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施工管理策划十篇绿色施工管理策划十篇

绿色施工管理策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9:07

绿色施工管理策划篇1

关键字:绿色建筑;施工方案;风险管理;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1992年,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1]。由此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体系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践推广,成为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对绿色建筑的引进和研究起步较晚,很多有关绿色建筑风险管理的问题有待探索和解决。,而且绿色建筑一旦出了问题,则很难补救,给国家和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文试图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构建一个客观、普适的绿色建筑施工方案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科学的风险评价模型。

1绿色建筑施工风险管理理论及方法综述

1972年,罗森布朗在其出版的《风险管理案例研究》中则提出,风险管理是处理纯粹风险和决定最佳管理技术的一种方法[2]。1983年通过的“101条风险管理准则”成为了各国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这也标志着风险管理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3]。1984年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制定的《pmBooK》将项目风险管理作为全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有我国才接触到关风险管理方面的书籍[5]。郭仲伟教授《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标志着我国风险研究正式步入自主研究阶段[6]。

在实际项目的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目前在项目中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访谈法、财务报表分析法、绘制风险管理流程图法、现场考察法、参考统计记录法、外部咨询法等[7]。前期预测和识别是项目风险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绿色建筑风险系统模型,对风险因素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找出该项目的关键风险,为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找到方向。常用的分析分析方法有:故障树分析法、外推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2绿色建筑施工方案中的风险和风险识别

由于传统施工模式的思维习惯影响,以及缺乏绿色施工经验,人们往往会忽略绿色这一主题,这种偏离“绿色”目标的不确定性便是绿色施工方案策划中的风险。因此,绿色建筑施工方案策划中的风险可以定义为对影响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8]。包含了三个基本特征:客观性、损失性和不确定性。

本文把绿色施工方案策划中的风险因素划分为以下几方面: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等[9]。

3绿色施工方案策划中的风险评价模型

3.1评价指标构建思路

为了避免人们的主观臆断,本文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绿色施工方案策划中风险的判定,使风险评定工作数据化、程序化,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10]。此评价指标体系分二级,其中一级指标要素与二级指标如下表所示:

表一:绿色施工方案中的风险因素

3.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是指某一单项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比重,具有权衡比较不同评价指标间差异程度的作用。根据本文指标的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

4评价方法应用步骤

绿色建筑施工方案风险评价步骤:

①U={u1,u2,u3,u4,u5,u6}={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u1={u11,u12,u13,u14,u15}={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管理,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②建立权重集:根据每一层中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通过采用专家打分法,分别给每一因素赋予相应的权数,就得到了各因素相应的权重集。如第一层次的权重集a=(a1,a2,a3,a4,a5,a6),第二层权重集:a1=(a11,a12,a13,a14,a15)

③确定评语集:不论评价指标有多少级,评语集只有1个。将风险程度设定为五级:低风险V1;较低风险V2,中等风险V3,较高风险V4,高风险V5。五个风险评定等级构成V={V1,V2,V3,V4,V5}。

④建立各因素的评分隶属度函数和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由长期从事建筑工程、房地产行业的项目管理人员、专家组成评价小组,对施工方案中的每一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经统计即可得到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

式子中的n为各子集中所含的二级指标数,rij表示指标因素i(i=1,2,...,n)对评价等级j(j=1~5)的隶属度。二级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Bi=aiRi,其中ai=(ai1,ai2,ai3,ai4,ai5),i=1~6。

⑤进行一级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进行模糊综合运算,B=aR,其中a=(a1,a2,a3,a4,a5),R=[B1,B2,B3,B4,B5]t

⑥得出评价结论:由B中元素的大小,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绿色建筑施工方案风险的综合评价结论。项目策划人员在绿色施工方案策划中要给于关注,采取对应措施提高策划质量。

6结论

绿色建筑的施工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问题相对比较复杂,需要各种措施的有效配合。企业的施工成本、社会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干扰程度都与绿色施工方案的优劣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绿色施工方案中存在风险,风险概念的引入,可以使策划者的头脑中树立风险意识,提高施工方案策划的科学性,使项目更好的实现绿色目标,进而具有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引入绿色施工方案策划中,从而能够更好对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提出解决对策,,对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论坛组织.《绿色建筑评估》[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杨建平,杜端甫.《投资项目风险管理动态模型研究》[m].海洋出版社,1997

[3]美国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101rulesofriskmanagement》,1983

[4]项目管理协会(卢有杰,王勇译).《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5]沈建明.《项目风险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郭捷.《项目风险管理》[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7]霍娟.《项目风险管理中定量识别方法研究》.《科技风》,2008

[8]周芳.《建筑项目施工的绿色风险管理》[J].《工程项目管理》,2009

绿色施工管理策划篇2

1政策法规标准保障体系

目前,北京市的与绿色建筑发展相关的地方法规标准有《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1/t825-2011)、《绿色施工管理规程及图例》、《节约型居住区指标》、《绿色照明工程技术规程》(DBJ01-607-2001)、《村镇住宅太阳能采暖应用技术规程》等。其中,《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规定:本市推广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支持新建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支持既有民用建筑通过改造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同时,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将发展绿色建筑列为“十二五”时期建筑节能六大领域之一。

2体制机制保障体系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加强了与绿色建筑发展相关的体制机制保障体系建设。实行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公共建筑空调温度调控监督检查制度、新建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建筑节能审查结果备案制度、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备案制度、房屋销售过程建筑节能信息公示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对新建工程设计与施工环节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监督执法,加强了对建筑节能材料与产品质量的监督执法;出台了对既有建筑和供热系统节能改造的资金补助政策、对农民新建抗震节能型住宅与既有住宅节能改造的资金补助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的资金补助政策以及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资金补助政策;在22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191万平方米居住建筑开展了供热计量收费改革的试点。

3材料技术保障体系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加强了与绿色建筑发展相关的材料技术保障体系建设。规模化地推广公共建筑用电分项计量数据远传监测技术、气候补偿烟气热回收等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技术、太阳能辅助采暖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浅层地能与污水源热泵建筑供热技术;承重保温复合混凝土砌块、木塑模板墙板和再生混凝土骨料及制品等建筑材料在工程中成功应用,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向进一步保证建筑节能需求和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方向发展;断桥铝合金、玻璃钢的节能门窗的性能进一步提高;住宅产业化综合技术研究取得成果,启动了规模化的工程示范。

北京市绿色建筑发展保障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虽然出台了一些与鼓励绿色建筑发展相关的政策措施,但要完成“十二五”时期的绿色建筑发展战略目标与任务,目前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当前北京市政府出台的许多保障措施主要是针对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对鼓励绿色建筑发展作用有限,鼓励绿色建筑发展的动力相对不足。如果“十二五”时期北京市不针对绿色建筑发展制订系统有效的保障措施,将难以实现《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所提出的绿色建筑发展战略目标与任务。

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的保障体系建设主要内容

根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及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建筑发展战略目标与任务,“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的保障体系建设主要内容如下[4-5]。

1完善发展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体系

为了提高推行绿色建筑工作的法律地位,“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发展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体系。具体内容主要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制订《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北京市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修改完善《北京市节约能源法》,在这些法规中增加鼓励绿色建筑发展的相关政策内容;同时在即将出台的《北京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中,增加鼓励绿色建筑发展的相关政策内容;为了细化推行绿色建筑工作的具体办法和政策措施,应以相关法规为基本依据,制订《北京市鼓励发展绿色建筑的实施细则》、《北京市鼓励绿色建筑发展的激励办法》、《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北京市区县绿色建筑发展考核管理办法》、《北京市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修改《北京市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将发展绿色建筑纳入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使用范畴等。

2完善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体系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应尽快完善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体系,制(修)订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及相关产品的技术标准、导则与实施细则,主要包括以下八个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1)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如制订《北京市民用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2)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设计、评价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3)绿色建筑产品、部件评价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4)绿色建筑施工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5)绿色建筑工程定额及造价标准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6)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如《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7)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效果与效益评价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8)绿色建筑运行管理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

3完善发展绿色建筑的组织保障体系

发展绿色建筑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管理能力保障,尤其是在北京市绿色建筑发展的初期阶段。北京市政府各相关委办局主管绿色建筑发展工作的不同方面,如市发展改革委主管绿色建筑项目的审批、投资方面工作,市规划委主管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工作,市住建委主管绿色建筑的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方面工作,应加强北京市各相关主管委办局与绿色建筑发展相关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能力建设。同时,建议将发展绿色建筑作为北京市市级建筑节能联席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通过“多部门合作、多环节配套”形成合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工作向更高目标迈进。

4完善发展绿色建筑的责任目标考核体系

根据《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等相关规定,北京市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将建立“可量化、可监测、可考核”的建筑节能发展指标和建筑业施工能耗指标体系,完善建筑节能工作的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因此,应首先建立“十二五”时期北京市绿色建筑发展目标,把绿色建筑发展目标纳入北京市建筑节能目标总体规划中,将目标与任务分解到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在与区(县)政府签订的建筑节能发展目标责任书中,应明确绿色建筑发展目标与任务的相关内容,建立发展绿色建筑的责任目标体系,将绿色建筑发展的量化指标纳入区(县)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成为区(县)政府及其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发展绿色建筑的目标责任制。

5完善发展绿色建筑的经济激励体系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应将发展绿色建筑或绿色生态城(区)等纳入市级、区(县)级预算内投资和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加大对发展绿色建筑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对符合相关规定的项目,给予资金补助或奖励。设立北京市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高星级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将绿色建筑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纳入到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使用范围。改进和完善对绿色建筑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可对购买绿色住宅的消费者在购房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将在保障性住房和公益性用房率先推行绿色建筑。因此,“十二五”时期,北京市绿色建筑奖励及补助资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资金应优先向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用房倾斜,达到高星级奖励标准的优先奖励,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到一定规模的也应优先给予定额补助。“十二五”时期,对政府投资为主的新建、改扩建民用建筑项目一般应达到国家和北京市的绿色建筑标准,其增量成本纳入固定资产投资。对达到绿色建筑评价二星级及以上标识的绿色建筑中使用的大型高效节能设备,允许实施加速折旧政策。

6强化发展绿色建筑的监管体系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市政府将完善与绿色建筑发展相关的行政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完善由市政府领导、市各有关委办局组成的行政监管体系;(2)完善市、区(县)两级政府组成的行政监管体系;(3)完善市、区(县)住建委各职能部门组成的行政监管体系。通过完善上述三个层面的行政监管体系,把对发展绿色建筑相关的行政监管贯穿于项目规划、立项、审批、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与备案、房屋销售、绿色建筑运行管理等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建立相互衔接的发展绿色建筑的行政监管体系。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将在城镇新区建设、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规划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绿色建筑各项指标体系要求,实现绿色建筑发展的全过程监管体系,主要包括:(1)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规划审查中增加对绿色建筑指标的规划审查,对达不到规划要求的不予以审批;(2)发展改革部门在新建项目立项审查中增加有关绿色建筑建设标准的审查内容,对达不到绿色建筑建设标准的不予审批、核准和备案;(3)国土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土地出让环节的监管,对不符合绿色建筑规划许可条件要求的土地不予出让,对按照高标准建设绿色建筑的予以优先考虑;(4)施工图设计审查管理部门要在施工图设计审查中增加绿色建筑设计专项审查内容,未通过审查的不得颁发施工图审查合格证书;(5)建设主管部门应将绿色建筑项目前期审查结果纳入颁发施工许可证的条件之一,同时应建立绿色施工许可制度,对项目前期审查手续不全或不满足绿色建造要求的建筑,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6)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绿色建筑的施工监管和竣工验收监管,建立绿色建筑竣工验收与备案制度,对不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或达不到绿色建筑验收标准的不予以通过验收和办理竣工验收备案;(7)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监管。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建设项目在竣工后一定时间,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绿色建筑评价,建设单位依据评价结果申请绿色建筑标识,并将标识文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7建立发展绿色建筑的市场服务体系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大力开展绿色建筑适宜性技术标准规范研究,重点攻克建筑规划与设计、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节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环境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绿色技术,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示范,加快绿色建筑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品和设备,建立完整的绿色建筑发展技术支撑体系。同时,应充分发挥北京地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管理部门智力资源优势,支持和鼓励节能服务机构承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绿色建筑政策研究、标准编制、科研攻关、策划咨询、设计施工、融资监理、检测认证、中介交易、能耗审计、运行管理等项目,力争“十二五”期间培育出一批技术实力强的建筑节能服务机构,使绿色建筑技术服务产业成为北京市的高端产业和软实力之一。

8建立发展绿色建筑的宣传与教育培训体系

北京市应充分利用媒体广泛宣传绿色建筑基本知识,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提高居民对绿色建筑的认知水平。北京市有关部门应编写绿色建筑科普读物,将绿色建筑基本知识、绿色消费基本常识纳入北京市节能宣传周、科技活动周、城市节水宣传周等宣传活动。同时,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绿色建筑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典型工程案例和先进经验,为北京市绿色建筑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首都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技术、人才优势,联合开办绿色建筑有关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技术标准、设计施工技术、示范项目等方面的教育培训,重点培训对象应包括:一是北京市与绿色建筑发展相关的各相关部门管理人员;二是建筑行业相关企业的从业人员,包括注册建筑师、结构师、建造师和监理工程师等,提高绿色建筑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北京市应建立绿色建筑评价职业资格制度,将绿色建筑基本知识作为建筑行业的专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执业资格考试和相关企业资质申请的重要内容,鼓励绿色建筑相关课程进入北京高等院校。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绿色建筑管理与技术人才。

绿色施工管理策划篇3

【关键词】绿色施工管理;总体框架;建议

1、引言

企业在实行绿色施工时,不但能够资将自身的成本降低的同时使得更加合理及科学的管理工程项目,与此同时还能对资源进行节约还能够保护环境。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筑企业对于环境的保护要进行格外的重视,务必要将良好的社会形象给树立起来,将一些潜在的效应给形成。环境效益也能够转变成一定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总的说在绿色施工过程当中,企业不但能够将经济效益给生产出来,同时还能够将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给衍生出来,最终将企业就能够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效益。

2、绿色施工管理的总体框架

绿色施工总体框架由六个方面所组成,它们分别为: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绿色施工的基本指标被这这六个方面都给涵盖了,同时还将各阶段指标的子集也给含了进去,如:材料购、施工策划、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绿色施工中,对于新技术的运用比较的强调,借此来使得能够顺利的进行施工管理,这表明在绿色施工中绿色施工管理的位置十分的重要。绿色施工管理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它们分别为:组织、规划、实施、评价和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2.1绿色施工管理组织

在项目施工的现场,总承包企业要将绿色施工的管理落实到位,就一定需要一支团队或者是组织来负责绿色施工管理。考虑到施工管理的效率,能够有其他的团队来兼任负责绿色施工管理的负责团队,且因为与其相关程度最高的为项目中主管安全或者是质量的团队的职责,故此,在兼任绿色施工管理职责时,应首选他们。有绿色项目经理指定或者是自己来兼任施工管理的直接责任人由。

2.2绿色施工管理规划

2.2.1绿色施工管理规划的输入

绿色施工管理中计划投入的资源就包含在绿色施工管理规划的输入中,如:投入物力、财力、人力和制度上的准备工作;各种相关的计划、措施、方案,执行上的监督与控制,最终形成的资料档案等属于输出部分。

在项目的绿色施工管理中,总承包企业应当依照项目工程设计文件的环境保护要求、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以及与业主所签订的承包合同中的环境保护条款,对生态保护以及节水、节材、节能、节地、污染防治的措施进行严格的执行。在对资源进行整合上,第一要做的就是培训相关各级人员,且对各种媒体形式进行利用。来宣传活动,将项目人员对于绿色施工的感性认识进行提高;第二,充分的保证提前准备资金,在环保措施需要的时候资金不短缺,总承包企业在怨ず螅应该将文件的整理建档工作及资金使用情况等资料给做到位;在施工过程中还应该保证能够及时的做好环保设施,准时的开展环保工程。在创新以及技术储备上,除了整理和提炼与“四节一环保”精神相符合的技术,还需要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之上来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将与绿色施工精神相符合的的新型设备、材料与施工工艺给开发出来。

2.2.2绿色施工管理规划的输出

具体有以下的内容:现场环境管理计划;绿色施工管理计划;资源节约的措施;室内环境管理计划;培训员工的计划之类的。绿色施工管理计划是项目绿色施工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其编制与执行应该由项目绿色施工直接负责人来进行负责,审批应该由项目经理来进行负责。对内绿色施工管理计划应具有对项目绿色施工进行指导的作用,对外应该具有对项目部在落实"四节一环保”工作上的汗水与成果进行解释和宣传的作用。

2.2.3绿色施工管理规划的实施

基于要贯彻执行绿色施工的管理规划,一定要将完善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给建立起来。仔细的说,就是在对项目绿色施工管理目标进行确认的时候,要在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管理体系融进绿色施工创建标准,且实施要细致:再依据组织职能来落实好分工和专人负责,第一负责人为项目经理,将目标的责任网络给建立落实好,并专设工作小组,对于实施“四节一环保”措施的进度和推进管理目标的情况进行分阶段的检查。

总承包方在施工筹备会议阶段,要建立在项目绿色施工管理策划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大致的定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标,且制定的实施措施也要建立在此目标上,包括激励制度和管理制度等。,绿色施工管理团队在施工过程中要将监督以及指导的责任给承担起来,依据工程进度对实施“四节一环保”措施的隋况进行分阶段的检查。绿色施工管理团队在工程梭工阶段务必要将一系列技术文件给准备好这写文件当中有资源节约的实际数据以及环保措施的使用与证明文件,以此来作对其工作业绩进行衡量的标准。

3、推进我国建设项目绿色施工管理的建议

3.1建立科学、系统的绿色施工法规和制度体系

在绿色施工及其技术应用的推动上,关键点在于科学系统的制度与法规体系,政府在人们还没有理性自觉的思想意识时,就需要对政府对其进行参与和引导,同时对实际可行的法规进行依靠。要想将自下而上的积极响应给激发出来,就制定出的市场规则和法规体系就需要有前瞻性,将强大自上而下推动力形成。绿色施工的法规能够作为施工现场管理的规定及环境保护法规的分支,它的制定的工程需要多学科、多业的协商,是系统化的。绿色施工在我国的阶段还处于起步,但其发展势头十分的好。

3.2制定完善的激励政策加强财政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

对于绿色施工而言,有效的经济体制对其能够进行很好的促进。通过鼓励绿色施工技术及方法的研发与运用,政策扶持、税收调节,将应用成本降低。激励政策的完善,对于承包商在实施绿色施工的积极性很有利,能够充分的应用绿色施工技术,进而将绿色施工技术手段给进行提高。因此,《绿色施工导则》中鼓励各地区通过对加快对试点和示范工程建设,使得能够健康的发展绿色施工。将示范工程作为平台,使得在工程建设当中更快及好的应用绿色施工技术与管理经验。为推动快速的发展建筑业绿色施工,加入绿色施工的内容要求在相关的工程评优中,将工程的绿色含量给提高,将激励作用增加,增加企业参与性。

3.3加强绿色施工的宣传教育切实树立绿色施工理念

广泛及深入的对每位参与建筑施工作业的一线人员及施工单位领导进行教育,加强宣传绿色施工及培训,更新每位员工的理念、将其认识给提高,将项目管理水平提进行提升、将绿色施工氛围给营造出来。人们目前还是没有充分的认识到绿色建筑,在施工阶段的不是特别的重视可持续发展。在宣传教育中对于绿色施工,要使工程建设各方对其的理解要全面且正确,对绿色施工的重要性要认识充分,对建筑工人的教育也要进行加强,同时将建筑企业的职工素质也要提高,在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上,对承包商进行教育。对于绿色施工的宣传和教育要进行加强,且在工程的全过程当中都要贯穿这个教育。

结束语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现今在国家所致力要建设社会,在倡导绿色经济的大势下,推进绿色施工模式已势不可挡。为了我国能顺利的实施绿色施工管理,进而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给实现,我们就一定要将绿色施工管理的现状给进行改善,将存在于绿色施工管理中的问题给解决,从而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建筑行业甚至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绿色施工管理策划篇4

我国建筑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太快,相关的建筑管理标准还未明确完善的建立,以至于我国大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还较为传统,无法满足当今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要求,存在着相当多的缺点。施工企业在材料采购上的问题较为突出,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隐患。

2绿色材料采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绿色材料采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绿色材料采购中,主要存在六个问题:第一,概念误区。在采购的过程中只认准“绿色”概念,或认为“绿色”就一定是高科技的、高价格的,对于不同的绿色材料的质量标准不清晰,易造成买错或买贵的情况。第二,信赖产品检测报告。目前市场上许多所谓“绿色材料”的检测报告并不可靠。往往在采购过程中认为有检测报告标识,或是有“合格”标识的材料就是可购买的。第三,商家错误指引。很多材料供应商会用“绿色”为噱头,吸引采购者购买,但实际上那些所谓的“绿色”材料,并不全都是真正的绿色材料。第四,采购计划不明确。在面对功能各异,品种繁多的绿色材料的采购方面,施工企业往往都是有需要才购买,或是一次性大量的购买,并未根据施工进度制定一个合理的采购计划。第五,信息化程度低。当前的绿色材料采购模式对信息化的利用率不高,这就造成了施工企业不能对材料的需求变化做出快速正确的反应,也不利于施工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材料采购交流,严重阻碍了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时代高效生产的进程。第六,缺乏对供应商的管理。与传统的采购模式一样,绿色材料采购的重点依旧是放在如何与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通过价格的比对来选择需要的供应商,而对于材料的质量、交货日期、服务的质量却较少要求,供需双方容易产生纠纷,施工企业也无法保证施工的进度与建筑的质量。

2.2绿色材料采购存在的问题分析

材料采购管理是项目采购管理的重中之重,是耗用资金最多、成本管理失控、产生寻租和滋生腐败的重要环节,材料采购管理的优与劣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成本管理的成败,也是项目管理盈亏的关键所在。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加大对材料采购的管理,提高对材料采购的重视度。现就目前绿色建筑材料采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结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国家政策不完善。我国至今还没有成立专门的绿色产品管理部门,没有专门的行政机构负责制定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绿色材料市场尚未形成一个完善、规范的管理体制,造成绿色产业和绿色市场处于无序状态,假冒绿色产品充斥市场。

2)绿色材料观念不清晰。绿色材料在我国的发展只有十几年,大多数人对于绿色材料的涵义和作用还不是很了解,只要看到材料上标有“绿色”“环保”“节能”等字样的材料都认为是绿色材料。

3)材料市场管理混乱。一方面,因为一些商家打出“绿色环保”概念只是为了迎合消费者,打出虚假广告而已,实际并不环保;另一方面,在一些材料专卖店,只有部分产品达到了国家环保标准,但商家却以点代面,把店里的所有产品宣传成“绿色环保”。

4)绿色材料的种类繁多。目前绿色建筑材料应用于工程建设的各个结构中,不同功能的绿色材料对工程项目具有不同的作用,相同作用的材料又有不同类型的绿色材料,因此在面对品种繁多,功能复杂的多样化绿色材料的采购时采购方往往力不从心,应接不暇,不能从众多的材料信息中准确的找出所需的最优绿色材料。

3建立计算机统筹采购模式

随着internet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建筑材料人工采购的管理模式,也为绿色材料釆购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完全消除了地域限制,实现了由传统经济向虚拟网络经济模式的转变。

3.1计算机采购环境下的绿色材料采购———统筹采购

建筑施工企业的统筹采购就是指将现行的几个项目各自的绿色材料需求汇总,然后统筹起来通过计算机采购平台集中采购,这样可以通过集中批量采购获得较低的釆购单价。在计算机釆购系统中,供应商将自己的产品信息(产品的介绍、图片、支付方式、送货形式等)到网络或者计算机采购平台上,形成像纸张目录一样的计算机产品目录。施工企业的釆购人员可以使用网页浏览器或者计算机采购平台查看各供应商的产品计算机目录,按需发出订购信息。服务器将来自供需双方的各种信息转发给对方。收到信息的企业根据信息来制定自己的需求计划或者是生产供货计划。服务器依据供需双方发出的需求计划或生产供货计划计算出整个供应链的资源需求与供应情况,从而实现决策的优化。

3.2计算机采购环境下的统筹采购对施工企业的优势与挑战

1)计算机釆购下的统筹采购对施工企业的优势如下:a.降低了施工企业的采购成本。利用经济订货批量的规模效益来获取低价高质的绿色材料。由于制造业的生产较为稳定,一旦确定了经济订货量,便可依据这一数量进行实施。b.优化施工企业采购制度。施工企业采购计算进统筹采购可以减少人员需求、缩短采购周期、降低库存水平、有效控制并提高施工企业透明度、加强采购过程中各成员间的沟通与协作,以及改善采购决策的质量。c.增进施工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在这个计算机采购平台中,施工企业通过筛选确定适合的供应商,供应商依据计算机平台上的采购量组织生产,这样既不会造成施工企业买高价,也不会令供应商盲目生产。通过计算机采购的模式施工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

2)计算机采购环境下的统筹采购对施工企业的挑战如下:a.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使用e-mail、网络、网络服务等形式的计算机技术将会产生大量的数据,甚至会导致信息数据的超负荷传递。来自多方面的海量信息,很可能是片段式地集合到一起,等需要确切具体的信息时是十分困难和耗时的,且低效率的信息管理将不能充分体现使用计算机采购平台的优势。b.企业与企业文化:在组织中引入电子采购平台这个新的系统对组织的运行影响将是十分明显的,需要对原有企业部门和管理进行更新,这种更新将会影响企业内部的核心部分,包括企业组织管理和员工管理,例如目标、技术、方针政策、文化与战略型等等。c.培训与知识共享:建筑企业的计算机釆购平台系统不同于普通制造型企业,因为建筑产品在生产与交易上有很强的重叠性和交互性,所以在软件开发上就需要专门研制和开发,故对建筑相关行业员工的培训及知识共孕就迫在眉睫。

4结语

绿色施工管理策划篇5

关键词:绿色会展;会展项目;问题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F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11)02-0075-06

绿色会展是指在会展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采取积极的环境保护措施,最大程度减低会展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创建环境友好型的会展项目。

绿色会展产业是指与绿色会展相关的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包括供应链单位及会展业主、顾客。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博尔丁提出“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一词。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提出了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其思路改变了传统经济中“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流动经济模式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的闭环反馈式循环的自然生态模式,该模式能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说循环经济就是生态经济,就是运用生态经济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也就是一种绿色经济。

这些国家还深刻认识到会展活动给环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最早将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会展业发展的国家是“世界会展王国”――德国。德国在研究会展总体规划时,以生态规划为目标,进行绿色会展开发,在研究制定会展环境保护政策上,重视保护自然,尽量减少建筑能量消耗。近年来,德国展会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与生态、环保挂钩。法国在研究建设大型会展场馆时,引入农业景观,强调会展回归自然,使之发挥生态、休闲、教育等多种功能。英国不仅注重会展中心周围的绿化,而且在会展场馆不同部位摆放颜色各异的垃圾桶,既洁净了会展场地,又有效回收了会展垃圾。

我国的循环经济理论从2003年开始进入到了实践推进阶段,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设想,并明确要用人与自然内在有机统一的思维方式引导全新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但至今为止,我国在研究会展经济的发展时,人们较多关注的是会展业对旅游、住宿、餐饮、交通、通信、建筑、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以及会展场馆建设、展台布置等传统会展模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绿色”的内涵及无形价值一直不为大多数人所重视,传统会展注入环保意识不多,特别是较少关注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有针对性地探索与自然、社会、环境相协调的“绿色会展”动力机制的构建。

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刚刚落幕的2010上海世博会,我国的绿色会展概念有了明显的提升,或者说开始走到一个新的高度,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新北京,新奥运”为主题,突出“绿色奥运”概念,把环境保护作为奥运项目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广泛采用环保技术和手段,大规模提高了首都环境质量,强化了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2010上海世博会更是从设计,建筑材料到内部功能分区等都在为打造一个绿色世博,让生态保护理念无处不在,显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以让城市更美好,环境更美好,生活更美好为主要目的才张显出巨大魅力,事实也证明了2010年上海举办的成功世博会之所以魅力无比主要原因之一是它无处不在体现绿色环保和生态平衡的理念。

一、绿色会展的意义

开展绿色会展,不仅有利于会展项目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而且有利于在会展项目供应链及社会相关方提升绿色经济的影响。

1、开展绿色会展提高会展项目的资源利用率、促进会展项目资源的循环利用、减低会展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会展项目从项目策划、设计、施工、运营及结束、拆除,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并对环境在扬尘、光污染、噪音、污水、固体废弃物及生态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切实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重复使用及再生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绿色会展的中心工作。

2、发展绿色会展产业,促进社会相关产业结构从“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变 会展项目与工厂制的产品生产的重要差别在于其项目特性,会展项目在能源、资源消耗及环境影响方面,不只局限于会展场地之内,而且诞生到会展项目庞大的供应链及其他相关方。开展绿色会展,相应地能够带动相应的材料、饭店、宾馆、食品等供应商,而且能够影响相应的交通、城市发展等相关产业,促使相关的产业发展绿色经济。根据《项目温室气体核算议定书》(theGHGprotocolforprojectaccounting),区别于目前国内有关的统计口径,对会展项目的二氧化碳排放的统计测算,不仅包括会展项目场地范围内及附属设施的直接能源消耗(SCope1),而且还包括该范围以内的电力消耗(SCope2)以及相应的间接能源消耗(SCope3),包括项目材料、设施及有关雇员、顾客的交通运输过程的能源消耗。

3、发展绿色会展,发挥对绿色经济示范作用 会展项目不仅具有项目的特性,而且区别于一般的工程项目,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辐射力。通过开展绿色会展项目,可以起到绿色经济的示范作用,传播绿色的理念和文化,促进和带动全社会发展绿色经济。

二、当前我国绿色会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除了北京、上海、天津和成都等大城市以外,绿色会展在全国范围的开展还不是很平衡,主要问题有:

1、会展场馆建设规模、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会展场馆的建设应该根据全国及地方会展市场中长期趋势合理规划,分期建设。会展场馆的规划,不仅要有区域性的规划,而且还要有行业、专业性的规划,在此基础上统筹兼顾,制定全国性的规划。目前一些地方,看到会展经济的“面包效应”,纷纷抢项目、建场地,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盲目建设的现象。

2、不少会展场馆建设未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会展项目作为公共建筑,对公众卫生、健康的影响较大。目前国家及有关企业已出台了绿色建筑及绿色施工的有关标准,值得庆幸的是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已经出台了有关绿色建设的标准,但是就全国会展行业而言,一方面针对会展项目的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标准还没有出台,另一方面不少项目没能按照有关的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要求开展设计、施工、检验、试运行等工作。

3、会展现场资源利用、室内空气质量、当地环境影响存在诸多问题,缺乏相应的有关监测工作 根据国内媒体的报道,不少会展项目由于不能按照有关的绿色建造标准设计、施工,甚至一些项目不能严格按照基本的建筑施工、装饰标准组织验收,在项目的营运期间出现不少环境负面影响。另外在装修用料上为降低成本而购买不达环保要求的产品,直接给环境造成有害物质气体超标,危及人的健康问题屡屡发生,这些问题对会展的参观、工作人员的卫生、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4、会展供应体系不符合绿色经济的要求 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在绿色供应体系的建

设及相关的产品检验、监测方面取得成功经验,但是就整个会展行业及组织单位而言,尚未全面制定和落实有关的绿色供应体系标准,有关供应商的选择及论证工作,较为滞后,不符合绿色会展的要求。

5、会展场地的城市环境有待改造 会展项目的开展,需要配套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相应的软环境,如交通便利、旅居方便、餐饮合适、通讯捷达、绿化宜人、卫生文明等等。为迎接一些大型的国际会展项目,北京、上海等城市对城市的环境条件进行了集中的整治,提升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但是按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环境方面还存在诸多方面需要加强。上海世博为生活和城市更加美好创造了一个美丽的童话和奇迹。笔者在俄罗斯馆与馆长攀谈时他介绍说他们馆的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是根据对很多孩子采访用孩子们对未来城市的梦想而设计的一个花园式童话世界,这的确让中外的孩子和大人们都欢欣鼓舞并对我们的城市建设和未来地球充满幻想。但是就在世博刚闭幕不久,在世博园不远的上海胶州路发生的一场由于施工管理和施工材料等原因造成的严重火灾夺去了数十个对城市生活充满热爱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无辜的市民的生命,在我们哀悼这些死难和重伤者的同时,在为数百家市民因火灾而无家可归进行心理和物质上的救助的同时,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在城市基础设施、大型会展的配套施工,服务设施的建设等方面在相应的组织管理和监督等各个环节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是不是在诸多方面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三、推进绿色会展的对策

1、制定绿色会展优先发展的政策 近年来,我国北京、上海等11个城市针对会展业的发展,出台了专门的规范、规划、意见、规定,从优先发展政策、规范管理、加强市场监督政策、财政支持与奖励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人才使用政策、促进展览业对外合作政策等方面,鼓励发展会展业,但是针对绿色会展优先发展等方面,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为推动我国绿色会展事业,应研究有关优先发展政策,对于符合绿色会展条件的项目,在项目审批、金融、财税政策等方面,应给予优惠政策;对于符合绿色认证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在项目的开办及产品、服务的供应等方面,应给予更为便利的条件和优先权利。

2、加强对会展项目的绿色审查,建立健全会展项目绿色审查制度 对于会展场地建设、布展和展览活动计划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应实行一票否决制;在展览活动过程应建立完善有关环境监测制度,及时监控展览活动的环境影响因素。

3、建立、完善绿色会展项目管理标准、技术标准、评价标准体系 绿色会展标准是落实会展优先发展政策和实行相应的审查制度、第三方认证工作的基础,也是企业等有关机构推行绿色会展活动的指南。绿色会展标准包括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

北京奥运及上海世博制定了较为先进和完备的绿色标准制度,要在此基础上,要吸收国内外有关科研成果及成功实践的经验,从实际出发,制定一套既符合我国会展市场实际,又顺应国际会展市场潮流的绿色会展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有关标准,进一步细化有关技术标准和管理流程。

4、推进绿色会展第三方认工作 绿色会展第三方认证是指会展项目业主与顾客之外的第三方管理机构或社会组织,按照有关的绿色标准对会展项目或会展企业的查证,以确定会展项目或会展企业的管理体系符合绿色标准的程度。

英国标准化协会干2007年出台了BS8901:2007《可持续会展项目管理体系规范》(Bs8901:2007Specificationforasustainableeventmanagementsystem),该规范是一部较为规范、完整的标准,适用于各种大型会议和特殊的会展活动,诸如2012伦敦奥林匹克、音乐节和航空展等。BS8901针对会展组织者、场地及会展供应链中的总包或单个供应商。BS8901涉及会展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和社会3方面的内容,其中有关环境的规范即可视为绿色会展的内容。根据英国标准化协会提供的有关案例,实践证明实施BS8901并开展有关第三方的论证在绿色会展方面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减少碳排放和垃圾排放,改进资源和整个会展供应链的效用;

(2)提供更有效的会展策划机会,促进会展设备、设施的再利用;

(3)对会展的环境负面影响采取措施,如减少“碳足迹”、加强“三废”管理、改进生物多样性。

此外英国及其他国家的行业或地方政府机构也制定了有关的标准或指南:如英国环境与可持续委员会2009年5月了《走向绿色会展――减少会议环境影响指南》(Greenerevents:aguidetoreducingtheenvironmentalimpactsofconferencesandseminars),美国建筑业协会(aia)2007年了《2030可持续发展:绿色会议指南》(SUatainaBiLitY2030:GreenmeetingGuidelines)。

我国会展行业可在完善有关绿色会展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吸收国外有关第三方论证的经验对绿色会展开展认证,提升全行业绿色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发挥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的辐射功能,在管理组织、管理经验、管理人才等有关资源方面,进一步进行规划、组织和挖掘,加强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建设;另一方面在制度建设方面,制定有关政策,培育第三方认证的市场环境,形成政府调控、会展企业自我发展、第三方认证机构推进的绿色会展社会体系。

5、完善我国的绿色会展组织体系 绿色会展组织体系是指以会展项目为核心的供应链及其他相关方体系。根据BS8901:2007《可持续会展管理系统使用指南规范》(BS8901:2007Specificationforasustainableeventmanagementsystemwithguidanceforuse)和BS8900《相关方界定和参与指南》(Guidelinesforstakeholderidentificationandengagement,BS8900.),绿色会展的供应链单位包括:(1)会展组织者;(2)会展场地提供单位;(3)供应商;(4)承包商等;(5)其他。

根据上述文件,绿色会展的相关方包括:(1)会展项目业主;(2)供应链单位;(3)会展雇员;(4)会展顾客、观光者或/和参与者;(5)合作者和发起人;(6)产业利益组织(如行业/产业机构);(7)当地社区(包括邻里和交通枢纽);(8)立法机构(如地方政府);(9)急救服务;(10)安全服务;(11)相关非政府组织(如环境集团)。

6、完善绿色会展供应体系

完善绿色会展供应体系是确保会展项目达到绿色标准的必要前提。完善绿色会展供应体系,第一要建立完善有关绿色会展供应链的技术、管理标准;第二期制定有关政策,实行地方城市及会展企业绿色供应商注册制度;第三要推行绿色商品标识及绿色会展第三方认证工作;第四要加强绿色供应商自身建设,改进绿色会展商品、服务质量,建立完善绿色会展管理体系。

四、结语

绿色施工管理策划篇6

1.1环境艺术设计中公众参与力度欠缺,并且时代风格及地方特色缺乏在国内环境策划中,其景色绿化策划、施工策划、雕像展示和公共室内策划等,全部由企业和个人开展策划建筑,在对民众的意见上缺少收集,导致许多的环境策划就是策划工作者自身思想的展示以及领导的想法策划,不过环境文化繁琐性以及整体性明确了开展策划时要多方面进行协作以及一起参与。最近几年,国内许多城市施工中的项目以及玻璃幕墙、广场中的大草坪策划,让人们了解到了在当前城市建筑中缺少文化特色策划,其策划思想比较古板,国内许多城市存在千城样貌一致的尴尬形势,很多区域没有自己的特色。1.2执行绿化法规的意识不够,尚未形成规范化治理1.2.1绿化规划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不相适应。有些项目开发商在策划时,每项目标都要达到标准,不过在详细的建筑过程中,很多配套建筑就出现了策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导致建筑施工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停车位置、商业配套建筑等情况。为了缓和冲突,开发商就要进行扩张建筑,扩建过程中会出现占用绿地面积的情况。1.2.2治理体制不顺,经费明显不足。建成区的居住区绿化,有时因为产权和治理范围交接不明晰,责任不清而造成治理不到位。依照法规规定,小区绿化建设和养护经费应由房屋产权单位负责。但由于目前实行房改,房屋产权多样化,至今养护经费不能落实。假如此类问题得不到解决,包袱越背越重,势必会造成将来承受不了而被迫弃管。另外,有一些市政工程,在居住区或重点大街施工,毁坏树木、占用绿地不缴纳绿化损失费,无形中为绿化养护雪上加霜,影响整体绿化水平的提高。1.3监管机制对我国环境设计的艺术品质起到了限制在环境设计中,会涉及到城市的各方面,我国现在现状是:城市绿化主要由园林部门进行管理,建筑设计是由规划及城建部门进行设计管理的,道路交通是由市政部门进行管理,而环境场所则是由环卫部门来维护管理等。我国的这种纵向管理模式让城市的公共空间的环境自设计及日常管理不能做到协调统一,这就造成了一些城市环境艺术品质不是很高,其整体性也比较差,对城市艺术水准及品位不能有效反映,城市环境应该得到政府的重视,并且对环境治理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管理提出有效的针对措施,在城市建设中,建立环境艺术设计咨询机构是很有必要的,能够对城市环境进行统一管理及设计,更有利于自身特点形成。

2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环境艺术设计

2.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了更好地为市民服务,环境艺术的建设应该考虑到市民的需求,按照街道、公路、步行街、公园的实际尺寸,进行科学化设置,将人的需求概念渗透进去,进行一定的空间改造,掌握人的认知和思维意识能力,进行公开性的欣赏园区的建设,设计观赏性的街道、公路边界的绿色植被培育,使更多的实用性的公共场所变得更加具有观赏性,市民在进行休闲购物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亲近大自然,帮助市民进行有效的环境改造,使绿化及设施的建设迎合人的需求。2.2多层面的城市环境体系进行多层面的城市环境设计规划,必须用多角度的察与灵敏的眼光来发现城市的可用资源,根据地形地貌和能够充分利用的有效资源,进行有效的开采设计。多角度的设计建设,应该把握城市的上下建筑物的协调性,使地下空间与地上设施相协调,进行多层面的交通环节设置,将地表建筑与地下建筑相结合,进行完善的环境艺术的创新实践。2.3交通与环境的协调城市交通环境比较复杂,最大程度上把成熟文化的改革策划改变交通条件促使车辆以及人群能够顺畅的出行,给城市生活条件带来方便,十分关键。例如建筑高架桥、建筑地下通道,把地面交通的压力向上以及向下进行分担,车辆通行开展地下道路的分派,人流就往高架桥上分派,推动路桥以及道路干线可以交叉建筑,同时开展全面的建筑,使其覆盖面积更广阔,协助人和车辆分开,是道路的承载压力可以缓解,将更多的环境文化处理方式,运用到人们正常生活中,解决存在的问题。2.4提高生态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植物景观是一个综合整体,它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就存在缺陷,即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植物景观。2.5配套设施完善,综合功能齐全居住位置的公共措施的建筑除了绿地,还需要包含教育装置、商店、医院、娱乐、行政、市政等很多方面的建筑。策划要把眼光看得长远,留置出来等待建筑的位置。居住场所的绿色策划要有新意,还必须经济,重视整顿。

3结束语

绿色施工管理策划篇7

【关键词】绿色工程管理;价值观;指标体系

传统工程管理只注重项目的质量、成本和工期等,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但是在和谐社会发展的今天,政府提出了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就需要研究融入环境、社会因素的工程项目管理,这就是绿色工程管理。

1、绿色工程管理的内涵

建筑工程中的绿色工程管理主要是指运用绿色理念来指导建筑施工以及规划。绿色工程管理不仅包括绿色管理理论,还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将绿色管理渗透到建筑施工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当中,使得建筑施工更加的生态、环保、绿色。

把握绿色工程管理的涵义应从以下四方面进行:

(1)以生态目标为导向。要推行绿色工程管理,就是要在传统工程管理的基础上加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绿色价值观,以生态目标为导向。坚持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规律,减少环境破坏与资源浪费,最大限度地保证环境生态化。

(2)全面协调发展。要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多重目标的并重。长久以来,很多企业在开展工程管理时,为获取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因此,应打破这一弊端,切实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多重目标的并重。

(3)重视全寿命周期管理。绿色工程管理的周期很长,包括目标设计、目标规划、建筑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管理和工程运营管理等。要重视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都要合理利用资源。

(4)质量、成本、工期、安全的有效控制。重视对工程质量、工程成本和工程期限的控制,尽可能节约资源,合理保护生态环境。

2、绿色工程管理的价值观

2.1绿色工程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

(1)价值观的改变。由于人们对生态、健康的关注,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使得绿色工程管理成为可能。从社会全员来说,全民都具有了与以往传统片面发展观念不同的科学的价值观,才能使得绿色工程管理应用于实践。

(2)国家政策的鼓励。我国在财政拨款、税收优惠、法律保障等方面,从政策上支持绿色工程管理的实施,为它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3)技术的支持。如今,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使得各种“绿色技术”层出不穷,有如此强大的技术支撑,普及绿色工程管理指日可待。

2.2绿色工程管理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一切事物的发展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只有严格遵守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灵魂所在。对于工程而言,要全面把握每个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灵活对待,以不变应万变。

(2)系统相关性原则。绿色工程管理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面对纷繁复杂的领域,要全面分析,统筹结合。摒弃片面、孤立的视角,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系统的绿色工程管理流程。

(3)以人为本。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其实,工程是为人民服务的,要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工程需求。另一方面,人是工程管理的主观能动者,需要人本身开展主观能动性,发动智慧,诚实劳动,才能使得工程顺利开展。因此,要促进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4)先进性、实用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科技的先进性是工程实施的基础,绿色工程的技术层面全要仰仗技术的先进性。工程的实施是要以实用性为前提。没有实用性,就没有工程实施的必要性。经济性是最终目的。不讲究经济性,就会浪费资源,就失去了绿色工程管理的意义。

3、绿色工程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以绿色工程管理价值观为基础,建立完善的绿色工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来提高绿色工程管理水平。

3.1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科学性。只有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原则才是真实可信的。在充分认识、研究了具体指标的各个层面,才能够反应评价系统各方面的信息。在指标的选择上,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可操作性。要考虑指标的量化和取得的难易程度,只有切实可行,才能真正把绿色工程管理落到实处。要做到指标的易于获得,方法的简便性,能够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综合性。要从不同的侧面分别进行分析,才能使得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全面整体的体系。还要让各个评判标准之间相互协调,不矛盾、不重复,使得最终结果简洁、准确。

3.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要系统、合理,是一种从宏观抽象到具体可衡量指标的层次划分。笔者从质量、成本、工期、成果、环境安全等具体目标进行考虑,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绿色工程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质量方面,要安全稳固,耐久宜人。施工要科学合理,还要使用节能材料,将可回收的废物进行再利用。在成本方面,控制工程造价,预见可以防范的风险造价,还要留出环保专项资金。在工期方面,不可盲目追求过早完工,也不能拖延工期。要实行进度控制,同时进行绿色管理计划。在成果方面,要质量、成本、工期合格,还要客户满意。在环境影响方面,要包含废水、废气、固废的处理,还有噪声、扬尘污染的处理,以及环境恢复处理。

图1:绿色工程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4、推进绿色工程管理的对策建议

(1)公众参与。工程建设是人的工程,关乎大众利益,因此,工程活动不仅要得到大众的理解,还要有大众的参与。在绿色工程管理中,可以向公众公开工程建设的相关信息,既可以普及绿色价值观,增强大众环保意识,又可以宣传建筑工程。

(2)提升绿色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在我国社会工程领域,拥有高学历的专门人才比例还很小,尤其是绿色工程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然而,绿色工程管理的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既精通工程管理,又得熟悉经济、社会学,还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除了知识之外,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绿色价值观。因此,要通过各种相关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3)消除制度障碍。传统工程管理存在诸多弊端,规划、建设、环保隶属不同的部门,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推诿给绿色工程管理实施造成了很大的阻力。因此,要从制度层面,打通部门保护主义,顺利推进绿色管理。

(4)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由于环境恢复和效益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因此政府和企业没有利润追逐的动力。这就要求从政策层面,采取税收减免,“生态补偿”等措施来激励企业开发商,提升企业实施绿色工程管理的积极主动性。

5、结语

绿色工程管理是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提出来的,这是一个亟待完善的新概念,需要大胆的展望和创新。本文从生态、社会的层面对工程管理进行了剖析,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是相信,绿色工程管理会克服困难,用其强大的生命力来推进中国的工程建设,真正推进经济、社会、工程管理协调可持续。

参考文献:

绿色施工管理策划篇8

关键词:绿色发展公共政策体系

实施绿色发展,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国内外日益严峻的挑战。从国家环境看,应对气候变化和金融危机成为全球主题,西方国家的绿色新政将引发全球经济秩序调整,发达国家在绿色低碳技术方面的优势扩大,我国面临拉大差距、加大依赖的风险,对我国实施绿色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从国内环境看,我国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绿色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受到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客观因素制约,还面临体制机制、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挑战,绿色理念的贯彻、绿色发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均存在诸多问题,绿色转型将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当前形势下,经济结构转型和政策体制改革是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保障。必须以全球视角研究我国的绿色发展战略,加快建立我国实施绿色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推动形成长期、持续性的绿色发展国家战略和新的制度安排,促使各种挑战和压力转变为下一轮的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尽快实现我国的绿色繁荣。

将绿色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做好长期战略安排和规划

在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理想,任务艰巨,挑战严峻,它要求在世界上从未见过的规模上,对政策和活动进行错综复杂的重新定位和调整(摘自《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2》)。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做出长期、整体的安排,制定持续的、稳定的发展规划和完整的政策设计。

制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和相关的配套规划。将绿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继续将绿色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任务、产业发展任务、体制机制改革任务中体现绿色发展。编制绿色发展总体规划,明确绿色发展总体目标,确定绿色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即打造绿色生产体系、创建绿色消费体系和建设绿色环境体系。在国家绿色发展总体规划指导下,制定地方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以及重点领域、行业、部门的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强调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与各行业领域专项规划相衔接,各行业领域专项规划体现绿色发展目标(见表1)。

整体设计绿色发展公共政策体系。在我国绿色发展的现有政策研究基础上,围绕我国绿色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构建我国绿色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框架,包括绿色发展公共政策核心体系、支撑体系和保障体系(见表2)。

加强绿色发展重点领域的政策体系建设

(一)水资源绿色发展政策体系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永续利用,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根据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我国未来水资源的发展目标,确定水资源实现绿色发展的重点目标包括:水资源(狭义)领域“水可持续利用”的节水、增水与调控,水环境领域“水环境健康”的湖泊富营养化治理、饮用水安全、大江大河环境治理,水生态安全领域“水生态安全”的水生态保育,水灾害领域“防灾减灾”的应对气候变化、旱灾防治、洪涝防治、环境地质灾害防治,水管理领域“和谐发展”的统筹协调的水管理。根据水资源发展目标,将治水目标全面、系统纳入国家和部门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推进流域综合管理和水资源综合管理。继续推进水价改革,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水资源与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立综合解决水问题的科技支撑体系。

(二)促进绿色发展的能源政策

在能源供给政策、能源需求政策和能源价格政策中贯彻能源的绿色发展理念。从能源供给角度促进绿色发展,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强化石能源的绿色集约开发和转化利用,以及促进能源高效输送。从能源需求角度,应有效抑制能源需求,节约能源。宏观层面,继续实施强度节能政策,同时适时推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手段,强化能源需求侧管理;产业层面,针对工业、交通和建筑等重点用能领域,广泛开展绿色节能行动;技术层面,大力推进节能技术研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的示范和应用。从能源价格角度,加快能源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理顺能源资源及产品价格,深入推进煤炭价格市场化进程及全成本定价,加快电力价格机制改革,完善油气价格形成机制。

(三)绿色制造业政策体系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制造业的革命性变革。一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主要包括: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提升重点产业技术水平,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压缩和疏导过剩产能。优化传统产业布局,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集聚、集成发展。引导传统行业企业调整升级,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二是建立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循环过程的产业链体系。主要包括:以减量化生产原则,通过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促进产业结构闭环运行,对产业结构进行转型与重组,使之形成“资源开采—产品制造—消费群体—报废产品回收再制造业”的闭环经济系统,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和废弃物再使用。

(四)低碳建筑政策体系

我国现有的建筑节能政策包括:新建住宅标准与既有建筑改造、供热体制改革、可再生能源利用、家电下乡、节能产品推广。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低碳建筑政策体系。规范低碳建筑评估体系,启动低碳公共建筑,加快推进低碳公共建筑示范试点,以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强制执行低碳建筑标准为示范,大力发展低碳住宅。建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管理和实施机制,加大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制定促进低碳建筑的优惠政策,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政府应出台对低碳建筑各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形成鼓励发展低碳节能建筑的财税政策体系,充分调动开发商、建材制造商和消费者等各方的积极性。

(五)低碳交通政策体系

低碳交通政策力度、规模和执行效果,对控制未来我国交通部门的能耗和碳排放有直接影响。目前,我国低碳交通政策主要集中在能耗强度、交通结构和能源属性三大方面。将来应不断提高运输系统效率,加快完善综合运输网络,着力发展高效运输方式、优化运力结构,积极推进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大力研发、推广低碳交通运输技术,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装备和运营等领域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强化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强替代能源技术的应用研究,鼓励应用清洁能源。促进社会低碳交通选择,推进发展低碳型运输服务、推广节能操作技术、加强城市交通供求管理、倡导公众低碳出行方式。加强能效和碳排放管理,探索基于市场的节能减排新机制,实施营运车船燃料消耗量与碳排放限制,强化行业碳排放监测、统计与考核工作。制定有利于低碳交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激励机制。

(六)绿色消费政策体系

我国绿色消费存在个人意识、管理机制和企业责任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应加快具有针对性的绿色消费政策体系,引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生产。针对绿色消费领域的特殊性,立法先行,围绕绿色产品的生产、销售环节(如《包装法》)和绿色产品的回收环节、环保法律责任等层面,构建多层次的法律框架。完善绿色标志制度,推行iS014000质量认证,并针对国际贸易中各种绿色壁垒,推行iS014000绿色标志认证。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制度,健全绿色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针对企业制定产品责任政策。制定绿色采购政策。实施绿色税制,向绿色消费、绿色生产进行财政补贴、奖励和税收减免。开展绿色消费的政策宣传,让绿色消费理念根植人心。

构建绿色发展的标准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

加快绿色发展的标准化、法制化,将绿色发展的目标细化成为具有法律意义的可测量、可评估、可监督的标准体系,作为衡量绿色发展的发展效率、发展质量的“标尺”,和绿色发展过程中执法和管理的技术依据,为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微观主体提供约束性、指导性、系统性的“绿色参照坐标”。

(一)建立绿色发展的标准体系

通过构建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对生产运行、流通加工、消费生活等环节进行环保控制。建立工业生产和产品绿色标准体系,建筑、交通等领域的绿色标准体系,能源效率和节能标准体系,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立完善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和碳减排等领域的标准制定,拓宽工业领域的能效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覆盖范围,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提高汽车以及燃料排放设计和检测标准。制定资源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并作为政府实施行业进入和退出管制的主要依据,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健全废品回收体系,规范回收行为,加强废物综合利用的污染监测和防治。完善标准制定和执行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大力支持民间环保组织,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加强多边或双边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增强标准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二)建立绿色发展的认证认可体系

作为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合格评定的技术支撑手段,绿色发展认证认可体系可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技术支撑,为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提供技术保障。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认证认可体系,将绿色建筑概念具体化和法制化,建立一套适合国情的绿色建筑成本控制体系,建立激励惩罚制度,明确绿色成本,推广绿色建筑星级标识。绿色交通认证认可体系,包括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交通工具、绿色燃料。绿色食品认证认可体系,完善绿色农产品认证认可体系,制定绿色农资认证认可体系、绿色低碳农机认证体系、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证体系、绿色食品品牌认证体系。绿色包装和印刷认证认可体系,包括包装材料、包装设计、印刷材质的绿色认证。

(三)建立绿色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体系、调查体系和监测体系

构建绿色发展统计核算体系,并作为约束性、引导性指标纳入到国民经济规划中。建立完善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等直接指标体系,以及能源消耗、可再生能源指标、森林与碳汇指标等间接指标体系。重点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量化碳排放目标,建立可测量、可实行、可监督的碳排放体系,将碳排放统计数据纳入统计体系。改善能源和环境绩效的信息统计工作,建立和规范节能减排、城市建筑、交通耗能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数据监测机制,把农村环境、能源信息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加强和规范国家和地方统计,完善对统计和信息的公布和检查监督,开展碳足迹计算工作。

借鉴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和发展模式为我所用

学习和借鉴国际绿色发展的创新理念、先进技术和标准体系,尤其是发达国家在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制定方面的实践。例如学习国外先进的绿色发展模式和产业形态,用绿色发展理念再造农业生产方式、制造业流程、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现代物流流程。借鉴国外循环经济模式、城市建设模式、工业发展模式,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另辟蹊径。如英国的“低碳城市”模式,德国以新能源产业为支柱的“低碳产业模式”,韩国的“低碳绿色增长”模式等。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体制和标准体系,包括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清洁能源促进制度,高效能源促进机制(如欧洲聪明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行动计划),能源效率管理制度(如欧洲耗能产品标准和标识制度),碳排放交易制度(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重点行业的低碳标准体系(如“可测量”的绿色建筑评级标准)。学习和引进国外相关先进技术,包括碳效率技术(提高热电能效、建筑能效、交通能效)、碳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低碳替代技术)、碳捕获和碳储存技术(CCS)、碳汇技术(森林管护、土地利用管理技术)等。

推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一)建立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干部绩效考核机制

将公众环境质量评价、空气环境质量变化、饮用水质量变化、森林覆盖增长率、环保投资增长率、群众性环境诉求事件发生数量等,以及当地政府对中央各项环保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转变过去单纯关注经济增长与过度消费的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绿色政绩观。同时加快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断完善考核标准。

(二)再造以绿色发展为目标的生态补偿机制

明确生态补偿的原则、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依据、补偿办法、资金筹措、资金管理等问题,实行包括市场经济机制、政府管制机制、混合机制以及法律保障机制在内的多元化运行机制。借鉴国外生态补偿付费机制,构建以基金形式、一对一交易、政府机构运作、慈善补偿、生态标记、限额交易市场等组成的完整的生态补偿制度框架体系。

(三)完善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标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和交易制度

我国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建设宜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即包括以项目为基础的碳减排交易(CDm)制度建设,以配额为基础的碳减排交易制度,即排污权交易制度。中国特色的碳排放市场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建立与欧盟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对接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建立与日本等地对接的亚太地区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心;在国内建立各省(市、区)际之间的“碳源—碳汇”交易市场;建立国内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

构建绿色发展教育体系

人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第一资源。适应绿色发展的新要求,关键是要加强绿色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全民绿色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形成全民绿色发展的共识,并将这种全民的“绿色蜕变”上升到教育制度变革层面,乃至整个国民素质再造的战略层面,加快构建绿色发展教育体系。

(一)构建绿色发展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加快培养一批绿色发展领域复合型人才,突出培养一批绿色发展领域科技创新型人才,大力培养一大批绿色发展领域专门人才。建立绿色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健全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绿色发展人才培养制度,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手段,加强绿色发展领域人才国际交流。尤其是要完善绿色发展领域人才培养激励手段,创建良好的用人环境,加大绿色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健全绿色发展人才流动机制,完善绿色发展人才奖励机制。

(二)建立新型绿色国民素质教育体系

绿色教育不仅仅是绿色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问题,还涉及更为广泛的文化传承、精神素质修炼、生活秉性修养和社会环境维护等一系列活动,需要构建以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作用的教育体系,让绿色教育成为全民教育和终生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注重家庭环境伦理教育,“绿色家庭”构筑绿色发展的坚固基础。把绿色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范畴,针对大、中、小学以及职业学校面对的教育对象的差别,分别采取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灌输绿色发展理念、树立绿色发展目标,实践绿色发展行为。在全社会普及环保文化,在工作、生活中践行绿色发展行动,加强绿色家庭、绿色单位、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公交、绿色宾馆等的创建力度。

建立绿色发展的政府管理构架

建立分工明确、紧密配合的政府管理构架是绿色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绿色发展制度安排可持续运行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与绿色发展相关的管理组织仍然是分管、监管居多,绿色发展的政府管理构架较为分散,尚不具备强有力的绿色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执行能力。必须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的政府管理构架,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强化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的凝聚力、决策力与执行力。

建议成立中央、国务院绿色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拟定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统筹指导和协调国家绿色发展的重要事项,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布局。国务院应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协调绿色发展的相关事宜,加强资源整合、解决部门冲突、避免重复建设。设立各级绿色发展管理机构,整合现有相关管理机构,强化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的领导力和协调能力,健全绿色发展政策实施的综合协调能力,提升绿色发展政策的效力和执行能力。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监察机构,在各省市节能监察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绿色发展的综合监察机构,在统计局、工信部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助下,对各地的绿色发展进行执法检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十二五”期间的战略取向,2010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2011

3.胡鞍钢.中国:创新绿色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12

4.张坤民.低碳经济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m],2008

绿色施工管理策划篇9

关键词:绿色施工,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到来,我国的绿色产业化道路必将随之而全面展开,业界内极具眼光的建筑企业已经开始了顺势而为,开始了对于建筑施工管理的创新,开始了绿色施工管理的大胆尝试。通过使用各种先进的技术、结合科学的管理策略,降低施工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提高施工材料的使用率,增加建筑工程的实效性,以更少的投入提高建筑工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绿色施工在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绿色施工的含义

绿色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首先是实施绿色施工的原则:一是要进行总体方案优化,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二是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加强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绿色施工的总体框架由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组成。然后是绿色施工不同于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体现在建筑物本身的安全、舒适、节能和环保,绿色施工则体现在工程建设过程的四节一环保。绿色施工以打造绿色建筑为落脚点,但是又不仅仅局限于绿色建筑的性能要求,更侧重于过程控制。没有绿色施工,建造绿色建筑就成为空谈。

2、绿色施工是实现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建筑业能否抓住未来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国家战略,关键在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从加快建筑业企业改革发展,提升建筑业综合竞争力入手,核心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从传统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高效率的集约型方式转变,建造方式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绿色施工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3、绿色施工是企业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

绿色施工的实施主体是企业。当前我国建筑业企业仍然主要通过铺摊子、比设备、拼人力来获取企业效益,往往最注重经济效益,越来越关注社会效益,对环境效益还缺乏足够认识。企业项目组织管理和施工现场管理的重心一直放在工程建设速度和经济效益上,现场污染和浪费现象普遍严重。绿色施工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施绿色施工并不意味着企业必须要高投入,影响工期和经济效益,相反会增进了企业的综合效益。

二、绿色施工管理的原则

绿色施工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标准规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施绿色施工,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运用质量管理体系,将绿色施工有关内容分解到管理体系目标中去,使绿色施工规范化、标准化。绿色施工贯穿工程项目建设整个过程,应对项目立项、规划、拆迁、设计、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鼓励各地区开展绿色施工的政策与技术研究,发展绿色施工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推行应用示范工程。

三、绿色施工管理的措施

1、以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为切入点,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推行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能够以点带面,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为此,《导则》专设“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一章,鼓励各地区通过加快试点和示范工程,引导绿色施工的健康发展,同时制定引导企业实施绿色施工的激励机制。目前,要对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的技术内容和推广重点做进一步研究,逐步建立激励政策,以示范工程为平台,促进绿色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多更快地应用于工程建设。此外,要在相关的工程评优中,加入绿色施工的内容要求,提升工程的绿色含量,强化激励作用,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2、加强绿色施工宣传和培训,创造良好运行环境

要大力组织开展绿色施工宣传活动,引导建筑业企业和社会公众提高对绿色施工的认识,深刻理解绿色施工的重要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开展绿色施工的统一性和协调性。要充分利用建筑业既有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加强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一线建筑工人分类培训,使广大工程建设者尽早熟悉掌握绿色施工的要求、原则、方法,及时有效地运用于工程建设实践,保障绿色施工的实施效果。

3、积极发挥建筑业企业实施绿色施工的主力军作用

实施绿色施工,政府的导向作用固然不可或缺,但是关键还在于建筑业企业。要依靠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建设各方企业,加强绿色施工的技术和管理创新,把绿色施工理念真正贯穿到施工全过程。例如绿色施工方案的合理优化,绿色施工的评价管理以及各项技术控制措施等等,都需要企业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和丰富,积累技术和经验。建筑业企业要着力于积极采用绿色施工技术措施,提高企业发展质量,研发绿色施工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全面提高自主创新实力。

4、施工中加强环境保护

程施工中产生的大量灰尘、噪音、有毒有害气体、废物等会对环境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也有损于现场工作人员、使用者以及公众的健康。因此,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品质也是绿色施工的重要环节。

(1)扬尘污染控制

施工场地临时道路应根据用途采用硬化处理。的场地可采用绿化、铺碎石。在工地大门处设置工程车辆冲洗设施,不得将泥沙带出现场。施工现场易飞扬、细颗粒散体材料,如水泥,应密闭存放。遇上四级以上大风天气,不得进行土方回填、转运以及其他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施工。施工现场进行机械剔凿作业时,作业面局部应遮挡、掩盖或采取水淋等降尘措施。施工现场应设立封闭式临时专用容器(垃圾池、垃圾桶等)储存再运至垃圾处理厂。

(2)施工固体废弃物控制

固体废弃物应分类堆放,并有明显的标识。如能重复使用的尽量重复使用。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对于碎石、土石方类建筑垃圾可采用地基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施工垃圾应及时收集至容器,堆放到指定地点,集中清运。

(3)有害气体排放控制

施工现场严禁焚烧各类废弃物。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车辆尾气中有害物质成分的含量。如:选用清洁燃油、代用燃料或安装尾气净化装置等。

(4)水土污染控制

施工现场搅拌机前台、混凝土输送泵及运输车辆清洗处应当设置沉淀池。废水不得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可经二次沉淀后循环使用或用于洒水降尘。食堂应设隔油池,池上设盖板。盖板要方便开启,便于隔油池的清掏。施工现场设置的临时厕所化粪池应做抗渗处理。食堂、盥洗室、淋浴间的下水管线应设置过滤网,接至市政污水管线,保证排水畅通。

(5)光污染的控制夜间施工,应合理调整灯光照射方向,安装定型灯罩,并尽量选用节能型灯具,减少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干扰。在高处进行电焊作业时应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弧光外泄。

(6)噪声污染控制

严格控制作业时间在6:00~22:00进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必须连续施工或特殊需要夜间施工的,必须在施工前到环保部门备案后方可施工。施工场地的强噪声设备宜设置在远离居民区的一侧。

5、绿色材料采购

在建筑工程中,对于材料的采购很多时候只注重材料的耐久性和外观性等外在的直接的因素,而对于一些潜在的有害物质,如放射性元素和甲醛、氨、苯、氡等有害物质和气体的控制就忽视了,最后导致对人体的伤害。

6、施工中的节能

制定选地指标与室外绿化环境管理计划,确保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污染物散发源,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制定施工节能措施,设置专门的监督管理小组,设置集中采暖和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采取室温调节和热量计量设施,使外窗的气密性指标符合规定要求。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及专项节水措施,强化施工用水管理,尽量做到回收重复利用。设置完善供排水系统,合理确定雨水处理及利用方案。应尽可能地就地取材,在保证性能与质量安全的前提下,优先选用利用工业或生活废弃物生产的建筑材料。

7、健全制度

在法律法规也做出了准备,建立健全了绿色施工管理施工图审查、质量监督、质量检测、竣工验收备案、质量保修、质量保险、质量评价等工程质量法规制度。比如建设单位应向施工单位提供建设工程绿色施工的相关资料,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施工现场应制订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对能源消耗量大的工艺必须制定专项降耗措施。

结束语

“绿色建筑”是顺应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要求而产生的,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具体地说,就是在保证施工过程安全文明高效优质的条件下,做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使施工过程成为“绿色建筑”的“绿色通道”。要实现这一目的,要进行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参考文献

[1]田淑芬.绿色建筑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J].建筑经济,2005

绿色施工管理策划篇10

关键词:绿色物流;现状;对策

一、绿色物流的含义及特点

绿色物流的含义,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绿色物流与传统的物流相比,在理论基础、行为主体、活动范围及其目标四个方面都有自身的一些显著的特点:绿色物流的理论基础更广;绿色物流的行为主体更多;绿色物流的活动范围更宽;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性发展,实现该目标的准则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还包括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并且是这些利益的统一。

二、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分析

绿色物流适应世界社会发展的潮流。绿色物流是企业降低成本的必然选择。我国目前物流基本上还是高投入大物流、低投入小物流模式,这种物流模式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和企业总成本的大幅度上升。而绿色物流强调的是低投入大物流方式,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环境得到最有效的保护,因此它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而成为企业降低成本的必然选择。绿色物流还有利于企业取得新的竞争优势。

三、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

第一,观念上的差距。现代物流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各级政府的认可,但绿色物流的理念尚未完全确立。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国外绿色经营和绿色消费的理念还很淡薄,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时期。一方面,我国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任务;另一方面,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环境问题。长期以来,技术水平不高,加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对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同时,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经济建设以及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此,我国政府提出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第二,政策性的差距。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一直在致力于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颁布,但针对物流行业的还不是很多。另外,由于物流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系统过多,而这些部门又都自成体系,独立运作,各做各的规划,各搞各的设计,各建各的物流基地或中心,导致物流行业的无序发展,造成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也为以后物流运作上的环保增加了过多的负担。

第三,技术上的差距。绿色物流的关键不仅依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定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而我们的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如我国的物流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规划,处于物流行业内部的无序发展和无序竞争状态,对环保造成很大的压力;在机械化方面,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绿色物流要求还有距离;物流材料的使用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另外,在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环节上,绿色物流更是无从谈起。

第四,人才上的差距。当前我国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缺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物流学历教育与培训认证工作滞后;物流师资力量薄,教育手段落后,严重制约绿色物流的快速发展。

四、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研究对策

第一,制定规范的现代绿色物流产业发展政策。现代绿色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涉及许多部门。为避免政出多门,确保政府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我们应该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设立统管物流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能应是提出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协调全国和地区物流发展规划、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等。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来有效地规范、监督和激励物流企业的行为。通过环境立法、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制度和建立绿色物流标准来约束、干预物流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通过制定绿色补贴政策、税收扶持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等政策激励和引导物流主体的行为,促进绿色物流健康发展。

第二,加快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应从整体战略的高度协调物流相关规划,理顺各种规划的关系,使物流规划、不同运输方式的场站建设规划、工业及商贸流通行业的仓储设施规划能够有机衔接和配合,防止重复建设,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通过对其规模、布局、功能进行科学的整合,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第三,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绿色物流属于新生事物,政府应大力支持和引导绿色物流科研工作,加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物流教育体系是保证物流产业形成合理人才结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应鼓励高等院校开设现代物流专业课程,开展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学历教育,加快推进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工作,优化物流教育师资力量,提高物流教育质量,不断充实物流师资队伍,大力引进海外物流人才。

大力加强对物流绿色化的政策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物流系统目标、物流设施设备和物流活动组织等进行改进与调整,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和对环境的最低损害,将有利于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韦红革.物流管理概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申风平.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的意义和措施[J].物流科技,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