流程模式,能真正打造“一站式”电子审批服务。一方面,要建构统一的审批集成处理平台。如网上办事大厅、跨部门系统审批系统、行政审批事项管理系统、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和审批资源管理与分析系统等,实现了统一的行政审批事项管理、审批信息资源、跨部门审批业务协同、统一的电子监察。对内依托综合平台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实现政府各审批部门横向和纵向的沟通,资源共享和子系统发展。对外则通过连接门户网站对公众提供服务,公民或企业只需要点击进入“虚拟审批大厅”,即可自动生成流程图,并知晓审批过程中各个环节所需法定时限和承诺时限,获得相关审批的“一条龙”服务。经过整合,实现了对外服务的一体化和内部协同审批的一体化。另一方面,还要实现“三网协同”。优化审批流程,做到“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三网协同。对申请、受理、审核、批准等多个环节逐步实现电子化、公开化,相应流程在网上运行,在网络体系上,力求多级联动,并联审批,建成网上办件系统、效能监察系统与办件信息告知系统等,实现网上申报、网上会办、部门之间信息的网上传递、后方领导网上审批等一体化办公模式,使“一站式”电子审批服务成为可能。

(二)强化“后台整合”,推进电子审批服务便民化以往电子政务的发展都把重点集中在前台的网络服务上,而忽略了后台系统的整合,没有后台的支持,效果大打折扣。而电子治理立足“顾客导向”,大力推动“后台整合”,按照“公众需求”和“结果”导向,推进“流程再造”。第一,集中。将一部分串行审批流程改造为并行流程,将许多原本被分开的工作压缩成一个完整的任务。打破以部门职能和分工为导向的分散型的流程模式,将分布式、点散状的审批结构和审批模式转化为网络集中式模式。第二,简化。去除审批流程不必要的官僚步骤,尽可能减少无效的或不增值的环节,并在实体审批组织架构上将“金字塔形”管理结构压扁,建立服务需求快速回应机制。第三,分类。根据不同的审批事项性质,分类编制审批目录数据库,采取不同流程和模式调整。第四,联合会审。以核心部门为牵头单位,采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联合会审,联合各审批部门协同办公,形成定期会审制度,有效提升审批效能。第五,优化。审批流程实现垂直和水平压缩,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同时持续进行流程优化,再造流程必须用于实践检验,在实践中持续修正、改善,以保证新的流程全面达成改造的预定目标。经过“后台”的重新梳理,电子审批流程简明快捷,更符合利民、便民的需求。

(三)引入电子监察和绩效考核,推动行政审批公开透明实现协同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和电子绩效考核系统。一是强化超前防范。抓住关键环节,对行政权力运行中的风险点进行排查,在流程中予以标识,在电子监察系统中作为重点进行监控。如重点关注项目规划审批、招投标、设计变更、质量监督、投诉等关键节点,对这些风险点的异常情况及时预警,形成“未错先察、错即能纠、究必追责、责当促行”的监察体系。二是强化动态监管和绩效考核。根据流程中的各环节的起始时间、审批行为、投诉受理、违规预警和信息比对等实际功能,对行政审批全程实施同步监督、预警纠错、绩效测评、责任追究、统计分析进行量化评估,并通过不同指标设定的分值和权重,系统给出相应的考核分数。三是建立效能投诉网络。开通“行政效能网”,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建立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开展效能监察。公众可通过系统纵览所有在办事项、未办事项、各委、办、局工作情况、时限情况等信息。通过超前防范、动态监管、电子化考核及公众参与方式,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监管。

(四)发展“点对点”实时交互功能,拓展公民参与途径电子治理可以通过积极发展实时交互功能,拓展公民参与的途径。一是实现公众网上申报和审批。申请资料通过网上提交,申报资料的审批结果通过网络等通讯方式发送或通知用户。二是提供双向交流渠道。提供即时通讯工具,手机短信、电子留言板、热线电话、e-mail、网上投诉、电话语音查询等多种交流工具。三是设计以“点对点”方式解决政府官员与公民沟通的问题或提供信息,并按公民需求重建流程,通过电子化信息(e-information)和电子化咨询(e-Consultation)的发展促进公民和政府之间的互动。如土地审批中加入电子化咨询程序,把可能存在的明显问题做前期的协调化解,确保在正式受理方案的时候,这些审批文件不会出现频繁的退件现象。从办事咨询、申请提交到项目跟踪和交流答辩等审批办理全过程,都利用信息化手段,多增设公众与政府交互对话环节,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

(五)坚持“制度+科技”两翼并进,促进电子审批服务规范化和长效化电子治理正处在从技术推动型向制度与科技共同推动型转变的过程中,过去那种靠投资推动和技术拉动的做法已不能有效推动电子政务向更高阶段发展了,这时就必须采取改革领先、制度变革的策略。坚持“制度+科技”两翼并进,要出台一系列配套制度进行保障,如一些地方政府制定的《行政效能投诉受理和办理办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效能责任追究暂行规定》、《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工作管理办法》、《行政审批电子监察预警纠错办法》、《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绩效评估办法》等,扩大告知承诺和并联审批的实施范围,完善部门内部审批流程,实行标准目录管理制度,并把制度通过程序固化到计算机中,使每项权力具体化、标准化、岗位化,最大限度地压缩自由裁量权,确保制度执行的刚性和严肃性。通过电子治理,实现了审批服务的规范化和长效化。总体来看,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电子治理的介入,能紧扣行政审批的“关键部位”,以技术手段推进审批模式的创新,进而攻克审批改革的难关。

三、电子治理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践中的公共价值

在这个网络时代,以电子治理的理念和思路,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部分突破了传统的线性管理方式,协调数个审批权,采取协同行动,建构起跨部门的沟通网络,找到了实现共同管理活动的合理路径,它所体现的价值内核对审批制度改革的破题无疑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重构秩序提供整体服务,实现从职能管理到面向流程管理。传统科层制强调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行其道,是属于分工明确的职能管理,而由此形成的各自为政状态也是导致审批效能低下的症结所在。“政府组织很少面对来自顾客或竞争者的压力。因为对绩效没有规定后果,政府组织都是以内部为中心。”[4]256所以,在推进电子审批过程中系统而全面地做好电子审批的规划和战略,重新梳理流程,“诊断”现有流程,目光不再局限于内部专业化分工,而是面向整个审批服务流程,要求按照“公众需求”和围绕“结果”进行业务流程设计,实现“从政府视角到百姓视角”的转换。实现了业务流程在纵向、横向上的高度集成,做到不仅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而且公民和企业可以流畅地与(虚拟)政府交互,高效率、高质量地获得各项公共服务。“流程的效率是组织效率的关键,只有为组织带来价值增值的流程才是有效的流程,只有将整体流程进行重组或优化,才能满足组织发展战略的需要”[5]64。从职能管理转向流程管理,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以“顾客”为目标,通过电子治理实现流程再造,把若干个管理环节、若干个流程作业加以重新整合,将业务流程“前店后厂”的运作模式改成“并联协同”的运作模式,既保证了流程运作的透明、公开,也可减少作业流程的步骤,并增进不同部门的协调,通过流程与信息的协作实现公共治理内在活力和持久生命力。

(二)全面整合“无缝联结”后台办公作业,整合政府资源。“层级制最重要的结果就是在组织内部造成层级隔离”[6]190。信息传递不畅、资源分散、组织裂化、效率低下等问题在行政审批中屡见不鲜。审批管理的经验也表明后台办公作业必须无缝地集成到一个系统之中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治理。换言之,在服务的前台,公众获得的是“集成的服务”,即公众可以通过统一的渠道和界面获得公共服务;在服务的后台,服务的提供是跨越部门界限的,是能够协同办公的。电子治理的优势就在于打破时空界限,促进资源整合,为跨部门后台作业提供有效平台。一是在审批业务流程链条中能提高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传递的数量、质量和效率等。通过规范建设审批事项目录库、业务规则流程库、业务办理过程库,实现各部门的信息整合,实现各级平台的审批信息资源互动同步,实现审批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二是电子治理能有效弥合政府组织裂化,促成部门合作,是解决分布式和集中式行政审批组织架构的有效途径。通过流程整合、行政简化、技术升级等方式克服各种物流障碍和组织障碍,消除传统管理组织形态和物质构成中强调分工所造成的部门分割和,使信息和资源的分配和流动渐趋合理,部门之间能更好地合作。三是促进组织绩效的突破性改善。以“网络集中”的治理模式对审批的组织架构、流程管理、决策方式等进行了重新整合,消除冗余环节,优化公共服务质量,最大程度地提升组织绩效。

(三)公开透明消除审批权力的灰色地带。审批制度改革难在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过多过滥的审批往往存在暗箱操作的灰色地带。“对信息的相对垄断可以在很多方面转化为权力”[7]244,实现行政审批的电子网络化,公开透明运作,能消除审批权力的灰色地带,也减少渎职和腐败行为,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开放、更有亲和力的公共部门。通过电子治理,打造“阳光政府”,能不断消除审批权力中的“暗箱操作”。通过网络途径,对相关行政许可项目及重点的便民项目进行梳理审查,公开行政许可事项的项目名称、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服务承诺等信息,供群众免费查阅和下载。所有行政审批事项一经受理,立刻进入动态运行轨迹图,申请条件、审批进度和审批结果全部公开,每一个环节都被自动记录和跟踪。与此同时,通过实时监控、预警纠错、绩效评估,审批过程更加公开和透明,并能够得到公众的充分理解,也有利于公众监督的实现,减少政府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失误,压缩审批权力运行的弹性空间,使权力运行更规范。

(四)互动参与打破“天然的距离屏障”,增进政府与公民的互信。政务公开、信息共享、实时交互和便捷服务成为网络时代公众的基本需求,它有利于确保公民知情权的实现,有利于打破“天然的距离屏障”,使政府与公众的联系表现得更为直接和紧密,并增强彼此的互信。从着眼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角度,可进一步挖掘电子治理的潜能,通过多种平台的支持,使未来的公民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真正表达自己对某项决策或公共管理活动的意愿,可以及时反馈自己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同样,政府也能突破传统、单向的投票、等方式,利用网络的快速、便捷,及时地回应公民所表达出的各种意愿,也可以通过与公民的在线互动,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使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沟通成为可能。

电子合同的流程篇10

工作在1~3μm的近红外探测器件在空间遥感、大气监测、资源勘探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1]。inGaas材料可以覆盖1~3μm近红外波段,具有高吸收系数、高迁移率、高工作温度下高探测率(轻量化)、良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高可靠)、优秀的空间抗辐照性能(长寿命)等优点,因此,inGaas探测器是近年来最具发展前景的近红外探测器[2]。但是,较高的暗电流是制约inGaas探测器发展和应用的主要问题。由于pin结构红外探测器制作工艺简单、响应度高,所以目前在设计器件时一般都采用该结构[3]。在器件实际制作之前,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模拟、优化,能大大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对于通信用的in0.53Ga0.47as探测器和apD结构inGaas红外探测器,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报道。一种模拟的方法是使用SpiCe电路模型模拟器[4]对材料、结构不同的光电探测器建立对应的电路模型,研究其光电特性;另外一种就是基于载流子连续性方程和泊松方程建立器件模型,利用数值计算工具进行器件特性的分析[5-6]。利用模拟计算的方法优化延伸波长inGaas探测器的器件结构,从而有效提高器件光电性能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文在验证了apSYS可靠性的基础上,开展了高性能延伸波长inGaas近红外探测器的研究。首次采用apSYS软件建立了完整的pnn复合盖层inGaas红外探测器单元器件模型,通过调整盖层材料、厚度、载流子浓度等参数,优化了pin型延伸波长至2.6μm的inGaas红外探测器器件结构。优化后的器件暗电流可以降低一个数量级,而光谱响应度仅降低10%。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不同工作温度下的暗电流曲线,分析和解释了不同工作温度下的暗电流机制。

2实验

采用Crossright公司设计的apSYS对inGaas红外探测器进行模拟计算。apSYS是一款2D/3D有限元分析软件,它包括了许多物理模型,例如热载流子输运、异质结模型、热分析等,拥有强大的模拟功能。这里我们基于漂移-扩散模型,通过求解自洽解泊松方程、电流连续性方程来得到较为精确的模拟曲线[7-9],对器件进行优化及设计。首先在apSYS中建立器件结构模型,调用物理模型(泊松方程、电流连续性方程、光子波动方程、光子速率方程、光子增益方程等),参考软件数据库设置详细的控制条件(各层载流子迁移率、载流子寿命、电压、复合速率等),编辑输出命令集合(暗电流、光电流、光谱响应度等),得到暗电流和光谱响应度的模拟结果。然后,通过调整盖层(p、n1、n2)厚度和载流子浓度等来使暗电流和光谱响应度的综合指标达到最佳。

3结果与讨论

3.1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为了验证apSYS模拟pin型延伸波长in-Gaas近红外探测器的可靠性,我们对inp盖层和inas0.6p0.4盖层的inGaas探测器进行了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两种探测器衬底均为inp,掺杂浓度为2e18;缓冲层分别为100nm和80nm的in0.82Ga0.18as,掺杂浓度为2e18;吸收层分别为2.9μm和3.1μm的in0.82Ga0.18as,本征载流子浓度为3e16;盖层为0.9μminas0.6p0.4和3.1μminp,掺杂浓度为2e18[10-12]。图1为模拟计算和实验测得的器件相对光谱响应度的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出二者较为接近。实验测得的相对光谱响应度略小于模拟计算出的值,这是因为模拟计算是在理想条件下进行的,而实验制作的器件要受到实际工艺技术水平的制约。另外,实验测得的相对光谱响应度在1.38μm和1.9μm处出现了波动,这主要是由于红外辐射中的一部分被空气中的Co2和H2o吸收所致。图2为模拟计算和实验测得器件暗电流的对比,由图可知二者极为接近。同样,实验暗电流略大于模拟计算所得暗电流,这是由实际工艺条件造成的。综合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用apSYS对pin延伸波长探测器进行模拟计算是精确、可靠的。

3.2新型复合盖层inGaas红外探测器优化设计

在验证模型之后,我们优化设计了一种新的结构:复合型盖层延伸波长inGaas探测器。即盖层中采用pnn结构,以期提高器件性能。使用inGaas盖层不仅容易生长而且可以减少与吸收层之间的晶格失配,减少位错,降低暗电流;而采用inasp、inalas作为盖层,则会使in0.82-Ga0.18as材料的表面钝化,从而降低表面复合率。为了提高器件的量子效率,减少晶格失配带来的位错,我们用Vegard定律计算得到与in0.82Ga0.18as晶格匹配的两种盖层应为in0.82al0.18as/inas0.6p0.4。另外,本征的in0.82Ga0.18as吸收层相对于重掺杂的盖层和n型缓冲层与衬底来说是高阻层,可以有效抑制载流子热扩散电流,从而降低器件的暗电流,提高器件的灵敏度。根据piotrowski[13]提出的理论模型,吸收层的厚度在2~3μm时,探测器的探测率[14]最大。因此,综合探测器的探测率和量子效率等各方面的因素,我们优化设计in0.82-Ga0.18as本征吸收层的厚度为2.5μm,这样可以在保证响应速度的同时尽可能提高量子效率。综上所述,计算中采用的模拟参数为:衬底为1μm的n型inp材料,载流子浓度为2e18;缓冲层为1μm的n型inxal1-xas(x=0.52~0.82)渐变组分缓冲层,载流子浓度为2e18;吸收层为2.5μm的Ⅰ型in0.82Ga0.18as材料,载流子浓度为3e16;在盖层的pnn结构中,p层为in0.82al0.18as,n型分别为inas0.6p0.4和in0.82Ga0.18as。pnn盖层各层厚度模拟计算数值如表1所示。在确定最佳厚度后,我们进一步调整载流子浓度取值范围,载流子浓度从1e16到2e18,每隔1e16(1e17、1e18)取一个值。通过比较暗电流和相对光谱响应度,我们得出优化后的器件结构如图3所示。图4所示为pnn复合盖层inGaas探测器在最佳载流子浓度下的相对光谱响应度曲线。在外加反向偏压为0~0.1V时,优化后的器件暗电流密度为10-5数量级,比常规的(10-4)小一个数量级。图5为优化后器件的相对光谱响应度曲线,由图可知它的长波截止波长为2.6μm,短波截止波长约为0.9μm。相对光谱响应度的峰值出现在2.0μm处,比常规的pin型inGaas红外探测器峰值小10%,对器件性能影响不大。综上所述,图3所示的器件结构大大提高了inGaas红外探测器的性能。

3.3暗电流机制的分析

为了探究暗电流机制,我们模拟计算了优化后的inGaas探测器在不同工作温度下的暗电流。图6为暗电流随1000/t的变化关系。我们知道,产生-复合电流、扩散电流、界面复合电流和隧穿电流[15]为inGaas红外探测器暗电流的4种机制。扩散电流[16]主要为耗尽层边缘的热激发产生的少数载流子从p区、n区向耗尽层扩散形成的电流;产生-复合电流[17]主要为热激发产生的载流子在电场的作用下由势垒区向势垒两边漂移而形成的电流;界面复合电流主要为由于材料体系的失配位错而产生的界面电流;隧穿电流主要为隧道效应而产生的电流,按照载流子穿越禁带方式的不同,分为带间隧穿电流和缺陷隧穿电流[18]。扩散电流和产生-复合电流都与1000/t成线性关系。所以在温度大于300K(图中Ⅰ区)时,暗电流主要为扩散电流和产生-复合电流;在250~300K区间(图中Ⅱ区),接近线性变化,但斜率小于Ⅰ区,此时暗电流主要为带间隧穿电流;当温度低于250K(图中Ⅲ区)时,曲线几乎不变,此时暗电流主要为缺陷隧穿电流。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