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活动的核心十篇教育活动的核心十篇

教育活动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8:29

教育活动的核心篇1

关键词:日常教育活动培养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报告从三个层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即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公平、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准确回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我们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一个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三个层面中,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基础,学校就是主阵地。一个孩子迈出的人生第一步尤为重要。培育每个公民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做起。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他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全局性意义。为此学校教育就重任在肩,各个学校要抓好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何在学校做好核心价值的培养,是当今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理念转变的关键所在。学校教育要从各个方面交叉渗透,全方位做好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强调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工夫,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寓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一、培育学生勤奋好学的习惯

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塑造。一是从小抓起。在启蒙教育中就要开始做起。在中小学阶段,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入手,除了在课堂上的引导教育,还要从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挖掘出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在中小学挖掘开发传统经典文化校本教材,强化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组织经典诗文诵读、启蒙教育儿歌唱读等一系列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二是从课堂做起。在课堂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可以利用课本这一内涵丰富的课程资源,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利用教材中的经典事例、著名人物,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学习著名人物的学习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品质。三是课堂和课外的有机结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校到教师要注意课堂和课外的有机结合。把课堂中传授引导的内容融汇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去,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去,引导学生初步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强化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良好品德是培养良好素质的基础。古人云,人无德,不立,因此学校教育要抓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一是从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入手,做好德育工作。中小学生是人生德育培养的起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日常生活细节的教育。从捡起一片纸屑开始,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公德意识。二是从日常活动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要多安排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如爱心义卖、爱心捐助、社会公益宣传等公益性强的活动,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好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的修德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三是树立榜样,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品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学习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的光辉事迹,体会他们的感人业绩和公德意识,从小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观念,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中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一是做好正面引导,传递正能量。生活的出现的好人好事,教师要积极宣传,教育学生见贤思齐。如某个学生捡到饭卡或现金上交,学校管理部门要及时表扬,引导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二是对问题学生及时帮助,引导他们步入正轨。学生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找准问题所在,教育引导,用爱心去感化,给学生改正的机会。三是强化法制教育,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学校要定期举办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听专业人员的宣讲和观看法制教育影视资料等灵活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引导学生做知法、守法的小公民。

四、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要注重对学生品质的培育,教育学生诚实守信。首先,从细微处着手。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细节的培养,不论是写作业、还是做卫生,都要要求学生细致耐心。教师可利用教材或其他资料引导学生从典型事件中吸取教训,让学生时刻牢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道理。其次,从基础做起。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基础开始,从小事做起,不要好高骛远,将自己的的人生价值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再次是从小事开始,教师要教育学生做诚实的人。面对纷繁的社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小事开始,诚实守信,做一个胸怀坦荡的人。如遇到犯错误的学生,要鼓励他积极面对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完善自我。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广大教师要勇挑重担,引导青少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工夫,使学生加强道德修养,立志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流砥柱。

教育活动的核心篇2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实践;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1]。大学生作为先进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创造者,是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必要且重要,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基础。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背离,高校虽然注重这方面的教育,但很多时候流于形式,模式单一,效果不佳。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了当今时代特征和大学生心理特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积极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一)政治信仰淡化、迷茫化。信仰指对某种信任、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并将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和榜样。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都是指引我党前进的路标和行动的指南,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质的社会意识形态也受到了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各种社会思潮。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并有不断增强的趋势,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在他们当中遇到了巨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心理、生理上的不成熟和社会实践的局限性导致他们在价值观认知上存在着很多困惑。他们一方面崇尚中华民族“真、善、美”的传统美德,一方面注重现实,讲究个人实惠,他们憎恨却又放纵自己,随波逐流,使得他们在政治信仰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和认同危机。

(二)价值选择上的多元性和趋利性。随着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复杂化以及全球化交往的深入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传统价值观,西方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错综并存,使社会主义社会价值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和特征。作为新时代、新观念的代表人物的高校大学生群体,其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同时,其价值观取向日益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片面追求物质和生活上的富足,将满足自我需要作为前进和奋斗的目标,注重实用的人或事物,价值选择出现了明显的趋利性。

(三)道德行为上的示范性。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着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特点,也是新时期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一代道德教育的核心标准,规定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主流[2]。纵观当前,对“八荣八耻”内容不完全清楚的大学生人数不在少数,由于对“八荣”的传统美德和对“八耻”的道德失范行为不理解或理解得不够透彻,出现了考试作弊、弄虚作假、藐视生命,对善恶、美丑淡化,是非不分等不道德行为。

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使教育更加丰富和灵活。传统的教育地点通常在教室,是典型的“一对多”讲授式教育,拘泥于书本,内容较为枯燥,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广大学生走出教室,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实际,亲身感受社会的变化,事物的变迁和生活的艰辛,形式也可以是一对多,多对一或一对一等。

(二)使教育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是执行者,也可以是参与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同时可以学到很多课外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提升综合素质,这与国家当前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吻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让他们在娱乐学习生活中接受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党总支、党支部、团学组织等组织形式多样的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巩固稳定的、长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同学们带到工厂、企业、农村去,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知晓我党的奋斗史,创造史,明白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学会热爱祖国,热爱党,认可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任何活动的开展都具有它的目的和意义,或培养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如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各种比赛、户外运动、小游戏等;或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的辩论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观看红、参观红色景点、进行知识问答等;或培养同学们学会关爱他人,培养他们“真善美”的良好道德品质,如组织他们到敬老院、特殊学校、社区服务,进行“三下乡”和其他志愿者活动;或帮助同学们树立正义感、是非感等。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爱好广泛,根据当前时代特征和大学生心理特点,以寓教于乐的教育模式,让他们从“听中知”转变为“做中晓”。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其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灵活,同学们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特点设计或参与到活动中,一方面娱乐了身心,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社会助于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通过生动形象的实践活动,较传统教育印象更加深刻,教育效果更好。

社会实践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以人民为教师,以社会为课堂,以社会事件为教材。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组织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掌握社会的真实情况,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之明白我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大学生只有树立科学的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实践锻炼,才能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教育活动的核心篇3

一、制定方案,安排部署

按照集团公司要求,我部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对主题教育月活动作出了具体安排部署。明确了责任分工及要求,确保了活动有序开展。结合当前“费显点亮工程”的实际工作,把工作聚焦到交通强国建设上来。

二、 学习宣传,积极实践

通过“三会一课”、QQ、微信工作群以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多种形式,引导干部职工深入学习领会党的精神和系列讲话以及交通强国战略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运输改革发展经验和成果,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学习宣传教育。使干部职工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深刻认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

三、多措并举、安全保畅

教育活动的核心篇4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教学;综合素质

2016年9月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构建了核心素养的价值体系,明确了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在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学生核心养养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且随着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学科的核心素养也逐渐涌现,并成为指导课堂教学的指挥棒之一。体育是小学、中学和大学阶段不可或缺的学科,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健全学生人格和锻炼学生品质的载体,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践行核心素养的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收获快乐。

1核心素养概述

所谓核心素养,即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着力点,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成果的一项指标。在核心素养日益受到重视和快速发展的时期,学科核心素养也日益显现。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涵盖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体育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促使其形成热爱体育、热爱生活的态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体育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在把握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积累的运动知识、技能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并突出其主体地位。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当其具有健康行为,便会逐步学会健康管理,养成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良好生活模式,从而形成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现阶段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2.1教学理念传统单一

受传统应试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教育理念单一的现象,再加上没有对体育教学形成完善的评价机制,相当一部分学校将体育纳入了“副科”的范畴,甚至认为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放松身心,却忽视了学生运动习惯和体育品德的培养。另外,由于片面的体育教学理念,导致体育学科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无法体现,特别是在期末考试到来时,体育课被其他学科挤占的现象较常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体育运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教学活动并不能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仅将体育作为一项放松身心的活动,学生便不能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汲取更多的核心素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2.2学生的主体性不高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更加突出,而且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唯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激发其兴趣,进而培养其核心素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的主体性不高,通常由体育教师负责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学生在上课时,需要按照体育教师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活动,导致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一方面影响了其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也不利于获得良好的核心素养培养效果。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唯有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才能增强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从而使其形成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进而乐观地面对生活。

3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体育教学创新策略

3.1学素养,创新教学模式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学素养的内涵,强化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转变应试教育等落后的理念,促使核心素养成为指导体育教学活动的“指挥棒”,重视学生体育品德与运动习惯的培养,切实让学生在运动中收获健康的自己,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在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时,体育教师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创新教学形式,有效地迎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既收获健康的体质,又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愉悦感。例如,在体操教学时,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采取比赛和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增强其合作教育的意识,有利于学生良好体育品德的形成。另外,体育教师还要与时俱进,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自身的教学思维,促使体育教学活动更加新颖、更加丰富。

3.2关注训练要点,提升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表现,更是其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当学生熟练掌握了运动技巧,便会在运动过程中增强自信,产生热爱体育的情感。例如,在体育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中长跑运动有着一定的畏惧心理,体育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力量训练活动,开展跨步跳、半蹲和下蹲等锻炼活动,增强学生的腿部力量,并适当地开展快速摆臂、原地高抬腿等训练,从而增强学生的腹部力量,在学生具备了基础的中长跑运动能力后,组织变速跑比赛、中长跑对抗赛等活动,也可以将游戏与学生中长跑训练有效结合,增强中长跑运动的趣味性,从而增强学生的耐力,强化其基础运动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其融入体育运动活动。另外,在篮球教学活动中,投篮教学是重难点,体育教师可以将体育教学活动划分为基础阶段、进阶阶段和提升阶段,在基础阶段需要分解投篮的动作,引导学生掌握投篮技能,而在进阶阶段,体育教师则需要对学生的投篮动作进行训练,保证投篮动作的正确性,在提升阶段着重提高其投篮的命中率,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强化他们的核心素养。

3.3组织体育比赛,形成健康行为

比赛一直是重要的体育形式,能在比赛的赛场上施展自身的力量与水平,并为班级争光,是每一位学生的梦想,且在比赛活动中,学生会获得成就感,对其健康运动行为的养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定期开展田径比赛活动,设计800m跑、5000m跑和10000m跑等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项目,在参与中长跑运动的过程中,锻炼自身勇敢、顽强的品质,形成热爱中长跑运动的健康行为。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开展春季运动会等活动,活动可以涵盖足球赛、篮球赛、长跑运动、立定跳远和跳高运动等,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和班级,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实现“以赛代练,赛练融合”的体育教学目标。另外,在体育比赛活动中,体育教师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帮助其制定运动目标,在运动目标的驱动下,促使训练任务变为动力,学生每完成一个目标,参与中长跑运动的信心就会增加,并在运动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体育教师还可以在每一项运动中设置相应的目标,如在学校组织的马拉松运动中,每1000m设置1个目标,全程保证了“一阶段一环境、一阶段一目标、一阶段一心情”,从而振奋学生的精神,形成“我爱体育、我爱运动”的健康行为。

3.4成立体育社团,强化体育品德

实质上,体育社团是连接体育课内外的有效方式,为学生发展自身的体育特长创造了平台,并在校园内营造出热爱运动的浓厚氛围,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为其终身体育的发展营造条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成立体育社团,同时这也是突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主体地位的表现,学校则可以开辟篮球、足球和乒乓球运动场地,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器材,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为社团活动的组织奠定基础,体育教师在学生成立体育社团和开展体育活动时,要提供专业性的指导与帮助。例如,成立武术、街舞、羽毛球、田径、篮球、网球等体育类社团活动,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社团加入,且加入社团的学生可以自主制定活动方案、自主开展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在体育社团中扮演着指导性的角色,如此既培养了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且社团活动学生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等良好体育品德的形成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另外,在体育社团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社团,更有利于营造出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结语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进行教育创新的关键环节,更是“立德树人”理念的着力点。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需要意识到核心素养的概念与价值,在把握现阶段体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积极地创新教学方式,将核心素养培养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综合素质,让学生爱上体育,并在运动中收获乐趣、强健体魄。

参考文献:

[1]刘红兵.体育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课内外一体化教育价值体现与实施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1,20(10):63-66.

教育活动的核心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价值观融入

一、背景意义阐释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是一种时代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文化中去,通过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为孩子们将来步入社会、建设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毋庸置疑的时代要求。

根据2014年4月1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我校充分认识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学生特点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我们的青少年。

二、核心概念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党在十报告中归结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思想的结晶。

校园文化是学校隐性的课程,对学生成长大到理想道德,个性品德,小到行为习惯,言谈举止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精心思考,精心设计,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景育人。学校营造各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形式,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小学生价值观形成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初级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外文化的交融,人们的价值取向不再单一,多元化已成为人们追求的方式。传统的以儒家伦理为基准的道德体系已经崩塌,社会上所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失去了理想追求的虚无主义等思潮涌动。首先,社会价值紊乱,使人格环境日益苍白。其次,是功利主义的喧嚣让德育目标渐行渐远。

四、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校园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工程,抓住了它,也就抓住了根本。我校在环境文化、课程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的建设中,注重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如在校园综合楼墙壁上安装了校园梦内容,教学楼墙壁上布置了伟人题词、校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等,综合楼走廊中安装了名人名言,教室布置了班风班训,让墙壁说话,让环境育人。我校还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宣传栏、板报、网站等文化传播载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营造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校园文化氛围。如环境文化、理念文化、窗口文化、墙壁文化、办公室文化、楼道文化、迎宾文化。学生们在这种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入课堂

在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等过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在品德、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做好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内容的教学;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及教师的言行中渗透基础道德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教师的教学内容、教育行为和教育态度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优秀品质。

(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德育实践活动

教育活动的核心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德育

中国分类号:G416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十报告中提出“三个倡导”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性工程。2014年1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4年1月7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014年5月4日,考察时北大,与青年学生座谈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23日,在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再次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由此可见,努力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命题。

二、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党的十提出“三个倡导”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各级各类学校纷纷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营造、社会实践等途径,努力培育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不菲成绩和实效,得到广大师生肯定与赞同。然而,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1、目标缺乏层次

在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述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些学校在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时,没有考虑学生年龄性格特点、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未能分层实施,分类指导。目标实施过程没有做到循序渐进,以生为本,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及个体差异。

2、方法过于简单

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贴近学生实际,形式要喜闻乐见,理念、手段和方法要创新,增强其吸引力与感染力。然而,有些学校在实施过程中,活动形式简单枯燥,举办方法单一呆板,缺乏多样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3、评价方法不科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是一个内在的系统的有机整体。这要求我们在考核时从整体出发,从全局把握,要求我们在考核主体、内容、方式、场所等方面作全新的系统的变革。然而,有些学校考核主体仍以教师为主,甚至被认为只是班主任或思想品德教师份内之事。考核方式仍以笔试为主,忽视对学生平时养成习惯的考察。考核内容以记忆为主,没有把平时活动,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综合纳入考核范围。

三、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与方法

要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使用的方法要与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相适应,要尽量多样化,充满趣味性,要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具体来讲如下: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地,也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好课堂,达到广泛传播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另外,教师要努力推进和改革教学方法,如采取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性,增加他们的兴趣。

2、充分发挥教师身先示范作用

道高为师,德高为范。充分发挥教师身先示范作用,发挥优秀教师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让他们做到有榜可仿,有样可学。行动胜过语言,身教胜过言教。要充分利用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典型案例,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管理者等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各种具有校园特色的、客观反映校园生活的物质、制度、精神等方面的成果的总和。充分利用校园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从校园建筑布局、场室布置、人物雕像、宣传标语等方面,营造良好德育氛围和育人环境。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中去,给学生良好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充分发挥主题活动的促进作用

根据教学安排,结合时令特点,通过各项主题德育活动,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主题活动月基础,如三月学雷锋活动,四月节水活动,五月追贤忆人活动,六一儿童节活动,七一建军节活动,九十教师节活动等,开设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5、充分发挥现代网络的引导作用

现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化的社会。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方式快捷等作用。首先,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平台作用。教师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向学生广泛宣传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网络,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最后,充分利用QQ空间、博客、微博、微信、班级群等自媒体平台,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

德育既要教学,更重在养成。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举止,社交礼仪,道德礼貌等。其次,通过实践活动,尤其是“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热爱社会的良好品德。最后,通过建立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等,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n].光明日报,2014年1月7日

[2]袁贵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014年5月23日

[3]张武.中学德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教育活动的核心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六个结合

价值体系是一个包含着思想理论、理想信念、精神风尚和道德准则等诸多因素在内的价值认同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措施,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力之源。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切实拓展教育途径,做到六个结合。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随着日益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带来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而且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现实的时代背景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拓展其途径,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显性教育主要指的是教育、宣传等有关部门直接讲授、宣传、交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信息、要求的明示形式,它包括课程教育、理论灌输、大众传媒导向等。隐性教育主要是指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隐蔽因素所构成的教育形式,它借助于文学艺术、诗词歌赋、习俗礼仪、文化娱乐等手段传递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容、信息和要求,具有广泛渗透性和潜移默化作用等特点。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要是通过理论宣传和灌输的方式来进行,因而,存在着重显性轻隐性的倾向,往往对影响公民关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信念、态度,诸如日常工作习惯的培养、行为方式的养成等重视不够,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往往使显性教育的作用大打折扣、事倍功半。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采取直接的、公开的方式,也要采取间接的、内隐的方式,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重视学校和社会机构中的组织教育、媒体和报纸杂志的主流宣传、树立榜样道德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还要注重把这种教育活动的范围拓展到教育对象日常接触到的环境、文化、网络、娱乐、舆论等具有教育功能的非正式教育载体之中,广开渠道,充分体现隐性教育在道德内化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注重以活动为教育的手段,通过活动过程的点评、体验、感悟来发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作用。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注重以环境为教育的载体,通过对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讲解、观赏、品味来体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特征。

二、突出重点主体与实施分层教育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坚持自上而下的推进,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又要坚持自下而上的群众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才能,调动不同岗位、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的积极性,吸纳来自全国各个阶层、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文明形式和价值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用,形成上层与下层、官方与民间的良性互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强大合力。首先,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应突出重点主体,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教师、新闻工作者等特殊社会群体的教育表率作用。这些特殊主体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直接影响着社会风气,是社会道德行为的风向标,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示范和导向作用。抓住这些重点主体,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只有对他们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他们的心灵世界构筑防线,从而抵制歪风邪气,振奋精神、激发活力,提高感召力,形成强有力的示范表率作用,才能切实引领普通社会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认同、吸收和内化。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无论是教育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要求都必须体现层次性,要根据教育对象的文化层次、社会身份等特点来安排和实施教育,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要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教育,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领导素质,使之成为先进思想道德的行为模范;对知识阶层、社会精英和公众人物,要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使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对普通群众,重点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育,使之成为诚实友爱、文明守法的现代公民;对青年学生,重在价值观的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其道德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循序渐进,并贯穿其学习成长的全过程[1](p21),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推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两大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结晶,它的各个层面都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一方面,它的形成是科学分析客观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果,它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客观规律,按照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办事。另一方面,它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及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最终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的价值导向。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符合其本质特性的要求,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首先,人文精神是基于为了人、服务人的价值信念之上的,是幸福感的精神源泉,也是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精神,就没有精神家园和终极关怀,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谋发展的价值观念,注重调动人的积极性、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幸福感。同时,在实践中要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为指导的工作机制,尊重个性,鼓励创新,激励个人的进取精神。其次,科学精神支撑着人文价值目标的实现,没有科学精神的存在,好比过河没桥,无论如何人文价值目标都是无法实现的。只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二者的和谐、统一才能保证人性的全面与完整,避免人性的残缺与异化。开展科学精神教育,就是教育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必须以科学的精神来分析事物和把握规律,以科学的手段来处理问题,使之从决策到实施方案具有更大的科学性。再次,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的有机结合,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同时,要大力倡导与人类文明进步方向、趋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一致,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

四、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适应社会要求、调适社会心理、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而进行的社会性实践活动。社会和人本身的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相互统一,决定了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取得良好实际效果,必须坚持稳定性和动态性相互结合。所谓稳定性是指与社会主义本质和人的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基本原则、基本结构、基本要求具有稳定性的一面,不能随意放弃和改变。所谓动态性是指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教育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离开动态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将成为教条主义的空洞说教;而离开稳定性的教育则是令人无所适从的诡辩。稳定性与动态性二者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社会稳定发展相一致的必然性,一方面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价值地位的确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发展。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是由社会存在的过程性所决定的。在社会存在的过程中,本质、规律、必然性是相对稳定的,而现象、形式在各种条件影响下是相对容易变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此开展价值体系教育理所当然必须保持稳定性,不能动摇,更不能放弃。但是,也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跟上社会变化的步伐,不断地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变通教育的形式。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是由主体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价值追求。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的社会分层在不断发生变化,他们的利益诉求和思想状况也在变化。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必然受到参与其中的主体实情的影响。因此,必须根据这两种实际情况的要求,坚持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结合,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赢得各社会阶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而深刻的认同。

五、生活化与大众化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又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活。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命力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回归到现时的社会生活中,从现时的社会生活中不断说明印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其实际效果必定是微乎其微的。正如列宁所指那样:“离开工作,离开斗争,那么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一文不值[2](p297)。”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只有也只能植根于人民群众生活的土壤,关心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被人民群众所认同、接受,变为亿万人民群众自觉的道德律令和行为准则,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坚持生活化与大众化相结合,才能增强教育的感召力,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首先,价值体系教育既关注当下的现时生活又指向完满的可能生活。价值体系教育只有扎根于当前的现时生活,才能够焕发出强大的实际力量。同时,价值体系教育又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实践过程,它既源于现时生活,又高于现时生活,对美好的可能生活起着引领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立足于现时生活,关注人民群众当前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又要提升个体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建构完满的可能生活,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深刻认同和积极参与。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实现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由于每个人的先天因素、主要是后天的影响以及各自努力等因素的差异,因此,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针对差异,区别对待,将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统一起来,才能够提高教育的整体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众化是对社会要求的适应,就教育内容而言,要根据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不断提高人们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水平,使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就教育形式而言,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采用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借助各种载体,寓教于乐,使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坚持思想性与原则性的基础上具有艺术性和创新性,从而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就工作机制而言,要形成齐抓共管、覆盖全社会的工作机制。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形成专职的教育宣传部门与其他社会力量有机结合的教育格局,各司其职,齐抓共管,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

六、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在全球化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大背景下进行的。经济的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才的交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使世界各国面临着多元文化、多种思想的相互交织、相互碰撞。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把民族性与世界性有机结合起来。对民族文化,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添新内容,培育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建立既顺应全球化的大趋势,又合乎自身国情的价值观念[3](p21);对外来文化,要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尊重和正确看待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价值观,积极倡导和开展以对话、交流与合作等多种途径来消弭和调适价值冲突,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质是一种文化教育,必须体现民族性。所谓民族性,就是要继承和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并用中华民族的语言和风格准确地加以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努力做好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只有这样,核心价值体系这棵参天大树才能在中国深厚的社会土壤上生根、开花、结果,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在思想大解放、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必须防范国粹主义的错误倾向,立足时展要求,放眼世界发展大势,体现世界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承接了传统的精华,又富有时代生机与活力,更好地发挥价值引领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学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与实践路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3).

教育活动的核心篇8

最近一段时间是立德树人政策窗口期,教育部密集出台了有关政策文件。日前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共3个部分13条大约3600字。判断一个政策文本好不好,主要是看它新不新、深不深、科学不科学、管用不管用。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认识《意见》的新颖性。《意见》新不新,关键看它如何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重点任务。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重申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进一步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意见》在这个背景下出台,如何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意见》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意见》第一部分从德育内容角度提出了“五个加强”,应该说,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告诉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基础,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公民素养关乎一个国家的气质和一个社会的风尚,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就是要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培养公民美德,发扬社会公德,增强国家认同。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的新内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心理发展是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过程。网络世界价值多元,是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的新阵地,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在多元中把握主导价值观。

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理解《意见》的深刻性。从《意见》内容来看,改革思想贯彻始终,改革举措重点突出。说改革思想贯穿始终,主要体现在提出了“三性”并将“三性”分别对应文件的三个部分。《意见》立意是“进一步增强中小学德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除了实效性是一贯提法外,时代性和规律性都是新概括、新思想。提出时代性,背后的假设是这个时生了变化,德育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提出规律性,意味着德育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自身工作规律,避免“不讲理”、“有理不好好讲”等问题。说改革举措重点突出,主要体现在第二部分的“四个改进”上,即改进课程育人、改进实践育人、改进文化育人和改进管理育人。从课程、实践和文化“三育人”到现在的“四育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且在“四个改进”中,各自又有核心的改革。在改进课程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推动学科统筹,特别是加强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课程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提升综合育人效果”。在改进实践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改进文化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之中”。在改进管理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除了“四大改进”外,《意见》还提出要改善时事教育、改进家访制度、改进方式方法等。这些内容一起使得“改”字成为《意见》的一个亮点。

在遵循立德树人规律中把握《意见》的科学性。《意见》科学不科学,关键看它是否符合德育规律。立德树人,落脚点是“人”,因此立德树人规律首先就是时时处处想到学生,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意见》中“学生”一词共出现了38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核心用词,充分说明了文本“目中有人”。其次,“立德”要有活动设计。好的德育不是干巴巴地说教,而是尽可能在活动中育人;好的德育政策文本也不是干巴巴的教条,而是充满了各种活动设计。《意见》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大致设计了十余种活动。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三爱”活动;举办中小学时事课堂展示活动;深入推进节粮节水节电活动,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开展基本国情调查体验活动;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组织微视频创作展示;开展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展示活动;组织学生广泛参加“学雷锋”等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研学旅行、红色旅游等活动;开展经常性的读书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定期开展德育教研活动等。有了这些活动设计,各地各校就有了实践抓手和载体,就有可能打造自己的品牌活动,形成德育特色。

在总结政策执行经验中判断《意见》的实用性。《意见》管用不管用,关键看其内容有没有“硬招”和支持条件。《意见》第三个部分明确提出了改进方式方法、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配合和完善督导评价等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全面可行。观察政策文本管用不管用,还要看两个维度,一是看通篇有多少“硬招”,二是看有没有配套支持政策。就前者来说,“见制度见标准”的政策和“见钱见物”的工程,被视为“硬招”。《意见》主要是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健全来提升自己硬约束力的,共涉及八个方面:探索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组织学生在每个学段至少参加1次学工学农生产体验劳动;逐步完善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推行德育导师制;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教育部将定期表彰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探索品德优秀学生表彰激励机制等。由于制度或机制是管长远的,这八项制度和机制就从内容上保障《意见》有望成为一个管用的政策文件。就后者来说,《意见》是一个综合性文件,涉及的有关内容,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师德建设等,都有专项文件。有刚刚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也有《意见》提及之前出台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和《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这些文件支撑着《意见》,共同构成了立德树人政策体系。学习把握《意见》,应同步学习把握其他六个文件。

教育活动的核心篇9

1、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信念教育

理论的清醒和坚定是政治清醒和坚定的前提和条件。高校教师要鼓励大学生认真研读《共产党宣言》等名著,要信服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树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提高思想境界。在理论学习上,要把握时机,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把学习理论知识变成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实践是理解社会运动的客观物质性的基础。充分利用课内、课外课堂,积极参加以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实践,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训练,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大学生要踊跃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向先进人物看齐,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积极参加党团、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净化心灵、升华认识、提高觉悟。

2、拓展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包括教育活动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首次凝练的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这一核心观点,我们要鼓励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大力拓展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实践。加强包括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活动的核心篇10

一、艺术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体现状

1.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渠道较为单一

调查发现,艺术类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是电视、课本以及思想政治课程,学生大多是处在被动的心态下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很少一部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笔者通过对艺术类学生的相关调查发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简单内容较为熟悉,但对于其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并不了解。

2.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不够丰富

很多艺术类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的教育手段较为单一,影响到了学生的全面充分学习。学校主要是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进行全面讲解,并没有有效地联系生活实际,不能让学生产生良好的认同感,大部分艺术类学生都表示学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太成功,主要原因在于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艺术类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主动性不够

艺术类学生对于一些艺术价值较高的知识具有较高的兴趣,而面对政治性、专业性较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没有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偏向不同,另一方面是学校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够多样。学校大多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师采用一贯的讲述方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

二、艺术类学生党组织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良好方式

1.积极发挥艺术类学生党组织的带头示范作用

针对艺术类学生所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积极发挥党组织的带头示范作用。学生党组织是高校学生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对于有效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良好作用。针对这个特征,学生党组织应积极发挥其作用和价值,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当中。艺术类学生党组织可以积极开展一些思想政治的教育活动,比如说思想政治知识竞赛、素质拓展活动、座谈会以及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积极融入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度和认同感。以青年志愿者活动为例,艺术类学生党组织可以要求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参与到一些贫困山区小学的志愿教学工作当中,学生在教授小孩子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有效体会到生活、学习的深层含义,从而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更高的思想标准要求自己。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相应地,社会实践活动也能够发挥类似的作用,让学生深刻了解社会需求,从而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当中。

2.教育者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效果

教育者在艺术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中具有重要影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措施加以应对和解决。当前教育者在教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打破教材的桎梏,从现代社会的实际变化情况入手,积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学生是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和掌握社会主x核心价值观内涵的重要主体,教育工作者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出发,紧紧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开展教育活动。

3.艺术类学生党组织需要深入学生当中开展教育活动

艺术类学生党组织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有效主体,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艺术类学生党组织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有效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不良思想,针对学生出现的不良价值观,需要及时开展一些交流工作,让学生尽情诉说生活和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党组织还可以积极组织党员、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活动,让这些学生充分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内涵和主题,并积极发挥这些学生的团结和示范作用,从而提升整个学生队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效果。

艺术类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内涵,可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处在当前多元化价值观的社会背景之下,艺术类学生党组织需要积极发挥有效作用,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认识。艺术类学生党组织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良好方式主要有积极发挥艺术类学生党组织的带头示范作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效果;同时艺术类学生党组织需要深入学生当中开展相关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郭.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艺术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浅探[J].品牌,2015(1):169.

[2]王磊,曾贤贵,王瑞浩.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9(5):38-40.