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基层文化建设建议十篇基层文化建设建议十篇

基层文化建设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8:53

基层文化建设建议篇1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基层群众文化成为两个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基层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建设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层文化。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共产党人来说,是思想上的一面旗帜;对国家来说,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团结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绝大多数人的文化权利和根本利益的组成部分。

一、基层群众文化的作用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一个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取决于民智的开发和人文的开发。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基层文化工作者当仁不让,也就不可能在这两个战略的实施中“缺席”,文化工作者也越发清楚的认识到,科教兴国,文化工作责无旁贷。特别是县、乡两级的文化馆、文化站和农村的文化大院,这些年来实际上是普及科学技术的主课堂、对成人进行后续教育的大学校。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构建起与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生活方式,使经济的发展植根于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深厚基础上,其中心环节是提高人的素质,离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不可思议的。

在我国十二亿多的人口,九亿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因此,农村文化工作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点工作。近几年,各级政府都程度不同的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文化行政部门和基层文化单位坚持“二为”方针,每年都组织专业人员编排思想进步、宣传科学、内容健康、寓教于乐、群众喜欢的文艺节目,下乡演出,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文化下乡一是送戏下乡,二是培养基层文化骨干,三是在基层吸收艺术上的营养。这些年坚持下来,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在“文化下乡”的过程中培养“乡下文化”,不只是“送文化”,而且要“种文化”,改变文化下乡单向传播的模式,努力形成乡下文化的再造机制。文化单位每年都走出去,下基层,深入到厂矿、村镇辅导,培训基层文艺骨干,指导演出技巧,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活力。不仅拓宽了文化阵地,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文化活动,使基层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文化层次和政治素质,培养了他们关于改革开放、搞活农村经济的意识。

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其需求面之广,量之大、质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群众的文化需求成为当前群众文化勃兴的最重要的内驱力,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风云,基层文化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经历着选择、裂变、融通和创造。这是一片被文化激情燃烧的大地。当前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不断引发了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兴趣,从而造就了当前基层群众文化的“召唤结构”。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及其他各种重要的社会生活形态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一切都对群众提出了以各种方式参与学习的要求,引发了他们不断接受再教育的潜在动机。物质生活的改善,不仅给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也激发起他们新的文化欲望。另外,工作节奏的加快需要文化娱乐调节身心,人际关系的松散需要共同的文化娱乐以满足群体需求。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可以令居民感到快乐,也能达到让陌生的人熟悉起来,让劳累的人轻松起来,让疏远的人亲近起来,让困难的人得到关爱,让奉献的人得到尊敬这样的目的。

三、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近几年来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总体上还不相适应。文化不能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这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文化滞差”现象。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也不例外,基层文化建设更是当今文化事业链带中的薄弱环节。在大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还很贫乏。而且,文化的真空地带是没有的,健康的文化活动开展不起来,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就会在这里徘徊。有的地方基层文化建设十分脆弱,经不起不良文化的消解和颠覆;有的地方基层文化曾经崛起过、辉煌过,但由于缺乏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后续义撑,迅速衰落下去,成为当地群众记忆中的“流星”。文化式微,则经济不兴,扼住当地社会的发展命脉。曾在全国各地传播、漫延,给社会、给人民造成极大危害,许多无辜的生命成为的牺牲品。这一桩桩惨痛的教训都说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不去占领阵地,反动的、迷信的、腐朽的文化就会乘虚而入。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基层文化建设建议篇2

一、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滞后,管理脱节

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人们的思想认识逐步提高,从接受文化、发展文化到共享文化,促进了群众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但观念滞后的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下,人们对基层群众文化(包括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历史文化、群众文化)的认识不深,不能正确地理解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功能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往往只看到文化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忽视了文化事业是“新的投入点”,未注重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在发展手段上,不注重用开阔的视野审时度势,使地域文化资源无所适从,甚至被遗弃、流失;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上,忽视了文化事业的配套项目,使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从宏观层面上看,基层文化事业在诸多方面还停留在政企、政事、管办不分的传统体制模式上;从微观层面上看,经营性文化单位虽然已经转制,但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改革与管理并未到位。目前,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大多是在上级部门的指令下“完成任务”,或者是在特定的庆典节日“组织活动”。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对乡(镇)文化中心站(室)工作进行辅导、督促、规划和管理较为薄弱,导致基层文化活动严重缺乏导向性和稳定性,达不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巩固农村文化阵地;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繁荣农村文艺创作,提供优秀文艺作品;加强文物保护力度,收集民间文化遗产;落实文化经济政策,稳定农村文化队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等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

(二)阵地不稳,设施欠备

按照文化中心站的建设标准,要达到“四有”,即“有阵地、有设施、有人员、有活动”。上世纪八十年代,某县有达标文化中心站17个,根据当时“以文补文、以文养文”的政策,每个站都有3~5个职工,站内设有文化茶园、娱乐室、书报阅览室等,站内收入除职工工资外,全部用于开展基层文化活动。但进入九十年代,特别是撤乡并镇以后,原有的文化站便逐渐解体,站内财产和设施也荡然无存,即便现在大部分乡镇有文化中心,实质上也是空有虚名,而无常规性活动。

(三)人才匮乏,资金紧缺

农村基层文化工作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目标是建设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开展基层文化活动,特别是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要有人参与,而且要求参与者还要“门门懂、样样玩”,具备一定的文化活动技能和素养,多才多艺。随着国家劳务市场的开放,农村大部分活跃人群都外出务工,使得参与地方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人才缺乏,导致群众文化活动参与者普遍趋于老龄化,整体结构极不协调。对于一些地方性的传统文化活动项目,也因传承无人而濒临消亡。因经费缺乏,活动的项目也就简单呆板,且内容枯燥,品位不高,离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差太远。

二、基层文化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管理,增加投入

首先要加快文化事业建设的步伐。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依法运行的宏观调控体系,按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把基层文化发展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措施,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文化事业的建设工程。政府管理要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扶持政策,增加财力投入,协调解决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关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配套措施,使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并与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行政监管等机制相衔接。

加大基层文化事业投入力度与改进投入方式,具有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要探索保障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可行方案与具体措施,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公益事业,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体制。在投入结构上,要以围绕构建基层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中心,做到量力而行,稳步发展。

(二)纵横联系,拓展空间

基层文化事业建设的服务对象是农村和社区广大群众,极具广泛性和普遍性,应具有导向性、稳定性和公益性。要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达到寓教于乐、健康有益的社会效果,并非是文化职能部门独立的行为,而是纵横向的通力协作。每一个区域,都应建立起群众文化活动的互动机制。以集镇为中心,结合所在单位、部门(如学校、企业),以及社团组织,共同开展不定期的小型多样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并逐步向村社伸延。要着力发现和培养一批基层文化事业骨干,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干。活动的内容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群众文化活动中,要打破一味停留在婚丧嫁娶等民风民俗活动上,作为社区或乡村,直接与民生相关的节日庆典的常规活动都应积极参与,以健康的内容去诱导和启发广大群众自觉摒弃陈规陋俗,从而抵制低级趣味的非法活动的侵害与蔓延。

基层文化建设建议篇3

关键词: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唐山市;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161-02

近年来,唐山市委、市政府把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作为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载体,初步建立了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格局,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有序进行。但是唐山市公共文化设施硬件建设与国家标准相比还有差距,对标省外城市有明显不足,一些主要指标落后于省内城市,需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其健康发展。

一、唐山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文化设施薄弱,网络布局不合理。一是市中心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市中心区的基础文化设施建于20世纪80年代,三十多年来,这些公共文化设施不但没有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反而随着城市建设被部分拆除。目前,市中心城区只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和一个能为群众提供免费服务的群众艺术馆,仅有燕山影剧院一座剧场。从规模上说,与省内城市相比较,现唐山市图书馆建设规模列全省第八位,建筑面积低于国家最低标准。唐山市群艺馆规模位列全省第七位,达不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求的一级馆的硬件标准。二是县区重点文化设施尚未实现全覆盖。迁西县文化馆、图书馆拆除后,尚未开工建设新馆。芦台、汉沽、南堡文、图两馆缺失。各县(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多已老化,标准较低。部分县区新建的文化设施位于新城区,人口集中的老城区存在文化网点缺少的现象。迁安、乐亭、丰润和滦县近年先后建成了新的公益性博物馆,但距国家评级标准还有较大差距,藏品存放环境不达标,控制温湿度等必备的设施、设备尚不齐全。三是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设施网络不健全。目前唐山市尚有3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未达标,16个街道无文化活动中心,323个社区和1543个村无文化活动室,部分乡镇文化站没有合法的土地手续。

2.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一是全市图书馆藏书量明显偏低。按《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要求,唐山市级图书馆藏书总量应为135~320万册,人均藏书0.9~0.8册。但目前仅有馆藏图书84.1万册,人均藏书量仅为0.27册。唐山市图书馆藏书总量目前在全省列第二位(石家庄市图书馆为112.9万册),与省外发达城市相比,唐山市图书馆藏书差距很大。如济南市图书馆为150万册、烟台市图书馆为160万册、杭州市图书馆为259.6万册。在唐山市12个县区级图书馆中,有10个馆藏书量低于国家标准。二是农家书屋建设进展不平衡。按照河北省要求,人均财力排名全省前三十位的县(市)区2011年要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其他县(市)区2011年进度要达到80%以上,2012年完成剩余书屋建设任务。目前虽然路南、路北、丰南、唐海、丰润、开平、古冶、汉沽、南堡、高新区等10个县区已按计划甚至提前完成了农家书屋建设进度任务,但全市2011年农家书屋建设进度为69.8%,仅高于张家口,在全省11个地市中位列第十,而廊坊建设进度达到了95.5%。三是各级群众文化活动经费基本未列入财政预算,缺乏经费保障机制。市群艺馆每年财政拨款数额列全省第五位,少于石家庄、保定、张家口、邯郸市。各县(市)区文化馆在财政预算中基本没有活动经费,不能满足开展业务辅导、培训、创作等方面业务的需要。唐山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平均活动经费3848元,秦皇岛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平均活动经费6405元,是唐山市的1.66倍。

3.基层公共文化机构和队伍建设问题突出。一是机构不健全。目前,唐山市各类文物点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4倍,文物藏品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几十倍,考古发掘和文物执法任务日益繁重,现有机构和人员已远不能满足需要。唐山市有8个区(开发区、管理区)未建立专门文物管理机构。二是从业人员不足。今年,唐山市群艺馆、图书馆、艺术学校、艺术研究所等单位公开招聘了一批专业人员,但全市文化人才紧缺的状况并未根本改观。市图书馆编制人数少于石家庄、保定、廊坊。市群艺馆编制人数少于石家庄、邯郸、保定、承德。14个县(市)区中,编制不足10人的图书馆、文化馆有7个。市艺术学校为河北省仅有的两所独立艺术中专之一,建校五十三年来,培训了大批专业艺术人才,该校现有从业人员47人,而石家庄市艺术学校有从业人员109人。三是高层次文化人才短缺。目前唐山市文化系统紧缺的是具有高级别专业职称或在全国文化某一行业领域有重要影响的考古、编剧、导演、作曲、舞蹈等高层次人才。如:唐山市有中级职称以上文物人才43人,而石家庄市为102人,承德市为113人,保定市为51人,邯郸市为61人;市艺校现有中、高级职称30人,而石家庄市艺校中、高级职称为61人。四是基层文化队伍需要加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标准要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3人以上,行政村和社区至少有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唐山市18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编制人数350人,其中编制3人以上的有36个;编制两人的有90个;编制1人的有19个;无编制的为43个。乡镇文化站编制他用现象普遍存在。基层文化部门因条件差、待遇低,导致人才外流现象也比较突出。唐山市行政村和社区普遍没有专、兼职文化管理人员,财政补贴村(社区)级文化管理员的机制还没有建立。

二、加强唐山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对策

1.健全完善市、县、乡(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要加强县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路北区、路南区、迁西县、芦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汉沽管理区、南堡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未建文化馆、图书馆和有馆无舍的县区尽快制定建设规划,确保在2013年前高标准建成文化馆、图书馆。二要推动文化馆、图书馆上等级。确保到2015年全市所有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其中,全国和省级文化先进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三要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市、县两级财政足额落实配套资金,确保2012年底前,全市所有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达到国家标准,农家书屋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四要加强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全市每个街道和居民社区至少分别设置一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社区文化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室。旧城区社区文化设施达不到标准的,应通过改扩建或置换、租赁、共享等方式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高配套程度。社区文化中心规模要与辖区居住人口数量相适应,建筑面积至少要达到300平方米,占地面积至少要达到500平方米以上。人口规模大于10万人的街道办事处,要增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城市居住区和新建居民小区,从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五要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唐山文化会展广场建设,确保市图书馆新馆、市群艺馆新馆、唐山大剧院、书画院等重点文化设施2014年前建成并交付使用。加强县级数字电影院建设,确保2015年每5万人拥有一块加入城市主流数字院线银幕的目标。鼓励各县(市)区优先设立填补博物馆门类空白和体现行业特性、区域特点的专题性博物馆。积极支持民办博物馆的健康发展。

基层文化建设建议篇4

“文化”一词的说法很多,汉代刘向《说苑·指武》云:“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即“文治教化”之义,与现代社会科学所使用的“文化”(culture)概念含义不同。现代使用的“culture”源自拉丁文,原意是耕种和栽培,引申为修养、教育和文化。近代日本学者使用古汉语中的“文化”一词翻译“culture”,以后便为汉字文化圈所通用。

《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彖辞》)意思是说,观察人类文明的进展,就能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

据有人统计,世界上对文化的解释有200多个,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广义的文化概念,即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实际上相当于“社会”或“文明”的概念。另一种是狭义的文化概念,特指人类的观念形态及其符号载体,与经济、政治鼎足而立,共同构成人类社会的三个要素,它实际上相当于广义文化概念中的观念层面。

由此可见,文化既是一个古老的内容,又是一个新兴的话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一词所表达和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了。它既是本土的,又是世界的。它来自远古,它伴随当今,还会走向未来。今天,文化已经派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反映社会,它体现文明,它包括观念。所以,它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文化的力量在根本上是精神力量。就是以文化力带动管理力,以管理力强化竞争力。事实上,国税文化主要是通过精神和文化的力量,从管理深层规范国税行为,为国税战略目标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国税文化从属于社会文化,是国税机关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能为全体国税干部普遍认同和遵循的一系列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涵盖了国税的共同价值观、国税精神、组织目标、基本理念、团队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等。国税文化来源于基层,它是税收实践的一个升华,又对税收实践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基层分局加强国税文化建设,需要从认识上提高。国税文化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仅是务虚的。认识上的到位,离不开教育的深入,只有从思想深处把国税文化建设定位到应有的高度,才会真正地把文化建设实践好。这就要求分局的领导经常地、持久地、深入地组织学习、辅导,不断灌输、充实国税文化的内容。构筑牢固的国税文化的基础。精神大厦的建筑如同滴水穿石,聚沙成塔,需要点点滴滴的浸润、涵养,需要经年累月的尝试、摸索、积累和深化。而作为分局的领导者,其实就是一个团队的领头羊,是组织者,是带头人。不断教化人,引导人,帮助组织的每个成员,建立起文化的基础、舞台,培育起文化的素养,就是重要的任务之一。

基层分局加强国税文化建设,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国税机关除了与政府、纳税人打交道外,还与社会的各有关层面相联系。其工作的性质决定它不仅是一个为国聚财的机关,还是调节社会分配,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依法行使税收职能,打击不法行为,支持国家产业政策扶持项目,制约国家限制产业和项目,都是它的职责之所在。因此,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把国税文化建设与国践结合好,既是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文化建设的必然结果。实践过程中,要加强调查研究,把文化建设对工作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进行深入实际的了解,就离不开实践。实践第一的观点,就是唯物辩证的观点,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基层文化建设建议篇5

其一,主观上存在不想抓的认识偏差。个别乡镇领导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纷繁的乡镇事务中,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在乡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上一拖再拖,重要性一降再降,领导的轻视,造成工作无人管、无人抓。

其二,客观上存在不愿抓的监管缺位。主要表现为上面催一催,下面动一动,不催就不动,工作缺乏内动力,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其次表现为上面查一查,表面动一动,把工作落实在会议上,贯彻在文件中,更有甚者,轰轰烈烈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工作看起来有声有色,实质都是表面文章。

其三,工作上存在不会抓的方法缺陷。面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这样一项大课题,一些乡镇工作方法不活,主要表现在“三个点”上。一是抓不住重点。不能根据乡情,分清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音、轻音。十个指头一起用力,是绝弹不出美妙的乐章的。二是找不到突破点。在工作中,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有效地整合力量,着重解决几个突出问题,迅速打开局面。三是攻克不了难点。一些群众最急、最想、最盼解决的事情解决不了,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刹不住,不能以实实在在的效果取信于民。

为破解上述三个问题,今年以来,遂川县创新性地在全县开展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1356工程”(“1”是围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上水平、创特色这一总体目标,“3”是县、乡、村三级联动,“5”是积极开展“五双”活动:双培训、双公开、双评议、双述、双考评,“6”是认真抓好六项工作:精读一本廉政书籍、开展一次廉政文化活动、建设一个党风廉政建设阵地、建立健全一套规章制度、办一件“思廉扶贫”实事),取得了明显成效。总结该县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做法,关键是做好了“实、深、活”三篇文章

一、基础要“实”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的系统性一是体现在工作的涉及面广,涉及到党和政府的多个部门,二是体现在工作的层面深,既包括有教育、监督等工作,也包括制度的改革、体制的创新等工作。针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系统性,务必提高工作的组织性,打牢工作的基础。基础实,则工作推动有力,能深入开展;基础虚,则工作推动乏力,停留于表面。为夯实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基础,遂川县齐聚“三力”,有效地整合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各种力量。

(一)争取领导支持,增强工作推动力。领导重不重视,是推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所在。为了整体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该县纪委在全面学习、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初步勾划出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1356工程”的雏形。工程草案出台后,该县纪委积极向县领导汇报,大力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县领导高度重视,不仅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1356工程”的意见》,而且多次在全县会议上进行强调部署,有力地从高位推动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二)完善考核机制,强化工作压力。事与责的对称,是促进工作落实的强效推动剂。基于这一原则,该县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对各乡镇、各单位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建立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定期通报制度,对工作不力、效果不明的乡镇党委和纪委,在全县予以通报,以高压之势推动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部门协调,聚集各方合力。抓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县纪委要跳出运动员的角色,当好调度员,巧变“独唱”为“合唱”。要在分解落实责任的基础上,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整合各种资源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服务。为全面整合资源,遂川县三级联动,在县、乡、村三级都建立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协调小组,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层层分解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并签订责任状,使相关职能部门个个有担子、有责任,真正构建起党委政府领导、纪检监察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

二、工作层面要“深”

落实蜻蜓点“水”,贯彻浮于水面,必须导致工作效果不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借助物理上压力与压强的关系,聚力于一点,变“挖塘”为“挖深”,工作推动力必然倍数增长,效果也必然迅速凸显,不仅有利于在点上很快打开工作局面,也有利促进整个面上工作遍地开花。在实践中,要紧紧抓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紧紧围绕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个根本,切实解决群众最急、最想、最盼的难题,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就一定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遂川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村务公开为突破口,打造村务“阳光工程”。“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遂川县把村务公开工作作为撬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支点”,针对村务公开中存在的“假公开”、“做秀式公开”等不正常现象,推出了三大举措。一是建立“点题式”村务公开制度,村务公开的内容由群众点题。在村务公开栏中增设“点题栏”、“评议栏”,群众可在“点题栏”中将自己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写在栏内,村务公开内容就根据群众的点题进行公开,群众对村务公开有意见或建议,也可留言在评议栏内,要求重新公开或补充公开。“点题式”村务公开做到了群众想公开什么就公开什么,关注什么就公开什么,不仅迎合了群众“口味”,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对村务公开的关注度,而且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二是建立村“误”公开制度,村“误”也公开。长期以来,村务工作报喜不报忧,造成群众对村务公开半信半疑。鉴于此,遂川县建立健全了村“误”公开制度,要求各村每半年刊出一期“村误公开专栏”,主要公布村委会的工作失误,特别是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补偿、工程发包,以及群众关心的计划生育、村级财务管理等问题的工作失误。三是搭建村民理事平台,村务事由村民定。为了真正把村务的决策权还给群众,遂川县不断完善村民说事、理事、议事制度,不少乡镇根据各自乡情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如黄坑乡建立了村务民主听证招待会制度,采取听证的方法征求群众对村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新江乡建立了村务票决制度,对重大村务采取群众投票决定的方法进行村务决策。

(二)以廉政文化建设为突破口,打造乡风“廉洁工程”。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以文化兴廉,充分唤醒群众的廉政意识,形成“廉荣贪耻”的文明乡风,是遂川县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头戏。依托“大宣教”平台,县纪委旁“征”博“引”,有效地整合了全县的文化资源。一是把廉政文化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通盘谋划。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纪委联合新村办,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文明乡风建设中,与新农村建设一起推进。二是把担子分到各个部门的肩头来担。依托“大宣教”工作平台,县纪委把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文化宣传优势,一起奏响农村廉政文化的交响乐。为深入弘扬廉政文化,县纪委还自行编著了一本《农村党员干部廉政教育读本》,选编有党纪条规,省市县颁布的涉及农业农村工作的条例、规定、意见,本县查办的发生在个别村干部身上的典型案例,并配有很多廉政漫画、警言警联警句、廉政书法,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警示性和可读性,免费向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赠阅近7000册,深受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喜爱。三是把廉政文化建设融入乡土文化来培育。遂川县有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和众多的群众文化组织,如大汾镇的农民剧团、大坑乡的“夕阳红”诗社等,这些群众文化组织在群众中很有影响力,在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中,县纪委十分注重发掘乡土文化资源,积极引导,融入廉政思想,弘扬廉政文化。在县纪委的引导下,大坑乡群众自发组织了一次廉政文化书画展,大汾镇农民剧团创作了《戒赌歌》等廉政歌曲,起到了很好的廉政文化教育效果。

(三)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打造“长效工程”。从源头治理上求突破,从制度建设上求长效,是遂川县抓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始终坚持的原则。为了切实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的长效机制,遂川县在总结调研成果和广泛征求涉农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遂川县村级干部廉洁自律暂行规定》,就切实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规范村级集体项目和工程发包、严禁加重农民负担侵害群众利益、严格控制用公款购买摩托车和通讯工具、不准假公济私侵占集体村民财物、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村务公开、崇尚科学和移风易俗等七个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着力对乡、村两级班子民主决策机制进行了完善,建立了“一把手”末位表态、会议议题预告等制度。同时,在乡镇全面实行了“村帐乡代管”的村级财务管理模式,推行了惠农政策资金发放“一卡通”,探索建立了干部“双培训”,政务、村务“双公开”,乡、村干部“双评议”,述职与述廉“双述”,县对乡、乡对村的“双考评”制度,织就了一张严密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护廉网”。

三、方法要“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外因和内因,其中内因起到决定性作用。要走活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这盘棋,形成基层党员自动、干群互动的良好局面,关键在于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内动力,引导群众关注廉政、支持廉政。因此,在工作的方法上,要体现引导、扶持,从而使廉政思想深入人心、廉政行为人人遵守。遂川县的主要做法是“引、带、促”:

(一)树典型引路。实践证明,典型带动是促进工作的有效办法。为树立样板,该县在全县选定了2个示范点,由县纪委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指定专人负责,根据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1356工程”的要求,对村级纪检组织、村务公开、廉政文化建设等工作进行了全面完善。在完善的基础上,组织乡镇纪委书记进行观摩交流,并对落后的乡镇加强督促,抓“两头”带中间,从而全面推动了全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基层文化建设建议篇6

【关键词】社区;基层民主;妇女参政

党的十报告指出“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的重要方式。”从我国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来看,妇女参与到城乡社区基层管理和建设中,利于妇女自身发展和维护妇女群体的权益,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步。

在多民族聚居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基层群众自治显得更为重要,城市社区基层民主的建设是实现新疆和谐稳定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新疆城市社区妇女参政状况,调查分析妇女参政困境,为妇女参与城市基层民主建设规划有效途径。

一、妇女参政及城市社区基层民主概述

妇女政治参与一般是指妇女群体参与到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过程之中,代表妇女群体的利益诉求,试图影响国家决策,为妇女群体争取利益。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自由女权主义的女性参政理论。受西方自由主义“天赋人权”、“人人平等”思想的影响,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思想的首要前提是“平等”,主要目标是通过争取男女间的机会平等,赋予妇女自由参与权,实现妇女自身解放,建立社会公正。

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前提,我国城市基层民主建设主要是指以社区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建设。社区自治是城市社区全体成员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照法律对本社区事务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一种基层民主制度。社区自治的主体是社区全体居民。

二、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基层民主建设中妇女参政困境及原因分析

通过在天山区辖区五个社区的调查发现,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妇女在社区基层民主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重大。首先是社区工作人员队伍中妇女所占比例较大,均在50%以上,甚至占到90%左右。其次,她们主动关心国家和社会大事,积极参加社区居委会及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活动。总体来看,新疆城市社区基层民主建设中妇女参政议政能力和主观意愿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妇女政治地位有所提升。但是,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限制了妇女在政治生活中的发展。

(一)妇代会作用弱,妇女参政渠道单一、不畅通。基层社区妇联组织(以下简称妇代会)作用弱,妇代会日常事务大多是基层党组织和政府交办的事务。一方面表现为结构单一,自身职责不明显,自身角色模糊。另一方面,妇代会干事身兼数职,工作针对性不强,甚至形同虚设,简单地宣传上级所下达的会议精神和文件,被动接受上级妇联组织所要求的活动安排。

(二)妇女参与社区基层民主管理的能力弱,竞争力小。“由于身体条件及心理因素,妇女社交能力比男性差,工作强度弱于男性,致使女性常常在选举中失利、在竞争中受挫。”妇女错误地将自己定位于男性附属物,过度依赖男性,竞争时总觉得自己能力弱于同等条件的男性,自信心差,竞争力差。此外,妇女经济地位低,经济状况差,工资水平低。调查显示,7.6%人的月均工资比丈夫高。63.8%人的月均工资低于丈夫,占。29.0%人表示与伴侣月均工资差不多。

(三)妇女家庭负担重,压力大。一直以来,妇女承担的家务劳动较男性繁重,家庭负担大,压力大,“男耕女织”“贤妻良母”的角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妇女参政议政。调查显示,23%人平均每天做家务的时间在4小时以上,26%人做家务的时间在3-4小时,32%人每天做家务的时间在2-3小时,19%人每天做家务的时间在2小时以下。

(四)妇女参政受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限制。落后的性别观念价值体系消减了妇女参政议政的动机和欲望,许多妇女对参政议政怀有恐惧感,认为参政议政是男性的事情。同时,歧视妇女的落后文化价值体系阻碍了社会对妇女参政议政的接纳成效,许多有能力有抱负的妇女被拒绝参与社会管理事务,使妇女在参政议政层面仍与男子处于不同等地位。此外,现行的社会媒体舆论中也存在妇女角色定位上的传统偏见,甚至还有误导问题,阻碍妇女参政热情。

三、推进新疆城市社区基层民主建设中妇女参政的对策建议

在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背景下,推进新疆城市社区基层民主建设中的妇女参政议政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本人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首先要健全妇女参与基层民主建设的法律制度体系,完善妇女政治参与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使得妇女参政程序更加合法化、透明化。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参与制度,完善居民自治体系,切实提高妇女参政热情,使妇女群体参政议政更加便捷有效。

其次,要保障贯彻落实妇女受教育权,提高妇女参政意识,激活妇女参政议政角色。通过接受教育,妇女掌握技能,增强妇女参政议政的自信心,增强妇女参与基层民主建设能力。同时,要积极宣传男女平等思想,构建男女平等参政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构建客观的舆论媒体环境。

最后,要着重提升妇联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妇联组织作用,以基层妇联为中心,积极培育扶持能为广大妇女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的社会组织、示范实践基地及服务中心站点等等,拓宽妇女参政渠道。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新疆大学社区、南梁社区、胜利路社区、新华南路东社区及三山社区的调查研究发现,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离不开妇女的努力,新疆基层民主建设必须紧抓社区基层民主建设,健全妇女参政的法制建设,引导鼓励妇女积极参与到社区基层民主建设中。

参考文献

基层文化建设建议篇7

 

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报告怎么写?下面是整理的关于2017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报告范文全文,欢迎借鉴!

2017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报告范文一

xx月xx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在阳泉宾馆会议中心举行———全市33家党(工)委书记进行一年一度的“党建考核”,

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报告全文

。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市直各党工委书记、县区委组织部长、部分熟悉了解基层党建工作情况的“两代表一委员”、党员群众代表、新闻媒体记者……面对众多目光的聚焦,书记们逐一登台,用数据、例证、实绩介绍了各自抓党建工作的做法并接受民主测评。会上,市委书记洪发科在听取述职汇报后,逐一相应进行了点评,肯定了各自工作中好的做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突出主业意识,压实党建责任

一是工作部署“实”。区委坚持从执政的高度出发,以市党建述职评议会为标杆,认真抓好基层党(工)委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召开会议全面安排部署。区委书记亲自指导制定《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实施意见》,对会议组织形式、述职评议方式和参加会议人员等,提出明确具体要求。

二是述职报告“准”。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普遍以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责任为主线,突出问题导向,亲自动手撰写述职报告,把自己摆进去,总结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党建主体责任落实情况。重点从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建保障投入等方面查找个人履职尽责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特别是主观方面的原因,明确下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用数据、事例“答卷”。

三是审核把关“严”。借鉴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做法,区委以审核对照检查材料的标准对述职材料进行把关。自己严——反复修改推敲再按规定程序报审;区委组织部严——认真审核不搞一轮过关,对述职材料中出现的“虚”、“空”、“飘”等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对不符合标准的报告提出返工要求,对重点对象进行沟通提醒,督促进一步完善;区委主要领导严——逐一审阅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二、突出真述严评,强化激励约束

一是真述职。述职评议考核会,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进行现场逐一述职,每名书记述职时间15分钟左右。述职汇报紧扣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着重报告自己所做的工作、所起的作用。重点讲问题、挖根源、谈打算,讲问题不少于1/3的篇幅,点到具体事例和数据,挖根源找到政绩观偏差等深层次问题,谈打算做出具体承诺、立下责任状,不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通过真述职,各位书记普遍反映述出了对基层的感情,找到了差距和不足,明确了整改落实的方向,增强了大抓基层的责任意识。

二是真评议。在听取述职发言的基础上,由区委常委、区委党建领导小组成员、区“两代表一委员”、基层干部群众代表组成104人的考核评议团,从履行第一责任、加强自身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党建保障投入5个方面,按照好、较好、一般、差4个档次对全体述职人员进行了现场评议。为扩大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评判,考核评议团中基层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87名,占测评人员的84%。基层普遍反映,这次述职评议侧重听取基层一线党员干部意见,体现了真考实评的要求。

三是真点评。述职评议会上,区委书记根据各乡镇街道党工委日常履职及述职情况,对每位党(工)委书记逐一点评,开门见山、着重指出问题,不仅点出了党建工作定位不够高、基层骨干后继乏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功能减退等共性问题,还指出了“两张皮”、“一手软、一手硬”、“等靠要”思想严重等个性问题。点评严肃严厉、辣味十足、不绕弯子、不留情面,让书记们感到了真述严评的责任压力。

三、突出整改落实,提升党建实效

一是抓好结果运用。将述职会议评分结果,作为对各乡镇抓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参考。今后考核体系中将加大党建工作内容的权重,把党建作为考核党委(党组)的“硬扛扛”,作为考察识别和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对书记的考核评价,首先看抓党建的实效,

资料共享平台

《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报告全文》(unjs.com)。区委对抓党建工作不力的书记和党员干部,该诫勉的诫勉,该调整的调整。

二是抓好整改落实。针对书记述职中反映出的基层组织建设突出问题,由各党(工)委书记认真归纳和梳理,深刻剖析原因,制定整改工作措施。将整改措施与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把党建责任明确到位、从严要求落实到位、突出问题解决到位。同时,建立基层党建指导员队伍,包片包镇包村,从严督促、指导、检查整改任务落实,务求述职评议收到实效。

三是抓好制度建设。制定《关于强化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在党建工作中加强党委主体责任和书记第一责任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指出党(工)委书记要有效担起党建“第一责任人”责任,种好党建“责任田”。将各乡镇述职中总结的“便民代办服务体系”、“信访二三”、“半日驻村”、“服务群众赶大集”等好的经验做法,固化为长效机制。将2015年确定为“基层组织服务能力提升年”,围绕“配优、严管、赋权、增能”,机制,探索建立村事村办、基层干部任期审计、保障激励等工作机制,进一步夯实基层执政基础。

2017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报告范文二

北京市平谷区委把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作为履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职责的重要抓手,坚持严的标准实的作风硬的措施抓好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确保述出责任、述出压力、述出动力、述出实效。

一、高度重视,扎实开展述职评议准备工作

(一)周密部署,统筹安排。镇党委书记以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的重要抓手,突出问题导向、突出讲认真、突出严实细,认真组织实施。镇党委书记对述职评议工作进行周密部署;审阅8位村(社区)支部书记述职报告,逐一提出修改意见;研究起草会议讲话和点评意见,研究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对策和主要措施,确保述职评议不走过场。组织委员认真负责,具体抓好各项工作。

(二)明确内容,亲自撰写。坚持支书书记自己动手,认真撰写抓基层党建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述职报告。整体从“履职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下步工作打算”三方面入手,每方面结合“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党员教育管理、民主管理、加强基层党建的措施、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逐一阐述,亲自动手、认真撰写、反复修改,质量比较高。

(三)按照要求,从严把关。借鉴教育实践活动有效做法,述职报告逐一审核把关。一是镇党建办审阅。重点从支部书记履职情况是否华而不实、突出问题是否直截了当、剖析原因是否深刻具体、下步工作思路和措施是否务实管用等方面严格把关。针对最初报来的述职报告只讲成绩不讲问题,专门下发通知,要求以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情况为主线、突出问题导向,讲成绩不超过材料总篇幅的1/3,并将所有述职报告退回重写。二是组织委员审阅。对经过修改的述职报告,组织委员逐一审查,对“虚、空、飘”等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和返工要求。三是镇党委书记审阅。镇党委书记在提出具体修改意见的基础上,督促进一步修改完善,并要求述职发言材料不能只讲成绩、不讲差距,不能只讲表面化一般化问题、不讲事关责任的深层次问题,不能只讲班子问题、不讲个人问题。共计进行4次修改。

二、精心组织,有序开展述职评议会。

一是支部书记逐一述职。着重就抓基层党建谈特色、查问题、剖根源、讲打算,把自己摆进去,查找了把党建当成副业、发展党员不足、履职意识不强等问题,做到见物见人见思想。二是镇纪委书记和组织委员分别做点评。指出“党建归档不全、支书责任意识不强、干部服务能力薄弱、群工系统应用不够、远程教育播放拖延、值班制度不落实、事务公开不够”等共性问题,还通报了各村(社区)值班、公示、群工系统安装、远程教育播放等暗访督查情况。三是镇党委书记集中点评。对支部书记党建工作实绩给予了“心中有党建、行动见党建、效果显党建”的肯定,同时指出“基层研究党建不多、开展党建不实、党务公开不够、培养党员干部不够、制度执行不严”等问题。四是进行评议测评。测评指标包括专基层党建工作和履行党风廉建设主体责任总体评价,分项测评指标包括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情况、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情况、严格党员教育管理情况、严格落实民主管理制度情况5个方面,参会人员按好、较好、一般、较差4个档次逐一作出评价。经统计,

基层文化建设建议篇8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建议

中图分类号:G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21-01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进行以满足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以文艺娱乐为主要内容的需求及表现。搞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全社会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群众文化是社会大众的文化,广泛地存在于社会和群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群众的文化素养体现着国家民族的整体素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在社会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我国当前正在构建和谐社会,追求“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人民群众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进步,才能加快社会和谐的步伐。群众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为新时期文化发展指引方向。通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可以让群众接触到、认识到新文化、新思想,这对宣扬爱国主义、推动民主法制建设、倡导社会和谐等方面都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提高了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抵制一些不良思想和现象,弘扬了时代主旋律。

3、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能够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文化活动是群众的精神食粮,没有这些活动,群众在精神上就会处于饥饿状态。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对于满足群众的业余文化需求,促进群众精神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精神家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实践证明,思想认识有多高,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就有多强。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对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目前我们要坚决克服少数同志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经济建设要上,文化建设就要让”,“抓经济是本行,抓文化是帮忙”,有的甚至认为基层文化工作仅仅是宣传文化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等模糊认识。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工作,确立“经济、政策、文化”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把文化建设工作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2、加强引导探索机制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基层要将群众文化作为的重要内容来抓,基层党委、工会、宣传部门和文化部门,在基层文化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组织领导任务,需应注意引导、加强协调,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领域、总结新经验,切实保证基层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顺利开发。(1)要坚持分类、分层指导,增强其针对性。由于各基层单位的经济情况、文化基础不同,对基层文化建设的要求不应搞一刀切。可以根据实际区别分类、抓好两头带动中间的工作思路,确立不同的建设目标,宜高则高、宜低则低、分类实施,加强其针对性。(2)要搞好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开展。(3)要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保证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真正获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在领导组织机制上,应把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列入到基层党委、工会等的议事日程中,政府要给予其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在考核机制上,应把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考核内容。在激励机制上,鼓励和奖励专兼职的基层文化工作者积极下基层为群众服务。在市场运作机制上,倡导基层群众文化部门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3、加大基层群众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一方面要把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列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扎扎实实为群众多办实事;另一方面,要拓宽工作思路,努力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特别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基层群众文化设施、文化阵地、文化活动,形成政府、社会多渠道筹资的文化建设投入新格局。

4、努力提高文化队伍素质。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管理干部、文化经营人才、专业人才队伍,真心求才、政策揽才、事业富才。加强构筑新世纪群众文化人才高地,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努力培育在国家、省、州有影响的高素质创作、表演人才,以提升文化事业发展水平。要加强基层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切实关心、帮助和解决基层文化干部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有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要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路选萍.新时期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思考.

[2]林苑霏.关于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探讨.

基层文化建设建议篇9

新法正式颁布实施

1988年6月1日,《村委会组织法(试行)》正式实施以后,各地按照这部法律的规定,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强了对村民自治工作的指导,总的情况是好的。但是,在试行以后不久,全国村民自治工作遇到了两个大的问题:一是全国有相当多的村级组织出现了软弱涣散甚至瘫痪或者半瘫痪的状况;二是19发生了一场,一些地方的少数人对村民自治产生了不同的认识,甚至有人认为村民自治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产物,认为把村委会定为群众性自治组织,脱离了我国农村的实际,认为把乡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定为指导关系以及村委会协助乡政府开展工作是行不通的。与此同时,一部分人还提出如下主张:(1)废止《村委会组织法(试行)》,建立村政权;(2)设立村公所,实行村公所和村委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3)修改《村委会组织法(试行)》,把乡政府同村委会的关系由“指导”关系改为“领导”关系。这就是说,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

为了使村民自治工作能够坚持下去、顺利发展,早在1988年6月《村委会组织法(试行)》正式实施后不久,我作为民政部民政司负责基层政权建设的副司长到山东莱西县调查研究,总结了莱西县加强领导、搞好村民自治的经验,并打算在莱西县召开全国性会议,推广他们的经验。1988年底,鉴于全国村委会出现软弱涣散的情况,民政部在1989年上半年组织了大规模的村级组织调查,提出了加强村委会建设的意见。1989年7月,平息以后,民政部决定成立中国基层政权建设研究会,并召开会议,对村民自治工作进行了讨论研究。之后,针对一些人对村民自治工作提出的质疑和不正确的主张,民政部派出工作组对村民自治工作进行了认真调查,并由我起草给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报告,提出民政部的意见。这就是:(1)《村委会组织法》应当继续试行,不能废止;(2)村民委员会自治的性质不能改变,不能设立村公所或村政权;(3)乡政府同村委会的指导关系也不能变。这三条意见旗帜鲜明地坚持了村民自治,捍卫了宪法的规定,使村民自治在紧要关头得到了坚持和发展。1990年上半年,民政部联系中央组织部、中央政策研究室共同研究了全国村级组织建设状况,决定共同召开全国村级组织建设会议,专题研究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问题。当年6月,党中央同意在山东莱西县召开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随即成立了会议筹备组。

1990年7月,在中南海开会审定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主要文件时,针对当时一些人对村民自治的不同认识和看法,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讲了他的意见。宋平说,关于村民自治的问题,宪法已经定了,村委会组织法已经定了,定了的就要按法律去办,不要搞抽象的争论。要通过实践,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彭真也很关心村民自治,他说要相信群众,按村委会组织法规定办,这是人大立的法,要通过实践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

1990年8月5日至10日,中组部、中央政策研究室、民政部、、全国妇联在山东省莱西县联合召开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宋平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宋平8月4日到达莱西县会议中心,当他看到会议材料中有福建省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材料时,当即指出,搞村民自治示范这种做法很好,这个材料应该在大会上介绍。此次会议交流了一些搞得好的地方贯彻落实《村委会组织法(试行)》、搞好村民自治的先m经验,进一步统一了全国对村民自治的思想认识。此次会议以后,中央发出了〔1990〕19号文件,文件指出:村民委员会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由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础群众性自治组织。加强村民委员会建设,要认真实施《村委会组织法(试行)》。同时要求各地,每个县都要选择几个或十几个村,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摸索经验,树立典型。可以说,山东莱西会议是全国村级组织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在村民自治出现争议的紧要关头,对全国农村继续坚持村民自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此次会议闭幕当天,参加会议的民政部门的同志又专门召开会议,进一步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更加坚定了搞好村民自治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提高了搞好村民自治的自觉性。会后,民政部进一步加强了对村民自治工作的指导。

当年9月26日,民政部下发《关于在全国农村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通知》,随即又在山东莱西举办了有全国各地民政部门负责村民自治工作的干部参加的村民自治示范讲习班,使村民自治示范活动在全国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此外,自1989年7月中国基层政权建设研究会成立以后,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和研究会先后于1990年、1991年在黑龙江佳木斯、内蒙古呼和浩特连续召开了两次村民自治理论研讨会,初步形成了村民自治主要是搞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四个民主的关键内容,使全国村民自治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

与此同时,1990年,民政部办起了《乡镇论坛》杂志,广泛向社会宣传村民自治;组织有关人员出国学习考察,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一些外国专家也来中国考察农村村民自治,相互交流经验,并向国际上宣传中国的村民自治。

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还于1992年至1995年连续召开了五次中国村民自治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四个民主”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贯彻落实莱西会议精神和民政部倡导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新形势下,全国各地村民自治出现了新的发展局面,为“四个民主”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

――1991年,山东省章丘县(1992年改为章丘市)创造了制定村民自治章程的经验,1992年司法部、民政部向全国作了推广,使“民主管理”的内容进一步深化;

――1992年,吉林省梨树县创造了民主选举村委会特别是“海选”村委会的经验,使“民主选举”的内容进一步深化;

――1992年,继河北省赵县以后,山东省招远市创造了建立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里大事的经验,使“民主决策”的内容进一步深化;

――1994年,在河南郑州召开的村民自治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上,在外国专家、学者的组织演示下,秘密投票和设立秘密投票间的方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随后被运用到村委会的选举中,使“民主选举”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发展;

――1996年,山东莱西市(原莱西县)实行“民主日”活动,天津、河南一些地方实行村务公开,这些经验使“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内容进一步深化。

与此同时,全国涌现了一大批村民自治示范县、示范乡和示范村,大大地丰富了村民自治的内容。

1993年,面对村民自治出现的大好形势,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又对如何进一步搞好村民自治进行了调查研究。之后,又和中组部、中央政策研究室商议,共同筹备召开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中央同意了这个建议,决定筹备召开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

1994年10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交流各地加强村委会建设工作的经验。之后,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即中发〔1994〕10号文件,对加强村民自治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中央要求:广泛开展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活动,调动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继续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着重抓好村民选举制度、村民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规民约制度。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将全国农村村民自治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5年,民政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发

〔1994〕10号文件,经过认真筹备,于当年11月20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村民自治示范工作经验交流暨表彰会议。会上进一步交流了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经验,表彰了全国第一批村民自治模范县、模范村民委员会以及优秀村民委员会主任,安排部署了今后五年的村民自治工作任务,把全国村民自治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鉴于当时全国村民自治发展的喜人局面,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认为,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颁布的《村委会组织法(试行)》应当进行修订,以适应全国村民自治新的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早在1994年,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就对《村委会组织法(试行)》进行了修订,去掉了“试行”两字,起草了新的《村委会组织法》,并于当年10月下发各地征求意见。12月26日,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与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国务院法制办一起就修订《村委会组织法(试行)》的有关问题在河北滦南县召开了座谈会。

1995年5月,民政部召开部务会议,讨论审议了《村委会组织法》修订稿;7月30日,民政部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提请审定〈村委会组织法〉(修订草案)的报告》。同年,民政部还和欧盟就村民自治发展研究问题进行了磋商,并初步达成有关协议。

1997年,在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报告充分肯定了农村村民自治制度,这无疑是对全国农村村民自治发展的又一次推动。

1998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修改《村委会组织法(试行)》。同年6月13日,国务院提请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记者招待会,邀请民政部多吉才让部长就村委会选举及《村委会组织法》修订情况,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文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广泛征求社会意见。7月7日,委员长前往吉林省梨树县霍家店村调研村民自治情况。他指出,《村委会组织法》是保证村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法律。

9月25日,总书记在安徽考察工作时指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证农民直接行使民利,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确保农村长治久安的一件最根本的大事。要在农村基层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10月14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农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完善l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月4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部法律将原村委会组织法“试行”二字正式去掉,废止了原来的试行法,吸收了十多年来村民自治的发展成果,把我国村民自治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村民自治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1998年11月4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村委会组织法》以后,我国村民自治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1999年4月,民政部在河南许昌市召开全国村民自治工作经验交流会,对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工作进行了部署。会议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推进村民自治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村委会组织法》,建立健全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农民当家作主的民利,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具体工作方面,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农民依法行使民利;二是在工作部署上,全面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全面推进村民自治;三是在工作重点上,强调搞好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是根本,重点是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制度、民主议事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四是在政治保证上,强调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在推进村民自治的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尊重农民的民利不动摇,坚持服务经济建设不

动摇。

这次会议以后,全国村民自治工作进一步蓬勃发展,在全面推进村民自治方面又出现了新的局面:

1.关于制度建设。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部分市、县都制定了实施《村委会组织法》的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许多省还制定了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办法,民政部也下发了一系列有关村民自治方面的文件,使民主选举制度、民主议事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村民自治有了进一步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

2.关于全面推进“四个民主”。在民主选举方面,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按《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对村委会进行了换届选举,选举工作程序更为规范,选举质量大为提高,选举的村委会领导班子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大多数村委会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在民主决策方面,各地都建立健全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坚持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对村中的大事和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都实行民主决策,切实按照多数村民的意见来办,村内的民主法制建设出现了新的局面;在民主管理方面,各地都建立健全了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并且注意发挥村民代表会议和广大村民的监督作用,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出现了新的气象;在民主监督方面,民政部和各地都建立了村务公开领导机构,制定了村务公开的有关法规和政策,大多数村都设立了村民理财小组和村务公开栏,对重大村务特别是村内财务向广大村民公开,接受广大村民群众的监督,村务公开工作成为近年来村民自治工作的新亮点,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目前,全国农村村民自治广泛普及,“四个民主”深入民心,村民自治成为农民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3.关于宣传培训工作。民政部和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市、县对培训工作极为重视,下大力气认真抓好这项工作。《村委会组织法》颁布以后,民政部和各地对《村委会组织法》进行了广泛宣传,并对有关人员进行了培训;在村委会换届选举前,各地都坚持对有关人员进行了培训;在村委会领导班子选举以后,又对村干部进行了培训;在中办发

〔1998〕9号文件和中办发

〔2004〕17号文件发出以后,民政部和各地先后举办了村务公开培训班,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了大家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提高村民自治工作有关各方人员的素质,民政部与欧盟委员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芬兰政府、美国卡特中心联合进行了中国村务管理培训项目、中国乡村干部培训中心项目和规范村委会选举程序项目,出版编写了教材,举办了多期培训班,召开了多次研讨会,不仅有力地提高了村民自治有关方面人员的素质,更重要的是为村民自治进一步全面推进,走上规范化、法制化道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4.关于加强领导。自《村委会组织法》颁布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非常重视。1998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地认真贯彻《村委会组织法》,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同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基层村民自治作了全面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2002年7月,中办、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2004年6月,又发出了《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把全国农村村务公开和村务管理工作推向了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十以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重申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四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制度,依法推进基层民主和行业自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纳入了加强立法的重点领域;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把推进农村社区协商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随后,中办、国办就加强城乡社区协商专门发出文件,明确了农村社区协商的有关问题。此外,2014年7月,国务院发文同意建立全国社区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开创了新的发展局面。

中央领导同志也十分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1998年6月27日,在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经验交流暨表彰会议上讲话指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农民群众行使民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是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密切干群关系,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同年9月,在安徽考察时指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证农民直接行使民利,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确保农村长治久安的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要在农村基层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党的十以来,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他多次深入基层,考察工作,关心基层干部,作了许多指示。2015年6月17日,他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要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要高度关注基诱权组织、经济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发展变化的特点,加强指导和管理,使各类基层组织按需设置、按职履责、有人办事、有章理事,既种好自留地、管好责任田,又唱好群英会、打好合力牌。”“基层干部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关键。要关心和爱护广大基层干部,为他们创造良好工作和成长条件,保障他们的合理待遇,帮助他们深入改进作风,提高发展经济能力、改革创新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化解矛盾能力、带领群众能力,引导他们扎根基层、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对基层干部中的先进典型,要大力宣传表彰。”

、朱F基、、也先后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作出了许多指示。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领导同志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发出的文件、指示,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使全国村民自治工作进一步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这些年来,民政部发出了许多有关村民自治方面的文件,全国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发出了许多文件,对村民自治工作在各个阶段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以及民政部门的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使村民自治工作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基层文化建设建议篇10

一、高度重视、快速组织实施调查摸底工作

一是召开乡专题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会议传达了县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和组织工作会会议精神,并对我乡如何创建基层组织建设示范乡和怎样开展好基层组织建设情况调查摸底工作作了详细的讨论和研究,形成了一套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并指定责任心强的同志专人负责调查摸底工作。二是召开全乡19个党支部参加的基层组织建设调查摸底工作会。会议就如何开展好调查摸底工作作了详细的安排和部署,会上对开展好调查摸底工作的重要意义及相关要求做了明确强调,要求各支部务必按照相关要求保质保量完成调查摸底工作,为成功创建基层组织建设示范乡打下坚实基础。

二、细化措施、确保调查摸底取得预期效果

一是每个党支部明确一名支委委员作为调查摸底工作联络员,具体指导各支部开展基层组织建设情况调查摸底工作,确保调查摸底工作质量。二是深入一线,确保摸底数据准确。各联络员深入到各支部,通过召集召开支部会议、个别访谈、翻阅支部资料等形式,核准支部信息,指导填写相关表册,确保统计表册数据的准确性。三是及时汇总,全面掌握全乡基层组织建设现状。在各支部完成调查摸底后,乡党政办指定专人负责收集各支部摸底表册,并对表册进行进一步的审核汇总,确保汇总数据的准确性。四是开展分析研究,乡党委对汇总后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查找目前我乡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不足方面,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做到有针对性地提出本乡开展基层组织建设示范乡的重点内容,为创建基层组织建设示范乡打下坚实基础。

三、汇总分析、全面掌握基层组织基本情况

经调查汇总,我乡现有村(社区)党组织书记14名(农村支部13个,社区支部1个),其中女性2名,45岁以上10名,55岁以上3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7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4名。家庭年收入5万元—10万元的6人,10-50万元6人,50万元以上2人;全乡总人口33163人,常年外出务工11338人,空巢老人1518人,留守儿童1924人;全乡村(社区)共有党员509名,其中女性68名,少数名族0名,45岁以上302人。大专以上文化49人,初中以上文化336人。年收入5万元以上致富带头人86人,从事经商办企业个体经营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13人。近三年发展党员38名,培养入党积极份子67名);全乡现有耕地24632亩、旱地9985亩、稻田14644亩、林地13660亩。现有企业15个(其中工矿企业8个,农副产品企业3个);全乡现有村(社区)基层组织办公场地14个(13个村级办公阵地,1个社区办公阵地,其中120平方米以上办公阵地11个)。现有村(社区)远程电教站点14个,现有村(社区)远程电教管理人员14人;“”每年达4次以上的村(社区)党组织14个,推行“四一两公开一监督”做法的村(社区)党组织14个,每年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的村(社区)党组织14个;全乡现有乡机关、单位党组织6个(党委(总支)1个,乡机关党支部1个,学校党支部4个),党组织书记6名(其中女性1名、无少数名族、45岁以上3名);全乡乡机关、单位党组织共有党员81名(其中女性35名、少数名族1名、45岁以上党员18名,近三年发展党员17名、培养入党积极份子21名)。6个机关和单位党组织“”每年均在4次以上,每年召开1-2次民主生活会,每年均各自的有活动主题,定期按要求开展组织生活,开展党员示范岗评比活动121人次。

经汇总分析,全乡乡村两基层组织现状呈现以下特点:

1、党支部书记以中年为主,文化程度有明显提高,初中文化仅有3人;致富带头带动作用发挥明显,家庭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仅1人;群众信任度高,组织号召能力总体比较强,县级两代表一委员达8人,其中市党代表1人。个别支部书记总揽全局的能力不够强,目前还有两个村级党组织是由乡机关下派干部兼任支部书记。

2、全乡人口与耕地资源状况。外出人口比例较大,占总人口的34.2%,家庭主要劳动力整体外出比较多,平常空巢老人达1518人,留守儿童达1924人。现有耕地24632亩,在家人口21825人,人均耕地面积1.13亩,主要在家的“386199”人群队伍目前对耕地的耕种存在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困难。

3、我乡是纯农业乡,结合农业乡的实际。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集中化、规模化,特色蚕桑、猕猴桃、杂竹正在以序发展,势头良好,即将发展成为全乡劳务经济的有力补充甚至替代。

4、党员队伍作用发挥总体较好。三年来新发展的党员中青年致富带头人占据比例较大,全乡党员队伍中致富带头人达200人,具有带动致富能力的党员达248人;45岁以上党员302人,点总数的59%,党员队伍年龄偏老;外出党员达287人,占总数的48%,外出的党员中占全乡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的5%,在劳务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带头带动作用。

5、村级组织阵地作用发挥明显。全乡14个村级组织办公阵地、远程电教全面正常投入使用,作用发挥明显;组织建设各项活动基本能按要求落实,但规范化运行不平衡,机制不够健全完善。

6、机关、单位党组织活动情况。乡机关党支部创先争优活动成效明显,活动载体丰富,形式多样,党员干部工作成效明显,全乡各项重大工作、中心工作有序推进,引导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